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情慾海影評
Ⅰ 電影評分
豆瓣上的分電影有很多,我挑選的電影都是入選豆瓣榜單Top250的電影,是很多人票選出來的,這些電影是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經過了時間的檢驗,特別值得一看。
《肖申克的救贖》是排在豆瓣榜單上評分最高的電影。這部1994年拍攝的電影,在豆瓣上打出了9.6的高分,是很多人公認的電影經典之作。這部電影之所以這么出名,就是因為他講了一個追求自由的故事,劇中主人公肖申克被錯判入獄,但是在獄中他一直沒有放棄對自由的渴望,一個越獄計劃被他堅持了十幾年,最後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終於越獄成功,獲得自由的那一刻,令人動容。
《霸王別姬》是豆瓣上評分最高的國產電影,在豆瓣上打出了9.6的高分。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兄弟情的故事,程蝶衣和兄弟段小樓是從小在京劇戲班唱戲的師兄弟,兩個人從小一起長大。後來社會發生了巨大變遷,兄弟倆的關系也發生了改變,讓觀眾感到在時代的變遷中,個人的感情是多麼脆弱。
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是美國的《阿甘正傳》,這部電影在豆瓣上也是打出了9.4的高分。這部電影同樣拍攝於1994年,即使過去了二十多年,依然是很多人心中的經典。這部電影是一部勵志電影,男主阿甘看似木訥的背後,其實也蘊藏著大智慧,它傳遞的思想是只要努力去奮斗,夢想就可以實現。
Ⅱ 關於阿甘正傳的影評,最好使語言優美點的!
「Run, Forrest,Run!」
很想知道阿甘75的智商是怎樣的一個概念,查閱了資料後得知醫學給出的定義是:智商在70-80之間的狀態被稱為臨界正常,而普通人的智商范圍在80-120之間,原來阿甘的智力還算是「正常」的。而「Gump」,阿甘的名字,俚語里「呆瓜」的意思,這個奇怪的名字真的會註定阿甘的命運嗎?
《阿甘正傳》作為一部勵志大片,起初給我的印象並不是多麼催人奮進的:主角阿甘本身是一個不知理想抱負為何物的遲鈍青年,他所信奉的也不過是別人的告誡。阿甘說過:我只是去跑,但不知道跑向何處。顯然這是一句話沒有主見的話。阿甘也習慣由別人給自己制定方向:從小到大開口閉口也都是「Momma said…(媽媽說…)」;腦中想的永遠都是Jenny說的「Run, Forrest!(快跑,阿甘!)」;繼承的也是死去好友Bubba的捕蝦事業;哪怕橫跨美國的長跑也是先前完全沒有計劃過的。「沒有志向」是我們這個時代最不可能被原諒的「惡習」了,打小時候起就被教導「要做樹立遠大的理想的『四有』青年」,沒主見的孩子一定會被看作「沒出息」,好似理想越遠大,大到想做國家主席,這個孩子才真的有出息。而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們都崇尚叛逆、朝氣蓬勃、敢打敢鬧,長輩或是朋友的告誡又怎麼會放在心上,聽話的孩子肯定是個「傻冒」。但阿甘將母親和朋友的話句句牢記,事事遵循,這樣一個「聽話」的孩子得到「大人們」的評價是什麼呢?阿甘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受到表揚是在軍營里,黑人長官給予的評價是:「Godamnit, Gump! You're a godamned genius! That's the most outstanding answer I've ever heard. You must have a godamned I.Q. of a hundred and sixty! You are godamned gifted, Private Gump! (天殺的,阿甘!你真是個天殺的天才!這是我這輩子聽到最了不起的回答。你一定有個天殺的160的智商,你天殺的真有天賦,大兵阿甘!)」是什麼讓長官如此激動地接連說出四個「天殺的」,阿甘的回答真的如他所說,是最最「outstanding」的嗎,阿甘的回答僅僅是「To do whatever you tell me(做您吩咐我的一切)」,阿甘選擇的就是服從,完全的服從,但僅僅是盲從嗎?那為什麼阿甘會在叢林遭受伏擊的時候,唯一一次違抗丹中校的命令,再次折回叢林拯救最好的朋友Bubba,那絕不是盲目所為,原來阿甘的「服從」僅僅源自於信賴和情感,將自己完完整整地交給自己信賴的人,因為信賴的人一定會為你指明道路,這樣做不就是等於相信你自己嗎?這樣的做人豈不是很簡單很快樂嗎?
