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西廂記戲曲觀後感

西廂記戲曲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3-08 08:22:26

❶ 求西廂記觀後感

《西廂記》的曲詞華艷優美,富於詩的意境,可以說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詩。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通過林黛玉的口,稱贊它「曲詞警人,余香滿口」。

《西廂記》是我國古典戲劇的現實主義傑作,對後來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創作影響很大,《牡丹亭》、《紅樓夢》都從它那裡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鍾情,經紅娘的幫助,為爭取婚姻自主,敢於沖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幾百年來,它曾深深地激勵過無數青年男女的心。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題思想和藝術形象,仍然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封建禮教罪惡本質的認識。

說起《西廂記》,人們一般會想到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殊不知,在王實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廂記》,這兩部「西廂」一般被人們稱為「王西廂」和「董西廂」。要說到王西廂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到董西廂。

崔張故事,源遠流長,最早見於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鶯鶯傳》寫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戀愛生活,結果是張生遺棄了鶯鶯,是個悲劇的結局。這篇小說不過數千字,卻情節曲折,敘述婉轉,文辭華艷,是唐代傳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它寫出了封建時代少女對愛情的嚮往和追求,也反映了愛情理想被社會無情摧殘的人生悲劇,宣傳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此後,故事廣泛流傳,產生了不少歌詠其事的詩詞。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鶯鶯傳》為題材進行再創作,現在能看到的有秦觀、毛滂的《調笑轉踏》和趙令畦的《商調蝶戀花》鼓子詞。這些詩詞,對鶯鶯的命運給予了同情,對張生始亂終棄的薄情行為進行了批評,但故事情節並沒有新的發展。

當《鶯鶯傳》故事流傳了400年左右的時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問世了,這就是所謂的「董西廂」。董解元,金代諸宮調作家,名不詳,「解元」是金元時代對讀書人的敬稱。他性格狂放不羈,蔑視禮教,具備比較深厚的文化修養,並對當時的民間文學形式如諸宮調非常熟悉,喜歡寫詩作曲。其長篇巨制《西廂記諸官調》,是今存諸宮調中惟一的完整作品。 「董西廂」是在《鶯鶯傳》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以第三人稱敘事的說唱文學。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遠遠超過前人。它對《鶯鶯傳》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沖突的性質衍變成了爭取戀愛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長之間的斗爭;張生成了多情才子,鶯鶯富有反抗性;故事以鶯鶯偕張生私奔作結,使舊故事開了新生面。董西廂隨著情節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為復雜、細膩,性格也更為豐滿。在文字的運用上,作者既善於寫景,也善於寫情,並善於以口語入曲,使作品更為生動和富於生活氣息,藝術性較前有較大提高,為王西廂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董西廂」在藝術上尚嫌粗糙,對愛情的描寫也尚欠純至,還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到了元代,隨著都市經濟的繁榮,戲劇更加發達起來,這時,大戲劇家王實甫在「董西廂」的基礎上把崔張故事改為了雜劇,這就是我們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廂記》。

「王西廂」直接繼承了「董西廂」,並在此基礎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實甫不僅寫出了張生的痴情與風魔,更寫出了張生的才華,以及張生的軟弱,使他成為封建社會中多情軟弱的才子的代表。劇中聰明、伶俐、熱心、正直的丫鬟紅娘,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且在後來的劇作中一再出現,取得了遠較鶯鶯為重要的地位。同時,《西廂記》在中國戲劇史上首度成功刻畫了愛情心理,是戲劇史上一部直接描寫愛情心理的作品。其對矛盾沖突的設計也足以示範後人。全劇以鶯鶯、張生、紅娘與老夫人的矛盾為基本矛盾,表現崔張與家長的沖突;以鶯鶯、張生、紅娘間的矛盾為次要矛盾,由性格沖突推進劇情,刻畫人物。這樣一種對沖突的組織,對古代戲曲中是很值得稱道的。

「王西廂」與「董西廂」的故事情節大略相同,但題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更鮮明,又改寫了曲文,增加了賓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節,藝術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作為我國古典戲劇中的一部典範性作品,其規模之宏偉、結構之嚴密、情節之曲折、點綴之富有情趣、刻畫人物之生動細膩等,不僅前無古人,而且超過了元代的其他劇作家,正因為如此,元代賈仲明在《凌波仙》稱:「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❷ 評述《西廂記》

