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電影1942觀後感

電影1942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3-07 01:06:13

1. 《一九四二》觀後感

一九四二年,河南,旱災,蝗災,三百萬人餓死。「在死三百萬的同時,歷史上還發生著這樣一些事:宋美齡訪美、甘地絕食、斯大林格勒血戰、丘吉爾感冒。」馮小剛的電影保留了劉震雲小說里的這句話,在風雲突變的大時代,個人的悲慘只是你個人的大事,蔣委員長心裡則另有其他,日寇步步緊逼,陝北盤踞著逐漸坐大的敵對武裝,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場,戰後世界格局與中國國際地位……與這些大事相比,河南的災情未免來得不是時候。其實蔣委員長並非不信,只是不願相信。如同王小波筆下花剌子模的君王,他拒絕聽到關於河南任何壞消息,「災是有的,但沒那麼嚴重。」直到看到《時代》記者拍到狗吃人屍的照片,蔣委員長才不得不承認災難的存在,才開始杯水車薪的救援。

而幾百萬災民,早已在逃荒路上奔走多時。在大災面前,無論貧窮或富裕都無法倖免。電影里災民這條線,主要是張國立飾演的財主和馮遠征飾演的佃戶逃荒的旅途。財富在這個時候毫無幫助,儲存了那麼多糧食架不住飢餓土匪的吃大戶,逃荒路上經不起撤退士兵的哄搶,只能眼看著身邊的人一一死於不同的非命,兒子在家被土匪戳死、兒媳生完孩子餓死、老婆悄無聲息地餓死、小孩子最後被自己悶死,貧窮的呢,一樣,病死餓死打死炸死,反正是各種死,讓人想起了余華的《活著》,幾百萬人為了活命,往西邊不停奔走,其實那邊又能有什麼呢,但無論如何,走下去,似乎就有活著的希望。

電影把災民和官員、災區和城市分兩條線來敘述,不時互相穿插,兩條線幾乎沒有什麼聯系,某種程度來說,電影敘事不停地被中斷,但這也形成了另一種強烈的對比,災區的縣長仍能用一桌好菜招待主席,陪都重慶歌照唱舞照跳夜夜笙歌,飢餓只是飢餓著的人自己的事。如同窩在影院舒服的椅子里看電影的觀眾,我們感嘆劇中人悲慘,但這種同情顯得廉價近乎虛偽,我們看到微博上層出不窮的慘劇,悲憤,轉發,但也許下一條我們會轉發一條笑話。並不是說這有什麼不對,只是總覺得哪裡有些問題。電影里那些各色官員並不是臉譜化貪官污吏,省主席也會為了河南災情四處奔走,但他們不是災民,他們會流淚,會祈禱,可永遠沒有辦法做到感同身受,倒是那位時代周刊的記者走得更遠,更近。蔣委員長說得好,他懷念北伐時期的自己,一呼百應,毫無顧慮,能夠真正與百姓站在一起,現在,已經不能那麼單純了。這話,對於遠在陝北的敵對軍而言,何嘗不是一種預言。

信仰有何作用?《少年pi》里,信仰讓派在苦難中從容地活下來面對生命,但《一九四二》里張涵予的神父卻在飢餓和炮火中迷失,看著小女孩美好的生命灰飛煙滅,他有了疑惑,為何上帝總打不贏魔鬼?他對外國神父說,他覺得自己的心裡也住進了魔鬼。面過已成為過去的苦難,少年派可以做出選擇,選擇心有猛虎細嗅薔薇。但設若深陷苦難無法自拔永遠也看不到盡頭呢?電影里,人們都為了活著嘗盡苦楚,卻沒有一個人選擇自殺,他們都卑微地生存者,財主的讀過書愛小貓的女兒寧願自己被賣到妓院,只因想吃飽想活命,佃戶願意賣掉小女兒,徐帆在給孩子一個託付後自己把自己賣掉,如此凄涼,卻沒有人選擇死。如同餘華的《活著》,活下去是柔軟而剛強的,死了就什麼都沒了。在苦難中,生更容易更有價值,還是死更容易更有價值,有時還真難以輕易判斷誰更值得尊敬。真實的歷史里,一無所有的父母,會毫不猶豫地賣掉自己的兒女,女人們會被城裡來的人販子買走當老婆或賣到妓院,據說有一對父母,將自己的兩個孩子殺死,只是不願聽到他們哭喊著要吃的東西。當然,也有人選擇一家人傾其所有後飽餐一頓一起去死。

電影里的日軍用軍糧收買災區人民,竟收獲奇效,這一招蔣委員長稱之為「陰險」,但委員長,河南正是你甩出去的包袱啊。對於大人物來說,我們都是螻蟻,棋子,必要時可以是棄子。張默扮演的長工,被日本人長刀刺死,饅頭在刀尖,絕妙的隱喻,給你吃,後面就是刀。從百姓的角度來說,這糧食吃還是不吃,是個問題。用司令官的話說,人餓死了,土地還是中國的,仗打輸了,我們就都是亡國奴了。但大人物們讓我們死,日本人讓我們活,至於土地,跟我們何嘗有一毛錢關系?所以,小說里說人民竟倒戈打中國軍人,電影里沒有正面表現,想必有著不小的顧慮,姜文的《鬼子來了》可在前頭擱著呢。有人說,拍一九四二算什麼,怎麼不敢拍二十年後,請問這些人是外賓嗎?

