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影評開頭
㈠ 《阿甘正傳》的影評怎麼寫
精彩影評
▲「傻子」阿甘
在影片中,帶著美國南方口音、智力有障礙的阿甘凝視著充滿野性的珍妮,彷彿和美國小說大師福克納的名著《喧囂與騷動》中的傻子班吉是遠親。但二者顯然有著根本的區別:班吉只是一個家庭衰亡的象徵,是個真正的低能兒;而阿甘這個「傻子」卻幾乎代表了這個時代所缺少的所有美德:誠實守信,做事認真,勇敢無畏,重情輕財,反過來說則是具備這些美德便成了愚蠢,這真是對當今某些社會狀況的一個莫大諷刺。
而阿甘所摯愛的珍妮則是墮落的象徵,她染上了幾乎所有的惡習,如吸毒、性解放等,最後她死於一種病毒——其實影射的是艾滋病毒。而阿甘卻不計一切,始終如一地愛著她,影片在對他構成一種似是而非的責備的同時,更體現了他的純真和善良。
阿甘如同一個戰士,以他貌似簡單,實則更為簡單的頭腦和特殊的才能以及強大的體魄為武器,一次又一次地贏得了生存和發展。這是一種對上帝獎勵善良的希望,同時,它更包含了一種基調:向前,跑。有人說,這樣奔跑會給人帶來希望。事實上,希望確實存在,這部獨特的影片贏得了如此眾多的觀眾,吸引了甚至只喜歡輕松的娛樂片的觀眾,便說明了希望本身和希望的魁力。
阿甘形象的塑造顛覆了正常世界中的英雄形象,與傳統觀念背道而馳,具有強烈的反傳統、反主流性。阿甘的經歷讓許多「聰明人」相形見絀,我想導演就是想通過阿甘形象的塑造來反諷社會,反映社會現狀,比如對人的異化、墮落的揭露等
㈡ 阿甘正傳影評怎麼寫
《阿甘正傳》影評
阿甘正傳說時候當時老師說要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我不是很感興趣,因為看的實在是太多了,從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學看過都不下5遍了但當真正投入進去看的時候發現每一次看都會讀到不一樣的東西!
影片的開場我們可以看到已經是成年人阿甘,導演運用車站和等車人之間的聊天巧妙的打開了阿甘的話匣子,也帶領觀眾進入了了阿甘的回憶。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誠實、守信、認真、勇敢而重視感情。在影片中,阿甘是十分純潔的形象,對於所敘述的一切,影片自始自終都是以一種溫情和善意的態度來表現的,甚至還加入了詩意化的成分,這使得影片顯得柔和而無傷害性。在影片的開頭和結尾,出現了一個讓人深刻的鏡頭:在廣闊的藍天下,一根輕盈而潔白的羽毛飛啊飛,緩緩地降落在坐在長椅等九路公交車憨厚的阿甘腳下,身邊是來來去去的人。我想,這是影片中的一種暗示,暗示著阿甘的人品的純潔平淡而美麗。
阿甘忠誠,所以在越戰中他獨自脫離了危險的時候,他仍然跑回叢林中去找他的戰友。他守信,他答應了戰友布巴要共買一艘捕蝦船,但布巴死了,他卻在旁人不可思議的眼神中為他實現了遺願,也為自己贏得了巨大的財富。他執著,所以他會在珍妮離開後一跑三年,穿越了整個美國,一直不停,他告訴你,他只是想跑,他用跑步丈量人生,這不需要以和平自由或任何冠冕堂皇的東西為理由。他友善,在他救回中尉的性命後,失去了雙腿的中尉一直對自己不能戰死在戰場上卻仍以殘廢之軀苟且偷生而羞愧,而惱怒,因為中尉是這樣一種人:他視榮譽高於一切,他不能忍受平凡,是阿甘用友善喚回他對生命的信心,使他發現,即使沒有雙腿,人生依然可以充滿生機。
