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票影評
車票:媽媽,我該怎麼再愛你一次? (自己壓縮文字)
說起車票給我的第一感覺,應當是親切。很奇怪的字眼——我既沒有片中故事所述經歷,也和幕後主創哪一個都不認識,這種親切,只是來自於這部片子所掠過的風光。很巧,車票涉及到的幾處風景絕美之處,我都去過。影片剛開始說的是大理、中甸,之後深入梅里雪山腳下,不少飛來寺的戲,而女主角尋母所經過的怒江一帶,也主要是茶馬古道上的丙中洛和如今滇藏線上的鹽井。
有人肯定會驚奇,藏地應該主持佛教,張之亮怎麼會選擇了一處教堂作為故事的載體?片子里對此並沒有特別說明,但滇西一帶,因為上世紀二十年代起法國傳教士從東南亞翻山入境,那裡的各民族(包括其實是居少數的藏族)從原始宗教一下子跨入的,確實是基督教和天主教。今天,怒江兩岸還隨處可見教堂,怒族、僳僳族等在當地佔多數的少數民族,也都篤信基督教或天主教。
車票里的教堂聖歌,自然不是編劇強加於那裡的想像。如果運氣好,碰上周末做禮拜,那麼在怒江兩岸大大小小的教堂,都會響起悠揚的聖歌,當然,是用怒族或僳僳族的語言譜成的詞。當地的無伴奏合唱是如天籟一般純潔優雅的文化遺產,隨著交通迅速發展,怒江州的道路極大改善,年輕人外出打工越來越多,它已漸漸變成旅遊開發的重要攬客之道。同樣可擔視覺奇觀的還有溜索、鹽井,後者竟引得身邊的觀眾們紛紛低語,這到底是什麼玩意兒?
說來有趣,車票給我最大的感動,竟不是它的核心主題母愛,而是雲南如詩如畫的風景。當鏡頭在十三座白塔處眺望天邊的卡瓦格博,以及腳下的飛來寺,我忍不住回憶起在雲南自由游盪的時光,看見大神那一刻,我真的是熱淚盈眶。不過大概這種看法,導演不會喜歡的,他藉助了雲南這里的景色,卻絕不願意它變成一部讓人只記得空鏡頭的風光片。畢竟車票不是另一部德拉姆,港島文藝片大拿張之亮也不是人類學愛好者田壯壯。
故事片拿風光和民俗說事一定得謹慎,一不小心就陷於獵奇的窠臼。前不久看過的表坊意淫大作這兒是香格里拉,就氣得我七竅生煙。當年陸川拍可可西里,廣被詬病的也在於此。在我格外關心的這一點上,車票控製得比較好,起碼在風光抓人的段落,不會讓觀眾意識到有冒犯或獵奇之嫌疑,畫面、音樂、故事,結合得相當誠懇詩意,既無自言自語的書獃子氣,也沒故作姿態的精英或城市視角。這是車票最讓我滿意之處。
自飛躍黃昏、籠民以來,張之亮一直保持著一種相對敦厚溫和的知識分子情懷,車票也延續了這種風格,恍然間又回到飛躍黃昏時代的溫暖和揮灑。鋒芒不露於外,也就大大降低了犯下文化禁忌的風險,滇西的特殊文化背景,在故事中成了賞心悅目的背景,即便有所利用,也小心克制不加大肆渲染。
張之亮想必清楚,他還沒有做好准備去正面表現和深入這種遙遠的文化,而實際上,整個故事並不直接與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相關。同時,他最聰明的一點在於,選擇了相對不為人知的基督教來作為宗教背景切入。這種選擇不論對增強影片的表現力,還是對減少踏進文化或風光片陷阱的風險,都是有著極大好處的。
第一,他來自香港,新浪潮主將,中西文化熏陶,基督教比起常見的藏傳佛教命題來,他更容易也更善於把握。第二,佛教的要義和本片的關鍵詞母愛,偏離得相對較遠,而基督教里不論是聖經故事本身,還是犧牲和救贖的要義,這都與故事主體——尋母記息息相關,簡直到了可以相互印證的地步。所以,車票的西方宗教取向,讓它脫俗,而又無涉獵奇。
做好了這種文化和風景上的鋪墊,可以說,車票的雲南部分至少觀感上是舒適愉悅的。而有了金雅琴、午馬等老演員時不時的插科打諢,車票又增添了不少幽默——這種趣味橫生的細節,在多年前的飛躍黃昏中曾是吳耀漢與馮寶寶征服觀眾的法寶。從故事上看,車票也並無大紕漏,最後親生母親秘密的揭開,使得整體敘事的懸念得到了提升和加強,也補上了一個戲味十足的結尾。
然而,張之亮多年以來在港產導演里的「中上姿色」,令車票的弱點也暴露無遺——此前已提到他一以貫之的溫和敦厚,也成了他不少作品,包括這部車票在內,最終沒能成為一流佳作、總在中上徘徊的根源所在。故事尚可,表演尚可,綜合起來整部影片本身質量也只能說「尚可」。他的綿軟無力,是溫厚文人氣的一個致命副產品。在車票里,面對陌生文化環境,他已顯露出需要借力的不自信。