僅僅是懂得「服從」,阿甘會有這樣的成功嗎?當然不會。母親對阿甘說:「Stupid is as stupid does(傻人做傻事)」。阿甘就立刻把自己定位成傻子,勤勤懇懇地做著「聰明人」不願意做「傻」事;愛人珍妮對阿甘說:「Run, Forrest,Run!」,所以阿甘從此以後就想也不想全力以赴地去跑,連走都不會去用。就是這樣跑過了備受欺壓的童年,跑過了危險的越南戰場,跑過了整個美國大陸,一路「跑」成了「橄欖球星」、「戰爭英雄」、「外交大使」、「捕蝦船長」、「百萬富翁」……很不可思議吧,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因為阿甘一早就已經掌握了成功的秘籍:「If I was going somewhere, I was running(如果我想去哪裡,我都是跑著去的)」,阿甘始終跑著去實現這些「奇跡」,永不停歇。先由自己信賴的人為自己制定好方向,阿甘只要用盡全力朝著這個方向跑,縱然起步比別人低了不少,但會過程已經簡單了不少,照樣會比別人先到達。現在你相信「阿甘奇跡」了嗎?
影片表達的絕對主題是「跑」,但卻又不乏沉重的話題:對弱勢群體的歧視、種族歧視問題、越戰和反戰、毒品和艾滋病,但這些沉重的事情在阿甘的身邊發生,在阿甘看來卻完全不值得一提,因為他都會用「跑」來應對,他通常選擇的是「跑開」而不是「回擊」:歡度新年時,丹中校找來兩個姑娘「共度良宵」,但阿甘卻把她們趕走,丹問他為什麼他不喜歡那個姑娘,阿甘回答:「She tastes like cigarettes.(她嘗起來像香煙)」只是因為不喜歡,也覺得不好,所以就選擇迴避。比起那個穿著星條旗滿口帶「操」字的反戰演講者,阿甘顯得更睿智,也更直接。如果每個人都懂得對不好的東西選擇「跑開」,那世界上還會有這么多醜惡和骯臟嗎?
「Run, Forrest,Run!」這句告誡是告誡阿甘事事不要逞強,學會保護自己,而阿甘卻不單單把它理解為「逃避」,他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在越南叢林的馳騁,回家路上的飛奔,在暴風雨中揚帆前行,橫跨美國的長途之旅…這句話居然能改變了阿甘的一生。希望人人都能理解到「跑」的含義,懂得什麼時候該去奮力追逐,什麼時候又應該去選擇逃避…「Run, Forrest,Run!」是Jenny送給阿甘的禮物,但阿甘卻把它變成自己的東西。至少遲鈍的阿甘很懂得選擇,我們這些「正常人」也能選擇好嗎?
「You're my girl.」
在劇院的那場戲中,當阿甘為Jenny解圍後,Jenny問阿甘「Why are you so good to me?(為什麼你對我這么好?)」,阿甘給出的回答就是「You're my girl.(你是我的女孩)」,如此簡單的回答卻如此地讓人感動。我本不想去談愛情,但這部電影中的愛情太直接太純粹太感人,不得不落俗套地談一談,不然實在太可惜了。
Jenny和阿甘青梅竹馬的好朋友,他倆卻是如此的迥然不同。阿甘不抽煙不喝酒,只是喜歡喝上「一點點」汽水,他謙虛忍讓、誠懇善良,只會默默付出,不曾要求過回報,他勇敢地冒死拯救戰友,他樂善好施、知恩圖報;而Jenny喝酒吸煙,甚至吸毒性亂,她狂亂不羈、放縱墮落,她成天幻想成為明星,追逐自己所謂的夢想;她一次次的冷酷回絕阿甘,一次次傷透阿甘的心。阿甘生活在那個令人嚮往的純真世界中,而珍妮卻生活在充滿誘惑的沉迷世界裡。他們是如此的對立,是生活在兩個完完全全不同世界的兩個人。很難想像阿甘願意堅守這樣的一個女人。到底是什麼原因呢?「You are my girl.」僅僅是因為這句話。小Jenny是第一個接受阿甘的人,幼時始終陪伴著阿甘身旁,愛護著幼小的阿甘,阿甘也真的視Jenny為最重要的人,願意守護在她的身邊,等待她的回心轉意,「I'll always be your girl.(我永遠是你女孩。)」這是Jenny給出的回答,阿甘為此義無反顧。但愛情不能勉強,阿甘卻如此的聰明,一早他就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他選擇的是等待廝守,任憑時光更迭,日月流淌,都不曾改變,只可惜他最後等到的已不再是那個「小Jenny」了…
或許小Jenny的祈禱一開始就註定了這個悲劇女主角的流魄命運:「Dear God, make me a bird so I can fly far, far, far away from here. Dear God, make me a bird so I can fly far, far, far away from here.(親愛的主啊,讓我變成鳥兒從這里飛走,飛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但阿甘還是呆在原處愛著她;Jenny說:「A lot of people try to grab me. Just -- you can't keep doing this all(許多男人都想占我便宜,但…你不可能永遠保護我)」,阿甘回答說:「I can't keep it. I love you.(我是不能,但我愛你。)」阿甘實話實說,因為他真的做不到,他無法強迫改變Jenny,他的心裡一定暗自懊惱,他多想一輩子保護Jenny。 「I would never hurt you, Jenny.(我絕不會傷害你,珍妮。)」同樣的話在那個所謂的反戰領袖Wesley嘴裡也曾說過,但那是多麼的不切實際,阿甘卻說到做到。「I miss you, Jenny. If there's anything you need, I won't be far away. (珍妮,我想你。如果你需要我,我會在不遠處。)」在Jenny那白色的墓前,阿甘縱情哭泣,他多想永遠陪在Jenny的身邊,和她一起登上「珍妮」號捕蝦船,一起回到幼時長大的綠蔭小鎮,一起送「小阿甘」上學…但一切的一切都已經不可能了。
