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黨大業觀後感800字
㈠ 建國大業觀後感600至800字
寫作思路:先回憶什麼時候看這部影片,然後寫這部影片主要講述什麼內容,然後選取影片中值得思考一點,說明自己思考的結果,本片示例選取共產黨為什麼會成功,而國民黨為什麼會失利呢?然後說明原因。然後再寫自己對影片整體感受,並提出倡議做一個有用之才。
範文
在前兩年,我觀看了【建國大業】這部電影,一幅幅感人至深、盪氣回腸的畫面彷彿還在我腦海中回盪。
《建國大業》簡述了中共與國民黨在抗戰勝利後,對如何建國,如何安撫深受戰爭創傷的百姓採取了不一樣的政策,雙方利益分歧巨大,導致了內戰的全面爆發。共產黨人重視各民主黨派的力量,選擇了民主建國,成立聯合政府,並以分田地的方式關注了勞苦大眾的利益。而已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人卻選擇了無視共產黨人與其他民主黨派的存在,無視勞苦大眾的利益,結果失敗了。 那麼共產黨為什麼會成功,而國民黨為什麼會失利呢?
第一,共產黨之所以得天下,一是因為得民心,二是因為得人才。從電影中看,「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必然性始終灌注在電影中,當時的不少人才都倒向了共產黨陣營,相比之下,另一陣營的國民黨,則十分混亂,各管各的。
國民黨高級將領李宗仁率部圍剿延安的時候,毛澤東講了一句至今都叫人較好的名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們會以一個延安換回整個中國"。這正是當年共產黨高級領導人以人為本的真實寫照。死守延安,無疑會傷亡慘重,代價太大,不能做到對人的關愛勝過對地的關愛。毛澤東優先選擇了對人的關愛,他的決策無疑是高明的。
看了這部影片,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民族危機,內外戰爭不斷,人民出於水深火熱之中,在這個曾經一度輝煌耀眼的東方,那時卻燃起的是熊熊的戰火。
看著電影,想著歷史,我的心中無限感慨。我悲哀自己是個熱血少年卻只能靜靜的坐在這里,觀看著這一幕幕讓人心酸,無奈的歷史;自責自己身為新一代接班人卻沒有實力,沒有本事去為國家,為社會做出一點點貢獻和犧牲。寒窗苦讀幾年,馬上就考上初中。但是對於自己未來的道路卻是一片迷茫,甚至不知將來要幹嘛。
作為一名有理想、有知識的小學生,我們應該好好學習,成為有用之才,將來報效祖國!
㈡ 建國大業觀後感800字,求!
今天,一部主旋律電影,而且是關於建國大業這樣的主旋律電影,可以公開放映,基本不違背歷史事實,讓政府通過,讓百姓可看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我們應該對全體創造人員表示祝賀!
我發現電影院里看電影的人不少,有年輕人、老年人,沒有喝彩,也沒有掌聲,偶爾有會心的笑聲。特別是老蔣感嘆:不反腐敗亡黨,反腐敗,亡國。最後,老蔣選擇了不反腐敗。因為,在亡黨亡國之間,他寧肯選亡國。黨是權力的工具,如果沒有掌握權力的工具,失去了權力,國家對當權者來說,還有什麼意義?正是因為這樣的自私自利,國民黨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天下。
電影拍的平平淡淡,點了國民黨為什麼失去了政權,但沒有強調共產黨如何贏得天下。可能今天不好說。共產黨贏得天下是因為反對一黨專制,反對黨天下,家天下,反對獨裁,積極主張民主、自由,反對政府官員貪污腐敗,為民生而戰,分田地,重民生,重民權。一句話,共產黨帶表廣大人民利益,用生命和鮮血推翻最腐朽、反動的政權。那是一種了不起的英雄主義精神。
60年後,當共產黨要慶祝建國60周年時,在這個大喜的日子,不知道是真的因為敵人太壞,太多,太搗亂,還是黨的決策者警惕性太高,整個國家像要打仗一樣緊張。維護穩定成為各級政府的第一要務。如果可以講真話,大家可能會問:為什麼以代表人民利益起家的共產黨,在執政60年後,不僅歷史的貪污腐敗、專權濫權,官民關系緊張,社會道德淪喪等問題重演,而且,社會怎麼會緊張到如此地步?
