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觀後感
1. 3000字的觀後感關於雲居寺的
游雲居寺有感(2007-04-17 12:54:12)轉載
上星期六在老師的組織下和20多個同學去游覽了雲居寺,表面上說是去野外實習,其實也就是去玩兒,但是頂著實習的帽子就可以享受專車接送,並且門票費,餐飲費都可以報銷,這是比較爽的呵呵,跑題了下面進入正題。
我們早上從學校出發(我校位於中關村),大概2小時車程後到達目的地,在免費導游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雲居寺,具體細節我就不羅嗦了,我就講講我的觀後感覺吧。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三件事,第一件事是當年嘉慶皇帝曾多次游覽了雲居寺,並寫下了幾篇文章,文章大致內容是他在暮春時節去游覽雲居寺,當天一亮勤勞的農民就下地耕作,一片平和的景象,這使皇帝意識到要做一個好皇帝,關鍵就是要讓百姓安居樂業,文章最後一句寫的是「回首林煙沒」,意思是說嘉慶皇帝離去後回首眺望寺廟,整個寺廟湮沒在一片林海之中,應該是很美的景象,但是現在已經看不到這美景了,因為抗日那會兒小日本鬼子對這座寺廟進行了轟炸,一想到這,我對日本鬼子的仇恨又更深了一層!不過我們國家已經對寺廟進行了修復工作,目前寺廟已經基本恢復了原貌,再多種些樹應該就差不多了。第二件事是我被祖慧大師的虔誠感動了,明朝時期有位法號為祖慧的大師,他用自己的鮮血當墨水謄寫了一部經書,每次謄寫寫他都先凈手上香,然後刺破自己的舌頭,用碗裝鮮血,裝滿後加點鹽防止血液凝固,再假如硃砂以保持永不褪色,他用了大概7年時間謄寫完一部經書,我有幸看到了他謄寫出來的真跡,我很感動,一個人為了自己的信仰和理想勇敢的付出,很值得我們學習!第三件事就是山頂上的千佛洞,在爬了一個小時的山後(話說我很久沒鍛煉了,爬起來還真費勁兒),到達山頂的千佛洞,那是1400多年前留下來的寶貴的文化遺產(山上很多地方都安裝了紅外線,防偷,據解說員說如果誰偷裡面文物,被發現後是直接槍斃,話說嚇得我腿都軟了,還真有點不敢進),洞里有四跟柱子,每根柱子上都有很多個小洞洞,每個小洞里都刻有一尊佛像,旁邊刻著佛像的尊號,洞里四壁都刻滿了經文,經文都特意選砂岩來刻(因為灰岩和頁岩這些都不易保存很久,石英岩硬度又很高,根本很難刻上去),看來當時刻經文者就是想完好的保存這些經文,我很佩服他們,字寫得工整漂亮,要我在石頭上刻一個字都難,但是大師們刻了很多很多,無限佩服!
本想弄幾張照片給你們看看,但是佛教重地,嚴禁拍照,所以就請你們發揮各自的想像吧
2. 龍泉寺觀後感50字
雪霽微明,天幕只開一角,茫茫飛雪如銀沙,鋪蓋寒門鍾聲絕。
古樹身瘦,飛鳥無回,枝頭唯有堆雪。
山寺寂寂銀素立,瑟瑟寒風,綻放紅梅一樹,磬香滿寺,空曠曠,無人閱得花紅玉!
3. 作文:介廟有感
我和媽媽去五台山旅遊。五台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坐了一夜的汽車,窗外漆黑一回片,我睡了一路。天亮了,答我醒來一看,哇!雄偉壯觀的高山展現在我面前。五台山到了!
我們去了許多寺廟,有萬佛閣、菩薩頂、顯通寺、鎮海寺等等。聽導游說,五台山在唐代有300多座寺廟呢!現在有100多座。進了寺廟,人們都拿著香,虔誠地拜佛,讓佛祖保佑他們。我也拜了很多佛。
印象最深的是菩薩頂前的108節台階,走一個台階拋掉一個煩惱,不能回頭。我一步一步走了下去,將所有的煩惱拋到了腦後!
顯通寺里還有金光閃閃的塔,非常漂亮,裡面是銅,外面鍍了一層金子。
在鎮海寺找到了我的生肖守護神,是大勢至菩薩。傳說清朝順治皇帝就是在鎮海寺出家的。
明天還會逛景點,後會有期!
