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半影評
Ⅰ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影評
應該是想塑來造一個為愛而墮落自的女孩,迷失了自己。
王耀最後不也是用死來證明他愛麗川的么。
愛情,也許不是這么好懂得的,麗川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未嘗不是一種解脫。
也許她到死也沒能知道王耀是否愛自己。
可是她在這條路上已經經歷的很多,也看透了很多。
這部影片,也許更真實的描述了一個社會的現實吧。
Ⅱ 求一部電影的影評,什麼電影都行。
有陣子不看片了,杜琪峰的那個新的探也沒看,沒興趣。偶爾在CCTV6會看一會兒,有啥看啥,常有片子會讓人一個恍惚,比方前幾天看到的一個叫做《大片》,真的不知道他們在干什麼。
香港有一類B級片,能叫做話題片,就是針對社會上的某種爭議的現象,或者某起熱門的案件,拍一個應景的片子賣錢。這類片往往會套在熟口熟面的類型故事裡,不需要多麼深刻,能形成噱頭,供觀者一看一議就算。王晶、林嶺東、邱禮濤等人都是此中好手。
做類型故事不復雜,成本卡司有無需高,自帶噱頭的宣傳屬性,是賺快錢的優選。事實上,港片衰落,近幾年繼承衣缽的韓片,也是大拍真實案件改編的片子。
說到此,《全民目擊》的段位大概也能知道了,這不是一部製作水準非常高的片子,但這是未來在中國銀幕上會非常頻繁出現的片種。基本上,《全民目擊》是個樣板片,它不優秀,但是它不雷,不扮傻扮殘。——這在今時,算得上是贊美。
戲院外的人,能參與噱頭的部分,微博上應該有了不少李某人相關的段子了吧?戲院里的人,能看到國產片演員每一個層次的表演。《全民目擊》的重頭,是唇槍舌劍的庭審交鋒,片中幾乎所有的重要沖突,都是人物的言語交戰。假如說此類電影的外沿要靠噱頭話題,那麼電影本身的娛樂性八成都指望演員的表演。
這是一部完全靠演員撐的戲。
孫紅雷當然是合格的類型片演員,所謂時勢造英雄,「合格」兩個字,已是最高的贊美,因為在內地的演員中,除了他,我想不到第二個中生代。孫的表演情緒化、浮誇、有攻擊性、很動物,其實是非常香港的表演方式。有時,我不太能理解港片影迷對他的反感,不帶偏見地看,他正是香港演員在今時的內地,不做第二人想的港派演員代表。在《全民目擊》這樣一部靠演員撐的戲里,加上票房、表演兩個維度,幾乎沒有哪位一線中生代能代替他。
郭富城就仍是中規中矩,很難想像,如今他能成為如此實惠的類型片演員,不會出彩但也不讓你失望,不搶眼但也不拖後腿。真是世事弄人,至少我沒想到,《父子》之後甩開偶像包袱的郭富城,能成為一個演員。
除開他二位,以及不需要有什麼作為的花瓶佟麗婭,余男、鄧家佳、趙立新、陳思成等人,就集體為大家示範了如何奉獻出一部國產爛片級別的表演。余男那個本該驚艷的亮相之前,簡直為她鋪墊到露骨,結果咧,她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哦她沒表情),都沒給到力。前戲撩撥了半天,掏出一半就射了,這很要命,因為這直接影響了「摧毀司機的心理」的故事能否成立。趙立新的那種尷尬,是讓觀者都會感到的難堪,逗哏的冷了場,捧哏的補鍋乏力,只能「嗯啊嗨是」的窮對付。
但要說,在國產片里這些都是能忍的,因為鄧家佳的糟糕表演,才是毀滅性的。在孫紅雷出場後,我簡單數了一下她做了多少小動作,有嘟嘴,歪頭,咧嘴,眨眼睛、搓鼻子、挺身體……頻繁而又格格不入的賣萌小動作,是想要搶戲的糟糕配角的通病,但是能到這個程度,問題就不在演員了,而是導演。我很難想像導演在反復地看到此一段落時,他到底在想什麼,但我完全能想像觀眾的那種被挑釁、被侮辱的感受。
有你們,孫紅雷在我心中的形象,又升華了。
Ⅲ 關於恐怖電影《閃靈》的影評或是解析,要比較詳細的。
《閃靈》這部電影,堪稱是恐怖片中的經典之作。它沒有特別恐怖的鏡頭,可是看完依舊會讓你覺得恐怖。第一遍你可能看不懂,但是絕對值得你看很多遍,而它真正恐怖的地方,就在於你多刷之後的“後勁兒”。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和製作手段,也算是開創了恐怖懸疑電影一個新時代,讓恐怖片有了不同的篇章。