說真話,今天的中國是整個中國歷史上最繁榮,最自由,人民生活最美好、安定的時代,各級政府也最努力讓人民高興。大家都兢兢業業。最近的30年無疑是最近60年來最好的30年,而且,越來越好!這是真的!但中國人不知道如何過好日子,這也是毋庸置疑的。千百年來,中國人可以忍受最無恥的壓迫,但一有好日子就瞎折騰。不讓中國人說話,中國人能忍,你讓中國人說話,天堂的日子他也能說成地獄。而且,永遠不知足。中國人不怕窮,不怕苦,但怕富裕,怕過好日子!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從上到下大家都緊張而不開心?為什麼幹事的人的總是挨罵,不幹事發牢騷、罵街的人永遠正確?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千百年來,中國人相信勝者為王敗者賊。這個信條也是中國文明賴以存在的基礎。而且,中國人都知道,任何歷史上的王朝沒有長久的,總是周期性改朝換代。這個改朝換代的頻率不斷加速。在過去自夏朝起的4100年中,平均改朝換代的速度是約186年一次,最近2000年加速到約135年一次,最近百年,更加速到平均約50年一次。從這個意義上說,穩定壓倒一切,完全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歷史和現實的根據。
最近60年,特別是最近30年,由於全球化,特別是西方文明作為一個參照物,使中國文明數千年來的勝者王,敗者寇的精神支撐跨掉了。過去60年的歷史證明:勝者不一定全對,勝者不一定不重復犯敗者的錯誤;而敗者,只要有機會,就可以證明自己不一定全錯。比如,國民黨反動派,如此腐敗的一個政府,一個政黨,經過60年的發展,在台灣創造了民主、自由和繁榮的奇跡。而勝者經過60年證明在中國文明固有的基礎上,他們也無法避免重復犯古人的錯誤。勝者自立國號,在西方文明的介入和影響下,造成了國家的分裂。這在古代是不可能發生的。
結果,問題就成了中國文明自身的問題。凡是離開了中國大陸的華人社會,華人文明,不管是香港、新加坡、台灣乃至海外華人,都可以乾的不錯,而且,不用割斷自己的文化之根。而生活在大陸的中國人,中國文明的直接繼承者,則非要走極端,反傳統,反自己的文明,其結果,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誰要說毛主席領導的革命沒有代表當時廣大人民的利益,那是無視歷史,胡說八道。但毛主席自己暫時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得到了政權,也不能無視歷史,把祖宗、前人說的一無是處。我們看看千百年來中國的歷史:新王朝罵舊王朝,把所有問題都歸罪於前人、失敗者。一直到最近,中國的貧弱還是是因為大清國,因為腐朽反動的國民黨政府,因為林彪、四人幫等等。這樣一代代怪怨下去,不反思自己的問題,不講真話,不面對現實,不許爭論,中國何時才能真正的成熟、進步?今天,出了問題都是別人的,成績是自己的。西藏、新疆出問題,是敵對勢力,經濟出問題是因為美國次貸危機,官員出問題是因為不注意思想改造。我們從來不從整體思考:包括我們人人在內的全體人民、制度、文化、文明到底有什麼問題?我們該怎麼辦?大家像商量好了一樣都相互迴避著問題,相互欺騙著。如果我們連面臨什麼問題都不敢想,不能想,不能講真話,還談什麼呢?如果到今天還是什麼都不能談,那麼,除了走歷史的循環之路,我們的未來又在哪裡呢?
