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越劇觀後感
㈠ 動畫片《梁祝》觀後感600字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發源於浙江寧波鄞縣,是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之首。故事流傳到現在已經有一千多年了。故事的主角上虞士族小姐祝英台出身有錢人家,她反抗傳統社會對女子的不平等待遇和束縛,爭取與男孩子一樣有讀書受教育的機會。在去杭州尼山書院的路上遇到梁山伯。兩人意氣相投,結為異姓金蘭。在書院三載, 「日同桌,晚同床」,相互照應,情深義厚,繼而相知相戀。可是,他們的愛情一路卻走得那樣辛苦。不但遭到馬文才等士族的百般阻撓與逼迫,又有來自因愛生恨的曾是朋友的暗害,還要反抗傳統觀念門當戶對的禮教。祝英台代表的是千百年來被保守民風所壓抑的精神,具有不畏強權為自己爭取權利的勇氣,卻又不失中國傳統女子的溫柔婉約,更難得的是擁有讀書人的知書達禮。她一方面表達婚姻自主的想法,一方面又顧及倫理孝道。最終梁山伯因思成疾,未免於一死,棒打鴛鴦兩分離!保守的年代,梁祝的真情,連天地都被他們感動!於是,在梁山伯的墳前,電閃雷鳴,墳墓分開兩半,祝英台飛身與梁山伯相會,二人微笑地飛向他們夢想中的歸宿,完成了他們生不能同裘,死要同穴的誓言。之後,墳墓合閉,象徵著他們愛情的桃花也遍地開放,綠色裝點了他們的墓穴。二人化成了彩蝶翩翩飛舞,嬉戲其間。從此,梁山伯與祝英台擺脫了一切阻撓,天上人間相愛到永遠。
也許,在那樣的年代,只有死,才是他們能相守的唯一出路。
一個美麗的神話,痛卻也讓人幸福的故事。有人稱它是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同樣是共赴黃泉卻一下來了個天崩地裂,似乎把所有未曾釋放的感情都留到了這里。再回頭想一想現代人的愛情故事,我們早已沒有了如此的艱辛與磨難,但是,我們也幾乎見不到這樣的驚天動地的真正的愛情了。人們人為地給自己套上了金錢、地位、身份的標准,搜尋著屬於自己的愛情,家庭中,也常常被柴米油鹽醬醋茶所包圍而無暇顧及其他,人們只能從想像中找尋純粹的愛情。也許,這就是現實與神話之間的區別吧。
但願,我們每個人不管擁有怎樣的愛情,是幸福也好,是痛苦也罷,但是至少要擁有一顆為愛而感動的心靈。幸福,就在其中。因為,平平淡淡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真諦。
㈡ 越劇《梁祝》聽後感
有東方的<羅密歐和朱莉葉>美稱,國人家喻戶曉的愛情故事<梁祝>,被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改版編排,重新搬上舞台.我有幸觀看,讓人耳目一新,為之一震: 舞台設計美侖美奐, 唱腔演技精彩絕倫.讓我平心靜氣,像台下眾多觀眾一樣,認真的看完了全劇,直到演員謝幕還不願離去.
這次總算完整了解了《梁祝》的故事情節:祝家女子祝英台,青春妙齡,豆蔻年華,赴杭城(今杭州)萬松書院求學三年,三年間,女扮男裝,苦心其志。似乎月老有意安排,偏偏遇上了才貌俱佳的梁山伯,祝英台情有獨鍾,心中產生濃濃愛意,於是難掩愛慕之情,把自己比作家中的九妹,自說自畫,為梁山伯設局「做媒」,梁山伯開始信以為真,後師母捅破「窗戶紙」,梁山伯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三年的學友竟是女兒身,真正的九妹就是與他同窗讀書,朝夕相伴的英台,可是此時祝英台已打道回家,梁山伯知曉恨晚,於是,追她而去,面見求婚,誰料,祝父早已將女兒許配於有錢有勢的馬家公子馬文才,英台不從,於是一對有情人樓台一見,傾訴衷腸,梁山伯預見英台難逃父命,殉情而去,一場樓台相會竟成了訣別...... 失去梁兄,英台悲怨交織,痛不欲生,不能同生但願同死,於是烈女忠貞,決然隨粱兄而去,在另外一個世界他(她)們化為一對美麗的蝴蝶,結雙成對,翩翩起舞,行影不離。
一部千古稱誦的經典愛情故事,凄美哀惋!但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㈢ 梁祝觀後感
http://www.google.cn/search?hl=zh-CN&q=%E6%A2%81%E7%A5%9D++%E8%A7%82%E5%90%8E%E6%84%9F&btnG=Google+%E6%90%9C%E7%B4%A2&meta=&aq=-1&oq=
㈣ 越劇《梁祝》的鑒賞,幫幫忙,很急,謝了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因電影版的廣泛傳播而成為這一題材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名劇。