這是個智商只有75的「傻子」,在他看來,自己只是平凡的生活著,然而,當他用略顯含混不清的語調講述回憶時,觀眾驚訝的發現,阿甘幾乎見證了二戰後美國的發展史。他「教」貓王跳舞,參與「黑白同校」,加入美國最流行的橄欖球運動隊伍,參加越南戰爭,甚至作為「第一批訪問大陸的老美」親生見證了中美的「乒乓外交」。值得關注的是,導演成功地運用交替蒙太奇的手法,將電視中的新聞報道穿插在影片中,阿甘也成了這「畫中畫」里的人物。這一別具匠心的設計巧妙而又不是自然的敘述了包括水門事件等 4次總統遇刺事件以及尼克松辭職等美國的重大史實,更像觀眾展示了阿甘 3次被總統接見的光榮史。成功地讓觀眾們從特技效果中接受了真實的歷史,卻並不感覺沉重或壓抑。阿干傻氣十足的畫外音更是詼諧。影片不僅在講述阿甘正傳,而是借阿甘這個憨厚的傻子之口,向觀眾展示另類的「美國別傳」。
在阿甘的生活中有一個女人影響了他一生,她就是珍妮。「快跑,阿甘!」這句話簡直是阿甘的座右銘。當童年的阿甘因為帶著腿箍且智商較低而受到同學追趕欺辱時,珍妮的一句:「跑,阿甘,快跑!」似乎激發了阿甘天生的奔跑潛能。在這個鏡頭中導演很好的運用了慢鏡頭的手法把阿甘在奔跑時腿箍漸漸破碎,跑路的姿勢也從難看到優美。腿箍破碎時發出的清脆的金屬撞擊聲,珍妮的一聲聲喊叫,阿甘的呼吸聲。這一切都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並產生了奇妙的聲畫蒙太奇效果。在這時我們看到的不再是阿甘為了逃避別人的追打而逃跑,他是在跑向新生!
時隔幾年同樣的追趕使阿甘跑進了大學,跑上了橄欖球場,跑到了白宮。在當時的美國橄欖球是最流行的運動。這也是阿甘第一次來到白宮見到當時的總統。也正是同樣的奔跑但場地不同了,這次是在越南戰場。雖然同樣是奔跑但這次的意義大不同這次的奮力狂奔於阿甘而言這一次,他跑出了勛章,再次跑進了白宮,並意外和珍妮重逢。但對於他的同伴而言這可是救命之恩。尤其是丹中尉,阿甘的奔跑與營救使他殉國的光榮夢想幻滅,他的後半生都只能在輪椅上度過。但此後又是阿甘,再次改變的他的人生。
與前三次具有歷史意義的奔跑相比,阿甘後來那次長達三年之久的橫跨美國的長跑並不具有任何特殊意義,就因為阿甘「只是喜歡跑」。然而這次長跑卻比前三次都要轟動。電視台,各大報紙,推銷人員,失意者等等的世俗之人為阿甘的跑套上了諸如「為了世界和平」,「女權運動」,「動物保護」等等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沒有人相信阿甘就是想跑初衷。或許這從一個方面體現了人為自己的自私,總是給自己套上種種冠冕堂皇的理由使自己看上去是多麼的崇高。在這現實的世界中,單純被看得復雜甚至崇高,而奇跡卻趨於平淡,真是極大的諷刺。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導演在細節部分的描述:幽靜的碼頭,一望無際的田野,蔥郁的樹林和小橋流水,廣闊的牧場,嘈雜的城鎮,飛沙走石的荒漠,這些景色都運用的蒙太奇相串聯,不僅在短短幾分鍾內讓阿甘跑遍美國,加快了敘事節奏,更為觀眾們展現了美國特有的自然風光。
《阿甘正傳》作為90年代早期的影片,大量特技的運用可謂是一大亮點。除了阿甘與肯尼迪的會面握手,還有就是片頭和片尾處羽毛在空中飄搖的特寫鏡頭。導演在後期製作中運用的特效處理產生了似乎鏡頭隨羽毛搖.移.升.降得視覺效果。作為片頭為整部影片奠定了輕松浪漫而又不失跌宕波讕的基調;作為片尾更是隱預了阿甘看似平凡卻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生。阿甘的媽媽是一位單身母親,這個偉大的女性為了阿甘願意付出一切,確切的說,阿甘就是她一切!她曾經對阿甘說:「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無法預知會吃到什麼口味。」這句話一直印刻在阿甘的腦海里這就是他的「巧克力精神」。 同時這也成了一句非常有名的名言被別人所說道。
