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年代觀後感
① 《改革開放三十年》讀後感
改革開放30周年教育變化與成就
「改革開放三十年,辦學條件大改變,危房校舍變樓房,現代媒體課堂顯。改革開放三十年,教師待遇大轉變,月薪幾十到幾千,醫療保障盡開顏。」這是毛菊觀老教師用詩歌的方式,表達出30年我國教育發展的可喜成果,今天,筆者用此來形容通化教育也不為過。
憶往昔,30年前的通化教育事業曾是發展滯慢,舉步維艱。自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有了第一所新式學堂,1949年遼東省市屬中學僅有5個教學班,市屬小學54個教學班共145名學生和72名教工的簡朴辦學條件,1977年,全國恢復了高考。而30年前的我市教育,那是1978年,恰好趕上國家改革開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偉大的轉折,國家重新樹立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教師的勞動的觀念,對學制、教材、教學時間都作了安排,整頓了教學秩序,恢復了師范院校,對在職教師進行培訓進修,恢復了少先隊組織、中學的共青團組織。自此,我市教育事業也步入恢復、調整和發展軌道,百業待興。那個年月,教育經歷著「撥亂反正」和「披荊斬棘」,各級各類教育學校的辦學規模和校舍、教學設施、儀器等辦學條件和環境都處於落伍、薄弱階段,與現在相比真是天地之別。
看今朝,30年後的我市教育事業可謂蒸蒸日上,累累碩果!各級各類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提高,教育事業呈現出科學健康的發展態勢。目前,學前教育與基礎教育競相爭妍,國辦教育與民辦教育齊頭並進,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蓬勃發展。各級各類學校1017個,在校生達到304177名,教職工達30204人的空前規模,實現了歷史上的巨大飛躍!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怎能不為之振奮,為之歡呼!
30年後的通化教育,堅持育人為首,德育為先,全面提高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控輟工作成效顯著,高考成績逐年提高。2004年秋義務教育階段各級學校全面進入新課程,2007年秋全市普通高中全部進入新課程。重視教育科研,承擔大量國家和省級重大科研課題。市直中學基本掃除信息技術「盲點」,開通了通化教育信息網。全市建設校園網達到143個,全市中小學微機台數達到18778台,機生比達到1:13,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基本完成,覆蓋率達100%。組織近萬人進行「教師教育網路聯盟工程」和各級各類教師培訓,實施「三名工程」,突出抓好「雙師型」教師培訓和專業課教師培訓,旨在提高教師素質和師德水平。
30年後的通化教育,職教發展勢頭良好,中職發展壯大。加快調整、發展職業教育的層次和布局結構,深化辦學體制改革,2005年以來全市職業教育新增建築面積27647平方米,2007年末我市成為全省第一個全部公辦中等職業學校進入省百強校的地區。職業招生就業工作實現新突破,畢業生就業率超過90%,2006年市教育局被評為全省職業教育先進集體。加大薄弱校、偏遠校的改造和改建力度,「十五」期間,全市共投入資金4億元,改造薄弱校430所,改造房校舍13萬平方米,逐步提高整體辦學水平。積極支持和發展民族教育。近年來,先後投入2000多萬元,建設教學樓、綜合實驗樓、留學生公寓、學生食堂、宿舍樓等,辦學條件實現根本性改善。幼兒教育、特殊教育也得到健康發展。
30年後的通化教育,注重關注民生,切實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通過「希望工程」等扶困助學工程,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確保每一位義務教育段學生不因貧困而失學。做好市直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工作,使貧困家庭學生得到資助。採取有力措施,認真解決農民工和貧困子女受教育問題。在全國義務教育階段推行「一費制」,完善公辦高中招收擇校生的「三限」政策,嚴格考風考紀,確保教育的公平、透明。2005年在全省率先實施「陽光分班、陽光課堂」等陽光工程,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陽光總在風雨後」,30載教育滄桑巨變,舊貌新顏;30載教育榮譽不斷,任重道遠。市教育局每年獲得的省部級以上表彰、獎勵和榮譽都在20餘項(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被教育部、中央教科所授予「全國中小幼現代科技教育優秀實驗區」等,通化市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城市教育綜合改革先進市」。
如今,通化教育將全面推進各級各類教育持續、健康、協調發展進程,積極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促進教育與科技創新、經濟建設、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的緊密結合,為振興通化老工業基地,加快小康社會的進程一路前行,再譜新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義務教育體制與政策發生了哪些變化?
