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寫觀後感
1. 寫觀後感
讀後感寫的是自己讀了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後的感想。觀後感寫的是看了一部電影或一出戲劇一部電視劇一場演出一幅書畫後的感想。二者的寫作要求是一樣的:既要寫看到的作品的內容,又要寫由此產生的感想;作品內容要寫得簡略,感想要寫得具體;要有敘述有議論。怎樣寫出符合要求的習作呢?我們可以這樣做:
一、理解作品,選定感發點。
理解作品是寫讀後感、觀後感的前提。我們要認真研讀觀看作品,理解作品的寫的或表現的內容是什麼,要說明什麼道理贊揚人物的什麼精神。在此基礎上思考:這篇(部)作品的哪些情節精彩,為什麼說它精彩?哪個地方使自己深受啟發,受到了怎樣的啟發?哪個地方引起自己的聯想,引起了怎樣的聯想?自己喜歡哪個人物,為什麼喜歡?自己不喜歡那個人物,為什麼不喜歡?這樣以來,我們就會產生好多的感想,把所有的感想排排隊,比較一番,看看其中哪一個(最多兩個)感想最深刻、最有話可說、最有現實意義,就把這個(最多兩個)感想作為這篇讀後感、觀後感的感發點。
二、起個凝練醒目的題目
讀後感、觀後感的題目要凝煉醒目。題目可以提示出習作的內容,如《〈周恩來〉觀後感》、《讀〈邱少雲〉有感》;也可以提示出感發點,如讀了《小馬過河》寫讀後感,用「要親身嘗試」做題目。
三、開頭要簡潔,為下文做鋪墊
讀後感、觀後感的開頭要簡潔明快,為下文做好鋪墊。如「《燈光》讀後感」這樣開頭:「讀了《燈光》,我被郝副營長的英雄事跡感動得流下眼淚。」緊扣題目只用一句話就交待明白了讀的文章是什麼,總的感受是怎樣的,為下文介紹郝副營長的事跡和具體寫自己的感受做好了鋪墊。
四、引述作品有關內容再分析議論亮出感發點
為了增強習作的說服力,接下來要把作品裡引發自己感發點的內容簡明扼要地引述出來,再對這些內容進行分析概括和議論,然後亮出感發點。如寫「《周恩來》觀後感」,用幾十字引述周總理到農村去訪貧問苦、到工廠去視察生產、到地震災區指揮抗震救災、在病重住院期間還堅持批閱文件的感人事跡後,再經過一番分析議論,然後亮出感發點:「周總理為了祖國和人民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呀!」別人讀了會覺得習作的感發點有理有據,入情入理,值得信服。
五、立足感發點引申聯想
亮出感發點後,還需要聯系社會生活中類似的或相反的事例、現象,展開分析議論,以增強文章的現實意義和感染力。如看華君武的漫畫《假文盲》寫觀後感,在亮出感發點「假文盲的行為危害了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後,聯想到社會上一些人隨地吐痰踐踏草地不走斑馬線等不文明不道德的行為,並分析議論他們給社會帶來的危害,又聯想到小同學在乘車時主動為老年人、孕婦讓座的事例,與前者進行對比,然後褒揚小同學的高尚品質。這樣以來,不僅文章的內容豐富了,而且有了針對性,有了現實意義,感染力就增強了。
六、結章節附註意強調、升華感發點
讀後感觀後感結尾時要注意強調和升華感發點:如「《小兵張嘎》觀後感」這樣結尾:「張嘎憑著機智勇敢戰勝了敵人,他是一個小英雄。我要學習張嘎,機智勇敢地應對學習和生活中的種種挑戰和考驗。」既強調了感發點——嘎子機智勇敢,又說了自己要機智勇敢地應對學習和生活的挑戰和考驗,從而升華了文章的中心。
文無定則。初寫讀後感觀後感,同學們可以按這個步驟寫,在基本掌握了寫作方法後就要追求創新。相信你們一定能寫出優秀的讀後感、觀後感。
2. 寫一篇觀後感
你上一中東校,是因為在文軒早戀、沉迷游戲荒廢了學業,中考只考了300多分。
300多分,這就是你初中三年的收獲。一中西校的最低錄取分數線是600多,也就是說,你比一中最差的學生還差了300分!!!東校每年考上一本的人數可能一個班平均不到10個人。
所以按照你初中的成績,花高價讀三年高中是絕對的虛度光陰浪費金錢。這一論斷並不含任何貶義,只是冷靜的陳述事實而已;
這時代任何人想成就任何事,都必須自我清醒自我奮斗,在一個沒有上進精神和吃苦能力的孩子身上,從來不存在任何奇跡。
當然,大學並不是每個孩子一生唯一可以選擇的道路,古人也說過英雄每多屠狗輩----但在現在這個大學生比狗都多的社會,不進大學鍍鍍金就意味著你只能從體力勞動者、社會最底層的工人農民小商販開始人生的第一步,這個群體想要混出人樣兒來的難度,絕不亞於你中五百萬彩票大獎的概率。
正因為如此,每一個愛子心切的家長,每一個在社會現實中受盡生活的挫折打擊看透了世間真相的大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走一條不那麼艱難的人生路。
我清清楚楚的知道:你的游戲等級、沉溺網路、打架逃課、抄襲作弊、拿家長的錢給那些把你當傻子取樂的賤女孩買禮物甚至像狗一樣搖尾乞憐......
你這種種行為在你成年後都給不了你做人的尊嚴,給不了你一日三餐的溫飽,給不了你片瓦立錐之地,給不了你安身立命的職業。
你長大後若有女孩與你談婚論嫁,對方家長第一要求你的就是有本事養活自己、有能力擔當家庭的責任、有錢有車有房。