與其說是建國大業這部電影,不如說是時間逼問我們所有中國人:我們到底怎麼了?我們到底面臨什麼問題?我們該怎麼辦?我們何時可以講真話?如果不能找到不穩定的根本原因,維穩只是美好的願望。如果不能建立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發展只是死亡的硬道理。希望各方有這樣的容忍講真話的基本氣度。這是我們文明、進步的第一步。我們實在無法想像這樣一個偉大、富強而繁榮的國家,她的人民沒有獨立思考能力,人們不能講真話。
可能建國大業的基礎是講真話。共產黨人曾經為講真話,為真理而戰斗,而獻身,她因此而贏得了人心!問題是等共產黨掌了權,就只能自己講真話,不許別人講真話。這種自我否定動搖了國家的基礎。一個國家的基礎不是物質的,不是權力的,不是暴力的,而一定是精神、道德、信仰的。特別是一個現代國家,其基礎一定是建立在自由和自願的基礎之上。
讓我們緊密的團結在以胡主席為首的黨中央周圍,為建立一個現代自由、民主國家而奮斗!
生命不息,掉毛不止。
㈢ 建黨偉業觀後感(800)字
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重託
--------《建黨偉業》觀後感
《建黨偉業》講述從1911年辛亥革命後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段時間內的歷史故事與風雲人物。全片分為幾個段落,主要以毛澤東、李大釗、陳獨秀、張國燾、周恩來、蔡和森等第一批中國共產黨員為中心,講述他們在風雨飄搖的時代中為國家赴湯蹈火的精彩故事。前半部分講孫文等革命者建立國民黨,與袁世凱爭斗的情形;後半部分敘述巴黎和會引發的「五四」運動,布爾什維克的種子經由李大釗、陳獨秀引入中國,終於生根發芽,最終在嘉興南湖召開了中共一大的故事。
通過觀看影片《建黨偉業》,本人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建黨偉業》的觀影過程彷彿是一次中國近代史的再學習。如果對中國近,恐怕很難真正看懂《建黨偉業》,也就很難弄清楚那些明星臉背後的歷史人物到底是誰,他們到底在奔走呼號些什麼。
1911年冬,孫中山從海外歸來,於翌年1月1日就任臨時大總統。與此同時毛澤東參加了光復新軍。很快,袁世凱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在皇室中的威信,從孫中山手中取得了大元帥之身份,北洋民國政府成立。同年10月,國民黨成立。
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5年袁世凱與日本定下密約二十一條並且更改國體,自封為中華帝國皇帝,自此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孫中山與蔡鍔成護國軍,出師討袁。很快袁世凱便在舉國聲討中黯然死去了。之後又隨著張勛復辟的失敗,中國進入了軍閥割據的混戰局面。而毛澤東、李大釗、周恩來等人雖身處不同地方,但都在內心思索著救國救亡之路,命運的會即將到來。普通觀眾即便是知道袁世凱稱帝、簽署二十一條這些比較著名的歷史事件,也未必了解張勛復辟、蔡鍔發動護國戰爭、孫中山護法運動、火燒趙家樓等等。在120分鍾表現這么多歷史事件,《建黨偉業》只能選擇了片段式的表現手法,只展現事件的高潮部分,前因後果或用台詞或用字幕傳遞,剩下的就只能指望觀眾的近代史知識足以自動補齊省略部分,否則實在很難跟上影片節奏弄清來龍去脈,更別說欣賞電影藝術了。
1917年冬,俄國「十月革命」勝利。1918年冬,一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北洋政府派遣使團出席巴黎和會。但是英美等國為制約已赤化的俄國,將青島以及膠州灣割讓給了日本人,完全無視中國的利益。1919年夏天,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爆發了。經歷了以上種種,中國的進步青年們發現西方列強完全靠不住,而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的成功卻如同一盞明燈,為他們前進和奮斗指引了方向。
1920年3月,維經斯基來到中國,准備在遠東建立共產國際支部。1921年3月,陳獨秀、李大釗、蔡和森等人彼此來往交流,誓要建立代表無產階級的政黨。1921年7月22日,十三位來自全國各地的黨員代表集結在上海博文女校宿舍,「中國共產黨」在眾人齊聲吟唱的《國際歌》中呼之欲出!
