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不可思異影評

不可思異影評

發布時間: 2021-03-10 00:59:44

① et外星人的影評 追分

艾里奧特,一個充滿著幻想的小男孩,有個老想著作弄他的哥哥和一個還不太會講話的小妹妹歌蒂,兄妹三個和不久前離異的母親住在一起。由於工作忙碌加上心情糟糕,所以母親時常會忽視和孩子們的關愛和溝通。E.T.,一個被同伴不小心留在地球上的小外星人,卻幸運地被善良的小艾里奧特發現,他瞞著媽媽偷偷收留下了孤獨無助的E.T.,給它吃巧克力,還把它介紹給自己的狗狗、哥哥和妹妹,雖然語言上E.T.和艾里奧特還無法溝通,但是他們的感情卻跨越了一切外在的障礙聯繫到一起,雖然他們的外型有如此大的差異,但卻都有著一顆善良敏感、渴望著愛和呵護的童心。在他們之間,建立起一種奇妙的心靈感應,E.T.難過的時候,艾里奧特也會感覺憂郁,E.T.病了,艾里奧特也跟著不舒服。孤獨的E.T.和孤獨的艾里奧特成了最好的朋友,於是他們都不再孤獨。直到有一天,E.T.不可避免地被大人們發現了。一個活著的外星人!這還得了!於是人們如臨大敵,警察、軍隊、FBI……蜂擁而至,大人們不顧孩子們的苦苦哀求,無情地抓走了E.T.,根本無視此時的它是那麼的無辜、脆弱和絕望,他們只想把這個外星人當成千載難逢的珍貴試驗品進行研究。艾里奧特在哥哥和夥伴們的幫助下終於從研究中心救出了九死一生的E.T.,不料大人們根本沒有放過他們,沿路設下重重關卡意圖攔截這支「營救小隊」,就在大人的眼皮底下,E.T.展現了它不可思議的神奇力量,帶著大家擺脫了「包圍圈」。在當初發現E.T.的樹林里,來接E.T.回去的外星飛船趕來了,一直念念不忘要回家的E.T.終於要走了,艾里奧特和戀戀不舍地和他的外星朋友告別,望著遠去的飛船劃破天際艷麗的夕陽,艾里奧特知道,他將會永遠永遠記住這段短暫卻美麗的友誼。
--------------------------------------------------
很小的時候看過,沒什麼記憶了已經,唯有的印象就是E.T.圓圓的腦袋和大大的眼睛。這次把在硬碟里放了很久的E.T.重溫了一遍。

Spielberg的片子總是很大氣,很有想像力,E.T.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從E.T.被同伴忘在地球上,到與Elliott相識,與Elliott溝通,慢慢與孩子們成為朋友,再到被大人們發現,最後離開地球,Spielberg發揮超凡的想像力,描繪了一個外星人在地球上可能會經歷的東西,相當「真實」地表現了這一過程。

雖然講外星生物,卻沒有絢麗特技,沒有巨大場面,一切都是平實的生活場景,朴實童貞的對話,完全從孩子的角度,從孩子的視角展現了外星人E.T., 大人除了Elliott的母親都沒有給正面的鏡頭,貫穿全片的從帶鑰匙的大人,自始自終只有下半身鏡頭,頗有反面角色的意味。

當看到Elliott騎著單車脫離地面,車筐里載著E.T., 映襯著潔白偌大的月亮,向著自由和夢想,激動的心情和釋放的感動也不禁和他們一起翱翔在空中,內心深處被震動了一下。無疑這已經是電影史上的經典鏡頭之一。

Spielberg拍E.T.時,正好是「外星人」,「飛碟」炒的火熱的時候,他大膽設想了人們對外星人不同的態度,人類到底應該如何對待外星球的生物,無疑Elliott一顆純潔的童心,對外星人的友好樂觀態度得到了Elliott的贊同。其實有沒有想到科技繼續發展下去的話,真的有一天如果人類去了其他星球,說不定也會面對E.T.面臨的情況,到時候人類就是「外星人」了。E.T.還是能帶給我們很多的思考,值得一看。

② 不可思異的觀後感

近年來,大銀幕上已是喜劇片的天下,但凡上映的作品,幾乎都有著喜劇的元素。從《瘋狂的石頭》再到《人在囧途》系列,無一不體現著喜劇的魅力之處。然而,這些喜劇片看多了難免會產生同一種感覺,畢竟能拍好喜劇片的內地導演少之又少。就目前大銀幕上的作品而言,除非有別出新意的喜劇故事,還是能吸引來觀眾觀看,否則沒有新意的喜劇電影再出現,內容上還是會給人有些蒼白無力之感,以至於越來越多的導演開始尋求在喜劇上的創新。
作為3D科幻喜劇電影《不可思異》,其便是在喜劇的製作上加上科幻元素再配以3D視覺效果的特效展現,以此來打造出華語科幻喜劇的新境界,也將打響本年度賀歲檔不可思議的第一炮。
《不可思異》是由著名導演孫周執導,集結王寶強、小沈陽、大鵬三位喜劇大大咖聯合主演的一部3D科幻喜劇片。故事主要圍繞三位喜劇大咖展開,通過王寶強飾演的唐力果為主線,以此來展現出的一部「笑中帶淚」的故事。
在這部故事中,主演和人物上的安排恰到好處,三位主演各司其職,分別發揮出各自在喜劇領域最擅長的技能。雖說同樣是玩喜劇出身,但是各有特色,尤其是王寶強和小沈陽最為突出,二人本身就代表不同門派,此次因劇本需要碰撞在一起,不僅滿足了觀眾的多種胃口,還展現出了二人有情有愛的一面。不過,正是在導演的精心布局下,以及大鵬的各種亂入中,才使得原本上下級之間的關系,走的越來越近,以至於畫面充滿著基情滿滿的味道。
在特效方面,不看不知道,一看準驚呆小夥伴的節奏。不必多說,有奧斯卡特效團隊做保障,小到么么噠,大到怪獸等等,3D效果絕對是國內一流頂尖水準,真正的奇觀再現,而「么么噠」這種國產CG生物的全新角色創造也是具有顛覆性的,更是具有吸引力的,就它在故事中的創造力和扮演的角色而言,也勢必會成為新一代人見人愛的「銀幕新寵」。
從整個故事來看,對於一位孩子早年夭折的父親來說,正是在3D特效的特異功能展現下,生活才充滿著樂趣,一切顯得內心也不是多麼空曠,為早年失去孩子而受傷的內心彌補了很多溫情。不管是出車禍疤痕消失,還是家中大變豪車,以及各種歡樂和憂愁,都離不開「么么噠」的特種技能,使之影片呈現出更加人性化,且又充滿著感人的一面,完全可以說是一部溫暖人心的科幻喜劇之作。
當然,正是導演在故事的編排和情感上的融入以及對科幻喜劇的打造上,都有著相當專業的水準,才很好地把科幻和喜劇元素融為一體,使之成功商業化,實在了得。
要說這種純商業的科幻喜劇片,導演還真是沒少下苦工,能在左手情感,右手商業中遊走成功,不僅填補了國內科幻喜劇領域的空白,還能打造出一部華語科幻喜劇的新境界,無不體現著他這四年間每一個故事和每一幀畫面都是經過精雕細琢,敬業程度可想而知。至於首次試劍科幻題材,可謂轉型成功,也讓他真正實現了大滿貫。

③ 七宗罪 影評

天主教明言七宗罪:「饕餮」、「貪婪」、「懶惰」、「嫉妒」、「驕傲」、「憤怒」、「淫慾」。沙摩塞是承辦兇殺案的資深員警,即將退休,而米爾斯是新手,一付興致高昂,自願請調至這一分局。星期一上午,一件兇殺案發生,兇手在冰箱後寫著「饕餮」,星期二,是一位律師,現場寫著「貪婪」,一天一個,依七宗罪而死。面對此案,沙摩塞心中有諸多掙札,住在這城市已久的他,早已習慣,冷眼看事情,本想不接此案,幾經考慮又留下來幫米爾斯,米爾斯血氣方剛,沖動易怒,故弄玄虛的兇手因而選上他做為七宗罪的最後一人-「憤怒」。強竟殺了米的妻子崔西來激怒他。讓自己成為「嫉妒」,米爾斯成為「憤怒」,強也贏得了這場游戲。沙可以退休了,但看著囚車中的米爾斯,究竟是社會始終如此不堪,或者天真單純也是一種罪。