朋友們,不必太過傷懷,我們的阿甘絕對不是愛情的失敗者,他懂得怎麼去愛,我們也更相信Jenny也是始終愛著阿甘的……我不該殘忍地去猜想Jenny所說身上的「病毒」到底是什麼病,更不應該惡毒的懷疑小阿甘是否阿甘親生,我們應該拭去流著的眼淚去感慨Jenny最終的醒悟,祝福最終幸福地走在一起的甘夫婦。
「I sure hope I don't let him down」
阿甘有過沒有實現的承諾嗎?從來沒有,「I sure hope I don't let him down(我保證不會讓他倒下)」這是阿甘到達越南戰場後暗自在心中做下的承諾,這不僅是他對丹中校的承諾,對戰友們的承諾,也是對自己的承諾。但Bubba還是倒下了,丹中校也失去了他的雙腿而「down」。 丹中校本想光榮的在戰場上結束自己的生命,就想他的那些英雄前輩一樣,但阿甘還是救了他的命。Bubba的死傷透了阿甘的心,但丹中校失去了雙腿阿甘卻認為不是末日,不是阿甘絕情,正如阿甘說的:「Yo-You're still Lieutenant Dan.(你…你還是那個丹中校。)」失去雙腿的丹中校還是丹中校自己,還是和其他普通人一樣。「You are no different than anybody else is.(你和別人沒有什麼不同)」,阿甘用媽媽的話鼓勵著丹中校,幫助他重拾信心,使他慢慢的改變。
我向來都認為男人最珍貴的品質是責任,很多人都不曾擁有的,但我們的阿甘卻實實在在地擁有。阿甘懂得肩負責任:他讓Bubba的一大家人過上了好日子,為巴特灣的窮人們建造教堂和醫院,和丹中校一同努力成為了百萬富翁,給落魄的珍妮一個真正的家…還記得被他拯救的那些戰友嗎?還記得被他的長跑鼓勵過的人嗎?他對別人負責,也對自己負責。阿甘無私地為別人做了太多太多,最後自然而然也是「好人有好報」。
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有阿甘這樣的朋友會是何等的幸運,但為什麼阿甘自小就遭同學排擠,入伍後也是遭人白眼呢?是因為他那75的智商嗎,但正如我開始時說的那可是一個正常的智力。原因是「偏見」,問題來自整個社會,只因為智力上的稍稍不同、地位的不同、信仰的不同甚至只是膚色的不同,就去歧視別人、排擠他人。回想一下我們是不是也曾對「阿甘們」白眼過驅趕過嘲笑過…幸好我們的阿甘不害怕被拒絕,這樣的他也從來不曾讓他所愛的人「倒下」過!!!
在外漂泊的珍妮終於回家了,阿甘再也不能遲疑了,他向珍妮求婚。珍妮是如此的蒼老,她已經經歷了太多的滄桑。我們來看看這段最經典的對白,好嗎?
「Forrest : Will you marry me? I'd make a good husband, Jenny.
Jenny : You would, Forrest.
Forrest : But you won't marry me.
Jenny : You don't want to marry me.
Forrest : Why don't you love me, Jenny? I'm not a smart man, but I know what love is.」
老樣子,我還是再來做一下翻譯,其實這部片子的對白非常簡單,我這個英語水平馬馬虎虎的人也可以聽個十有八九(阿甘說:「珍妮,你願意嫁給我嗎?我一定會是一個好的丈夫。」;珍妮:「你會是的,福利斯特。」阿甘想了一會說:「但是你還是不願嫁給我。」珍妮說:「你不會要娶我的。」阿甘想不明白:「珍妮,你為什麼不愛我?我不是一個聰明人,但我知道什麼才是愛」)珍妮對於阿甘的求婚給出了模稜兩可的回答,但阿甘早已看得出珍妮的遲疑,珍妮也知道她不適合阿甘,但又是那麼依依不捨。之前在劇院的那場戲,珍妮說阿甘不懂什麼是愛,阿甘沒有反駁,因為那時候的他的確不知道什麼是「愛」,但現在的阿甘已經找到了愛的真諦,而珍妮卻迷失了…
愛人死去,一段非常感人肺腑的感慨和訴說,使人潸然淚下。影片也就此漸漸畫上句號。還是再看看碑文上的語句:「Jenny's grave marker reads: JENNY GUMP July 16, 1945 -- March 22, 1982 Beloved Mother, Wife and Friend (珍妮.甘,1945年7月16日到1982年3月22號,深愛的母親、愛人和朋友)」,37歲就已逝去的愛人,原來阿甘也是如此年輕,他還有明天,還有「小阿甘」。但他所經歷了一些人需要幾輩子才能經歷到的事情,不能不贊嘆他的生命是一個奇跡!!!