一九四九年蔣介石敗退台灣,其實一九四二年這場飢荒中顯露出來的問題已經為他的崩潰埋下了伏筆,貪污腐敗泛濫,官僚主義嚴重,政府行政效能極為低下,而社會力量又被嚴厲管控,這一切都是七年後失敗的先兆。溫故一九四二,溫故而知新,要知道,可以餓死三百萬,也可以餓死三千萬,有時候有天災,有時候是是誣陷為天災,有時候可以逃荒,有時候卻不讓出去要餓死就餓死在自己家。也許那樣的飢荒不會再來,但各種混亂未必會消失,如何選擇,如何決定,值得每個人深思,值得大人物們警醒。

2. 求一篇1942觀後感,要3000字

12月9日,我特地去電影院看了《1942》。之所以會去看這類題材的影片,是身體里一種說不出的力量驅使我去的。

在看這部影片過程中,我被觸目驚心的畫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鴻遍野、餓殍滿地慘不忍睹;慘無人道的日本帝國主義的加緊侵略;沒有良心、沒有人性的貪官污吏的橫征暴斂,想趁機發國難財……不過,也有催人淚下的鏡頭:老東家(張國立飾)在瞎鹿(馮遠征飾)欲賣孩子就自己的娘時,從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糧袋裡拿出了一碗小米;基督教徒小安(張涵予飾)為了救一個女孩全然不顧日軍飛機的轟炸,他差點丟了性命;花枝(徐帆飾)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討價還價後4升白面就把自己賣給了別人……不僅如此,就連蔣介石(陳道明飾)也有不少仁義的舉動!

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問馮小剛導演拍此片的動機。但我知道,這部從構思到完成耗時馮導18年的嘔心瀝血之巨作能夠上映,就已經是奇跡!我個人認為,此類題材影片的呈現,在陳述歷史真相的同時,肯定頂住了不小的壓力,與此同時,它能夠與大眾見面,說明我國的審查制度以及開放程度已經有很大飛躍。還有一事,細細回想片中的鏡頭畫面,不免發現現在的國產電影在製作效果和藝術表現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這里說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細節刻畫和故事情節,僅這兩點,作為國人的我,很激動很興奮:因為國產電影也越來越像那麼回事了!

重新溫故那個歷史時刻。那個年頭,本來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趕上旱災和蝗災,這種「內憂外患」使得已經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敗之吏)的不作為,讓人若有所思,讓人義憤填膺!生活在那個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實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學淺形容不出來。總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熒幕前的我,彷彿身臨其境;放映完畢,走出影院,眼前所見恍如隔世。我不禁驚嘆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河南,我想我也會像那個美國記者白修德一樣會義不容辭去的,我在追求我的「普利策」(河南大學新聞研究生)時,我也會用行動追憶那段似遠去,實則未遠去的歷史!


-

3. 1942 電影觀後感 要自創的

1942年對於我們來說那是一個非常陌生的年代,似乎離我們已經很遙遠,我們不知道那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對河南人民又意味著什麼?電影用血腥、暴力、慘不忍睹的場景和場面為我們展現了1942年的那場河南大災荒。不但讓我們看到了逃荒者的凄慘遭遇,還有撥開歷史塵埃後看到部分真相時的悲哀。

由於當時的蔣氏政府不作為,封鎖消息,官史貪污,對民眾的生死麻木不仁,致使河南的一千萬民眾顛沛流離,三百萬人死在逃荒路上。有的被餓死、有的死在日本人的轟炸下,有的死在中國軍人的槍口下,有的甚至死在別人鍋里。特別是在看到兩只野狗在那裡搶屍體時,讓我一陣惡心,但我更多的是心痛。當美國記者把這張照片給蔣委員長看的時候,蔣政府首先不是想的民眾的疾苦,而是他所為的官職,所為的面子。

可想而知,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卑微的如同螻蟻。為了躲避戰爭,為了活著,為了不挨餓,河南一千多萬人民拖家帶口的逃往陝西。老東家范殿元,大災之年,戰爭逼近,他趕著馬車帶著糧食,糧食上坐著他一家人,也加入了陝西逃荒的人流。 逃荒路上他們遭受了寒冷、飢餓和日本飛機的轟炸,為了換取一點點糧食,他們賣女兒、賣老婆、賣自己。老東家的兒媳生下孩子後餓死,女兒賣了自己換了五斗小米,孫子在逃到陝西時悶死了,瞎鹿為了找驢被燙死在鍋里,長工栓柱為了別人的孩子跳了火車,最後死在了日本人的劍下......

