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陵觀後感
A. 漢陽陵國家考古遺址觀後感
當一個朝代沉睡在自己的腳下,也許也會有牛頓站在巨人肩上的感覺,只不過牛頓遙望的是未來,而我們回顧的是歷史!
漢陽陵之行很早就在計劃之中了,但因為種種原因近期才得以執行。漢陽陵的印象很早就烙在了我的腦海里,每次去咸陽機場接送小姨,都會在機場高速路上看見那高聳的兩座墳冢。說到西漢帝王,知名度最高的無疑是漢武帝,無論是快拍成偶像劇的《大漢天子》還是自封武皇帝為「大帝」的《漢武大帝》皆引爆收視狂潮。當然從總體上來說武皇帝無疑是中華帝王中的佼佼者,無論是文治武功都達到了一個極高的高度,他和康熙一樣是中國歷史上名載歷史的千秋帝王。但同時我也非常欣賞西漢歷史上的文皇帝以及這文武之間的景帝!在美劇《都鐸王朝》中有這樣一個場景,亨利八世對他的弄臣兼好友托馬斯說:「為什麼亨利五世被世人銘記?因為他捐助大學和建立救濟所?不,他被銘記是因為他贏了阿金庫爾之戰,3000英格蘭長弓手對6萬法軍。」的確,歷史就是這樣,再成功的文治也不如一場戰爭的勝利來的傳奇,文治昌運不過是明君,而文武皆全才是千秋帝王!這一點武帝做到了,而文景永遠只是「之治」。打天下難,治天下更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平心而論,若非文景之治打下堅實地基礎,日後也難有武帝的蓋世王朝。
好了,抒發情感結束,接下來進入正題,這次漢陽陵之行共有三點體會:1.震撼2.所謂窺豹一斑3.盜墓
一. 震撼
漢陽陵外藏坑展示廳投資近1億元建成,這在中國新興起的一輪文化保護投資風潮中地確不算多,但其新穎奇特的建築和展示方式著實給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文化保護以及博物館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
2月13日早上與朋友二人從南郊驅車出發,順著西安南二環一路北上,再從北二環進入西同高速。大約行至離市中心20km處就可以看見漢陽陵博物館的指示標以及遠處高聳的封土。現在路況非常好,交通方便,從出發行至目的地行程在一個小時左右。
到達目的地後看過陵區平面圖才知道具體情況,漢陽陵的整個陵區異常地巨大,算上所有陪葬坑和周圍零零星星的陪葬墓、刑徒墓地等一共佔地20平方公里,橫跨三個縣!而現在主要向遊人開放的參觀園區也算是非常的廣闊了,這個園區被咸陽高速分為了南北兩個區域。北區主要是陽陵以及皇後的陵體本身,以及南闕門遺址和現在大力宣傳的漢陽陵外藏坑展示廳,外藏坑展示廳位於陽陵的東北角。而南區則是以前建成的漢陽陵考古陳列館,四周還有李晦石槨以及宗廟遺址等景觀。
這里要說明的一點是陽陵並沒有被發掘,所謂的地宮並非傳統意義上封土下的墓室地宮,宣傳中所稱的漢陽陵地下博物館其實展示的是20多個外藏坑。所謂外藏坑指的是圍繞帝陵封土四周呈放射狀分布的八十一座從葬墓坑,它們長短不一,內涵各異。1998年,經過對帝陵東側北部十座外藏坑進行發掘清理,出土了各種陶俑、動物陶塑、生活用具、糧倉、兵器、車馬器、璽印、封泥等珍貴文物數萬件。並且從出土器物的內容、分布以及封泥、印章上的文字推測,這些外藏坑的設置很可能具有某種象徵意義,代表著當時中央政府的不同官署和宮廷內設機構,是西漢時期宮廷文化真實而形象的再現。而遺址保護展示廳便建立在這十座已經發掘清理的外藏坑上。(編號有20多號)雖然現在所發掘的也僅僅只是外藏坑的一部分,但深入其中可以發現出土的文物已是海量驚人,可見當時國力之昌盛。
順便提一下,南北兩座博物館統一收費,淡季55元,旺季80元(12-2月為淡季,3-11月為旺季)另有幻影成像收費10元,遊客可自行選擇。北區的停車場無人管理並不收費,南區的停車場收費5元,開咸陽區發票,朋友可以選擇停在北區步行去南區參觀,並非很遠。
北區的景點有三處,兩座陵體本身,南闕門遺址以及外藏坑展示廳。
漢陽陵陵體前豎立有「漢景帝陽陵」的墓碑和陝西省文物局豎立的文物保護碑,陵體被圈起不可隨意攀爬,在陵體正南方是南闕門遺址。
