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圍城影評
由於沒有換看該影片,提供建議參考怎麼寫觀後感
對XXXX...的觀後感
------------------- 【可以有題回記吧】
第一段,首先介紹答影片中印象深刻的片段.拿精彩的介紹一下.
第二段,我對此所產生的感覺啦.感受啦.頓悟啦.寫一下.穿插劇情一下
第三段,結尾么好了.用簡潔得話再次概括自己的想法.
2. 十月圍城觀後感,急急急!!!!!
《十月圍城》是歷史片。清朝末年,政府孱弱,外強入侵,民不聊生,國父孫中山率領一批仁人志士,誓以鮮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該片用飽含深情的鏡頭語言,描繪了那個時代的中國風貌,刻畫了一群為走向個共和蹈死不顧、引頸就戮的英雄人物,他們以自己強大的人格魅力喚醒了民眾沉睡的意識——商人、學生、腳夫、苦力、賭徒甚至乞丐,這些人參與營救中山先生的目的多種多樣——為了老闆、為了哥們兒、為了愛情、為了救贖,但,當塵埃落定之後,那些安靜的靈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所有人仰望和銘記。
《十月圍城》是情感片。陳德森透過新作演繹了夫妻情、父子情、兄弟情和兒女情,雖然人物眾多,但沒有一個干癟,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一個個俠骨柔情的熱血男兒,比另一部明星雲集的大製作《建國大業》豐滿得多。王學圻的表演已臻極致,謝霆鋒也憑借本片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就算反派,也不是用簡單的手法「惡化」,那個暴躁但忠烈的清朝軍官閻孝國被胡軍演活了,那份報效朝廷的愚忠、頑固和病態都溶在在他的舉手投足之間,可謂入木三分。
《十月圍城》是動作片。電影里六十分鍾的打戲讓觀眾大呼過癮,根據人物和劇情設計的動作非常合理,不花哨,不炫技,沖擊力、畫面感都特別強。甄子丹的搏擊術再現江湖,較《導火線》、《殺破狼》更上層樓;巴特爾的少林武術看上去並不笨拙,拳打腳踢,招招致命。最值得稱道的是電影的節奏,文武相間,張弛有度,松緊適宜,很有《生死時速》等經典大片的風范。
《十月圍城》是商業片。戲未上演,李宇春的加盟就已經為人所詬病,適逢陳可辛放出「電影本是一門生意」的新言,藝術圈頓時嘩然。正如本片中所表現的一樣,革命不是清貧的事業,需要巨大的資金做支撐,電影更不是,形不成良性的產業循環,沒有好的票房保證,藝術怎麼發展?文化如何成就?好的電影標准很多,但有一個被廣泛認可,即「叫好又叫座」,餓著肚子的梅蘭芳絕對唱不好《鳳還巢》,連油彩都置辦不起的徐悲鴻肯定畫不出《八駿圖》。就春春同學的表現來說,雖達不到她的狂熱粉絲們的過度褒獎,但也說不上有多糟糕,中規中矩,讓別人演,也不過如此,我認為此舉並非導演向市場屈服,這叫順應潮流,無傷大雅。要提醒列位的是,片中還有一位大龍套叫張學友,他也曾是當年香港某區歌唱比賽的選秀狀元,如果我們能接受這個男人的存在,又何必去討伐一個愛唱歌的川妹子?
胡適先生說「歷史是任人裝扮的小女孩」,我們已經深陷並迷離於各種版本的正史、野史以及戲說當中。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陳可辛和陳德森的這次嘗試讓我們體會到另一種寬慰——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不光是社會精英,普通的中國人也會做出自己的選擇,每一個後來者都在享受著他們用鮮血澆灌出的希望和繁榮,這是全民族的精神寄託,是中國人的一次集體勵志。
我認為,陳可辛等力圖通過《十月圍城》強勢宣告,香港電影已經告別自戀的城市情結,真正的回歸歷史,融入中華民族。《十月圍城》不僅是香港電影,《十月圍城》更是中國電影。
我以前也為這個發愁過呢,,
好象寫不出來讓人哭的淅瀝嘩啦的,,
我在網上看了一下,,
就只有這個 0 0. 給你參考一下.