一幕幕場景,一個個片斷,都讓人心疼和悲痛。電影中特別有一個場景讓我記憶猶新。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岡村寧次在飛機上巡視河南災情,日軍軍官陳訴日軍兵力不足,戰爭不利。岡村指出中國最大的弱點是政府對民眾極其冷酷,如果能幫助水深火熱中的中國民眾,則必然扭轉戰局,擊敗貌似強大的中國軍隊。岡村要求日軍以軍糧賑濟中國災民。軍官們疑惑不解:「……可是他們是中國人啊!」岡村寧次說:「別忘了,他們首先是人!」毫無疑問,這句「他們首先是人」是這部電影最為刺耳的台詞

是的,首先他們是人,是人就要生存,就要活著,為了活著有一些災民不惜為日本人賣命,不惜喪失自己最後一點點做人的尊嚴。可是在那樣的境地下,人連最基本的生存都難以為繼,再說尊嚴和國家名譽都只是空談。在生命面前,所謂的尊嚴和國家名譽都是那樣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天災人禍加上蔣氏政府對民眾的淡漠,把他們推入了舉步維艱、實難選擇的境地,那份煎熬、那份痛苦、那份心酸、那份無奈是我們現在都無法體會到的。

這是一部巨大的災難片,也是洗滌人心靈的故事片,它給予我們更多的深思和反省,我們不能更改歷史,但我們不能遺忘歷史。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懷揣對生活的希望,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工作、好好活著。

4. 電影1942觀後感1000~2000字急急急

如果說李安以一種帶有魔幻色彩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講述了關於人類的心靈史;電影《2012》以3D版的包裝將人們帶到一個末日。那麼,馮小剛類似紀實手法的《一九四二》將觀眾們帶回過去,帶回那段最不堪回首的往事,這是中國電影史上最具靈性的電影