你若不具這些必備的東西,對方家長就會用看一條自不量力的野狗一樣的鄙夷輕蔑眼神投向你讓你知難而退......
3. 如何寫好一篇觀後感
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著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致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准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二、「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系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系,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挨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三、要聯系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夥伴》,我
讓學生說說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裡?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為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說,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為自己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說,他為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為「紅花少年」。認為老師、同學們偏心。看了《四個小夥伴》後,他和四個小夥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寫好讀後感活用「四字訣」
讀後感是議論文中最常見的文體之一,也是初高中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文體。但從以往讀後感訓練的情況來看,效果並不盡人意。其實,寫好讀後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訣」,則更容易生效。
一、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讀後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發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感」的要點。不管採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准確,有針對性。
二、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
三、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
四、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總結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不管採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後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容不放鬆。
當然要寫好讀後感,關鍵還要讀透材料,抓准感點。怎樣讀透材料?一般說,如果是記敘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種品質,最有價值的語言行動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義;如果是議論文,就要把握中心論點;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領會其深刻的寓意。當然,讀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礎上,選擇最值得發表,感受最深,見解新穎獨到,最有針對性和現實感的感受來寫,一篇讀後感只能容納一個感點,其他感點無論多麼好,都要忍痛割愛。明智之舉是抓住一點,不及其餘,並圍繞一個感點,聯系實際,談深談透。 如何指導學生寫讀後感
學生寫好讀後感,歷來是一件較辣手的問題。要寫好讀後感,指導是關鍵。我是如何指導學生寫好讀後感呢?體會是:
一、指導審題,理清題意