1.對人物之評述:
讀完西廂記,總有一種時代感很接近的感覺.曲中崔鶯鶯,張珙,紅娘等角色一點兒都不像古代人.這些人物的開放程度甚至比現代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傳統中國社會的元代之所以出現如此開放的角色,應該是元代是外族統治,不太受舊禮教約束的結果吧!同時,這是因為中國在元代已進入傳統禮教社會的中葉,年青的男女對封建婚姻制度的盲婚啞嫁已經唾棄,並對自由戀愛及婚姻響往不已吧!這份鼓動對身在現代自由社會的我都感到震奮!現今的社會當然比中古時代或近代更為開放和自由,但實際上現今社會並不是完全開放的!排斥姊弟戀,同性戀和「男主外,女主內」,「夫尊妻卑」等保守敏感性強的規條仍是社會的主流.現今社會亦不是完全自由的!婆媳翁婿糾紛,政治婚姻等封建產物亦是屢見不鮮!「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這鮮明的主張下,這些開明的主人翁變得勇敢,進取.當中紅娘更是一個代表性人物,紅娘締造了中國文學史上最成功的奴婢形像.奴婢不再是俯首稱臣,任人魚肉,身不由己,懦弱自卑的悲劇人物,紅娘一身伶俐,直爽,潑辣,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的少女形象完全推翻我心目中弱少無助,孤苦無依的奴婢形像!這種具開創性的人物形像確使人心悸!亦正因為這種劃時代的人物風格,才能使西廂記歷久而常新!
2.內容評述:
中國的元曲與歐洲的歌劇,非洲班圖人的皮鼓舞以及波尼里西亞的巫舞祭不同,是糅合了中國和西域的文學作品,既是歌,更是一個從散文,傳紀體過渡到小說的中轉站.內容嚴謹詳盡,遠比歐洲的歌劇如《羅密歐與茱麗葉》,《戒指王》,《十二夜》,《歌劇魅影》來得精細.可知真正的元曲,可以長到數天才能演完,亦可以短至區區一個時辰就結束.元曲兼有細致工筆,亦有言簡意深的特徵.而西廂記亦是如此!對於張生與崔鶯鶯的相知相惜相戀相愛並沒有花太多筆墨,但又達到傳神的效果.而在兩人的感情以至其相戀艱難的情節以及對自由戀愛的訴求卻用不少筆墨所述.這亦是元曲比上述三者更能吸引我的原因!音樂的引入,廣義的「說唱」的引入,彌補了語言的局限性給戲劇造成的損失.《西廂記》中「說」與「唱」交叉出現,交相呼應,堪稱「說唱」在戲劇中應用的典範:

[寄生草]蘭麝香仍在,佩環聲漸遠.東風搖曳垂楊線,游絲牽惹桃花片,珠簾掩映芙蓉面.你道是河中開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觀音現.
「十年不識君王面,始信嬋娟解誤人.」小生便不往京師去應舉也罷.[覷聰雲]敢煩和尚對長老說知,有僧房借半間,早晚溫習經史,勝如旅邸內冗雜,房金依例拜納,小生明日自來也.
[賺煞]餓眼望將穿饞口涎空咽,空著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休道是小生,便是鐵石人也意惹情牽.近庭軒,花柳爭妍,日午當庭塔影圓.春光在眼前,爭奈玉人不見,將一座梵王宮疑是武陵源.[並下]
這是第一本第一折結尾處的場景.見到崔鶯鶯第一面後便魂不守舍的張君瑞當即作出了放棄赴京趕考的決定,請求在寺中住下,從而有了以後的故事.這一幕中,「說」的部分承擔了情節的發展,修辭朴實而精練;「唱」的部分渲染了人物的復雜情感,用詞誇張,生動.[寄生草]中漸漸遠去的香氣和佩環聲構造了一個粉紅色的背景,觀音之比從側面烘託了鶯鶯的美貌,跟傳達了張生的愛慕,[賺煞]中以鐵石人作誇張,大好春光為反襯,更突顯了張生心中的不安與期待.誇張的用詞輔以音樂,將張生的心態勾勒得惟妙惟肖.
總結:
總括而言,西廂記作為元曲,可謂發揮得淋漓盡致!開明的人物性格,詳略得宜的內容劇情,獨特的半歌劇形式,澎拜的思想,使人們(包括我)都被其俘虜了

❸ 《西廂記》讀後感

[《西廂記》讀後感]

《西廂記》是中國古典名著之一,主要講述了崔鶯鶯與張生的纏綿曲折的愛情故事,表現了兩人為了愛情而敢於與命運,封建制度等抗爭的愛情故事,《西廂記》讀後感。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崔相國死了,夫人鄭氏攜小女崔鶯鶯,送丈夫靈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暫住河中府普救寺。崔鶯鶯與紅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書生張生。張生見到鶯鶯容貌俊俏,為能多見上幾面,便住進西廂房。

張生從和尚那知道鶯鶯小姐每夜都到花園內燒香。他來到後花園內,偷看小姐燒香。張生夜夜苦讀,感動了小姐崔鶯鶯,她對張生即生愛慕之情。
叛將孫飛虎聽說崔鶯鶯有「傾國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顏」。便率領五千人馬,將普救寺層層圍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內交出鶯鶯做他的「壓寨夫人」,讀後感《《西廂記》讀後感》。正當大家束手無策時,張生先用緩兵之計,穩住孫飛虎,然後寫了一封書信給杜確,讓他派兵前來,打退孫飛虎。但崔老夫人在酬謝席上以鶯鶯已許配鄭恆為由,讓張生與崔鶯鶯結拜為兄妹,使張生和鶯鶯都很痛苦。
自那日聽琴之後,多日不見鶯鶯,張生害了相思病,趁紅娘探病之機,托她捎信給鶯鶯,鶯鶯回信約張生月下相會。夜晚,鶯鶯在後花園彈琴。張生聽到琴聲,急欲與小姐相見,便翻牆而入,鶯鶯見他翻牆而入,反怪他行為下流,發誓再不見他,致使張生病情愈發嚴重。鶯鶯借探病為名,到張生房中與他幽會。
張生考得狀元,寫信向鶯鶯報喜。這時鄭恆又一次來到普救寺,捏造謊言說張生已被衛尚書招為東床佳婿。於是崔夫人再次將小姐許給鄭恆,並決定擇吉日完婚。恰巧成親之日,張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歸來,征西大元帥杜確也來祝賀。真相大白,鄭恆羞愧難言,含恨自盡,張生與鶯鶯終成眷屬。