Ⅲ 有哪些好看的法國電影
《天使愛美麗》,《漫長的婚約》,《這個殺手不太冷》,《放牛班的春天》,《第五元素》這些基本都獲過奧斯卡提名,也有讓.雷諾等法國巨星出演,都是法國電影的代表作
Ⅳ 王家衛的電影風格、特點(影評)
1、色彩
王家衛曾經說過:我拍電影就是想把我孩子時的喜悅、傷心、失落帶給觀眾。找尋回憶、品味時間,在他眼裡,時間與空間不會成為他與過去對話的屏障,他在電影里遨遊並享受屬於他自己的世界。多彩世界的浪漫,舒緩音樂的動情,他善於用色彩表達他的思緒,鮮明且熱烈。在中國電影界,其美學思想的靈活運用可謂是獨一無二。
2、色調
色調是一切記憶的前奏,在這個視覺文化時代。王家衛電影的畫面做的精緻而曖昧,王家衛電影給人印象最深的不是某句台詞,而是某個畫面的顏色格調。在王家衛的電影里頭,灰、白、黑、紅永遠是主調,曖昧、低迷、頹敗、失落、灰暗,像是一部老電影,訴說著傳奇的故事。
3、音樂
王家衛說:「對他來講電影總是光影與聲音,音樂則是聲音的一部分,音樂也是營造氣氛的需要,同時也可以讓人想起某個年代。」王家衛電影中的音樂常常帶有很強的敘事性,每次出場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本1972年發表的小說,一部2000年上映的電影,交錯成一個1960年的故事。
4、獨白
王家衛的電影慣用獨白敘事,這是他的一大特色。這種單向流動的情感,力在表現人們的孤獨感、失落感、人之間的疏離,人與人之間缺乏與障礙溝通,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性本質的追求,是一種實現自我的慾望的表現手法。王氏電影中,人們往往只沉醉於自己的世界中,他們拒絕與人交流,保持沉默,選擇用獨白表達內心的情感。
5、故事敘述的結構
傳統電影一般都是要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基本上每個故事的情節設計都經歷開始、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階段。反觀王家衛的電影,卻並非如此。
他並不是要講述一個多麼完整的故事,他的根本目的在於呈現一種可能被人刻意忽視的氛圍——反映人性真實性的狀態。王家衛的影片大量地採用「碎片」式的敘事策略。
Ⅳ 急求一篇觀後感。3000字以上。電影隨意。自己寫的最好。網上抄的話要求不可以很容易就搜到原文
影片《左右》觀後感
影片中的世界總是以不同的方式同歷史發生關聯的,這種歷史既包括已流逝遠去的過去歷史,也包括我們正在經歷的當下歷史;既包括重大的社會歷史事件,也包括看來微不足道但有意義的歷史細節。不過,當下的那種細小而又特殊的家庭事件,夠得上歷史么?進一步說,從電影的歷史題材創作與改編角度說,這種當下的細小而特殊的家庭事件,是否有資格被視為歷史題材呢?王小帥新近編導的影片《左右》(北京青紅德博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多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冬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星美北京影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對此提供了一個可能的答案。影片故事的原型,直接取自報紙報道的當前發生的真實而又離奇的「歷史事情『「女子救白血病兒子與前夫再懷孕」①。准確點說,這看來不過是一個被通常的「大歷史」觀忽略不計的微小的歷史事件,屬於「小歷史」。對歷史題材電影的創作或改編來說,重要的不是歷史事件或事情本身的大與小,而是對它的影像意義闡釋得怎樣。如果影像意義闡釋取得成功,被賦予了歷史合理性,那麼「小歷史」也可能釋放出「大意味」來。同時,這個離奇的小歷史事情在這部影片的影像闡釋中,可以說觸及了當前建設「和諧社會」這一主流題材。在建設「和諧社會」成為政府國策的年代,靠什麼去保障「社會和諧」順利實現?對此,不僅政府各級組織、學術界、社會公眾等在探索,這部影片也在以其特有的影像方式展開著富有啟迪的思考。當然,影片製作者未必有意識地要讓影片與上述國策及當下的社會歷史軌跡直接掛鉤,不過在我們的觀看和闡釋中,即使不去有意識地做出這種關聯但這種關聯畢竟也可以無意識地出現,因為影片製作者總是生活在這個特定的當下歷史場域中並必然對此有所表達。
