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讀韓愈觀後感

讀韓愈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3-05 18:01:39

㈠ 讀韓愈 讀書筆記800字

韓愈的《柳子厚墓誌銘》中有這樣的一段話:

「嗚乎!士窮乃見節義。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悅,酒食游戲相徵逐,詡詡強笑語以相取下,握手出肝膽相示,指天日涕泣,誓死不相背負,真若可信。一旦臨小厲害,僅如毛發,比反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皆是也。此宜禽獸夷狄所不忍為,而其人自視以為得計,聞子厚之風,亦可以少愧矣。」

這段話是作者盛贊了劉宗元的德操品行之後的感嘆之詞。學過了時隔一千多年的歷史,特別是經過了一場文化大革命,我們對這段話當有更深的體驗。

大多數知識分子,在「四害」橫行之時,被打入了社會的最底層,仕途不達,可謂「窮」矣,但正是他們中間的大多數,不屈不媚、不依不附,表現了「士」的氣節。酒席筵上,走馬營中,丹陛台下,奢談一個「節」字非常容易,君不見有多少牛皮吹破,「真若可信」的人,到頭來自踐誓言,毀信背約,背叛了朋友。亞聖雲:「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千百年來,已經成為中國「士」們保節的座右銘。韓愈稱道的柳宗元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因為諍諫招禍,數次遭貶,到柳州之後,聽說劉禹錫被貶到條件更為艱苦的播州,而劉禹錫的家境困窮,又有老母親要奉養,於是上表朝廷,情願以柳易播,也就是自己去播州,而把條件相對較好的柳州讓給劉禹錫。同為「天涯淪落人」,同在逆境之中,仍能忠肝義膽,伸手救援,不能不讓人感嘆,這才是真朋友。

韓愈又列舉了這樣一種人:他們平常處於里巷相互敬慕喜歡,飲酒游戲時相互追隨,歡歌笑語之時握手間便披露肝膽,指天畫地痛哭流涕地發誓,生與死都不相背負,樣子真的像是可信。但是一遇到牽扯到自己的小小厲害,哪怕僅僅如同毛發,馬上反目像是不相識似的。朋友落在陷阱之中,不但不伸出手去拉一把,反而朝井下推他,而且還朝井裡扔石頭。韓愈痛斥的這種人現在不也比比皆是嗎?遠的不說,這十幾年、二十幾年,我們見得還少嗎?「牆倒眾人推」,這句中國的俗諺,在這許多年中竟得到了廣泛的應驗。什麼親朋故友,什麼生死之交,什麼同事戰友,到頭來被「反戈一擊有功」政策一感召,便急急「劃清界限」,「積極揭發」,不但能提供正面調查千百次也得不到的東西,甚至搜腸刮肚,無中生有地編造,這不正是韓愈所斥責的連「禽獸夷狄所不忍為」的那種人嗎!這也的確是一著「好棋」,不但擇清了自己,而且還能踩著昔日同知同志的身軀朝上怕,踩得越多,爬得便越高。難得的是,這些人「自視以為得計」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名節」、「骨氣」對於他們,早去了爪哇國了。

柳宗元是一千多年前封建時代的官僚知識分子,依時下的意識形態主流,是難以同我們今天的「無產階級」相提並論的。我不否認封建文人有自己的階級局限性,但是無論什麼階級,氣節也是不可少的,也應當是永恆的。歌頌真善美是文學永恆的主題,或窮或達,始終保持一種崇高的氣節,無論他什麼時間,超越多少年,也是值得稱頌的。現在人們論今古,總認為昔不如今,持厚今薄古的態度,殊不知今人的一些丑惡行徑,連封建士大夫也不恥。其實「厚古薄今」不對,「厚今薄古」亦有差,倒是老杜的觀點值得借用:「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這樣的世界觀,才是值得稱道的。

韓愈在柳宗元的墓誌銘中寫下的這段話,也寫在了中國文學史里。只要人類還存在,只要那些心懷叵測的小人、玩弄權術的政客存在一天,這段話就有它存在的意義。

㈡ 韓愈傳讀後感400字

在寒假裡,我有幸閱讀了李長之著韓愈傳,才感覺自己對韓愈有了更深一點的了解,起初只知道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讀了這本書之後,才發現韓愈是讓人十分尊敬的。
我還依稀記得裡面的這句話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學儒,不俟獎勵。意思是說韓愈因為自己是孤兒,小時候很刻苦的學習儒家經典,不像其他孩子那樣還需要獎勵來誘導。韓愈並不因為自己是孤兒而墮落了,或許會被別人所嘲笑,或許少了父愛母愛,但他還是一如既往,勤勤懇懇,腳踏實地的認真學習,他學習並不是為了獎勵,而是自己要學,這樣的付出是無價的,想想如今的我們,或許我們曾抱怨過讀書累,但是我們的狀況比韓愈當時要好多了,我們更不應該放棄,應該發奮,向韓愈學習,只要付出就會有回報!這是韓愈讓我尊敬的一點。
他在詩歌上的成就也讓我敬佩不已,當然我想這一點與他小時候勤勉讀書是密不可分的。論說文在韓文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為主要內容,它們大都格局嚴整,層次分明。敘事文在韓文中比重較大。
韓愈也和柳宗元一起開創了古文運動,韓愈更是別開生面,也創建了一個新的詩歌流派。
韓愈對於事物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的作品更是構思奇特,他在文學上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
我覺得韓愈的勤勉讀書和他有自己獨特的想法是使他成功的原因,雖然他的家庭並不是很富裕,但他還是努力讀書!這和他一系列的成就起到了舉足輕重的關系。