籠民拍得真好,但那樣的銳氣,在後來的張之亮身上不復再有,到了搶錢夫妻,諷刺路線走對了,卻感覺有些過於老道不肯發力。車票的劇本其實寫得也算縝密,醫院病嬰、智障家庭是兩條指向核心命題的有力支撐腿,但手法純熟之餘不見創新和銳氣,母愛主題雖溫馨,但導演氣質和野心也溫和得到謹慎小心近乎不思進取的地步——時代在變,過去了二十年,他似原地踏步。
比如病嬰生死問題,是以主線外的支線開戲,但一開始即將嚴肅的倫理問題推給觀眾,實有生硬說教感,而冗長不加節制的手術室內外,差一點令人失去耐心。此後的尋母過程,節奏上調配得不錯,注意了懸念的延續,間隔出現的風光和詼諧小段,削弱了影片時間流逝的痕跡,但作為一個需要最後解開重大懸念的故事,劇力又有所略欠,觀眾可以跟著走,但情緒上波瀾就顯不足。
說起來,這么些年,論社會問題劇,拍不過許鞍華,論女性題材,拍不過關錦鵬(自梳還好,慌心假期到了後半段詭異得離譜,令人有種火車脫軌的感覺),有機會嘗試古裝大製作,但要說視覺沖擊力和人物塑造,我倒是更喜歡後生李仁港的見龍卸甲這種口味較重之作。張之亮與徐克、許鞍華、關錦鵬差不多出道,成就卻拉開距離,在作品上的差距,恐怕也正是導演本身在內心世界上的缺憾。
『貳』 我們畢業了電影土豆影評
[【影評】《盲山》電影觀後感]編/李玲娜閱報紙的社會版,常常會在豆腐塊大小的文章中看到諸如「女大學生遭誘拐」之類的新聞,我們只當它是生活的邊角料,用來存為經驗主義的教條,告誡自己,告誡孩子,不要輕易相信別人,【影評】《盲山》電影觀後感。它的社會效應充其量如此,對於事件本身並不具任何意義。是的,這樣的故事層出不窮,一點也不新鮮,我們司空見慣,卻也視而不見。有人說李楊的電影《盲山》根本就是一出法制在線,其實這部電影講述的「女大學生被拐賣」這個故事的確有太多社會借鑒的成分,但它的意義在於,它是放大的,它是以一整個大熒幕的苦難來讓人們正視的。看《盲山》的過程,從憤怒到失語,最終覺得一切的情緒都是枉然,因為它的「盲」,「盲」的那麼全面,「盲」的那麼徹底。記得從前在《那山那人那狗》里看到的大山是蒼翠的綠色,它縱然沉默無言亦是生機勃勃,山歌嘹亮,民風樸素,滿目都是實實在在的頂天立地,就宛如我們在黃金周從城市奔赴邊遠的山區,我們感嘆風景秀麗,感嘆溪水潺潺,感嘆鄉民的朴實,浮光掠影地走了一圈,回到城市裡過安逸的生活,然後不斷遙想鄉村的美好。然而在電影《盲山》里,依然是高山流水,依然是遠離市囂的村民,依然有城市難得見聞的羊群和山歌,朴實依然在,但它不再發光,它竟然是惡臭的,朴實延伸而來的「盲」成了所有罪責最有力的借口,它背離我們的法律,背離道德,背離人性,但它用「盲」承擔了所有的不義,如果說「無知者無罪」,那這「盲」難道該獲得我們的原諒?《盲山》里,被拐賣到陝北山區的女大學生白雪梅所遭遇到的一切是社會新聞的細節化,我可以想像那些被拐賣的女子被強奸、強迫生子、與外界一生隔離的狀態,但卻不曾想過她們在這過程中掙扎的種種,不曾想過「事件」之外那些人的一切態度。李楊做了一隻無功無過的顯微鏡般的角色,他的任務就是將滲透在這拐賣事件中人們絲絲縷縷的行為呈現在世人的眼前,他要用村民的「盲」來對比所謂有知者的「盲」,無疑,是一次令觀者尷尬的提醒。女大學生白雪梅被用七千塊的價格買下,從一個獨立的個體成為了交易的物品,她的「丈夫」在老父老母的呵斥和幫手下強奸了「老婆」,同樣作為女人,「丈夫」的老母親只會對這個女孩說:「事情已經這樣了,女人家嫁誰不是嫁,你給我兒子做媳婦,不會虧待你的……」,我不確定這個母親有多少惡,她成為幫凶大部分的成分可能只是覺得七千塊不能白花,只是覺得兒子需要傳宗接代。你憤怒,你憎恨,但是無用,這種大山深處的原始與無知,是讓憤怒都顯得無力的。彷彿你對著一個失聰者大吼大叫,而對方只見你嘴唇的蠕動,卻絲毫也無法接收到你想表達的一切。除了白雪梅的「丈夫」一家,還有那道貌岸然的小叔子,以一個知識分子的表面來行無恥之實;村委會主任對白雪梅的求救置若罔聞;郵遞員這廂拿了雪梅殷切遞出飽含希望的求救信,那廂就把信交到她的「丈夫」手裡;村民們對這個被買來的「老婆」也只是不斷誇獎雪梅的「丈夫」艷福不淺;這種原始的生存環境是一把雙刃劍,它一面帶來朴實,一面也帶來因無知愚昧而導致的野蠻與惡。而更令人無言的是,他們對自己的惡理所當然地認可,而並不視其為惡。這是大山內人們的「盲」,是被高山阻隔的,與外界道德和法律認知的背離。然而令人難過的是,山外的世界竟也是難堪的,而這種難堪卻又那麼真實地存活在我們的周圍。