看完這本書,讓我對男女主人公那種為了愛情而奮不顧身地抗爭精神印象深刻,他們勇敢地追求愛情,即使備受相思的煎熬也不放棄。他們是不幸的,生活在封建皇朝中,受到父母之命等擺布,無法自由追求愛情。但同時他們也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對愛情堅定不移的追求,讓他們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結為夫妻。
〔《西廂記》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❹ 越劇西相記選段觀後感

《西廂記》作為元曲的重頭戲之一,素來為世人所褒揚。這幾周的古代文學課上,我們有幸觀賞了這部戲曲。說來,戲曲於我們,總似隔了一層,說是隔行如隔山一點也不為過。而我對戲曲,雖然是有一星半點的了解,卻只是對古典文化的愛屋及烏,對它的欣賞,還只停留在唱詞、服飾、妝容這些略顯淺薄的層次。因此,寫這篇觀後感,也許不能有多深刻,僅僅是我最真實的觀感而已。
佛卷青燈世外塵,書生小姐定終身。道是善緣還孽份,話與西廂一處聞。暫且以這樣一首自創的小詩來大致描述一下《西廂記》吧。
劇情中,張君瑞對河中府普救禪院神往已久,特前去參拜,因而得以邂逅與母扶柩回轉博陵原郡的崔鶯鶯,兩人初次見面便互生好感。女子矜持,故只將情感壓抑不說;男子外放,故心心念念求得佳人。
而後河橋守將孫飛虎率五千人馬圍困普救寺,誓將崔鶯鶯劫去。於崔家是劫,於張生卻是一幸。果然,後來崔老夫人許諾,誰能退去寺外人馬,就將鶯鶯許配於他。張生故獻上退兵之計:先讓方丈登台告知孫飛虎,崔鶯鶯孝服在身,請軍隊退出一箭之地,待三日後功德圓滿再將鶯鶯送去;同時他的八拜之交「白馬將軍」杜確十萬大軍正駐守蒲關,只需他一封書信送去,援軍便可前來解圍。
而後困局得解,崔老夫人卻嫌棄張生白衣出身,攀不上相國門楣,故設計使他們成為異姓兄妹。然而,在鶯鶯與張生感情的愈發升溫以及紅娘的從中撮合下,崔鶯鶯放下矜持,與崔老夫人說明心意,又兼紅娘之功,崔老夫人最終只得讓張生上京趕考求取官職,使他們明聚暗散。二人雖不願分離,但也只得遵從崔老夫人之命。
劇中最後,是紅娘問鶯鶯:「小姐,他到哪裡去了?」鶯鶯凄迷地望著張生乘車遠去,黯然回答:「四維山色中,一鞭殘照里。」
這結局,不似元稹《鶯鶯傳》的悲劇收場,也不似董西廂的喜劇結尾,可以說似悲還喜。悲的是,兩人仍要分離天各一方,無論是張生未得功名還是求得官職之後的變心,都不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喜的是,兩人最終確定情愫,並得到了老夫人的初步認可,待到張生功成名就,老夫人也就沒有反對的理由了,兩人便可得償所願雙宿雙飛。
在這部劇中,首先與我印象的是劇中人物的服飾妝容都十分精緻典雅,無論是張生的風流倜儻,鶯鶯的端莊妍麗,還是紅娘的嬌俏可人,都以人直接的美的視覺享受。而後是唱腔,我對這不甚了了,也只能但從音色以及與唱詞的融合度這兩方面來判斷。劇中唱者多為鶯鶯與張生,這里方亞芬和錢惠麗老師的唱功是毋庸置疑的,而張永梅老師所飾的紅娘以及吳群老師所飾的崔老夫人,唱腔與唱詞都及其貼合人物特色及其心理活動。可以說,是唱曲使得這部愛情劇更為纏綿悱惻情致動人的。
至於內容方面,依舊是沿襲老套的書生小姐的愛情故事,與之同時代的作品並沒有什麼大的創新。這部劇作的成功,個人認為是在於對整個故事情節的合理性安排及對細節的刻畫入微,尤其是張生和鶯鶯從相遇,相識,相知,最後到相愛的這個過程中,鶯鶯的心理狀態變化,以及在紅娘的撮合及張生的努力下,兩人情路出現的新變化。每一步的感情突破都能令人受到感染,也隨之歡喜無比。種種起伏變化,也使的劇情更具有可讀性,觀之頗具趣味。
毫無疑問,這部劇是成功的,不僅是劇本方面還是表演方面。劇本方面就此帶過,畢竟從古至今解讀西廂、美譽西廂的人從來不在少數。而表演方面,我也是個外行,只能從我的審美角度來談。華服美飾,唱腔悠揚,美人如玉,公子如泉,加之穩健的台風,自如的演繹,著實令人挑不出一絲的錯。隨著劇情鋪陳開來,你會逐漸走入西廂,與張生一起,對鶯鶯小姐翹首以盼;與鶯鶯一起,徘徊在矜持與戀慕之中;與紅娘一起,衷心盼望這對良人終成眷屬。
