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系列影評
Ⅰ 哈利波特的英文影評
你一定要漢譯英嗎?我覺得還不如去哈利波特英文官網,自己看那些回影評,用谷歌翻譯後。自己攢答一份呢?這樣比漢譯英標準的多。而且,如果只有15分懸賞的話,只能拿到谷歌機械翻譯的吧。最重要的是,如果真有人給你翻譯的話,你不知道他是什麼水平,你就去用,如果水平不如你。那還不如自己翻譯呢!
Ⅱ 哈利波特7下電影觀後感 或對《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完結的回顧和感受 400~600字 寫得好的加懸賞!
影片開頭是斯內普深邃的望著遠方,想著接下來他要被蟒蛇咬死,很悲涼。
我讀過哈利波特7這本書,今天在看看這部電影,覺得有過之而無不及,畫面非常細膩,故事也十分緊湊。而對於3D視覺的震撼,只在短短的幾個場景中才能體會得到,無論如何,這部史詩般的電影給予的享受是無與倫比的!
當哈利他們3人騎著龍逃出金庫,飛翔在藍天的時候,那個場景很美、這也許就是戰爭前的寧靜;當哈利他們重返霍格沃茲與學生老師們重逢時,我感覺希望來了,戰爭也來了;當學生、石墩守衛、老師們同食死族、巨人、蜘蛛、伏地魔奮勇戰斗時,當血流成河、屍橫遍野時,我感覺這十年的魔法生涯即將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當斯內普的眼淚被放進冥想盆,當他的那心酸的回憶展現在哈利的面前,同時也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時,我們都被感動了,這是斯內普執著的愛、就像我們對哈利波特的愛一樣;當哈利波特清楚自己必須死時,當他抱著伏地魔跳下高樓時,當他和伏地魔在空中相互掙扎、抵抗時,我看見了這個大男孩的努力,他從小男孩到如今滿是鬍子的大男人,他努力了十年,我們也在背後支持了他十年;當伏地魔被哈利擊中,當伏地魔的身體似紙片一樣的四處飄散,化作黑煙,我明白我們這十年的等待、努力、共同經歷終於換來了這場勝利;當哈利把接骨魔杖扔向懸崖,當哈利、赫敏、羅恩三人一起眺望遠方時,那時候的感受,是一起經歷十年最終換來成果的感受。
影片的結尾,是美好的結局,是新一代年輕的魔法師,哈利的孩子、赫敏的孩子……這些年終的魔法師載著父母們的期望駛向遠方。最終,影片定格在了那個熟悉的9又4分之3站台,我看到這里,看到哈利波特的最後一幕,感慨良多,我清楚的明白,我們這10年的等待是有價值的!
影片中有太多的「當……時」讓我感慨,這是因為我們大家同哈利度過了整整十年,與其說我們見證了哈利的蛻變,不如說哈利見證了我們的成長。
哈利波特,陪伴了我們走過許多歲月,讓我們領略到了另一個魔法世界的神奇,讓我的生活多了一個值得等待的等待,哈利波特,不管你是否已畫下了句號,我們永遠都是你忠實的支持者,哈利波特,我們愛你,作為麻瓜的我們,依然愛著你這個魔法世界的哈利波特。
你永遠在我們心中,不容忘卻 。
朋友,你說,哈利波特還會繼續嗎
Ⅲ 哈利波特的賞析
哈利盡管童年生活多舛,盡管遭際實在堪傷,但是哈里波特卻時時嶄露出屬於自己的高貴自 信,強大的勇氣,大無畏的王者本色,以及天生領導者氣質。王者爭鋒舍我其誰?哈利觀察力強,善於表達,但是內心又難免感到焦慮和無助,自信與自卑 交錯的活生生的哈里波特,就這樣以自己無比光明的熱情姿態征服了億萬觀眾的心。
赫敏表面上,她喜歡以傲慢示人,但是內心對哈利的關懷卻顯而易見。完美主義傾向明顯的她,對自己要求甚高,刻苦勤奮,有時候也顯得神經質和充滿強迫症,但是她仍然是一個有條不紊的人
羅恩待人真誠,從不設防,不太懂得從實際角度考慮,又常常迷糊拖沓,不拘小節。富於犧牲精神,情感至上,在每次大考驗來臨之時都以堅決的態度表明了自己的忠誠,甚至打算犧牲自己生命的奉獻精神,在生活上,他亦喜歡平穩,不愛惹是生非。
Ⅳ 哈利波特電影影評
今天晚上去電影院看了哈六。看完以後感觸很多。很欣賞自己的殘忍,最後鄧布利多死的時候,盡管內心有很大的震撼,但是卻沒有哭出來,只是覺得這樣一個「壓抑」的結尾非常適合哈七的發展。
回來以後看到吧友們對哈六的意見褒貶不一,甚至有的都說出一些過激語言。其實,大家沒有必要為了這事而傷和氣。有人對導演不滿,對電影不滿。其實大家可以這樣想。「哈利波特」系列叢書,原著是西方人,導演、編劇都是外國人。英國的JK羅琳用她高超的想像力寫出了這一小說巨著,美國華納兄弟電影公司憑借出色的特技手法,拍出了哈六。應該說整部電影都是由西方人的思想,西方人的理念來拍(除了電影裡面斯拉格霍恩Party上的中國燈籠)。因此,我覺得大家審視這一部電影,應該換一個角度來欣賞,從西方人的觀念著手,並不是只注重劇情,偏重劇情,整部電影就會顯得很水。
其實個人覺得本片的亮點有很多,有好多吧友認為本片刪掉太多的情節,諸如德思禮一家、霍格沃茨的激戰、鳳凰輓歌等。事實上,我們可以從一些細節處入手,去發現一些微妙的「修改」。
我在看電影前,在網上找了許多關於哈六的信息。到了真正觀看的時候,發現那些「信息」其實都是冰山一角。
【鏡頭一】開篇就有麻瓜咖啡店的女孩子問哈利:「哈利是誰?」並且向哈利質疑《預言家日報》上照片會動的事情。哈利的回答女孩子關於哈利是誰的問題:「他誰也不是。」
其實這一點就有所反映:哈利自己並不認為他就是所謂的「救世之星」。這只是後文的一個小小的鋪墊。這個情節也反映出了羅琳「人人皆英雄」的觀念。因此,盡管這個情節原著中沒有,但是我個人覺得這個鏡頭還是有意義的。
