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伊麗莎白電影觀後感

伊麗莎白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3-12 02:24:48

『壹』 輝煌時代 伊麗莎白的英語影評2000字左右

wiki上的介紹,很詳細,從歷史,劇情到人物評論,推薦參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Elizabeth:_The_Golden_Age

《衛報》上的影評回
http://film.guardian.co.uk/News_Story/Critic_Review/Guardian_Film_of_the_week/0,,2203210,00.html

其他的大多是網友評論答……像點樣子的文章還真找不到太多呢,如果不合適我也愛莫能助了。

『貳』 電影《女王》的觀後感,1000字,救命啊

最近看了不少電影,大多是以前比較早的電影,比如說《魂斷藍橋》~~~夠早的吧~另外還有《藍宇》《蝴蝶效應》《千與千尋》《天空之城》,以前沒看過,這是第一次看,《大魚》《剪刀手愛德華》《畢業生》《十七歲的單車》算是又重溫了一遍,另外還有幾部最近的新片子,《落葉歸根》《門》《愛情呼叫轉移》,這幾部新片子都是在wzh的筆記本上看的,自己的電腦里現在只有一部新電影,就是這部《女王》。另外《死亡詩社》《龍貓》還沒來得及看,昨天剛把《我的黃金時代》下載完,以後找時間也要在重溫一下
自從有了電腦,看電影就比以前方便多了,而且還可以看好幾遍,於是有了寫寫觀後感的的想法。
今天打算寫一篇關於《女王》的觀後感,實話說這部電影我只看了一遍,所以上面說的其實都是廢話,我說話前後矛盾。
呵呵,開個玩笑(好像很冷),寫觀後感最主要的還是有沒有話說,如果只看過一遍就能寫出來很多,只能證明這部電影有很多讓人回味的東西(也說明本人很有才),想法也許有很多不妥的地方,但以後還可以再更正和改進,《女王》這部電影無疑就屬於這么一種電影。以後還有想法的時候,到那時再補充也不遲。
知道這部電影是看了一些網上有關的報道,對這部電影一直很期待,前天剛把電影下完,就迫不及待的看了一遍。
其實這部電影剛開始吸引我的,僅僅只是:這是一部純粹的英國電影~~~~
我不否認這一點,我最喜歡的國家是英國,喜歡英國人優雅高貴的貴族氣質,喜歡英國的自然景色和城市風光,喜歡英國時常陰冷的天氣,喜歡英國的足球:英超還有英格蘭國家隊。
《女王》這部電影可以稱作是對英國社會現實狀況的一種比較特殊的解讀,但我不想把它簡單的說成是對英國上層政治勢力的展現,它應該是對整個英國、所有英國人的生存狀況的展現,舉另一部電影作為例子——《魂斷藍橋》,《魂斷藍橋》是描述二戰時期英國社會狀況最經典的一部電影~~我高中學文科時,對這時的英國社會狀況也知道一點,正如《魂斷藍橋》所描寫的一樣,德國對英國的空襲持續了很長的時間,空襲讓英國損失慘重,人們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但讓世人贊嘆的是,英國人並沒有被現實打倒,於是有了影片中空襲空隙芭蕾舞依然演出,夜總會依然人頭攢動的景象。電影里具體的描寫我就不詳細說了,以後我一定專門寫它的~~~
再說《女王》這部電影,很多影評都說他深刻描寫了女王與民眾,以及處在中間的首相三者如何溝通直至妥協的過程。至於如何溝通的,留到以後再說,現在只看了一遍,估計也寫不明白。今天說這種錯綜復雜的關系背後隱藏的更本質的東西—一—現代與傳統的沖突。女王及其王室無疑代表著保守的一方,這從影片中女王對「規程」的竭力遵守,王室,特別是菲利普親王和伊麗莎白皇太後從頭到尾不住地嘮叨就能知道。布萊爾和他領導下的工黨則是現代派。另外有一點要說一下,關於民眾的問題——並不是所有的民眾都是現代派,比如影片剛開頭是那一位畫家。這樣,現代和保守的沖突就不僅僅存在於政治寡頭之間,社會里的人民也都有切身的體會,這種沖突還不僅僅存在於人與人之間,他也存在於個體上,比如查爾斯王子。
電影拍攝的是黛妃去世後一個星期內這一特殊時期所發生的事情,矛盾顯然更加凸現,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有兩個非常可貴的地方(暫時發現有兩個,也許以後還會發現其他的)——它描寫的是政治人物,但這里沒有陰謀,也沒有丑聞(即使是黛安娜王妃這樣的話題人物在劇中多次被提起),而是把這些平時高高在上的人首先當作一個人來對待;另一個可貴之處是,整部戲節奏很平緩,我看到過預告片,感覺並沒有預告片中所表現的那種緊張急促的氣氛,影片里女王還有功夫開汽車出去散心,汽車出毛病也不是發生出車禍之類九死一生的事情。我很喜歡這種不緊不慢的電影,有的電影是給人以啟迪的,過癮不過癮並不重要。
和美國一樣,英國也是個發達的國家,但他的社會結構要比美國復雜,美國是人種復雜,社會貧富差距大,英國則是傳統勢力頑固,「有一千年的傳統」。
有句話要說在前面,我支持女王,「我不會投票給布萊爾,我不是個現代派」。
黛妃之死以及王室對這件事的處理引起了民眾的不滿,人們露營抗議說是革命有點過,但完全可以稱為是一次危機(甚至是騷亂),女王最後屈服了,但這次沖突沒有勝利者,人們還是依然愛戴女王,一切都沒有什麼本質的改變,所以事情最後也沒有發展成為革命。最後首相和女王平靜的在白金漢宮散步,好像兩位老朋友一樣,事實卻是這致使兩人的第二次單獨見面,兩人背後又有著兩股很難共存的勢力。英國就是這樣一個復雜奇怪的國家。
不知大家聽沒聽說過這樣一句話:「社會終歸還是要恢復原來正常的軌道上來的」。這是很多歷史學家對法國大革命的評價,其實英國又何嘗不是?君主立憲制死而復生,為的是社會的穩定。對於英國人來說,君主制更代表的是一種尊嚴,這是穩定的社會所必須要有的。