3、鏡頭和劇情這部電影最經典的地方,還是導演對鏡頭的運用和對劇情的把控。整個電影幾乎沒有恐怖的地方,全是靠著鏡頭來製造的驚悚感。而劇情的反轉也很多,在最初我們根本無法想像,男主就是最後黑化的人。
Ⅳ 電影激戰影評3000字
從敘事技巧看,《激戰》並不完美,但我願意給它滿分。我幾乎每個月都會去影院欣賞電影,也經常被逗樂到,煽情到,震撼到,但忘了已經有多久,我沒有對著一部電影忘情的大笑,歡呼,於心不忍,滿懷振奮,黯然神傷,熱淚盈眶……《激戰》甚至讓我萌生出了影院就去旁邊健身房辦張卡的沖動。導演林超賢以槍戰片聞名,這次他不用一顆子彈半點煙火,只用一記記朴實的拳頭,就捶打遍我內心每一個柔軟的角落。我像被MMA高手擊中,通體震顫,癱軟在座位上,咬咬牙,擠出力氣,向著銀幕豎起一個大拇指。
故事圍繞一對師徒拳手挑戰綜合格鬥展開。張家輝的角色是個典型的香港市井老油子,昔日光輝拳王,如今悲催欠債王,其人刀子嘴豆腐心,人如外號的愛犯賤,甭管眼角的魚尾紋里藏了多少辛酸苦楚喜怒哀樂,愣是死不外露,求人辦事語帶調侃,承認錯誤時不情不願,安慰起人來也帶著教訓的口吻,放不下拳王的尊嚴,還差點和大媽對罵起來,那一聲聲的對不起,即使面對萌態可掬的小蘿莉,即使在空無一人的屋頂,也要經過了多少心理掙扎才能出口啊。彭於晏《洛奇》和《百萬美元寶貝》各佔一半,上擂台只為證明人生價值,輸贏並無所謂,因為有目標,無牽掛,所以能全力以赴,打歪鼻子,折斷脖子在所不惜,甚至還想學脫臼那一手絕活,端的是肯受虐者事竟成。兩人鬥嘴的好看程度不亞於肉搏,基情澎湃,火花四射,爭貧比賤精彩紛呈,每每在不經意間拂過我的笑穴。
師徒兩人在片中大炫肌肉,貨真價實毫無PS痕跡,戲里戲外都吃盡苦頭。尤其張家輝,40好幾的年紀硬磨出那一身鋼筋鐵骨,拼搏精神比片中角色更甚。影片對於格鬥的描寫最大程度貼近現實,例行公事的訓練過程蒙太奇,全面細致的展示了多種力量、敏捷、體能的訓練手段,那齜牙咧嘴、青筋暴突的畫面,光是看看就足夠叫人咂舌,驚呼拳手不是好當的。互聯網上有人鄙視擂台搏擊,認為街頭格鬥才是王道,無需搏擊手出言糾正,單是《激戰》中的訓練強度,就足夠讓他們改變成見。張家輝以一敵眾打流氓,充分呈現業余和專業實力的巨大差距,是現實再現。
幾場擂台大戰沒有因追求視覺而偏離MMA搏擊的本真面貌,外行看來帶些戲耍意味的鎖技過招,都得到完整細膩的呈現。綜合擂台上的強弱並非一目瞭然,選手心態、經驗、體型,力量,拳法,步法,腿法,鎖技的優勢和劣勢可以互相轉化,互相彌補,上下風也會發生戲劇性的起伏轉換,令比賽充滿意想不到的變數。兩主持人的解說雖只寥寥數語,卻總能點中關鍵,也在無形中強化了懸念。雖然出一腿就要挨一拳的設定未免失之簡單,但連場搏命的攻防戰術,已足夠叫人看的不亦樂乎。
影片很勵志,但絕非老調重彈意志必勝、精神超越物質的熱血雞湯。彭於晏訓練時間短,經驗不夠,與對手存在技術和力量的差距,果真沒能爆發小宇宙。張家輝創造奇跡,靠的是經驗充足,速戰速決,若是持久戰還能取勝,就不可思議了。扭轉敗局的關鍵一招,固然是戲劇驚奇,仍足夠讓人熱血沸騰的握緊拳頭,眼角含淚,然後,精心抖出的包袱又讓人撲哧笑出了聲。鑒於地面技動作觀賞性不夠,影片採用燃情音樂和選手痛苦表情填補張力,回合倒計時總藏在畫面外,省去了老套的緊張,換來幾個意外驚喜。
從片長來看,格鬥場面並不多,張家輝和一個單親家庭的感情聯接占據了相當多篇幅,這部分並沒有淪為打鬥間歇的湊戲,否則影片大可不必拍兩小時這么多。這個臨時家庭演「話劇」,切月餅,修房子,其樂融融間,伴著女聲版寂靜之聲的淺淺吟唱,令人心頭升騰起溫婉眷念。張家輝騎摩托車載著梅婷,在清風細雨里緩緩穿過街道,本來極可能流俗的悶場,因安插的恰到好處,也輕輕叩動了我的心扉。彭於晏與父親的幾場戲也是如此。這些溫情脈脈與格鬥無關,但它們讓我們了解到,錚錚硬漢們到底為了什麼而奮斗。
