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尋影評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1:
當我看完《小兵張嘎》這部愛國主義電影時,我被主人公嘎了哥那熱愛祖國、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
一提起小兵張嘎,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倍受人們敬仰。嘎子小時生活很苦,但是為了改變人們艱苦的生活,他少年時就參加了紅軍,他給紅軍戰士帶來了快樂。嘎子多次完成艱巨的任務,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敵人一槍,但他仍不顧傷痛毅然追擊。他聰明的腦袋瓜用一隻假槍就把敵人首領捉了回去,為紅軍立了大功。嘎子的愛國熱情、幽默、滑稽、可愛、堅強不屈,不達到目的絕對不罷休的精神感動了我。
看完電影,我思緒萬千和嘎子對比,我顯得是那麼渺小。嘎子為完成艱巨的任務而奮不顧身,即使失敗也會堅持不懈地去完成而我失敗就放棄。記得那次學校開展一次「科技小發明」的活動,我當時就迫不及待地向老師報了名。正當我滿懷信心地開始製作我自己設計的「動力小船」時,卻發現了一個個讓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的問題。如接上電線了電池卻不通電。等我解決了電池的問題後卻發現螺旋槳轉不了了,當我解決螺旋槳的問題卻發現……這一個個問題把我搞得頭暈眼花,頭上金星亂飛,我一氣之下把「動力小船」摔了個稀巴爛。結果認真製作,能持之以恆的同學獲獎了。望著他們勝利的神情我後悔莫及。是啊,有句古話說得好「天下無難事,只要肯攀登。」為何說無難事呢?因為做了,「難」事則轉為「易」事不做則反之。聯系我們小學生一定要從一點一滴做起。我們只有踏踏實實地走下去,不懂的東西一定要挖根刨底地搞清楚,才能夠為我國的將來出一份力量。
片中嘎子上縣城找一位親戚時,卻發現那位親戚幫鬼子拍照,臉氣得由綠到紅由紅到紫。嘎子剛正不阿而我卻因膽小冤枉他人。記得那是我上四年級時。我剛到家門口,卻發現一個人在開我家的門鎖。我仔細一看,原來他把我家的鎖弄壞了,怎麼也打不開了。他見我回來了,便立即惡狠狠地說:「你要敢把這件事說出去,我便揍死你!」我嚇得連忙點點頭。等我媽回來時卻撒了謊說是樓上小妹妹弄的,為此我還經常為此事感到不安呢。
同學們,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主人,未來的中國屬於我們,我們要發奮學習,像嘎子哥一樣毫無保留地把一切貢獻給我們的祖國。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2:
10月30日,我觀看了電影《地道戰》,它主要是講:1942年到1944年那幾年,日本侵略軍在冀中平原上「大掃盪」實施了三大策略:「殺光、搶光、燒光」。冀中人發由於軍力不足,不能對抗敵人,就創造了新的斗爭方式----地道戰。創建地道戰以後,敵人就往裡面攻擊,想方設法地破壞。但是聰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來防備,敵人沒有得逞,他們既怕又恨,但又對我們沒辦法。在地道里作戰時,民兵隊長高傳寶利用人群來傳播消息,使隊長的意思能傳播給人群。人們有了地道戰,敵人的「掃盪」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勝利。
觀看這部電影的同時,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古代的中國人民如此聰明,而現在的中國人卻如此地脆弱無能,就拿諾貝樂獎這個事例來說吧,在外國已經有很多人得了諾貝樂獎,但我們中國卻只有幾個人獲得了諾貝樂獎,真是天壤之別啊!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中國人並不比別人笨,為什麼會這樣?告訴你吧,因為我們中國人不懂得合作,只懂得為自己爭權謀利。我們回想一下《地道戰》吧,如果他們不合作,能修建成地道嗎?如果他們不合作,能想出防毒方法嗎?所以我呼籲大家不要再爭取權謀利了,你倒不如把爭取謀利的時間來為國家作奉獻,這樣也許對你會更好。
同時,我也希望我們小學生好好學習,不要玩世不恭,好好學習,不要辜負大家對你的期望,長大為國家做奉獻。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3:
自從看了電影《地道戰》以後,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靜,因為英雄的形象總是浮現在我的腦海里。
地道戰發生在冀中平原上的故事,一次,日本鬼子要侵略冀中的人民,人民為了趕日本鬼子出中國,在每戶人家裡挖了一條通道,這做了陷井,經過了一場激烈的戰爭,冀中人民終於把日本鬼子趕出了中國,但是,高老忠為敲鍾報警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我覺得冀中人民很聰明,會用各種手段去對付他們,讓他們死無葬身之地,冀中人發會想到挖地道,家家戶戶連在一起,逃得容易,打仗也容易。
那已成為歷史,我們現在很少存在戰爭,因為人們不想打仗,他們想有一個溫馨的家,過著平平常常的日子,而我們小學生,應該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做出貢獻,所以全世界的人民要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㈡ 求經典電影,以及影評
肖申克的救贖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
1946年,年青的銀行家安迪(蒂姆•羅賓斯 Tim Robbins 飾)被冤枉殺了他的妻子和其情人,這意味著他要在肖申克的監獄渡過餘生。銀行家出身的安迪很快就在監獄里很吃得開,他懂得如何幫助獄卒逃稅,懂得如何幫監獄長(鮑勃·岡頓 Bob Gunton 飾)將他收到的非法收入「洗白」,很快,安迪就成為了獄長的 私人助理。 一名小偷因盜竊入獄,他知道安迪妻子和她情人的死亡真相,興奮的安迪找到了獄長,希望獄長能幫他翻案。虛偽的獄長表面上答應了安迪,暗中卻派人殺死了小偷,只因他想安迪一直留在監獄幫他做帳。
安迪知道真相後,決定通過自己的救贖去獲得自由!