3. 十月圍城電影觀後感
看了電影《十月圍城》心兒象起伏的波濤,久久不能平靜。
《十月圍城》講述了1906年10月15日香港中環一群來自四面八方的革命義士,商人,豈丐,車夫,學生,賭徒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雙重高壓下,浴血拚搏,保護孫中山的故事。
1906年。清末。正是清廷瘋狂暗殺「革命黨」的黑暗年代。10月15日。革命領袖孫中山決定冒險赴港,名為探望母親,實則與十三省革命代表見面會談。清廷將軍閻孝國買通香港警察,在全港織起了一張「刺孫」的天羅地網。而「中國日報」社長陳少白作為革命黨人,必須在24小時內完成保衛孫中山的任務……
影片為我們展示了許許多多生動感人的畫面。我非常喜歡影片中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個細節,他們說的每一句話。李玉堂發抖的手,李重光大義凜然背後對死亡的恐懼。陳少白不畏生死,但對重光的疼愛和重視,阿四阿紅的純粹還有眾多不知名的小人物的犧牲,為我們展示了精神上無限強大的力量這是最感染我的地方。
4. 十月圍城的觀後感 中學生 300字左右
對很多人來說,《十月圍城》匯集了革命、信仰、正義等等一系列正面的詞彙,但對我來說,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存在,真正讓我的心靈震撼的,是其中的小人物的情感和行動。
在影片中,孫中山的出現只是一個引子,由於他的出現使得一群小人物的行為有了一個集體爆發的理由為了保護孫中山,為了革命。但看完電影,你會發現,那都是表面的,看看這群為「革命」犧牲的都是什麼人吧,有乞丐,有賭徒,有拉洋車的,有賣臭豆腐的,……最後倖存下來的,是片中唯一的革命黨人,梁家輝出演的報社社長。
說實話,他們並不懂什麼是革命,對他們來說,生存是最重要的,其他的和他們有什麼關系呢?
賭徒為了錢什麼都可以做,並不問是非對錯,最後為什麼會義無返顧的沖向飛馳而來的奔馬呢?為了革命嗎?那是什麼,抵不過女兒那燦爛明亮的笑臉,所以最後他手裡抓住的是那個破碎的布娃娃。
以前是富家子的少爺,為情淪為社會最底層的乞丐,每天心心念念的是摯愛的面容,他需要的,只是一個死亡的理由而已。所以他並不問需要保護的是誰,要做的又是什麼,那都沒有關系,他只需要揮舞手中的鐵扇,直到最後再也無力站起,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看到的是笑著迎接他的愛人,那對他才是最重要的。
賣臭豆腐的大個子巴特爾,他加入的理由,不過是認為王老闆是個好人,對普通百姓好的好老闆,他不知道孫中山對中國意味著什麼,他也不知道他在做什麼,只是基於同是中國人的樸素情感,於是不懼刺向身體的無數把尖刀。
還有首次出演電影的李宇春,她出現的那一刻,電影院里響起了輕快的笑聲,她加入的理由更加的簡單:「我爸爸做什麼,我就做什麼。」所以明知道身後就是可以把她炸得粉身碎骨的炸葯,她還是緊抓門扉不撒手,直到那沖天的巨焰騰起。
拉洋車的阿四,不得不說謝霆鋒的演出給了我意外的驚喜,他成長了,不再是只靠長得帥揚名的偶像明星了,他的眼神中有了內容。阿四知道他去了只有死路一條,但去做這件事前,他依然向喜歡的姑娘提了親。他當然知道心愛的姑娘在等著他去迎娶,還是拖住了胡軍扮演的嚴孝國的腿,盡管他一鬆手就可以活命。