寫好讀後感,審題理清題意是關鍵。例如我教《養花》一課,要求學生寫讀後感。首先讓學生明白「感」是什麼?「感」就是要求寫自己怎樣體會文章的思想感
情。接著要求學生要聯系自己的實際來寫,可以先講作者怎樣說,怎樣做,然後寫自己「悟」出什麼道理。
如何給文章定題目呢?讀後感題目多種多樣,既可以直接題目,如:《養花》讀後感;也可以用一句話或一個詞做正題,如:學習要善於摸門道—《養花》有感。
總之,要使學生弄清題目要求,寫作上要求,審題最關鍵。
二、抓中心,定要點
《養花》這篇文章寫讀後感,就是要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所謂「文章的思想感情」即是中心思想,寫體會的讀後感,「感」應該圍繞中心思想去開展。
第一步:先讓學生回憶《養花》一文的中心思想,理清要點。第二步:我歸納習作要求,《養花》這篇文章抓住三個要點:①、養花能增長知識。②、養花能調節腦力勞動。③、養花可以創造勞動果實,發展友誼。
三、抓住要點,聯系實際,理清結構
首先我讓學生討論《養花》一文幾個要點,有幾個方面體會較深。接著指導如何聯系實際談體會,最後介紹寫讀書筆記的兩種方法:
1、先敘後議。方法是:先介紹什麼書,講了什麼內容,反映什麼中心思想,圍繞中心結合自已例子說感受,最後寫對自己的教育。
2、夾敘夾議。即圍繞中心抓兩三點,聯系實際,扣緊原文發表感情,或者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去開展議論。
四、指導幾種開頭方法
1、開頭談總的感受。如:最近我讀了老舍先生《養花》一文,覺得越讀越有味道……接著再談自己領會最深的那幾點。第二段逐點談體會,結尾小結全文,談談自己的打算。
2、開頭提出問題。如:學習上難免有挫折,一個學生該怎樣對待挫折呢?最近學習了老舍《養花》一文很受教育。然後參照上一種寫法,從第二段開始,逐點談體會。
3、開頭指出某種不良現象。如:班上有些同學把讀書看成是苦差事,在操場上生龍活虎,在課堂上垂頭喪氣,這是什麼原因呢?然後引出《養花》這篇文章,逐點談體會。
五、學生編寫寫作提綱,小組發言交流。
六、學生動筆寫習作。
由於我指導學生寫《養花》一文讀後感方法得當,學生寫起來文章沒有千篇一律,開頭和結尾基本上能按讀書筆記方法去寫,中間段學生能用自己的例子去談出體會,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怎樣寫好高中的讀後感?高中讀後感與初中的區別何在?
老師要我們根據讀過一篇散文之後寫一篇讀後感,但是由於太久沒寫,又因為自我覺得不想以初中的模式去套入高中文章之中,所以特意指教各位
我覺得讀後感的寫作有很多種,看你讀後對哪些方面更有心得和感悟。可以偏重思想與理趣,也可以偏重語言或結構。可以就文章整體進行評價,也可以選一二細節做深入分析。若針對文章觀點,可贊和,可批判,也可進一步闡發。若結合文章語言或細節,可以比較、聯想、評論賞鑒。關鍵在於有自己的見解,寫出獨有的感受。這樣,就會通過寫作使閱讀得以條理化和深化。在作業中記錄下自己思考的軌跡。不是很不錯的一件事嗎?其實,一篇文章,只要有一句話留給你深刻印象,讓你長久不忘,那這篇文章就沒白讀啊!就值得寫呢!
一般來講呢,初中時候的讀後感比較側重的是讀完後的思想與感性上的波瀾。而高中的讀後感更偏重的是較為理性的平敘與論述,也就是更側重於弘揚理性,更強調從「點」到「面」。通常的情況下,議論文的寫作是最快適應高中讀後感的好方法之一。自下的愚論不多,閣下若有更好的方法小可極盼賜教。
4. 怎樣寫觀後感作文
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著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致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准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二、「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系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系,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挨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三、要聯系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夥伴》,我讓學生說說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裡?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為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說,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為自己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說,他為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為「紅花少年」。認為老師、同學們偏心。看了《四個小夥伴》後,他和四個小夥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5. 觀後感寫一篇
