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高甲戲觀後感

高甲戲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3-10 11:05:31

『壹』 《泉州講古》讀後感或《魅力泉州》讀後感(500~600字 作文)

《魅力泉州》向我們展現了一個一個美麗富饒、名勝古跡眾多、魅力四射、一座蘊涵著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泉州。
泉州有諸多名勝,其中以老君岩、彌陀岩、清源洞、靈山伊斯蘭聖墓、九日山祈風石刻群等勝跡最為著名,其中又以老君岩為最。它是我國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栩如生,精妙傳神,為我們詮釋了道教聖賢大象無形.大視若無的境界,常被譽為「老子天下第一」它完美的體現了宋代泉州石雕工匠的非凡智慧與才能。
泉州不僅有引人入勝的風景名勝,還有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泉州是南少林武術的發祥地,武術活動歷史悠久,它始晉唐,盛於兩宋,至今枝繁葉茂,拳派遠播,影響廣泛。不僅如此泉州還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被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也因運送其他貨物而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葯之路之稱。
泉州不但歷史悠久,經濟也十分不錯。泉州民營經濟發達,素有「中國品牌之都」、「民營特區」之稱,擁有國家馳名商標數目居全國地級市首位。在主流經濟發展的同時,泉州的特色經濟也生根發芽,泉港是「國家級石化基地」、豐澤是「中國樹脂工藝之鄉」、晉江是「中國鞋都」「世界夾克之都」、石獅是「中國服裝名城」、南安是「中國建材之鄉」、惠安 是「中國石雕之鄉」、德化是「工藝陶瓷之鄉」、永春是「蘆柑之鄉」、安溪是「中國茶都」、「烏龍茶之鄉」。這些特色經濟馳名海外,也使泉州的全部縣躋身於全省十強縣。
這就是泉州,一個因城形似鯉魚的歷史文化名城,一個環城遍植刺桐樹的「溫陵」之地,一個從遠古走來的充滿勃勃生機的「海濱鄒魯」。愛泉州,讓閱讀浸潤夢想。

手打很累的,忘採納么么嗒。O(∩_∩)O

『貳』 去泉州博物館的感受作文一千字

泉州,是我生根、發芽的地方,對我來說,泉州在我眼裡已經是一個熟得不能再熟的地方了!

泉州的市花是刺桐花,所以她還有個別名叫刺桐城。泉州的景色十分美麗。春天的早上,「溫柔」的太陽,高懸在世界的當空。樹下,蝴蝶懸空飛舞;小草偷偷地從土地里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花兒,也伴隨小草的節奏,一點一點地張出來……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泉州人,泉州方言可以說是我的母語,從咿呀學語講第一句話到求學、工作幾乎每天都要用到。從平常的學習、應用、交流中我對自己家鄉的語言有了更深刻、更全面客觀的了解,現在我要開時接紹泉州。

我眼中的泉州是一個,有著上千年的海外交通史,是一座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的開放港口城市。自唐代開埠,即為中國南方四大對外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時期,泉州港躍居為四大港之首,以「刺桐港」之名馳譽世界,成為與埃及亞歷山大港相媲美的「東方第一大港」,呈現「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她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積淀深厚,素有「海濱鄒魯」、「世界宗教博物館」、「光明之城」的美譽。全市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省級40處,縣(市)級600多處。其中極負盛名的有中國現存最早的伊斯蘭教清真寺、世界惟一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國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葬有唐代到泉州傳教的穆罕默德門徒三賢四賢的靈山聖墓、千年古剎開元寺及東西塔、記載古代海上交通和貿易的九日山祈風崖刻、廣受台胞和海外僑胞信眾膜拜的天後宮媽祖、民族英雄鄭成功史跡與陵墓、宋代蔡襄修建的洛陽橋、號稱「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以及與惠東民俗、海濱風光、石雕藝術融為一體的崇武古城等。豐富的人文景觀、別具一格的民俗風情和秀出東南的自然風光交相輝映,使泉州成為一個全國乃至國際性的旅遊勝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到此觀光。泉州保留著彌足珍貴的戲曲文化遺產,有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嘉禮」戲等劇種,其中蜚聲海內外的有:晉唐士樂余韻南音、宋元南戲「活化石」梨園戲和中國一絕「提線木偶」。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伊斯蘭教、印度教、古基督教、摩尼教、猶太教、佛教等世界多種宗教在泉州廣泛傳播,留下大量遺跡,使泉州成為多元文化融洽交匯、和諧共處、互促共榮的載體。作為南少林武術的發源地,泉州具有薪傳不息、獨樹一幟的武術文化……