袁雪芬與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的時間是1945年,1951年,華東越劇實驗劇團重排該劇,增尾「化蝶」,劇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進等執筆,黃沙導演,陳捷、薛岩音樂整理,幸熙、蘇石風布景設計。范瑞娟飾梁山伯、傅全香飾祝英台、張桂鳳飾祝公遠、呂瑞英飾銀心、魏小雲飾四九、金艷芳飾師母。該劇於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劇本獎、演出一等獎、音樂作曲獎、舞美設計獎,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獲演員一等獎、張桂鳳獲演員二等獎、呂瑞英獲演員三等獎。1953年,該劇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成第一部國產彩色戲曲藝術片,由徐進、桑弧編劇,桑弧、黃沙導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
川劇《柳蔭記》也1952年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的演出,榮獲劇本獎,陳書舫獲演員一等獎,袁玉昆和劉成基獲演員二等獎。
京劇關於梁祝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馬彥祥根據川劇移植的《柳蔭記》和程硯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流傳最廣。
《柳蔭記》由王瑤卿設計唱腔,杜近芳、葉盛蘭在1953年首演。全劇分10場,重要場次有「英台別家」、「柳蔭結拜」、「書館談心」、「山伯送行」、「英台思兄」、「祝庄訪友」、「祭墳化蝶」。此劇最大的特色在唱詞方面,典雅華麗,優美雋永,許多語句打破京劇傳統的七字、十字句,給人以清新脫俗的藝術美感,同時在唱腔設計上很是精緻,無論是曲調的選擇,還是板式的變換,即保持了傳統韻味,又出新求變。被公認為是建國初期戲曲推陳出新的代表作。
1954年,京劇大師程硯秋參考其它劇種的相關劇目編演了一部不朽的程派名劇《英台抗婚》,此劇是程硯秋解放後編演的唯一一部大戲,也是他一生中最後的作品。此劇劇情無變,包括「別家」、「結拜」、「書館」、「相送」、「驚聘」、「拒婚」、「祭墳」、「化蝶」等場次,後來,因覺前部結構較散,便從「驚聘」開始了。這出戲的唱詞和唱腔有很多突破性的創造。以唱詞看:「望爹爹退婚禮隨我願,使我嫁梁君,你是我親愛的老嚴親」,「卻為何你執意要把女兒我嫁與一個陌生生不識之人」……這樣幾乎等同於散文詩的句子竟然被大師「裝」進唱腔,且嚴絲合縫,感人至深,不能不讓人嘆服大師的功力。李世濟曾在建國10周年獻禮演出時上演此劇。
薌劇傳統劇目《山伯英台》由邵江海編劇,源出「錦歌」唱本。劇本保留了「錦歌」唱多白少、通俗易念的特色,幾乎每一場都有大段獨唱或對唱。其中「英台哭靈二十四拜」最為突出,一百多句唱詞纏綿悱惻,曲牌使用了薌劇的所有哭調,一拜一調,連接緊密和諧,組成了類似曲牌聯綴體的成套唱腔。在「安童買菜宴山伯」、「樓台宴請十二盤」等出中,從菜名、菜譜到俗例、俗語都來自閩南特有的民情風俗。「討葯」一出,山伯相思病重,英台剪青絲、割褲帶寄贈,也屬閩南風俗。全劇情節不同於其他劇種。如英台無父而有母張氏,馬俊也同在杭城求學,無「十八相送』,而有游春見景暗喻。「英台祭墓」一出著重表現英台奔喪哭靈。幕表戲尚有「山伯英台游地獄見證前身」、「還魂生子征番」等情節,較有特色的是「山伯相思哭更」,盡情傾吐了梁山伯愛、恨、戀、怨的復雜心情。1978年歲陳德根根據邵江海本、台灣歌仔戲和越劇演出本綜合整理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由漳州市薌劇團演出,在一個劇場曾連續上演三百場。1979年,錢天真、洪彩蓮分別扮演祝英台、梁山伯,獲得福建省優秀青年演員的稱號。
另外,豫劇、評劇等幾乎所有的大小劇種都有該劇的整本或摺子戲傳世。
㈤ 《梁祝》觀後感怎麼寫求助……急
演出觀後感:這只「蝴蝶」會飛得更高
一曲《梁祝》,曾牽動多少中外觀眾的浪漫情愫。昨晚,「梁祝」的悲情故事和不朽旋律,又化為斑斕彩蝶翻飛於芭蕾舞台之上,引來關注的目光。
芭蕾新作《梁祝》是在充分尊重民間故事和運用同名小提琴協奏曲主旋律的基礎上,以現代的眼光進行大膽改編和創新,為觀眾帶來了新的視聽享受。「共讀」、「送別」、「抗婚」、「化蝶」的結構也是借鑒戲曲作品的經典四幕框架,但創新之筆處處可見。馬文才在「共讀」中以紈絝子弟出現,而第三幕中又成為與封建勢力沆瀣一氣、阻撓梁祝相戀的對立面,善與惡、美與丑的斗爭更為直接。作曲家徐堅強把具有濃鬱江南風格的越劇音樂作為基本旋律框架,把25分鍾的一曲《梁祝》演繹成一部跌宕起伏的芭蕾交響作品,足見其功力。舞美和服裝也是一個亮點,按春夏秋冬四季遞變而設置的四幕場景,巧妙地配合了全劇基調由喜到悲的過程。主要演員所穿的經改良的中式芭蕾舞衣和「蝴蝶」的服裝,也基本符合表情達意的要求。主要演員的舞蹈語匯力求揭示人物的內心情感世界,尤其是以不同色彩的蝴蝶群舞象徵和襯托梁祝的愛情,也是值得肯定的嘗試。
