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蘇丹影評

蘇丹影評

發布時間: 2021-03-08 00:47:03

⑴ 《德古拉元年》有什麼觀後感

15世紀中葉,作風彪悍殘忍的穿刺王弗拉德(盧克·伊萬斯 Luke Evans 飾)在土耳其回蘇丹的扶持下回到故鄉特答蘭西瓦尼亞,建立起一個和平祥和的國家。然而此時此刻他仍受制於土耳其蘇丹王穆罕默德(多米尼克·庫珀 Dominic Cooper 飾),蘇丹要求弗拉德獻上一千個男孩充軍,包括他兒子在內的孩子們都將成為嗜血統治者的犧牲品。不願孩子重走自己當年血腥之路的弗拉德奮起反抗,屠殺使者。為了贏得戰爭的勝利,他闖入神秘而恐怖的斷牙山,期望藉助傳說中的怪物之手擊退土耳其的入侵者。他為了國家不惜拋棄良知和靈魂,由此註定了千古悲劇的開始。吸血鬼德古拉的傳說由此上演……

⑵ 求電影《更好的世界》的觀後感

結合看片後的感覺體會,《更好的世界》譯名讓我更加喜歡,不管是不是在取悅評審團,比《復仇》隱含了更沉重的雋蔚深意,也更符合全劇的基調。否定了絕對的美好,在弱肉強食的人間,我們只能求「更」美好的世界。是正視了人性惡劣塵霉部分,還保有了打不死英雄的「希望」情懷。至少值得聽者思考。當然,按米蘭昆德拉的話來說,那也沒用。「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那不如直接動手好了,反正會思,也思不出所以然。

總之,按圖索驥,電影指路。明爭、暗鬥,無論置身哪一種交際模式,要分類天上、人間來。文明對話是千年松下聖老兒借茶話會、設棋陣解決紛爭的素質體現,我們毛頭凡人就免了吧,還未脫離倒掛樹枝舞刀弄棒的生物趣味,在這兒也別提被裝飾神話了的一對一華山論劍;生命與尊嚴捆綁一起的騎士精神。直擊現實的要害,文明自居的人類,就迷戀野蠻的爭斗,不是么!不信奉拳頭精神,天誅地滅,你不打我,我就打你。

簡述了看片的直觀感受,現回到電影故事的情境里,告訴你我在胡言亂語什麼。毫無疑問,它跟暴力有關,一面牽扯著非洲野蠻貧瘠世界,戰爭鐵蹄下的民不聊生;一面鉗住了所謂歐洲文明發達社會,懲罰與寬恕惡戰的溫床。並通過主場設置於北歐丹麥一處風景秀麗的小鎮,對比副場非洲某難民營內血腥並救死扶傷的瘡痍,開拓三條脈絡,國際化的視野、治理小家的廣角及顯微鏡下兒童的成長教育,多角度,多面線,構建了一部冷酷逼真的現實盲區。

就影片的選題組材,其深得今年奧斯卡外語片獎的垂愛,並藉此討得外語片彩頭無需贅述,獎開過也只能馬後炮。而依我寡聞,也是要肯定它的出色。細細品味,它醒目不容遺忘的特質自有玩味沉澱的魅力。是一部相當有水準的故事片,不僅在沉穩凝練的人性刻畫上,還在鏡頭的視覺感受中。而其中對一種壓抑的「無力感」描摹,在我觀其類似影片的經歷中,它是更加老練,躍然生活的精工。

先說一頁頁精緻、開闊、工整的畫卷,廣告效應不言而喻,那豆黃的麥田,湛藍的大海,暗綠的樹叢,白色的塵煙,橙黃的沙漠,碧藍的天,燦爛的驕陽,黑點人形海燕,白格子窗海灘陽光房,父子三人逆光中的油畫剪影等等,或是當地天然去雕飾的驕傲風光,那就更有顯山露水的資質了。而鏡頭的景深控制,光效控制,色彩冷暖對比,卻也都在有心非刻意的調度中,呈現出單純柔和的文明氣息,把鋒利無情的暴力內核包裹進了它粉飾的「美好」外衣里。

說反戰類題材卷土重來,還不如說它年年都在,只等春風吹又生。《更好的世界》反戰在哲學的思辨上,不只是口號,連形式一起。醫生職業道德在人心善惡倫理標尺上選擇凌駕或妥協的爭斗,儒者慣常行為模式中提倡非暴力的可行性意義,消減仇恨可否單方面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實踐與反證,惡劣精神的生存環境(無所謂貧窮富裕)對人性的麻痹與侵蝕等。全片若直擊觀者的感官了,最大的殺傷力便是在這些心理矛盾沖突的絕對主角上。