當年漢陽陵博物館的館長接受采訪時稱「這里是地上一無所有,地下氣象萬千」。現在也並非如此了,在北區地上除了兩座雜草叢生的墳冢外,在陽陵正南方120米處矗立著恢弘而別致的「漢景帝陽陵南闕門遺址」保護廳,這座保護廳就修建在珍貴的南闕門遺址之上,將整個遺址包裹其中。南闕門保護廳完整地復原了詩詞中「漢家宮闕」的風貌,大門為兩扇銅輔首點綴的朱漆大門,大廳內兩千年的鵝卵石向兩側伸延,將巨大粗壯的闕牆包圍起來。這就是南闕門遺址中的重要發現,同時也是保存最完好的漢代建築構建之一——「散水」。闕門遺址一周供參觀遊客行走參觀的走廊全是由磚支墊起來的木地板,沒有一般遺址大廳所用的水泥地面。遊客還可以踏在順闕勢遞升的轉梯上,從空中變換著俯視的地點和角度來觀看南闕門的遺址。
南闕門發掘高空俯視圖
漢陽陵考古陳列館館長駱西哲曾經在接受采訪時說過,「闕門體形龐大,展示不易。除了燈光錯落有致舒適怡人外,我們對闕門兩千年前的形貌進行了多層次、多角度的展示。」 「壁畫展示的是考古發掘時的瞬間印象,插在兩千多年的柱礎石上的灰黑色巨木代表當時的柱樑,沉實渾厚的黃土牆上仍保留著漢時的樓梯、殘磚和亂瓦。」
南闕門保護大廳內部
漢陽陵南闕門是至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的闕門遺址,同時還是唯一一座「三出闕」為考古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信息。
(南闕門遺址保護廳內不讓照相,偷偷拍了幾張^_^)
接下來就要說說這次行程的主角了,漢陽陵外藏坑展示廳。來到漢陽陵的東北角,先順著甬道迂迴下到展示廳入口,在欣賞完了西漢諸帝的簡介之後,從工作人員手中接過免費發放的鞋套(成本當然包括在門票里了),然後便進入了這座古典與科技,現實與夢幻交織的地下殿堂。順著指示標志前進,先會進入一個電子解說廳,廳內有一個巨型屏幕解說儀,可以手觸旁邊的小屏幕進行操作,這個解說儀會仔細地講解每一個墓葬坑的長度、規模、主要埋葬器物、功用等等,並會用亮燈的方式表明每一個藏坑所處的方位。現代化的科技風潮還沒有退去,緊接著就要進入歷史的黃土中了。穿過電子解說廳,整個外藏坑便完整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在整個建築面積7800多平方米的博物館中,所有的外藏坑部分全部由透明的鋼化玻璃構築!從視覺上已經突破了傳統建築上的空間感。一尊尊陶俑以及瓦罐就陳列在你的面前、懸空在你的腳下,置身於數以萬計的文物中(的確是萬計,外葬坑中出土的文物已將達到了萬件以上,除了部分在考古陳列館內大部分都在外葬坑展示廳中)此乃真真正正的身臨其境!之前號稱為全國最先進的博物館,此行之下果然名不虛傳,科技和考古融合的是如此自然,沒有絲毫的沖突感,除了巧奪天工的建築設計不論是整體的燈光效果、美工製作、牆壁上的浮雕、恰到好處的講解說明都令人嘆為觀止!
若是說秦始皇兵馬俑展示的是那個時代的軍事,那毫無疑問漢陽陵外藏坑展示的是那個時代的生活。雖然現在猜測這些外藏坑代表了當時的「九卿」制度,但也僅僅是猜測而已,至於外藏坑的其他部分是否會有其他特點的葬品(例如軍事)現在還無從得知,但從現在已經挖掘的部分來看主要展示的還是陶俑、絲織物、車攆馬具、生活器皿、乃至豬牛羊等生活後勤物品,尤其是最長的10號坑,在藏坑的最後部秘密麻麻地排布著大量的豬牛羊陶俑,堪稱一個牲畜大軍,令人嘆服!於是考古工作者認為東北角外藏坑主要的目的是為皇帝在陰間的生活起居做准備,並且還在葬坑中發現了數枚「九卿」的官印,也進一步證明了考古工作者的猜想。
另在外藏坑展示廳中還有幻影成像廳,幻影成像會播出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共分四幕,分別講述了漢景帝、王皇後的歷史故事以及漢陽陵遺址的挖掘和保護情況。
總體來說,漢陽陵外藏坑展示廳代表了國內最先進的博物館科技和建築理念,對世界文物保護都有著深遠的啟發和影響,至此已經不虛此行了!
