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彈專家專業影評
❶ 拆彈專家結局是怎麼樣的
在章與洪的決戰中,雙方都受了傷,洪繼鵬還將引爆器打毀以免章得到並關閉它。最後洪繼鵬被江耀偉開車撞斷一條胳膊被拘捕,而一直躺在救護架上的洪繼標則在大戰中意外中彈身亡。章要警察趕快疏散人員撤離隧道,因為他已無法阻止炸彈爆炸。
在距離炸彈引爆還剩幾分鍾的時刻,阿斌到了九龍出入口的那輛貨車下面,章趕到了港島出入口的那輛車下,由於線路太過復雜,章無法判斷要剪紅線還是黃線,在與隧道工程師通話後得知引爆500公斤炸彈還能保住紅隧,於是章決定自己做出犧牲要剪黃線,如果沒有爆炸的話阿斌也剪黃線,相反如果引爆的話阿斌就剪紅線。
最終章在山在距離爆炸還剩10多秒的時間剪掉黃線而引爆炸彈被炸死,隧道內許多車輛被炸毀,最後時刻在另一端感受到爆炸波沖擊的阿斌雖剪了紅線避免了引爆,但他也受了傷入院。在家中休息的家雯讀到章發給她的最後一個簡訊時難過地哭了。
事後警方向記者做了事件通報:468名人質獲救,38名人質遇難,43名匪徒被打死,18名警察殉職。在為遇難警察舉行集體安葬的儀式上,家雯作為章在山的家屬代表手捧遺像為男友送別。
(1)拆彈專家專業影評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 劉德華飾章在山
警司,拆彈專家。六個月前被周警官安排在洪繼鵬的組織,造成洪繼標被捕國貨遇到Carmen而愛上其, 但因工作危險選擇友善離別因無法救黃天諾而感到氣憤和悲傷最後剪掉黃線引爆炸彈被炸身亡
2、 姜武飾洪繼鵬
一位有藝術家的氣質通緝犯,十分擅長使用炸彈,將爆破當成一種享受,不僅狠辣殘暴,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他做任何事情都是不計後果的,爆炸對他來說是一種享受,是一件藝術品,結果怎樣不重要,折磨對方才是他的最終目的。
3、 宋佳飾Carmen
一名教師,是很獨立堅強的女性,作為女性會為自己男朋友的職業擔心,但Carmen不是那種很柔弱隨時會覺得我很怕的女性,她身上有一種勁兒,這種力量會給她的男朋友一種鼓舞和精神力量。
4、 吳卓羲飾阿斌
香港警隊拆彈組,非常重要的拆彈組2號,職責是為拆彈專家章在山排除一切後顧之憂。他對工作搭檔很講求默契,有時一個眼神,就要抓到對方意思。
5、 姜皓文飾江耀偉
重案組總督察
❷ 拆彈部隊影評
不要再拿娛樂來評價 戰爭
都是 安逸的坐在 電腦前 憑借著一些 印象中的血漿 爆點 槍林彈雨 就 淡化這部影片 的嚴肅性 記住 子彈 還沒能 打穿你的顯示器 射暴的頭顱 前 就不要再絞盡腦汁的總結和思考 自己沒有經歷 也不想經歷的事 報著一顆敬畏的心 認真看完它 然後 告訴自己 炮火 浴血 硝煙下 沒有英雄 只有痛苦的活著 並努力的找尋著 個人的存在價值 的小人物
懦弱 恐懼 無力回天 當只有手裡的槍可以信任時
才猛然發現 自己只是 一部 殺人機器而已
戰爭和殺戮 從來都是錯誤的
片子的主人公 開始感覺 勇敢 果斷 自信的有些過分
每次的大難不死 讓他覺得戰爭更像是一場游戲
但在親眼看到「貝克漢姆」慘死 自己又一意孤行使得戰友負傷 最後一次拆彈失敗人質慘死 ..讓他漸漸明白 戰爭的殘酷無情 自己也不過是苟且活著 有些運氣的可憐蟲..