《激戰》不是大團圓的勵志片,情緒不穩定的母親終究要進精神病院,有犯罪記錄的老好人終究無法得到監護權,從絕境中站起的前富二代也並沒有和女孩確立戀情,但就像烏雲散盡前露出的那抹金邊,一切都折射著滿滿的希望。人生就像擂台,不打就不會輸,但你會在老去時懊悔什麼記憶都沒留下,一旦上台,你總會跌倒,但只要重新站起,繼續向著命運揮出一通又一通眼花繚亂的組合拳,你會證明留下的汗,灑出的血,歪掉的鼻子和脫臼的手臂,會是你此生最輝煌的獎賞。
Ⅳ 千與千尋的影評
關於故事的場景結構
在以往影片中 宮崎駿的情景設置只為了一個目的達到建構一種作者所想像的美麗空間,大多是森林,例如風之谷中的森林,普拉達的自然景觀,龍貓居住的大樹和鄉村美景等。畫面上森林佔了很大的比例,色彩上以綠色、藍色為主,分多層次展開,製造了一種視覺效果,從而激起相應的心靈感應。
《千與千尋》中則大膽地起用了現代都市背景,同時故事的主要部分不再是在森林,而是安排在一個日本古時期的澡堂。雖然說該片在影像技術方面有突破,是首次以全數碼製作的動畫電影,在畫面、色彩、音響上更具細膩感和層次感,但片中的場景不僅僅只是為了達到一個視聽上的超越,而是有了較前期更深的用意,一方面藉此場景表現日本民族傳統文化,本土觀念更易回歸,另一方面,場景本身有其寓意,千尋在這個場景中成長與洗練,不僅是對人身體的洗禮,更重要的是對人類靈魂的洗禮 。
宮崎駿談《千與千尋》表達的理念
《千與千尋》敘述了千尋的一個生活小片段,講述她在面對困難時,如何逐漸釋放自己的潛能,克服困境。這正是我要我那些小朋友學習的。這故事也令人聯想到現實社會中,一個初出茅廬的女孩進入一間大機構做事的情形。面對陌生的環境,冷漠的人事,這女孩要付出相當的努力,發掘內在的潛能,克服種種挑戰,方可建立一片立足之地。現實世界裡的人事,是如斯復雜!是非黑白,往往很難界定。正如故事裡的湯婆婆,看似是個壞人,但背後卻也有她辛酸的一面。
編輯本段【電影評價】
關於千尋與小千
「忘了名字就回不去了」——白龍
湯屋在影片中被比喻為充滿誘惑、慾望、嫉妒和排擠的現實社會,千尋其實是一個剛剛從象牙塔中走出的女孩,名字在這里其實指的是人最初的價值觀。
初到湯屋,「千尋」被改成了「小千」,象徵了初入職場人原有的價值、底線會受環境影響改變。
記住名字就是把握住自己最初的原則。
忘了名字就是忘了自己的原則,被環境改變著。
回不去指失去了自我,找不到最初的理想,偏離了航線。
1:影片中的湯屋被比喻成現實社會,雖充滿骯臟與混亂,卻也能讓我們在當中找到生命的真善美。
2:千與千尋是主人公在兩個世界的不同名字。喻示著兩個不同性格的千尋。現實中,她懶惰,厭學,膽小;在另一個世界中,她堅強,勇敢,激發出無限潛力。
3:影片中的河神形象一直是大家所討論的話題——為什麼河神是那麼骯臟,渾身充滿垃圾,以至於被誤認為腐爛神。而最後卻是千這個小女孩凈化了他?也許,這正象徵著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對江河的污染,而要千尋去凈化他,也是說明人類所造成的結果,需要人類自己來解決。
《千與千尋》是日本著名動畫大師宮崎駿獻給曾經有過10歲和即將進入10歲的觀眾的一部影片,它以現代的日本社會作為舞台,講述了10歲的小女孩千尋為了拯救雙親,在神靈世界中經歷了友愛、成長、修行的冒險過程後,終於回到了人類世界的故事。
佛教說,入世的生活是物質的、感情的、人群的生活,《千與千尋》正是藉由小女孩千尋的經歷,在積極探索一條入世的道路。千尋由一個物質世界跌入一個對於她來說全然陌生和充滿著困境的神靈的世界,「回歸」將是一切努力的終極目標,取勝的魔法只有一句話——「為了他人而做一件事」,不屈的千尋最終發現了自身存在的意義,她於是努力以成長的主題去實現自己對世界的懷疑與期待。
「在萬物重生的早晨,來到靜寂無聲的窗前,一切歸零之後漸漸充實,不再去追尋海的彼岸,耀眼的寶物一直就在這里,在我身上就可以發現。」
宮崎駿沒有迪斯尼那麼花哨,他甚至有些落伍,直到現在,他還堅持用手工繪畫而不是電腦繪圖來完成自己的卡通片。但他懂得一部卡通片,或者說是一部電影,用什麼去打動別人,這就是人文。所以,宮崎駿筆下的形象是一個個人,而不是一個個沒有知覺的卡通。