泉州還是一個是全國著名僑鄉和台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旅居世界各地的泉州籍華僑、華人620多萬人,港澳同胞70多萬人,台灣漢族同胞約900多萬人。長期以來,旅外鄉親心系桑梓,或投資辦廠,或興學育人,或捐資慈善,或興辦公益,涌現出一大批貢獻巨大、成就傑出的鄉賢碩彥,成為推動泉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成為泉州與世界密切聯系的紐帶和橋梁。

她輝煌的業績展示過去,更為未來發展奠基。泉州人民正以全新的姿態,迎接新一輪創業,對業已形成的「大泉州發展戰略」框架進行拓展、深化、創新和完善,全力以赴投入到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中部樞紐城市和泉州灣濱海城市,努力提升泉州在國內外的整體經濟競爭力、科技文教競爭力、現代城市競爭力、民生保障競爭力、行政管理競爭力,力爭把泉州市建設成為經濟發達、政治清正、文化繁榮、民生寬裕、社會穩定的海峽西岸僑鄉工貿旅遊港口中心城市。

我熱愛泉州,我難以望了泉州這個美麗的城市。

『叄』 泉州講古的讀後感

魅力泉州
在中國的東南部有一座可愛而美麗的城市——泉州。
自從兩晉時期第一批中原人懷著「適彼樂土」的激憤與憧憬,踏上這片瀕臨蔚藍海洋的土地時,就註定了泉州必將成為古老的中華帝國接納異域文明的一方熱土;自從南朝時期第一艘木船駛向南海諸國時,就註定了泉州人必將成為東西方文明的鏈接人。
這里歷史悠久,海上交通發達,早在唐代,即為中國四大外貿港口之一。宋元兩代,進入全盛時期,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為「東方第一大港」,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泉州素稱「海濱鄒魯」,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淀,富有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泉州又是著名僑鄉、台灣同胞主要祖籍地,每年回鄉探親、尋根謁祖、投資興業的絡繹不絕。
「唐後期至五代十國,北方兵荒馬亂,戰爭不息,民眾不堪禍役,大量遷徙南下。」中原民眾大規模南遷使泉州人口激增,並且逐漸取代了土著人的地位,成為泉州人的主體。南來的中原人不但給這塊蠻荒之地帶來了積淀深厚的中原文化,而且禍亂使一批中原人背棄了安土重遷、聽天由命的價值取向和人生態度,勇敢地踏上泉州這片陌生的土地,從此開始了全新的文化創造和人格塑造。
當你看到了泉州城的「飛天迎賓」城雕,你就會意識到自己已經融流到了這座城市。
"飛天迎賓"形狀極似"南音"中的樂器--洞簫,頂部的"妙音鳥"取意於泉州開元寺的飛天樂伎,形象地代表著文化名城泉州悠久、燦爛、輝煌的歷史;而底部環繞著歡暢的彩色噴泉,展現了古城英姿煥發、生機盎然。五代時,節度使留從效為了擴建泉州城廓,曾環城遍植刺桐。後來,刺桐高大繁茂、花紅似火,成為泉州一大特徵而名聞中外。泉州保留著彌足珍貴的戲曲文化遺傳,有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等。其中蜚聲海內外的有:晉唐士樂余韻南音,宋元南戲「活化石」梨園戲和中國一絕「提線木偶」。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多種宗教在泉州廣泛傳播,留下大量遺跡,使泉州成為多元化融合交匯和諧共處,互促共榮的載體。