二.
窺豹一斑,冰山一角
當我贊嘆於博物館的精緻與文物數量的驚人時,我不禁感慨,這不過是幾十座帝陵的外藏坑而已,而除去其他剩下的外藏坑,陵區內還有數量驚人的從葬坑、陪葬墓以及陵體本身。當我走出外藏坑展示廳時我才真正地理解了冰山一角、窺豹一斑的含義,我們已經可以窺探到當年那個盛世帝國的蹤影。
接下來就要說說南區的景點,南區最主要的景點自然是漢陽陵考古陳列館,這座博物館的落成時間較早,依然採取傳統的博物館建設方式。但不同的是此座博物館依然是下沉式修築,博物館共分兩層第二層處於地下,這座博物館中主要展出的是從葬坑、陪葬墓中發掘出土的文物,陽陵發現大型叢葬坑四處,分別分布在帝陵、後陵封土四周以及帝陵的東南和西北,性質和內涵各不相同。考古工作者先後對南區從葬坑和帝陵從葬坑東區進行了局部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陶俑、車馬、兵器和生活生產用具。
考古陳列館一層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帝陵叢葬坑和南區從葬坑,兩個叢葬坑中都有牛羊等牲畜以及生活用品、器具和少量武器,唯獨不同的是帝陵從葬坑中更多的是儀仗騎兵、侍衛武士、侍從等陶俑,而南區從葬坑中更多的是武士俑群以及兵器,代表了當時的軍旅場景。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部分中展出了很多女性騎兵,而且數量還不少,這一點比較少見。大部分女騎兵的樣貌普通,符合當時人物的樣貌特點,但有一些女兵卻另外值得一提,這些女兵樣貌古怪,主要表現在俑的顴骨部分誇張地饅頭狀凸出,雙眼眼角上翹,有人認為這是漢軍中的少數民族士兵形象。
地下一層則分別從不同類別來介紹出土文物,分別有兵器、車馬器、生活用品以及85號大臣墓出土的文物。
兵器皆多為青銅器,有矛、劍、箭、弩機、鈅斧等
車馬器則介紹了漢代馬車上的掛件、接頭等零部件
生活用品主要是錢幣、青銅和陶制罐、銅鏡等等。尤其要提一下的是錢幣,真是非常的小,不知當時的人們使用起來是否感覺方便?
對比於標簽的大小可見西漢的錢幣非常mini
隨後就是東區陪葬墓和85號大臣墓出土的一些文物,在85號大臣墓中出土很多青銅器和陶器,由於此墓已經被盜掘,並沒有發現金銀器,但由於西漢興簡葬,所以墓室中少有金銀,大多是青銅和陶制陪葬品,所以到底是本來就沒有金銀器還是已經被盜走不得而知。同時還展示了第一件出土帶有文字的青銅器。
在考古博物館的東北方可以看見李晦石槨,當時對擺放在這里的石槨感到非常不解。回來後查詢資料才得知李晦為李唐的宗室,任秋官尚書,是唐高宗的寵臣,官至武帝。葬於永昌元年(公元689),當年對其墓進行搶救性發掘,但進入墓室後發現壁龕及墓室文物多年來已被盜掘一空。但在第四天井西側又發現一土洞式墓道,往西側橫向延伸11.6米後改為向北延伸20米,封門後又有一平面呈方形的穹窿頂式墓室,可稱為「外側室」或「秘室」,三座墓室呈品字形布局,在同一封土覆蓋之下,這一墓室並沒有遭到盜墓賊的破壞,出土了一定數量的文物。
外側室每邊各為4米,高4.8米,在室內西側安放著眼前這座石槨,這座石槨是迄今所知體量最大的石槨,長4米,寬3米,高2米,石槨頂部有脊,仿木斗拱,結構完整。古槨四壁內外兩側均有侍女,官員及花草線刻畫,線條優美,完整細膩。在石槨東側,還出土三彩器物160餘件。
羅經石
從石槨再往西走就可以看見羅經石遺址,確切地應該說是德陽宮遺址,這里還要講講羅經石的故事。