『叄』 求一篇觀後感,有關《國王的演講》,不要去復述電影情節,主要是感,比如針對友情,自信,超越自我之類的

今天晚上,我組織全班同學在學校階梯教室觀看了勵志電影《國王的演講》。
電影《國王的演講》傲視群雄,以14項提名領跑今年的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壓倒此前呼聲甚高的《社交網路》和《盜夢空間》等電影。最後,安靜穩重的《國王的演講》終於成功地阻擊了人氣更高的《社交網路》,問鼎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創劇本四項大獎。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真實故事,故事情節很簡單。
艾伯特公爵因患口吃,無法在公眾面前發表演講,這令他接連在大型儀式上丟丑。賢惠妻子伊麗莎白為了幫助丈夫,到處尋訪名醫,但是傳統的方法總不奏效。一次偶然的機會,她慕名來到了語言治療師萊納爾羅格的宅邸,傳說他的方式與眾不同。雖然公爵對羅格稀奇古怪的招法並不感興趣,首次診療也不歡而散。但是,公爵發現在聆聽音樂時自己朗讀莎翁竟然十分流利。這讓他開始信任羅格,配合治療,慢慢克服著心理的障礙。喬治五世駕崩,愛德華八世繼承王位,卻為了迎娶寡婦辛普森夫人不惜退位於弟弟。患口吃的艾伯特臨危受命,成為了喬治六世。他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在二戰前發表鼓舞人心的演講。
這是一部美麗的電影,它是一件藝術品。電影里沒有視效,沒有美女,沒有硬漢,沒有華服,沒有恢弘的氣勢,更沒有火爆的動作場面。畫面鏡頭,彷彿夜半時分盛開的曇花,明明安靜而沒有高潮,每一秒每一分卻是映入你的眼簾,扣入你的胸膛。
這是一個大人物通過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卻讓看過電影的不少小人物產生了共鳴,很多幽默詼諧的台詞讓學生們一直在發笑。作為勵志片,它沒有我們期待的那麼激勵人心,沒有太多的艱辛努力催人奮進,但我們在片中看到了很多關於友情和友愛的表達,看到了作品對人物內心世界最真實的刻畫和和心靈歷程變化最生動的描寫。以人為本,以人性為本,便是《國王的演講》成功的關鍵。
面對當今的激烈競爭,只要你努力,沒有你做不到的事情。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你自己。國王也是人,我們人人都可以勝過國王。
面對緊張的學習,我們能有時間靜下心來看一場熱門的電影,學生們可能會終身難忘。今天看完了電影,也有任務。每位同學寫一篇讀後感,字數不限;然後在語文學習小組內交流,最後由一位同學聽取小組內其他同學的意見,匯總後寫一篇讀後感在教室內張貼並評選出優秀作品獎。