泉州十八景,清源山,洛陽橋,安平橋,開元寺``````道之不盡。來泉州旅遊的遊客不僅飽眼福,更飽口福。這里有極普通而獨具特色的小吃,面線糊,土筍凍,海蠣煎,應有盡有。像肉粽這樣具有代表性的小吃,吃一個半天都不餓。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泉州地處海防前線,國家投資少,經濟長期處於以農業為主的自給,半自給狀態。改革開放以來,泉州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走出一條「市場調節為主,外向型經濟為主,股份合作為主,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具有僑鄉特色的經濟建設路子,經濟實力隔幾年上一個台階,創造出「晉江經驗」和「泉州現象」,成為福建乃至全國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創造出歷史的新輝煌。現如今,泉州有「中國鞋都」晉江,「中國服裝名城」石獅``````2003年,縣域經濟取得新進展,晉江、石獅、惠安和南安四縣再次入選全國百強縣。
「安踏」「匹克」「特步」柒牌」``````數不勝數的品牌,像泉水一樣涌流。憑借一把剪刀,一台縫紉機,一匹布開始的柒牌事業,到現在已經是一個佔地數百畝,年銷售量700套服飾,每年宣傳投入上億的廠了。再如匹克品牌贊助伊拉克國家隊出征2008北京奧運會簽約儀式在北京亮馬河大酒店隆重舉行,匹克正式成為伊拉克奧委會全球合作夥伴,伊拉克奧運健兒將身批匹克「戰袍」。這些知名的品牌無不體現泉州經濟的飛速發展。
走在泉州市中心的大街上,那又是另一番驚駭的感受。兩旁的高樓大廈一排排拔地而起,又保存有南國的鄉土氣息。闊大的廣場,夜色闌珊,每個地方的中國銀行都是才大氣粗的摩天輪,泉州的也不例外。飽經歲月洗禮的古街,有很多古董電和賣古玩的小販,更加增添了泉州的藝術文化內涵。
郭沫若在《詠泉州》中寫道「刺桐花謝刺桐城,法界桑蓮接大瀛。石塔雙擎天浩浩,香爐獨剩鐵錚錚。亞非自古多兄弟,唐宋以來有會盟。收復台澎今有屆,乘風破浪待群英。」這首詩高度概括了泉州城的發展歷史。它將永遠砥礪著唱著「愛拼才會贏」的泉州人民去開創詩一般更加美好的新篇章。

希望你可以採納。

『肆』 絲海夢尋的觀後感作文800字


福州新聞網8月17日訊中國的茶葉、絲綢、香料、名瓷,閩南搓湯圓、摸彩蛋(小孩子過生日)、看社戲的場景和泉州提線木偶、高甲戲中的丑婆……這些福建元素都上了福建大劇院的舞台。由國家文化部、國家海洋局和福建省人民政府主辦,福建省歌舞劇院創作表演的大型舞劇《絲海夢尋》,昨晚首次面對觀眾。包括本報組織的40位讀者觀摩團在內的上千市民跟著劇情,穿越時空來到800年前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的泉州。

該劇劇情還是福建省歌舞劇院22年前創作的舞劇《絲海簫音》的框架,講述的是閩南人小海一家的故事,可這回經過曾經8次擔任央視春晚舞蹈總監和現場導演的邢時苗和他的團隊重新創排,配上著名作曲家杜鳴的新曲和著名歌唱家雷佳的主題歌演唱,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以船員阿海為兒子的百日慶生開場,到20年後母親桐花為兒子穿上父親的水手衣,繼續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去遠航……舞劇《絲海夢尋》昨晚演出92分鍾,分成序《舟師如虹》和《受命遠航》《魂歸大洋》《月夜盼歸》《情滿刺桐港》《逐浪海絲》5場戲。每場戲都有福建元素的展現,都有歡笑和矛盾沖突,都有力與美的呈現,都有人性柔情的一面……其中的閩南木凳舞、波斯商人的算盤舞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昨晚的演出,女主角「桐花」由全國舞蹈大賽金獎得主、中國歌劇舞劇院首席領舞唐詩逸擔綱,「阿海」、「小海」和波斯王子「哈馬迪」等主要角色,分別由國內新銳舞者孫富博、黎星和李超扮演。舞蹈明星的加盟,給全劇添色不少。劇中桐花和丈夫阿海交流情感的雙人舞、桐花得知丈夫去世後悲痛欲絕的獨舞、桐花與小海的母子雙人舞是全劇的三個高潮段落。

