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虛有榮觀後感
㈠ 關於善良的讀後感
那年夏天,我收到一所中專錄取通知書的同時,父親也被稻場上的脫谷機捲去了一隻手。
我很小的時候母親就遠走高飛,是老實巴交的父親守著貧瘠的村落撫養我長大的。這突來的橫禍讓我們父女倆悲痛不已,但父親沒有放棄我的學業,他賣了不足40公斤的豬,又賣了部分糧食,四處找村人求借,很艱難地拼湊著我的學費。一直到10月份以後,我才提著陳舊不堪的行李跨進市裡學校的大門。而那時已開學一月有餘,新生軍訓也過了。
坐在教室里,我流著淚暗暗發誓,一定要節約,要把一分錢掰成兩分用,最大程度減少父親的負擔。因為學校正試行封閉式教學,我不可能在課余去謀點兼職什麼的,節約的惟一途徑只能是從牙縫里省。那時食堂的饅頭飯菜,都是用與人民幣同值的餐票購買。對於一日三餐我是這樣安排的:不吃早點,正餐就買2兩米飯和2毛錢的素菜。吃得最多的是酸辣土豆絲,只因它更易下飯。
那時我還是個15歲的大孩子,對食物有著驚人的渴望和需求,身體仍在拔節似的長高。每次到食堂,當鼻子里飄進粉蒸排骨或煎雞蛋的香味,我總會及時地把嘴巴閉得緊緊。如果不這樣,我想我會失態如村口那隻小黑狗,涎下長長的口水來。我嫉妒別人碗里的豐厚,在心裡,我千百次地用意念將他們的佳餚吞得精光。
繁重的學習以外,我還肩負著校文學社副主編的重任,且不時參加校內舉辦的各項體育競賽。超負荷的身體支出,長期的營養不良,使我在接近一年的時間里變得面黃肌瘦,身體疲軟,整天無精打采。那一年我做了無數個相同的夢,夢見自己趴在琳琅滿目的餐桌上大快朵頤,但是一桌子的菜都吃光了仍然餓,餓得讓人發瘋。醒後為了止住胃裡不斷發出的咕咕哀叫,我只有大口大口地往嘴裡灌冷水,邊喝邊眼淚奔流。
暴食一頓魚肉的念頭反反復復地、越來越強烈地折磨著我。好多次咬著牙將1元的餐票拿出來捏在了手心,但遞進食堂窗口前,父親老邁的駝背和那隻血淋淋的斷臂卻總是劈面而來,將我的貪婪慾望轉化為深深自責。終究,一元還是換成了2角。
那天是周4上午的最後一堂自習課,沒吃早餐的我早已飢腸轆轆,一邊在手裡悄悄把玩著餐票,一邊煩燥不安地等待下課開飯的時間。這時教室外有文學社的成員找我,交給我一份新生的申請書。從抽屜里取文學社公章時,一不小心把紅紅的印油塗在餐票上了。就在一剎那,一個大膽的想法電光火石般在腦海里閃現出來。
我的臉因激動而發紅。暗罵自己真笨,怎麼早沒想到這點呢?那些餐票,和學校的管理體制一樣還不夠完善,只是一張方方正正的硬紙殼,一面彩色一面空白,空白的一面是記號筆手寫的金額和紅紅的印章。只要模仿上面的筆跡再私刻一個公章,印油一按不就行了么?書法是我的強項,至於公章,找塊大橡皮擦在上面雕上那些字就可以取代!
幾天後,我的一疊面值壹元的餐票誕生了。到底是作假心虛,我心裡忐忑不安。把那些假票翻來覆去地看,一會兒覺得萬無一失,一會又覺得字跡不太逼真,印章也模糊。但渴求已久的願望已讓我來不及去多想,我心若離弦之箭恨不得飛去食堂,我要馬上買兩份粉蒸肉飽餐一頓!
學校的食堂有4個窗口,其中3個窗口都是凶神惡煞的中年婦人,邊不耐煩地吆喝著快點快點,邊手腳麻利地在輪流遞去的飯盒上忙活。她們手裡打出的飯菜總是短斤少兩,偶爾有學生怯怯咕噥一聲「就這么點兒啊」,她們便扯開了嗓門刻薄地譏笑:「吃不好就多打點呀!切,2兩飯的錢還想買3兩!」一席話說得當事人趕緊紅了臉落荒而逃。只有2號窗口,打飯的廚子是個30多歲的聾啞人。據說他的傳奇之處在於,他可以根據別人說話的口形判斷出對方的話語。食堂的菜沒幾樣,對他來說不是難事,最重要的是他力氣大工資少,標準的廉價勞動力,所以才得以和常人一樣在食堂上班。他臉上常掛著憨厚的笑容,勺里送出的份量只多不少。這樣一來,每天開飯時間他面前都排著長長的隊伍,以致於不時有食堂裡面的廚子出來,強制性地在往4個窗口均勻分散人群;也因為這樣,我們打飯時常聽到那幾個女人呵斥他是聾子加傻子,罵罵咧咧數落他的一盆菜還沒賣幾張票就送完了。
我走進食堂。在選擇窗口時我的腿因緊張而發顫,我擔心被人認出,那樣我會聲名狼藉,在學校裡面的種種榮耀也許全都會一敗塗地!而那3個凶女人讓我不寒而慄,看來只能選擇2號窗口下手了。退一步說,就算他發現了是假票,趁他是個啞巴不會說話的一時半刻,我還來得及偷偷溜掉。
隊伍前面的人已空,輪到我了。與他眼神交接的瞬間,他又向我咧嘴一笑。每次在他手裡買飯時他都這樣,莫非他認識我?我一下子慌了,不知所措。我的磨蹭讓隊伍推擠起來,後面的人群發出牢騷聲。我不得不硬著頭皮遞過去:「兩份粉蒸肉。」他接過票看了一眼,然後再看我一眼,眼神里有著很明晰的詫異——是詫異一直買土豆絲的我突然大方了呢,還是……
我的臉很不爭氣地唰一下紅到了脖子根,頭也不自覺地低下來。完了,肯定完了,我想撒開腿跑,可是飯盒還在他手上,那飯盒是我進校時花兩元錢買的,捨不得白白扔掉。前後不過幾秒鍾的時間,我的後背就粘乎乎的一片了。惴惴不安之際,高高堆著粉蒸肉的飯盒突然出現在我的視線下。抬頭,是他一如往常的憨笑。我長吁一口氣,唉,真是草木皆兵啊!還好是虛驚一場!
有了那些高蛋白高脂肪的滋補和營養,我的臉色逐漸紅潤起來,乾瘦的身體慢慢長得圓潤。每次看見他在窗口咧嘴微笑的表情,我心裡就會樂開花:這聾啞人就是聾啞人,到底辨別力差些。再轉念一想,又免不了得意地佩服自己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時間一直流轉到次年11月中旬的一天中午,我徑直奔2號窗口,卻意外發現換了人。閃身退出來,我一個個窗口挨著找,也沒見那個憨笑的熟悉面孔。從我進入校園起,就沒見他休息過一天,那麼現在只有兩種可能:要麼他得了重病,要麼離職了。這樣想著想著就沮喪起來,在我內心裡,惡毒地希望他是得了重病。因為病好後還可以再來,要是離職了,我就再也不能順暢無阻地用假票狂吃海喝,就算能,也還得在別人手上重冒一次風險。
我怏怏地返回教室,途經收發室時,門房交給我一個小小的郵盒。我疑惑不已,應該不可能是父親,我一直對父親謊說獎學金很豐厚,已經很久沒向他要過錢物了。外地的同學我也幾乎沒什麼聯系,書信來往是要花郵資的。想到郵資二字,我把這個郵盒翻來覆去看了好幾遍,居然找不到郵戮。心裡疑團重重,我快步回到教室,急忙拆開。
讓我意外的是,小小的紙盒裡竟是兩捆餐票!我隨意拿起一捆一看,腦子「轟」的一下就炸開了——竟然全是我曾「花」出去的假票!
訝異,尷尬,恐慌,困惑,各種各樣的情緒在瞬間打倒了我,我突然有種呼吸困難的感覺。回過神,我的手被蛇咬了一口似地縮回來,邊左右環顧邊慌張蓋上了盒子。到底是怎麼回事?是誰終於發現了我的假票又給打回了?是食堂交給了校領導嗎?想起餐票的下面還壓著一封信,我更惶恐不已,一定是校領導顧及我的面子,以這種方式來揭發我並讓我在「認罪書」上簽字了!
我的心墜到了深淵,顫抖著手把信拿出來打開。想不到,裡面沒有刀削斧鑿般的剛勁字體,卻只有歪歪扭扭的幾行:
很早就看過校報上你的照片和簡介,所以知道了你的班級和姓名。很喜歡你的作文。我母親病重,我要回大別山去照料她,可能不會再來了。你的那些票退回給你,以後可別再用,被人識破就麻煩大了。我在食堂有50元押金,我和他們商量不要現金,優惠給我60元的餐票。他們答應了,我覺得蠻劃得來。你以後可以用這些票偶爾加加餐,別老吃土豆絲,身體會跟不上的……
原來是他,那個早就明察秋毫,卻一直對我的自以為是默默縱容著的善良殘疾人!
