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歷史話劇觀後感

歷史話劇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3-08 17:29:48

① 話劇觀後感

作為一部話劇作品,茶館的風格是完全與我腦海中的固有的話劇形象所不同的。《茶館》的誕生,不僅讓熟知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國人所震驚,也給外國人帶去了完全沒有見過的、風格迥異的中國式話劇。和西方那些為人們所熟知的歐式話劇的華麗風格所不同,《茶館》並沒有一個跌宕起伏的貫穿始終的故事情節,而是用最最真實的語言和畫面來描述一間茶館里發生的大小事和它的興衰史。舞台上的布局,帶有老北京韻味的語言,朴實卻又各賦特色的服裝,還有處理細膩,給人留下無線韻味的背景音效,都給人帶來了一種歷史重現的感覺,彷彿自己正置身於那個年代那個地點,耳邊充斥的是茶館里嘈雜的談論聲,彷彿看到了王老闆正彎著腰推著笑臉沏茶的身影,還有那永遠拎著那隻命根子鳥兒的松二爺和大塊頭豪爽常四爺。

看完《茶館》,印象最深的還是莫過於它的獨具特色的語言了。在接觸到茶館中那京味兒十足、朗朗上口的口語化的台詞的時候,雖然沒有老北京人的那種共鳴的感覺,卻別有一番新鮮感和韻味。「我早就不抽大煙了,該抽白面了,哈德門的煙卷是又松又長,這么一磕,空出一大半,裝白面正合適。大英帝國的煙卷,日本的白面,兩大強國伺候我一人兒,這福氣還小?」、唐鐵嘴對王利發說:「您真抬舉我,我身上要是帶一兩銀子,我是您孫子!」王老闆說:「您就是我耷拉孫兒,您也得把錢給我還嘍!」王利發對秦二爺說:「我按著我父親遺留下的老辦法,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的喜歡,就不會出大岔子!您坐下,我給您沏碗小葉茶去!」、「您怕什麼呢?那麼多的買賣,您的小手指頭都比我的腰還粗!」……這些舞台上的台詞都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給人朗朗上口的感覺而茶館中的台詞不僅給人印象深刻,生活化、北京化,每個人的台詞都很到位的反映了每個人的性格特點,與各自的身份地位背景都很好的相符合。王利發的圓滑、委婉:「您甭嚇唬著我玩,我知道您多麼照應我,心疼我,決不會叫我挑著大茶壺,到街上買熱茶去!」;秦二爺的高傲:「你這小子,比你爸爸還滑!哼,等著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二得子的蠻橫無理:「甭說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怎麼著?我碰不了洋人,還碰不了你嗎?」;龐四奶奶的粗魯驕橫:「王掌櫃,過來!你去跟那個老婆子說說,說好了,我送給你一袋子白面!說不好,我砸了你的茶館!天師,走!」……這些台詞都無一不給人物摸上了又一層濃厚的性格色彩。

② 尋路話劇觀後感

在寫《尋路話劇》的觀後感時可以從的主要想表達的情感入手,抓住內在和外在敘述,在敘述的同時加入自己的評論和觀點,還要融入自身的真情實感,語言要簡潔明了,還要條理清晰。

正文:

觀看了革命電視劇《尋路》,一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又回盪在耳邊——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陳毅、陳賡、惲代英、蔡和森、蔣介石。雖然在課本、教材、圖書、連環畫等地方都有了解,但都不如走進他們生活的電視劇給人的印象深刻。那一個個鮮活的形象深深地印在腦海里,彷彿就發生在昨天。

尤其是毛委員在故事的結尾處那一句發人深省的話「讓人們認識真理,光有正面的經驗是不夠的,還要有反面的教訓。」真是言已盡,而意無窮啊!中國的革命道路正是經歷了無數的經驗與教訓才走向了光明。

往往真理就在我們周圍,就在我們身邊,可是我們卻未必能發現,就是被發現,我們也未必能接受,更談不上認同,這也許就是睿智與平庸最大的區別吧!我們的黨之所以能取得革命的勝利,豈能少得了偉大的毛澤東,毛主席過人的智慧與領導。他不僅有敏銳的洞察力,更有常人無法具備的毅力與胸懷。

在革命發展的道路上,那麼多飽學之士都沒有發現的道路,以農村包圍城市,卻被毛委員發現了。就是面對眾多權威的反對,他也毫不動搖。歷史早已證明了他的高屋建瓴,可我們打心底依然萬分崇尚與敬仰他。在戰場上,他總能積聚智慧,想出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妙招,化解一次又一次的革命危機,正如朱德所言「朱毛不分家,分家畢打敗仗」。

可見,毛委員的軍事指揮對於朱德又是何等的重要!在打仗之餘,他更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詞人。不論欣喜、不論煩惱與困惑,都是他著作的源泉。在那樣顛沛流離的日子裡,絲毫沒有減少他創作的激情,他不僅寫下許多詩詞,還給戰士們吟誦,不僅鼓舞了士氣,也記載了千古難忘的時刻,更抒發了他豪邁的情懷,誰能在戰火紛飛的日子裡,能如此淡定,沉穩,深謀遠慮,唯有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啊!



③ 話劇《鳳凰》觀後感1000字

演出看點:這是一部恢弘厚重的大型浙商創業史詩劇。
鳳凰涅槃飛舞,恩怨情版仇何時了。權命運起落沉浮,皆在一念之間。這一段浙商往事,也是對歷史往事的回眸與重溫。
本劇採用國內少見的敘述體戲劇樣式,每個人物都是敘述者,在邊敘述邊表演中展開全劇。從宋代流傳下來的鳳凰綉是貫穿全劇的象徵性形象,也是劇中主要人物命運的貫穿道具。

④ 歷史話劇

樓主你好:
歷史話劇我們班以前也表演過!是關羽走麥城那一段,話劇從兩個方面突出忠君愛國主題!從關羽的誓死不降,從赤兔馬的隨主而逝!這個話劇主要的是赤兔馬的表演!
話劇人物:關羽,赤兔馬(可由一名同學代演),馬忠,孫權,伯喜(伯樂之後),話外音(可不用上場)!
話劇台詞部分,你可以根據某年的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中改編!
至於道具嘛。兩張桌子就可以了!
我們班當時表演的時間是十幾分鍾,很成功,很感人的!對激發同學們的愛國情懷很有幫助的!
希望樓主你們班的表演也能很成功!

