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講堂觀後感
『壹』 華西村視頻觀後感
[華西村視頻觀後感]為了迎接黨的生日,八坼社區黨總支,社區工作人員於6月18日組織部分黨員到江陰華西村參觀學習,上午聽了吳仁寶老書記的精彩講話,下午參觀了華西新農村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大家從中感受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真正的社會主義是生活富足,精神生活殷實,應該是共同富裕,華西村視頻觀後感。華西村現在還是個別現象,我國大多數的農村還是比較落後的。華西村應該是我們學習榜樣,我們要借鑒華西村的經驗,一步步從無到有,從貧窮到富裕,從落後到發達發展。華西村可以我們也可以,我們要艱苦奮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把我國的農村事業做大做強,走一條以工業化致富農民,以城鎮化發展農村,以產業化提升農業的科學發展之路,真正實現全民共同富裕。------------------從華西村龍鳳廣場旁的華西金塔上眺望四周,遠處的現代企業廠區和近前的一幢幢規劃整齊的村民別墅格外引人注目。華西村過去只是貧窮落後的小村,經過40年的艱苦奮斗和不斷創新,已發展到了年經濟總量超過200億元的規模。隨著村級經濟的不斷壯大,村民家家住上別墅,戶戶有轎車,存款最多的人家300多萬元,最少的有30多萬元,成為中國首富村。在華西村的禮堂里,年近80的老書記吳仁寶介紹了華西經驗。家有黃金數噸,一天也只能吃三頓;豪華房子獨占鰲頭,一人也只能佔一個床位。 不怕群眾不聽話,就怕幹部不聽群眾話;幹部聽了老百姓的話,老百姓肯定會聽幹部的話、有福民享,有難官當、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吳仁寶同志這些朴實而生動、充滿哲理與睿智的語言,既體現了共產黨員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懷,又充分體現了執政為民的宗旨。聽取報告後,我們感受很深:華西村之所以能夠走上富裕之路,是華西村的人們艱苦創業、開拓創新的結果,也是因為有吳仁寶這樣的好帶頭人,有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華西村黨委。通過參觀學習,大家深刻認識到,學習華西村艱苦創業、開拓創新的精神,就是要在解放思想、開拓創新上保持先進性;在機遇面前不猶豫,在困難面前不退縮,始終在科學發展、率先發展上保持先進性;在堅持造福百姓、為民謀利上保持先進性。領導們都紛紛表示:要象華西村的幹部那樣,特別是吳仁寶老書記那樣,率先垂範,以身作則,廉潔自律,無私奉獻,自覺走在時代和社會發展的前列,成為人民群眾的貼心人和帶頭人。-------------------今天毛概課上我們觀看了華西村的視頻, 華西村的事跡以前也是聽 說過的,但從來沒有了解很多,看完了視頻才知道華西村是那麼的幸 福富饒,簡直是超越時代的社會主義——華西原本是個江南小村,全 村 380 戶,1520 人,0.96 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千萬分之一。但華西人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原則,努力發揚艱苦奮斗,團結奮斗, 服從分配,實績到位的華西精神,走共同富裕之路。如今村民住大 房子, 開小車子, 房子都在 400 平方米以上, 村裡有小轎車 400 多輛, 村民存款少的有 100 多萬元,多的有 1000 多萬元,攝像機、等離子 彩電、中央空調等各種高檔用品成為尋常之物,觀後感《華西村視頻觀後感》。更可貴的是全村做到 沒有一個暴發戶,也沒有一個貧困戶,家家都余錢戶。家家有人出國 旅遊,人人就業,安居樂業。美國客人來華西村訪問時說: 像這樣 的社會主義,我們也要! 看完視頻,我們首先就是懷疑真有這樣的地方,那簡直是人間天 堂嘛,然後就是羨慕,說嫉妒也不為過,要是我也是華西人該多好 啊,可以在那兒幸福地生活工作,不用到未知混亂的社會上去打拚, 可以有時間金錢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當然這種好事是沒有的,所以不 得不打斷想像, 其實華西人有今天也是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的辛苦得來 的,我們要做的不應該是眼紅,而是看到它成功的背後蘊含的精神、 原則、理念。人人都想過上好日子,但是他們卻不能像華西人那樣幾 十年的埋頭苦幹。當然埋頭苦幹是不夠的,還有那華西人對時代的把 握和對發展的理解是不可或缺的,這個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視頻中有幾點我感觸很深,也很值得我們借鑒學習。說到創新,華 西人那新與舊的結合就很讓人眼前一亮。在華西村,華西金塔是它的 標志性建築,7 級 17 層,高 98 米。雖然塔的形式是舊的,但華西人 在舊形式下卻把它建造成為的中國獨有的金頂賓館, 它不但是為華西 村年產數百萬元利潤的聚寶盆,同時還表達出華西人步步向上、欣欣 向榮的豪邁精神。華西村地處華東,數百年來,錫劇、滬劇、評彈、 黃梅戲在華西大行其道。 然而華西村藝術團利用這些舊形式改編創作 了《華西的橋》《唱華西》等曲目,歌唱華西的好人好事,贊美艱苦 、 奮斗帶來的巨大變化,增添著華西人建設家鄉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再 之,華西村的旅遊也完美融合了新與舊,洋與土的理念,長城,天安 門,自由女神像,悉尼歌劇院等等,令人發笑之餘,也不得不承認它 的成功。說起華西村搞旅遊也是為了農村城市化,但他們沒有像其他 村一樣把農村城市化理解成就是把農村建成城鎮,而是這樣想的:農 村城市化就是要讓城裡人來我們這里花錢。真是個有創意的想法,讓 人不得不佩服,而事實也證明這種想法是效果顯著的。 同時, 華西人為了提高村民素質實行的物質鼓勵和懲罰也是很有效 的。為鼓勵華西人養成孝敬長輩、尊老愛幼的美德,華西村對每一戶 出現老壽星的家庭都給以重獎。2000 年,一次性為一家百歲老人戶 獎勵 30 余萬元。獎勵是高額的,相對,懲罰也是高額的。有一段時 間,村民的賭博之風很盛,村長吳仁寶為遏制這股歪風,果斷用雷霆 手段,在報紙上發布通告:如有人發現華西人賭博,舉報有兩萬塊獎 金;如果發現華西村幹部賭博,舉報有一百萬獎金。當然這些獎金不 是村裡出,而是罰那些賭博的人。重罰之下也就沒有人去賭了。還有 村裡時常有人採花,開始時如果發現一次就罰 20 元,但那些人不在 乎, 一百塊可以采五朵呢。 過了幾天, 新政策出來了, 采一次一萬元, 無人敢采。這是蘿卜與大棒兩手抓的典型。為提高村民的榮譽感和自信心, 華西人很重視利用現代媒體擴大在 國內外的影響。華西村曾有一次在報紙上登了一條消息:如果你在世 界任何一個地方發現一個村子像華西村一樣,不是一個人富裕,而是 全村人一起富裕, 我們將給你一千萬美元的獎金, 並報銷全部的路費。 當然沒有人來拿這個獎金,但是華西村的名聲卻更響了。同時華西村 還把自己的村名和吳仁寶的名字作為產品品牌,其目的是自加壓力, 鞭策華西人只能搞好,不能搞壞。視頻中吳仁寶老村支書就是穿了仁 寶牌西服,全身上下一套一千多塊,但是質量卻可以與萬元西服相提 並論。華西村的成功賦予了我們很多新思想, 現在不是提倡什麼大學生到 農村去當村官,帶領群眾走向富裕,他們就可以借鑒華西村的成功經 驗,同時學習他們的精神,是村子富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幾 十年的事情,不能急功近利,要做長遠打算。 現在大學生有的人沒有認清這點, 一畢業找工作就要月薪多少多少 的,還要有提拔空間,最好工作幾年後就成為一個還算富裕的人。他 們不了解那些成功的人都是經過幾十年的打拚。 畢業後我們要認清現 實,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工作,不斷增加新知識,不要想一夜暴富。只 有韜光養晦,才能一鳴驚人。
『貳』 銀行第一書記觀後感