在這,不得不單獨為紅娘喝一聲彩。這部越劇中,我最喜歡的角色便是紅娘了。因為她的直率,她是沒有鶯鶯那般大家閨秀的端莊守禮,但同時也不似鶯鶯那麼矜持矯情,這份真性情在那個封建的時代著實難能可貴,令人眼前一亮,感覺這才是一個鮮活的女子。再者,還有她的善良,在發現被自己一心幫著的小姐瞞哄時,她也只是略抱怨了幾句,便仍是冒著被老夫人責罰的風險盡力幫助這對璧人。同時,還有她的勇敢。在崔老夫人要將張生送押官府時,是紅娘勇敢站出來為張生求情,甚至直言老夫人有三個不是,這對於封建世家中的婢女而言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啊!而她的那句「紅娘跪久了」,更是萌煞了我。那語氣與其說是委屈,倒不如說是傲嬌,實在是經典之極,這也是我對這部劇印象最深刻之處。
此外,再談談我從這部劇本身發現的一些問題吧。首先,是崔老夫人的矛盾。說什麼相國門楣三代不入白衣女婿,倒不是又老調長談地說被封建觀念荼毒太深,這畢竟是那個時代的主流觀念,一無知婦人根本無從分辨。何況在當代,注重門當戶對的人家也不少見。主要是崔相國既已過世,她一婦人又如何能支撐起相國府,使之在相國逝後仍能保有輝煌光耀。遙想昔日翟公尚且在世,只因仕途起伏,便有「門庭若市」與「門可羅雀」的天差地別。她倘若想尋個好靠山,便大可罔顧鶯鶯幸福,將鶯鶯送給孫飛虎,或者暗中搭線,與「白馬將軍」杜確結親,畢竟她當時許諾是將鶯鶯許給解圍之人,雖然張生在這其中作用頗大,但直接解圍的卻是杜確的兵馬,再者倘以崔相國名義,「白馬將軍」也未必不給這分薄面;她倘若疼惜鶯鶯,希望鶯鶯幸福,便不該一而再再而三地刁難這對有情人,先是異性兄妹,逼二人不得逾矩半分。再是上京趕考,迫二人明聚暗散。這其中,個人覺得是值得商榷的。
其次,是張生與崔鶯鶯愛情的真實性。我們看西廂,從來都是帶著兩人愛情的唯美浪漫這種既定眼光來看的。自來便極少聽聞古代的愛情觀之類的言辭,有沒有見到有什麼豐富的內涵。畢竟古代社會整體上便遵從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男女之間能產生深厚的愛情的機會是極少的。便連唐玄宗與楊貴妃,也是緣起於帝皇重美色罷了,而後方在日日相對中日久生情,最終,那位帝皇不也是就江山而舍美人么?鶯鶯和張生之間,也只是緣起於張生對小姐美麗端莊的驚嘆,而鶯鶯也是對公子的風神俊秀而芳心初動。這種緣起於相貌的感情,而後也只是通過偶爾遙遙的相見以及紅娘的傳書遞信來增加對彼此的了解,私以為這只能稱之為好感而不能斷言為愛情。了解一個人的相貌,了解一個人的才情,卻不等於了解一個人的待人處世、性格幾何。我們縱觀全局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來,但從劇中角色而言,僅僅如此的了解卻是不夠。
最後,是對地點的設定。這個故事的地點設定在佛門清凈之地,私以為不夠莊重。佛門本應遠離紅塵是非,此時竟成就一段姻緣,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對佛寺的吐槽,嚴重說來簡直是狠狠地打了佛門一個耳光。而其中孫飛虎圍困普救寺,方丈更是幫助崔老夫人傳話全寺人,誰能退了賊兵,就將崔家小姐許配與他。這番行為再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助紂為虐」。若我來說,男女主人公可以恰巧在同一佛寺落腳,但煩請你們的情愛糾葛在寺外解決可否?莫要污了佛祖的耳,擾了眾僧的修行。而且此處的方丈可是盛名遠揚的普救禪寺的方丈,不德高望重便罷了,反倒像個十足的勢力之人。著實降低了禪寺的格調。
以上三則,是我個人認為需要再行推敲的地方,作者或許有其自身的考慮是我淺陋而不能領會的。這都後續再談吧。
統而言之,通過觀看越劇《西廂記》,不僅欣賞了劇作本身的魅力,也欣賞了越劇獨到的魅力。一部西廂話不盡,一支曲藝演不完,林林總總,皆是一番美的享受與回味。

