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戰鼓電影影評

戰鼓電影影評

發布時間: 2021-03-12 14:46:14

A. 如何寫觀後感急需!!!

觀後感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著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致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准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二、「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系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系,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挨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三、要聯系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夥伴》,我讓學生說說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裡?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為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說,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為自己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說,他為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為「紅花少年」。認為老師、同學們偏心。看了《四個小夥伴》後,他和四個小夥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看了《林則徐》後,學生認為無法聯系實際,我就這樣啟發學生:你看後印象最深的是哪個鏡頭?有的說林則徐帶領官兵虎門銷煙的鏡頭,大展中國人的志氣;有的說,當時的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給我教育最深;有的說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鴉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們。然後我再要求學生用比較法,針對現今社會,看是否有類似於林則徐這樣有民族氣節或與此相反的人。什麼東西給現今人們帶來精神和身體摧殘?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樣,學生馬上想到了電視上披露有的海關把關不嚴,讓一些走私物品進入中國,有的想到了社會上的吸毒現象和不健康的游樂場所,同學們暢所欲語,彷彿一下子有話可寫了,一個同學在《觀林則徐有感》一文中這樣寫到:「……在18世紀,鴉片使我們國敗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紀的今天,吸毒的現象又有抬頭,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們青少年一定要認識它的危害,如發現吸毒、販毒現象要立即向公安機關報告,同時希望我們的海關把住家門,不讓毒品再次蔓延……」
觀後感範文
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觀《長江七號》有感
不久前,我觀看了電影《長江7號》。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名叫周小狄的單親孩子,他的爸爸窮困潦倒。但為了讓小狄長大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爸爸舉債把小狄送進了貴族學校讀書。一天,小狄的爸爸在工地發生意外去世了。小狄聽到消息後十分傷心,也十分後悔沒有聽爸爸的話。但這時奇跡發生了,小狄爸爸送給小狄的玩具——「長江七號」發揮了它身上的特異功能,用自己的生命換回了小狄爸爸的生命。
整部影片所描述的故事雖然簡單,但發人深思。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小狄爸爸經常對小狄說的一句話:「我們不去偷,不去搶,要努力讀書,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它使我想起了以前聽過的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家人,一家比較富,另一家比較窮。他們各自都生有一個小女孩。富家的小女孩自以為家庭環境好,從小就不愛讀書,還看不起窮家的女孩。而窮家的女孩卻很爭氣,讀書非常刻苦,學習成績經常名列前茅。後來那位富家小女孩,由於從小不好好學習,最終一事無成。而那位窮家的小女孩,由於從小就用功學習,終於成就一番大事業,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那天晚上我想了好多好多,久久不能入睡。對比小狄,我們是多麼幸福啊,有吃,有穿,還有玩。個個都是家裡的「小皇帝」,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他們對我們多疼愛啊。但我們又是怎麼做的呢?我們中有好多同學身在福中不知福,沒有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有的成天看電視,玩游戲,沒有認真寫作業;有的上課不認真聽講,腦子總在東想西想,老師提問時答非所問;有的搞衛生時經常偷懶,不幹活,在家裡也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有的只想著自己,一點都不考慮別人,一味任性妄為,甚至在外面干壞事。如果這樣的話,長大後還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嗎?
我們都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希望寄託在我們的身上。在此,我呼籲廣大學生,從現在起我們就要努力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長大後才能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同時我也希望廣大家長都能像小狄的爸爸一樣重視教育孩子,讓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老師評語:作者在概括電影情節的基礎上,圍繞「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句話展開論述。作者列舉典型例子進行論證,並呼籲青少年要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長大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
《三國志之見龍卸甲》觀後感
人生就象一個圈,一個老天爺畫好的圈,從起點繞一個圈後又會回到起點,這是趙子龍最後一戰也是第二次被困鳳鳴山時悟出的人生哲理。第一次被困鳳鳴山子龍披上了甲,一戰成名,從此成了常勝將軍,第二次被困時身心俱疲的子龍卸去了甲,人生就在這一披一卸之中畫了個圈。
時勢造英雄,英雄只是老天爺手中的棋子。從趙子龍與羅平安最後一次對話中可以看到了他內心的疲憊,這疲憊是因為有甲在身,主公的信任是甲、常勝將軍之名是甲、建功立業之念是甲,子龍雖早有卸甲之念,連年征戰的時局卻容不得他卸甲,也不知道該如何去卸。最後在鳳鳴山與後一輩的曹嬰一戰中,子龍終於悟到了自己只是諸葛亮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枚已經老得可以棄去的棋子,而這一切都是人生定數。明白了這一點後,他終於可以不僅卸下身上的甲,更重要的是可以卸去心中的甲了,這甲雖卸得晚了一點、悲壯了一點,但可以讓子龍在人生最後時刻很從容,無所負擔。上馬提槍,單人單騎,沖向的不僅僅是敵陣,也是奔向長久失去真我的精神家園。
