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善洲觀後感400字
㈠ 觀《楊善洲》有感
曾經在戲文中有一位七品芝麻官唱到:「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看了曾經是地委書記楊善洲的事跡,使人有「當官不為民謀利,不如直接去經商」的感嘆,能這樣的官員,反而還顯得「堂堂正正」。
在大多數人為生存忙於生計,為治療忙於奔走,為就業到處碰壁,為安居忙於房貸的時候,楊善洲的事跡不如說是一個巨大的反差。現今一些為官者,忙於權錢交易,大有不為現金是愚痴的感慨,並且求官、求財、求名,求色無一不想為之。不知進退,不知當為不當為,更不知社會資源有限的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當社會資源集中於少數人手中的時候,勢必形成大多數人的生存壓力。現金為王,利滾利,錢滾錢,有錢的人富得流油,各色高級轎車馳騁在大都市的道路上,不斷張顯其飛揚跋扈的顯貴品質。與此同時,忙碌的民眾,貧病交加的老幼,擠著公交車,騎著自行車,也在各色道路上頑強掙扎地活著。這就是一個民族。假如沒有這些平凡的勞動者,也就無飛黃騰達者,然而,騰達的人總是忘了平凡者。沒有平凡的基石,怎麼會有長久的飛黃?
楊善洲是明白人,身有餘力,甘於「綠大地」。護得一方水土,也養了一方人。死有何嘆!比起那些只知聚財,擁財,費財,搜財的人不知要好千百倍!因他知道進退,知道為官要有名節要自愛的道理。不居功自傲,不以權謀私,為後人留得一片青山綠水,看得長遠!而不是像某些幹部,好大喜功,以權謀私,拉幫結派,打擊良善,不斷為自己做出「絕後」的行為來。
這樣的時代像楊善洲這樣的人已經很少了,作為擁有深厚的文化傳統的民族來說,他的行為算不了什麼,只不過是完成了一個人應盡的本份與為官的責任。
時代需要的就是做為人的本份與責任,如此才有一個民族的自豪與未來。而不是見利一哄而起,無利一鬨而散,為利爭斗不休……
展望未來,唯有家和萬事興,讓利、互利、共盈,留有餘地,知進退者,才得長久!
㈡ 《楊善洲》觀後感 初中學生作文 300字左右
最近一個響亮的名字再次響徹大江南北,他貧窮,粗茶淡飯,衣著簡陋,一生沒有任何積蓄;他富有,兩袖清風,表裡如一,雪中送炭出手大方;他固執,執著造林,心無旁騖,老牛拉車不回頭;他豁達,淡泊名利,安貧樂道,草帽挨烏紗,平凡鑄偉大;對於家人的不理解,他說「忠孝難兩全,家國難兼顧」;對於人們的不理解,他說「只要生命不結束,服務人民不停止」……他就是被人民親切地稱為「草鞋書記」、「農民書記」、「百姓書記」的雲南省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同志。
「共產黨員不要躲在機關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眾中去當雪松。」這是雲南省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在職時的一句口頭禪,朴實的話語中滲透著「鄉土氣息」與堅韌品質。楊善洲1951年參加工作以來,一心想著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帶領百姓在貧瘠的家園播撒幸福的種子。他以一生的忠誠和執著,守衛一名優秀黨員大公無私、艱苦奮斗的精神高地,演繹一位領導幹部清正廉潔、淡泊名利的公僕情懷。
「我們奮斗一輩子,不就是為了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有一個幸福的家園嗎?」這是楊善洲堅守一輩子的理由,也是他奮斗一輩子的寫照。堅守一輩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前半輩子,楊善洲身在其位,手中有權,權只為老百姓所用。
牢記黨的宗旨,保持平民幹部本色,戴草帽,穿草鞋,深入田間地頭搞調研、訪民情,每次楊善洲在下鄉途中,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種包穀就種包穀,他的足跡遍布保山的村村寨寨,為改變保山地區的面貌,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經常拿出自己的錢來,幫助農村生產隊購買良種、肥料、牲畜等。一次,聽說保山縣大官市大隊成立了一個茶葉專業組,沒有生產基金,到處借錢,馬上給送去了8百元。有些人感到吃驚:「楊善洲這樣埋頭苦乾和無私奉獻圖個啥?」他說:「我們共產黨員就要像魯迅說的那樣,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輸出的是血!」
「草鞋書記」、「農民書記」、「百姓書記」這一個個親切的稱呼正是人民群眾對他努力工作的認可,對他無私奉獻的肯定,對他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的贊揚。
為官一任的幾十年裡,楊善洲自感愧對早年守寡的年邁母親,愧對含辛茹苦勤儉持家的老伴,愧對每天上山種地、喂牛、打豬草的女兒女婿,愧對開著農用車跑運輸的孫子們。為此他傷過心,流過淚,但在公私之間、家國之間,作為「人民的幹部」,他深知自己必須擔負比常人更大的責任,經受比常人更多的考驗。
「雖然我的職務退休,但共產黨員的身份永不退休!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還要接著幫群眾辦」。走下工作崗位以後,時任省委書記的普朝柱代表省委找他談話,讓他退休後搬到昆明居住,還可以到省人大常委會工作一段時間,楊善洲婉言謝絕了:「我要回家鄉施甸種樹,為家鄉百姓造一片綠洲。」正是憑著這種堅定的黨性觀念和宗旨意識,懷著對故土的眷戀和對群眾的熱愛,楊善洲在退休後的第三天就說服家人,放棄了城市優越的生活條件,回到家鄉施甸縣無償擔任大亮山林場場長,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積8萬畝、價值1億多元、完全成材後價值可達3億元的林場,並將林場無償交給了國家。
楊善洲把自己退休後的22個春秋獻給了大亮山,「楊善洲,楊善洲,老牛拉車不回頭,退休又鑽山溝溝……」這是在雲南省施甸縣老百姓中廣為流傳的順口溜。在大亮山林場工作的每天起早貪黑勤勞動,把荒涼空曠、山石裸露的荒山建成了蒼翠的綠洲,讓不毛之地變成了生命的樂園,不求一分錢的回報。他無怨無悔,因為他早就把「為人民服務」五個字深深地刻進了自己的心裡,並心甘情願一輩子奉獻不止。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楊善洲是黨員幹部的一面鏡子,以其為鏡可知榮辱、明職責、立言行,激勵黨員幹部真抓實干、創先爭優。作為新時期的一名黨員職工,我將以楊善洲同志為榜樣,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利益觀,刻苦學習,不斷創新,爭先創優,永遠用黨員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自覺加強黨性修養,自覺實踐黨的宗旨,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
㈢ 電影《楊善洲》觀後感