類似狀況,現實中又屢見不鮮,說電影是生活的鏡子,何嘗不是。那張著名的照片《飢餓的蘇丹》與之後的瘋狂討論,及凱文.卡特最終自殺的結局。體現在醫生安東面對負傷的武裝首領惡魔,在他道德高地開戰的救與不救的較量上。而那是人性,他不懼死亡,只有選擇的不同立場。當時,我還絕決地傾向情感的天平,謹記南郭先生的教訓,現在想來,劇中又有著各種復雜的現實因素。所以說要批判都是迷茫的,要辨明是非也力不從心。再說校園暴力,這已無國界。前段時間讀環球報就有機構調查顯示中美日韓,韓國青少年幸福感指數最低,其中亦涉及了家庭環境、課業壓力、校園暴力等諸多方面,而這不應該是單純關注「墊底者」的問題,全球各國的差距不是重點,消除疾患並創造適合兒童成長的社會才是核心。三天前老派給我看正在Youtube上流行的少年欺凌同學反被狠摔的視頻,又是熱烈的回應,可見現實的面目一定比在電影中看到的不可預料。這部電影能深刻關注到這一點,暴力升級戰爭,以小映大,並試圖剝離內部連帶關系,是做過功課的。

而回到具體演繹劇情的過程中,還有異常討喜的特徵,在蘇珊娜.比爾選擇符合角色的個性化演員上。至少有三個角色稜角分明立體感凸顯。最喜歡內心受傷,堅定以暴制暴的小朋友克里斯蒂安,小演員自帶的那種冷峻堅毅的美少年氣質賞心悅目,這個小男孩的角色定位也夠逢迎討巧,行動果敢,只言片語,還讓他內心充滿了無盡的憂傷,我會輕易被他吸引。站在高樓的天台,我恐高連畫面都不敢看,但小朋友的樣子深入心底。當然他的精彩戲份都設置在前,為反轉的結局服務,與另一男孩兒相對而行。那個戴著牙套的陽光少年,則在接近尾聲時,完全爆發了他的熱能量,與克里斯蒂安呼應。突然點滴串聯在一起,發現伊萊克斯就像他的父親一樣,擁有堅不可摧的愛的力量,感染著看片的我。

顯然,相比較兩個孩子極端英勇或懦弱的自然性情,大人的角色則完全界定在了矛盾的沖突中,因為成熟,自身擔任社會各種角色的增加,思考的范圍不斷擴充,就越發舉步維艱。讓所有人重新認識自己,是這部劇送給成年人的禮物。在醫生安東的精神上解剖得最徹底,他推倒猙獰嚎叫的殺人惡魔,是不是推倒了他心中「慈悲為懷」的華表,就是見仁見智了。對於把拳頭揮向安東的修車惡棍,除了車毀,一直抱著瑞典人滾出丹麥的憤怒,未再追蹤,依舊延續了沒有答案的提問方式。父親提倡非暴力精神無可厚非,然孩子伸張正義的舉動亦情有可原,站在哪一方,都存在殘疾的虛弱感,這便是無解的現實。

那也是電影最後一個耀眼的點亮。對人類自己特別無力,隨後彷徨無措,又寄予希望。看伊萊克斯受欺負,會無力;看安東實驗非暴力抵抗,會無力;看受傷的克里斯蒂安無法原諒父親,會無力;看整個社會法制再健全,依然懲治不幹凈惡人、犯人,會無力。雖然,培植憤怒與暴力的土壤,其本身就是光鮮亮麗的生活!如果夫妻和睦,家庭溫暖幸福,學校把愛的種子真正播種在了孩子心田,社會沒有貧富差距,沒有種族歧視,生存沒有壓力……

我是被口號喊大的。所以在結尾不得不繼續喊口號。對待惡人,我繞著走,那是不屑,不是怯懦!我又記得毛主席教導我們,「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但我還想說,相信法制社會,法網恢恢,疏而不漏。至於戰爭,沒什麼可說的。還有不能同意我的,其實我很同意你,我不過是隱藏了熱血,掩蓋了心底灰色的情緒。

