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比利亞之夜影評
① 考北影的外國電影史,將來可以找什麼樣的工作呢
外國電來影史,等下同學。先問問源你真的喜歡電影史嗎?也許你喜歡看電影,但是你別忘了早期電影絕對沒有那麼「好看」。他們是黑白的,無聲的,純理論的。不僅僅薩杜爾的「世界電影史」,電影史包括好電影和壞電影。所以你真的確定想了解外國電影史嗎?
但是如果你真的想了解,去考吧。工作的話就是理論,電影史學了唯一一個好處就是你可以知道現在電影的有沒有進步。直白的來說,你認為這部電影技術新,但是你別忘了早在20年代就被人用過了。當時電影史對導演、編劇、影評也是有好處的。所以工作就是老師,電影方面之類。
② 編導必看電影有哪些國內的電影
什麼電影都要看,學編導的要以審美和批評的眼光去看電影,不是說這個電影夠經典夠好你就看,這樣你找不到問題,你必須嘗試接受任何種類的電影,因為任何電影拍出來都有它的意義,除非你特別受不了的片種前期你可以不要勉強自己,但是一定要把心態端正了看,你不只是來欣賞藝術的。最好能形成看完電影寫感受的習慣,幾句話都可以,關鍵詞都行。最新版的《編導高考培訓手冊》裡面有最新的歷年影評考題匯總和範文。可以多看一下編導高考培訓手冊。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必看電影
張藝謀:《我的父親母親》,《活著》,《英雄》
陳凱歌:《霸王別姬》《和你在一起》《大閱兵》
斯皮爾伯格:《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瑞恩》《大白鯊》
黑澤明:《羅生門》
馬丁斯科塞斯:《計程車司機》《憤怒的公牛》《金錢本色》
馮小寧:《紅河谷》《紫日》《黃河絕戀》
羅伯特:《誰陷害了兔子羅傑》《阿甘正傳》
賈樟柯:《小武》《站台》《任逍遙》
米歇爾貝:《壞小子》《石破天驚》《珍珠港》
黃建新:《黑炮事件》《誰說我不在乎》《求求你表揚我》
陳英雄:《夏天的滋味》
塔可夫斯基:《鄉愁》《鏡子》
婁燁:《蘇州河》《紫蝴蝶》《周末情人》
阿巴斯:《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長流》
陸川:《尋槍》
姜文:《太陽照常升起》《陽光燦爛的日子》
張揚:《愛情麻辣燙》《洗澡》
王小帥:《冬春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
考電影學、導演、編劇必看的電影100部美國:30部
《2001:太空漫遊》《雨中曲》《熱情似火》《教父》《低俗小說》
《星期五女郎》《馬爾他之鷹》《日落大道》《美人計》《生於七月四日》
《寫在風中》《雙倍賠償》《黃金時代》《最後一場電影》《日落黃沙》
《美國麗人》《鐵面無私》《無因的反叛》《卡薩布蘭卡》《江湖俠侶》
《安妮霍爾》《周末狂熱》《公民凱恩》《史密斯先生去華盛頓》《終結者2》
《白雪公主》《刺激1995》《天堂的煩惱》《剪刀手愛德華》《搜索者》
法國:20部
《巴黎野玫瑰》《壞血》《碧海情》《白色婚禮》《三個男人和一個搖籃》
《大風暴Z》《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廣島之戀》《天堂的子女們》《四百擊》
《瑟堡的雨傘》《逃犯貝貝》《駁船亞特蘭大號》《虎口脫險》《游戲規則》
《百萬法郎》《獨行殺手》《天涯淪落女》《勞拉蒙太斯》《鄉村牧師的日記》
英國:10部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法國中尉的女人》《浪子春潮》《紅菱艷》《鳥人》
《憤怒的回顧》《第三人》《薰衣草山的暴徒》《小孩與鷹》《猜火車》
義大利:10部
《美國往事》《西部往事》《好壞丑》《八部半》《義大利式的離婚》
《溫別爾托.D》《天堂電影院》《卡比利亞之夜》《1900》《放大》
德國:6部
《鐵皮鼓》《瑪麗布勞恩的婚姻》《羅拉快跑》《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日出》《M》
蘇俄:5部
《雁南飛》《戰艦波將金》《士兵之歌》《鄉愁》《辦公室的故事》
日本:5部
《東京物語》《二十四隻眼睛》《七武士》《心中天網島》《羅生門》
其他國家:14部
《埃爾維拉.麥迪甘》《第七封印》《紅軍與白軍》《一條安達魯狗》
《地下》《十誡》《兩生花》《呼喊與細語》《黑暗中的舞者》
《征服者佩爾》《無主之地》《卡門》《流浪藝人》《暴雨將至》
500部電影名單
導演 電影
蔡明亮《青少年哪吒》《愛情萬歲》
陳子明 《少年呃安啦》
陳英雄 《三輪車夫》《青木瓜的香味》《偷妻》
陳凱歌 《孩子王》《大閱兵》《黃土地》《霸王別姬》
陳果《去年煙花特別多》《大鬧廣昌隆》《香港製造》《細路祥》《榴槤飄飄》(電影版)
陳國富 《只要為你活一天》
陳耀成 《浮世戀曲》
杜琪峰 《無人駕駛》
費穆 《小城之春》
侯孝賢《戲夢人生》《兒子的大玩偶》《童年往事》《好男好女》《悲情城市》
《戀戀風塵》《海上花》《訪談錄》《南國再見南國》《尼羅河女兒》
賈樟坷 《小武》《小山回家》
李安 《推手》《飲食男女》《喜宴》
劉國昌 《三個夏天》
婁燁 《蘇州河》
田壯壯 《藍風箏》《盜馬賊》
雎安奇 《北京風很大》(紀錄片)
管虎 《頭發亂了》
關錦鵬《越快樂越墮落》《有時跳舞》《胭脂扣》《藍宇》(電影版)《地下情》
許鞍華 《去日苦多》《女人四十》《千言萬語》《上海假期》
於乃箏 《絕不付賬》
於力為 《天上人間》
吳念縝 《太平天國》