電影的力量在於動人,卡通的力量在於純真,宮崎駿掌握了這些力量,他取得了理所當然的勝利。——《新聞晚報》
「這是一個沒有武器和超能力打鬥的冒險故事,它描述的不是正義和邪惡的斗爭,而是在善惡交錯的社會里如何生存。學習人類的友愛,發揮人本身的智慧,最終千尋回到了人類社會,但這並非因為她徹底打敗了惡勢力,而是由於她挖掘出了自身蘊涵的生命力的緣故。現在的日本社會越來越曖昧,好惡難辨,用動畫世界裡的人物來講述生活的理由和力量,這就是我製作電影時所考慮的。」——本片導演 宮崎駿
《哈利·波特》和《千與千尋》都是很流行的幻想文學作品,都很受歡迎,但從想像力這點來看,前者不如後者。日本漫畫家宮崎駿的《千與千尋》非常好,把孩童時期的想像力都發揮出來了。如果比較兩部作品,可用搭積木來做比,有一堆各色的積木,《哈利·波特》很好地使用這些積木搭了一座非常好的建築物,而《千與千尋》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創造了另一套積木。——評論人 楊鵬
宮崎駿的許多影片被稱為「成人童話」是有根據的,他的影片是對社會、人生的一種深遠層面的思考,雖然他本人一直保持著對少年題材的特有的偏愛,但也不可避免地從成人視角出發,例如《紅豬》是作者自傳性的作品,《風之谷》、《天空之城》、《幽靈公主》等都是面對一個生死存亡的話題,都旨在給現實中盲目著破壞平衡的人們一個啟示(特別《幽靈公主》MPAA給它分級是PG-13,即不適合13歲以下的觀眾觀看)。 宮崎駿也絕不是要將動畫變成為成人的專利,《千與千尋》就是他為孩子們所做的一部影片,他從千尋的視角出發去看世界,千尋的想和做,宮崎駿都完全依照兒童的思維進行,這就使小觀眾們對影片多了一絲認同,少了一絲間離效果。
遷往新家的途中,10歲的小女孩千尋和父母無意中撞入了一座隱藏在山林深處的奇怪小鎮,空盪盪的街道邊,店鋪一家連著一家。在路邊的小吃店裡,熱氣騰騰的食物讓千尋的父母忍不住大吃起來,然而千尋卻注意到這個地方真的是一個人影也看不到,這一切背後一定藏著巨大的秘密!它是什麼呢10歲的小女孩千尋又會遭遇怎樣的冒險呢?這就是日本動畫大師宮崎峻的最新大作《千與千尋的隱秘》要為我們講述的故事。
源於食物的慾望,父母觸犯了規條而被變成了豬———這是宮崎峻一個典型的情節,一個絕妙的黑色幽默。才10歲的女孩千尋被迫在幻境之城的神仙浴場里討生活,突然面對人生的窘境,千尋根本無法選擇,但在艱苦的勞動中,柔弱的千尋發現了那沉睡在她內心的力量,也第一次真正地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愛。終於她要出發去解救陷入詛咒的父母和她所愛的人。
有點離奇,有點黑色的幽默,卻又充滿了厚重的哲理和動人的溫情,這就是宮崎峻動畫的魅力。
3年前宮崎峻在創作另一部著名的動畫大片《幽靈公主》時,就得了嚴重的手疾,年紀已過半百的他是忍著傷痛完成了那部讓人回味深遠的動畫的,在《幽靈公主》的首映試上,宮崎峻早就宣布從此封筆。可3年之後,這位60多歲的老人終於還是忍不住重出江湖。而且一出手就是這部製作極其精良的動畫巨作———《千與千尋》,它不僅在今年2月拿下柏林金熊獎,更在日本國內突破了《泰坦尼克號》創下的票房紀錄。這是不是讓人不可思議?
原只是為了孩子創作的此片,《千與千尋》卻讓更多的大人醒悟到已經失去的純真與熱情。
和宮崎峻過去的作品一樣,這部《千與千尋》保持了他一貫的畫風,水彩畫出的風景透著靈氣和清新,精細的建築描繪中又藏著天馬行空般的想像力,線條簡單的卡通形象又不失單純與可愛,這些都讓你很容易就分辨出宮崎峻特有的風格。
當你走進宮崎峻的世界,你彷彿遠離了世俗的人生,這里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被賦予了靈性:可愛好玩的運煤螞蟻、有八隻腳的鍋爐老頭、外表冷峻內心熱烈的小白、橫蠻的女巫湯婆婆和她那胖得無法移動的寶貝兒子、脆弱可笑的無臉人,甚至那巨大的神仙浴場也像是一個有著生命的巨蟲,還有那被大海包圍的車站又通向何方?