不知道羅平安在給子龍卸甲後有沒有領悟到這一些,我想他在敲響最後一次戰鼓時應該是明白了。而年輕的曹嬰此戰之後一定也會與初時的子龍一樣給自己披上了一件難以卸去的甲,不知以後能否象子龍一樣領悟到,不光是她,就算是她的爺爺曹操以及諸葛亮等人都只是滾滾歷史車輪上鑲嵌的一枚棋子。
甲可以帶來尊嚴,可以吸引人的眼球,世人只知披甲之後的威風凜凜,卻又有多少人知道披甲容易卸甲難呢。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用心靈贏得心靈---《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放牛班的春天》所講述的是著名的指揮家因為母親的葬禮,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遇到了童年的同學,一本馬修老師的特別日記,打開了一段塵封了50年的記憶。這位優雅老人的童年記憶和一座名叫「池塘之底」的少年教養院聯系在了一起,音樂家原來曾經是一位問題少年,故事就從這里開始。其貌不揚,人過中年的失業音樂家,在「池塘之底」少年教養院成了代課的馬修老師,人生的不得意似乎在這個陰森如同監牢的地方更加沒了希望,暴戾的校長,冷漠的老師,調皮得無可救葯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遠不斷的犯錯與懲罰。工作的第一天馬修老師感到了害怕,善良的「神父」因為學生的惡作劇而頭破血流,前任老師因為忍無可忍而匆忙離去,馬修的第一堂課就因為學生的哄鬧,招來了校長的「咆哮」,但也就在馬修老師的第一堂課上,這群從來不知道理解與同情的學生,第一次沒有因為犯錯而被關禁閉,第一次知道了做錯了事可以用負責任的方式彌補。就這樣在磕磕絆絆的一天又一天中,馬修老師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樂,一點一滴的改變了這個地獄般的「池塘之底」,這群幾乎被人們放棄的壞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籟的歌聲,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歡樂與希望。馬修老師雖然最終被可惡、勢力的校長辭退,可孩子們用馬修了老師教給他們的歌,用寫著祝福與感謝的紙飛機送別了這個拯救過他們靈魂的人……這是一部美好的電影,當滿天飛舞的紙飛機,在暖陽中飛翔,當可愛的小佩比諾拎著行李奔過來和老師一起走時,我禁不住眼眶濕潤了,雖然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藝電影,但它卻引發了我對我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思考:
要尊重、關愛每一位學生。正如母親不會因為孩子的美醜存在偏袒和私心一樣,做為老師,雖然一個班級幾十個孩子,他們的家庭環境、先天素質與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視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熱愛每一個學生。老師的愛應該是一種博愛,愛你的每一位學生,關心他們的身體,關心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的學習,關心他們的思想。誰都知道,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擬的,一句鼓勵,可以讓學生感到無比的激動和自豪,天下的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那麼老師也應該讓學生看到自己點滴的進步,體驗進步成長的快樂,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要像母親一樣容忍孩子一次次地「舊病復發」,要像母親一樣善於發現孩子們的長處,充分肯定他的點滴進步,對他們的長處要「小題大做、無限誇張」,永遠不說「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嗇地說:「嗨,你真棒。」讓孩子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決不能因為一點過失而讓孩子在指責聲中自卑地抬不起頭來。對於所謂的「差生」,更要給一點偏愛,傾注愛心、熱情和期望,對他們取得的點滴成績,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每個學生都能自豪地說出「我能行」。
親其師,信其道。有一句名言叫"蹲下來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來和孩子保持一樣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問題、看世界,這樣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動地創造更充裕的時間和空間去了解、剖析、關愛孩子,為孩子提供最適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間的平等,更應是教育者和孩子間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間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礎。在教育學生時,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在融洽的師生情感中,學生才會把老師的批評看作是對自己的愛護,把表揚看作是對自己的鼓勵。從而引起情感的共鳴,自覺把道德要求和行為規范轉化為自己的心理定勢和良好的習慣,收到「親其師,信其道,受其術」的效果。不要老是擺著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來威懾學生,以維護自己「神聖」的地位,用真誠的情感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富於同情心,就會受到學生的愛戴,就能溝通師生之間的心靈,學生就會親近教師,從而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信任的橋梁。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同孩子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兒童他們怎樣穿戴,怎樣對待朋友和敵人,怎樣笑,……這一切對兒童有重要意義。」可見,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須做到。身教重於言教,教師對學生講十次道理所產生的正面影響也抵不上一次反面行為對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來的大。如果要求學生不亂插嘴,那老師就不應粗暴地打斷學生的話;要求學生隨手撿起地上的廢紙,難道老師就不能也彎彎腰嗎?
要懂得教育的藝術。教師正確的評價,恰當地動用表揚與批評,是激勵學生進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確的運用表揚與批評,可以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激發其上進心、自尊心、榮辱感和集體主義精神等。然而,不正確的表揚與批評,則會使學生或是盲目驕傲,或是灰心失望、喪失信心。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只憑一句贊美的話,我就可以活上兩個月」。成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孩子呢。後進生是教師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大難題,他們要想得到表揚是難上加難。對於他們來說,更容易的是自暴自棄。對待他們,教師更應以全身心的愛去感染他們,激發他們的進取心。一位大作家說過:「人人都是天才。」每個人身上都有閃光點,後進生也不例外。做為教師則應努力發現後進生的閃光點,樹立他們的自信心。
我們面對的是幾十顆純真、無瑕的心靈,面對的是幾十個復雜多變的內心世界,只有深切的關愛,真心的尊重,身正為范,才能使孩子的心靈與教師的心靈相融。