聽到這句話後我想到我們每一個生命軌跡都在不同的地域存在著,而且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著。我們有必要一味的模仿他人呢,成功的人有很多但沒有人是靠模仿的。
【注】:以上是網上照搬的,,只可參考。。
㈢ 阿甘正傳的模版式影評
第一次看《阿甘正傳》,我為片頭和片尾的那片羽毛而困惑,導演以這片羽毛作為開幕式和閉幕式,究竟是在表現什麼意思呢?想來想去,覺得羽毛像是阿甘的思緒,就沒再深究下去了。今天看完之後,我強烈地感覺到一片飄到地上的羽毛就像一個降臨到人世的生命,這片羽毛在廣袤的天空中飛行,無論它「是命中註定,還是隨風飄零沒有定數」,你無從知道它會在何處落地。人生也是一樣,就像阿甘的媽媽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會成為阿甘的媽媽,就像阿甘一開始並不知道上帝給自己的智商只有75,就像丹上尉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要忍受失去雙腿的痛苦一樣。
對上帝不公的怨恨,也許是人類精神痛苦的一大來源。而這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問題:你爸爸是當局長的而我爸爸是掃大街的;你讓你朋友陪你去試鏡結果你朋友被導演看中成了大名星而你卻落榜了;單位里要幹部年輕化了劃了47歲年齡線我因為早生了三天被「咔嚓」關在門外;買房子比鄰居晚三年就要多花幾十萬元人民幣……碰到這樣的事,世間幾人能真正豁達超脫?就像被截去下肢的丹上尉,為何要用最粗魯的語言辱罵上帝,為何宣稱要「吸取政府的奶水,直到吸光為止」?因為當時的他沒有認識到,自己必須「承認自己是個殘疾」,就像阿甘「承認自己是個傻子」。
當有一天,我們終於明白自己必須正視這些既成定局的事實時,怎麼辦? 阿甘的媽媽是這樣回答的:「別讓別人說他們比你強,如果上帝要讓人平等,他就應該給所有人都戴上腳箍。」
我告訴自己:可不要覺得這個答案很簡單,這就是讓生活美好起來的第一步啊。
那麼,下一步呢?
阿甘成為捕蝦船長和百萬富翁後,一心為綠弓鎮的草地免費割草,晚上一個人待在空房子里,經常想起Jenny。有一天,他正在割草,Jenny突然出現在他面前。兩個人快樂地生活了幾天,可是有一天早上阿甘起床,發現Jenny已經不見了。吃驚之後,阿甘忽然有了跑步的沖動。於是,他從這片土地跑到那片土地,從這個海邊跑到那個海邊。他說,「媽媽說過,要往前走,就得先忘掉過去。我想,這就是跑的用意。」
該忘的,就忘了吧,往前走,我還將嘗到新的巧克力,雖然我「永遠無法知道下一塊是什麼滋味」,但是,那些巧克力就是我的希望啊。
阿甘媽媽的寓言可能並非天衣無縫——比如她說,「錢夠用了就行,多餘的錢只是擺闊。」俗話說「強者自救,聖者渡人」,我想有人會指出,我們對阿甘和對另一些人的期待值是不一樣的:對於阿甘而言,既然上帝讓他以跟別人不太一樣的方式降臨在這個世界上,他的使命便應該是過好自己的生活,於社會無害,善待自己的朋友和親人,如果你對他還懷有更多的期待,那就未免太過苛刻了;然而,這個世界確實需要一些不止追求「錢夠用就行」的人,比如像辛德勒那樣的天降大任者,盡管他追求「多餘的錢」的最初動機也是擺闊,但最終「擺闊」只是成了他為適應游戲規則而不得不佩的護身符。
這樣說來,她的話確實存在「局限性」。可是我相信,我們這些生活在喧囂浮華中的人確實有必要聽聽這句話——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我們大多數人大多數時候的生活並未脫離「擺闊」或者看他人「擺闊」的窠臼。電影中不僅通過這句話,還通過阿甘和貌美如花的女主角Jenny、和才華橫溢的甲殼蟲樂隊主唱約翰·列儂、和風雲一時的歷任美國總統肯尼迪、約翰遜、尼克松、福特、里根等人物命運的對比,來揭示這樣一個主題:對於生活,朴實若愚的態度也許反而是種大智。