一些專家認為,芭蕾《梁祝》的藝術創新起點不低,但還是「初步」的,全劇各個藝術部類的調整和雕琢,還有很大的空間。如第一幕「英台之夢」與現實之間的「切換」,很多觀眾沒有看明白,可否藉助燈光和舞蹈次序變化交待得更清晰些?「十八相送」的戲似乎沒有做足,「蝴蝶群舞」也有些喧賓奪主,梁祝「一步一回頭」的纏綿情緒沒有配以相應的舞段渲染;祝英台「撞墳」之後,似可發揮芭蕾劇浪漫想像的特點,讓男女主人公以一段雙人舞強化其悲劇色彩,這也許要比墓室轟然而開後馬上切換成滿台彩蝶紛飛更令人回味無窮。
盡管它並不算完美,但藝術家們歷經數年磨礪,終於使它在原創芭蕾的舞台上「站立」起來了。相信日後再精修細改,這只「中國蝴蝶」會飛得更高
㈥ 300字梁祝聽後感
我喜歡音樂,音樂可以讓我的心情開朗。以往我聽音樂只是在那欣賞那樂器發出來的旋律和節奏,根本就不知道原來音樂裡面還有著情節和感人的故事,聽了王一博老師的講課後我才知道原來聽一曲音樂里有這那麼多的知識,上了幾節課後我感覺自己現在聽音樂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還記得那天老師讓我們欣賞《梁祝》,以前就如老師所說的就會聽那段高潮部分根本就沒在意那裡面的內涵和動人的愛情故事。
現在我終於聽出了,原來小提琴代表著的祝英台和大提琴代表著的梁山伯互相應答著,像是在互訴情誼和離愁。這時能明顯的感覺到悲劇即將上演。如海潮湧來的管弦樂正式拉開了悲劇的帷幕,那渾厚、低沉、恐怖的樂音彷彿是強大的封建勢力在百般阻撓,逼迫一個弱小的女子放棄美好的追求,順從父母的旨意。此時小提琴代表的祝英台寧死不屈,與黑暗勢力抗爭到底。兩者的矛盾越來越激烈,直至樂曲的另一個小主題上演,矛盾才漸漸平息。樂曲緩緩奏出《樓台會》這一部分。大、小提琴像是在互訴心中的情誼,又像是在傾聽彼此的哀嘆。音樂給人以凄婉的感覺。忽然樂曲疾走,好像在告訴我們這些聽眾:梁山伯因為過度悲傷而在絕望中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或許是祝英台也沉入了無盡的絕望。或許是祝英台早知道有一個並不盡人意,但也算是完美的結局在前方等候,她順從了父母的旨意。在迎娶過門途中,她停在梁山伯的陵前哭靈。我在小提琴幽婉的樂聲中聽見了祝英台悲涼、凄慘的哭泣聲;看見了那陵墓周圍深邃、荒誕的景象。突然一陣轟然巨響打斷了我的思緒,整首樂曲推向了最高潮。瞬間像是煙雲繚繞,兩顆終於自由的心緊緊相連。
一曲終了,而我的思考卻未停止。我回想著曲中呈現的一幕幕,心情更加沉重起來。
範文二:
很早就聽說過梁山伯與祝英台之間純潔的愛情故事,昨天晚上,在網上欣賞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心裡就有了更多的感受。
全曲選用梁祝故事中的三個主要情節:相愛、抗婚和化蝶,作為音樂的三個部分。表現出青年男女的忠貞愛情和對封建宗法禮教的控訴、反抗。
前奏響起,在輕柔的背景下傳來了優美的引子音樂,好像一隻竹笛在自由歌唱著風和日麗,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秀麗景色,既渾厚又不太明亮的音色,使我深深的陶醉在如此清麗的前奏旋律中。彷彿看見了各種鳥棲息在樹枝上,呼朋引伴地發出清脆的鳴叫聲,湖水隨著微 風盪漾起層層漣漪,我台在草橋亭畔雙雙結拜的場景,它以優美的小提琴聲為中心,向人們詮釋了一個純潔愛情的真諦。盡管這個旋律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很熟悉,但卻能帶給我們無盡的遐想,每一個音符彷彿都經過了夕陽的點染,閃爍著清逸的光芒。很快,主部通過連接部進入到副部主題,描述的是粱山伯與祝英台同窗三年,同學同樂的歡樂的心情,把人們的心帶入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意境中,彷彿也與粱山伯與祝英台共同分享著同窗之歡。但是,似乎凡事都有不測風雲,總是這樣甜盡苦來,梁祝長亭惜別的依戀情景突地撞進了我的腦海中。在四處林蔭的小道上,兩個年輕人的手卻遲遲不肯松開。因為他們知道,這一松,就不知道何時才能重逢。在他們的心中,始終有個堅定的信念,他們的愛情不會中斷,他們要為自己的愛情負責。強烈的顫音結束了這場離別,它以自身深沉渾厚的獨特音色預示著不祥的徵兆即將來臨,各種震竟有些痴 了,心隨著音樂的起伏而起伏著。前奏旋律過後是梁山伯與祝英音、三連音、四連音生動地訴說了祝英台在失去梁山伯後的惶恐不安與痛苦,旋律的抑揚頓挫像是暴風雨的來臨之前大海上波濤洶涌的場面。音色隨著猛烈的配音變得越來越厚重,使我的腦子一片混亂。終於,在一大串的鋪墊後,祝英台抑制不住內心的痛苦,進行了抗婚,連續的重音充分表現了祝英台英勇的反抗精神,嚮往破除封建宗法禮教,獲得現實主義的心聲。從側面反襯了惡勢力的兇狠殘暴。很快,一段凄美的音樂侵入我的耳朵,淋漓盡致地表達了梁祝樓台相會,互訴鍾情的情景。緊接著,樂曲急轉直下,以急板和散板的表現祝英台在梁山伯墳前向蒼天控訴,並運用京劇中的倒板和越劇中的中板,緊拉慢唱的手法,把樂曲推向了全曲中的最高潮,在奏完最後一段後,樂聲齊鳴,祝英台縱身投墳。我不禁為祝英台悲慘的命運感到可惜。最後,序奏主題再現,沖刷著之前所有的黑暗,又帶給人們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讓我看見祝英台和梁山伯的靈魂在天宇下花成蝴蝶,在蒼穹中凄然地飛舞。這樣的尾聲把聽眾引到一個傳說中去,體會一次美好的藝術享受。