⑶ 《國旗阿媽》觀後感

那是一雙102歲老阿媽的手,在偏僻的邊境上,四十八年來,用竹竿穿起一面國旗,風雨無阻,天天升國旗從不中斷。問她為什麼會這樣堅持,老阿媽說得最多的那句話是不是能解開這其中的原由呢?「感謝黨,感謝解放軍!沒有黨,我們農奴擺脫不了萬惡的舊制度,沒有解放軍,我們過不上幸福的新生活。」
是啊,升國旗能不能說這就是老阿媽48年前曾經的夢想呢?是什麼托起了她的這個夢呢?只要翻一翻老阿媽的人生經歷,你就會明白這其中會帶給我們很多的思考。
在舊西藏老阿媽是一個農奴背夫。這里的人們主要靠交換土特產品和出賣苦力為生,山路的崎嶇和險峻,常常使這些背夫倒斃中途,背夫的路,可謂是一路與死神相伴。老阿媽無力、也無法抗爭自己的命運,只能過早地承受起背夫的吃苦受罪的生活重擔。為了生活,她同大多數農奴一樣,主要靠販運貨物生存,通過不斷地倒騰,來換取食物。讓老阿媽記憶中抹不去的是她曾親眼目睹了親人連同貨物墜下山崖,消失在洶涌的波濤之中的令人觸目驚心的場景:年幼的她和大她6歲的姑姑,頭頂60多斤重的鹽包,匍行在崎嶇的山路上。也就是一瞬間,慘劇在老阿媽的面前發生了,姑姑沒踩穩前面岩上一根木樁,一聲尖叫後,就連同貨物墜下了山崖,跌入溝底洶涌的河水中。
1960年,村裡插上了紅色的旗幟,解放軍來了,她看到了解放軍的軍裝、解放軍為群眾做好事、解放軍開山修路。解放的過程,在老阿媽的心中逐漸明晰了起來,尤其那飄揚的紅旗和五星紅旗,如火一般地躍動,它給老阿媽留下了久遠深刻的印象。
以後,老阿媽分得了土地、牲畜。她加入了互助組,之後又進入了生產隊,當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識,激勵著她要用雙手改變自己、改變生活,改變自己的內心。村裡成立了人民公社,在人民公社裡,老阿媽工作積極主動、大公無私,她被推選當了糌粑管理員,為大夥兒發放糌粑。不僅如此,老阿媽還帶領大夥上山伐木、開荒、開展副業生產,成效突出,被大夥兒推選為邦村生產隊副隊長。後又隨來自西藏全區的許多生產隊隊長,到日喀則、拉薩、林芝、山南等地參觀學習。這是翻身解放後,老阿媽第一次、也是有生以來第二次走出她那小村莊。這次參觀,在老阿媽的心裡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不論是毛紡廠,還是奶牛場,農果場,西藏都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這些五星紅旗飄揚下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老阿媽僅用了一句話就作了高度的概括:跟著毛主席共產黨走,沒錯;五星紅旗,是咱翻身農奴的旗幟!
是啊,以後的48年中,當老阿媽天天升起那面五星紅旗,正是在實現著她曾經埋在心底里的遠大夢想啊。夢想從哪兒來?從老阿媽的夢想實現中,我看到了,夢想,正是從老阿媽貧窮的生命中來,是從老阿媽把自己的生命的每一天植根於她的鄉親們中來,是從老阿媽感恩的至善之心中來,正是有了這些最基本的底色,老阿媽才可能使她48年的升旗行為延續到每一天及永遠。
感恩是一種行為,是一種精神的高揚,是人物價值的核心,只有懂得感恩,我們才可能實現心中的夢想。讓我們都擁有一份感恩的心吧,去從事那些我們生活中看似平凡其實並不平凡的事情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真切切地實現我們心中的夢想。
夢想並不遙遠,它就在我們的腳下。
西藏人民善良、勤勞、朴實,他們簡單、純潔。國旗阿媽啦曾在中央電視台被報道過,我為之感動,但當時的感動還只是停留在老媽媽能堅持的不簡單上,沒有從深層次去思考這問題。如今,我每每執教那些來自於青藏高原的孩子們,他們的純朴、善良就會提練出我內心深處的一顆純凈的心,他們是我靈魂的天使,我愛他們。這篇《國旗阿媽啦》隨想――感恩是夢想的基石」,又一次觸動了我的靈魂,雖然孩子們只是在羅列老阿媽的一些事跡,但我從老阿媽成長的人生軌跡中看到了「感恩」,感恩是老阿媽一切行為的源頭,感恩也是老阿媽追求人生夢想的基石,它簡單就簡單在只有務實,才能實現心中的夢想,這也是我在為學生重新框架他們的作品時所確立的修改視角,它可帶給我們一個思考:生活中不浮躁,充滿感恩,當是實現一切夢想的源頭。感恩和夢想其實不能分割。

⑷ 只是說點什麼.(秘岸)影評

秘岸這部片子,我最喜歡的部分無疑是莫文蔚漂亮的腿,羨慕呃。我承專認我落伍了,屬沒看過張一白其他的電影,所以對這部片子沒有任何期待,我就是那麼淡淡的看著,看著時光在重慶的煙霧中漂流。

很多事情是沒有答案的,也不需要答案,一旦知道了答案就立刻索然無味,男孩小川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慢慢體味成長的滋味,知道最後他已經不再相信答案,他只是微笑著說:你就編唄!這就是成長-一個不斷尋找答案的過程。

青青這個女孩在片子里是一個很小很小的配角,但是我現在想說說她,她大概是很多女孩的代表,我覺得她很真實,真的很真實,像小川這樣老實斯文或者說悶騷的男孩不一定招女孩喜歡。如果說我年輕的時候對男人不壞女人不愛這句話不以為然的話,我現在確實覺得女孩更容易喜歡壞點兒的男孩。實際上,片子里的蘇丹就是在教小川怎麼變得「壞」一點兒(其實這也是成長的一個過程),當小川對青青說出「你其實不好看」「你真賤」的時候,青青並沒有生氣,只是輕輕的擁抱他說「你什麼也不懂」,這就是真實的女孩。