⑤ 戲劇的觀後感 500字

戲曲源遠流長,是我國的經典,不同地方的戲曲有不同的風格和特色,它讓人賞心悅目,其情節有的催人淚下,有的振奮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時候,看見自己的父母看戲曲時,我總認為他們實在太老土,趕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會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俗話說:「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親口嘗嘗。」不嘗不知道,一嘗嚇一跳呀!今天的語文課上,當我珍惜仔細欣賞了中國別具一格的戲曲時,我真是為之震撼,原來我們中華民族的戲曲是那麼的有藝術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這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外國人又怎麼能比得上?難怪呀,老一輩的人都是那麼的熱衷於這些戲曲,那麼喜愛戲曲。

我現在才感受到什麼是「不看戲曲的人,枉做中國人」。不是嗎?這些戲曲,就像我國的一部部歷史,只有懂得欣賞它的人,只有懂得關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中國人。因為他們深深地明白一個道理,戲曲是我們的國寶,戲曲是我們的國粹,戲曲是我們的國劇呀!我們怎能忘記它們?如今的社會,我們這些青少年們的視野,已經轉移到流行音樂、影視和網路,我們似乎已經忘記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其實,當我們細心的欣賞我們的戲曲時,我們就會發現它們猶如一個個精彩的歷史故事,將歷史的畫卷一一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將我們帶入了歷史的隧道,讓我們身臨其境,讓我們感慨不已。

戲曲的藝術魅力,我們怎可忘記?我們要多去欣賞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讓它永遠永

⑥ 誰看過尋找魯迅的話劇,有觀後感嗎謝謝!

【內容提要】:魯迅的《阿Q正傳》是戲劇人一直想嘗試改編的小說,魯迅並不反對改編但反對曲解或誤讀。相比較而言,陳白塵先生的同名改編本忠實於原著精神,用添加人物和事件的方式,創造性地突出了他所理解的原著精神,象徵性地表現了作為民眾精神造像的阿Q「精神勝利法」代代遺傳、子孫不絕的情景。話劇改編本在陳白塵的喜劇創作中,是一種技巧圓熟、風格深沉、內在的新喜劇。

【關 鍵詞】:劇本,《阿Q正傳》,改編,創造性。

魯迅小說《阿Q正傳》,在現代戲劇、影視文化發展中,被改編過許多次,但是,陳白塵的話劇改編本,卻是最忠實於原著又最有創造性的作品。

(一)

陳白塵先生創作的每一階段都有代表作,都有呼應時代的力作推動作社會的前進。但是,我格外看重陳白塵先生的《阿Q正傳》,首先,因為這部作品包含了陳白塵先生創作成熟的經驗和思想高度的境界;其次,因為魯迅先生的同名小說中所包容的思想深度和時代風物,被感受著同樣的時代苦難、生活焦灼與社會責任的這樣一個劇作家創造性地做了戲劇形式的詮釋,一面文化大纛,一個戲劇高台,合在一起就十分好看了。

魯迅,《阿Q正傳》,國民性,成為中國百年小說研究和文化研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語詞。《阿Q正傳》是現代中國小說中刻畫典型人物最深刻的代表,成為了現代中國戲劇舞台上被人反復改編上演的劇目,話劇尤多,戲曲樣式也有。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就有陳夢韶《阿Q劇本》(1)、袁牧之的《阿Q正傳》(2)和田漢《阿Q正傳》(3)。陳白塵先生1963年和1981年創作的電影劇本和話劇劇本,也是魯迅小說改編過程當中的里程碑。據資料,上個世紀70年代,日本和法國也有魯迅的這篇重要小說的改編上演。1999年春天,韓國國立劇團在漢城南山國立劇場小劇場也有《阿Q正傳》在韓國的首次上演,所用的劇本,其實就是陳白塵先生的改編本。該劇目是韓國國立劇團當年籌劃的「韓、中、日東亞三國話劇回顧演出」的第一批劇目。陳白塵先生的《阿Q正傳》改編本的韓文劇本是由在中央戲劇大學留學的韓國留學生江春愛、董國台翻譯的。作為留學生,他們選擇陳白塵先生的劇本翻譯過去,有眼光,夠水平。因為魯迅是中國現代思想史、文化史、小說史上的文化豐碑,《阿Q正傳》是他的代表作;而陳白塵先生是中國現代話劇是的見證人、活動家和著名劇作家,他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的《阿Q正傳》,技巧純熟,風格穩健,思想深刻,作為受過魯迅先生思想的同代滋養的劇作家理解和詮釋魯迅小說和思想,有著其思想情感、社會解析的極大可靠性。在這個意義上說,這兩個韓國留學生的選擇,是具有文化眼光和作品鑒別力的。

毋庸諱言,上個世紀70年代末以來的新時期中國文學、藝術,一方面增長了消費經典、借勢名人的意識,另一方面對經典和名人缺少應有的尊重和審慎,在解構的時髦詞彙下,於戲說的潮流中,對魯迅作品的改編也信馬由韁,隨心所欲了。大約2001年-2002年間電視台播出過一部10集電視連續劇《阿Q的故事》,整個是魯迅小說中未庄、魯鎮男女人物的「亂點鴛鴦譜」,當時引發過爭論。我不想去評價爭論,只想借我的論文表明我的價值取向,那就是陳白塵的改編,才是我心目中貼近魯迅原作的改編。

(二)