B. 觀後感結尾怎麼寫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著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致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准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二、「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系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系,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挨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三、要聯系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夥伴》,我讓學生說說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裡?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為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說,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為自己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說,他為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為「紅花少年」。認為老師、同學們偏心。看了《四個小夥伴》後,他和四個小夥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我在給你看篇人家寫的讀後感三國志之見龍卸甲》觀後感
人生就象一個圈,一個老天爺畫好的圈,從起點繞一個圈後又會回到起點,這是趙子龍最後一戰也是第二次被困鳳鳴山時悟出的人生哲理。第一次被困鳳鳴山子龍披上了甲,一戰成名,從此成了常勝將軍,第二次被困時身心俱疲的子龍卸去了甲,人生就在這一披一卸之中畫了個圈。 時勢造英雄,英雄只是老天爺手中的棋子。從趙子龍與羅平安最後一次對話中可以看到了他內心的疲憊,這疲憊是因為有甲在身,主公的信任是甲、常勝將軍之名是甲、建功立業之念是甲,子龍雖早有卸甲之念,連年征戰的時局卻容不得他卸甲,也不知道該如何去卸。最後在鳳鳴山與後一輩的曹嬰一戰中,子龍終於悟到了自己只是諸葛亮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枚已經老得可以棄去的棋子,而這一切都是人生定數。明白了這一點後,他終於可以不僅卸下身上的甲,更重要的是可以卸去心中的甲了,這甲雖卸得晚了一點、悲壯了一點,但可以讓子龍在人生最後時刻很從容,無所負擔。上馬提槍,單人單騎,沖向的不僅僅是敵陣,也是奔向長久失去真我的精神家園。 不知道羅平安在給子龍卸甲後有沒有領悟到這一些,我想他在敲響最後一次戰鼓時應該是明白了。而年輕的曹嬰此戰之後一定也會與初時的子龍一樣給自己披上了一件難以卸去的甲,不知以後能否象子龍一樣領悟到,不光是她,就算是她的爺爺曹操以及諸葛亮等人都只是滾滾歷史車輪上鑲嵌的一枚棋子。 甲可以帶來尊嚴,可以吸引人的眼球,世人只知披甲之後的威風凜凜,卻又有多少人知道披甲容易卸甲難呢。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我把整個過程都寫出來了,不僅有開頭,內容結尾怎麼寫都給你搞了,你還可以看看我給你發的範文

C. 老版三國的影評

第一次看《三國演義》,是在1995年,彼時和家中長輩一起觀看,在長輩的邊看邊解讀之下,極其崇拜關羽和諸葛亮,不喜歡曹操這個大奸賊,不過,後來年歲漸長,竟越來越喜愛曹操此一角色(此處專指鮑國安老師演繹的曹操)。

之後,有許多三國題材的影視劇出品,包括近幾年影響較大的《赤壁》《關雲長》《新三國》等,還有最近上映中的《銅雀台》,由於心中的劉關張、諸葛亮、曹操、周瑜等形象已因當年的《三國演義》固化多年,對這些輪番出品的三國題材影視作品不屑一顧。