……
我從這些小人物身上看到的,不是信仰,他們甚至沒有信仰,而是情義,親情、友情、愛情以及同為中國人的樸素情感。就是這種情感使他們做出了看似驚天動地的舉動,但對於他們來說,那不過是他們理所當然的選擇而已,和革命沒有沒有半點關系。
所以他們也不需要孫中山流下的眼淚,他們需要的,從來都是親人和愛人的笑臉。而我流下的眼淚,同樣不是為了革命和信仰,而只是為這些小人物表現出來的濃濃情義。
5. 十月圍城觀後感
十月圍城觀後感
影視《十月圍城》背景:故事的背景發生在清朝末年,孫中山先生要來香港與13省的革命代表開會商討武裝起義大計,組織一場全國性的反清運動,苟延殘喘的滿清政府派出暗殺部隊,要刺殺孫中山先生,而一群由社會小人物組成的仁人義士,為了不曾某面的中山先生,奮不顧身,不惜犧牲自己竭盡全力保護中山先生,浴血拚搏的故事。
演員表演:《十月圍城》除了名字起的有點不相符外,總體來說可圈可點,尤其是演員的表演!甄子丹,王學圻,梁家輝不用說了,都是老戲骨!謝霆峰演戲真是越來越好了,表演相當到位!贊一個!超乎我想像的是巴特爾和李宇春。相信陳可辛當初找他們只是看中了他們的商業價值,恐怕陳導自己也沒想到這兩個人如此出彩!李宇春相當適合這個角色,只是表演稍顯青澀,但作為第一次演戲的人,且非科班出身,那是相當難得了。巴特爾就不用說了,居然連青澀也沒有,活脫脫一個老演員的架式了!遺憾的是范冰冰一如既往的做花瓶,她的角色,任何人都可以扮演吧。而且個人覺得她還是太妖了,實在不適合扮演一個有情有義的女子。還有我居然沒認出孫中山的扮演者是張涵予,汗。。。。
讓我落淚的情節:作為一位母親,每當看到影視情節中有孩子哭泣或者母子悲歡離合的時候我都會不禁掉下眼淚。以往的武打片,打的是嗓子眼。《十月圍城》,打的是心口窩。讓我很痛,不禁想到了現實中的我,如果我現在處於無飯可吃,無衣可穿的境地,也許我也會造反。清末人的生命太不值錢了,這一點在影片中表現的淋漓盡致。人可餓死、可凍死、可被惡霸強盜無緣無故地打死。歷史的進步都有人流血犧牲,學會尊重歷史、了解歷史。感嘆一句,好好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穩定的家庭、老公對我的愛、孩子對我的依戀。生活是多少的美好。。。。
沈重陽和女兒依依不捨的情節,讓我哭的一踏糊塗,沈重陽為了讓自已的女兒知道他是他的爸爸,而答應媽媽保護她的繼父李玉堂(這個名字讓我想起了我高中的同學,他叫劉玉堂),小女孩是多麼地乖巧,可愛,讓人憐愛。在這動盪年代,這孩子又將何去何從呢?小演員演的不錯,不知道叫啥名字?女兒離開的時候布娃娃掉到了路上,而在後期與反清派的打鬥中,布娃娃支撐著他,直到最後找到了李玉堂留下了最後的遺言"把這個交給念慈"。沈重陽做了一件尊嚴的事情,阻止了閻孝國的前行,而救了李玉堂一命。
李重光,他還是死了,當父親抱著已逝的17歲的年輕兒子的時候,我的精神底線徹底被打垮了。之前李玉堂曾對兒子說:「這兩天沒事,就別出去了」,他不希望自已的兒子被卷進來。但革命和親情是矛盾的結合體,電影表現的很到位。李玉堂這時候是多麼希望死的不是自已的兒子呀,這是作為父母的私心。可惜他的兒子太年輕了,才17歲。有一點讓我很想不明白,為什麼他手裡握著槍,不開槍呀?