從片名上看,《一九四二》年似乎在我們的記憶中並無標志性的事件發生,就如同馮小剛在開篇贅述的一樣,也許存在世人記憶深處的,有甘地絕食,丘吉爾感冒,卻獨獨不記得在那一年嚴冬的河南,餓殍遍野,有300萬人餓死。如今的人們,似乎很難因為飢寒交迫而因此與電影產生共鳴。在零點的午夜場,大家吹著空調吃著漢堡爆米花,有些浮躁的落座,欣賞自己的先人「逃荒」的悲慘經歷,能有多少感悟不得而知。
今天看了《1942》,真的很震撼,內心有太多的感觸,好久沒有看過這么深刻的片子了,真的拍得太好了,中國的電影太需要有這樣的影片出現了。影片結束時,我哭了。情緒很復雜,悲傷、痛苦、同情、無耐好像都不能准確的描述這個情緒,我說不上來,更像是一種慈悲。我也不願意去太多的思考這個情緒到底是什麼,只是讓自己流著淚。
回來的路上一直在思考為什麼覺得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說,可能很多人會不覺得好看。我也在整理著自己,到底被什麼打動了,絕對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實。我在看的過程中,會去自然的對比現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國,真的猶如天堂一般。覺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謝共產黨建立了新中國。但越往後面看,我確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層的東西,當我突然意識到,我們現在的中國去掉經濟高速發展光鮮的外衣後,其實骨子裡面的東西,跟1942年居然沒有兩樣時,我不僅打了個寒顫。我腦子里開始浮現出那位外國記者反復問道的一個問題:「怎麼會這樣?」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軍隊在此陷入膠著狀態,大面積的蝗蟲和旱災使得夏秋兩季絕收。在沒有糧食的日子裡,最後的出路就是販人,年輕的閨女媳婦通常被買去周家口等地的窯子。電影中,徐帆飾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後,為了孩子能夠有一口吃的,在於男人一夜夫妻之後又將自己買了出去,臨走之時,她對僅處了一天的丈夫說:「你來,我的褲子囫圇(完整)一些,咱倆脫下換一下吧。」男人聽罷,默默無語,只能無能為力的目送馬車離去。
天災也許還可以用「逃離」來解決,可是戰爭帶來的傷害卻是避無可避。即使河南已淪為半壁江山,仍是國民政府手裡的糧食支柱,從河南征購的糧食支撐著整個西北的軍隊、官僚和城市。天災來時,農民手中僅有的余糧也被搜刮殆盡,軍糧供給亦不可少。當時的國民政府,從蔣介石開始,對於這場飢荒帶來的災難就處於「甩包袱」的態度。他假裝不相信的態度也並未避過《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當面遞上的血淋淋的災情照片,中國人向來就是樂忠於報喜不報憂的。即便是最後撥下的救災糧食,要支付軍糧開始,打點上下級關系,最後到達災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年在河南發生的旱災,一千多萬人流離失所,三百多萬人死亡,這到底是怎麼導致的?大自然的無情?國民黨的腐敗?蔣介石的昏庸?日本侵略者的殘忍?災民們的愚昧?還是其他什麼?
我們看到在影片中,蔣介石為了集中人財物力抗日而放棄援助重災之下的河南;大當家為了自保,寧願看著村民挨餓也不開倉放糧救濟鄉親;河南省長親往重慶為民請命,但面對公務纏身的蔣介石時,確不忍再為領導添堵;大當家女兒難忍飢餓,最終主動求父親把自己賣到妓院……故事情節演繹得是如此的真實,而劇中的每一個角色的行為彷彿都能被作為觀眾的我們所理解。換位思考一下,若是我們自己處在那樣的環境當中,我們會選擇放棄萬貫家財開倉濟民嗎?我們會選擇頂住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放棄跟日軍會戰,用大量軍糧救民於水火嗎?我們會冒著失去丟官去爵的風險冒死進諫嗎?我們會寧可餓死也要守住貞節嗎?當今的國人,乃至全人類,試問有多少人又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呢?我想一定是極少的一部分人吧。這代表了什麼?悲劇還會再次上演!這個悲劇甚至是全人類范圍內的悲劇!
似乎《1942》擺出的是一盤沒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幾乎動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災的外在手段:政府動用軍糧的援助、宗教團體和國際社會的努力、民間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劉震雲和馮小剛是智慧而充滿靈性的,在片尾出現了這樣一幕,大當家收養了一個剛剛失去母親的小姑娘。這就是他們給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類最終開始明白人與自然其實是一個整體,只有人內在和諧了,才能有風調雨順;只有當人類之間做到不分彼此的去愛時,人禍才能最終避免。
再次感謝劉震雲和馮小剛能夠為中國電影業創作出如此深刻、充滿靈性的電影,這代表了一種高度,特別在2012這個特別的年份里。但願能有更多人因《1942》而覺醒,走上靈性升進、創造世界大同之路!——一位霎哈嘉瑜伽士寫於2012年12月1日
很多人估計都會拿《一九四二》和 《唐山大地震》去對比,兩部電影都是講災難,兩部電影都是悲劇,而兩部電影卻有著不同的觀影感受。《唐山大地震》是徹頭徹尾的情感大戲,賺足了觀眾的眼 淚,電影煽情意味特別濃厚,這是一部講述「有情」的電影。而《一九四二》則是將悲劇升華到一種讓人崩潰、麻木的徹頭徹尾的慘劇,電影更多的是給觀眾展示了 在那個年代窮苦人民的無奈、無助,從飽含希望到徹底絕望的一個殘忍的過程,人們失去了家人、失去了朋友、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希望,最後失去了生命,這是一 部講述「無情」的電影。

電影從頭到位都在挑戰著廣電審核的底線,講述了一個民族在特殊時期的一種特殊狀態,政府漠視災情、外省拒收災民、 日本人轟炸災民、國民軍搶殺災民、災民搶殺災民,這種狀態讓人感到寒冷,感到絕望,人性的陰暗被暴露無余,電影在後期,日本人放糧想要收買災民來對抗國民 政府,雖然河南省委主席說沒有人反抗,屬於造謠,但我們都懂的,迫於電影審核,無法表達,那個時候的人們,眼裡只有生與死、飽與餓,哪有什麼對與錯、敵與 國。

黑色幽默為馮小剛作品的一大特色。本片導演仍然沒有忘記穿插他的黑色幽默,例如:「地主女兒被人買走,給買主洗腳時,說自己撐得蹲不下去」 又比如「買大送倆小的,你合算了」等。 這些台詞廣義上來看讓人啼笑皆非,但放在劇中,言語的背後,又無不令人深思。
影片留給我們一個問題,到底為什麼會餓死300萬人? 是政府官場由來已久的積習,所以放任了災情的加劇?還是同日本交戰為國民政府增加了難度?還是因為軍隊高層謊報人頭,超需軍糧,謀私立 造成的?

自己改改,復制了很多,自己加了些

5. 求《1942》觀後感,一千字左右

請查看附件,word文檔


再附另一篇


倒在電影院的椅子里直到聽完《1942》最後的片尾曲,才眉頭緊鎖,步履沉重地走出了電影院,內心感受就像某些人說的一樣——「虐心」。

而上一部電影能讓我在電影院這個「娛樂」場所「眉頭緊鎖,步履沉重」地走出去的,是三年前的《十月圍城》。它們都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甚至一遍一遍地回憶電影中的每個細節,每個細節表現出來的某種隱喻,某種內涵,又讓人進入沉思,所以,回來的路上,我人是呆滯的,遲鈍的。

