怎麼樣寫觀後感
㈠ 如何寫好一篇觀後感
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著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致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准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二、「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系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系,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挨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三、要聯系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夥伴》,我
讓學生說說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裡?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為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說,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為自己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說,他為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為「紅花少年」。認為老師、同學們偏心。看了《四個小夥伴》後,他和四個小夥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寫好讀後感活用「四字訣」
讀後感是議論文中最常見的文體之一,也是初高中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文體。但從以往讀後感訓練的情況來看,效果並不盡人意。其實,寫好讀後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訣」,則更容易生效。
一、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讀後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發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感」的要點。不管採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准確,有針對性。
二、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
三、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
四、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總結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不管採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後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容不放鬆。
當然要寫好讀後感,關鍵還要讀透材料,抓准感點。怎樣讀透材料?一般說,如果是記敘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種品質,最有價值的語言行動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義;如果是議論文,就要把握中心論點;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領會其深刻的寓意。當然,讀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礎上,選擇最值得發表,感受最深,見解新穎獨到,最有針對性和現實感的感受來寫,一篇讀後感只能容納一個感點,其他感點無論多麼好,都要忍痛割愛。明智之舉是抓住一點,不及其餘,並圍繞一個感點,聯系實際,談深談透。 如何指導學生寫讀後感
學生寫好讀後感,歷來是一件較辣手的問題。要寫好讀後感,指導是關鍵。我是如何指導學生寫好讀後感呢?體會是:
一、指導審題,理清題意
寫好讀後感,審題理清題意是關鍵。例如我教《養花》一課,要求學生寫讀後感。首先讓學生明白「感」是什麼?「感」就是要求寫自己怎樣體會文章的思想感
情。接著要求學生要聯系自己的實際來寫,可以先講作者怎樣說,怎樣做,然後寫自己「悟」出什麼道理。
如何給文章定題目呢?讀後感題目多種多樣,既可以直接題目,如:《養花》讀後感;也可以用一句話或一個詞做正題,如:學習要善於摸門道—《養花》有感。
總之,要使學生弄清題目要求,寫作上要求,審題最關鍵。
二、抓中心,定要點
《養花》這篇文章寫讀後感,就是要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所謂「文章的思想感情」即是中心思想,寫體會的讀後感,「感」應該圍繞中心思想去開展。
第一步:先讓學生回憶《養花》一文的中心思想,理清要點。第二步:我歸納習作要求,《養花》這篇文章抓住三個要點:①、養花能增長知識。②、養花能調節腦力勞動。③、養花可以創造勞動果實,發展友誼。
三、抓住要點,聯系實際,理清結構
首先我讓學生討論《養花》一文幾個要點,有幾個方面體會較深。接著指導如何聯系實際談體會,最後介紹寫讀書筆記的兩種方法:
1、先敘後議。方法是:先介紹什麼書,講了什麼內容,反映什麼中心思想,圍繞中心結合自已例子說感受,最後寫對自己的教育。
2、夾敘夾議。即圍繞中心抓兩三點,聯系實際,扣緊原文發表感情,或者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去開展議論。
四、指導幾種開頭方法
1、開頭談總的感受。如:最近我讀了老舍先生《養花》一文,覺得越讀越有味道……接著再談自己領會最深的那幾點。第二段逐點談體會,結尾小結全文,談談自己的打算。
2、開頭提出問題。如:學習上難免有挫折,一個學生該怎樣對待挫折呢?最近學習了老舍《養花》一文很受教育。然後參照上一種寫法,從第二段開始,逐點談體會。
3、開頭指出某種不良現象。如:班上有些同學把讀書看成是苦差事,在操場上生龍活虎,在課堂上垂頭喪氣,這是什麼原因呢?然後引出《養花》這篇文章,逐點談體會。
五、學生編寫寫作提綱,小組發言交流。
六、學生動筆寫習作。
由於我指導學生寫《養花》一文讀後感方法得當,學生寫起來文章沒有千篇一律,開頭和結尾基本上能按讀書筆記方法去寫,中間段學生能用自己的例子去談出體會,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怎樣寫好高中的讀後感?高中讀後感與初中的區別何在?
老師要我們根據讀過一篇散文之後寫一篇讀後感,但是由於太久沒寫,又因為自我覺得不想以初中的模式去套入高中文章之中,所以特意指教各位
我覺得讀後感的寫作有很多種,看你讀後對哪些方面更有心得和感悟。可以偏重思想與理趣,也可以偏重語言或結構。可以就文章整體進行評價,也可以選一二細節做深入分析。若針對文章觀點,可贊和,可批判,也可進一步闡發。若結合文章語言或細節,可以比較、聯想、評論賞鑒。關鍵在於有自己的見解,寫出獨有的感受。這樣,就會通過寫作使閱讀得以條理化和深化。在作業中記錄下自己思考的軌跡。不是很不錯的一件事嗎?其實,一篇文章,只要有一句話留給你深刻印象,讓你長久不忘,那這篇文章就沒白讀啊!就值得寫呢!
一般來講呢,初中時候的讀後感比較側重的是讀完後的思想與感性上的波瀾。而高中的讀後感更偏重的是較為理性的平敘與論述,也就是更側重於弘揚理性,更強調從「點」到「面」。通常的情況下,議論文的寫作是最快適應高中讀後感的好方法之一。自下的愚論不多,閣下若有更好的方法小可極盼賜教。
㈡ 怎樣寫觀後感作文
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著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致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准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二、「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系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系,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挨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三、要聯系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夥伴》,我讓學生說說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裡?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為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說,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為自己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說,他為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為「紅花少年」。認為老師、同學們偏心。看了《四個小夥伴》後,他和四個小夥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