影評:
這些天按時上下班,衣冠楚楚,與時俱進,過得頗麻木。於是夜裡心情便有些低落,尋了肖申克的救贖來看。
距離 Frank Darabont 們締造這部偉大的作品已經有十年了。我知道美好的東西想必大家都能感受,但是很抱歉,我的聒噪仍將一如既往。
今夜在我眼裡,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與信念、自由和友誼有關。
[1]、信念
Red 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是精神苦悶的根源。重重擠壓之下的牢獄里呆了三十年的他的確有資格這么說。因為從進來的那一天起,獄長就說過,「把靈魂交給上帝,把身體交給我。」除了他能弄來的香煙和印著裸女的撲克牌,任何其他異動在這個黑暗的高牆之內似乎都無法生長。
然而 Andy 告訴他,「記住,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
於是 Andy 能夠用二十年挖開 Red 認為六百年都無法鑿穿的隧洞。當他終於爬出五百碼惡臭的污水管道,站在瓢潑大雨中情不自禁的時候,我們彷彿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暗夜中打了一道奪目霹靂。亮光之下,我們懦弱的靈魂紛紛在 Andy 張開的雙臂下現形,並且顫抖。
庸常生活里的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按部就班,習慣了先說「那不可能」,習慣了沒有奇跡,習慣了,習慣了。可是正如《飛越瘋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coo』s Nest)中說的那樣,「不試試,怎麼知道呢?」
試著留住一些信念,在它們喪失殆盡之前。它們也許無法最終實現,也許無法讓我們更有意義的活著——甚至對於我自己而言,它們只會愈加帶給我來更多的虛無感。然而我知道我有多需要這樣的虛偽與自欺,因為你可以說我在做夢,但我不會是僅有的一個。
——我們已經看到監獄長打開藏有 Andy 鑿石錘的《聖經》時,翻至那頁正是《出埃及記》。這個章節詳細描述了猶太教徒逃離埃及的過程。
[2]、自由
我到今天也始終不明白,這兩個義大利女人在唱什麼。事實上,我也不想去明白。有些東西不說更好。我想,那是非筆墨可形容的美境。然而卻令你如此心傷。
那聲音飛揚,高遠入雲,超過任何在禁錮中的囚犯們所夢,彷彿一隻美麗的小鳥,飛入這灰色的鳥籠,讓那些圍牆消失,令鐵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
當 Andy 不顧一切在監獄的喇叭里放《Le Nozze di Figaro》時,鏡頭緩緩劃過正在廣場上放風的犯人們和獄警們。他們叫人感動地靜立當地,拋卻所有憤懣,狠毒和怨怒,沐浴著我從未覺得如此自由的陽光。莫扎特的樂聲鋪灑在這些人們身上,來自俗世的美妙音符似乎將他們都濯洗得純凈無比。
強者自救,聖者渡人。我這才明白 Andy 的用意。修屋頂的時候,他為大家爭取來啤酒,事實上是為大家爭取到那種像在修繕自家的屋頂一般自在的感覺,所以他不喝酒,微笑卻帶著巨大的幸福;放費加羅的婚禮,也是要喚醒他們已快喪失的自由感。
然而強者終究是少數。自由面前,更多的人們紛紛選擇禁錮。在監獄圖書館呆了五十年的 Brooks,為了不被假釋,竟然想通過傷害獄友來達到留在監獄的目的。很奇怪嗎?自由、平等、博愛,本來應該是人們嚮往和追求的理想。可是 Brooks 們卻早已經被監獄的規則之下規則了自己,他們需要規則,需要秩序,如果沒有它們,甚至無法生存。
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ing.假 Red 之口,Darabont 直指卑微。
Brooks 得到了身體的自由,靈魂卻已經被無可挽回地體制化。他終於沒有能夠擺脫對自由無法適應的困境,懸梁自盡。而睿智如 Red,在出獄之後也悲哀地發現,自己竟然連撒尿都要向經理報告,否則一滴尿都擠不出來。他也考慮如何違規以便回到監獄,甚至考慮與 Brooks 一樣離開。
Busy for living, or busy for death。步履匆匆的人們也許應該偶爾駐足,跳出來看看自己的模樣。我們終會知道,習慣於服從規則的人們將付出巨大代價來習慣本來屬於每一個個體的自由。
[3]、友誼
此片無關愛情,除了背叛。有的只是監獄中的男人間的友誼。Red 和 Andy 的那種友誼置放在高牆之下,似乎比我們紛繁俗世中的友情來得更加純粹和干凈。他們都是內斂的人,然而洞悉一切,心意契合。我喜歡這種感情。所以在他們終於相會在太平洋小島的陽光沙灘之上的時候,忍不住一人笑了。
如果我在肖申克,我會是誰?如果你在肖申克,你又會是誰?肖申克的救贖,十年散記。
㈢ 求一部電影的影評,什麼電影都行。
有陣子不看片了,杜琪峰的那個新的探也沒看,沒興趣。偶爾在CCTV6會看一會兒,有啥看啥,常有片子會讓人一個恍惚,比方前幾天看到的一個叫做《大片》,真的不知道他們在干什麼。
香港有一類B級片,能叫做話題片,就是針對社會上的某種爭議的現象,或者某起熱門的案件,拍一個應景的片子賣錢。這類片往往會套在熟口熟面的類型故事裡,不需要多麼深刻,能形成噱頭,供觀者一看一議就算。王晶、林嶺東、邱禮濤等人都是此中好手。