『伍』 二十四孝之涌湧泉躍鯉讀後感

讀了這篇文章,我才終於明白:想做孝子,還真是不容易啊!
曾經以為,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但現在終於明白,有些事,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簡單。比如說「郭巨埋兒」這個故事,說的是為了讓母親吃飽飯,竟要將未滿三歲的兒子埋掉。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涼氣:如果我的父親也學著郭巨,那死的不就是哦?所幸我家還算比較寬裕,這還是落不到我頭上的。但不僅僅只是母親與郭巨是血肉之親,那三歲的兒子也是人,也是他的親骨肉啊!如此虛偽,真是令人哀嘆!
其實,隨著科技的發展,在以前我們認為是至孝的大好事,現在已用不著那麼誇大其詞的去做了。正如魯迅先生所寫的「卻很少見有紳士赤條條地躺在冰上面,將軍跳下汽車去負米」。這都是多此一舉,若換在先前,你的這種行為回被大肆贊揚;若是現在躺在冰上用身體的溫度把冰化開,不被人看作異類才怪。幸好只有少數的人會這樣做,要不然,全世界就只剩下已至古稀之年的老人了。

『陸』 二人台《花落花開》觀後感怎麼寫

觀二人台《花落花開》歌劇有感
近日觀看了地方歌劇二人台《花落花開》,頗生出許多感慨。故事題材選取很好,情節曲折動人,從一起蓄意製造的車禍展開,通過對劇中人物月清的刻畫,頌揚了當代中國農民善良、勤勞、堅強的美德,弘揚主旋律,富有時代感。該劇由呼市民間歌舞劇團排演,曾獲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首屆內蒙古二人台匯演金獎、全國少數民族題材調演金獎。
任何一個成功的戲劇情節,都有打動人的地方。對於戲劇來講,形式的創新,更加體現出生命力。《花落花開》把二人台唱成歌劇,從傳統俗文化硬整成高雅藝術,充分調動了舞台背景效果、音響效果、字幕提示,特別是在語言方面的突破,既有方言特色有普通話味道,就是南方人也基本能聽懂看懂,確實給人產生很大的震撼力,這是我始料不及的。
語言的突破,是這場大型歌劇演出成功地方關鍵之一。地方劇目搞普通話,肯定有過嘗試。晉劇和北路梆子進京獻戲,就嘗試用普通話念白,效果不能說不好。當然,《花落花開》的年輕演員,雖然也有些念白、唱腔接近或使用普通話,但更多的還是當地方言,並沒有不倫不類的感覺,倒覺得很新奇。再說,現在好多節目當中,中國話里經常還冒出幾句外國話,這叫與時俱進,與國際接軌嗎。中國的地方小劇種很多,比如秦腔、黃梅戲、越劇、川劇、呂劇、豫劇以及湖南花鼓戲、江西採茶戲、福建梨園戲、高甲戲等,保存原來的方言習慣固然好,但在語言上不作革新,墨守成規,說是保留了原汁原味,其實硬是不讓觀眾聽懂(局限在狹小的圈子裡),就難以發展,甚至會萎縮、枯竭。現實難道不是這樣嗎?
唱腔的突破,同樣是這場大型歌劇演出成功地方關鍵之一。二人台的革新,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唱腔上的革新。《花落花開》中的主要演員月清的扮演著,生活中肯定講普通話,從她的演唱中,非常鮮明地體會到了。特別是唱腔里吸收了歌劇《江姐》、《洪湖赤衛隊》等曲調,顯示了大氣魄,也充分調動了觀眾的情緒,把二人台的俗文化與高雅藝術進行成功嫁接,充分彰顯了大型歌劇的魅力和震撼力。
