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放大影評

放大影評

發布時間: 2021-03-10 14:53:11

1. 求電影《大魚》的影評

影片中的父親愛德華喜歡向周遭的人述說自己年輕時匪夷所思的經歷,雖然這些事情有著一定的事實依據,但是當它們被無數次誇張和重復後,終於引起了兒子威爾的反感。威爾認為父親愛德華是一個吹牛大王,喜歡用廉價的笑話來滿足周圍人的好奇心,於是父子倆漸漸疏遠,不相往來。愛德華生命垂危,威爾重新回到了他的身邊,試圖去了解他。直到愛德華快走到盡頭,威爾才真正理解和尊重了他,並且為他傳奇似的人生虛構了一個完美的結局。

有人說Tim Burton是好萊塢頭號視覺藝術大師,對於這樣一個喜歡幻想、把庸常的現實附著於閃念的浪漫奇思的導演,畫面即是他的風格。例如曾經感動過我們的《剪刀手愛德華》。在《大魚》里Tim Burton運用了動畫、遠景鏡頭和攝影特技,唯獨沒有用流行的電腦特效,至少在視覺上使人看起來更加自然。

影片里天馬行空般的夢境交叉,平滑而潤澤,散發著溫熱潮濕的怪誕氣息,我們閉上眼睛彷彿能感覺到大片大片的黃水仙芬芳宜人,周圍和風徐徐;亦或是虛無縹緲的水面中站立的那個誘人胴體。

電影結束的時候,想到了一句膚淺的廣告詞:快樂是一天,不快樂也是一天,為什麼不快快樂樂過一天呢?

愛德華不能容忍自己的人生平淡無奇,於是為自己構築一系列光怪陸離的事情,年輕迷途、應征入伍、結婚生子、工作賺錢……在他的描述下變成了:幽靈鎮、巨人、馬戲團、連體歌女……我們看來如墜雲端,甚至有些荒唐。就像他兒子威爾所說的,「他讓你知道的,未必是真的;他真正經歷過的,未必想讓你知道。」但在愛德華的葬禮上,他的那些奇奇怪怪的朋友一一來為他送行,人們訴說著愛德華的傳奇人生,是那麼快樂,他是一個讓所有人都尊敬和愛戴的好人。

坐在銀幕外面的我,此時此刻也願意相信愛德華那些驚心動魄的故事是真實存在的,至少他替我們完成了那些夢想。

曾經我們堅信:我們是背負著一定的歷史使命來到人間的,即使我們不是救世主,我們也一定具備非凡的才能。

不知道你小時候有沒有揮動過一根小木棍,然後嘴裡振振有詞地說:「希瑞,賜予我力量吧!」;或者你總肯定自己親眼見過UFO,並相信有一天他們會載著你去太空遨遊。

我常常會發呆,常常會幻想。總之,我固執地認為自己與眾不同。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生活變得富足而乏味,我們缺乏夢想、缺乏激情。可是成長、失業、戰爭、死亡……卻是我們任何人無法迴避的,我們只能無奈接受這乏味的現實世界,看著自己的人生一天天廉價與蒼白起來,卻依然無能為力。

童年的豪言壯志如同那條游弋在身邊的「BgFish」,偶爾可以看見或觸摸,卻轉瞬即逝,虛幻得連自己都懷疑起它的存在。

某一天,那條大魚是否會以一種我們所期待的姿態出現在身邊呢?

2. 求《李米的猜想》影評!

看這部電影很讓我想起數年前的《戀愛中的寶貝》,同樣是周迅,同樣是離奇,同樣是極端,也同樣是愛情高於一切。

同樣是周迅

電影的第一個鏡頭特寫給了由周迅演繹的李米,啞黃的臉頰上零星地點綴著雀斑,粗俗爽朗的氣質,叼著憔悴的煙頭,響著沙啞的聲線,恰好地塑造出一位計程車司機的角色,這是一個真實而令人難忘的開頭。

李米是一個怪誕的司機,對於每一位乘客她都會提出一系列數字規律的問題,在他們的回答中尋找頭緒,同時在座位上夾了一本相冊,看乘客們有沒見過相冊中的人。這樣的習慣,四年來她都堅持著。

愛一個人愛得太深,就會失去自拔的能力,越愛得深就越怕失去,也就越不肯承認失去——這都是一個愛情信徒所犯的常規性錯誤。四年前,李米的男朋友方文由於李米的父母反對他們的婚事而從她的身邊突然消失了,只剩下定期的來信,從沒有任何聯系方式,李米能夠抓住的就是每封信的日期,這些無端的數字變成了她心中執著的線索。你愛的人明明離開了,卻以永不消失的方式和你聯系著,李米每天都在沿著計程車的途中不停尋找,不斷的信件給她延續了希望,但四年來的渺茫卻讓她苦嘗失望。

愛,就是這么苦,就是這么折磨人。

同樣是離奇

這天,李米在計程車上遇到了兩名賊乘客裘火貴和裘水天,他們和自駕車的陌生情侶馬冰、菲菲之間稀里糊塗被地卷進了一宗交通事故、一宗劫持案和一宗販毒案當中。人物之間貌似陌生的關系突然之間環環相扣,彼此引爆,電影從一個病態的愛情故事演變成了一段離奇的懸疑案件。

四年來李米的尋人之旅終於有了些眉目,互不相關的人物和事件沿著生命的軌跡在此相交。究竟李米見到的是不是方文呢?兩名裘氏笨賊有什麼來頭呢?裘水天來到大城市能不能如願以償呢?馬冰在面對李米和菲菲的時候又有什麼秘密呢?三宗案件在相交後又如何塵埃落定呢?這種種懸念都在扎實、用心的劇本故事當中找到答案,電影的情節和處理很有意思,既不會故弄玄虛,但卻離奇百出,留下煞費心思層層的線索,扣人心弦。

同樣是極端

拋開電影情節的離奇怪誕,裡面的人物也非常極端。

為了尋找突然消失的男朋友,李米當上計程車司機,對每一位乘客親自詢問,明知人海茫茫卻依舊盲目執著;

那位從天而降的詩人也真夠變態,故作深奧地念了幾口詩句,居然縱身而下,釀成交通事故,也牽連出彼此千絲萬縷的關系;

兩個裘氏笨賊還真能吃,每人居然吃下了七八十顆毒品,後來一顆止痛片一顆腹瀉葯就把他們搞掂了;

裘水天單純天真得可怕,為了追尋痴痴暗戀的小香,居然輕易相信素不認識的李米,把自己白白送進了監獄;

李米在警察局遇上了馬冰,認定他就是方文,苦追著他一路上天橋過馬路,不是為了證實他的身份、也不是要他回到自己身邊,只是希望聽到他親口說不要自己,四年來的牽掛才放下;

馬冰雖然不是個好男人,但在最心愛的女人面前揭發自己罪行的時候,他還是堅守秘密、選擇死亡,他依然是個虔誠的愛情信徒;

菲菲算是最正常的一個人了,至少她不會盲目地信仰愛情,她會替馬冰為李米療傷,她會堅決的制止馬冰的罪行。

同樣是愛情高於一切

愛情很多時候說來就來,一下就能把你擊倒;愛情令人片面盲目,對方永遠是最好最重要的;愛情讓你嘗盡百味,最甜和最苦、最呵護和最受傷、最信任和最被判的都會伴隨愛情一起出現——愛情如此,《戀愛中的寶貝》如此,《李米的猜想》如此,生活中的你我亦如此。

雖然如此,但李米、裘水天、馬冰還是甘心被愛情俘虜,然而我們也願意成為虔誠的愛情信徒,畢竟愛情高於一切——當我們遇上愛情的時候

3. 電影放大觀後感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回感」答,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