做類型故事不復雜,成本卡司有無需高,自帶噱頭的宣傳屬性,是賺快錢的優選。事實上,港片衰落,近幾年繼承衣缽的韓片,也是大拍真實案件改編的片子。
說到此,《全民目擊》的段位大概也能知道了,這不是一部製作水準非常高的片子,但這是未來在中國銀幕上會非常頻繁出現的片種。基本上,《全民目擊》是個樣板片,它不優秀,但是它不雷,不扮傻扮殘。——這在今時,算得上是贊美。
戲院外的人,能參與噱頭的部分,微博上應該有了不少李某人相關的段子了吧?戲院里的人,能看到國產片演員每一個層次的表演。《全民目擊》的重頭,是唇槍舌劍的庭審交鋒,片中幾乎所有的重要沖突,都是人物的言語交戰。假如說此類電影的外沿要靠噱頭話題,那麼電影本身的娛樂性八成都指望演員的表演。
這是一部完全靠演員撐的戲。
孫紅雷當然是合格的類型片演員,所謂時勢造英雄,「合格」兩個字,已是最高的贊美,因為在內地的演員中,除了他,我想不到第二個中生代。孫的表演情緒化、浮誇、有攻擊性、很動物,其實是非常香港的表演方式。有時,我不太能理解港片影迷對他的反感,不帶偏見地看,他正是香港演員在今時的內地,不做第二人想的港派演員代表。在《全民目擊》這樣一部靠演員撐的戲里,加上票房、表演兩個維度,幾乎沒有哪位一線中生代能代替他。
郭富城就仍是中規中矩,很難想像,如今他能成為如此實惠的類型片演員,不會出彩但也不讓你失望,不搶眼但也不拖後腿。真是世事弄人,至少我沒想到,《父子》之後甩開偶像包袱的郭富城,能成為一個演員。
除開他二位,以及不需要有什麼作為的花瓶佟麗婭,余男、鄧家佳、趙立新、陳思成等人,就集體為大家示範了如何奉獻出一部國產爛片級別的表演。余男那個本該驚艷的亮相之前,簡直為她鋪墊到露骨,結果咧,她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哦她沒表情),都沒給到力。前戲撩撥了半天,掏出一半就射了,這很要命,因為這直接影響了「摧毀司機的心理」的故事能否成立。趙立新的那種尷尬,是讓觀者都會感到的難堪,逗哏的冷了場,捧哏的補鍋乏力,只能「嗯啊嗨是」的窮對付。
但要說,在國產片里這些都是能忍的,因為鄧家佳的糟糕表演,才是毀滅性的。在孫紅雷出場後,我簡單數了一下她做了多少小動作,有嘟嘴,歪頭,咧嘴,眨眼睛、搓鼻子、挺身體……頻繁而又格格不入的賣萌小動作,是想要搶戲的糟糕配角的通病,但是能到這個程度,問題就不在演員了,而是導演。我很難想像導演在反復地看到此一段落時,他到底在想什麼,但我完全能想像觀眾的那種被挑釁、被侮辱的感受。
有你們,孫紅雷在我心中的形象,又升華了。
㈣ 尋<千里走單騎>影評
高倉健:男人這東西
來自: 小刀崔
有人說,張藝謀和陳凱歌是中國電影的一對豪乳,全國人民都無法迴避。這句話雖然惡俗,但也有一些審美疲勞。2005年歲末,張藝謀和陳凱歌這兩個老男人都帶著磨劍多年的作品殺進賀歲電影市場。所不同的是,陳凱歌將錢花在幾個年輕偶像身上,而張藝謀則把寶全押在一個過氣的明星身上,這么多年,高倉健雖然紅遍整個亞洲,也是國人印象最佳的日本男人,但中國觀眾念念不忘仍是《追捕》中的杜丘,而杜丘先生畢竟只是上世紀80年代女人追崇的硬漢形象,試問,古稀之年的高倉健如何再一次撥動我們的心弦?
一個津津樂道的故事是,張藝謀拍攝《英雄》時,曾為高倉健量身打造一個沉默如金的高手角色形象,不料高倉健對於所謂的張氏大片並不感冒,說一句「這個劇本不能令我心動」淡淡地拒絕了。哇塞,能向張藝謀翻白眼的演員,全亞洲也只有高倉健了。於是,永不氣餒的張藝謀便請來了「中國第一編劇」鄒靜之,寫了《千里走單騎》的本子,高倉健看了,眼淚嘩啦嘩啦流下來,高倉健流淚了,全中國全亞洲的影迷馬上隨之淚水磅礴。
我的一位朋友說,這個世界上存在三種關系:最深的是男人與男人的情義,次之是兒女私情,第三才是女人與女人之間的關系。先聲明一下,上述言語,純屬個人觀點。如果細按這個說法,並非沒有道理,《千里走單騎》公映以來,好評如潮,事實勝於雄辯,電影講述的正是一個父與子的故事,而父與子不是男人之間最深厚最寬博的那一種關系嗎?
我常常想,為什麼即將息影的高倉健會將演藝業生涯中最後的一絲譴倦留給《千里走單騎》?在我們的心目中,鋼鐵父親的形象非常牢固,男人哭吧哭吧就是罪,而高倉健卻扮演了一個新時代的溫柔父親,這個素以硬漢形象亮相影片的老偶像為何偏偏鍾情於這個角色?這幾年,國產電影一直是陰勝陽衰,男主演缺乏是個現實的窘境,倒是《亮劍》、《歷史的天空》等電視劇出現了好多好看的男人形象,而電影的新男人角色卻遲遲沒有出現。
相比大陸而言,香港電影一直強調陽剛之美,但近年來也不盡人意,在《殺破狼》中,曾經的三流演員任達華儼然成了大哥大,據說小個子曾志偉現在也了娛樂屆的掌門人,男主演的流失逐漸成了香港電影的軟肋。在這種環境下,國產電影的領軍人物老謀子也嘆無將可遣,他自然而然地惦記起在海那一邊的高倉健。
高倉健果然不負眾望,演電影如烹小鮮,這個連背影都能入戲的老人將一位歉疚的慈父演繹得活靈活現。時隔20年,高倉健穿著他一貫喜歡的藏青色毛衣,成功地征服了中國觀眾的心。這個時候,他不再是殺氣騰騰的復仇使者,也不再是滿腹心事的中年人,而只是一個孤獨的期盼兒子理解的老父,這個父親主動放下鋼鐵面具,飄洋過海去彌合父子之間的代溝,這樣的男人難道不是我們所期待的新型好男人嗎?