然而這也是一個現實的世界,這里上演著所有人生的悲喜劇。它不是簡單的教化,不是簡單的善與惡的對決,所有的故事、沖突的都源於人的內心,是對自我的艱苦尋找。
本人意見:千尋里沒有好人與壞人之分,每個人都只是有著滄桑的過去的平凡人,而千尋就因他記住了最初的自己而變的不平凡,人性的光輝在影片中得到充分顯示
參考資料:網路
Ⅵ 電影硬漢的影評
編導考試不太了解,希望不要誤人子弟,僅供參考!
主人公硬漢是一名退役軍人,性格單純,不善言語以至於感覺語言功能明顯不夠完善,但是,他的信念是堅定的,情感是質朴的,頗有些阿甘的特質。硬漢不懂得社會上暗藏的各種潛規則,不懂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藝術,當然更不懂得為了自己私慾的滿足去變通處理或者是違心地做事。他的單純,近乎純凈,內心世界裡沒有一絲污穢,他融入不了這個社會,很難找到自己的工作,只能和一名語言功能障礙的孩子一起分享生活的快樂。即使這樣,他的生活看上去很知足,沒有絲毫幽怨,臉上時常洋溢著常人少有的滿足和幸福。
硬漢曾經是一名海軍戰士,脫去軍裝依然保留了軍人本色。軍人,視人民利益如天。因此,他可以抓小偷被打的鼻青臉腫,可以為讓其重新做人對其教訓而不傷害,可以在犯罪現場隻身勇斗歹徒,他不知道這不是他的責任,不是他的義務,他完全可以袖手旁觀就像他搏鬥時站在一邊的那些冷漠的看客,即使他為此做出犧牲,流血流汗,也沒有人為其頒發勛章。這正是硬漢的人格最為光輝的地方,把自己的信念深刻地嵌入到思想和血液中,把自己的信仰堅定地貫徹到行動和實踐中。用硬漢自己的話說:「有一種力量專為消滅邪惡而存在,那就是我。」
硬漢有時並不表現為外在的剛強,面對邂逅的兒女私情一樣在心中盪起漣漪。那個掛在胸前的水壺成為不可缺失的物品,其中寄託了自己純潔的情感,所以即便在他身體受到傷害的時候也不會放棄。這樣的人在生活中多是被人敬佩和青睞,但是讓一個女性託付一生,恐怕多是在猶豫中權衡徘徊,原因則是對生活現實給予了太多的考慮,畢竟我們的社會生活並不是理想化的。
硬漢,一身正氣,俠骨柔腸,信念堅定矢志不渝。但願我們的生活中多些這樣的人,從而讓邪惡遠離我們的生活。讓影像中的硬漢催生現實中的英雄,我想這是電影《硬漢》的真正意義。
Ⅶ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影評
王耀和麗川原本是兩個世界的人,然而感情真正的出現,也許就在那電光火石的兩眸相望。隨著兩人的感情升溫,彼此都陷入了感情的泥沼。王耀在片中對麗川說,自己是一個很沒有安全感的人。正是沒有安全感,所以他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能給麗川,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明天會是怎樣。他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去傷害麗川,希望麗川自己能夠知難而退。其實王耀又何嘗不是痛苦的呢,看著自己心愛的女人和最好的朋友結婚,不是因為狠心和變態。而是他覺得,也許自己的朋友能夠帶給麗川幸福。
對於一個遊走在社會邊緣的人,感情就是一件奢侈品。不管麗川如何的義無反顧,王耀都無法敞開自己的心扉。他之所以會在出獄之後去找麗川,正是因為他知道了自己已經有條件開始新的生活。他對麗川的母親說,我和法律的帳清了,可是我和麗川的事還沒完,那是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未來已經開始變得有希望。但是事情就是這么的不遂人願。麗川走了,帶著對王耀深深的愛和悠悠的怨,離開了這個世界。麗川對王耀的感情,從熾熱蛻變到不甘心。也許她只是不懂,為什麼這個男人要對自己那麼狠心。也許她什麼都明白了,但是已經沒有信心再這樣下去了。嫁給別人,原本是自己最後的賭注,當她發現自己已經滿盤皆輸的那一刻,她決定將自己對愛的執著永遠的保存在最後一刻,這就是他對王耀愛的箴言。
片子結束之後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最後那個小孩數到107就跑開了,後來我想到了,那是因為佛經里108是最吉祥,最完美的數字。就連佛珠都是108顆。因為108這三位數,是三的完美倍數,其組成部分加起來等於九,而九又是三的三倍,而三這個數字就代表了至高的平衡。王耀和麗川的感情,正是差那麼一點點,就會圓滿。
看似骯臟混亂
但卻愛的真切
當一種感情由愛轉化為不甘心
那就失去了最初的本意
剩下的只有憤慨
很多時候
有些東西根本不需要一個答案
苦苦追尋的答案