當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吃」不能被滿足,於是,我們看到了1942年中原大地上的種種罪惡,種種扭曲,種種我們無法想像,也無法體會的感受。感謝劉震雲先生完成的這一部調查體小說,也感謝籌拍這部電影19年的每一位工作人員,他們所做的種種努力,我覺得和在三尺講台上的歷史老師一樣崇高,讓我們銘記和正視歷史。

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心都是丑惡的,當你能吃飽別人都吃不飽時人心更丑惡,因為人都有慾望。馮小剛最近的兩部「災難片」里開頭都有「你懂的」場景,《唐山大地震》我覺得那完全就是個俗套,而這一次,在我們感覺到「虐心」的同時,已經說明了它更加真實,更加赤裸地還原了人性。每個人,在基本需求都滿足不了的時候,心都是丑惡和扭曲的。而這個場景,莫言的小說里有幾乎一模一樣直擊人心的描寫。我想這不是巧合。

電影中很多賣自家小孩只為換兩斗米的場景,每個人都是眉頭緊鎖搖搖頭,而狗吃死人的場景,更是讓很多女生「哎呀」一聲轉過了頭。可是在那個「餓瘋了」的年代,更多的是人牛逼人吃狗,狗牛逼狗吃人,人吃人,大人吃小孩,甚至奶奶吃孫子這種說出來心都要一抽抽的故事。我們無法想像,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到底是文明時代,還是蠻荒時代,究竟是新社會,還是奴隸社會。說出來都有一股血腥味。影片中日本軍官想出來的狠招給災民發吃的讓他們為日本人做事,理由太過充分也太簡單:「他們是中國人,但他們首先是人。」而我說,人是人,但人首先是獸。當日本飛機編隊向雪原中已經不是「手裡有沒有寸鐵」而是還有沒有力氣站著往前邁步子的中國人投炸彈,掃機槍時,成批成片的中國災民倒下,當雪原已經變成「血原」,我相信那些在空中的日本兵體內有某種原始的性能被喚醒,某種蠻荒時代的慾望被滿足。人是人,人首先是獸。獸有獸性。

時刻自詡為「硬漢」,但當張涵予飾演的傳教者逃到一所小教堂,慈愛的神父邊幫他包紮邊和他對話,信仰堅定的傳教者眼神已經開始變得迷茫,直至最後迷惑不已地大喊了一句:「既然上帝贏不了魔鬼,那還信他個求!」;當迫不得已的地主老范的女兒自願「賣身」換米,用「再也不見」來換取父女倆人的活路時,老范噙著淚水,仰天長嘆:「我老范辱沒祖先!」;當栓柱沒能在火車上「拴住」自己的倆孩子,毅然跳下火車找孩子,卻把用老婆換來的糧食落在了火車上,他精疲力盡地追著火車,聲嘶力竭地罵了一句:「火車,我日你親娘!」時,我再也忍不住,我緊握著扶手,轉過頭,緊閉雙眼,深呼吸,極力不讓眼淚流出。

整個電影的基調低沉壓抑,對白簡單真實,可我無法忍受在故事發生地域的一座影院的觀眾時不時傳來的零星笑聲,我真的不知道他們看著自己爺爺奶奶們真實經歷過的事在笑什麼?我記得「優酷」做過一組「口述歷史」的視頻,裡面有一段血紅的大字,「當我們民族自己的歷史,只能由別的民族,甚至過去敵對的國家來講述的話,我們就都成為了歷史的罪人。」而最為可悲的是,當我們面對著自己記錄的最真實最悲壯甚至最赤裸裸的歷史時,卻又局外人似的笑出了聲。

一部「虐心」的電影,又讓我敲下了這些「虐心」的文字,我也想大喊一聲,用三個字跟這種低沉的心情做個了斷,然後呼呼大睡進入夢鄉。畢竟,我們今天活得好,老祖宗們也就瞑目了。

這三個字,在高二的時候一篇語文課文里出現過,覺得余秋雨這三個字用的那麼好,那麼貼近「被虐」後的心臟:

我好恨!


6. 1942電影觀後感800字 初中作文 急急急急

1942,似遠去,實則未遠去

11月29日,我特地去電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之所以會去看這類題材的影片,是身體里一種說不出的力量驅使我去的。

在看這部影片過程中,我被觸目驚心的畫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鴻遍野、餓殍滿地慘不忍睹;慘無人道的日本帝國主義的加緊侵略;沒有良心、沒有人性的貪官污吏的橫征暴斂,想趁機發國難財……不過,也有催人淚下的鏡頭:老東家(張國立飾)在瞎鹿(馮遠征飾)欲賣孩子就自己的娘時,從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糧袋裡拿出了一碗小米;基督教徒小安(張涵予飾)為了救一個女孩全然不顧日軍飛機的轟炸,他差點丟了性命;花枝(徐帆飾)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討價還價後4升白面就把自己賣給了別人……不僅如此,就連蔣介石(陳道明飾)也有不少仁義的舉動!