1985年5月,中國政府《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把發展基礎教育的責任交給地方,有步驟地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實行基礎教育由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原則。」關於地方的職責劃分,原則上確定由各省(市、自治區)決定。執行中,各地基本採用「縣辦高中,鄉辦初中,村辦小學」的做法。這個政策,把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落到了鄉鎮政府頭上。
② 對外開放30年,觀後感,不少於500字
讀<<改革開放30年>>後,我看到了以前的生活和現在形成了很大對比。
時間如車輪在飛轉,轉眼間,我們的祖國、家鄉已度過了改革開放30年。這是多麼不平凡的30年,祖國在崛起,經濟在騰飛,人民的生活奔小康。一幢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馬路上停滿了形形色色的汽車、各種生活設施的完善••••••家鄉發展30年,進步體現在方方面面,盡管我只度過了10個春夏秋冬,可兒時的新會和現在的新會相比,發生的巨大變化卻仍也深有感觸、歷歷在目••••••
回想兒時,體會最深的便是「家」的變化,從出生到到一年級,我和父母都是住在爸爸學校分配的,只有60平方米。雖然三個人夠住,卻很不方便。我的房間就「身兼兩職」。白天作爸爸的書房,床上堆滿了爸爸厚重的教科書,晚上就成了我的卧室。睡覺時都要把沉重的書搬上搬下,總是滿腹牢騷。爸爸看在眼裡,憂在心中,他也想換大房子啊!他們當時一個月的工資加起來也只有4000多塊,生活雖並不拮據,但仍是能省就省,為買房攢錢。加上新會的新樓盤很少,這個買房計劃就推遲到03年。
隨著經濟的發展,新會的變化日新月異,一片片高級樓盤、優秀小區拔地而起。爸媽開始籌劃買房。很快,我們看上了一套140平米房子,盡管貸款供樓,也總算有個寬敞的家,心裡的那份喜就別提了!
「家」的變化給了我無限的欣喜,而衣食住行的改善則更讓我感到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為人們帶來的美好生活。媽媽開始挑選高檔昂貴的衣服••••••這一切,不正體現市民消費水平不斷提升、經濟水平不斷發展嗎?
改革開放30年,讓我們的生活水平飛躍,家鄉由一個貧窮落後的小縣城變成了一個繁榮的城鎮。物質生活的提升讓我們過得更舒服。我相信,大家攜手努力,在30年後,我們的祖國、家鄉會飛的更快、更高!
自己寫的
③ 改革開放三十周年觀後感
http://www.93.gov.cn/index.shtml上面有.
④ 改革開放30年的讀後感
憶改革開放,現中華雄威
時間流逝,不知不覺,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三十年的路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街上熱鬧非凡,公路上車水馬龍,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中國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走上了繁榮富強、世界文明之路。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使祖國母親徹底擺脫了被壓迫的境地,中國這頭東方睡獅開始慢慢覺醒,但卻步履維艱,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從此改革開放的春風使中華大地再次煥發了活力,中華民族終於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幫」以後,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97年香港回歸,99年澳門回歸;1998年面對南方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阻擊在腳下!
改革開放的 30年,是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30年!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8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
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去年,奧運大幕在中華大地上拉開,我們成為奧運的主人!
三十年間的種種變化讓我感慨多多,中國三十年的改革開放,走完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幾百年的歷程,取得的偉大成就來之不易。我們生活在如此美好的黃金時代,這種幸福和安定和諧的局面也需要我們倍加珍惜和維護。而如今九十年代的孩子,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溫暖陽光中長大, 我們這些祖國的幼苗更多了解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會感恩。
我們堅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將出現一個又一個輝煌的30年!薪火相傳,生生不息,通過我們一代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和奮斗,祖國必將越發繁榮富強,人民的生活也必將越來越美好。
中華民族的崛起,必將讓世界為我們自豪!
我所知道30年
作為90後的學生,我們的生活環境可以說是很優越的了,像是泡在蜜罐里長大的一樣。我們過著養尊處優的日子,卻不知道30年前,又是與現在截然不同的一番生活——就在我們的父輩和祖輩生活的那個年頭,人民生活產生水平不是很高的時候。沒有義務制教學的素服和家庭經濟的貧困這兩個原因,許多到學齡的孩子上不起學,讀不起書,不得不早早外出打工,維持生計。教育前景也是十分的蕭條。人們沒有電燈,只能使用蠟燭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外出打工或回鄉探親只能步行,條件稍好的也只能搭乘渡輪,交通事業極不發達。在郵電方面,人們也只能靠電報互相聯系,但是打電報既煩瑣又破費,因此許多親人推動聯系。不僅是家庭個體,這個時候的中國政府也很緊張的很困難的。比如如今繁華的青泥窪橋,在那時的充其量也不過是條小巷子……
七十年代,由於我國資源不足,人民飲食以粗糧、素食為主。 而今,研究發現,城鄉居民間接糧食消費持續增長,已經替代直接糧食消費成為糧食總需求增加的主要因素;城鎮居民的食物消費正向動植物並重的方向發展;參照2010年中國營養發展總體目標,目前中國城鄉居民攝入熱量均已達到要求,但是城鎮居民蛋白質攝入尚欠,脂肪攝入量超標較多,食物消費結構有待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村居民蛋白質和脂肪攝入量都偏低,食物消費水平和膳食營養水平尚需進一步提高;不論從食物消費結構還是人均攝入能量、蛋白質和脂肪等營養素的狀況來看,農村地區居民的生活水平都較城鎮居民要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農村居民食物消費水平的全面提高不容忽視.想想過去的人民公社,大家吃大鍋飯,然後是糧票吃飯,沒有個魚漂肉票,吃肉都難得那些日子真的不敢想像爺爺奶奶是怎麼過的那段日子,最後個體經營,開始有了幾個冰淇淋球就超級開心的八十年代,各種個體小飯店也一堆一堆的身邊的爸爸媽媽很多都是那個時候發展起來的,再看看那現在肯德基,麥當勞,沒有個幾百萬估計是開不起的,最開始的公家拿錢大家吃飯,然後是個體經營個體戶經濟,到現在我根本弄不清的什麼跨國經濟,亂七八糟的,我也不知道明天會不會吃到外星人開的餐廳.