無情未必真豪傑。中國似乎是製造「鋼鐵父親」最多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度,高倉健所扮演的新父親角色尤其有借鑒意義,在電影院里,那麼多男影迷哭得一塌糊塗,或許這個電影中的故事也曾是我們心中的隱傷。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在著作《男人這東西》中說:我們人類與地球上的其它生物並沒有什麼不同,既然作為有生命的物體生到了這個世界,我們就應該重新喚回作為生物本應特有的雄與雌的生命光輝。謝謝,高倉健,你在76歲的高齡仍在演繹和延伸著男人的內涵,但問題是,親愛的,你真的老了,高倉健之後,我們又該在哪部影片中尋找那種不乏溫柔的陽剛之氣呢?
---------大哥,四千字那是論文了,要那麼多字干嗎?考試也不要那麼多吧?
再給一篇,自己編輯吧:
千里走單騎》觀後
來自: chivalry (北京)
手頭有一張《新京報》,是二十二日中午去首都時代影城換晚上七時《千里走單騎》的票,回來時在地鐵站里買的。看完《千里》的第二天中午方有時間翻看,裡面正有一版是對編劇鄒靜之的訪談。
鄒靜之談到,他之所以能在眾多候選編劇中勝出(據他講,國內的編劇沒有不盼望跟張藝謀合作的),是因為他解決了「一個日本老人為什麼來中國」的問題,也就是為整個故事提供了推動力。
這似乎證實了我的猜想:張藝謀的創作團隊是先對故事後面的華彩部分有了構想,再回頭去尋整個故事的緣起。再極端一點想,我甚至懷疑最初的故事就簡單地建立在一句「千里走單騎」之上。
這懷疑是有理由的。鄒靜之透露,在張藝謀一夥的原始構思中,日本老人遠赴雲南,為的是一個朋友的囑托,所謂「千里走單騎」,全在一個「義」字。如今故事改為「父親為了兒子去麗江」之後,主旨轉為「父子情」,「義」字雖已不存,「千里走單騎」的名字卻留了下來。這種故事的做法好比填詞,先有詞牌,想好得意的佳句,再敷衍完全篇。
一般認為,張藝謀過往的佳作都有一個強的文學基礎,換言之,有一個好的故事。他亦證明了其將好故事轉化為好電影的功力。而之後《英雄》和《十面埋伏》的罵名四起,也是故事壞了事。海報上寫得分明:張藝謀和王斌是「故事」,王斌仍然是「文學策劃」。故事的主宰自然還在張導演手中。張藝謀之所以能在《千里》能恢復水準,在我看來,是請到了一個好的、職業的編劇。職業的編劇與張藝謀和王斌的區別之處,在於通過技術上和細節中的處理,能夠將一個故事講得合乎情理、乃至動人。
前面說到鄒靜之為整個故事找到一個推動力:高田與兒子健一隔閡有年,健一病而將死,高田知健一常去麗江拍攝,並有今年再去拍攝儺戲「千里走單騎」一折之約,於是代健一去拍,以慰健一。這個動力細想起來,仍然不免牽強,而且老套。而實際上在影片的三分之一處,在兒媳打電話給高田說健一為他的好意動容,說「千里走單騎」完全不重要,讓他回來時,這動力已經顯著地減弱了,到了影片四分之三處高田聞知健一已死,這動力則已完全消失。
故事之所以還能進行下去,是因為另一對「父子」的出現。
高田去麗江拍儺戲,是奔著名為李家明的戲子去的。不想李家明犯事進了監獄,要蹲三年。高田在導游和當地人邱林的幫助下進了那監獄,正要拍時,李家明卻說沒了情緒,想他的私生子。於是故事就以高田去石頭村找李家明的兒子楊揚,並努力將之帶至監獄實現「父子相見」為線索進行下去了。這亦構成了故事三分之一過後的主要動力。
沒有理由認為編劇放棄第一個動力是無心之失。在我看來,如此處理非常聰明,一是沒有讓這個略顯牽強的動力貫穿始終,二是避免了影片以高田父子臨終相見一笑泯恩仇的俗套。
高田和他要完成的任務之間隔著諸多障礙,語言的(邱林的日語基本不通)、文化的(村主任、監獄管理人員的中國式邏輯),規制的(日本人進中國監獄給犯人攝影),地理的(中日之遠),交通的(載他和楊楊去監獄的拖拉機壞在了半路),通訊的(手機信號覆蓋不好)障礙,「每一個障礙都可以克服他」。不過在編劇的處理之下,這些障礙都沒有造成大的麻煩,沒有克服他,而都被他克服了。
這電影在用減法,減去了這些障礙會帶來的矛盾沖突,減去了麗江這個背景(麗江風情從沒有成為主角),減去了兩次可能最具「戲劇性」的「父子相見」。
一個沒有克服的障礙是死亡,高田沒有及得見到健一。另一個沒有被克服的障礙是情感上的隔閡。周折過後,楊楊卻說還未准備好去見父親。高田竟依了他。
電影用加法的地方,或者說著墨之處,是在描寫高健與楊楊迷路之後同處的那一夜,以及那之後的分別。這或可看作「父」與「子」時空錯位的相見,父見了多年不見的子,子見了從未謀面的父。而高倉在別了楊揚之後再進監獄,不為拍戲,只為讓李家明看看他兒子的照片,則成了故事最後階段發展的動力。
影片里沒有健一的鏡頭,而在電影最初的宣傳中,健一一角寫明了是由中井貴一出演的。讓健一在視覺上消失,就構成了另一處減法。目前還無法確知此為導演創作上的故意,還是為了增加放映場次的被動修改,客觀上確有「留白」的效果。
健一在聞知父親去中國後說的話和他死前口授的信,都是兒媳傳話給高田的。但也有可能健一沒有說這些話,沒有同父親和解,一切的話語都出自兒媳好意之下的虛構?