不過,前些日子,興趣回轉至三國群英的故事,有一窺另類解讀的心思,故而接連觀看了《赤壁》《關雲長》《新三國》等作品,被滾滾天雷相繼轟過之後,回過頭來,深感非得回顧一下《三國演義》,方慰吾心。

截止今日,已回顧至第35集——草船借箭。
下面,一一探討喜愛的角色觀感。

諸葛亮

唐老師演繹的諸葛亮依然如當年初看時那般擁有羽扇安天下的仙儀;高卧隆中時的恬淡高雅,今番年長後看來,更是令吾神往無比;三顧茅廬時的神龍見首不見尾,更添高趣;縱論三分天下時的大才初現,看得鄙人再次熱血沸騰,不覺為玄德公欣喜——得此大賢,終於可以一展胸襟、鴻雁高飛了。
此番回顧之後,深感有唐老師版本諸葛珠玉在前,後來者還是洗洗睡吧,在鄙人心中,諸葛亮就是這個樣子的。

曹操

鮑老師演繹的曹操英明神武、機變無方;既有釃酒臨江的恢弘浪漫,又有氣吞山河的雄圖大略。
和陳宮、雲長、郭嘉、典韋、許攸之間的戲份,尤為本人喜愛。
其間,曹公或在怪罪故人遠離自己而去之後卻暗藏款款深情、或運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對所推崇之人才的至愛之情、或因自己深為倚重的屬下的天人兩隔而悲愴不能自已、觀滄海而詠歌、或在故交面前機帶雙敲互鬥心眼,無一不令鄙人大呼孟德真乃至真至偉大丈夫也!對喜愛之人才的那份情真意切,似乎抵擋住了詭詐狠辣帶來的負面印象,惟其如此,方能愛得深沉。
值此,遑論正史中的曹操的外在形象是否如鮑老師這般英明神武,心中的曹操至真至偉至可愛的奸雄形象再次被鮑國安老師的演繹定格。後來者們,再次洗洗睡吧。曹公的可愛、真情、霸氣、魅力四射等等,再難完美詮釋。陳建斌、張豐毅、姜文等雖說也有可取之處,但是,在鄙人心目中,還是遠不如鮑老師的演繹。

劉備

不得不說,孫彥軍老師飾演的劉備把仁德的形象演繹得恰到好處,溫柔端方而不失威嚴,重情重義而不忘大志,對兄弟、對部屬給予極大的信任與愛護,無怪乎惹得曹公羨慕嫉妒恨如雲長這般神人何以對之死心塌地了。

關羽

怎麼說呢,陸老師就是為扮關羽而生的,赤面長髯、卧蠶眉、丹鳳眼、身長九尺,當從書中讀到關公之天神般相貌時,無論想像多少次,最終的形象都會收斂到陸老師扮演的關公形象上,活關公之一說,真非妄言也。忠義之化身,武聖關公,無需多言了。
《新三國》中的於榮光大叔,雖然說比之於甄「關羽」、赤壁中的大叔「關羽」,已經強了不少,但是和陸大叔作比較,還是洗洗睡吧,形神的切合度差得太遠。

張飛

於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並且能讓絕世名將呂布犯怵的大將,放眼三國群英,只此一號;環眼賊一出,誰與爭鋒;當陽橋一吼,震爍千古。
在欣賞其勇猛霸道之餘,鄙人最感動的還是劉關張的兄弟情,古城相會一集,看到翼德不許手下說出二哥名號時,不覺垂淚。
李靖飛老師飾演的張飛,堪稱經典;有新三國中的那位披頭散發、滿嘴大白話胡言亂語的糟粕在後,此版張飛更存心中了。

徐庶

「身在曹營心在漢」「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只是這些典故,徐庶已經成為一段傳奇;外加絕世高才,元直先生無愧天下奇才;牛刀小試,便令捷報頻傳,從而使玄德公產生久旱逢甘霖之感,以至於徐庶縱馬離去時,素來溫厚的玄德公竟要伐盡遮住徐庶去影的樹林;後來的回馬薦諸葛更是點睛之筆,高人必與高人會;只可嘆,元直先生一入曹營,恪守誓言,再不擬一謀、設一計,想來很是凄惶。
翟萬臣把這么一個玄德公窮途末路時所遇之世外奇人演繹得極好,本人十分喜歡。