《1942》觀後感
看完這部電影,感覺就像某些人說的一樣——虐心。從來沒有看過如此讓我心酸的電影,從來沒有。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甚至一遍一遍地回憶電影中的每個細節,每個細節表現出來的某種隱喻,某種內涵。
當人們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吃」不能被滿足,於是,我們看到了1942年中原大地上的種種罪惡,種種扭曲,種種我們無法想像,也無法體會的感受。感謝劉震雲先生完成的這一部調查體小說,也感謝籌拍這部電影19年的每一位工作人員,他們所做的種種努力,我覺得和在三尺講台上的歷史老師一樣崇高,讓我們銘記和正視歷史。
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心都是丑惡的,當你能吃飽別人都吃不飽時人心更丑惡,因為人都有慾望。馮小剛最近的兩部「災難片」里開頭都有「你懂的」場景,《唐山大地震》我覺得那完全就是個俗套,而這一次,在我們感覺到「虐心」的同時,已經說明了它更加真實,更加赤裸地還原了人性。每個人,在基本需求都滿足不了的時候,心都是丑惡和扭曲的。而這個場景,莫言的小說里有幾乎一模一樣直擊人心的描寫。我想這不是巧合。
電影中很多賣自家小孩只為換兩斗米的場景,而狗吃死人的場景,更是讓人膽寒。可是在那個「餓瘋了」的年代,更多的是人牛逼人吃狗,狗牛逼狗吃人,人吃人,大人吃小孩,甚至奶奶吃孫子這種說出來心都要一抽抽的故事。我們無法想像,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到底是文明時代,還是蠻荒時代,究竟是新社會,還是奴隸社會。(觀後感www.guanhougan.net) 說出來都有一股血腥味。影片中日本軍官想出來的狠招給災民發吃的讓他們為日本人做事,理由太過充分也太簡單:「他們是中國人,但他們首先是人。」而我說,人是人,但人首先是獸。當日本飛機編隊向雪原中已經不是「手裡有沒有寸鐵」而是還有沒有力氣站著往前邁步子的中國人投炸彈,掃機槍時,成批成片的中國災民倒下,當雪原已經變成「血原」,我相信那些在空中的日本兵體內有某種原始的性能被喚醒,某種蠻荒時代的慾望被滿足。人是人,人首先是獸。獸有獸性。
時刻自詡為「硬漢」,但當張涵予飾演的傳教者逃到一所小教堂,慈愛的神父邊幫他包紮邊和他對話,信仰堅定的傳教者眼神已經開始變得迷茫,直至最後迷惑不已地大喊了一句:「既然上帝贏不了魔鬼,那還信他個求!」;當迫不得已的地主老范的女兒自願「賣身」換米,用「再也不見」來換取父女倆人的活路時,老范噙著淚水,仰天長嘆:「我老范辱沒祖先!」;當栓柱沒能在火車上「拴住」自己的倆孩子,毅然跳下火車找孩子,卻把用老婆換來的糧食落在了火車上,他精疲力盡地追著火車,聲嘶力竭地罵了一句:「火車,我日你親娘!」時,我再也忍不住,極力不讓眼淚流出。
整個電影的基調低沉壓抑,對白簡單真實,充分還原了歷史,讓人們彷彿切身回到了那個時代。我們不要讓歷史埋沒,要讓歷史永遠銘記在我們的心裡,永遠不要忘記歷史帶給我們的教訓和傷痛。
6. 寫一篇觀後感的作文400字。
太多了 今天下午我們小記者班的同學一起觀看《功夫熊貓》。 這部電影的主人公是一隻普普通通的熊貓。主要演義著這只熊貓通過自己的信心,浣熊師傅的信任,勤勞、刻苦的練習功夫,遇到困難不輕易放棄,最終練出一身好功夫打敗了太郎。影片贊揚了這只熊貓相信自我,不輕易放棄,勤勞刻苦的奮斗精神。 在這部影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畫面還是浣熊師傅在廚房發現熊貓只要有了食物,就會實現它原本不可能實現的事。浣熊師傅就利用食物了引導它學功夫。這一畫面,給我的印象特別深。我深深的體會到浣熊師傅的用心良苦。師傅它以引食學功夫的方法來刺激熊貓學功夫的興趣,熊貓也知道這是激起它學功夫的興趣,但它沒有放棄,而是更加勤奮和刻苦的堅持學下去。熊貓的這種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永遠留在我的心中。同時我也從熊貓這種精神中想到自己的親身經歷的一件事。 那是一年寒假,媽媽認為我寫日記方面很欠缺,便讓我每天寫一篇日記。我聽後十分不情願,每次三言兩語就沒了下文,最後徹底放棄了寫日記,現在想起來都有些慚愧,與功夫熊貓中的主人公不能相比。 通過觀看功夫熊貓,我明白了這些道理,世上沒有不可能的事,凡事都要相信自己,遇到困難不要輕易放棄機會,在以後的學習上,時時牢記《功夫熊貓》這部電影,以影片中的主人公為榜樣,認認真真的走好每一步,爭取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