4. 余秋雨寺廟它主要表達什麼讀後感怎麼寫
讀《文化苦旅》來有感
匆匆地源讀過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前些時候輿論對該書及作者爭端頗多,如今看過並粗略地研究了一下,覺得議論是理所當然的.這書里寫的,有歷史上的匆匆過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著古老文化遺產的范欽的後代們,有淳樸善良但又愚昧無知地剝奪美的人.深刻地刻畫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的側面,令人為之汗顏.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對於「廢墟文化」的描寫.余先生似乎對此情有獨鍾.他好多次都寫到了墳,並在敘述中多次插入對墳的描寫.無論什麼墳,都標志著一個人的死去,這個人的一生也許凄慘黯淡,也許風流千古為萬人景仰,抑或是背負沉重的情愁在這個世上走上這么一遭.即使沒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該有「一堆黃土掩風流」吧.或許他認為死亡比活著更美好些吧.有些東西留有回憶就夠了,至少蝴蝶來過這世界.他說:「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詳地交給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這就是人類的大明智.」沒有周遭的閑言碎語,走向比現實更高的殿堂,繼續新的輪回.
5. 南京江寧方山定林寺觀後感
江寧方山定林寺始建於南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當時鍾山的上定林寺殿堂傾廢,高僧善鑒化緣積捐,將「定林寺」匾額請至於此,在方山北麓建寺廟,承襲定林寺佛緣。元朝至正間(公元1341—1368年)方山定林寺重建。明朝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再重建。重建後的定林寺有金剛殿、天王殿、左鍾樓、右禪堂、正佛殿和磚塔。歷經數百年滄桑,寺廟殿堂屢建屢毀,迄今惟餘一座磚塔。
定林寺塔,高14.5米,七級八面磚木結構樓閣式磚塔。一、二級較高且四面開門,底層原為南面開門,正中置石雕須彌座,東、北、西三面設佛龕;三至七級角檐為就地取材的火山石製作,八面外觀象徵性砌門。現南北兩面開門、東西兩面外門內窗。整個磚塔呈外方內圓格局,造型美觀、風格獨具。因地質及外力作用,塔身向北傾斜,近年修正後,仍傾斜5.35度,堪稱「世界第一斜塔」,2003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重新修復的定林寺建築群依附山體而建,坐南朝北成多層立體結構。
進入定林寺山門,踏上第三層才進入主體平台。首先,是天王殿,供奉的是彌勒立佛,左右為四大金剛。彩繪藝人正在為菩薩上彩塗金;聽說左邊是鼓樓、右邊為鍾樓,內部還未完工。彩繪藝人為描繪一尊佛像要歷經3、4個月,或站或蹲或趴著工作。真不容易!
出天王殿,天井中有如一般寺廟的左右香燭台。左偏殿供奉達摩;右偏殿供奉關羽,出右偏殿就是古老的定林寺塔。
正面為大雄寶殿。殿宇高大雄偉,殿前有一特別巨大的銅香爐,香爐左右面刻有精美的佛教故事;殿內正中供奉消災延壽葯師佛,背面是觀音菩薩;左右是僧人做佛事的蒲座……
6. 文化苦旅 廟宇 讀後感
在《文化苦旅》中講述了許許多多在中國部位人們所重視的地方。
道士塔—建於莫高窟。它的所屬者王圓簏即使道士也是歷史中莫高石窟的罪人 ,是他從外國「冒險家」手中接過極少的錢物,然後讓他們把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也是因為他,如今敦煌研究所的專家們之得一次次確如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卷,嘆息一聲後走到放大機前······
敦煌莫高窟的悲劇,只是因為一個道士流浪至此並駐足引起的,因為他的私慾,從而導致外國「冒險者」以少數的銀元換走我們住過大量的文化遺產,我好恨,恨當時政府官員的腐敗與王圓簏的無知與私慾,從而導致如今我們的遺憾。
這幾日,正在閱讀余秋雨先生所著的《文化苦旅》,並不是說如何認真地研究,只是睡前一篇,信手翻閱。
這本書,粗看只是描寫神州大地上的山川風物,人文景觀,但當你細細品味,卻會發現一段不一般的歷史,或是一種中華民族的精神。當然,這些精神並不見得全是如何的慷慨凜然,如何的使人崇敬,但它們很真實,很貼近生活。如《上海人》中,上海人近乎吝嗇的精明;《道士塔》中那愚昧無知、膽怯漠然,卻帶著一種農民式的憨厚的王圓篆道士的行為------從外國冒險家手中接過極少的、微薄可憐的錢財,卻讓他們搬走一箱箱記載著中國歷史的典籍;《夜航船》中懵懂無知,卻又橫沖直撞,行使著「權力」的「小將」,他們是文化大革命中一種特殊背景下的特殊的精神------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思考。