影片的最後 回歸生活的 主角面對生活 明顯心不在焉 但他沒有退縮 沒有選擇在創傷與噩夢中驚恐度日
因為 主角深刻清楚的知道 自己在戰爭中微不足道 即無法改變 也無力制止 那就利用 有限的能力去 挽救更多無辜的生命 所以 影片至始至終 都在倒計時 是脫離苦海? 是陪伴死亡? 主人公 選擇留下 這無疑是次生死抉擇 但我們看到的是主角重返戰場時 一樣自信滿滿的微笑 終結死亡 珍愛生命一直是好萊塢戰爭片 一貫傳達的主題
作為一部優秀電影 它所傳達的 光影 音效 動靜 故事 應該像一杯濃酒 除了陶醉與吸引 還能在醒後 使人甜美的追憶往事或沉痛的思索過失
❸ 《拆彈專家》裡面的拆彈方法夠專業嗎
早在十幾年前,邱禮濤就跟當時香港警隊首位拆彈專家袁漢榮高級警回司有過接觸。這次拍《拆答彈專家》的時候,劇組跟警方也有不少合作。
❹ 求拆彈部隊影評
賺足票房與人氣的《阿凡達》,在第82屆奧斯卡頒獎中活脫脫成了最大的「杯具」,與卡梅隆前作《泰坦尼克號》11項大獎的輝煌來了個天差地別,僅得3個技術獎的結果讓《阿凡達》徹底淪落為一部技術掛帥的特效片。而《拆彈部隊》則成為奧斯卡之夜的最大贏家,一舉斬獲6項大獎,其中不僅有分量最重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甚至連經常頒給大片的音效剪輯等技術性獎項也收入囊中。這一戲劇性的結果讓許多影迷在大呼吃驚的同時,也在互聯網上掀起了一場關於兩者勝敗原因的大討論。
原因一 題材論
《阿凡達》的技術之獨步天下是人所共知的,它在3D電影科技上也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但是奧斯卡從來都是技術流的傷心地。1978年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的轟動不亞於《阿凡達》,但在奧斯卡最佳電影的爭奪中還是敗給了一部溫情脈脈的《安妮·霍爾》。《拆彈部隊》挑動的是美國人最痛的伊拉克戰爭,但是跟一般反戰主題的戰爭片又不太一樣,影片以小見大表現出戰爭對伊拉克人和美國士兵的影響,動作場面凌厲有氣魄,而畢格羅又賦予影片女性特有的細膩風格。《阿凡達》在劇情設置、拍攝手法等專業電影人較為看中的部分都不及《拆彈部隊》,又因為它的技術太過強勢,奧斯卡頒獎前就有美國媒體認為如果《阿凡達》得獎會是電影業界的悲哀。
原因二 鼓勵論
畢格羅如願成為奧斯卡史上首位最佳女導演,除了圓她自己的願,莫如說也遂了奧斯卡的意。電影是製造夢想的利器,奧斯卡是這個造夢工業的一部分,創造歷史除了要迎合大眾的心理,還要獎勵電影工作者的努力。只要是作品質量過得去,在相同條件下獎項會傾向於更能製造轟動效應的電影。況且,很多評委覺得像《阿凡達》這樣的影片是好,沒人說《阿凡達》不好,《阿凡達》也得了很多提名,在重大的獎項裡面也得了提名。為什麼不給它?他們的想法就是《阿凡達》高票房是對它最好的肯定,它不需要奧斯卡。而《拆彈部隊》如果沒獲獎,就失去了讓更多觀眾知道、了解它的機會。
原因三 嫉妒論
卡梅隆是好萊塢第一導演確實沒錯,但從「電影暴君」的外號也可以想像他的圈內人緣。1998年他的《泰坦尼克號》斬獲11項奧斯卡,獲得最佳電影更讓他在台上說出「我是世界之王」,這番話是他在飽受質疑和巨大壓力得以釋放後吐的一口惡氣,但台下坐著的心裡不以為然的大有人在。他強硬獨裁的工作作風也一直為人詬病,與他合作《深淵》的作家奧森·斯科特·卡德認為他苛刻、粗魯、脾氣很壞,讓周圍的人很痛苦,「他的刻薄對影片沒有任何幫助」。另外,《泰坦尼克號》女主角凱特·溫斯萊特在影片殺青之後,就決定以後再不跟卡梅隆合作,她承認卡梅隆是個好人,但是脾氣太壞了。
原因四 陰謀論