㈢ 唐宋八大家之韓愈的觀後感

學習非常的自覺,非常的刻苦。據有關史料記載,韓愈「自知讀書為文,日記數千百言」(李漢《韓愈文集序》),「幼刻苦學儒,不俟獎勵」(《舊唐書·韓愈傳》)。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他從小學習,不用兄長和嫂嫂督促,自己就懂得學習,懂得讀書,而且養成了每天讀書都寫讀書筆記的好習慣,每天的讀書筆記少則數百字,多則上千言。你看人家韓愈,不僅讀書很自覺,而且還有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這真是令我不僅學習刻苦努力,他還表現出早慧的特點,說通俗點就是表現出神童的特點。史料中記載,韓愈「七歲屬文,意語天出」(皇甫湜《韓文公神道碑》),「七歲好學,言出成文」(皇甫湜《韓文公墓銘》)。不過六七歲的孩子,就很善於寫文章了,不僅會寫文章,而且出口成章,好像是天生如此一樣。 們家長羨慕啊專心閱讀儒家聖賢的著作。史料記載,韓愈「業孔子、孟軻,而侈其文」(皇甫湜《韓文公神道碑》),「及冠,恣為書以傳聖人之道」(皇甫湜《韓文公墓銘》)。 像韓愈這樣的大學者,他青少年時期的學習有哪些特點值得我們學習呢?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學習非常的自覺,非常的刻苦。據有關史料記載,韓愈「自知讀書為文,日記數千百言」(李漢《韓愈文集序》),「幼刻苦學儒,不俟獎勵」(《舊唐書·韓愈傳》)。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他從小學習,不用兄長和嫂嫂督促,自己就懂得學習,懂得讀書,而且養成了每天讀書都寫讀書筆記的好習慣,每天的讀書筆記少則數百字,多則上千言。你看人家韓愈,不僅讀書很自覺,而且還有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這真是令我們家長羨慕啊! 第二,不僅學習刻苦努力,他還表現出早慧的特點,說通俗點就是表現出神童的特點。史料中記載,韓愈「七歲屬文,意語天出」(皇甫湜《韓文公神道碑》),「七歲好學,言出成文」(皇甫湜《韓文公墓銘》)。不過六七歲的孩子,就很善於寫文章了,不僅會寫文章,而且出口成章,好像是天生如此一樣。 第三,專心閱讀儒家聖賢的著作。史料記載,韓愈「業孔子、孟軻,而侈其文」(皇甫湜《韓文公神道碑》),「及冠,恣為書以傳聖人之道」(皇甫湜《韓文公墓銘》)。 第四,博覽群書,博聞強記,換句話說,讀書特別廣泛,記憶力也特別好。史料記載,韓愈「讀書能記他生之所習」(李翱《韓公行狀》),「盡能通六經、百家學」(《新唐書·韓愈傳》)。不僅廣泛閱讀儒家的經典著作,還能通讀百家之書。 看看人家韓愈,從小不僅愛讀書,而且會讀書,不僅會讀書,而且懂得讀什麼,怎麼讀,而且讀了還能記得住!我們的家長、同學也許禁不住要問,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難不成韓愈真是個天才?說起來還真沒什麼好羨慕的,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父母的早亡對韓愈性格的形成影響巨大。現在雖然有他兄長、嫂嫂撫養他,但是兄長之愛、嫂嫂之愛豈能與父母的疼愛呵護相比?俗話說得好,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樣的孩子從小就比較獨立、比較早熟,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比較敏感,這樣的孩子學習比較自覺,懂得讀書對自己意味著什麼。 第二,韓愈十二歲的時候,他的家庭再次發生了一件大事,他們家的頂樑柱、兄長韓會不幸亡故。亡故的直接原因就是政治斗爭。當初提拔韓會的宰相元載由於勾結宦官,結黨營私,被皇帝殺了全家。被朝廷認定的元載的同黨都被貶謫到偏遠的地方,其中韓會由於恃才傲物、名高才重被貶得最遠,貶到遙遠的廣東韶州做刺史。韓愈與嫂嫂也隨同長途跋涉,來到韶州,不過一兩年時間,韓會就因憂憤勞累過度而死。 先是父母早亡,兄嫂撫養,現在兄長不過四十多歲就早早離去,韓愈的成長之路真是布滿了荊棘!兄長的去世使得韓愈一家人失去了依靠,不得不回到河南孟州老家。但是當時的中原地區軍閥混戰,根本沒有謀生的基礎。怎麼辦呢?好在韓愈的父親早年在江南做官,在安徽宣州有一份庄園田產,於是全家遷往安徽宣州。在這整個過程中,包括將韓會靈柩歸葬河南孟州,從廣東韶州攜家帶口趕回河南孟州,又從河南孟州攜家帶口趕往安徽宣州,到了宣州以後對韓愈以及其他家人子弟照料看護與教育,所有這一切都不得不落在了韓愈嫂嫂鄭氏的肩上。特別是對韓愈的成長與教育,她傾注了

㈣ 把欄桿拍遍 讀韓愈 讀後感

把欄桿拍遍」語出辛棄疾的《水龍吟》,宋代王辟之在《澠水燕談錄》中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唏噓獨語,或以手拍欄桿。嘗有詩曰:「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桿拍」。所以,「欄桿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欄桿來發泄心中說不出來的抑鬱苦悶之氣。作者認為為辛棄疾造像,最貼切的題目就是「把欄桿拍遍」。在詞人把欄桿拍遍的振聾發聵的聲響中,我們讀出了辛棄疾真實的復雜的心情:不滿、憤懣、焦慮、懊惱、無耐、等待、企盼……

這是一篇帶有人物評傳性質的散文,作者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叱吒風雲而又命運多舛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棄疾怎麼從一個愛國志士成為愛國詞人的過程及原因。