『肆』 求勵志電影觀後感,可以是網上查的,不少於500字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500字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要經歷許許多多的風吹和雨打,只有經受住了風雨,才能成功。」看了《風雨哈佛路》後,我浮現出了這個想法。
《風雨哈佛路》講述了一個名叫伊麗莎白的美國女孩:她因為父母親都吸毒並且家境貧寒而在學校里受到同學們的嘲笑,但老師卻發現很少到校上學的她竟然在測驗中得了滿分。她還用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高中。當她的媽媽因為艾滋病去世後,伊麗莎白強忍悲痛,發奮學習,最終考上了哈佛大學。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內心被震撼了:如果伊麗莎白的潛力沒有被她的老師發現,如果她因為父母吸毒而自暴自棄的話,她就永遠也不可能考上哈佛大學,也就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當然,更為重要的是伊麗莎白自己的努力:她並沒有向命運低下頭,而是不斷地去獲取知識,沖破了命運對自己的束縛。
她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都能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功,我們為什麼不能?我想起了自己練習網球時候,有一段時間曾經覺得每次網球課練習的內容大同小異,枯燥無味,還非常累,就不想再堅持下去了。現在想想,打網球也貴在堅持,如果當時放棄的話,現在就不會體驗到打網球的樂趣了。我們應該像伊麗莎白那樣,不怕困難、刻苦學習。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一定會獲得成功!請一定記住:陽光總在風雨後,成功的背後往往有無數的辛勞和汗水。

『伍』 女王是怎樣煉成的 伊麗莎白二世傳 讀後感

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可謂歷史上的一個傳奇。英國是當今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仍然保留君主制的國家之一,伊麗莎白二世是現任英國女王,也是英聯邦16個國家的共同元首,當之無愧是當代世界最為尊貴的女人。然而,其尊貴身份的代價是擔負著比任何人都更多的責任;在君主立憲制的政體下,她雖貴為女王,卻沒有實權,女王的寶座可沒有看上去那麼好坐,伊麗莎白卻從26歲就登上寶座,一坐就是63年。
本書從介紹伊麗莎白所在的溫莎家族的歷史淵源開始,記敘了伊麗莎白的成長背景、政治生涯、婚姻子女及生活細節,描繪出這位偉大女王的成長史,向讀者展現了她為自己的命運和責任所付出的努力,揭示了尊貴女王不為人知的不易與辛苦的那一面,讓讀者看到成為偉大女王不僅靠幸運的出身,更需要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努力。
王菲,筆名問菲,資深撰稿人。文學功底深厚,眼光獨到,文筆極佳,擅長職場生存、歷史傳記類書籍的撰寫。

『陸』 風雨哈佛路電影 觀後感 100字數

不見風雨哪來的彩虹,人只有不斷經歷困難困阻才能更好更穩的前進,逼自己一把才能將深藏在骨子裡的潛能激發出來。

有這樣一個女孩兒她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里,從小就開始承受著家庭的千瘡百孔,父母酗酒吸毒,母親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貧窮迫使她需要出去乞討,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難似乎無窮無盡。但她並沒有就這樣倒在命運的腳下,相反她是從不退縮的奮斗,走出了泥潭般的現況,改變了人生。

這正是《風雨哈佛路》的女主人公,朋友們看了這部影片是否也是好像突然充滿正能量,對未來充滿無限的遐想?