[銀行第一書記觀後感]通過觀看電影《第一書記》,令我感受頗深,沈浩同志為自己的目標不惜疲倦,任勞任怨,狠抓實干帶領小崗村民們走上了致富之路,他對待工作認真負責,對待村民更是關心之至,他為小崗奉獻了自己的生命,他的光輝事跡永遠流傳於人們心中,銀行第一書記觀後感。我們要學習沈浩那種廉潔自律精神,銀行業是個敏感的行業,它的規章制度更要嚴格遵守,否則很有可能觸及到法律。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銀行員工,我在這個行業已經工作了五年了,在此期間,我也了解到了很多有關銀行業的案件,這些案件之所以能發生,那是絕對和合規二字離不開的,他必然違反了銀行業的規章制度。我們大家要增強自身的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結合本崗位的實際情況,認真地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約束,吸取教訓,警中長鳴,提高防範意識,堅持工作原則,廉潔自律,才能有更好的發展。我們要學習沈浩那種愛崗敬業精神,不僅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努力提高服務質量力爭成為本行的行家裡手,而且,具有積極向上的勞動態度和艱苦創業精神,保持高昂的工作熱情和工作干勁,立足本職崗位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撇一捺寫出個人,一生一世才做成個人,紅手印摁出個大寫的人,萬事根本是做人,做人做大寫的人,清清白白勤勤懇懇,不求光環,不求繽紛,只願做棵禾苗深深紮根。讓我們便隨這首《做人》,去走自己的人生路。第一書記觀後感(1):很早就聽說過了沈浩同志的事跡,所以當我聽說電影《第一書記》上映時,早早地就趕到影院觀後這部觸動每一個心靈的片子。《第一書記》的原型就是國優秀共產黨員沈浩同志,2004年2月,沈浩同志積極響應省委號召,作為全省第二批選派到農村任職幹部來到鳳陽縣小崗村,任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在小崗村任職近6年來,沈浩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幹事創業,勤奮務實,勇於創新,無私奉獻,以實際行動踐行科學發展觀,忠實履行共產黨員的神聖職責,直到2009年11月6日去世,沈浩同志在廣大幹部群眾心中豎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雖然很多人已經看過很多沈浩同志的事跡,但是當片頭的音樂響起,鳳陽縣的古城牆在一個長長的寫意鏡頭中出現時,那所有觀影的人們都安靜了。沈浩故居、房東家的廚房、小崗村的牌坊、大包干紀念館、紅手印 這些符號,很快勾引了回憶。而修路、建房、遷墳等等情節,也是熟悉的故事。與以往的宣傳資料不同的是,電影真實客觀的記錄了沈浩在小崗村的工作與生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基層工作者的形象。從電影的序幕一拉開,我已覺不出自己是在電影院看電影,就好似走進鳳陽小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崗村幹部百姓的喜怒衰樂一同起伏。這是一好電影,一個由好演員、好導演、好團隊用心演出的好電影。我為沈浩自豪,為正在奮戰在農村基層的人們自豪;為自己曾是一名基層幹部而自豪,也為沒能用更執著的行動留在需要的農村而深思。第一書記觀後感(2):周二下午看了《第一書記》這部電影。先說好,我不是黨員,也不是幹部,更不是積分(fen),所以我是帶著隨便看看的心情去看的。由於觀後要幫著寫觀後感,所以去之前就把觀後感寫好了,屬上某某大名,然後上交黨組織,最後應該封存在入黨檔案里吧。在網上看到有些人說去之前要帶紙巾,因為它催人淚下。我覺得我是用不著了,因為是報著寫觀後感的心態去觀影的,關於歌功頌德在影片,我覺得自己應該不會被導演的劇情來牽動感情。我自認為是很會猜劇情的人,影片一開始,我就知道了導演想怎麼敘事,而每個小事件發展的結果我也猜到了十之八九,等等,都是一些老掉牙的電影俗套。因為一些紅色電影要歌頌一個人,要講述一個人的豐功偉績,無非就是為群眾辦事,如何為了群眾的利益犧牲小我,如何對不起家人,還有在惡劣天氣中工作的情節。這些這部電影里都有。電影里無論是主演還是一些配角,都是我們平時熟悉的著名演員,據說是人藝演員鼎力加盟。影片里有許許多多我們熟悉的演員,直到最後,我還真把楊建新當成了沈浩,不過我還是最喜歡徐帆的表演。片中沒有過多的詞語和行為想博取人們的眼淚,更多的卻是引得大家不時發出笑聲。漸漸地讓我忘記了這是一部紅色電影了。影片最後以女兒的一段告白為結尾。而這時,我悄悄在看了一下周圍,多數人都有抹眼淚的動作,天啊,了不起的導演。不,這或許就是真實的力量。因為真實引起了觀眾們的共鳴。當然,看完電影後,也會引發大家更深的思考。這就是導演的魅力所在,我想,這部影片對我的教育目的已經達到了。第一書記觀後感(3):第一書記,一個響亮的名字。我懷著一顆期待的心,走進這個曾經熟悉卻又另人感動的藝術創作中。也許是我一直在農村,一直在鄉鎮,那泥濘的路,那黃色的菊花,那純朴的臉,那熱情的期待,那真誠的心,那倔強的沖動,那憤怒的對抗,那一根根家族系脈,那一條條只有用心才能開啟的民心綠色通道,沈浩真實面對了。真誠讓我一直在流著淚,序幕一拉開,我已覺不出自己是在電影院看電影,就好似走進鳳陽小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崗村幹部百姓的喜怒衰樂一同起伏。一聲大爺、一聲奶奶,一句我記住了;一隻能產奶的小羔羊,一個說不清楚話的多孩殘疾家庭,一個隆重的葬禮;一台鏟車,一條通村路,一條開放路,一個新的紀念館,一個高科技企業;一次次的奔走祈求,一次次的真情表白,一次次的力量相擁,;一眼一眼的深情,一個一個發自心底的愛的信息,一雙一雙牽手的默契;一次特殊的年夜飯,一次一次的紅手印;那是什麼樣的人才能贏來的大愛,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凝聚的力量,是什麼樣的人才能源於人民無限需求的動力;是沈浩,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是60年代的大學生,是一名普通的國家公務人員,是響應組織部門號召的一名機關幹部。也許是自己和沈浩具有相同的工作背景,相同的心裡感受,總之,一切都是那麼的期待與親切。我從第一書記里看到了一個好人的影子,一真正基層幹部的影子。這是一好電影,一個由好演員、好導演、好團隊用心演出的好電影。我為沈浩自豪,為正在奮戰在農村基層的人們自豪;為自己曾是一名基層幹部而自豪,也為沒能用更執著的行動留在需要的農村而深思。第一書記觀後感(4):能夠提前欣賞該片,是個榮幸。無論如何也沒想到看完《第一書記》竟是這種感覺,也許影片真正想表現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鄰家大哥般的沈浩,因為在老百姓的眼裡,這個形象本就應該是如此這般的,如果真是這樣,導演無疑是成功的,楊立新也是成功的,觀後感《銀行第一書記觀後感》。在影片中,沈浩的女兒彈了一首的鋼琴曲,雖不像結尾主題歌那樣旋律鮮明,但正是這首鋼琴曲深深打動了我,它是那樣的恬淡寧靜、動聽優美,讓我想起另一部電影《海上鋼琴師》中,鋼琴師1900在暴風雨中彈的那首曲子《magic waltz》一樣,1900在暴風雨中看到一位美麗的女孩,在人生的坎坷與平凡中,於是他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和追求的真諦,不惜為之付出生命。兩種環境,兩種心情,在沈浩的故事裡,也同樣殊途同歸,沈浩不也是身處改革開放的暴風驟雨,在歷練和勤奮中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義和追求的目標嗎?更可貴的是,他在這樣一個艱苦困難的環境里,仍然能保持一份寧靜致遠的高尚境界。這是這首鋼琴曲所帶給我們的東西,但不是全部,因為琴聲中還滲透著一種情思,那是一種濃重而悠長的不舍。老百姓不舍這樣的好乾部,而沈浩,若有在天之靈,也絕對不舍小崗村的每一個村民和每一寸土地。人,只要把自己的工作當事業,把自己的崗位當成自己的家,他就能做到勤奮與堅持,就能造福社會。影片的最後,稍微感覺有點拖沓,其實沈浩的事跡大家都基本了解,個人感覺,在影片進行到春節大家聚餐的時候結束反而更好,後面的自白和日記摘錄等環節,早先主旋律的痕跡比較明顯,覺得多少有點畫蛇添足,但總的來說《第一書記》是部很好的電影,應該看看。第一書記觀後感(5):七月一日,北京下起了小雨。在去參加電影《第一書記》首映式暨圖書《沈浩日記》首發式的路上,我給自己准備了一包紙巾。根據八個月前在小崗村采訪的經驗,這是有必要的。當時的情景,是媒體同行們集體潸然淚下,不能自已。早就聽說這部電影從主演到配角都是由知名演員來承擔,首映式也果然星光熠熠。當片頭的音樂響起,鳳陽縣的古城牆在一個長長的寫意鏡頭中出現時,那被明星吸引的注意力跑了回來,觀影的人們安靜了。沈浩故居、房東家的廚房、小崗村的牌坊、大包干紀念館、紅手印……這些符號,很快勾引了回憶。而修路、建房、遷墳等等情節,也是熟悉的故事。然而也有全新的感受。相對於在采訪過程中聽人描述、查看資料而想像的場景,電影的畫面、聲音等等帶來的,是更直觀具象的沖擊力。比如,影片所呈現的沒有修路、建新房之前的小崗村,與我所見到現在的小崗村的巨大反差,更讓人感到沈浩工作的意義,他所付出心血的意義。電影以沈浩的猝然長逝開頭,以女兒的一段深情而堅強的告白結尾。突然發現,120分鍾的時間里,事先准備的紙巾並沒有派上用場。有落淚卻沒有失聲痛哭,某些細節的處理甚至是幽默的,引發觀者的會心一笑。總體來說,這個電影並不是一顆催淚彈。電影製片人張暘的觀點印證了我的這一感受。他說,這個電影從一開始創作,就沒有定位在苦哈哈上,而是希望記錄一個真實的人生。沈浩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他想做實事,並不在乎人們是否知道。他是典範,但不應該被神化。沈浩在小崗生活的六年,不只有苦,也有成功和收獲的喜悅。把這些真實地通過電影呈現出來,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觀眾能夠接受的真實的人。