再說說這個交通的問題,爺爺奶奶馬車爬犁的年代,現在變成了娛樂項目了,估計只能在游樂場滑雪場才能體驗到,而且價錢還挺貴的,每次去了之後回家說爺爺奶奶還會跟著一起回味,我回味的是開心新鮮,他們老人家回味的當時被迫無奈,那些我想像不到的不開心,後來仔細想想也是我做半個小時玩的挺開心,要是做上那麼一整天估計真的是要了命了。爸爸媽媽那陣子全都是乘坐火車,個別的能坐坐大客車,特別是春運期間,這要是能弄到一張火車票簡直是街里街外超級神的人了,再看看那些年的電視小品,什麼買車票的,弄車皮的,鐵老大成了帶頭的,我也就真不明白了,那個破火車怎麼那麼多得人搶著坐,做一次難受好幾天的東西。最後看看我們這代人的交通工具,客車,前面多了一個豪華帶空調的,吹得能讓你腦袋疼,大靠椅比家裡的還舒服,以後坐火車別找我,我真的很喜歡大客車,要是有錢的話飛機更是首選,八個小時的路程五十分鍾就可以搞定了,而且還有漂亮姐姐的專業服務,還有雜志看,坐在飛機裡面感覺自己就是上帝一樣,有檔次哦,每次都會很驕傲的告訴別人我去哪之後飛回來的,而且價錢也不是很貴,也許是我還沒有掙錢我才會這兒想的吧。但是這就是我們這一代啊,爺爺奶奶可能都不敢坐的我們坐了,爸爸媽媽喜歡做的被我們鄙視了,感覺我們這代好牛的說。
再說說這個經濟哈,經濟錢是不知道越來越值錢了,還是越來越不值錢了,以前糧票是王道,老輩有的時候拿出來還會深情的看看,久久不肯挪開視線,我真不能理解,土掉牙的東西,七十年代時,這要是買一個摩托車才二百多,爹媽那年代還帶那些大墨鏡什麼的,全都十幾塊錢,我看來那些價錢現在只能在青泥窪橋邊上買點街邊貨,還不敢帶在同學面前怕丟人的價位,我們現在隨便買雙鞋不也要二百多麼?!其實也不能怪我們,現在的鞋基本都是這個價錢,有的時候想低調都不知道去什麼地方低調,去什麼地方買那些爺爺奶奶說的革命鞋,過年過節有的孩子接錢接八百多,樂呵呵的,可是現在接三千甚至更多的都有的是,還有你在街邊走路的時候看房子,都快一萬多一平米了,這么一看現在這個一百一張的紅紙究竟算不算是錢啊?
像是我們這樣子的孩子出生在這個年代,說幸福也算是幸福,說悲哀也是悲哀,社會越來越復雜,你看看現在吃的喝的,出門接觸的,還有手上花的這些,長輩總是說我們生長在花叢中,可是這么花花的世界,我們該如何把握呢? 我們會努力學習走繼續下去的道路,也希望叔叔阿姨能理解我們面對的這個社會,共同營造更適合發展的社會環境。
⑤ 讀《改革開放30年》有感,為題目的作文2000字左右
改革開放30年,彈指一揮間,我從一個牙牙學語的嬰兒成長為一名人民教師。這30年,我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而成長的;這30年,我是緊跟著改革開放的速度而前進的。 細數這30年的歷程: 中國經濟迅速崛起,蓬勃發展: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宏觀地講,這是偉大祖國的滄桑巨變。 細數這30年的歷程: 小時候,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回頭看看自己的成長歷程,現在有幸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再看看現在孩子的成長環境。微觀的講,這又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的成長巨變呢? ◆ 變化中的對比:我們的出生年代 聽媽媽講他們小時候,什麼都是限量供應,什麼都要憑「票」購買:食油要「票」、雞蛋要「票」、 禽肉要「票」、買布也要「票」,竟然連火柴、肥皂都要「票」。在那個票證滿天飛的年代裡,也是我們物質短缺的時代。媽媽說,那時候,只有在過春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隻雞,過過癮。 70年代末,我出生了,我出生的那年,正是市場逐漸開放的年代,市場上的各類商品開始逐步敞開了,出現了「議價」商品。媽媽說,那時候,我吃雞蛋就不用再看「票子」的臉色了。 再看看現在我們孩子們的出生:母嬰病房、媽媽沙龍,光是尿片、奶粉,那就不下千種阿。還有滿大街、滿熒屏的嬰兒用品廣告,鋪天蓋地,那才真正稱得上是應有盡有! ◆ 變化中的對比:我們的童年時光 爸爸媽媽的童年是在弄堂、鄉野中度過的,打彈珠、香煙片、跳房子……,他們手中所謂的玩具都是一些就地取材的物品,茭白殼、木棍、粉筆等等,有個布娃娃,就是很奢侈的玩具了。 我小時候,那可不一樣了,雖然是80年代的改革開放初期,但商店裡的玩具就已經開始豐富了,什麼布娃娃,那時都換成黃頭發、藍眼睛的洋娃娃了,還記得我有一套模擬醫生的聽診玩具,現在我還完整的保留著呢。 再看看改革開放30年後的今天,別說洋娃娃,單是一個芭比就何止成千上萬,還有那層出不窮的各式電子游戲、智力玩具,孩子們個個都是玩具高手、電子強人。他們的童年是與世界同步的高科技時代。 ◆ 變化中的對比:我們的求學征程 進入求學時代,媽媽們遇到了插隊落戶、上山下鄉,大好的求學時光被他們那不熟練的耕種動作所替代了。 到了我們這批獨生子女時代,是改革開放後的幸運一代,高考不再是獨木橋,多元化的求學之路為我們打開了一條陽關大道。 而到了2008年的今天,改革開放後的30年,小到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到高校、海外留學,多層次、多方位的學校選擇,簡直讓我們挑花了眼。 ◆ 變化中的對比:我們的工作歲月 工作了,爸爸媽媽們那時的工作都是國家分配的,沒有喜不喜歡,沒有擅不擅長,分配你上哪,就得去哪。 新世紀初,我們大學畢業那會,已經是改革開放發展的蓬勃時期了,完全開始了自主擇業,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了。 