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影評
『壹』 讀後感400字的5篇
《賣火柴的小女孩》讀後感
自從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文章後,我對那位賣火柴的小女孩產生了敬佩之情。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下著雪的大年夜,又冷又餓,可又不敢回家,她只好蜷縮在牆角,幾次擦燃了火柴,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但在飢餓與寒冷的壓迫下凍死在街頭的故事。
她多麼的可憐,我非常同情她,如果她生活在我們的社會上就不會有今天這樣可憐的遭遇了。想想她多麼的餓,幾天沒有吃一頓飽飯了,還要在大年夜這樣美好的日子裡去賣火柴。是那樣冷的天,在寒冷又飢餓的情況下賣火柴。
但是我沒有她那樣的能耐,我們如果一天不吃飯就餓的慌,那樣的冷,我們根本就還沒出門,就不敢出去了。想像小女孩那樣還要餓幾天,我們跟本做不到,如果是我們的話就要哭天喊地了。她在餓的時候,我們正吃著香噴噴的食物,美味可口。
小女孩穿著又臟又破的衣服在賣火柴,是那樣的單薄的衣服,風一直灌入她的身體,身體凍得像一塊冰。還要走路,在那樣厚的積雪裡走,腳丫都不能動了。
終於,她走了,在一個除夕夜,在一個美好的日子裡走了,她跟著她奶奶飛到沒有飢餓,沒有寒冷的地方去了。我為小女孩悲慘的命運嘆息,我為人們對她的冷漠傷心。
我們呢,穿著嶄新的衣服,鮮艷亮麗,厚厚的,多麼的暖和。還有新的鞋子,暖得腳很舒服。
我們怎麼與小女孩比啊,她沒有鞋子、衣服,甚至沒有得吃一頓飽飯。我們多麼的幸福,小女孩多麼的可憐,我們隨手可得的東西她卻想得到,是比登天還難。
我非常佩服那位賣火柴的小女孩,她善良、勤勞。她什麼都會做。我們比她幸福多少倍啊,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我們現在的生活,讓我們的未來更加美好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
那天去書店,我從一大堆世界名著中挑了一本很薄的書,名字叫《麥田裡的守望者》,在我拿起這本書時,我沒有想到這么薄的一本書會對我產生這么大的影響,使我感觸很深,我覺得這本書的形式和內容都很出色.
美國的五十年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雲尚未散去,冷戰硝煙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著混混噩噩的生活.於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他抽煙酗酒,不求上進,但是,他還不至於淪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為在他心底,一直還存有美麗而遙遠的理想---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度,這個時代正處於巨大的變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異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50年代的美國確實有些相象.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很多人開始迷茫,消沉,他們逐漸遺忘自己的理想,沒有了最初的熱情,開始嚮往平庸.
我們是一群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自然已經習慣了困惑和煩惱,但是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我們的路,我們應該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假如霍爾頓沒有他純潔的理想,那他就會墮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讓他活下來.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燈,它帶著人走向未來,走向光明.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縱然生活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不就都會過去,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會更美好!
(讀《窗邊的小豆豆》有感) 今天,我一口氣讀完了日本著名小說《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是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徹子寫的。
小豆豆在原來的學校總是搗亂,一會兒叫路人過來,一會兒叫燕子飛,總是搞得不得安寧。但是,自從小豆豆來到巴學院,她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上課認真聽講。可她但頑皮依然不改,有一次,小豆豆准備回家時,看到一張報紙,她後退幾步,飛奔到報紙前面,用力踩下去,「撲通」,小豆豆一下子掉了下去,原來這兒是掏糞口,掏糞人員有事出去了,為了不讓臭味散發出去,掏糞人員用報紙蓋上了,媽媽見了,又好氣又好笑。小豆豆說:「我以後絕對不會踩報紙了。」那麼說,除了報紙,她還會踩其它東西了?媽媽在心裡這么問自己。小豆豆在巴學院勤奮好學,這都歸功於小林作宗校長可以設計出這么好的學校。巴學院一共有五十多人,一個年級才八九個人。另外,巴學院還組織一些課外活動,比如:泡溫泉,游泳,散步„„在巴學院里,小豆豆成為了一名真正的小學生。可是,巴學院被美國轟炸了,小林校長決定再建立一所學校。
我要向小豆豆刻苦學習學習,小豆豆,你真棒。我希望世界上有巴學院,因為小林校長理解孩子,他教育方式好,他還有一顆博愛,寬容,仁慈的心,小林校長能不被孩子們喜歡嗎?
《窗邊的小豆豆》讀後感
《窗邊的小豆豆》講述了作者黑柳徹上小學時的一段真實的故事。作者因淘氣被原學校退學後,來到巴學園。在小林校長的護和引導下,讓一般人眼裡"怪怪"的小豆豆逐漸變成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孩,並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礎。這本書不僅帶給全世界幾千萬讀者無數的笑聲和感動,而且為現代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為20世紀全球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
新版的《窗邊的小豆豆》封面是粉紅色的,那句「每個人都能在這本書里找到自己陽光燦爛的童年」的話,勾起了我對童年時光的懷念,想起了小姨當年送我的那本沒有版權、印製粗糙的「小豆豆」。小豆豆的故事,早已模糊不清,我記住的是當年閱讀的溫馨和感動。如今重讀這本書,更加感受到一份童真和不帶世俗的純凈。也不知道現在熱哈利?波特的孩是否還會為小豆豆那些小小不言的淘氣動心,真正動心的倒是我們,少年時代的記憶只要有一扇窗口打開,就會像清新的空氣一樣撲面而來。