這是電影留給觀者的一個懸念。
我和貝瑞看的那一場,大概有四成的上座率。看《無極》在同一個放映廳,是首映之後的第二天,座位是滿的。和看《無極》時一樣,場中也是笑聲不斷,不過笑的不再是情節和台詞,而是片中諸多業余演員真切的本色演出,和因為本色而來得格外熨貼的台詞。
貝瑞跟我說,影片一切皆好,就是李家明竟然哭到滴下鼻涕,讓人不能接受。我笑她,說她因為有潔癖才會有此怪誕想法。我亦想到高倉健在電影中哭了幾回,與影片通篇的剋制手法不無沖突。後來又明白我這乃是另一種潔癖。
㈤ 幫忙找一篇最近電影的影評
《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
影片講述了一個十歲的小男孩和他的小夥伴解決許多困難,在險象環生的冒險之旅中與惡魔抗爭,並且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艱難歷程
這是一部動畫片,講述一個生動的童話故事,說是童話,但更覺得像是一部拍給成人看的童話。迷你王國里有戰斗,有部落,有正義與邪惡,有背叛與陰謀,還有為自由而斗爭的理想;現實生活也是如此,有房地商的欺騙與壓迫,有祖母的無奈窘迫,有父母的置之不理。七歲的亞瑟面對如此危急的情境,並沒有表現出絲毫的膽怯,反而勇敢地承擔起拯救房子的責任。那一聲鏗鏘有力的「我可以做到」,是不是觸動了我們的心弦:生活中多少次我們因為擔心失敗而缺乏嘗試的勇氣?多少次面臨窘境因為害怕而顯得手足無措?亞瑟所擁有的那份勇氣和智慧是很多成年人都不具備的:當他解讀出外公留下的通道密碼,義無返顧地開始准備時,沉著而冷靜;當他面對強敵進攻時,又毫無畏懼、勇敢戰斗;當他和同伴們被逼上險境時,他機智而敏銳。這一切都是亞瑟身上所體現的靈動光芒。還有迷你王國的公主賽琳娜,貴為一國之公主,她性感傲慢,但同時又勇敢堅強,有著超越年齡的成熟與理智。而她和亞瑟之間的懵懂愛情也令觀眾覺得頗有情趣。當然還有迷你國王子貝塔枚許,他的造型非常可愛:敦敦實實、矮矮胖胖,讓人不由地喜歡;性格更是天真活潑,單純至極:當他在透明的玻璃上畫下一個鑰匙,當他睡在柔軟的花蕊中,當他背著沉甸甸的書包跟亞瑟和賽琳娜上路時,我們看到他的光彩,這是否也在呼喚成人心中那點殘存的童心與無邪?其他人物,譬如迷你國國王、歌廳的MAX、壞角瑪塔扎德……一個個也都個性鮮明、生動活潑,令整部影片閃現靈動的光彩。
㈥ 尋電影《我的名字叫可汗》的觀後感
這部電影,一定有很多人叫好,被感動,被勵志,被啟發。
好比當年的阿甘。
可是,阿甘身後站著的是他偉大的母親,可汗身後站著滴是一位恐怖的編劇。
可汗的母親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只有好人和壞人,編劇又透過影片告訴我們,不能因為一個壞人而去否定其他的好人,可是他們都沒有告訴我們另外一個事實:更不能因為一個好人而去忽視其他壞人的存在。
盡管這部電影確有發人深省之處,但是,作為msl的主創人員又在這部電影里注入了太多私貨,令這部電影及其偏激。美國白人在電影里非黑即白(其實基本都是黑的),說明這部電影的主創人員觀念的非黑即白,這是電影的致命傷,也反映出這幫msl主創班底對美國人的無知與偏見,更可笑的是,這部電影本身就是說偏見這事兒的……
我們離開電影,看看我們這個星球上的世界。有個淺顯的現象:各個世俗國家如歐美,中印等等,莫不是多民族多信仰的混合體,而那些各個ysl國家在這點上做的不好。在ysl國家,異教徒被迫害是自古至今未變的事實和現實,電影中,美國人因為911而對msl產生惡感,這點固然偏頗,但是,電影中一個勁兒的放大美國人的這種偏頗,卻提都沒提現實中,美國人曾經自發組織保護msl學校不受激進組織的侵害這一簡單事實,甚至影片里所表達的觀點我在9年前就看到有美國人表達過。論對宗教的寬容和和平共處,世俗國家做的比ysl國家好太多了,世俗國家內的世俗平民比msl做的好的太多了,這點,msl的主創人員也是一點兒沒提。無論是以前的平民窟里的百萬富翁還是這部可汗,都對當年極端印度教徒對msl的一次小規模屠殺念念不忘,卻絲毫不想想這些年來,作為msl的恐怖分子這些年在印度、在泰國、在中國殺掉了多少人,而這些亞洲國家畢竟和歐美國家不同,他們沒有對msl做出過什麼戰爭甚至是簡單出格的行為。應該明確一點,這並不是一部典型的印度電影,甚至和真正的印度無關。
哪怕從影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簡單事實:真正不接納別人的是,正是msl自己。可汗要結婚,出於宗教考慮而斷絕親情的,是他的msl親弟弟;在只允許msl進入的qzs里宣傳極端思想煽動恐怖行為的,也是msl。這可不是電影情節,這是現實。而相反,接納別人的,卻是msl眼中的異教徒。要知道,無論是msl大批移入的歐美,還是一早就接受msl生活的各個亞洲國家,都還允許他們保留信仰和服裝傳統,但是ysl國家做的什麼樣?他們一直有這么個邏輯:在我們ysl國家,你們得尊重我們的風俗和信仰,在你們世俗國家,你們得尊重我們的風俗和信仰。以電影為例,可汗可以穿著它那身msl服裝這走那走,沒人抓他,沒人扒去他的衣服,但是在ysl國家,其他國家的女人不戴頭巾會怎麼樣?我們應該為了一部電影中的一個角色,就忽視了世界上存在的簡單事實嘛?我們應該為了一個好人而去忽視世界上的其他壞人嗎?