2008年的今天,不但擇業需要競爭,我們所在的每一個崗位上,不論職員還是領導都引入了競聘制,就是把最適合的人留在最適合的位置上,也就是把每個人的優勢、長處都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來。 這就是我們年輕一代籍著改革開放春風的人生之路、成長巨變。 總之,30年的改革開放是我們祖國的滄桑巨變,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巨變。我們正在崛起,這是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的事實。3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光輝,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我們堅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將出現一個又一個輝煌的30年!中華民族的崛起,必將讓世界為我們自豪! 從抗震救災看改革開放三十年 2008年四川汶川強地震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堅強領導下,一場抗罕見震救災斗爭正在有序、有力、有效地展開。透視這場抗震救災斗爭取得的明顯階段性成效,我們深切感受到,科學發展觀的有力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的突出優勢,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的物質保證,民族凝聚力不斷提升的強大力量,這一切都為奪取抗震救災的全面勝利奠定了堅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深化改革開放,推進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方面面的改革創新!
⑥ 改革開放得讀後感怎麼寫
今年是改革開放30年,改革開放是『中國社會』的『第二次革命』,使中國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這30年對於我們國家、民族乃至我們每個人,都意義非凡,而人民生活的變化完完全全的詮釋了這點。 在兒時的回憶中:媽媽的炸醬面,小學門口小攤上的大頭菜,電影院後面的麻辣燙,爺爺的貓耳朵……有的還能吃到,而有些卻已經永遠成為記憶和遺憾......從有錢買不到東西到食品供應豐富,看市場經濟給百姓帶來的巨大好處。嘴饞無止境。過去是物資匱乏造成的飢餓感,現在是嘗新鮮。計劃經濟時有人認為:根據中國國情,解決十億人的食品供應是個大難題。事實是放開搞活後,當人的生產積極性發揮出來,一切產品大大超過需求。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說過:「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解決老百姓的溫飽問題一直是執政者的首要大事。改革開放30年來,最讓老百姓感覺真切的也就是菜籃子、米袋子的變化。 廚房裡的傢伙事兒往往是以前女人們拉家常時的必聊話題。用什麼洗碗最干凈?怎樣削土豆皮最省時間?而現今廚房裡不再僅僅是鍋碗瓢盆,柴米油鹽,多功能的廚具琳琅滿目,廚房的樣式也更新換代,從多家公用一個廚房到,家裡改造一個陽台成廚房,再到新房必須有大廚房,再到開放式廚房還配套餐廳……廚房已經成為家庭溫馨的體現、溫暖的回憶……從廚房設備的不斷升級換代,看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供應豐富,收入提高才能帶來廚房的改善。想吃的好又買的起,才使廚房的功能越來越好。 曾經聽到外國人抱怨中國人有不按秩序排隊的習慣:無論是在商店裡還是在公路上,中國人總是習慣性地推擠和插隊。關於中國人的這個習慣,我們大概可以有這樣一種解釋:中國人過去排了太多的隊,為了太多的東西而排隊,也排了太久的隊。如今他們的「妄為」大概是出於一種在計劃經濟下形成的逆反心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市場上的大米供應已十分充足,在耕地面積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將糧食年產量比30年前提高了60%。這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為世界食品價格的穩定作出了貢獻。然而,由於某些國家以糧食為原料生產乙醇,又加之全球氣候變化,現在世界食品價格持續攀升,某些地區的價格更是高得讓人無法承受。不過,中國13億老百姓仍然可以很幸運地免遭排隊購糧之苦。 作為第一個給國人留下時裝印象的國際品牌,皮爾卡丹曾經影響了整個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消費者。在整個八十年代,以皮爾卡丹和夢特嬌為領頭品牌,中國服裝市場上出現了國際品牌熱。鱷魚、老人頭、花花公子等如今已經顯得過時的品牌,在當時是所有大城市商場里的熱銷品牌。到後來的九十年代,真正的國際奢侈品牌開始大舉進入中國。卡利亞手錶~傑尼亞西服,以及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如果你不知道這個名字,只能說明你與時尚無緣。