早在1930年10月13日,魯迅給一個叫王喬南《阿Q正傳》改編者回信說:「我的意見,以為《阿Q正傳》,實無改編劇本及電影的要素,因為一上演台,將只剩了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實不以滑稽或哀憐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國此刻的『明星』是無法表現的。況且誠如那位影劇導演者所言,此時編制劇本,須偏重女腳,我的作品,也不足以值這些觀眾之一顧,還是讓它『死去』罷。」(4)根據姜德明先生考證,這個王喬南在1930年10月5月給魯迅先生寫信,就他改編魯迅小說徵求意見。他希望在國產影片當中的時髦、熱鬧之外,多一點「藝術」品味,他說:「有人說現在已是『阿 Q 死去了』的時代,但我睜眼一看,各處仍然充滿了這個灰色可憐的阿 Q,我總想另給他一點生命,驅他到銀幕上去。」(5)魯迅被他的想法所觸動,沒有堅決制止他的改編願望,還說:「我也知道先生編後,未必上演,但既成劇本,便有上演的可能,故答復如上也。」(6)但是,姜德明先生發現的一本由北平文化學社出版和東華書店代理發行於1932年4月署名「力工」的《阿Q及其他》劇本集,5個電影、動畫劇本(7)中有一個占篇幅最大的「無聲滑稽電影」腳本《阿Q》,而且,頁碼邊線上印有《女人與麵包》的字樣,這正是致信魯迅要求改編《阿Q正傳》的王喬南,力工是他的筆名,他在《阿Q》電影腳本後的附言中鳴謝說:「此劇由《吶喊》中之《阿 Q 正傳》改編,業經原著者許可,特此致謝。」魯迅博物館現存資料表明,王喬南曾將出版物轉請魯迅「教正」(8)。但是,魯迅最後對他的答復是:「它化為『女人與麵包』以後,就算與我無幹了。」(9)。實際上,魯迅並不是反對別人改編他的小說,從上述情況中魯迅的態度看,他只是害怕別人誤讀甚至曲解了他的小說原意和小說人物——剩了滑稽或者滑向哀憐。因此,面對改編者,魯迅採取了容忍的態度。王喬南不但用《女人與麵包》的名字吻合「洋派」與時髦的流行語,而且還標明「滑稽電影」,甚至還用過《阿Q趣史》之類的別名來稱呼他的改編本。這在原作者那裡已經十分犯忌,但是魯迅只是淡淡地收兵免談,顯得十分寬容。

1934年田漢、袁牧之編《戲》周刊時,連載了袁牧之的《阿Q正傳》,致信魯迅後,魯迅的態度是配合的,積極的。他答復說:「《阿Q》在每一期里,登得不多,每期相隔又有6天,斷斷續續的看過,也陸陸續續的忘記了。現在回憶起來,只記得那編排,將《吶喊》中的另外的人物也插進去,以顯示未庄或魯鎮的全貌的方法,是很好的。」(10),透出兩個信息:一是魯迅關注對《阿Q正傳》的改編,「斷斷續續的看過」;二是魯迅肯定了改編本「將《吶喊》中的另外的人物也插進去,以顯示未庄或魯鎮的全貌的方法」。魯迅接下去對故事發生的地點、人物的姓氏、所操的語言等談了自己的看法,要求人物、事件、環境和語言不要過於囿於地域方言的具體針對考慮,應該「普遍,永久,完全」,便於「活用」。

魯迅曾因為希望中國社會進步,形象地提出希望自己針砭生活時弊、抨擊社會痼疾的著述「速朽」,但是,無邊際的黑暗與鐵屋子般的現實使他更相信「韌的戰斗」。於是,那些遠無可能「速朽」的作品,還需要傳播,成為「運行的地火」。1925年,《阿Q正傳》被譯作俄文的時候,他認真作序和寫自傳的態度,說明了這一點。他其實是想「要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靈魂來」,這樣的靈魂被鑄成的歷史,有這樣的靈魂百姓「默默的生長,萎黃,枯死了,像壓在大石下的草一樣,已經有四千年!」(11)魯迅通過阿Q及其周圍的人來刻畫國民性,描摹國民性滋生鑄成的社會生活環境,並不為太多的人所理解,魯迅感到人的理解與人的感悟的隔膜。「我的小說出版後,首先收到的是一個青年批評家的譴責;後來,也有以為是病的,也有以為滑稽的;或者還以為冷嘲,至於使我自己也要疑心自己的心裡真藏者可怕的冰塊。」(12)失望之餘,俄譯本成為了魯迅看看在俄國讀者眼中的阿Q及其周圍的人所表現的「情景」的新希望。

從1925年5月到1934年底的近10年間魯迅的態度看,顯然,或譯或改他的《阿Q正傳》,在魯迅都是歡迎的。問題在於,不可誤讀或曲解。

在魯迅生前的充滿了誤解的批評與恰如魯迅所擔心的淺薄的改編,都令魯迅感受到更深的孤寂。而魯迅身後的「戲說」與「糟改」,引起過激烈的爭論。在這樣的改編歷史與文化背景,陳白塵先生的改編本,就顯示出了其精神上忠實原著、結構上合理延展與形式上大膽創造的特點。

(三)

精神上忠實於原著,首先必須講清原著的精神。

魯迅解剖的麻木、愚昧、混沌的國民性,是中國歷史的代代積累與社會生活的層層加壓鑄就的。未庄是中國社會的一個「切片」,趙太爺府上到阿Q的土谷祠是鮮活的中國社會生活的剖面,阿Q是中國國民性的精神造像,但他不是一個特殊的個體,而是一個有著普遍性的典型,一個雜取種種人「拼湊起來的角色」。他是中國民眾在精神痼疾與體貌特徵上都具有代表性的「這一個」。自高自大與自輕自賤,失敗痛感與勝利幻覺,受辱的難堪與欺人的快意,盲從的本能與抉決的混沌,都可以在瞬間轉換。榮辱得失的瞬間轉換的利害辯證,精神勝利法的自我慰籍,忘卻當中認賊作父、認敵為友、以自輕自賤為代價的獲得的無責任、無負擔、無使命的輕松感,這是苦難無邊的小民百姓們「苟活」的法寶,也是災難深重的民族「苟存」的溫床。魯迅先生與陳白塵先生所矚目的,正是這種在中國漫長專制歷史、暴虐制度和近代軟弱又可鄙的政治權術下催生、鑄成的民眾性,它是民族精神氣象,是國家社會心理,是民眾生存寶典。棄醫學文的魯迅要療救的,就是國民的這種精神癥候。