一、挑戰倫理極限
影片是從枚竹帶著前夫肖路去往出租房准備「做愛」開始的,在彎彎曲曲的小區道上忽左忽右地行駛的汽車,到底要把這對前夫妻引向何方?影片從一開始就似乎在告訴觀眾:建設「和諧社會」並不意味著這個社會始終處處和和氣氣、和和美美,而是它往往危機四伏,動盪不安,甚至連一個懷孕決定也可能導致兩個和諧家庭同時趨於破滅。人到中年的售樓員枚竹(劉威葳飾演)與設計師老謝(成泰燊飾演)被告知,久燒不退的女兒得的竟是絕症白血病。遭遇如此突然且沉重打擊的母親枚竹,不得已求救於已同空姐董帆(余男飾演)結婚的前夫、工程隊老闆肖路(張嘉譯飾演),求他作骨髓移植,但因血型不合沒成功。為挽救女兒生命,枚竹情急中決定同這位前夫通過人工授精再生一個孩子,以便用新生兒臍血救活愛女。這個合乎母女情但不合乎夫妻情和婚姻法的怪異決定,立即給兩個家庭都帶來巨大的倫理與情感挑戰。在三次人工受孕也沒成功、醫院拒絕再做後,枚竹最後毅然同肖路偷合以求懷孕生子救女。這就使得這兩個家庭的命運被導向一種倫理與情感極限。可以說,這一連串並且步步升級、直至倫理極限的救女行動,給這兩對中年夫妻帶來了巨大的倫理挑戰及情感沖突,迫使他們一再地陷入選擇的困窘中。應當講,影片的具體講述方式是頗具匠心的,這可以從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的處理手法和效果上集中見出。
在故事的開端,我們立刻感受到枚竹同老謝及女兒組成的三口之家是和諧甜美的:老謝對女兒的愛完全如親爹一樣。但高燒不退的女兒被醫生告知得的是白血病時,影片只是讓我們看到一個遠景:在醫院的樓道遠端,醫生和護士對著枚竹講了兩三句話後離開了,撇下枚竹孤單一人。只見她似乎突遭沉重一擊,在巨大痛苦中身子搖晃欲倒,但又頑強地堅持挺立,直到跌坐到椅子上。沒有一句話陳述,更沒有畫外音介紹,但觀眾卻通過人物的肢體語言和隨後的故事進程,很快就了解到危機焦點所在。這種幾乎無聲的含蓄有致的敘述,不僅在開端而且也貫穿到影片的全過程,取得了言簡意深的美學效果。
影片的這種含蓄式開端同隨後故事發展上的處理原則是一致的。枚竹的決定不僅威脅到她自己現在這個家的和諧,而且也威脅到肖路和董帆的家庭和諧。每當肖路被枚竹叫來家裡或醫院看望女兒或商討處理辦法時,厚道的老謝總是主動提出去樓下買盒煙以便迴避。在下樓買煙的幾次重復敘述中,影片都沒有刻意渲染老謝面對妻子前夫時的復雜的內心活動,而是點到即止,盡量以內斂方式去傳達。這種內斂方式總體上符合這位中國式父親的性格特徵。內斂處理也體現在肖路與董帆之間的夫妻爭議上。董帆結婚幾年來一直想要孩子卻被肖路拒絕,想不到他卻要同前妻再生一個,這打擊是巨大的和幾乎難以承受的。離婚的威脅也降臨這對夫妻生活中。影片始終沒讓枚竹和董帆直接相遇和發生面對面沖突,而只是安排後者和同事突然闖到枚竹家中想見卻未遇。但見到老謝和女兒的悲情場面已足以讓董帆感動了。這場特殊的未遇的見面,鮮明地體現了影片的內斂風格,遠比讓她倆直接沖突更有表現力。
與此同時,影片的另一突出特點在於,盡量減少宏大的空間場面而更多地滿足於局部空間或室內場景中的表現。這種盡量壓縮或抽離廣闊空間的做法,自然讓我想到德國美學家沃林格在百年前提出的「抽象沖動」與「空間恐懼」之說:他相信,人類存在著兩種沖動:移情沖動和抽象沖動。「移情沖動是以人與外在世界的那種圓滿的具有泛神論色彩的密切關聯為條件的,而抽象沖動則是人由外在世界引起的巨大內心不安的產物……我們把這種情形稱為對空間的一種極大的心理恐懼。」沃林格特地談到,東方文明民族的原始藝術突出地表現了這種抽象沖動。