我的胸口像被什麼狠狠地撞了一下,他的清澈眼神,他的啞語手勢,他的憨笑,突然間就從我對他一片混沌的印象中無比清晰地浮現出來。看著另一捆面值1元的60張餐票,滾燙的淚水撲籟籟落了我一臉。
深山陋屋,病弱老母,身患殘疾,他應該比我更需要金錢來維持生存啊!可他卻用這樣的方法,整整幫助了我一年!自始至終,我都不知道他的姓名,沒聽過他的聲音,他只是我生命里匆匆而行的一個過客。而他,不但完整保護了一個花季女孩視為生命的臉面和尊嚴,還留下無私的關愛和溫暖。那些餐票,給了我那年最春意盎然的冬天。我用它們買到世界上最可口的美味,每一次吃著吃著就落了淚。
那些香美和溫暖,隨著胃的吸收滲透我的血液,營養我16歲為起點的,長長的一生。
㈡ 《心虛有榮》觀後感
但是她早期缺愛導致心理失衡,外部物質條件的限制又進一步局限了她的思維和心胸,讓她在牛角尖里越鑽越深,無法跳出自身局限去勇敢誠實地面對生活,終於不可救葯了。
韓國這些電影都帶有批判現實的味道,我覺得不能光帶著獵奇的眼光說一句這女的真變態啊真煩人啊就過去了,要明白她是怎麼淪落到這一步的。
㈢ 老梁觀世界榮老闆三拍板觀後感。
老梁觀世界榮老闆三拍板觀後感。
今天打開電視機,老梁觀世界的內容是億萬富翁竟是劫匪。看到這個內容標題我很感興趣,就這樣看了起來。
內容主要是,16年前一場震驚全國的一場銀行搶劫案,搶劫金額高達208萬,經過公安局工作人員長達16年的追蹤調查,成功捕獲五名犯罪嫌疑人。
當時案發時間是1999年,當時的208萬確實是一筆巨款。當時刑偵技術不成熟,導致破案舉步維艱。一直不能破案。漸漸的刑偵技術的發展,公安局工作人員一步步的偵破,終於鎖定了犯罪嫌疑人,當時發現主謀犯罪嫌疑人現如今已經身價億萬,是一名非常成功的企業家。
原來是當時他們搶劫了錢財之後,他並沒有揮霍一空,而是認真研究,做了投資,開發房地產,慢慢的一點點的,身價越來越高。
但是,不管他身價怎麼高,生意做的怎麼好,他終究是昔日的搶劫犯,再多的錢也無法掩蓋他犯罪的證據,無法掩蓋他內心的恐懼,心裡的愧疚。
因為心虛,所以平時繳稅納稅非常及時,因為心裡愧疚,心裡虛,還投身公益事業,誰也想不到這樣一個人竟然是一個搶劫犯。
我想說的是,不管你作案時想的再怎麼周到,布置再怎麼周密,但終究是法網恢恢,疏而不漏。
㈣ 心虛不寧、血虛生風是什麼意思
這兩個都是中醫學術語。
心虛不寧,心虛有分心陰虛,心陽虛,心氣虛,心血虛。心主血、藏神。如果心虛就會出現神志方面的問題,例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健忘等症狀。故心虛不寧也可籠統的叫做心神不寧
。
血虛生風是指血虛筋脈失養所表現的動風證。多由急慢性出血過多,或久病血虛所致。主要症狀有手足震顫,肌肉膶動,關節拘急不利,肢體麻木。兼證有眩暈耳鳴,面白無華,爪甲不榮。
㈤ 以下幾篇文章的讀後感(《文化苦旅》徐秋雨)
1.《道士塔》
余秋雨在這篇充滿了個人臆想、近似小說化了的散文中所寫和表達的內容只消三個字即可說明,便是那帶著瓊瑤阿姨的粉淚聲腔而彷彿在幾卷線裝古書前,對著死朽者的屍骨卻竟把無縛雞之力的臃腫全身綳緊,舉輕若重、繪聲繪色的泣涕道:「我好恨!」
他的「恨」一如他結尾處的雖說「默默地」但實際仍「好激動」一樣,都對我夠不成任何透徹肺腑的情感沖擊力和感染力。他的「恨」實在恨得膚淺,竟能把幾乎所有毀損敦煌文物的罪過和仇恨的矛頭都加諸於這個「穿著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是那個時代到處可以遇見的一個中國平民」的道士身上?!余秋雨在百年之後裹著一身「文化學者」的知識優越感,坐在茶香四溢的書案前遙遙對視著世紀之初的暗夜裡那焚盡生靈的硝塵,像一個深宅大院里的公子哥兒申斥著他從未真正了解、認識過的看門老僕——你為何如此敗家?那時侯余先生從這老奴身上是頗找回了些道德優越感的自我滿足的。《道士塔》的實質作用也僅限於此。
聰明的作者沒有忘記在最後借某個日本學者的話「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經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來挽回中國的民族自尊和自信來,而以往那些他剛剛咬牙切齒描寫的中國的愚昧、荒蠻、落後、病態都集中處理算在了王道士一個「個人」的身上,並且這本應該切入審思、深思中國各種根深蒂固之病態與愚劣以及展開對影響產生了像王道士這樣「到處可以遇見的一個中國平民」的深層文化傳統的批判之可能,都在「過去時」與「現在時」的涇渭分明的割裂式劃分中被完完全全的消解掉了;於是,中國只要一有了壞事,便據說總是因為某幾個「小人」作亂的緣故,而中國一旦有了好事,便肯定是證明了整個中華民族「向來優秀」的集體榮耀,我們的民族和文化上之「自尊」與「自信」便是這樣得以實現和得到滿足的。正是這種阿Q式的毫無自我批判、解剖與懺悔的「勝利法」,讓余秋雨筆下的中國文人與文化在矯柔造作的「痛楚」和自我麻醉式的超脫中無往而不勝,無論到什麼時候,都會是一副貌似自信的「勝利在握」的模樣。但我知道,他心虛得緊。
但是中國的某些知識分子都願意退回進所謂「燦爛文明五千年」的故紙堆里重揀起傳統士人情懷的人格面具戴上,何況「到處可以遇見的中國平民」則更需要從尚未捂無熱乎的「我們的文化」中找回魯迅先生所諷刺的那種「合群的自大」式的「自尊」與「自信」來。余秋雨很好的為庸眾們做成了此事,所以我認為他的散文本質上是一種「媚俗」,並不冤枉他,只不過他這回所賣的,乃是「文化」這劑高雅體面的春葯。
2.《莫高窟》
《莫高窟》所運的文字是唯美而稍顯綺靡多姿的,辭藻富繁而無雕琢的贅感,將靜態的敦煌壁畫用活的線條和氣勢舞動起來,既合人與背景的內容,又能賦予橫亘時空的強烈的生命與美學意義,人隨畫動,畫從心轉,幻境與當下交織,歷史與色彩共升,細膩入微又磅礴揮灑,悄然無語而樂章交響。
作者的立意很清楚:想要追求一種超越了宗教、道德的敦煌藝術之「美」來。你可以取別的視角,但「美」這個視角是合適的,同時又兼顧到了莫高窟的多層意蘊,也就是「層次豐富的景深(depth of field)」,像敦煌的意義與價值顯然是「說不能盡」的經典,余秋雨是在「美」的藝術心理觀照下截取他想要和欣享的敦煌片段,從這一層面來講,應該說作者的眼界不乏大氣、開闊、高遠,這是其獨到的地方。但問題是,伴隨著「多方面生命」的呈現、聚會、狂歡、釋放,余秋雨漸漸走入了他實則認知較淺薄的「歷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的敘述之中,「人性」「生命」「人格」都成了反復歌詠卻蒼白空泛的符號,我們看到了濃墨重彩的一幅幅曼妙醉神的畫,卻見不著更深厚的對生命或人性本身的詮釋與穿越,最終,又是頂禮膜拜式的表達了對盛唐這一個時代的無限憧憬與自豪,於是說「我們的民族,總算擁有這么一個朝代,總算有過這么一個時刻」,個體的生命藝術之美被宏大的歷史主題與廉價的民族自尊遮蔽了,於是「我們曾經擁有」「我們一千多年層層累聚」,這中間只有機械的堆疊,大失立體多維度的穿越審思,所以余秋雨的審美只能浮在表面的裝修上,卻無法扣問靈魂,力透出生命的本色來。莫高窟的「美」,也因此減色不少,單薄不少。
3.《陽關雪》
陽關「終成廢墟,終成荒原」。那麼這原因何在呢?作者極其隱晦的表達出這樣一個觀點,即:當權的統治者似乎沒有給藝術家們以足夠的地位和尊重,所以限制了藝術家們的創作,然而藝術家們可是足夠優秀足夠天才足夠好的。
「但是,長安的宮殿,只為藝術家們開了一個狹小的邊門」這句話很有意味,很能夠透視出余秋雨在拿著古代知識分子暗中自比的同時,他的雙眼始終沒離開過「長安的宮殿」為其所開的「門」,余秋雨性格中深刻烙印著對「權力」的心理依附,在此文中已有較深隱的體現。他通過對古代文化名人的悲嘆、哀痛、傷悼乃至鳴不平,甚至常常要擠出幾滴酸度超強的枯淚來,其實正是欲寄託他自己希望當權者能施捨給像他這樣的文化人以生存的空間甚或重用之的企望,這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士人的情結,是沒有或缺乏獨立人格,始終活在權力話語的陰影下謀求自我的定位,余秋雨藉此將他作為這種知識分子的虛榮表現得淋漓盡致,荒原?千萬別侮辱艾略特的經典大作,那不過是無奈的看著自身終入塵土的壘起的墳而已。
余秋雨仍沒忘了拿唐代的造像去向文藝復興時的西方藝術大師那裡尋回一點可憐的「驕傲與自豪」,但他卻不願也不肯再繼續追問:為什麼如此輝煌的唐朝藝術卻無法避免走向退步衰落的宿命?而西方的文藝復興為什麼卻偏偏能開出一個史無前例的近現代人類文明呢?
那些至今依然坐在「四大發明」之類國故上高唱凱歌頌謠的孝子賢孫們,自然是想不明白的。
4.《沙原隱泉》
此文的文筆流暢,余秋雨的文字工夫確是很強很吸引人的,其敘事往往帶有鮮明的戲劇性,這是他行文的優點。有論者因此批評他在散文里「編故事」,走金庸小說的套路,已經偏離了散文「真我」「寫實」的文體要求等等,我以為這種局限性很大的批評並沒有多高的價值,文學藝術上的打破文體自身或先前的定義要求與局限而進行創新、開拓、嘗試是一件更應該注目和鼓勵的事情,在形式上我對余文沒有多少批評,盡管他自己後來把自己的拓展寫作給模式化了,為人所詬病。但是藝術上你可以做不到或者不去做「事實上」的真實(其實我們傳統所謂「真實」也並不真的真實,也只是心理認識的結果),但我一直認為寫作的主觀「態度」必須是真誠的,失卻了真誠則一切休論。
努力攀爬著才剛剛自比「高加索山頭上的普羅米修斯」,旋即「啞然失笑」,竟以所謂「康德所說的滑稽」作評價,康德講了那麼多精深的哲學,他偏要選用這個「滑稽」。我的感覺是,余秋雨不具備真正的悲劇精神和意識,雖然他最會煽情掉淚。
述老尼處簡直是文人式的矯情造作,一個老人幾十年的生存經過和精神情感歷程竟被「眼光又轉向這脈靜池。答案應該都在這里。」一句輕輕作結帶過,那這是怎樣「神奇」的一脈泉啊,竟然超過涵蓋了一個衰老生命的豐富與厚度?!