白雪梅曾有兩次翻越大山逃到公路上,第一次在通往外界的唯一一條公路上因為三塊錢的車費而遭到司機的拒載,讓她被「丈夫」抓了回去;她自此明白逃出去需要錢,於是用自己的身體跟小賣部老闆討價還價,最終以四十塊成交,她揣著這錢終於買了二十塊的車票乘上了長途汽車,眼見著就要脫離黑暗,卻看見「丈夫」一行人在車門外,她泣不成聲地懇求司機千萬別開車門,然而司機、賣票員以及全車的乘客,就這么眼睜睜地視而不見,不聞不問,並且心安理得地看著雪梅被他的「丈夫」帶走。跟大山深處的「盲」比起來,這種山外的「盲」還要讓人覺得可怕。它擺脫了原始、擺脫了愚昧、擺脫了無知、擺脫了隔絕,卻更生冷,更凜冽,宛如一把尖刀般不留餘地。一切未伸出援手的觀者,其實在這罪惡里又何嘗不是扮演著幫凶的角色,縱然沒有做什麼,但這無為比行凶還讓人憎惡。白雪梅最終在一個小學生的幫助下與外界取得聯系,得到警察的解救,她終於帶著一場噩夢般的經歷和父親一起離開沉默無言的蒼山,這樣的結局幾乎就是報紙新聞的格式,警察是她們苦難的「救世主」。然而我知曉,《盲山》在嘎納放映時是有著另一個迥然不同的結局:「丈夫」的母親以死要挾,村民暴動,以至於警察不得不停車離開,讓女孩的父親留下,雖然警察說一定會回來營救,但第二天當女孩的父親要帶女孩離開時被男人們抓住,並遭到毆打,女孩情急之下拿刀把男人砍了。然後黑屏,電影結束,這個結局更黑暗更絕望,然而我卻更願意相信它是真的,更相信這座高大的「盲山」也許是無法翻越的。我們國內可見的是一個安全的,符合社會安定團結的「和諧」版本,就像電影里省委領導來大山視察,卻早早知會村委會。聽一聽村委會的廣播里是怎麼喊的吧:「誰要是敗壞了咱們村的名聲和形象,一切後果由他自己負責,我們絕不會對他手軟。」所以領導還沒到來,被拐賣的婦女們就被藏了起來,領導們看到的是一個民風純朴,風景如畫的和諧山村,於是滿意地離開。他們要的不是真正的真相,而是一個被製造出的真相,它欣欣向榮,與社會主義和諧發展。這難道不是一種更深刻更刺骨的「盲」?也許,社會罪惡的製造者從來不是個人,也從來不是小團體,它是一個社會的整體罪惡,是直接實施者,裝聾作啞者以及我們這些視而不見的觀者們共同的罪惡。這種無法翻越的「盲」是眼盲,是法盲,是文盲,更是心盲。《盲山》就是講一部中國八十年代初販賣人口的社會問題。正處於中國改革開放經濟轉型年代,女大學生畢業後急於四處找工作幫補窮困的家庭,觀後感《【影評】《盲山》電影觀後感》。不料卻成為人口販子的目標,謊稱招入中葯公司,佯裝上山與農民商談中葯生意時,7000元人民幣留下女大學生白雪梅。接著電影進一步生動地展現了白雪梅與農民們一次又一次地逃脫與阻撓的過程。用「今年最好的一部電影」來形容,也許有些過高榮譽,因為前面《色戒》珠玉在前,實在難以超越。但說它排進前五,應該絕對沒有問題。電影的力量來源於它的真實,導演用紀錄片的表現形式向大家呈現出這樣一部現實意味的影片,是最明智的選擇。「盲」,很容易讓人第一個想到「盲人」,但是電影卻讓我們看到了一群大腦完全被瞎的村民。買回來的老婆還那麼理直氣壯,還說娶媳婦都得花錢,城裡人花錢,他們好像以為全天下的老婆都必定是用金錢買來的。用7000塊換來一個大學生,還是很值的。整個電影就是講述這樣一個被拐賣到閉塞山村並企圖逃脫的女孩的悲慘命運。整部電影都在陝北真實的農村實景拍攝,全片真實的還原故事環境,讓我們覺得那就是一個處於「原始狀態」的社會,影片里沒有出現一樣家用電器,連手電筒都沒有,家裡面也絲毫沒有一點「電」的存在。好像那樣的一個地方,就是這個世界的「盲點」,即便是電影開頭字幕告訴我們那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但是這個時間概念其實根本就是不存在的,換成「21世紀初期」它在中國一樣存在。所以也不用為片中看是那麼多的穿幫而噓氣。村民「盲」,村政府「盲」,那個大山裡好像之前只有一個老師有點高中文化,也只有他有過走出去的渴望,可現實的環境讓他無法逃脫,他嘗試了多次失敗,沒有任何人可以幫他。所以,他是最能理解她的感受,不僅僅只是想逃出去那麼簡單,那是他們對外面美好生活的嚮往。最後,他走了,我以為最終他會回來救女孩,因為她好像是那一刻唯一的希望所在。結果他一去不返,再也沒有出現,試想如果真是他最後帶領警察來解救了她們,他們會在一起嗎?他們回相愛的走下去嗎?我覺得不會。他們在特定的環境逼迫下,縱然走在了一起,但那其實是一種無奈,也是當時唯一的選擇,如果他們一起走出去了,外面的世界那麼精彩,他們還是會繼續最原始的沖動嗎?