這種美好也許就是真正的愛情吧,它不需要任何物品的點綴,也不要用任何海誓山盟來擴張,它只是一種清新甜逸的愛,散播在每個人的心靈中間……
範文三:
我愛音樂,如果說書籍是人類精神食糧,那麼音樂就是耳朵的食糧。激動時,它使你感到溫馨;焦躁時,它使你安詳,苦悶時,它使你豁達、開朗;悲傷時,它使你振作。我願在音樂中成長,脫去一切的偽裝,卸下繁重的行囊,洗盡鉛華,依偎在她博大而溫暖的懷抱中。往日,音樂使我遠離孤獨,擺脫空虛。以往我聽音樂只是在那欣賞那樂器發出來的旋律和節奏,根本就不知道原來音樂裡面還有著情節和感人的故事,聽了老師的講課後我才知道原來聽一曲音樂里有這那麼多的知識,上了幾節課後我感覺自己現在聽音樂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就感覺自己好像也是學音樂的專業學生一樣,在欣賞歌曲時有著和普通人不同的理念,比普通人高一層境界。就拿這學期老師給我們聽的《梁祝》來說吧,以前就如老師所說的就會聽那段高潮部分根本就沒在意那裡面的內涵和動人的愛情故事。而現在就不一樣了。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聽說過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十分的喜歡他們的愛情,雖然經歷了種種,生沒能在一起,死後化蝶也完成了他們最後在一起心願。 現在到了大學,有幸選擇了《中國民間音樂欣賞》這門課,老師再一次為我們上了一課。
音樂剛出現,給我的感覺是風和日麗,一片寧靜,充滿了鳥語花香的味道,把我們帶到了大自然當中去,也真的彷彿親眼見到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相遇的畫面。音樂中讓我最喜歡的部分還是同窗三載,同樂同玩,把我的心帶入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意境中,彷彿也看見了他們一起玩的場景。以及在一大串的音樂鋪墊後,祝英台抑制不住內心的痛苦,進行了抗婚,表現了祝英台英勇的反抗精神,嚮往破除封建宗法禮教,獲得現實主義的心聲,反襯了惡勢力的兇狠殘暴。緊接著一段凄美的音樂侵入我的耳朵,讓我感受到了相愛而不能在一起的悲痛,梁山伯的死去,祝英台向蒼天控訴,更是將音樂推向了又一個高潮。最後以富夢幻色彩的豎琴,再現了開始的音樂,化出蝶,優美的旋律好象訴說事情的圓滿結局,又似乎向人們展示了一副美麗的畫面,優美音調似在說烏雲已過,晴天到來,一片大好風光下已無哀怨情懷。讓我看到了兩只蝴蝶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飛翔。管弦樂總奏主題,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現了,兩人情意綿綿,大小提琴和鳴奏著主題,漸漸的小提琴主導旋律並引進管弦樂再強調一次。等樂音漸歇,木管接續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獨奏深情舒緩帶點內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對將來疑慮不安,但還是堅定相信自己。勇敢去愛吧!情緒輕快,笛聲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風光明媚三月天兩人春遊。小提琴展現技巧,風華絕代。
相聚雖好總有分別,快樂情緒之後就是離情依依十八相送。將主題變奏緩緩奏出,有如邁不開的步履,卻終究不得不離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緊密結合難分難舍。在這段末尾由弦樂第一次奏出哭調主題,預言悲劇結局,這構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愛」。第二段發展部裡面有三小段: 強、弱、強,也就是快、慢、快。開始如大浪涌來的管弦樂聲代表祝父的反對,連續幾個小節下行樂句,好像在說: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則猛烈與之抗衡,兩者沖突漸漸上升,最後全體合奏梁祝主題表示戀情曝光,一波波涌來浪潮終將這主題給淹沒。樓台會小提琴委婉的訴說情意,大提琴撥奏聆聽。輪到大提琴傾訴愛意,小提琴一旁隨和。突然,音樂急轉而下,運用越劇中囂板的「緊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過度悲傷絕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過門途中,停在梁山伯墳前哭靈,小提琴以凄厲聲調哭出:梁兄呀!碎奏、斷奏哀痛欲絕旋律,有哭聲,有跪行,其中還有些回憶片段。漸漸的淚眼開了,哭聲歇了,心意已決,在悲憤低音鑼聲中,縱身投入突然爆開墳墓中自盡,音樂同時推向最高潮。