4. 求兩篇電影的影評。急用。隨便什麼電影都行

影評:《致青春》昨日青春今日傷痕
嚴格地說,《致青春》是兩個人的作品。導演趙薇的樂觀、活潑以及小小的惡作劇心理,造就了影片的青春戲;編劇李檣的細膩、敏銳,成全了影片的心理戲。今天已經高度社會化的大學校園,過早地培養出了不少「成熟」的學生。但在上世紀90年代,校園之牆還是一堵防衛線。《致青春》花了不少的篇幅來呈現出走後的坍塌感,然而青春還有餘燼之熱,在催促著人們奔向理想方向。
看完電影後半部分的最大感受是,青春時期是最適合激烈表達感情的時候,而有過這種激情燃燒之後,就再也不會心生漣漪——看看鄭微後來是怎麼對待重新回來找她的陳孝正,看看韓庚飾演的林靜如何對待他的追求者。
趙又廷與韓庚,一個為出身貧賤而自卑,另一個因看到父親愛上鄭微的媽媽蒙上心理陰影。在青春的兩頭,前面是童年不能承受之重,後面是中年無法面對之尷尬。唯有青春,唯有那段沒心沒肺、敢愛敢恨的青春,才是生命中最熱情的歲月。但青春卻如篝火,燃燒得越旺盛,成為灰燼的速度就越快。所以,形容青春用「終將逝去」這樣的描述再合適不過。
按照目前電影市場最流行的喜劇元素來看,《致青春》一個也不少,甚至在年代感的營造、戲劇沖突的設置、角色表現完成度等方面,均體現出不錯的水平。如果想在影院獲取一場歡笑,《致青春》不會令人失望。趙又廷飾演的陳孝正呆板、嚴肅的外表與其孩子氣的言行,製造了差異感很強的「笑果」;客串午夜電台主持人的韓紅是令人笑到胃疼的「彩蛋」;男生宿舍里的糗事令人心領神會……
《致青春》完全可以採取《泰囧》式的喜劇狂歡,把搞笑進行到底,最後來個好萊塢式的大團圓結局,這樣似乎更符合觀眾的期待。但這部電影還是試圖把社會的切面呈現出來。在後來的情節里,《致青春》放棄了繼續逗觀眾笑,轉而去思索人生的價值、生命的意義,以及情感之於人的重要性。鄭微以啤酒祭奠阮莞,陳孝正以回歸救贖內心,林靜以努力想換回愛的能力,朱小北以遺忘告別過去……他們得到了許多,也失去了許多,無法用成敗來形容。生活的真相就是這樣,於殘忍之中奢侈地品嘗點滴甜蜜。
《致青春》對於沉重部分的把握,不會影響到只圖來影院找樂的觀眾的心情。「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內心充滿歡愉者,會通過這部電影得到歡愉;內心曾有荊棘者,也會得到一些安慰。影片在角色的情感過渡方面,有操之過急之處。在角色戲份分配方面,後半部分也有些吝於刪減,但作為趙薇導演的第一部作品,用最簡單的四個字可以評價:超過期待.