其實對於自己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心中最真實的感受
報復
究竟是對愛人的懲罰
還是對自己的折磨
想要愛的轟轟烈烈就要有拋下一切的決心
但是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做得到
愛的火焰被海水撲滅
海水同時也被愛的火焰所灼傷
最終兩敗俱傷
也許
這就是愛情的兩面性
說你愛我
假的也行
因為
我愛你
Ⅷ 伊朗電影《黑板》影評
這是一部以悲劇收場的電影,也可以說是老師的悲哀。當無法繼續生存下去時,影片中的老師只能把知識當商品來出售換取食物。但戰爭年代人們能活下去都不錯了,所以影片中的老師很難招到學生。這部電影以黑板為名,影片中也多次著重刻畫著黑板除了可以寫字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用途。比如說:可以做隱蔽用,可以當夾板用,可以當嫁妝用,可以當衣架用,最後那個老師跟那個女子離婚後,黑板還可以當贍養費用。當那個老師把村名都帶到了他們的國界後,不想更他們一起走,就只能跟那個女子離婚,而他也必須把他唯一的財產——黑板留個那個女子。所以說那個老師的悲哀之處就在於到最後連自己的教學工具都沒有了。
Ⅸ 《暮光之城》影評
這部電影,有讓我感到很詫異的地方。
當我看到愛德華漸漸走近陽光,他不是灰飛煙滅而是散發著鑽石般的光芒,那時候的他真的很像天使,我感到詫異;
當我看到愛德華把貝拉帶到房間,只是讓她好好端詳自己的房間,讓她聽聽他喜歡的音樂,毫無保留地讓她去了解自己,然後像彼得潘一樣帶她飛出窗外,我感到詫異;
當我看到愛德華像羅密歐一樣在夜半無人時爬進窗只是吻了貝拉,然後他陪她聊天直到她睡著,我感到詫異。
接著我深思起來,突然懂了,我為什麼會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會為它痴迷。
它只是在描述一種已離我們漸行漸遠的東西,一種叫做愛情的東西。
它就像吸血鬼一樣,也許曾經存在過,但現在,它只存活在故事裡,現實中遍尋不到。
其實愛德華不是不想,也不是不行,為了不傷害心愛的貝拉,不管是作為男人的慾望還是吸血鬼的本性他都一並克制住了。
在這個物慾橫流,信仰迷失的時代,就像愛德華讀到的人們的心思那樣,充滿了money、sex、money、sex... ...
你可以想像會有像愛德華這樣的男子存在嗎?這個機率得萬份之一再平方多少萬次啊!
找一個懂得用上半身愛你而不僅是下半身愛你的男人是那麼的難。
也許,越得不到,越嚮往。
很多人在最青澀的年華曾經相信愛情,也曾像貝拉,在飯堂里課桌前操場上偷偷注視著對方,
當他的目光迎上來,又立即扭過頭去,心裡慌得像打鼓;
裝作視若無睹的走過,眼睛的餘光卻總是飄移在他常坐的座位、課間活動他常呆的角落、他自行車常擺的位置;
也曾像愛德華,故意放慢自己的腳步,等想等的那個人走上來,好不容易搭上話
一有同學走過來,話都沒說完就立即走開;
等到彼此終於有機會說上話,不是吞吞吐吐像個傻瓜就是說了一堆沒有中心思想且毫無邏輯性可言的話,或者反復跟對方說我們不該做朋友保持距離比較好,回頭又忍不住去找對方… …
是什麼讓這些最初的美好漸變了顏色?
出到社會我們都面目全非,現實逐漸將憧憬掩埋
我們嘲笑瓊瑤式言情好像我們不曾追看過
我們嘲笑對完美愛情的期盼好像我們不曾期盼過
我們嘲笑傳統專一的感情老土過時好像我們不曾嚮往過。
也許,嘲笑,是因為得不到。
我們被現實教導相信愛情不如相信人民幣,我們最初對愛情和婚姻的設定在現實里漸漸退讓和扭曲
我們不得不接受審美是會疲勞的、變心是一定的、小三存在即是合理的、要寬容感情的背叛因為現實里沒有完美、
偶爾放縱一下也無妨因為青春如此短暫等等諸如此類的觀點,以致於我們看到完美的一對總暗暗揣測背後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然後心裡說走著瞧吧看你們撐得了多少年。
我們總是用慣性思維思考著問題,用世俗的眼光去看世界,我問我自己,為什麼言情片一定要有床上戲?
為什麼吸血鬼在陽光下一定得灰飛煙滅而不可以發出鑽石般的光芒?
為什麼愛情不可以是獨占而唯一的?誰又不曾期盼過專一而長久的愛情?
難道抱著這樣想法的女人就是感情觀落伍過份天真幼稚註定被嘲笑?
是我們的感情觀出了問題還是現在社會的價值觀出了問題?
據說這部電影的原版小說去年賣得比《哈利波特》還火,這一次,男女主人公像東方人一樣含蓄、傳統地去愛,
一個西方的愛情故事表現得如此純粹干凈,那些被我們嗤之以鼻的瓊瑤式言情,
在歐美竟能掀起如此狂熱的浪潮!他們居然也會嚮往愛了幾百年仍要愛下去,只愛那一個,就愛那一個,死了都要愛,這樣一點存在感都沒有的愛情!