因此,電影沒有走苦情的路線,而是一種平實的轉載請保留此標記。)紀錄風格。一位觀眾說,她之前只是在網上看到沈浩的事跡,而電影讓她十分感動。一位從北京市昌平區趕來觀看電影的女大學生村官對我說,可能是同在基層的關系,她對沈浩經歷的感觸就更深,因為了解農村基層工作的不易。他很值得敬佩。對於沈浩勇於改變小崗村面貌的精神,大學生村官印象深刻。這或許就是真實的力量。真實引起了共鳴,引發了思考。回想起在安徽采訪結束准備返程的那一天,我們一群媒體同仁抓緊最後的時間,聚在一起交流對沈浩的理解和看法。沒有人要求我們這樣做,只是在知道許許多多關於他的真實後,心底里受到了觸動。這種觸動,已在采訪者的生命中打下烙印;相信,會帶給更多人一些精神上的力量。第一書記觀後感 (6)北方最近連續暴熱暴蒸,天氣預報說已經是10年之最。裹著暴熱暴蒸走近電影院看《第一書記》,沈浩那件件感人小事則似給渾身大汗的我洗了一個透心涼的冷水浴,讓我徹底走出聒噪爽遍全身;也似醍醐灌頂,讓我走出一個個疑惑,明白了些許事理。在沈浩沒去小崗任書記時,我就知道小崗村了,那是萬里副總理的試點,是一個很成功的試點。糧食問題是中國作為人口最多的國家的首要問題,如電影鏡頭中原明中都皇古城城門上朱元璋親筆題寫的那四個大字:萬世根本。有著東方巴比倫之稱的明中都皇古城,在公元1369年由朱元璋下令修建。朱元璋都知道糧食的重要性,更何況700年後今天的政府。也如小崗村民說吃飽肚子時那開心的笑臉。後來聽說沈浩去了,知道他是從省一級的財政廳掛職選派到小崗村任村書記。聽到有關他的事情很多,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後來我還專門到網上查找過,當然網上的東西更虛,有說他在村裡不得志、人際關系緊張、經常借酒消愁。昨天,我帶著各種想法走進電影院,從屏幕上我看到一個真實的沈浩,一個感人的沈浩,一個無愧共產黨員稱號的沈浩。2006年底,沈浩在小崗村任職三年屆滿,小崗村民強烈要求把沈浩留下來,20多年前集體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崗村發生。村民派了10個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組織部、財政廳要求沈浩留在小崗村,再帶領他們干3年。作為一名選派幹部,他能在一個偏遠的農村一呆就是六年,而且實實在在地在那裡幹事創業。我深深被他執著著自己的理想、忠於組織和人民感動了,被他為了農村離家六載顧不上親人感動了,也被他把最後的時間捧給農村感動了。當我還回味在飾沈浩媳婦的徐帆一句聽似可笑、實際寓意很深的經典台詞沒坑時蘿卜在,有坑時蘿卜不在了中,沈浩回到省財政廳聯系業務,他的同事升任省財政廳副廳長,可以說在有坑時順利跳進去了。沒坑時難道他不想坑不爭坑,我以為他會的,因為他感慨當官的不一定做事,做事的不一定當官。這句感慨不是他無奈也不是不平;不是自嘲也不是不屑。不管他出於怎樣的動機,只要他是蘿卜而不是其它什麼歪的東西,就好。這位已經跳進坑裡的蘿卜站在陵前神道上的32對石象生文官前,學著文官的樣子雙手交叉平放在胸前,擺出一副要繼續當官的架子,讓沈浩為他留影。給人們出了一個當官好,還是當沈浩好的問題。這個問題一萬個人有一萬個回答。我湊湊熱鬧回答這個問題。有坑時就應該跳進去,否則蘿卜長不大,甚至窩囊枯死。有了坑蘿卜跳進去了、長大了成熟了能吃了,給老百姓的餐桌上加了一道菜。在雞鴨魚肉油水偏多,老百姓火氣旺盛、普遍三高、體重超標的今天,有一道素菜緩緩火氣、平平三高、降降體重,好事,大大的好事。更主要的是蘿卜可以通氣順氣,我衷心希望這樣的蘿卜官多些。沒坑時尋找其它出路,比如沈浩到小崗,開辟了一個新天地、有了用武之地、出了名。當小崗村的農民們躊躇滿志的期待來年的春天時,一聲驚雷將所有村民震呆了,整個村子頓時陷入悲愴的氣氛中。2009年11月6日,江河含悲、小崗村動容。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沈浩在小崗村臨時租住的房子內去世,年僅46歲。縱觀全劇,友情出演的名角雖不及電影《建國大業》多,但能有如此眾多的名角給一個小小的村黨支部書記捧場,可以說明沈浩的形象和他代表著的100多萬村黨支部書記的形象。我有兩點不明白,打沈浩的人後來為什麼不提了。應該加上幾筆,有個交待;一個芝麻官為什麼能直接到國家鐵道部與部長對話,是因為小崗的名字嗎?銀幕上打出演員表,放映廳里的燈漸漸亮了,有些觀眾大概公務在身,匆匆起來快步退場。我等到銀幕全白才站起來,其間我想,沈浩的事跡留在我心中有多少?另外在我腦子里還冒出兩個事。第一個事是,人到了中年以後其實就不會再事兒兮兮的,因為中年以後不會再熱淚盈眶、不會再沖動、不會再有空洞的幻想、更不會再問為什麼活著這種幼稚問題。第二個事是,中國確實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為太多的人太多的事。最後說幾句結束語吧。我作為一名老百姓,應該在沈浩身上學些什麼呢?學習他無私奉獻、任勞任怨的實干精神,學習他把群眾的事掛在心上。話大了,說點實際的,我希望這樣的官多些,希望已經當官的官們向沈浩學習,不管在什麼崗位上,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我還希望有機會到鳳陽去看看,一來看看朱元璋的老家明中都皇古城;二來看看沈浩帶領小崗人建設了6年的小崗村。
『叄』 寫一篇禮議講坐的觀後感400字
看了感動中國後,總覺得那些評選出來的人物都讓人敬佩感動。在這個簡單的卻又內涵豐富的舞台上,閃閃發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們生活中的普通人。在2014年的感動中國節目中,雖然感動我的人有十個,有隱姓埋名30年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有為報答戰友深情,幾十年守護天山築路士兵墓園的老兵陳俊貴;有努力改變鄉村面貌的基層好乾部山西村官段愛平但是在這些人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年屆90仍然堅持拾荒助學的山東老人——劉盛蘭。劉盛蘭是位普通村民,年輕時在外打工,後來在一家企業作保管員。73歲的時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為了讓自己老了無力行動時,身邊會有一個照顧他的人,他開始了助學。這是老人的初衷。但後來,他助學的規模遠遠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1998年,劉盛蘭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救助報道,從那時起,73歲的他就將自己微薄的工資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學生,也逐漸從周邊幾個地市"擴張"到全國各地。最多的時候,他同時資助著50多名學生。每天清早,劉盛蘭起來弄點簡單的飯菜,就騎著自行車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撿回一大堆破爛。他17年幾乎未嘗肉味,沒添過一件新衣,"吝嗇"的連一個饅頭都捨不得買,可捐資助學總計7萬多元,資助了100多個學生。劉盛蘭一直沒進養老院,這樣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補貼。這些錢他全部捐給了貧困學生。劉盛蘭唯一珍藏的是一個深藍色布袋,裡面裝滿了匯款單和回信。這么多年過去了,老人也不記得匯出去多少錢、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為腎病,劉盛蘭住進了醫院,但他仍然惦記著捐資助學,擔心匯款中斷和沒到位會斷了孩子們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資助的孩子回來看望他,照顧他。還記得那撼動心靈的頒獎詞: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一疊疊匯款,是寄給我們的問卷,所有人都應該思考答案。是他讓我感受到了崇仁厚德!看過《感動中國》之後,我的內心彷彿受到了神聖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背後,我收獲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的是內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著我們,也感動著他人。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中,我們忘記了用發現美的眼睛去發現這些讓我們的內心能為之震撼的感動事跡。用心去看世界,去發現細節的感動吧!
『肆』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觀後感秦玥飛300字