——題記

1、《風雨哈佛路》觀後感500字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要經歷許許多多的風吹和雨打,只有經受住了風雨,才能成功。」看了《風雨哈佛路》後,我浮現出了這個想法。

《風雨哈佛路》講述了一個名叫伊麗莎白的美國女孩:她因為父母親都吸毒並且家境貧寒而在學校里受到同學們的嘲笑,但老師卻發現很少到校上學的她竟然在測驗中得了滿分。她還用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高中。當她的媽媽因為艾滋病去世後,伊麗莎白強忍悲痛,發奮學習,最終考上了哈佛大學。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內心被震撼了:如果伊麗莎白的潛力沒有被她的老師發現,如果她因為父母吸毒而自暴自棄的話,她就永遠也不可能考上哈佛大學,也就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當然,更為重要的是伊麗莎白自己的努力:她並沒有向命運低下頭,而是不斷地去獲取知識,沖破了命運對自己的束縛。

她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都能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功,我們為什麼不能?我想起了自己練習網球時候,有一段時間曾經覺得每次網球課練習的內容大同小異,枯燥無味,還非常累,就不想再堅持下去了。現在想想,打網球也貴在堅持,如果當時放棄的話,現在就不會體驗到打網球的樂趣了。我們應該像伊麗莎白那樣,不怕困難、刻苦學習。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一定會獲得成功!請一定記住:陽光總在風雨後,成功的背後往往有無數的辛勞和汗水。

『柒』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影視作品 觀後感 每個800字 已有《哈姆萊特》的