大地無言,但他卻能帶給我們太多。《白發蘇州》、《江南小鎮》中是以柔婉清新的江南為景,把那兒如水的柔順卻又錯綜復雜的世態人情寫得淋漓盡致。又如《風雨天一閣》、《青雲譜隨想》,都是以特定的人情風物為骨,以特定時期的文人的人格與處世心態為血肉,描寫出了一段關於人格與時代的千古絕唱,還有與江南截然不同的《莫高窟》中的熱烈奔放,《這里真安靜》中沉靜冷冽地對戰爭的反思……
如果你沒有精力遠行,卻想踏足四方;如果你欠缺敏銳的洞察力,卻想洞察人情,那麼——請讀讀《文化苦旅》,他會讓你獲得許多感悟。
昔日的輝煌早就我們如今的成就,但假若昔日的輝煌被竊取了,那後果將怎麼樣·····
因老一代創造的奇跡,才造就我們這一輩的驕傲,才是我們擺脫令人屈辱發指的歷史。
但如今的我們仍以過去的光輝做明天,那真正的明天在哪裡。歷史會倒轉輪回至當時,我們會不會再次面臨屈辱。
這個問題不要問別人,而要問你自己,你是否要為自己的出現創造一份價值或是為他人的路上做點點星光······假如你仍為自己的私慾而奮斗,我要問你,這些東西你有什麼用你死後能帶走嗎?有一句形容人的價值及意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7. 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寺廟到底什麼內涵,誰有讀後感四百字左右
盡管我羞於承認,但我又不得不承認初讀余文恍若發現了新大陸:濃郁的文化氣息,或壯麗、或雋永、或蒼涼、或迤邐的景觀,各路秦漢雄魄,唐宋風范,明清居士,讓我能夠「站在一個或高或低,或遠或近的角度,俯瞰,仰視中國文化,或高屋建瓴,或精雕細刻地談論中國文化」。初出茅廬的我旋即被他身為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所打動,被他的見多識廣、博聞強識、旁徵博引所折服,被他奢華的文字,巨大的聞所未聞的詞彙量,汪洋肆意的想像力,或豪邁或柔情或悲涼的筆調以及他所征服,抑或是蠱惑。
後年歲漸長,對余文也有了更理性的認識。相較於文化散文,余文更接近於媚俗文學。「媚俗」這個字眼用於評價散文或許有些刻薄,但不乏其道理。在上海的一次掃黃行動中,公安在一位小姐的手袋中發現了三件東西,口紅、安全套和《文化苦旅》。當然,每個人都有閱讀的自由,性工作者也不例外。但余文被冠上「文化口紅」,「文化安全套」也是不爭的事實。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所謂的「文化散文」其實質更接近一種速食文化,功用文學。其速食程度之深,功用之大足以讓一名性工作者在上班時依然帶著它。
其實「文化苦旅」最開始是上海《收獲》雜志上的一個欄目,在受到讀者好評,又經過市場的反復測試之後才集結出版。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身處在一個「精英不再引領大眾,反而是大眾支配『精英』」的時代,余文更像是一種充分熟練掌握了大眾口味的快餐,或者說是能夠犀利地洞悉、追蹤大眾趣味和市場走向的獵狗。對余而言,媚俗不再是一個刺耳的貶義詞,反而是一種文化營銷策略,可以從大眾口袋中賺個盆滿缽溢,贏個德藝雙馨的好名聲。
除此之外《文化苦旅 》的媚俗之處還體現在何處?答曰:過度的煽情。可以說余是一個合格的文匠,但絕不是一個思想者。過度的渲染誇張讓余文的思想性支離破碎,而生搬硬套的博聞強識讓余文喪失了基本的邏輯性。
8. 游覽鐵山寺的觀後感
我們在淮安市網上家長學校的組織下去鐵山寺遊玩。
天剛剛蒙蒙亮,家長和同學們早早地在人民大會堂前焦急的等待。網校老師點名後,我們排好隊依次上了旅遊大巴車。汽車在高速公路上飛奔著,有的同學看著窗外的風景,有的同學興奮地唱起了歌,家長們一起跟著打起了響亮的拍子。不知不覺的到了鐵山寺腳下。
我們下了車,導游將我們分成了四支隊伍,分別是紅小鴨隊、天文台隊、鐵索橋隊、天泉湖隊。網校李校長作了簡短動員後,我們開始向山頂出發。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鐵索橋,鐵索橋是用幾根鐵鏈鋪著木板懸在兩座涼亭之間,橋下就是美麗的天泉湖的一條支流。同學們都勇敢的走上了鐵索橋,有幾個膽大的同學還在橋上搖晃呢。
過了鐵索橋,我們沿著火山石鋪做的石階拾級而上,導游姐姐告訴我們,路邊像銅錢一樣的草叫「金錢草」,它具有很高的葯用價值,像這種中草葯在鐵山寺有800多種。石階兩邊都是蔥郁的森林,這里是江蘇省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野生動植物王國,這里繁衍生息著40多種動物,170多種鳥類,280多種高等植物。