昨晚,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在央視播出。「感動中國十大內年度人物」當選者容中,包括了重慶南開中學2005級畢業生秦玥飛,他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回國紮根農村。主持人白岩松說:「提起村官,可能會浮現出一幅或幾幅畫面,提起國際著名高校的畢業生,您可能腦海里又會浮現幾幅畫面,如果一個國際著名高校的畢業生當了一名村官,你覺得這個畫面搭嗎?搭,很搭。」
他拿到耶魯大學全額獎學金
秦玥飛生於1985年,初中畢業於重慶第二外國語學校,高中畢業於南開中學。據他的高中班主任回憶,論平時成績,秦玥飛只能算中等偏上,但綜合能力特強,在當學生會幹部時,表現出極強的領導能力。他憑著托福滿分的成績和突出的面試表現,申請到美國耶魯大學的全額獎學金。2011年,他以優異成績完成了經濟學和政治學兩個專業的學習,並獲得了文科學士學位。
『伍』 大學生村官觀看《第一書記》觀後感
沈書記的無私奉獻和數年如一日的撲在工作第一線,加上村民們的辛勤勞作,才使得今天的小崗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建設大發展中始終排名全國前列。無疑,新形勢下的小崗村在沈書記和村民們擰成一根繩的熱火朝天的辛勤耕耘下,不但成為了新時期和諧社會的標桿式農村,更成為了世界矚目的新時代的現代化新農村。全國人民的熱切矚目,各級領導的衷心幫助,村子帶頭人沈書記的兢兢業業,無不指引著新時期小崗村的發展方向,成為小崗村的動力源泉。使得發展中的小崗村一天一小變,一月一大變。村民的經濟收入一年上一個台階。
當他們躊躇滿志的期待來年的春天時,一聲驚雷,將所有村民震呆了,整個村子頓時陷入一種悲愴的氣氛中,嘔心瀝血帶領村民們奔向幸福生活的好書記沈浩,不幸離世。江淮大地,在冬日的陽光里,漫布著一股哀傷的氣息。每一陣風,似乎都是一段低鳴的哀樂;每一場雨,似乎都是眾人漫溢的淚水。
作為一個選派幹部,能在一個偏遠的地方呆了六年,而且實實在在的在那裡幹事創業,最後將自己的生命都獻給了自己生活戰斗過的第一線,我被社會還有這樣一個執著自己理想和忠於組織和人民的人感動了,被他為了工作離家六載以村為家而感動,也被他把最後的時間都獻給了自己生活工作的地方也無悔而感動。
他一心為公,服務基層,用行動實踐科學發展觀。他忘我工作、不懈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我深深被沈浩的精神所感動,沈浩同志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群眾在幹部心裡的分量有多重,幹部在群眾心裡的分量就有多重。
沈浩把全部的心血獻給了小崗;沈浩,人民群眾也把他當成自己的親人,沈浩,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小崗,成為小崗農村群眾離不開的好乾部,為機關幹部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在人民群眾的心裡,沈浩同志是立在農民心中的豐碑,是抹不去的記憶,是為留住他我們又按了三回紅手印,是他帶領小崗走上了致富路,是群眾心中的好書記。這就是共產黨員,是我黨的優秀幹部,是基層幹部的典範。他奏響了共產黨員華彩的樂章。
我作為一個民企的黨員同志,要向沈浩同志學習,學習他牢記宗旨,努力踐行貫徹科學發展觀,學習他無私奉獻,任勞任怨的實干精神,學習他把群眾期盼的事掛在心上作為自己的一份責任。
『陸』 村官普發興的觀後感
7月16日,我懷著崇敬而嚴肅的心情觀看完了電影《村官普發興》。觀後,這部電影給了我巨大的震撼,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電影採用敘事的手法將普發興質朴的言語和動作通過電影藝術的手法表現出來,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鮮活、生動的好村官、好乾部。
普發興是雲南省祥雲縣下庄鎮下庄村原黨支部書記,曾是全國勞模、「中國優秀村官」、「6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雲南人物」之一。在他20年如一日的工作崗位上,腳踏實地、勤奮工作、公而忘私,團結帶領全村百姓積極致富奔小康。在他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期間,下庄村經濟總收入從1986年的247萬元增加到2006年的657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360元提高到3410元,村集體固定資產由0.5萬元增長為525萬元。下庄村從集體經濟空殼村變成集體經濟年收入50多萬元的富裕村。而他卻因為積勞成疾於2007年3月28日病逝在工作崗位上。
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里,我從銀幕上看到了一個舍小家顧大家,一心撲在全村脫貧致富上,立志改變全村面貌,為從根本上拔掉「窮」根,兢兢業業、鞠躬盡瘁、以身殉職的好乾部;我看到了一個在基層自覺踐行黨的理論,公而忘私,服務百姓、清正廉潔的好黨員。電影以生動的事例、鮮活的人物講述了一個村裡的「萬元戶」怎樣用一個共產黨員的思想與覺悟帶領全村群眾艱苦奮斗,最終實現全村經濟發展,家家致富奔小康的故事。電影真實展現了村官普發興的人生步履和真實心路,將一個充滿人格質感和人格魅力的普發興放到我的眼前,使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理想的偉大和人性的光輝。他的事跡讓我感受到了巨大的鼓舞,能為百姓辦好事、辦實事,受到群眾的愛戴,對於一個為官一方的人來說就是最高的褒獎;同時也感到身上沉甸甸的責任,作為一鄉之長,怎麼樣才能使全鄉經濟社會發展?怎麼樣才能使全鄉人民生活富足?這些都是我與普發興一樣需要思考和實際解決的問題。
在目前全縣上下積極開展創優爭先、「三查三看」、建立學習型組織等活動時機,特別是在我們黨成立90周年之際,號召學習和觀看電影《村官普發興》是給予我們每個黨員幹部的一次精神大餐。
一、以共產主義實現為信仰去戰斗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群眾的生活日益豐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和突破。但是農村的改革和發展卻面臨復雜的形勢和艱巨的任務,如果沒有一批批像普發興一樣的好村官在農村一線的陣地上20年如一日的工作,我們國家的農村不會有如此巨大的發展。正是因為有許許多多像普發興一樣的好村官將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作為自己一生追求的信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場和政治觀點,一生跟著黨走,才能克服種種困難,在農村的土地上,用自己的辛勤工作換來整個村子的欣榮發展。普發興就是一個戰士,一個為了自己的信仰畢生奮斗的戰士,他戰斗在基層、在一線,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二、以群眾需求為出發點去奉獻
我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一切為了人民,始終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奮斗。我們要像普發興一樣,在各項工作中貫徹好黨的群眾路線,想問題、辦事情、搞改革都要從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把群眾贊成不贊成、擁護不擁護、支持不支持作為衡量自己工作是否有成效的根本尺度。要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實現好、發展好和維護好,努力使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群眾共同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要帶頭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困難。要把相信群眾、依靠群眾、走群眾路線作為根本工作方法,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群眾的積極性。
三、以黨的要求為目標去工作
毛主席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寫道:「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 在普發興工作過的地方,人民群眾深切地懷念著他,而他的工作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將作為普通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光輝形象,永遠留在人民群眾的心中。他為我們黨新時期基層領導幹部的形象樹立了楷模。為了黨的事業和人民的利益,普發興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了當代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他所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將凈化著人們的心靈,激勵著全黨同志為崇高的事業而奮斗不息。黨的好乾部就要像普發興一樣以行動踐行共產黨員的標准和要求,切實發揮基層領導幹部的模範帶頭作用,使我們黨的方針政策能夠順利落實,惠及千家萬戶,這就是我們工作的職責。