這部出色的驚險懸疑影片對犯罪心理學也作了詳盡的描述,而罪犯通過聖經的道德審判來殺人,更具社會意義。一個警察最後卻成為兇手計劃的執行者,這是對社會和人生的諷刺,是對茫茫之中天主那七大信條的不可抗拒,還是象徵了這多罪該罰的人世間的混亂的生活秩序?正象影片結束時斯班瑟說的那句話「海明威說:這個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們為它奮斗。我只同意後半句。」
在電影里,七罪、七罰、七次下雨、故事發生在七天,甚至結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時,無處不在的「7」暗示觀眾:它是宿命的罪與罰。既然如此,宿命的悲劇是必定要屬於人間的,「上帝」作為「授意者」和「觀望者」,參與了整個事件。冷血殺手作為傳道者蒞臨人間,最終以身殉道。從某種角度看,悲劇中沒有正邪的區分,作為渺小的人類,只能接受宿命的審判。
然而《七宗罪》恰好利用觀眾對玄學的神秘感和不理解,劍出偏鋒的講一個連環謀殺的故事。 「Seven」在宗教上是個神秘的數字,這一點在舊約中有最充分的表現。上帝用七天造亞當,取出亞當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個頭的火龍(《啟示錄》第十二章第三節寫道:「有一條大紅龍,七頭,也戴著冠冕......
《七宗罪》向人們呈現了一個變態的宗教殺手。芬奇無意用血淋淋的感官刺激和大量的追逐場景來達到使人恐怖的效果。他並非對殺戮場面進行簡單的電影圖解,而意在揭示這種殺戮後後面的東西。這部電影塑了與以往電影中截然不同的一類殺手。《七宗罪》中的殺手殺人並非是因為嗜血,而是有著強大的理論信條加上妄念來實施他自以為的通過"審判"和佈道來拯救的目的。這才是最可怕的。這個殺手也許平時連一隻雞也不殺,但是他找到了依據來實施對人的毛骨悚然的謀殺。這種恐怖並非是親眼看到某種可怕場面時感官的自然反應,而是心理上的恐怖。這使得《七宗罪》這部看起來像是偵探片或類型化恐怖片的電影脫離了這些窠臼,而與美國社會現實生活建立起了心理上的聯系。
一個不正常的社會是產生這樣的殺手的根源。現實生活中美國持續不斷發生的連環變態殺手事件也在電影中不斷有所反映和體現。然而,現實中以完全相同的手段進行殘害的殺手雖然還沒有發現,但卻有很多在精神氣質和思想觀念上和他十分接近的人,讓我們想想世界各地近年來出現的邪教組織和連環殺手:太陽聖殿教、奧姆真理教、吉姆·瓊斯、郵包連環殺手大衛·卡欽斯基……最終都是以悲劇收場。
《七宗罪》使人們接觸的是最黑暗的人性的一面,盡管它是虛構的,可是它的氣息已經進入了現實的思緒和情感之中。正像片中老偵探說:"如果我們抓住了John Doe (殺手),而他本人就是魔鬼和撒旦的話,那也許是我們所期望的。但他不是魔鬼,他只是一個人……"有什麼能比一個人做魔鬼的行徑更為恐怖的嗎?但更為恐怖的是,殺手的動機是以宗教為名義的。在殺手的徹底瘋狂里似乎還有某種理智,這是最恐怖的事情。這部電影並非是關於殺戮,並非是關於一個人如何干出魔鬼般的行徑的,而是關於那種殺戮的動機,以及這個動機的由來和它後面的東西。
劇情陰暗、主題悲觀、手法低調的警匪片,卻因為劇本結構的新奇、演員表現的優異以及導演別具一格的敘事風格而變成了一部叫好叫座之作。故事背景是一個整天下雨的不知名城市,摩根·弗里曼飾演一名即將退休的老刑警,而布拉德·皮特則是懷抱理想熱情來這里上任的新人。他們碰到了一連串離奇的兇殺案,兇手故意在現場留下人類的七個罪誡「暴食、貪婪、懶惰、淫慾、驕傲、嫉妒和憤怒」,跟警方大玩心理戰。一冷一熱的警探組合終於逼到兇手投案自首,卻無法改變既定的悲劇命運。導演戴維·芬徹在銀幕上呈現出一個令人觸目驚心的社會黑暗面,由凱文·史派西飾演的兇手在終場前發表了一段自辯之詞,更具高度的反社會煽動力。
讓觀眾希望他活著的人在結局死掉,這永遠是讓你的電影被人們記住的有效手段之一.於是,年輕警察米爾斯的妻子翠西死了.事實上導演並沒有讓我們看到翠西被兇手割下來的頭,可是我們都明白,處於極度悲憤下的米爾斯開槍打死了兇手------這是一個智慧,堅忍,瘋狂的罪犯.於是,罪犯完成了他的罪惡的藝術品.最後兩種原罪------罪犯死於嫉妒,而米爾斯因為憤怒殺了罪犯,也背上了原罪,等待審判(來自人間...).
關於罪犯:
貪吃,淫盪,貪婪,懶惰,高傲,嫉妒,憤怒---------這就是七宗原罪.影片中的罪犯在前半段一直沒有露面,但是他作案的手法確實已經讓所有的人感到震驚.他可以強迫一個人吃到胃漲裂和內出血;他可以花一年的時間精心"養育"他的受害人;為了完美的犯罪過程,他把自己手指頭的皮膚剝去,以免日後留下指紋.全部的過程都在在這個罪犯的掌握之下,一步一步,我們隨著罪犯的帶領下,欣賞這他引以為豪的犯罪過程.七種原罪在時間橫行,我們已經見怪不怪.但是,其實這才是最大的惡魔,而我們的兇手只是這些罪惡的一個化身.每天都有人因為貪婪而死;因為嫉妒而死,因為憤怒而死......我們天才的導演大衛芬奇也許就是想告訴我們: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上,太多的人已經迷失了自己.就連那個身為警察的米爾斯,最後也因為愛妻被害而失去理智,開槍殺死了罪犯.事實上,這也是我們自身無法控制的,也是我們無法抵抗的,這個完美強大的罪犯,已經把這些寓意都展現給我們.看著他心平氣和得到警察局裡自首的時候,我就知道這一切,剛剛開始......

關於影片:
大衛芬奇無疑是一個天才,這樣的一部電影拍在我們面前,除了為他鼓掌,為他流淚,真的沒有什麼別的可作.這個題材的成功和演員的到位我就不想多說了.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每一個細節都是把握的那樣完美.剛剛搬家過來,所以需要磨合,所以家裡會體驗到地鐵的恐怖,所以兇手可以在家裡找到他的妻子並殺害.我原以為拍電影很容易,現在才知道這和做飯一樣,泡方便麵也叫做飯,滿漢全席也叫做飯,究竟你是什麼樣的廚師,看看你作的飯就知道了。
影片描述一個連環殺手和兩個警探的故事。此君精通古典文學,他精心設計了一套向邪惡世界挑戰的方法:根據西方古典文學的說法,人有七宗罪,分別是貪吃、懶惰、荒淫、憤怒、妒嫉等。他為每一宗罪找到一個代表人物,然後用以毒攻毒的方式置該人於死地。比如,他強迫一個貪吃的胖子不停地吃,直到撐死。

④ 不可思議觀後感不可思議!

在外面玩,借宿。大概11點的時候,隔壁突然響起了廣電總局的片頭,這部電影是《不可思異》(不要問我怎麼知道的,我還知道電影裡面的外星人叫「么么噠」、王寶強的代號是sb,真是有趣的梗呢。)
但我同樣身為一個外(xing)人,也不好說什麼,畢竟屋裡其他人都沒表示什麼。也許是電腦在我隔牆的位置吧,我覺得影院聲音都沒有這么大,特別是小沈陽唱片尾曲的時候。
但這時我是痛並快樂的,畢竟這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終於結束了。我想我終於可以睡了吧,然而,廣電片頭再一次響起!我瞬間方了,會不會是播放器自動循環播放?看電影的人不會是睡著了吧?為了回應我的疑問,緊接著,一句「這個世界上所有人都是為了錢」的台詞,打破了我的擔(huan)心(xiang)。
你以為你是通宵場呢?我大怒,使勁敲牆。但讓我沒想到的是,隔壁馬上敲了回來,而且還是跟我同樣的節奏,「梆梆~梆」。
這是什麼意思?他是要戴耳機?還是要跟我SALA?我在床上靜靜地等待結果,然後過了一會兒,他貼心把音量調低了!把音量調低了音量調低了調低了低了了!!!
真是不可思議!
不說了,已經睡不著了,先寫個影評壓壓驚,開始聽這部不知名電影。
順便說一句,《不可》雖然是爛片,但它有一句搞笑的台詞,絕對是2015年度最佳:「這么晚了,還讓不讓人睡覺了?!」真的!全片只有這句,聽到我就笑了!