❺ 西廂記5000字讀後感

提起元稹的《鶯鶯傳》可能許多朋友並不熟悉,可一提起《西廂記》,一提到紅娘,恐怕沒有幾個不知道的。其實《西廂記》就是根據《鶯鶯傳》改編而成的。只不過《西廂記》是歌頌自由戀愛的喜劇,而《鶯鶯傳》則是一出始亂終棄的愛情悲劇。如果說《西廂記》是根據人們美好願望而寫成的一篇成人童話,那麼《鶯鶯傳》則是描述社會現實的報告文學。
看《鶯鶯傳》緣於《西廂記》,因為被《西廂記》中美好的愛情故事所感動,所以當我無意間看到《鶯鶯傳》後,便迫不及待的讀了起來,想知道它到底與《西廂記》有哪些不同。可我怎麼也沒想到,故事竟然是以崔鶯鶯最終被張生無情的拋棄作為結局。說心裡話,我是不喜歡讀悲劇的。我和大多數人一樣,也都希望每個愛情故事都有一個完美的結局。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的認識到這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的想法罷了。世界上存在著太多的另人悲傷的故事,這是我們無法迴避的。而且我覺得《鶯鶯傳》比《西廂記》更具有藝術感染力,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故事結局耐人尋味,具有很強的社會現實意義。
崔鶯鶯的個人悲劇是如何造成的呢,這既有張生的原因,也有她自己的原因,還有社會的原因在里頭。
首先說張生這個人物,小說開頭交待說:「有張生者,性溫茂,美風容,內秉堅孤,非禮不可入。或朋従游宴,擾雜其間,他人皆洶洶拳拳,若將不及;張生容順而已,終不能亂。以是年二十三,未嘗近女色。知者詰之,謝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余真好色者,而適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嘗不留連於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詰者識之。」從這段描寫,我們可以看出張生是當時社會一個非常優秀的知識分子,既長得英俊瀟灑,又性格溫和,還不近女色。當然文中也提到了,他對人說:「不是自己不好色,而是沒有找到能讓自己心動的女人啊!」給人的感覺就是張生對愛情的態度非常的認真,不是那種爛情的人。在沒有遇到自己心依的人之前,他不會輕易付出自己的感情。
文章緊接著交待說,張生出去遊玩寄住在普救寺,而他的姨母鄭氏也寄宿在那裡。正趕上當地軍隊的最高統帥病死了,而新任的將軍還沒有到,所以士兵們便開始到處燒殺搶掠。張生與當地的將領是朋友,所以請就請他派軍隊保護鄭氏一家。鄭氏對張生非常感激,所以便讓他的兒子和女兒出來拜謝張生的救命之恩。張生對鄭氏的女兒崔鶯鶯一見鍾情不能自拔。所以他就私下裡多次送給鶯鶯的丫鬟紅娘許多禮物,並請求她代為傳遞感情。紅娘起初不同意說:「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詳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而此時,張生則耍起了無賴。他說道:「余孩提,性不苟合。或時紈綺間居,曾莫流盼。不為當年,終有所蔽。昨日一席間,幾不自持。數日來,行忘止,食忘飽,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納采問名,則三數月間,索我於枯魚之肆矣。爾其謂我何?」大家注意,悲劇就是從這里開始的!若張生是真心實意的喜歡崔鶯鶯自然會樂意娶她,怎麼可能像他說的那樣因為多等兩天就會因相思而死了呢!我覺得人的性命決不可能像他說的這么脆弱,否則人類早就絕種了。他之所以這么說,無非就是想不負責。前文交待過他是個對感情很負責的人,而此時為什麼突然之間就變了呢。我認為可能是他此時正處在一種矛盾當中,首先是他的確深深的愛上了崔鶯鶯,可他又非常明白自己和崔鶯鶯門第不合,父母是決不會同意的。在這種兩難的情況下,最好的選擇便是不負責任的偷情。
這種以犧牲崔鶯鶯的終生幸福來換取他個人短暫快樂的做法,是非常的卑鄙和齷齪的。但紅娘並沒有看出他的狼子野心,相反的,她覺得張生是個痴情的男子。為了成全他,紅娘給張生出主意說:「崔之貞慎自保,雖所尊不可以非語犯之,下人之謀,固難入矣。然而善屬文,往往沈吟章句,怨慕者久之。君試為喻情詩以亂之,不然則無由也。"張生大喜,立即寫了兩首情詩交給紅娘,希望能打動崔鶯鶯的心。崔鶯鶯給張生回了一首《明月三五夜》,其詞曰:"待月西廂下,近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張生知道鶯鶯已經被他打動,約他在西廂見面。所以張生便在當晚趁著月黑風高,悄悄的跳牆進去與鶯鶯約會。張生本以為可以與鶯鶯盡魚水之歡,誰想到鶯鶯之所以寫這首詩,就是要把他引來,好當面說清楚。張生被鶯鶯回絕以後,只得灰溜溜的走了,並從此對鶯鶯死了心。若故事就此打住,也就沒有那麼多事了。可誰知過了幾天,鶯鶯竟主動送上門來,和張生纏綿了一夜,張生自己都以為是在夢中。
崔鶯鶯為何會有如此轉變,一般人都會覺得很突兀。可若是仔細讀讀,崔鶯鶯寫給張生的詩,不難看出些端倪來。"待月西廂下,近風戶半開。」半開的又豈是門戶啊,還有鶯鶯一顆萌動的芳心。鶯鶯自幼生在書香門第,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所以把女人的名節看得很重。剛開始他的媽媽另她出來見張生時,她託病不肯出來,出來後又不發一言。可她必竟是正處在青春期的少女,正所謂:「哪個少女不懷春!」也許在她的心裡,早就對張生有意了,可又迫於封建禮教不敢表露出來。接著張生以情詩來打動她,她對待張生的態度便似她詩中所寫的那樣欲拒還迎。可作為一個女孩子,尤其是封建社會的女孩子,在社會輿論壓力空前巨大的情況下,又不得不壓制自己的感情,所以她才在西廂拒絕了張生。
