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朗讀者觀後感
A. 朗讀者2017觀後感300字
《朗讀者》帶給觀眾的感受,無論是企業家、世界小姐、大明星、大學者、醫生和普通人,他們雖各有身份之別、建樹之差,但都有著同樣濃度的性情之真。 一對平凡的夫婦上台念情詩,丈夫為妻子的願望種下滿谷鮮花,更讓人擊節贊嘆的是丈夫遇到妻子後的所有荒唐舉動。妻子說,如果當年我有一萬個結婚對象可以選擇,他也只排在一萬名之外,卻被丈夫先通知了所有親朋好友結婚的消息,收了禮金後再求婚的破釜沉舟之勢反攻,妻子說更打動人的是那一往無前的勇氣。從此一生,丈夫偕著妻子,以開闊的胸襟踐行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古諺。
濮存昕帶來的散文與故事,屬於半個多世紀前那個弱小的、不名一文的孩子。「我小時候有綽號 濮瘸子 ,直到小學三年級還踮著腳走路。」鮮為人知的往事里,是一位名叫「榮國威」的大夫,醫好了孩子的腿,也救贖了一顆幼小的、自卑的心。所以,當濮存昕從老舍散文里遇見那個改變作家的宗月大師,「便如同看見了改變我生命軌跡的榮醫生,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濮存昕」。牆外是炮火隆隆,圍牆內有人生的初啼,這是無國界醫生蔣勵的真實經歷。太多戰爭中降臨的「生」給「死」帶去希望,她朗讀鮑勃·迪倫《答案在風中飄揚》,「一隻白鴿要飛過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丘安眠。炮彈要多少次掠過天空,才能永遠被禁止……」
96歲高齡的翻譯大家許淵沖譯作等身,《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牡丹亭》……他榮獲過國際翻譯界的最高獎項之一「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然而舞台上直指人心的是當念及生平翻譯的第一首詩,林徽因懷念徐志摩的一抔深情,瞬間令這位老人淚盈而泣,在舞台上抽噎。由此可知,許淵沖先生能夠在翻譯上不止步於「美」,更追求「真」的心性源頭。
B. 觀《朗讀者·遇見》有感作文400字
上周日無意間打開電視看到央視頻道正在播出朗讀者,董卿主持正在采訪濮存昕,看了一段被這個節目深深吸引。它和以往的訪談節目大不相同,除了簡短的采訪,嘉賓還會朗讀一段文字分享給特定的人群。一期節目會有四到五位嘉賓,滿滿的溫暖。
《朗讀者》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生故事。我認為《朗讀者》是央視從《中國詩詞大會》之後打造的又一爆品。
邊看節目邊發朋友圈談了一點感觸,沒想到很多朋友留言有共鳴。此刻我從我的角度給各位朋友做一點分享。
董卿變得柔和起來
前幾年在看董卿主持節目的時候我就判斷董卿是一個控制型的女人。節目中不斷展現她的強勢,經常打斷嘉賓和評委的話,讓人覺得有些反感。之後就沒怎麼關注她,直到詩詞大會董卿的蕙質蘭心讓很多觀眾驚訝,這次《朗讀者》讓我對董卿又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我發現董卿變得柔和起來,無論主持還是表達讓人覺得很舒服。董卿作為製作人及主持人,用一個個「遇見」的故事和精美的文字展現出有血有肉的人生經歷。
這就是她的成長。我們每個人都會接觸各種不同的人,有很多人很有才但是未必懂得和別人交往,做事的時候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我想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在很好表達自己的同時還讓別人舒服。
如何與人交往?我認識的李局有幾句經典的話在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下,與人合作要學會:
三把最管用的鑰匙:尊重、微笑、謝謝。
三個帶來:帶來快樂、帶來利益、帶來希望。
世界小姐張梓琳分享為人母的故事
世界小姐張梓琳與大家分享了人生中母親角色的轉變,世界小姐帶給她的是驚喜,而作為一位母親則是更多感性和感動。也正如她在節目中給孩子朗讀的《願你慢慢長大》:「願你被許多人愛,如果沒有就在寂寞中學會寬容。願你一生一世,每天,都能夠睡到自然醒。」
許淵沖老爺子詮釋熱愛的力量
第一次知道許袁沖是源於《朗讀者》,老爺子今年已是96歲的高齡,每天卻工作到凌晨三四點。許淵沖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的"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 ,系首位獲此殊榮亞洲翻譯家。他的名片上印著「書銷中外六十本,詩譯英法第一人」看完這個是不是覺得老爺子很狂?其實不然。
許淵沖的人生格言是"自信使人進步,自卑使人落後",此言非虛。誠如錢鍾書先生所言:"足下譯著兼詩詞兩體制,英法兩語種,如十八般武藝之有雙槍將,左右開弓手矣!"迄今為止,有哪一位外國學者能夠用中英文互譯?有哪一位中國學者用英法兩種外語翻譯過中國的詩詞?"