樂觀主義的悲劇 ——《羅密歐與朱麗葉》評論賞析這部標以「後現代激情」的最新版《羅密歐與朱麗葉》實質上是借用莎士比亞的故事框架來虛擬現實的一部移花接木之作。莎士比亞那穿越歷史的浪漫內質在兩個世紀後被世人重新憶起,但世人卻大多不知莎士比亞為何人。經由編劇克雷格·皮爾斯和導演巴茲·盧赫曼的苦心經營,加之萊昂納多·迪卡布里奧和克萊爾·丹絲的出色演出,這部影片成為一部典型的現代時式的青春偶像片。克萊爾·丹絲使朱麗葉具有了一種現代女性獨立堅毅的自主精神,萊昂納多·迪卡布里奧則為羅密歐注入了屬於現代青春少男特有的狂放不羈和敏感氣質。導演巴茲·盧赫曼努力使置身於荒蕪中的浪漫主義詩情放射出零星的微光,使其指引觀眾,在慵懶的吉他和沙啞的鼓點之後,是迪卡普里奧的獨白:為何愛是這樣痛苦,仇恨的愛,哀傷的喜悅,沉重的輕……現實生存的兩難和超於眾生之上的神秘氣息在影片的低語處彌漫…我知道有首好聽的名曲叫「羅密歐與朱麗葉」,也知道這是個愛情故事,是莎士比亞的名著。盡管知道它是個悲劇,可說實在,在看本片前,我並不知道它究竟有多「悲」。讓我無法接受的是,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並非是我曾朦朧地、膚淺地認為的那樣——不過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直接導致兩人彼此最終的「殉情」,竟然是陰差陽錯的意外「事故」——如果羅密歐與朱麗葉在天有靈,也一定會「憾」死的,就象我很想從墳墓里揪出莎士比亞,質問他為何要編出這樣令人斷腸的劇情?而事實上這實在不能怪莎士比亞,因為我們有理由相信,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憾事」是有其生活原型的。如果你也曾象我一樣,對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還只是朦朧的認識,建議你通過此片完成對一部名著的解讀。在我看來一場愛情,無論如何我不能接受這樣「錐心」的結局。《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莎士比亞早期創作的著名悲劇。它詩意盎然,熱情充沛,洋溢著濃郁的浪漫氣息和喜劇氛圍。其藝術風格與作家早期創作的大多數喜劇相一致,被人們稱為抒情悲劇。悲劇的沖突是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戀情與兩個家族間的仇恨和對立,它表現了自由的愛情與封建勢力之間的尖銳的矛盾沖突。故事的發生地維洛那城實際上是英國16世紀末伊麗莎白女王鼎盛時期社會現實的藝術再現。一方面以親王為代表,象徵了王權統一的力量,它受到廣大市民的擁護,另一方面是貴族蒙太古家族和凱布萊特家族世代的積仇結怨,它代表著從中世紀延續下來的相互爭奪的封建集團的勢力。但時代在前進,這兩大世仇的新一代人竟在一次舞會上一見鍾情,彼此相愛,於是家族的怨仇與個人愛情之間便形成了尖銳、巨大的戲劇沖突。羅密歐與朱麗葉都無視於家族的仇怨,他們輕蔑地覺得,妨礙他們結合的只是枉具虛名的姓氏。朱麗葉曾說:「名字有什麼?我們叫玫瑰的那種花換成別的名字還不是一樣芬芳。羅密歐要是不叫羅密歐,同樣會那麼可愛完美,這本來和名字沒有關系。羅密歐,拋棄你的名字吧,為了換取跟你本身毫無關系的空名,把我整個兒拿去吧。」羅密歐對於姓氏的態度更為激烈、率直:「你只要把我叫做愛,我就重新受洗,重新命名,從今以後,永遠不再叫羅密歐。」真正的愛情,使他們變得勇敢而無畏,他們背著父母到勞倫斯神父的寺院里秘密成婚,最後他們為了反抗封建家族勢力和封建的包辦婚姻不惜以死殉情,譜寫了一曲最為悲壯動人的愛情頌歌。戲劇的結尾,蒙太古和凱普萊特兩家終於因為這對情人的死而拋開舊仇,言歸於好,並且用純金在維洛那為羅密歐與朱麗葉鑄像。這意味著兩個年輕人為之獻身的理想勝利了。他們將成為未來人們的典範。老凱普萊特在痛悔中承認:這對情人是「我們的仇恨的可憐的犧牲品」。然而劇中死去的不止這兩個,牽涉到的也不止這兩家,正像維洛那親王最後說的:「大家都受了懲罰」。但羅密歐與朱麗葉悲慘的死亡,同時又證明了他們所代表的人文主義新價值觀念的勝利,使社會擺脫了無謂的仇恨和紛爭。禍患無窮的世仇消解了,仇人轉變而和好了,在維洛那,人們將從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慘故事中學到極為重要的一課:愛情比仇恨更有力,甚至死亡也不能把它摧毀征服。從這個意義上說,《羅密歐與朱麗葉》是一部樂觀主義的悲劇。莎士比亞曾明確地稱《羅密歐與朱麗葉》為命運悲劇。但這部作品與莎士比亞以後創作的悲劇有著明顯的不同。它除了強烈的愛戀這單一的情致外,它幾乎都是出乎難以解釋的偶然。里格爾曾明確地說:「在《羅密歐與朱麗葉》里,外在的偶然事故粉碎了精明能乾的神父的干預,就導致兩位有情人的死亡。」以黑格爾觀點為基礎評論莎士比亞悲劇的布拉雷德也說:「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命運先是向上發展,在他們的結合中達到頂點,然後就因為雙方家族的反對開始衰落。家庭的反對加上偶然事故造成悲劇的結局,但隨即又轉化為由悔恨導致的和解。」仔細研讀劇本,確實如此。羅密歐與朱麗葉相見是偶然:為凱普萊特家族舉辦的舞會通知貴賓的僕人竟不認識通知單的名字,羅密歐為他念誦時知道了這一消息,為了見到自己迷戀的美人羅瑟琳,羅密歐才決定冒險參加舞會,不想卻見到了嬌美、清純的朱麗葉,兩人一見鍾情,成為悲劇的起因。羅密歐失手殺死朱麗葉的表兄提伯爾特也是偶然:羅密歐的好友茂丘西奧和提伯爾特口角,羅密歐的勸阻,招致提伯爾特的咒罵和挑釁,羅密歐一再退讓,激怒的茂丘西奧和提伯爾特拔劍相擊,被提伯爾特刺死。悲憤的羅密歐沖上拼擊,殺死了提伯爾特,於是被大公判決逐出維洛那城,成為悲劇情節發展的關鍵性的動因。羅密歐最後服毒還是偶然,勞倫斯神父設計朱麗葉服葯昏睡假死,然後送信通知流放的羅密歐,使兩人一起遠走他鄉。但信未送到羅密歐先得到朱麗葉死的傳聞,遂秘密潛回維洛那,勞倫斯神父得知消息後,匆忙趕往墓地,而羅密歐已經進了墓穴,服毒死在即將蘇醒的朱麗葉身邊,這一切成為導致悲劇性結局的最後的直接原因。總之,《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是一系列偶然性的情節,使家族的世仇與真摯的愛情構成了矛盾,並不斷地激化著矛盾,使矛盾的解決無法採取圓滿的方式,只能選擇了最後的毀滅。所以這部戲劇留給人們的首先是對於本可避免而又未能避免的悲劇結局的遺憾,是對於殉情所導致的家族和解的欣慰。卻不是像他中期創作的那些著名的悲劇一樣是對於人類社會和人類本性當中的必然性悲劇因素的思考。