當然大型歌劇的舞台效果的重要性,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研究二人台,作一番考證是必要的。資料顯示,二人台(西路)主要流行於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烏蘭察布市、烏海市與錫林郭勒盟南部的農區和半農半牧區。這些地區的農牧民許多都是晉、陝、冀移民。二人台誕生初期,僅是一種簡單的說唱藝術,表演形式僅局限於走街串巷打地攤的民間活動,演唱的劇目大多反映當時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窮苦大眾的悲慘生活,曲調單一而悲傷,因此它的發展史是緩慢的,在新中國成立前,還是一個不成熟的地方小戲。那時,二人台地位低下,被稱為「玩藝兒」。二人台藝人被稱為「打玩藝兒」的,過著顛沛流離、賣藝乞討的生活。二人台在山西省最流行的地方首推河曲縣,其次還有保德、陽高、定襄等地。」二人台是晉陝冀百姓走口外走出來的,沒有走口外就不會有二人台,有了兩百年的走口外,才慢慢孕育出了二人台。
筆者感覺,雖說生長在二人台藝術之鄉,很難說對二人台有多大興趣(恕筆者直言)。相信各位一定與筆者有同感。但偶然間看了《花落花開》,竟會有那麼多的想法,筆者忽然覺得,作為「土著居民」,對本土出產的戲劇,似乎生出一種肩負振興的責任感抑或使命感來。筆者是學中文的,不是學戲劇的,當然不懂戲劇,甚至天生就五音不全。這無關緊要。其實,喜歡不喜歡,常常在一念間。愛自己的家鄉,要努力學會珍愛自己家鄉的藝術。
要想二人台從農村走向城市,從天然俗文化蛻變成高雅藝術,從方言土語向普通話方向發展,內容編排一定要跟上時代步伐。任何藝術形式,都是在不斷發展中形成的。過去我們耳熟能詳的二人台經典曲目,如《打金錢》、《走西口》、《王成賣碗》、《掛紅燈》等,唱了幾十年,現在很多時候還在唱,實在是來老掉牙了。於是就有人呼籲,不能老是「掛不完的紅燈,打不完的金錢,走不完的西口,拜不完的大年」。說的是內容方面的創新。
從傳統來講,二人台的生存土壤在農村,但隨著農村人口不斷湧入城市,二人台也不得不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二人台是一種濃濃的鄉情,它是寄託情感的聖地,是老百姓精神生活的天堂。短小活潑的劇情、豐富細膩的情感、粗獷豪放的舞蹈、悠揚高亢的曲調、風趣幽默的語言表達,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以呼和浩特市為例,在城郊結合部,二人台小劇團十分盛行,這可能是從農村來的打工族主要居住在城郊結合部的原因吧。還有就是一些酒店、歌廳,土炕、方桌、啤酒、烤串構成了這里的特有氛圍;一架電子琴或揚琴、一對男女搭檔形成了這里的演出班底;一曲曲「葷素」搭配的二人台小調直唱得客人酒興大增……地道的地方方言、純正的唱腔,正宗的舞台表演風格贏來了在座客人陣陣掌聲。主要服務對象,是城裡喜歡二人台的各色人等,當然也有的是為招待外地客人。
在民間演出,二人台哪種逗趣而不乏寓教、詼諧而不乏莊重,是非常可貴的。