【鏡頭二】接下去就是鄧布利多帶著哈利去拜訪斯拉格霍恩的「房子」。這里發生的一些事情,雖然微小,但是反映出許多作者、導演的思想。
首先從小角度入手,(我說的話可能有點格式化)鄧布利多和 斯拉格霍恩 在 斯拉格霍恩所謂的「房子」裡面的對話就有一些有意義的語句。我記得一點。
①鄧布利多(指著被斯拉格霍恩偽裝得很混亂的房子)說:「那我們最好幫他們修復好。」②鄧布利多從洗手間里出來:「這本雜志(麻瓜雜志)能給我嗎?我很喜歡這種款式的毛衣。」
(台詞我記得不太清楚,大致是這樣)
這些對話,僅從電影角度來看,是增加搞笑的。但是對於那些沒有看過原著或者第一次接觸哈利波特的人來說,細心的人就能發現:巫師喜歡麻瓜的東西。這點能反映出鄧布利多親近麻瓜,屬於保護麻瓜的一類人。因此有人認為這些鏡頭是所謂的「無聊」,可是事實上它們卻有一些作用。
【鏡頭三】有吧友認為關於魂器記憶的三個片段太粗略。其實我認為這樣已經達到了效果。
① 鄧布利多去孤兒院看望少年伏地魔時,導演已經概明了重點:湯姆里德爾是一個有超能力的孩子。
② 斯拉格霍恩拒絕為青年伏地魔解答魂器的事(盡管這段記憶被篡改了),導演又點明:斯拉格霍恩在逃避,為後來哈利在海格的小屋與斯拉格霍恩的交流埋下了一定的伏筆。
③ 斯拉格霍恩為青年伏地魔解答魂器的事情,導演已經通過青年伏地魔的語言、神態闡明:湯姆里德爾製造了許多魂器。
綜上所述,這三段記憶所要表達的意向以及作用已經很完善了,已經達到了預想效果。但是據吧友們的想法,這些記憶應該更加具體一些。事實上如果記憶部分加重描寫,說的多了的話。會影響整個電影的結構。這部電影的主要色調就是灰黑色,給人一些陰郁的感覺。因此如果在回憶部分加重描寫。就會極大地加重了這一情調。因此,導演在「回憶」一塊的處理,在我個人看來,已經盡善盡美了。
【鏡頭四】我想大家討論最多的,也是最有爭議的一項就是鄧布利多死後的一些情節。
其實我在看電影之前,就聽說了葬禮被刪一事。那時我也覺得很不可理喻。因為在原著里,《白色墳墓》和《鳳凰輓歌》兩章是全書的重點。羅琳在寫這兩章的時候一定費了很多心思。所以,我在期待哈六的時候一直都期待著鄧布利多華麗的葬禮。
但是正如傳言所說,這一段真的被刪掉了。可是我個人認為。在整部影片的講述上,通過全校師生用魔杖驅逐黑魔標記一情節,已經完成了電影感情的表達(感覺一事非常難說,我想看過哈六的人在這個片段的時候一定會有些感觸,具體我就不說了)。其實這是一個伏筆,一個非常大的伏筆。看完全套「哈利波特」的人一定記得哈七最後的《霍格沃茨大反攻》。這個篇章其實就通過刻畫人們群起而攻之的團結來闡明團結就是力量這一事實。也達到了羅琳的寫作意圖——團結起來,就沒有驅散不走的黑暗。而這一情節正是通過了大家團結驅散黑魔標記,來暗示最後大反擊時候大家的團結。因此,我覺得與其花大錢去拍葬禮(聽說拍葬禮很費錢的),還不如用這個鏡頭描寫好,這樣一來既符合了電影的發展公式,也有了一個更深遠的意義。
【鏡頭五】本人認為最有伏筆的鏡頭——斯內普在天文塔地板下對哈利的一個「不要講話」的手勢。
其實我看到這個鏡頭的時候。真的可以說是要用拍手叫絕了。暫且不說這個鏡頭,在電影後篇——食死徒們離開霍格沃茨的時候,哈利對著斯內普大喊:「你這懦夫!」,而斯內普回擊:「別叫我懦夫!」這一情節,在原著里就是點睛之筆。在電影裡面,這一鏡頭當然是電影的最好收尾。然而斯內普在天文塔對哈利的那個手勢,其經典就經典在於它已經亮明斯內普不是一個懦夫。大家應該察覺到,斯內普在和哈利做完手勢後才上樓加入了食死徒。這也提前說明了其實斯內普一直在暗暗地保護哈利。如果大家沒有看過原著,我想大部分人看到斯內普用魔杖指著哈利時都會想:斯內普會殺了哈利。正是由於斯內普行為的巨大反差。也使這個鏡頭成了本片的一個亮點。
最後再說一些吧,有好多吧友都認為本片的情節上有一些不足之處。其實我個人覺得已經不錯了。有人覺得「記憶」一塊不夠重點,魁地奇比賽都沒看到哈利抓住了金色飛賊,德思禮家連露面的機會都沒有,鄧布利多的葬禮沒了,閃閃、多比、克利切、格里莫廣場什麼的全都被cut了。雖然有一些遺憾。但是就像吧友們說的,受經濟危機的影響,電影是會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大家要知道,電影裡面「記憶」片段一里,孤兒院門口50年前的英國老轎車是劇組非常不容易才弄到手的。製作一個簡單的魔法效果也是非常不易的,製作一個閃閃、多比更是要好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所以大家要學會知足啊,能拍出這樣的電影,實在已經很不容易了。
又話說有好多吧友對哈六的特效不滿意。比如魁地奇比賽看似草草了事,少了許多次要角色的登場亮相。但是我們看的電影名字叫《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而不是一場純粹的魁地奇比賽,不是來看演員陣容,更不是為了原著的情節而看電影。每一部電影都有改動。而電影的偉大之處便是在於敢於適當地改編原著,導演們懂得在哪些地方需要增添一些什麼,在哪些地方需要刪減一些什麼。這才是電影的看點。設想,要是所有的情節都照搬原著,那麼看電影還有什麼樂趣呢?如果哈六完完全全就像原著寫的,德思里一家的窘樣啦,魁地奇的驚險啦,鄧布利多的葬禮怎麼怎麼催淚啦。請問你還會期待哈七嗎?我想大家都不會吧,無非就是哈利千辛萬苦摧毀了六個魂器,最後一個他自己被伏地魔自己幹掉,然後伏地魔又被他自己傻掉了。這樣所謂「華麗」的電影,事實上它的主題是干癟的,精華早已被原著吸幹了。一般陣容太華麗的電影,比如《赤壁》、《滿城盡帶黃金甲》,陣容上是出奇的華麗,但是在主題上就有那麼一些不盡人意。我們看哈利波特,喜歡看電腦特技出的奇妙魔法,但是請記住,羅琳寫哈利波特不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用魔法伎倆唬大家,她是為了給大家闡述道理。而某些道理,只有我們自己才能體會。