楊德昌《麻將》《牿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獨立時代》《恐怖分子》《一一》
《光陰的故事》《青梅竹馬》
王家衛《春光乍洩》《重慶森林》《花樣年華》《旺角卡們》《東邪西毒》《阿飛正傳》
《墮落天使》
王全安 《月蝕》
梁本熙 《歸土》
邱剛健 《唐朝綺麗男》《聖女的慾望》
徐小明 《去年冬天》
林正盛 《放浪》《天馬茶房》
嚴浩《滾滾紅塵》
徐克\
嚴浩 /《棋王》
姜文 《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
吳宜弓 《城南舊事》
高志森 《南海十三郎》
虞戡平 《搭錯車》
何平 《國道封閉》《雙旗鎮刀客》
朱延平 《情色》
王穎 《煙》
張藝謀 《活著》《大紅燈籠高高掛》《紅高粱》
張元《東宮西宮》《過年回家》《媽媽》《北京雜種》《瘋狂英語》
張之亮 《自梳》
張華坤 《運轉手之戀》
張軍釗 《一個和八個》
張艾嘉 《少女小漁的故事》
張志勇 《一隻鳥仔鳴楸楸》
張揚 《昨天》
章明 《巫山雲雨》
李欣《花眼》
侯麥《柏士浮》
黑澤明《用心棒》《最美》《七武士》《羅生門》《生之欲》《白痴》《丑聞》
《戰國英豪》《靜靜的決斗》《紅鬍子》《瀨夫睡漢》《夢》《沒有季節的小墟》
《裊裊夕陽情》《八月狂想曲》《亂》《大雨天》《蜘蛛巢城》
大島渚《青春殘酷物語》《御法度》《感官世界》《感官世界2》《人猿麥克其》
《豬與珠》 《少年》
北野武《菊次郎的夏天》(電影版)《壞孩子的天空》《花火》《3-4*10月搶命》
小津安二郎《秋日和》《浮草》《秋刀魚之味》《小早川家之秋》《東京物語》《麥秋》
《我出生了,但》
岩井俊二 《夢旅人》《情書》《煙花》《燕尾蝶》《四月物語》
溝口健二《雨月物語》《祗園姐妹》《近松物語》《阿游小姐》《謠傳中的女人》
《楊貴妃》
稻恆浩 《宮本武藏》《日本誕生》《風林火山》》
市川昆《健》《弟弟》《細雪》《病源坡吊頸之家》
森一生 《新源氏物語》
浦山桐郎 《青春之門之自立篇》
小林正樹 《怪談》
成瀨四喜男 《浮雲》《亂雲》
相米基二 《台風俱樂部》《風花》
河瀨直美 《萌動的朱雀》(又名「暗戀家族」)《東京之眼》
薩布 《盜信情緣》冢本晉也 《鐵男》《鐵男2》《雙生人》
伊丹十三 《葬禮》
寺山修司 《上海異人娼館》
竹中直人 《東經日和》
山本薩夫 《啊!野麥嶺》
西和克已 《伊豆舞娘》
森田芳光 《失樂園》
葛明輝《初纏戀後的二人世界》(王家衛監制)《東經聖戰》(又名「大逃殺」)
麥吉迪 《小鞋子》
阿巴斯《橄欖樹下的情人》《櫻桃的滋味》《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春風吹又生》
華特薩勒斯 《中央車站》(巴西)
馬蒂厄卡索維茨 《怒火青春》
菲利普?考夫曼 《布拉格之戀》
亞歷山大?查頓 《芳芳》
凱特琳?布蕾亞 《羅曼史》
潘納希 《白氣球》《誰能帶我回家》
戈達爾《放縱》《男人女人》《狂人比埃羅》《中國姑娘》《遠離越南》《卡門》
《卡兵槍手》《輕蔑》
路易馬勒《泛雅在42號街》《好奇心》《女間諜》《死刑台與電梯》《花都大盜》
阿倫雷乃 《去年在馬里昂巴德》《廣島之戀》《法國香頌》
布烈松 《死囚越獄》(無中文字幕)《鄉村星期日》
讓?雷諾《母狗》《藍色麥子》《大幻影》《游戲規則》《大河》
梅維爾 《獨行殺手》
里奧卡拉斯 《新橋之戀》《壞血》(又名「一生所愛」)
阿爾莫多瓦《高跟鞋》《我為什麼命該如此》《論盡我媽》《活色生香》
《捆著我綁著我》《Kika》(又名「琪卡」)《慾望法則》
尚賈克貝內 《巴黎野玫瑰》(又名「37度2」)
布努埃爾《一條安達魯的狗》《白日美人》《納薩林》《他》《犯罪生涯》
《資產階級的魅力》
烏略亞 《紅松鼠殺人事件》《殺手蝴蝶夢》
費爾南多?特魯埃巴 《四千金的情人》
費里尼《八部半》《羅馬》《揚帆》《露滴牡丹開》《賣藝春秋》
《管弦樂隊的精彩》《騙子》
帕索里尼《梅代亞》《啄豚屋》《定理》《馬太福音》《索多瑪120天》
《十日談》《白痴》《1900》
安東尼奧尼《雲上的日子》《放大》(電視版)《一個女人身份的證明》
《扎布尼基角》《夜》
米高韋霍 《郵差》《壞女孩》
吉安尼 《小小偷的春天》
德西卡 《偷自行車的人》《費尼絲庄園》
吉賽貝?托納多雷《天堂電影院》《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比拉爾?貝托魯奇 《巴黎最後的探戈》
伯格曼《第七封印》(無中文字幕)《處女泉》《呼喊與細語》《魔笛》
《秋天奏鳴曲》
奇士洛夫斯基《十誡》《生命的烙印》《兩生花》《愛情短片》《殺人短片》
《訪談錄》《藍》《白》《紅》
波蘭斯基 《苦月亮》《鑰匙孔里的愛》
愛森斯坦《伊凡雷帝》《波坦金戰艦》《亞歷山大耐夫斯基》
塔可夫斯基《安德列魯布廖夫》《伊萬的童年》《鄉愁》《鏡子》《飛向太空》
《潛行者》
安哲羅普洛斯《一生何求》(又名「永恆的一天」)《尤力西斯之旅》
爾喬?曼切夫斯基 《山雨欲來》(又名「暴雨將至」)
文德斯《里斯本物語》《直到世界末日》《樂滿夏灣拿》(有關古巴音樂)
《地痞酒店謀殺案》《百萬美元大酒店》《暴力啟示錄》
弗雷茲朗 《M》《大都會》
彼德?格林那威《廚師竊賊他的妻子和情人》《魔法盛嬰》《8又1/2女人》
《枕邊禁書》《動物園》
庫布里克《洛麗塔》《全金屬外殼》《閃靈》《發條橙》《大開眼界》
《亂世兒女》《斯巴達克斯》《2001太空漫遊》
阿倫帕克 《迷牆》《鳥人》
希區柯克《牙買加小店》《後窗》《迷魂記》《美人計》《39級台階》
《辣手催化》《意亂情迷》《貴婦失蹤案》《海外特派隊》《救生艇》