「老尼的孤守不無道理」,但不知余秋雨本人願不願意也這樣「很有道理」的活著,尊重不應只是一種淺薄的認同,更需要一種穿透人生苦難的願力與慧力。
5.《柳侯祠》
倘若讀懂了作者「借古人的屍,還自己的魂」的深隱之意,便會覺得這是一篇作嘔指數很高的「文化散文」,與其說通篇都在兜售著「文化」這個已被其弄得俗得不能再俗的空泛概念,倒不如說是一個文化人急於想做官的心靈告白,整篇文字都流露出作者濃厚的「官本位」的思想意識,甚至十分露骨的用「倒是現任柳州市副市長的幾句話使我聽了眼睛一亮。」這樣肉麻的話來直接會通今古,就差從棺槨中拉出柳宗元來現場講幾句了,並且說「從根子上使柳州開通」的乃是因了「柳宗元和其他南下貶官」,柳州當代的開放和崛起是否真是「從根子上」靠了千年之前的南下貶官們的文化遺產,我不清楚,但我清楚的是余秋雨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沒忘記格外強調了這位副市長「也是個文人」,那麼我們可以說他余秋雨也是個「文人」,而且是級別更高的大文人,那麼中國若想「從根子上」好起來,實在只有起用這群大文人、小文人們來做大官、小官這一條不二法門了?可以說透過此文,我們完全看得出余秋雨骨子裡幾乎全然未消化現代法治社會、憲政民主的政治理念,他或許知道一些理論,但他接受的卻是比當代新儒家還要保守的政治文化意識,這樣的結果,是做官的附庸風雅操控著文化,文化人附勢權力賣弄著文化,可笑的是余在文中竟還哀嘆柳宗元失去了「個人的意義」,在官本位的專制體制下,個體當然無法獨立或倍受壓制,余既然看到了這點,卻不向制度問責,而把希望寄託在「文人作官」的「人治」上,殊不知他豈是真在替古人鳴冤?「項庄舞劍,意在沛公」罷了!
6.《白蓮洞》
「桃花源」千百年來竟成中國人時時夢寐以求的人間樂土之所在,「桃源」所樂者何?無戰亂與征賦,平等而富足,如是而已矣,並無精神之超越,無對人性本具之罪惡與生命本有之苦難的復雜性之認識,「桃源」人也是人,就算避世再遠,也逃不開罪的鉗制。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要麼向王權低頭,要麼就隱遁超脫,並無為愛為公義為超越性之真理而獨立奮爭的精神。不是遮與蓋,就是逃與避,在苦與樂之間徘徊不止,走向「桃源」的同時,也走向了精神價值的虛無,難道這竟是陶淵明和千百士人所嚮往的樂土?
7.《都江堰》
這依然是一篇借著都江堰寫李冰,借著李冰寫「官本位」的文章,我在《柳侯祠》的評述中已有所論,只不過此番他給「官本位」注入的不是碑文詩賦而是專業的科學技術,都江堰的偉大被濃縮在了「李冰的精魂」里,作者所盼望的乃是這樣的人可以子子孫孫無窮盡,於是對李冰的充滿民間宗教色彩的膜拜和人而神的民間戲劇中很作了一番文章,頗為贊賞,並且說「轟鳴的江水」便因此成了「至聖至善的遺言」。
余文慣於在對山水的膜拜式誇大定位和抒寫中行矯情與煽情,但他肯定不是真的要跪倒在山水文物前,他不過是做這么一個虛假的姿態而已,他的重點仍是利用這種情感的煽動去消弭理性的冷峻思考,從而使讀者認同他、跟著他的觀點走。此文對「能臣幹吏」的崇拜與對「清官」的崇拜一樣,都是「人治」思路的認識,要知道僅憑「清官」「能臣」是無法幫助中國擺脫「人治」帶來的歷史循環的,但這種理性認知在作者故意營造的宏大主題與取媚民眾的民粹主義氣氛下,被抽空殆盡了。
余秋雨在文中說:「在這里,我突然產生了對中國歷史的某種樂觀」,我雖不知道這是否為其真心話,但通覽整部《文化苦旅》,你都能感受得到這種甜膩膩的膚淺的「樂」觀,而書名竟貫之以一「苦」字,什麼叫做惺惺作態?什麼又是矯情?看罷。
8.《三峽》
李白的詩飄逸靈動、超拔縱橫、吞吐山河有餘,而沉鬱練達、憂患深情、悲心苦難不足,讀其作品如閱其人,羽化超脫而心向隱遁的仙道氣始終伴隨著這位才華橫溢的天之驕子,在世事的艱辛、惡劣和仕途的坎坷不順中他選擇了以桀驁不遜的風骨出入自我精神的狂歡,這與杜甫的始終不棄不舍,執著當下,痛入心髓而猶深懷抱負與憂悲進入民眾、國家的苦難大有不同。中國的多數人可能大抵都更愛讀李白,因為從李白那兒能讀出一種速度和快感來,但我卻偏愛老杜,老杜的字句不止是用靈氣潑灑的音符,更是一種血淚沉澱的生命的精魂。他不超脫,所以他超越了那時代的每一個神往超脫的詩人。
9.《洞庭一角》
「貶官文化」的確是中國文化中很重的一筆,貶官們仕途興隆、官運亨通時不見有特別優異的文章出世,只是被貶外放了,才「只好與山水親熱」,有了悲戚哀憤的常情,文采竟也飛揚起來,「事過境遷,連朝廷也覺得此人不錯,恢復名譽。」可見貶官們的寫作與抒情豈能不暗懷著盼主上查閱而重起用之的功利心思?既被「貶」了,就無奈的寫寫東西,這寫出的東西便恰好印證了貶官的「文品」,既是別有深意和目的而寫,則這製造出的「文品」確也和其「人品」相映成趣——都虛偽得緊。那麼,倘若中國文化「極其奪目」的一筆竟是如此被文化官員們弄出來的,就不曉得到底是中國的貶官們太有才了,還是中國文學創作的自我評價「太有才」了。
不過文學在此文只是裝裱,重要的是「地因人傳,人因地傳,兩相幫襯,俱著聲名」的「聲名」效應,貶官們都化了灰,山水亭閣也仍是這樣的山水亭閣,還理會他什麼「文學」作甚?重要的是靠文章賺得的「聲名」才是眼睜睜的取之不竭的實利,文學既「幫襯」了貶官的官運又「幫襯」了旅遊景點的聲名,大約可以名垂青史,不朽於後人了。讀懂了余秋雨的「幫襯」,也就讀懂了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半。
10.《廬山》
文人因其對山水景緻的吟詠而招引來世俗的擁擠,從而失去了此山此水,於是「文人似乎註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
但中國文人真的有敘述的這么高尚超拔嗎?「苦旅」之「苦」會因為「世俗的擁擠」而消失飄散?其實,恰恰是世俗的打破山水原貌才能使精神貴族們感到苦澀,而文人在面對山水世俗化後反覺其「不苦了」,欲別尋苦境,這說明無論「苦」或是「樂」實際都未進入文人的精神深處,皆非精神加工品味後沉積轉變成的苦與樂,而停留在感官層面;倘若不是這樣,進入了精神層面而猶言世俗化的「不苦」與原貌之「苦」,則說明中國文人的精神較之我等俗輩凡夫實也無特異超絕之處,可以不必揚起文化優越感的架子,要獨占這山那景觀的,而且非得和「大官人」「大商賈」站成一線湊這很抬身價也很勢利很虛榮的熱鬧。
11.《貴池儺》
「迷信」這個詞本身充浸著一種粗暴的判斷情緒,也交織著從中古甚至原始文化向祛魅的現代理性文化過度的激烈掙扎和矛盾心理。尊重一種哪怕是荒蠻的文化是否就真的可取呢?談尊重的大抵都是置身於其外的人,而為此荒蠻文化所深深影響的族人的生存困境與精神困境也許才是更大更需要思索的問題。價值真的可以是多元的?誠如文中所言,今日鄉民的重演儺戲究竟還保留幾分誠意?或許內里都懷著現代商業功利的心思罷。而這種「誠意」的保留真的需要嗎?傳統文化在現代性中的融解是一個大智慧的疑難問題,我個人相信真理一元,「多元」只能是形而下的多元,無論如何,「迷信」的文化不該是用強制暴力去推倒砸爛的,因為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才能談尊重人的權利與尊嚴。何況人類尚有太多的未知,尚需更廣闊的胸襟,透過一個儺戲,可以窺視當下整個中華民族轉捩期的文化困境。
16.《風雨天一閣》
「為《四庫全書》獻書是天一閣的一大浩劫,頗覺言之有過」,這是余秋雨對中國歷史黑暗的又一盲點,本文中提出了所謂「健全人格」,後來這個可笑的詞又被他送給了康熙皇帝。中國文人好講「健全」「圓滿」,也擅長把這些完美的修飾詞留給自己和捧送掌權者。「健全的人格」服從著包括「禁止婦女登樓」的封建族規,「健全的」皇帝及其繼承者也開始了漫長的「文字獄」和閉關鎖國。這是怎樣畸形的「基於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連阿Q這種癟三都曉得要在紙上很認真的畫一個完滿勝利的圓圈,何況中國的文人呼?