在過去二十年中,「LV」幾乎是每個中國奢侈品消費者夢想的、也是首選的奢侈體驗。從1993年的巴寶莉,香奈爾,1994年的雨果波士,1996年古姿,1997年的克里斯汀迪奧,1997年的愛馬仕,1998年的喬治阿瑪尼,2000年的范思哲,2001年的蒂芙尼,2005年的瓦倫蒂諾, 2006年的普拉達,Zara,一直到到2007年的H&M再次掀起了中國快速、廉價、國際時裝的銷售熱潮。 30年前,城裡的上班族們騎著色彩單調的自行車在街道上穿行,數量不多的公交車,每遇風雨天常常人滿為患。擁有一輛私家轎車代步,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30年彈指一揮間,如今的交通工具已是花樣繁多:在繁華都市,知名品牌轎車會不經意間從人們身邊招搖而過,計程車招手即停,私家車的數量更是以驚人的速度與日俱增。回首交通工具的變遷,人們品出了昔日清貧生活的苦澀,也品出了今日改革開放成果的甘甜。 家家都會有自己的第一台電視。從黑白到彩色,從9寸到29寸……從顯像管到等離子。電視機,這個中國最大的媒介,總是牽動著人們的心。記得第一次轉播電視劇「霍元甲」時,僅有的幾台電視機旁總是擠滿人群。碰到某街道停了電,人們把電視機拿到另一街道親戚家去看,一大群人尾隨其後。播此節目的時間里,真是萬人空巷。而白天,滿街談論的都是霍元甲的話題。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家電現代化是生活富足的標志,通過各個時期人們對它的不懈追求,展示一個國家由窮變富的過程。不同階段的攀比心理,人人夢想更大的電視機或更新的家電。 提起最初級的保養……雪花膏、哈喇油;百雀靈、紅梅、雅霜等等詞彙就印入腦海,這次都是最初的保養用品。可惜現在已經銷聲匿跡……而飲食,漸漸從吃飽,到吃好,再到更細膩的食補……古時宮廷的膳食也用於百姓的保養了……更新的保養理念那就是運動……這個詞的內涵現在愈顯重要。過去因蛋白質攝入少容顏不易受損。歷史行走在婦女的容顏上。從顧命到惜顏,臉的重要性被大大提高了。只有在物質富足、生活穩定的社會保養的迫切性才會一再提高。 購物的概念是近些年的概念,購物在當下是一種生活方式,逛逛街,看看有沒有可以帶回家的,以便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在以前,這是不可想想的,誰沒事在街上花錢玩兒啊,要買東西都是生活必須品?而且,以前買東西都是要票的,糧票油票肉票布票副食本……都已經成了紀念品……從私有經濟的萌芽與發展,看市場經濟對改變社會的巨大推動力。多種體制並存競爭,使消費者有了選擇的自由,有錢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第一家農貿市場、第一家超市開張。購物的喜悅已超過實際的需要。如今已經可以做到購物不出家,網路購物送到家。 改革開放的帶來的巨大變化的例子實在太多太多,這些都是最貼近我們生活的事物。無論從生活品味,還是生活的質量而言都一個飛躍,絕對的飛躍~~這是幾代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新起點實現新發展,我們依然應該不斷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只有堅持改革開放,才能把國家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
希望採納
⑦ 讀後感(改革開放三十年)
改革開放30周年教育變化與成就
「改革開放三十年,辦學條件大改變,危房校舍變樓房,現代媒體課堂顯。改革開放三十年,教師待遇大轉變,月薪幾十到幾千,醫療保障盡開顏。」這是毛菊觀老教師用詩歌的方式,表達出30年我國教育發展的可喜成果,今天,筆者用此來形容通化教育也不為過。
憶往昔,30年前的通化教育事業曾是發展滯慢,舉步維艱。自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有了第一所新式學堂,1949年遼東省市屬中學僅有5個教學班,市屬小學54個教學班共145名學生和72名教工的簡朴辦學條件,1977年,全國恢復了高考。而30年前的我市教育,那是1978年,恰好趕上國家改革開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偉大的轉折,國家重新樹立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教師的勞動的觀念,對學制、教材、教學時間都作了安排,整頓了教學秩序,恢復了師范院校,對在職教師進行培訓進修,恢復了少先隊組織、中學的共青團組織。自此,我市教育事業也步入恢復、調整和發展軌道,百業待興。那個年月,教育經歷著「撥亂反正」和「披荊斬棘」,各級各類教育學校的辦學規模和校舍、教學設施、儀器等辦學條件和環境都處於落伍、薄弱階段,與現在相比真是天地之別。
看今朝,30年後的我市教育事業可謂蒸蒸日上,累累碩果!各級各類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提高,教育事業呈現出科學健康的發展態勢。目前,學前教育與基礎教育競相爭妍,國辦教育與民辦教育齊頭並進,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蓬勃發展。各級各類學校1017個,在校生達到304177名,教職工達30204人的空前規模,實現了歷史上的巨大飛躍!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怎能不為之振奮,為之歡呼!