「富不富、靠幹部,強不強、領頭羊」,「為了下庄人民的幸福,即使拼上老命也值得」。一句句質朴卻又感人至深的話語表達出一位老支書、一位普通村官對農村的深深眷戀、對自己工作的深切熱愛和對自己信仰的拼搏奮斗精神。作為北海鄉鄉長我將以普發興為榜樣,自覺踐行黨的方針、政策和路線,以省、市、縣黨委政府的要求為指導,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以身作則,不斷提高執政能力,帶領全鄉幹部以「服務型政府、責任型政府、建設型政府」為目標,努力建設北海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建設文明富裕和諧的北海而努力奮斗。
『柒』 《感動中國》2014觀後感,500字左右,急需!!!
感動中國2014觀後感(一)
文/黃詩淇
在2015年的感動中國節目中,有帶領科研團隊實現氫彈研究突破的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於敏;有放棄安逸生活堅持在貴州山區義務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孫麗娜夫婦;有背井離鄉、為南水北調做出巨大奉獻的基層幹部趙久富,但是在這些人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默默捐款20餘年從不留真名,成為一座城市精神坐標的普通市民——張紀清。
2014年11月,在郵局突然暈倒的老人張紀清被送到醫院。散落的匯款單暴露了他的秘密。人們發現,他就是江陰人尋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黃。
1987年,祝塘鎮政府收到一筆1000元的捐款用於敬老院的建設,捐款人署名是「炎黃」。當時這筆捐款相當於一個人一年的工資。從此以後的27年間,無論是希望小學還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災區都曾收到過署名「炎黃」的捐款。27年間,江陰人一直在尋找「炎黃」這位好心人,當地甚至還建設了一個「炎黃陳列館」。
2014年11月,這位好心人「炎黃」終於現身了,他就是張紀清。張紀清出生貧苦,改革開放後成了鎮上首個萬元戶。手裡有了些錢他就開始捐款。之後,他又干回了老本行會計,拿的是死工資,可是捐款卻沒有中斷。張紀清在家裡明確表態,錢會用到別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錢自己去掙。現在張紀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當教師的老伴還有些退休金,兩口子一直生活儉朴,現在還住著過去的老房子,但是依舊捐款。
張紀清坦言署名「炎黃」是不想讓被幫助的人有負擔,他說「我們做一點點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張紀清就是「炎黃」,這個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並一直支持著他。這份堅持27年的凡人善舉成就了大愛,在這個冬天帶給很多人溫暖。
是他讓我感受到了大愛深沉!
看過《感動中國》之後,我的內心彷彿受到了神聖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背後,我收獲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著我們,也感動著他人。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中,我們忘記了用發現美的眼睛去發現這些讓我們的內心能為之震撼的感動事跡。
用心去看世界,去發現細節的感動吧!
感動中國2014觀後感(二)
文/陳寶屹
在上周五的時候,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典禮」成功落下了帷幕。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溫暖,是不用任何語言去傳遞的,而是用每個人的行動來表達,這就叫感動。頒獎禮上的這十位平凡的人都在做不平凡的事,因此,許多人都為此叫好,讓所有人都很感動、震驚。這一個又一個感人的事跡,讓我們更加深入的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會有許多帶給我們溫暖的人出現。
感動中國里,有於敏、孫麗娜、朱敏才、朱曉暉……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朱敏才、孫麗娜夫婦。
朱敏才,是眾多中國外交官中的一員,他經常在全世界來回奔波,工作期間他已去過了許多地方。自從他退休以後,所有人都認為他會回到北京,與老伴共度晚年;可他並沒有那麼做,他選擇了與自己的老伴孫麗娜一起去偏遠鄉村教書,讓鄉村的孩子們的知識變得更加豐富。他們一起教書,教了整整十年。在此期間,他們幫助了許多鄉村的孩子,讓孩子們通過知識改變了命運。就在這個重要的時刻,朱敏才因為過度勞累,他倒在了教學的路上,送到醫院時,醫生診斷出他得了腦出血,但是他很幸運,在妻子和孩子們的期待下,他從死神那成功走了出來。他病好後一心只想著給孩子們教學,他們夫妻寧願為鄉村的孩子們教書,也不願過著舒服的生活,他們寧願住著簡陋的小房子,也不願住著豪宅……
在觀看完感動中國後,不只是兩位老人讓我感動,獲獎者們都做著很偉大的事。他們都有著共同共同的特點:默默無聞、無私奉獻、樂於助人,他們一心只想要幫助別人。我要向他們學習,獲取更多的知識,多做善事,長大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範文一
看了感動中國後,總覺得那些評選出來的人物都讓人敬佩感動。在這個簡單的卻又內涵豐富的舞台上,閃閃發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們生活中的普通人。
在2014年的感動中國節目中,雖然感動我的人有十個,有隱姓埋名30年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有為報答戰友深情,幾十年守護天山築路士兵墓園的老兵陳俊貴;有努力改變鄉村面貌的基層好乾部山西村官段愛平但是在這些人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年屆90仍然堅持拾荒助學的山東老人——劉盛蘭。
劉盛蘭是位普通村民,年輕時在外打工,後來在一家企業作保管員。73歲的時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為了讓自己老了無力行動時,身邊會有一個照顧他的人,他開始了助學。這是老人的初衷。但後來,他助學的規模遠遠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劉盛蘭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救助報道,從那時起,73歲的他就將自己微薄的工資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學生,也逐漸從周邊幾個地市"擴張"到全國各地。最多的時候,他同時資助著50多名學生。
每天清早,劉盛蘭起來弄點簡單的飯菜,就騎著自行車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撿回一大堆破爛。他17年幾乎未嘗肉味,沒添過一件新衣,"吝嗇"的連一個饅頭都捨不得買,可捐資助學總計7萬多元,資助了100多個學生。劉盛蘭一直沒進養老院,這樣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補貼。這些錢他全部捐給了貧困學生。
劉盛蘭唯一珍藏的是一個深藍色布袋,裡面裝滿了匯款單和回信。這么多年過去了,老人也不記得匯出去多少錢、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為腎病,劉盛蘭住進了醫院,但他仍然惦記著捐資助學,擔心匯款中斷和沒到位會斷了孩子們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資助的孩子回來看望他,照顧他。
還記得那撼動心靈的頒獎詞: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一疊疊匯款,是寄給我們的問卷,所有人都應該思考答案。
是他讓我感受到了崇仁厚德!