總之影片《十月圍城》拍的不錯,國產片里算是出彩的了,推薦看。
6. 圍城觀後感
《圍城》讀後感
很早以前就聽人提起過《圍城》,最熟悉的語句自然是那句:「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著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 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丑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我們的生活中「圍城」隨處可見。不僅僅是戀愛婚姻、工作事業,還有學習生活、交友處世,無一不有一個「城」把我們「圍」著。「圍城」——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錢鍾書用幽默的語言、深刻的哲理、巧妙的比喻,站在一定高度俯看人生,批判了人性的丑惡、虛榮。如:「夜彷彿紙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了,它給太陽擁抱住了,分不出身來,也許是給太陽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隱褪後的夜色也帶著酡紅」、「孫太太眼睛紅腫,眼眶似乎飽和著眼淚,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麼輕輕一碰就會掉下來」、「蘇小姐雙頰塗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暈出紅來,像紙上沁的油漬,頃刻布到滿臉,靦腆得迷人」。又如:「我們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親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乾的見過面的人。人事太忙了,不許我們全神貫注,無間斷地懷念一個人。我們一生對於最親愛的人的想念,加起來恐怕不到一點鍾,此外不過是念頭在他身上瞥過,想到而已」、「一個人的缺點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他向樹上爬,就把後部供大眾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本來就有,並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標識」。這些語句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時而讓人忍俊不禁,時而又想像著作者所描述的情景,給人深深的同感,彷彿身臨其境、如見其人。
當我讀完全文後,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感到意猶未盡,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這樣都「結束」了嗎?對於主人公的故事,對於整個《圍城》,讓人去細細地思索、靜靜地品味、慢慢地鑒賞。全文最後一句話:「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這種時間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蒼涼與變遷嗎?
讀完《圍城》,從主人公精彩而又獨特的故事前後,我看到了作者所表達的人性和表現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動傳神的描述。筆者認為,這些精髓需要我們去理解、去意會、去感悟……
7. 如何評價電視劇《十月圍城》
鍾漢良成功塑造了王阿四和李春光,從辛亥革命前夕的歷史,故事情節曲折精彩,回製做精良,把我們帶回了答戰火紛飛的年代,鍾漢良展示了勇敢堅強,不屈不撓中華好兒女的可貴精神,看後思緒萬千百感交集,是一部絕對值得欣賞的精典電視劇!
8. 十月圍城影評
清末民初是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捐軀赴國難的能人志士不可枚舉。革命難免要歷經苦痛,流血犧牲更是不可避免。林覺民的《與妻書》曾打動很多人, 「不幸而生今日中國」的訣別道出了滿腔無奈,然而他說過死無余憾,放不下的只是所愛之人。革命者若有志向高遠,確實不足奇。更有兒女情長,那真是難能可貴。《十月圍城》恰好兼而有之,形成了劇烈的情感沖撞。