17.《西湖夢》
一切宗教都要到西湖來展覽,「展覽」這個詞妙極,中國人做慣了看客,無論什麼,最要緊的便是「看」,始於看而終於看,過足了眼癮和感官玩樂,就像靈魂已被抽幹了一樣。
18.《狼山腳下》
余秋雨完全不解魯迅的深意,魯迅豈是在改良為自然風景命名的方式嗎?余文所謂「但一切都調理得那麼文雅,蒼勁的自然界也就被抽幹了生命」,這純粹是文人的臆想,其實他的「平和一點」同先人的「古池好水」「蕭寺清鍾」「遠村明月」一樣,都是琢磨著怎樣在「命名」上下功夫,用文字自欺視聽,只不過方法不同罷了。魯迅先生所批判嘲諷的,恰恰是這種專好在「名」上弄虛作假、自欺欺人的虛偽、麻醉的民族文化心理,而作者卻正好最愛耽著在「名」上做文章。
19.《上海人》
這是余秋雨在本書中寫得最好最精彩的文章,也許因為作者本身是上海人,對上海的了解、體會很深也較為全面。
徐光啟是一個值得特別書寫的開端,他能在一個愈趨封閉、衰朽、宋明新儒學占統治上峰的封建時代坦然開放的接受、傳播西方文明,甚至受洗皈依基督宗教,他的影響決不同於以往任何一個文化交流者,他給古老的中國注入了完全異質的文化血液,也樹立了一個「新人」的榜樣。光啟,宿命般的人如其名。但職員心態而缺少生命熱源和創勁的上海人並未得著他的精髓,而只是神似而已。
20.《五城記》
蘭州牛肉拉麵的醇香橫亘千里,飄入了關外我的鼻舌中。。
21.《牌坊》
牌坊大約是中國文化里最可憎惡的物事之一了,它見證著中國道德的虛偽、殘忍、吃人的本性,而且是公開的被表彰的邪惡,而從中做幫凶寫文章造理論大肆頌揚宣傳的不是別人,正是文人。父母的一面立牌坊一面偷偷送女兒出家逃生,把「貞操」「守節」殘害人性的荒謬暴露無遺。「聖女」是男權意識在女性身上的體現,「聖女」「節婦」既不「聖」也不「美」,而是對女性形象的扭曲,女性在這里只是體現綱常道德的工具和男權變態逞欲的對象罷了。封建中國的文化,充滿了觸目驚心的變態性。
25.《信客》
僅靠一個「信」字謀生,為一件極小的「失信事件」而被徹底放逐、拋棄,服務鄉里大半輩子的老信客就這樣輕易的被推到命運的深淵,鄉民的不寬容成為理所當然的事,在對「信」字的極端功利化的索取中,信客作為「人」自身的尊嚴、權利已經被淡化漠視了,落後的農耕文明和宗法社會伴隨著信客高強度的生存壓力,最後年輕信客的「成功」不過來自於一個近乎傳奇的事件,而老信客悲慘的身影卻蜷縮在無人關注的角落裡瑟瑟發抖。信客彷彿是被「崇高化」了的,但正如中國無數的「貞女節婦」無數的牌坊一樣,本質上是對人性的歪曲、異化、踐踏,鮮活的個體生命在「道德」的虛幌下被壓扁成一個個供人膜拜的符號,中國封建時代形成的這種非超越性的「信」觀念,決不能照搬、移植進現當代社會來,封建道德建立在非人道非理性非超驗信仰的歷史中,其充滿局限性的偽善不言自明。中國人喜歡「大團圓」「大圓滿」的結果,本文也不例外,在文尾喜氣洋洋的氛圍中,我卻分明感受到了寒意逼人的顫栗。
26.《酒公墓》
在客上教英文We all love Chairman Mao ,這是一個飽蘸了政治嚴肅和政治迷狂的例句,love在這里早已失卻了它本有的真義,「偉大領袖」取代了上帝坐上了神的寶座供他的子民love,love只屬於領袖一個人,一個人中的領袖剝奪了幾億子民自由love的權利,love像一個被化肥催生被空氣鼓脹被毒品興奮了的劣質種子,干癟蒼白,浸不得半點兒油腥,以至於當酒公在黑板上很自然的寫下「愛是人的生命」時,全班竟然會大笑,而女生則紅臉低頭。一個羞於把愛同生命聯系在一起的年代,我們還指望它能夠不醞釀製造出駭人聽聞的黑暗來嗎?
27.《老屋窗口》
老屋只屬於作者個人,何必要自命不凡的加諸自負的渲染呢?作者太愛慕虛榮了,此文可與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集做對比,魯迅的懷舊散文從來沒有這些自命不凡的虛飾之筆,先生所寫的乃是切切實實的人和人生,卻不是名和聲名。余文實在相形見拙,品低一等。
28.《廢墟》
並非所有的廢墟都能體現「悲劇精神」,也並非所有的悲劇都講化為廢墟。廢墟是一種常態,廢墟中走出的人才值得關注。
29.《夜雨詩意》
夜雨未必與安逸水火不容,安逸在夜雨中顧影自憐,自哀自嘆,於詩意中逍遙自適,甘願被夜雨包圍、吞噬,再無沖出的生命力和慾望,夜雨也便完成了摧毀行旅者前進的目的。
30.《筆墨祭》
一個「祭」字,保守的心態流露筆間,筆墨書法是文化藝術的載體,也有情感融入,但筆墨何嘗不在千年裡時時更新著內容?拒絕更新就等於自毀生命的延續。
31.《藏書憂》
藏書之「憂」實則出於讀書人對「物化」了的知識的吝嗇與自負上,文人相輕也相妒,慢條斯理、徐徐道來自己的藏書之富之精之珍貴,那種文人式的自得與虛榮表露無遺,這本也是人之常情,文人並非格外的鄙棄錢財,出手大方,當他像孔已己似的窮得排出幾文銅錢買酒吃時便也一樣要灰頭土臉,最多不過吟幾句「君子固窮」的聖言以備精神上對自我「文化優越」的文人身份製造幾分超乎眾群的幻覺,聊作麻醉而已。所以文人的愛藏書,我認為無須上升到很「崇高」的境界位置,藏書的確一定程度的體現出藏書人特異的精神世界、治學面貌甚至是性情格調,但也僅此而已。文人仍需將自身回歸到平常心態中去,這是我的觀點。
32.《臘梅》
臘梅大約真的可以給人啟迪、激勵的情感萌發罷,也只有人才可存有這認識,或者耳耳相傳,便給了某自然界之植物以特定的性格或象徵,所以後人一定要從臘梅中看出生命力的堅韌、頑強的這面來,卻見不到萬物的復雜性和生命中許多悖論。臘梅固然可以禦寒,但未知是否也能御熱呢?
33.《家住龍華》
禪味在歷史的敘述和古老廟堂式建築的煙塵中愈發顯得泛黃脆軟,凝固成衰朽的氣色浸透在文人懷舊和超然自適的情感頹廢中,家住龍華的人有很多,到頭來,雲在天空水在瓶,縱使老僧裁得布匹幾十,喝破了柏樹子的佛性有無,亦不過是家住龍華而已矣。
36.《華語情結》
語言是文化強有力的載體,人類文明正屬於語言性的存在,但人言異於神言(Word),人言存在的有限性、欠缺性、虛假性被一次次證明,或者不證自明。人言不應該被過分迷戀、執著和沉陷,運用它並超越它,而不是戴著所謂「母語」的鐐銬跳舞,應不為其所累所操控,才是現在文化人的使命和人言發展的方向。華語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古老民族接受西方文明的腳步,過去是表現為白話文同文言文的空間爭奪,現下卻呈現出更趨復雜、深刻的民族性文化心理的彷徨、掙扎與整合之中。
37.《這里真安靜》
文章寫到最後,也僅剩「安靜」而已。「軍人、妓女、文人」這個模式被拔高起來賦予莫名其妙的涵義,人全都成了符號,包括那個被作者濃墨強調渲染的日本文人。文人格外重要,僅僅因為是「文人」?歷史的悲慘歷程最終走向的是碑文的安靜,草木的安靜,一切重返自然的安靜,當懦弱者不肯直面個體生命的深重罪苦和百病纏身的靈魂時,他就會一廂情願的閉上自己的雙眼然後說:安靜罷,一切都回歸清凈了。無聲而黑暗的東方就是這樣在麻木的自醉中失掉了曠野里為拯救的光吶喊的嘴巴。
都是又短又好的
㈥ 文化苦旅的廢井冷眼讀後感怎麼寫
《文化苦旅》分篇讀書筆記
曹治國
1.《道士塔》
余秋雨在這篇充滿了個人臆想、近似小說化了的散文中所寫和表達的內容只消三個字即可說明,便是那帶著瓊瑤阿姨的粉淚聲腔而彷彿在幾卷線裝古書前,對著死朽者的屍骨卻竟把無縛雞之力的臃腫全身綳緊,舉輕若重、繪聲繪色的泣涕道:「我好恨!」
他的「恨」一如他結尾處的雖說「默默地」但實際仍「好激動」一樣,都對我夠不成任何透徹肺腑的情感沖擊力和感染力。他的「恨」實在恨得膚淺,竟能把幾乎所有毀損敦煌文物的罪過和仇恨的矛頭都加諸於這個「穿著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是那個時代到處可以遇見的一個中國平民」的道士身上?!余秋雨在百年之後裹著一身「文化學者」的知識優越感,坐在茶香四溢的書案前遙遙對視著世紀之初的暗夜裡那焚盡生靈的硝塵,像一個深宅大院里的公子哥兒申斥著他從未真正了解、認識過的看門老僕——你為何如此敗家?那時侯余先生從這老奴身上是頗找回了些道德優越感的自我滿足的。《道士塔》的實質作用也僅限於此。
聰明的作者沒有忘記在最後借某個日本學者的話「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經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來挽回中國的民族自尊和自信來,而以往那些他剛剛咬牙切齒描寫的中國的愚昧、荒蠻、落後、病態都集中處理算在了王道士一個「個人」的身上,並且這本應該切入審思、深思中國各種根深蒂固之病態與愚劣以及展開對影響產生了像王道士這樣「到處可以遇見的一個中國平民」的深層文化傳統的批判之可能,都在「過去時」與「現在時」的涇渭分明的割裂式劃分中被完完全全的消解掉了;於是,中國只要一有了壞事,便據說總是因為某幾個「小人」作亂的緣故,而中國一旦有了好事,便肯定是證明了整個中華民族「向來優秀」的集體榮耀,我們的民族和文化上之「自尊」與「自信」便是這樣得以實現和得到滿足的。正是這種阿Q式的毫無自我批判、解剖與懺悔的「勝利法」,讓余秋雨筆下的中國文人與文化在矯柔造作的「痛楚」和自我麻醉式的超脫中無往而不勝,無論到什麼時候,都會是一副貌似自信的「勝利在握」的模樣。但我知道,他心虛得緊。
但是中國的某些知識分子都願意退回進所謂「燦爛文明五千年」的故紙堆里重揀起傳統士人情懷的人格面具戴上,何況「到處可以遇見的中國平民」則更需要從尚未捂無熱乎的「我們的文化」中找回魯迅先生所諷刺的那種「合群的自大」式的「自尊」與「自信」來。余秋雨很好的為庸眾們做成了此事,所以我認為他的散文本質上是一種「媚俗」,並不冤枉他,只不過他這回所賣的,乃是「文化」這劑高雅體面的春葯。
2.《莫高窟》
《莫高窟》所運的文字是唯美而稍顯綺靡多姿的,辭藻富繁而無雕琢的贅感,將靜態的敦煌壁畫用活的線條和氣勢舞動起來,既合人與背景的內容,又能賦予橫亘時空的強烈的生命與美學意義,人隨畫動,畫從心轉,幻境與當下交織,歷史與色彩共升,細膩入微又磅礴揮灑,悄然無語而樂章交響。
作者的立意很清楚:想要追求一種超越了宗教、道德的敦煌藝術之「美」來。你可以取別的視角,但「美」這個視角是合適的,同時又兼顧到了莫高窟的多層意蘊,也就是「層次豐富的景深(depth of field)」,像敦煌的意義與價值顯然是「說不能盡」的經典,余秋雨是在「美」的藝術心理觀照下截取他想要和欣享的敦煌片段,從這一層面來講,應該說作者的眼界不乏大氣、開闊、高遠,這是其獨到的地方。但問題是,伴隨著「多方面生命」的呈現、聚會、狂歡、釋放,余秋雨漸漸走入了他實則認知較淺薄的「歷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的敘述之中,「人性」「生命」「人格」都成了反復歌詠卻蒼白空泛的符號,我們看到了濃墨重彩的一幅幅曼妙醉神的畫,卻見不著更深厚的對生命或人性本身的詮釋與穿越,最終,又是頂禮膜拜式的表達了對盛唐這一個時代的無限憧憬與自豪,於是說「我們的民族,總算擁有這么一個朝代,總算有過這么一個時刻」,個體的生命藝術之美被宏大的歷史主題與廉價的民族自尊遮蔽了,於是「我們曾經擁有」「我們一千多年層層累聚」,這中間只有機械的堆疊,大失立體多維度的穿越審思,所以余秋雨的審美只能浮在表面的裝修上,卻無法扣問靈魂,力透出生命的本色來。莫高窟的「美」,也因此減色不少,單薄不少。
3.《陽關雪》
陽關「終成廢墟,終成荒原」。那麼這原因何在呢?作者極其隱晦的表達出這樣一個觀點,即:當權的統治者似乎沒有給藝術家們以足夠的地位和尊重,所以限制了藝術家們的創作,然而藝術家們可是足夠優秀足夠天才足夠好的。
「但是,長安的宮殿,只為藝術家們開了一個狹小的邊門」這句話很有意味,很能夠透視出余秋雨在拿著古代知識分子暗中自比的同時,他的雙眼始終沒離開過「長安的宮殿」為其所開的「門」,余秋雨性格中深刻烙印著對「權力」的心理依附,在此文中已有較深隱的體現。他通過對古代文化名人的悲嘆、哀痛、傷悼乃至鳴不平,甚至常常要擠出幾滴酸度超強的枯淚來,其實正是欲寄託他自己希望當權者能施捨給像他這樣的文化人以生存的空間甚或重用之的企望,這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士人的情結,是沒有或缺乏獨立人格,始終活在權力話語的陰影下謀求自我的定位,余秋雨藉此將他作為這種知識分子的虛榮表現得淋漓盡致,荒原?千萬別侮辱艾略特的經典大作,那不過是無奈的看著自身終入塵土的壘起的墳而已。
余秋雨仍沒忘了拿唐代的造像去向文藝復興時的西方藝術大師那裡尋回一點可憐的「驕傲與自豪」,但他卻不願也不肯再繼續追問:為什麼如此輝煌的唐朝藝術卻無法避免走向退步衰落的宿命?而西方的文藝復興為什麼卻偏偏能開出一個史無前例的近現代人類文明呢?