曾經讓《撞車》登頂奧斯卡的製作人辛西婭·施瓦茨(CynthiaSwartz)被《拆彈部隊》找來運作這次評選准備。施瓦茨令人質疑地直到2009年12月份才送出DVD,這樣一來,每個評選者反而都抽出時間來觀看這部影片。同時她還煞費苦心地將影片的DVD發給每一位美國編劇工會的成員,並通過一封情真意切的郵件煽動學院成員為《拆彈部隊》投票。這一涉嫌違規拉票的舉動看來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勾起了學院成員的「同仇敵愾」之心。施瓦茨還成功地利用了畢格羅的「品牌效應」,後者是好萊塢不多的「女強人」型導演。《阿凡達》這邊,福克斯則完全將權利放給卡梅隆。看來業餘人士終究玩不過專業人士。
原因五 隱憂論
以技術取勝的《阿凡達》,讓全世界都為之瞠目結舌,可是全靠特技不靠真人的形式,卻引發了明星的憂慮。如果所有導演都爭先恐後拍攝《阿凡達》式的影片,演員們都只能在幕後「默默耕耘」,演繹幕前的虛擬形象。如同劇中女主角一樣,辛辛苦苦拍了這么長時間,但是最後連一個露臉的機會都沒有,那不就等於變相砸碎自己的飯碗嗎?反正你演跟他演區別都不大,演再好都無緣最佳男女主角,連配角都沒份兒角逐。有人說這是一部「反演員」的電影,如果表彰它,今後這樣的電影多了,好萊塢的大牌明星估計都要失業了,要知道,奧斯卡5000多名評委中,演員佔了絕大多數。這樣視演員為「草芥」的電影,據說很多美國演員看了很「不爽」。
還有的自己上博客搜吧,都不錯的
❺ 《拆彈專家》套路滿滿的標准港劇,大家看看都有哪些
作為五一檔的電影,《拆彈專家》在豆瓣上的評分7.0.也算是一個不錯的成績。
這部電影是由博納影業集團有限公司、寰宇娛樂有限公司、夢造者娛樂有限公司出品的警匪動作片,由邱禮濤執導,劉德華、姜武、宋佳主演。
故事的情節也比較簡單,章在山是一名拆彈專家。多年前,他潛伏到一個犯罪團伙中,成功的阻止了一起爆炸事件。多年以後,他復出成為一名高級拆彈英雄。但是這一次,他面對匪徒的報復和威脅。香港城市中最繁忙的紅磡海底隧道被悍匪圍堵攔截,在一場數百名人質的大戰中,章在山最終成功的營救出了大部分人質,這次事件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從影片的視覺效果上來說,這部電影還是可圈可點,
據透露;為了拍攝《拆彈專家》,劇組花了兩個月特地搭建一條1:1的紅磡海底隧道,一磚一瓦都是按照真正紅隧的材料和質感建造而成。
但是,在專業影評人看來,是一部套路滿滿的電影。
《風暴》(2013)、《救火英雄》(2014)連同《拆彈專家》(2017)三部合拍片都有著同樣的共通點,《風暴》中的香港警匪槍戰弄至中環地陷,真正「佔領中環」、《救火英雄》因發電廠火災誘發全港大停電,《拆彈專家》匪徒佔領紅隧脅持人質。
作為紀實電影,這部片子和《愛國者之日》可以說是有著同樣的元素,都是取材於危機事件中的真實故事。《愛國者之日》講了在波士頓的爆炸案的事件,警方追蹤該恐怖襲擊為26歲的塔米爾南·沙尼耶夫(TamerlanTsarnaev)和19歲的喬卡·沙尼耶夫(DzhokharA.Tsarnaev)兄弟。最終,警方抓捕了恐怖分子。
同時,這部電影,也容易讓人想起另外一部奧斯卡電影——卡梅隆前妻拍攝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拆彈部隊》。但是,從內容還是題材上,這部電影都無法和這部《拆彈部隊》相提並論。
《拆彈專家》幾乎有著同樣的敘事線索,只是,故事結構不夠緊湊,沒有很好的駕馭這個故事的主要情節。在影片中,丟手榴彈的橋段比較的多餘,愛情線也是大雞肋。
總的來說,這部電影,警匪博弈的場面還是很刺激,劉德華的「華英雄」,多少都要比寒戰中的「香港隊長」郭富城順眼一點。
作為一部警匪片,這部電影是套路滿滿的標准港劇。
❻ 劉德華為何評論《拆彈專家》是不按套路出牌的警匪片
根據報道,邱禮濤嘗試再拍警匪動作片,並拿到了職業生涯中最大的一筆投版資。據悉,《權拆彈專家》耗資1.8個億,為了打造更好的視覺特效,劇組特別以1:1比例還原了紅磡隧道,片中多場驚心動魄的警匪攻防戰都是在這座隧道里完成,更展現了五花八門的各式炸葯,把警匪片活生生炸出了戰爭片的即視感。
❼ 拆彈部隊影視鑒賞5000字