《小時代》
從客觀角度說,《小時代1.0》的成片質量沒有預想的那麼差,我的意思是,還有一點可看之處,影片比較大的亮點似乎也就集中在視聽影像上的現代化和唯美化,唯視覺系論,《小時代》確實做得還是可圈可點。再一個亮點就在於「HOLD住姐」謝依霖幾乎包攬了全篇90%的笑點。這一點,功勞不全在郭敬明,而在與謝依霖本身。
商業上,郭敬明做得很好,充滿想像力和力度的宣發能力,鋪天蓋地的水軍式傳播,再加上部分影院100%給足排片面子的強大噱頭,讓這個提前到8點的超前預售場,呈現了非常好的飽滿狀態。但是這有一點僥幸,那就是晚上8點場確實是黃金時段。不管怎麼說,這個電影會向郭敬明的小說那樣,不管質量如何,票房會爆。大眾唯一關注的是「爆多久」的問題。這個問題關乎影片的質量、敘事和口碑。無論是《北西》、《泰囧》、《致青春》還是《合夥人》,票房之所以輕松飄紅過5億大關,全部是觀眾口耳相傳的口碑效應堅挺下來的。也許《小時代》 的首輪觀眾會比上述幾部電影要多,正好遇上了暑假檔,首周票房,《小時代》也是完全有可能創一個記錄的,但是票房要想如小四粉說的那樣輕松過10億,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原因有三:1、受眾群太集中,影片對於70、85前的另一主流電影觀眾來說吸引度不大;2、影片不接地氣,無法達成社會性集體追憶話題;3、影片敘事成為最大硬傷。
《小時代》影片本身有著非常大的硬傷,那就是在於故事本身,並延續到了影片的視聽影像表現手法上。郭敬明並不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他是一個善於將文字用無邏輯的擰巴手法而讓大眾認為這是一種藝術,這個大眾專指90後一代中鍾愛他文章的人群。用一個比較不討人喜歡的名詞就是「腦殘粉」。事實上我們不能控訴《小時代》這樣一部不太電影的電影賣錢,我們應該控訴這個時代,是這個時代的某些因素讓我們的審美變得扭曲和異樣,讓我們的認知不那麼高尚,所以《小時代》才能賣的了錢。郭敬明於歷史人物一樣,只是在一個對的時刻出現了而已,他的作用,和商鞅變法的性質沒什麼區別。
一、這到底是誰的時代?
郭敬明在《小時代》里打出的口號中有一句是「這就是我們的小時代」。這句話表明,郭敬明想通過他的故事來給年輕人呈現一個年輕人的時代,實際上,這個時代,虛假得很,文藝的很,陽春白雪的很。
電影本身所傳遞的「時代」概念,僅僅是依託「時代姐妹花」、「上海時代中學」以及林蕭、宮茗等人嘴裡的獨白吐出的「時代」來完成的,整部電影對於「時代」概念的解釋是依託於粉絲對於郭敬明本身的信仰來達成的。郭敬明的生活極度奢華而浮誇,如果假設心理學有這種理論,他是用這種奢華來彌補他生理的劣勢。郭敬明的生活與當下普通女孩子的生活有著十萬八千里的距離,然而他用自己的生活告訴別人這時年輕人的「時代」,本身就是悖論,我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多女孩子篤信這種情節。
郭敬明在小說亦或是電影中,所呈現的那個時代,離年輕人的時代相去甚遠。生活無憂,性格憂傷,仰望四十五度。那隻是郭敬明一個人的時代,他把自己的時代,自己的生活誇張而浮華的寫出來拍出來,讓那群還不懂的生活和現實的年輕女孩子們意淫成自己的時代,這種做法,不論是於文學、於商業甚至是於道德,都是不厚道的。可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一點,沒人知道為什麼。
《小時代》小說和電影里到底講述了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這一點,似乎郭敬明自己的說法都不能夠完全的讓人服眾,而宣傳過程中小四粉們說郭敬明寫出了他們的內心情感世界,這種說法似乎也只是建立在過度個人崇拜基礎之上的。從小說中描寫的浮誇世界來說,不管是草根的林蕭、高傲的顧里、與世無爭的南湘在生活中是可以對位出人物性格的,所以年輕女孩子們可以一一的比對,把自己想像成此間的人物,但是小說中這三位女生的做法、行為、習慣、身世、思想、言語似乎都太「陽春白雪」的厲害,生活中所有的人都不可能那麼說話和辦事,只有宛如這樣的人物在生活中才是真實的寫照。也許現在的學生們的生活太枯燥,枯燥的他們的生活波瀾不驚,時代的進步讓這一代的年輕學生缺少對信仰、文化以及審美上的成熟度,所以他們只是一群智商不低,情商亂碼的一代人。於是郭敬明抓住了點,寫出他們想要的人物,於是,女孩子們開始瘋狂的膜拜,郭敬明成了神,實際上,他只是抓住了時代的空子,就像90年代的校園民謠,借著時代的契機,文藝了一把。所以如果《小時代》確切要講述一個時代的話,那就只是郭敬明個人特殊人生經歷的寫照,來虛構這樣一個時代的假象,藉助於年輕學生對於認知上的處女地,活生生的賺著錢,還能讓自己成為一個神。
《小時代》里的時代,並不是真的,它與當下的時代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如果社會真的是上帝創造的。郭敬明是《小時代》的上帝,但是那個世界裡,沒有人,只有幾個既定了人物命運而沒有生命的俊男靚女而已。
二、郭敬明是怎麼講故事的
《小時代》電影115分鍾,全片圍繞著顧里、林蕭、南湘和宛如四個人之間的友情故事,外加與簡溪、顧源、席誠、宮洺、崇光和衛海一群型男之間的愛情故事展開的。片子沒有涉及親情故事,因為這種類型故事不賣錢。友情故事成為核心,愛情故事成為調味料。故事的主線則是林蕭的菜鳥上位記。
電影中的重點是愛情和友情。但是郭敬明在表現愛情和友情上面,因為缺少了戲劇的推動力,缺少人物性格的構成,使得整部電影中的愛情和友情感動人的地方幾乎沒有。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郭敬明「全神」視角的想法,在他的筆下,他說「你們要有愛情,於是就有了愛情;林蕭你的愛情是這樣的,於是林蕭的愛情就是這樣的」,他筆下的人物是缺少靈魂的,是缺少人物本身的精神,這些人物不管什麼性格,都是太文藝,高高在上,說話做作,這些人物本來就是郭敬明捏造出的玩偶,外殼光鮮,實際上空如草莽。
從故事講述的角度說,郭敬明犯了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忽略了電影敘事的均衡性。為了讓影片展現出強大的視覺沖擊力,硬生生的將那麼多人物塞進了電影里。他使用寫小說的手法在拍電影,這本身就是一種悖論。電影的講述方式是戲劇性的,是視聽性,而小說的審美藝術在於讀者的二次想像。直觀藝術遇到幻想藝術,本質的區別導致電影的故事不可能有小說那樣零散不堪。
實際上《小時代》的小說三部曲就是一種介乎於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下意識文學作品,可讀性很差,但是留出了非常大的幻想空間。這一點對於正在埋頭苦讀,生活中沒有色彩的中學生來說,就是一味良葯。郭敬明在電影中也是使用了一種近乎橋段拼湊的手法在講故事。《小時代1.0》分成上下部的主要原因,還是這種敘事方法不可能在兩個小時之內講完一件能夠吸引人,且帶來深刻思索回味的故事。郭敬明在寫劇本的時候,還算是做了一些功課,知道電影的敘事是按照情節點組合而成的。
影片敘事的情節點,按照戲劇性的要求,重要的一點是每一個情節彼此之間的關聯性要解決,另一個重要的技術要點是,不能神龍見首不見尾。這兩點,郭敬明都沒有做到。影片中雖然是以林蕭的工作過程作為主線,但是每一個關乎工作的情節點似乎都沒有融入到主線中去,從劇作的角度說,這些情節點都還是僅僅在表現一種情緒狀態,而非一種事件的推動力。在整個故事的講述中,男女之間的情感糾葛都過於「假定性」,幾乎沒有給足動機和理由。在小說的閱讀中,觀眾尚還可以花時間去仔細考量,而時間短暫的觀影過程中,這種假定的,沒有邏輯推動性的人物情感變化是缺少力量的。任任何正常人看都會覺得,本來就是把大配角的崇光,脫光了對著鏡頭詭異的表情做結尾,對於這個電影來書到底有什麼意義。而宮洺所說的從林蕭不穿高跟鞋身上看出了「美好」而送她一雙鞋子,與前文有沒有直接性的聯系。
郭敬明還犯了一個比較大的致命錯誤,那就是給出了線索而沒有去結尾亦或是說明。林蕭面試幻想與宮洺的親密接觸,到了終了也沒有交代林蕭是真的愛上了宮洺還是只是花痴的幻想;宮洺送給林蕭的戒指,中間出現了兩次,一次簡溪發現,一次聖誕節矛盾爆發,本是一個好的戲劇線,結尾處也被陽春白雪的雪地溫馨場面給弄沒了,到了也沒給出理由來。
另外一個於電影本身的問題就是人物的命運變化是幾乎沒有的。人物既定命運,沒有前史,性格形成沒有誘因,一切以假定性為主,是郭敬明小說創作的手法,從他的《幻城》到《小時代》,裡面所涉及的主人公幾乎都是沒有行動性說明的。郭敬明就是一個上帝一樣的說:「顧里應該是這樣的,於是顧里就這樣了,南湘是這樣的,於是南湘就這樣了」,《聖經》的開頭都這么寫。整個影片中,所有人的故事似乎都是林蕭的畫外音來交代的。在不是大師的導演手中,如此多的運用畫外音,確實是一個不會講故事的導演和編劇的最好證明。從側面說,郭敬明不會講故事,讓他真的成為了「渺小微茫的存在」。所以,如果拿著郭敬明小說或是電影中人物的塑造去挑毛病,肯定是罄竹難書的,但是如果你就是郭敬明的子民,你把他當上帝,那麼他筆下的人物,沒有一點問題。
郭敬明還是不會用電影的方式講故事,電影成片中所出現的邏輯性錯誤,以及指導演員表演情緒表現上出現的誤差,都讓人看的出,這位從不那麼地道的作家轉戰大熒幕的稚嫩和蹩腳。
你選擇信他,你就要信他。
三、那麼美的畫面是不是真的好
《小時代》的畫面絕對拍的是近幾年國產中小成本電影中最講究的。
初看《小時代》,每一個人都會被這種美輪美奐的畫面所吸引,甚至驚嘆。郭敬明對於畫面的構造和想法看得出他的天賦,《最漫畫》的畫風和風格相對於電影來說更具有優勢。在電影中,你可以看到郭敬明將鏡頭語言運用的相當復雜多變,這似乎是郭敬明急於想證明自己確實是一個專業的,懂行的導演,而不是作秀。但是表現的太明顯了,這些華麗的鏡像背後所反映的並不是郭敬明多麼專業,而是更加的不懂行。
電影《小時代》中幾乎可以成為一個攝影專業的教材了,推拉搖移跟,遠全中近特,長鏡頭,蒙太奇,逆光,剪影,對焦,散射,慢鏡頭,快切,似乎電影拍攝和剪輯上應該有的技術都在電影裡面找得到。郭敬明在《小時代》中用了一種比較現代化的影像方式來表現這個更加現代化的故事。這種現代化也僅僅是表現在了四格畫面,還有快切的MTV剪輯手法上。並沒有形成一種風格性的手法在電影中貫徹下來。鋪天蓋地而來的各種奢華影像,恰恰反映了影像與敘事之間的裂痕,而且裂的離譜。慢鏡頭和搖臂的使用在電影中似乎成了最大的亮點,相對的來說,郭敬明在電影中將視覺影像放大化的意義,主要還是為了表現出整部影片在視覺上的奪人效果,因為對於他的粉絲來說,小說的故事本身的意義並不是很大,重要的是那種奢華而浮誇的感覺,他就是要用這些與故事本身脫離很大的視覺沖擊力來再現一個小四迷們苦苦幻想了五年的虛假「小時代」的盛景。這一點,他做對了。
也許於小四迷來說,敘事本身帶來的愉悅感早已被更有敘事性的小說所消化掉。
商業上《小時代》成功了,這一點完全歸結於郭敬明發達的商業頭腦,《小時代》不管是從小說包裝,卡司挑選與配備,影像風格,還是從口號上,都做到了完全商業的無以復加。仰仗他十多年的粉絲積淀,他也完全可以冠冕堂皇的把這種商業吸金稱之為「青春的覺醒」。然而,《小時代》本質上的虛偽性和假定性,讓這部電影必然與小說一樣,不可能青史留名。電影本身所傳遞的價值觀和社會性折射,都與當下隔著王屋太行,借著滿山的風景,告訴你一個美麗的謊言。《小時代》是尊重讀者的,郭敬明和他的小說確實也是為讀者服務的,寫進了讀者的心坎,電影《小時代》也是尊重觀眾的,消費《小時代》確實也是比《不二神探》、《富春山居圖》值得那個票價的。但是《小時代》的本質是虛偽的,它遠不能拿著「青春」來叫嚷,它所謂的「青春」和「時代」,都是水中月霧中花,你以為就在眼前。
國產電影剛走上一個重視故事,重視電影本身的路子,恐怕,又要被這群自詡為神的人攪合了。