⑸ 《與全世界做生意》觀後感2500-3000字

讓生意重回「古老」本質

金融危機爆發前,30多歲的柯納辭掉了金融機構的高薪工作,賣掉了自己的公寓,懷揣5萬英鎊,抱著環球一趟掙5萬英鎊的目標,從北非開始,一直向南到南非,經印度、中亞,橫穿中國南下,再到日本,之後飛越太平洋,穿過墨西哥和巴西,最後回家。他在蘇丹參與駱駝交易、用尚比亞咖啡換南非紅酒、把辣椒賣給印度人、到中亞當馬販子、絲綢之路押寶和田玉、巴西伐木頭……有時虧得一塌糊塗,有時平手,當然也曾賺得盆滿缽滿。5個月後,他奇跡般地穿越金融風暴,大有盈利,還收獲了一塊用和田玉雕成的精美藝術品,同時更收獲了不少寶貴的生意經與許多好玩故事。

這本書生動地講解和重申了經典的買賣之道,它們源自古老的經驗,歷經千萬年而不變。通過親身實踐和感受,作者再次證明了它們,也再次讓生意重新回歸了本質。這本書自然真實,讓人信服,更毫無半點書生氣。比如物以稀為貴,不管它是駱駝、葡萄酒,還是烏龍茶,只有把它們從有的地方換到沒有和稀缺的地方,從價低地方換到價高的地方,實現商品在不同區域的合理配置,才能真正獲利。要吸引人買,就需要樹品牌,需要講故事。無論是活生生的生產者,還是賦予道德層面的環保題材,都可以將冰冷的產品賦予親情,如作者就憑著「每張地毯後面都有一個故事」的理念而旗開得勝。此外,不要孤注一擲,把自己逼到絕路,因此除了A計劃外,還要有B計劃。總之,書中記錄了每場生意中每次殺價及互探底線的經歷,讓人不勝感嘆。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多次通過對方的特殊需求(如幫助開拓新市場),來吸引對方降價,這無疑是一種未定的許諾,但顯然比簡單針對產品而討價還價來得更有說服力。而當作者一廂情願時,往往會輸得很慘,比如茶葉生意。因此,在這個體系下,一切按照規則和交易技巧來運行,沒有人會憐憫你,只有不斷地討價還價。當然,在買賣之外,作者也曾感受到溫情、友情,認識了許多新朋友,對其中一些人心存感恩。

交換的品種千奇百怪,但沒有金融品,也沒有所謂的衍生品。相反,作者認為,「銀行之間隨時都在互相貸款,並靠利息賺取利潤。放貸的銀行借錢給貸款的銀行來賺錢,貸款的銀行又把錢借給別人來賺錢」,這樣蘊含了很大的風險,這也算是對次貸危機的一種本能、簡單反省吧。

⑹ 求<尋找阿富汗少女>影評

17年前(上左),「阿富汗少女」古拉充滿力量的眼神讓世界為之著迷;17年後(上右),古拉的眼眸依然充滿著抗爭精神。

古拉和丈夫及孩子們在一起。

《國家地理》上那張被稱為20世紀最經典照片的主人公的命運終於真相大白——她還活著,沒有當過拉燈女兒的家庭教師,過著阿富汗普通女人苦哈哈的日子。

照片上這個神情幽怨目光透人心魄的阿富汗女孩是19年前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王牌記者史蒂夫·邁科卡利在巴基斯坦一家難民營里拍下的。從那以後,這張照片獲得了多次國際攝影大獎,無數次地出現在世界各地的雜志、海報的封面上,甚至被印在名貴的地毯上。

然而,這個阿富汗女孩叫什麼?她知道自己的照片已經傳遍全世界了嗎?她後來的生活還好嗎?當帶著這些疑問的人們再次趕到邁科卡利拍照片的阿富汗難民營的時候,女孩已經不知所終。直到19年後的今天,當美國中情局的特工拿著這張阿富汗女孩的照片四處找人的時候,那個神秘的阿富汗女孩的命運再次引起世人的關注,因為有消息說這個阿富汗女孩當上了世界頭號恐怖分子拉燈女兒的家庭教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和當年的攝影師邁科卡利覺得,他們有義務找到當年這個阿富汗女孩的下落。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真的找到了這個讓全世界牽掛的阿富汗女孩!

《阿富汗女孩》成了20世紀最經典的攝影作品

1983年的一天,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攝影記者史蒂夫·邁科卡利來到了白沙瓦郊外的一個阿富汗難民營里。邁科卡利絕對稱得上是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王牌記者。這位出生於美國費城,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藝術系的高材生離開學校後就投身報界,當了兩年的攝影記者後辭職到印度當自由攝影師。這段自由職業的生涯為他日後的輝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79年蘇軍入侵阿富汗為他贏得了第一個攝影榮耀:他潛入阿富汗拍下了無數蘇軍入侵的場景,這些照片使他一夜之間名揚全球,並且獲得了當年的「羅伯特·卡帕最佳攝影金獎」——這是專門頒給特別有勇氣特別出色的美國攝影記者的最高榮譽獎。從那以後,哪裡有戰爭,哪裡就有邁科卡利的身影,哪裡有貧窮,哪裡就有他的作品。