樂曲的最終部份是再現部「化蝶」,在輕盈飄逸的弦樂襯托下,愛情主體再現,梁山伯與祝英台從墳墓中化為一對蝴蝶,在花間歡娛自由飛舞,永不分離。 彩虹萬里百花開 花間彩蝶成雙對 千年萬代分不開 梁山伯與祝英台
次聽這首曲子內心總會被某種東西所觸動,《梁祝》——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被人們經久不衰地傳唱著。
說到梁祝的美麗傳說,人們很自然地想到了那百花叢中翩然而舞的蝴蝶,悠然自得地上下翻飛,快樂逍遙。也許正是有了這樣一個脫俗而完美的結局才讓人們記住了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讓人們在凄美的故事中對愛情仍然有所憧憬和希冀。是啊,那翩翩起舞的蝴蝶將人們帶入了一個祥和浪漫的至高境界,讓多少人為之神往,徜徉在蝶舞雙飛的美好意境之中。然而令我心動的卻是化蝶的那一瞬間。試想在梁山伯的墳前,祝英台悲痛欲絕,哀慟感天動地,此時天昏地暗,風雨雷電交加,忽然一道電光處,墳墓裂開,祝英台毫不猶豫地投身入墳,令人敬仰。這時天徹底暗了下來,沒有一絲光亮,人的心情也隨之降到冰點,跟著絕望。就在這時,一道亮光劃過,瞬間變得一片光明,眼睛被突如其來的光線炫了一下,再看這時,已然是另外一幅圖景:百花叢中,一對蝴蝶翩翩起舞,追逐嬉戲,輕靈而飄逸,好不自在。心在那一瞬間,也跟著豁然開朗,明媚起來。化蝶前的黯然、絕望與化蝶後的祥和、唯美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一反差給人的心靈帶來了強烈的震撼,也營造出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神氛圍,而這種震撼和氛圍來源於化蝶的那一瞬間,它將兩種截然不同的境界在這一瞬間進行了轉換,於是才有了那蝶舞雙飛的祥和與超然。或許所有的美好都只有在絕望之後才顯得更加珍貴,也只有在經歷陣痛之後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完美。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通過民間傳說的愛情故事結合戲劇構思,揭示反對封建壓迫的民族主義思想內容,把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音樂和歐洲傳統的曲式結構有機地結合起來塑造矛盾沖突雙方的形象,推演出對立、斗爭終歸統一的發展過程,這就是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成功之處前奏響起,在輕柔的背景下傳來了優美的引子音樂,好像一隻竹笛在自由歌唱著風和日麗,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秀麗景色,既渾厚又不太明亮的音色,使我深深的陶醉在如此清麗的前奏旋律中。彷彿看見了各種鳥棲息在樹枝上,呼朋引伴地發出清脆的鳴叫聲,湖水隨著微風盪漾起層層漣漪,我台在草橋亭畔雙雙結拜的場景,它以優美的小提琴聲為中心,向人們詮釋了一個純潔愛情的真諦。盡管這個旋律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很熟悉,但卻能帶給我們無盡的遐想,每一個音符彷彿都經過了夕陽的點染,閃爍著清逸的光芒。很快,主部通過連接部進入到副部主題,描述的是粱山伯與祝英台同窗三年,同學同樂的歡樂的心情,把人們的心帶入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意境中,彷彿也與粱山伯與祝英台共同分享著同窗之歡。但是,似乎凡事都有不測風雲,總是這樣甜盡苦來,梁祝長亭惜別的依戀情景突地撞進了我的腦海中。手起,琴響,一段遠古的愛情,漫過歲月,穿越時空,像風華絕代的女子,由遠而進,姍姍飄來.默默地徘徊在窗前,讓激動靜於寂廖.不敢有太多的奢望,惟恐驚動了低訴情語的蝶兒,
蝶兒彷彿從西雙版納趕來,嬉戲在兩弦上下,層層疊疊,密密麻麻.書聲蝶語,從弦上緩緩流出,天上宮闕,一時不知今昔何年.一卷薄薄的愛情,翻來覆去地咀嚼,滿口的苦澀,在唇齒之間游弋.一聲沉雷,將恩怨聚散擊得遍體鱗傷.曾經的誓言,被陣陣狂風吹落,落於生與死長眠的時空.一座孤紋靜寂獨立,拉開一道長長的思念!心碎,弦斷,只有餘音繞梁.人醉了,夢也醉了,醉了多少人的魂,一醉就是千年的美麗.多情的碟兒哪肯離去,依然守候在記憶里,編織著恆古的纏綿和凄美.是誰,在愛情的史冊里留下了最經典的一頁!