影片最後,十分可笑,一廂情願的去拯救美國南部的黑人。OMG,主創們你們拍這狗血情節或許是為了表達宗教和諧,問題是,咋就是你們msl去拯救jd教徒,其他白人就干看著呢?你們也太不拿美國人民當事兒了。
這不是一部好電影,不好之處在於,它用另外一種更罪惡的偏見去道德封鎖一種本當產生並會消弭的偏見。可汗是一名好人,然而,他的好只是他個人的事兒,跟他所屬的文化、宗教與種族無關。主創的把戲,在於企圖將可汗的個人之好捆綁到宗教之好上一起販售給觀眾。
這是這部影片的邪惡之處。
㈦ 一部好的電影的影評!1500字左右!急需!
《公元一萬年以前》——美國無極,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影院看完羅蘭
㈧ 求一篇任何電影的影評
讓子彈飛 集黑色幽默 動作 感情等於一身 很好看
讓子彈飛》的一些暗線,隱喻,野心和吹捧。 姜文拍電影,也圖個被認同。他的四部風格各異的電影,都有強烈的自我表達慾望。每一個片中的「我」,包括夏雨演的,都是他內心的部分投射。其前三部電影表現出來的選本、選角的眼光,節奏、鏡頭的把握,講故事談思想的水平等硬實力,在吾等小青年心中已然封神入聖。但姜文不滿足,他追求更廣闊的認同。《鬼子來了》被禁,《太陽》票房不佳,這些不認同的聲音在姜文心裡絮絮叨叨揮之不去。
兩年多後,姜文射出來的,是經過精心構化,尋求破局的子彈。他的野心是得到同行,大眾,小青年,大神和官府共同的認同。一言以蔽之:
我姜文,「站著」也能把錢賺了。
我從沒見過國產導演有如此之大的野心,這野心聽起來又如此的不可實現。同行是冤家,小青年想脫離大眾,大神要高於小青年。 最重要的是,官府認同的,小青年和大神就不認同。大眾同行還算容易同時取悅。但小青年,大神和官府這三群,在態度上冰炭不容。
現實正是如此,在官府放行,喉舌大贊之後,電影自身素質迅速贏得了同行和大眾的青睞。 廣大小裝青年們在短暫的觀望後,看到寧財神同學的一句「姜文王朝來了!」後立即拜倒投誠。羅永浩,今何在等大神迫不及待地跟跳出來,「日,評價這么高,不至於吧。(這電影沒啥思想啊)」,「下次拍個更有追求的電影」,「你們到底為什麼激動啊」。 更極端一些的人開始咒罵,「姜文背叛了我們背叛了理想,腐化了拜金了追求票房了」。「站著,也能掙錢」這種事在他們眼裡是沒門的。 「你媚俗了大眾,讓大家都看的懂,你就已經跪下了。」「你媚俗了官府,不玩政治諷刺了,你就已經跪下了!」。
連我這個不合群的小裝青年,看完後也充滿了疑惑。前兩小時被導演帶著高速狂飆,爽透了,結尾的節奏變化卻讓我無所適從。張麻子打倒了黃四郎, 最後卻一無所得,兄弟女人也離他遠去。他騎著白馬緩緩離去的場景讓我十分落寞。雖然最後的那場「起義」傾向危險…但這就是姜文電影里想說的么?
子彈呼嘯而來,透體而過,我卻沒一點感覺,好像沒打中一樣。搞的我連影評都不想寫了。
姜文說:「讓子彈飛一會兒」。
電影的開頭,張麻子對著白馬開了一槍,這槍瞄準繩結,打中卻不打斷。白馬繼續跑,繩索已不能吃力。讓「子彈飛了一會」,繩索終於斷裂,白馬才四散跑開。電影的結尾,姜文對我開了一槍。 白馬在我腦中賓士一夜一天,繩索終於斷裂, 我才舒服了。
如果你看見了那思緒拖出來的暗線,就會明白寧財神說錯了。「姜文的王朝,永遠不會到來」
影評這么多,吐槽點最多的就是周潤發飾演的黃四郎了。這個地主惡霸,說單詞,玩「介錯」,還總要拽拽文,錢也多的離譜。這些特質可笑,不必要,也不合理。 但揭開暗線的線索,就在於這些「不合理」。 影片的暗線,幾乎都巧妙得埋在笑料之下。姜文專輯看《讓子彈飛》《鬼子來了》《太陽》的朋友可以到銳影網www.ruifilm.com在線高清觀看 。
問題1: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1920.
葛優演的馬縣長,在剛進鵝城不久就說:「不好,我們來晚了,前任縣長已經把稅預徵到90年後了,都到2010年了」。 原著中故事發生在193X年,是姜文特意改到1920年的。
問題2:黃四郎只是個地主惡霸么? 沒那麼簡單
黃四郎交給假麻子(胡軍)地雷時,說了很多:「北中國我不知道,但這種限量版地雷,整個南國只有兩個」;「第一個在辛亥革命時炸了第一響」;「驚天,動地,還泣鬼神」;「1910,made in U.S」
辛亥革命發生於1911年,這1910年才生產。 黃四郎不但知道辛亥革命的地雷是什麼型號,還擁有唯一一顆雙胞胎地雷。 請問,黃四郎在辛亥革命中,發揮了什麼作用?