所以,當邁科卡利走進白沙瓦阿富汗難民營的時候,他已經知道自己要拍什麼了。當照片上的這個阿富汗女孩突然出現在邁科卡利面前的時候,他心中一亮:就她了!他只用不到五分鍾時間就抓拍下這張日後獲得諸多獎項,並且流傳全世界的照片。這個阿富汗女孩子的眼神實在是太透人心魄了,以至於連身經百戰,親眼目睹過無數驚心動魄場面的邁科卡利都為之震驚。盡管當天的攝影采訪時間安排得相當緊迫,但他還是非常耐心地通過打手勢跟女孩的親戚聊了好一會,了解了一些這個阿富汗女孩的身世:她原來住在阿富汗東部城市賈拉拉巴德城東郊區的一個叫阿卡瑪的小村子,1979年她和家人離開了家鄉,一路流浪到巴基斯坦,最後才在難民營里安下了家。作為一個正值花季的少女,她經歷了與數百萬阿富汗難民一樣的苦難,無需任何的言語,人們就能從她那雙似乎能穿透別人魂魄的眼睛裡讀懂她和她的祖國的遭遇。

匆忙中,加上沒有翻譯,邁科卡利沒能問到這個女孩的名字。直到他回到華盛頓洗出這張照片的時候,馬上就意識到這張照片是多麼重要,他可能留下了一個永遠的遺憾。當邁科卡利和許多新聞界同行,甚至普通人都想知道這位女孩的真實身份的時候,已經晚了,白沙瓦郊外的阿富汗難民營里已經沒了那個女孩的身影,甚至連認識她的親人也一個都不見了。

曾有傳言「阿富汗女孩」當上了拉燈的家庭教師

美軍向阿富汗開戰之後,今年2月3日的英國《每日電訊》突然驚曝一條消息稱,邁科卡利當年拍攝的這張照片的主人現在還活著,而且她曾經給美國的頭號敵人本·拉燈當過家庭教師,為他的女兒講授過英語。反恐怖戰爭爆發後,她擔心美國人會搜捕她,所以就躲到了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邊界的崇山峻嶺里去了!

雖然這樣的報道說得有鼻子有眼,但要予以證實難度卻相當大。不過,這時候突然又冒出幾個據說是這個女孩的親戚接受了美國和英國媒體記者的采訪,女孩的真實名字叫阿拉姆·比比,現在已經是三十多歲的人了。在反恐怖戰爭爆發後不久,她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匆匆忙忙地躲到深山裡去了。

那麼,阿拉姆為什麼要躲著美國人呢?這幾個自稱「神秘阿富汗女孩子親戚」的傢伙倒說得繪聲繪色的:1996年秋,阿拉姆·比比一家有了新的鄰居。在塔利班人員到達之前,聖戰者司令邀請本·拉燈到托拉博拉。在此之前,拉燈因被蘇丹驅逐,正四處尋找一個安全的避難所。這位出生於沙烏地阿拉伯的恐怖分子,與兩位妻子及二十多個子女及一百多名追隨者一起來到這里。據阿拉姆·比比的親戚稱,比比更喜歡與受到教育的阿拉伯婦女做朋友,並教給她們一些不是很正規的英語。在她的學生當中,就有拉燈女兒。據比比當時透露的一些情報,拉燈很有錢,對兒女的培養出手大方。可是根據穆斯林的傳統,他只能找一位女性給他女兒輔導英語課。比比就這樣幸運地被選中。她當時並不了解拉燈,答應做拉燈女兒的家庭教師,純粹是出於糊口需要!

當兩個人人關注的人物被反恐戰爭捏到一起時,其轟動效果可想而知。一時間,這張照片再度成為西方國家的關注焦點,很多記者又開始探尋她的下落,連美國中央情報局都參與了這次迷霧重重的尋人大行動,美國媒體更將她稱為「南亞之謎」!

「阿富汗女孩」的命運真相大白

在眾多的關注方中,最關心「神秘阿富汗女孩」命運的莫過於美國的《國家地理》雜志和邁科卡利了,用邁科卡利的話說,早在去年美國對阿富汗開戰前,那張照片就使我想到了她苦難的歷程,也許她一直都在逃命,最終躲藏在幾千公里之外的難民營里!《國家地理》雜志和邁科卡利早就行動了。與其他媒體記者爆炒新聞不同的是,以嚴謹嚴肅而獲得全世界認同的《國家地理》雜志派邁科卡利和一個報道小組從去年起就開始查找「神秘阿富汗女孩」的下落。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年1月,邁科卡利終於找到了這個阿富汗女孩,並且對她進行長時間的跟蹤專訪。就連英國媒體爆炒「神秘阿富汗女孩」當拉燈教師的時候,《國家地理》雜志和邁科卡利都沒有出面說話,直到整個跟蹤采訪做完,《國家地理》雜志認為他們的采訪絕對准確無誤之後,才於3月12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他們已經找到了「神秘阿富汗女孩」!