《迷魂計之驚魂計》(又名"精神病患者")
科恩兄弟 《冰雪暴》
伊利亞?卡 《慾望號街車》
理查德?阿滕伯勒 《甘地傳》
蒂姆?伯頓 《剪刀手愛德華》
卡瑞斯?麥斯基 《火柴盒工廠的女人》
比爾奧古斯特 《最美好的願望》
艾米爾胡斯杜力加《地下》(又名「沒有天空的都市」)《爸爸出差時》
伍迪?艾倫《**寶典》《子彈橫飛百老匯》《業余小偷》《戲假情真》
佔查木殊 《夜的世界》
羅夫?施路柏 《基場戀事多》
嘉露蓮?玲 《走出寂靜》(德國)
雅克戴美 《柳媚花嬌》
奧密爾 《木鞋樹》
彼得?傑克遜 《夢幻天堂》
馬素卡沙維治 《自製英雄》
埃里克 《兩極天使》
帕特利斯?勒孔特 《雪地里的情人》《聖地亞哥的寡婦》
約瑟夫 《情迷亞歷山大》
拉斯馮提爾《越笨越快樂》(又名「白痴」)《黑暗中的舞者》《破浪》
馬賽勒?卡納 《紅杏出牆》
吉姆?謝里 《因父之名》
讓?保羅?拉珀諾 《屋頂上的騎兵》
沃爾克?舒倫多夫 《鐵皮鼓》
維托夫 《持攝影機的人》
米拉奈爾 《性經》(又名「慾望與智慧」)
大衛林奇 《野性的心》《妖夜慌蹤》《藍絲絨》
瓦伊達 《鑽石與灰燼》《鐵人》《地下水道》
包東尼 《忘情季節》(又名「戀戀三季」)
奧森?威爾斯 《公民凱恩》
阿托姆?伊高安 《**酒店》
埃里克羅麥爾 《夏天的故事》
貝特昂 《貝特麗斯的慾望》
保羅史勒東 《人渣正傳》
荷爾索格 《路上行舟》
耶內斯巴達 《流浪者》
貝特明 《上尉柯南》
傑力 《嚴密監視的列車》
艾米利奧 《夜不閉戶》
艾倫布連那 《玫瑰少年夢》
金支德 《漂流欲室》
傑士門帝斯達 《美麗戰爭》
尼爾?喬丹 《哭泣的游戲》
金哈克曼 《烈血爆潮》
山姆比金伯 《日落黃沙》
亞里享洛霍羅斯基 《聖山》《鼴鼠》
伯特蘭布利 《不倫之戀》
沙曼京《紅色高跟鞋》
布魯諾努伊頓 《羅丹的情人》
特呂弗 《最後一般地鐵》《偷吻》《400下》
彼特?郝伊特 《滑動門》
文德斯 《德州巴黎》
布努埃爾 《冷酷祭奠》
戈達爾 《精疲力盡》
呂克貝松 《墮落花妮基卡》
維茲里瑞 《香氣芬芳》
史蒂芬戴爾德萊 《跳出我的天地》
JeronKrabbe 《失落的行李》
馬丁斯科西斯 《基督的最後誘惑》《憤怒的公牛》
加布里埃爾 《芭貝特的盛宴》
帕維奇科拉斯 《小偷》
威廉尼科爾森 《心火》
貝特朗布利耶 《慾望街情人》
昆丁塔蘭蒂諾 《黑色絕殺令》
康斯坦丁加夫拉斯 《Z大風暴》
占士雲仙 《半熟少年》
鄭址宇 《快樂到死》(韓國)
巴里李雲遜 《一代情梟-比斯》
奇連伊士活 《心太狂》(又名「型男索女」)
尼爾喬登 《愛情的盡頭》
WolfgangPetersen《潛艇死亡號》
羅伯特?德尼羅 《不一樣的童年》
楊?史瓦拉 《小學校》(又名「青青校樹」)
泰倫斯馬立克 《天堂歲月》《窮山惡水》
奧圖魯利普斯坦 《深深的猩紅》
羅伯特奧爾特曼 《短篇集》
克勞德查部洛 《表兄弟》
威廉?迪亞特爾 《聖血紅顏》
奧里佛?斯通 《門》《薩爾瓦多》
帕所里尼和爾托《死神》
尼爾喬丹 《蒙娜麗莎》(英)
雷塔吉雷《草莓地》
迪拉傑西亞《狂野雙辣》
齊阿烏列里《攻克柏林》
普多夫金《母親》
香坦艾克《迷惑》(比利時)
克羅南博格《蝴蝶君》
③ 高分請電影高手介紹一起經典的文藝片
剪刀手愛德華
查理與巧克力工廠
辛德勒名單
驚情四百年
雲中漫步
美麗人生
燃情歲月
鋼琴家
音樂之聲
海上鋼琴師
雨人
西雅圖夜未眠
屋頂上的輕騎兵
雲上的日子
④ 求隨便一部電影的觀後感800字以上,謝謝
支離破碎的愛情童話
影片《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的開頭有這樣一段對白:「只要是女人,不論是誰,都憧憬童話中那可愛的白雪公主啊灰姑娘啊。可是卻不知道哪個地方的齒輪不對,本來憧憬著成為白天鵝的,醒來卻發現變成了黑漆漆的烏鴉。但是人生卻只有一次,如果這是童話的話,那這童話就太殘酷了」,在故事裡,大多數女性都渴望著童話般的愛情,她們將愛情作為生活的全部,窮其一生去追逐,為愛而生,而得到的卻是沿途的支離破碎、傷痕累累,影片《卡比利亞之夜》也同樣講述了愛而不得善終的悲劇故事。兩部影片誕生於不同文化背景下卻有著極大地相似之處。
影片《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由日本導演中島哲也執導,頗具日本特色,影片中採用了誇張的色彩,人工式的布景,不斷穿插喜劇元素,還運用了卡通動畫和音樂劇的形式,然而影片以喜劇和溫暖表現出來的卻是個百分百的悲劇。松子跌宕起伏的命運在華麗的場景中演繹,呈獻給觀眾的是一種近乎完美的殘酷和近乎殘酷的悲劇美。松子為愛而生,為愛而死,她窮其一生所追逐的不過是一個歸宿,她試圖挽回人生一次次不幸的轉彎,卻一生被嫌棄,有人說:「松子不是嫌棄,而是愛的太用力。」生活給予了她太多的不幸,她每次都會重新點燃心中的希望,認真的生活,為每一段愛情真心付出,然而最終愛情破滅,回家的願望也被粉碎,她坐在與故鄉相似的那條河流前暗自垂淚,直到死去,她才帶著微笑一步步踏上「回家」的階梯。松子執著的愛和寬恕之心如那條河在承載了所有希望的同時也包容了所有罪惡,她用一生詮釋了人生的意義所在,這里所包含的溫暖也拯救了悲劇故事的冷酷。