明清以來,歷代學者認為羅經石是測量標石。「羅經石」平面略呈方形,邊長180厘米至183厘米;「羅經石」上部有石質圓盤,直徑約140厘米,盤面凹槽是十字形;「十」字凹槽的四方所指均為正方形。所以,古人認為「羅經石」是建漢陽陵時所使用的測量標石,具有測定水平位置、測算高度、標示方位和規劃等作用。「羅經石」於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41年設置於西漢景帝陽陵東南約500米處,據此國人一直自豪地稱,陽陵「羅經石」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測量標石。
但是近代隨著考古發掘對於羅經石的功用又有了新的發現。據史書記載,從漢景帝開始,帝王可以把宗廟建築設在自家陵園內,而以前,帝王宗廟建築都設於宮城附近以便於皇家祭祀。漢景帝設於自家陵園陽陵內的祭祀建築就是德陽宮。景帝後,帝王多沿襲其祭祀禮制,把祭祀建築建於陵園內。2000餘年來,世人都知德陽宮應在漢陽陵附近,但卻找不到遺址。而從1999年開始發掘了「羅經石」附近遺存,現在基本上確定了這塊地方其實是一處西漢時期的大形禮制性建築遺址。該遺址平面為正方形,邊長260米,遺址分為內外兩重。外重遺址上發現了壕溝遺存;壕溝是沿著整個遺址的正方形邊緣而修成的,遂呈正方形;壕溝內側的四個拐角處有曲尺形廊房。外重遺址的每邊正中間有闕門遺址,闕門跨度90餘米;每個闕門內側兩邊各有滲水井。內重遺址是一座中心建築遺存,遺存平面為正方形,正方形邊長53.7米。建築遺存核心圓點是一巨形柱石,即誤傳為測量標石的「羅經石」,該核心柱石邊長近2米,專家判斷當初上立的柱子直徑有1.4米。所以現在羅經石的具體功用開始受到了質疑,羅經石所處位置被確定為景陽宮遺址,羅經石可能為柱石,但同時並沒有排除羅經石作為測量石的可能性,至於羅經石功用的定論還要靠進一步的發掘考證。
德陽宮遺址外景
德陽宮遺址基座呈正方形,每邊有14根柱子,與核心柱共同撐起「長安城內就能歷歷在目」的漢陽陵高台建築。在建築遺址的每邊都有3個門道遺址;東邊門道遺址鋪著青龍文飾空心磚,西邊門道是白虎文飾空心磚,南邊門道是朱雀文飾空心磚,北邊門道是玄武文飾空心磚。建築遺址四邊房檐下至今完好保存著迴廊鋪磚和卵石散水;散水內外都有迴廊,迴廊地磚顏色各不相同,東西南北分別為青色、白色、硃色、黑色。考古專家說,德陽宮建築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漢代最大的禮制性建築。
三、盜墓
在陝西,不論你參觀那一座帝王的陵寢,都無法避免地會提到這兩個字——盜墓!就連沒有被盜掘過的乾陵和始皇陵也留下了盜墓賊猙獰的痕跡。去參觀乾陵的人都不會忘記公主墓里那個留有一具盜墓賊屍體的盜洞,而在我幼小的記憶中,父親帶我去碑林博物館,見到了永泰公主的棺材,精美的石棺四周畫滿了侍女奏樂圖,但唯獨在石棺中間留下了一個漆黑的洞口。「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這滿藏珍寶的黃土同時也孕育出了無數的盜墓賊,從這次行程的開始盜墓的陰影就伴隨左右自始而終,在外藏坑展示廳中第12號葬坑全部是後人復原出來的,因為這個葬坑被盜掘極其嚴重,機乎沒有剩下任何東西,博物館的建設者只好收集多方材料來復原這個葬坑。南區的李晦石槨出土時,三個墓室有兩個已經被嚴重盜掘,破壞非常嚴重,連牆上的壁龕壁畫等統統遭到毀壞,最後的一個墓室隱藏的非常隱蔽才沒有被洗劫。而發掘的85號大臣墓的盜洞更是彰顯「名家手筆」,85號墓有著相當長的墓道,墓室也有近十米深,而這個盜墓賊則直接避開了所有的障礙,直接90°直上直下地打進了主墓室。當我和朋友走出外藏坑展示廳的時候我還向他感慨,僅僅幾個外藏坑已經如此,還不知帝陵下又是何等的輝煌!但隨即轉念一想不禁苦笑,其實現在帝陵下已經空空如也,搞不好還是一片狼藉。自古盜墓分私盜和官盜,私盜些許還能留下些什麼,畢竟私盜不會有太多人進入墓室(主要原因是怕分贓不均),會遺留下些許文物。而官盜那就是正大光明,浩劫一場了!——偏偏不幸的是,西漢諸陵皆是官盜浩劫,而且還不止一次!