作者在介紹辛棄疾的人生遭際時穿插引用了他的八首詞,這些詞幾乎都是辛棄疾的代表作,作者在引用這些詞作時既沒有一引了之,也沒有詳加賞析,而是結合人物的命運作了精當的點評。作者首先總評辛棄疾的由行伍經歷到棄戎從筆的無奈:「南歸之後,他手裡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軟筆,他也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而只能筆走龍蛇,淚灑紙箋,為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和無奈的自嘲。」這里有「鋼刀利劍」與「羊毫軟筆」的對比,這里有「奔走沙場」與「筆走龍蛇」的對比,我們還透過「只剩下」、「淚灑」等詞語真切感受到作者對詩人的同情和惋惜。

作者主要是從詞作的內容和讀者感受的角度來評說的,引《破陣子》時作者說「感到一種凜然殺氣和磅礴之勢」;引《水龍吟》時作者說「辛棄疾在這里發出的卻是一聲聲悲愴的呼喊」;引《菩薩蠻》時作者解說道「他只有一塊心病:金甌缺,月未圓,山河碎,心不安」;引《永遇樂》時作者提醒讀者辛棄疾在「自嘲自己的姓名」;引《摸魚兒》時作者感慨道「今天我們讀時,每一個字都讓人一驚,直讓你覺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淚」;引《水調歌頭》時又告訴我們辛棄疾在「咀嚼自己的寂寞」;引兩首《丑奴兒》時看似在談詞的風格,仍然揭示了辛詞「於淡淡的藝術美感中,卻含有深沉的政治與生活哲理」的特點。寥寥數言,一語中的。

文章主體部分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運、作品以及作者的閱讀感受、評說融為一體,讀來饒有興味。

文章最後一部分也就是最後一小節,作者點明了以「把欄桿拍遍」為題的原因,回應了開頭,揭示了辛棄疾從一個愛國志士而成為一個「連嘆一口氣,也是一首好詞」的愛國詩人成熟之由。

這一段的評說非常形象,什麼「九蒸九曬」,什麼「水煮油炸」,什麼「千錘百煉」,辛棄疾在詞作領域的成功完全是被「逼」出來的。歷史的「歪打正著」毀掉了一個赳赳武夫,卻成就了一個千古詞人。

這是一篇充滿陽剛之氣的人物評傳體散文,在寫作上有很多值得借鑒之處:

一、聯想豐富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學大家的心路歷程,僅靠佔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大膽的聯想和想像。本文作者就是這樣。或由辛棄疾的事跡,聯想到他的詞作;或由他的詞作,聯想到他所處的的時代、他的事跡和內心世界等等。

例如,在第三段簡要述說了辛棄疾南歸的遭遇後,就聯想到他的《破陣子》《水龍吟》兩首詞,引述下來並加以評說,把一個熱切盼望重返沙場痛殺賊寇,而又壯志難酬的愛國將軍的悲憤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接著,又自然聯想到一個問題:辛棄疾南歸後為什麼不為朝廷喜歡?作者引用了辛棄疾本人的話,並且概述了有關辛棄疾的事跡以及朝廷的心態,揭開了其中的謎底,這就是他太愛國、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機會就真抓實干,時刻准備沖上前線去,這就讓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煩,惹來誹謗,皇帝對他也就時用時棄。再如,由「棄疾」這個名,聯想到他憂國的心病,聯想到他表達這種憂思的詞作。總之,作者通過聯想和想像,把辛棄疾由愛國志士到愛國詞人的心路歷程展現了出來。

二、以評帶傳

梁衡的人物散文,寫的大多是人傑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戶曉的偉人,還有文驚當世,傳之百代的文人。而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卻從作者的筆端一一鮮活起來。梁衡的散文情理並重,以評帶傳,他寫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論上又重新給出評價,而這種評價又是不落窠臼的。人們都承認辛棄疾是個大詞人,但能從他的出身到成業的發展史上判定辛棄疾的詞及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歷史上的獨特地位」的,梁衡是第一人。作者還在文中借郭沫若評說陳毅的「將軍本色是詩人」來評說辛棄疾這個人,「詞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說辛棄疾是「詞人」是「武人」是一般人的判斷,而說辛棄疾是「政人」恐怕就是梁衡的獨見了。梁衡說「他的詞是在政治的大磨盤間磨出來的豆漿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終在出世與入世間矛盾,在被用或被棄中受煎熬」。作者還將辛棄疾的為政與陶淵明、白居易的為政作了比較,表明了辛棄疾為政的投入與積極。他能從人性的深層重新來詮釋一位人物,在文章最後一段,作者在分析辛棄疾走上詩詞創作道路的必然性時就作了這樣生動的評說:「他被九蒸九曬,水煮油炸,千錘百煉。歷史的風雲,民族的仇恨,正與邪的搏擊,愛與恨的糾纏,知識的積累,感情的澆鑄,藝術的升華,文字的捶打,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腦海翻騰、激盪,如地殼內岩漿的滾動鼓脹,沖擊積聚。既然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槍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腦地注入詩詞,化作詩詞。他並不想當詞人,但武途政路不通,歷史歪打正著地把他逼向了詞人之道。終於他被修煉得連嘆一口氣,也是一首好詞了。」著名作家梁曉聲在談梁衡的一本散文集時說:「我確信,作為一個勤於思想的人,梁衡對歷史的反思,肯定比他寫出來的以上篇章要更深邃更全面些。而他後來發表的《最後一位帶罪的功臣》、《覓渡,覓渡,渡何處》、《把欄桿拍遍》,證明了這一點。他的思想一游到更遠的歷史中去,一與那些歷史時期中的人物敞開心扉地對話,則就變得火花四濺了。文字也時而激昂;時而惋嘆;時而叩問;時而調侃,姿肆張揚起來了…… 」