周瑜

「曲有誤、周郎顧」「與公瑾交、如飲醇酒,不覺自醉」般的美周郎堪稱三國第一完美男人——神仙伉儷、雄才大略、深識玄歌雅意,外有知己之交之主公、內有聰慧的絕世美女小喬,上天眷顧周郎何其多也,上天又何其殘忍也,令周郎英年早逝,如周郎健在,神州天下不知姓甚矣。
這樣一個完美男人,洪宇宙演繹的很好,周郎的嫉妒之心,想來是羅老先生的錯,為更好地突出卧龍先生,故而稍稍委屈了下周郎的完美形象,不過,饒是如此,周郎依然不失巨大魅力。
後來《新三國》中的黃維德同學,其實蠻帥的,但是既然要演美周郎,幹嘛留個小鬍子呢,大煞風景,實在不解;還有《赤壁》中的梁同學,雖然夠大牌,眼神也勾魂攝魄、電力十足,但是總感覺怪怪的,完美周郎不是這樣的。
比較之下,洪宇宙算是最接近周郎形象的了。

當然,在這幾位堪稱完美演繹的珠玉之下,該劇也有一些在鄙人看來的不足之處,比如說,同一角色頻繁演員,像趙雲這么一位堪稱三國另一完美男人竟然由三個人來演,雖然第二位飾演者尚可,不過本人覺得似乎赤壁中胡軍版趙子龍更夠味些,儀表不俗的威猛槍神、白馬將軍;不過試想一下,當年該劇拍攝數年之久,想來更換演員,也可理解了。

D. %9《籃球火》有第二部嗎大結局只是他們三個人聽到戰鼓聲 各自評論最後誰死了 其實最後誰都沒死

伊芙利特之祭 傳說在古羅馬競技場上的戰士當他們不畏懼死亡而奮戰,涉及死亡邊緣時,他們會聽到一中戰鼓聲,而且凡是聽到戰鼓聲的戰士,將不為仇恨而站,不再為勝負而戰,甚至不為自己而戰,有的只有寧死也不停止的鬥志;而這時,他們將會得到超越這世上所有思想邏輯,都無法解釋的終極力量,好像他們的生命奉獻給戰斗神一樣,而這場祭奠, 古羅馬戰士稱為,"伊芙利特之祭"這是一場沒有死亡就無法結束的血祭.

E. 電影南京南京觀後感800字左右

2009-05-01 00:08關於《南京!南京!》我有一些不得不說的話。

從很小的時候起,家裡的長輩就對著我們這些懵懵懂懂的孩童講述戰爭。那時,天真的心縮成一團,不過把那些當作唬人的故事。後來上了學,從課本上那些渲染著淡漠麻木的字里行間,我們看到的是「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侵略戰爭是明治維新的局限性所導致的必然結果」當我嬉笑著把他們念經一般的背下來時,並沒有感覺到歷史這門學科的殘酷。再後來,我看電影讀小說,《辛德勒名單》《說謊者雅各布》《拯救大兵瑞恩》,在一片黑白的背景下,紅衣女孩的屍體曾使我振顫;雅各布堅持到最後的謊言使我難忘;湯姆漢克斯執著的用手槍炸掉的轟炸機使我深思。這些電影讓我壓抑,結尾絢麗的色彩又使我欣喜。他們教會了我尊重生命,也讓我有了一個絕不輕言褻瀆戰爭的習慣,這個習慣讓我帶到了陸川的《南京南京》里。

說實話,我看這部電影本身視為了一個人——劉燁,但是當時間軸先前走,劇情鋪陳開來時我早就忘了劉燁了。我感覺那些黑白的絕望正在將我淹沒,思維中那些玩榮譽勛章游戲戰爭的畫面就像石頭一樣縛住我的腳往下沉。我看見戰士無法保護自己的百姓而永不瞑目,我看見裸露的隨意丟棄的女人的屍體,我看見孩子們黑白分明的眼睛,我看見那些像羊羔一樣驚恐的對侵略者舉起稚嫩小手的孩子,我看見對著無助的女人下跪的德國人……我看見日本軍官在浸透了無辜冤魂的水裡洗澡,我看見日本人把女人像自動售貨機一樣異想天開的標上時間和價碼,我看見他們在爆炸的釘滿他們同類的教堂前歡呼,我看見他們在活埋的已經死去的人們的沙土上跳舞,我看見頭顱取代了彩燈作為了慶典的裝飾品,而他們也在懷念自己的家鄉、和家鄉的女人上床、喝家鄉的清酒。我憐憫這些可憐的惡魔,不知他們是否聽見「中國萬歲,中國不會亡。」