我不知道。。。電影中有三處,對我的感受特別強烈,一是她第二次逃走,換來了40塊錢,上了公路,上了汽車,真的以為她這次就成功了,心裡也是那樣去希望的。但是也知道這樣走對電影的傷害,或者說電影的味道會全部變了,心裏面那樣去想,是真的希望她這次能成功逃出,因為越是以後的機會就越是渺茫,但同時心裡也很清楚,絕不會是這樣。否則它就沒有這么多期待和贊譽的聲音,自我掙扎與電影同時進行,交相輝映。第二處是那把菜刀出現在鏡頭里時,相信很多人看到這里,都會有那種想法,脖子就在眼前,還低著頭,滿臉的泡沫,絕佳的機會,但是如果那樣了,後果是什麼呢?她逃出去了,然後這一輩子開始另一場逃亡;或者她用另一種殘酷的結果來解脫這次受難(比如因殺人而入獄等等)。還是掙扎,因電影而延續。第三處出現電影的最後,同被拐賣來的姐妹臨到最後決定回頭。她是無奈的,被迫的,這讓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贖》中上吊的老爺子,一輩子都在獄中,已經將他的心徹底消磨得無棱無角,他已經無法再次返回曾經的生活。她的姐妹也是如此,放不下自己的孩子,決定認命低頭,命已經無法改變。。。結局被大家諷刺,這樣的和諧是因為在當前的和諧社會使然。字幕出來「中國公安機關一直嚴厲打擊拐賣婦女的犯罪活動,解救出無數被拐賣的婦女,並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很是和諧。很多人爭議,挖出原版的結局:「他娘躺在麵包車前,公安不得以停車,然後回到村長公室,公安就走了,說一定回來營救,女孩的爹留下,結果第二天她爹要帶她走,被男人們抓住,開始打她爹,她情急之下,拿刀把男人砍了,黑屏結束……」。顯然後者的落筆更震撼,更有力,也因此把電影由高潮抬升上了頂峰。我卻認為第一種結局也很好,一來得以順利通過審查,讓的大眾看到這部好電影;二來,給野蠻的,原始的,低級的現實一劑強心針,一掃整部電影的陰霾,讓我們感受到望眼欲穿的陽光。最後要說,中國有這樣的電影出現,是中國電影的福音,只是我們知道中國電影大有希望,盡管道路重重,但是前方總有光明在指引!劇情附:一個來自四川的剛畢業的大學生白雪梅,被人販子所騙到一個山區內賣給40歲農民黃德貴做老婆,白雪梅想要回家,遭到了黃德貴的拒絕。到了晚上黃德貴上床要和白雪梅睡覺,她堅決不肯就範。憤怒的黃德貴強奸了她,並且將她關在屋裡。白雪梅稍有反抗就會遭到毒打、漫罵。白雪梅從此過上了暗無天日的性奴隸的生活。性格堅強的白雪梅不斷尋找機會的逃跑。但是這個封閉的山村中沒有一個人願意幫助她這個外來人。他們反而還幫助黃守貴對她嚴加看守。她每次逃跑都被抓回來,當眾毒打。村民們的自私和冷漠,當地官員和警察的瀆職行為使她在那裡孤立無援。白雪梅為黃德貴生了一個男孩,使黃家對她放鬆了警惕。白雪梅在初中學生李青山的幫助下,和父母取得了聯系。在警察的幫助下,她終於逃出了這個山村。但是她的孩子卻不得不留在那裡。該片的導演李楊說:「我想通過採用紀錄片式的拍攝手法,通過一個女大學生被騙子賣到山村裡給老光棍當老婆的故事,真實地再現中國當今農村的現實,反映當今中國社會畸形的尖銳復雜的人口買賣問題,對中國社會的拜金主義進行批判,對人性中的種種丑惡、貪婪,殘暴、欺騙進行無情的揭露,呼喚人性的回歸,呼喚愛的回歸和良知的回歸。」無論是先前的《盲井》還是《盲山》,一個「盲」字,道出了當前主流社會對中國當前社會一些現狀的忽略,尤其是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其實像《盲山》里邊情節,只是進行了很少藝術加工的社會紀實。在「我」的故鄉山西,就有很多的來自四川、雲南一帶的被欺騙來的女性被迫不得已的當了本地人的老婆。有些婦女有抗爭,但是幾次失敗之後,尤其是生兒育女之後,也就接受了這樣的現實。當然也有一些婦女由不情願轉為了自願,因為這些被騙來的婦女一般來自貧困山區,而且在這些地區女性的地位非常的低。而在我們老家,女性的生活條件好的多,所以也有些婦女自己留下後也介紹了一些她們本地的女人過來。所以正如在片子中所顯示的那樣,這種現象的出現也不僅僅是一個法制的問題,還有著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在中國由於性別比例失調和一些社會的問題,才有了人口販賣的土壤。