一般來說,與政治密切相關的事件、人物,寫其「思想」容易,寫出「美感」來難。常見的通病是嚴肅有餘、活潑不足。梁衡在這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使「思想和美感」達到了和諧統一。他像一位烹飪大師,非弄出個「色、香、味、形」俱佳才心滿意足。他的那些評說文字完全不是抽象的概括和干癟的教條,而是形象生動又充滿美感的。像「南歸之後,他手裡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軟筆,他也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而只能筆走龍蛇,淚灑紙箋」;像「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永以一個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的形象留存在歷史上和自己的詩詞中」;還有「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他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拍欄桿,只能熱淚橫流」。這些文字多美呀,讀起來令人回腸盪氣。

三、善用對比

對比手法是作家們常用藝術手法之一,梁衡也不例外。他在本文中就多處運用了對比,使人物形象更為鮮明突出。第一處運用對比是在引用了《破陣子》之後,作者先將它與岳飛的《滿江紅》比較,認為只有《滿江紅》可以與之媲美,然後又用杜甫的「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盧綸的「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與之對比,認為「這些都是旁觀式的想像、抒發和描述」,從而突出了辛詞的「凜然殺氣和磅礴之勢」。第二處對比是將他與陶淵明、白居易的從政經歷對比,他認為辛棄疾「對待政治」,「不像陶淵明那樣淺嘗輒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樣長期在任,亦政亦文」。因為「對國家民族他有一顆放不下、關不住、比天大、比火熱的心;他有一身早練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勁」。他「不計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讒言傾盆」。所以「隨時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閑,大起大落,大進大退」。第三處對比是將辛棄疾的豪放與蘇東坡的豪放作比較。蘇辛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文學史上是將「蘇辛」連稱的,但梁衡卻在同中見出異來,他認為:「蘇的豪放僅止於『大江東去』,山水之闊。」因為「蘇正當北宋太平盛世,還沒有民族仇、復國志來煉其詞魂,也沒有胡塵飛、金戈鳴來壯其詞威」。而「真正的詩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會、民族、軍事等矛盾)所擠壓、扭曲、擰絞、燒煉、捶打時才可能得到合乎歷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為正義的化身。詩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風的鼓盪下,才可能飛翔,才能燃燒,才能炸響,才能振聾發聵」,而辛棄疾的詩正是這樣的詩。第四處對比是將辛棄疾的婉約詞與柳永、李清照的婉約詞作比較,他認為「柳、李的多情多愁僅止於『執手相看淚眼』、『梧桐更兼細雨』,而辛詞中的婉約言愁之筆,於淡淡的藝術美感中,卻含有深沉的政治與生活哲理」。這些都是很有見地的精闢之語。

㈤ 以「讀韓愈讀後感」為題以議論文的形式寫300字

讀韓愈讀後感
「人抄生在世不稱意襲,明朝散發弄扁舟。」原本我還喜歡這句話,喜歡這句話隨心所欲、放盪自由的方式,可是,在讀過韓愈之後,他那種泰然處之、盡力有為卻印在我心中。
現在的社會,越來越多的虛假和奉承,人們每天都活在一個不真實的世界中。我們是否應當反思,是不是該有人站出來說一句真話!在人們都錯了的時候,是不是該有人站出來職責一下!哪怕是失敗了,但是否心中有這一種勇氣?
可惜現在的人們什麼都丟了,留下的只有一個傀儡和一副面具,因為人們知道,說真話的下場是不好的······這是一種惡性循環,社會的黑暗就是因此而生,然而韓愈能夠摘下面具,將心底的話講述給世人······
再有就是能在任何逆境中葆有一個良好的心態。能夠在人生的低谷中不失信念,用一顆積極的心面對世界!
「一個衰朽的書生,他長須弓背雙手托著一封奏摺,一步一顫地走上大殿,然後又單人瘦馬,形影相弔地走向海角天涯。」
這是一位偉人,在我心中,他是魁梧的,一步步邁得那麼堅定。為了人民的光明,他總是面對黑暗,而心中卻始終明朗,留給人們的是一個偉岸的背影。