8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拆彈部隊》解讀與鑒賞
在瀏覽、綜合了目前網路上關於《拆彈部隊》的評論之後,結合自己的感受,寫下了關於這部影片解讀與鑒賞的一些文字,以供學生觀看這部電影時的參考。有的是引用他人觀點,有的是我自己的認識。不管哪種情況,都反映了我對這些觀點的認同,我的基本立場、評論傾向、審美趣味、獨特視角等。由於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評論,因此,引用的一些資料或觀點,並沒有一一加註。以後如果要投稿的話,我將按照學術規范對引用他人觀點一一標明。
——寫在前面的話
一、關於電影的文化意義
電影是一個國家、民族或文化的象徵和縮影。電影的風格、水平、內涵,是特定經濟、科學、哲學、宗教的體現或折光。電影是一個人不可缺少的藝術修養,它是一種形象的、藝術的價值觀、人生觀。電影可以打開通向世界的大門,是了解各種文化的窗口,可以提升人們的藝術欣賞趣味和水平。電影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審美趣味、為人處事等,將會具有潛在的深遠影響。缺少電影藝術養分的滋養,就不可能具有健全的人格素質。
不管我們今後從事什麼工作,每一個人都將接受各種不同國家和風格的電影作品,並從中受到特定文化的熏陶和滋潤。尤其對於今後可能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或家長來說,不僅自己要能夠善於解讀電影作品中的各種信息,還要能夠指導學生或孩子正確地解讀電影作品中的歷史的、思想的、美學的各種豐富信息。這對於年輕人的成長,對於每一個人的人格、氣質、品位的優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拆彈部隊》基本信息
1. 電影概況和獲獎
中文名: 拆彈部隊
外文名: The Hurt Locker
其他譯名: 危機倒數
製片地區: 美國
導 演: 凱瑟琳·畢格羅
編 劇: 馬克·鮑爾
主 演: 傑瑞米·雷納,安東尼·麥凱,布萊恩·格拉提,拉爾夫·范恩斯
類 型: 劇情,戰爭,動作,驚悚
片 長: 130分鍾
上映時間: 2008年9月4日
主要獎項: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摘取最佳影片
第75屆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影片
第75屆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導演
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
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
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
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剪輯
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音效剪輯
第82屆奧斯卡最佳最佳音響效果
對白語言: 英語
這部用手搖攝影機拍攝的紀錄風格電影,並不讓人感到沉悶--幾次拆彈場面層層遞進,形成了一種強大的窒息感。影片所折射的伊拉克戰爭話題,在影評人群體中引起強烈反響。
《阿凡達》電影的投入是2.37億美元。截止到2010年3月14日,全球票房價值已經達到26.4億美元,超越了以往的《泰坦尼克號》的記錄。而《拆彈部隊》的投入是2000萬美元左右,票房只有區區1500萬美元。兩者懸殊很大。那為什麼《拆彈部隊》能夠勝出呢?