西漢末赤眉軍入長安,除文帝霸陵因傳說皆以瓦器隨葬而未被破壞外,其餘西漢帝陵全被盜掘。東漢末年,董卓脅持漢獻帝南遷長安,「又使呂布發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寶」。西晉末年,長安飢民又挖開了長安城東南剩下的霸、杜二陵。
最慘的無外乎大名鼎鼎的漢武帝茂陵,茂陵光有記載的盜掘就有五次而沒有記載的恐怕數不勝數,而這五次記載中後兩回更是大規模的官盜!尤其是董卓指示呂布進行的盜掘不但搜刮盡墓中所剩珍寶,而且董卓還拖出漢武帝屍體進行曝曬,最後經人勸說才再次掩埋草草了事。不僅僅是帝陵,其他後陵陪葬陵也沒能倖免,甚至還有人干起了奸屍的勾當,呂後的屍體就是這樣被百般凌辱,可見當時情況之慘烈。陽陵也是一樣,在歷史上並沒有具體記載陽陵被盜挖的情況,畢竟這是不齒之事,恐怕不會有那位史官對其進行詳細記載。但可以知道的是陽陵因為被毀經過了三次休整,雖不知地宮內的情形如何,但三次浩劫足以激盪一切。所以只有這蝸居在「招風大樹」旁邊的外藏坑還能夠讓我們一窺當年宏偉帝國的風采,當年的昌運被時間無情的毀滅,而那些本來留給我們後世敬仰的珍寶卻又被盜墓賊毀滅,說來諷刺,竟然是時間和盜墓賊一同毀掉了我們的歷史。
讓我們珍惜現在還擁有的、僅存的這一切吧!
B. 誰有《秦始皇陵》的觀後感
《秦始皇陵》的觀後感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觀看了《秦始皇陵》科教片,感受很多。
秦始皇陵主要是由李斯和呂不韋主持建設的,建設秦始皇陵前後經歷了39個年頭。秦始皇陵氣勢宏偉,規模巨大,結構完整。它的面積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78個故宮大,它的規模和耗資在世界上是罕見的,是中國考古史上最大的帝王陵,它被譽為東方的神秘宮殿。
1974年3月,陝西省臨潼縣西楊村幾位村民在打井時挖出一個桃人,從此之後,拉開了中國考古研究中心對秦始皇陵進行研究的序幕。
史書中記載,秦始皇陵先後動用了三四十萬人力,遠遠超出了古埃及胡夫金字塔(二十萬人)所用的人力和物力,地宮所用的松柏都是從四川、湖北、翻秦嶺運來的,這令世界人所驚嘆。秦始皇陵屬於世界文化遺產,它是目前所有黃帝陵最大的陵墓,它神秘的一切,引起世界人民對它的關注和研究。據史書記載,秦始皇13歲繼位,野心很大,他不甘心退出歷史的舞台,在他執政期間,要求人們按照當時的標准建設陵墓。在他死後下葬時披以珠玉,飾以翡翠,金銀珠寶、寶馬香車作為他的陪葬品,一同下葬。
秦始皇兵馬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它栩栩如生,藝術高超,真所謂是巧奪天工,表現了我國先秦時期精湛的技術。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已發掘了三個,總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出土兵馬俑八千餘件,各種兵器上萬件。三個坑呈「品」字型。一號坑以步兵為主,是戰車與步兵相間的主力軍陣。二號坑與一號坑不同,它由四個方陣構成。三號坑又有自己的特點,它是這支軍隊的統帥部分。它的發現,不但對研究軍事史有著巨大的價值,而且對藝術史、科學史的研究也有獨特的價值,它再現了2200年前中國雕塑藝術的輝煌成就,為世界了解中國古代文明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被稱為「20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它和埃及、希臘等地藝術精品的不同之處是以磅礴的氣勢、巨大的規模、完整獨特的藝術結構震驚世界。它使我們彷彿置身於秦朝,看到了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正指揮著千軍萬馬,統一六國的偉大事業。