㈥ 《韓愈》觀後感

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壇領袖,但是他在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竟然連續三次名落孫山,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志在必得的他在連遭打擊之後,又會做出怎樣的驚人之舉呢?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康震教授精彩解讀唐宋八大家之韓愈――考試進行時,敬請關注。
在唐宋文壇,有這樣八位獨具特色的文學家,他們用筆墨名傳千古,他們的人生跌宕傳奇,他們所取得的古文成就對中國文壇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這就是為後世文人高山仰止的「唐宋八大家」。那麼,是誰首先把他們組合在一起,合稱為「唐宋八大家」的,這八個人入選「唐宋八大家」的理由到底會是什麼呢?從今天開始,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震老師 開唐宋文壇,精彩解讀「唐宋八大家」之第一集韓愈之考試進行時,敬請關注。
康震:朋友們,以往我們說起學習唐宋詩詞,都會想到誰呢?李白、杜甫、蘇軾、 李清照、辛棄疾。但如果我們說,要學習唐宋散文,我們就會很自然地想到「唐宋八大家」。那麼這兒有兩個很簡單的問題,第一個,就是唐宋八大家都是哪八個人。我們今兒來復習一下功課,是吧,唐代的有韓愈、柳宗元,宋代的呢有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這父子三人,最後啊,再加一個曾鞏,這八大家。第二個問題也很簡單,就是為什麼是這八個人結合到一起,叫他「八大家」,誰給他們最早的時候組合在一起的。為什麼是他們八個人,這里頭為什麼沒有李白,沒有李商隱,――剛才說的,沒有辛棄疾呢?我們說啊,最早,把這八大家結合到一起的,是明代有一個文人叫茅坤,他編了一本書,叫《唐宋八大家文鈔》,從他這兒開始,「」就作為一個固定的片語,進入到了我們的生活當中。可是有一樣,這個茅坤當時編唐宋八大家的時候,他的目的是什麼。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給當時學習寫作古文的人提供個樣板,也就是說在他看來,這八個人他們的古文、他們的散文寫得是最棒的,是當時的榜樣。所以,他選了八大家。但是問題是我們大家就會問在當代社會,我們使用文言文、使用古文的這種幾率都非常低了,我們現在講這個八大家、學習八大家,目的在哪兒呢?我們不但要學習他們的文章,我們還要透過這文章學他們的人格、學他們的思想、學他們的道德、學他們的境界。所以我們說,現在我們所談的八大家已經不完全是茅坤時代的八大家了,那應該說是幾百年前的八大家。我們今天要給大家講的,是以我們當代的目光所看到的新的唐宋八大家。大家可能又會問,說這個唐宋八大家你讓我們學習,他們到底都幹了些什麼呀,都有哪些成績。大家要知道,這唐宋八大家這八個人,他們所創作的詩詞,加在一起,大概有九千多首。他們所創作的散文,大概有一萬兩千多篇,平均每個人兩千六百多篇。大家要知道,《全唐文》――就是整個唐代現在我們所知道的寫的所有的文章加在一起,也才不過兩萬多篇,《全唐詩》――整個唐代人所寫的詩,就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也才不過五萬余首,而唐宋八大家當中,活得最長的是蘇轍,活了七十三歲,活得最少的柳宗元,四十六歲,我的意思是什麼,以這么短的生理年齡,卻創作了這么豐富的精神的產品,他們的創作,是非常驚人的。唐宋八大家的人生啊是非常輝煌的,我們可以掰著指頭算一算,在他們當中,有三個人:歐陽修、王安石、蘇轍,前後擔任過宰相或者副宰相,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總理、或者副總理。還有三個人曾經先後擔任過翰林學士,是誰呢?歐陽修、蘇軾和蘇轍。翰林學士是個什麼職務?他相當於皇帝的私人政治顧問,有起草最高級的國書和詔書的權力,有點相當於我們現在這個國務院政策研究室的高級研究員。在宋代,翰林學士是三品大員。還曾經有四個人擔任過中書舍人,哪四個人呢?蘇軾、蘇轍、韓愈、還有一個曾鞏。中書舍人是中書省里邊的高官,專門負責起草詔書的。還曾經有四個人做過部長級的高官,有六個人都是進士出身,還有六個人曾經做過地方最高的行政首長。這么說一句簡單話吧,就是唐宋八大家的這個人生履歷,他們做官的這個經歷,是中國古代官員行政經歷的一個縮影。

㈦ 《百家講壇》 唐宋八大家之韓愈觀後感 字數300~500 好的 追加50分~~~

1.南唐後主李煜一生的傳奇
——聽《百家講壇》劉曉嵐教授講「李煜」有感
與李煜同醉:窗外雨聲淅瀝,你卻還沉醉在夢里。神情彷徨,容顏憔悴,我感受到了你的落寞,感受到了你的孤寂。無限江山,流水落花春去也,你日日夜夜悲痛,歲歲年年哭泣……就是那悠悠秦淮喝水,也洗不掉你臉上的憂戚;就是那金陵高照的艷陽,也無法驅散你那心靈的寒氣…… 春花秋月,刺穿你熾熱的靈魂。雕欄玉砌,只剩得一聲嘆息。做個詩人真絕代,可憐薄命做君主。低吟淺唱,千古愁緒,喝一杯苦酒吧!我願陪你同醉,就讓這一酒消千愁,隨著一江春水東流去……
——題記
不得不說,歷史是無情的,它給予每個朝代的不僅僅是榮華富貴,驕奢淫逸,還有無盡的痛苦,心機。更重要的是,它不肯把那大好河山獻給任何一個王朝,它不肯讓任何一個王朝長時間的享受生活。所以,它給了每一個王朝一個期限,一段回憶。這其中:持續時間有長有短;君主有的快樂有的痛苦,有的秉公執法有的貪婪殘暴;有開國皇帝有末代君主;當然,一生的「偉績」有的被世人稱贊有的被世人唾棄。然而,在每個王朝末代君主的頭上,很少能博得同情、理解的目光,他們,不是被人類唾棄、恥笑,就是被歷史的塵埃所埋沒。歷史絲毫不會寬恕他們的「罪行」,所以,他們成了臭名遠揚的千古罪人……
其實,不然,在所有亡國之君中,有一位不僅沒有遭到世人的唾棄,反而引起了太多太多人的同情與惋惜,他的詞更是流芳百世,引人注目,他便是南唐的亡國之君——李煜。

2.《三字經》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大約成書於距今九百多年的宋朝。《三字經》來歷無從精確考證,但一經問世即廣為流傳,實際上成為了全國通用的兒童教材,而且經後世學者不斷增補,歷久彌新。《三字經》與《百家姓》、《千字文》合稱為「三百千」。值得注意的是,在「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經》獲得了崇高的文化地位,被尊稱為「經」。《三字經》植根於傳統文化,以中國歷史為素材,講述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許多觀念已融刻在中國人的思想血脈中,如開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數中國人都耳熟能詳。
雖然在中國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惡沒有定論,然而《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觀念體現了中國文化對人類的美好信念和期望。《三字經》一方面認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強調後天環境對於人成長的重要性,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講得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可以找到很多歷史故事來印證成長及教育環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沖四人同是曹操的兒子,但由於成長經歷不同,差距越來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經》認為,對於孩子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後天環境,再善良的天性都會受到污染。同時,學習是一種生命的過程,學任何一樣東西,必須專心致志、持之以恆,一心一意地去 經歷,才會有所成。