⑤ 很急!關於紀錄片《紅跑道》的影評。不要觀後感!


開頭,是一個個小小的小朋友們一個接一個地伴隨著隨著教練的大聲喝罵跳進了固定的鏡頭里,鏡頭的背景是一色的大紅,教練的方言語匯豐富而帶有調侃,小朋友們的表情也各富特色,人物的個性似乎在一開始就那麼鮮明直接地交給了每一個觀眾。就這么,一下子叫人扎進了他們的世界,直到全片結束。



片子講述的其實是一群練體操的小朋友的普通生活,看起來就好像是簡單的生活片段,普通平實。然而漸漸的,當圍繞小朋友們的家長、教練們一個個接連登場後,你才發現原來鏡頭切開的,是當下這個鮮活社會的一個小小截面。導演似是偉大的手術大師,他總是不露聲色地、卻有選擇性地把一些看似平淡瑣碎的細節呈現給你,然後讓觀者在自己的腦海中去鏈接,繼而發酵。

在這部片子里,我們不僅看到了一群自小就開始接受看似枯燥甚至殘忍的體育訓練,我們還看到了小朋友們身後普通人家庭的真實生存狀況,而他們便是這個繁華時代里總被忽略或被概括化、概念化的人群。艱苦的童年背後總是背負著超過常人的困境與希冀。感謝這部片子讓普通的新上海人、隔代撫養孩子甚至領養孩子的老年人,及至本身處於壓力之下的普通教練員們的真實的情感狀態呈現出來,並作為這個時代真實的印痕。



2.

而耐人尋味的,總是那些無法一言明說的東西。比如,這個世界的殘酷的現實性與人性理想的一面,一個小朋友說:我不要冠軍要留著小辮子(因為教練說要去比賽就必須把留了8年的小辮子剪掉),另一個小朋友回答爸爸為什麼去北京不去看奧運會時說,那我要練體操怎麼辦啊。比如教練在嚴厲甚至不近人情的訓練方法的背後的立體、豐滿的人物情緒,另你很難武斷地下結論,這是對的,那是錯的。就好比片子里美術老師讓小朋友畫自己心目中的金牌,想像自己獲得金牌後會怎麼樣,至少我看到的,是很感動的東西,而未必是一些評論說的一種對小孩過於功利的教育。看片子的時候,在起初的不忍以及由此激發的本能的抵觸之後,甚至有念頭覺得這么小接受殘酷的身體訓練以及及其現實的理念訓練,是不是這是提前社會教育的一種,在這個世界倒是值得慶幸的事呢?就像導演自己說的,好比有些體制的確不合理,但是就是有存在的理由。就這樣。很多事都這樣。

其實最後去比賽小朋友們都獲獎了,團體金牌。我想這也是最通常的一個結局。但導演不想把這作為結尾。因為不想去證明什麼。這反而與這部片子的整體基調與理念非常契合,同時也圓滿了。因為本質意義上,這不是一部兒童片,也不是一部「人間體育」。






3.

攝影也非常棒。幾個鏡頭唯美異常。記得三個印象很深的畫面,一個是仰拍的幾柱香遙對皓月,一個是以摩天大樓為背景的蹲坐的小孩,一個是路燈與月夜的對話。。。

做著體操動作時的小朋友很少通常體育節目似的鏡頭,經常是特寫或者全景,鏡頭的變化,讓心的距離貼近了。

音樂來自《秋天的蟲子》樂隊。干超說是荷蘭人選的,卻差點找不到作者。幾經周折才找到可以支付版權的對象。好像樂隊已經解散。說實話,音樂在里頭很貼,很貼。回來在網上很幸運地找到了試聽,卻似乎有那麼一首始終找不見。兩個小朋友鄧彤和小王一起吊單缸的「標志性」長鏡頭時配的音樂倒是似乎找到了。很感慨,多年前對門的同學每晚練個搖滾每晚,而直到現在才總算找到一些感動的入口。而想當年的自己卻總是塗鴉一些風輕雲淡的音符擺弄一些黑白無常的棋子,歲月曾經交匯,卻終於走向一個的遠方。



4.

導演干超。

自從《房東蔣先生》之後就開始欣賞並關注。

主持人問如何才能拍出獲獎的紀錄片呢。對於這個「超現實」的大雷,干超自述出發點很簡單,只是為他們記錄一段歲月。或就是由於出發點簡單,所以片子顯得更加開放和豐富,因為沒有功利。干超說其實還有一個原因,說拍小孩是之前的願望,而體操的小孩具有動感,好看,比如相對琴童。同時時間也有限,體操相對自由,相對課堂學童。



而更重要的,其實應該還有際遇。干超說那天先遇到了姚明,接著推開隔壁的門便看到這批小孩。我想應該是這一瞬間的感覺才是最重要的。或者導演獲得了多重的強烈的對比。當下的明星和似乎是明星的過去,巨大的明星和渺小稚嫩的訓練者,一群痛苦著卻又喜歡著的而你陌生的東西。這或就是拍攝的沖動。

而看一個人為什麼成功,首先應該看他在思考什麼。或者看這個世界的角度。不然有沖動也未必拍得出味道來。如果要探尋這部片子所謂成功的奧秘,或就是這些一步步關聯的內在的因素以及外在際遇的激發。五個月的業余時間,沒有內在的理念是難以成為這部片子的。



而對於觀者而言,好的文藝作品的內核似乎都在於分享。不是孤芳自賞,也不是諄諄教導。不是顛覆,不是批判,不是「揭秘」,不是嘩眾取寵。。。而僅僅是呈現。更難得的是帶有思想的呈現。

或許殘酷的體育競技與稚嫩的幼小兒童之間的對比過於強烈,而其中夾雜著豐富的見仁見智的內容,才賦予了這部片子耐人尋味的內涵吧。

重要的是,呈現的是內心的真實的多面的東西。則評價是交給觀眾的。



5.

干超還自述了一個片子的優勢。他感嘆中國人都不容易。朴實隱忍。所以人物在鏡頭前有很多真實情感的流露。這在國外是不可想像的。的確,這也是觀片過程中最吸引人和打動人的地方。聲音方面導演也自謙了,非常好,幾乎就以為是電影的效果了。

國人的確如此。美德天然。而我疑惑的是為什麼總是要在國外獲獎以後才可以得到承認甚至追捧,是不是只有象《紅跑道》這樣幾乎沒有收到什麼制約和管束的作品才可以抵達「真實」(因為現在的這個紀錄片展映活動的名稱就叫真實中國)。

從某種角度來看——如果我們和導演一樣站在這片跑道的上端來俯瞰這個世界,我們自己及至整個時代似乎都還是在紅跑道上起步的小孩,偉大的經濟計劃與稚嫩的文化肩膀,殘酷的物質教育與微弱的社會自覺,面對巨大的致富沖動,單行道上飛奔的我們還可以支撐多久?