5. 電影的影評大約二百字左右,謝謝

《美麗人生》影評
《美麗人生》是義大利著名喜劇演員以及導演羅貝托•貝尼尼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黑色喜劇片。影片發揮高度的創意,用一種妙不可言的幽默方式重新詮釋了俗透了的殘酷的戰爭與生命的意義,讓觀眾在淚水中體會了生命的價值。它演繹了二戰時期,一個猶太人在德國的種族歧視下所經歷的「美麗人生」。導演貝尼尼通過這樣一部電影來展示人們面對死亡的瞭然心境:人生如此美好,即使光明一時被黑暗籠罩,我們依舊能夠找到美之所棲。
「這是我的經歷,這是我父親所作的犧牲,這是父親賜我的恩典。」這是影片最後一句台詞。這場美麗的謊言,以愛之名,以父之名,以夫之名。「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但不易說,有悲有喜,也像寓言,教人不可思議。」猶太青年基督和好友駕車來到阿雷佐小鎮准備開一家書店,途中邂逅美麗的女教師戴麗。兩人好事多磨,終成眷屬。好景不長,基督和兒子因猶太血統被強行送往集中營。戴麗雖沒有猶太血統,為了能和兒子丈夫在一起,毅然同行,在集中營里毅然前同行被分開關押。基督不願讓孩子幼小的心靈蒙上悲慘的陰影,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里,他騙兒子這只是一場游戲。他以游戲的方式讓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任何傷害,自己卻慘死在納粹的槍口下。
影片借用了喜劇的基本原素,進行悲劇演生與鋪排。貝尼尼極力想營造一種喜劇的氛圍(尤其是前半部分):為追求戴麗,基度冒充從羅馬來的督學在課上跳脫衣舞;開車載戴麗,剎車卻壞了,門打不開,竟從車頂爬出來;屢次小偷小摸地換禮帽;和德國醫生猜謎;玩催眠;把別人的訂婚宴弄成自己的私奔宴,騎著綠馬迎娶戴麗……正是前半部和平生活的歡樂與浪漫,映襯出了後半部集中營的丑惡與殘酷。影片最讓人為之動容的是基度被德國士兵抓住後經過藏著祖舒華的鐵箱的鏡頭。面對死亡,基度走出滑稽的步伐,調皮的向祖舒華眨著眼睛,一如往常的游戲,從容、平靜甚至是快樂。在色彩上,影片完全採用明亮的光線,即使是在集中營里,在比較昏暗的屋子裡,主人公基度與小祖舒華的臉上總是神采奕奕,在他們心中,你總會感受到明媚陽光的普照,給電影最後戰爭的勝利打下無處不在的基礎。《美麗人生》表面上流出的輕松歡快的風格更加放大了戰爭對無辜百姓的迫害,它使人忍俊不禁的同時,又使人因憐憫、緊張、憤怒而渾身顫栗。
該影片之所以在國際上大獲成功並贏得無數人的喜愛,不僅僅因為他給我們的歡笑和淚水,更多的是影片以全新視角所傳達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帶給我們的影響。他闡釋的人生的真諦,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甚至是將來,都可以作為我們生活追求的目標。那些背負著深重的苦難的小人物在這里演繹出的種種給人得卻是最直接的觀感是風趣逗樂,而悲涼的心境之後才油然而生。「把災難當作游戲,用笑容征服一切,沒有什麼可怕的,只要你的愛人還在,幸福和快樂就永遠不會離你而去」,這是主人公基度一直以來的人生態度,也讓我們明白生活是美麗的,無論它怎樣不盡如人意。

6. 肖申克的救贖影評 高分

長期以來,該片為眾多影人所推崇,許多資深影人更把它列為有史以來最佳影片的前三名。但我當年第一次觀片時卻沒有受到太大的震撼,許多年後再次觀摩也未品味出什麼令人非常震撼的東西,我其實是很期望自己能被強烈的震撼了、感染了的,這種陶醉是一種高級享受。失望之餘我的分析如下:

那些推崇此片的人大概沒有同時讀過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和托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記》,後部作品更給人震撼。我想《救贖》的拍攝肯定受到過上述兩本著作的巨大影響。比較這兩本書中反映的人性光輝來講,《救贖》中的人性光輝有些虛假。Andy放歌劇唱片給犯人聽這一幕就給人很虛的感覺,如果一個500個犯人的監獄里頭有1、2個犯人聽得津津有味,我不反對,但如果這500個犯人人人聽得入神,我表示強烈懷疑。犯人的欣賞層次似乎還到不了能喜歡歌劇的地步,跟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美國人接觸接觸,你會發現他們的品味嗜好其實跟我們的農民工兄弟是沒有多少差別的。當然,農民工也有欣賞音樂的權利,但他們的偏好肯定跟鋼琴家不一樣,歌劇對於他們也許跟噪音沒什麼區別。這也許只是Andy的一廂情願而已。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我寧願看到是這樣一個場景:犯人們三五成群,竊竊私語,表現出對Andy處境的擔憂和一些恐懼心理。而不是一種陶醉或者享受的表情,你不覺得如果人們遇到如此意外的事情,還有心情去品味音樂豈不是很不合理?擴充圖書館是可以做的,但犯人們對知識的渴望和學習的熱情被誇大到了有點不真實的程度了。

另外,為了表現獄官的兇殘,影片中有個情節,獄官在大廈頂上當眾欲把Andy推下摔死,雖然只是威脅,但我覺得在那麼多警務人員和犯人面前,即便是在那個時代的美國,我覺得也有些離譜。試想,如果Andy回答稍有閃失,難道獄官真敢把他推下去嗎?即便在中國舊社會,獄吏也不敢當眾故意殺害犯人。 如果大家都知道獄官當眾不敢殺死Andy, 那他這樣的威脅豈不是很可笑,如果獄官還有點腦子的話,是不會用這種愚蠢的方式的。總之,整個故事有些嘩眾。

有些人認為:「只有當囚犯有直接途徑可以檢舉告發,並且其人身安全得到保障的時候,「獄吏故意殺害犯人」與「不敢當眾」才有直接聯系。」——但難道你沒有看到Andy是如何得到擴建圖書館的資金的嗎?他可以寫信給州長!這說明他們與外面的溝通是沒有問題的。典獄長為什麼殺死知道Andy案情內幕的那個小青年?因為他知道Andy肯定會讓外界知道這件事的隱情,並據此要求重審案件。由此可以推斷,30年代的美國還是個法制社會,影片中連記者招待會都有!關鍵是證據,所以典獄長消滅了那個證據,而Andy僅憑一疊財務帳本就告倒了典獄長,並迫使其自殺,這也是對當時美國社會的法制狀況的一個說明,若以你對美國社會的理解,一疊財務帳本,連人證也沒有(Andy不敢做人證)根本無足輕重,這也是影片中前後矛盾的一個Bug. 所以,看守長如何敢在廣庭大眾下留下濫殺犯人的人證和物證?而Andy僅僅是上前提出他的建議而已,你不覺得看守長反應過激了嗎?