當我們把對愛情所有最單純美好的期盼統統拋諸腦後,對西方八十年代盛行的性解放趨之若鶩的時候,
西方正把我們八十年代流行的瓊瑤式言情奉若神明,他們把這個被我們調侃為「連晉江上三流言情都不如」的愛情故事,咀嚼得津津有味。
現在我因為懂了這部電影而為這部電影更加痴迷,於是決定繼續再看一遍!
Ⅹ 求兩部伊朗電影的影評
://www.avfan.cn/movie/ShowNews.asp?table=t_moivecomment&Id=953
影評:《橄欖樹下的情人》--伊朗原野上的陷阱
(2005-07-09)作者:菲林橙子
這樣朴白單純的電影,在伊朗就是有人排隊買票去看,不知道阿巴斯選演員的時候,有沒有利用網站去搜索。反正片中的女演員---藍布裹頭的德里蘭幾乎沒有一個清晰特寫,如果張藝謀這樣拍《幸福時光》,那些大小媒體要傷心死了,因為他們將找不到一張合適劇照讓觀眾先睹鞏利第三章子怡第二的風采。美麗的臉龐,情人間火熱的親吻,懷著對美妙片名的憧憬來看,幻想要煙飛雲滅了,因為這些根本沒有。
羅蘭·巴爾特曾寫過一本關於照片的書《明室:論攝影》,他認為,照片所吸引他的,往往不是照片所展示的可以交流和象徵的"知性空間"(studium),而是它讓之感到莫名震撼的局部細節,也即讓人為之著迷和瘋狂的地方,稱之為"刺點"(punctum)。
阿巴斯的"刺點"在哪裡?
情節:
《春風吹又生》攝制組在伊朗當地選演員拍戲,有點"戲中戲"的意思。開頭即是片中的導演直視鏡頭,直楞楞地說:我是導演,現在我要就地選演員。隨後走到背後的一群等待的女孩子中,每個人都包裹著重重的深藍頭巾,臉孔模糊。鏡頭搖啊搖,一直到那個女主角德里蘭出現,鏡頭也未在她身上過久停留,倒是她和導演的對話給人印象深刻,那麼多個期待的女孩中,只有她質問:為什麼你拍的東西沒有在電視台播放?後來她的奶奶也說,這是個很"硬頭"的女孩,從小固執。德里蘭被選中了,她的父母在大地震中死去了,她還在讀書。導演認為她非常適合這個角色,但是配戲時發現她拒絕和男演員--當地的泥瓦匠荷辛說話。
荷辛原來一直向德里蘭求婚,因為他是個文盲,沒有自己的房子,早被德的父母家人一再拒絕了。荷還是不死心,想和德里蘭說句話,問問她自己的意思,這個固執的女孩卻從未開口。
德里蘭終於和荷辛對台詞了,但攝影機一停,她又緊閉雙唇。荷辛將德開口和他說話視為打開兩人關系的一扇門,卻一再失望。
場景:
有一半的戲是在路上,在開著的汽車上,開頭一段非常長的鏡頭是導演助理舒太開車去接演員,先接到了男演員,在去女演員家的路上,是長長的一段路,機位一直停在車的前面,只聽到兩人的對話,畫面是晨霧未散的綠色原野,大片大片的灰色叢林,褐色的綿羊。這段之長讓我想起寧瀛《民警故事》開頭騎車去派出所的那一長路,就是頗有紀錄片的意味。
影片主要有兩個場景,一是在拍攝現場,一是離開或要去拍攝現場的路上。阿巴斯很擅長用畫外音,畫面和聲音製造了兩個空間,汽車側面的反光鏡也得到很好利用,有一次導演和荷辛坐車回家,路上遇到一群遷徙的婦女,停車讓她們上車,反光鏡里折射出她們欣喜上車的情景。平淡中製造情趣,很欣賞阿巴斯的這個特長,舒太駛車在路上,車窗映出外面浣浣綠樹,車突然停下,往後略倒,車窗映出兩個小男孩的生動的臉,手上捧一盆鮮紅的花。原來畫面是靜的,深色的樹,黑色包裹的舒太冰冷靜默的臉,突然沖進(那效果很象是沖進來)畫面的紅花笑臉。從冰到艷,鏡頭之間因此有了激情。
風景:
車行路上,一路淘盡伊朗的風土物貌。運磚車的工人抱怨"從外省來,做牛做馬,才僅夠養活妻兒。"另外是意外的那幾個搭車的外省婦女,"放棄樹木、稻田、烏蠅,為了來到這里""沒有地址,什麼都沒有,就住在樹的後面"。
茫茫的綠色原野,對的山川大喊:你好!這是向居住在這里的靈魂問好,這是導演告訴攝影師的話。兩人站在叢林之中,風吹過,山林無語。《情書》上博子也在山谷中向死去的藤井樹問候,在人與自然的應和之中,生命如水流動。
伊朗人互相之間是這樣問候的:你好嗎?/我很好,有心。
現場:
有兩段戲(戲中戲)是反復拍攝的,《春風吹又生》的兩個場景,一是因為德里蘭拒絕和荷辛說話,所以拍了好幾條。另外一個鏡頭是荷辛和德里蘭扮演一對於大地震後第二天結婚的小夫妻,這段非常有意思。開拍時德里蘭依著台詞和"丈夫"說話,荷辛問"妻子"白襪子在哪,"妻子"告訴了"丈夫"。雲遮住了太陽,停拍。荷辛隔著一扇門的距離向看書的德里蘭說,結婚以後我會繼續讓你讀書,不會讓你這樣的(即讓她為他做瑣碎家務)"德里蘭你要是願意,就翻一下手裡的書吧。"德里蘭欲翻不翻,太陽確在這個不該出來的時候出來了。
德里蘭扮演的"妻子"在把丈夫的包丟給他的時候,始終不肯按台詞說"荷辛先生,你拉了這個"只是說"荷辛",重復拍了五條都是如此。最後荷辛跑到導演身邊,"導演,我們這里有的地方的風俗便是如此,妻子不用管丈夫叫先生",這條便過。
荷辛知道固執的女孩不肯用妻子稱呼丈夫的叫法,便幫她搪塞過去。
拍攝拍片現場的片段做得很質朴,攝影機用布捆上,看拍片的孩子用細線攔在外頭。拍片的間隙,大家喝茶,和孩子聊天。
面孔和身影;
女孩的語言極少,正面的鏡頭也少。印象深的是在墳場,她溫柔痛楚的眼神一掠,就因為一看,荷辛後來一直跟著她了。拍得更多的倒是荷辛那張臉,朴實的,微胖的圓臉。很深情的眼睛和蓬亂的卷發。他的話很多,對導演說他對女孩痛苦而欲罷不能的感情,對德里蘭訴說他的鍾情"德里蘭,我會在那兒開扇窗,你早晨起來打開窗,對面的高山會令你心曠神怡""我斟茶,你倒水,生命就是這樣。"他的語言很抒情而幽默。在車上,導演勸他娶那個漂亮的牧民女兒"兩個文盲在一起也合適"。他不要,"一定要找個有文化的,不然將來有了孩子,誰來輔導孩子做功課?"他獨有一套自己的邏輯,純朴又可愛。
阿巴斯的"刺點"不是平白顯露的,是一點點出來的,通過語言,通過人物的平實交往,一點點的呈現,不顯山露水,卻讓人砰然心動。好象是伊朗草原上的陷阱,無意之中掉了進去。
沒有想到會以這樣的方式結尾:荷辛追著德里蘭,電影已經拍完,如果不問到女孩的一句話,可能是再也沒有機會了。一望無際的草原上,德里蘭顧自走去,荷辛追在後面。鏡頭停在大全景,兩人成為綠野上小小的白點,後面的小白點追上了前面的,過了一會,一小白點又狂奔回來。音樂起,影片結束。荷辛是得到了女孩的話,幸福地狂奔吧?影片含蓄又讓人會心一笑。
http://www.filmsea.com.cn/movie_review/200206260018.htm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有些事與電影無關
來源:銀海--天堂影院 作者:化身為海 2002-06-26 11:04:16
閑極無聊的時候,自己一個人看電影。
阿巴斯的片子,《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沒出字幕的之前,這個畫面上只有一扇斑駁的門吱吱呀呀的響著。
然後就出現了一張張淡黃色的面孔,輪廓很深的五官,尤其是那一雙雙眼睛,彷彿隱藏著他們的靈魂。
整個故事簡單的不能再簡單,阿默拿錯了同桌加爾馬扎的練習簿,如果在明天早上之前不能還給他的話,加爾馬扎就會被嚴厲的老師「踢出學校」。
於是一個瘦瘦小小的孩子為了自己不小心的過錯固執的尋找。
在這個過程中他經歷了茫然、無措、驚喜甚至恐懼,任何人的存在都對他的行為造成障礙,包括媽媽的責怪,爺爺的懲罰,陌生人的姓氏甚至是好心的幫助。他唯有不停的奔跑,直到不得不放棄努力。
他快要哭了,不僅是因為父親無聲的威嚴,還有難過。
我想要說的是,他真的很難過。
其實他可以為自己找出很多辯解的理由:我不是有意的……你的本子和我的一模一樣,所以才……我找了整整一個晚上,你可以問某某某某……
這是我們現在慣有的思路。不是嗎?
其實本來我是想討論這部片子里關於阿巴斯的一些特點:比如說故事的不確定性,影像的紀實風格等等。但我放棄了。
有一些東西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永遠的流失了,比如說童真。
孩子應該是接近上帝的人,我們只不過是一群迷失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