鏡頭里沒有答案。

⑥ 不能說的秘密的觀後感

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愛戀,一個不能說的秘密,一個不可思議的答案!
周傑倫所飾的葉湘倫是一個音樂系的高中生,周董的演出顯得非常本色,好像他就是在演自己!在葉湘倫的身上,我們可以找到很多與周董共鳴的地方!同樣的做派,同樣對音樂的狂熱和執著,也許在一定程度上葉湘倫便是周傑倫在電影世界裡的化身!葉湘倫又著出眾的音樂才華,在被一首神秘的鋼琴曲吸引後,他認識了清秀脫俗的路小雨,小雨的出場顯得那麼的自然,而兩人的相遇相知相愛似乎也是那麼的順理成章!桂綸鎂飾演的路小雨是一個神秘的女孩子,因為每當葉湘倫想進一步了解她的時候,她總會笑著說:秘密哦!
就是這樣一個神秘的女孩子如一縷陽光一般照進了葉湘倫的生活!路小雨的臉上總是掛著微笑!因為她幸福於在二十年後遇見了一個有緣人,一個和自己喜歡同一首曲子的葉湘倫,也正如路小雨所說,我能遇見你已經很神奇了!這個高中女孩子給人的印象總是那麼的清爽,那麼的不修邊幅,她總是偷偷地笑,偷偷地品味自己的幸福!她屬於兩個時空,但是她的心卻只屬於一個人!路小雨的秘密便是那個不能說的秘密!也許在影片之初那會認為小雨只是一個有心事的小女孩,我只想說其實我們不必將她異化,因為我們完全可以把她當作一個懂得愛的女孩!那層神秘就讓它隨著青春揚長而去吧!戲中的女二號是一個叫晴依的女孩子,也許她的戲份並不多,但是僅從幾個鏡頭我們便可確信一件事情----她喜歡葉湘倫!晴依是一個為了誤會而生的角色,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她所促成的誤會讓葉湘倫和小魚錯失今生,但是我們何必責怪呢?這就是青春,這就是矛盾!晴依擁有一顆無法掩飾的歡心,也許直到後來她也不知道那個不能說的秘密,晴依給我們留下的是她的羞澀還有她的純真!
學校的校長也就是葉湘倫的父親,他是一個古怪而有趣的大叔,他總是對葉湘倫嘮叨,說我之有一個兒子!父子間是由距離的,或者說是隔閡!父親想拉近這段距離,可是他卻忘了青春早已不屬於他,留給他的只有對青春的眷戀和對往事的回憶!
可以穿越時空的神秘琴譜,來自二十年前的路小雨,這是這個不能說的秘密的出人意料的答案!如此的劇情實在令人驚嘆,驚嘆於它的浪漫,驚嘆於它的唯美!我們感動於葉湘倫與路小雨在桌上用塗改液寫下的對話,為葉湘倫追愛的執著和流血的雙手而熱淚盈眶!這就是青春,青春無悔!
一曲又一曲美妙的鋼琴曲,給我們帶來了一次聽覺盛宴!我們在電影里再次領略了周董的音樂才華!好電影不能少了好音樂,不能說的秘密留給我們無數美妙的音符,青春的旋律!
一個屬於青春的秘密,一段屬於愛情的故事!

⑦ 觀電影《致命伴旅》觀後感

[觀電影《致命伴旅》觀後感]2011年2月13日,我們去沃爾瑪3F新開的銀都電影大世界觀看了兔年第三部電影《致命伴旅》,太精彩了!是劇情/驚悚片,由好萊塢安吉莉娜·朱莉和約翰尼·德普主演,劇情環環相扣,一路緊張迭盪起伏,,觀電影《致命伴旅》觀後感。到了影片的最後才知真正的結局。【劇情簡介】《致命伴旅》講述了一個國際刑警去海邊度假時,邂逅了一位美麗的神秘女子。在短暫的美好時光後,女子卻突然失蹤。這個偶然出現在他生命中,後來又神秘消失的女子被證實是一名罪犯。可在追捕過程中,一場更加險惡的陰謀也在悄悄展開。朱莉在《致命伴旅》中飾演一名國際刑警,在追捕與自己有過情史的罪犯過程中,讓德普扮演的美國遊客捲入陰謀。影片翻拍自2005年法國驚悚片《逃之夭夭》(Anthony Zimmer),原定由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和查理茲·塞隆(Charlize Theron)擔當主演,但是經過一系列的換角風波後,男主角曾從最先的克魯斯換成了薩姆·沃辛頓,但最終製作方又把目光鎖定在了約翰尼·德普身上。該片導演是德國的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這是他繼憑《竊聽風暴》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之後,進軍好萊塢的第一部電影。這不是一部簡簡單單的翻拍之作,朱莉和德普在本片產生的化學反應足以讓看過原版的觀眾同樣對本片感到不可思議。--《娛樂周刊》《致命伴旅》雖然沒有差到讓人崩潰,但它那跳躍式前進的劇情對本片的打擊是致命的。--《娛樂周刊》【影片看點】朱莉&德普夢幻組合氣場十足安吉麗娜·朱莉配約翰尼·德普,這是怎樣的一個組合,也許只能用"性感、夢幻"兩個詞來形容了,雖然德普在片中沒有《濃情巧克力》中的瀟灑,又不似《加勒比海盜》中古怪,而是個十足痴情的憨男,但渾身上下依舊充滿不可抵擋的魅力;而朱莉則放下女中豪傑的身段,變身優雅女郎,尤其是她在片中造型多變、風情萬種,無論緊身短裙還是黑色禮服均是高貴優雅又不失性感,更有紅唇睡袍的致命誘惑;愛家出名的約翰尼·德普近年很少在大銀幕與女明星有肌膚之親,但因為《致命伴旅》主題建構在"性與謊言"之上,潔身自愛的他免不了被安排和朱莉來段養眼的激情戲碼,被美色電暈的德普就算被追殺圍剿也不悔陷入愛情騙局,最後還死心蹋地的對朱莉深情告白說:"我一點都不後悔親吻了你",一語道出他在片中為愛痴狂的純情表現,不過,我們應該相信德普嗎?也許他只是用表相欺騙了我們。德普和朱莉一直都是當之無愧的吸金猛將,單只是2010年,由德普主演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在全球收獲了逾10億美元,而朱莉的上一部作品《特工紹特》也賺取了2.7億美元的全球票房,如果你想看看離開蒂姆·波頓的德普和不再大打出手的朱莉如何擦出愛火,《致命伴旅》剛好可以滿足你的好奇心。局中局&謎中謎希式懸疑一路到底《致命伴旅》迷局開場,一路吸引觀眾直到揭開懸念,有著典型的希區柯克式架構,畢竟,懸疑片的觀影快感就在於謎底揭曉的那一刻,在這方面,影片做得還是比較到位,《致命伴旅》翻拍自2005年蘇菲·瑪索和伊萬·阿達勒聯袂主演的法國驚悚片《逃之夭夭》,既然能被好萊塢相中,自然是原作劇本有特色,影片獨特之處在於"愛情計中計",約翰尼·德普就好像希區柯克名作《謎中謎》的奧黛麗·赫本,無端捲入各路人馬追殺,偏偏又有著"明知道險路勿近,偏要勇往前行"的一片痴情。說到底,德普和朱莉的身份之謎始終是懸疑劇情的重點,當然,最後還會套用"變臉"公式來破解謎局,不過,兩位巨星的氣場顯然蓋過了這一切,觀影快感究竟是來自於最後的揭曉謎底還是對俊男美女愛情歸宿的關心,就看你的個人感受了。歐陸之旅相伴威尼斯美景盡收眼底從大衛·里恩的《艷陽天》到伍迪·艾倫的《人人都說我愛你》,再到《偷天換日》、《皇家賭場》,歐洲著名的水城威尼斯一向都是導演們最鍾愛的外景地,這里不僅僅是談情說愛的浪漫之地,亦是華麗動作戲的秀場,不過在大多數電影是浮光掠影或者蜻蜓點水,當這座性感的城市迎來了德普與朱莉這兩位頂級性感"致命"男女,一座古城的現代魅力才得以真正彰顯出來。《致命伴旅》從法國巴黎出發,歐鐵行駛在風景如畫的歐陸平原,約翰尼·德普邂逅了神秘冷艷的女郎安吉麗娜·朱莉,隨後朱莉精心設局在美輪美奐的水城威尼斯色誘德普,還主動玩起老公老婆游戲,一步步讓他掉入復雜的跨國犯罪陷阱,最後成為警界與黑道追殺的通緝犯。片中出現了眾多威尼斯的經典地標性建築,比如主角們乘遊艇兜風時,鏡頭中出現的是宏偉的里亞托橋、聖馬可廣場,安康聖母教堂,還有威尼斯最受歡迎的奢華觀光酒店丹涅利宮酒店均在其中。觀眾在欣賞電影的同時,還能領略到義大利獨特的地中海式風光。索尼億元投資精心打造動作升級既然是重金翻拍,就必須要是升級版,何況這又是一部好萊塢重新包裝的歐洲電影,無論是卡司還是場面都要超越原版,顯然,原版的奇情故事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雖然整部影片主打的是"愛情"主題,但還是揉入了不少驚險動作的成分,由於索尼哥倫比亞公司斥資一億美金的大手筆翻拍,自然令視覺效果得以升級,而威尼斯水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更是打造"快艇追逐"的絕佳場所,於是《致命伴旅》中你可以看到朱莉駕船躲避黑幫槍林彈雨、冒險救出德普的動作戲橋段,當然,再炫目的動作,最終都是為了愛情,觀後感《觀電影《致命伴旅》觀後感》。此外,如果你是007系列的影迷,也許還有個意外的小驚喜,第四代邦德的扮演者提摩西·道爾頓也在片中客串了一角,有意思的是,他這次的身份成了手下有很多情報員的特工頭子Jones,從James到Jones,一音之別,身份不同,手下也不似007那般干練,尤其下令開火的橋段,更是帶出淡淡的喜感。《竊聽風暴》金獎導演進軍好萊塢說起導演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的名字,既不容易記,又感覺很陌生,不過提到斬獲第79屆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德國影片《竊聽風暴》,相信影迷再熟悉不過,要知道,這可是弗洛里安的長片處女作,當年不僅橫掃當年的德國電影獎,更是獲得歐洲電影獎的青睞,當然,奧斯卡小金人的分量才是最足的,好萊塢投資商敢於把《致命伴旅》這樣量級的大製作交給一個德國導演手中,自然是相中了他的才華橫溢。在《致命伴旅》中,開場依舊可以看到特工監聽的戲份,不過完全已經沒有了《竊聽風暴》中厚重的歷史背景,這部"貓鼠游戲"般的商業片也成為弗洛里安進軍好萊塢的頭炮作品。重現經典時代明星風采近年歐洲電影當紅,西班牙、法國、瑞典等國的影片先後受到好萊塢青睞,《死亡錄像》被翻拍為《隔離區》後,《生人勿近》也被《科洛弗檔案》導演馬特·里夫斯翻拍成美版,《遊客》同樣也追隨這股歐洲電影翻拍潮,影片翻拍自2008年根據帕翠西亞·康瓦的暢銷小說改編的法國驚悚片《逃之夭夭》,蘇菲·瑪索與伊萬·阿達勒的組合則變成了約翰尼·德普與安吉麗娜·朱莉。一開始,許多該原著書迷對朱莉很不買帳,認為她的外型太異國風情,與書中那個短發干練的主人翁大相徑庭。原著作者康瓦也坦承她的第一人選是朱迪·福斯特,可惜朱迪婉拒此片。不過導演馮·多納斯馬則認為,自己沒有理由拒絕朱莉,"她演過很多動作片,但其實她很女性化,溫柔而且聰明,我想將影片拍得輕松和充滿娛樂性。"誠然,朱莉與德普的加盟給影片增加了很多關注度和娛樂度,但對於這兩個演員的選擇,馮·多納斯馬有著自己的初衷,"人們常說這個時代已經再也找不到像格蕾絲·凱利或加里·格蘭特這樣的演員,但我對此並不認同。在我眼裡,約翰尼·德普和亨弗萊·鮑嘉一樣出色,安吉麗娜·朱莉比麗塔·海華斯更有魅力,他們只是沒有像老演員一樣經歷那個黃金時代。如今各種大製作的類型片中掩蓋了他們作為演員的天賦,因此我想通過這樣一部電影吧他們的才華展示出來。"為了呈現導演希望達到的這種效果,兩位演員也都非常努力。朱莉認為,《遊客》的感覺接近於《捉賊記》和《西北偏北》這一類的影片,而為了演活片中那位受過教育、舉止優雅的英國女人,她還專門去上了儀態課,"可能因為我是美國人,習慣用快速的時間和方式去辦事,然而片中那卻是個優雅的英國人,所以我的拍子也要變慢一點。"同樣難倒兩位大明星的還有一場跳舞戲,朱莉說,"我和約翰尼都跳得不好,上了多次舞蹈課程也常跳錯。那場戲導演要求拍得嚴肅和優雅,所以對我來說挑戰性很高。"導演則透露,"起初德普要求只是站在轉盤上,我請求他去學跳舞,並找到很好的排舞老師安排每周練習,他開始被大家的努力打動,結果效果非常好。"男人不壞,女人不愛,所以伊利斯愛上了亞歷山大--一個壞男人,監守自盜地偷走了黑幫老大的七億四千萬英鎊,被十四個國家通緝,耍的各國特工團團轉,也讓他最愛的女人團團轉。伊利斯不是普通的性感女郎,她是蘇格蘭的精英特工,設下粉色陷阱來套住那隻狡猾的狐狸,沒有人可以拒絕她,但她卻失職了,因為她愛上了那個壞男人。她已經兩年沒有見過他了,只是偶爾會收到一隻神出鬼沒的信封。為了見到愛人,不喜歡受人擺布的她也只好踏上了去威尼斯的快車。他讓她找一個替罪羊!好吧,她選擇了弗蘭克,一個平凡拘謹的數學老師,規矩地抽著電子煙,看到漂亮女郎會手足無措。不過他是一個好男人,任勞任怨地聽從她任性的指派,不去追究她的小秘密。在威尼斯的豪華酒店,壞男人亞歷山大如同魔法師一樣留下了一衣櫥的華麗禮服和珠寶--每個女人都會為這份小禮物心動的,所以好男人弗蘭克只能乖乖地去睡沙發,在夢里與邂逅的神秘女郎送上一個吻。壞男人亞歷山大惹了大麻煩,蘇格蘭要抓住他,黑手黨要殺了他,於是遇到禍水的好男人弗蘭克遭了殃,笨拙地穿著條紋睡衣在威尼斯屋頂玩跑酷,被不明所以的警察塞進拘留所,還在半夜同黑手黨來了一次驚魂的水上追逐,但他卻沒有對讓他遇到這一切的伊利斯抱怨一句。"我沒有後悔吻了你。"看著弗蘭克無辜的表情,伊利斯後悔了,她讓他離開,可是他又回來了,穿上筆挺的晚禮服,笨拙但是堅定地邀請她跳上一曲。那神秘的情書又來了,壞男人亞歷山大邀伊利斯來到了一座優雅的豪宅,可是她在這里只看到了心狠手辣的黑手黨。蘇格蘭為了抓住壞男人亞歷山大花了八百萬英鎊,抓狂的特工寧可犧牲伊利斯也要抓住他,他會出現的,他不會拋棄她。所以,他來了,好男人弗蘭克站在了黑手黨面前,堅持說自己是壞男人亞歷山大,要他們放了心愛的女人伊利斯。最後一刻,特工們還是沒有浪費納稅人的鈔票,救下了這對情人。他驚喜地看著她:"你說你愛我。""是的!""亞歷山大呢?"伊利斯柔腸百轉:"我也愛他!".他微笑著打開了只有一個人能夠打開的保險櫃。"那麼現在你可以愛我一個人了!"天吶!好男人和壞男人就是一個人。無關劇情,無關演技,在這個情人節里,伊利斯得到了一個最完美的情人!沒有女人會拒絕Johnny Depp,無論他是在搞怪還是滿臉無辜地看著你。〔觀電影《致命伴旅》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⑧ 少年派的影評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活著的野獸還是死去的好人