說實話,在多少次爆發眼淚後,我早已精疲力竭,但我還是想說點什麼,即使語無倫次,即使沒有論點、分論點、沒有華麗的開篇和結尾,我還是要說,當高圓圓說那些孩子可以有過冬的棉衣和食物時,當那個燙頭發、抹口紅,在千萬萬人受著苦難仍能把自己打扮得風情萬種的妓女從人群中走出來時,當那些視名節重於生命的女孩子對著殘殺自己父母兄弟的人打開自己的腿時,當那個說著「朋友」和「我是良民」的知識分子看見自己稚嫩的女童被朋友扔下樓時,當那個有情的軍人一槍斃了那個風中殘燭般會唱戲的姑娘而不是繼續凌辱她時說「她真漂亮,但她活著還不如死了」時,當…….我都無疑一次次的涕泗橫流,但是我笑了,我對著屏幕說,你看見了么?苦難的中國人死了,有良知的日本人角川死了,帶著花朵燦爛的笑著的孩子他也會死的,但是,聽聽我的心跳聲吧,是不是比你們的戰鼓美妙多了?藏在這里的是希望!是民族的脈搏!在那鼓動著黑白色旗幟的背景下,在那片肆無忌憚的長滿野花和白楊樹的鄉間的田野里,侵略者們,試試奪走沾滿我們鮮血的土地!於是我感到圓滿了,從未出現過彩色的膠片開始倒影天空和美麗的世界的顏色。

F. 指環王3影評以蒙太奇技巧為主

1、剪輯(蒙太奇)——
代表型電影:《木蘭花》《天生殺人狂》《黑版暗中的舞者》權《東京物語》《天堂異客》
體現:體現什麼?無非是電影特點,這個建議lz看完電影去做具體個人體會塞。
2、色彩——
《英雄》《指環王3》記得黑擇明有電影的色彩是非常出名的,不過他的電影我沒看過幾部。
它們的成功就是證明,觀眾走出影院,必須會說色彩真的很美。
3、電影結構——
《他人之顏》《落水狗》《低俗小說》
電影結構對於一般人來說是個比較隱晦的話題,不同尋常的電影的結構給人們帶來了觀看時的更多的趣味性以及最重要的是新鮮感,給於明顯的與其他電影的區別感。
4、人物關系——
《美國麗人》
比較愛揣摩的人比較喜歡的電影類型,其復雜、簡單、微妙、富有趣味性的人物關系給觀眾帶來了更多的思考與想像。
再有的藝術特性還有光影、內外景、旁白、台詞、往返、長鏡頭、一鏡到底、景深鏡頭、劇情、道具的運用與代表意義、背景、音樂、音效、電影畫面結構(構圖)(《戰鼓》美國)、不同膠片的運用(《愛情是狗娘》)、畫面貞數(《變態嫖客》)等就不過多的一一列舉了塞。
我以前總結一部電影的好壞在於電影以及你對其節奏的把握塞。