希望能幫到你,滿意望採納哦。
㈦ 求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觀後感
蝴蝶的傳說-梁祝觀後感
蝴蝶的傳說-梁祝觀後感
愛情,永恆的主題
(轉)雪萊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且看這草長鶯飛、萬物都帶著勃勃生機的春天,他們相遇了。哪個少女不懷春,哪個少年不鍾情;春天、年輕、帶著憧憬和期待、一切自然而然地發生了。尤如<仲夏夜之夢>中那青澀而又忍不住好奇暗自窺望的眼睛,此情、此景,勾起人無限的遐想。
「巍巍兮高山,湯湯兮流水」,高山流水是中國人對知已的評價,也是愛情中的陽春白雪。高遠的意境下,飄飄緲緲的幾句吟頌,這樣清風朗月般的少年,叫人如何不愛;英台算的上鬼靈精,放完紙鳶,又來捉弄山伯,卻也忍不住以紙鳶比擬,暗自試探;可惜山伯太憨直,雖然發現了英台的耳環痕,卻從未做過任何聯想。
十八相送延續著前半部分明快輕松的基調。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送君千里終需別,此時一個已是情苗深植,而另一個卻還蒙在鼓中,只為兄弟告別而感傷。
若非師母道破天機,山伯才恍然大悟,聯想起過去的種種,欣喜無法抑制,激動之餘,對著四九大叫:你知道嗎?祝公子是個女的! 這時,我看到了一個直白、簡單的梁山伯.
山道上,響起輕快而急促的腳步聲,眾學友擁躉著梁山伯,直奔山下而去。同樣的山路,不一樣的心情,曾手挽手送走的賢弟轉眼間就成了將執手到老的紅顏知已了,三年的相處,已經深切了解了彼此,而這三年,二人間也只隔著一碗清水的距離。那種幸福感、滿滿的、滿滿的填滿了胸襟,多得要溢出來;這種幸福感染了所有的人,雖然大家都知道故事將要走向哪裡,但還是抵抗不住幸福的來襲。這就是愛情永恆的魅力,即使千百年後千百次的回味也一樣不覺得無味~
心心念念的九妹終於婷婷站在眼前,一聲「賢妹」,忽然讓我看到了陸游的影子,一樣熟悉的蹙眉,一樣的深情款款,聽到心裡輕輕地嘆息了一聲。再定睛,兩人間已是咫尺天涯。而山伯不是陸游,他沒有糾問、沒有狂風暴雨般地宣洩,在面對事實後,他靜靜對他的心上人訴說了思念,然後藏起滿心的失落,換回了信物(摺扇),打算就此告別。英台也從少不經事的女孩子一夜間長大,默默地相送愛人離去。驟然二人看到了摺扇上一樣的題詩,心潮的大堤轟然決口。分易分,聚難聚,人生有太多的無奈,愛與難愛的千古一嘆。
山伯最後的心曲在一片凄涼清冷中委委道來,若大的空間只一榻一人一扇,形影相弔。到了生命的盡頭,他還忍不住為英台作為女子身不由已的命運而痛惜,為曾經的相識相知而感恩。至真至誠的梁山伯阿,用自己的一片坦盪無私的愛,詮釋了愛情的真諦。也正因為此,英台對已經生死兩隔的戀人宣告:生死永隨梁山伯,才會成為愛情的詠嘆,也為這段絕美的愛情故事畫上了一個最讓人心悸的句號。
而最後意境完美的化蝶也許可以看作大家情感上的安慰,今生於現實世界裡在一起無望,終於,在另一個世界中,看到這對戀人永遠相依相伴。
整出戲里,以越劇曲調為主出現的梁祝經典的音樂貫穿始終,每次恰倒好處的運用都起到推波助瀾畫龍點睛的效果,作為觀眾的我們隨音樂心潮起伏情緒跌宕,沉醉於愛情的甜美與無奈之中.