『捌』 <<傲慢與偏見>>的電影影評怎麼寫

這里不止有愛情,還有傲慢與偏見……

的確,如果只是把這個故事簡述給別人,或是只把愛情部分抽取出來再按按好萊塢的方式拍出來,那我想這會是一部10分鍾的短片,——一個家有5個女孩,未出嫁。突然有兩個鄰居搬進,並舉辦了舞會,在一次大膽的表白後,成就了兩對互許終身的情侶。我並沒有貶低好萊塢的意思,因為那種模式也同樣可以讓人感到幸福,就像《戀戀筆記本》,影片開場不到十分鍾大家相愛,然後是長達40多分鍾的纏綿……看這部片就想再吃一塊甜甜的巧克力一樣,這不能不讓看的人對愛情產生嚮往。但《傲慢與偏見》卻不知有這些,那些簡簡單單的愛情被溶在了一杯濃濃的咖啡里,嘗起來有別樣的滋味,那就是傲慢,與偏見。

對,正是有了傲慢與偏見,才使得這部片別有風味。兩個相愛的人,賓利和簡,因為賓利的一點點傲慢,和達西的曾經的偏見差點沒走到一起,而其實兩人如果一開始就表白,就像那個表親柯林斯對伊麗莎白做的一樣,他們很快就會走到一起。而至於伊麗莎白和達西,他們的矛盾產生就是源於達西一開始給伊麗莎白的「傲慢」的感覺,而中間賓利小姐和達西姨媽對伊麗莎白的偏見,也加深了達西和伊麗莎白的誤會。所以,當你還在因為片名而懷疑這部片子時,請別再猶豫。請記住,對於愛情題材,開放的美國人會選擇愛情是否忠誠,是否浪漫作為戲劇沖突,而保守一點的英國人(特別還是簡奧斯丁生活的年代的英國人)則會選擇人與人之間的傲慢與偏見作戲劇沖突。

如果你看過原著,你就會體會得到這種傲慢與偏見有多麼深。小說中賓利小姐是個偏見很大的人,她處處顯出自己的高貴,在達西面前不停的貶低著伊麗莎白,說得她一無是處,可惜這個小說前10章中如此重要的人物,電影只是一筆帶過了,不過還好電影深入刻畫了另兩個重要人物,貝內特太太和達西姨媽。貫穿始終,我們無時無刻不感受到貝內特太太的階級觀念,無論是他在舞會上討論夏洛特的美醜與身家,在追逐有錢女婿時的積極,小女兒私奔和成婚這兩種狀態下截然不同的反應。不可否認,貝內特太太愛他的女兒,不過這好像都是建立在一種利益關繫上的。還有達西阿姨,雖然只有兩場戲,但兩次對伊麗莎白的嚴苛質問,都讓人感到她,乃至當時整個英倫上層階級的傲慢與偏見。當然這也要感謝布蘭達·布萊斯和朱迪丹奇的精彩演出。