影片《卡比利亞之夜》是義大利導演費里尼的巔峰之作,同樣是講述一個妓女純潔愛情支離破碎的悲劇影片,影片呈現獨特的「費式」風格。這是一部黑白片,影片結構隨意,用一段段小故事編織而成,每一段都呈現著一個社會側面。影片《松子》插入音樂劇和卡通動畫來反襯和消解悲劇,而《卡比利亞之夜》中費里尼在影片中穿插歌舞狂歡的場景並讓悲劇在狂歡中劇終,歌舞狂歡是費式電影中經常出現的場景,它猶如一道脫離現實升入幻境的大門,成為對生活困境最狂亂最歡騰的救贖。影片最後的狂歡是神來之筆,它拯救了現實中的卡比利亞,她在歌舞聲中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她的痛苦,她的卑微,在撲面而來的火熱的狂歡中化為烏有。卡比利亞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女人,內心中始終生長著不敗的樂觀主義的花朵。正是她頑強的野草一樣的生命力,點亮了自己慘淡的人生。
對於女人來說,愛情是生活的全部,但對於男人來說,那隻是他的生活的一小部分,所以將一生幸福寄託於男性的饋贈,這既是女人的卑微,又是女人的悲哀。松子努力的去愛也只是不想一個人生活而已,但最終卻只能孤獨死去;卡比利亞每次都大喊著「我有自己的房子」,這是她不同於其他妓女的驕傲所在,而最終卻被騙的失去所有。在愛情這條路上,她們走的太辛苦,她們也執著地追尋一個溫柔待她的人,她們堅持著自己的善良與純真,沿途支離破碎,卻仍然唱著歌跳著舞。她們沒有過錯,是世界冷漠了她們。她們有著最潔凈的心靈和最骯臟的身體,她們是社會的最弱者,又是生命的最強者,她們是大多數人眼中的笨蛋,又是人類需要保護的希望,她們蠢笨卻又令人憐惜。
⑤ 急求《八部半》(又叫八又二分之一)影評
文/幽窗冷雨
看費里尼的電影,就像做了一場荒誕卻又真切非常的夢,潛藏在心底的孤獨、憂傷、焦慮、邪惡、快樂以及懷念和嚮往通通一涌而出,馬戲團式的布景、嘉年華會式的熱鬧嘈雜,與空盪的廣場、孤獨的靈魂相映成趣,在尼諾·羅塔輕快的音樂聲中,演繹著一幕幕笑里含悲的黑色幽默喜劇。現代社會里令人窒息的貧困、揮之不去的精神危機、不得安寧的思緒在費里尼的影像中,被凈化為一份漠然與坦盪。他拒絕批判,執著地用一種自傳式的情懷,呈現著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描述著我們所不敢面對或者不願面對的現實生活,因此他讓真實變得荒誕,又讓荒誕變得真實,最終超脫表面的是非而直抵內心的本質。也正是這樣,戲劇化的情節對於費里尼來說不再重要,一種類似於日常生活狀態的結構應運而生,沒有固定流向的情節和沒有因果關系的人物活動,隨著角色的心理變化,在混亂多變的主觀思緒引導之下,迎來最終的結局。
費里尼的每一部電影,都能給人帶來意外和驚喜,他如此執著,又如此純真,如魔術師般千變萬化,以至於讓人無法確切的定義所謂的費里尼影像風格。在費里尼看來,電影就是生活,就是一種被視覺化的記憶,所以在他的影片中,沒有自以為是的炫耀和賣弄,沒有導演的刻意經營,一切顯得純粹自然。攝影機恍然不復存在,電影里的一切頓時與觀眾沒有了距離,不管是公元前的羅馬,或者法西斯時期的義大利,抑或是淳樸美麗的里米尼,看起來都如同在我們身邊,漫畫化的影像中,一種苦澀憂愁的情緒彌漫心境,然後是默默的沉思。比利·懷特說:「他(費里尼)是一個一流的小丑,有偉大、獨特的想法。」是的,只有小丑,才能在苦悶壓抑的世界裡載歌載舞、恣肆張狂,卻還能得到那些正襟危坐、道貌岸然者的掌聲。而取悅別人,滿是歡笑的臉上,那兩行晶瑩的淚珠,分明記載著小丑的細膩和不為人之的悲愴。從這點看來,有誰能比小丑活得如此多彩?
一、孤苦伶仃的底下層
早期的費里尼電影受新現實主義的影像是明顯的,這位曾參與羅西里尼新現實主義開篇之作《羅馬,不設防城市》編劇的導演,在執導之初,仍然被歸入新現實主義陣營,從與拉圖阿達共同導演的第一部片《雜技之光》開始,一直到1957年的《卡比利亞之夜》,孤苦伶仃的社會底下層一直是費里尼電影中的主角,從流浪藝人到小騙子,再到妓女,他們的悲苦生活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畸形情感,讓人憐憫不已。在表現手法上,多以外景為主,貼近生活,沒有舞台化的燈光和攝影陳規,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具備相當的紀實性,這讓這一時期的費里尼電影成為其電影年譜當中,最為接近群眾,最為感人的一部分。不過從一開始費里尼就不滿足於新現實主義所設定的囹圄,因此他表現底下層人們的悲慘遭遇之時,也不像新現實主義般停留於表象和直觀再現,而是通過人物在生活中的掙扎和絕望,透射出其備受壓抑的內心情感。《雜技之光》無疑具備了費里尼影像的主要特徵,馬戲團式的耍雜表演和笑中帶淚的情節從此成了費里尼影像的主要部分,影片的人物都渴望飛黃騰達,就如同那在舞台上扮演鵝的一人般賣力地表現,不過一切似乎從未改變。當最後火車上那位劇團團長如影片開頭般,又死性不改地勾引起同車的女人之時,一切便成了一個周而復始的圓。
費里尼對其影像中的人物一直都充滿著同情和憐憫,或許這位曾經流落羅馬,飽受沒有工作的飢寒交迫和一個人的孤獨苦悶的導演深切體會到底下層人們的不易和悲哀,影片中的人物也無一例外的帶著一種前途未卜的迷茫,他們不滿現狀,渴求改變,然而事實上他們又對突如其來的改變充滿恐慌,這一點在他的孤獨三部曲《道路》、《騙子》和《卡比利亞之夜》中描述得最為精彩。《道路》無疑是一個關於孤獨的故事,女主人公傑爾索米娜因為家庭的貧困,而被賣與流浪藝人藏巴諾,隨他學藝和演出。在奔走的路上,兩顆心卻在漸漸拉近。傑爾索米娜的純真讓現實顯得更為殘酷,藏巴諾的粗暴和不解風情,讓這段本該美好的愛情成為泡影,而實際上他們都是可憐的人,一個弱智的少女和一個只識得用胸膛撐開鐵鏈的男人,或者他們的邂逅就早已註定是個悲劇。藏巴諾曾經讓人覺得很可惡,他粗暴貪婪、勾引女人、偷竊甚至殺人,但是當傑爾索米娜死去,當愛情不再,孤獨彌漫內心的時候,一切不再重要,那個蹣跚的醉漢,跪在海灘上放聲大哭的鏡頭,誰能抵擋那一份徹骨的孤寂?