我想在她看到張生失望的離去的那一刻,她的內心也一定是非常痛苦的。她明明是喜歡張生的,卻迫於封建禮教的束縛不得不拒絕他。應該說崔鶯鶯是勇敢的,最終她終於沖破了一切束縛投入到了張生的懷抱。可她又是懦弱的,當她得知張生有意遺棄她之後,不但一點也不反抗。反而向張生說:「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亂之,君終之,君之惠也;則歿身之誓,其有終矣,又何必深感於此行?然而君既不懌,無以奉寧。君常謂我善鼓琴,向時羞顏,所不能及。今且往矣,既君此誠。」她將一切責任都歸結於自己太過輕浮,張生若是一直對她好下去,那是她的運氣。張生若是舍棄她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臨了,還為他拂了一曲《霓裳羽衣序》,然而沒有彈了幾聲,就因曲調哀怨而停止了。鶯鶯丟棄了手中的琴,哭著跑回去了。當時,張生也被感動的熱淚盈框。然而他並沒有改變自己的初衷,還是無情的將鶯鶯拋棄了。
而崔鶯鶯面對張生無情的拋棄又是怎麼做的呢?第二年,張生科考失利,鶯鶯寄書於他:「捧覽來問,撫愛過深,兒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勝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飾。雖荷殊恩,誰復為容?睹物增懷,但積悲嘆耳。伏承使於京中就業,進修之道,固在便安。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棄,命也如此,知復何言?自去秋已來,常忽忽如有所失,於喧嘩之下,或勉為語笑,閑宵自處,無不淚零。乃至夢寢之間,亦多感咽。離憂之思,綢繆繾綣,暫若尋常;幽會未終,驚魂已斷。雖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遙。一昨拜辭,倏逾舊歲。長安行樂之地,觸緒牽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無斁。鄙薄之志,無以奉酬。至於終始之盟,則固不忒。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處,婢僕見誘,遂致私誠。兒女之心,不能自固。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無投梭之拒。及薦寢席,義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謂終托。豈期既見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獻之羞,不復明侍巾幘。沒身永恨,含嘆何言?倘仁人用心,俯遂幽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如或達士略情,舍小従大,以先配為醜行,以要盟為可欺。則當骨化形銷,丹誠不泯;因風委露,猶托清塵。存沒之誠,言盡於此;臨紙嗚咽,情不能申。千萬珍重!珍重千萬!玉環一枚,是兒嬰年所弄,寄充君子下體所佩。玉取其堅潤不渝,環取其終始不絕。兼亂絲一絇,文竹茶碾子一枚。此數物不足見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環不解,淚痕在竹,愁緒縈絲,因物達情,永以為好耳。心邇身遐,拜會無期,幽憤所鍾,千里神合。千萬珍重!春風多厲,強飯為嘉。慎言自保,無以鄙為深念。」
多麼痴情的一個女子啊!可惜她遇到了一個薄情負心漢。那張生竟將此書到處展示給人看,好讓別人看他多麼有手段。當別人問他為何拋棄對他一往情深的鶯鶯時,他竟然無恥的說:「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為雲,不為雨,為蛟為螭,吾不知其所變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據百萬之國,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潰其眾,屠其身,至今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真是一個無恥至極的混蛋。然而更另人可悲的是,當時世人竟沒有幾個同情鶯鶯悲慘遭遇的,反到將張生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可悲,可嘆啊!從這點我們也可以看出張生之所以這么做,也是順應了當時人們的普遍認知的。在他認為他自己做得很對,而根本沒有把鶯鶯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去想。只不過把她當成一個玩物,正像劉備說的:「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能夠白頭偕老的妻子都可以視為衣服,就更不要提情人了。也許在他們眼裡,鶯鶯連衣服都不如,簡直是一盆禍水。
從崔鶯鶯的悲劇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社會大環境不變的情況下,個人是很難沖破大眾普遍所持有的觀念的。社會認知是什麼樣的,人們行為便會怎樣。生活在現代的青年們是幸福的,我們可以愛自己想愛的人。然而有利必有弊,現在的人對愛情過於輕率了,人們不再相信這世上有忠貞不二的愛情了,認為那隻是美好的童話而矣。現在像崔鶯鶯一樣被人拋棄的女孩子實在太多了,而她們倒是比崔鶯鶯更想得開,因為這太普遍了。所以她們可以很快的再找到新的情人,因此上愛情便也就貶值了。若長此以往,恐怕以後再想看到純真的愛情,也真的只能在書里找了。這才是真的可悲可嘆啊!