幾年前我在美國訪學時,有很多機會被傳福音,每次在我百般抵抗後,聽到最多的一句話總是:「你怎麼能不信呢?」這一刻,在信徒們悲憫的眼神中,我一定是一個被神遺棄的可憐人。很對不起他們的是,對於一個死硬理性派來說,即便是皈依,也得必須給個理由。我想反問的是:「我為什麼要相信,如何『選擇』去相信?」

那一段被傳福音的經歷可以部分解釋我喜歡《少年派》的原因,這部電影雖然未必給出讓我滿意的皈依理由,但至少它做了這樣的暗示:信仰並非無理由的皈依,而是一種主動的選擇。

雖然很多人似乎不這么看,但我還是覺得《少年派》無非就是一個關於信仰的故事:我們如何獲得信仰,以及人性中幫助我們獲得信仰的「靈性」如何面對人性中與信仰相悖的「獸性」?

少年派原本是信徒,但他曾經失去信仰。雖然我們很難知道少年派究竟是在什麼時刻失去信仰的(因為我們不知道他的經歷的真實細節),不過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下的經歷對一個人的信仰會有怎樣的觸動:

暴風雨,貨船沉沒,少年派、母親、廚師和水手成為救生艇上的倖存者,食物很快短缺。水手腿斷,在截肢手術後,廚師用水手的斷腿做魚餌釣魚。很快,水手死亡,廚師將水手肢解後晾乾作為魚餌和直接吃的食物。後來母親與廚師起爭執,母親被廚師殺死。後來憤怒的派將良心有愧的廚師殺死,並將廚師肢解晾乾,靠吃廚師的肉存活,直至獲救。

在漂流中,派遇到過另一場暴風雨,他向著神呼喊,我的家人都死了,我把一切都獻給你,你為什麼還要這樣對我?至少在這一刻,派的感悟與《一九四二》的牧師安西滿有些相似:如果上帝真的存在,為什麼我還會經歷這樣的人間極惡?信仰在人間地獄里崩塌。

接下來派的問題是:如何重新獲得信仰?