《盲山》由一個典型的事件,不僅僅是揭露一個法律或者人權的問題,而的是從深層次反應了社會的內在問題。所以,在看完影片之後我們不禁要思考:為什麼我們的社會會存在婦女販賣的土壤?為什麼在一個本地存在法制和政府組織的環境中那些婦女卻逃脫不了?從郵遞員把信件偷偷的又還給黃德貴,到村主任對白雪梅求助的應付推脫,還有那些原本善良的山民透露出的愚昧,這些絕不是簡單的法制建設的問題,我們的社會和政府應該直面這些問題,給與這些社會現實的關注,給與這些弱勢群體的關懷,讓他們不再以「盲」的面目出現。PS:該片被稱為「2007年最具震撼力的中國電影」,戛納當地時間11月20日早上11點,入圍「一種關注」的中國影片《盲山》舉行了首映式。這部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因為真實的力量和人性的共鳴,獲得了首映式上全場觀眾長達3分鍾的掌聲,這絕不是禮節性的掌聲,這是所有觀眾對這部精彩真實的影片而回報的尊重。《盲山》是導演李楊的第二部作品,這部繼續著第一部《盲井》真實紀錄風格的電影,因為有著更寬廣的視角而贏得了人的關注。在當天的首映式上,這部作品使得一千多人的放映大廳座無虛席,很多晚到的觀眾只能坐在每排座椅最邊上的加座上。顯然,《盲山》已經真正贏得了戛納的一種關注。〔【影評】《盲山》電影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叄』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一個都不能少》之觀後感 (509)(陸煜泓)今天,我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影片,專看了這部影片後,屬唯一想表達的情感就是:感動。為了學生的努力學習而感動,為了老師對學生的關愛而感動!這部影片講述的是:水泉香水泉小學高老師的媽媽生病了,高老師要回家探望。可是,老師一走是給那些孩子上課呀,於是,便請了年僅十二歲的魏敏芝做水泉小學的代課老師。水泉鄉的條件很差,連村長都半年沒發工資了,而水泉小學的教學條件則更加糟糕了,連粉筆都屈指可數。開學後不久,班級里的張慧科就因為家裡窮,父母有卧病在床,沒辦法逃學只好去城裡打工。魏老師和同學們好不容易湊足了9塊錢使魏老師來到城裡。為了找到自己的學生,魏老師向電視台的登記人員苦苦哀求,卻受盡了辱罵,但她並沒有放棄,而是不知疲倦地四處尋找。幾經輾轉,最後,在電視台台長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學生張慧科。我現在的環境與他們相比簡直是天堂與地獄之差,我應該好好珍惜,更加努力地去學習。影片中的魏老師為了她的學生辛勤地操勞著,而現實中老師一樣關心著我們,愛護著我們。我們對老師一定要尊重!
『肆』 午夜火車講的什麼
講的兩個女孩在火車,兩人是好玩伴,一個叫楊潔,一個叫婷婷。婷婷的媽媽是火車上的售貨員,她媽媽認識車上一個列車員叫老林。在兩個孩子小的時候,很調皮,在火車上的衛生間里玩煙火。結果被婷婷的媽媽發現,把婷婷用繩子拴在了座位上。但還有一點煙火讓楊潔藏在了衛生間里,一會兒,一個人上廁所,在抽煙的時候點燃了煙火引起了大火,燒了整個火車,很多人喪生。楊潔的媽媽在慌亂中被踩死,婷婷被媽媽綁起來沒法逃燒死了。楊潔由於受到驚嚇再加上先天性心臟病,心臟衰竭面臨危險,老林簽字同意將婷婷的心臟換給楊潔,楊潔之後失憶送到孤兒院。長大後收到一封信裡面有張火車票,她坐上火車。之後她才知道是老林承包了原來被燒掉的火車,叫了原來火車上遇難人的家屬重聚,順便讓剛出獄的婷婷媽媽讓認她做女兒。但婷婷的媽媽並不知道婷婷死了,以為婷婷就是楊潔,在火車上一直想認,可楊潔一直很抵觸。火車道當年事發地停下後,火車所有人下車祭拜。下雨時婷婷的墓上的楊潔兩字沖刷掉,婷婷媽媽知道婷婷已經死去,拿著汽油燒了火車的一個車廂。楊潔看著火恢復了小時候的記憶,救出婷婷媽媽,婷婷媽媽很激動,楊潔抱住她聽著心跳安撫她,彷彿婷婷回來了………
『伍』 無座位車票觀後感
火車票硬座無座位來號就是指自的站票,沒有座位。
(火車的硬座車廂,包括有座位號和無座位號兩種票。)