說起那疊財務帳本,我又想起了一個疑問,新聞報紙如何敢在沒有實地調查的情況下就憑一本私人財務帳本和一面之詞(出自一個越獄犯之口)而登報揭露這個內幕?我敢說報紙沒有采訪過典獄長,因為影片中典獄長顯然直到事發、看了報紙才知道被曝光了,沒有做任何准備和抵賴就自殺了,至少在憲兵來抓捕典獄長之前,典獄長的上司應該找他談過話,弄清事實才對啊。這個情節很可笑也很幼稚。另外,僅憑這種私人帳本,沒有人證,用的是一個虛擬的人的身份登記的銀行賬戶,而不是典獄長的名字登記的,而且銀行里的錢又被Andy在光天化日之下取走了(有人證物證),怎麼可能把老奸巨滑的典獄長逼入死境呢?這也不符合典獄長的性格呀。如果這樣,豈不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編造一本假帳本去陷害某個清廉的政府官員了?,總之,該片中自相矛盾之處比比皆是。受到該片的激勵啟發是件好事,但影評不應該因此而有所偏頗。

雖然該片獲得了全美錄像帶出租冠軍,但以我的經驗,票房冠軍或錄像帶出租冠軍也許正代表了一部影片的藝術層面不會很高, 中國有典故:曲高和寡。

整個監獄里大部分的犯人被刻畫得都快成好人了,尤其是Andy的黑人好朋友,簡直是個正直的大好人。我當時看的時候覺得這應該不是一個普通監獄,而是渣滓洞或白公館之類的政治監獄,即監獄里關的是一群革命群眾,而監獄外的都是妖魔,而事實上肖申克關的都是些殺人犯、搶劫犯、強奸殺人犯等最重、刑期最長的犯人。相比之下《監獄風雲》的細節描寫也許更真實些。這種誇大同時反映到對Andy人性光輝的刻畫上來,使他幾乎變成了聖人,從而消弱了他的真實性。當然這使得Andy這個人物更具有偶像價值而倍受推崇。至於監獄長和獄官則更是簡單地被刻畫成惡人,與《死屋手記》中悲天憐人的人道主義精神似乎差了一個層次。

《救贖》中最吸引人的莫過兩個情節,一是越獄,自《基督山伯爵》創立該越獄手法以來,該情節已經被抄襲爛了,甚至包括中國的古龍小說里都有。所以對於愛讀書的人來講,該情節無甚稀奇之處,自然引不起共鳴。

二是,關於金色羽毛的那段獨白,確實很煽動人,塑造了一個偶像,吸引了不少崇拜者。但整個人物形象好像虛的影子,像完美的聖人,沒有血肉。另外,整部影片實在是太淺白了,也許該給觀眾留些想像的空間才好。古人雲,繞梁三月不絕。而該片,初品是熱騰騰的白開水,再品,溫白開水,三品、四品終只是涼白開。

大部分人喜歡這部影片多是因為越獄這一情節,但說實話,它實在沒什麼創新之處,如果史蒂芬.金的小說中也有此情節的話,我不會感到驚訝的,我至少在6本以上的小說中看到過類似的這種艱苦卓絕的越獄手法的描述,它們都模仿自《基督山伯爵》。當然,第一次遇到這種情節難免會驚訝和贊嘆。另外,你有沒有發現如果把Andy換成耶穌也沒什麼不可以。這個人物的品質行為思想都太臻於完美,太偶像化了。片中人物我唯看好那個自殺了的圖書館老頭,比較有血有肉且不乏個性。這是部勵志的好片子,缺點是太故意煽情了,有一股濃濃的好萊塢商業片味道,而忽略了細節的真實性和人物的立體性。我不否認它是部優秀影片,但以我看來,該片是進不了前30名的,前100倒可以考慮考慮。

《救贖》從哲學層面來講無非想表達兩個思想:

1。平等和自由
2。堅韌不拔,理想堅定。

該思想並無新奇偉大之處,地球上的讀書人都知道。

你若每天對著你的兒子講:要平等和自由、要堅韌不拔,要理想堅定,你兒子肯定見你就煩。

你若對著你的每個朋友的耳朵大聲喊,要平等和自由、要堅韌不拔,要理想堅定,你朋友肯定見你就避。

書架上的哲學叢書落滿了灰塵,為什麼小說書被人翻爛?哲學書中的思想不比小說中的思想更深刻?更博大? 更精確?更值得我們去探討?

為什麼?您知道嗎?因為每一個哪怕最平凡的思想在經過藝術的手段加工、 再現、詮釋以後才更能打動人,而打動人的程度往往取決於它的藝術詮釋的能力,即我們所評價的它的藝術價值的高低。這就是藝術之偉大之處。

我不否認《救贖》所反映的思想是高尚的(但也是平凡的),而我指責的是它的藝術詮釋能力不夠高超,藝術價值被歷來的影評抬地過高了。一部優秀影片不僅僅格調高思想好就可以了,若沒有優秀的表現方式和高超的演繹技巧,思想格調再高也只能算是唱高調而已。

當國人第一次看到電影《火燒紅瓦寺》里俠客們在飛檐走壁、 空中飛翔等鏡頭時,都如痴如狂,推崇倍至。但您現在打開電視機看到俠女們飛來飛去還激動不已嗎?

當我已經多次遇到這種用無比的耐心和毅力鑿開通向自由之門的越獄描寫來反映主人公對自由的渴望和堅韌不拔時,(剛才不禁笑了,因為突然想起連《紅岩》中都有該情節來表現許X黨員的堅韌不拔)你說,面對這樣平凡沒有創意的藝術詮釋手法,讓我如何能被打動?

《英雄》多人不同的敘事手法如果是第一次被採用的,我敢說該片可以獲得地球上任何一個電影大獎。可惜沒有。 為什麼? 為什麼《羅門生》能獲得歷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作品中的最優秀獎:獅王之王大獎,而成為該獎歷史上的最佳作品? 話又說回來了,放著《羅門生》《低俗小說》《紅》等無數優秀影片,《救贖》這部漏洞百出的影片要想躋身第一梯隊豈不是有點不可思議?

一個故事的主體可以是浪漫和荒誕不經,但其普通細節及人物性格絕對不可以虛假,因為它們是支撐起一個故事的靈魂。如果我給您編一個故事荒誕不經,並且人物虛假,細節明顯在說謊,邏輯漏洞百出的故事,您會相信嗎? 反過來,如果我告訴您您的某位朋友昨天晚上遇鬼了,並且詳細向您描述了當時的情景,及你朋友的反應,由於你對你朋友的性格非常熟悉,並且對故事發生的地點環境也非常熟悉,所以你會很容易相信我編的鬼故事。這是人類思維模式的一個缺陷,即當你對80%的細節證據求證分析得出肯定的判斷後,會很容易相信故事剩下的20%也是正確的。很多文學、電影創作正是利用了這種思維缺陷,通過真實的人物性格描述和逼真的環境描述、細節描述,來使你相信一件不同尋常的事,甚至是荒誕不可思議的事。這種手法尤其在浪漫主義故事中用得最多,所以,我們才有了科幻、神話、荒誕等題材的藝術作品。細微之處才見真功夫,而《救贖》是一部經不起推敲的商業片。對於能進入史上前幾名的電影,哪一部會經不起推敲呢?哪一部不是越琢磨越有味道? 而《救贖》給人的感覺就像品一壺美酒,當你品出里頭摻水了,而該酒卻仍被店主推為極品並且價格也很極品,你是什麼滋味?