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問馮小剛導演拍此片的動機。但我知道,這部從構思到完成耗時馮導18年的嘔心瀝血之巨作能夠上映,就已經是奇跡!我個人認為,此類題材影片的呈現,在陳述歷史真相的同時,肯定頂住了不小的壓力,與此同時,它能夠與大眾見面,說明我國的審查制度以及開放程度已經有很大飛躍。還有一事,細細回想片中的鏡頭畫面,不免發現現在的國產電影在製作效果和藝術表現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這里說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細節刻畫和故事情節,僅這兩點,作為國人的我,很激動很興奮:因為國產電影也越來越像那麼回事了!

重新溫故那個歷史時刻。那個年頭,本來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趕上旱災和蝗災,這種「內憂外患」使得已經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敗之吏)的不作為,讓人若有所思,讓人義憤填膺!生活在那個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實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學淺形容不出來。總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熒幕前的我,彷彿身臨其境;放映完畢,走出影院,眼前所見恍如隔世。我不禁驚嘆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河南,我想我也會像那個美國記者白修德一樣會義不容辭去的,我在追求我的「普利策」(河南大學新聞研究生)時,我也會用行動追憶那段似遠去,實則未遠去的歷史!

(謹以此文悼念那場災難死去的人們!)

7. 1942觀後感

昨天去看了馮小剛的大作《1942》,兩個半小時下來後,原本懷著輕松愉悅心情入場的我,出來時心中卻只有沉重和悲哀。
這部影片真實地記錄了1942年發生的河南大災荒,事實上,這是一段被很多人遺忘的歷史,然而這場使千萬人流離失所,橫屍遍野的慘痛旱災的確在河南這塊富庶的土地上發生過。
1942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旱災降臨在了河南,夏秋兩季莊稼全部絕收,滴雨未下,蝗蟲肆虐,很快整個河南變得赤地千里,老百姓們面臨了一場十分嚴峻的「吃」的問題。於是許多人在家鄉的糧食吃盡後,不甘願在原地等四,於是帶著一家老小,開始了一場向著山西的逃荒的漫漫長路。
本片用了兩條線索來陳述整個影片的內容,分別是河南延津的土財主和他的長工一家,還有就是當時國民黨的政府官員。這兩條線索形成了兩個極為強烈的反差,當財主和長工一家正在逃荒路上飽受飢餓的折磨和親人陰陽相隔的痛苦時,國民黨的政府官員卻在繁華的重慶整天歌舞昇平,明知有如此嚴重的旱災卻置之不理。兩者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頗具諷刺意味。
老財主本是延津一帶的富戶,家中略有積蓄。可惜不巧趕上了河南的災荒,游離在外的土匪因為飢餓,於是就集體來到老財主家門口要搶吃的。老財主不得已只好讓自己最信任的長工拴柱快馬加鞭到縣里去調兵,自己則先款待土匪,以此來爭取時間。不料事情敗露,惹怒了土匪,老財主的家中的工人與土匪發生交火,一時間整個大院里一片混亂,老財主的兒子被殺,倉房裡的糧食也悉數被搶,使老財主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可屋漏偏逢連夜雨,正巧又是災荒的年頭,莊稼絕收,糧食緊缺,整個延津縣都陷入了飢餓的危機。於是不得已,全縣的人都開始了逃荒的道路,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這條道路竟會布滿悲傷與絕望。
在逃荒的途中,不計其數的人因忍受不了飢餓和行路的痛苦和勞累,最終死在了路上。生存下來的人則是繼續疲勞地向前趕路。老財主一家本來帶了足夠的糧食,可是不巧碰到了國民黨的士兵,又遭遇了日本戰機的轟炸。在混亂中,糧食傢伙全部被無恥的兵痞所搶掠。這里十分直觀地反映了當時國民黨士兵的無理和無恥。他們雖然是國家的保護者,卻根本不體恤人民,在日軍轟炸後的混亂中,很多國民黨士兵爭相搶奪災民的財產,甚至還強佔一些年輕的女孩,那樣子不像是一個軍紀嚴正、訓練有素的國家士兵,反倒像是街頭的無賴和山中的土匪。
在遭受這次的搶掠後,老財主一家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災民,也開始了他們的人生悲劇。而飢餓的折磨也是越發地難耐,財主的舊日長工甚至在夜裡偷偷地背著妻子要將自己的女兒買給別人做童養媳,而價錢卻只有三升小米。可見當時的災荒到了怎樣嚴重的地步,往往到了這個時候,平日的金玉可能還不如這三升救命的小米。
逃荒的道路上,老財主的親人因為無法忍受嚴冬與飢餓的折磨,相繼凄慘地去世了。到了洛陽,昏庸的政府竟然不放災民進城,軍需官甚至還要從災民當中挑選年輕的姑娘去供他消受,赤裸裸的置民於水火不顧,最後老財主不得已,將自己的女兒賣出去了,也只換得五升小米。
最後老財主最終成為了這個吃人社會的犧牲品,在自己的孫子也被他不小心悶死後,他徹底地悲傷和絕望了,去往陝西的道路也被軍官封死。最後,他心灰意冷地孤身一人,在這冷漠充滿寒威的世界上回頭走去。此時的他只求一死,只想死得離家鄉近一點。