回憶阿甘和Jenny之間的幾次聚散,每次都是Jenny主動離開阿甘。盡管阿甘是想盡自己的努力保護她不受傷害,但她始終覺得阿甘和她之間的差異太大,無法共同生活,除了她一生中最後那段與阿甘攜手共度的短暫時光。讀大學後兩人有一次呆在Jenny的宿舍里,她對他說:「I want to be famous.」(我想出名。)不久後,Jenny穿大學校服為《花花公子》拍照,被學校開除,成了酒吧歌手。再後來,她迷上了迷幻葯,漫無目的地在各州流浪,結交各色的陌生人,盡管她打扮得越來越艷麗,但對生活卻越來越絕望。最後,患上不治之症的她終於決定和阿甘以及他們的孩子一起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光。印象最深的一個情節是Jenny問阿甘在越南打仗害不害怕,阿甘剛想說有時候怕,但又收了口,改說起他在越南和美國各地看到的最美麗的風景:我看到在越南有時候雨停得久了,夜裡有星星出來,天空一閃一閃的很好看;我看到太陽下山前的海灣,水面上有千萬片閃光;我看到那山中之湖,水好清澈,就像有兩片天,一片疊一片;然後在沙漠,日出的時候,我看到天之涯地之極,美極了……聽得入神的Jenny不由地感慨:「真希望我當時是跟你一起在那裡。」阿甘握住了Jenny的手:「親愛的,你那時是跟我在一起。」
我不知道,一個「傻瓜」為何能說出這些話,是否愛生出的巨大力量真能大幅提高「傻瓜」的智商,還是這只是好萊塢這個「造夢工廠」演繹的藝術傳奇?不管怎麼樣,我們都寧可相信那不僅僅是夢。和阿甘相比,Jenny有著雄心勃勃的青春,但卻迷失在沉淪的精神世界裡,幸福對她而言來得太晚,也太短暫了。應該說,Jenny的生活是他們那一代人年輕時的縮影,他們冷對政府,抗拒宗教,鄙視權威,他們彷彿遺世獨立,以服迷幻葯、浪跡天涯、群交等叛逆的行為來對待社會,但當狂熱的年齡過後,回憶時嘗到的多是苦澀的滋味。那股時髦的巨浪並沒有襲到阿甘,他只是跑步、當兵、打乒乓、捕蝦,安安靜靜地過自己比較「落伍」的日子,但也因此擺脫了Jenny他們時常面臨的那些噩夢。導演是不是想說,無論時代怎麼變,生活的本質是一樣的,它就是那麼朴實,我們也應該朴實地對待自己的生活?
且讓我再回憶一下阿甘和幾位美國總統的對話:
阿甘和他的乒乓隊隊友們載譽歸來,肯尼迪在白宮接見了他們。阿甘說,見肯尼迪的好處是「有好東西吃」。當時,他大概喝下了15瓶飲料,當肯尼迪問阿甘的隊友們「感覺如何?」的時候,其他人都說:「很好!」只有阿甘回答:「我想尿尿!」肯尼迪大笑說:「我只相信他說的肯定是真話!」
阿甘作為越戰立功的老兵接受約翰遜總統嘉獎。約翰遜問他:你的傷口在哪裡?阿甘說:在屁股上!約翰遜附到他耳邊說:說實話,我很想看看你的傷口,那一定很好看……阿甘眼珠子直瞪瞪地盯了約翰遜十秒鍾,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轉身脫下褲子,把傷口展示給約翰遜看。約翰遜哭笑不得,下意識地冒出句「見鬼!」
尼克松接見阿甘時問他,肯尼迪接見你時是住什麼酒店?阿甘如實回答。尼克松親切地說:好,這次你會有更新、更好的酒店住的。
……
電影中還插播了好幾段關於美國總統命運的歷史畫面:肯尼迪、里根被刺客槍擊,尼克松因水門時間下台……總統伶牙俐齒,風光無限,周圍卻危機四伏,充滿疑心、謊言和焦慮;而「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愣頭阿甘則依然過著自己生活朴實舒心的生活。我猜導演的意思,或許是說當總統是「擺闊」了。
朋友說,煩躁的時候看《阿甘正傳》,能讓他安靜下來。我想,如果把不同的電影比成不同的植物,《阿甘正傳》就是一株不怎麼引人注目卻給人帶來清涼的薄荷吧!