《生命之樹》之流的福音電影告訴我們說,你只要去相信上帝就好了,或者退一步說,你一開始不信、彷徨,然後看見一些相信上帝的人最後得了幸福喜樂、得了救贖,你自然就會感悟,隨後加入信眾的行列。總歸,建立信仰其實並不需要理由,要麼自始而然,要麼中途頓悟,信了就好。就是好,就是好。
《一九四二》的安西滿後來的經歷似乎就是如此。神父告訴他,任何時候都不應該質疑上帝,於是聖歌、禱告……。只不過這些手段在心理咨詢師看來也許更像是廉價的精神麻醉,而非建立信仰。

少年派後來的經歷則是這樣的:

獲救後的少年派編了這樣的故事。他說,一開始只有自己和幾只動物倖存了下來。廚師變成鬣狗,母親變成猩猩,水手變成斑馬,食人的經歷變成了一座漂浮在大洋中的食人島,被切割成一片一片晾在救生艇中晾乾的人肉變成了沼狸。而少年派自己,分裂成了少年派和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在這個故事裡,少年派和理查德帕克到底代表了什麼?

派後來說,對理查德帕克的警覺讓他在大海上存活了下來,那麼理查德帕克就是「危險」本身了。而這個讓派感到危險的東西既是從派自己身上分裂出來的,又是派之前並沒有意識到的,而且在苦難過去之後又似乎再次離開了它。

這個危險的分身,就是派心中獸性的本能。

完整的靈魂分裂成了靈性(少年派)和獸性(理查德帕克)。

我試圖在腦子里搜刮一些用來描述理查德帕克象徵意義的詞,最後發覺最合適的是一個老掉牙的概念,那就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論中的「本我」。(而那個分裂之後的少年派自己則是「超我」。)

理查德帕克是少年派身上所有求生本能的象徵。

這其中有為求生存而躲避危險的趨利避害本能——在母親被殺時,派的恐懼取代了勇氣。

也有面臨威脅時爆發出的巨大攻擊本能——派最終殺死廚師。

而這其中最不容易在文明世界中暴露卻又蘊含最強大能量的,就是飢餓時不擇手段尋找食物以延續生命的本能,在這強大的本能驅使下,即使最不可觸碰的道德禁忌也被輕易突破,例如包括吃食同類。

「人相食」,在漂流中,派看到的是自己身上的求生本能展示出的巨大又令人畏懼的能量,而這股讓他恐懼的能量與他心中應該有的靈性完全背道而馳,這股能量讓他完全淪為野獸。

而救生艇上那個被理查德帕克威脅、又試圖去馴服它的少年派,則是他心中靈性的那一部分。或者用弗洛伊德的話來說,是人的「超我」,人心中代表道德、良心的部分。

堅守靈性,他才是一個人。而只有順從獸性,他才能生存。他該如何抉擇?

所以在我看來,《少年派》的主題是人心中的靈性與獸性的沖突。

有人說《少年派》的故事可以做多重解讀,每一重解讀中可以反映出人性的某個側面,所以《少年派》是李安版的《羅生門》。我不這么認為。吃人的故事為真,老虎的故事為假,再明顯不過。

也有人說《少年派》講的是一個經歷苦難的少年用一個幻想出來的童話故事慰藉自己的心靈以逃避痛苦的故事,所以《少年派》是李安版的《潘神的迷宮》。我也不這么認為。《潘神的迷宮》中的小女孩幻想出來的童話故事可以說是苦難中下意識的被動逃避,而少年派接下來要做的,卻是一種主動的抉擇。

在我看來,與《少年派》最相像的作品應該是一部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的作品——杜琪峰和韋家輝的《大隻佬》。

大隻佬也曾失去信仰。表面上看來,他失去信仰的原因是女友被殘殺後看見了因果,然後就「當不成和尚了」。

看得見因果怎麼就當不成和尚了呢?這背後真正的原因是借李鳳儀之口道出的。李鳳儀的前世是個日本鬼子,日本鬼子殺了人,李鳳儀就要死。李鳳儀說:「這樣公平嗎?」是的,完全不公平。大隻佬心裡明白這點,因此再也當不成和尚,因為它看見了因果背後的不公,而信仰的對象不應該是不公義的。

大隻佬後來的經歷是這樣的:人性中獸性的一面隨著李鳳儀的被殺而爆發,眼見新的惡因又要種下,心中的靈性卻在此時顯現。如果心中有佛,你就可以不去種下當下的因,雖然對舊的惡因帶來的不公無能為力,卻可以因為信仰而不去種下新的惡因。心中獸性的一面被靈性的一面取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不過,這是一種皈依,還是一種選擇?在我看來,這里的信仰,是選擇用心中的靈性來取代獸性,而不是無理由的皈依。所謂信佛,其實是相信自己心中的靈性終會取代獸性。

在大隻佬這里,靈性戰勝了獸性。

而少年派如何面對心中靈性與獸性的沖突呢?
——他將一個獸性的故事,轉變成一個充滿靈性的童話故事。

在影片中,成年後的派與作家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你更喜歡哪個故事?」
「我更喜歡老虎的那個。……」
「對,所以你追隨上帝。」

對,獸性還是靈性,這其實是一個選擇。派面臨的問題和大隻佬一樣,眼前獸性的事實已經發生,但接下來的路怎麼走,選擇卻在自己,是在獸性中沉淪,還是堅信靈性必會復甦?心中有靈性,因此可以選擇相信上帝。或者反過來說,因為相信上帝,所以相信心中的靈性一定會復甦。對上帝的信心與對人性中的靈性必存的信心其實就是一回事。心外無物。

但是少年派對待獸性的態度與大隻佬又是完全不同的。大隻佬心中的佛性被喚起,獸性隨之不復存在。因此佛性被喚起的那一刻起,大隻佬就不再是「人」。

少年派獲救的那一刻,獸性也同樣離他而去。但《少年派》的原著中是如此描寫他當時的心情的:「我像個孩子一樣哭起來,不是因為我對自己歷盡磨難卻生存下來而感到激動,雖然我的確感到激動。也不是因為我的兄弟姐妹就在我面前,雖然這也令我非常感動。我哭是因為理查德帕克如此隨便地離開了我」。

在理查德派克消失在叢林之前,派以為它會回過頭來看他一眼,好讓他對它道別。可理查德派克卻頭也不回地走了,一去不返。文明的力量是如此強大,以至於一旦身處其中,心中的獸性便被重新壓抑得無影無蹤,再也不會以那樣清晰的面貌展現在面前了。《少年派》的原著中說:「我們活下來了,你能相信嗎?我對你的感謝無法用語言表達。如果沒有你,我做不到這一點」。
面對自己內心的獸性,派沒有用靈性壓制它、消滅它、取代它,而是對它心懷感激。
派說,那個沒有說出的再見直到今天都讓我傷心。但其實該說的話早就已經「說過」了。在那場差點殺死派和理查德帕克的暴風雨過後,派讓帕克依偎在他的膝頭,一同喘息和啜泣,在那一刻,他心中一直爭斗著的獸性與靈性就已經和解了。

於是,《少年派》其實回答了《禁閉島》最後的那一個「天問」:「Live as a monster or die as a good man?」是像野獸一樣活著還是作為一個好人死去?靈魂中的獸性與靈性能否兩全?

《禁閉島》給出的選擇是:消滅自己的靈魂以阻止自己的獸性,獸性與靈性一同滅亡。
《大隻佬》給出的選擇是:以靈性取代獸性。

而《少年派》的選擇是這樣的:做一個活著的好人,心中住著一隻野獸。

感謝上帝賜予我靈魂,也感謝野獸的本能讓我的靈魂延續。

⑨ 現代啟示錄的影評

《現代啟示錄》是一部很超前的戰爭藝術片,或者通俗的說是一部很有意思的戰爭片……

如果你想看的是類似《拯救大兵瑞恩》的史詩般宏大場面,那還是奉勸你不用去看《現代啟示錄》了,俺看多了那些「偽影迷」大放厥詞般的影評,很是影響俺的心情……

要說《現代啟示錄》最經典的場面,莫過於神經質的上司為了一塊沖浪寶地而發動了一場奇襲,這場稀奇古怪的短兵交戰伴隨這瓦格納的《武女神》的曲段,俺彷彿也能嗅到那股嗆人的戰爭臭味……

回到正題,《現代啟示錄》以一個上尉接受一個秘密命令——刺殺叛變、瘋狂的上校而起書,在執行命令的路上,處處遇到讓人不可思議的荒謬。

接受命令的上尉,本身就帶著越戰的心理創傷,以至於接受命令之前酩酊大醉,房間里彌漫著讓人窒息絕望的氣息氛圍;

一些小細節在電影中的出現顯得非常有意思,那場荒誕曖昧的慰問晚會鮮明的表現出了戰爭與人性之間的矛盾沖突,連人的慾望都無法滿足,那標榜著「解放越南、剿滅共產主義」的戰爭,能給這些士兵帶來什麼?