❻ 西廂記讀後感1000字

《西廂記》,為元代著名的戲曲作家王實甫所著。究其根源,實為「新雜劇,舊傳奇」,唐代元稹、宋代趙令畤,金董解元,都曾撰寫過不同版本的《西廂》,至元代王實甫,終於把《西廂》推舉到顛峰,不僅家喻戶曉,而且已經變為一種潮流,一種中國封建思想的蛻變,如此寥寥萬余字,何以有如此魅力,何以堪如此重任?就此處,我把我的觀後之感付之於字,並總結了下面三點世間文章不可兼備的好處,望閱者於其中游幸一翻,感受《西廂記》這一文學珍品為大家帶來的視覺的沖擊與精神上的享受。 一為情節。大凡書籍,均以情節為首要之物,敘述平鋪還在其次。《西廂》的故事情節,簡單明了。崔鶯鶯與其母老夫人並紅娘送父親靈柩至博陵安葬,路宿於普救寺。恰逢張君瑞游覽至此,二人相遇,便萌生愛慕之情,只遲遲未得機遇相見。後因孫飛虎圍住普救寺,欲強搶鶯鶯為妾,老夫人無奈,言道:「誰若能解救我母女二人,便把鶯鶯許配與他。」張生聞聽便投信至其友白馬將軍處,求其解圍,並完此姻緣。後兵至圍解,老夫人又悔其前言,並未撮合崔張二人。二人悲苦,想盡萬般妙計,互相試探內心,後因紅娘於中穿插取事,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婚姻。故事情節讓現代人覺得俗氣簡單,可實不知於當時的封建社會,這便是一種突破,一種沖擊!霎時掀起了一股「西廂熱」,竟成為了當時社會的「暢銷書」,且不少詞曲作家都開始對愛情劇本下了大量的筆墨與精力。到了明清,凡寫男女方面的故事、劇本,都是受了《西廂記》的影響,以致於今,按一些言情劇、肥皂劇的情節看來,《西廂》應該算是他們的鼻祖了。其表現的主題思想,即:「永老無別離,萬古常玩聚,願普天下的有情人都成了眷屬。」以當時的社會看這種思想,是非常大膽、非常叛逆、非常有沖擊力的。 其次為價值。從古至今,從內由外,都對《西廂》做出了無法比擬的評價。趙景深先生把《西廂記》稱為「中國古典文藝中的雙壁」之一,那一壁即《紅樓夢》。能與《紅樓夢》並駕齊驅,它的文學價值與藝術價值可見一斑。陳繼儒更是把其稱之為「千古第一神物」。另外,更有「《西廂記》天下奪魁」,「化工之作」,「王實甫《西廂》,千古絕詞」等藝術等級甚高的評語。乃至於國外,也把《西廂》推舉到一個高峰。俄國柯爾施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綱要》中就說到:「單就劇情的發展來和我們最優秀的歌劇比較,即使在全歐洲恐怕也找不到多少向這樣完美的劇本。」這些並不是對《西廂》的推崇和炒作,這是一種信服。最不可思議的便為詞藻。《西廂》的曲牌、詞牌、平鋪和旁白,都具有無法超越的魅力,我在前面所言的「視覺沖擊」,就是指,當我們的眼睛看到這些文字詞曲的時候,它所給我們帶來的視覺上的享受。我用八個字來表達一下我閱讀的感受,即:以眼游幸,滿口余香。口中之香,實為書中之味也。王伯良言:「《西廂》妙處,不當以字句求之,其中聯絡顧盼,如長河之流,它曲莫及。」在此,我雖不能把整書打錄於此,而可舉一二句我所記的明了、香濃的曲子,共大家賞玩。張君瑞一出,便有[點絳唇]一篇,篇上雲:「游藝中原,腳跟無線,如蓬轉。望眼連天,日近長安遠。」 [小桃紅]上言道:「夜深香藹散空庭,簾幕東風靜。拜罷也斜將曲欄憑,長吁了兩三聲。剔團鸞明月如懸鏡,又不是輕雲薄霧,都則是香煙人氣,兩般兒氤氳得不分明。」又一篇【混江龍】上說得好:「落紅成陣,風飄萬點正愁人;池塘夢曉,闌檻辭春。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減了三楚精神。」《西廂》中句,巧奪天宮,且篇幅不長,若一氣呵成,半日功夫便可覽遍,只此書並無讀一遍之理,依我看,《西廂》中詞句,好似天造地設一般。我讀《西廂》的感受,也僅此而已。我只以我的觀感把《西廂》這部驚世駭俗的作品介紹給大家,而深而又深的意境,還是需要通過閱讀文章去獲得、去體味,去享受。

❼ 西廂記讀後感500字

看了《西廂記》之後我覺的這樣的愛情史完美無缺的,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有現在難得的一見鍾情,有經歷各種社會給予的磨難,有來自雙方家長的阻擾,他們之間的愛情可謂是越演越切,在我們看來可謂是天作之合。

這個故事的結尾以中國似的大團圓給大眾一個交代。而我卻不太喜歡這樣的結尾,我覺的過於通俗化,所以有時我會去看一些國外的經典電視及作品,我覺得他們的結尾都會留下一些空間讓觀眾自己去細細品味,我覺的這樣才讓作品更有意義,才會促使人們去回味去發表自己的見解。就我個人而言我不太喜歡大團圓的結局或直接不用想就可以猜到的結尾,所以我不怎麼喜歡看韓劇結尾不是女主角得不治之症就是大團圓。

看了結尾在看一下他的正文,你是否覺得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故事是否太過於完美了呀?好像他集聚了所有經典愛情的必要情節於一身,就一見鍾情而言,現在科學家研究機率很低,況且在古代女子足不出戶,所以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故事開始就有點夢幻般的感覺。後來又經歷了社會的考驗,為心愛的女子於權貴做斗爭,可謂是要美人不要江山的壯舉,驗證了愛情史盲目的。在後來來自父母的阻擾,就想現在的父母一樣有愛情還不行沒麵包我的女兒會受苦的,於是一介書生張生為愛情上京趕考,得到上天眷顧榮歸故里娶了崔鶯鶯,這好似現代大多數人的愛情觀鮮花於麵包不可兼的,就會放棄愛情,但是張生做到了鮮花麵包都要,即使高中也沒有拋棄崔鶯鶯這也很不容易,現在很多人都在爆發後拋棄自己的發妻,我覺的《西廂記》中的這一點我比較喜歡。

這一段愛情流傳至今,可能是因為它留給了人們對心中美好愛情一方凈土吧!所以一直被後人推崇,但是這樣的純凈的愛情在此時物質橫流的現實社會中還剩多少,讓我們在自己的心裡回答吧!

❽ 看《西廂記》觀後感

哪個西廂記?
劇本還是演出?

❾ 欣賞一本戲曲,寫一篇2000字的後感!!