30年後的通化教育,堅持育人為首,德育為先,全面提高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控輟工作成效顯著,高考成績逐年提高。2004年秋義務教育階段各級學校全面進入新課程,2007年秋全市普通高中全部進入新課程。重視教育科研,承擔大量國家和省級重大科研課題。市直中學基本掃除信息技術「盲點」,開通了通化教育信息網。全市建設校園網達到143個,全市中小學微機台數達到18778台,機生比達到1:13,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基本完成,覆蓋率達100%。組織近萬人進行「教師教育網路聯盟工程」和各級各類教師培訓,實施「三名工程」,突出抓好「雙師型」教師培訓和專業課教師培訓,旨在提高教師素質和師德水平。
30年後的通化教育,職教發展勢頭良好,中職發展壯大。加快調整、發展職業教育的層次和布局結構,深化辦學體制改革,2005年以來全市職業教育新增建築面積27647平方米,2007年末我市成為全省第一個全部公辦中等職業學校進入省百強校的地區。職業招生就業工作實現新突破,畢業生就業率超過90%,2006年市教育局被評為全省職業教育先進集體。加大薄弱校、偏遠校的改造和改建力度,「十五」期間,全市共投入資金4億元,改造薄弱校430所,改造房校舍13萬平方米,逐步提高整體辦學水平。積極支持和發展民族教育。近年來,先後投入2000多萬元,建設教學樓、綜合實驗樓、留學生公寓、學生食堂、宿舍樓等,辦學條件實現根本性改善。幼兒教育、特殊教育也得到健康發展。
30年後的通化教育,注重關注民生,切實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通過「希望工程」等扶困助學工程,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確保每一位義務教育段學生不因貧困而失學。做好市直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工作,使貧困家庭學生得到資助。採取有力措施,認真解決農民工和貧困子女受教育問題。在全國義務教育階段推行「一費制」,完善公辦高中招收擇校生的「三限」政策,嚴格考風考紀,確保教育的公平、透明。2005年在全省率先實施「陽光分班、陽光課堂」等陽光工程,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陽光總在風雨後」,30載教育滄桑巨變,舊貌新顏;30載教育榮譽不斷,任重道遠。市教育局每年獲得的省部級以上表彰、獎勵和榮譽都在20餘項(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被教育部、中央教科所授予「全國中小幼現代科技教育優秀實驗區」等,通化市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城市教育綜合改革先進市」。
如今,通化教育將全面推進各級各類教育持續、健康、協調發展進程,積極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促進教育與科技創新、經濟建設、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的緊密結合,為振興通化老工業基地,加快小康社會的進程一路前行,再譜新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義務教育體制與政策發生了哪些變化?
1985年5月,中國政府《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把發展基礎教育的責任交給地方,有步驟地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實行基礎教育由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原則。」關於地方的職責劃分,原則上確定由各省(市、自治區)決定。執行中,各地基本採用「縣辦高中,鄉辦初中,村辦小學」的做法。這個政策,把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落到了鄉鎮政府頭上。
⑧ 觀看開放年代學習到了什麼
入世是改革開放過程中的關鍵步驟,促進了改革,也促使真正的改革開放發生。 開放,就是不再閉關鎖國,不再固步自封,引進來,走出去,聆聽世界的聲音,也讓世界聽到自己的聲音。而加入世貿組織是開放的一個典型代表。世貿組織,世界自由貿易組織,會員國之間能進行絕對的自由貿易,大大的開拓了市場,促進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國與國之間的限制減少,大家都要遵從更高的規則要求——世界貿易規則。要想在這個大環境下生存發展,實現強國的夢想,就必須接受它,適應它,融入它,運用它。
為了加入世貿組織,我們用了十幾年的時間來談判,付出了這么多,就要大大的發揮與利用加入世貿組織的優勢。這一點中國人做的還行。從很多方面可以發現,比如大量的中外合資企業,外資獨資企業,在國內為國人提供了很多就業崗位。企業不再都是國家控制,個體經濟大量涌現,創業熱情高漲。中國成為了繼美國,日本之後的又一世界製造業中心,港口吞吐量排在世界前列,中國的商品每天都發往世界各地。「Made in China」隨處可見。這正是因為中國的勞動力廉價,產品成本低,土地資源廣等優勢。
政府懷著以市場換技術的目的引進了大量外資企業,但通過十年的發展,我們的目的實現了嗎?我們掌握了先進的技術了嗎?我們發展起了自己的黃金品牌了嗎?沒有,還是沒有。結果反而是國外品牌深入中國人心,穩扎中國市場,甚至有的中國原有品牌企業也在激烈的競爭下,或倒閉,或被收購,或改行專業。這就是一直存在著的問題,即怎樣在開放與產業保護之間進行博弈,在競爭中求發展。
在開放過程中,中國企業不僅在國內受到國外品牌的沖擊,出口貿易在國外的發展也是困難重重。紀錄片中的那個緊固件案例,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中國要真正的融入世界,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努力與改進。政府需要在政策與立法上做出改進。在不違背世界的游戲規則的前提下,更多的為中國人著想,為中國企業謀利益,防止壟斷,破除壟斷,營造一個好的經濟環境,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學習國際法規,更要運用國際法規,它不僅是別人挑毛病,找麻煩的依據,同時它也是我們保護自己的權益,為自己說話的有力武器。
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就看你如何去趨利避害,獲得最大的好處。面對一個新事物,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害怕、不作為、退縮,都只會讓我們敗得更快,更徹底。只有保持一顆清醒理智的頭腦,滿懷信心,去面對,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與反應。面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這一巨大的變化,有的外國企業抓住了這個機會,早早的就進入了中國市場,例如沃爾瑪、家樂福等大型綜合連鎖超市,大開中國人的眼界,原來東西可以這樣賣啊!既然國外的特色品牌能很快地進入中國,那中國人是不是也時刻關注形勢的變化,並提前做好了引進來與走出去的准備呢?應該是沒有吧!我們現在有享譽世界的特色品牌嗎?我們把中國幾千年的優秀文化精髓發揚出去,成為世界人皆知的中國人的驕傲與帶名詞了嗎?沒有。我們不斷地受到外來的沖擊和阻擊。
為什麼一切都顯得那麼的突如其來?明明中國為了入世做了那麼多的努力,大家不都知道了嗎?但人民群眾都知道了嗎?都知道入世的意義與挑戰了嗎?提前有做好了心理准備了嗎?雖說計劃趕不上變化,但基本的計劃,基本的目標是什麼呢?是十年後找不到自我價值嗎?還是僅僅看G D P的增長。在我看來,原因是政府沒有與人民做好溝通,政府派出人員辛辛苦苦為入世做努力,人民呢?兩者做不到心意相通,政策不透明,命令不能快速准確的從中央到地方到各個單位甚至到個人。國家的計劃人民不知道或不關心,最後的結果就是兩者都不滿意。 據說日本人做長遠計劃到兩百年以後,那我們呢?不是說讓給國家政府事無巨細的都為我們操心,當然這也是不可能的,而是在一些重大的具有轉折與跨越意義的行動與事件上能給人民打好預防針,有一套真正為人民著想的計劃。不至於讓大多數反應慢的人被殘酷的打擊和拋棄,畢竟太多的人不行了,沒跟上節奏了,影響就大了去了。