在奧斯卡頒獎之前,《阿凡達》和《拆彈部隊》就已數次過招,總的說來《拆彈部隊》勝率更高,尤其在行業性的頒獎上。《拆彈部隊》已拿下了紐約、洛杉磯、華盛頓、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的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獲獎67次,橫掃了頒獎季。《阿凡達》唯一一次打敗《拆彈部隊》,是在1月份的第67屆金球獎上,該片獲得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兩項大獎。甚至在本屆奧斯卡之前,博彩公司開出的賠率,《拆彈部隊》無論在最佳影片還是最佳導演上賠率都比阿凡達高。
另外可能還有兩個原因:一是行業獎看重的不是技術。奧斯卡獎是行業獎,由電影產業各個環節的人士5000多人參與投票,選的是最佳而不是最喜歡,看重的不是技術而是題材。奧斯卡評委之一的鄔君梅稱:「我個人非常喜歡《阿凡達》,但相對虛幻的潘多拉星球,奧斯卡評委們更青睞現實題材。看《拆彈部隊》的感覺就像跟他們一起參戰,那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比紀錄片還厲害,我看的時候甚至有窒息的感覺。」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鄭洞天表示,這么大面積的投票,大家依然選中了《拆彈部隊》,說明大家都認為「電影應該關注現實人生」。聯想往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如《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老無所依》、《無間道風雲》、《撞車》,無不都在現實性方面令人回味。
二是反戰影片引發共鳴。表面上,影片似乎在為駐伊美軍唱贊歌,但實際上這是一部徹頭徹尾的反戰影片。它瞄準的是在極度高壓下工作的技術精英,他們時刻面臨死亡挑戰。一個個威力強大而且不講章法的土製炸彈,無時無刻都在威脅著每一個人的生命。這種殘酷現實,會讓美國青年喪失參軍熱情。恰好美國伊拉克政策正處十字路口,所以影片獲勝也有這方面原因。
當凱瑟琳·畢格羅憑借《拆彈部隊》一片,成為奧斯卡歷史上首位最佳「女導演」後,她的好友蘇菲·瑪索(《幕後女英雄》主角)被問及如何看待《阿凡達》敗給《拆彈部隊》時,蘇菲·瑪索說:「我想美國人是故意的,故意不把大獎給那些已經在觀眾中特別受歡迎的電影,而是給那些質量很出色但名氣偏向冷門的片子。我覺得他們這么做是對的,是比較公平的。反正《阿凡達》已經很紅了,不需要再用獎項來證明些什麼。把大獎給另一部電影,可以讓更多的觀眾去注意它,認識它。雖然它的內容可能會深奧一點,但也會讓你思考多一點。」
2.關於片名
《拆彈部隊》The Hurt Locker。
Hurt是指受傷,Locker就是大家所知道的置物櫃。兩個字加起來變成「讓人受傷的置物櫃」。所以延伸解釋為「讓人很受傷」(causing someone "a world of pain),或是「把人推進死地」之意(putting them in the Hurt Locker)。 所以,一次又一次的拆任務, 等於是一次又一次的推進The Hurt Locker。當然,上述是正式說法。不同的人可能會解讀出不同的意義。例如有人認為Hurt Locker指的就是炸彈本身。也有人認為可解釋為把Hurt鎖住的locker,就是指「控制傷害的人」,所以也可指拆彈部隊。