我覺得這部電影和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有些相似,同是反映的舊社會的悲哀,同是描述的一個人從充滿希望走向墮落的悲慘歷程,只是不同的是,《駱駝祥子》是人格的墮落,而《1942》則是心靈的墮落,從希望走向絕望,被這個吃人的無情社會吞噬的過程。同時也深刻地揭露了當時國民黨政府官員的昏庸。
在河南發生如此駭人聽聞的大旱災,甚至已經有人因為飢餓開始煮食自己孩子時。蔣介石卻依然鎮定自若地在華麗的重慶政府中與美國大使聊天,外交部部長聽到《時代周刊》的記者白修德反映的河南情況時甚至還認為這是天方夜譚。政府官員明知道有災情,卻只是向外界一味地推說不嚴重,繼續他們那糜爛的生活,而此時的河南卻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人間地獄。美國記者白修德為了尋求真相,孤身一人前往河南,用自己的相機記錄下了這一切,在經歷了一場可怕的大轟炸,見證了河南災民真正的悲慘處境後,向政府官員報告,那些官員要麼是閉門不出,要麼是踢皮球一樣地將責任踢來踢去,最後終於報告給蔣介石,迎來的卻是蔣介石的消息封鎖。可見當時的國民黨已經無能到了何種地步。
與此同時,河南的逃荒路上,早已經是餓殍遍野,野狗甚至都開始撕扯人的屍體。災民們都枯瘦如柴,道路兩旁全是衰草黃土,每日只能靠吃樹皮草根生活,人們的眼中不再有希望的色彩,只有絕望的死灰,而凜冬的寒威和漫天飄舞的冷酷白雪,也使得他們更加悲慘凄涼。
據不完全統計,因為這場大災荒而餓死的人數大約有三百多萬,而河南當時的人口有三千萬,也就是說,有十分之一的人在這場大災荒中死去,十分駭人,同時,也令人感到欲哭無淚,這場浩劫,如果政府救災及時,如果國民黨的士兵能體恤人民,不強行徵收軍糧,如果官員不是如此貪污腐敗,可能就不會有這么多可悲的人,也不會那麼多飽受飢寒,體會到了世態炎涼的,絕望的人在這茫茫長路上悲慘地死去。三百萬人啊,三百萬個家庭遭受了家破人亡的災難,怎不令人揪心,怎不令人為之悲哀。
而在這場浩劫中,令人感到十分可笑的是,三百萬人的死亡,三百萬人的悲劇,政府官方的統計人數卻不及其千分之一!簡直荒謬至極,令人悲憤至極,令我深感當時的政府無能。
河南政府官方統計,在這場大災荒中的死亡人數:1062人。
1062,這個數字,怎能對得住那三百萬死去的絕望的人。1062,這個數字怎能對得起那些在正月家家戶戶的喜慶的鞭炮聲和年夜飯的香氣中卻依然在這數九寒天流離失所的災民?
這時,我想起了這樣一句話:「世界上的各種悲劇都是魔鬼的傑作,但是,事實上,這些始作俑者都是被魔鬼鑽入身體的『人』。」
那些政府官員,就是被魔鬼鑽入身體的人。
這部電影,雖然票房表現平平,但是在我看來,卻是馮小剛最為成功,最為震撼人心的作品。也只有他,才能將這一切揭露地如此徹底,讓那段充滿著寒冬的威冷、災民的絕望的歷史赤裸裸地無比真實地展現在觀眾眼前,使觀眾感受到歷史的沉重。
同時,令人最為心寒的,不僅僅是當時政府的無能和災民的悲慘,更有軍隊的無能。這些兵痞雖有四十萬人,且都裝備精良。而敵對的日軍只有區區六萬人。在這樣雙方兵力相差懸殊的有利條件下,國民黨軍竟然損失了三十多萬人!一連丟掉了河南二十八座城市,然後灰溜溜地逃出了河南,將所有災民都拋給了日軍。
國難當頭,在官員的歌舞昇平、紙醉金迷下,是無數掙扎在死亡線上的河南災民在逃荒路上的茫然和飢餓。事實上,這場旱災,並不只是一場單純的天災,更是可悲的腐朽的舊社會的寫照。當老百姓的淚已流干,心灰意冷,生活的前途早已失去光明的色彩時,那些達官貴人卻只是一味地繼續自己糜爛的生活。這是個別人的悲哀,也是國家的悲哀,更是整個民族的悲哀。在那個荒唐悲慘的年代,人的性命已經不值一提了,在生存慾望的強迫下,河南的許多災民甚至殺死自己的兒女以此來填飽肚子,可是蔣介石呢?那個最高統治者呢?那個整日在青天白日的照耀下威風無比甚為英明的「人」呢?非但不採取有效的救災措施,反而還繼續無情地向已經水米不打牙的河南災民索取,搜刮民脂民膏。老財主一家的悲慘遭遇就是這一切的縮影了,在這種悲慘的時刻,或許死亡才是唯一的解脫。
今天豐衣足食的我們,不妨想想,在那個時候,幾千萬居無定所的人,游離在熟悉的故鄉,陌生的道路上,只為了一頓飽飯而奔波,在逃荒的道路上最終凄慘地死去,成為野狗充飢的食物。活著的人,也只能繼續受著官員兵痞無恥的剝削,在死亡線上苦苦掙扎,形容枯槁地在世界上絕望地行走,是怎樣一幅悲慘的畫面。
當你通過銀幕,跟隨那些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的人群行走在逃荒的道路上,你或許就能真正體會到什麼才是悲哀與絕望。
這部電影給人的感覺並不是像《唐山大地震》一樣的感動,而是一種凝重,一種歷史的凝重,就像《勇敢的心》一樣,使人們不禁深思,在這悲劇的外表下潛藏的真正的人性與道德。
說來慚愧,1942的河南大災荒雖然如此慘絕人寰,令人駭人聽聞。但是我卻沒有在歷史書中過多地找到關於它的記載,可以說,這是一段被人遺忘的歷史,但是馮小剛卻把它重新描畫了出來,讓世人熟知。
溫故1942。
真心希望有人在看到這篇文章後能不吝嗇那幾十塊錢去電影院欣賞一下這部電影,你在感到沉重和悲哀時,也能感到一絲欣喜,因為中國終於有了一部真正的堪稱巨作的電影。
不能忘記那段悲慘的歷史,因為它不容忘記。對於歷史的凝重感,我們應該時常放在心間,雖然國家早已經不再是以前積貧積弱的弱小之國,但是1942卻依然是一個警示,其實這才是被動挨打的真相。戰爭並不是外表上的,我們平時在愛國主義電視劇中看到的戰場上與敵人的豪情萬丈的拼殺,而是1942中無數絕望悲傷的災民和被烈火燃燒過的萬里焦土。