G. 寫一篇電影賞析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著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致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准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二、「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系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系,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挨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三、要聯系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夥伴》,我讓學生說說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裡?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為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說,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為自己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說,他為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為「紅花少年」。認為老師、同學們偏心。看了《四個小夥伴》後,他和四個小夥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看了《林則徐》後,學生認為無法聯系實際,我就這樣啟發學生:你看後印象最深的是哪個鏡頭?有的說林則徐帶領官兵虎門銷煙的鏡頭,大展中國人的志氣;有的說,當時的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給我教育最深;有的說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鴉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們。然後我再要求學生用比較法,針對現今社會,看是否有類似於林則徐這樣有民族氣節或與此相反的人。什麼東西給現今人們帶來精神和身體摧殘?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樣,學生馬上想到了電視上披露有的海關把關不嚴,讓一些走私物品進入中國,有的想到了社會上的吸毒現象和不健康的游樂場所,同學們暢所欲語,彷彿一下子有話可寫了,一個同學在《觀林則徐有感》一文中這樣寫到:「……在18世紀,鴉片使我們國敗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紀的今天,吸毒的現象又有抬頭,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們青少年一定要認識它的危害,如發現吸毒、販毒現象要立即向公安機關報告,同時希望我們的海關把住家門,不讓毒品再次蔓延。
觀後感範文
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觀《長江七號》有感
不久前,我觀看了電影《長江7號》。這部電影講述一個名叫周小狄的單親孩子,他的爸爸窮困潦倒。但為了讓小狄長大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爸爸舉債把小狄送進了貴族學校讀書。一天,小狄的爸爸在工地發生意外去世了。小狄聽到消息後十分傷心,也十分後悔沒有聽爸爸的話。但這時奇跡發生了,小狄爸爸送給小狄的玩具——「長江七號」發揮了它身上的特異功能,用自己的生命換回了小狄爸爸的生命。
整部影片所描述的故事雖然簡單,但發人深思。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小狄爸爸經常對小狄說的一句話:「我們不去偷,不去搶,要努力讀書,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它使我想起了以前聽過的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家人,一家比較富,另一家比較窮。他們各自都生有一個小女孩。富家的小女孩自以為家庭環境好,從小就不愛讀書,還看不起窮家的女孩。而窮家的女孩卻很爭氣,讀書非常刻苦,學習成績經常名列前茅。後來那位富家小女孩,由於從小不好好學習,最終一事無成。而那位窮家的小女孩,由於從小就用功學習,終於成就一番大事業,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那天晚上我想了好多好多,久久不能入睡。對比小狄,我們是多麼幸福啊,有吃,有穿,還有玩。個個都是家裡的「小皇帝」,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他們對我們多疼愛啊。但我們又是怎麼做的呢?我們中有好多同學身在福中不知福,沒有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有的成天看電視,玩游戲,沒有認真寫作業;有的上課不認真聽講,腦子總在東想西想,老師提問時答非所問;有的搞衛生時經常偷懶,不幹活,在家裡也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有的只想著自己,一點都不考慮別人,一味任性妄為,甚至在外面干壞事。如果這樣的話,長大後還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嗎?
我們都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希望寄託在我們的身上。在此,我呼籲廣大學生,從現在起我們就要努力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長大後才能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同時我也希望廣大家長都能像小狄的爸爸一樣重視教育孩子,讓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老師評語:作者在概括電影情節的基礎上,圍繞「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句話展開論述。作者列舉典型例子進行論證,並呼籲青少年要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長大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
《見龍卸甲》觀後感
人生就象一個圈,一個老天爺畫好的圈,從起點繞一個圈後又會回到起點,這是趙子龍最後一戰也是第二次被困鳳鳴山時悟出的人生哲理。第一次被困鳳鳴山子龍披上了甲,一戰成名,從此成了常勝將軍,第二次被困時身心俱疲的子龍卸去了甲,人生就在這一披一卸之中畫了個圈。
時勢造英雄,英雄只是老天爺手中的棋子。從趙子龍與羅平安最後一次對話中可以看到了他內心的疲憊,這疲憊是因為有甲在身,主公的信任是甲、常勝將軍之名是甲、建功立業之念是甲,子龍雖早有卸甲之念,連年征戰的時局卻容不得他卸甲,也不知道該如何去卸。最後在鳳鳴山與後一輩的曹嬰一戰中,子龍終於悟到了自己只是諸葛亮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枚已經老得可以棄去的棋子,而這一切都是人生定數。明白了這一點後,他終於可以不僅卸下身上的甲,更重要的是可以卸去心中的甲了,這甲雖卸得晚了一點、悲壯了一點,但可以讓子龍在人生最後時刻很從容,無所負擔。上馬提槍,單人單騎,沖向的不僅僅是敵陣,也是奔向長久失去真我的精神家園。
不知道羅平安在給子龍卸甲後有沒有領悟到這一些,我想他在敲響最後一次戰鼓時應該是明白了。而年輕的曹嬰此戰之後一定也會與初時的子龍一樣給自己披上了一件難以卸去的甲,不知以後能否象子龍一樣領悟到,不光是她,就算是她的爺爺曹操以及諸葛亮等人都只是滾滾歷史車輪上鑲嵌的一枚棋子。