廣告上還有一句闡釋的話,或叫副題:「WAR IS A DRUG」[drʌg],戰爭是毒品。這應該說是導演對電影主題的一種詮釋。既然戰爭是毒品,就意味著容易使戰爭雙方上癮,那就應該戒除。這就明顯地暗示了影片的反戰基調。這是我們在鑒賞、評論影片時的一種導向。
影片開始時就有這么一段字幕:「戰爭的狂飆突進是一種癮,強效而致命,因為戰爭就是毒品。」詹姆斯就染上了這種癮,他一次又一次離開自己的妻兒,只是丟下一句「他們需要更多的拆彈專家」。生活中沉重的步伐到戰場上變的輕快,這就是痛並快樂著。
但是,一旦電影已經拍完,它就應該是一個獨立的世界,不再受任何外界意志的制約,包括電影導演的解釋和說明。影片解讀的空間是開放的、多元的。我們完全可以從自己的文化背景、生活經歷、審美趣味出發,來解讀和鑒賞這部影片。
2. 影片劇情
《拆彈部隊》是由編劇兼製片人、紐約記者馬克·鮑爾的回憶錄改編而成,講述了一組美國拆彈專家被派往巴格達執行任務的故事。伊拉克反叛武裝和駐伊美軍之間的殘酷斗爭,就像是在玩著一場曠日持久的貓鼠游戲。在那裡每個當地人都像是潛在的敵人,每一個目標都像是偽裝的炸彈,他們必須小心翼翼,稍不留神就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隊中的詹姆斯(傑瑞米·雷納飾)在一次任務中魯莽地解除了所有的拆彈程序,於是,這只拆彈部隊立即陷入危險之中,生命處於垂危之際。在領隊漠視戰友生命的情況下,隊中的桑鮑(安東尼·麥凱飾)和愛覺基(布萊恩·格拉提飾)不得不尋找對策以自救。隨著情節的發展,時間的推移,他們的心理以及行為上都起了巨大的變化。於是,觀眾的情緒被他們的遭遇所揪引著,隨著他們情緒的波動而波動。影片以鮑爾的觀察為視角,從心理層面審視這些戰士內心的脆弱和面對職業的挑戰。
3. 編劇和導演自述
《拆彈部隊》的所有拍攝工作幾乎全部是在約旦和科威特實地取景完成的,裡面講述的那個故事,改編自最近從軍事機密中泄露出來的真人真事。影片編劇馬克·鮑爾曾是一名特派到伊拉克炸彈區的新聞記者,曾經對美國軍隊中非常隱秘的爆破組做過精彩的跟蹤報道。他所奉獻出來的劇本,從專業技術角度出發,准確到了分毫不差的程度,十分具有可信性,他對EOD的描述,並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都是有事實依據的。他說:「《拆彈部隊》將是第一部以一種極為精確的方法還原了美國軍人在伊拉克戰爭中的真實經歷的電影作品,我們都希望它能夠展示出在CNN中看不到的一些新聞片段。當然,我這么說,並不代表著這部影片是站在了一個審查機構的高度出發的,我只想告訴大家,我傳達出來的這些信息,就連戰地記者也無法感知得到,那種感覺就好像我已經深入到EOD,並成為了其中的一員,除非戰爭已經結束,否則由戰爭衍生出來的電影是沒辦法真正預料到所有的結果和最後的真相的,這也是我為什麼會對這部影片這么感興趣的原因。《拆彈部隊》是整個新聞業集體努力的成果,裡面的故事確實源於沖突,惟一不同的是,這些沖突並沒有得出結論,仍然存在於世界的各個角落裡。」