通過這個短片,我對秦始皇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有機會了解他更多的事情。
C. 2018年舜帝陵燈展觀後感觀後感
ing at fast bome people
D. 求一篇 陝西黃帝陵觀後感 或者是 陝西延安革命舊址 觀後感 (1000字左右)好的繼續加分!
黃帝陵觀後感 司馬遷在《史記》里寫到:「黃帝崩,葬橋山」,於是成為橋山是華夏先祖軒轅黃帝長眠之地的有力證據。從春秋時期,便在橋山便有了祭祀黃帝陵的活動。 黃帝陵素有天下第一陵的稱號,去那裡看看無疑是激動而期待的。由於我在骨子裡固執的認為黃帝是傳說中的人物,所以去那裡並沒有懷有多少祭祀祖先的虔誠之心,倒不如說對那有五千年樹齡的軒轅柏更感興趣。 為了去那裡,早晨五點鍾就起床了,折騰到黃帝陵已經是近上午十一點了。黃帝陵由軒轅廟和帝陵兩部分組成。我們首先到的是軒轅廟。 天子的墳墓一律稱作「陵」是秦統一中國後的規定,天子陵旁必設「廟」則從漢代開始。「漢朝立廟唐擴建,到了宋朝把廟遷」,一語道盡軒轅廟悠久的歷史。走過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象徵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的廟前地區,然後走過橫跨與沮河上的長66米的軒轅橋,最後踏完象徵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上寓意的95級台階的龍尾道,終於來到廟前山門。真不愧是祖先陵,規矩可真多。 在黃帝陵,清明和重陽有兩次大的祭祖活動。我們去的時候剛好是重陽前夕,景區被祭祖活動裝點得分外隆重。從廟前到山門,一路上已鋪了紅地毯,軒轅橋兩旁掛滿了紅燈籠,龍尾道兩旁則是黃旗飄飄,攜帶著標語的黃色熱氣球在半空中飛舞,紅與黃,兩種艷麗的色彩形成了凝重的美。 走過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我慕名已久的軒轅柏。雖然說院中還有其他古柏,但你絕對不會把軒轅柏與其他古柏弄混,5000年的歲月不是彈指一劍的光陰,時間的年輪和歲月的風刀把軒轅柏雕塑得與眾不同。這柏傳為黃帝親手所植,高19米,遒枝蒼勁,柏葉青翠,乾枯的主幹直至蒼穹。它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的睿智老人,見證了華夏大地滄海桑田的歲月變遷,無聲勝有聲的訴說著它所知道的故事。 那麼,黃帝為什麼要植這樣一棵柏樹呢?相傳黃帝戰敗蚩尤,建立了部落聯盟,定居在橋山後,由於長期刀耕火種,造成植被光禿,引得山洪暴發。黃帝發現問題的所在後,便帶頭種了一棵小柏樹,臣民自然會效仿。從此,植樹造林便成了中華民族的一個優良傳統,世世代代一直沿續下來,這也是橋山多古柏的原因所在。 站在軒轅柏面前,看著陽光的光影在樹幹上留下斑駁的影,思緒便飄到了遠古。說實在的,對於黃帝這個人知之甚少,對於那個茹毛飲血的年代也沒多大興趣,只是會莫名的生出澎湃的情緒。應該是因為我們的身體里流淌著的都是炎黃子孫的血脈吧…… 繼續往北,走過誠心亭,躍過碑亭,便正真進入了祭祀的地方——軒轅廟正殿。碑亭置有毛澤東、鄧小平、孫中山和蔣介石寫給黃帝陵的碑文。「不論誰來坐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這民謠唱得真是到位呢。古語說字如其人,在這四個偉人的碑文里,你仔細看看,真的是如此呢。 軒轅廟正殿面闊七間,進深三間,歇山頂,門楣匾額「人文初祖」,當時來祭祀的人不少,香煙裊裊,古柏深深,竟有仙境的錯覺。 西側的高大古柏,便是聲名不遜於軒轅柏的「漢武掛甲柏」了。相傳當年漢武帝來此祭陵,卸下的盔甲便是掛於此樹上,此後,柏樹周身上下便出現斑痕密布,柏液不時從中流出,彷彿有斷釘打在內。更神奇的是每年清明節前,流出的柏液凝結為球狀,就像掛滿了珍珠寶石,晶瑩奪目。清明一過,此景就看不到了。夠神奇吧? 正殿內有墨玉雕刻的黃帝浮雕像,四周飾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像。殿的兩側是碑廊,內置歷代王朝統治者祭陵的碑文。 走過正殿,便到了剛建沒多久的軒轅廣場了,它完全是應時下人的祭祖活動而建。 迎風飄揚的56面黃旗象徵著56個民族大團結,兩側立天音地鼓,廣場正殿由36根大石柱支撐,象徵著九州四海大一統,殿內正中央供奉著黃帝像,用象徵五色石的五種顏色鋪地,殿頂開一大圓形「天窗」,寓意天圓地方。這里完全是中華文明的演繹場所。 在軒轅廟里的所見所聞,讓我不由得想起了曾經苦追的小說——樹下野狐的《搜神記》和《蠻荒記》,以玄幻的筆下寫的華夏始祖故事。書中男主角拓跋野橫掃五族,發明指南車,他肯定就是軒轅黃帝了,《蠻荒記》他應該寫完了吧,不知他有沒有揭秘拓跋野就是軒轅黃帝呢?