2001年重新上映的《現代啟示錄》補足了之前刪去的法國殖民者的那段情節,在這個場景中,法國殖民者和美國士兵之間的交談直至最後近乎矛盾爆發的質問,完全把戰爭的詭異表現出來:越南的叢林,真的就比巴黎的生活更加重要?所謂的根植,難道就是這般苟且偷生?

神經錯亂的上校在柬埔寨建立了一個屬於自己實現癲狂目的的王國,死亡、血腥、殘忍充斥著這個王國,在這種群體下,所有的隸屬人的屬性全部消失,將原本壓抑在潛意識中的動物本能給表現了出來,在這個矛盾沖突下,無論究竟完不完成任務,那位上尉最終仍然逃不出被戰爭改造的命運:不殺上校,意味著上校之前的哲學般的對話有著深刻的涵義去解讀,而最終殺死上校就如同鏡頭展現那般,上尉成接過了神經錯亂的上校的衣缽……

影片中唯一帶有孩童般天真思想、喜歡聽聽搖滾樂的少年士兵最終倒在執行任務的途中,也證明了科波拉想要表達的思想高度:所謂的戰爭,剝奪掉人性,只剩下弱肉強食的自然機制,任何的憐憫和慈悲,都是可笑的、虛偽的……

無論藝術如何激進,總是改變不了這個社會的現實,無論充滿激情、充滿大同精神的藝術家如何去用電影來表現自己的想法,現實總是無情的告訴我們:人始終是一種悲哀、變態的動物

就讓《現代啟示錄》去傳承戰爭的本質,讓現實中的戰爭繼續抹殺吞噬現代社會中僅有的絲絲人性……

⑩ 對(納尼亞傳奇)的影評

點評:驚人的魔幻體驗
在哈利波特揮舞著魔法棒風靡全球的四十年前,一個衣櫥里的王國就席捲了全世界,它不僅與《指環王》一同高居魔幻文學領域經典巨作之位,也是英文小說世界裡無數人的最愛。7本小書直到如今也依然閃現出時光無法磨滅的魔力,連《哈利·波特》之母J.K.羅琳也異常崇拜作家C.S.劉易斯。

要把這樣一部「神話」作品現代化,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活。派拉蒙公司曾經想把故事挪到洛杉磯,把白女巫誘人的土耳其軟糖換成漢堡包,很顯然不太明智。而最終得到改編權的迪斯尼則很聰明地忠實原著,更為影片動用了超過2億美元的製作費。

幕後人員也一點不馬虎,《怪物史萊克》系列導演安德魯·亞當森執導,《指環王三部曲》的製作室負責視效,冰雪漫天的世界裡,牛頭怪、半人馬、鷹頭獅...各種稀奇古怪的生物比比皆是,上萬名士兵的浩大戰役場面也同樣視覺效果驚人。劉易斯創造了一個近乎完美的神奇魔法歷險世界,而如今魔法王國納尼亞會以一個前所未見的方式呈現大銀幕,且期待一場驚人的魔幻體驗吧!

《納尼亞傳奇》點評:魔幻起點

C.S. 劉易斯與托爾金不同,後者在從幾乎每一個細節描繪出自己幻想的中土大地,而前者則更注意更讀者留下想像的空間,因此《魔戒》能夠精細地再現讀者心目中的聖土,而《魔幻王國》系列則更多發揮和擴展的空間。

擔任《魔戒》幕後製作的紐西蘭數碼製作室負責本片的特效及角色設計,原著故事又是如此引人入勝,在1400個電腦特效畫面裝飾下,納尼亞王國會以一個前所未見的方式呈現大銀幕,一切從未想像過的電影元素、特技、場面、人物,將會給觀眾帶來一場有別於《魔戒》和《哈利波特》的全新體驗,傳達出冒險經歷中關於希望、愛、信心與勇氣的主題。

對於這個規模宏大的魔幻系列的首部曲,迪斯尼找來了這個領域最出色的製作人員。曾締造票房大熱的《史萊克》系列的安德魯•亞當森擔任本片導演,雖然在電影的表面,迪斯尼並沒有選擇比較大牌的明星出鏡,但老演員蒂爾達•斯溫頓的演技之前也是有目共睹,影片更注重的視覺效果,完美的特效製作和導演的執導能力完全能彌補演員方面的不足。

《納尼亞魔法王國》:還童話以純粹
最近IMDB上非常熱鬧:隨著《哈立波特4》與《納尼亞魔法王國》的相繼上映,連同前幾年《指環王》系列所帶來的不可磨滅的印象,關於誰影響了誰、以及誰更具有經典魅力的爭論,也就不可避免了。

爭論歸爭論,有些基本點大家還都是認同的。首先,《指環王》系列無論在架空世界的設定上,還是在主題與內容的嚴肅性上,都與其他兩部區別開來。這倒不是說《指環王》系列因為其深度就一定更優秀,而是說後兩部所針對的目標觀眾群,在年齡段上是要偏小一些。《哈立波特》與《納尼亞》,更像是帶有魔幻色彩的童話,不具有《指環王》那樣厚重的史詩氣質。進一步而言,在主題色彩上,《哈》與《納》也有細微的差別,《哈立波特》系列越來越傾向於玩弄黑暗的詭異樂趣,《納尼亞》則更像經典童話般展現光明的力量。

曲徑通幽

所以,從光明與正義必勝的角度來說,《納尼亞》比《哈立波特》系列更「適合」10歲以下兒童觀看;更何況,隨著「哈立波特」們步入煩惱多多的青少年期,那份只有童話中才存在的「純真」也在逐漸消退,不過在《納尼亞》中,至少在這第一集里,那份久違的童真還是完整無暇的。

童話世界的設定與純粹魔幻世界的設定,最大的一個不同,是童話里的奇異世界,是與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有連通性的,是現實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憑空設立的。像《哈立波特》里的魔法學校,就可以通過普通車站里的神秘牆壁進入,而神奇廣袤的「納尼亞」世界,就隱藏在一個巨大的衣櫥里。

「衣櫥」的概念,對於西方觀眾來說,是個很重要的設定。中國觀眾最熟悉的是衣櫃,或者頂多是個淺淺的壁櫥,在我們的腦海里,是沒有能夠走進去的衣櫥的概念的。但是,這個概念,對於西方觀眾來說,則是最家常的印象。由於西方家庭中衣櫥的寬敞、幽深,又由於衣服的遮掩效果以及掛在衣架上空盪盪的衣服所仍然帶有的「人」的氣息,都讓衣櫥對於心智還不完全成熟的兒童來說,顯得特別神秘,總有一份恐懼但同時又抑制不住想探尋究竟的心理。可以說,「衣櫥情結」,在西方世界的每個人身上,都是或多或少存在的,由衣櫥來開啟一個童話世界,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雖然缺少「衣櫥情結」,但作為根紅苗壯的中國人的我,還是不由自主地為影片通往魔幻之地的步伐所吸引。可以說,影片前半部分的經歷,是我最喜歡的,這種興致勃勃、充滿新奇的感覺,以前只有在看《哈立波特》第一集時才有過。不過,無須諱言的是,相對於《哈立波特》里有點不近人情、裝神弄鬼的魔法學校,我更喜歡「納尼亞」這片更為純粹的童話王國。

兒童眼裡的世界,只有簡單的好與壞,這是他們幼稚的一面,同時也是可愛的一面。「納尼亞」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世界:一方是代表正義的獅王阿斯蘭(Aslan),一方是代表邪惡的白女巫(White Witch),我們可愛小主人公要做的,就是如何幫助正義戰勝邪惡。雖然以成人的角度來看,幾個黃毛孩子領導各個種族戰士,打敗老奸巨猾的女巫,扭轉整個世界的乾坤,這樣的故事也未免太「幼稚」,但是,唯其「幼稚」,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童話視角。有哪個人小時候沒有夢想過成為拯救世界的大英雄呢?從這個意義上說,《納尼亞》所還原和喚起的,才是最純粹的童夢。唯其簡單,才能容納並啟發兒童的好奇心,展開也許是他們人生初次探險之旅。