底下層的悲哀,或許就在於陷落泥潭卻不知如何自救,《騙子》中的奧古斯多在某種角度看來是個無可救葯的人,而實際上他卻如此可悲,一次次地重復著那些可憐的騙局,當身邊的同伴一個個離去,然後又換了一批,他依舊不變,他終於想改變生活了,但並非立刻洗心革面,而是想先大撈一筆,最終被同伴毆打致死,這個騙子的人生也變得無比諷刺,他和那些被騙的人一樣值得可憐。《卡比利亞之夜》無疑便是描述那一群被騙人們中的一員。女主角卡比利亞是個卑微的妓女,她的單純和天真甚至可以和《道路》中的傑爾索米娜相媲美,夜晚來臨,她在羅馬街頭翩翩起舞,她的歡樂和自嘲式的言語,讓人印象深刻。在她眼中,妓女的行當也並無醜陋,她渴求改變,也只是想擁有一份屬於自己的愛情,在一次催眠當中,她流露出來的純真和對未來的嚮往,顯得自尊而自豪,不過這一個夢想卻成了別人有機可乘的噱頭,卡比利亞的悲哀在於,她擁有著一份不屬於她的理想和追求,就如同她開頭被心愛的男人推落河裡一般,或者如同中間被某明星帶回豪宅,卻在卧室隔壁空度一夜一樣,她的夢想與現實格格不入。她的警覺性不可謂不高,然而堅信浪漫愛情的幻想終究毀了她,讓騙子奧斯卡有機可乘。
在孤獨三部曲當中,虛無的信仰和最終絕望一直是費里尼表現的內容之一,底下層人們對於幸福的追求,看起來都註定無果,就如同《道路》中傑爾索米娜的天使註定死去。《道路》和《卡比利亞之夜》中都有一個極為熱鬧的游神場面,我們的女主角也都如那一群同樣貧困的人一般,虔誠地為著自己的美好生活祈禱,但神力始終沒有顯現,困頓卻在進一步加劇,《卡比利亞之夜》中的描述更為明顯,在聖母神跡前的祈禱看來毫無作用,瘸子依舊是瘸子,悲傷者依舊悲傷,愛情仍然沒有到來。《騙子》對這一點有更為荒誕的描述,當假扮神父四處詐騙的奧古斯多接受著人們虔誠的祈禱之時,一切變得荒唐可笑,那些對著騙子祈禱幸福的人,竟是親手葬送了自己的幸福。
二、從里米尼到羅馬的日子
里米尼,費里尼的故鄉,這里孕育了費里尼的青春和創作靈感,青少年時期的快樂和煩惱,富國電影院里的所見所聞,獨具特色的玩具戲偶以及多姿多彩的漫畫,幾乎影響了費里尼一生,也成了他不斷懷念和再現的內容之一。里米尼因為費里尼而別具意義,它在費里尼不斷抽象和懷念的過程中,最終變成意蘊悠遠的寄託和鄉愁。
《浪盪兒》里,費里尼第一次用細膩的筆觸,描述了記憶中的過去,里米尼的氣氛看起來如此封閉,卻又如此包容,人們在此過得慵懶而愜意,以至於很多人在不自覺里揮霍掉了自己的青春。影片中的那幾個浪盪兒似乎都安於現狀,除了莫拉爾多恍恍忽忽地感覺到了內心的空虛和孤獨,其他四人似乎都樂於接受家庭的供養。福斯托有能力生孩子,卻無能力當父親,他仍然不斷地勾引女人,製造麻煩。阿爾貝托似乎更滿足於現狀,樂於接受妹妹為家庭所做的犧牲,當妹妹為了追求幸福而離家時,他顯然憤怒了,因為這意味著他必須擔負起養家的重擔。里卡多夢想成為歌唱家,但卻從沒為此盡過一絲努力。萊奧波爾多雖然希望成為作家,卻時時為樓上的女孩心神不寧。里米尼的封閉寬容讓他們得到滋養,在了無新趣又惡俗不堪的生活里,走向周而復始的迷失。這部費里尼早期的成名之作,帶著極為明顯的新現實主義色彩,這種格調正好道出了費里尼離開里米尼的因由,當莫拉爾多搭著晨早的火車離開時,里米尼的人們仍在熟睡,而莫拉爾多,也就是費里尼,卻已然清醒。
如果說《浪盪兒》承載著里米尼的現實,那《阿瑪柯德》承載的便是費里尼記憶里的故鄉。有人說《阿瑪柯德》所描述的是費里尼對故鄉的眷戀和愛意,在我看來,費里尼更多的是在表達對於自己過去的不舍和懷戀,當經歷滄桑,在回首往事之時,過去的一切顯得優美而曼妙,所有的苦澀都化做甜蜜和坦然,所有的人都如此可愛真切,他們的淳樸,他們的缺點,看來都是一份值得寶貴的財產。如果一定要說鄉愁,那定是存在於費里尼的心裡,一個寄託著自己的過去和浪漫的故鄉。事實上,從各方面看來,費里尼都不喜歡現實中的里米尼,《阿瑪柯德》中的里米尼無疑是被抽象和提純的世界,一個現實里不存在的天地。當飛絮舞風,柔波拍岸之時,里米尼迎來了自己的春天,人們歡天喜地,小鎮廣場上焚燒象徵寒冷與飢餓女巫的儀式,洋溢著一份古老的青春躁動,記憶里的故鄉,不僅有曼妙的四季,友好的人們,還有法西斯主義,謊言以及豐乳肥臀。費里尼描述的是一份單純與自然,一切都猶如過眼雲煙,一切都值得懷念,他對於所謂道德敗壞和正統教育有著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壓抑底下是不羈的青春。那個叫格拉迪斯卡的美麗女人,給人們多少幻想和失落,當人們因自卑和揣測而不敢接近她時,她卻只能孤獨地遠嫁他鄉,而里米尼卻依舊在曼妙的手風琴中,演繹著不朽的傳說和希望。葬禮過後,是歡樂的婚禮,於是春天又來了,一切周而復始……