其實看電影,何必為了電影情節爭個面紅耳赤呢?這些本身就是為了消遣嘛。況且,電影還要考慮到從沒看過原著和第一次接觸哈利波特的人。導演要確保他們在第一次看的時候能看懂大概的意思,不能讓他們看了一頭霧水,因此我認為電影已經達到了這一效果。大家都是看過原著的鐵桿哈迷,如果拍出來的電影我們都得花點時間去消化,那麼沒有看過原著的人豈不是在看天書了?
所以我認為,從意義、手法等來評論,《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不失為一部不錯的電影。人各有所好,大家也沒必要去為好與不好爭論了,電影拍好已經既成事實了。所以,還是希望大家坦然接受吧。
Ⅳ 求一篇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影評
影片除了最後之戰那一段稍微有點緊張外,整體上還是比較輕松的,這種感覺在以後的幾部中都再也沒有出現過。也許是因為第一次見的緣故,記得當時看到那個魔法學院里的很多事物都感到很新奇,再加上影片通過人物的談話對這些都做了介紹,使得我對這一版的那個學院里一切的印象都很深,而且當時的主角們還都是萌孩子,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當小小的哈利從剛開始接觸魔法到逐漸成長的最初經歷。
當J.K. 羅琳把她的床頭故事講給全世界聽,全世界都認識了這個戴著眼鏡名叫哈利波特的魔法小男孩。第一部前前後後看了N 遍,是七部裡面最熟悉的一部,都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應該說《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確實為整個哈利波特系列鋪好了堅實的基礎。在最初看到的是哈利相對悲慘的童年但這並沒有泯滅他心底的陽光,按照我們的理論,如果一個孩子在童年時候是孤獨的感受不到愛的,那麼成長起來的他是不是也不懂得去愛別人。可是哈利沒有,他依然是那個正直懂事笑起來溫暖的他。生日的對比。達力的生日有禮物有美食有動物園,哈利只有用塵土給自己一個蛋糕。可是當11歲來臨的時候,之於他一個全新的生活開始了。
在整個這一部劇中第一個震撼我的場景是在海格瑞特領著哈利進入Diagon Alley時那堵牆的變化以及展現在我面前的魔法世界。不過說實話那些goblins 精靈實在是長得不怎麼好看,但Gringotts 古靈閣的地下金庫也挺壯觀,都是錢啊。當Harry 走進Ollivanders 進行選魔杖時,整個故事才算拉開序幕,第一次提到了Lord Voldemort 伏地魔也就是開始了Harry Lord Voldemort 的戰爭故事。從他們用同一種魔杖開始?從哈利的額頭上留
下那道疤開始么?第一部是所有故事的開始,正如開始便總會有結局一般,我們再戀戀不舍
也會有結局。
也是在國王十字車站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哈利遇到了他這一生最好的朋友羅恩和
未來的妻子金妮,也是穿過那堵牆哈利真正的進入了魔法世界,坐上火車去了霍格沃茲。而
穿過國王十字車站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霍格沃茲魔法學校呈現出來的就是一個大不同的世
界,會動的樓梯、畫像和報紙,餐桌上飄來飄去的幽靈,海格和他的毛毛、牙牙和蘿卜,黑
森林裡的半馬人,騎著掃帚的空中球賽、隱形斗篷、巫術棋,……
飾演鄧布利多校長和麥格教授的分別是戛納影帝理查德哈里斯和奧斯卡
影後瑪吉史密斯,如果說拖著長長白鬍子的鄧布利多校長和戴著尖尖巫師帽的麥格教授是正
義與善良的化身,那麼一臉陰郁表情永遠高深莫測的斯內普就活脫脫是黑魔法的代言人,還
有教飛行課的霍奇夫人,後來看艾倫里克曼和佐伊沃納梅克這兩位的其它表演時,一度會有
違和感。如同在現實生活中,有的老師慈愛而令人尊重,有的老師嚴厲而深沉,像斯內普那
樣看起來壞透了卻一直在保護著你,這是他的性格和經歷所致,無法改變。
後來讀到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書。看完後發現,影片對原著中精彩情節的涉及
是比較全面的,盡管也許是容量問題電影確實也刪了些東西(比如說原著中霍格沃茨的四個
學院到電影里變成了兩個,不過好在另外兩個學院里並沒有什麼重要的人物),但基本上沒
感覺有什麼遺憾的地方。而看書我覺得最大的作用就是對很多細節做了了解,比如說哈利私
自騎著掃帚飛出去的時候被麥格教授發現了,於是麥格教授叫哈利到她那裡去……當時電影
看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我曾經猜想哈利會不會因為擅自飛行而遭到懲罰,後來看書的時候發現