甲可以帶來尊嚴,可以吸引人的眼球,世人只知披甲之後的威風凜凜,卻又有多少人知道披甲容易卸甲難呢。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用心靈贏得心靈---《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放牛班的春天》所講述的是著名的指揮家因為母親的葬禮,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遇到了童年的同學,一本馬修老師的特別日記,打開了一段塵封了50年的記憶。這位優雅老人的童年記憶和一座名叫「池塘之底」的少年教養院聯系在了一起,音樂家原來曾經是一位問題少年,故事就從這里開始。其貌不揚,人過中年的失業音樂家,在「池塘之底」少年教養院成了代課的馬修老師,人生的不得意似乎在這個陰森如同監牢的地方更加沒了希望,暴戾的校長,冷漠的老師,調皮得無可救葯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遠不斷的犯錯與懲罰。工作的第一天馬修老師感到了害怕,善良的「神父」因為學生的惡作劇而頭破血流,前任老師因為忍無可忍而匆忙離去,馬修的第一堂課就因為學生的哄鬧,招來了校長的「咆哮」,但也就在馬修老師的第一堂課上,這群從來不知道理解與同情的學生,第一次沒有因為犯錯而被關禁閉,第一次知道了做錯了事可以用負責任的方式彌補。就這樣在磕磕絆絆的一天又一天中,馬修老師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樂,一點一滴的改變了這個地獄般的「池塘之底」,這群幾乎被人們放棄的壞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籟的歌聲,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歡樂與希望。馬修老師雖然最終被可惡、勢力的校長辭退,可孩子們用馬修了老師教給他們的歌,用寫著祝福與感謝的紙飛機送別了這個拯救過他們靈魂的人……這是一部美好的電影,當滿天飛舞的紙飛機,在暖陽中飛翔,當可愛的小佩比諾拎著行李奔過來和老師一起走時,我禁不住眼眶濕潤了,雖然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藝電影,但它卻引發了我對我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思考:
要尊重、關愛每一位學生。正如母親不會因為孩子的美醜存在偏袒和私心一樣,做為老師,雖然一個班級幾十個孩子,他們的家庭環境、先天素質與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視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熱愛每一個學生。老師的愛應該是一種博愛,愛你的每一位學生,關心他們的身體,關心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的學習,關心他們的思想。誰都知道,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擬的,一句鼓勵,可以讓學生感到無比的激動和自豪,天下的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那麼老師也應該讓學生看到自己點滴的進步,體驗進步成長的快樂,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要像母親一樣容忍孩子一次次地「舊病復發」,要像母親一樣善於發現孩子們的長處,充分肯定他的點滴進步,對他們的長處要「小題大做、無限誇張」,永遠不說「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嗇地說:「嗨,你真棒。」讓孩子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決不能因為一點過失而讓孩子在指責聲中自卑地抬不起頭來。對於所謂的「差生」,更要給一點偏愛,傾注愛心、熱情和期望,對他們取得的點滴成績,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每個學生都能自豪地說出「我能行」。
親其師,信其道。有一句名言叫"蹲下來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來和孩子保持一樣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問題、看世界,這樣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動地創造更充裕的時間和空間去了解、剖析、關愛孩子,為孩子提供最適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間的平等,更應是教育者和孩子間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間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礎。在教育學生時,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在融洽的師生情感中,學生才會把老師的批評看作是對自己的愛護,把表揚看作是對自己的鼓勵。從而引起情感的共鳴,自覺把道德要求和行為規范轉化為自己的心理定勢和良好的習慣,收到「親其師,信其道,受其術」的效果。不要老是擺著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來威懾學生,以維護自己「神聖」的地位,用真誠的情感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富於同情心,就會受到學生的愛戴,就能溝通師生之間的心靈,學生就會親近教師,從而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信任的橋梁。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同孩子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兒童他們怎樣穿戴,怎樣對待朋友和敵人,怎樣笑,……這一切對兒童有重要意義。」可見,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須做到。身教重於言教,教師對學生講十次道理所產生的正面影響也抵不上一次反面行為對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來的大。如果要求學生不亂插嘴,那老師就不應粗暴地打斷學生的話;要求學生隨手撿起地上的廢紙,難道老師就不能也彎彎腰嗎?
要懂得教育的藝術。教師正確的評價,恰當地動用表揚與批評,是激勵學生進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確的運用表揚與批評,可以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激發其上進心、自尊心、榮辱感和集體主義精神等。然而,不正確的表揚與批評,則會使學生或是盲目驕傲,或是灰心失望、喪失信心。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只憑一句贊美的話,我就可以活上兩個月」。成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孩子呢。後進生是教師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大難題,他們要想得到表揚是難上加難。對於他們來說,更容易的是自暴自棄。對待他們,教師更應以全身心的愛去感染他們,激發他們的進取心。一位大作家說過:「人人都是天才。」每個人身上都有閃光點,後進生也不例外。做為教師則應努力發現後進生的閃光點,樹立他們的自信心。
我們面對的是幾十顆純真、無瑕的心靈,面對的是幾十個復雜多變的內心世界,只有深切的關愛,真心的尊重,身正為范,才能使孩子的心靈與教師的心靈相融。
-_-! 0分! 大方點啦!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