《拆彈部隊》故事內容設定以及關注領域,決定了它是一部讓你緊綳神經的動作片。導演凱瑟琳·畢格羅說:「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希望可以通過這部影片,讓那些對此完全陌生的人更加貼近於這個在軍隊里也屬於機密的高危兵種。我打算通過軍人的視角以及他們經歷的每一刻,來介紹整個故事和職業技能,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會有一種自己鑽進角色的腦袋裡的感覺,看著他們所看到的每一個畫面,聽著他們所聽到的每一句話,甚至能夠感受得到他們額頭上一滴一滴滴落的汗珠——我相信只有這種方法,才可以讓一切盡可能地顯得真實。影片所關注的每一個角色,因為身處於一個布滿了炸彈的世界裡,而養成了掠奪成性的暴虐,時時處於妄想症的緊張情緒當中,要知道對於他們來說,安全二字就好比痴人說夢。」
拆彈部隊都不是普通美國兵。凱瑟琳·畢格羅說:「首先,這些人都是軍隊里的志願兵,因為天賦異稟,所以才有資格加入到EOD這個特種精英小組。裡面的成員都擁有著極高的智商,同時他們也願意承擔這種純粹高壓下的工作。其實對於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來說,有的時候危險也就好比毒品,是會上癮的,欲罷不能……傑瑞米·雷納在影片中的角色是詹姆斯,一個非常有悲劇氛圍的人物,在性格方面有著很大的缺陷,他就像是古希臘里的傳統英雄,將自己置身在了一個想像出來的神話世界當中,然而他卻忘了,真實世界中是不可能會有不敗的傳奇的;安東尼·麥凱飾演的則是桑伯恩,一名堅毅且經驗豐富的老兵,更加實際、有才華、無懼一些;而布萊恩·格拉提的角色埃爾德里奇才是整部影片的道德中心所在,他所展示給我們的是,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有可能會出現一種懸而未決的平衡關系。」
自美國經歷了「9·11」創傷之後,畢格羅的作品就越來越充滿了時事話題的政治調調。她說:「紐約、倫敦、東京、巴黎和馬德里……這些地方都受到過恐怖分子的炸彈襲擊,而且世界的各個地方,尤其是首都城市,時時刻刻都在遭受著爆炸的威脅,幾乎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難以避免的一個組成部分,只要你拿起報紙或打開電視,滿眼都是一些爆炸所引發的濃煙以及毀滅性的打擊,滿地都是燃燒著的遇難者,還有屍體的殘肢破敗地散落在四周,甚至飛到了街道的對面,讓你的心緊緊地揪在了一起,這已經變成了我們時代所特有的象徵符號。所以我才決定執導《拆彈部隊》,就是想通向大家介紹一下,有一群勇敢的男人正在著手處理這種時代危機,從某種意義上講,類似的主題本來就是世界大同且沒有什麼時間限制的,因為它關注的是:信任、兄弟情誼、忠誠以及榮譽。過去,拆彈專家都是工作在一個秘密的環境里的,在國家的機密文檔中,他們都屬於那種默默無聞的幕後英雄,因為他們的工作在對抗恐怖主義的戰斗當中,本來就是極富爭議性的。」
「我的電影與政治無關,當然我也沒興趣給政府說教……我只想通過一種能夠記憶的方式,向那些勇敢無懼的EOD成員們致敬,他們所從事的,是這個世界上最危險的工作。很多時候,他們都在我們與災難、爆炸之間,豎立了一層惟一的保護屏障,難道我們不應該為此而感謝他們嗎?」