陰雲密布的時代背景,百年前的香港街區風貌,影片用革命黨的活動帶出了主線故事,刺殺與保鏢。任務說起來「很簡單」,孫中山有要事來香港,一幫人實施保護行動,讓他順利離開。到了後來,每一分一秒都牽動人物安危,每往前走一步都意味著有人要付出生命——可能就是個早晚問題。因為這電影可不像昆汀那樣架空歷史,所以孫中山不能死也不會死。反過來一想,事實就很殘酷了。
《十月圍城》是講犧牲,不同之處在於是小人物和無名無姓者的犧牲。他們人數眾多,名字無法一一銘刻。影片用字幕交代了幾個主線人物的姓名籍貫和生卒年份,大有為無名者立碑正名的意思,背後聲音就是「請不要忘記我們」。這些人的思想覺悟可能跟林覺民有很大差距,不知革命為何、不知道要保護的人是誰。他們只是平平無奇的凡夫俗子,思鄉念父為主顧,臨危時刻受人之託,容不得反復掂量比較,就此扛過了重任,一去不回頭。
電影延續這幾年大片里常見的愛國主義包裝,孫中山的大段旁白把革命情懷渲染得悲壯無比。不得不說這確實行之有效,講到了點上。這種東西不是綁架,也不需要推己及人,它只要引起你的共鳴和思索,那電影就成功了。香港人可以有很多意見不滿,但說到愛國的底線,那其他電影里不早說了么,黑社會也有愛國的,人人都可以愛國,《十月圍城》要的就是這效果。
《投名狀》做的是《刺馬》,肢解兄弟情。《十月圍城》做的是《上海灘十三太保》,娛樂觀賞說愛國。張徹的靈感概念被陳可辛跟陳德森拿出來大作一番,沒有了從頭打到尾不帶歇息,但幾場壓軸戲的拳腳功夫煞是精彩。這幫人裡面有奇人異士,能以一擋十。另有過大半的人沒有功夫可言,遇上虎狼鷹犬,只有送死等死的份兒。英國人坐視不管,雙方力量差距懸殊,結局可想而知。影片沒有打鬥的地方一樣做足了戲,父子、上下、男女、知遇,不同人物之間的關系都沒有讓犧牲成為千篇一律,層次分明。
《十月圍城》里的死亡不是振臂高呼口號完事,它的煽情時刻固然要引導多數觀眾往感動方向走——這也是一個商業片的正常做法,情有可原。可如果仔細考察結尾,革命黨的理想和血淋淋的現實形成了巨大反差。無數人會問,這樣做值得么,值得為一個不相乾的人這樣么。人性的自私總會讓人拋出類似疑問,再回到前面一次對話:一方說為一個女人這樣,值得么。一方說那這樣做(出錢賣力搭性命去保護孫中山),值得么。這最弱一線反而引出了最需要正面回答的問題,明知有錯又怎樣,我自己沒有好下場,看不到光明未來又怎樣。國難當前,要裝作渾然不知、偏安蝸居也可以,但有熱血情懷的人無法坐視不理,一條命價值有限,他要喚醒周圍人,捲入其中。四萬萬同胞命運由誰來主宰,他們需要找一個人,權當做歷史的選擇,正確錯誤無從知曉。
比起做出革命浪漫主義姿態或者直接升華主題拔高一切的做法,我個人非常喜歡《十月圍城》的結尾一幕。介於動容和落淚間的情感往往是最復雜的,他看見的只是香港風光,山頂、半山還有近海碼頭,可他的視線好像穿透建築遮擋,見到那些為之流血付出、不計回報的人。也許他還看見了中國未來和民主之光,即便我們知道他耗費一生也沒能做到。
最後,不是誇海口,這片子讓你看累了、喘不過氣乃至幾度落淚都大有可能。你可能會感到震撼,心情沉重,但就是回到前頭那一句,它值得你去看。
9. 求<圍城>觀後感,150~200字
圍城讀後感
《圍城》這本書我讀了很多遍,這次讀完以後,對這本書又有了些新的認識回.
有的報道說,方鴻答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單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著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文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說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乾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乾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 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著岸.
10. 十月圍城觀後感結合史實
你好!