全場無蝶,即使到最後化蝶一幕也沒有彩蝶的出現,郭曉男導演用扇子來代替蝴蝶不免讓我聯想到2000年日本寶冢歌舞劇團來中國演繹的日本人心中的梁祝,也許是因為茅茅常會帶團觀摩他們的演出而受到了TAKARAZUKA一定的影響吧.其實就我個人而言還是有些許失落,畢竟中國人心目中那兩個美麗的經典蝴蝶形象至少應該出現一次(我認為在花草從中出現兩只小蝴蝶,然後再以人以扇代替比較好)
事前最擔心「形式美」過了頭;但是看完首場<梁祝>後卻是忍不住贊嘆連連,所有對這出戲的感覺都寫在上面了,故事、人物、情境已經基本完美的地演繹了這個梁祝這個永恆的愛情主題。
PS:謝謝偶的好朋友也是最早的搭檔^^和我一起看了這個完美的故事,身邊一對漂亮的法國情侶和幾個戲迷朋友在驚嘆越劇全是女人演繹的神奇與唯美同時,應該對我們也有小小的誤會,我們
㈧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賞析600字以上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是非常有名的戲曲,根據流派的不同,唱詞也略有不同,分析一下范派和傅派.
在戲曲的第一場,敘述了一位待字閨中的小姐祝英台,非常渴望女子也能和男子一樣有著相同的身份和地位,為了爭取,她想去讀書,可是當時的封建社會是不允許的,代表封建勢力的父親不同意,因此她設計使得自己女扮男裝能去讀書,在讀書的途中遇到了善解人意的梁山伯.並結伴去書院讀書,由於志趣相投便結拜為兄弟,這里為他們產生愛情埋下了伏筆,因為愛情是有共同興趣和愛好的.
第二場敘述了梁山伯對祝英台非常地好,祝英台十分眷戀他,並且自己也喜歡梁山伯,為了體現梁山伯的誠實的美德,也交代生活了三年,怎麼能不知道祝英台是女子的疑惑,通過耳環痕的對答充分地解決了這些問題,同時也埋下了十八里相送的伏筆,因為父親讓回家的信到達了.
第三場則是祝英台知道梁山伯不清楚自己是女子,很苦惱,想表達愛意,卻礙與情面無法表達,丫鬟銀心獻計,讓師母出面敘說真情.為梁山伯下山去尋祝英台埋下了伏筆.
第四場則比較有名,就是十八里相送,雖然師母做媒,但祝英台要離去,還是很擔心,放心不下,為了更多地能爭取到雙方的愛情,自己想吐露情思,所以一路上以物作比喻,可惜梁山伯性格木納,未曾理解其中的含義.因為性格的原因這也導致了他後面死掉的悲劇色彩.
第五場逼婚.父親代表了封建勢力的家長制,自己許配了婚姻,讓祝英台嫁給馬文才,這本是門當戶對,如果不是祝英台去讀書遇見了梁山泊,恐怕也就答應了,但是自己的愛情不能破滅.因此極力地爭取,可惜她是弱女子,怎麼能對抗以父親代表的整個社會,因此妥協了.
第六場下山,這出戲只是為回應了十八相送.本無多大意義,只是為了增加戲曲的可看性.
第七場.樓台會.通過這出戲.深刻地描寫了梁山泊對愛情的堅貞不俞,只是他無法面對整個黑暗的社會,只能以死來抗爭,運用吐血來揭示了對人的摧殘,以及最後死亡的悲劇.而祝英台心意更加堅定,不再妥協,准備殉情的決心.
第八場梁山伯之死和哭墳,這個只是對劇情的延續,回去後梁山伯再收到祝英台的信後便死了.而祝英台也很快結婚,再迎娶途中,祭奠了梁山伯.哭訴了生不能同床,死定同穴的願望.
第九場:化蝶,這是最後一幕,是點睛之筆,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只是人們美好的願望.
㈨ 越劇梁祝的賞析評價(800字左右)
知道梁祝故事的人,聽過梁祝音樂的人,都永遠會為這種千古傳詠的愛情故事所深深撼動,愛情就是這樣,它是兩情相悅兩廂傾慕兩性嚮往生死相隨之最完美體現。而更讓人永世不忘的就是那感人心魄的絕唱。梁祝的化身,就是那翩翩起舞緊密相隨的蝴蝶,在雲南民間傳說中是指美鳳蝶。從它誕生以來,就一直成為世人的愛情楷模和民族偉大情操的典範,它深刻蘊育著民族精神和忠貞理想,中國人民深深喜愛梁祝,世界人民也同樣是喜愛梁祝!人民用不同的音樂形式來表達這種情愫,在其中賦予著高尚的精神寄託.....