《國家地理》雜志介紹說,「神秘阿富汗女孩」的真正大名是沙爾巴特·古爾,今年29歲或者30歲,之所以這么說,因為古爾自己也不能確定自己的准確年齡,現在是阿富汗東部偏僻山區一個麵包師的妻子和3個女孩的母親。邁科卡利告訴記者說:「盡管19年的風霜已經把當年的那個小女孩磨練成一個一臉滄桑的中年婦女,但我看到她的第一眼起就認出來了:她就是當年的那個女孩!因為不變的是她那能洞穿別人心魄的目光!這些年來,她一直過著艱辛的生活。」

邁科卡利說,在19年的艱辛歲月里,古爾夭折過一個孩子,她的雙親分別因戰爭和貧病過早離世了,更重要的是,在這19年間,她還是第一次知道自己的照片在全世界廣為傳播,並且能引起如此巨大的反響。對此,邁科卡利感慨地說:「這19年來,我每天都能接到來信,或者電子郵件,或者電話,總有人想給她捐錢,或者想收養她,還有許多男人來信是想找到她,然後夢想跟她結婚!」然而,這么多年來,盡管他努力過但卻一直沒能找到這個女孩的下落。今年1月,邁科卡利才得以重返當年女孩住的難民營,獲得了許多線索之後仍無果而返,直到通過一名中間人最終才找到古爾。

古爾是一個十分保守的普什圖族女性,這次是得到她丈夫的特別許可之後才撩開面紗讓記者拍下現在的真容的。然後,《國家地理》雜志又通過美國聯邦調查局最先進的臉部鑒定技術和各種其它技術進行認定,現在可以絕對證實,古爾就是那個阿富汗女孩!不過,邁科卡利和《國家地理》雜志應古爾夫君的要求,不能透露古爾一家現在住的地址,只透露說是在阿富汗賈拉拉巴德和巴基斯坦白沙瓦之間的山區里。邁科卡利擁有這照片的版權,現在正在跟古爾家人一起研究怎麼讓古爾家從她的照片中能得到一些實惠,雙方正在磋商合作的辦法。

《美國攝影》雜志總編戴維·斯科諾爾在評論阿富汗女孩眼神時說:「那感覺有點像是蒙娜麗莎。你無法一下子讀懂她目光中的深意。她害怕嗎?憤怒嗎?絕望嗎?還是對自己的美麗非常自信?每次你看這張照片的時候,你讀出的意思絕對不一樣。任何一張能永世流傳的照片都應該是這樣!」

這個感人的故事將在今年四月份的《國家地理》雜志上刊出,美國廣播公司將在本周五晚9點播出有關這個故事的紀錄片。美國國家地理協會也正在建立一個「阿富汗女孩基金會」,希望能募到錢用於阿富汗女孩的教育。

⑺ 電影《十字軍東征》的影評

《天國王朝》:上帝保佑傻蛋人類

斯科特同學鼓搗的東東,向來是有看頭的。翻翻這位大鬍子先生的履歷,你會發現他的N多作品中幾乎找不出一部水準之下的影片,相反不少還是影史留名的經典之作。在好萊塢的中生代導演中,他是那種為數不多的可以作為「精品保證」的人物。所以,這次他出手《天國王朝》,俺的期待值立馬高了好幾個級別。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第二、三次十字軍東征之間,此時歐洲佬已經佔領「聖城」耶路撒冷近百年了。當時在耶路撒冷做王的鮑德溫四世(Baldwin IV),也與伊斯蘭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之一「撒拉丁大帝」(Saladin)達成了某種短暫的互不侵犯的協定。但是,他們都面臨著來自各自陣營內部好戰派的巨大壓力。風雲際會的耶路撒冷,表面上看起來很平靜繁榮,實則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迫感。

所謂時勢造英雄,歷史的關鍵時刻,任何人都有機會名垂青史,包括鐵匠。奧蘭多布魯姆(Orland Bloom)的鐵匠形象,不能說失敗。不能因為人家肌肉不太硬就說人家沒打過鐵,人家《魔戒3》里兩位打鐵的精靈師傅似乎比「開花」同學還瘦削呢,還不是錘得挺起勁?更何況,「開花」同學村子那麼破小,平時估計也沒什麼活可以干,所謂用進廢退,其肌肉不太成型,也是有道理的。看完了外表,偶們再來看內涵。有同學認為「鐵匠」習慣砸壓東西,所以多半個性學識方面也是榆木疙瘩不開竅,不可能像電影中描繪的那樣英明神武、鳥生魚湯:原來「開花」同學不僅會鑽井、發展水利,從畫面看似乎還精通幾何(至少是平面幾何)與演講,整個一擱在古希臘就能成為阿基米德的人物。可是,誰說鐵匠就不能自學成才呢?再說了,打鐵本來就是一項高端藝術,需要精通陰陽生克之道,不識水理又怎能掌握火候?不學幾何又怎能打出讓牲口們用得放心、用得舒心的三寸蹄鐵呢?所以,鐵匠需要體魄與學識兼備,實乃男人中的男人,要不《風月奇譚》中也不會把鐵匠列為讓紅杏們出牆的頭號誘因不是?可見,數風流人物,還看鐵匠。影片以一個鐵匠的成長歷程來揭開那段紛爭歷史的面紗,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同時,以這樣一位似乎很難成為英雄的角色為敘事中心,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有助於淡化宗教沖突題材的敏感性,使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角色性格的成長上,而影片自身得以保持不偏不倚的中立狀態。的確,從表現手法和表現內容來說,影片對於十字軍和伊斯蘭民族的描寫,是沒有偏向的。每一方的行為都有其動機可以追尋,而非編導臆造的;關鍵是那些動機本身,也是可以從理性的角度來理解的。即使是其中比較傻蛋一些的角色——如賽貝拉公主(Sibylla)的武夫老公——的行為也是可以解釋的。因為歷史上的十字軍本來就是一幫烏合之眾,其中有幾個愚蠢好戰的傢伙,也是不奇怪的。表現這個一介武夫的短見無謀,並不算就是貶低十字軍一方,這不電影中還有很多有崇高理想的同志嗎?例如「開花」同學的老爸格德弗雷(Godfrey)和鮑德溫四世的首席參謀泰伯瑞斯(Tiberias)。而對伊斯蘭一方,更是小心翼翼,撒拉丁大帝雖然出場不多,但極有魅力,不僅果敢智勇,身材也很是傲人,一襲青袍,配合極為修長的體形,很讓人誤以為黃葯師西渡做了突厥人的老大。