我相信,當最後一切誤解都消除時,傲慢與偏見也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我們關注的也就只是達西和伊麗莎白的結局,當在傲慢和偏見中長大的達西,開場時還顯得很傲慢的達西,從草地中走來,迎著清晨的太陽,向伊麗莎白求婚時,與伊麗莎白額頭在陽光中相碰時,我們觀眾感受到的,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幸福。

奈特利的微笑甜美無比,說句實話,我沒看過她其他的作品,包括大名鼎鼎的加勒比,但我想我確實開始認同這位演員了,他沒有斯嘉麗的豐滿,尼可(冷山中)的白皙,以及瑞秋的甜妞氣質,但我想她的笑確實讓觀眾感到了幸福,快樂,至少對我來講。她把我心中的的那位伊麗莎白描繪了出來,也許當我從新翻開《傲慢與偏見》時,我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雖然說書中的伊麗莎白也有那麼一點傲慢,而電影中沒有表現出來,但我想奈特利已經詮釋了一種屬於她的伊麗莎白了。至於飾演達西的馬修·麥克費登,他長得真像史派西,希望他以後能變得和史派西一樣好,期待他的表現。

最後來說一下電影技法,可能老羅聽了會感到反對,但沒辦法,我沒看過《12怒漢》,盡管聽說了很多遍《12怒漢》中的長鏡頭很經典(同樣聽說《歷劫佳人》的開頭的長鏡頭也很厲害)。但我還是覺得,在我看那些片之前,《傲慢與偏見》中的長鏡頭是最棒的,長長的鏡頭不僅沒有把影片節奏拖慢,反而增加了影片舒緩,柔和的感覺,讓人感到很舒服。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長鏡頭當屬開頭那個和舞會那個了。開頭的長鏡頭開始與伊麗莎白進入家門,鏡頭隨著不同人物的進入跟到不同的地方,期間不覺的把背景,各個貝內特家的人物的性格都粗略的介紹了一遍。這個鏡頭漂亮就漂亮在獨特的風景和巧妙的設計,可以說是我見到過的最巧妙的影片開頭了。

在這就是舞會的長鏡頭了,我留意了一下,整個鏡頭長達3分鍾,期間鏡頭在舞會間貌似隨意的走動,幾乎每一個主要人物都有拍到。我認為該鏡頭獨特之處就在於,鏡頭在遊走間並沒有忽略人物之間的關系和人物的對話,3分鍾的鏡頭把此時各種人物復雜的心態都展現出來,體現了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傲慢與偏見(集中體現在達西小姐和貝斯特太太身上),緊扣了主題。同時也為接下來故事的發展做了鋪墊,而這3分鍾中演員演得都很自如,表情豐富,肢體語言恰到好處,使得觀眾一點也沒有走神。而這個鏡頭漂亮就集中體現在,導演那無與倫比的調度能力上,3分鍾,鏡頭還能如此自然地穿梭來穿梭去,把每個人毫不落下的拍出來而不顯得鏡頭冗長,像紀錄片一樣,這真是一個很令人驚奇的事,而其中伊麗莎白出現兩次,中間隔了一段,想必中間還有一段路可跑,這也應該也為這個鏡頭增添了難度。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個長鏡頭每個單獨拿出來放回原著看都有3到4章的篇幅,而拍出來的效果完全還原了文意,這既為後面描寫沖突贏得了篇幅,又使得前面的內容看起來自然有趣,這真是這部影片一個極其成功的地方,也體現了編導的才華。

簡奧斯丁賦予的思考;

編導扎實的功底;

演員們自然流露的表演;