他們「困於混沌的關聯以及變幻不定的外在世界,便萌發出了一種巨大的安定需要,他們在藝術中所覓求的獲取幸福的可能,並不在於將自身沉潛在外物中,也不在於從外物中玩味自身,而在於將外在世界的單個之物從其變化無常的虛假的偶然性中抽取出來,並用近乎抽象的形式使之永恆。通過這種方式,他們便在現象的流逝中尋得了安息之所。他們最強烈的沖動,就是這樣把外物從其自然關聯中,從無限地變幻不定的存在中抽離出來,凈化一切依賴於生命的事物,凈化一切變化無窮的事物,從而使之永恆並合乎必然,使之接近其絕對的價值。在他們成功地這樣做的地方,他們就感受到了那種幸福和有機形式的美而得到滿足。確實,他們所得到的只能是這樣的美,因此,我們就可稱經過這種抽象的對象為美。」② 王小帥不一定了解沃林格的這種抽象美學,但他的選擇和取捨卻告訴我們,他對廣闊的空間表現不感興趣或不予信賴,而是有意識地從無限的廣闊空間退卻,退回到有限的局部空間或室內空間展開敘述。這無疑也可以理解為別一種抽象沖動的運用。上面說的含蓄和內斂,其實都與這抽象式表現相合拍,也就是對世界採取簡約化、凝練式處置。
即使是在故事的高潮段落,影片也沒有絲毫的渲染或放縱意圖,而是繼續上述含蓄、內斂及抽象路線,最大限度地展現了節制的原則。觀眾像影片開頭時那樣跟隨已經熟悉了的枚竹和肖路,在汽車的左右搖晃中再次來到出租房,他們如何合作完成這次離婚夫妻間的特別的「偷情」或「外遇」儀式呢?影片把他們之間那種尷尬、拘謹而又急切、企盼等復雜情緒拿捏得恰到好處。尤其是兩人在床上被窩里躊躇著始終無法進入「交配」角色時,共同的救女話題把他們從尷尬中解救了出來,雙方都發自內心地生出對女兒的深切的愛和對新生兒的熱烈期待。於是,觀眾看到大紅被子覆蓋下的兩人肢體終於緩慢地而堅決地疊合到一起,完成了神聖的交合儀式。如果把這儀式的瞬間看成全片高潮的話,那麼這高潮雖是感人的卻不是煽情的;雖是表現的卻不是鋪陳的。因為,兩人這時呈現的情感已超越普通的男女之情,而演變成跨性別的具有最後的救贖功能的偉大的愛。也就是說,不再是普通的性愛或情愛而是最高的聖愛在這里釋放出不同凡響的感人力量。為了突出這種效果,影片的表現是高度節制的,可以說節制到幾乎不可能再節制的程度,而通常的導演可能會選擇至少多一倍的膠片長度去縱情表現。
影片的結尾與此相類:兩對夫妻各自平淡地吃飯。充滿愛意的董帆為丈夫盛了滿滿一碗米飯,並且不斷夾菜,顯然意在為他「勞累」後滋補身子;自以為瞞過老謝去出租房交合的枚竹,和已碰巧從手機中得知真情的老謝坐到一起吃飯,老謝突然平靜地提出妻子生下的孩子跟他姓,從而使未來家庭矛盾圓滿解決。影片就這樣結束在意猶未盡的平淡中,愛的烏托邦情景已然展現,該說的都已說完,剩下的就是由觀眾自己去想像了。
二、簡約與蘊藉及其美學淵源
影片的上述含蓄、內斂、抽象、節制和平淡等表現手段,合起來可以說共同體現了簡約化原則,這就是說,盡可能舍棄對象的枝蔓或主要容量而僅僅從中抽離出它的最簡單而化約的表現形式。這種簡約化表現有兩方面效果: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減弱影片的人為色彩、去除令人厭倦的做作成分,加強它的生活客觀性;另一方面可以蘊藉深厚地傳達編導的表達意圖,體現一種蘊而不發的深長效果。
王小帥在這里展現的對於簡約化和蘊而不發的美學追求,與中國古典美學歷來推崇的「蘊藉」原則是吻合的。「蘊藉」又作「醞藉」或「蘊籍」,「蘊」的原義是積聚、收藏,引申而為含義深奧;「藉」的原義是草墊,有依託義,引申而為含蓄。「蘊藉」在文藝領域往往指作品中那種意義含蓄有餘、蓄積深厚的狀況。劉勰《文心雕龍·定勢》在分析文體問題時指出:「綜意淺切者,類乏醞藉」,即那些命意淺顯直切的作品,大都缺乏「醞藉」。他明確地把「醞(蘊)藉」作為評價文學作品成就的重要標准之一。他甚至強調「深文隱蔚,餘味曲包」,意義深刻的文章總是顯得文采豐盛,而把不盡的意味曲折地包藏其中,這樣的文章才能「使醞藉者蓄隱而意愉」,令喜好「醞藉」的讀者閱讀「醞藉」之作而充滿欣喜。清初賀貽孫在《詩筏》中指出:「詩以蘊藉為主,不得已而溢為光怪爾。蘊藉極而生光,光極而怪生焉。李、杜、王、孟及唐諸大家,各有一種光怪,不獨長吉稱怪也。怪至長吉極矣,然何嘗不從蘊藉中來。」