席別分為硬座、硬卧等,而有座和無座統稱為硬座,乘客在網上選購硬座車票時,在「確定訂單」中(網頁頁面會出現倒計時)訂單信息中「車廂」下面沒有數字或「席位號」下面沒有數字的,則訂購的是「無座」票。如果乘客不想訂購「無座」票,可以取消訂單或不予支付。。。
『陸』 人在囧途 觀後感 作文
電影人在囧途觀後感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萬萬沒有想到葉偉民執導的質量會這么靠譜。港片輝煌時期,有一群香港的導演當了不少名導執導的電影的副導,而自己當導演的片子卻一塌糊塗,葉偉民就是當中的一個。也正因為這部電影的導演是他,導致我對《人在囧途》並沒有太大的觀看慾望,可是,這部電影卻讓我在兩天之內看了兩遍。
看兩遍並不是電影有多好,而是看第一遍的時候正好女朋友有事,一個人閑得無聊便進電影院打發時間,所以選了這部之前壓根沒打算在電影院看的《人在囧途》;而看第二遍的原因,則是因為我覺得這部電影值得帶著另一半在電影院里跟著一群人樂呵。我看的那一場,居然還有觀眾鼓掌了,居然鼓掌了。坦白的說,在沒有組織領導和收錢的記者虛假報道的情況下,這可真難得。
《人在囧途》講述的是一個石家莊的動漫公司CEO和石家莊奶牛場的擠奶工,在大年二十八從石家莊一起到長沙的經歷。中國有個特色詞彙叫「春運」,這部電影講述的,正是春運的故事。當然作為喜劇,這部電影極盡誇張之能事,將春運期間那種回家的磨難瘋瘋癲癲的表達了出來,我想對於但凡經歷過春運的觀眾,都應該能在電影里看到一些自己的感慨。
這部電影幾乎就靠著徐崢和王寶強連篇累牘的對手戲撐起來,從飛機到火車,再到小巴,再到拖拉機,再到大巴,再到輪渡,再到麵包車,再到運雞的小卡車,兩人嘗試了眾多的交通工具,而大家也自然而然的可以想到這當中能做出多少逗樂的事兒。這種題材其實是很討巧的,也很容易讓觀眾笑,但要做得真誠就很難得了。影片里的主線和絕對主角其實是徐崢,這個話語刻薄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大老闆,由因為好歹是做文化產業的關系,內心依然保留著那份不常輕易拿出來示人的惻隱。說白了,他是個好人,只是在這個社會里迫於各種原因而偽裝起來。他一年回一次家,家裡有照顧自己母親和女兒的老婆,而他卻在石家莊養著小三,這次回家還有一個重大任務,就是要和老婆離婚。影片安排的這條主線強有力的牽引著主角,而觀眾看到的不是一個如今爛透大銀幕的婚外戀故事,在徐崢完成了他艱辛的旅途之後,影片留下了10分鍾來將徐崢的家庭故事收尾,而且不至於太過落於俗套,這是我最為贊賞本片的一點,所以我覺得本片很真誠。
而王寶強的角色,只是在延續他傻根的作風,並沒有給人太大驚喜。不過,其實他這種演繹方法本身就是「喜」了,傻得可愛,傻得讓人感動,讓人欽佩,那才是本事,而不是如趙本山的小品那樣一個勁的拿農民來開涮,來取笑,這點上是我覺得本片真誠的第二個原因。
而要說到本片的缺點,當然就是劇情了。今時今日交通如此發達,想從石家莊到長沙這1000來公里,似乎不是什麼難事,不過經歷了08年凝凍之後,大家應該多少都心裡有數了。本片盡可能的在把他們為什麼如此艱難才能走到目的地去說圓,盡管如此還是會讓觀眾有許多疑問。也許是因為影片是湖北投資的關系,本片居然一開始就很輕松的用火車從石家莊到了武漢,哈,小一千公里就這么走完了,而作為一個在武漢呆了多年的觀眾,我很清楚武漢到長沙是也就是3個來小時的事,影片卻被這3個來小時折騰了大半段戲份。如果我是編劇,一定會讓火車在河南塌方的。
此外,影片欠缺打磨的地方也存在,例如為什麼王寶強這么一個去長沙要債的民工會搭春運時期的飛機,那可是全票啊,小一千呢,他去要4個人一年的工錢,加起來也才2萬!其實這個劇情用一句對白,不超過5秒就可以解釋了,例如讓他們廠長對王寶強說:「你要真幫我要要債,我送你機票!」。這不就結了嘛?此外關於為什麼中獎的麵包車那麼舊,稅怎麼上之類,大帥哥的出現是幹嘛用的……其實都可以說圓的,只是,導演似乎懶得說了?這是最應該批評的地方。
不過既便如此,這部電影還是有著讓觀眾認同的理由。別的不說,影院里那多次出現的笑聲和出現了幾次的掌聲就足以說明一切。我們太需要這種貼近小老百姓生活的電影了,而不是那些皇宮貴族亂倫啊殺來殺去啊或者整在陝西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一堆人又殺來殺去的片子。當然我不是在說國師張拍這些片子不好,我是在說,拍這種片子來賺錢,你知道「恥」字怎麼寫嗎?