那些至今依然坐在「四大發明」之類國故上高唱凱歌頌謠的孝子賢孫們,自然是想不明白的。
4.《沙原隱泉》
此文的文筆流暢,余秋雨的文字工夫確是很強很吸引人的,其敘事往往帶有鮮明的戲劇性,這是他行文的優點。有論者因此批評他在散文里「編故事」,走金庸小說的套路,已經偏離了散文「真我」「寫實」的文體要求等等,我以為這種局限性很大的批評並沒有多高的價值,文學藝術上的打破文體自身或先前的定義要求與局限而進行創新、開拓、嘗試是一件更應該注目和鼓勵的事情,在形式上我對余文沒有多少批評,盡管他自己後來把自己的拓展寫作給模式化了,為人所詬病。但是藝術上你可以做不到或者不去做「事實上」的真實(其實我們傳統所謂「真實」也並不真的真實,也只是心理認識的結果),但我一直認為寫作的主觀「態度」必須是真誠的,失卻了真誠則一切休論。
努力攀爬著才剛剛自比「高加索山頭上的普羅米修斯」,旋即「啞然失笑」,竟以所謂「康德所說的滑稽」作評價,康德講了那麼多精深的哲學,他偏要選用這個「滑稽」。我的感覺是,余秋雨不具備真正的悲劇精神和意識,雖然他最會煽情掉淚。
述老尼處簡直是文人式的矯情造作,一個老人幾十年的生存經過和精神情感歷程竟被「眼光又轉向這脈靜池。答案應該都在這里。」一句輕輕作結帶過,那這是怎樣「神奇」的一脈泉啊,竟然超過涵蓋了一個衰老生命的豐富與厚度?!
「老尼的孤守不無道理」,但不知余秋雨本人願不願意也這樣「很有道理」的活著,尊重不應只是一種淺薄的認同,更需要一種穿透人生苦難的願力與慧力。
5.《柳侯祠》
倘若讀懂了作者「借古人的屍,還自己的魂」的深隱之意,便會覺得這是一篇作嘔指數很高的「文化散文」,與其說通篇都在兜售著「文化」這個已被其弄得俗得不能再俗的空泛概念,倒不如說是一個文化人急於想做官的心靈告白,整篇文字都流露出作者濃厚的「官本位」的思想意識,甚至十分露骨的用「倒是現任柳州市副市長的幾句話使我聽了眼睛一亮。」這樣肉麻的話來直接會通今古,就差從棺槨中拉出柳宗元來現場講幾句了,並且說「從根子上使柳州開通」的乃是因了「柳宗元和其他南下貶官」,柳州當代的開放和崛起是否真是「從根子上」靠了千年之前的南下貶官們的文化遺產,我不清楚,但我清楚的是余秋雨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沒忘記格外強調了這位副市長「也是個文人」,那麼我們可以說他余秋雨也是個「文人」,而且是級別更高的大文人,那麼中國若想「從根子上」好起來,實在只有起用這群大文人、小文人們來做大官、小官這一條不二法門了?可以說透過此文,我們完全看得出余秋雨骨子裡幾乎全然未消化現代法治社會、憲政民主的政治理念,他或許知道一些理論,但他接受的卻是比當代新儒家還要保守的政治文化意識,這樣的結果,是做官的附庸風雅操控著文化,文化人附勢權力賣弄著文化,可笑的是余在文中竟還哀嘆柳宗元失去了「個人的意義」,在官本位的專制體制下,個體當然無法獨立或倍受壓制,余既然看到了這點,卻不向制度問責,而把希望寄託在「文人作官」的「人治」上,殊不知他豈是真在替古人鳴冤?「項庄舞劍,意在沛公」罷了!
6.《白蓮洞》
「桃花源」千百年來竟成中國人時時夢寐以求的人間樂土之所在,「桃源」所樂者何?無戰亂與征賦,平等而富足,如是而已矣,並無精神之超越,無對人性本具之罪惡與生命本有之苦難的復雜性之認識,「桃源」人也是人,就算避世再遠,也逃不開罪的鉗制。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要麼向王權低頭,要麼就隱遁超脫,並無為愛為公義為超越性之真理而獨立奮爭的精神。不是遮與蓋,就是逃與避,在苦與樂之間徘徊不止,走向「桃源」的同時,也走向了精神價值的虛無,難道這竟是陶淵明和千百士人所嚮往的樂土?
7.《都江堰》
這依然是一篇借著都江堰寫李冰,借著李冰寫「官本位」的文章,我在《柳侯祠》的評述中已有所論,只不過此番他給「官本位」注入的不是碑文詩賦而是專業的科學技術,都江堰的偉大被濃縮在了「李冰的精魂」里,作者所盼望的乃是這樣的人可以子子孫孫無窮盡,於是對李冰的充滿民間宗教色彩的膜拜和人而神的民間戲劇中很作了一番文章,頗為贊賞,並且說「轟鳴的江水」便因此成了「至聖至善的遺言」。
余文慣於在對山水的膜拜式誇大定位和抒寫中行矯情與煽情,但他肯定不是真的要跪倒在山水文物前,他不過是做這么一個虛假的姿態而已,他的重點仍是利用這種情感的煽動去消弭理性的冷峻思考,從而使讀者認同他、跟著他的觀點走。此文對「能臣幹吏」的崇拜與對「清官」的崇拜一樣,都是「人治」思路的認識,要知道僅憑「清官」「能臣」是無法幫助中國擺脫「人治」帶來的歷史循環的,但這種理性認知在作者故意營造的宏大主題與取媚民眾的民粹主義氣氛下,被抽空殆盡了。
余秋雨在文中說:「在這里,我突然產生了對中國歷史的某種樂觀」,我雖不知道這是否為其真心話,但通覽整部《文化苦旅》,你都能感受得到這種甜膩膩的膚淺的「樂」觀,而書名竟貫之以一「苦」字,什麼叫做惺惺作態?什麼又是矯情?看罷。
8.《三峽》
李白的詩飄逸靈動、超拔縱橫、吞吐山河有餘,而沉鬱練達、憂患深情、悲心苦難不足,讀其作品如閱其人,羽化超脫而心向隱遁的仙道氣始終伴隨著這位才華橫溢的天之驕子,在世事的艱辛、惡劣和仕途的坎坷不順中他選擇了以桀驁不遜的風骨出入自我精神的狂歡,這與杜甫的始終不棄不舍,執著當下,痛入心髓而猶深懷抱負與憂悲進入民眾、國家的苦難大有不同。中國的多數人可能大抵都更愛讀李白,因為從李白那兒能讀出一種速度和快感來,但我卻偏愛老杜,老杜的字句不止是用靈氣潑灑的音符,更是一種血淚沉澱的生命的精魂。他不超脫,所以他超越了那時代的每一個神往超脫的詩人。
9.《洞庭一角》
「貶官文化」的確是中國文化中很重的一筆,貶官們仕途興隆、官運亨通時不見有特別優異的文章出世,只是被貶外放了,才「只好與山水親熱」,有了悲戚哀憤的常情,文采竟也飛揚起來,「事過境遷,連朝廷也覺得此人不錯,恢復名譽。」可見貶官們的寫作與抒情豈能不暗懷著盼主上查閱而重起用之的功利心思?既被「貶」了,就無奈的寫寫東西,這寫出的東西便恰好印證了貶官的「文品」,既是別有深意和目的而寫,則這製造出的「文品」確也和其「人品」相映成趣——都虛偽得緊。那麼,倘若中國文化「極其奪目」的一筆竟是如此被文化官員們弄出來的,就不曉得到底是中國的貶官們太有才了,還是中國文學創作的自我評價「太有才」了。
不過文學在此文只是裝裱,重要的是「地因人傳,人因地傳,兩相幫襯,俱著聲名」的「聲名」效應,貶官們都化了灰,山水亭閣也仍是這樣的山水亭閣,還理會他什麼「文學」作甚?重要的是靠文章賺得的「聲名」才是眼睜睜的取之不竭的實利,文學既「幫襯」了貶官的官運又「幫襯」了旅遊景點的聲名,大約可以名垂青史,不朽於後人了。讀懂了余秋雨的「幫襯」,也就讀懂了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半。
10.《廬山》
文人因其對山水景緻的吟詠而招引來世俗的擁擠,從而失去了此山此水,於是「文人似乎註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
但中國文人真的有敘述的這么高尚超拔嗎?「苦旅」之「苦」會因為「世俗的擁擠」而消失飄散?其實,恰恰是世俗的打破山水原貌才能使精神貴族們感到苦澀,而文人在面對山水世俗化後反覺其「不苦了」,欲別尋苦境,這說明無論「苦」或是「樂」實際都未進入文人的精神深處,皆非精神加工品味後沉積轉變成的苦與樂,而停留在感官層面;倘若不是這樣,進入了精神層面而猶言世俗化的「不苦」與原貌之「苦」,則說明中國文人的精神較之我等俗輩凡夫實也無特異超絕之處,可以不必揚起文化優越感的架子,要獨占這山那景觀的,而且非得和「大官人」「大商賈」站成一線湊這很抬身價也很勢利很虛榮的熱鬧。
11.《貴池儺》
「迷信」這個詞本身充浸著一種粗暴的判斷情緒,也交織著從中古甚至原始文化向祛魅的現代理性文化過度的激烈掙扎和矛盾心理。尊重一種哪怕是荒蠻的文化是否就真的可取呢?談尊重的大抵都是置身於其外的人,而為此荒蠻文化所深深影響的族人的生存困境與精神困境也許才是更大更需要思索的問題。價值真的可以是多元的?誠如文中所言,今日鄉民的重演儺戲究竟還保留幾分誠意?或許內里都懷著現代商業功利的心思罷。而這種「誠意」的保留真的需要嗎?傳統文化在現代性中的融解是一個大智慧的疑難問題,我個人相信真理一元,「多元」只能是形而下的多元,無論如何,「迷信」的文化不該是用強制暴力去推倒砸爛的,因為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才能談尊重人的權利與尊嚴。何況人類尚有太多的未知,尚需更廣闊的胸襟,透過一個儺戲,可以窺視當下整個中華民族轉捩期的文化困境。
16.《風雨天一閣》
「為《四庫全書》獻書是天一閣的一大浩劫,頗覺言之有過」,這是余秋雨對中國歷史黑暗的又一盲點,本文中提出了所謂「健全人格」,後來這個可笑的詞又被他送給了康熙皇帝。中國文人好講「健全」「圓滿」,也擅長把這些完美的修飾詞留給自己和捧送掌權者。「健全的人格」服從著包括「禁止婦女登樓」的封建族規,「健全的」皇帝及其繼承者也開始了漫長的「文字獄」和閉關鎖國。這是怎樣畸形的「基於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連阿Q這種癟三都曉得要在紙上很認真的畫一個完滿勝利的圓圈,何況中國的文人呼?