原來哈利自己當時也這么想過,盡管最後的結果是哈利不但沒有因此受罰而且被選入隊中。
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有一面神奇的魔鏡。從來沒有見過父母的哈利在鏡中看到
父母微笑的站在自己身邊,而籠罩在其他兄長光環下的羅恩看到自己成為了佼佼者。」這鏡
子能看到將來嗎?」羅恩興奮地問哈利。「當然不,我父母都已經死了。」哈利黯然地說。這
是一面厄里斯魔鏡(THE MIRROR OF ERISED),在它面前看到的只是我們內心深處最強烈
的渴望(It shows us nothing more or less than the deepest,most desperate desire of
our hearts.)。哈利為這面鏡子著迷了,常常違規來到鏡子前面,享受與父母共渡的美好時
光。因為只有在這里,他才能見到朝思暮想的父母,才能體會被父母關愛的幸福——盡管
那種愛只是表現在鏡中的父母對鏡中的他的撫愛和微笑。剛開始時,哈利會不時的回過頭來,
看看父母是否真站在身後,而後來便只是席地坐在鏡子跟前,獃獃的看著。他明明知道鏡中
的那個哈利並不是自己,但是他卻無法不為之沉醉。這時,阿不思鄧不利多教授出現了。他
告誡哈利:「這面鏡子既不告訴我們真相,又不增長我們的知識。人們在它的面前變得很脆
弱,沉迷於他們所見到的,甚至變瘋了,但不知他們所看見的是真還是假。」
只有世上最快樂的人,才能在鏡中看到真實的自己。然而每個人都有慾望。我們嚮往
快樂,但卻會為了各種事情而不快樂。在真實世界中難以實現的慾望就希望在虛擬世界中得
以滿足,在自己身上沒有達成的目標就寄託在子女身上,利用常規手段難以企及的財富就投
注於彩票上。因為這樣,有的人會網路成癮,有的人會恨鐵不成鋼,有的人會嗜賭如命。
同時整個片子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哈利、羅恩、赫敏的友誼,它代表著正義、勇氣、團結的友誼。這種感動有別於集結號所帶來的那種感動雖然表面上看都是義氣友誼這些元素但實際上片子三人的關系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作用讓你覺得世界真是美好。羅恩在第一部里的勇敢是令我震撼的,平時活在哥哥們光芒下正直可愛的羅恩在第一部里格外的勇敢,在下西洋棋的時候,他勇敢的選擇了犧牲了自己並對哈利說:是你,不是我,也不是赫敏需要面對這一切!
Ⅵ 哈利波特系列好看嗎 我說的是電影
在看過五部之後,我個人認為值得看的電影!!!
建議你下第一.二.四.五.部..
一.二部裡面的哈利比較小..劇情比較清晰,人物刻畫的很生動,
沒有推薦第三部是因為..我覺得.如果你沒有看過書的話..你根本看不懂第三部的電影的..第三部換勒一個導演..風格完全跟其他四部不一樣..我看過書都看得暈頭轉向的..你根本不知道它的來龍去脈..建議你去看一下第三部的簡介..知道大概內容就行勒..再看後面的電影..
四.五是本人認為最好看的.規模很大.很有氣勢.看起來很爽的..
如果LZ有時間的話..建議去看看書..書里的內容會比電影更詳細..也更精彩..^_^
Ⅶ 評價哈利波特電影
首先問一下你要的是專業影評還是個人看法。
我說一下個人看法:
第一部《魔法石》,這應該是很重要的一部,畢竟裡面有很多的「第一次」,看起來會很有新鮮感,情節也還好,是《魔法石》把我們帶進了「魔法世界」啊。
第二部《密室》,個人不喜歡,不是很喜歡情節,而且整體感覺有點陰暗。
我也喜歡3.4部,第三部的故事發展很出人意料。而且專業影評也說這一部比前兩部都要好。
第四部《火焰杯》,我最喜歡的一部,情節幾乎也是最好的,而且覺得這一部的想像力是最棒的。
第五部《鳳凰社》,最不喜歡的一部,我認為情節是最差的,我都沒完全看明白。(還讓小天狼星死了,悲哀啊)
第六部《混血王子》說不清楚啊,它的專業評價好像不高,也不是很忠於原著,不過還是有亮點的,我覺得它為《哈7》做的鋪墊還不錯,提出了很多線索。愛情的成分多了點。(算缺點還是優點?)另外鄧布利多又死了,唉~~~~~~
Ⅷ 如何評價哈利波特系列電影
哈利因為失去了父母在姨媽家長大,但從小受盡表哥達力的欺復,直到10歲哈利被海格帶到了霍格沃茨。哈利的生命里充滿了奇幻和冒險,他交到了羅恩和赫敏,在魔法學校有許多的不可思議,而平靜的魔法學校底下卻暗藏秋波,從魔法石的爭奪到魂器的殺人游戲,幾乎每一次的危險都會與他相逢,終於在哈利6年級時魔法學校被食死徒闖入,大戰爆發,最終在所有絕望和得意的交戰中哈利向伏地魔舉起了魔杖,伏地魔被打敗,勝利的哈利成為了奧羅,和金妮結婚
望採納謝謝
Ⅸ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的影評怎麼寫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影評--一道並不新鮮的魔幻大餐
之前,對這部哈利波特第三部曲還是充滿期待的: hogwarts魔法學校的傳統本身,已經成為傳奇的引人入勝的背景; harry potter 和他的兩個夥伴 ron 和hermione之間的友誼和互動更是一道純真的,充滿情趣的風景; harry的初戀-華裔女孩cho chang的出現想必也讓許多中國觀眾充滿了期望; 而風度翩翩的英國著名男星ralph fiennes出演伏地魔一角, 更是讓我這半個fan有了必看的理由.