攝影師巴里·埃克勞德為《拆彈部隊》的畫面創造了一種值得記憶且極具吸引力的風格氛圍。凱瑟琳·畢格羅表示:「埃克勞德為整個故事的背景噴繪出了一種壯觀而華麗的感覺,由始至終,他都會讓那種有著周期性的沉默和涉及個人隱私的晦澀,時不時出來打斷一下戰爭前沿獨有的混亂感。你可以試著想像一下,三個EOD的專業人員清早從他們那一片狼藉的帳篷中起身,在這個充滿了敵意與危險的地方,瞪著幾個被人抬回來的隊友,他們身上鮮血噴涌,不停地顫抖,就好像世界末日已經來臨了,然後鏡頭一個停頓,沒錯,再偉大的戰士,也是需要休息的,他們渴望著享受一下平和安靜的時刻,比如說詹姆斯站在如畫般的星空下的那組場景,在經歷了重負荷的工作之後,他打電話給遠在美國的女兒——這樣的畫面裡面總能充滿了美感和崇敬的氣息,使得觀眾也能夠隨著這些EOD隊員們一起從傷害中恢復過來,重新調整好心態,因為當太陽再次升起的時候,等待他們的又將是緊張、高強度作業的一天。」
有國外影評人送本片兩個形容詞,「迅猛」,「有力」,概括得比較恰當。
編劇和導演的解釋,可以作為我們鑒賞和評論的一個參照點。
❽ 《拆彈專家2》上映,豆瓣評分高達8.1,這部電影主要講的什麼
《拆彈專家2》是由寰宇娛樂有限公司、阿里巴巴影業(北京)有限公司出品,邱禮濤執導,劉德華、劉青雲、倪妮、謝君豪、姜皓文等人主演的動作犯罪電影。
❾ 如何評價《拆彈專家2》
香港某處發生爆炸案,前拆彈專家潘乘風(劉德華 飾)因昏迷於現場,被警方懷疑牽涉其中。蘇醒後的潘乘風只能一邊逃亡一邊查明真相,然而,他的好友董卓文(劉青雲 飾)和他的前女友龐玲(倪妮 飾)卻給他講述了兩段截然不同的經歷。有計劃的爆炸案接二連三發生,真相卻越來越撲朔迷離……
我說一個小事情,不能說是細思極恐吧,但已經看到了很多人在吐槽
董卓文其實後面反而看出來了,直接說如果當初給他一個機會,就反而沒有這些悲劇。龐玲反而至始至終沒有看出。
不全是潘乘風的問題。潘乘風黑化的原因在於,如果真的是他身體原因,為了對他人負責,他反而會直接退出轉文職。可惜不是。
潘乘風和董卓文,龐玲鬧僵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他們那會兒已經自覺不自覺的認為潘乘風已經廢了,根本不相信接受他。這才是潘乘風接受不了,寧可和他們鬧僵的緣由。並非潘乘風偏激,不知道反思自己。
當然董卓文最後理解接納潘乘風了。其實真正一直對潘乘風好的人是董卓文。雖然前面董卓文沒有理解潘乘風,但後期董卓文還是理解潘乘風了。反而龐玲至始至終沒有,很早就放棄潘乘風了。後面只是不願意潘乘風墮落希望他贖罪而已。
❿ 怎麼評價電影《拆彈專家》
《拆彈專家》給章在山的人設為專業、冷靜、樂觀又具有冒險和犧牲精神。隨後層出不窮的危機中,導演邱禮濤一直不斷加強表現這個人設,以及他做出選擇時的情緒情感變化,讓觀眾對他的處境漸漸感同身受。
但導演邱禮濤為了彌補這些問題,選擇了在影片的主要片段紅隧事件前加入了劉德華飾演的拆彈專家和姜武飾演的反派之間的一段前因,解釋了二人的矛盾產生。又加入宋佳這一角色來展現男主角私下的溫情面,讓這個英雄人物變的更豐滿,更柔軟,不再單純臉譜化的正面人物。但可惜不足之處在於這幾個片段的劇情設置略顯單薄,難以形成較強的戲劇張力,這也是導演作品中的通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