E. 運城舜帝陵的觀後感1000
從
市區北行15公里,在蜿蜒百里的鳴條崗西端,坐落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著全國聞名的
廟。對此,許多文人墨客曾著文褒贊。明人相宗皋寫道:「觀廟之形勝,北枕孤峰,涑水之波濤繞於後;南對條山,鹺海之鹽花獻於前。右纏黃河玉帶,媯油厘降之風猶存;左拱香山瑤台,歷山耕稼之跡如故。」 其地理環境可謂形勝壯美。 舜,姓姚,名重華,因其祖先曾封於虞(今永濟市虞鄉鎮),故史稱
。舜是傳說中我國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傳說舜年幼喪母,經常受後母虐待和父親的棒打。但他卻以孝悌而聞名天下。後受四岳推舉,堯命他
,並將其女
、女英婚配與舜。舜舉賢任能,舉薦「八愷」、「八元」著稱的蒼舒等十六人輔佐
,除去鯀、共工、顴兜、
等惡人,使天下大治。堯死後,舜即位,又咨詢四岳,挑選賢人,治理民事。特別是命禹治平水患,使民安居樂業。故受萬民擁戴。死後葬於鳴條崗。
廟始建於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後毀於元末戰火中。明正德初(1506),鄉人重建。但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大地震中又遭毀壞。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
吳愈再次重建。在
二十年(1815)的大地震中又為瓦礫,僅存正殿。次年,在鄉人王步洲等倡導下,重建舜廟。 舜陵
,佔地70畝,神道13畝,奉祀香火地17畝。沿舜陵外城遺址緣坡而上,即為
神道,兩旁夫妻柏夾道聳立。行百餘步,進陵廟大門,便見到磚砌的方形墓冢,陵高3米,周圍51米。陵前嵌有邢其任書寫的「有虞帝舜陵」石碑,旁立「有虞氏陵」
1塊。陵冢上槐相交翠,鬱郁蔥蔥。 繞陵北行約三十米,即是皇城,又名離樂城。進拱形城門,內以戲樓、卷棚、獻殿、正殿、寢宮為
,東西兩側配以廊房及鍾、鼓二樓,構造布局嚴謹,左右對稱。主建築正殿,建造於台基之上,重檐歇山頂,斗拱五鋪作,面闊五間,進深五椽。殿內泥塑的舜帝坐像,頭戴冕旒,身著袞服,神態庄嚴,栩栩如生。 正殿之後,原建寢宮三楹,內塑
、女英像,昔已毀於戰火。陵廟東南,舊時曾建大雲寺,為守陵
居住,亦稱「守陵寺」,於解放初拆毀。舜帝陵為省級重點
。 少了點,不過還行。
F. 我要找黃帝陵讀後感
黃帝陵觀後感 司馬遷在《史記》里寫到:「黃帝崩,葬橋山」,於是成為橋山是華夏先祖軒轅黃帝長眠之地的有力證據。從春秋時期,便在橋山便有了祭祀黃帝陵的活動。 黃帝陵素有天下第一陵的稱號,去那裡看看無疑是激動而期待的。由於我在骨子裡固執的認為黃帝是傳說中的人物,所以去那裡並沒有懷有多少祭祀祖先的虔誠之心,倒不如說對那有五千年樹齡的軒轅柏更感興趣。 為了去那裡,早晨五點鍾就起床了,折騰到黃帝陵已經是近上午十一點了。黃帝陵由軒轅廟和帝陵兩部分組成。我們首先到的是軒轅廟。 天子的墳墓一律稱作「陵」是秦統一中國後的規定,天子陵旁必設「廟」則從漢代開始。「漢朝立廟唐擴建,到了宋朝把廟遷」,一語道盡軒轅廟悠久的歷史。走過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象徵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的廟前地區,然後走過橫跨與沮河上的長66米的軒轅橋,最後踏完象徵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上寓意的95級台階的龍尾道,終於來到廟前山門。