看過《感動中國》之後,我的內心彷彿受到了神聖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背後,我收獲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著我們,也感動著他人。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中,我們忘記了用發現美的眼睛去發現這些讓我們的內心能為之震撼的感動事跡。
用心去看世界,去發現細節的感動吧!
範文二
201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播出了,如果不是在姥姥家看了會電視,我還不知道今天就演感動中國。
看完感動中國,我真心覺得,閑著是罪惡的,浪費錢也是罪惡的。閑著,其實就是浪費時間,那麼概括起來,浪費是罪惡的,應該怎麼辦?應該珍惜,珍惜生命,珍惜時間,珍惜金錢,珍惜資源。當有真的感觸的時候,這些詞句就不是空話和口號,不空洞也不高大。98歲的胡佩蘭奶奶一生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格桑吉德教書的那個地方,拍的那個小孩子,穿的那麼臟,那麼破,我們隨便給他們一點也是好的,既然如此,我們怎麼好意思浪費,怎麼好意思隨便把衣服什麼的丟掉,應該捐出去。還有撿破爛資助孩子上學的劉盛蘭爺爺,他活的那樣勤勞;還有為孩子湊學費在生命的最後搶時間為孩子們綉制清明上河圖的母親姚厚芝,時間對她來說多麼寶貴,我想她每天都會企盼哀求上天能多給他一點時間,這讓我想到了一句話:你所浪費的今日,是昨日殞身之人所期盼的明日。
有的時候我會覺得閑,會覺得不知干什麼好,好像找不到意義所在,而現在,在剛看完感動中國人物之後的強烈感情下,我覺得,有一件事,我們可以花大量的精力去做,以後忙完自己份內的事也不會覺得閑得慌,那就是:慈善。有時候我也會想,有什麼好捐助的啊,他們有那麼窮嗎,再說政府幹嘛去了?
會有這種想法,是因為沒有同情困難人群的感情基礎,我沒有見過那種場面,或者通過媒體看過幾眼已經被歲月沖淡了,但是一旦把那個畫面放到我眼前,我會被震撼,然後內心柔軟的說不出話來。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成長環境艱苦的孩子長大了會更加惦念自己當初那種窮鄉僻壤,會更加懂得同情困難的孩子,不是說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孩子心硬,而是他們沒見過,沒有那個觸動。所以說,讓所謂溫室里的花朵去「體驗生活」,體驗苦,生活的苦,真的是有意義的。
真的是有很苦的地方吶,真的是有需要捐助的地方(不過還是建議有可能的話少通過紅十字會神馬的中間途徑)。還看到因為急著救孩子跳水導致高位截癱的方俊明,很欣慰他工作的工廠很夠義氣,他的母校也很好,會有孩子們組成專門的義工團去陪伴他,其實這就是他們學校的一個精神楷模。還有自己撿破爛省吃儉用的劉盛蘭老爺爺,在他家裡的牆上貼著義工團的孩子們去陪伴他的照片,他說這讓他很溫暖,我當時就想,原來義工團的工作真的是有意義的,有舍友發說說表示做義工很有意義因為老人們很開心,我當時還想她太傻太天真,你們去哪兒說一些不用不癢的話能有什麼用呢,真的能幫到什麼呢,但也許義工活動真的有它存在的價值。但是轉念一想,做義工也要有好的心理准備,因為畢竟很多需要義工幫忙的老人居住條件也不是很好,做好吃點苦頭的心理准備再去。
今天晚上含著眼淚看完央視播出的,2014感動中國人物頒獎,感受頗深!我被他們的傑出事跡感動著!一個撿破爛為生的古稀老人,能省吃儉用數年來捐出十幾萬元錢,資助那些上不起學的學生。一個身患絕症的村官,能把自己的百萬家產,都用到了村裡的公益事業。自己到最後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她叫唐愛蘭,她說的一句話更讓我感動!那就是你對大家付出了真誠,大家就會對你付出真誠!
絕對真理!一個九十多歲的老將軍夫人,放棄安逸,回到艱苦的農村生活,用他一生的付出實現了自己的崇高理想!還有身患絕症的母親用幾年的時間綉出清明上河圖,用生命詮釋偉大的母愛!還有為了救人落下終身殘疾,笑對人生無怨無悔的見義勇為的英雄!還有義字當先為犧牲的戰友守墓三十年的守墓人。還有為了孩子們上好學舍棄小家的好老師!還有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航天英雄們!等等!他們的事跡使我非常感動!
用他們的話說,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輩子做好事就不那麼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這就是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善良,正直,樂於助人,堅強,奉獻,吃苦耐勞!我要凈化自己的靈魂,向他們學習!在有生之年,為大家,為社會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輩子的好人!
『捌』 寫一篇 電影巜第一書記 >的觀後感
已發送___請採納________
xx年7月x日,在密雲縣石城鎮黨委的組織下,我作為一名村官有幸觀看了以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原第一書記沈浩為原型的電影《第一書記》。之前對沈浩同志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報紙上、視頻上和宣傳上,在xxx年我鎮作為第三批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試點鎮,沈浩同志作為一位先進的黨員模範典型,在廣大黨員之間一次次被學習、被歌頌、被宣傳。可是僅僅靠那些去認識沈浩同志,還遠遠不夠,今天能夠以電影的方式讓沈浩同志的事跡在我們的眼前重新演繹,那才是最真實、最有感觸,最觸及心靈的。
就在x年x月,當我們還在過著平淡的生活、忙著一如既往的工作時,沈浩同志作為優秀年輕黨員幹部,從安徽省財政廳被選派到小崗村擔任黨委第一書記。沈浩胸懷大志,有著共產黨員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主動積極要求組織選派去最窮最惡劣的小崗村。當時的小崗村遠近「聞名」,是安徽省鳳陽縣出了名的落後村。剛到小崗村的他,就受到好多群眾的懷疑、取笑、刁難甚至攻擊。可是他沒有畏懼,下定決心,他不是來鍍金的,他也不是來走過場,在他眼裡小崗村是一個大舞台,在這里他可以大有作為,不僅可以證明自己的能力,還可以給小崗村帶來徹底地改變。就這樣一顆優秀的共產主義種子播進了最貧瘠的農村土地里。看到此,我想起自己,來石城鎮捧河岩村兩年多了,當初的自己也是響應黨的號召,滿懷信心,想在農村這一片廣闊的土地上干出一番事業。可是來到農村,我發現農村基層工作相當不容易,特別對於我們這些剛從學校走進社會的學子來說,我們農村工作經驗缺乏,對農村的了解也不夠深,對農村的工作方法不熟悉,加上農村傳統的思想觀念很難改變,農民的與時俱進意識不強等等都制約著我們大學生村官的想法和行動。如今,沈浩同志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讓我們知道再困難農村也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有共產主義戰士在緊要的崗位上不斷地努力奮斗、開拓進取和無私奉獻。這樣的精神榜樣不僅對我們村官來說是一種鼓勵,更是對所有農村書記、主任及鄉鎮幹部的一種激勵。對於沈浩勇於改變小崗村面貌和為百姓謀福利的精神,令我非常欽佩。