人民忠僕楊善洲 —— 電影《楊善洲》觀後感 周五晚上學院黨支部組織我們全體預備黨員觀看了電影《楊善洲》。電影《楊善洲》給我們展現了一個比以往所有文字記錄更加鮮活的楊善洲,與其說這是對一位退休老幹部先進事跡的深情刻畫,還不如說這是對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最真實寫照,影片中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畫面,不得不讓人一次又一次地重復著潸然淚下的感動。這使我不由得想到了焦裕錄、孔繁森,他們都是黨員幹部的楷模,他們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們的精神永存。 楊善洲同志1952年11月入黨,原任保山地委書記,1988年退休,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楊善洲同志從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擔任保山地委領導,兩袖清風,清廉履職,忘我工作,一心為民,為了兌現自己當初「為當地群眾做一點實事不要任何報酬」的承諾,退休後,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紮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積5.6萬畝,價值3億元的林場,且將林場無償上繳給國家。 他出身貧寒、經歷坎坷,做過石匠,飽嘗了作為一個農民的所有辛酸苦辣。他憑著一腔熱誠、腳踏實地的奮斗一步一步成長為領導幹部後,但他從不以職務之便為家人和身邊人員謀取任何私利。始終保持清正廉潔、艱苦樸素、一心為民的高尚情操,他一生艱苦樸素,時常是頭戴竹葉帽、腳穿草鞋以普通群眾的心態往來其間,始終如一地踐行執政為民的根本宗旨。 他「為官」多年,從不以職務之便為家人和身邊人員謀取任何私利。沒有為家人安置工作和撈上一冊「農轉非」本本,連組織上給予的正常政策照顧也被他婉言拒絕了。他也沒有給家裡蓋上一間像樣的房子,卻把個人大量的積蓄投入到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上,他把價值3億元的林場無償移交給人民政府,縣里要獎勵他10萬元,他堅決不要;市委、市政府獎勵他20萬元,他又把大部分捐獻給教育等社會公益事業。 當我們大喊著為人民服務時,楊善洲早已身體力行,追趕在抗旱增產的田地里;當我們高唱著為社會主義奮斗終身時,楊善洲早已沖鋒陷陣,奮戰在民生戰場的第一線;當我們嘻笑著為自己的尺寸之功邀功求賞時,楊善洲早已默然離去,隱身在滿目蒼翠的大山中。我們無法想像,能夠這樣感天動
閱讀會員限時特惠 7大會員特權立即嘗鮮
地的,竟然是一位滿頭白發的黑瘦老人,我們不能忘卻,影片中關於這位老人的很多記錄曾無數次引發了我們內心的震撼,穿透了我們的心靈。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孫偉這樣評價楊善洲:楊善洲的六十年告訴我們:大公無私、堅守信念、一生奉獻依然是黨員幹部的根本。推選委員陳淮說:一個人能夠給歷史,給民族,給子孫留下些什麼?楊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綠蔭和一種精神! 感動中國頒獎辭這樣寫:綠了荒山,白了頭發,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驥伏櫪,意氣風發,他心向未來。清廉,自上任時起;奉獻,直到最後一天。六十年裡的一切作為,就是為了不辜負人民的期望。 胡總書記也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廣大黨員幹部向楊善洲同志學習。胡總書記指出,楊善洲同志是黨員幹部的學習楷模,是離退休老同志的優秀代表。他一輩子忠於黨的事業,一輩子全心全意為群眾謀利益。他的模範事跡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一個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都要向他學習,自覺加強黨性修養,自覺實踐黨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滿意的好黨員、好乾部。 楊善洲老書記的一生是艱苦奮斗、大公無私、一心為民的一生,是平凡而偉大的一生,他身體力行「俯首甘為孺子牛」,創造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要求的業績。通過學習他的事跡使我體會到,做好事業必須先做好人,必須端正心態,必須要有頑強的意志,不能好高騖遠,必須從點滴做起,立足崗位,腳踏實地,勤勉敬業。我更應該以楊善洲同志為榜樣,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利益觀,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扎實的工作作風,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㈣ 求《楊善洲》觀後感 600字左右 必須原創
《楊善洲》觀後感
我懷著崇敬的心情認真地觀看並學習了楊善洲老書記先進事跡的點點滴滴,楊善洲同志從保山地委書記的崗位上退下來後,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紮根施甸大亮山艱苦創業,義務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積8萬畝、價值1億多元、完全成材後價值可達3億元的林場,最後將林場無償移交國家,他的這些光榮事跡讓我深有感觸。俗話說,做好事做實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做實事。
學習楊善洲同志用畢生精力踐行一名共產黨員的錚錚誓言,忠貞不渝地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一輩子不為權力所累、不為地位所累、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私情所累,始終保持清正廉潔的公僕本色。我們應該以楊善洲同志為榜樣,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利益觀,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扎實的工作作風,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學習楊善洲同志艱苦樸素、苦幹實乾的優良作風。楊善洲同志出身貧寒、經歷坎坷,做過石匠,飽嘗了作為一個農民的所有辛酸苦辣。他憑著一腔熱誠、腳踏實地的奮斗一步一步成長為領導幹部後,但他從不以職務之便為家人和身邊人員謀取任何私利。始終保持清正廉潔、艱苦樸素、一心為民的高尚情操,他一生艱苦樸素,時常是頭戴竹葉帽、腳穿草鞋以普通群眾的心態往來其間,始終如一地踐行執政為民的根本宗旨。通過學習,我們要進一步加強黨性修養,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赤誠之心對待群眾,努力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同時,時刻提醒自己任何時候不能因為身份地位的改變而忘本變質。 學習楊善洲同志無私奉獻、淡泊名利、先人後己的高尚情操。他「為官」多年,從不以職務之便為家人和身邊人員謀取任何私利。沒有為家人安置工作和撈上一冊「農轉非」本本,連組織上給予的正常政策照顧也被他婉言拒絕了。他也沒有給家裡蓋上一間像樣的房子,時常對家裡人說:過日子,吃處有個鍋,睡處有個「窩」就行,卻把個人大量的積蓄投入到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上,他把價值3億元的林場無償移交給施甸縣人民政府,縣里要獎勵他10萬元,他堅決不要;市委、市政府獎勵他20萬元,他又把大部分捐獻給教育等社會公益事業。如今這樣的幹部、這樣的領導還有嗎?這正是楊善洲老書記人格魅力的高大和高尚所在,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學習楊善洲同志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革命精神。他幾十年如一日,廢寢忘食,忘我工作;退休後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紮根施甸大亮山艱苦創業,義務植樹造林,把植樹造林作為為黨為人民服務的又一新起點,直到生命最後一刻,把畢生獻給了黨和人民的事業,獻給了生他養他的這片土地。