來到了鐵山禪寺,門口有個大香爐,大約有兩米多高,裡面香火繚繞。第一座寺廟裡面有一個羅漢在對你笑,兩旁是橫眉冷眼的四大天王,讓人不得不生出幾分虔誠。第二座廟里端坐著一尊南海千手觀音,她表情嚴肅,彷彿正在憂患著民眾的疾苦。最後面就是大雄寶殿了,它巍峨的矗立在最高處。寶殿里有如來佛祖和十八個羅漢,他們有的沖你哈哈大笑,有的則呼呼大睡或面無表情,神態萬千。
上午的遊程很快結束了,我們上了車向下一個景點出發,鐵山寺在身後越來越遠。再見了美麗的鐵山寺,我們期待著下一次再來這里遊玩。
9. 柳州市柳中元寺廟觀後感
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
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內代氣息,有真容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結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不管採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後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容不放鬆。
10. 文化苦旅寺廟讀後感
匆匆地讀過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前些時候輿論對該書及作者爭端頗多,如今看過並粗略地研究了一下,覺得議論是理所當然的.這書里寫的,有歷史上的匆匆過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著古老文化遺產的范欽的後代們,有淳樸善良但又愚昧無知地剝奪美的人.深刻地刻畫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的側面,令人為之汗顏.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對於「廢墟文化」的描寫.余先生似乎對此情有獨鍾.他好多次都寫到了墳,並在敘述中多次插入對墳的描寫.無論什麼墳,都標志著一個人的死去,這個人的一生也許凄慘黯淡,也許風流千古為萬人景仰,抑或是背負沉重的情愁在這個世上走上這么一遭.即使沒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該有「一堆黃土掩風流」吧.或許他認為死亡比活著更美好些吧.有些東西留有回憶就夠了,至少蝴蝶來過這世界.他說:「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詳地交給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這就是人類的大明智.」沒有周遭的閑言碎語,走向比現實更高的殿堂,繼續新的輪回.而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默默地在前人的墓碑前佇立上幾分鍾,感嘆滄海桑田的變遷,悟一會兒人生之真諦,因為只有在現代的喧囂中,歷史的寧靜才有力度,只有在現代人的沉思中,過去才能上升為寓言.生死間的事,沒有人說得清.我唯一知道生的途徑是可以改變的.死可以逆轉嗎?若有一智者活過百旬,他會做什麼?若一個庸人活過百旬,他又會做些什麼來?至於一個惡人就更不用說了.推而廣之,人口必會猛增,地球要超載了!若這個世界上,人口不增也不減,就太缺乏趣味了,沒有推陳出新的人,這個地球豈不停止轉動了.我想那些墳應該有其特殊含義.尤其在墳前一種靜穆的氣氛追憶或沉痛?一種欲哭無淚的感覺縈繞在心頭.古人的墳,秦王陵聞名世界,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也不失為風流,多少也給旅遊業帶來不少收益.而那些把古代婦女置於水深火熱的貞節牌坊,也不知走過它時應該嘆息還是贊嘆?「白雲飄過來了,好像是碰了一下牌坊再飄走的.晚霞升起來了,紅得眼明,晚霞比牌坊低,牌坊比天還高,黑陰陰的,像要壓下來.閉一閉眼睛再看,天更暗了,牌坊的石柱變成長長的腳,有扁長的頭,有狹狹的嘴.一骨碌爬起身來,奔逃回家.」他在書中這樣寫道.從某種程度上,那時人們的封建思想愚昧、守舊,卻不知如今那些不知名的無名牌坊只落得被人踐踏的地步,悲哀啊!好在那個時代已離我們遠去.盡管「生」不算很美,要考慮的事很多,挺辛苦的.而那些像屈原、杜甫、曹雪芹、魯迅的偉人們讓他們的人生終結在那一剎那,凈化了悲劇,同時給人以更深的思索,這樣的離別或許更深刻吧.關於墳的故事還沒有結束,就讓余先生繼續寫吧.而我依然要愉快地體驗我遠遠還沒有體驗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