二、《建黨偉業》以中國近代史為敘述主線,但影片的核心重心還是落在中國共產黨的建黨艱難歷程。從近代史上看,不是每一件大事都與建黨有直接聯系,所以《建黨偉業》採取了多條線敘事的方法。其中一條線是近代史上的大事記,從辛亥革命講到五四運動;一條線是青年毛澤東的人生軌跡,從參軍新軍直到參加中共一大;另外一條線是中共成立前的歷史思潮,主要是以陳獨秀、李大釗、胡適、辜鴻銘等人的事跡串聯。這三條主線相互貫穿,要找到這三條線的內在聯系,就能夠真正看懂這部影片。否則就不會知道毛澤東參軍和辛亥革命有什麼關系,袁世凱簽二十一條和五四運這動為何又前後呼應。但除了這種多線敘事、相互貫穿的敘事手段外,又很難找到更好的方式在一部電影中同時講清楚這些必須要表達的事情,這也是這部歷史巨片成功的表述方式之一。
三、忠於黨,報效國家,服務人民,是當代有志之士永恆的追求。看了這部影片,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民族危機,內外戰爭不斷,人民出於水深火熱之中,在這個曾經一度輝煌耀眼的東方,燃起的是熊熊的戰火,滾滾的狼煙。彷彿把我們帶到那個艱難而又催人振奮的歲月中,去追憶那段歷史,緬懷遠去的革命先輩。心底由然想起了那句話:「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遐想著當年歷史的種種,心潮起伏。同時也感到了沉重的歷史使命感。
如果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身處在這個劇變頻增、競爭激烈的時代,面臨著經濟全球化、社會多元化的挑戰,把祖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就需要全體中國人把強烈的愛國熱情轉化為做好本職工作和為社會服務的具體行動。
作為一名有志之士,忠於黨,報效國家,服務人民,是我們的畢生不變的追求,而安心服役,做好本職工作,就是報國為民的最有效的途徑。因此,我們要志存高遠而腳踏實地,把獻身國防與加強學習、做好本職工作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兩者互為表裡、互為促進,更好地承擔起時代和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
㈣ 建黨偉業觀後感800字
《建黨偉業》觀後感
初次觀看建黨偉業之時,我不禁感嘆其巨星之多,情節之緊湊,出場人物之多,涉及事件之多。如此之多的內容在短短的90分鍾之內呈現出來,的確令人目不暇接!
《建黨偉業》從辛亥革命開始,一直演到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之間的十年時間,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十年。十年裡發生了許多值得大書特書,使國人永遠銘記的事情,涌現了許多名留青史的風雲人物,武昌起義、清帝退位、二次革命、新文化運動、袁世凱稱帝、護國運動、張勛復辟、護法運動、巴黎和會、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文字成立、、、這些國人耳熟能詳、如數家珍的歷史事件,曾使我們憤怒過,哀痛過,無奈過,彷徨過,興奮過,期待過……而今仍在我們的腦海里歷歷在目,記憶猶新。而這部影片的成功之處,便是真實再現了那段風雲變幻、令人可歌可泣、中華名族在苦難中抗爭奮斗並逐漸進步的歷史。
影片中的一段讓我印象深刻。當一個舉著血書「冤」字的女大學生跪在總統府前情願,回答軍警為什麼不到檢察廳喊冤時,她含淚說:「冤情太深,檢察廳接不了我的狀子。」之後痛呼:「我是為四萬萬同胞喊冤啊!」這一聲猶如千鈞之重的巨石狠狠砸在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上,使人心痛、心苦、心碎啊!那一瞬,淚水充滿我的眼眶。
看完整部電影,我感慨良多。被那個熱血沸騰激情澎湃的時代所震撼,被那群心系國家情牽百姓的先驅所感動,被那種為國獻身死而後已的精神折服。作為21世紀的青年,我感到汗顏。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過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年輕的毛澤東、周恩來、蔡和森等同志堅定不移的高舉著馬克思主義的旗幟浩浩盪盪的展開了就過塗村的新篇章!
今天,我們回顧歷史,不僅是緬懷前輩的光輝業績,更重要的是著眼於新世紀,作為新世紀的青年,我們要肩負起黨和祖國人民的重託,重塑這東方巨龍的雄姿。我們所肩負的歷史重任,這是何等偉大、何等光榮、何等艱巨啊!青年朋友們,作為21世紀中國的主人,我們是成長中的一代,是改革中的一代,是開創未來的一代,新世紀祖國的建設,離不開黨的領導,也離不開青年一代的床照和奮斗!努力吧!新世紀的寵兒,把我們的青春,把我們的生命,把我們的一切都奉獻給黨,奉獻給我們的祖國!用我們的切實行動,燃燒烈人的青春!