當老爺子和董卿聊起翻譯時,活力四射、兩眼發光、樂在其中。我想這就是愛好的最高境界,翻譯乃老爺子的真愛。他說自己有一個小目標,如果能活到100歲,他要把剩下的不到30本的莎士比亞的著作翻譯完。老爺子都如此努力,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擼起袖子加油干呢?!
C. 朗讀者觀後感50字
陪伴很溫暖,它意味著這個世界上,有人願意把最美好的東西給你,那就是時間回。陪伴也是一個答很平常的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到最後陪伴就成為了一種習慣。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孤島,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義。陪伴雖然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一旦擁有了責任,便讓這一生都變得無怨無悔。
《朗讀者》本期以「陪伴」為主題,邀來知名演員蔣雯麗、配音演員喬榛、「童話大王」鄭淵潔等,他們將與董卿分享「陪伴」的故事。
從2002年開始,蔣雯麗已經做了十五年的預防艾滋病宣傳員了,她說當初只是有這樣一個願望,想做一些好事、善事,結果一做就是這么多年。蔣雯麗與先生顧長衛合作的電影《最愛》就是以艾滋病感染者為背景,而片中就是找了這群感染者來拍攝。在《朗讀者》訪談中,蔣雯麗談起了電影拍攝時的幕後故事:她要求劇組工作人員和艾滋病感染者們同吃同住。值得一提的是,今晚在《朗讀者》的現場將會出現神秘嘉賓,讓蔣雯麗感動不已。
D. 朗讀者遇見讀後感600字,要自己的感想
同學給我推薦了一本德國本哈德.施林克的中文譯本《朗讀者》。讀完這內本書的感受容,用一個簡練而准確的詞來形容就是逗掩卷沉思地。就像看完一場好電影,走出影院,心仍停留在銀幕上的某個場景,又或者聽完一張唱片,關掉機器,依然餘音繚繞一樣。合上《朗讀者》就是這種感覺。我並未能像書的結尾說到那樣——每一個讀者都會把它一夜讀完,畢竟書中涉及的歷史、道德、情慾、倫理等問題很復雜,讓人陷入深沉的思考難以自拔。
E. 朗讀者思念觀後感
在這個星期,老師讓我們觀看了中央一套播出的《朗讀者》節目。剛聽老師說完,我很好奇,難道這個節目是一群人在朗讀嗎?那該多無聊呀!為什麼老師會讓我們看這種節目?
等看了之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並不是我想的那樣。嘉賓都是一些知名的人士,而他們的朗讀,也不是平白無趣,而是發自內心,充滿真情實意。當節目剛開始時,主持人董卿阿姨就簡潔明了地告訴了我們第一期節目的主題:遇見。在我心中,遇見這個詞是相當平常的,不就是一個人碰見另一個人嗎?當我看到一個人時,我才發現遇見沒有我想的那麼簡單。他就是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他曾經想當宇航員,可是沒能當選。這時他"遇見"了他的父親,是他的父親鼓勵他,使他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他選擇了新的行業,並且經過多番波折,當上了總裁。看完之後,我感慨萬千:人生是多變的,但有許多人都因失敗而沮喪。可他們都未曾想過,或許他們走另一條路,便可登上人生巔峰,可他們並沒有這么做,而是選擇了放棄,在一條路上跌倒不起。哪怕當不上白領,董事長什麼的,只要勇於挑戰,不畏失敗,總有一條路適合自己。
通過這個節目,我受益匪淺,明白了許多做人道理。
F. 朗讀者讀後感
在這個星期,老師讓我們觀看了中央一套播出的《朗讀者》節目。剛聽老師說內完,我很好奇,難道這容個節目是一群人在朗讀嗎?那該多無聊呀!為什麼老師會讓我們看這種節目?