很欣慰《人在囧途》能取得過千萬的票房,這說明我們的電影市場在逐漸成熟,觀眾慢慢的會明白,那些大紅大紫花大力氣請大明星搞的爛貨只能騙你進影院,多騙幾次之後人總會學乖的,反倒是像《人在囧途》這樣的小成本,卻時不時的能帶給你驚喜。口碑,什麼時候觀眾能明白這兩個字,我們的電影市場才算是真正的繁榮昌盛。
『柒』 《我要上學——趙小蓮》觀後感400字
我去電影院看了一部感動人心的電影,叫《我要上學》。
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一個名叫王燕的山區小姑娘,她一心想要上學,可她的媽媽認為學費太貴,不讓她上學,要她自己掙學費。於是,她先賣了她家辛辛苦苦攢的十個雞蛋,然後,又讓一位老爺爺幫她買了一隻小羊羔,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小羊羔慢慢長大了,她把羊拉到城裡去賣,結果錢還差一元二角,她又想起那位幫她買羊的好心爺爺,在那位老爺爺和好心人的幫助下,她掙到了二元錢,她又用八角錢買了一隻筆。最後王燕興沖沖地到學校去參加開學典禮,終於上了學。
影片沒有華麗的表演,但它真實地反映了一個山區姑娘要上學的迫切希望,雖然經過了重重困難,但她還是掙到了學費。影片中的王燕是多麼想上學、愛學習,她想用知識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它深深地感染了我。與她相比我們過得是多麼幸福啊,爸爸媽媽為了讓我們能學習好,他們想方設法地為我們提供一切機會和金錢的支柱,有的甚至犧牲掉自己的工作來陪伴我們,我們過上的是皇帝般的生活,而我們回報父母的是什麼呢?
和影片中的王燕相比,我覺得我們應該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報父母,平時多幫父母幹家務活,用自己優異的成績來報答爸爸媽媽。
趙小蓮我要上學觀後感二
昨天晚上,我和媽媽一起去看了一場電影《我要上學》。
電影主角是一個名叫王燕的女孩,講的是她怎樣利用假期賺學雜費的故事。王燕有兩個弟弟,因此家裡三個孩子上學。放假了,老師對她們說,開學的學雜費是二十四塊八元(以前是二十元),王燕的媽媽就不讓王燕上學了,說家裡沒有錢替她交學費,王燕就決定自己在假期里賺錢。《我要上學》觀後感
她先是把家裡的10個雞蛋賣了,賺了兩塊五。又花了一塊七元買了一支筆送給老師(其實是准備兩塊錢賣給老師的),老師給了她五塊錢,她又賺了三塊三元。後來,她通過買賣羊賺了五塊錢。除去路費和給弟弟買糖的錢,她正好賺了十塊錢。她用這十塊錢買了一張車票,和大人們一起去摘枸杞子。當時枸杞子的價錢是兩角錢一斤,她必須摘到一百多斤才夠(媽媽說要有小山那麼高)。開學那天,她滿臉灰塵回到學校,打開一直攥得緊緊的手,對老師說:「這是二十四塊八,我可以上學了!」
真的非常感人!《我要上學》觀後感我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那麼窮、那麼臟的地方(到處都是黃土,一點綠色都看不見)!想一想自己平時那麼不珍惜錢,真是慚愧!我非常敬佩王燕,我一定向她學習!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趙小蓮我要上學觀後感三
劇中說的是我國西部農村,有位12歲的小學生王燕的媽媽想讓王燕退學,還對女兒說女孩子上學也是白上,而王燕卻很願意上學,不同意媽媽的做法。媽媽就對王燕說:「想上學自己去掙學費。」於是王燕就利用放假的時間為自己掙了二十四元八角錢的學費。王燕掙錢好辛苦,賣雞蛋雞蛋被踩破;賣圓珠筆,圓珠筆丟了;賣小羊,又沒賺到錢。最後王燕到很遠的地方幫人家摘枸杞,摘一千克枸杞可以掙到四角錢,掙夠二十四元八角的工錢就要摘六十二千克枸杞。它要摘多少粒?要留多少汗?吃多少苦?
看完這部電影,王燕的身影圍繞在我的腦海里,使我知道在偏遠的山村裡還有沒錢上學的孩子 。今年我上三年級還從沒有為學雜費而擔心。也不知道爸爸媽媽為我操了多少心。現在我才明白我把飯剩在碗里時為什麼爸爸媽媽總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和王燕比起來我的生活是多麼好的呀,我和王燕比起來我有什麼里有不好好上學呢?我要象王燕那樣自強自立吃苦耐勞。好好學習王燕那永不服輸的精神。不管自己遇到什麼困難,我都要克服,還有那麼多為了學費而上不起學的學生,我要珍惜父母給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我想對爸爸媽媽說:「你們辛苦了,我會好好努力學習的。」
『捌』 雷鋒電影觀後感
今天,看完了《雷鋒》這部電影後,雷鋒光輝而又偉大的身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中,我的心中思緒萬千。雷鋒,這個光輝的名字,在我們的心中閃爍著不滅的光芒。 他把自己的青春全部獻給了黨,獻給了人民,他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壯舉,他所做過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平凡的,然而正是這無數的平凡構成了他的偉大。作為一個普通士兵,他用他那短暫的二十二個春秋鑄就了生命的輝煌,放出了熠熠的光輝。