楊善洲老書記的一生是艱苦奮斗、大公無私、一心為民的一生,是平凡而偉大的一生,他身體力行「俯首甘為孺子牛」,創造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要求的業績。通過學習他的事跡使我體會到,做好事業必須先做好人,必須端正心態,必須要有頑強的意志,不能好高騖遠,必須從點滴做起,立足崗位,腳踏實地,勤勉敬業。我更應該以楊善洲同志為榜樣,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利益觀,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扎實的工作作風,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㈤ 介紹楊善洲的作文400字
人們真正體會到楊善洲造林之舉的功德無量是在這場百年一遇的旱災中。
內2010年春天容,已持續半年的乾旱讓雲南很多地方群眾的飲水變得異常困難,施甸縣大亮山附近群眾家裡的水管卻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們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場。近些年,隨著大亮山植被狀況明顯改善,山林的水源涵養功效得以很好發揮,附近村委會架起水管,將泉水從林場引到村裡,通到各家各戶,村民再也不用為吃水犯愁。受曠日持久的乾旱影響,水管里的流水較之以往細小了很多,但足以讓附近的村民心滿意足,也讓他們對楊善洲的功勞更加念念不忘:「多虧了老書記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現在會是什麼樣子。」
1988年3月,61歲的楊善洲從保山地委書記的崗位上退休,婉拒了時任省委書記普朝柱勸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請,執意選擇回到家鄉施甸縣種樹。20多年過去了,曾經山禿水枯的大亮山完全變了模樣:森林鬱郁蔥蔥,溪流四季不斷;林下山珍遍地,枝頭鶯鳴燕歌……
一位地委書記,為何退休後選擇到異常艱苦的地方去種樹?植樹造林20餘年,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挑戰?究竟是什麼力量支撐著他讓夕陽人生散發出炫目的光彩?
㈥ 觀看巜楊善洲》有感作文200字
觀看電影《楊善洲》有感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就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楊善洲一生的真實寫照。今天有幸觀看了影片《楊善洲》,一位高風亮節、清正廉潔、無私奉獻的共產黨員形象躍然在我眼前,使我肅然起敬。
楊善洲是我黨培養的一位地廳級領導幹部,在位時視百姓為親人,一心為
民辦事;退休後放棄舒適的城市生活紮根大山植樹造林,兌現為當地群眾做一點實事不要任何報酬的承諾,主動發揮余熱,為地方和國家創造出寶貴財富。他一生兩袖清風、清正廉潔,不為妻子轉城鎮戶口,不讓女兒進城工作,退休時幾乎沒有存款,並且把自已所有的積蓄、工資都投入到林場建設中去。林場見效後,他不要一分工資,還將自己親手建設價值3億元的林場無償上交國家,其高尚品質打動了在場的每一位觀眾,許多人流下了感動的熱淚。
電影中的兩個情節尤其使我感動。一是楊書記的女兒結婚後和丈夫因為工作單位不同,兩地分居,已有七年之久,他的女兒是一名老師,通過考試本早都可以調到中心小學,但因為缺少一個蓋章,一直沒有調走。所以女兒哭著請求父親幫幫她,把這個章蓋了,但楊書記就是不同意。於是,女兒對他說:「你造林都可以,為什麼我不可以?」「造林是市裡已經批准了的,是公事!公是公,私是私,二者就是不同的概念嘛!」楊書記心平氣和地說。女兒見說不動父親,只好生氣地走了!
另一個是在植樹造林剛開始時,欠了政府幾萬元錢,楊書記為盡快還上這筆錢,就對一同上山的幾位工友說:「咱們一起去大街上撿果核吧,賣了可以換些錢。」「啊!太丟人了,何況您還是老書記。」「我是書記那是我說的,如果我不說誰知道我是書記,一點都不丟人,這件事自願。」楊書記說完便扭頭走了。
其實,楊書記並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他也有常人的情感,也非常愛自己的家人,也有自己的榮辱觀,只不過當這一切與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一起時,他的選擇有別於常人,也把感動留給了我們。綠了荒山,白了頭發,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驥伏櫪,意氣風發,他心向未來。清廉,自上任時起;奉獻,直到最後一天。六十年裡的一切作為,就是為了不辜負人民的期望。共產黨人最講黨性、最講認真,楊善洲始終如一地堅守著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操,始終如一地踐行執政為民的根本宗旨,始終如一地發揮老有所為的奉獻精神,他正是靠著堅定的黨性和崇高的精神品質,為國家、為人民、為社會創造出了寶貴物質財富和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可想而知,只要堅定信念,講求黨性,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沒有創造不了的奇跡,沒有實現不了的目標。
教師的職業註定安於平凡,淡泊名利,講究職業良心,它的平凡才能創造出不平凡的事跡,如果把平凡而神聖的教師崗位看作個人謀生的手段,那它永遠也得不到成功。在教師崗位上,沒有悠閑自在的舒適和安逸,只有默默無聞的奉獻,認真負責,必須像楊善洲一樣,在一行,愛一行,千萬不能坐在這兒,這山望著那山高。我們要像楊善洲一樣淡泊名利,志存高遠展示著一個優秀教師崇高的價值取向。
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神聖重任,因而社會對一個教師的品行往往比其他行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當今這個社會,盡管拜金主義等在許多人的思想意識中盛行,但它不應該感染在教師的身上。一個優秀的教師要習慣寂寞,習慣清貧,用坦然的心理面對生活,以豁達的思想憧憬未來,始終把教育好學生能力當作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能經常自我反思教學的得與失,使自己真正能從教育教學理論的高度去審視自己教育教學行為,領悟教育教學的真諦,這樣的老師就做到了「淡泊名利、志存高遠」。同時,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應具有示範作用,以身作則,才能真正教育感染學生。
讓我們向榜樣學習,書寫自己的「大山佐證」吧。
㈦ 求一篇楊善洲電影觀後感,600字。
《楊善洲》觀後感