㈤ 建黨偉業觀後感(800)字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影片《建黨偉業》是向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獻禮的重點影片,主要以毛澤東、李大釗、周恩來、陳獨秀、蔡和森、向警予、張國燾等第一批中國共產黨黨員為中心,講述他們為國家赴湯蹈火的精彩故事。看《建黨偉業》,除了演員明星陣容的強大給人帶來的視覺沖擊之外,更重要的是對人心靈的沖擊。電影用蒙太奇的手法,再現了那段風雨飄搖的歷史,重溫了老一輩革命家為了挽救人民與水火之中,為了拯救危難中的中國,歷經千難萬險,經過不懈斗爭,終於創建了「中國共產黨」的歷程,對我們這些出生在新社會、沐浴在黨恩下的年輕人,是一次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二十世紀初期的中國,正處於命運的危難時刻:帝國主義列強虎視眈眈,妄圖滅我中華,瓜分我領土。一些有識之士紛紛行動,尋求救國之路。其中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然而這一革命的果實卻又被袁世凱竊取。緊接而來的軍閥混戰,更進一步的加劇了人民的苦難。更讓人不能忍受的是,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的中國,卻不能堂而皇之的拿回自己的領土,那些強權國家,根本不顧中國人民的強烈要求,硬是將德國在中國的權利轉讓給日本。「弱國無外交」,演員陳道明在劇中沉痛的話,告訴了人民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想自救就必須自強。中國共產黨就是在這個時候誕生的。它應允了歷史的要求,應允了民族的要求。它的誕生,給中國帶來了希望,給人民帶來了光明,為中國革命開辟了一條前所未有的道路。從此,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的斗爭,最終終於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願望,勞動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光陰似箭,現在黨已經90歲了,從當年的「風腥血雨」到現在雨過天晴,又有誰能體會當時的艱辛歷程呢,只有親身經歷過才知道什麼是苦,什麼才是甜。當共產黨誕生的時候,就彷彿註定它以後的成功,看完《建黨偉業》才明白,當初黨的誕生,就是為現在的和平而建立,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了戰爭,但我們依然不能忘記共產黨對我們的「恩賜」。
㈥ 求建軍大業觀後感800字
133分鍾的電影,槍炮連綿烽火震天,一波波滿屏引爆的炸點真實再現了當年的歷史背景和被迫革命建軍的必要性。
劇中不僅有很多笑點,同時也有很多戳中內心的痛點和淚點,逼真再現了南昌起義、三河壩血戰、廣州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會師等歷史節點,這是何等驚心動魄的烽火青春。
電影中選擇了每一個角色出場時在姓名旁標注實時年齡的那一刻,就開始無聲的宣告,向世人展示了熱血青年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信念。
此片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三河壩戰役,敵人有三萬兵力,而我們只有不到三千人,為了給廣州起義的大部隊贏得突圍時間。
在朱德司令的領導下,戰士們成功浴血奮戰堅守了三天,但是傷亡慘重。
在第三天,朱德司令為了掩護大部隊的撤離,需要留下兩百壯士死守陣地,讓我驚訝的是,明知道留下就是死路一條,可是居然所有人都想要留下,留下來的犧牲,撤出希望的火種,是何等艱難的決定,這讓我非常感動!
在大部隊撤離之前,朱德司令對團長蔡晴川說了一句話:「要當勇士,不要當烈士」!