羅馬對於費里尼來說也是值得懷戀的地方,這里的記憶甚至更為真切,更為美麗。這位導演從踏進羅馬的那一刻開始,就愛上了這片古老神聖的土地。羅馬無疑也承載著費里尼故鄉里的一部分記憶,於是《羅馬》中便有了青少年的反叛,法西斯主義的瘋狂,有了嘈雜的電影院,有了不盡的性幻想,有了包容一切的寬容與母性。那個象徵著青年時期費里尼的年輕人來到羅馬,經歷著這里的變遷,從普通家庭到戰爭,再到妓院……費里尼把遠古的羅馬,法西斯時期的羅馬和今日的羅馬,縱橫交錯地呈現於我們眼前,帶著對這個地方深深的敬仰和愛意,於是便有了地鐵隧道里遭遇遠古遺跡的場面,有了車禍,有了城堡,有了嬉皮士,有了示威者等等,這一切既接近又久遠,美的、丑的、喜歡的、不喜歡的,這就是羅馬。歡聲笑語的劇院裡面,台下與台上同樣精彩。費里尼說:「《羅馬》這片子里我想講的是:現在的羅馬和遠古時代的羅馬骨子裡是一樣的,兩者十分接近。」當片尾的摩托車群穿過羅馬街頭,游盪在雕塑、城跡之前時,與其說是在表現今古羅馬的不協調,不如說在表現古老羅馬的活力和向前發展的動勢。
三、背叛之殤
費里尼在1960年拍攝的《生活的甜蜜》是個極為重要的轉折點,這部片一反之前表現貧困與底下層人們悲慘生活的模式,轉而開始表現上層社會的精神危機,促使他做如此改變的原因,或許在於戰後義大利經濟奇跡的背後,隱藏著極為危險的精神荒蕪。在擺脫貧困之後,人們發現他們的生活並不「甜蜜」,精神貧困與空虛時時困擾著人們的內心,傳統與道德的淪喪,踏入現代社會的陣痛,讓這些剛剛走出物質貧乏的新貴族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錯亂和矛盾。費里尼用一個極為生動的開頭,展現了人們所面對的這種困境,一架直升飛機吊著基督的塑像在羅馬上空盤旋,這里費里尼的用意很明顯,上層社會的荒淫無度就發生在基督的眼皮底下,縱情取樂、沉溺享受成了社會的主流態度和追求,靈魂與信仰在此毫無作用,理性早已破滅。而另一架緊隨其後,跟著兩個不停拍攝,向陽台上的比基尼美女眉目傳情記者的直升飛機,無疑暗喻著一個嘈雜迷亂的大眾傳媒時代的來臨。在本能的縱欲和生存當中,混亂和絕望的情緒彌漫其間。《生活的甜蜜》是新羅馬墮落的寫照,在主人公馬爾切洛這位混跡上流社會記者的眼睛之下,一個又一個麻木的人輪番出場,偷情、背叛、聚會、脫衣舞……各種各樣荒誕的事情接二連三,而又如此真實接近。影片後面人們從海里撈出的四不像海怪,正是這種荒誕社會的真實寫照,猶如《阿瑪柯德》中在冬天裡異常開屏的孔雀一般,在這種社會底下,一切都見怪不怪。片中有一個知識分子史泰納,一開始以令人羨慕的形象出現,是馬爾切洛的榜樣和夢想,然而他最終卻親手殺死兒女,並且自殺。在表現體面的生活背後,竟是無可忍受的乏味和空虛,他的死去,也註定馬爾切洛出路的斷絕。影片最後,一群狂歡之後的人們來到海邊,馬爾切洛邂逅了那個清純的鄉下女孩,在呼呼的海風中他們無法溝通,他們終究不是同一個世界的人,最後馬爾切洛的離開,標志著與過去劃清界限,因為那女孩就是費里尼所說的:「馬爾切洛的鄉愁和不再的浪漫。」
《八又二分之一》無疑是《生活的甜蜜》的繼續,也是一部費里尼坦誠某段時期所面臨困境的影片。片名並無太多意義,只是說明了費里尼在拍攝這部片之前,已經拍過七部電影,以及略等於半部影片的兩個短片。這部片帶有一定的自傳性,但又並非完全是導演本身。表現手法上,由於費里尼開始受到榮格心理學理論的影響,影片由一般的故事結構徹底轉向非情節結構,意識流手法的引入,讓這部片具備了前所未有的主觀隨意性,情節發展隨著心情的變化而找到極為適當的轉折點,現實、夢境、回憶以及潛意識交替出現,卻有條不紊,因為這種狀態似乎更接近於日常生活的心態。男主人公圭多是個電影導演,他所面臨的困境有兩個,一個是創作力的枯竭,另一個是與三個女人之間的感情糾葛。影片的開頭同樣寓意深刻,在擁擠的交通之下,圭多煩悶非常,他掙脫汽車,飛向天空,而另一個鏡頭,他卻如風箏一般被綁著繩子,並且拉回了地面。這裡面影射的正是一種理智與情感,自由與壓抑之間的矛盾狀態,圭多被拉回地面,正如同片中那部無法完成的逃離地球的科幻片一樣,最終以無果結束,現實依舊。圭多與三個女人之間的糾葛頗有意思,與妻子之間的感情危機已經瞭然,與情婦之間又似乎只有惡俗不堪的性愛。當心目中的天使出現時,也發現只是俗人一個,圭多的理想幻滅,精神一片混亂。影片最後以一個由雜技團魔術師指揮的「輪舞」場面結束,圭多所有認識的人,過去的、現在的、死去的、幻想的通通出現,這裡面的荒謬不言自明,人生與無止無休的耍雜一樣,只是毫無意義的輪回。