3.兩宋風雲
一個朝代,由弱轉強不易,但是由盛轉衰那卻是易如反掌,而其間最可憐的就是忠臣和百姓!想那宋徽宗剛做皇帝時東京是何等繁華,《清明上河圖》便是那一時期的真實寫照,但由於他親小人,遠賢臣,至靖康年間,金軍南下,生靈塗炭,江山滿目瘡痍,百姓生不如死!二帝被擄後,趙構即位,但他的皇位來路不正,是從金國冊立的張邦昌那裡得來的,而二帝雖被擄,但仍然健在,如果像主戰派所堅持的那樣,收復中原,迎回二聖,那讓宋高宗情何以堪?你可以收復中原,但絕不可迎回二聖!可憐岳飛太直率了,一天到晚嚷嚷著要收復中原,迎回二聖,必然讓高宗起了殺心!南宋的愛國將領,不是死於戰場,不是鐵馬金戈裹屍還,而是死於自己一心保衛的江山的最高統治者手裡,誰能不「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呢?
曲端也是被誣謀反,被自己昔日舊部下嚴刑逼供,活活折磨而死的!我想任何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都會感到心寒的!誰還願意保衛這樣一個國家?朝廷偏安南方,有一句詞寫的好「誰在玉樓歌舞?誰在玉關辛苦?」,自己在那裡歌舞酒會,而拚死保家衛國的忠臣良將是用來被殺頭的,對待奸佞小人,則是皇恩浩盪,這樣的朝廷怎能不滅亡呢?
現在雖然不能算盛世,但人心向錢,有錢就什麼都有了,官員照顧著,法官保護著,人人為己,腐敗橫行,是不是富了以後,人就沒了骨氣,什麼也能做,民族大義都可不顧,看兩宋風雲,為了自己利益,賣國的賣國,投降的投降,內訌的內訌,哪管百姓死活

4.今天我看了百家講壇,主要講的是貞觀之治之李世民奪位。
當時漢高祖時期,皇帝李淵治國有方,當時全國上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時,李世民就起了奪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齊王開刀,他設計計謀在玄武門把太子和齊王殺了。這就是所謂的玄武門政變。為什麼當時皇帝不處罰李世民呢?是因為他的聲望太高了,殺了他天下就會暴亂。殺了齊王和太子後,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員大將去找皇帝要兵權。當時,皇帝和幾個大臣在劃船,看見一名全副武裝的將士來到他的面前,就被嚇著了,明白了此人的來意,但皇帝還是故作鎮靜地問他:你來干什麼?此人就說外面有人生亂,請你把兵權交給秦王,讓他來統一安排,全部聽從他的指揮,旁邊兩位大臣也幫李世民說好話,皇帝沒有辦法,也只有交了兵權。從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讓了,因為當時兵權就等於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順理成章地當上了皇帝。
李世民當上了皇帝,眾說紛紜,有的說是他篡位,有的又說是繼位。史書是史書,說法歸說法,我認為李世民的做法是錯的。因為他不應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殺兄囚父。雖然他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卻失去了手足、父子親情。

5.看於丹的《莊子》心得,很受啟發。特別是其中的一個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後一隻羊就好了。最後一隻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著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了。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塊木板。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學生,其實你看一看,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實在日常的學習中,並不需要老師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們幫助的是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我們只有抓好了學習落後的學生的成績,那麼我們一個班的成績也就會好了。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就像是那隻最後的羊一樣,只有抓好他們的成績才是最主要的。當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當性。我們對於學習一帆風順的學生還要有更高一層的要求。要讓他們有一定的學習方法。能夠自主學習,老師只是給予一定的指導就好了。
這一次的《百家講壇》讓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講壇》是個好欄目。有時間會常看的。