推薦兩篇吧:1、《十月圍城》是歷史片。清朝末年,政府孱弱,外強入侵,民不聊生,國父孫中山率領一批仁人志士,誓以鮮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該片用飽含深情的鏡頭語言,描繪了那個時代的中國風貌,刻畫了一群為走向個共和蹈死不顧、引頸就戮的英雄人物,他們以自己強大的人格魅力喚醒了民眾沉睡的意識——商人、學生、腳夫、苦力、賭徒甚至乞丐,這些人參與營救中山先生的目的多種多樣——為了老闆、為了哥們兒、為了愛情、為了救贖,但,當塵埃落定之後,那些安靜的靈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所有人仰望和銘記。
《十月圍城》是情感片。陳德森透過新作演繹了夫妻情、父子情、兄弟情和兒女情,雖然人物眾多,但沒有一個干癟,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一個個俠骨柔情的熱血男兒,比另一部明星雲集的大製作《建國大業》豐滿得多。王學圻的表演已臻極致,謝霆鋒也憑借本片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就算反派,也不是用簡單的手法「惡化」,那個暴躁但忠烈的清朝軍官閻孝國被胡軍演活了,那份報效朝廷的愚忠、頑固和病態都溶在在他的舉手投足之間,可謂入木三分。
《十月圍城》是動作片。電影里六十分鍾的打戲讓觀眾大呼過癮,根據人物和劇情設計的動作非常合理,不花哨,不炫技,沖擊力、畫面感都特別強。甄子丹的搏擊術再現江湖,較《導火線》、《殺破狼》更上層樓;巴特爾的少林武術看上去並不笨拙,拳打腳踢,招招致命。最值得稱道的是電影的節奏,文武相間,張弛有度,松緊適宜,很有《生死時速》等經典大片的風范。
《十月圍城》是商業片。戲未上演,李宇春的加盟就已經為人所詬病,適逢陳可辛放出「電影本是一門生意」的新言,藝術圈頓時嘩然。正如本片中所表現的一樣,革命不是清貧的事業,需要巨大的資金做支撐,電影更不是,形不成良性的產業循環,沒有好的票房保證,藝術怎麼發展?文化如何成就?好的電影標准很多,但有一個被廣泛認可,即「叫好又叫座」,餓著肚子的梅蘭芳絕對唱不好《鳳還巢》,連油彩都置辦不起的徐悲鴻肯定畫不出《八駿圖》。就春春同學的表現來說,雖達不到她的狂熱粉絲們的過度褒獎,但也說不上有多糟糕,中規中矩,讓別人演,也不過如此,我認為此舉並非導演向市場屈服,這叫順應潮流,無傷大雅。要提醒列位的是,片中還有一位大龍套叫張學友,他也曾是當年香港某區歌唱比賽的選秀狀元,如果我們能接受這個男人的存在,又何必去討伐一個愛唱歌的川妹子?
胡適先生說「歷史是任人裝扮的小女孩」,我們已經深陷並迷離於各種版本的正史、野史以及戲說當中。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陳可辛和陳德森的這次嘗試讓我們體會到另一種寬慰——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不光是社會精英,普通的中國人也會做出自己的選擇,每一個後來者都在享受著他們用鮮血澆灌出的希望和繁榮,這是全民族的精神寄託,是中國人的一次集體勵志。
我認為,陳可辛等力圖通過《十月圍城》強勢宣告,香港電影已經告別自戀的城市情結,真正的回歸歷史,融入中華民族。《十月圍城》不僅是香港電影,《十月圍城》更是中國電影。 2、其實影片的故事很簡單,就是小人物關於愛的情懷,從父子之愛,父女之愛,主僕之愛,男女之愛,到中華之大愛。有了十年磨一劍的誠意,即使是小人物悲憫命運,也能夠達到主旋律的升華。
《風聲》之後,我就決定再也不劇透了。對於《十月圍城》,只知道雖不及《建國大業》的群星醬油,但也是眾星雲集,劇情也就只知道與孫中山有關,與革命有關,甚至連預告片也沒有看過。原來無知的跌宕在劇情中,可以如此的酣暢淋漓。
王復明,方紅,沈重陽,阿四,李重光……他們都是一百年前的70後和80後。