8. 看完電影<1942>有何感想 400字左右的觀後感. 急!!!!!!!!!!

一九四二年,河南,旱災,蝗災,三百萬人餓死。「在死三百萬的同時,歷史上還發生著這樣一些事:宋美齡訪美、甘地絕食、斯大林格勒血戰、丘吉爾感冒。」馮小剛的電影保留了劉震雲小說里的這句話,在風雲突變的大時代,個人的悲慘只是你個人的大事,蔣委員長心裡則另有其他,日寇步步緊逼,陝北盤踞著逐漸坐大的敵對武裝,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場,戰後世界格局與中國國際地位……與這些大事相比,河南的災情未免來得不是時候。其實蔣委員長並非不信,只是不願相信。如同王小波筆下花剌子模的君王,他拒絕聽到關於河南任何壞消息,「災是有的,但沒那麼嚴重。」直到看到《時代》記者拍到狗吃人屍的照片,蔣委員長才不得不承認災難的存在,才開始杯水車薪的救援。

而幾百萬災民,早已在逃荒路上奔走多時。在大災面前,無論貧窮或富裕都無法倖免。電影里災民這條線,主要是張國立飾演的財主和馮遠征飾演的佃戶逃荒的旅途。財富在這個時候毫無幫助,儲存了那麼多糧食架不住飢餓土匪的吃大戶,逃荒路上經不起撤退士兵的哄搶,只能眼看著身邊的人一一死於不同的非命,兒子在家被土匪戳死、兒媳生完孩子餓死、老婆悄無聲息地餓死、小孩子最後被自己悶死,貧窮的呢,一樣,病死餓死打死炸死,反正是各種死,讓人想起了余華的《活著》,幾百萬人為了活命,往西邊不停奔走,其實那邊又能有什麼呢,但無論如何,走下去,似乎就有活著的希望。

九四九年蔣介石敗退台灣,其實一九四二年這場飢荒中顯露出來的問題已經為他的崩潰埋下了伏筆,貪污腐敗泛濫,官僚主義嚴重,政府行政效能極為低下,而社會力量又被嚴厲管控,這一切都是七年後失敗的先兆。溫故一九四二,溫故而知新,要知道,可以餓死三百萬,也可以餓死三千萬,有時候有天災,有時候是是誣陷為天災,有時候可以逃荒,有時候卻不讓出去要餓死就餓死在自己家。也許那樣的飢荒不會再來,但各種混亂未必會消失,如何選擇,如何決定,值得每個人深思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