17.《西湖夢》
一切宗教都要到西湖來展覽,「展覽」這個詞妙極,中國人做慣了看客,無論什麼,最要緊的便是「看」,始於看而終於看,過足了眼癮和感官玩樂,就像靈魂已被抽幹了一樣。
18.《狼山腳下》
余秋雨完全不解魯迅的深意,魯迅豈是在改良為自然風景命名的方式嗎?余文所謂「但一切都調理得那麼文雅,蒼勁的自然界也就被抽幹了生命」,這純粹是文人的臆想,其實他的「平和一點」同先人的「古池好水」「蕭寺清鍾」「遠村明月」一樣,都是琢磨著怎樣在「命名」上下功夫,用文字自欺視聽,只不過方法不同罷了。魯迅先生所批判嘲諷的,恰恰是這種專好在「名」上弄虛作假、自欺欺人的虛偽、麻醉的民族文化心理,而作者卻正好最愛耽著在「名」上做文章。
19.《上海人》
這是余秋雨在本書中寫得最好最精彩的文章,也許因為作者本身是上海人,對上海的了解、體會很深也較為全面。
徐光啟是一個值得特別書寫的開端,他能在一個愈趨封閉、衰朽、宋明新儒學占統治上峰的封建時代坦然開放的接受、傳播西方文明,甚至受洗皈依基督宗教,他的影響決不同於以往任何一個文化交流者,他給古老的中國注入了完全異質的文化血液,也樹立了一個「新人」的榜樣。光啟,宿命般的人如其名。但職員心態而缺少生命熱源和創勁的上海人並未得著他的精髓,而只是神似而已。
20.《五城記》
蘭州牛肉拉麵的醇香橫亘千里,飄入了關外我的鼻舌中。。
21.《牌坊》
牌坊大約是中國文化里最可憎惡的物事之一了,它見證著中國道德的虛偽、殘忍、吃人的本性,而且是公開的被表彰的邪惡,而從中做幫凶寫文章造理論大肆頌揚宣傳的不是別人,正是文人。父母的一面立牌坊一面偷偷送女兒出家逃生,把「貞操」「守節」殘害人性的荒謬暴露無遺。「聖女」是男權意識在女性身上的體現,「聖女」「節婦」既不「聖」也不「美」,而是對女性形象的扭曲,女性在這里只是體現綱常道德的工具和男權變態逞欲的對象罷了。封建中國的文化,充滿了觸目驚心的變態性。
25.《信客》
僅靠一個「信」字謀生,為一件極小的「失信事件」而被徹底放逐、拋棄,服務鄉里大半輩子的老信客就這樣輕易的被推到命運的深淵,鄉民的不寬容成為理所當然的事,在對「信」字的極端功利化的索取中,信客作為「人」自身的尊嚴、權利已經被淡化漠視了,落後的農耕文明和宗法社會伴隨著信客高強度的生存壓力,最後年輕信客的「成功」不過來自於一個近乎傳奇的事件,而老信客悲慘的身影卻蜷縮在無人關注的角落裡瑟瑟發抖。信客彷彿是被「崇高化」了的,但正如中國無數的「貞女節婦」無數的牌坊一樣,本質上是對人性的歪曲、異化、踐踏,鮮活的個體生命在「道德」的虛幌下被壓扁成一個個供人膜拜的符號,中國封建時代形成的這種非超越性的「信」觀念,決不能照搬、移植進現當代社會來,封建道德建立在非人道非理性非超驗信仰的歷史中,其充滿局限性的偽善不言自明。中國人喜歡「大團圓」「大圓滿」的結果,本文也不例外,在文尾喜氣洋洋的氛圍中,我卻分明感受到了寒意逼人的顫栗。
26.《酒公墓》
在客上教英文We all love Chairman Mao ,這是一個飽蘸了政治嚴肅和政治迷狂的例句,love在這里早已失卻了它本有的真義,「偉大領袖」取代了上帝坐上了神的寶座供他的子民love,love只屬於領袖一個人,一個人中的領袖剝奪了幾億子民自由love的權利,love像一個被化肥催生被空氣鼓脹被毒品興奮了的劣質種子,干癟蒼白,浸不得半點兒油腥,以至於當酒公在黑板上很自然的寫下「愛是人的生命」時,全班竟然會大笑,而女生則紅臉低頭。一個羞於把愛同生命聯系在一起的年代,我們還指望它能夠不醞釀製造出駭人聽聞的黑暗來嗎?
27.《老屋窗口》
老屋只屬於作者個人,何必要自命不凡的加諸自負的渲染呢?作者太愛慕虛榮了,此文可與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集做對比,魯迅的懷舊散文從來沒有這些自命不凡的虛飾之筆,先生所寫的乃是切切實實的人和人生,卻不是名和聲名。余文實在相形見拙,品低一等。
28.《廢墟》
並非所有的廢墟都能體現「悲劇精神」,也並非所有的悲劇都講化為廢墟。廢墟是一種常態,廢墟中走出的人才值得關注。
29.《夜雨詩意》
夜雨未必與安逸水火不容,安逸在夜雨中顧影自憐,自哀自嘆,於詩意中逍遙自適,甘願被夜雨包圍、吞噬,再無沖出的生命力和慾望,夜雨也便完成了摧毀行旅者前進的目的。
30.《筆墨祭》
一個「祭」字,保守的心態流露筆間,筆墨書法是文化藝術的載體,也有情感融入,但筆墨何嘗不在千年裡時時更新著內容?拒絕更新就等於自毀生命的延續。
31.《藏書憂》
藏書之「憂」實則出於讀書人對「物化」了的知識的吝嗇與自負上,文人相輕也相妒,慢條斯理、徐徐道來自己的藏書之富之精之珍貴,那種文人式的自得與虛榮表露無遺,這本也是人之常情,文人並非格外的鄙棄錢財,出手大方,當他像孔已己似的窮得排出幾文銅錢買酒吃時便也一樣要灰頭土臉,最多不過吟幾句「君子固窮」的聖言以備精神上對自我「文化優越」的文人身份製造幾分超乎眾群的幻覺,聊作麻醉而已。所以文人的愛藏書,我認為無須上升到很「崇高」的境界位置,藏書的確一定程度的體現出藏書人特異的精神世界、治學面貌甚至是性情格調,但也僅此而已。文人仍需將自身回歸到平常心態中去,這是我的觀點。
32.《臘梅》
臘梅大約真的可以給人啟迪、激勵的情感萌發罷,也只有人才可存有這認識,或者耳耳相傳,便給了某自然界之植物以特定的性格或象徵,所以後人一定要從臘梅中看出生命力的堅韌、頑強的這面來,卻見不到萬物的復雜性和生命中許多悖論。臘梅固然可以禦寒,但未知是否也能御熱呢?