等看了之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並不是我想的那樣。嘉賓都是一些知名的人士,而他們的朗讀,也不是平白無趣,而是發自內心,充滿真情實意。當節目剛開始時,主持人董卿阿姨就簡潔明了地告訴了我們第一期節目的主題:遇見。在我心中,遇見這個詞是相當平常的,不就是一個人碰見另一個人嗎?當我看到一個人時,我才發現遇見沒有我想的那麼簡單。他就是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他曾經想當宇航員,可是沒能當選。這時他"遇見"了他的父親,是他的父親鼓勵他,使他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他選擇了新的行業,並且經過多番波折,當上了總裁。看完之後,我感慨萬千:人生是多變的,但有許多人都因失敗而沮喪。可他們都未曾想過,或許他們走另一條路,便可登上人生巔峰,可他們並沒有這么做,而是選擇了放棄,在一條路上跌倒不起。哪怕當不上白領,董事長什麼的,只要勇於挑戰,不畏失敗,總有一條路適合自己。
通過這個節目,我受益匪淺,明白了許多做人道理。
G. 朗讀者觀後感
幾乎所有優秀的作品,都是從當下社會現狀以及情緒的投射。這是個追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炸社會,精神綳得夠緊,壓力總是很大,時間過得太快。文化類節目的悄然回暖,呼應著國民價值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級,滿足了大眾對於知識、審美、情感的多重高階需求,緩解了在信息碎片化時代的「文化焦慮」。《朗讀者》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生故事。作為一檔用文字承載情感的節目,《朗讀者》的氛圍相對安靜,節奏更為舒緩,和追求刺激、熱鬧的「快消內容」截然不同,恰恰會滿足受眾在疲憊的忙碌之後回歸內心寧靜的慾望,感受朗讀傳達的力量。《朗讀者》不是一檔讀書節目,而是用文字抵達情感,從每個人真摯的人生故事出發,分享親情、友情、愛情。這些人世間共通的情感,會幫助觀眾去了解和理解朗誦文字背後蘊含的寬度、厚度、濃度,遍嘗人生百味。節目每期以一個充滿寓意的主題詞作為核心線索,有關「遇見」,有關「選擇」,有關「陪伴」,有關「眼淚」……名人和素人同台,分別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詩、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電影戲劇劇本。聆聽一段安靜的訴說,就彷彿路過一段人生。這些故事看似關於別人,其實映照著最為普世的情感。一整季串聯起不同的人生關鍵詞。《朗讀者》還原著電視人的初心,希望節目帶來的觸動能溪流汩汩地從觀眾心靈流淌開來,在沉澱的甜美和安寧中,找尋自我。
H. 朗讀者觀後感400字
國家一級導演、董卿的好友婁乃鳴在看過節目之後說:「用兩個字來形容第一觀感就是『驚了』!完全沒有套路的一個節目,哪裡請來的大神?在不經意間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評價節目稱:「滿電視都是明星玩游戲,央視的《朗讀者》卻別具一格,『慢下來』用朗讀做電視,真是稀缺而有價值的電視文化。」
節目播出後,再次引發微博和朋友圈的熱烈轉發。嘉賓的人生感悟也令眾多觀眾感慨萬千:「我等《朗讀者》等了整整一年,《朗讀者》,重點落在了『者』上,以人為本,解釋的還是人。片頭看得我熱淚盈眶,讀到了優美的語錄,讀到了精彩的人生,看到了河山大好,看到了愛」;「在《朗讀者》你可以遇見多年前的自己,內心深處的自己,和未來希望的自己。在文字中放飛想像,在朗誦中感悟人生」。
I. 朗讀者觀後感600字
幾乎所有優秀的作品,都是從當下社會現狀以及情緒的投射。這是個追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炸社會,精神綳得夠緊,壓力總是很大,時間過得太快。文化類節目的悄然回暖,呼應著國民價值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級,滿足了大眾對於知識、審美、情感的多重高階需求,緩解了在信息碎片化時代的「文化焦慮」。
《朗讀者》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生故事。作為一檔用文字承載情感的節目,《朗讀者》的氛圍相對安靜,節奏更為舒緩,和追求刺激、熱鬧的「快消內容」截然不同,恰恰會滿足受眾在疲憊的忙碌之後回歸內心寧靜的慾望,感受朗讀傳達的力量。
《朗讀者》不是一檔讀書節目,而是用文字抵達情感,從每個人真摯的人生故事出發,分享親情、友情、愛情。這些人世間共通的情感,會幫助觀眾去了解和理解朗誦文字背後蘊含的寬度、厚度、濃度,遍嘗人生百味。
節目每期以一個充滿寓意的主題詞作為核心線索,有關「遇見」,有關「選擇」,有關「陪伴」,有關「眼淚」……名人和素人同台,分別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詩、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電影戲劇劇本。聆聽一段安靜的訴說,就彷彿路過一段人生。這些故事看似關於別人,其實映照著最為普世的情感。
一整季串聯起不同的人生關鍵詞。《朗讀者》還原著電視人的初心,希望節目帶來的觸動能溪流汩汩地從觀眾心靈流淌開來,在沉澱的甜美和安寧中,找尋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