說心裡話,我是羨慕小豆豆的,調皮的她碰到了一個超級棒的小林校長。小林校長對幼兒教育有他獨到的見解。他很有耐心連續聽六歲的小豆豆說四個小時的話而不打呵欠;也很有創意、會想到用廢棄的電車改裝成上課的教室;最最棒的是,他尊重小豆豆天馬行空的想法,當小豆豆把糞坑裡的東西全撈出來堆成一座小山,校長先生只說「弄完之後要放回去喔!」我也羨慕小豆豆有一個寬厚仁慈的媽媽,直到她二十歲之後,媽媽才跟她提起小時候因為太過調皮被退學的事情。如果當初在小豆豆還是個六歲的孩時,媽媽說:「怎麼搞的?你竟然弄到要退學!我們只好再找一個學校了,如果再退一次學,就沒有學校再要你了!」小豆豆一定承受不了這種教育。所以我覺得每個老師與家長都應該來讀讀這本書,來探索孩的內心世界,你會發現小林校長和小豆豆媽媽的這種教育方式很適合孩的成長,了解孩的內心世界才是教育孩的出發點。 有人把《窗邊的小豆豆》說成「成年人的童話」,把它和時下流行的幾米系列、麥兜麥嘜系列混為一談,並說什麼「成人的童話很美好,成人的童話很無奈」。我不贊同這種說法,小豆豆並不是成人的童話,而是講述成人的童年往事,我們這些成年人可以從中找到很多屬於自己的過去,而小孩可以從中看到他們現在的童年。童年是人一生值得回味無窮的東西,它和童話一樣都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美好的回憶,但童年絕不等同於童話,童年始終是真實的,而童話純屬杜撰。
這個叫小豆豆的女孩眼裡所展現的童真世界是我們曾經忽略和淡忘的美好事物,這種忽略通常都是一生的,那些生命中非常寶貴的東西,居然整整一生我們都沒有想起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所以我們更應該去讀這本書,彌補這種遺憾。
這本書不僅讓我們記住了一個由六輛電車改成教室的學校,校名叫"巴學園",更讀到了一個兒童成長的旅程,這個旅程是創造力和社會適應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過程。這個旅程對於每一個人都很重要,對我們現在的教育更重要。
多年後,當我有了自己的孩時,那個時候看著他(她),我一定會回憶起這本書,想起小豆豆曾經給我帶來的這份恆久的感動,還有對當今教育的思索。
(讀《難忘的八個字》有感)
今天上作文課我讀了《難忘的八個字》這篇文章,讀完後我為這位老師的所作所為感到驕傲。
小作者天生就是兔唇、左耳失聰。因此這個殘疾的小作者擁有者一顆受傷的心靈。但是小作者上二年級時的一次耳語測試中,改變了小作者對人生的看法。
小作者在最後一個測試耳語,她把失聰的左耳對著倫納德老師,同時將右手輕輕的蓋在耳朵上,倫納德老師說了讓小作者終身難忘的八個字,就是:「我希望你是我女兒!」這八個字撫慰了小作者受傷而幼小的心靈。 我也有類似這樣的老師,那就是我的班主任李老師。只要是教過我的老師都知道我是一個比較內向的小女孩,老師們都想幫助我,讓我上課積極舉手發言,都沒有任 何效果。但是自從李老師找過我後,耐心地對我進行的鼓勵和開導,我就慢慢有了變化。上課開始主動舉手發言,而且發言的聲音變大了,因此老師在全班同學的面 前表揚了我,使我深受鼓舞,我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努力學習。這樣使我在五年級我還當上了小隊長。老師知道我心靈手巧,所以細活都交給我做,我也感到非常的自 豪。我想,如果這樣的老師再多一點,我們就可以更好的發揚自己的優點了!
倫納德老師及我的李老師讓我知道了人生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你拋掉自卑!
(讀《蜘蛛和蠶》有感) 最近我讀了《蜘蛛和蠶》這個故事後,感悟良多。
蜘蛛每天兢兢業業地織網,捕捉昆蟲,而蠶結上一個繭,便在裡面「呼呼大睡」。可是,蜘蛛的辛勤勞動得不到回報,蠶的「懶惰」人們卻稱贊不已,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就是蠶對人類的貢獻大。
蜘蛛雖然經常辛勤地織網,但它是為了網住更多的昆蟲方便自已吃飽,這便是自私自利的行為。蠶與蜘蛛不同,它能結繭吐絲。有句諺語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蠶用它的生命換來了絲。而它的絲可以做成許多對人類有用的東西,所以人們十分喜歡它。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樂於助人,舍己為人。如清潔工人為了給大家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不辭勞苦地工作,白衣天使盡心盡力地為病人解除痛苦,挽救生命,邊防戰士為了保衛祖國而離開親人......啊!他們不正是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蠶嗎?然而,也有些人自私自利,貪臟枉法,只為自已不為他人,如貪官利用公款大吃大喝,小偷危害社會,而他們就是一隻只可恥的蜘蛛!相對於蠶,難道這種行為不卑鄙嗎? 在人們的生活中,需要有這樣無私奉獻的「蠶」,這些「蠶」為人類能生活得更好,不惜付出汗水甚至生命,他們的偉大,他們的高尚,我們應永遠記在心中。對於蜘蛛,他們的卑鄙齷齪,令人們難以啟齒。 我決心向蠶學習,為祖國獻出一份力量!同時我呼籲:蜘蛛們醒醒吧!
《詹天佑》讀後感
我讀了《詹天佑》這篇文章後我有很多感想。 詹天佑是一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京張鐵路就是在他的帶領下完成的。
我們一開始說要修著一條鐵路,帝國主義者就跑出來阻撓:「我們不同意你們修,要修也可以,但必須要用你們自己的工程師才行。」
1905年,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務。詹天佑夜以繼日的工作,遇到困難,他總會想:這是我們自己修築的鐵路,一定要修好,為國爭一口氣。鐵路經過很多高山,必須要開鑿隧道,居庸關山勢高,岩層厚,他採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方法;八達嶺長一千多米,他們採用中部鑿井法,把工期縮短了一半。青龍橋坡度大,詹天佑決定採用兩個後車頭,設計了「人」字型線路,這樣就省力多了。 看到了嗎?這就是我們的愛國工程師,他不怕困難,也不怕嘲笑頂著各種壓力,接受了這個任務。他這種精神,非常值得大家學習。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存在著很多這樣的人,比如每天要去少體校訓練的人們;每天要訓練的運動員;代替全校去區里比賽的同學„„他們都有很多壓力、負擔,但是他們並沒有選擇放棄,而是選擇了堅持。那些去少體校訓練的人們都可能成為未來的運動員,他們也可能會在奧運會上拿金牌,為國爭光。 我們中國人有很多,人人都想為國爭光,人人都有一顆中國心。想爭光的人為什麼沒有爭光呢?是因為太難?太苦?太累?我想都不是,而是你們的毅力不夠堅強,做事總是半途而廢,遇到困難就退縮,你們要學習詹天佑,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一定要為國爭光,因為我們是未來的希望!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戰禍四起,民不聊生。
在賭場內「散步」的小老千陳少卿欠下黑道老大林嘯東一隻手,為了保住這只手,陳少 卿不得已將一條財路乖乖奉上。並帶著林嘯東找到假扮探長肥唐行騙的「八面鬼臉」以及躲在監獄中頤養天年的「不動石佛」兩位江湖巨騙。
『叄』 如何評價張愛玲在香港時期的創作
我小時候很迷戀張愛玲的文,還抄了幾本張式金句,連張愛玲的刻薄都喜歡得很。
至於楊絳,我小時候因為崇拜錢鍾書的《圍城》而買了楊絳全集,全書看下來印象深刻的就只有養貓那幾篇,記得她用奶粉團喂貓,覺得有趣。
單從文字的角度,我肯定支持張愛玲,張愛玲在我眼裡是天才作家,文字殊麗,無可比擬,連她自己都比不上過去的自己。
但我要說,楊絳這些話,哪怕是說得難聽,人家也只是在私人書信里說,又不是公開發表,這根本沒什麼的。
還不允許別人有點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啊?