33.《家住龍華》
禪味在歷史的敘述和古老廟堂式建築的煙塵中愈發顯得泛黃脆軟,凝固成衰朽的氣色浸透在文人懷舊和超然自適的情感頹廢中,家住龍華的人有很多,到頭來,雲在天空水在瓶,縱使老僧裁得布匹幾十,喝破了柏樹子的佛性有無,亦不過是家住龍華而已矣。
36.《華語情結》
語言是文化強有力的載體,人類文明正屬於語言性的存在,但人言異於神言(Word),人言存在的有限性、欠缺性、虛假性被一次次證明,或者不證自明。人言不應該被過分迷戀、執著和沉陷,運用它並超越它,而不是戴著所謂「母語」的鐐銬跳舞,應不為其所累所操控,才是現在文化人的使命和人言發展的方向。華語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古老民族接受西方文明的腳步,過去是表現為白話文同文言文的空間爭奪,現下卻呈現出更趨復雜、深刻的民族性文化心理的彷徨、掙扎與整合之中。
37.《這里真安靜》
文章寫到最後,也僅剩「安靜」而已。「軍人、妓女、文人」這個模式被拔高起來賦予莫名其妙的涵義,人全都成了符號,包括那個被作者濃墨強調渲染的日本文人。文人格外重要,僅僅因為是「文人」?歷史的悲慘歷程最終走向的是碑文的安靜,草木的安靜,一切重返自然的安靜,當懦弱者不肯直面個體生命的深重罪苦和百病纏身的靈魂時,他就會一廂情願的閉上自己的雙眼然後說:安靜罷,一切都回歸清凈了。無聲而黑暗的東方就是這樣在麻木的自醉中失掉了曠野里為拯救的光吶喊的嘴巴。
苦旅,便如是安靜的化為恆久的無味和無聊。。。。。
㈦ 如何評價電影《心虛有榮》
人嚮往更好的生活嚮往更好的自己,虛榮孕育而生,自尊心是奠基。習慣了說謊,被撕下面具,就像刮下一層血肉真實的皮囊,雅英最後的瘋狂我不是太懂。歇斯底里,又寂寥。
㈧ 心虛的作文100
曹操斷發
曹操是三國時期人,這個人雖然野心很大,有很多壞毛病,但是他卻在他統領的軍隊中留下了誠信的美名。
一次,曹操親自統領大軍去打仗。行軍的路上,看見路邊的麥子都已經成熟了。原來老百姓因為害怕士兵,逃到外邊,不敢回來收割麥子。
曹操派人挨家挨戶告訴村裡人和各處看守邊境的官吏,說:「我奉皇上旨意,出兵討伐叛逆的賊人,為民除害。現在正是麥田的人,只要有踐踏麥田的,就斬首示眾,說到做到。父老鄉親們請不要害怕。」
老百姓們開始都不相信,仍舊躲在暗處觀察曹操帶領的軍隊的行動。
經過麥田的官兵,都下馬用手扶著麥稈,小心地蹚過麥田,這樣一個接著一個,相互傳遞著走過麥地,沒一個敢踐踏麥子的。
老百姓看見了,沒有不歡喜稱頌的,望著官軍的背影跪在地上拜謝。
曹操騎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有一隻鳥驚叫著飛起來。曹操騎的馬受了驚嚇,一下子躥入麥田中,踐踏壞了一塊兒麥田。
曹操立即叫來隨行的官員,治自己踐踏麥田的罪行。官員說:「怎麼能給丞相治罪?」
曹操說:「我親口說的話,我自己都不遵守,還有誰會心甘情願地遵守呢?一個不守信用的人,怎麼能統領成千上萬的士兵呢?」隨即抽出腰間的佩劍,想要自刎。眾人連忙攔住。
這時,大臣郭嘉走上前說:「古書《春秋》上說,法不加於尊。丞相統領大軍,重任在身,怎麼能自殺呢?」
曹操沉思了好長時間,才說:「既然古書《春秋》上有『法不加於尊』的說法,我又肩負著天子交給我的重要任務,那就暫且免去一。但是我不能說話不算話,我犯了錯誤也應該受罰。」
於是,曹操用劍斷自己的頭發,扔在地上,說:「那麼,我就割掉頭發代替我的頭吧。」
曹操又派人傳令三軍:「丞相踐踏麥田,本該斬首示眾,現在割掉頭發找替。」
現在的人覺得剪頭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當時的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頭發是從父母那裡繼承來的。隨便割掉頭發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是不孝的表現。因此,在當時的人看來,曹操當眾割頭發和割腦袋沒什麼兩樣。
沒有信用的宋朝軍隊
先秦時期的韓非子說過「信賞必罰,其足以戰」,意思是說有功的一定要獎賞,有罪的一定要懲罰,只有這樣才能使部隊形成很強的戰鬥力。
宋朝的軍規很多,但是不注意以信執法。該賞的不賞,該罰的不罰,使得軍心渙散,軍隊的戰鬥力下降。這種狀況在宋朝幾百年間不僅沒有改變,而且愈演愈烈,最終導致亡國。北宋都城汴城臨安(今開封)曾兩次被金軍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也曾分別被金軍、元軍攻陷。其教訓是非常深刻的。
九.真理的殿堂里沒有虛假
著名作家愛德華·黑爾說:「有一句話永遠銘刻在我的心裡,就是『真理的殿堂里沒有虛假』,這是我在哈佛大學學習的四年時間里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句話,是它使我走向了成功,使我贏得了榮譽和尊敬。」
他接著講了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本傑明·皮爾斯的故事。皮爾斯是一個學識淵博、品格正直的老先生,一頭白發總是梳理得整齊,每到上課的時候都穿著筆挺的西裝,很莊重地走進教堂向大家問好,然後在黑板上開始經濟學公式的演算。皮爾斯在課堂上時常穿插一些幽默的小故事,學生們常常被他逗得大笑。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和藹的老頭」、「幽默的老頭」、「有教養的皮爾斯」,因為從沒有人見過他發過脾氣。
有一次,在他的商業數學課上,他要大家做一套考試題,當堂交卷。可是,有一個學生抄襲了以前的作業,被皮爾斯發現了。皮爾斯宣布,這節商業數學課立刻停止,改為首先修養課。他站在講台上,臉色蒼白地說:「一定要誠實。我們來到哈佛的目的是為了追求真理,雖然通往真理的道路困難重重,但是只要讓誠實、認真、嚴肅地對待問題在於,你就有機會發現真理。如果有些同學在這里弄虛作假,他就永遠也沒有機會看到真理的光芒。請大家相信,真理的殿堂里沒有虛假。」
皮爾斯站在講台上足足講了二十分鍾,他的聲音充滿了正氣,他講的每一句話都震撼著在場的二十幾位同學的心靈。當他講完的時候,那位作弊的學生站起來,走到皮爾斯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後又怕慚愧又激動地說:「皮爾斯先生,謝謝您,這是我這二十幾年來上的最有價值的一堂課,您教會了我怎樣做人。」
皮爾斯這時又恢復了親切的表情,拍著那位同學的肩膀說:「記住這句話,真理的殿堂里沒有虛假。」
這時,教室里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接著,所有的同學都從坐位上站起來,向皮爾斯深深地鞠了一躬,向他表示感謝,因為他的演講使每位同學都上了生動的一課。這些同學畢業以後在事業上都獲得了很大的成就,因為他們都記住了這句話,都把誠實作為自己做人做事的准則。
真理
哈佛大學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學之一,這所學校把「真理」作為校訓。在哈佛大學的校門和建築物上都刻了一個拉丁文單詞「真理」,這個詞代表了「真相、誠實和正直」。正門上還刻了一句話:「真理之門只會向那些正直的民族開放。」意思是說,在這個世界上那些不誠實的人是沒有出路的。
十.
一、丟棄誠信
從前,有一個年近二十的書生,由於讀書勤奮,已重了進士,也到了該成婚的年齡,彼此間說媒的倒也不少,可書生卻一個也看不上眼,憑著自身相貌清秀,滿腹經綸,想來也是飛黃騰達的料。於是書生便帶上了「誠信」、「美貌」、「智慧」、「財富」,踏上了尋妻之路。
書生走啊走,來到了一條波濤洶涌的大江畔,不禁眉頭深鎖,心想這么寬的大江叫我如何過去。這時有一條船慢慢往這邊幌來,船上有一老翁說道:「書生,我可渡你過江,只需將你包袱內一物相贈於我。」
書生道:「容我想上一想。」心裡暗想:我要娶一位好妻子,「美貌」一定少不了;將來我若是想當大官,賺大錢,「智慧」更是不能少的;「財富」和「誠信」我到底該選什麼,我如將「財富」相贈於該老翁,那不給他佔了大便宜,算了,反正「誠信」也沒什麼用,於是便高聲對老翁道:「我將『誠信』贈於你如何?」
老翁聽了笑道:「你可是想情楚了!」
書生聽了以為老翁想要其它的東西,於是惱怒道:「你要是不要!」只聽老翁大笑幾聲,身邊湧出一團煙霧,書生只覺得眼前一片白茫茫,什麼都看不到,等到煙霧散去,大江已消失,書生盡管心中奇怪,但仍然繼續往前走,渾然不知最重要的東西已離他而去……
二、城外遇女
書生這一天來到洛陽城外的「仙蹤林」,看見一個女子,雖身穿素服,卻掩蓋不了她的花容月貌,只見她嫣然一笑,道:「公子來此所為何事,不知小女子可幫得上忙?」
書生只覺得此女子一笑,這山間百花都失去了顏色,頓時覺得此女必定是他所要尋找的妻子,一句話便脫口而出:「姑娘可已嫁人?」
那女子聽了,紅霞頓時染到了耳根,嬌嗔道:「小女子尚未嫁人哩!還有公子別姑娘 姑娘得叫,小女子名叫:鳳嫣然,公子可叫我嫣然。」
書生聽了心裡很是高興,道:「那嫣然姑娘是否看上在下呢?」
女子便道:「公子看得上嫣然,嫣然自是非常高興。只是不知公子是否有一嫣然想要之物 ……」
還沒等那女子說完,書生急道:「什麼?『財富』、『美貌』、還是『智慧』?」
「都不是,」女子搖頭道:「 『誠信』,不知公子有嗎?」
「『誠信』!」書生驚呼道。發生在江畔的那件事。
女子似乎知道了結果,已淚流滿面,惋惜道:「看來嫣然是沒那個福分了……」說完人已不見了。書生只覺得如夢初醒,只有那姑娘的一顰一笑還在心中,這真的是一場夢嗎?
三、官場風雲
書生心中充滿了悲傷,從此,他看到任何女子都提不上眼。於是,他決定到官場上大瞻拳腳,以彌補他內心的空虛。通過他的聰明才智,幾年裡就一升再升,從一個小小的縣官到了宰相的位置。只是他在官場上從不講誠信,用得只是手段,因此得罪了很多人。終於有一次,人們聯名告了御狀,使他從腰纏萬貫的宰相變成一名人人唾棄的階下囚。幸虧有一故友念及往日情份,放了他。
他看看自己,已年過四十,「美貌」是沒了,現在也身無分文,比乞丐好不了多少。哎,他現在才明白,最重要的東西已經再也找不回了!