於是在種種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 幸運地趕上了日間的首映場.雖然不是休息日, 觀眾數目也是相當可觀,可見美國大眾對哈利波特組曲的熱愛. 兩個多小時的片子,很快就過去了,相當程度上應該歸功於利用特技製作的盛大的魔幻場景. 這使得我在觀看時,猶如置身於繁復絢麗的焰火齊放之中,但焰火散盡, 曲終人散時, 又似乎抓不住一片雲彩,一切都是繁華的表象.
<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與前兩部曲相比, 基調更為陰森和險惡. 三個歐洲最大的魔法學校 :hogwarts,rmstrang和beauxbatons 要進行一場校際較量, 獎品是無尚的榮譽Triwizard獎杯, 三個學校的代表由火焰杯選出. 雖然條件之一是候選人必須年滿17歲, 14歲的Harry 還是別有用心地被火焰杯給挑選出來.這甚至使得ron 對他產生了小小的誤會.
三場冒著生命危險的比賽被極力渲染, 四個小巫師從天上比賽到海里, 特技製做的場景壯觀華麗,美侖美奐, 倒也回腸盪氣.但一切都是明媚的表象. 應Dumbledore校長之邀,來到魔法學校的新老師, 狂眼(mad-eye) Moody才是掌握一切秘密的關鍵.在他不動聲色的策劃下, HAPPY POTTER 被迫用自己的鮮血,幾乎賠上自己的性命,幫助完成了Lord Voldemort復生的儀式. Lord Voldemort is back!在前兩部曲中只聞其名,不見其人的伏地魔終於在13年的消亡後重新粉墨登場.不出意外,我們將在以後一系列Harry Potter片里看到這個傢伙以一個黑暗大帝的姿態呼風喚雨.
本是抱著要看Ralph Fiennes心態的我終於徹底絕望, 大帥哥在裡面戴著厚厚的魔鬼面具,幾乎分辨不出廬山真面目. 但作為一個黑暗大帝,伏地魔不但出場氣勢驚人,在較量中也占足了上風. 除了特技,還要歸功於Ralph Fiennes 的深厚的台詞功底.
導演試圖在片子里加上青春期愛情的元素. Harry Potter 愛上了美麗(這點不太確定)的Cho Chang,並試圖邀請她成為舞伴, 遺憾地是,大名鼎鼎的小巫師在情場上出師不利;Hermoine 對Ron 也有了懵懂的感情, 可傻小子Ron暫時還不能體會. 一切都在潛生暗長,慢慢成型.受到中國觀眾期盼的華裔女孩Katie Leung在有限的戲份里 完成了一個不太合格的花瓶角色.
第三部曲似乎講了很多東西,增加了很多新元素.細細分析,卻只是一個過渡曲,一切的一切都引出一個主題: 伏地魔的歸來. 所以本片如果改名叫做< <哈利波特之伏地魔歸來>>似乎更為恰當. 從演員的表演來看:三個小演員們的表演一如既往,沒有讓人驚喜也沒有讓人失望. 大明星扮演的伏地魔由於戲分不足,也只是讓觀眾看到了一個強勢的魔鬼形象,唯一的驚喜可能是 mad-eye Moody, 在這個人身上,充滿許多懸念和不確定性,而愛爾蘭演員Brendan Gleeson 也精彩地演繹出了這種引人入勝的懸疑.
精彩的特技場面太搶戲.就象一道絢爛的煙火,看時覺其華麗,完畢後卻留不下什麼痕跡. 缺乏內涵,是症結所在. 本應被精雕的情節,如Harry與夥伴間的互動,被壓縮到最小層次.