陳白塵的老師田漢先生在1937年也改編過魯迅的這部同名小說,一個當年年底由中國旅行劇社演出於上海的五幕話劇。但是,田漢先生的改編意圖,更注重其現實需求與生活聯想的意義:「《阿Q正傳》在這時上演也可以有它的意義。首先,我們應認識目前的抗戰便是辛亥革命的任務的完成。《阿Q正傳》寫的恰是辛亥革命前後,而直至今日止,當時的革命對象依然存在。趙太爺、錢太爺、假洋鬼子之流,以漢奸的姿態出現在我們的左右。第二,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在 對日抗戰中仍然表現得十分明顯。這妨害我們人情誰是我們的朋友。第三,阿Q作者魯迅之死不妥協的精神在滔滔的今日有提倡寶愛的必要。」(13)田漢將阿Q安排在麻木、可悲和愚鈍的眾生相當中,突出其社會基礎,這一點,田漢、陳白塵師生的立足點是一致的。但是,田漢更注重小人物悲劇的催人奮起的宣傳鼓動性,所以,他安排了一個情節:真的革命黨馬育才與假的革命黨阿Q在獄中會面,無論是真革命黨在獄中還是假革命黨被殺,對社會黑暗依舊甚至更加惡劣的情形的揭露是形象深刻的。阿Q被殺後,馬育才在獄中演講:「死了一個天真無辜的農民,朋友們,中國革命海沒有成功,封建殘余野獸還在吃人,讓我們繼續奮斗,替千百個阿Q復仇吧。也讓我們去掉每個人心裡的阿Q, 爭取中國痛苦人民的真正的勝利吧。」(14)熱情如火,典型的田漢式的熱情率真的表達。

和他的老師的表達不一樣,陳白塵沒有安排「人物」來做畫龍點睛式的演講,而是把他的理解和情感,安排在人物關系與冷靜的敘述評價當中。

陳白塵先生准確地理解了原著的精神意蘊,他首先矚目的是人物。在阿Q周圍,陳白塵先生安排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除了原著當中的人物外,《明天》中的藍皮阿五,紅鼻子老拱,《風波》中的七斤,《葯》中的紅眼睛阿義,《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掌櫃的。這些人,與閑人王胡、未成年的小D一道,構成了一個阿Q們的世界。其實,他們生活境遇不同,但是,精神癥候上,他們也是大大小小的阿Q。表現方式不一樣,或生活境遇沒有像阿Q那樣,一旦條件變化,他們也是阿Q,精神勝利,麻木愚鈍,盲從聽遣,欺人自欺,都會的,無師自通。魯迅在1934年11月18日寫的《寄<戲>周刊編者信》說過:「今天的《阿Q正傳》上說:『小D大約是小董罷?』並不是的。他叫『小同』,大起來,和阿Q一樣。」(15)陳白塵的改編本中,其實有有意識地將小D與阿Q寫成了對手戲,幾乎是一種形影相隨的聯系。全劇序幕家七幕的8個情節單元群,除了阿Q與吳媽的情節里沒有小D,其它7個單元群中,總能見到小D的影子,聽到他的喝彩聲。一方面他是正在變成的阿Q,他心裡實際上是佩服阿Q的;另一方面他是阿Q的競爭對手,精神上佩服和「像極了」阿Q,生活當中取代了阿Q在未庄的幫工位置,這種取代,富於象徵意義。陳白塵先生對魯迅的意圖,理解得深入細膩。所以,在阿Q稀里糊塗地被處死後,劇本末尾的情節是這樣寫的:未庄的眾閑人酒徒在茶館里津津有味地議論阿Q被殺頭的事情,只有小D一聲不吭。

「小D(突然發問)七斤,你先前不是說,阿Q也喊過一聲『過了二十年又是一條好漢!』么?

七斤 是喊過的。可是城裡人說,他到底沒有唱一句戲!

小D (獨排眾議)我看啦,阿Q哥他(走出酒店離開眾人)還是一條好漢!……

〔小D的精神、姿態都更像阿Q了〕

〔解說詞:阿Q死了!阿Q雖然沒有碰過女人,但並不像小尼姑所咒罵的那樣斷子絕孫了。據我們考據家考證說,阿Q還是有後代的,而且子孫繁多,至今不絕……〕」(16)

可以發現,陳白塵先生改編的魯迅同名小說中塑造了眾多生動的形象。從趙太爺、趙秀才、白舉人、假洋鬼子、趙司晨到地保、趙太太、秀才娘子、鄒七嫂、吳媽再到衙門老爺、獄卒小鬼和未庄閑人,這些人,就是未庄、魯鎮的眾生相,就是產生阿Q的社會環境。批判與解剖的筆鋒,絕不僅僅局限於阿Q的舉止的古怪和念頭的滑稽,不僅僅讓觀眾想到「精神勝利法」屬於阿Q一個人,而屬於一個群體,阿Q的精神痼疾其實是民眾的精神造像,負載這種精神癥候的生命個體,可以是張三,可以是李四,還可以是王二麻子。阿Q死了,還有小D。這是一種歷史文化和社會環境中的心理精神的遺傳,所以,阿Q子孫繁多,至今延綿不絕。那麼,反思歷史,改造社會,就成了我們鏟除阿Q繁衍的溫床的著力點。

增加眾多人物形象的作用,除了展示阿Q生長、生存的社會基礎之外,還有劇情展示於人物塑造上的突出功用。我們都知道,戲劇人物是在事件當中顯示個人意志,在社會關系與人際交往當中表現個性特徵的。沒有區別,無所謂特徵;沒有交往,就無機會表現。有了未庄眾生相,如阿Q戲弄小尼姑一節,既表現濁世俗流的生活環境,又反射阿Q的心理活動與眾閑漢的心理互動,還刻畫阿Q欺軟怕硬性格的可恨可鄙。又如白舉人,趙太爺,縣太爺、老把總質檢的勾結事件,補充了小說當中略寫儉省掉的情節,不但使觀眾能更清楚地了解阿Q命運的來龍去脈,而且將阿Q這個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的糊里糊塗的死的背後藏著的「清清楚楚的」陰謀寫得形象生動,毫無人性。這是「草菅人命」的一個案例。

魯迅小說的思想,得到了准確、深入、進一步的闡發。應該說,這也是陳白塵先生創造性的改編本的深刻之處。

(四)