樂曲一開始在輕柔的弦樂顫音背景上,由長笛吹出了優美動人的鳥鳴般華彩旋律,呈現出一派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景象,接著雙簧管以柔和的音色奏出抒情的主題。整個引子展示出一幅風和日麗下,草橋畔桃紅柳綠、百花盛開的畫面。
接下來,在豎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繹出純朴而美麗的「愛情主題」。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多少人聽了這段旋律都為之陶醉。作者在選取這段主題時可謂煞費苦心。創作者之一的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劇團當演員,他對越劇音樂既熟悉又喜愛。在創作《梁祝》時,故事流傳在浙江一帶,越劇是浙江的代表劇種,他決心從越劇音樂中取材。據平時的觀察,許多越劇名演員,不論他們演出任何劇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時,台下都會博得熱烈地掌聲為之呼應。作者抓住了這段唱腔作為《梁祝》中「愛情主題」的基本音調。這段主題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調。獨奏小提琴從柔和樸素的A弦開始,在明朗的高音區富於韻味地奏出了詩意的愛情主題。在音色渾厚的G弦上重復一次後,樂曲轉入A微調,大提琴以瀟灑的音調與獨奏小提琴形成對答(中段)。後樂隊全奏愛情主題,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摯、純潔的友誼及相互愛慕之情。
在獨奏小提琴的自由華彩的連接樂段後,樂曲進入副部。這個由越劇過門變化來的主題,由獨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變奏反復)。這個副部主題與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音樂轉入活潑、歡快的迴旋曲,旋律輕松活潑。獨奏小提琴模仿古箏、豎琴與弦樂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國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來豐富交響樂的表現力。獨奏與樂隊交替出現,描寫梁祝同窗共讀時的生活情景。傳說中祝英台女扮男裝去讀書,在途中與梁山伯相識後兩人情投意合,結拜為兄弟。這段音樂主題就是表現梁祝同窗三載共讀共玩時的情景。在這段快板過後,音樂轉入慢板,副部主題中的結束部。抒情而徐緩現在已經是斷斷續續的音調,表現了祝英台有口難言,欲言又止的感情。而在弦樂顫音背景上出現的「梁」、「祝」對答,清淡的和聲與配器在弦樂顫音的襯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載就要分別,音樂表現十八相送、長亭惜別的依戀之情。傳說中二人在臨別時,祝英台假意說家中有個妹妹願嫁與梁山伯,約梁山伯去探望。而這部分最後低沉的音響預示出不詳的事情就要發生。突然,陰森可怕的大鑼與定音鼓以及驚惶不安的小提琴,把我們帶到這場悲劇的斗爭中。音樂進入展開部,這段旋律由三部分構成,抗婚、樓台會、哭靈投墳。
原劇中祝英台的父親逼祝英台嫁與官僚馬府少爺馬文才,祝英台抗婚不嫁。音樂中銅管樂以嚴峻的節奏、陰沉的音調,奏出了封建勢力凶暴殘酷的主題。緊接著獨奏小提琴採用戲曲的「散板」節奏,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樂隊以強烈的全奏,襯托著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題。它們在不同的調性上不斷出現,最後達到一個斗爭高潮——強烈的抗婚場面,而達到了矛盾沖突的高潮。
此刻音樂突然停頓下來,又轉入慢板樂段──「樓台會」。傳說中正在此時,梁山伯來祝家探望,得知祝英台為女子也得知祝英台的痛苦,二人樓台相會互訴衷腸。這時大提琴與小提琴開始「一問一答」。這段旋律纏綿悱惻,如泣如訴;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對答,時分時合,把梁祝相互傾述愛慕之情的情景,表現得淋漓盡致。
接下去音樂急轉而下,轉入「哭靈投墳」的段落,樂曲運用戲曲中的緊拉慢唱的手法,將祝英台悲切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至。傳說中在梁山伯歸家後不久病故,祝英台得知後悲痛萬分,她已下定了決心選擇了一條道路,她與父親約定,穿素服上花轎,並繞道梁山伯的墳前祭奠,父親同意。那天祝英台來到墳上向蒼天哭訴後碰碑自盡。在這段旋律中,弦樂的快速的切分節奏,激昂而果斷,獨奏的散板與樂隊齊奏的快板交替出現。這里加了板鼓,變化運用了京劇倒板與越劇囂板(緊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現了英台在墳前對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的情景。這里,小提琴汲取了民族樂器的演奏手法,和聲、配器及整個處理上更多運用了戲曲的表現手法,將英台形象與悲傷的心情刻畫得非常深刻。她時刻呼天嚎地,悲痛欲絕,時而低回婉轉,泣不成聲。當樂曲發展到改變節拍(由二拍子變為三拍子)時,英台以年輕的生命,向蒼天作了最了最後的控訴。接著鑼鼓齊鳴,英台縱身投墳,樂曲達到最高潮.。
最後是再現部。樂曲出現了引子的音樂素材,而這已不是人世間的美景。長笛以美妙的華彩旋律,結合豎琴的級進滑奏,把人們帶到了神仙的境界。再現了傳說中「化蝶」的場景——當祝英台撞向石碑,墓穴突開,祝英台縱身投入後,從墳墓中飛出一雙蝴蝶。我們又再次聽到了那段熟悉的「愛情主題」。在加弱音器的弦樂背景上,第一小提琴與獨奏小提琴先後加弱音器重新奏出了那使人難忘的愛情主題。然後,色彩性的鋼片琴在高音區輕柔地演奏五聲音階的起伏的音型,並多次移調,彷彿梁祝在天上翩翩起舞,歌唱他們忠貞不渝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