魔幻類的電影, 初時以精彩的想像力與特技給人驚喜,但如果缺乏內涵,驚喜卻難於持久. 考慮到Harry Potter主要的觀眾是兒童,我們仍然給予這系列影片以敬意,在電影史上,會有它的位置.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輕松與沉重的交響曲
第一遍在電影院看<火焰杯>時,想的只是許多情節刪減的遺憾、劇情跳躍發展的讓人目不暇接。覺得怎麼可以沒有魁地奇世界盃的場面,怎麼可以沒有麗塔被赫敏變成蟲子,克勞奇怎麼死的這樣倉促突然,鄧不利多怎麼變的不穩重……盡管有這些美中不足,但還是沒能影響我再看一次的決定。
於是一周後,我再一次踏進電影院。然而這次讓我發現了更多第一次沒注意到的精彩。
電影開始短暫而黑暗的夢後,是長時間的愉快輕松。魁地奇開場的宏大場面、德姆斯特朗男生的帥氣逼人、斗火龍的驚險刺激讓觀眾的神經不斷興奮起來。然而,然而,高潮還沒有到。
是舞會。
斯內普的課贏取了觀眾最多的笑聲。而哈利,我們的哈利長大了:有勇有謀,卻難以對心愛的人發出邀請。鼓足勇氣之後,卻是深深的失落。面對秋張充滿歉意的拒絕,他還能說什麼呢?只能是語無倫次地說:哦,那太棒了,是啊,真好…抱著金蛋躺在沙發上的哈利,眼裡透著滿滿的憂傷和失落。那一刻,終於意識到,哈利已經不是第一部火車上可愛的哈利,不是第二部禁林里勇敢的哈利,甚至不是第三部酒館里憤怒難抑的哈利。哈利,終於長大,不是完美的勇士,而是會緊張、會膽怯、會傷感、會生氣、會愛的少年。
而赫敏與羅恩,互相喜歡,卻又都沒有意識到。赫敏在舞會上的脫胎換骨,讓羅恩第一次聽到了自己心底發出的聲音。狂歡的人群外,是落寞的四個人。羅恩想假裝不在乎,但目光越過人群,還是落在了克魯姆旁的赫敏身上,泄露了他的心。舞會結束後的爭吵,赫敏終於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可是羅恩聽不懂,抑或是聽懂了卻又不敢承認呢?曲終人散,坐在樓梯上哭泣的赫敏,讓人心疼的可愛的赫敏,象是脫掉了美麗衣裳的灰姑娘。只是衣裳再美,卻不是為心裡最重要的那個人而准備,又怎麼會快樂呢?
盛大的舞會結束,劇情飛快發展,一步步變的黑暗起來。
最後的迷宮里,歷經萬難的哈利與塞德一起,抓住了夢寐以求的三強杯。只是誰又能預見到這是一個巨大的陰謀呢?空曠的墓地上,是塞德的死,是伏地魔的重生,是兩人的決斗,是閃回咒……黑暗的劇情如飛快旋轉的齒輪,把之前的輕松安詳攪得粉碎,緊緊扼住觀眾的喉嚨,讓人喘不過氣來。
哈利終於安全回到霍格沃茨的草坪,只是離開時是兩個人,回來時,卻是哈利帶著夥伴的屍體。全劇最讓人心碎就是此處。看台上的觀眾不明就裡,以為是勇士勝利凱旋,還在熱烈歡呼。而哈利,在一片興奮的歡呼聲中,伏在塞德身上哽咽流淚。如此巨大強烈的反差,讓我的眼淚,就在此刻流下。然後,是迪戈里先生肝腸寸斷的哭喊。是全場悲傷的寂靜。
最後,陰謀被揭穿,哈利和他的朋友一起,享受著大風大浪過後的平靜。電影安詳地收尾。然而我的心緒卻無法平靜,腦海里,是伏地魔,是穆迪,是羅恩,是赫敏,是哈利…是生羅恩的氣的哈利、是邀請秋張時羞澀的哈利、是斗龍時無畏的哈利、是被桃金娘挑逗時窘迫的哈利、是面對仇敵時怒吼的哈利、是為塞德悲哀哭泣的哈利……是哈利。在這一部陽光與邪惡、輕松與黑暗的交響曲終了之時,台上完美的謝幕,是哈利。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影評
首先說一下劇情的改編問題。這一點很嚴重,可以說是這部電影的一大污點。前三部影片我們也看到了,兩位導演都對原作做出了適當的修改,當然這完全是在不破壞劇情節奏上。而第4部開頭我們看到的卻是從哈利夢到伏地魔在里德老宅與蟲尾巴的對話後直接跳到了陋居,然後清晨威斯里一家毫無預告性的就前往了參加魁地奇世界盃的道路,緊接著的就是門鑰匙。很明顯,導演把原作開頭陋居中的大部分情節都刪除了。好,接下應該是重頭戲的世界盃比賽部分被嚴重的濃縮了,一個比賽鏡頭都沒有出現,有的只是幾段稱不上華麗的開幕式表演。別以為到這里導演就停止了他的大剪刀,當天空升起黑魔標記的時候,我們看到了誰?小巴帝克勞奇!我的天,本該是偷了哈利魔杖的小精靈沒有出現,而提前泄露了劇情的重要人物卻大搖大擺的跑過來要殺哈利,這-_-O
好,說完了影片的改編問題,接下來讓我們看一下此作的幾大亮點。
1:瘋眼漢穆地。
可以說這是本部電影中最為出挑的一位人物了。不論是從造型還是台詞表情上,都非常的忠實與原作。推薦片段:黑魔法課上的不可饒恕咒演示。
2:三強爭霸賽第一場,哈利VS樹蜂龍。
強烈的視覺沖擊,完美的還原了原作中精彩的片段。幾段巨龍空中追逐的鏡頭流暢優美,再一次證明了CG技術對於科幻電影的重要性。
3:伏地魔復活。
電影中最恐怖黑暗的片段。同樣也是原作中極其重要的一幕,雖然時間不長,但讓我們看到了伏地魔扮演者高超的演技。