㈧ 求讀韓愈的讀後感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者也。
這是文章開篇的話。《古文觀止》在這句後面批雲,「一篇大綱領,具在於此。」好象這話就是本文的文眼。但在文末的總案里,吳家的這哥倆又說,「通篇只是吾師道也一句」,好象文眼又不是這句了。從後文來看,似乎還是該以總案里的看法為是。對於為什麼老師的職責就是傳道受業解惑,還有老師是怎樣來傳道受業解惑的,韓昌黎基本上沒有做什麼分析,文章的重心放在要勇於拜師學習上。《師說》不是駁論文,但駁論的意味相當明顯。我讀韓文時有兩個地方感受最強烈。一是寫到感士不遇的題材的時候,作者激動於中,不平則鳴,或憤激,或解嘲,都有非凡動人之處,從這點上說,《師說》不算是韓愈最能感人的文字。二就是韓愈非凡善寫駁論,《進學解》、《送窮文》都是辯難,《張中丞傳後敘》揮斥「自比於逆亂」者,《諱辯》反駁譏諷流俗的繁瑣忌諱,至於《論佛骨表》這樣的闢佛文字更不消說,力拔千鈞,氣勢迫人。而即使不是明擺的以駁論的形式出現,作者也喜歡樹個對立的靶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因此讀韓文你能很清楚的感受到,韓愈的話不是平空說的,每一句話話鋒所向,都是沖著某個對手要害去的,——《師說》就是這一類。大約寫論文要出色就不能自己單練,要找個對手跟自己對掐才能寫出味來,用韓愈自己的話說,這叫「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吾師道也」是文章的主旨。話當然不錯,到今天也很難提出什麼不同的意見來。不過前面說了,韓愈寫這篇文章是有和人對掐的意思的,因此對於「師道」的含義,這篇文章主要只談了一面,那就是只要對你學習「道」有好處,任何人你都是可以以他為師的。至於從這句話里還可以引出的另外一個意思:你要信仰的是「道」本身,而對於那個作為老師的人,實際上沒有必要過分迷信和盲從,文章就只是隱約提及了,——當然,這個見識在中國其實也是「古已有之」的,那就是《論語》里講的:「當仁不讓於師」。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雲者,則群聚而笑之。
韓愈說這句話,是從切身感受而發的。他自己就是「曰師曰弟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雲者」的典型,當時「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新唐書?韓愈傳》)。談到《師說》的寫作背景的時候,幾乎所有的文章都會引用柳宗元的這段話:「今之世不聞有師,……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招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愈以是得狂名。」(《答韋中立書》)則當時寫這樣的文章,表達這樣的見解,需要相當的勇氣,自不待言。不過我倒更注重柳宗元的另一句話,他在《報嚴厚與書》里說:「仆才能勇敢不如韓退之,故不為人師。」
柳說自己不如韓愈,大約是謙抑之辭。韓愈的文章的優點,在於骨力氣勢,情理交融,不論結構文字,都能苦心經營而不露斧鑿痕跡,相比之下,柳宗元最精緻的文字(如《永州八記》),反而顯出有點「做」。可以說,韓文有一種厚勢,確實為柳宗元所不及。但是細究下來你會感到,這種厚勢極非來自學問修養,也非來自玄想哲思,多半是從文字章法里直接體現出來的。簡單的說,就是韓愈的優勢首先是文學技巧要更高明些。但是你得知道,這兩位可都不是首先以文學家自居的,那麼再比比別的東西,也就不能說是我多事。為人這里先不談,單說思想。韓愈雖然標榜「文以載道」,但他的《五原》不過是儒家平常的見識,和柳氏的《貞符》、《天說》一比,高下立判。當然,另一個意義上說,見識平常不是壞事,因為正好利於普及。
說到底,為不為師主要還是跟性格有關。韓愈好為人師,自然在提攜後進上頗有功績,但是他一方面固然因此承擔了壓力,另一方面,這樣做也給他帶來極大的成就感,——他是很嚮往一個宗師的身份的。看韓文我總不免有這種感受,他最好的文章里,都多少有些顧影自憐的意思,看似自責,實則炫耀的內容甚多。他的發言率真,無所避忌里,有忠正剛直的成分,卻也有不知天高地厚一時沖動的成分,甚至多少還有點好出風頭的意思。他的性格過於外露,以上是一端,「不善處窮,哀號之語,見與文字」也是一端。他的怨氣經常過盛,但又有幽默感,有自我解嘲的本事,這就是韓愈文章的「狡獪」處。盡管並非韓愈的本願,但是這種作文時的「狡獪」最終還是不免流露到做人上來。犯顏極諫的時候,他確有為了心中的「道」而不惜代價的決心,可是對於這個代價他其實並沒有很清醒的熟悉,因此事後往往後怕。《論佛骨表》,一封朝奏,夕貶潮陽,但一到貶所,又馬上上表請罪。也正是因此,柳宗元的命運是一貶再貶,而韓愈兩次獲罪,卻都在不久後又回到了長安。
表面上看,柳宗元是比較典型的中國文人的儒道二元的性格,「賢者不得志於今,必取貴於後,古之著書者皆是也,宗元近欲務此」,可進可退,伸縮的餘地較大。而韓愈則儒家得很純粹,甚至只講兼濟天下,連獨善其身都恨不得要否定掉。但實際上他積極入世,卻不脫文人常見的毛病,對世事人情的熟悉過於簡單。愈了,就不免退之,性格上的不甘退縮,最終往往是以人格上的更大的退縮為代價的。終於,柳宗元寫信給擔任史官的韓愈說:「今學如退之,辭如退之,好議論如退之,慷慨自謂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猶所雲若是,則唐之史述卒無可托乎?……退之宜更思:可為速為;果卒以為懼怕不敢,則一日可引去,又何以雲行且謀也?今人當為而不為,又誘館中他人及後生者,此大惑矣