關於精神危機的探討,《朱麗葉與精靈》仍在繼續,這部有著女版《八又二分之一》之稱的電影,把視角轉到女性身上,朱麗葉的感情危機,反映的正是社會精神危機里的另外一個側面,當丈夫背叛時,朱麗葉面臨前所未有的痛苦的恐慌,幻象、童年、惡夢時時困擾著她,為了擺脫困境,她甚至參加了朋友的性派對,但這一切毫無作用,對於一個軟弱傳統的女性來說,這裡面的痛苦難以言表。在現代社會裡面,信仰的破滅,悲觀的情緒中,人們所能做的,只是麻木的接受以及放任自流。
四、癲狂之夢
《八又二分之一》之後,事實上費里尼的自傳也告一段落,他說道:「莫拉爾多是《浪盪兒》里尋找生命意義的男孩,正是我當時的寫照。然後差不多就在我明白這種意義永遠不會找到的時候,莫拉爾多就演變成《八又二分之一》裡面的圭多了。我內心裡的莫拉爾多是在這個時候消失不見的,或者至少是對自己的無知感到不好意思而藏起來了。」之後,除了《羅馬》和《阿瑪柯德》隱約可見費里尼的影子,不過也成了一種回首和情懷了。癲狂的夢境此刻占據了費里尼影像的主要部分,它們如同一個個瑰麗的奇觀,展現著人們內心裡的歡樂與恐懼,超現實主義的布景,引導著觀眾穿越時空,領略古今,做著一個個現實里不可能存在的夢。
《薩蒂利孔》是尼祿時代貴族佩特羅尼烏斯所寫,該書一直到17世紀才被發現,本身早已殘缺不全,而這正是想像力豐富分費里尼所感興趣的內容,他所呈現的影像,是一個離奇怪誕又引人入勝的世界,迷信、詩歌、殺戮、漂游……這一切猶如斑駁的壁畫般帶著古典的華麗和文化氣息。影片中人物的張狂卻恍若今朝,費里尼所經營的那份頹靡氣息,與現實社會何其相似,因此借古諷金的意味也是十分明顯的。這一點在《卡薩瓦諾》中表現得更為清晰,費里尼自承這是一部18世紀版的《生活的甜蜜》,卡薩瓦諾無疑就是古代版的馬爾切洛,他空有一身才華,實際上用得著的只是他的性能力,而別人甚至他自己也只在乎這一點而已,這讓他變得麻木空虛,形同木偶,就如同那隻他常常帶在身邊的機械鳥一樣,影片的最後,讓他戀上一個木偶娃娃,說明的正是他本身的空洞,只有木偶才能與之匹配。這部片當然不是一般的人物傳記,實際上它只不過是經濟奇跡背後無限空虛的義大利現實生活的移植罷了。這種表現手段在1980年的《女人城》和1983年的《揚帆》中也有所表現。
費里尼的最後一部作品《月亮之聲》無疑是一部令人著迷的傑作,主角伊渥是個剛出精神病院的瘋子,所以他眼中的世界當然不再是真實,而是帶著扭曲與詩意,這個世界不同於現實世界,也有異於真正的瘋子世界,所以我更願意把這部片看作是一個類似於《女人城》般的夢。一個被扭曲的世界,看來正好反映現實世界的原貌,空虛與瘋狂並存,惡俗與虛榮齊飛,伊渥的瘋狂看起來更像是正常,他充滿詩意的幻覺之中,帶著一份令人嚮往的溫馨和柔情,這正是日漸冷漠的現實社會里正在消失和被遺棄的東西,然而伊渥是悲哀的,他的詩情,來自於他的瘋狂,費里尼說道:「當伊渥在片中發現不止一個女人可以穿瑪麗莎的鞋的時候——事實上是很多女人都可以穿——我覺得非常悲哀。不管他是任何歲數,都代表他已經老了。」於是夢已破滅,浪漫不再,幻想之中,月亮被俘獲到了人間,發出淺淺的悲鳴,這就是現實,一切因為瘋狂而顛倒,一切因為信仰的遺失而變得一片空虛……
總的看來,費里尼的作品是多樣的,他是一個注重內心感受的人,也不憚於袒露心扉,他的作品一次次地暴露出人性的缺點和恐慌,引人深思。他的每一部電影,都意蘊悠遠,讓人久久回味,人物的前途,社會的狀態,生存的意義等等,或許這一切源自於他本身就是一個真誠的人,於是他的夢,便成了人們所共有的夢。
轉自 豆瓣
⑥ 為什麼肖申克的救贖總是排在IMDB的第一名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教父I>>是IMDB排名第一的,但很多新近的影迷為了力挺<<蝙蝠俠:黑暗騎士>>對<<教父I>>投出了很多惡意的低分票,致使<<教父I>>退居次席,其實就在幾個月之前<<蝙蝠俠:黑暗騎士>>還因為一群瘋狂影迷的投票占據了IMDB的第一名,但大多數影迷還是公正的,現在<<黑暗騎士>>的名次已經滑落到第六位,相信在將來<<黑暗騎士>>的排名還會不斷下滑------我個人認為這部影片的排名充其量只能進入前200,劇本看似很不錯其實不然,有很多邏輯不通的致命傷!本片唯一出彩的就是小丑一角.客觀的說<<肖申克的救贖>>與<<教父I>>誰排第一都不會有太大爭議,我個人更傾向於<<肖申克的救贖>>,畢竟劇本寫的太棒了.每個環節都絲絲入扣,幾乎沒有任何瑕疵!!!!!
⑦ 求卡比利亞之夜的專業影評
http://www.mtime.com/my/orangewater/blog/205693/
我覺來得這個源寫的不錯,你可以參考一下
⑧ 著名電影作家有哪些人
說到電影,如今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娛樂的一種日常的休閑方式,有人天天看電影,有人已經離不開電影,比如我!那麼這十個世界著名電影導演你究竟認識幾個?