總之,開放是好的,能讓我們更清醒的認識自己,但一定要有自己的計劃與目標,不能太被動,不能做獨行俠,政府與人民要保持通話。
⑨ 改革開放三十年讀後感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由此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這,無疑成為中國歷史的標志點,因為,是改革開放,是解放思想,實現了中國當代發展歷史性的轉折,中國命運由此改變,社會轉型也由此開始。
2008,我們迎來改革開放30周年。
中國於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改革開放激發了各行各業的活力,使中國的生產力不斷得到發展。一個個新興城市拔地而起。一項項重大科技成果得到製造和開發。一個個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個個超大型企業正在迅速成長。中國長得高了,長得壯了. 改革開放是二十多年來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根本動力.
西方有的人認為,鄧小平提出「摸著石頭過河」似乎是實用主義的,中國的改革開放似乎沒有明確的理論指導,這是完全錯誤的。我們黨是一個重視理論思維,善於對實踐做出科學總結的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不是個一次完成的過程,而是要反復實踐、反復探索、不斷總結,尋找規律逐步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科學發展觀作為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就是對我國改革開放30年發展歷程做出科學總結的產物。既是對已有科學理論的充分繼承,也包含著對中國發展最新實踐的科學總結,既有對未來發展各種可能性的充分預見,還包含了對人類,對世界各國發展經驗的吸收和借鑒。
在這30年內,中國人民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香港自秦起明確成為中原領土,直至19世紀中葉清朝對外戰敗,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成為殖民地,香港從而開通港口發展。1980年,中英兩國落實香港前途問題,於1984年簽訂《中英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這位遠離母親懷抱的遊子終於感受到了母親懷抱的溫暖。
2001年7月13日北京時間22:00,萬眾矚目的2008年奧運會舉辦城市終於在莫斯科國際奧委會第112次全會中揭曉。薩馬蘭奇雄渾的宣告聲中只有一個名字:BEIJING! 中國北京憑借其過人的優勢,完美的陳述報告,在五個2008年奧運會申辦城市中脫穎而出,奪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中國人幾千年的飛天夢想終成現實。這次發射是人類探索太空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成就。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開放中不斷變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國人民,必定能突破當前社會發展中的復雜矛盾,使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更大成果。
或現實存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概括地說,改革開放,我們「改」出了一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直觀地考察我們的現實社會,經過改革開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確實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從全黨和全國的工作重點看,早已由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生產資料所有制看,已經由過去的「一大二公三純」、公有制一統天下,改變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從經濟體制看,已經由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從社會狀態看,已經由封閉和墨守陳規的社會轉變為對外開放、融入世界和全面進行改革、越來越活躍的社會;從出發點看,過去建設社會主義,強調為國家、為人類作貢獻,現在強調改善人民生活,以民為本。
在全黨全國工作重點轉移後,通過改革開放形成和確立起來的以上五個方面的成果,可以看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要素。
這樣一些重大的變化,給我們的社會和社會成員帶來什麼呢?
首先是經濟的快速發展。1980年,我國工農業總產值是7100億元(見十二大報告),到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21.09萬億元,即使扣除價格上漲因素,也增長了幾十倍之多。我國的經濟發展之快,被國際輿論視為奇跡。
人民生活普遍改善。進入歷史新時期的時候,我國大約九億人口,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的人口竟有2.5億之多。現在,人民的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還留下一個不小的尾巴),廣大人民的生活普遍得到明顯改善。這是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的事實,不必一一列舉。
綜合國力大幅度增長。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明顯提高增強了。
人的精神面貌深刻變化。人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了,青壯年文盲已基本掃除,九年制義務教育已基本普及,大學的毛入學率已經達到百分之二十。過去年代存在的那種個人迷信、思想僵化狀態從根本上得到改變。人們敢於獨立思考,參與意識大大增強。
什麼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呢?以上這些,就是現實存在的、我們生活在其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當年,鄧小平曾說:「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68頁)回過頭來看,確實是這樣。改革開放是推動中國發展進步的強大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從實踐和歷史的角度看,改革開放,其意義決不亞於民主革命時期找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以上事實,充分說明了中國的快速發展和巨大進步。特別要強調的是,生產力發展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最高標准。
以上事實,充分說明了改革開放的路線是正確的,充分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生命力。
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體現
但是,國際國內都有人認為,改革開放搞了一個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或者說,中國現在是共產黨領導的資本主義。有人甚至想當然地列出幾條,作為標准,對照現實社會,指責改革開放偏離了社會主義方向。
這里涉及到一個老問題,就是究竟什麼是社會主義?這個問題確實很重要,需要搞清楚。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丟開老祖宗,隨心所欲地發議論。那麼,什麼是科學的社會主義呢,老祖宗是怎麼說的呢?