哈4可以說是具有完全不同與前三部影片的風格。雖然在幾個大場景上拿捏的比較准確,但由於惡劣的刪改原作劇情,使得這部片子註定要接受全世界哈迷的惡評。2個半小時的長片就好似把原作中幾段鏡頭隨意的拼接了一下,節奏跳躍幅度過大,敘事沒有頭緒,這些對於沒有看過原作的觀眾來說幾乎是致命的,我想沒有誰願意付了錢去看一部自己也搞不清楚的影片吧。哈5還是要繼續拍,但是否還是留用現在這位導演,我看是沒什麼大希望了。如果說第4部還能靠幾個眩目的特級場景來彌補不足的話,那《鳳凰社》又改怎麼辦?對於這部可以說是沒多少激烈打鬥場景的小說來說,留給下一位導演的將是比哈4更大的一個挑戰。讓我們07年拭目以待。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影評
第一次規規矩矩寫影評,源於剛剛從電影院里看了《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回來。花50塊錢看一場電影,在我來說還是很奢侈的,不過,電影院里果然爽啊,建議大家這類場景大氣勢恢宏的魔幻主義題材電影一定要到電影院來看,和在家裡面拿影碟來看的感覺絕對不同。
首先分析一下劇情:
緊湊是第一感覺,從頭到尾,大場面不斷,看得我們觀眾上氣不接下氣,因為幾乎所有細枝末節的細膩描寫都消失了。我當然可以理解這種刪減,因為這是一部公映的電影,不可能像小說一般巨細無遺,不過很多希望看到的情節消失還是讓人覺得遺憾啊,特別是魁地奇的決賽個人認為是絕對不應該刪除的場景之一。另外一個為了縮短時間而改編的劇情帶來的遺憾之處就是對小巴蒂的描寫,上一集小天狼星越獄是何等大事,這一集中居然提都沒有提有危險分子越獄的事情,襯托出這一改編的不合理性。其它的刪減多多少少帶來劇情的變化和簡化,特別是三強爭霸第三關被評為過於簡單也是由於刪減了迷宮之中的怪獸的緣故。
宣傳廣告中號稱——哈利波特系列最黑暗的一集。但是,其實這一集一點都不恐怖。本來,書中的描寫是頗為黑暗陰森的,開頭和結尾兩場對伏地魔的描寫都頗為恐怖。但是,這個導演顯然沒有第三部中的導演的對黑暗氣氛的掌控能力,據說是專長拍喜劇的,難怪這部戲中的恐怖氣氛營造遠遠遜於搞笑氣氛的營造了。甚至是伏地魔本人的形象,由於過於具象化,重新成人之後的伏地魔除了兩個細細的鼻孔之外,眼睛也不紅,爪子也不幹枯,甚至還挺高大魁梧的呢;說起話來也中氣十足,氣質也不陰森詭異,對待哈利態度也是十分正常的壞人表現,真的感覺一點都不恐怖。
這一集真的挺適合一家觀看的,有大場景飛檐走壁,有小兒女談情說愛,有很多逗趣搞笑,還有悲情一刻。緊張時刻的確緊張,但是又不至於過分恐怖。缺陷與遺憾是每一部哈利波特都不可避免的。但是,仍然能夠稱其為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看完哈利波特四,我不禁感嘆,即使咱們有奇幻巨著如《西遊記》,可是,咱們什麼時候能夠拍出人家《哈利波特》《指環王》這樣大成本大製作的電影來?
接著就說說演員的表現吧:
鐵三角里的絕對主角仍然是哈利。這一集的哈利,已經成長到了一副可以讓人完全把他當作「男人」來對待的面貌——雖然,他仍然只是個孩子。「霍格沃茨並不安全!」呵呵,這句台詞真是太廢話了!霍格沃茨什麼時候安全過?哈利在這一集里受的傷比以往都要多,以往只是到了最後一戰,可是這次卻是比一場傷一場。而且,不僅僅是身體的傷,心靈上的傷也是一個接一個,同學們對他的猜疑(特別是羅恩的猜疑),情感上的失落(秋張選擇了塞德里克),麗塔的不實報道……對於一個14歲的孩子來說,要擔負這么多的傷痛,最後更是親眼目睹戰友的死亡,還要和全世界巫師聞名喪膽的大惡魔正面交鋒,哈利實在太讓人心疼了。丹的表演雖然不是完美,但是對於這么年輕的演員來說,絕對是可以喊「安可」的了。綠色的大眼睛時常透露出與年齡不符合的成熟和滄桑,只因為他是哈利波特——他必須承擔。提醒塞德里克火龍的危險,顯現出如此謙謙君子的形象,面對秋張的失態之舉卻又可愛之極,不善於表達感情的男孩子本來就夠可憐,何況還被對手奪愛,所以哈利就更讓人同情了。三場比賽每一場都凸現出他這個最小的孩子的光輝品質,遠遠超出了其他三個年長他3歲的選手。
羅恩的扮演者魯伯特表現也不錯,簡直是超級大笑彈,不過感覺他對赫敏的感情表達太少了些,遠遠不如赫敏那麼真情流露(舞會一場戲),當時劇場里就有很多人感嘆:「她怎麼看上他,而偏偏是他不在乎她?」為赫敏不值之聲不絕。我想,這責任應該更主要在編劇身上,畢竟他沒編出來的戲,小演員也沒辦法演啊!很喜歡書中的羅恩,總覺得編劇從第三部《哈利波特》開始總有點偏袒赫敏而搶了羅恩的風光和鏡頭(一些表現勇敢的戲份書中本來是屬於羅恩的,到了電影里成了赫敏的),其實,羅恩也有他的勇氣,絕對不是碰到什麼事情都苦著臉打哆嗦的。他雖然害怕,但是,他絕對有勇氣陪哈利面對任何危險,希望在第五部看到一個更加勇敢的羅恩。
赫敏似乎沒有第三部漂亮,但是舞會一場絕對驚艷。這一集艾瑪沒有太大發揮,和哈利的那個擁抱讓我感覺不怎麼合理也不太符合赫敏的性格。演得最好的當屬舞會結束那無助的哭泣,其他場景都不是很出彩。