我認為評價一部電影與小說一樣需從三個關鍵要素出發:

1。故事情節:在任何一部電影里頭,它都是一個最大公約數。《救贖》故事情節老套,無創新,存在許多細節錯誤和邏輯漏洞。

2。人物性格:是一部電影的靈魂。《救贖》主人公人物性格扁平化,偶像化,聖人化。其他人物性格單一,缺少多面性。尤其是很多犯人身上看不到在犯人身上常見的那些壞習氣,似乎太正直了。

3。故事背景:能把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給觀眾的震撼進一步放大的因素。《救贖》的監獄生活背景平平無奇,沒有起到多少烘托放大作用。

所以,我看不出為什麼那麼多人這么推崇它。不知是他們的欣賞層次太高了還是我的欣賞層次太低,如果是我的欣賞層次太低的話,從錄像帶出租冠軍來看,我的欣賞層次大概還不如民工了。

該片流露出的人性的光輝遠不如《死屋手記》,而其故事情節也沒有《基督山伯爵》驚險,難免讓我抱了太高的期望終成了失望。反而覺得《救贖》只是在簡單地抄襲這兩部名著而已,或者說史蒂芬.金抄襲了上述兩部作品,然後該抄襲之作又被改編成電影而已。《救贖》在奧斯卡上不敵《阿甘》而落敗,看來是合理的,阿甘和Andy同樣被刻畫成公眾的偶像,相比之下,《阿甘》的故事情節不落俗套,阿甘這個人物也刻畫得更真實些,更貼近美國公眾普通人能夠相信的英雄形象。但無論如何,《救贖》仍不失為一部優秀的影片,但推為前三甲似是過了。

7. 急求!!張藝謀《英雄》影評

毋庸置疑,《英雄》是張藝謀最具爭議的電影作品。最有意思的是,《英雄》在國內外之大相徑庭的評價和口碑。國內的影評人和觀眾對這部電影多持負面態度,統一的認為這部電影缺少內在精神價值判斷,充斥藝術靈魂的空洞,華麗有餘而內容不足;而西方媒體和觀眾卻視這部電影為神作,例如我一個畫畫的美國朋友認為此片是他看過最好的非英語電影,用「無盡的詩意」和「純粹的藝術想像」去贊譽它。

官方信息來看,美國《紐約時報》曾用整整兩個版面報道這部電影,稱「《英雄》這部電影經典得就像中國的《紅樓夢》,也是我們美國奧斯卡的無冕之王。」 而在2005年美國《時代》雜志評選的「2004年全球十大最佳電影」里,《英雄》更是排名第一,成就了華語電影首次問榜登頂的神話。

這樣的口碑差異是值得研究的。張藝謀曾在一次訪談里說,從《英雄》開始,他的大部分電影都不叫觀眾滿意,而原因就是因為他是張藝謀。用他自己的原話就是,「這電影擱在別人那兒,都是好電影」。

這句話也很令人回味,道出了觀眾對於大導演的藝術期待,你是張藝謀,你就應該水平比別人高;同時,也反映出觀眾對於導演「人藝合一」的期待,超生風波,包括接手奧運會開幕式,都讓張藝謀的影迷對於一個藝術導演的純粹性打了折扣。

但話說回來,就《英雄》這部電影本身而言,它真的有國人批判的那麼差勁嗎?


首先,我認為有幾點是可以作為客觀評價這部電影的基礎。

第一,「武俠」的概念是主觀的。沒有一個今天的人是真的生活過在一個「武俠」的世界裡的,也有沒有一個字典或一本教課書來給出「武俠」這一含義的標准解釋。所以,人們對於武俠的理解都是基於文學、美術、影視等人為創造的、間接建構的信息,那麼,這個「武俠」的概念和觀點就是絕對主觀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武俠」,一千個「江湖」。張藝謀拍的是一個自己臆想里的「武俠」精神,所以,有人叫好,有人批評,是很正常的。

第二,「武俠」不是張藝謀成長的世界,也不是他骨子裡的精神。張藝謀是個典型的「中國式」導演,他的成長環境、審美品位、藝術理念,都是很傳統的,中國式的大紅大綠,透露著人多、地大、黃土高坡的壯美和豪情。所以,類似於《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等傳統文化的、鄉土環境的、內陸氣息的、現實主義的電影題材才是張藝謀根子里的東西。他深有體會,包含情懷,所以這類題材的電影他拿捏得當,立意深刻,飽受好評。較徐克這樣的導演而言,《英雄》想表達的武俠世界絕對不是張藝謀的主場,也不是他的專長,所以電影拍得不進油鹽滋味,可以理解。

第三,《英雄》是張藝謀的野心之作。不可否認的,張藝謀拍《英雄》是受到了李安的《卧虎藏龍》的影響,他也想拍一個叫西方人大開眼界的視覺奇觀,並進軍好萊塢,最好能拿個奧斯卡。新千年後的張藝謀,已經憑借《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包括《我的父親母親》在國內獲得了無數的聲譽,已經是國內一線大導演,於是野心放大,想征服國外市場,也是情理之中。這種國內大導演想在國際市場獲得認可的心態在後來的馮小剛身上體現的更明顯。作為一個賣座但不得獎的導演,馮小剛自己也坦言,《夜宴》算是他進軍國外、企圖得獎的野心之作,最有趣的是《卧虎藏龍》、《英雄》、《夜宴》有一些一以貫之的元素,例如章子怡的形象,譚盾的電影音樂(這三部電影音樂完成了譚盾自己的「武俠三部曲」)。所以,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應該明確,張藝謀拍《英雄》的主要目的是給外國人看的。他選擇了一條自己不擅長走的題材道路,目的是證明自己的視覺藝術控制力,至於結果怎麼樣,我們細細來看。


從很大程度上說,中國內地有一整個時代的電影觀眾都是在張藝謀那寫意又寫實的電影里成長的。例如我爹,是絕對的張藝謀腦殘粉,視鞏俐為心中的第一女神。他的《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等電影,敘事風格充滿了中原文化的豪氣,講究的色彩和構圖形成了獨特的電影語言。張藝謀的電影注重寓意、象徵意味豐富,這個陝西漢子用朴實的獨白和激情的畫面講述了一些我們文化「根」里的東西,剖析中國的社會、中國人的命運。所以,當2002年,這個黃土地導演用巨星雲集的商業大片描述一個虛幻的「武俠」故事時,人們都驚訝了。無論是題材,還是製作,《英雄》都一反張藝謀電影的常規,打破了人們的預期。

這部電影斥資3000萬美元,成為了當年投資最高的中國電影。在演員陣容上,此片匯集了李連傑、梁朝偉、張曼玉、章子怡、陳道明、甄子丹這一批國際國內知名的當紅影星,就連電影主題曲的演唱者也是天後王菲。這種製作陣容放在今天也是十分可觀的。最終,這部電影在國內的票房高達2.5億人民幣,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票房過億的影片,創下了無數個歷史奇跡。兩年之後,電影於2004年八月在北美地區上映,連續兩周奪得票房冠軍,全球票房達到1.77億美元,這種華語電影在好萊塢地區的驕傲成績至今也非常可觀。

所以,就中國電影進程來看,《英雄》毫無疑問是中國電影「大片時代」的里程碑。自此之後,中國電影拉開了商業大片的時代帷幕。砸投資,拼明星,狂宣傳,這開始成為一種商業操作的模式。

於是,電影觀眾在大量的「大投資」、「大明星」、「大爛片」的惡性循環里感到失望,也開始埋怨起這種大片模式的怨始作俑者,張藝謀的《英雄》。

我個人就十分懷念八十年代末中國電影的誠摯時期。有張照片我記得清楚,畫面里有三個光著膀子站在高粱地里的男人,分別是莫言、姜文,還有一個帶著一身黃土、笑眯了眼睛的導演張藝謀。


但話又說回來,撇開導演的個人野心和商業大片的操作,《英雄》作為一部電影又如何呢?