我懷著崇敬的心情認真地觀看並學習了楊善洲老書記先進事跡的點點滴滴,楊善洲同志從保山地委書記的崗位上退下來後,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紮根施甸大亮山艱苦創業,義務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積8萬畝、價值1億多元、完全成材後價值可達3億元的林場,最後將林場無償移交國家,他的這些光榮事跡讓我深有感觸。俗話說,做好事做實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做實事。
學習楊善洲同志用畢生精力踐行一名共產黨員的錚錚誓言,忠貞不渝地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一輩子不為權力所累、不為地位所累、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私情所累,始終保持清正廉潔的公僕本色。我們應該以楊善洲同志為榜樣,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利益觀,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扎實的工作作風,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學習楊善洲同志艱苦樸素、苦幹實乾的優良作風。楊善洲同志出身貧寒、經歷坎坷,做過石匠,飽嘗了作為一個農民的所有辛酸苦辣。他憑著一腔熱誠、腳踏實地的奮斗一步一步成長為領導幹部後,但他從不以職務之便為家人和身邊人員謀取任何私利。始終保持清正廉潔、艱苦樸素、一心為民的高尚情操,他一生艱苦樸素,時常是頭戴竹葉帽、腳穿草鞋以普通群眾的心態往來其間,始終如一地踐行執政為民的根本宗旨。通過學習,我們要進一步加強黨性修養,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赤誠之心對待群眾,努力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同時,時刻提醒自己任何時候不能因為身份地位的改變而忘本變質。 學習楊善洲同志無私奉獻、淡泊名利、先人後己的高尚情操。他「為官」多年,從不以職務之便為家人和身邊人員謀取任何私利。沒有為家人安置工作和撈上一冊「農轉非」本本,連組織上給予的正常政策照顧也被他婉言拒絕了。他也沒有給家裡蓋上一間像樣的房子,時常對家裡人說:過日子,吃處有個鍋,睡處有個「窩」就行,卻把個人大量的積蓄投入到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上,他把價值3億元的林場無償移交給施甸縣人民政府,縣里要獎勵他10萬元,他堅決不要;市委、市政府獎勵他20萬元,他又把大部分捐獻給教育等社會公益事業。如今這樣的幹部、這樣的領導還有嗎?這正是楊善洲老書記人格魅力的高大和高尚所在,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學習楊善洲同志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革命精神。他幾十年如一日,廢寢忘食,忘我工作;退休後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紮根施甸大亮山艱苦創業,義務植樹造林,把植樹造林作為為黨為人民服務的又一新起點,直到生命最後一刻,把畢生獻給了黨和人民的事業,獻給了生他養他的這片土地。
楊善洲老書記的一生是艱苦奮斗、大公無私、一心為民的一生,是平凡而偉大的一生,他身體力行「俯首甘為孺子牛」,創造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要求的業績。通過學習他的事跡使我體會到,做好事業必須先做好人,必須端正心態,必須要有頑強的意志,不能好高騖遠,必須從點滴做起,立足崗位,腳踏實地,勤勉敬業。我更應該以楊善洲同志為榜樣,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利益觀,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扎實的工作作風,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㈧ 楊善洲電影觀後感
觀看後組織幹部職工就楊善洲同志的模範事跡進行了現場討論,大家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廣泛發言,經討論後大家都認為楊善洲同志是值得所有人學習的榜樣,在工作中繼續以楊善洲同志為楷模,學習他艱苦樸素、苦幹實乾的優良作風,學習他恪守信念、清正廉潔、艱苦樸素、一心為民的高尚情操;學習他無私奉獻、淡泊名利、先人後己的高尚情操;學習他永葆本色、鍥而不舍的精神;學習他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革命精神。
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應該以楊善洲同志為榜樣,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立足本職,腳踏實地,端正心態,勤勉敬業。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利益觀,以昂揚的精神狀態、扎實的工作作風,投入到本職工作當中,認認真真、仔仔細細的做好辦公室的每一件事情,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繼續發揚「四四」作風,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創新工作方式、努力營造良好的辦公室工作氛圍,為全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
㈨ 求《孫子兵法》的讀後感和一部影片的觀後感400字以上,急,2天要
《孫子兵法》是一部經典的兵法著作,書中道「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他在後世被應用被實踐,並且讓實踐者獲得成功。在《孫子兵法》出現過後的幾千年中,歷史歷經了多少場戰爭,又有多少猛將銳兵借用《孫子兵法》中的戰略戰術大獲全勝。《孫子兵法》古人用之於戰,現代人亦可用之,用之於生活。
何為道?道乃明政。古時的戰爭需要人力,更需要人心。君主應當同民眾一樣有必勝的目標,有保家衛國的理想,意志統一,共同生死。古之用兵需要有嚴明的政治,今之社會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們身處和平年代,沒有戰爭,卻又災難。在大災大難面前,我們需要「道」的存在。這不禁又將我的記憶帶回那段痛苦的時光,那段自豪的時光。我們,經歷了雪災地震。但是種種不幸並沒有打到我們,我們的領導人和祖國人民團結一心,共同抗災的場景令人感動。這樣的上下一心不就是兵法中「道」最好的體現嗎?或許那段往事不堪回首,但是那段往事讓人難忘。
何為天,何為地?天乃天時,地乃地利。古時用兵作戰不僅要靠軍隊實力,除了之前所說「道」之所用帶來的人和之外,還需依靠天時地利。如若不是江面大霧彌漫,或許諸葛亮便會因為自己定下的三天之內造十萬支軍箭的軍令狀而喪命了吧;如若不是東南風的吹拂,或許火燒赤壁中周瑜只會燒傷自己了吧;如若荊州不是軍事要地,又怎會成就其兵家必爭的美名呢。天時地利在戰時很重要,在現在的生活當中同樣很重要。為什麼商人會在情人節將玫瑰花精美包裝然後賣出,為什麼大雨天總會有人撐著一把傘外出賣傘,為什麼經營者會挑選店面位置?這些不都是人們在生存和競爭中對天時地利理解過後的運用和實踐嗎?