㈣ 求阿甘正傳影評,1500字以上
"阿甘母親的這一句話,在影片的開頭就用這句話給了我一個深刻的思考:每一個生命軌跡都在不同的地域存在著,而且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著。
阿甘的生命樂章是不是就是根據這樣的話,這樣的教誨而一步一步的走著不一樣的人生道路?阿甘,從智商只有75分而不得不進入特殊學校,到橄欖球健將,到越戰英雄,到蝦船船長,到跑遍美國……阿甘以先天缺陷的身軀,達到了許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許終其一生也難以企及的高度。這是不是是上帝給我們開的一個玩笑,或者生活原本就是這樣的無法預料和無常無規,永遠讓你使料未及,無法琢磨。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誠實、守信、認真、勇敢而重視感情。在影片中,阿甘是十分純潔的形象,對於所敘述的一切,影片自始自終都是以一種溫情和善意的態度來表現的,甚至還加入了詩意化的成分,這使得影片顯得柔和而無傷害性。在影片的開頭和結尾,出現了一個讓人深刻的鏡頭:在廣闊的藍天下,一根輕盈而潔白的羽毛飛啊飛,緩緩地降落在坐在長椅等九路公交車憨厚的阿甘腳下,身邊是來來去去的人。我想,這是影片中的一種暗示,暗示著阿甘的人品的純潔平淡而美麗。
阿甘的人生,有一半是他母親締造的,而另一半是阿甘自己創造出來的。他註定不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而上天又是如此的公平——往往會令起點不高的人比天生優越感十足的人更早更深刻地認識到生活中的真實。
阿甘的母親給阿甘的是一筆精神財富,這樣的哲學理論在母親給他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轉化成他自己的東西。就如他坐路邊的長椅上和不相識的路上講述他的傳奇,他在每一個理論前面加上三個字:媽媽說。
媽媽說,人生就象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嘗到什麼味道。
媽媽說,你必須明白,你和你身邊的人一樣,你和他們並沒有什麼不同,沒有。
媽媽說,我只是告訴自己,當我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就要盡力去做好它,比如我這輩子做了你的媽媽,這是我無法選擇的事,上帝把你給了我,我的孩子,我就必須盡力做好你的母親,我做到了。
母親的教育給阿甘的人生有非一般的觸動,或許阿甘的人生在就從母親教他的第一個單詞開始的吧。或許,這樣的影響是耳濡目染的,是深刻熏陶的吧。有了母親的引導,然後便是阿甘自己的努力。
阿甘是個非常聽話的孩子,這些話他都記住了,他說,笨人有笨人的作為。當珍妮叫他快跑的時候,他跌跌撞撞地跑了起來,跑散了他記憶中第一雙神奇的鞋子,也發掘出了他的第一項潛質:跑。他一直在跑,開始是逃跑,後來他跑進了橄欖球隊,再後來跑進了大學,跑得了學位。在越戰戰場上,他仍是牢記珍妮的話,跑回了自己的性命,也跑回榮譽和友情。
阿甘忠誠,所以在越戰中他獨自脫離了危險的時候,他仍然跑回叢林中去找他的戰友。他守信,他答應了戰友布巴要共買一艘捕蝦船,但布巴死了,他卻在旁人不可思議的眼神中為他實現了遺願,也為自己贏得了巨大的財富。他執著,所以他會在珍妮離開後一跑三年,穿越了整個美國,一直不停,他告訴你,他只是想跑,他用跑步丈量人生,這不需要以和平自由或任何冠冕堂皇的東西為理由。他友善,在他救回中尉的性命後,失去了雙腿的中尉一直對自己不能戰死在戰場上卻仍以殘廢之軀苟且偷生而羞愧,而惱怒,因為中尉是這樣一種人:他視榮譽高於一切,他不能忍受平凡,是阿甘用友善喚回他對生命的信心,使他發現,即使沒有雙腿,人生依然可以充滿生機。