但問題是:僅僅通過表現尺度的「平衡」,就真的能讓十字軍東征更有意義嗎?有些歷史是不該迴避的,迴避了就會失去真相原本所具有的震撼性與深邃性。耶路撒冷之爭,從來就與宗教爭端脫不了關系,不論電影正視與否。影片名為「天國王朝」,可有多少十字軍戰士是沖著這一理想去的?十字軍的組成人員中,主要是兩大部分人:在老家窮得混不下去的農民和貪圖更多土地金錢的貴族們。就算是第一次東征的發起人羅馬教皇「厄邦二世」(Urban II),也不過是為了擴充自己的勢力罷了。這當中當然不乏理想人士,抱著捍衛上帝、保護聖城的理想,可惜,在實際利益面前,他們的理想不是被歪曲就是被利用。以「開花」老爸格德弗雷為例,這位即使「蛋蛋」上插著利箭仍然堅持戰鬥了兩天的偉大戰士,他在揮劍的時候,是否意識到自己作為棋子的悲哀?世間真的有所謂「天國王朝」嗎?問題實際上在於,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天國王朝」,如果過分堅持自己的理念而排斥異己,那世界只會永遠充滿紛爭,而絕對不會有所謂真的「天國王朝」。

以這點而論,俺對斯科特同學的真正意圖充滿了矛盾。在影片中,斯科特借霍斯皮塔(Hospitaler)之口,說出了「天國王朝」其實並非實際的國土或政體,而在於一個人的頭腦與良心。有理智(頭腦)才能明辨是非,有寬容(良心)才能和平共處,只有每個人的頭腦都具備了這樣的素質、心胸都具備了這樣的情懷,才有可能實現所謂「天國王朝」。俺無比贊成這樣一個概念,並為好萊塢終於有人能想到這樣一點而興奮不已。

可惜的是,斯科特用來鼓吹這樣一個理念的過程,並不是很令人信服的。從整體構思來看,耶路撒冷之爭當中的宗教原因,不僅不應該是個迴避因素,對於表現主題而言,反而是個難得的切入口。表面上看來,耶路撒冷的悲哀,在於他同時是兩個宗教的「聖地」,兩方各為其主,當然要爭。斯科特想迴避這個敏感話題,所以盡量不談他們為什麼打。可是,他難道沒有想到「一地兩聖」在邏輯上並不必然導致矛盾么?關於耶路撒冷之爭最悲哀的一點不在於「各為其主」,而在於「互不相容」。正如同這一個地球是N多人種的同一個家園一樣,同一個城市為什麼不能成為兩種宗教共處的「聖地」呢?這種邏輯混亂和心胸狹窄的偏執,恐怕正是阻礙「天國王朝」得以實現的根本原因。只有表現出宗教沖突中隱含的這種深層因素,才能讓觀眾對所謂「天國王朝」有更深的思索。電影目前對宗教背景的淡化處理,在兩邊討好的同時,也失去了這一更有效表現主題的渠道。當然,這一現象也反映了現實世界中諸多無奈對電影製作所造成的限制:明明是個好題材,卻因為要照顧豬頭們的狹隘情緒而不得不收斂鋒芒。簡而言之,斯科特挑了個在現實情況下不可能表現充分的題材,真不知是他的悲哀還是現實的悲哀。個人認為是整個豬頭人類的悲哀。兩大宗教的題旨無疑都是叫人向「善」的,卻偏偏引發這么多「惡」,人類之無可救葯,可見一斑,真是活該被Matrix當電池。