何為將?將乃明將。戰時擁有一個賢明的大將是福,現在擁有一個賢明的領導人同樣是福。我們同樣期盼自己的領導富有才華,賞罰有信,對下屬關愛有加;我們也同樣期待著自己可以成為一個勇敢果斷受人尊重的領導。《孫子兵法》中的「將」告訴了我們領導之方,告訴了我們成功管理的方法。
何為法?法乃軍法。古時戰爭中軍法嚴明是眾所周知的,只有擁有嚴明的紀律才會有嚴明的軍隊,只有嚴明的軍隊才會取得戰爭的勝利。古之軍法,現之律法。在現代這樣一個法治社會,我們需要懂法更需要守法。只有在有規有矩的社會中,我們才能夠自由發展,良好發展。試想一個沒有法律的國家將會是怎樣,那將會是沒有管制,沒有保護,沒有人權的混亂世界。
《孫子兵法》是兵書,指導軍隊在戰爭中獲得勝利;《孫子兵法》也是生存指南之書,指引我們在生活中走向成功。
《孫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國古代大軍事家孫武所著的一部軍事經典著作。
孫武的生卒年月現已不可考。他本是齊國人,後移居吳國,因擅長兵法,被吳國大臣伍子胥推薦給吳王闔廬。孫武將其所撰兵法13篇獻給吳王,闔廬遂以孫武為將,出兵西破強楚,北威齊晉,揚名諸侯之間。孫武最後終老於吳國,葬在吳都巫門外。
《孫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題思想,但又構成一完整的思想體系。
《計》篇論述的是能否進行戰爭的問題。孫武指出,戰爭是關繫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地」、「將」和「法」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五項基本要素。「道」指使人民與統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晝夜、晴雨、寒暑等氣候時節和天命、人事、道義;「地」指土地和地勢、地形的高下、險要、平坦、距離的遠近,攻守進退的利弊;「將」指將帥的智謀、賞罰必信、英勇果斷和軍紀嚴明;「法」則指軍隊的組織編制、將吏職責的劃分和管理,以及軍需物資的供應、管理。從這五要素出發,根據國君是否賢明,將帥有無才能,「天」、「地」二方面的條件如何,法令能否貫徹實行,兵力強弱與否,軍隊是不是訓練有素,和賞罰是否分明,可以預知戰爭的勝負,從而採取適當的對策和相應的行動。
《作戰》篇主要闡述的是如何進行戰爭。戰爭的消耗和戰費的開支是十分龐大的,戰爭曠日持久勢必危及國家的存亡。所以,他主張速勝。此外,為彌補己方的消耗和削弱敵國,他又主張「因糧於敵」,「勝敵而益強」。
《謀攻》篇主要論述了如何進攻敵國的問題。以盡可能小的代價,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戰而勝,不靠硬攻而奪取敵城,不需久戰而毀滅敵國。所以,為實現這一目標,他就特別強調以謀略取勝,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謀略取勝,其次以外交手段取勝,再次是使用武力取勝,下策才是攻城。而要做到這一點,就不僅需要知己,還要做到知彼。
《形》篇主要講如何利用物質之「形」來保全自已,取得完全的勝利。只有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等待和尋求戰勝敵人的時機,才能奪行戰爭的勝利。當取勝條件不足時,應採取守勢,當取勝條件具備時,則應採取攻勢。因此,會用兵的人善於使自己處於不可戰勝、必勝無疑的地位,擅長於創造戰勝敵人的機會。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掌握勝敗的決定權,他所戰勝的是已經註定要失敗的敵人。而上述足以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的物質之「形」,便是由國土的大小所產生的物產、軍資、土卒的多少,以及軍事實力對比的強弱。
《勢》篇主要闡述如何造成有利的態勢,來壓倒對方。只要選擇有才能的將領,充分發揮他們的才幹,以自己的軍事實力為基礎,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有力態勢,士卒就會勇猛無比地戰勝敵人。而要造成有利的態勢,就必須正確組織和部署兵力,善於指揮調動軍隊,擅長出奇制勝,即以正兵當敵,以奇兵取勝。「奇」、「正」是相輔相生的關系,它們的變化是無窮的。所以,要出奇制勝,就應善於因時、因地、因事制宜,根據情況的變化,改換奇正的戰法。此外,要造成有利的態勢,還必須善於故意向敵示弱,誘敵以利,以達到欺騙和調動敵軍的目的,造成戰勝敵軍的有利時機。
《虛實》篇主要論述指揮作戰如何爭取主動權,主動靈活地打擊敵人。要取得主動,就要善於誘敵以利,調動敵軍而不被敵軍所調動,就要善於了解敵情和隱瞞我軍的意圖、行動和用兵規律。如能做到這些,就能掌握主動,集中我軍兵力,分散敵軍兵力;利用敵軍的弱點和錯誤,以眾擊寡,避實擊虛,因敵而制勝。
《軍爭》篇論述的是如何通過機動掌握主動,先於敵人造成有利態勢和取得制勝的條件。兩軍相爭時,最困難的莫過於要懂得將迂曲視為徑直,以不利為有利,比敵人後出動而先到達必爭之地,先敵取得制勝的有利條件。要先敵取得制勝的條件,必須避免輕率冒進,把握各國的動向,了解道路、地形,重視向導,善於欺騙敵人,根據情況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擅長指揮軍隊,根據軍隊的土氣、軍心和軍力,因敵而變,去奪取勝利。
《九變》篇主要論述如何發揮指揮上的靈活性。靈活性的基礎在於對利弊進行全面的衡量。只有認識這一點,才能設法威脅、挫折和困擾敵國,以利誘敵,才能常備不懈,使敵無機可乘。只有全面看待利弊,在有利的情況下看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況下看到有利的因素,方能根據具體情況,趨利避害,採取相應的對策和行動。
《行軍》篇主要講述了如何配置、組織軍隊,觀察判斷敵情和團結將士。行軍作戰必須占據便於作戰和生活的有利地形,善於根據地形配置兵力,必須對敵情進行周密細致的觀察,善於深謀遠慮,從現象到本質,對各種癥候作出正確的判斷。將帥只有在取得士卒的信任後,才能用教育和懲罰相結合的方法訓練好士兵,率領全軍去爭取勝利。