阿甘並沒有遠大的理想,他失去的也有很多,他很少有朋友,他總是被聰明人嘲笑,他最愛的母親和珍妮先後離開了他......但對他並因為如此而沉沒,愛還在延續,他還有自己的孩子,一個聰明的小阿甘,他的人生還在繼續,他不聰明,但他永遠知道如何讓生命充滿希望。所以他也就贏得了榮譽,財富和愛,這些常人可能永遠不能兼得的東西。
故事的最後珍妮過世了,他們的兒子也已到了上學的年齡。甘送兒子上了校車,坐在公共汽車站的長椅上,看著一片純白的羽毛飄飛,重回到自己的腳下。
阿甘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心中只有一個目標在指引著他,他也只為此而踏實地、不懈地、堅定地奮斗,直到這一目標的完成,又或是新的目標的出現。沒有單純的抉擇就不會沒有心靈的雜念;而沒有心靈雜念的人,大概才能夠在人生中舉重苦輕。
在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找不到做一件事的理由,那些不知為何而做的事情總是非常輕易地半途而廢了。人的一生往往就是這樣,就象片頭和片尾中那片隨風飄浮的白色羽毛,大多數時候,我們也許都在隨波逐流,這種飄浮沒有具體的方向,平淡到令人厭倦。可是,一個騰挪一個轉身,總還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你只須盡力將它做得完滿,不要計較你究竟得到了多少,那麼,你就可以越飛越高,你會發現,越往高處的地方,越接近天堂,所以我相信阿甘的成功並不是偶然。沒有哪一種生命的軌跡是偶然出現的,它的出現總是遵循著某些規律,准備好了,在一個恰當的時機出現了,就變成了奇跡。
影片里的阿甘雖然智商只有75,但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忠誠,守信,執著,友善這些人性中最為熠熠生輝,優秀可貴的品質;看到了對生命的執著,對生活的希望,對信念的堅定,還有那平凡的生命里,突顯的不平凡人生。這樣的故事總是讓我們感動,然後讓我們難以忘記。或許,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遠以後,我們依然記得那個跑出不一樣人生的阿甘。
他的一生都在奔跑。
他與別人相比的傻,正是當時美國社會所缺少的東西。
或許正是他這份別人做不到的執著,和美國歷史的撲朔迷離相結合,才有了這部不平凡的電影,和我們心中,永遠奔跑的阿甘。看,他的奔跑人生……
㈤ 阿甘正傳影評開頭怎麼寫
一片灰白的羽毛,從遙遠而未知的天際飄來,在城市上空悠悠地飄盪,它飄過屋頂,越過樹梢,穿過 街道,緩緩地滑過汽車表面,最終輕輕落在正坐在巴士停靠站候車椅上的男人弗勒斯·甘的腳邊。他小心翼翼 地撿起那片羽毛,端詳了一會,打開手邊的箱子,拿出一個本子,將羽毛夾在裡面。
送兒子上了校 車之後,阿甘坐在一截低矮的樹樁上,面色凝重,彷彿陷入沉思。鏡頭緩緩下移,定格在他腳邊的那片羽毛。 這時,一陣風將羽毛吹起,羽毛徐徐上升,越飛越高,越飄越遠,它舞蹈般地飄盪在叢林上空,然後飄向遙遠 而未知的天際。
這是由羅伯特·澤米基斯導演的《阿甘正傳》開始和結尾的兩個鏡頭。在所有電影 中,這兩個鏡頭都可堪稱經典。飄飛的羽毛,在影片中不僅僅是作為道具而存在,而是作為一個隱喻,貫穿了 全劇。羅伯特·澤米基斯在《阿甘正傳》中,以幽默的格調和誇張的手法,和觀眾討論著一個嚴肅而巨大的話 題——命運。羅伯特以其獨特並且極富詩意的藝術表現手法,將命運這一沉重的命題隱喻於一片羽毛,在緩緩 飄來的羽毛中,開始命運這一主題;在漸飄漸遠的羽毛中,暫時結束話題,並且讓人在影片結束後繼續回味與 思索。只有高超的導演才能創造如此高超的藝術。
"我媽媽常說,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打開 之前你無法知道會吃到什麼味道。"