『柒』 戲曲觀後感300字數限制

戲曲源遠流長,是我國的經典,不同地方的戲曲有不同的風格和特色,它讓人賞心悅目,其情節有的催人淚下,有的振奮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時候,看見自己的父母看戲曲時,我總認為他們實在太老土,趕不上潮流,無論如何我都不會去看那些老掉牙的玩意。
俗話說:」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親口嘗嘗。「不嘗不知道,一嘗嚇一跳呀!今天的語文課上,當我仔細欣賞了中國別具一格的戲曲時,我真是為之
震撼,原來我們中華民族的戲曲是那麼的有藝術魅力,我真是井底之蛙呀!唉!這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外國人又怎麼能比得上?難怪呀,老一輩的人都是那
么的熱衷於這些戲曲,那麼喜愛戲曲。
我現在才感受到什麼是」不看戲曲的人,枉做中國人「。不是嗎?這些戲曲,就像我國的一部部歷史,只有懂得欣賞它的人,只有懂得關注它的人,只有
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中國人。因為他們深深地明白一個道理,戲曲是我們的國寶,戲曲是我們的國粹,戲曲是我們的國劇呀!
我們怎能忘記它們?如今的社會,我們這些青少年的視野,已經轉移到流行音樂,影視和網路,我們似乎已經忘記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其實,當
我們細心的欣賞我們的戲曲時,我們就會發現它們猶如一個個精彩的歷史故事,將歷史的畫卷——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將我們帶入了歷史的隧道,讓我們身臨其境,讓
我們感慨不已。
戲曲的藝術魅力,我們怎可忘記?我們要多去欣賞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讓它永遠永遠放光芒,讓它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捌』 連升三級的讀後感

荒唐續荒唐——看越劇《連升三級》有感

好不容易從戲劇市場搞來這套碟,寶貝的不得了。性喜老戲,但看的大多是導演編劇制度的戲,沒怎麼接觸過以演員為中心的戲,這個《連升三級》是民間越劇,剛好填補了空白,讓我開了眼界。舞檯布景簡陋得很,地方狹小,大約因為民間戲台本來就這么大,只有現在舞台的一半。行當齊全,生旦凈末丑各個出彩,最難得的是每個行當都有大段的旁白和唱腔。自從連台本戲成為戲曲主流,為了突出情節沖突,類似丫鬟小廝的角色,都成了擺設,出來露個臉,走幾下台步,沒有唱腔,實在可惜。

小時候就看過動畫片《連升三級》,具體沒印象了,只記得那個白丁長得很萌,天天走狗屎運,特別荒誕,一個大草包,最後做到一品大員。事情發生在崇禎朝,倒也不稀奇,要不怎麼是大明國最後一朝。高甲戲《連升三級》特別有名,是這個劇種風靡全國的標志性作品,類似《十五貫》在崑曲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說到高甲戲,不得不提梨園戲,除了理論上知道梨園戲更為古老以外,其他如四功五法等等,都看不出區別。實際上,高甲戲來源於梨園戲,在清末開始流行,並逐步取代其地位。當然,這種傳承的方式,勢必失去了一些東西,又加入了一些東西。高甲戲《連升三級》是編劇王冬青根據布袋戲改編,寫到這里不得不贊嘆華夏劇種繁多,每個地方都有地方戲,上次王瑋提到華陰老腔,我想大多數人根本沒聽到。布袋戲就是提線木偶戲,是福建泉州的傳統劇目,在迎神廟會場合中演出。福建這個地方非常傳統,保留了很多古典藝術,很難想像,在古時被稱為閩蠻之地,竟是最晚受到近代文化沖擊的地方。如今恰逢春節,若有幸能去福建地區看看那裡古老的宗祀節慶,對禮樂文化也許會有更深刻的了解。《連升三級》講的是明末崇禎初年,無賴賈福古受相士賴仁慫恿,入京赴考,沖撞九千歲魏忠賢,魏覺著新鮮,認為是魏黨可用之才,送入考場,考官誤以賈乃魏至親,點為新科狀元。瓊林宴上,兩考官為掩飾失職,頻頻圓場,賈又被崇禎看作賢才,封為翰林院編修。魏忠賢做壽,賈福古求才女甄似雪代撰對聯,甄藉此揭魏篡位陰謀,賈竟持之獻魏,適崇禎下詔抄殺魏黨,丞相力贊賈撰聯揭奸,崇禎賜賈連升三級,並詔以甄女配賈為妻,原戲到此結束。越劇又補了一段,甄似雪要求在金殿與賈福古會文,當場揭穿昏君、庸臣、無賴、騙子的丑惡嘴臉,憤然離去。個人以為,言未盡則為佳,如此直白抨擊時弊,有狗尾續貂之嫌。到連升三級止,看官嘩然,已達荒誕之效。