題主應該多看看《增廣賢文》,千百年前的古人就已經總結過了這些人情世故的規律:
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
我更愛張愛玲,我對張愛玲不是愛戴,是純粹的愛,況且我還是個基佬。
中國文學往前數一百年,列出幾個作者來,必有魯迅張愛玲及錢鍾書,而不一定有楊絳;中國翻譯史往前去數一百年,必有傅雷楊戴嚴復,也不一定有楊絳。
正如楊絳所說的,「你生活的時期和我不同,你未經過日寇侵略的日子」,在她而言漢奸是不能被寬恕的。我想她的意思大概是,你我的生活經歷不一樣,所以我跟你的世界不一樣,我有我自己的故事跟觀點。
而張愛玲的一生,是很絕望的。孩童時代因為破裂的家庭,母愛在她的人生中缺席,父親的暴戾讓她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張愛玲曾在書中寫到自己因為後母挑唆父親,「被囚禁在地下室半年,生病了也不能看醫生,最後在傭人的幫助下逃了出來」。由於年少時缺少家庭父母的關注,青春期的時候故意奇裝異服想要引人注目實在是正常不過的事情。
『肆』 雙城記英文觀後感大約五十字
由於沒有換看該影片,提供建議參考怎麼寫觀後感
對XXXX...的觀後感
------------------- 【可以有題記吧】
第一段版,首先介紹權影片中印象深刻的片段.拿精彩的介紹一下.
第二段,我對此所產生的感覺啦.感受啦.頓悟啦.寫一下.穿插劇情一下
第三段,結尾么好了.用簡潔得話再次概括自己的想法.
『伍』 將愛情進行到底 觀後感
第一個故事:七年之癢的故事,時間沖淡了愛情,盡管物質上的滿足,但是卻忽略了愛人精神上的關注,漸漸的對愛情充滿了困惑和迷茫,慢慢的將曾經的那份感覺遺忘。一次偶然失蹤事件讓彼此重新審視對方,拾回了愛情。那些夢幻的和虛幻處理的圖像就是用的超現實主義手法描寫表現這一點,有點童話,男主角追汽車那個鏡頭印象深刻,表達了雖然兩個人雖然身體走的很近,但是心靈卻越來越遠的意思。最後也許是導演想表現這個故事結局是最美好的虛幻(- -!一般都是分手結局。)因為我認為即使最終他們合好了,因為這件事還是對婚姻有裂痕的,感情不再完美如初。還有點我很納悶,在探尋對方是否深愛自己的時候,女主角一直在幕後安排,顯的好良苦用心,男人一直是被動發現,顯的多弱智(換了我才沒那麼笨#^_^#),估計導演覺的女性感知更細膩點吧.... ----關於這個故事有段話不錯「你忙,忘了我需要陪,你忙,忘了我會寂寞,你忙,忘了我在等你電話,你忙,忘了你對我的承諾。愛情不是你有空才來珍惜的,等你有空了,對不起,愛情沒空了!」o()^))o 我每天可是一直在等親愛的電話喔。 第二個故事:一下回到現實,男主角從老總變成修理工,美女變成黃臉婆了。一身紅裙紅高跟鞋,兩個孩子他媽,大半夜到自動售賣機買套套,在一個骯臟的小貨車搞車震,廉價旅社,被抓警察局,和前夫猥瑣男打架,整的太現實凄涼了。昔日的學校金童玉女淪為平常小人物。婚姻事業都不如意。導演運用了大量穿插鏡頭(就是回憶上學時候純純的愛情丫)想表達的是現實就是殘酷的,只會把那些美好的回憶撕的粉碎。最後結束時,男人要走了,女人幼稚的攔下飛機至少不想給當年的初戀留下一個糟糕的印象,那個輕輕的吻確實讓人心酸讓人心疼,我想親愛的肯定這時候悄悄感動了吧。女人總是感性的,女主角想最後一次近似偏執的挽留,但是面對現實的無奈(比如說他倆想通過激情找回當年感情,得到短暫的肉體歡愉都那麼困難一 一+導演黑色幽默,我就不信那麼巧,就不能讓他們把事辦了,畢竟大學畢業就再也沒見面了,不給力。)男主角退卻了,如同機場大廳里的人群,航班起落,來去匆匆終不見蹤影。所以,學生時代的愛情終會回歸傳統,男女主角短暫的相遇,女主角心底的波動終會在現實里慢慢撫平。相見不如懷念,最美好的愛情只會留在記憶里。男主角有句話「我們都已經不是曾經的我們,還想怎樣,還想怎樣?」我挺有感觸啊,不見面,不聯系,只是將曾經的美好埋藏在心底,也許才是最好的選擇。珍惜現所擁有的才是最重要的。 PS:有個鏡頭過渡很好,他倆下雨天翻大門。翻之前他倆都好客氣,不自在,翻了大門實際就是翻越了阻隔兩人距離的心理大山,一下好像又找回學生時代的感覺,後面女主角就比較主動,不知道是舊情復燃,還是對現實苦悶生活的發泄,一下就比較豪放了,她踢套套販賣機的時候的確很彪悍,把我雷著了)。 第三個故事:穿越到了法國波爾多,景色不錯,也是最美的故事發生的地方。男主角沉湎於10年前的感情,偶然接到女主角電話,以為她還沒有忘記自己,便去法國找她,然而卻發現深愛的女人已經開始另一段生活,為了捍衛與另外一個男人的感情而和小三做斗爭,苦苦掙扎。給自己唱的歌其實是那個男人求婚時唱的歌,當那個男人重新唱起那首歌,女主角猶豫了(男主角在看到女主角的婚姻遭遇背叛時,很man的說「跟我走吧」我猜女主角肯定動心了。)那一段感情沒有轟轟烈烈,沒有山盟海誓,即使女主角和那個男人不那麼般配,但是經歷了多年時間的洗禮,親情在那裡。男主角明白了,所以選擇離開,留下手機,讓大海代替他告訴女主角「我愛你」。最後有個鏡頭很nice.男主角握著並不在的手機,也彷彿握著並不存在的女主角的手,也就是曾經的戀人,走向大西洋。當時女主角也追到沙灘了,他們是否重逢了?我也不知道,結局就是開放的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導演太聰明了。結尾那個《等你愛我》把我感動了,我覺的是最震撼人的一幕,12年之後的相遇,我還愛著你,但是你卻沒有再等我,我一直在等你,但是你卻已經不再愛我。很佩服這個男人,真的,從心底,雖然知道是虛構的。他不知道所愛的女人在那裡,依然多年如一日的用這種最浪漫的方式來想著她,紀念他們的愛情,十二年的深情,最後雖然相遇,但是結尾還是兩人依然錯身不能在一起,放棄自己,成全所愛的人幸福,他已經把愛情升華到一種境界,挺偉大的.... 網上有句話,關於這方面,很好。 我覺的放在結束很不錯、 錯過,就是一生的離別;錯過了,就再不會有機會,再也不會有等待....所以如果遇到了那個讓你動心的TA,就讓TA,永遠的,留在你身邊。 PS:張一白是有個很有思想的愛情片導演,李亞鵬,徐靜蕾實力派真不是蓋的,小柯的音樂很有感染力,騙了無數少女的眼淚。好了,就寫到這吧,很晚了,親愛的,我今晚可是很認真的看了兩遍,上面這些借鑒了網上一些影評,不過更多的是原創,切身感受。完成任務了。有沒獎勵得? ^_^o~ 努力!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 《雙城記》查爾斯·狄更斯12年前,電視劇《將愛情進行到底》風靡大學校園,也許不見得每個女生心裡都有一個楊崢,但每個男生心裡都有了一個文慧。