《地形》篇主要論述在不同的地形條件下如何指揮軍隊的行動。地形是用兵的輔助條件。將帥應重視地形,善於利用有利地形,避免不利地形。在此基礎上,將帥如能做到知己知彼,正確判斷敵情,以奪取勝利為行動的唯一準則,並能使全軍上下團結一心,服從指揮,那就能無往而不勝。
《九地》篇論述了在九種不同的作戰地區指揮作戰的原則。在不同的作戰地區,將帥應根據地形的不同而採取不同的行動。用兵的原則在於善於發現敵人的可乘之隙,乘其不備,迅速行動,集中兵力,搶先攻佔其戰略要地,以壓倒敵軍的抵抗。
《火攻》篇主要指出火攻的目標、種類,發火的物質和氣象條件,以及實施方法。火攻只是輔助軍事進攻的一種手段。所以,火攻者應利用縱火所引起的敵軍的騷亂,適時發起攻擊,發展並擴大戰果。
《用間》篇主要論述使用間諜的重要性及其方法。是否了解敵情對戰爭的勝負具有重要影響。要先知敵情,只能求諸間諜。只有大聖大智大仁大義之人才能使用各種間諜,獲得廣泛的情報。
《孫子兵法》既是一部軍事經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輝的哲學著作。它是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貴的遺產。孫武在其書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軍事理論體系。這一理論不僅深受戰國以來歷代軍事家的重視和推崇,對他們的軍事思想和實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且在世界軍事思想領域內也擁有廣泛的影響,享有極高的聲譽,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科學價值。《孫子兵法》雖不可避免地受到它所處時代的限制,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陷。但瑕不掩瑜,這些缺陷並不能掩蓋它的光輝,絲毫也無損於它的偉大。
電影《楊善洲》觀後感 ——教 師 林 玲 9月23日,幼兒園組織我們全體教師去電影院觀看了《楊善洲》 和《楊闇公》這兩部電影,最讓我感動,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楊善洲 書記,他的事跡讓我為之震撼,為之感動。 曾經在戲文中有一位七品芝麻官唱到: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 回家賣紅薯。 」看了曾經是地委書記楊善洲的事跡,使人有「當官不 為民謀利, 不如直接去經商」 的感嘆, 能這樣的官員, 反而還顯得 「堂 堂正正」 。我明白了一個優秀的共產黨員的形象,老一輩革命先烈、 許世友、焦裕祿和雷鋒等為國家、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敬的人。在影 片開始時,楊善洲老爺爺說了一句話: 「有些幹部只是吃群眾的飯, 不給群眾辦實事,那不是白吃群眾的飯嗎?」在雲南缺水的時候,他 帶領著群眾和乾旱作斗爭,在我眼中他很勇敢,和天斗、和地斗、和 那人見人怕的災難斗,然而,他們奮斗的行為感動了上天,旱災嚴重 時,夜裡下了一場及時雨,他告訴大家說: 「群眾們啊,這一次是老 天救了咱們!以後咱們要不靠天、不靠地,自己做自己的龍王。 」經 過努力,他們不但戰勝了災難,而且創造了糧食豐收。這需要多麼大 的力量啊!在救災的時候,楊善洲把政府辦公樓工程停建了,為的就 是給群眾留出寶貴的救災資金。在我眼裡,他比雷鋒還偉大。楊善洲 老爺爺退休後,在施甸大亮山艱苦創業,義務植樹造林,把一個荒山 改天換地改造成了一座樹木成蔭的綠山。一干就是22年,這需要多麼 大的精神和耐力啊!在山上,他的女兒來找到他,想讓他找關系安排 一個好工作,被他拒絕了,她憑著自己的努力,當上了一名光榮的人 民教師。這就是他的大公無私、指導兒女靠自己奮斗的人格魅力。 這樣的時代像楊善洲這樣的人已經很少了,作為擁有深厚的文化 傳統的民族來說,他的行為算不了什麼,只不過是完成了一個人應盡 的本份與為官的責任。 時代需要的就是做為人的本份與責任,如此才有一個民族的自豪 與未來。而不是見利一哄而起,無利一鬨而散,為利爭斗不休…… 展望未來,唯有家和萬事興,讓利、互利、共盈,留有餘地,知 進退者,才得長久!
最近我們黨支部組織我們觀看了電影《楊善洲》 ,劇中的情景一直縈繞在腦海,不時浮現。在 看電影時,我有好幾次淚濕眼眶。電影帶給我的感動充盈在胸間,不是電影本身拍得有多麼好, 而是劇中人物帶來的沖擊讓人震撼。 楊善洲,男,漢族,1927 年 1 月生,雲南保山施甸人。1951 年 5 月參加工作,1952 年 11 月 入黨,原任保山地委書記,1988 年退休,2010 年 10 月 10 日因病逝世。 胡錦濤總書記作出指示:楊善洲同志是黨員幹部的學習楷模,是離退休老同志的優秀代表。 他一輩子忠於黨的事業,一輩子全心全意為群眾謀利益。他的模範事跡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 一個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都要向他學習,自覺加強黨性修養,自覺實踐黨的宗旨,努力 做人民滿意的好黨員、好乾部。 楊善洲在當地委書記的時候,常拄著棍子,提著一個小黑包,行走在田間。當時正在推廣一 種「雙龍出海」的水稻插秧法。他來到一個村裡,見大家對這種插秧法並不接受,自己脫掉鞋子 下到田裡作起示範,秧苗插得又直又好。還有一次,保山遭遇大旱,百姓面臨作物絕收的困境, 楊善洲帶領幹部挖水井。但很快困難隨之而來:經費不夠!他果斷召集現場的地委委員開臨時會 議,舉手錶決將修建辦公樓的經費挪作打井費,工程得以繼續進行。 一個人身在高位時,面臨眾多的誘惑,要作出眾多艱難的選擇。楊善洲的選擇總是把人民群 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沒有片刻猶豫,沒有任何私心雜念。他從不喊什麼慷慨激昂的口號,卻留 下一個令人敬仰的榜樣讓我們追隨。 退休後,他志在千里,植樹造林,把「我要回家鄉種樹,為家鄉百姓造一片綠」這句話講的鏗 鏘有力,開始了為黨為人民服務的又一新征程。他回到家鄉,開始發動群眾,自此開始了他長達 十七年的漫漫種樹征途。 對於共產黨人來說,要牢記的宗旨就是全心權益為人民服務。楊善洲始終堅持黨和人民的利 益高於一切,用實際行動完美詮釋了共產黨員和人民公僕的深刻含義。為了百姓的事,楊善洲不 遺餘力;為自家孩子的調動,他「束手無策」 。電影中有這樣一則細節,上山種樹時,他發現山上 小學的代課老師多年沒有轉正,紛紛離職,孩子們無學可上。這時他動用自己的影響力,喊來教 育、人事、勞動各部門的頭頭腦腦上山,托他們解決老師們的編制問題,為山裡的教育留住了人 才。他的二女兒,為了解決夫妻兩地分居,通過層層考試,只差一個章就可以辦理調動手續,但 是他的腦海中未曾想過動用關系辦私事。 電影的結尾以西南大旱一幕告終,保山因植被良好,當地居民不愁水喝,外地來此取水的車 輛排成了長隊,此時的楊善洲已躺在病榻上,起不了身了。但是人民沒有忘記他,來醫院看望的 人站滿的一坪,一位老人從山上挑來干凈的水,遞到他跟前,大聲說: 「你沒有白吃國家公糧! 」 楊善洲走了,他留下了一心為公、百折不撓的工作作風,他雖瘦弱的身軀卻留給我們一個高大 的背影,他用自己偉大的一生書寫了一個大大的人字。 1