陳白塵先生的戲劇創作,以喜劇著稱。到了《阿Q正傳》的改編,因為對社會人生,世態冷暖有了更深的認識,再去深入魯迅小說的世界,改編出來的作品,盡管還是喜劇風格,但分寸拿捏已經十分不同了。既不可能溫婉多情地處理魯迅小說,也不適合漫畫誇張地表現魯迅小說的人物。因為未庄也罷,魯鎮也好,雖為假託,實為舊中國縣郊鄉鎮的縮影,災難深重,令人無法溫婉面對,更無法心存多情;而生活期間的苦人兒,就是魯迅說的幾千年歷史當中默默生、默默死、像在大石塊下萎黃的草的生命一般的草民,與那些官場醜史中的群小,與那些亂世發財、國難發跡的群醜絕對不一樣,不宜漫畫諷刺而宜於細心體察,不宜猛烈鞭撻而宜於痛責之餘亦有哀憐。所以,《阿Q正傳》的改編,應該算是陳白塵先生喜劇創作風格的第三個階段的第三種風格——形喜實悲的人生喜劇。

說陳白塵先生的《阿Q正傳》是以含淚的微笑敘寫、表現的人生悲劇,是因為阿Q的悲劇,實在是中國草根狀態的、數量眾多的民眾的生存狀態的悲劇:愚昧,混沌,麻木,靠本能忍辱含羞、自我麻醉地苟活,生如草芥,死若野狗,引不起別人的同情,也引不起自己同類的同情,能夠僥幸逃脫厄運就貪生苟活,不能倖免就逆來順受,認命等死,引頸就戮。這樣的悲劇中顯現的既可恨又可憐的國民性,實際上是暴政的歷史、專制的社會與非人的生活逐漸鑄成的。所以,魯迅的小說和陳白塵的劇本,都基於這樣的事實來理解阿Q及其他周圍的環境,陳白塵先生特地將魯迅其他小說中的人物編織到劇本當中,實際上就是為了展示阿Q生長和生成的社會環境、生活基礎。本質上說,小說和劇本當中表現的阿Q,其實並無多少滑稽可言,而是更多地顯出一種麻木的受侮辱與受損害者的可悲與可憐。在魯迅小說當中,阿Q的形象,農民式的狡獪和鄉間閑人的游手好閑的毛病,都有表現,而且,嗜賭的惡習,也有描寫:阿Q賭錢,偶爾贏了一回,卻被人哄搶了,結果仍舊是輸。但是在陳白塵的改編劇本當中,這個情節被省略掉了。按說,這樣的情節,在舞台上熱鬧好看,很容易獲得劇場效果。但是,該情節被省略去,一方面是作者展示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妙方已經有了幾次被打被欺負後的「反敗為勝」的情節來表現,不必多費筆墨;另一方面的原因,我的猜測是:陳白塵不想更多表現阿Q身上的惡習和缺點,而讓觀眾對他的悲劇命運感到「罪有應得」的釋然。因為,寫喜劇,把人生的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寫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陳白塵先生鞭撻社會群醜與生活敗類時因為是撕破「無價值的東西」,所以酣暢淋漓,嬉笑怒罵,竭盡誇張之能事;而在《阿Q正傳》中,陳白塵先生批判當中留有餘地,責備之時不無理解,調侃微笑之間常帶淚花。所以,沒有將阿Q寫得很滑稽可笑或者很可鄙可恨,只是將他看作被奴役、被侮辱、被損害的勞動民眾當中的一個。

自然,奴隸也分等級,阿Q生活在最底層。

阿Q被趙太爺一耳光打掉了姓氏,被趙太爺、趙秀才一頓杠子打消了「女人」的念頭,還因此斷了生計,只好進城當了一個溜門撬鎖團伙的小角色,不料卻贏得了前所未有的尊敬,原來避之唯恐不及的未庄男女們紛紛找他買便宜貨。阿Q生平記憶中贏得尊重、敬畏的情況就是兩次:一次是從城裡帶著贓物回來後,一次是宣布自己革命後。但是,贓物被哄搶光後,人們對他的歡迎很快變為防範;宣布革命,無非是隱約聽說革命和造反可以讓那些可惡的老爺、闊人們害怕。但懦弱愚昧如阿Q者根本沒有勇氣和能力去實行,只是一次幻夢里快意的暢想,將現實生活當中被剝奪的一干二凈的財產與被打消的傳宗接代的可能美夢一番。小說中阿Q關於革命的醉意暢想與黑夜想像,在陳白塵先生那裡變成了夢境表現和幻覺呈現,這樣的變化,既符合魯迅原著對人物阿Q的革命想像和想像革命的定位,又更突出了阿Q在後來的趙府被搶事件中作了官府、闊人們勾結了案的「替死鬼」的現實冤情與人生黑暗。同時,也暗示了辛亥革命因為缺少廣泛發動、深入宣傳而在中國社會生活中所留下的「造反」、「搶東西」的變形走樣的影響。

正因為未庄的等級社會當中,並非一切人都如假洋鬼子或趙太爺那樣可恨可惡,所以,個人有個人的特徵,各人有各人的局限,可憐之人的可恨,可悲之人的可鄙,可笑之人的可憫,可惡之人的可恥,可棄之人的可敬,等等。面對構成未庄社會的各色人等,陳白塵先生當然沒有像從前解剖群醜世界那樣盡情嘲笑與盡力鞭撻,而是下筆冷靜,時有溫情。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應該是「看土谷祠的老頭子」。他的存在,不僅是情節功能性的,作為交代情景和點明事態的人物出場,作為阿Q在土谷祠獨處時思想、行動的陪襯角色出現。而且,他是全劇中唯一關心和照料孤苦伶仃的阿Q的人,舉燈守候夜歸的阿Q,叫醒噩夢當中的阿Q,阿Q在夢中被老把總率兵抓走時,是老人奔出來將阿Q的被子綰成一個圈套在阿Q的脖子上,怕他凍著!陳白塵先生將小說原作當中的一個幾乎可以忽略的人物變成這么個現出關懷溫情的角色,實在是他對阿Q一類受侮辱與受損害的小人物的深厚同情的體現。