黃四郎參與了在武昌起義的核心策劃,是辛亥革命的老資格革命黨!不信?下面還有佐證
問題3:張麻子只是個土匪么? 當然不是
電影里很明白的說了, 張牧之,早年追隨松坡將軍(蔡鍔),17歲時即為其麾下手槍隊長。是講武堂出來的(考慮到蔡鍔,應為1909年成立的雲南陸軍講武堂)。蔡鍔在日本死後(1916),張牧之回國,落草。
蔡鍔何人?梁啟超高徒,民國開國元勛,護國軍神。 1911年辛亥武昌起義後20日,蔡鍔就在雲南發動重九起義響應革命。1915年又發動護國討袁並取得勝利。張牧之早年即追隨他,也算是 辛亥革命黨對老資格。
張牧之和黃四郎還曾是革命戰友? 影片給出了明顯的線索
問題4:1900的一面之緣?
張牧之與馬邦德赴黃四郎的鴻門宴時, 黃四郎說。「20年前,我和張麻子曾有一面之緣」。從影片可以看出,黃四郎一開始就知道假縣長就是張牧之就是張麻子。這句一面之緣,是他刻意點開的敲山震虎。影片確鑿的發生在1920年。 20年前就是1900年。
黃四郎和張牧之在這一年見過面? 那一年發生了什麼? 我們繼續從張17歲當上蔡鍔手槍隊長入手。
問題是,張牧之現在多少歲,又是那一年遇上蔡鍔的呢?
蔡鍔1882年12月出生,1899年在時務學堂的老師唐才常德資助下赴日本留學,1904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 回國後先後在湖南廣西雲南等地練兵。
如果張是1904年後見到的蔡鍔,那麼1900年時張牧之不超過13歲。 這樣的孩子不應引起黃四郎的注意。且1920年時33歲,似乎又嫩了一些。蔡鍔活到此時也不過三十七歲。 1899年之前的蔡鍔不過是個16歲不到的學生,雖然已經聲名不弱,但也不至於配個手槍隊長吧。 張蔡相逢,應為1899-1904年蔡鍔留學時發生。17歲的張牧之,又為何會給一個留學生作手槍隊長呢?
查了一下,1900年時,唐才常策劃在武漢發動「自立軍起義」。 蔡鍔聞訊即回國響應老師。但唐看他年紀小,就派他去湖南送信。 後來唐才常被張之洞拍平, 蔡鍔身在湖南躲過此劫,又回了日本(其實這時候他才改名叫蔡鍔,才去學軍事)。我以為,張牧之當上蔡鍔手槍隊長,正是這一年。 估計是唐才常不放心蔡鍔一個人走,派了張牧之這個同齡毛頭小夥子,給他當的保鏢--」手槍隊長」(估計是光頭小隊長)。 這樣算,1920年影片發生時張牧之37歲,也很符合人物形象。
黃四郎會在1900年認識張牧之,兩種可能。1是黃也參與了自立軍起義,在武漢或者湖南見過蔡鍔與張牧之。 2是蔡鍔把這個手槍小戰士一起帶到了日本,然後在日本和黃有過一面之緣。
我更傾向於後者, 因為黃四郎和張牧之,顯然都在日本混過不短地時間。
問題5:張牧之黃四郎都混過日本? 應該是,他們都對介錯很熟
先來介紹一下介錯:
日本人不愛上吊愛切腹,他們覺得切死自己挺光榮的。 但切腹挺難操作,一刀捅進去,一時死不了還特別疼。身體倒得七扭八歪,掙紮起來滿地的血,死相難看,特別不體面。故很多時候切腹者會讓一個信賴的朋友當「介錯」。介錯人手持長刀站在其身後,在自殺者的短刀切腹的一瞬間砍下他的腦袋。
切腹大家都熟,但介錯就相對冷僻。 更別說在沒網路和電視的1920年, 如果不是對日本文化相當熟悉的人,根本說不出這倆字吧。
黃四郎在鴻門宴上說「要是這三個人供出我來,我就切腹,請兄台當我的介錯」。 張牧之說「你搞錯了,介錯人用的是長刀」。兩個人應該都在日本待過相當長的時間。 尤其是黃四郎,好端端的中國人沒事誰能扯到切腹去。張牧之要在日本混,只能是1900-1904年。因為1904年蔡鍔回國後就沒怎麼去日本(其實我也不熟,蒙的),作為蔡鍔的手槍隊長,張牧之也不能去日本。等1916年8月,蔡鍔病重去日本治病,當時張牧之一定跟著去了日本,但估計這段時間他可沒興趣研究什麼切腹。何況11月初蔡鍔就病逝了。
回答了這5個問題後, 我們重新看黃四郎這個人。 他留過西洋,也留過東洋。說話愛拽文,冒成語,國學功底算不錯。你若把他看作一個土財主,這些設定顯然有很蹩腳; 但若把他看作早期便追隨孫中山的革命黨, 那些設定就很恰當。
黃四郎,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土財主。 他是一個腐化的前革命者,現當權派。 在鵝城,他是「官府」的代言人。
我總結一下暗線:
1900年,張牧之追隨蔡鍔到日本,並與黃四郎有一面之緣。
1900-1911年,張牧之和黃四郎在同一個革命陣營,但無交集。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武昌起義,黃四郎為核心成員。 10月30日,蔡鍔在雲南發動重九起義,張牧之也算核心成員。