四、重拾誠信
書生漫無目的地走著,人已快要崩潰,正當他全無希望的時候,眼前又出現了那條熟悉的大江,江邊已停著一條小船,船上有一老翁,這些情景似曾相識。只聽那老翁說道:「我於公子相遇是緣分,公子可從我這拿走有緣人寄放在這的東西。」
書生想也沒想便道:「誠信!」說完,只聽老翁又笑到。接著,眼前又一陣霧,自己變回了二十的摸樣,想起那些畫面不禁熱淚盈眶,眼前似乎浮現出嫣然的摸樣,只聽她道:「誠信,不知公子有嗎?」……
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
——海涅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誠實是力量的一種象徵,它顯示著一個人的高度自重和內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
——艾琳·卡瑟
●民無信不立。
——孔子
●人類最不道德處,是不誠實與怯懦。
——高爾基
●沒有誠實何來尊嚴。
——西塞羅
●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就沒有生命。
——大仲馬
。
——富蘭克林
●真誠是一種心靈的開放。
——拉羅什富科
●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自己要誠信。
——莎士比亞
●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
——德萊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孟子
●欺人只能一時,而誠信都是長久之策。
——約翰·雷
●信用是難得易失的,費十年功夫積累的信用,往往由於一時的言行而失掉。
——池田大作
●我寧願以誠摯獲得一百名敵人的攻擊,也不願以偽善獲得十個朋友的贊揚。
——裴多菲
●誠實的人從來討厭虛偽的人,而虛偽的人卻常常以誠實的面目出現。
——斯賓諾莎
●沒有誠信,何來尊嚴?
0 ——西塞羅
●失信就是失敗。
——左拉
誠信是人最美麗的外套,是心靈最聖潔的鮮花。
誠信是你價格不菲的鞋子,踏遍千山萬水,質量也應永恆不變。
誠信像一面鏡子,一旦打破,你的人格就會出現裂痕。
誠信是道路,隨著開拓者的腳步延伸;誠信是智慧,隨著博學者的求索積累;誠信是成功,隨著奮進 者的拼搏臨近;誠信是財富的種子,只要你誠心種下,就能找到打開金庫的鑰匙。
誠信是做人之根本,立業之基。
創起誠信校園,樹起誠信學風,成為誠信學子。
誠信為本,學做真人。
誠信為榮,失信可恥。
最大限度的誠實是最好的處事之道。
誠實守信是面明鏡,不誠實的人在他面前,都會露出真相。
沒有誠實,何來尊嚴?
誠實是上策。
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種誠信為先決條件。
不誠則有累,誠則無累。
誠信是溝通心靈的橋梁,善於欺騙的人,永遠到不了橋的另一端。
誠信,是一股清泉,它將洗去欺詐的骯臟,讓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流淌著潔凈。
誠信,讓心靈無瑕,讓友誼長存,讓世界美好!
十一。
前不久央視的《東方之子》欄目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進行了一次專訪,丁教授面對記者緊追不舍的一個簡單問題,連續幾個「不知道」,令人感慨。
記者提的是這樣一個問題:「我感覺您對自己每一個人生階段都有很明確的選擇。比方說小時候對科學、對科學家感興趣;大學的時候,就鎖定了要研究物理;然後每做一個實驗也是力排眾議,自己堅持下來。一個人怎麼能夠每一次選擇都能這么堅定和正確呢?」這位記者想要獲得的答案誰心裡都明白,因為在已經太多的名人訪談中,這樣的問題顯然都是為對方作秀進行的鋪墊。然而,丁肇中的回答卻是:「不知道,可能比較僥幸吧!」
記者不心,又追問道:「在這裡面沒有必然么?」丁肇中依然回答:「那我就不知道了。」記者還是不心:「怎麼才能讓自己今天的選擇在日後想起來不會後悔?」丁肇中依然回答:「因為我還沒有後悔過,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記者無奈:「我發現在咱們談話過程中,您說得最多一個詞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這次作了正面回答:「是!不知道的,你是絕對不能說知道的,我們那裡這是絕對不允許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
丁肇中的嚴謹態度,的確是到了常人不能理解的地步。然而,這就是作為科學大家的丁肇中,他認為不知道的就一定要回答「不知道」。
誰都不能改變我的承諾
[ 小故事www.xiaogushi.com 日期:2005-6-2 23:13:48 點擊: 〕
快下班時,百事可樂公司的總裁卡爾·威勒歐普接到市長邀請他參加晚宴的電話,他毫不猶豫地謝絕道:「很抱歉,我已經說好今天晚上陪女兒過生日。我不想做一個失約的父親。」
走出辦公大樓,卡爾給女兒買了生日禮物,驅車直奔市中心新開業的游樂園,去那裡與妻子一道為女兒過生日。
為避免打擾,卡爾和妻子都關閉了手機,他們全身心地陪伴著女兒,開心地享受著這個愉快的節日。
卡爾正興致勃勃地看著女兒吹滅紅紅的蠟燭並開始切分蛋糕,他的助理急匆匆地趕來了。他把卡爾叫到旁邊,小聲匯報——有一個本公司非常重要的客戶,很想在這個晚上與他見一面。
「可是,我已答應了女兒,今天整個晚上都陪在她身邊。」
卡爾面露難色。
「客戶此前確實沒有約定,他只在此地做短暫的停留,是臨時決定要拜見總裁的……」助理委婉地建議道。
怎麼辦?一邊是已經陪了兩個小時、正玩得開心的女兒,而另一邊是等待約見的公司重要的客戶。卡爾沒有猶豫,他轉身告訴助理:「我覺得我還是應該留下來陪女兒,你去接待一下客戶,並替我轉達真誠的歉意,跟他約好時間,屆時我會親自登門拜訪。」
「卡爾先生,您是不是先去……」助理提醒總裁這個客戶實在太重要了,絲毫不能得罪的。要不然就不會匆匆地找來了。
「爸爸,您先去忙工作吧,媽媽陪我一樣很快樂。」得知內情的女兒十分理解父親,催促父親去見客戶。
「不,我已說過,我不想做一個失約的父親。今天晚上,市長的宴請和客戶的約見,確實都很重要,但我一個月前向女兒許下的承諾更重要,誰都不能改變我作出的承諾。」卡爾一臉的堅定,讓助理打消了繼續勸說的念頭。
第二天,卡爾上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電話向那位客戶道歉,客戶非但沒有生氣,反而由衷地贊嘆道:「卡爾先生,其實我要感謝您啊,是您用行動讓我真切地記住了什麼叫做一諾千金,我明白百事可樂公司興旺發達的真正原因了。」此後,卡爾和這位客戶竟成了非常親密的合作夥伴,甚至在公司經營遭遇最大困難的時候,也不曾動搖彼此的信任。
1797年3月,法蘭西總統拿破崙在盧森堡第一國立小學演講時,瀟灑地把一束價值3路易的玫瑰花送給該校的校長,並且說了這樣一番話:「為了答謝貴校對我、尤其是對我夫人約瑟芬的盛情款待,我不僅今天呈獻上一束玫瑰花,並且在未來的日子裡,只要我們法蘭西存在一天,每年的今天我都將派人送給貴校一束價值相等的玫瑰花,作為法蘭西與盧森堡友誼的象徵。」從此盧森堡這個小國即對這「歐洲巨人與盧森堡孩子親切、和諧相處的一刻」念念不忘,並載之入史冊。
後來,拿破崙窮於應付連綿的戰爭和此起彼伏的政治事件,並最終因失敗而被流放到聖赫勒那島,自然也把對盧森堡的承諾忘得一干二凈。
誰都不曾料到,1984年底,盧森堡人竟舊事重提,向法國政府提出這「贈送玫瑰花」的諾言,並且要求索賠。他們要求法國政府:一、要麼從1798年起,用3個路易作為一束玫瑰花的本金,以5厘復利計息全部清償;二、要麼在法國各大報刊上公開承認拿破崙是個言而無信的小人。法國政府當然不想有損拿破崙的聲譽,但電腦算出來的數字讓他們驚呆了:原本3路易的許諾,至今本息已高達1375596法郎。最後,法國政府通過冥思苦想,才找到一個使盧森堡比較滿意的答復,即:「以後無論在精神上還是在物質上,法國將始終不渝地對盧森堡大公國的中小學教育事業予以支持與贊助,來兌現我們的拿破崙將軍那一諾千金的玫瑰花信誓。」
也許拿破崙至也沒想到,自己一時「即興」言辭會給法蘭西帶來這樣的尷尬。但是,這也正說明了一個道理:許諾只在一瞬,踐約需要永遠——無論是凡人還是偉人。
真實的高度
一天,大仲馬得知他的兒子小仲馬寄出的稿子總是碰壁,便對小仲馬說:「如果你能在寄稿時,隨稿給編輯先生附上一封簡訊,或者只是一句話,說『我是大仲馬的兒子』,或許情況就會好多了。」
小仲馬固執地說:「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頭上摘蘋果,那樣摘來的蘋果沒有味道。」年輕的小仲馬不但拒絕以父親的盛名做自己事業的敲門磚,而且不露聲色地給自己取了十幾個其他姓氏的筆名,以避免那些編輯先生們把他和大名鼎鼎的父親聯系起來。
面對那些冷酷而無情的一張張退稿箋,小仲馬沒有沮喪,仍在不露聲色地堅持創作自己的作品。他的長篇小說《茶花女》寄出後,終於以其絕妙的構思和精彩的文筆震撼了一位資深編輯。這位知名編輯曾和大仲馬有著多年的書信來往。他看到寄稿人的地址同大作家大仲馬的絲毫不差,懷疑是大仲馬另取的筆名。但作品的風格卻和大仲馬的迥然不同。帶著這種興奮和疑問,他迫不及待地乘車造訪大仲馬家。
令他大吃一驚的是,《茶花女》這部偉大的作品,作者竟是大仲馬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兒子小仲馬。「您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實姓名呢」老編輯疑惑地問小仲馬。小仲馬說:「我只想擁有真實的高度。」
老編輯對小仲馬的做法贊嘆不已。
《茶花女》出版後,法國文壇書評家一致認為這部作品的價值大大超越了大仲馬的代表作《基督山恩仇記》。小仲馬一時聲名鵲起。
㈨ 心虛的虛什麼意思
這兩個都是中醫學術語。
心虛不寧,心虛有分心陰虛,心陽虛,心氣虛,心血虛。心主血、藏神。如果心虛就會出現神志方面的問題,例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健忘等症狀。故心虛不寧也可籠統的叫做心神不寧 。
血虛生風是指血虛筋脈失養所表現的動風證。多由急慢性出血過多,或久病血虛所致。主要症狀有手足震顫,肌肉膶動,關節拘急不利,肢體麻木。兼證有眩暈耳鳴,面白無華,爪甲不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