就在團長蔡晴川中槍倒下的那一刻,他腦中不斷地回想起這句話,他的身體突然就有了力量,終於拉響了炸彈控制器,與敵人同歸於盡。當錢大鈞打掃戰場時,站在蔡晴川面前敬禮時,敵人也為此震撼啦,這是多麼值得尊敬的對手。
兒時懵懂無知時曾聽爺爺講起過紅軍過草地、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從爺爺身上的三處彈孔就知道用鮮血換來的和平是多麼不易的,為了延續更多人的生命,英雄和英烈們,付出了很多很多……
從前,以為「壯烈犧牲」只是一瞬間,因為在書中讀到的時候僅用幾秒鍾,殊不知這卻是革命烈士的一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看到的是浴血奮斗的每一個人,而不是「花團錦簇」的小鮮肉,他們真切的詮釋了「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通過這部影片,更能看的出老戲骨們的魅力,也能看到小鮮肉們的進步。而對於我來說,作為一名中國人,怎樣在崗位中充分發揮帶動作用,為國家做貢獻是值得深思的。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正青春,生於和平年代之下,在感恩之餘,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力量,傳播健康正能量,樹立中國好形象。
在工作中不斷的提升自己,成為最有價值的中國人。但個人的力量始終是有限的,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唯有優秀的人民,中國才能走向卓越。
㈦ 求建軍大業觀後感800字,越快越好
思路:首先介紹影片,再概括中國初建的窘境,最後展示自己的觀感。多寫中國建立後的偉大,歷史給予我們的思考,我們應該做到什麼。
正文:
作為「建國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建軍大業》延續了《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的大氣磅礴、氣勢恢宏的特點,整個影片給我的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高潮迭起卻又感人至深,影片結束後的很長的一段時間我的內心都無法平靜。
導演劉偉強大膽選用了很多青年演員:劉燁扮演毛澤東,朱亞扮演周恩來,馬天宇扮演林彪、劉吳然扮演粟裕,等等。正是這一個個鮮活甚至略顯稚嫩的面孔才更能拉近我們與偉人們的距離,褪去近乎神秘與崇敬的光輝,讓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能感同身受的體會到當年領袖們對革命的激情澎湃與艱難探索。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樣中國革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已經完完全全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國內國際局勢紛繁復雜,各種反動、帝國主義勢力在苦難的中華大地上競相角逐。
國際上,列強環伺,鯨吞蠶食著中華大地。這一時期正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強國如奧匈帝國、德國同老牌兒的資本主義強國如英法之間爭奪殖民地的斗爭已經進入白熱化的階段,並最終演變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當時的中國毫無疑問的成為了列強爭相瓜分的目標。
國內,辛亥革命之後袁世凱竊取了革命勝利的果實,復辟失敗最後身敗名裂而死,北洋集團分裂,軍閥林立,你方唱罷我方登場,各個軍閥爭相投靠帝國主義做其在中國殖民統治的代理人。這一時期軍閥混戰、互相攻伐,國內士匪橫行,商人投機倒把,民不聊生,勞苦大眾已經掙扎在生與死的邊緣。
在這樣復雜的局勢下,年輕的共產黨人也曾天真,輕易的相信了國民黨反動派,真心誠意的開始了國共第一次合作,共建黃埔,想再造共和、救民於水火。
可是隨著北伐軍節節勝利,蔣介石獨裁的野心也就日益膨脹,逐漸排擠共產黨員並最終演變成4.12反革命政變。影片剛開始描繪的就是這一段歷史。當反動派舉起屠刀時,手無寸鐵的學生和已經被收繳了武器的工人糾察隊只能像待宰的羔羊一般,任人幸割。
當井岡山會師的歡呼響徹雲霄的時候,毛澤東、朱德這兩位偉人四手相握,面對朱德「千難萬險,九死一生」的八字感慨,毛澤東同樣也用八個字「星星之火,可以嫁原」大膽而又堅定的對未來的中國革命做出了准確的判斷。最終經過二十一年不忘初心,堅持不懈的斗爭,共產黨人最終領導人民軍隊,盪滌宇內,掃平四海,趕走了國民黨反動派,改天換地,建立了新中國。
看完本影片我感觸良多,當年一群意氣風發的年輕人用自己的堅持改變了一個國家的命運,而處於生活安逸的新時代的我們,當我們在人生中面對挫折和困難時候,我們怎麼還能有理由輕言放棄!