阿Q可悲、可恨、也可憐,然而也可以同情。這是陳白塵先生改編劇本「形喜實悲」實質。陳白塵改編本中的阿Q, 是一個越到後來越讓人無法笑起來的角色。

(五)

劇本在結構上採取一個序幕加7幕的8部分去演示阿Q的故事,順序基本上按照原著的情節展開。

序幕是趙家少爺中了秀才的事件中,阿Q在沾光「本家」的興奮中被兩個耳光「搧(刪)掉」了姓氏,還被地保勒索了二百文酒錢;第一幕展現的是阿Q的三次被打和通過起伏更弱小者轉敗為勝的優勝紀略。三次被打中出場的打手依次是鄉村流氓老拱、鄉村閑漢王癩胡和假洋鬼子錢大少爺,使阿Q從被欺負被侮辱的不快中愉快起來的方法之一是去侮辱欺負更弱小的人——小尼姑。在小尼姑帶哭的罵聲中,酒店裡的人九分愉快,阿Q十分愉快。從欺負小尼姑到想女人,酒店雜人閑漢的淫褻議論與即興起鬨,催生了孤苦伶仃的阿Q懷春,小孤孀吳媽進入了阿Q的意識。第二幕承接上一幕,吳媽到土谷祠叫醒春夢無邊的阿Q,到趙家舂米幫工的阿Q鎖定吳媽為目標。結果是頭上挨了許多杠子,失掉了一件單衫,被地保勒索四百文錢,被趙家勒索一封香、一對一斤重的蠟燭,磕頭賠禮不算,從此在未庄聲名狼藉,女人躲蔽瘟疫一樣躲避他。尤其要命的是,不再有人家請他幫工,生計成了問題。與小D上演一場部分勝負的龍虎鬥之後,在尼姑庵後院開始了偷兒的生涯。第三幕是阿Q的短暫中興史,從縣城回到未庄的阿Q不但見過世面,講新聞,描述看殺頭的經驗,而且,還帶回了價廉物美的東西,成為了未庄人上上下下敬畏和追索便宜貨的對象,但很快被搶奪一空,地保加倍勒索後,陷入生計的窘迫。第四幕是阿Q革命的夢境,第五幕是「不準革命」、趙家遭搶和阿Q想想革命的幻覺——白盔白甲的人馬。第六幕是縣衙交易與阿Q冤獄,第七幕是阿Q就刑與看客示眾。

幕與幕之間,陳白塵先生做了一些承上啟下的細針密線的「縫合」,如阿Q懷春的「戀愛悲劇」的起始與結束,讓閑人議論中交代吳媽於阿Q較為相宜,偏偏又是吳媽驚擾了阿Q在土谷祠的春夢,叫醒他去趙家舂米幫工。情節發展情至勢順,人物關系結締自然。

陳白塵先生也有意識地強化了魯迅小說中的一種不動聲色的諷刺。如阿Q的地位,在未庄的世態人情當中的升降沉陸顯現的作者對那種生活環境與世態炎涼的判斷。阿Q向吳媽求愛遇挫後,人們像避瘟疫一樣躲避他的社會表演——人人都是正人君子,個個杠有貞節牌坊;但是,阿Q帶回了「來路不明,大約有些不幹凈」便宜貨的時候,趙太爺放下尊嚴,女人們不再顧及「正經、貞節」的「社會表演」的需要,而趨之若鶩,連哄帶騙、亦買亦搶地唯恐得不到阿Q出讓的廉價貨。兩相對比,不著一字,諷刺卻盡在其中。

另外,陳白塵先生採用了講述人的方式,兩個講述人:一個是魯迅,一個是劇作家。前者全部用魯迅小說的原話,後者間用魯迅與劇作家自己的話,一來敘述,一來提醒觀眾格外注意某些細節,關注進劇作家的人物評價與時間議論去。這樣的敘述方式,突出了劇作家改編魯迅小說對原著精神的忠實和對小說人物、事件的理解,犀利的解剖,批判的態度,深厚的同情,就貫通其中了。

應該指出,陳白塵先生的改編本,是利於上演的。從小說到位演出改編寫作的劇本,其實不僅僅是將描述性語言變為代言體語言,還要將小說當中文學敘述可以儉省虛化而舞台演出必須交代、呈現的情節補充出來,將文學情節當中十分精彩而舞台演出當中無法表演或化為行動的部分省略掉或變換一種方式呈現出來,這些,改編本都十分嫻熟地做到了。

另外,改編本的《阿Q正傳》里特別加進了縣衙門、白舉人、趙太爺三家勾心鬥角、製造阿Q作為「替死鬼」草草結案——冤案的情節,對於阿Q這樣的草民活著給人幫工出力、消閑出氣,死了替人結案、讓人磕牙的悲慘命運的社會控訴,更加生動、深入和深刻。
謝謝採納 !