在他看來,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和李賀等唐代大詩人的詩作,之所以各有一種光彩和奇妙,恰恰是由於把「蘊藉」放在頭等重要地位。能「蘊藉」而後生「光怪」,可見「蘊藉」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又認為:「所謂蘊藉風流者,惟風流乃見蘊藉耳;詩文不能風流,畢竟蘊藉不深。」這些表明,「蘊藉」是中國古典美學的一個常用概念,強調文藝語言與意義應當蘊蓄深厚、餘味深長。王小帥是否有意遵循中國古典美學的上述原則,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有意識的含蓄、內斂、抽象、節制和平淡等表現手段恰恰體現了古典美學傳統在現代電影藝術樣式中的復活,表明這種古老的美學原則在現代藝術樣式中仍然可以洋溢出表現力。
三、愛的烏托邦
影片通過這樣的簡約化與蘊藉式故事講述,希望獲得怎樣的觀影效果呢?這可以從影片的中英文名稱上獲得集中提示。影片的中文名為《左右》,寓意著故事中主要人物在家庭倫理上左右為難的境遇。而王小帥在選擇全球公映的英文名稱時,給出了「In Love We Trust」即《信賴愛》這名稱。這里的中英文片名合起來就把編導的表現意圖幾乎和盤托出了:人生難免遭遇災難或風險,讓人陷入左右為難的困境,但憑借愛終究可以脫困。在影片中,來自枚竹的母愛、老謝的繼父之愛、肖路的生父之愛,以及來自董帆的對丈夫與前妻所生女兒的同情之愛,終究化解了生活中曾讓他們左右為難的困窘,把他們引向新的和諧的希望之旅。這顯然幻化出一種空前理想的愛的烏托邦,為充滿危機意識或憂患意識的當代人提供了一種影像的撫慰。
引申而看,這部影片可以說是一則寓言,是當前「和諧社會」建設時期人們遭遇的生活危機及其化解策略的一種想像態凝縮形式。影片中的兩個家庭的成員、兩對夫妻本來都是「好人」,堪稱「和諧社會」的平常而又合格的和諧市民典範。但即使是這樣的良善家庭及其成員,也可能會被突如其來的巨大危機或災難擊中而陷於失諧或不和諧境地。「和諧社會」何以保障?影片給出的是愛,是一種植根於普通親子之愛和男女之愛而又同時跨越它們的神聖的愛。這種愛驅使枚竹不顧一切地拯救女兒於絕症中。但這種救贖性的愛本身卻必然引發新的倫理危機,這就是導致老謝、肖路和董帆同時處於艱難的選擇與承擔的風險與困窘中;但仍然還是通過這種無邊的聖愛,上述三人最後都發自內心地接受了枚竹的驚人選擇,並且願意傾力承擔其導致的新的倫理後果。這時,這種既不合夫妻情也不合婚姻法的愛,終於可以跨越通常的人倫之愛,而具有超常的終極性倫理意味。愛,一種神奇的愛可以逢凶化吉、消災避禍,成為人們通向「社會和諧」的制勝法寶。由此看,影片無疑體現了一種鮮明的愛的烏托邦拯救意味。
如果有關這部影片的這種烏托邦意味的闡釋多少可以成立,那麼,在更寬廣的中國大陸電影平台上,可以見出一種涵蓋主旋律影片、商業大片和藝術片的共同的值得關注的現象。主旋律影片近年顯示了一種我所稱的「儒學化轉向」,也就是把儒家式仁愛當作「和諧社會」的拯救策略,例如《五顆子彈……》(又名《仁槍》)、《千鈞·一發》、《我的左手》等。就連商業大片如《集結號》也把仁愛輸入穀子地鳴冤叫屈的言行中,體現了特殊的愛的力量。向來不顧票房而以境外得獎為重的藝術片,也逐漸地加重了愛的表現程度。從賈樟柯的《三峽好人》中,不難聆聽到充滿生存風險的底層社會對非婚前妻及女兒的執著的濃烈親情,對偶遇的路人小馬哥的同情的愛等。同屬藝術片,王小帥的《左右》沒有跨越《三峽好人》那種愛的暖流,而是既深深置身其中又有獨特的開拓。與《三峽好人》在某些段落的略顯鋪陳和超現實的虛擬相比(如關於人民幣的符號學闡釋、「飛碟」降臨的超現實刻畫等),《左右》更多地呈現出簡約化和蘊藉式敘述,是要以這種節制的方式導向可以惠及全社會的愛的倫理烏托邦的建立。我想說的是,我們當下的「和諧社會」的建立不能單純依靠烏托邦,但也離不開合理的烏托邦實驗。對此,《左右》無疑可以激發我們當下的歷史想像
花了很長時間找的,希望採納!