不談偽崇高的話題了,還是來看看電影本身。斯科特主題發揮的充分性,除了表現思路與表現內容外,還得靠扎實的表演與一氣呵成的劇情,否則就很難造成盪氣回腸的效果。個人覺得《角鬥士》比本片拍得好,好就好在有一個好演員和一個簡單但卻非常有效的故事。羅素克洛(Russell Crow)的表演能將角色氣質強烈地注入銀幕當中,讓觀眾無法不與他共呼吸進而感受情感的共振;而《角鬥士》相對簡單的劇情,也得觀眾的情緒時刻保持高昂狀態。反觀《天國王朝》,不能說「開花」同學沒有努力,甚至到影片最後俺還很為他的滄桑感而感到欣慰,並准備從明天開始留鬍子以便扮熟男騙公主,但是,他的角色始終無法讓我的心為之顫動。一部影片的主要角色無法做到讓人信服,整部影片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然而,這似乎不是「開花」同學的錯,錯在這一角色本身的設置就不太令人滿意。

誠然,影片是表現「白蓮」(Balian)這個角色的成長歷程的,他必須從開始的信仰動搖,到最後找到讓自己真正信服的信念並為之奮斗,從而成為一個充實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以及……一個有新老婆的人。如果說他答應去耶路撒冷的最直接原因,是替妻子也替自己贖罪的話,這一動機最後的去向卻沒交代清楚。「白蓮」怎麼從一個一心想贖罪的人變為一個努力想「為王為民」的騎士,似乎還欠缺必要的心路連接。影片給人的感覺,彷佛是阿蓮一覺醒來,說「我要為王為民」,於是就成正果了。還有他的浪漫經歷,也讓人不爽。俺不爽不是因為他對小嬌娘愛娃(Eva Green)動手動腳,而是因為他「劈腿」的理由和時機都有些不對勁。拜託,老兄你那個時候還沒解決為妻子贖罪的問題呢,何況你還顯得一幅很愛妻子的樣子,這么快就上床了,那個意志力也太弱了點吧,比俺還不如。愛娃MM本來俺也很看好的,雖然特寫鏡頭揭示她的玉容還有至少108顆瑕疵,但俺還是不介意而死心塌地地愛著她,可她的角色實在是很無厘頭啊。好的劇本設計,每位角色都有她充分的作用,都應當在推進主題上佔有一定的地位,依個人之見,賽貝拉公主這一角色在情節發展上基本上沒什麼用處,還不如好好回到俺身邊,俺又理智又寬容,是不會介意的。說歸說,角色魅力的缺乏,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影片那無關痛癢的內容。宏觀的歷史背景已經使得那場戰爭毫無意義了,微觀的角色塑造又不能挖掘出這一人物堅持到底的悲劇性,怎麼讓人對它盪氣回腸?

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斯科特在片中還是有些絕活能讓人眼前一亮的。剛看到影片的預告片時,就覺得斯科特是不是小時候沒吃飽飯啊,怎麼對麥子這么有情結。《角鬥士》里那撫過麥浪的鏡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這次斯科特還玩麥浪,不過換了色調,變成藍色的了,撒拉丁妹妹的背影在藍色的麥浪中,說不出的神秘,同時還似乎有種悲天憫人的基調,很有創意的鏡頭。這種創意還表現在影片的最後,當雙方兵馬在城牆缺口短兵相接的時候,鏡頭沒有不遺餘力地去表現混戰的慘烈,而是緩緩上升,上升,直到下一個畫面淡化成戰爭結束後的現場。這樣的鏡頭處理,彷佛冥冥中有人在默視著這場戰斗,似乎上天也在為這種無聊的流血而沉默痛心。如果影片通篇都能表現出這種震撼的悲憫氣質,那就好得不得了了。可惜這都是局部精彩。至於表現攻城車與拋石車的鏡頭,俺已經吹捧過很多次了,不羅嗦了,絕對是前無來者。

表演方面,也還是有一兩個人物讓俺傾心的。雙方的兩位「王」都很有神采,特別是愛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飾演的鮑德溫四世,全靠眼神、聲音與肢體語言來展現角色魅力,短短幾個鏡頭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他虛弱中透出的堅忍,平靜中散發出的力量,都令人難以抗拒,讓人不由得想起「金風細雨樓」的蘇夢枕。尤其是在與撒拉丁對峙談判以及隨後的懲罰不軌部下的場景,非大魄力不能為也,實乃「神品」級的人物。戴維賽利斯(David Thewlis)所演的霍斯皮塔也很有內斂的光芒,乃「上上品」人物。至於尼亞姆內森(Liam Neeson)和傑瑞米艾恩斯(Jeremy Irons)二位,可能因為是角色設置的原因,個人認為神采並不是特別突出,只能說是及格的表現。

對比近這兩年上映的幾部所謂「古裝史詩片」,《天國王朝》比《特洛伊》有深度,比《亞瑟王》有創意,比《亞里山大大帝》要流暢,應當說並不辱沒了斯科特的才能。可惜對於題材表現深度和敘事節奏上的偏差,使影片不能真正調動觀眾的情緒;影片的出發點是好的,就連片尾的字幕也明白地指向了當前現實中的問題,但因為過於謹小慎微,也就很難達到讓人心動的境界。反向套用片中的一句對話,似乎很能說明俺對本片的態度:

「《天國王朝》有什麼值得看的?」
「Everything……..Nothing.」

註:本文僅針對劇場版;據說導演剪輯版要好很多。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