12年後,電影版《將愛情進行到底》講述了楊崢,文慧在北京,上海,波爾多三個城市發生的三個故事,三個故事講述了電視版《將愛》的三種可能的延續,這個《愛情三城記》告訴我們:「這是最好的愛情,這是最壞的愛情,這是溫情的愛情,這是感傷的愛情,這是失落的愛情,這是追憶的愛情,這是圓滿的愛情,這是破碎的愛情,愛情給人以希望,愛情給人以失望;人們除了愛情還擁有很多,人們除了愛情一無所有;人們帶著愛情直登天堂,人們為了愛情不惜直下地獄」北京,愛情被生活熔煉成親情,只有雙方隔開一段距離互相守望時,才發現幾乎忘了自己還愛著彼此。這是一個太美好的結局,美好的是婚姻,再看不到愛情。北京,與愛情無關!上海,記憶之城。過去太美好,現在太殘酷。失落的再也找不回來,唯有離別之吻,一樣的感傷刻骨。上海,沒有愛情,只有回憶。波爾多,一個已有家庭,一個堅守愛情,堅持讓這份愛情熠熠生輝,讓觀者為兩人遺憾,世上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當下」,有種可貴的情感不是「堅持」而是「放棄」,兩人最終都重歸現實的生活,愛情的剎那綻放將會埋藏在記憶深處。波爾多,不相信愛情。我喜歡波爾多這個結局,這個故事有遺憾的殘缺美,楊崢對文慧的愛情,它不會再變成親情,不會再變成激情,它是楊崢為文慧捕捉大海聲音的背影,12年前是,12年後依然是。片頭響起了陳琳的《等你愛我》,12年前的這首歌唱的撕心裂肺,歇斯底里,那是年少的沖動和執著;片尾陳奕迅翻唱的《等你愛我》淡淡而憂傷,那是經歷歲月的滄桑和成熟。我們感懷愛情,不如說是感傷時光,感傷那段被愛情親吻撫摸過的時光。
『陸』 侏羅紀公園1的影評
《侏羅紀公園》這部電影,是比較著名的一部科幻片,我對其評價正如標題所言——恰到好處。其實,就我本人來說,不是很欣賞展現未來世界的科幻影片,尤其是某些影片中對未來世界的描寫極其離奇,雖說能給觀眾帶來某種視覺沖擊和感觀上的愉快,不過畢竟電影中的世界太脫離我們的現實,讓觀眾不容易接受和融入其中。這一系列影片則不同,它是以當今時代為背景,加入「恐龍」這一科幻因素而構成的科幻性質的災難片,這既讓觀眾們感覺新奇,又不脫離生活實際,欣賞起來會感覺饒有興致而且沒有隔膜。影片都很精彩,這是比較難得的,電腦特效不錯,真是而不誇張。其實,不管我說多少它的好處,一言以蔽之,那便是恰到好處。
至於不足,或許就是影片對於「恐龍」的科學內涵挖掘還不夠。具體來說就是,「恐龍」本身是一個很敏感和神秘的事物,作為以恐龍為題材的科幻電影,電影中應該更深入的去展現一些恐龍的科學內涵,而這部影片在重視視覺效果和緊迫情節的同時,稍微顯得忽略了對恐龍基本常識的介紹。
『柒』 求1948年版《霧都孤兒》影評
前一段時間看了<霧都孤兒>這部電影,也許是看過原著的關系,我覺得這部電影並不是很好,過於簡略.電影整體的人物的選擇還是非常的好的,非常的符合原著的風格,但是整個的故事的梗概不是太好的,一些奧利弗的身世中很重要的人物沒有提及,而且奧利弗的撲朔迷離的身世也沒有體現出來.整個故事情節顯得不連續.但是,既然可以拍出來讓大家看也是很好的啊.
故事發生在19世紀30年代的英國,在一個寒風料峭的深夜,一個男嬰剛在貧民區里呱呱墜地,苦命的母親便撒手人寰。誰也不知道產婦的身份,男嬰由此成了無名孤兒。後來他被當地教會收養,撫養他的女管事給他起名奧利弗&S226;忒斯特。
奧利弗(巴尼&S226;克拉克飾)9歲時,由於沒人供養他上學讀書,於是進了濟貧院的童工作坊,每天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因為奧利弗既不會耍滑偷懶,也不會阿諛奉承,所以經常受到管事的打罵。這些正在發育的孩子們終日衣不遮體、食不裹腹,萬般無奈下,他們決定抽簽選定提出加粥的人選,結果抽中的正是奧利弗。晚餐時,奧利弗如實提出了要求,大驚失色的管事決定攆走這個造反的隱患。
不過幸運的是,奧利弗終於沒能成為打掃煙囪的小工,而是被殯儀館老闆索爾比利相中,成了他用五英鎊買來的學徒。循規蹈矩的奧利弗很快得到老闆夫婦的器重,卻也遭到了年長學徒諾爾的嫉妒。諾爾取笑奧利弗死去的母親,奧利弗忍無可忍大打出手,後來卻被老闆誤解,遭到毒打。一氣之下,奧利弗含恨出走,奔向遠方的霧都倫敦。
在倫敦郊區,飢寒交迫的奧利弗遇到了阿特福,阿特福不僅為他提供了棲身之處,還將他引薦給一個叫費金的人(本&S226;金斯利飾)。天真無邪的奧利弗還蒙在鼓裡,他住的地方其實是個賊窩,這些孩子都被當作犯罪工具,而費金正是他們的「教父」。
一天,奧利弗和阿特福等人一起上街,阿特福行竊時意外敗露,混亂中,奧利弗被人當作小偷抓進了警局。幸虧一位書店老闆證明了奧利弗的無辜,而被偷的富翁布朗羅也心生愛憐,於是將奧利弗接到了家中。
費金和同夥西克(傑米&S226;福爾曼飾)並未善罷甘休,趁奧利弗外出買書之際將其綁架,而布朗羅則誤以為小男孩攜款潛逃,心中失望不已。又回到賊巢的的奧利弗在費金的哄騙下道出了布朗羅家的境況,並被西克脅迫前去搶劫。雖然搶劫被成功阻止,但奧利弗卻被冷槍擊中,正當西克准備將他拋進河中之際,同行的托比救下了奧利弗。
險惡叵測的西克依然鼓動費金除掉奧利弗以絕後患,而他的女友南茜則試圖保護奧利弗,並和布朗羅取得聯系,希望幫無辜的奧利弗逃出魔窟。孰料,南茜的意圖已被費金察覺,不久便被西克殘忍的殺害。
警方很快對西克和費金展開抓捕,逃跑中,西克不慎喪命,費金最終被繩之以法。不久,布朗羅帶著奧利弗探望獄中的費金,盡管經歷了種種費金造就的不幸,而善良的奧利弗卻仍在心底默默為他祈禱……
從狄更斯的原著出發,我么還可以看到整個故事就像倫敦城內多年不散的濃霧般溢滿了沉鬱的氣息,下層窮苦人民的命運被時代和少數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上層人玩弄於股掌之中,而下層人之間卻少有相互的關心、扶助,多的是相互利用、迫害……
而對於波蘭斯基的這部電影來說,它要面對的是當今天下的孩子們,必須有全新的元素出現。同樣身為大師級人物的羅曼·波蘭斯基對於該片的重新定位使得其將會成為一部多姿多彩的育教於樂青少年影片,添加娛樂的因素是當今很多人樂此不疲的事情,但是原著的精神氣質絕不能拋棄。於是,"讓青少年接受一次'現實'的再教育"成了羅曼·波蘭斯基這部2005年版《霧都孤兒》所宣揚的主旋律。
絕大多數由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均能獲得不小的成功,且從商業角度看也有著不小的契機,這一點眾人皆知。因為人們接觸文學著作在先,而且著作中的字里行間要給人更加廣闊的想像空間。而電影這種藝術形式只是通過卷卷的菲林,並在一兩個小時內要表現出龐大的內容自然是有著不小的難度,而且選擇與原著形象切合的演員也是千載難逢、萬里選一。所以要拍攝這樣一部電影,對於導演自身和眾演員們的功力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相信,有著豐富閱歷和資深導演功底的波蘭斯基完全可以駕馭這部名著的走向,在金秋帶給孩子們以及眾多喜歡這部名著的"大孩子們"以別樣的文化感受。