㈧ 建國大業觀後感800字以上
建國大業》觀後感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電影《建國大業》在毛主席的庄嚴宣告中結束了,那一幕幕令人振奮的場景,在腦海里久久回盪,揮之不去。
影片以抗戰勝利至建國前夕為背景,正面再現共和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從誕生到確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重慶談判、雙十協定、校場口事件、遼沈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定都北平、政治協商會議、開國大典等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在影片中依次展現,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宋慶齡、張瀾、李濟深、沈鈞儒、何香凝等民主愛國人士紛紛登場,彷彿把我們帶到那個艱難而又催人振奮的歲月中,去追憶那段歷史,緬懷遠去的革命先輩。
電影以毛澤東、周恩來赴重慶談判的飛機上拉開序幕。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各階級、各黨派、廣大人民群眾反戰情緒高漲。於是,在民主愛國人士張瀾等人的斡旋下,毛澤東代表的共產黨與蔣介石代表的國民黨拉開了重慶談判的序幕。為了表示誠意,中國共產黨主動放棄了部分佔領的解放區,然而,國民黨卻絲毫沒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反而驅趕民主黨派,逐漸走向了軍政府獨裁統治的滅亡之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展開了白色恐怖下的血腥屠殺,一大批愛國民主人士遭到殺害。此舉遭到了以共產黨為首的各黨派的強烈反對。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的一幕戲中,馮將軍大白天手持白燈籠闖入蔣介石的府第,要求見蔣介石,被拒絕後。馮將軍義憤填膺的說:「這個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見。」足以看出當時的時局是多麼的恐怖,而馮將軍也遭到國民黨特務的殺害。
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通過建立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獲得了全中國人民群眾的支持,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李公朴、聞一多為代表的革命人士為了政協會議的召開,奉獻了一切,奉獻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用鮮血換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最讓人難忘的鏡頭是,影片中淮海戰役結束後,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朱德等革命元首,聽到戰役結束我軍大獲全勝的消息,毛主席說,長江以北,再無大戰。於是,四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男人,四個改變了中國命運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讓人十分的感動。那一刻,他們幾十年經歷的苦難,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發。五次圍剿,突破封鎖線,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無數人的生命,換來了這革命轉折的這一刻。讓他們再也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來,喝起來,哭起來,笑起來,跳起來……觀眾的眼睛似乎也在這一刻濕潤了,多麼艱難的歷程啊。
解放上海,解放軍戰士打仗累了,沒有占民宅,集體整齊的睡在馬路上。宋慶齡看到了,看到了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會勝利。這就是我們最親愛的人——中國人民解放軍。