沈浩在小崗村的兩屆任期內,時刻想著全心全意地為小崗村搞建設,為村民付出,不求任何回報。萬事開頭難,首先沈浩走遍了全村108戶,了解村民的想法和意願,掌握村內的情況。他知道要得到小崗人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須融入小崗,了解民意,踏踏實實干幾件讓群眾滿意的實事,讓村民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相信自己。其次要致富先修路,通過多方面爭取,得到50萬資金,親自帶領村民修路,不僅團結了大包干帶頭人,還給村民帶來了一部分收入。無論是村裡修房頂、修路,還是下雨看望低保戶,他都身體力行。為了保護大包干紀念館遺產,沈浩興建了一座新的紀念館,為小崗村開啟了新的旅遊事業。為了順利架橋,沈浩大膽地「先斬後奏」,三番五次跑到北京鐵道部懇求火車停運45分鍾。為了讓美國GLG集團的廠房落戶小崗村,沈浩想盡辦法讓村民集體大規模遷墳。看到千辛萬苦架好的橋,看到貧困村民家中的生活,他會默默地掉眼淚。可從他的目光中,我看得出充滿了勝利的喜悅。一件件的實事,雖然只有寥寥幾字,可是做起來卻是困難重重,尤其是農村的工作。今年我捧河岩村也在進行整建制舊村改造,現實中遇到好多困難和阻礙,百姓的不理解和每家每戶對舊村翻建意見不統一,歷時長達3月,工程還沒有開始動工。這是我在村官崗位上的親身體會,農村工作復雜,百姓思想工作難做,不是常人能理解的。而沈浩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小崗村人做出了那麼多的貢獻,小崗村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在見證著,見證著一位農民之子、小崗之子的深情。
影片最後老人拄著拐棍,佝僂的身軀,站在路中間擋住沈浩的車,要請他吃飯的那一幕,令他深深震撼,而村民們請沈浩吃飯的那場戲將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把沈浩對小崗村的愛、小崗人的情推向高潮。
2009年11月6日,沈浩因積勞成疾犧牲在工作一線。去世時,手中緊握的手機屏幕上是一條沒有發出去的簡訊,上面寫著對女兒和妻子的思念……一個共產黨員,如此舍家敬業,把自己的黃金時間都奉獻給了小崗村,用青春、汗水、熱血鑄造了一個嶄新的小崗村。期間沈浩先後榮獲全國農村基層幹部「十大新聞人物」特別獎、全省第二批選派幹部標兵、安徽省改革開放「三十人三十事」先進個人、「全國百名優秀村官」等榮譽稱號。
沈浩同志有太多太多的地方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不是兩個小時長的電影所能完全表達的,更不是我們一言一語能道盡的。影片《第一書記》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感動,更多的是給我們共產黨員指引了前進的方向、奮斗的目標,讓我們知道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給群眾帶來好的生活,讓群眾過上好日子,是我們黨員幹部必須挑起來的重擔。
已發送___請採納____
『玖』 跪求《第一書記》觀後感
主旋律電影可以不作「催淚彈」
七月一日,北京下起了小雨。
在去參加電影《第一書記》首映式暨圖書《沈浩日記》首發式的路上,我給自己准備了一包紙巾。根據八個月前在小崗村采訪的經驗,這是有必要的。當時的情景,是媒體同行們集體潸然淚下,不能自已。
早就聽說這部電影從主演到配角都是由知名演員來承擔,首映式也果然星光熠熠。
當片頭的音樂響起,鳳陽縣的古城牆在一個長長的寫意鏡頭中出現時,那被明星吸引的注意力跑了回來,觀影的人們安靜了。
沈浩故居、房東家的廚房、小崗村的牌坊、大包干紀念館、紅手印這些符號,很快勾引了回憶。而修路、建房、遷墳等等情節,也是熟悉的故事。
然而也有全新的感受。相對於在采訪過程中聽人描述、查看資料而想像的場景,電影的畫面、聲音等等帶來的,是更直觀具象的沖擊力。比如,影片所呈現的沒有修路、建新房之前的小崗村,與我所見到現在的小崗村的巨大反差,更讓人感到沈浩工作的意義,他所付出心血的意義。
電影以沈浩的猝然長逝開頭,以女兒的一段深情而堅強的告白結尾。突然發現,120分鍾的時間里,事先准備的紙巾並沒有派上用場。有落淚卻沒有失聲痛哭,某些細節的處理甚至是幽默的,引發觀者的會心一笑。總體來說,這個電影並不是一顆「催淚彈」。
電影製片人張暘的觀點印證了我的這一感受。他說,這個電影從一開始創作,就沒有定位在「苦哈哈」上,而是希望記錄一個真實的人生。沈浩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他想做實事,並不在乎人們是否知道。他是典範,但不應該被神化。沈浩在小崗生活的六年,不只有苦,也有成功和收獲的喜悅。把這些真實地通過電影呈現出來,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觀眾能夠接受的真實的人。因此,電影沒有走苦情的路線,而是一種平實的紀錄風格。
一位觀眾說,她之前只是在網上看到沈浩的事跡,而電影讓她十分感動。
一位從北京市昌平區趕來觀看電影的女大學生村官對我說,可能是同在基層的關系,她對沈浩經歷的感觸就更深,因為了解農村基層工作的不易。「他很值得敬佩。」對於沈浩勇於改變小崗村面貌的精神,大學生村官印象深刻。
這或許就是真實的力量。真實引起了共鳴,引發了思考。回想起在安徽采訪結束准備返程的那一天,我們一群媒體同仁抓緊最後的時間,聚在一起交流對沈浩的理解和看法。沒有人要求我們這樣做,只是在知道許許多多關於他的真實後,心底里受到了觸動。這種觸動,已在采訪者的生命中打下烙印;相信,會帶給更多人一些精神上的力量。
學習沈浩 奉獻人民
要把學習沈浩轉化為推進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轉化為加速安徽崛起的具體行動。學習沈浩對科學發展的那份堅定,對加快發展的那份追求,紮根基層、奉獻人民的那種境界。
要牢固樹立和自覺踐行科學發展觀,切實強化「不發展最不科學、抓發展必須科學」的理念,聚精會神搞建設,奮發有為促崛起。堅持發展不動搖,把發展作為履職盡責的第一要務,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金鑰匙」,以心無旁騖的執著、咬定青山的堅韌、永不放棄的頑強,加速發展不懈怠,樹立強烈的爭先進位意識,拓展視野、抬升標桿,堅定信心、奮力趕超,努力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緊緊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個重大戰略任務,著力擴大有效需求,著力調整經濟結構,著力推進自主創新,著力深化改革開放,著力保障改善民生,推動經濟社會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要大力弘揚敢為人先精神,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永不停滯、永不僵化,敢闖敢試、勇於擔當。要堅定不移地解放思想,積極研究新情況,敢於解決新問題,努力在解放思想中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在更新觀念中理清發展思路、激活發展動力。切實做好「結合」文章,把中央精神與自身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把發展所需與群眾所求緊密結合起來,找准切入點,尋求突破口,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走出一條具有安徽特色的崛起之路。
要始終保持幹事創業的蓬勃朝氣,把心思放到促發展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實上,多干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多做利和諧、促崛起的實事,創造經得起歷史、實踐和群眾檢驗的實績。始終保持知難而進的昂揚銳氣,振奮精神,增強信心,不懼風險,不畏困難,有效化解制約發展的不利因素,積極應對前進中的各種挑戰,奮力奪取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新勝利。
盡管崛起道路上還存在困難和風險,盡管還面臨著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挑戰和壓力,以沈浩事跡為榜樣,以沈浩精神為動力,我們就能始終保持一股迎難而上的勇氣,始終保持一股敢為人先的銳氣,始終保持一股干不上去誓不罷休的志氣,就能振奮崛起精神、凝聚發展合力,不斷創造推進科學發展、加速新疆崛起的新業績!