一個共產黨員是人民的勤務員,應該把別人的困難當成自己的困難,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幸福。」雷鋒是這樣說,更是這樣做的。他把平時儉省下來的積蓄寄給戰友困難的家庭,寄給遭受災荒的不相識的人們。他用業余時間輔導駐地附近學校的孩子們,他用自己的錢為丟了車票的旅客買票,他深夜為戰友縫補衣服……雷鋒經常利用節假日外出做好事。他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雷鋒永不停息地為人民做下了一件又一件的好事,這些事情也許稱不上是多麼偉大的壯舉,但正是這一點一滴的為人民排憂解難的好事,猶如一磚一石,構築起了雷鋒助人為樂的精神大廈,高高地聳立在人民的心中。如今,人們還把那些樂於助人、無私奉獻的人稱為「活雷鋒」。
「我活著,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做一個對人民有用的人。」雷鋒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短暫的人生旅途中譜下了一首首助人為樂的新曲。撫順發了洪水,運輸連接到了抗洪搶險命令。雷鋒就忍著剛剛參加救火被燒傷的手的疼痛又和戰友們在上寺水庫大壩連續奮戰了七天七夜。我還記得電影中雷鋒叔叔在撫順上寺水庫抗洪救險的情景:雷鳴電閃,大雨滂沱,洪水肆虐,身體虛弱的雷鋒,忘記了自己的疼痛,他和戰友們一起,頂著暴風雨,踩著過膝的稀泥,揮舞鐵杴,猛力挖掘泄洪道。天很黑,一時找不到鐵杴,他就用手挖,挖一塊,甩一塊……雷鋒在這場戰斗中奮不顧身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
牽著思緒,我又想到了我們的生活。雖然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我們也要學習雷鋒的精神,我反思自己,平時在公交汽車上,有老人在身邊時,我總是捨不得讓座;在學校,有時我不能很主動的幫助有困難的同學,觀看了雷鋒的電影後,我的心裡感到十分慚愧。以後,在公交車上,我一定給老人讓座;在學校,主動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讓他們同我進步,同我成長。我一定把雷鋒的精神作為我行為的准則,做一個樂於助人、不求回報的人。
雷鋒雖然已經犧牲了,但是他那艱苦樸素、樂於助人的精神還在人間。讓我們人人學習雷鋒精神,爭做活雷鋒,讓雷鋒精神永駐人間吧!他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他的形象影響了中國幾代人的記憶。雷鋒助人為樂、不求回報、無私奉獻的先進事跡至今仍然被人們傳誦,不少人以他為榜樣,默默地奉獻著。
『玖』 《午夜火車》講的是什麼
《午夜火車》講的是:兩個女孩在火車,兩人是好玩伴,一個叫楊潔,一個叫婷婷。婷婷的媽媽是火車上的售貨員,她媽媽認識車上一個列車員叫老林。
在兩個孩子小的時候,很調皮,在火車上的衛生間里玩煙火。結果被婷婷的媽媽發現,把婷婷用繩子拴在了座位上。但還有一點煙火讓楊潔藏在了衛生間里,一會兒,一個人上廁所,在抽煙的時候點燃了煙火引起了大火,燒了整個火車,很多人喪生。楊潔的媽媽在慌亂中被踩死,婷婷被媽媽綁起來沒法逃燒死了。
楊潔由於受到驚嚇再加上先天性心臟病,心臟衰竭面臨危險,老林簽字同意將婷婷的心臟換給楊潔,楊潔之後失憶送到孤兒院。長大後收到一封信裡面有張火車票,她坐上火車。之後她才知道是老林承包了原來被燒掉的火車,叫了原來火車上遇難人的家屬重聚,順便讓剛出獄的婷婷媽媽讓認她做女兒。
但婷婷的媽媽並不知道婷婷死了,以為婷婷就是楊潔,在火車上一直想認,可楊潔一直很抵觸。火車道當年事發地停下後,火車所有人下車祭拜。下雨時婷婷的墓上的楊潔兩字沖刷掉,婷婷媽媽知道婷婷已經死去,拿著汽油燒了火車的一個車廂。楊潔看著火恢復了小時候的記憶,救出婷婷媽媽,婷婷媽媽很激動,楊潔抱住她聽著心跳安撫她,彷彿婷婷回來了。
(9)車票影評擴展閱讀:
該片是一個帶有懸疑和驚悚類型風格的故事,展現了人性的深邃與黑暗,在眾多影片中獨樹一幟,為觀眾營造了刺激的觀影體驗,恐怖之餘卻又不失感動(21CN綜合評)。
該片不涉及荒村、野宅之類的通俗故事,而是處理現實災難這一沉重題材 ,有暴力、驚悚的情節,在片中中國內地幾代人的集體回憶「綠皮火車」,作為主場景貫穿始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分展示 ,影片極致的情感,給了演員更大的發揮空間(21CN綜合、搜狐娛樂、北青網評)。
『拾』 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卻沒有了我們(後來的我們)影評
後來的我們,以春運作為故事起源,講述了由井柏然飾演的北漂青年林見清十年間的愛情與親情故事,同時也見證了一個男孩到男人的成長與蛻變。電影中,從一張火車票的相識,到一吻定情的相戀,再到遺憾重逢的相會,林見清對方小曉的十年之情讓不少女性觀眾動容;而其中幾段戳心又富有層次的哭戲將一個男孩在戀愛中的顛簸與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更讓不少男性觀眾充滿代入感。
後來的我們,劇情以十年前相識,經歷了相知、相戀、相棄,直到十年後的再度重逢,真實的情感引發了無數觀眾的共鳴。不僅僅是因為真實戳心的愛情。影片還展現了在外打拚奮斗的漂泊者的心酸,狹窄的小屋、破亂的環境,電影中的情節就如同漂泊者們生活中的情節,讓每一位漂泊者都感同深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