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庄嚴的說,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國人民從此翻身做主人,一個嶄新的國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台灣那邊,落寞的是蔣介石那悲情的身影……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現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成立六十周年了,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回憶那段歷史,追憶那段歷程,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並由衷地祝福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人們幸福安康
㈨ 《建黨偉業》觀後感800字
建黨偉業》講述了從辛亥革命到中共一大這段時間內的歷史大事。全片分為幾個段落,前半部分講孫文等革命者建立國民黨,與袁世凱爭斗的情形;後半部分敘述巴黎和會引發的「五四」運動,布爾什維克的種子經由李大釗、陳獨秀引入中國,終於生根發芽,最終在嘉興南湖召開了中共一大的故事。幾個段落以時間為序,互相之間的關聯不強,也缺乏貫穿始終的線索式人物。很多人物都是一閃而過,此後再不出現。這也最終導致影片敘事結構散亂,沒有重點且沉悶。有觀眾看完後開玩笑地表示,加上不時插入片中的黑白紀錄片,整部影片更像一部製作精美的近代史。
在一個極為注重儀式感的國度里,對某一時間點的高度重視,往往體現在舞台或者熒幕上的集中獻禮。而逢十必盛,隨著7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這一天的漸漸來臨,全國熒幕很快又到一片紅的時節——本月初廣電總局專門發文「停播一批、推薦一批」,諜戰、涉案、穿越劇進入「黑名單」,40餘部紅色經典被推薦,這意味著,影視藝術界的紅色獻禮就此正式拉開帷幕。 而所有以獻禮為名義的文化事件中,《建黨偉業》的出現則極具標志意味——作為中影集團董事長韓三平的「紅色經典三部曲」的第二部,無論是在政治正確性的謀求,還是商業藝術性的追逐上,《建黨偉業》都註定「閃耀」。 群星薈萃,投資井噴,打醬油也心甘只求露臉……有人說,韓三平平地起高樓為政治電影造了一個華麗的夢,而細細審視投身這一「主旋律夢境」的每一個導演、演員、合拍方乃至每一分錢、每一個運作環節,都會發現,從《建國大業》的小心摸索,到《建黨偉業》的豪放手筆,「到主旋律中去」已然不再僅僅停留於口號,而是被放大為中國演藝圈的集體選擇。
作為一部命題龐大、主題先行、背負著沉重明星負擔的電影,《建黨偉業》的觀影過程彷彿是一次中國近代史的考試。對此段歷史內容有所了解的觀眾,方有資格通過審查,站在觀影的角度欣賞本片。而近代史考試不及格的觀眾們,恐怕很難真正看懂《建黨偉業》,很難弄清楚那些明星臉背後的歷史人物到底是誰,他們到底在奔走呼號些什麼。 《建黨偉業》的故事從1911年辛亥革命講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段時期的中國歷史用教科書上的話來講那就是「風雲巨變」。其歷史事件之多、登場人物之豐富、人物關系之復雜,絕非一部電影可以講清。普通觀眾即便是知道袁世凱稱帝、簽署二十一條這些比較著名的歷史事件,也未必了解張勛復辟、蔡鍔發動護國戰爭、孫中山護法運動、火燒趙家樓等等。在120分鍾表現這么多歷史事件,《建黨偉業》只能選擇了片段式的表現手法,只展現事件的高潮部分,前因後果或用台詞或用字幕傳遞,剩下的就只能指望觀眾的近代史知識足以自動補齊省略部分,否則實在很難跟上影片節奏弄清來龍去脈,更別說欣賞電影藝術了。 《建黨偉業》雖然講的是近代史,但重點還是建黨,問題是近代史上又不是每一件大事都與建黨有直接聯系,所以《建黨偉業》採取了多線敘事的方法。其中一條線是近代史上的大事記,從辛亥革命講到五四運動;一條線是青年毛澤東的人生軌跡,從參軍新軍直到參加中共一大;另外一條線是中共成立前的歷史思潮,主要是以陳獨秀、李大釗、胡適、辜鴻銘等人的事跡串聯。這三條主線相互貫穿,要找到這三條線的內在聯系,非得熟悉中國近代史不可。不然就不會知道毛澤東參軍和辛亥革命有什麼關系,袁世凱簽二十一條和五四運動為何又前後呼應。但除了這種多線敘事、相互貫穿的敘事手段外,又很難找到更好的方式在一部電影中同時講清楚這些必須要表達的事情,無奈只有提高觀影難度,期待觀眾能夠憑借對近代史的足夠了解在腦海中自行理清脈絡。 必須學習近代史才能看懂片的最後一個原因是,《建黨偉業》雖然都是熟臉,但是普通觀眾很難記住他們演的是誰,因為這些名字只有在教科書上才會一閃而過,而那些觀眾熟悉的歷史人物,如周恩來、鄧小平等等,在《建黨偉業》中的戲份都極少,對於理解劇情毫無幫助。而其他戲份頗重的人物,比如領導火燒趙家樓的學運領袖匡互生、梅思平;曾與袁世凱並肩作戰而後反目的段祺瑞、馮國璋、蔡鍔;在新文化運動中分立兩派的胡適與辜鴻銘等等,這些在中國近代史中舉足輕重的人物離普通觀眾又實在有些遙遠,當他們像走馬燈一樣出現在銀幕上,觀眾記住他們誰是誰確實存在困難,比如趙本山在周潤發飾演的袁世凱身邊轉了半天,估計也很少有人記住他飾演的其實是段祺瑞。 看《建黨偉業》之前做足功課實在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雖然大部分觀眾進影院看「建黨」圖的還是一個熱鬧,但要如果沒有近代史做基礎,就連熱鬧都未必看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