手足情深

說《納尼亞》設定簡單,並不代表影片沒有多層次的內容。其實,與深入一個陌生的魔法世界相比,四個小主人公的內心旅程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成長,才是讓小觀眾們長久回味的「戲肉」。

作為主人公的四兄妹中,最小的露西(Lucy)和最大的彼得(Peter),最為誠實正直,富於責任心。當然,他們的正直還是建立在不同的基礎之上的,彼得已經懂得了很多世界的規矩,是他自己理性地選擇站在正義的一方;而露西是以最純潔的兒童的眼光看世界,是對任何事物最天真的愛使她要捍衛美麗與自由。處於中間年齡層的蘇珊(Susan)和愛德蒙(Edmond),則要稍微復雜一些,蘇珊很聰明,但有時候太過聰明以至於有些難以顧全大局;愛德蒙則有些愛貪小便宜,因此容易被誘惑。

影片將他們四人的性格都刻畫得很生動,雖然在看電影過程中,觀眾不會注意到非常明顯的個性描繪的段落,但這種刻畫是在不知不覺中、通過一系列事件以及每一個微小的動作完成的。從人物性格影響故事發展的角度而言,首先讓我驚喜的,是原著以及影片對於愛德蒙「十足」經歷描繪之深入。原以為只是一般的小孩貪心罷了,沒想到還牽涉到背叛與救贖等兒童題材一般難以承受的話題。不過,幸好影片對這一線索的描繪,還是基於兒童天性的。這樣一種演繹,即使是和電影中愛德蒙同齡的小觀眾們,也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當然,全片最大的亮點,還是可愛的小露西。客觀地說來,這個小女孩長得一點也不漂亮,甚至算是四兄妹中長得最一般的一個,但是她的天真純潔彌補了一切外形上的平凡,以至於讓人反過來覺得她就應該長這個樣子才最可愛,如果面貌太漂亮了反倒會影響到觀眾對她朴實內心的感覺。事實上我對本片的喜愛,有一大半來自於這個天真的小姑娘,就像當初對《哈立波特》第一集的喜愛也是因為高傲聰明的赫敏一樣。不過,露西顯然比赫敏更隨和一些,某種程度上甚至像個兒童版的「聖母」,彷佛電影將兒童所有美好的東西都寄託在她身上了,而扮演露西的小演員喬姬亨麗(Georgie Henley),也的確傳神地表達出角色那種雖然弱小但能照亮他人心靈的陽光,那種只屬於童年的純真與溫暖。毫不客氣的說,露西就是本片中的天使。

影片中的手足情深,對於西方聖誕這樣一個強調家庭價值的節日來說,是最適合不過了。一般來說,我是比較反感「為聖誕而聖誕」的那些所謂家庭喜劇的,雖然看起來很搞笑,但是那種想通過娛樂來說教的好萊塢濫俗手法,足以讓我大倒胃口。價值,是誰都會灌輸的;但好的價值宣揚,不是通過「曉之以理」,而是通過「動之以情」。《納尼亞》從兄妹情誼入手,讓小觀眾們在感同身受的同時,非常自然地接受了勇氣、智慧、寬恕等有助於成長的價值觀,即使像我這樣的成人看起來,也能覺得受到鼓舞。

神人如一

對於路易斯(C.S.Lewis)的原著小說,人們向來是有爭論的。學者們普遍認為,在《納尼亞》系列小說中,含有基督教故事與人物的隱喻;為此,迪斯尼要將此書拍成電影時,還曾收到激進團體的抗議,認為在一部童話電影中灌輸宗教意識,有違現代政治「政教分離」的原則。

在筆者看來,那部分抗議人士有些過分敏感了。關於《納尼亞》中的宗教隱喻的爭論,其實就像去年《耶穌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中猶太人形象的傳聞一樣,都有點神經過敏了。傳說中獅王阿斯蘭復活的場景,並沒有多讓人聯想到耶穌的復活;雖然他們的「犧牲」同樣都有「救贖」的意味,但「救贖」就一定是基督教的專利么?我們東方文化中,也有「捨己救人」之說,佛家「捨身飼虎」,也是一種「犧牲」。可以說,「自我犧牲」是全人類都具有的一種高尚行為,和具體的宗教無關,或者說,具體的宗教只是以自己的教義給予「犧牲」以不同的演繹而已。宗教的本源就是世俗的和自然的,「上帝」與「魔鬼」們只不過是世人的另類投射罷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納尼亞》根本就沒有什麼宗教別扭,而是很純粹的童話,編導有意削弱了原著中有可能引起誤解的宗教意味,四兄妹的舉動更多是愛心與熱心的結果,而不是受什麼高尚的道義驅使。個人認為這種表現方式很是可取,不僅有助於降低影片欣賞的門檻,更有利於片中「人」的形象和其他角色的「人情味」得以凸顯。

雲淡風輕

拋開主題與表現方式的因素,尤其是對於那些沒讀過原著、也不了解原著的非西方觀眾來說,影片的視覺效果可能才是最大的賣點。不過,在提及畫面之前,我想先表揚一下該片的音樂,尤其是幾段女聲哼唱,不同於以往電影中女生的縹緲神秘,本片中的音樂人聲片斷,顯得很親切而悠揚,這就進一步加深了影片「童話」特質的親切性。另外,影片中「山羊人」塔木勒斯給初到「納尼亞」的露西演奏的那種神秘樂器,也非常悅耳,雖然只有一分鍾左右的時間,但是的確具有引人入勝的效果。

然而,在大動態、激烈場景的音樂方面,影片倒不是特別突出。比較遺憾的是,影片的視覺效果,也有這個特點。

從視覺風格的整體設定來看,本片還不是特別細膩自然,無論是地貌環境,還是怪獸生物,給人的感覺都太干凈、整潔,帶有明顯的攝影棚和CG虛擬的痕跡,不像在那個世界中生活了多年的樣子。值得一說的,是水獺夫婦,這是兩只完全由電腦生成的擬人化小動物,喜劇效果還不錯,為小主人公們的驚險之旅提供了不少輕松場景。最值得一提的,是創造出獅王阿斯蘭優雅尊貴的儀態,配合萊亞姆尼森(Liam Neeson)的魅力嗓音,阿斯蘭的一舉一動,的確體現出睥睨天下的王者氣派。

但是,影片的大場面不是很令人滿意。特別是結尾那場讓觀眾等待了近兩個鍾頭的正邪大戰,沒有意料中的震撼效果。從鏡頭運動方式來看,這一段場景也許和《指環王3:王者歸來》中的沖鋒場景沒有太大區別,但是缺乏讓觀眾投入的情感號召力。觀眾們更多地是在「欣賞」一場精彩的大戰,卻沒有動力將自己「認同」為殊死搏鬥的英雄。如果動作場面難以激發觀眾的情感,那就純粹只是視覺糖果而已。何況從技術角度來看,這一段場景也拍得頗為凌亂,缺乏足夠的緊湊感。怪獸物種雖多,但都亂糟糟的;鏡頭沉迷於瀏覽戰場的只鱗片爪,卻不能給人一種把握全局的觀感,也就失去了大場面應有的氣勢,越看越像游戲畫面了。這一切都使得最後的大戰輕飄飄的,缺乏質感和力度。

不過,我又懷疑這種失望是否源於我過分挑剔的成人眼光。因為對於該片的目標觀眾群——10歲左右的兒童而言,他們是沒有能力辨別特效場景的好壞與真實與否的,只要畫面將他們腦海中熟悉的事件表現出來就行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納尼亞》和《哈立波特》一樣,他們或多或少還缺乏「史詩」的氣質,特效場面只能說是完成了工作,但要說到多出色或者代表該領域的最先進成果,那是沒有的。也許對於他們自身的「童話」氣質而言,這樣的效果反而是最好的,能看出來的「不完全真實」的效果,反而拉進了和小朋友們的距離,讓他們能和銀幕上的動作場景保持適當的心理距離,而不至於被嚇倒或造成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看《納尼亞》是需要保持童心的,如果要以成人所謂的「縝密」思維去思考,那原著乃至電影的基礎設定都無法存在。事實上,電影最吸引我的就是它的「童心」部分,所以我才著迷於電影前半段逐漸發現納尼亞的過程,以及被露西這個閃爍著最真誠「童心」的角色所吸引。也許,對於《納尼亞》最好的評價就是:因為「純粹」,所以「可貴」。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