他們都是那個年代最普通的人,沒有特殊的身份,沒有響亮的名字,只因為忠,良,義,孝走到了一起。
他們並不明白什麼是革命,但是都有為愛出征的信念。他們各有各的的苦衷,各有各滄桑。
我只想寫兩個人,商人李玉堂和他的兒子李重光。
「我是看不見了,可你們一定能看到。」
張學友飾演的楊衢雲在說完了這句話後就被人暗殺了,他倒下的身軀,樓頂的槍手和躁動的人群,渲染了全片,這將是一個血雨腥風的年代裡的腥風血雨……
「我是個商人,我不是革命黨。」
就如陳少白所說的,「從你為革命捐的第一分錢開始,你就已經是一個革命黨了。」李玉堂作為劇中商人的代表,一直貫穿著全片。雖然他不能明白陳少白口口堅信的革命是什麼,但他知道革命黨心中的明天是他想要的明天,是兒子想要的明天,是四萬萬中國人想要的明天。只不過,再有錢的商人也不過是一介草民,他只想讓自己的兒子平安,自己的家人安全。所以,在遊行的隊伍中,他上前拉著自己的兒子回家,所以,在陳少白強調他已經和革命黨劃不清界限的時候,他厲聲呵斥「我是不是革命黨我不在乎,但我兒子絕對不能是。」
他軟弱,他逃避,但是,作為一個中國人,他有自己的良知,有自己的底線。當英屬警察局來查封報館,他的大義凜然,「別忘了,你是個中國人。」這句話,有著餘音繞梁,不絕於耳的效果。報館中,他戰戰翼翼的復述著陳少白的話,不夠力度,但夠堅毅,那個時候的他內心一定是復雜而糾結的,他曾告誡自己的兒子不要這樣做,但是他卻挺身而出,奮不顧身。
我非常欣賞王學圻的表演,說他撐起了全片的精髓也不為過。每一句台詞,每一個表情,每一處情緒的刻畫,都恰到好處。作為一個朋友,他有至情至義的延續,作為一個僱主,他有殊途同歸的自責,作為一個父親,他有愛子如命的無奈,作為一個中國人,他有正義凜然的無畏。
李玉堂最令人揪心最令人難過的,應該是結尾處他看到了那個代替孫文的是自己的兒子,那般慌張,那般錯愕,那般迷茫。他眼睜睜的看著自己「騙」來的人一個一個死在自己面前,最後一個卻是自己一心想保護的兒子。影片的最後,李玉堂跌跌撞撞地跑向翻到的篷車,他抱著自己的兒子,「我讓你這兩天別出門,你不乖。」他絕望的念叨,他哭了,幽怨地望向陳少白,其實,他明白,他什麼都明白。
劇中,我最大的驚喜是王柏傑飾演的李重光,不是他的演技多麼精湛,而是這個人物本身所帶來的感動。他是富家公子,衣食無憂,前途似錦。他叛逆,他不畏父親的阻攔上街遊行,他勇敢,毅然的戴上了那頂白色的禮貌。但一個17歲的少年真正明白什麼是革命嗎?
我覺得王柏傑的表演中最真實的應該是李重光內心情緒的刻畫。為了國家民族的前途,不貪戀富貴之家,他傻傻獃獃的拍合影,他目光炯炯的宣揚革命,他堅定著革命的理想,但也懼怕死亡的真實。
還記得在滑向死亡的那條路上,他哭了,哭的那樣難看,像個無助的孩子,因為失去了最後的希望,那把輾轉了數次的手槍。他閉上了眼,他笑了,笑的那樣燦爛,像個得到了糖果的孩子。這一刻,你不再是怯生畏懼死亡的孩子,而是最勇敢的義士。「我活了十七年,好像就是為了等待今天這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六十分鍾,那塊沾染了血漬的懷表,永遠地停留在了十點五十九分。
他離開了這個城市,在父親的懷里,安然的告別了他用生命換來希望的城市。
他看見了,他說「我閉上眼,看到的是中國的明天。」
兩個小時的血淚洗禮,除去一張張定格在永逝的臉,烙在腦海中的,只剩下那句「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這痛苦就叫革命」。
很多地方的介紹都說這是一部很有誠意的片子,我也是在看了全片之後,才又看了片花,訪談。沒錯,很有誠意,歷史情景的高價還原,人物設定的精心構造,實現了「一個好看的故事」和「一個深刻的故事」的融合,陳德森的武加上陳可辛的文,夠商業也夠主旋律。
沒有苟同紅色系列的歌頌和劍走偏鋒的襯托,用歷史洪流中小人物的悲憫命運勾勒出宏偉的歷史主題。
最後,贊一下配樂,每一段故事,其實只是簡單的鼓樂,但是絲絲入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