⑦ 話劇哥本哈根觀後感

[話劇哥本哈根觀後感]為站到最好的座位,學校大禮堂六點半檢票,我5點半就堵在人家的大門口,排在第一的位置,話劇哥本哈根觀後感。怪學校大禮堂的票上沒有印座位號,怪這個戲是免費的,也怪我對這出戲非常的好奇,還怪yfdaisy向我的推薦,她推薦的東西十之八九都是不著四六的,但也許會對上一回。《哥本哈根》在演出前,導演做了簡短的介紹,在清華的演出是第99場。差不多該是場場爆滿——若是免費。這個題材足夠吸引人,1941年,二戰爆發後,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來到丹麥的哥本哈根,拜訪他的精神導師波爾,兩個人僅僅十幾分鍾就不歡而散,他們談了些什麼?熟悉物理學的人都知道,海森堡和波爾都是理論物理學家,分別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而熟悉歷史的人更該知道,海森堡做為納粹德國物理學家的代表,曾經負責德國原子彈的研究計劃,而波爾則在不久逃亡到了美國,參與了曼哈頓工程。物理學家們為了學術觀點而翻臉的故事並不少見,師徒成仇,同門相鬥的故事也常有發生,但是海森堡與波爾的翻臉特別引人矚目,因為:在話劇中使用了三次的特效,突然雷聲震動,天地轟鳴,接著黑白色的影像出現在舞台的背景里,這是原子彈爆炸的場景,巨大的蘑菇雲在升起,建築在輻射波的沖擊里化做塵埃,城市變成廢墟,用佛的話說,這是劫。兩個師徒怒目而向的背後是那個劫,幾十萬人瞬間死亡的陰影,以及人類無休止的恐懼。話劇的背景很簡單,三幕白色的大牆圍成的一個封閉的空間,中間的牆用來偶爾寫公式,兩邊的牆里各有一個門,一個是外面的世界,一個裡面的家,封閉的空間是他們的會客室。這不是講歷史的話劇,而更像是一個人內心的獨白,獨白者是海森堡,他已經死去,而是依舊徘徊在這個世界,因為他得不到原諒和安寧,他要找到波爾和他的夫人瑪格麗特的鬼魂,重新演繹那次會面,如同哈姆雷特要找到父王死去的秘密,他也要找到自己當初為什麼要去哥本哈根,冒著危險進行一場失敗的對話。波爾是海森堡的第一個告贖者,在物理學界波爾是忠厚善良的老好人,海森堡解釋他來哥本哈根的動機,他知道納粹的原子彈計劃,但是作為負責的科學家,他並不想造出原子彈,所以他來哥本哈根,想告訴波爾他想通過拖延和無限制的誇大困難,讓這個計劃擱淺,觀後感《話劇哥本哈根觀後感》。也許波爾可以在納粹向物理學家們咨詢的時候幫上忙,但是波爾被原子彈能被造出這個事實給驚呆了,以至於沒有聽清楚海森堡的原意。甚至波爾還帶著對海森堡的懷疑,逃到美國,加緊鼓動美國的原子彈建造計劃,以防止納粹搶了先手。在這層意思里,海森堡是一個良心的不服從,他愛他的祖國,就沒有離開德國,但是他更有他的良心,所以也就沒有幫助德國造出原子彈,而倒過來,若是波爾能夠理解海森堡的苦心,他去美國的時候或許能夠勸說麥哈頓計劃停下手來,人類的歷史能改寫,劫不會來臨?這樣說,就是個太輕巧的故事,瑪格麗特,代表了波爾的妻子,也代表了戰爭的勝利者,不想讓波爾在辯論里成為事實上的失敗者。她毫不留情的告訴海森堡,你錯了,你分析了所有的人,恰恰忘記了自己,你是一直驕傲無比的人,那次來哥本哈根,你不過是來炫耀你們德國武力的征服,從前你來到丹麥是個可憐巴巴的小助教,而如今是征服歐洲的大國的科學界明星。至於為什麼德國沒有造出原子彈,很簡單,海森堡沒有能力造出,他在計算的時候犯了錯誤,海森堡脆弱的道德感都建立在他最後的沒有造出原子彈,這個原子時代最大的喜劇上,可是不幸的是,造成這個喜劇的,不是因為所謂的良心,而是海森堡的無能,納粹德國物理學家的無能,因為有能力的科學家都被趕到美國去了。就在這結束,《哥本哈根》還是讀者文摘的深入版,得出的無非是不要相信狼的故事,哪怕是只失敗的狼。故事進入到第三個部分,海森堡覺得自己三十年的辯解都是多餘的 ,他曾經有幾次的死亡機會,但是都躲過了,若是他在德國成功實施了核裂變,那麼他就會死於核輻射,他在戰爭末期橫穿整個德國,探望自己的孩子和夫人,途中差點被黨衛軍給槍斃,他靠一盒香煙獲得了活命的機會,但是如果他這樣死了,也許就不需要戰後無休止的辯解,以及去握那些造過原子彈的手,而可悲的是,那些沾滿了血的手,都傲慢地縮了回去。他造的出原子彈么,在原子彈在長崎和廣島爆炸的當晚,海森堡就算出了公式,盡管有錯誤,他隨後一個禮拜就修正了結果。也就是說,海森堡是有這個能力的,那為什麼不呢/這是道德問題,還是能力問題,還是量子物理的描述,在此處又在彼處。海森堡也許面對的是用劇本里的話說,是量子倫理的困境,海森堡的測不準定理,經典描述就是粒子的速度和位置不能同時測定,那麼人的心呢,是不是也永遠無法考量。也許故事太沉重了,《哥本哈根》給了人們一個光明的結尾,波爾家門口,是一片美麗的白樺林,那裡兩個人盡情地談論著物理學和附近的哈姆雷特城堡。什麼倫理,當時談了什麼,也許並不重要,對世界而言,重要的是結果,無論如何,海森堡沒有造出原子彈,他的靈魂救贖了。