馬克思和恩格斯著重在經濟方面講了什麼是社會主義(從經濟上分析和判斷社會性質是唯物史觀的基本方法),基本的思想和要求是:
首先要消滅資產階級的私有制,由社會佔有生產資料。恩格斯強調:社會主義同現存制度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差別當然在於,在實行全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組織生產。(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4卷第693頁)馬克思和恩格斯將「公有制」與「社會佔有生產資料」兩個概念在同一意義上使用,但這兩個概念的包容性是很大的,其具體實現形式決不限於國有制和集體所有制。
要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總量。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提出了這個要求,以後他們又不斷地闡述這個思想。
「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3卷第633頁)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思想。
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強調,他們的理論是活的行動理論,而不是必須機械照搬的教條,這些基本原理的具體運用,完全取決於人們不得不在其中活動的那個特定的歷史環境。就是說,要從各國的實際出發。
鄧小平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3頁)這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新概括,同老祖宗講的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完全一致,而且有所深化。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的思維方法,是列舉幾條特徵,來判斷社會主義,而不善於從基本思想的高度、從本質的高度理解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我們認定發展是硬道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我們強調發展生產、改善人民生活,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更是提出了以人為本。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較好地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由於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又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特別要強調的是,以人為本,用中國語言表達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思想。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應當提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
應當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比傳統模式的社會主義,更多更好地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思想和要求。
傳統模式的社會主義,從消滅了剝削制度、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以及確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來看,都屬於科學社會主義的范疇。但是,由於在指導思想上對什麼是社會主義認識不完全清醒,思想僵化,傳統模式的社會主義中確有不少不符合科學社會主義的東西,概括地說,主要有:「一大二公三純」的所有制、計劃經濟體制、以階級斗爭為綱、高度集權。通過改革開放,這些不符合科學社會主義的東西,有的相當徹底地改掉了,有的正在改變。總之,我們的改革開放,改掉的是不切合中國實際的東西,是不符合科學發展要求的東西,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符合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任重道遠
但是,我們要清醒地看到,從傳統模式的社會主義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轉變還遠遠沒有完成,我們的改革開放任重道遠。
觀察我們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市場秩序還不夠規范,市場的發育程度還比較低;傳統社會主義模式還有殘存,舊體制的思想、觀念、習慣、活動方式、領導方法還存在,等等。還要看到,在我們的現實社會中,還存在一些非社會主義的東西,這主要是指封建主義的殘余影響。鄧小平曾指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存在官僚主義現象、權力過分集中現象、家長制現象、領導職務終身制現象、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這些弊端都帶有封建主義色彩。最近揭露出來的山西黑磚窯,是比封建主義還要落後的東西,帶有奴隸制的色彩。以上這些,其性質都是非社會主義的,都在革除之列。
回顧三十年來的改革開放,總體上很成功,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失誤失衡。現實社會中的各種關系,最基本的是經濟與政治、經濟體制與政治體制的關系,而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不夠協調,經濟體制改革邁出了幾大步,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政治體制改革卻是碎步緩行,進展不大。「官本位」非但沒有削弱,還有增強之勢。目前存在的民生問題突出,貧富差距拉大,為富不仁現象增多,丑惡現象陳渣泛起,社會風氣敗壞,腐敗嚴重等問題,都同政治體制改革不到位有關。
目前改革處在關鍵階段,問題很多,矛盾復雜,難度很大,各種議論紛起,我們要下最大決心,拿出民主革命時期提出將革命進行到底那樣的決心、氣概和魄力,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
回顧三十年來的改革,我們體會到,從舊體制轉變為新體制,從傳統模式的社會主義轉變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確實是一場革命。在改革進程中,困擾改革者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姓資姓社」的問題。改革從起步時起,就有人指責是走了資本主義道路;改革每前進一步,都伴隨著「姓資姓社」的爭論。
鄧小平針對「姓資姓社」的爭論,明確指出:「判斷的標准,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2頁)這就是有名的「三個有利於」標准。「三個有利於」標准不僅是實踐標準的發展,更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三個有利於」標準是鄧小平改革思想的精髓。
「三個有利於」標準是廓清「姓社姓資」迷霧的有效武器。正如有的領導幹部所說,這些年,我們就是靠「三個有利於」標准壯了膽。
堅持改革開放,就要堅持以「三個有利於」為判斷標准。我們看到,有的文章談論改革,洋洋萬言,引了不少鄧小平的話,但就是不講「三個有利於」標准,真是咄咄怪事!不贊成「三個有利於」為判斷標准,必然要另立判斷標准,這是挑起「姓社姓資」爭論的習慣做法。實踐已經證明,離開「三個有利於」標准談改革開放,很可能南轅而北轍。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頭腦要保持清醒。
恩格斯說,社會主義「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一條重要原理。我們堅持改革開放,完全符合科學社會主義原理的要求,也適應了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的內在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中形成,在改革開放中發展。只要我們堅持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將會取得更大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