納威的演員發育神速,個子越來越高身材越來越苗條,除了兩顆板牙之外幾乎看不出第一集中小胖子的影子了,要不是刻意扮傻扮丑,簡直可以稱為帥哥一名。由於羅琳在後面還給他安排了重要任務,所以我們很期待納威以後的表演。我覺得看到掙扎著的蜘蛛納威那辛苦的表情還真是挺讓人心疼的。(哈利後來也中鑽心咒,我也心疼得不得了啊~~)
馬爾福,果然是玉樹臨風一少年,頭型堪稱全劇最帥,可惜,性格上仍然沒有什麼發展,戲也忒少了點,這一集中海報都上不去了,只能算是小配角一名。期待哈6中帥小湯的表現。
秋張的扮演者凱蒂長得和第一屆鳳凰衛視的中華小姐的選美冠軍江欣榮,現在鳳凰衛視的新聞主播很相像,絕對不算難看,但是也不驚艷。圓圓的富貴臉,挺中國挺傳統的,老人們都喜歡這種臉型,覺得賢淑。戲中她顯得挺清純,比戲外看著年輕多了,演技只能算的上是入門級別。
其他三位勇士都可以說得上是表現中規中矩,形象也符合書中的描寫,個人認為似乎在動態的鏡頭里都比在海報上面好看。
最後說說大人們:
新出現的角色中,表現最好的我覺得是瘋眼漢穆迪,教授三個死咒的時候很有氣勢,捉弄馬爾福的時候也很可愛。當然我知道他是壞人,不過,我想真穆迪本身性格應該差不多也是這個樣子的吧。海格和那個巨型夫人也是充當搞笑角色,卡卡羅夫虎頭蛇尾,給斯內普展示完黑魔標記之後不知所蹤,本人認為是《哈4》一大bug。劇中老巴蒂被改寫成了一個忠誠悲慘的好人,和書中的描寫完全不同,演得不錯,死得可憐,我怎麼看怎麼覺得他那小鬍子留得像希特勒(汗)。至於鄧不利多,我倒不覺得像大家說的那樣,像個老玩鬧,失了身份等,畢竟,他和前兩集的演員不是一個人了,演員的氣質肯定不盡相同。至少和第三集里的老鄧形象感覺還是統一的。前兩集的老鄧很沉穩,這兩集的老鄧比較跳脫一些。鬍子是從第三集就開始綁的,書中也有過描寫,我覺得這倒不是什麼失誤。
TOP5大點兵:
全篇讓我震撼的:
世界盃的宏偉場面;飛馬和潛艇來到霍格沃茨以及兩校美女壯男的出場;哈利斗火龍;赫敏舞會上的出場;哈利和伏地魔雙仗相連
全篇讓我爆笑的:
韋斯萊兩兄弟變成小老頭還在互相打架;哈利和羅恩被斯內普按腦袋數次;哈利看著秋張咧嘴傻笑,嘴裡的水流了一地(形象全無拉);羅恩以及他的花邊袍子;哈利被色色的桃金娘吃豆腐
全篇讓我心疼的:
都集中在哈利身上啦!包括被羅恩誤解難過的表情;在浴室里考慮金蛋的問題,身上還能看到被火龍弄出的傷痕(之前臉上一直有疤),突然就觸動我的同情心了,這孩子真可憐哪,身上傷痛不斷;被格林迪沃卷到水底眼看要沉底的時候把另外兩個人託了上去(有點咱們古代俠客舍己為人的氣勢);被架住給蟲尾巴放血又被伏地魔按住額頭傷口的時候;回到賽場之後渾身是傷新痛難平的時候,又被假穆迪帶到秘室審問,穆迪狂按哈利手臂的傷口(嗚嗚,哈利太可憐了)
全篇唯一讓我流淚的場景——是塞德里克被帶回賽場,哈利痛哭不肯離開他的屍體,大家忙成一團,塞德里克的老父親踉蹌地從眾人之中跑過來,啊,實在是太難過了……
另外,塞德里剋死的那個鏡頭我認為是全篇非常經典的一個鏡頭,經典在他的乾脆,利落,沒有像一般電影描述好人死的時候還要說一堆有的沒的,一個鏡頭定格在塞德里克年輕、英俊卻有已經沒有生機的臉上,還帶著驚訝和恐懼的表情。即使是閃回咒上再次出現,也沒有其他的言語,只是說了一句:「把我的屍體帶回去,給我的父親。」這一下子讓塞德里克的形象升華了,成了一個英雄。而在之前,這位勇士的形象是沒有太大光彩的。
Ⅹ 誰有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英文影評
復制的
周末沒事在在看重溫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我從小就是個魔幻電影迷,對所有的魔幻電影沒有任何抵抗的能力。我自己也搜藏了《哈利波特》系列從1到7.每看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體會。想當初的時候第一次看《哈利波特和魔法石》是我讀初中的時候,當時還特意的買了這本書,一本大大的書,和當時我們那個時候的書的尺寸不一樣,而且封面都是非常的漂亮。。。
電影中3位主人公當時也是小孩子。。。現在都已經是物是人非了。
回歸主題:
哈利波特有著不幸的童年,在他的姨夫家裡受著阿姨和姨夫的虐待,表哥的欺負中長大。姨夫對哈利波特的虐待和對表哥的溺愛有著鮮明的對比。哈利又是幸運的,在他到了上學的年齡,魔法學校又通知他入學,在接到通知書開始,各種奇怪,不尋常的事情發生著。如:是貓頭鷹送信,海格還可以把表哥變出豬尾巴,帶他入學買的魔法棒,教材,以及哈利不可思的9又四分之三的站台。。。到了學校大廳,對新生分派的學員,以及分配完畢,大廳的上方,讓哈利覺得一切都是做夢。他愛他的學校,他覺得自己得到了自由……
劇中的人物表演也是非常的成功,表演者把人物性格也表達的淋漓盡致。這點非常佩服國外的編劇,他們的腦袋裡為什麼會有那麼的奇怪的想法呢。讓我看了就愛上了。(利用中午午休時間匆忙寫的,希望多多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