蒂姆·波頓
1958年8月25日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美國男導演、編劇、製片人。這位好萊塢的另類天才,他那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怪誕的視覺風格,充滿令人著迷的魔力,尤其是華麗而頹廢的哥特元素,隨處可見的象徵和隱喻手法,構成了獨特的奇幻影像世界。2007年,年僅49歲的她獲得威尼斯終生成就獎。對此,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馬克·穆勒表示:「蒂姆·波頓是美國最勇敢、最有想像力和最具創新精神的電影人之一。」
代表作《蝙蝠俠》、《剪刀手愛德華》 、《愛麗絲夢遊仙境2》、《小飛象》。
2.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出生於1899年8月13日,於1980年4月29日逝世,原籍英國。他是一位聞名世界的電影導演,人送「恐怖大師」。在他長達六十年的藝術生涯中,她共拍攝了超過50部電影,尤其擅長拍攝驚悚懸疑片,正式她創造並完善了製造懸念的藝術。其中,由他指導的驚悚片《驚魂記》(1960)標志著心理驚悚片成為恐怖電影的一個亞類型。時至今日,「希區柯克」已不僅僅只是一個名字,而是代表了一種電影手法,成為懸疑驚悚的代名詞。
代表作:《西北偏北》、《驚魂記》、《鳥》、《捉賊記》、《狂凶記》
3. 霍華德·霍克斯
1896年5月30日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戈申城,1977年12月26日卒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棕櫚泉城。美國電影導演,他幾乎能在所有的類型片領域內游刃有餘。這位「類型片大師」在他的幾十年導演生涯中精品迭出,涉獵過幾乎所有的電影類型(神經喜劇、黑色電影、傳記片、冒險片、西部片、科幻片、歌舞片等),並體現出鮮明的個人風格。其中《疤面人》(1932)被認為是最好的黑幫題材影片之一,可謂是黑幫犯罪題材電影的開山之作,影響了此後幾乎所有該類影片。霍克斯也是法國新浪潮電影人熱烈推崇的「電影作者」之一。
代表作:《星期五女郎》、《育嬰奇譚》 、《紅河》
4. 肯·洛奇
1936年6月17日生於英國,英國獨立電影與電視導演編劇。這位「新現實主義大師」敏銳地捕捉社會現實,並對底層民眾報以深切關注。在第64屆柏林電影節獲頒終身成就獎時,柏林電影節主席迪特·考斯里克稱:「肯·洛奇是歐洲當代最偉大的導演之一,在他長達五十年的職業生涯中,保持著非凡的持續性,並且能夠始終堅持創新。他對人類命運有著深切的關注,一直堅持只拍底層人的故事。我們尊重他的導演身份,並對其影片中對社會不公的揭露與幽默感表示贊賞。」
代表作:《風吹麥浪》、《關於我母親的一切》、《沒有過去的人》、《29棵棕櫚》、《兒子的房間》、《愛情是狗娘》、《迷失東京》
5.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1941年6月27日生於波蘭,逝世於1996年3月13日。是一位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波蘭電影導演、劇作家。因他的作品《三色》和《十誡》聞名世界。這位波蘭偉大的「作家式」導演,他的影片被認為「既有伯格曼影片的詩情,又有希區柯克的敘事技巧」。在他的鏡頭里,當代波蘭和歐洲的現實生活如畫般展開,並通過富於哲思和詩意的電影語言,來探討任性及生命的終極意義。
代表作:《三色:藍色白色紅色》、《十誡》 、《初戀》 、《生命的烙印》 、《殺人短片》
6. 費德里科·費里尼
1920年01月20日出生於義大利,逝世於 1993年10月31日。這位義大利國寶級導演,既是新現實主義的奠基人,又以他個性強烈的「費里尼風格」成為無數後世導演的靈感啟迪。童年時期對馬戲團和小丑的情有獨鍾也貫穿了他的電影生涯,並投射在他的電影作品裡。從新現實主義的寫實風格,到意識流式的奇幻世界,這位電影大師敢於推翻並重塑自我,卻始終飽含深邃的人文關懷。
代表作:《卡比利亞之夜》 、《大路》 、《甜蜜的生活》、《阿瑪柯德》、《費里尼自畫像》
7. 讓·呂克·戈達爾
1930年12月3日出生於法國巴黎。別名高達,法國著名電影導演、影評人,畢業於索邦大學。曾是《電影手冊》的影評人。這位思想激進且多產的法國新浪潮導演,是以蔑視傳統電影技法聞名的「破壞美學」的代表人物,她的影片在破壞傳統結構方面比特呂弗走得更遠。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電影作品都有其鮮明的主觀立場,並把自己的政治思想注入作品之中,比如常見的存在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影子。
代表作:《隨心所欲》、《阿爾法城》、《狂人皮埃羅》、《芳名卡門》、《精疲力盡》
8. 宮崎駿
1941年1月5日出生於東京,日本動畫導演、動畫師及漫畫家。迪斯尼稱其為「動畫界的黑澤明」。這位受全球影迷喜愛的動畫大師,用動畫拷問著良知。他是將動畫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也是日本三代動畫家中承前啟後的精神支柱。半個世紀以來,他始終用豐富的想像和溫暖的畫風,傳遞著和平、環保、博愛的信念。回顧創作生涯,他曾說:「創作一部動畫也就是創造一個虛擬的世界,這個世界慰藉著那些失去勇氣的、與殘忍現實搏鬥的靈魂」
代表作:《天空之城》 、《龍貓》 、《螢火蟲之墓》 、《魔女宅急便》 、《紅豬》、《千與千尋》
8. 英格瑪·伯格曼
1918年7月14日生於瑞典烏普薩拉,逝世於2007年7月30日。他是宮廷牧師之子。先在業余劇團,後在哥特堡、赫爾辛堡以及斯德哥爾摩皇家劇院擔任戲劇導演。是瑞典著名的電影、電視劇兩棲的導演,傑出的電影劇作家,現代電影「教父」。作為瑞典國寶級導演,伯格曼是是20世紀電影大師之一,他對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乃至整個歐洲的藝術電影都有著巨大影響。他是一位「哲學的電影家」,在他的電影中充滿隨處可見的奇藝構思和對人生意義的個性化沉思,是「作者電影」的典範代表。
代表作:《第七封印》、《女人的期待》 、《野草莓》 、《魔術師》
9. 李安
1954年10月23日出生於台灣屏東縣潮州鎮,編劇、導演。在華人導演中,李安無疑是一個標桿性人物。東西兩種文明的碰撞與融合,造就了他與眾不同的視野和氣質。他的電影含蓄細膩卻又欲語還休,通過傳統與現代、倫理與情慾、東方和西方等矛盾沖突,訴說著人性的普世價值。在題材上他也勇於探索,不拘一格,並取得了斐然的藝術成就。2001年,小行星64291以李安的名字命名。2009年,入選美國《娛樂周刊》評選的「當代最偉大的50位電影導演」。2016年,被授予「大不列顛獎」傑出導演獎。2017年,李安出任下屆金馬獎主席。
代表作:《卧虎藏龍》 、《斷背山》 、《色戒》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喜宴》
10. 王家衛
1958年7月17日出生於上海,香港電影導演、監制及編劇。1988年,首次執導電影《旺角卡門》 。他的電影不多,但幾乎每一部都耐人尋味。這位以「文藝」著稱的風格化導演,通過斑駁陸離的光影奇景、隨心所至的散漫情節和囈語般的特色獨白,營造出如夢似幻的別樣情調,並塑造了一個令人見之難忘的角色。不驚天動地,卻糾纏人心。1997年,執導的電影《春光乍泄》,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04年,拍攝電影《2046》。2006年,成為首位擔任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的華人。
代表作:《花樣年華》、《春光乍泄》、《阿飛正傳》、《東邪西毒》、《重慶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