名著經常是電影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自今,已經有近二十個電影半版面世。其中最經典的要屬1948年大衛·連恩執導的版本。盡管1968年也有一部與小說同名的音樂類型,但由於其演繹得過於離譜,它並未被歸入這部名著改編作品之列。細數從頭。最早將這部名著搬上大銀幕的並非英倫本土人士,而是大洋彼岸的美國人。盡管當時電影世界尚處在默片時代,好萊塢也尚無太大號召力。但那時的人們已經懂得將現成的名著改編成劇本排成電影示人。於是,1909年便成了《霧都孤兒》這部名著首次以不同於書本的形式示人的年代。年後的1912年。覺醒的英國人也隨即拍攝出了自己的《霧都孤兒》電影,以不甘落後於新興的美國人。
此後的1916年、1920年、1922年和1933年,名著《霧都孤兒》幾乎成了電影院的常客,屢次被眾多導演和電影人們搬上大銀幕。直到1948年,英國人這一次正八經地將《霧都孤兒》好好地拍成了一部經典的電影作品,也成為至今《霧都孤兒》所有影視版本中最為典範的一個。此後的幾十年裡屢有《霧都孤兒》的影視作品面世,但這其中,要麼是出於商業考量的快餐類型,要麼是胡亂襲雅的糟爛作品,很少有值得一提之作。
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商業味道橫行的電影世界,同樣經歷過好萊塢商業味熏陶的歐洲大師級導演,羅曼·波蘭斯基重又拾起這本名著,欲將其以全新的角度展開示人,頗值得期待。縱觀近百年來,《霧都孤兒》可謂是伴隨著電影這類年輕藝術一同成長,經歷了從默片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傳統拍攝到各種特技在電影中的廣泛運用的一切一切。新世紀的到來,也預示著本本名著也即將迎來新生。稍遠的有2004年的《威尼斯商人》,近的有今年的《傲慢與偏見》,都成了《霧都孤兒》強有力的幫手。願經典名著在那些有識之士的手中重煥光輝。
羅曼·波蘭斯基在2004年3月接受采訪的時候談到自己創作這部影片的動機:"我去年休息的時候經常和我的孩子們在一起玩,而就在那時候我想到我可能應該為孩子們拍攝一部屬於他們的電影。接著我逐個回憶自己在小時候最愛看的書,最後留在我腦海里的就是這本《霧都孤兒》。"可見,波蘭斯基欲拍此片雖有些突發其想的味道,也是受他兩個兒子的啟發。但影片源自名著,前面又有經典電影的壓力,要想有所突破,實在很難,也需要莫大的勇氣。
這位從美國流亡到歐洲的導演看中了曾經被翻拍了數次的《霧都孤兒》,波蘭斯基表示要把英國大文豪狄更斯筆下的這個故事改編成一部多彩多姿的青少年娛樂片。狂人波蘭斯基此次不敢篡改狄更斯原著現實主義的精髓,但他在片中會更注重表現狄更斯不時蹦出的冷幽默以及骨子裡向上的氣息,讓青少年經歷一次光明的教育。主意已定,於是波蘭斯基便率領眾人開始了影片緊張的製作階段。最終,波蘭斯基選中了文化氛圍稍顯凝重的中歐--捷克共和國首都布拉格開機。但是為了尊重原著的風格,演員陣容是清一色的選擇了英倫三島的影星。
片中扮演"霧都孤兒"奧立佛的是非常有表演天賦的年僅10歲的小演員邦尼·克拉克,而賊窩的領頭人法根則由老牌影星本·金斯利擔綱。好萊塢為數不多的幾位英國演技演員當中就有本·金斯利的名字,因他出色地演繹了印度英雄人物"甘地",而一躍成為奧斯卡影帝,他也成為了第一位有印度血統的奧斯卡影帝。而在《巴格西》及《性感野獸》中的精彩表演則為他贏得了兩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提名。這位手捧奧斯卡小金人的老戲骨出演大反派,也稱得上是影片的一大看點。
本片於從2004年7月正式開機,在當地的巴蘭多夫製片廠仿照英國倫敦上個世紀的城市面貌搭建了一個巨大的城市外景。波蘭斯基對此也是興奮異常,"基本上我在世界各地的製片廠都工作過,那裡有很多優秀的工作人員和先進的設備,但,這兒給我的感覺是最棒的,很少有地方能像這里一樣,能在同一天里在專業攝影棚和露天片場同時拍攝。
可以說曾經陰暗過的中歐重鎮布拉格給了這部電影"孳生的溫床",這里的一切都令這位波蘭導演十分滿意,除了片場的種種硬體,就連這里文化氛圍在經過了些許的加工之後完全適合影片的拍攝。另外,聰明的羅曼·波蘭斯基更是看中了這里便宜的價格,為整部電影的成型提供了很大的發揮空間。談到影片的製作班底,都是老波蘭斯基的舊友搭檔:曾經編寫過《鋼琴師》的羅納爾·哈伍德的再次歸來,為了這部名著的劇本改編工作煞費苦心。而在本片的幕後,依然還有眾多《鋼琴師》的原班人馬,其中也包括了包括攝影師鮑威爾·艾德爾曼,服裝設計安娜·謝帕德,布景設計艾倫·斯塔爾斯基以及剪輯師赫夫·德·魯茨。尤其是布景師斯塔爾斯基,他在波蘭和布拉格等地都曾創造出了令人瞠目的19世紀風貌的倫敦街道。影片將在這里完成為期4個多月的外景拍攝,最後是按部就班的後期製作。總耗資達到了六千萬美元,對於這樣一部標準的劇情片,可謂投資方的一大手筆。影片的製片人羅伯特·本姆薩將本片描繪成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文化工程",他解釋說:"影片的前期製作整整花費了兩年的時間,對於參與這部影片的所有人都傾注了巨大的心血。之前曾創造出了充滿激情和震撼力作品《鋼琴師》的羅曼·波蘭斯基將再度向世人展示他的大師之手。而這一次,他也更希望能夠為觀眾奉獻出一部簡單、輕松而又充滿教育意義的電影。"
《霧都孤兒》依然延續了先前《鋼琴家》的成功運作方式,秉承"完全歐化"的原則,由英國、法國和捷克聯合出品,工作人員和拍攝所需資金全部來自歐洲,只有發行環節允許"外人"介入--美國哥倫比亞三星公司將為此片率先在北美地區做工作。
參考資料:http://yeguangxu.blog.hexun.com/3771852_d.html
『捌』 求《雙城計中計》票房及影評
由任賢齊、騰格爾、熊乃瑾主演的小成本奇謀喜劇片《雙城計中計》上映後,首周票房便突破1800萬,以黑馬姿態在眾多國內外大片中嶄露頭角,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整部電影劇情設計精巧,各種大小騙局穿插其間,
『玖』 《日瓦戈醫生》影評,和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結合來談!