大約是貼合現實之故,高甲戲《連升三級》火了一陣子。我在網上搜到有秦腔、豫劇、京劇版本的,但都不及高甲戲出彩。這出越劇七場摺子,以小丑應工,本不符合越劇才子佳人的傳統,印象中除了《雙獅寶圖》和《綉球緣》,基本沒看過文丑的戲。然而,看完這出傳統越劇之後,驚喜漫出於言表,乃為上好佳作,本子好,舞台妙,更得益於眾人恰到好處的表演。演賈福古的叫趙金麟,因為沒有字幕,我聽的有些吃力,在戲里似乎叫賈博古而非福古,個人認為「博古」更具諷刺之妙。趙金麟長得太過討巧,使我從始至終對這位賈大人討厭不起來,況其人雖是草包,並非奸惡之徒,不過無知而已。查閱資料後方知趙老乃38年生人,在金龍科班初學小生,後改小丑,一貫勤學苦練,刻苦鑽研,後進杭州市越劇團,不光會演,還會導,後幫助尹桂芳創芳華越劇團。我對官方解說一向半信半疑,待看完全本,深感確是位不可多得的好演員。可惜她在90年代初定居香港,好在這么多年孜孜不倦,為越劇在香港的發展傾注了全部心力。趙老借表情和身段刻畫賈福古,尤其那雙眼睛,滴溜溜地轉,顧盼神飛,讓人一目瞭然,此小丑呆憨卻不痴傻。其中揭示了不少為官之道——見了皇帝要下跪,見了上官要逢迎,見了中官咪咪笑,見了下官把頭抬,見了百姓揚虎威,活脫脫志得意滿的小人形象。賈福古雖大字不識,但他能混得開,與不計較,看人下菜的天性有關。我未入仕途,不知如何為官,但知騎虎難下,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古之明訓,有些時候,糊塗點,傻一些,是一種福氣。惜我天生傲骨,書生意氣,遇不平事仍憤慨難安,也是我十年戎馬心孤單的真實寫照。這出戲大約錄制於80年代初,趙老演出了官場的無奈,並非有意為之,今天看來,仍具有現實意義。賈狀元的升遷之路,看似偶然,卻又必然,自古官道如此。如今老虎打了一隻又一隻,但官民沖突的矛盾點並未改變,不過是治標不治本的應時之舉罷了。官場上類似賈福古的人不會少,些許識了幾個字,真正為民請命,品德高尚,不斂財,不揚名的官兒,恐怕早就淪為特立獨行,生不逢時之官場另類。

其他的配角托戲不搶戲,更讓我唏噓的是聽到了越劇老腔。心目中的老腔就該是這個味道,方言韻味濃郁,特別掛味,土得接地氣,而不是現在這種像越歌的戲曲形式。甄父是個老秀才,像范正那樣的人物,本該他中狀元,可惜他沒有送錢,沒有傍靠大官,白白失去了位列朝班的機會,崇禎朝也少了位棟梁之才。不過也好,只怕他中了狀元,落得跟范正一般顛瘋。飾演的演員叫吳月樓,乍看到驚詫,以為是京劇武生吳月樓,後知不是,但她演得好,把一個怕死,迂腐卻不失正直的書生懸之台上,這才是真正的技藝雙絕。其餘的行當劃分精準,丞相是老生,皇帝是小生,兩個考官是文丑,小廝丫鬟是丑和貼旦,魏忠賢是凈,全是女性飾演,絲毫沒有違和感。喜歡越劇,出自對女小生、女老生魅力的折服,自從袁雪芬聽了周總理的建議,嘗試越劇男女合演,不知流失了多少喜愛老戲的觀眾,不好說,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吧。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