《西廂記》好在細節處理和人物性格的表現上。主題、立意並不新鮮。
你可以著重從張生和崔鶯鶯的性格上進行分析。
戲劇性從人物性格上產生。
張生進,則崔鶯鶯退。
張生退,則崔鶯鶯進。
完全是性格差異構成的悲喜劇。全劇好看的地方就在這里,老夫人製造的麻煩,只是增加了故事的跌宕起伏。

❿ 崑曲 西廂記 看後的感受

《西廂記》是中國著名的民間傳奇故事之一,唐貞元間書生張珙,在普救寺邂逅已故崔相國之女鶯鶯,發生愛情。時河橋守將孫飛虎兵圍普救寺,強索鶯鶯為妻,崔夫人當眾許願:有退得賊兵者以鶯鶯許之,張珙馳函好友白馬將軍杜確發兵解圍。然崔夫人嫌張貧寒而賴婚,張珙相思成疾,鶯鶯在侍婢紅娘撮合下,夜奔西廂探慰張珙,事為崔夫人發覺,拷問紅娘,紅娘據實以告。夫人不得已而將鶯鶯許配張珙,但又借口不招白衣女婿,迫張上京趕考,鶯鶯與張珙滿懷離愁而別。
鶯鶯空守西廂,思嬉戲君心切,和紅娘一道耐心苦等。張生終於中了狀元,衣錦榮歸,和鶯鶯團圓...
感想:張君瑞與崔鶯鶯的邂逅相遇,一見鍾情,進而相思成病,又如紅娘的勇敢正直、聰明伶俐,塑造的淋漓盡致,讓人們感悟到愛情是能夠沖破任何階級,就算是世俗羅網,最終勝力的是悲劇性的結局,愛情主人翁仍然是〈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以體現愛情的堅貞不渝,此書引起了一股新的潮流;一種盡情歌頌愛情神聖偉大的思想,更是一個現代跨世紀的革命。
真正在西廂記的年代裡,真是終成眷屬的有情人又有多少?像張生與鶯鶯敢於挑戰禮教,掙脫其束縛,為自身之幸福努力,即使老相國的過河拆橋,亦或童言泄隱秘,仍是阻不了這海枯石爛的豪壯誓言,長亭送郎君,千里傳情愫,更證明兩人天崩地烈乃敢與君絕之決心,他們是如此珍惜那一剎那,然而在現今的社會中,自由戀愛恰似上帝給予我的人權,是多麼的得來容易,相愛應是互相尊重,珍惜所擁有,更要體會出愛與被愛中的責任。更是現代人中所需三思的問題。
中國古代的四大民間傳說—《孟姜女》、《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無一不是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不管他是天上的神仙,還是人間的帝王。封建勢力縱然能拆散一對痴男怨女,卻永遠拆不散兩顆至熱的心,愛情將是永遠的勝力者,永遠活躍在人民大眾的口頭文學中。
此書也增添了科舉考試和金殿審案的情節,使張君瑞和鄭恆的矛盾沖突更順理成章,為鄭恆破壞張君瑞與鶯鶯的愛情埋下伏筆,故事中的最大阻礙莫過於相國夫人,為了維護禮教的尊嚴,門風的清白,雖然深知相貌,學問,鄭恆跟張生如天壤之別,人品更是望塵莫及,僅因鄭恆出生權貴,又是親侄兒,當然是〈小豬蹄子往裡拐〉,是親三分像了,由此可知,相國夫人所見的是榮富貴,是門當戶對,若被窮酸的張生賊心得逞豈不門風敗壞、威風掃地?只因張生的窮困潦倒,對於平民的不屑與歧視,卻見不得張生的器宇軒昂、滿腹經綸,眼前盡是被虛榮所蒙蔽,塵穢視聽!見不著遠大的未來,目光如豆、目不見睫,在這里,我看見的是古代貴族那丑惡的驕恣之心,婚姻儼然成了商業利益的代名詞罷了!
故事到了最後,張生憑著那優異的才幹,學富五車,終究成了天子門生,官值三品,奉旨完婚,中間也巧妙穿插鄭恆搶婚的事件,更增添了情節之曲折,矛盾更加尖銳,沖突更加激烈,內容更加感人。
東天上。一鉤月牙兒彎彎,把皎潔的銀輝灑滿山川,也灑進西廂中,偷偷地望洞房中窺個半張臉,頑皮的偷看這對歷近悲歡離合的新人,還想偷聽他們說了什麼。他們也許說了很多很多,語已多,情未了。他們也許什麼都沒說,此時無聲勝有聲。百年余後,蘇東坡為他們寫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秦少游替他們說了: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愛情是人生必修的課題,當真愛來敲門,請不要吝情的默不吭聲,當真愛來臨,請讓你的心湖泛起陣陣漣漪,亦或颳起了滔天巨浪!
我覺得現代的愛情觀中彷佛戀愛是成人的表現,認為有了男女朋友就已代表自己夠成熟,但對於愛情的真諦往往忽略,也因此愛情是故變得廉價,相較於古人的山無棱、天地合,實有南轅北轍之慨!不懂得珍惜愛情,認為所謂的自由戀愛便是穿衣服一般,喜新厭舊,穿久了就要換,進而致使〈速食戀愛〉的產生。如何珍惜所擁有的一切,不要等到失去才後悔莫及?如何在開放的觀念中不失分寸?以成熟的心去對待,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甜蜜的負荷。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