今天再談論《日瓦戈醫生》,顯然是撿了一個陳舊的話題,全然沒有了十多年前的轟動效應。我們大概不會忘記,當這部小說十幾年前在蘇聯文學的"回歸熱"中終於同故土的親人見了面,並隨後在中國這塊古老的東方鄰邦里再度掀起熱潮時,人們是以怎樣的目光驚詫於作品中所浸透的悖世之論,又是以怎樣的一種心情為帕斯捷爾納克的不幸遭遇掬一把同情之淚的。如今,那種因猛然看到了神秘面紗被掀開後的一切而產生的狂喜、驚訝乃至困惑的心情都已隨著時光的流逝而煙消雲散了。倘若這部作品對於我們依舊魅力不減當年,那隻能是它的經典性的緣故了。
《日瓦戈醫生》是部經典,是20世紀俄羅斯文學留給世人的一部經典。就其誕生的年代而言,它無疑是蘇聯文學的經典之一,而且是一部真正的、嚴格意義上的經典,是無須添加任何定語的經典。不知誰是始作俑者,蘇聯文學(包括當代中國文學)中的許多所謂"主旋律"作品被冠以"紅色經典"的稱謂。恕筆者直言,當今常掛在人們嘴邊的所謂"紅色經典"(無論是蘇聯的還是中國的),就其實質而言,乃是在高度政治化、高度意識形態化的社會-文化生態環境中衍生出的一種文學怪胎,不知率先發明出"紅色經典"這一稱謂的人究竟是出於贊賞,還是出於譏諷。其實,真正的文學經典是不能添加任何"色素"的。那些所謂"紅色經典",那些夠不上"經典"的"紅色經典",也許恰恰是因為無法承受"經典"二字沉重的分量,才無奈地躲進了"紅色"二字的保護傘下。
經典要求作家有一種宏大的歷史視野,人們要求經典具有史詩的風采。記得帕斯捷爾納克曾說過,"《日瓦戈醫生》是我第一部真正的作品,我想在其中刻畫出俄羅斯近45年的歷史"。不錯,1905年革命、一次世界大戰、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新經濟政策……《日瓦戈醫生》里所涵蓋的這一切歷史事件似乎都可以滿足企圖領略歷史滄桑的人們的渴求。難怪美國人埃德蒙·威爾遜會喜不自禁地把它同《戰爭與和平》這部巨作相提並論。不過,對於在歷史震盪與變遷中滋養出藝術創作靈感的蘇聯作家們,這種宏大的敘事眼光是共同的,在蘇聯文學中,幾乎每一部卷帙浩繁的長篇巨著都包含了廣闊的歷史與現實的畫卷。然而,遠非每一部這樣的巨作都可被視為傳世之經典。經典畢竟是寥若星辰的。能夠踏入經典之殿堂的,恐怕只有那些對現實與歷史充滿了強烈的批判意識,實現了對現實生活的超越的作品。文學的本質就是對現實的審美化的否定與超越。如果沒有了對現實生活的否定與超越精神,藝術的生命也就不復存在。這是藝術的基本價值所在,藝術的天性使然。
品讀《日瓦戈醫生》,可以發現,在其字里行間浸透著強烈的批判意識。記得在十多年前的那場"《日瓦戈醫生》熱"中,許多人都在饒有興趣地反復琢磨:這部小說究竟是否反對十月革命?帕斯捷爾納克對蘇聯近30年的歷史變遷到底持何種態度?一時間,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似乎也就決定了對該小說的不同的價值判斷。於是,一種頗滑稽的局面形成了:那些實在難以割捨對《日瓦戈醫生》這部傑作的青睞的人,只好千方百計地竭力否認作家心中存有哪怕半點兒對歷史與現實的否定性。當年評論家沃茲德維任斯基說:"無論日瓦戈,還是帕斯捷爾納克本人,都談不上是反對革命的人,談不上對抗革命"。他的說法恐怕體現了大多數喜愛這部作品的人的心態。但是,筆者以為,在這個問題上,似乎45年以前反對刊登這部小說的《新世界》雜志那五名編委的感受更實在些。他們確確實實覺察出了蘊涵在小說中的對歷史和現實的批判。的確,《日瓦戈醫生》充滿了批判的鋒芒,正如一切我們時常津津樂道的那些西歐19世紀的名著、20世紀西方現代主義傑作乃至後現代主義之作都充滿了對新興資本主義社會、工業化社會乃至後工業化社會的尖銳而深刻的批判與否定一樣,《日瓦戈醫生》也同樣閃爍著批判的鋒芒。倘若現在還把批判與否定的精神只賦予偉大的19世紀俄羅斯文學;倘若現在還以為新生的蘇聯文學只能為新生的蘇維埃社會獻上甜美的贊歌,那就未免太滑稽了。但是,雖然當年那五個編委嗅出了小說的批判味兒,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對小說的否定精神有正確的理解。
今天,我們似乎不必再去糾纏這部小說是不是否定了十月革命。毋庸置疑,帕斯捷爾納克當然是以否定的眼光來看待他所描述的那段歷史的。但倘若以此就斷言他對十月革命有著天生的反感,那就錯了。他並不是帶著一種與生俱來的仇恨去批判歷史與現實的,他絲毫沒有存心要與十月革命過不去。他批判的鋒芒只是源自他身上那種天然的藝術家的本性,即對現實的批判眼光。誠如美國學者羅伯特·佩恩所言,"有些西方評論家把日瓦戈醫生看成是對抗蘇維埃政權的人物。這種看法並不正確,因為他們沒能夠發現,這部作品其實是對一切存在著的政權的反抗"。這說到了點子上。雖然我們很難駁倒英國人海伍德的說法,即"帕斯捷爾納克1946年開始寫的《日瓦戈醫生》,是存心構思出來針對斯大林及其政體所維護的一切的一種挑戰",但我們必須把這種"挑戰"理解為對既定現實的一種形而上的否定。"多麼出色的手術啊!拿過來就巧妙地一下子把發臭的多年的潰瘍切掉了!既簡單又開門見山,對習慣於讓人們頂禮膜拜的幾百年來的非正義作出了判決"。出自小說主人公日瓦戈之口的這句名言不知多少次被人們引用,想以此作為主人公日瓦戈對降臨到俄國大地上的革命風暴的嚮往。其實,這句話與其說是表現了日瓦戈對革命風暴的贊賞,倒不如說是對他所生活過的俄國社會的批判。這句名言同主人公後來對十月革命的種種使我們心中頗存不安的反思在實質上是相通的,即都體現了小說主人公日瓦戈作為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所理應具有的精神獨立的氣質和批判意識。帕斯捷爾納克賦予小說主人公乃至整部作品的這種對現實與歷史的批判和超越意識,使這部作品具有了成為經典的可能。畢竟,真正的藝術怎麼能沒有對現實的批判與超越呢?