真不愧是祖先陵,規矩可真多。 在黃帝陵,清明和重陽有兩次大的祭祖活動。我們去的時候剛好是重陽前夕,景區被祭祖活動裝點得分外隆重。從廟前到山門,一路上已鋪了紅地毯,軒轅橋兩旁掛滿了紅燈籠,龍尾道兩旁則是黃旗飄飄,攜帶著標語的黃色熱氣球在半空中飛舞,紅與黃,兩種艷麗的色彩形成了凝重的美。 走過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我慕名已久的軒轅柏。雖然說院中還有其他古柏,但你絕對不會把軒轅柏與其他古柏弄混,5000年的歲月不是彈指一劍的光陰,時間的年輪和歲月的風刀把軒轅柏雕塑得與眾不同。這柏傳為黃帝親手所植,高19米,遒枝蒼勁,柏葉青翠,乾枯的主幹直至蒼穹。它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的睿智老人,見證了華夏大地滄海桑田的歲月變遷,無聲勝有聲的訴說著它所知道的故事。 那麼,黃帝為什麼要植這樣一棵柏樹呢?相傳黃帝戰敗蚩尤,建立了部落聯盟,定居在橋山後,由於長期刀耕火種,造成植被光禿,引得山洪暴發。黃帝發現問題的所在後,便帶頭種了一棵小柏樹,臣民自然會效仿。從此,植樹造林便成了中華民族的一個優良傳統,世世代代一直沿續下來,這也是橋山多古柏的原因所在。 站在軒轅柏面前,看著陽光的光影在樹幹上留下斑駁的影,思緒便飄到了遠古。說實在的,對於黃帝這個人知之甚少,對於那個茹毛飲血的年代也沒多大興趣,只是會莫名的生出澎湃的情緒。應該是因為我們的身體里流淌著的都是炎黃子孫的血脈吧……
G. 運城舜帝陵的觀後感
今天早上,老師帶我們來到了魅力運城的舜帝陵,也就是舜帝的陵墓。下了車,兩只十分忠實的大象映入眼簾。接著一條彩虹從一座假山上越到另一座假山上,這就是彩虹門,聽說彩虹就是舜的化身。
剛走進大門,一條帝陵大道鋪在前面,大家沿著1500米長的帝陵大道,來到了舜帝廟,到了外城,首先看到的是中華民族的祖先------舜帝雕像,只見他手撫五弦琴。吟唱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方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它的意思是:南風吹來不僅可以解除人們的煩惱,還可以讓人們富有起來,體現了舜的愛民之心。雕像後面有42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柏:一棵是母子柏,又叫活柏抱死柏;另一棵是「龍鳳柏」,上面垂直的是死的,下面像龍頭一樣的是活的,這棵柏樹十分奇特,像一把龍椅。分為:坐基、扶手、靠背三個部分。接著我們又到了山門,怪不到叫山門,門的形狀是一個「山」字。走進山門,就到了陵園,是埋葬舜帝的地方。它高3米,周長50米。橫梁是17。4米長完整的大柏樹。陵墓上有一棵五子登科柏,人們都叫它神柏,聽說如果在這里雙手合十許個願就會夢想成真。繞過陵墓就是皇城,皇城裡有舜帝辦公的正殿和睡覺的寢宮。
走得這么累應該到一個地方放鬆一會了。因此,老師帶我們來到了大型游樂場、水上梅花樁、雷澤湖等地方去玩。
舜行善積德,被稱為德聖孝祖,鄉親們信仰他,敬奉他,我也要和他一樣,尊老愛幼。希望有一天能和舜帝一樣受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