如果不滿意,可以上豆瓣網,上面有很多優秀點評,希望你能成功!
Ⅵ 法國電影《情人》好看嗎評價怎麼樣
首先以下是我對這部電影的簡評
根據法國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的自傳小說的改編,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的執導,那屬於法式浪漫特有的氣息,為《情人》添加了一份獨有的魅力,不同文明的交融滲透構築了電影時代的脈絡氣息,恬靜優雅的攝影風格更形成了電影迷人的基色,而大尺度的激情戲碼,實則是電影出色電影美學的表現,於此中關於愛的命題如此動人心弦,有些愛情雖註定無果,但卻能刻骨銘心,凄美的結局雖是一場悲劇,卻也同給人以對愛無限的遐想。
《情人》的另一大看點就在於這是一部充滿了獵奇色彩的電影,一個生活在當時法國殖民地越南的17歲少女愛上了華僑富翁的獨子,這段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註定不會擁有結果的愛情,卻成為了電影藉以去渲染浪漫最好的契機,電影雖然是一場悲劇,但愛的浪漫卻得以了淋漓盡致的呈現,
Ⅶ love life觀後感800字
最終他們回到家裡,回到他們的乾坤,在他們的愛巢縱情纏綿。
市子不曉得跑過了若干條街,而英理在樓下等了久久,正當她以為市子不會來了,回身走時,市子叫住了「英理!」兩人沖向彼此的懷抱,英理拿出自個兒寫的一部小說《Love My Life》,對市子說:「我曉得假如我不寫完,我無法去做別的事,我表決做一個小說家……」
直至影片兒的最終,很是讓我難忘。聖誕節,市子和英理在送完彼此贈禮後首屆打嘴仗,英理奉告市子,她要她爸爸看的起她,她必須要把律師照考到,於是在考律師照期間她不得夠再見市子,因為她不行再和市子一起游戲人生。而市子感到英理只是為了她爸爸去考律師照,並未找到自個兒真正的愛好,而令市子更不得接納的是,很長時期無法再見到英理,沒有英理的消息兒。最終英理感到市子粒在太稚氣,給了市子一個耳刮子,市子就這么跑出了英理的家。爸爸和好友都勸說市子說英理這么是沒有錯的,因為她有目標,反倒責怪市子像個孩子,除開愛情自個兒不曉得還能做些啥子。於是有一天爸爸給了市子一本書,叫她移譯。在編輯部,市子移譯的小說累次遭到退搞,不過市子卻沒有讓步,一次一次對編輯說,我再改一次。終於有天市子移譯的小說被編輯認同,就在此時,英理打來了電話,市子沒有接,或許是懼怕,懼怕英理對她說分手,隨後英理發來了一條簡訊,上頭寫著「我想見你。」見到達簡訊的市子欣慰若狂,像英理飛奔而去。
有一場景,市子有一天和他人親吻了,回到家裡,在庖廚抱住英理,而後很內疚的對英理說「我和他人親吻了」,英理聽了轉過身來對市子說,「我也和他人親吻了。」於是市子沒有說話,英理又說,「你如今曉得那種感受了。」市子很驚詫,英理又說,「我打哈哈的,我沒有和他人親吻,我只是想讓你曉得那種感受,你也是和我打哈哈嗎?」市子很是愧怍,說了親吻的情節,英理原諒市子,因為她對她坦白,英理隨後又奉告市子,「我不喜歡他人碰你,因為只有我才可以碰你,你是我的。」市子聽了這些話,笑著說,「我和你同樣的想法。」
喜歡市子和英理一見鍾情而相愛,與家人分享其愛情的愉悅,對愛情的唯一、對愛情的要求和對愛情的樂觀,喜歡電影中他們手牽開始狂奔海邊的感受,無憂無慮,只有我們的愛情。
我喜歡這部電影中生計化的場景,色調柔和,故事體節平淡的體現出愛。
Ⅷ 如果要給《美麗人生》寫觀後感,可以從哪些角度入手
黑色幽默的手法,電影敘事手法。
1、黑色幽默的手法
《美麗人生》 用黑色幽默的手法描述了圭多一家在納粹集中營中的悲歡離合,展示了圭多對美麗人生的憧憬和在殘酷環境中特有的樂觀。
(8)縱情慾海影評擴展閱讀:
穿幫鏡頭
Guido在集中營跟兒子說話的戲,小演員說台詞時,貝尼尼也同時做口型。軍營中,Dora從床上站起來,去窗邊聽她丈夫放的音樂時,在屏幕左邊可以看見電纜和工作人員的影子。
Guido的兒子從藏身之處走出時,他徑直超一個道具走去,那顯然是給小演員表演設置的「記號」。
Guido通過喇叭放奧芬巴赫的歌劇《霍夫曼故事》中的《威尼斯船歌》,而事實上因為奧芬巴赫是猶太人,所以在納粹集中營很難找到他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