波蘭作家貢布羅維奇說得好:"我覺得任何一個尊重自己的藝術家都應當是,而且在每一種意義上都必然是名副其實的流亡者"。這所謂"流亡者",在筆者看來,更多是指精神上的"流亡者",而且是"自我流亡者"。這樣的藝術家才會真正不為歷史所遺忘,因為只有這樣的"自我流亡者"才會真正獲得當年陳寅恪先生所雲的擺脫了"俗諦"的"獨立之精神";才會超越當下的社會主流意識賦予作家的,並非為他自身所擁有的所謂"政治思想"而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之思想"。
回望近70年的蘇聯文學,在這個曾自封為最有光輝的"思想"的文學里,那些跟在時代後面"放聲歌唱",在時代吹奏的笛子下跳著優美舞步的帶"色素"的所謂經典,也能算是真正的經典嗎?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往往在於它能站在思考人的存在意義、生命價值的精神高度對歷史進程予以文化的批判。40多年前,當《日瓦戈醫生》被封殺在《新世界》雜志編輯部里時,包括帕斯捷爾納克及其妻子季納依達在內的許多人都納悶,為什麼杜金采夫的《不是單靠麵包》盡管遭到部分人的圍攻,卻可以出版問世。在他們眼裡,似乎這部小說才是真正揭露了社會的陰暗面。倘若帕斯捷爾納克本人果真是這么想的話,那麼顯然,這位偉大的詩人倒是由於自己天真單純的詩人氣質而沒能意識到,自己的小說雖不象杜金采夫的成名作那樣直接地針砭時弊,卻在另一個更高的意義上觸及了當權者脆弱的神經。日瓦戈醫生身上的叛逆性,是洛巴特金所無法比擬的。這種叛逆性不是指向具體的某種官僚習氣,不是指向顯在的體制問題,而是以文化批判的高度指向了人的精神的內在層面。對於文學來說,只有這種意義上的文化批判才會真正超越時代的局限。能否站在文化批判的高度審視現實,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講是至關重要的。
當年高爾基就俄國革命所闡發的種種"不合時宜的思想",這位"革命文豪"對俄國革命的深刻反思,充分顯示了一個堅持文化操守的文化人在激烈的政治動盪歲月中冷靜與深遠的頭腦。對俄國革命中滋生的俄羅斯人蠻性與奴性,無論是"革命文豪"高爾基,還是"舊俄式知識分子"帕斯捷爾納克,都做出了深刻的反省。雖然帕斯捷爾納克頭上永遠也不會有"革命"二字的光環,但這種站在人類文化精神立場對歷史與現實的審視和批判,是兩位藝術家的共通之處。
在政治動盪的年代裡,對文化操守的堅持是最可貴的,它對人類一切功利的思維與行動都具有一種透徹的批判意識。這種堅持文化操守的批判意識往往會被人扣上"保守"的高帽。狄更斯在《雙城記》里對法國大革命的表現可謂是充滿了"感傷的保守主義情緒",高爾基這只呼喚暴風雨的海燕也在暴風雨真正到來之際又突然變得顧慮重重,還有我們的魯迅,亦曾被年輕一代斥為"封建餘孽"。然而,當我們後輩人經歷了歷史的荒誕性的"洗禮"之後,難道沒有理由欽佩這些文化先哲們深遠的目光嗎?對魯迅,甚至對高爾基的那些指責如今似乎都成為我們的笑談了,難道40多年前對帕斯捷爾納克的非難就不是荒唐的嗎?這種對歷史與現實的超越了普通政治層面的思考,這種克服了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和政治功利主義情緒,以人類最廣泛的永恆的、共同的情感為旨歸的批判與超越意識,是文學經典的重要特質。美國人威爾遜把《日瓦戈醫生》概括提煉為"革命-歷史-生命哲學-文化戀母情結"這十四個字,頗為精當。
人們常說這部小說浸透了對基督教教義的評論、關於生命和死亡的思考、關於自由與真理的思考、關於歷史與自然和藝術的聯系的思考;人們常說帕斯捷爾納克是以某種不朽的人性,以某種先驗的善和正義等宗教人本主義觀念作為參照系來審視革命運動和社會歷史變遷的。由此,人們自然將日瓦戈醫生這個高度自我中心的人物視為遠離人民大眾、遠離時代前進步伐的舊式貴族知識分子,並進而把小說視為一個站在歷史潮流之外的知識分子對歷史進程的"病態的"感傷,從而懷疑小說的思想的"正確性"。
然而,這種以個性的、自主性的對當時的集體意識的批判性思考,這種從哲學上對社會歷史變遷的透視,正是知識分子以其獨立的理性精神審視世界的可貴方式,《日瓦戈醫生》對俄國歷史的思考的非政治性,恰恰是這部小說的價值所在。一百年前政治上異常"反動"的老托爾斯泰依然作為文學經典大師永存於歷史的長河中,這已是無可置疑的事實了,那麼,帕斯捷爾納克的這部以哲學與文化的反思超越了當下社會意識形態層面,揭示了"人的存在"的意義,揭示了人的存在的悲劇性色彩等廣泛的形而上問題的小說《日瓦戈醫生》呢,這不也是一部永恆的經典嗎?