《楊善洲》觀後感 楊善洲》腳步匆匆、太匆匆,楊善洲始終奔忙於黨的事業,惦記著人民的疾苦,而絲毫不謀私利。這樣的黨的幹部 是時代的呼喚、人民的希冀呀! 在位時,他一心為公,堅持原則,嚴於律己,從不以權謀私,在他的心目中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他總是 深入基層,每每出現在田間地頭,矛盾關頭,為民排憂解難。那久旱逢甘霖的狂喜,體現了他與民共苦同樂的 崇高境界。 《楊善洲》主要講了楊善洲書記在職時開發了滇西糧倉、引水抗旱、舉行割稻比賽並且幫助農民提高稻子 的年產量;他離職時放棄去敬老院過舒適的生活,選擇回到家鄉並和鄉親們在大亮山這座荒山、在惡劣的條件 下開拓了「綠色奇跡」 ,使大亮山樹木成蔭,生機勃勃。楊書記到臨終還一直關注家鄉的旱情和綠化情況,使 人感動。 曾經在戲文中有一位七品芝麻官唱到:「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看了曾經是地委書記楊善 洲的事跡,使人有「當官不為民謀利,不如直接去經商」的感嘆,能這樣的官員,反而還顯得「堂堂正正」。 在大多數人為生存忙於生計,為治療忙於奔走,為就業到處碰壁,為安居忙於房貸的時候,楊善洲的事跡 不如說是一個巨大的反差。現今一些為官者,忙於權錢交易,大有不為現金是愚痴的感慨,並且求官、求財、 求名,求色無一不想為之。不知進退,不知當為不當為,更不知社會資源有限的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當社會資源集中於少數人手中的時候,勢必形成大多數人的生存壓力。現金為王,利滾利,錢滾錢,有錢 的人富得流油,各色高級轎車馳騁在大都市的道路上,不斷張顯其飛揚跋扈的顯貴品質。與此同時,忙碌的民 眾,貧病交加的老幼,擠著公交車,騎著自行車,也在各色道路上頑強掙扎地活著。這就是一個民族。假如沒 有這些平凡的勞動者,也就無飛黃騰達者,然而,騰達的人總是忘了平凡者。沒有平凡的基石,怎麼會有長久 的飛黃? 楊善洲是明白人,身有餘力,甘於「綠大地」。護得一方水土,也養了一方人。死有何嘆!比起那些只知 聚財,擁財,費財,搜財的人不知要好千百倍!因他知道進退,知道為官要有名節要自愛的道理。不居功自傲, 不以權謀私,為後人留得一片青山綠水,看得長遠!而不是像某些幹部,好大喜功,以權謀私,拉幫結派,打 擊良善,不斷為自己做出「絕後」的行為來。 這樣的時代像楊善洲這樣的人已經很少了,作為擁有深厚的文化傳統的民族來說,他的行為算不了什麼, 只不過是完成了一個人應盡的本份與為官的責任。 電影的結尾以去年西南大旱一幕告終,保山因植被良好,當地居民不愁水喝,外地來此取水的車輛排成了 長隊,此時的楊善洲已躺在病榻上,起不了身了。但是人民沒有忘記他,來醫院看望的人站滿的一坪,一位老 人從山上挑來干凈的水,遞到他跟前,大聲說:「你沒有白吃國家公糧!」 100 分鍾的《楊善洲》 ,他的模範事跡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觀看該電影使人的靈魂得到凈化,楊善洲是一 面旗幟,是我黨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的一面旗幟。在電影結尾發布了胡錦濤總書記作的重要指示,「楊善洲 同志是黨員幹部的學習楷模,是離退休老同志的優秀代表。他一輩子忠於黨的事業,一輩子全心全意為群眾謀 利益。他的模範事跡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一個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都要向他學習,自覺加強黨性修養, 自覺實踐黨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滿意的好黨員、好乾部。」中共中央組織部作出決定,追授楊善洲同志「全國 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高坪村 單麒蓉
楊善洲觀後感 今天單位組織黨員幹部觀看《楊善洲》這部電影,觀後 我感觸很深。 影片描寫的是恪盡職守,一心為民的保山地委書記,楊 善洲在當地委書記的時候,常拄著棍子,提著一個小黑包, 行走在田間。當時正在推廣一種「雙龍出海」的水稻插秧 法。他來到一個村裡,見大家對這種插秧法並不接受,插得 七扭八歪的,他自己就脫掉鞋子下到田裡作起示範,秧苗插 得又直又好。村長這才發現是地委書記親來指導,急忙上前 問好。楊善洲問他:這「雙龍出海」 每畝可以提高產量百 八十斤,你能保證這村裡的田都能用這種插法嗎?村長答: 一定能。楊善洲搓搓手上的泥巴,高興地揮手離去了。還有 一次,保山遭遇大旱,百姓面臨作物絕收的困境,水庫的中 的水眼看著就不夠了,楊善洲就帶領幹部挖水井。但很快困 難隨之而來:經費不夠!他果斷召集現場的地委委員開臨時 會議,他說:「老百姓面臨著絕收,我提議將正在修建地委 辦公樓工程停下,將工程款用來作打井費。這樣的領導值得 我尊敬,值得我們學習。 楊善洲退休了。上級關心他,讓他到昆明的干休所安度 晚年,他笑著說:以前在職,聽組織安排,現在退休了,想 干點自己的事,我要上大亮山種樹去。他回到家鄉,開始發 動群眾。他的辦法很獨特,先組織群眾看了一場電影《廬山 戀》 。電影放映完時,他問大夥:「電影好看不?」大夥笑 答:「好看!」他又說:「是啊,電影好看是因為廬山上的 樹美呀,我們大亮山上的樹,像禿子頭上的毛,沒有幾根。 