㈨ 以韓愈為中心寫觀後感

韓愈(768~824),字退之,漢族,唐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
文學創作理論
文創作理論上: 他認為道(即仁義)是目的和內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 韓愈石像
一,以道為主。 提倡學習先秦兩漢古文,並博取兼資莊周、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諸家作品。 主張學古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堅持「詞必己出」、「陳言務去」。 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提出養氣論,「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書》)。 提出「不平則鳴」的論點。認為作者對現實的不平情緒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風格方面,他強調「奇」,以奇詭為善。 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將他與杜甫並提,有「杜詩韓文」之稱。
詩歌創作探索
他在詩歌創作上也有新的探索。所謂「以文為詩」,別開生面,用韻險怪,開創了「說理詩派」的詩風。當然,他的詩也存在著過分散文化、議論化的缺點,對後代有不良影響。
熱心的教育家
韓 韓愈肖像
[1]愈還是一位熱心的教育家,他能逆當時的潮流,積極指導後進學習,他「收召後學」、「抗顏而為師」(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特別重視教育和培養年輕作家。 他在《答李翊書》一文中說:「根之茂者,其實遂……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所謂「根」或「氣」,都是指作家的思想修養、人格修養強調作家的道德修養和文學修養,對搞好創作的重要性。現存《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韓愈作為修武人,曾多次游歷縣境北部的百家岩,在此曾作長詩《題西白澗》,由此使西白澗也成為百家岩重要一景。 思想淵源於儒家,但亦有離經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統自居,反對佛教的清凈寂滅、神權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贊孟子辟排楊朱、墨子,認為楊、墨偏廢正道,卻又主張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貴王道,賤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擊二王集團的改革,但在反對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等主要問題上,與二王的主張並無二致。這些復雜矛盾的現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韓愈的散文、詩歌創作,實現了自己的理論。其賦、詩、論、說、傳、記、頌、贊、書、序、哀辭、祭文、碑誌、狀、表、雜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論說文的成就
論說 韓愈全身像
[2]文在韓文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為主要內容的中、長篇,有《原道》、《論佛骨表》、《原性》、《師說》等,它們大都格局嚴整,層次分明。嘲諷社會現狀的雜文,短篇如《雜說》、《獲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遠;長篇如《送窮文》、《進學解》,運用問答形式,筆觸幽默,構思奇特,鋒芒畢露。論述文學思想和寫作經驗的,體裁多樣,文筆多變,形象奇幻,理論精湛。敘事文在韓文中比重較大。學習儒家經書的,如《平淮西碑》,用《尚書》和《雅》、《頌》體裁,篇幅宏大,語句奇重,酣暢淋漓;《畫記》直敘眾多人物,寫法脫化於《尚書·顧命》、《周禮·考工記·梓人職》。繼承《史記》歷史散文傳統的,如名篇《張中丞傳後敘》,融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學《史記》、《漢書》,描繪人物生動奇特而不用議論的,如《試大理評事王君墓誌銘》、《清河張君墓誌銘》等。記文學摯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誌銘》、《南陽樊紹述墓誌銘》、《貞曜先生墓誌銘》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誌銘中,韓愈也有些「諛墓」(指為死者歌功頌德,在墓誌銘中不論其功績如何,一概誇大其詞予以贊頌的行為)之作,當時已受譏斥。 《韓愈全集校注》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類寫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韻常規,如《祭十二郎文》;一類寫朋友交誼和患難生活,四言押韻,如《祭河南張員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書信如《與孟東野書》、贈序如《送楊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韓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穎傳》、《石鼎聯句詩序》之類,完全出於虛構,接近傳奇小說。韓愈散文氣勢充沛,縱橫開合,奇偶交錯,巧譬善喻;或詭譎,或嚴正,藝術特色多樣化;掃盪了六朝以來柔靡駢儷的文風。 他善於揚棄前人語言,提煉當時的口語,如「蠅營狗苟」(《送窮文》)、「同工異曲」、「俱收並蓄」(《進學解》)等新穎詞語,韓文中較多。他主張「文從字順」,創造了一種在口語基礎上提煉出來的書面散文語言,擴大了文言文體的表達功能。但他也有一種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謂「不可時施,只以自嬉」(《送窮文》),對後世有一定影響。韓愈也是詩歌名家,藝術特色以奇特雄偉、光怪陸離為主。如《陸渾山火和皇甫用其韻》、《月蝕詩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內容深刻;《南山詩》、《岳陽樓別竇司直》、《孟東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韓詩在求奇中往往流於填砌生字僻語、押險韻。韓愈也有一類樸素無華、本色自然的詩。韓詩古體工而近體少,但律詩、絕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答張十一功曹》、《題驛梁》,七絕《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題楚昭王廟》等。 韓愈
[3]韓集古本,以南宋魏懷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為最善;廖瑩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遺文》(明徐氏東雅堂翻刻)最為通行。清代顧嗣立、方世舉各有詩集單行注本。今人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另外,為韓集作校勘或補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陳景雲、王元啟、沈欽韓、方成和今人徐震。年譜以宋洪興祖《韓子年譜》最為詳備。趙翼《甌北詩話》、方東樹《昭昧詹言》、林紓《韓柳文研究法》中有關部分,是評論其詩文的代表著作。
韓愈是我國唐代著名的文學家,他領導了中唐時期的古文運動,在散文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被蘇軾譽為「文起八代之衰」;在詩歌創作方面,針對大歷以來詩人「竊占青山白雲,春風芳草以為己有」(皎然《詩式》)的浮盪習氣,「往往涉於齊梁綺靡婉麗」(高仲武《中興間氣集》)的詩風,自覺地繼承和發揚李白、杜甫在詩歌創作上的業績,力圖恢復盛唐氣象。 韓愈陵園
[4]因此,他在詩歌創作上勇於創造,大膽革新,另闢蹊徑,獨樹一幟,較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現實,成為中唐時期詩壇上一個影響較大的詩人。但是,一些文學史和有關韓愈研究的論著,以反映人民疾苦為評價韓愈詩歌的准則,也就是政治標准第一,因而認為韓愈反映現實的詩歌數量不多,沒有像白居易那樣繼承杜甫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意義不大。如游國恩諸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中有這樣的意見:「從創作實踐來看,韓愈主要是繼承李白的自由豪放,和杜甫的體格變化、『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藝術傳統,獨立開拓道路。和白居易著重繼承杜甫現實主義精神有所不同。」詹鍈先生《唐詩》也是這樣說的:「在韓愈詩里也有些反映現實的。但這樣的詩數量不多,而且往往和個人的不幸交織在一起,認識不夠深刻。」張燕瑾同志《唐詩選析》認為:「韓愈的詩歌追求奇險,形成了宏偉奇崛和『以文為詩』的特色。但反映社會重大生活內容少,比較膚淺。」類似的意見還有,這里不一一列舉。我以為上述諸先生的論斷值得進一步探討。韓愈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在數量上不及杜甫和白居易,但反映人民疾苦不是評價作家作品的唯一標准,就韓愈而論,他的詩歌既有深切同情人民苦難,揭露統治集團罪惡的篇章,也有不少是反對藩鎮割據,維護國家統一的佳什,更有猛烈抨擊佛、道二教危害之作,還有指斥當權者壓抑人才,抒發懷才不遇的作品。這些都從不同方面較為深刻地反映了中唐時期社會的重大生活,有強烈的戰斗性,應該說也是現實主義的優秀作品。
生平年表

㈩ 有關韓愈的讀後感,400字

蘇堤春曉曲苑荷,平湖秋月斷橋雪,柳浪聞鶯花港魚,南屏晚鍾三潭月……你版說,要帶我走遍江南,要權帶我去西子湖畔,讓我真正領略江南,不見江南,怎得春夢深?
我說,千嶂孤城,長煙落日,濁酒羌笛,滿目風景異。景雖不同心相依,君當焉知不夢綺?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