1911年-1920年. 辛亥勝利後,革命者黃四郎,開始利用手中的權利斂財。他投靠了實力軍閥張敬堯(還是張宗昌? 其實我沒聽清楚。 總不能是張孝准吧)這座靠山後,愈發肆無忌憚,橫征暴斂,更以故鄉鵝城為根本苦心經營,控制了民國小半的煙土交易,大發其財。
辛亥勝利後,革命者張牧之,不求權錢,繼續追隨蔡鍔。 1916年蔡鍔死於日本,此後張牧之對時局失望,乾脆落草為寇。
1920年, 張牧之馬邦德來到鵝城,電影開始。張黃鬥法,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鵝城起義,勝利後張牧之分文不得,心愛的女人和他的兄弟們一起走了。這場「革命」,正如當年的辛亥革命, 他什麼也沒得到,甚至失去了很多。 他坐的chair, 也被別的man抗走了。
這就是姜文在此電影里內藏的政治隱喻。 誰會投入革命?蔡鍔這樣的英雄會,袁世凱這樣的梟雄會,但最後得權的一定是袁世凱;張牧之這樣的爺們會,黃四郎這樣的投機者會,但最後得利的一定是黃四郎。 當張牧之再次掀起鵝城革命,他不為財也不為權,不為女人也不為大眾。他對黃四郎說:「沒有你,對我很重要」。
如果你們覺得這個隱喻還不夠過癮, 鴻門宴上還有句台詞。「彼時彼刻?」 「恰如此時此刻」(謝絕聯想,請勿跨省)。
問題6:姜文要干什麼? 「讓子彈飛一會」
解決了前5個問題,我們就明白姜文如何同時取悅小裝,大神和官府三個群體了。 那就是打時間差。這是一部讓子彈飛一會兒才能被解讀出的電影,子彈中的火葯藏在喜劇和商業的外殼之下,躲過了官府的剪刀手。 他若明白無誤的指出黃四郎是由XX手段走上統治階級的惡棍,配合最後的「鵝城運動」,那這片死的絕對比寧浩的《無人區》還慘烈。等子彈飛完,官府醒過神兒來,影片都下映了。
從技術手段來說,姜文為追求這個飛一會兒才明白的效果,刻意的將每一條重要的線索後埋一個包袱以轉移注意力。 比如張牧之剛剛自陳身份,說自己跟松坡將軍混過。 觀眾還沒轉過筋想清楚松坡是誰,葛優就跳出來插科打諢:「那一年,我十七歲,她也十七歲...」。在逗笑大家之餘,將觀眾的注意力從「松坡」,「十七歲」這樣的線索上轉移開。避免影片立刻被看懂。
姜文的電影愛悄悄的牽扯些政治,但要把子彈對著官府打,未免自討死路。他准備打向誰? 這就是本文最後要討論的問題,也是姜文更大的野心所在。 看官們可以把他野心想的特別不怕死,但我可不敢胡寫。我覺得他把槍口對准時下電影界,對准某位電影界的官府代言人。
讓我們再回顧一下姜文那句「我姜文站著,也能把錢掙了」。這點野心,觀眾都看的出來,也不難理解這句有點揶揄悶頭掙錢的馮小剛。馮導豈是在於這點揶揄的人?還主動客串了湯師爺,和葛優聯袂出演賺錢眾。(馮導不但拍片賺錢發揮穩定,客串也是穩定的頭五分鍾就死。)湯師爺落水而死, 葛優演的馬邦德為求活命,一直在冒充湯師爺。 可以說,在電影里,葛優代表了馮小剛。馬邦德說的,就是湯師爺說的。也是馮小剛說的。
湯師爺要賺錢,他向誰跪? 官府代言人「黃四爺」。 他怎麼著掙錢? 黃四爺帶頭出錢,其他人就得跟著出錢,回頭把錢還給黃四爺,得利三七開。
張牧之要站著掙錢,也得在湯師爺的配合下,先忽悠「黃四爺」先出了一百八十萬兩銀子才行。
關鍵問題來了,湯師爺想賺錢得跪官府代言人黃四爺,馮導演想賺錢得跪那位爺?
時下電影圈裡, 有沒有一個「爺」,是公認的官府代言人呢。這位爺,如果像黃四爺一樣惡劣,已成中國電影的毒瘤,就夠好了。這位爺,如果像黃四爺一樣發家,先投身於「導」,一步步的向官府靠攏,終究成「爺」,就再好不過了。
有沒有這樣的一位爺,讓姜文這種爺們電影人覺得。「X爺,沒有你,對我很重要」。線索還在電影里
理解子彈的政治隱喻,突破點在於姜文相對於原著,對故事發生時間的改動。
理解子彈的現實所指,突破點在於姜文相對於原著,對角色姓名的改動。
在原著里,黃財主的原名叫黃天榜,」黃天棒」. 在電影里,叫作黃四郎,「黃四爺」。
韓三爺,您得多麼的無畏,才敢於把自己的名字,放在這片兒的出品人上? 您給這電影投了多少錢來著, 別是一千八百萬
(原著師爺姓陳,沒縣長這人。 電影里分別安上湯,馬二名。將將是個「馮」字,有點附會,放括弧里圖個好玩吧)
在電影後半, 張麻子對著黃四爺派出來的馬車,虛射一槍,「讓子彈飛一會」。 片刻,槍聲四起。
《讓子彈飛》上映一會後,終會成燎原之勢。其它手裡有槍的導演,編劇,演員,雜志,評論家們,都會迫不及待的把肚子里藏了多年的子彈打出去。
姜文必將瓦解一個「三爺的王朝」,「剪刀手的王朝」。讓黑馬們倒下,白馬們得以掙脫沉重的束縛。但」姜文的王朝」,永遠不會來臨。他會從容的從椅子上站起來,讓別人搬走。自己騎上白馬,悠然的離開我們的視線,化為一個傳說。
讓子彈飛一會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