你們用土地入股,我來出苗子,種出樹你們分紅好不好?」 有人問道:「那你分什麼咧?」他淡淡一笑,道:「我有工 資,什麼也不要。」大夥被他的誠意打動,紛紛簽訂植樹合 同,自此開始了他長達十七年的漫漫種樹征途。 在大亮山種樹,不是想像中的一帆風順。樹苗成活率低,野 草擠占樹苗生存空間。他獨個摸索解決法,選擇種植根系發 達、高於五十厘米的樹苗,成功地邁過這個難關;樹苗來源 匱乏,他跑到大街上撿拾果核作種子,每天撿來一籮筐。五 萬多畝樹林,每一株樹無不浸透他的心血,他撫摸著他們, 像是看著自己孩子,臉上浮現出慈愛的神情。這一刻,我想 起了電視劇《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同樣的執著於自己的 信念,同樣朴實而高尚的人格,但一個是虛擬的,一個是現 實中存在的。 為了公,為了百姓的事,楊善洲不遺餘力;為了私,為自家 孩子的調動,他「束手無策」。電影中有這樣一則細節,上 山種樹時,他發現山上小學的代課老師多年沒有轉正,紛紛 離職,孩子們無學可上。這時他動用自己的影響力,喊來教 育、人事、勞動各部門的頭頭腦腦上山,托他們解決老師們 的編制問題,為山裡的教育留住了人才。他的二女兒,為了 解決夫妻兩地分居,通過層層考試,只差一個章就可以辦理 調動手續,從來不求父親的她哭著請求他幫忙:「您就打一 次電話吧」。楊善洲訥訥地坐在小板凳上:「這是私事呀, 這可咋辦呢。」最終,女兒掩面而去。只要楊善洲張口,我 想地方部門肯定會賣他一個面子,畢竟女兒是有真才實學 的,畢竟「虎老餘威」在。可此時的他卻沒有平時那樣智計 百出,急得直說「咋辦呢,咋辦呢。」他的腦海中未曾想過 動用關系辦私事,這也許讓許多人為之汗顏吧。 電影的結尾以去年西南大旱一幕告終,保山因植被良好,當 地居民不愁水喝,外地來此取水的車輛排成了長隊,此時的 楊善洲已躺在病榻上,起不了身了。但是人民沒有忘記他, 來醫院看望的人站滿的一坪,一位老人從山上挑來干凈的 水,遞到他跟前,大聲說:「你沒有白吃國家公糧!」 觀看電影後,我有深刻的體會,我們要向楊善洲書記學 習,要堅定理想信念,要提高自己的黨性修養,提高自己工 作水平,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 生觀,價值觀和利益觀,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扎實 的工作作風,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㈩ 求《楊善洲》電影觀後感。要求原創!600字左右
在2012年貧困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培訓會上,我們觀看了電影《楊善洲》。看電影時,我有四次淚濕眼眶,鼻酸、不通氣。電影帶給我的感動,不是演員的演技有多好,而是劇中人物帶來的沖擊讓人震撼。使人有種難以企及的感覺。下面就我的四次流淚談談我的感受。
電影用寫實平述的手法,從楊善洲擔任保山地委書記一職入手,濃墨重彩地刻畫了他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
在電影放映到第十三分鍾時因保山遭遇大旱,百姓面臨作物絕收的困境,楊善洲帶領幹部挖水井。但很快困難隨之而來:經費不夠!他果斷召集現場的地委委員開臨時會議,舉手錶決將修建辦公樓的經費挪作打井費,工程得以繼續進行。當老人、婦女、小孩們乾枯著嘴唇,用滿懷對神靈般崇敬的眼神看著我黨及其幹部在艱難困苦中打井找水,那種關注期待的眼神讓我感動,極大地觸動了我的心靈。因為那是廣大群眾對我們黨和政府多麼崇高的信任的眼神啊!
第二次流淚是楊書記堅毅地說「老百姓的飯碗比咱政府的臉面重要」及天降大雨後楊書記對欣喜若狂的群眾說「是天王爺救了我們!我們要做自己的天王爺」的時候。 讓我激動不是「老百姓的飯碗比政府的臉面重要」這句話本身,而是這句話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以人為本的治國方針。一位地委書記時刻牽掛著老百姓的生活,這不正是我黨的宗旨的體現嗎?「是天王爺救了我們啊!我們要做自己的天王爺」看似一句迷信之語,實則透視出楊書記堅定了要改造生態環境,治理環境和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和人定勝天的信心與決心。如此聰明睿智而又如此豪邁坦盪的領導怎能讓我不為之感動。
第三次落淚是有感於楊書記為了孩子能有老師教,而將許多部門領導請上山召開工作協調會解決了許多代課老師轉正編制的問題而自己的女兒通過了所有考試,調動申請也已經初審批准通過,只要接收方一個公章,小女阿蘭就可以和自己的丈夫、兒子團聚。從來不求父親的女兒哭著請求他幫忙:「您就打一次電話吧。」可楊書記卻急得直說「咋辦呢,咋辦呢。這公是公,私是私,這個電話不能打啊」。在他的腦海中從未曾想過動用關系辦私事,這也許讓許多人為之汗顏吧! 而現今一些為官者,忙於權錢交易,任人唯親,甚有當官不為財,請我都不來的感慨。這與楊書記相比是如何的相形見絀啊!
讓我第四次流淚是在影片第90分鍾時,已病入膏肓的楊書記看著默默無聞地支持了自己一生的老伴傷心地離去時,他的淚光中隱藏了多少對妻子的愧疚和愛意,而此時成千上萬的群眾聚集到醫院來看望他,那無數雙關切和充滿期待的眼睛,那輕輕搖動的手,那感激的淚花,這一幕幕讓人無法平靜的激動難道不能引起你的共鳴嗎?一位老人從山上挑來干凈的水,從眾人手中傳遞到他手上,老人大聲說:「你沒有白吃國家公糧」!這是何等的大愛無言啊!
我們這個時代像楊善洲這樣的人已經很少了,作為擁有深厚的文化傳統的民族來說,他的行為算不了什麼,只不過是完成了一個人應盡的本份與為官的責任。但時代需要的就是做為人的本份與責任,如此才有一個民族的自豪與未來。
楊善洲造的是樹林,他靠的是黨性,但卻為我們樹起了最好的共產黨員的榜樣。我們懷念楊善洲,學習楊善洲,更要實踐他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的精神理念。作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第一書記,我們更要牢記黨的宗旨,時刻勿忘發展是第一要務,堅持抓好新農村建設和發展農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