使得這部片成為一部佳片,是我心目中的經典。

感謝《傲慢與偏見》陪我度過美好的一晚。

『玖』 電影茜茜公主關於禮儀的觀後感

茜茜公主觀後感
記得奧地利有一位皇後——伊麗莎白,也叫茜茜公主,這位皇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最近,我看了一部關於茜茜公主的電影——《茜茜公主》。這部影片主要講述了:美麗活潑的巴伐利亞伊麗莎白公主茜茜,在奧地利度假時邂逅年輕英俊的奧地利國王法蘭茲·約瑟夫,兩人一見鍾情,而此時國王已經與茜茜的姐姐海倫定下婚約,海倫是專制的皇太後蘇菲指定的皇後人選,但國王已經無可救葯的愛上了天真的茜茜,並最終違背母親的旨意,在生日晚宴上宣布茜茜為自己未來的皇後,在維也納舉行了隆重的國家婚禮。
影片中的人物有:茜茜、弗朗茨、內那等。其中我最喜歡的要屬茜茜了。
記得影片中有這樣的情景:就在茜茜快要和弗朗茨結婚時,一天,茜茜來到花園中,愛憐的撫摸著一隻小鹿的頭,對它說:「快走吧,別讓父王再碰到你了!」說完便把它放回了大自然中……此時的茜茜馬上要離開這個家了,但她依然惦記著她的小夥伴——動物們。從這里可以看出茜茜是多麼關愛動物啊!
看到茜茜如此喜歡動物,我不免想到了自己,我關愛動物嗎?
記得我家曾經養過一隻小兔子,按規矩,應該每天都給它食物吧!可是,我經常忘記。那時候,到下午看到它餓的渾身無力,才想起要給它吃的。有時,我還會「虐待」它。沒事的時候,我就到它跟前蹲下,用手去拔它的毛,去拽它的耳朵,媽媽看不下去:「它要給你搞死啦!」想到這里我不好意思的笑了。
《茜茜公主》這部影片不僅講了伊麗莎白皇後的早年生活,還表現了茜茜對自由的嚮往,很值得大家一看。

『拾』 求電影伊麗莎白一世第二部觀後感(字數越多越好)

她,是一個一個不平凡的女人,因為她是一位不平凡的女王。她是一個開明的君主,她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她是一個了不起的君主。在她的帶領下,英格蘭和愛爾蘭逐漸走向強大,逐漸邁向現代工業。她為英格蘭和愛爾蘭這個小島國稱霸世界一時的輝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她,就是伊麗莎白一世。
伊麗莎白一世,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
不平凡的經歷造就了一個不平凡的女王。生於王室的伊麗莎白一世雖然看起來很風光,但是她確被新教會認為是私生女。不平凡的童年經歷使她不平凡。在良好的教育下,童年的伊麗莎白學到很多,使她成長起來。
伊麗莎白一世是一個聰明很具有政治頭腦的女王。在她統治初期,她既鼓勵英格蘭人在海上進行貿易,搶奪當時海上霸主西班牙的海上生意,但有不得罪西班牙國王。這是非產明智的舉措。這是兩面派做法,但對當時的英格蘭是很有利的舉措,所以她是一個聰明、具有很強政治頭腦的女王。
伊麗莎白一世是一個領導能力非常強的女王。1588年,西班牙國王忍受不了英格蘭人搶奪自己海上貿易而派出超強無敵艦隊攻擊英格蘭,想一舉盪平英格蘭。但是伊麗莎白一世能領導全國海軍抗戰成功,殲滅浩浩盪盪的西班牙無敵艦隊。這不單一場軍事較量,也是領導人的領導能力較量,若伊麗莎白一世沒有超強的領導能力,根本無法號召、領導英格蘭人,從而抗戰成功。
伊麗莎白一世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胸襟廣闊的女王。她希望能使英格蘭強大起來,所以即使有人跟她唱反歌,她也不在意。
因此,伊麗莎白時期是英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文學,尤其是詩歌和話劇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即使舞台上有人辱罵她,她也照樣在台下觀看喜劇表演。這樣的女王,怎能不具有雄才大略、怎能不具有領導能力?
伊麗莎白一世是一個了不起的女人,也是一個可怕的女人。因為她能為了國內政治穩定,為了不帶來政治斗爭,她終生未嫁!這樣的女人是不是很了不起,也是不是很可怕?
她聰明、具有很強的政治頭腦、胸襟廣闊,為英格蘭的穩定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她也不是神,她也有失策的時候。比如她在英格蘭的非洲奴隸貿易和她在愛爾蘭的失策,就影響了英格蘭和愛爾蘭的發展。
後世的歷史學家對她的評價褒貶不一,眾說紛紜。但她在她統治時期竭盡一生為英格蘭和愛爾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使得英國率先踏上工業革命的步伐。
這是一個讓我非常佩服的女人!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