《英雄》的故事情節簡單得幾乎可以不用復述,張藝謀版的「荊軻刺秦王」,在電影語言里描寫了一個「講故事」的故事:刺客無名背負著刺秦的使命來到秦王面前,為了完成自己十年練就的「十步一殺」的絕技,他需要長空、飛雪、殘劍三位刺客的犧牲而接近秦王。電影的整個架構就在無名與秦王二人的對話中產生,回憶和現實不斷交織,真實和謊言相互交錯。幾位刺客的形象在風格化的色彩敘述分支中不斷豐滿成型,秦王的回憶和猜想也推進了故事的進展。最後,無名受到殘劍「天下」概念的啟發,在與秦王面對面的交涉之後,決定為了天下的大一統而放棄刺秦的任務,犧牲自己,最終完成了故事對於歷史上秦國統一天下的結局對接。

這種電影構成和敘事模式展現了自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西方世界頗為流行的多視角、分段式敘事,展現了同一故事的不同角度,刻畫了不同人物在同一事件中的各自經歷和感受。在某種程度上說,這種敘事模式給予了觀眾多元化體驗的可能,完整了單一敘事中的情感缺口;同時,在哲學思想上,也表達了藝術家對於「真實」和「體驗」的辯證關系、復雜結構的反思,試圖用多人、多角度的私人化體驗去拼貼一個集體事件的「真實」外衣,從現象學的角度去考量個體和群體的聯系。

所以,《英雄》的電影模式雖談不上新奇,但卻是中國電影在傳統敘事模式上的突破,也展現了中國導演在西方文化語境和意識形態的影響下產生的藝術實驗。

這種多線多角度的分段敘事成為了《英雄》故事本身的情節矛盾,到底哪裡是真實、哪裡是謊言成為了無名和秦王鬥智斗勇的交鋒,它們的互補和互斥也成為了觀眾思考的主題。

西方導演在使用分段敘事、多角度回憶的電影創作時,多習慣於用文字標題來提醒觀眾,最著名的例子要算鬼才導演昆丁·塔侖蒂諾的《低俗小說》。這部電影由「文森特和瑪莎的妻子」、「金錶」、「邦妮的處境」三個故事,加上序幕和尾聲這五個部分組成。風格化的字體和標題的運用把這五個環環相扣的小故事分隔開來。這種由標題統領的「環形敘事」的結構成為了電影史中的經典,其中標題的運用也影響了好萊塢的類型化影片的發展。這種文字標題的使用既體現了導演的個人風格,更體現出了美國主流文化里受到自六十年代後的「波普藝術」的影響,文字和語言在視覺藝術里的直接參與表達了以廣告為主的大眾文化和商品經濟對於流行文化的入侵。


而張藝謀作為中國導演,在進行風格化的分段敘事時,沒有採用「文字標題」的手段而是使用「色彩」這一元素對不同主體的故事進行分割。這既符合中國文化里內斂寫意的氣質,點到為止而不必點破,也符合導演個人的審美喜好和一貫創作風格。張藝謀的色彩美學在這部電影里發揮到了極致:色彩不僅僅成為了渲染電影情緒、人物心情的元素,色彩更是成為了電影情節推動和故事邏輯構成的主角。所以,色彩分段敘事成為了《英雄》的巨大視覺標識,讓人們記住了張曼玉和章子怡在黃色樹林里決斗時的紅衣飄飄,也讓人們記住了李連傑和梁朝偉在碧水山巒上對戰時的俠氣青衣。

電影的色彩分段敘事主要分為四大色塊:

第一塊是黑色主題,主要為無名和秦王在現實主線中的色調,這個黑色的主線貫穿電影始終,從二人的衣服發飾,到秦宮大殿內的擺設,到衛兵大臣們的一眾黑色,都象徵了那個鐵器時代的風貌,秦國的威嚴和歷史的殘酷;

第二塊是無名講述的第一個故事,以飛雪、殘劍在趙國書館的紅色基調為主,紅色映照著這個故事中對於愛欲的描寫,體現著愛、恨、佔有、嫉妒等激烈的人類情感;在另一方面又伴隨著秦軍大部隊的箭雨腥風,紅色象徵著歷史興衰滅亡的血液,而與硃砂這一書寫材料的顏色相呼應,又在情感上體現了導演對於文化血脈這一重要情懷的暗指;

第三塊敘事主要由秦王的回憶和想像講出,以三位刺客的藍綠色調為主,刻畫了一個仙氣十足的境界,水藍色既表現出秦王內心世界的縝密心思、鎮靜強大,又在氣質上體現了殘劍飛雪這一對俠義眷侶的超脫世俗的氣質,在形式上模仿山川、江河的流動與飄逸,也包含了秦王對於俠情義膽的崇敬,對於胸懷坦盪的劍客精神的尊重;

而最後一個色塊是表現真實世界的白色敘述,白色在本意上體現出真實,本質,干凈,統一,既是最簡單的存在,也是最難得的純粹。光可以看作是白色的,水可看作是白色的,風可看作是白色的,白色構成了這個復雜世界的基本元素,導演在賦予真實以「白色」的外衣之時,也在對這個意義復雜的存在基本付諸個人化的思考。


這種極其風格化的敘事方法給張藝謀帶來了兩極式的評價。熱愛這種極度寫意化、舞台化表現手法的人對這部電影的贊美滔滔不絕,稱《英雄》成就了電影視覺世界的空前美景,其色彩的運用媲美黑澤明的電影經典《亂》。而習慣於張導早期電影的觀眾則失望於美麗的視覺世界裡缺少了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對於這種虛無武俠世界的淺層詮釋也讓他們無法在所謂的「天下」概念里找到人物轉變的合理解釋。

而這種「所見」與「所感」之間產生的巨大不平衡正是《英雄》這部電影飽受爭議的原因。

西方觀眾因為缺少對於秦國大一統歷史的了解,抱著對於武俠世界的無盡想像,驚嘆於這個詩意暴力美學里的世界。面對這個他們並不了解、少有熟悉的東方環境和俠義精神,他們選擇完全的相信,賦予充足的尊重。可以說,西方觀眾多是抱著欣賞的態度去觀看這部影片,選擇沉浸和融化在那個美麗而遙遠的精神世界裡。

而對於中國觀眾而言,人們本著對於「荊軻刺秦」的個人歷史觀,對於「武俠」精神的自我理解,對於張藝謀電影的心理期待,都是帶著批判和審視的眼光去觀看這部電影的。還是那句話,西方世界裡,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英雄》放在中國觀眾的眼光里,也正是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武俠」,一千個秦始皇,一千個無名,一千個「英雄」的定義,一千個「天下」的價值觀。這種豐富的背景知識和情理常識讓中國觀眾很難在張藝謀給出的唯一答案里找到最讓自己信服的解釋。



在《悲劇的誕生》一書中,尼采曾將古代藝術分為兩類,一類是阿波羅式的藝術,指的是理智的、規則的、文雅的藝術;第二類是狄俄尼索斯式的藝術,所指的是混亂的、無序的、瘋狂的藝術。

而阿波羅式的藝術代表著知識分子理智的反思,而狄俄尼索斯式的藝術則源自於人類的心理潛意識。這兩種藝術形式與代表它們的神一樣,都是宙斯的兒子,彼此互不相容,但又無法分割。

尼采認為任何形式的藝術作品都含有這兩種基本的表現性質。而表現主義的基本特徵就是狄俄尼索斯式的:在視覺表現上,它們突出地呈現了鮮艷的色彩、扭曲的形式;在技巧上,注重形式的表意、表情緒,創作基於感覺,而不基於理性。所以,廣義的講,表現主義是指任何錶現內心情感的藝術。而從這點看來,張藝謀的《英雄》確實用他的藝術手法展現了表現主義的內涵。

電影的濃烈而分明色彩風格化敘事尤其體現了此片的表現主義手法,而這幾段小故事都源自於單一人物的回憶或是想像,這又符合了表現主義的感性特徵,反映了一個私人化的潛意識視角。

所以,從某一層面上說,基於這種私人化敘事的語言要求,邏輯思維和現實反思並不是電影鏡頭要表達的中心,在這種寫意抒情的語言環境下,苛求表現主義電影的現實反思功能是有些多餘的了。就如同其他表現主義電影那樣,張藝謀在《英雄》的故事裡強調的是觀眾的直覺感受和他藝術的主觀創造,不求復制現實、不對現實理性做出評價,崇尚的是一種類似原始藝術的非實在性的、裝飾性的美,並求在濃烈的色彩、強烈的明暗對比中創造出一種極端純粹的精神世界,致使超現實的藝術風格更進一步的發展。