「第一書記」 響亮的名字
「第一書記」,一個響亮的名字。我懷著一顆期待的心,走進這個曾經熟悉卻又另人感動的藝術創作中。
也許是我一直在農村,一直在鄉鎮,那泥濘的路,那黃色的菊花,那純朴的臉,那熱情的期待,那真誠的心,那倔強的沖動,那憤怒的對抗,那一根根家族系脈,那一條條只有用心才能開啟的民心綠色通道,沈浩真實面對了。
真誠讓我一直在流著淚,序幕一拉開,我已覺不出自己是在電影院看電影,就好似走進鳳陽小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崗村幹部百姓的喜怒衰樂一同起伏。一聲大爺、一聲奶奶,一句我記住了;一隻能產奶的小羔羊,一個說不清楚話的多孩殘疾家庭,一個隆重的葬禮;一台鏟車,一條通村路,一條開放路,一個新的紀念館,一個高科技企業;一次次的奔走祈求,一次次的真情表白,一次次的力量相擁,;一眼一眼的深情,一個一個發自心底的愛的信息,一雙一雙牽手的默契;一次特殊的年夜飯,一次一次的紅手印;那是什麼樣的人才能贏來的大愛,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凝聚的力量,是什麼樣的人才能源於人民無限需求的動力;是沈浩,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是60年代的大學生,是一名普通的國家公務人員,是響應組織部門號召的一名機關幹部。也許是自己和沈浩具有相同的工作背景,相同的心裡感受,總之,一切都是那麼的期待與親切。我從第一書記里看到了一個好人的影子,一真正基層幹部的影子。
這是一好電影,一個由好演員、好導演、好團隊用心演出的好電影。我為沈浩自豪,為正在奮戰在農村基層的人們自豪;為自己曾是一名基層幹部而自豪,也為沒能用更執著的行動留在需要的農村而深思。
一座巍峨的豐碑
很早就聽說過了沈浩同志的事跡,所以當我聽說電影《第一書記》上映時,早早地就趕到影院觀後這部觸動每一個心靈的片子。
《第一書記》的原型就是國優秀共產黨員沈浩同志,2004年2月,沈浩同志積極響應省委號召,作為全省第二批選派到農村任職幹部來到鳳陽縣小崗村,任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在小崗村任職近6年來,沈浩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幹事創業,勤奮務實,勇於創新,無私奉獻,以實際行動踐行科學發展觀,忠實履行共產黨員的神聖職責,直到2009年11月6日去世,沈浩同志在廣大幹部群眾心中豎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
雖然很多人已經看過很多沈浩同志的事跡,但是當片頭的音樂響起,鳳陽縣的古城牆在一個長長的寫意鏡頭中出現時,那所有觀影的人們都安靜了。沈浩故居、房東家的廚房、小崗村的牌坊、大包干紀念館、紅手印 這些符號,很快勾引了回憶。而修路、建房、遷墳等等情節,也是熟悉的故事。
與以往的宣傳資料不同的是,電影真實客觀的記錄了沈浩在小崗村的工作與生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基層工作者的形象。從電影的序幕一拉開,我已覺不出自己是在電影院看電影,就好似走進鳳陽小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崗村幹部百姓的喜怒衰樂一同起伏。
這是一好電影,一個由好演員、好導演、好團隊用心演出的好電影。我為沈浩自豪,為正在奮戰在農村基層的人們自豪;為自己曾是一名基層幹部而自豪,也為沒能用更執著的行動留在需要的農村而深思。
永遠的深情,無盡的思念
熱血鑄就英雄魂,浩氣長存天地間。這就是在觀看了沈浩先進事跡報告會後我的第一感受。
沈浩出生於安徽省蕭縣聖泉鄉孫秦庄行政村,為安徽省財政廳派駐小崗村的選派幹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2004年到小崗村工作以來一直為小崗村的發展兢兢業業,先後為村裡修了公路、為散居的二十六戶村民集中蓋了住宅樓並在村裡成立了大包干紀念館。2009年11月6日,江河含悲、小崗村動容。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沈浩在小崗村臨時租住的房子內去世,年僅46歲,他的事跡在全國各地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走進了每個人的心中,令人感動,讓人難忘。
工業、興商貿、科學種田,以市場經濟的頭腦發展種植、養殖和高效農業……六年來,沈浩為帶領著小崗村做了太多的事。農家樂生態游促進小崗村振興發展,「大包干」紀念館每年接待各地遊客萬餘人次……他敢於擔負起「中國改革第一村」的歷史重任,團結帶領村「兩委」一班人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大力弘揚敢為人先精神,積極探索科學發展道路,促進了小崗又好又快發展。學習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樣,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不斷提高科學發展能力,創造性開展工作,積極探索適應時代要求、符合本地實際的新思路、新辦法、新舉措,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和時間檢驗的業績。涓涓情感的細流,沈浩同志的感人事跡此時如春雨滋潤了每個人的心田。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因為我熱愛農村才會選擇為農村服務這項工作,在認真學習了沈浩書記的事跡之後,我不禁深思,為什麼這樣一位處級幹部會堅定不移的把自己的青春獻給農村的事業呢?看到小崗村的現實面貌以及強勁的發展勢頭,我懂得,這是一種熱愛,是一種信念,更是人生的一種價值體現!
激動人心的報告,激動人心的時刻,讓每一位聽眾的心靈都得到了凈化,精神都受到了洗禮!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奉獻農村,學習沈浩同志無私奉獻、敢為人先的精神。農村就像一個大舞台,沈浩書記無疑在小崗村這個舞台上展現了他人生最壯麗的一幕,而我們,沒有理由退卻,我們必將踏著沈書記的道路堅持走下去!
「死者長已矣,生者當勉勵」。凜冽寒風,悄然帶來的是您離別的腳步,但我們所有的愛,都將伴隨你青春的腳步,讓夢想綻放,讓我們的熱情在廣褒農村綻放,在廣大農村必將有千千萬萬個「沈浩」!
大學生村官學習沈浩心得體會
提及「安徽鳳陽小崗村」,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提出了「包產到戶」,它「中國改革第一村」的盛名傳遍祖國大地。
而今,再提到小崗村的時候,就不得不提到這么一個人——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沈浩。
沈浩是安徽省財政廳幹部,2004年他離開省城合肥,離開了自己的家人,來到小崗村任黨委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一干就是六年。六年來,他的身影遍布小崗村的各個角落,村民的家中和田間地頭無不閃著他關切的眼神。六年來,美國GLG集團、廣州從玉菜業集團、深圳普朗特集團等企業已經於今年上半年先後落戶小崗,博園園生態農業項目已完成前期企業注冊,投資近億元的小崗村培訓中心項目也正在洽談中……這些大項目、大企業的落戶,為小崗村未來的快速發展蓄積了無窮動力。新形勢下的小崗村在沈書記和村民們擰成一根繩的熱火朝天的辛勤耕耘下,不但成為了新時期和諧社會的標桿式農村,更成為了世界矚目的新時代的現代化新農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沈浩書記的帶領下,在全體村民的齊心協力之下,小崗村正朝著更加現代化的方向前進!
然而,當小崗村正躊躇滿志地走向新的發展的春天的時候,一聲驚雷,將所有村民震呆了:嘔心瀝血帶領村民們奔向幸福生活的好書記沈浩,為小崗人民鞠躬盡瘁的好乾部沈浩,卻永遠地離開了!沈浩書記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熱愛農村、紮根基層、為民謀利」的感人篇章!
這些天來,電視、網路、廣播上對沈浩書記的報道鋪天蓋地,這些報道如一股股清泉,流到了每一個人的心中。我覺得,我們現在的社會,太需要這樣一種精神與正氣了。在當下轟轟烈烈的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學習活動的,沈浩書記的精神應該成為我們最為生動的教科書!
沈浩書記離去的噩耗牽掛著人民群眾的心,他的優秀品質滌盪著太多黨員幹部的思想,他的光輝事跡激勵著太多大學生村幹部。作為我,在悲傷之餘所想到的最多的就是如何以沈浩書記為榜樣,在大學生村幹部這個農村崗位上做出應有的貢獻。
『拾』 2010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觀後感
還沒出了,2010年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要登到2011年才有,今年2月23號晚上中央台有2009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