帕斯捷爾納克曾經說過,"藝術家是與上帝交談的"。這是對藝術家提出的頗高的要求,這就要求藝術家以探尋歷史的真諦、人性的真諦,傾聽生活最深處的聲響的精神面對浮躁的現實人生,揭示出現實與歷史的洪流巨變中人的存在的悲劇性,揭示出歷史進程的荒誕性。《日瓦戈醫生》正是這樣的精神產品,難怪威爾遜稱贊它是"人類文學史和道德史上的重要事件,是與20世紀最偉大的革命相輝映的詩化小說",而帕斯捷爾納克,作為現代蘇聯文學謎一般的巨人,正是人們"開啟俄國文化寶庫和知識分子心扉的專門鑰匙"。
20世紀發生在俄國的這場革命被歷史的實踐賦予了悲壯的色彩。蘇聯人民所經歷的從精神到肉體上的一切痛苦,都與這場革命的矛盾的兩重性有內在的聯系。20世紀俄羅斯文學的經典,是應當能夠深刻地表現這具有悲劇性色彩的兩種精神特質的,文學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就在於能在對人的精神層面的把握中深刻地洞察時代的本質精神內涵。在《日瓦戈醫生》中,安季波夫(斯特列尼科夫)的形象正是俄國革命深刻的矛盾性的體現。他不是一個純粹的"政治動物",他既是"純潔的體現",又是一個被時代和政治異化了的工具;他雖然鐵石心腸,但仍有"一星半點不朽的東西"。精神的這種兩重性不正是預示著20世紀俄羅斯人所面臨的坎坷經歷嗎?文學經典不是無根的浮萍,經典之花是深深地紮根在文學傳統的精神土壤里的。
《日瓦戈醫生》是20世紀的史詩,但我們顯然能於其間感受到"影響的焦慮"的:帕斯捷爾納克這位渴望描繪當代歷史的詩人卻無時不讓我們體驗到傳統的力量。也許,企圖在日瓦戈醫生身上找尋羅亭、李特維諾夫、伊凡諾夫、特里戈林亦或特里勃列夫的影子;在拉拉身上尋覓塔吉婭娜亦或娜斯塔西婭·菲里波芙娜的痕跡;在冬尼婭身上尋找娜達莎·羅斯托娃亦或吉提的身影;在安季波夫身上嗅出拉赫梅托夫、巴扎洛夫甚至歷史真人涅恰耶夫的氣味,均是徒勞的,但有一點不可否認,那就是從《日瓦戈醫生》里我們清晰地體會到了那種只有俄羅斯的知識分子才具有的對世界、對生命的體悟方式。
日瓦戈也好,帕斯捷爾納克也罷,都是以俄國知識分子典型的生活方式生活著,他們思考著只有俄國知識分子才會去琢磨的問題。上帝-死亡之謎-俄羅斯母親的命運,這曾縈繞在果戈理、老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羅斯文化巨匠們心頭的永恆的疑慮,正是帕斯捷爾納克以及他所心愛的主人公日瓦戈最關切的純粹俄羅斯式的問題。日瓦戈,以及他的創造者作家帕斯捷爾納克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對生活真諦,對真理的獨立的精神探尋,抗爭對人的精神奴役,使他們成為了別爾嘉耶夫所說的俄國特有的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俄國知識分子)中的一員。在蘇聯,保持這種俄羅斯知識分子的精神傳統更需要有極大的勇氣,正因為此,這種精神傳統在蘇聯文學中才顯得尤為珍貴,也只有在艱難的歲月中堅守這個精神資源的蘇聯作家,才會在歷史的長河中寫下自己的名字。帕斯捷爾納克是有這樣的資格的。不過,一切思想與精神探尋倘若不能以詩的意蘊呈現出來,那麼就不可能誕生文學的經典。我們永遠不該忘卻別林斯基在他那篇著名的《1847年俄國文學一瞥》里所闡明的樸素道理:"不管一首詩充滿著怎樣美好的思想,不管它多麼強烈地反映著現代問題,可是如果裡面沒有詩歌,那麼,它就不能夠包含美好的思想和任何問題,我們所能看到的,充其量不過是執行得很壞的美好的企圖而已"。
蘇聯文學中有多少"光輝思想"正因為沒有了詩性的融注而黯然失色,而《日瓦戈醫生》,這部因為涉及到十月革命而使我們不得不謹小慎微待之的小說,卻因為它首先是一首詩,一首愛情詩,從而使它所包含的一切關於社會、宗教、歷史的思考真正地具有了震撼力。西班牙作家略薩稱這部小說是"抒情詩般的創作";利哈喬夫把它看作是"對現實的抒情態度",都是精闢之見。的確,《日瓦戈醫生》最大的獨特性就在於它以詩的韻味審視了俄國革命的歷史。這首"拉拉之歌"所表達的"革命-歷史-生命哲學-文化戀母情結"的主題,是那些充斥著激昂的政治說教的偽文學作品所無法替代的。作家對人生的探索,對歷史的沉思,他的一切追求與苦悶,均是從日瓦戈與拉拉的愛情曲的閃光中折射出來的。作家幻想出了一個只屬於日瓦戈與拉拉這兩個充滿真正人性之光芒的人物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他們懂得生命之謎、死亡之謎、天才之魅力和袒露之魅力;在這個世界裡,他們可以與"象重新剪裁地球那樣卑微的世界爭吵"毫不相干;在這個世界裡,心靈、藝術、美、大自然可以渾然一體,人與大地和宇宙緊緊相連,"藝術為美而服務",人,充滿理性與情感的人,沉浸在藝術創造的神秘的幸福中,沉浸在愛情的甜蜜中,沉浸在寧靜的生活的溫馨中,沉浸在夜的庄嚴的寂靜中,永遠真誠地生活、思考,"不會為真理感到害羞",不必去"出賣最珍貴的東西,誇獎令人厭惡的東西,附和無法理解的東西"。然而,這個美麗的童話般的世界,日瓦戈與拉拉的世界,在詩人筆下被無情地摧毀了,這個迷人的世界無法與現實的、充滿功利色彩的世界相對抗,等待它的只能是悲劇性的毀滅。人的正直與善良在特定歷史事件面前變得軟弱無力,註定要被毀滅,這種悲劇性的歷史悖論彷彿是文學經典向我們提出的永恆的疑惑。也許,感受這份無奈與遺憾才是最"經典的"美。
人們或許會因此而珍重蘇聯文學,珍重這創造了格利戈里·麥列霍夫的悲劇、日瓦戈的悲劇等等這些"經典之美"的蘇聯文學。立足於時代又超越那個時代;超越現實的桎梏牢籠又回歸傳統的精神家園,當這一切發生在一位只會以抒情詩人的眼光走進生活的藝術家身上時,我們可以說,經典的產生為期不遠了。《日瓦戈醫生》正是這樣的文學經典,它的經典性,遠不是每一部被寫進蘇聯文學史教科書的作品所能具備的。有些作品將永遠被文學史所記憶,因為它們標志著文學發展歷程的特定階段(如《解凍》、《一個人的遭遇》等),或者本身就是特定歷史時期的典型代表(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但它們並不能成為嚴格意義上的文學經典。能夠跨入經典的行列的唯有那些超越了當下的狹隘政治層面和民族主義情緒,表達了人類共通的、永恆的情感的作品。在20世紀俄羅斯文學中,《日瓦戈醫生》是能夠與《靜靜的頓河》、《大師與瑪格麗特》等屈指可數的作品一道跨入經典之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