⑧ 一百字以內的歷史話劇

開 國 大 典
演員 毛主席; 周恩來; 田漢; 孫夫人; 李濟深; 龔澎; 林伯渠; 朱德; 聶榮臻; 劉少奇; 宋慶齡; 李濟深; 張瀾; 高崗; 林伯渠; A女; B女; C女; D女; E女; F女; A男; B男; D男; E男; F男;
6 個階級,寓意也准確」 龔澎說「毛主席,看到這面旗幟,能讓人充滿熱情」 主席說「熱情?」 C女代表說「反正看到這面旗幟,我們就特別的激動」 F女代表說「主席,孫夫人也喜歡這個設計」 主席說「夫人遍訪歐美,意見有代表性,請夫人談談吧」 孫夫人說「五星紅旗的圖案,反映了中國的實際情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個階級團結向心,一起建設新中國,旗幟本身鮮艷莊重大氣」 毛主席說「中國的實際,大家的團結,說的好,現在要團結,將來要團結,永遠要團結」 國歌 場景;小班級,會議 地點;教學樓小班級 天氣;無要求 時間;無要求 情節簡介;會議室內商議國歌的選擇。 角色名稱;毛主席,周恩來,李濟深,ABCDEF代表,田漢,其他代表。 周恩來:「各位代表,徐悲鴻代表建議用《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請大家發表意見」 B代表:「曲子好,但歌詞的內容應該改一改」 7 C代表【眼神從剛剛發言的代表轉向周】;「是啊,新中國即將成立,原歌詞的內容已不大符合國情。」 周恩來;「田漢先生,你是歌詞作者,你的意見呢?」 田漢:「我不好表態,聽大家的吧。」 A代表站起來;「我贊成,我贊成修改歌詞。我們不能天天唱,特別是這句,中華名族到了最危險的時侯,這不可行」 D代表【直接站起來說】「我反對,法國的《馬賽曲》,就是一首很悲壯的歌曲,一直傳唱至今」【毛主席向旁邊的代表笑了笑】 B代表:「法國是法國,中國是中國」 E代表「諸位,這首歌詞提醒我們,千萬不要忘記過去」 C代表「新中國要新國歌,展現新面貌,為什麼非要用一部老電影的插曲呢?」(多人舉手) 周恩來說,「請李濟深代表講話」 李濟深說;「義勇軍進行曲為抗戰而生,我唱過,唱的熱血沸騰,用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要記住歷史,這個歌詞無需修改,贊成」 毛主席說「任公說的好,我也是一個有危機感的人,贊成」 周恩來說:「主席的意思是保留原有歌詞」 毛主席;「那位代表的意見呢?我看你老是舉手」 F代表;「他們都替我說了,沒意見」【傻笑】 毛主席;「那我就多說一句,居安思危也是一個民族成熟的表現,至於改不改,由田漢先生自己定吧」 8 田漢【微笑的站起來說】「那,不改吧。」 全國政治協商會議 場景;大教室內,黑板上寫上全國政治協商會議 地點;大教室 時間;無要求 天氣;無要求 情節簡介;政治協商會議的內容 角色名稱;毛主席,劉少奇,朱德,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其他委員。 毛主席走上講台【全場起立鼓掌】【毛主席鞠躬】說「諸位代表先生們,全國人民所渴望的政協會議,現在開幕了」【場下鼓掌】毛主席說「現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在完全新的基礎上召開的,它具有代表全國人民的性質,它獲得全國人民的信任和擁護,因此,中國人民協商會議宣布,自己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諸位代表先生們,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表明,占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鼓掌】「中國的命運已經操在人民自己手裡,中國就將如太陽升起在東方那樣,以自己輝煌的火焰普照大地,迅速盪滌反對政府留下的污泥濁水,治好戰爭創傷,建立起一個。嶄新的,強盛的,名副其實的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民主聯合政府萬歲,全國人民大團結萬歲」【全體起立鼓掌。】

⑨ 求一篇表演歷史話劇後的心得體會。1000字左右 今天要

可以聯系話劇所展現的具體內容來談

⑩ 尋 話劇<茶館> 觀後感 3000字以上

天看了絕版北京人藝的話劇演出《茶館》,在震撼和悲哀的情緒下,我哭了。

一個六十年前的劇本,為什麼至盡仍然能夠如此真實地說出這個社會的弊端,我無語。

日本人來了,說什麼親善。。。。我們的工廠就被親善了過去,咋們的政府來了。。。。工廠不知怎麼就成了逆產了。

盼那,盼那,只盼國家像個樣兒,不受外國人欺負,可是。。。。。。

大清國是不好,可是到了民國,老百姓吃不上飯了,中國沒臉了。。。。。。

看著一幕幕的故事,我想起了眼前,完全是我和老公飯後的無聊對話,

「聽說韓國頒布了一條新法令,凡是親日的就沒收家產。」老公從網上看到一條新聞。

「真的,假的?簡直就是挑釁啊,不過真長人志氣啊。」我嘆息著。

「是啊,不知道中國什麼時候能這樣啊,說句笑話,你說要是中國政府要求捐錢,一人五千去攻打日本,你說會有多少人捐啊。」

「我捐啊,我連你都捐了,你去當兵去吧。。。也去搞個東京大屠殺,屠它個十日百日的。」我呵呵笑著開始胡說八道。

「呵呵,我也捐,誰不捐我代他捐。」

「你捐的過來嗎?別的我不敢說,就你們公司的,我看就沒人捐,就算500也一樣沒人捐。難道你忘記了你們業務員的說法了。抵制日貨,要大張旗鼓地抵制。不過等它們跌價了,我們再買。」我搖頭說著曾經一度被當作笑話的經典對白。

「是啊。。。。。」老公一樣嘆息,「連比爾蓋茨都哭了。。。中國的非典,整個大陸的人道援助居然比不上香港。福布斯榜上可是也有了不少中國人。想想歐洲國家每年的人道援助資金,真是心寒啊。。。。。。。」

談話在我們的唏噓中結束。我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難怪老舍最後會像茶館中的黃掌櫃的一樣自殺了。只留下最後的控訴,「我們愛國啊,可是誰愛我們呢?」

眼淚繼續恣意地流。。。。。。茶館牆上的字還繼續掛著。。。「不談國事!」

茶館,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有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炫彩。

老捨出生於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戶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後,生活更為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為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漸小有成就。在之後的創作過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著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系。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幹警、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巨作。其二,盡管茶館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幾位人物始終貫穿全劇,起著核心作用。一、王利發(茶館掌櫃)二、松二爺(膽兒小,人卻不懷)三、常四爺(正義之士、十分愛國、體格健康)松二爺、常四爺兩位茶客與王掌櫃交情還不錯而在這所謂「熱鬧」的茶觀眾,要找出幾個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還真不容易。聽聽!說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雖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過這有點人情味兒和有「良心」的三人談話使人更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啊!發人深思。其三,子承父業。這是幾句瘡痍有待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地時代向前走,衣著也跟著前衛起來,客人的思想呢?!簡直是幻包裝不換內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鐵嘴養一兒子,現竟「升級」為大師。劉麻子那說媒拉線行當竟讓他兒子「發揚光大」變為「花花聯合公司」(專給洋人、官員提供女招待與吉普女郎)。而吳祥子這老式特務到了兒子這輩兒竟改個名兒叫世襲特務。人哪!為何總在這方面「遵規守矩」呢?

老舍,無論您想傳達予後人什麼,至少《茶館》讓我們受益匪淺。我不能評說它的優劣,在如此劇你面前,我只有說聲:「謝謝!謝謝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寶貴的財富。」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