但是,這種基於尼采主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創作本身就是會遭受到社會質疑的。

這種只表現私人內心、體現情感宣洩的作品從一定程度上講體現了虛無主義精神的本質,在影像世界裡只關注異化精神的表象而不去反思現實世界的矛盾。雖然人類的共性是企圖在現實中找到精神的安慰,逃亡不可避免的沖突,但這種類似精神鴉片般的藝術手法無法揭示生活的真諦,無法給我們的真實世界提出有力的反思。這也是為什麼人們覺得《英雄》這一電影,只有華麗奪目的外表,但無深刻的精神內核的根本原因。

但是,這種源自於表現主義本身的界限不能完全否定《英雄》作為電影的藝術價值。相反,《英雄》這部影片之所以在西方世界獲得了歷史性的成功,正是源於此片對於表現主義影像的較好詮釋。在這種創作精神下,故事的文化內涵和人物的精神世界跨越了語言障礙和東西文化的差異,感染了處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中的生命個體。


通常說,表現主義電影的導演都在創作中注重具有象徵意味的造型和視覺安排,在構圖和布景上下足了功夫。這一點在《英雄》中體現的極其明顯。

總的來說,四大色彩板塊的安排就體現了四條人物主線的情緒和意義,這種通過顏色完成的精神暗指是超越語言和文化的界限的,讓中西方的觀眾在情緒和心理上都能讀懂人物的發展和情節的走向。電影的移動影像被設計平面藝術一般地精心對待,對於居中、對稱、平鋪等畫面結構的安排也展現了視覺語言的力量。

例如秦王大殿內的完全對稱象徵了秦王的嚴謹和畫面情緒的緊張,秦王在鏡頭里的居中體現了他至高無上的權威,凝聚了劇情的張力。

而表現主義電影里常用的人物特寫和富有象徵意義的空鏡頭也在《英雄》中有突出的表現。在許多打戲中,導演刻意放緩了電影的鏡頭速度,用慢鏡頭去特寫人物表情,中國功夫在如夢如幻的服飾幫助下成為了令人沉醉的舞蹈,而主要人物的一顰一笑更是讓人記憶深刻,這種放大式的表演增強了影片的風格化和戲劇性。

而對於環境的渲染則可以看做是對於人物行為和人物內心靈魂的解釋,力圖揭示人物行為背後的情緒和社會原因。這一點從導演對於「沙漠」、「山水」、「樹林」等幾個重要場景的安排就可讀出。在大漠中出現的那幾次交鋒,包括最後殘劍飛雪的殉情,都展現了人物個體在大環境里的渺小和悲劇意味,體現了中原歷史的殘酷,人物心境的蒼涼之態。

而在那場無名和殘劍在意念中進行的湖中大戰里,九寨溝的迷人景色更是把這種意念之態推向了極致。在這種如夢如幻的畫面中進行的打鬥更多的是一種禮儀,一種對話,一種對於逝者的尊敬,和一種對於武俠精神的致意。那片山水呈現出永恆的寧靜之態,超脫了個體生命的愛恨情仇,展現了自然之超越人類的廣闊和純粹,這是對武俠意境和中國山水寫意的重要體現。

在這些導演藝術化處理的主觀鏡頭里,客觀的寫實已經不是電影敘述的主要目的,情節和邏輯的分析讓位於情緒和意識的描繪。《英雄》的故事本身就是在探討「講故事」的私人化和主觀性,而電影鏡頭展現的也正是這種藝術處理後的「主觀的現實」。

這種主觀的現實讓西方觀眾簡單易懂地看到了中國山水詩意的美,武俠世界的瀟灑和無奈,中國文化的博大和深遠。在劇情的推進中,還順帶介紹了武功與琴韻的相通,讓西方看到了「大音希聲之境界」;揭示了書法和劍法的相似,傳達了「靠手腕之力與胸中之氣」的統一;同時還展現了中國文化的歷史,秦國統一度量、統一文字、最後統一天下的文化結果,等等這些內容都讓西方觀眾在看得著迷的同時看到了點中華文化的皮毛。

所以說《英雄》作為一部拍給外國人看的電影,我認為它的使命是完成了的。

形式的壯美附帶著中華文明的情韻被西方人欣然接受,這個結果是理想的。如果真的能讓所有中國觀眾也能在這個表現主義的主觀世界裡讀出點現實主義批判的深刻含義,那麼《英雄》也許真的可以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最完美的作品了吧。

8. 阿凡達的影評

整部電影最讓我驚訝的並非CG技術和立體效果,而是(對人類來說)色彩構成不自然的潘多拉星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可以感同身受的現實世界。拿下這一關,恰恰是詹姆斯·卡梅隆無愧為奧斯卡金像導演的證明,因為沒有縝密的計算和高明的執導,絕對攻不破。巨鼻、貓耳、長首、窄腰的藍盈盈的納威姑娘,看過一小時後竟給人「可愛」的感覺——豈止是可愛,再過半小時,甚至能從她身上捕捉到女性的嫵媚和妖冶,恰在此時男主角跟女原住民終於……這絕對是經過對觀影者生理接受程度的反復考察與計算之後的安排,此時,傻乎乎的觀眾從官能感受到思想感情,完全被老卡操控。
為滲透到意識領域帶領大家行進,老卡准備了無數跌宕起伏的豪華戲碼。男看場面、女看浪漫的「泰坦尼克法則」依然故我,無視性別地通吃,堪稱他作為商業巨匠的標簽。結尾處,當老卡全心全意全神貫注、任難以抑制的熱情泄洪時,甚至看得我很不好意思,如此過剩的羅曼蒂克,正是老卡的招牌!你可以說這是弱點,但也是他誘人動人之所在。
也就是說,老卡先故意在審美上製造歧視與偏見,一小時過去,被代入的觀眾在他的執導下摒棄了原先的「門戶觀念」,待到片尾大戰,情感已然轉移至納威人的陣營。再結合掠奪能源、推行文化同化政策的情節,《阿凡達》的反省意識都顯而易見。
作為美帝的文化代言人,曾經炮製了《真實的謊言》的老卡,在伊拉克問題漸漸把美國拖入一個深不見底的泥潭的當下,拍出如此自省的電影,是一件不僅令人慶幸、而且要起立鼓掌的事,12年的小樓成一統,讓浮出海面的老卡在許多問題上換位思考。在此基礎上,更有禁錮在灰暗的機器世界的殘疾主人公,以化身狀態重獲自由並與萬物以心傳心溝通的自然主義思索,一部盛傳耗資5億美元的商業巨制,具備這種程度的人文關懷,應該說已經達標了。
我的想法大抵如此,但《阿凡達》的快感只可體驗、不可言傳,各位朋友一看便

9. 如何寫好一篇影評

你好,我抄覺得一篇好的影評應該襲用這幾個角度來寫:

第一,這部電影主要是表達了什麼樣的內容傳遞了什麼樣的思想以及價值觀。這種思想價值觀的傳遞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這種方式是否豐富多樣化是否能夠直擊人心?讓人們在腦海中對思想價值觀的傳遞比較深刻,這是比較重要的一點,因為如果傳遞的形式不是那麼豐富,或者是說傳遞的這種方法不正確,那麼在我們看完了電影之後也對我們的這種思想價值觀的傳遞不深刻。也就無法讓我對這部影片產生好感,所以說這一很重要。

第二,就是通過這種思想價值觀的傳遞,可以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發。通過這種啟發的傳遞思想上的改變,那麼我們在行動上會有什麼變化,通過這種行動上的變化會對我們的生活以及個人的未來發展方向,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第三,就是可以從這部影片當中的一些比較突出的人物的表達的方式或者手法,然後來進行放大化的陳述,以突出整個影片的獨到之處。
謝謝。希望您能夠採納!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