在巴士候車站的長椅上,阿甘開始講述他的富有傳奇色彩 的經歷。命運渺茫而未知,就像飄無定向的羽毛,誰曾料想,一個智商只有七十五的弱智殘疾人,一個曾今不 為正常學校所接納的人,會成為一個大學生,成為橄欖球明星,越戰英雄,乒乓明星,國會勛章獲得者,甚至 成為億萬富翁。
是不是命運之神特別眷顧這個有些愚笨的甘?如果我們仔細地思考,會發現事實並 非如此。阿甘雖然不夠聰明,但他卻按照媽媽說的,"笨,是因為有笨的作為,但自己絕不能認為自己笨 。"他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他從沒有刻意地去追求什麼,然而成功卻在他的毫無功利意識的努力中悄然 而至。阿甘的成功,除了他的努力之外,和他與生俱來的一些品質也有極大關系。正如他的誠實贏得了丹中尉 的友誼,他的守信和執著成就了他的捕蝦事業和愛情。
有一天,當他醒來時,發現珍妮已經離去, 他開始了一次歷時3年2個月14天16小時的跑步。"我決定小跑一下,於是跑到路底,到底之時,我以為到 達鎮底了。我到了那裡時,我以為橫越了綠弓郡,我想既然跑了這么遠,就乾脆跑步穿過阿拉巴馬,沒特別的 原因,我一直往前跑。我跑到了大海洋,到了那裡我想既然跑到這里,索性再回頭往下跑。我到了另一個海洋 ,心想既然跑了這么遠,乾脆回頭繼續地跑。"也許這句話能很好地解釋幸運之神會眷顧阿甘的原因。對 於阿甘而言,人生就像是一次沒有特別原因的跑步,沒有既定的終點,只是不停地往前跑。正如阿甘在影片中 所言,"要往前走就要忘記過去,我想這就是跑步的用意。"
與阿甘不同,珍妮和巴布都 有既定的人生目標,有刻意的追求。所不同的是,一個出於成名的慾望,一個出於熱愛。他們的遭遇,我想, 也許代表著兩種不同的命運呈現形式。
"你知道嗎?我要出名。做像瓊貝絲那樣出名的歌手, 我要在空盪的舞台上,只有我的吉他和聲音,只有我獨唱。"在一個雨夜,珍妮對甘這樣說。珍妮一心想 成為民謠歌手,並且為此不懈追求,然而理想最終還是破滅,淪落為一個餐館服務員。在曼菲斯城一個戲院的 舞台上,她獨自一個坐在舞台上,抱著吉他,彈唱著《答案在風中飛》,台下擠滿觀眾。然而,他們都只是為 了觀看她的肉體的。她對生活一度感到迷惘,有一個鏡頭我印象很深:夜晚的天台上,珍妮站在天台邊沿的欄 桿上,張開雙臂,試圖以一次墜落告別虛無與絕望。風無情地吹動她的長發和略顯衰老的臉,她回頭望瞭望, 頓了一會,最終還是爬下欄桿,無力地落在椅子上,眼淚從她的眼角溢出。天空中,月亮被烏雲遮去。
在影片中,巴布是個有趣的人物。他的理想就是做捕蝦船的船長。有關蝦子的事情,他無所不知。他成天 掛在嘴上也總是蝦子。第一次見到阿甘,他就和他談論起蝦子。他說,他打算退伍之後做蝦子生意。巴布想做 捕蝦船的船長,然而,他卻死在了越戰戰場上。也許,這就是命運,誰也無法預知。
影片中,羅伯 斯試圖通過丹中尉這個角色,傳達另一種關於命運的觀點.丹認為,"人的命運早已註定,沒有一件是巧合 ,都有安排。"人們不應該試圖去改變而且也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丹出身軍人世家,祖上幾代都為美利堅 犧牲在戰場上。他認為自己應該死在戰場上,這是一個軍人的榮譽,能從戰場上回來-----而且是在失去雙腿後- -----完全就是自己的恥辱。由於這種觀點的支配,回到美國後,丹靠"喝國家的奶"度生,生活混亂不 堪。後來,在阿甘的影響下,重新燃起對生活的信心,並在管理企業方面展現了他的天賦。
在影片 臨近結束時,像觀眾一樣
㈥ 阿甘正傳影評 800字左右
jenny總是說,阿甘,你不懂什麼是愛。
可是,我覺得他是最懂得什麼是愛的人。
阿甘愛媽媽。
當然,他的媽媽也確確實實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她用她的整個生命來愛自己的兒子,從不因為阿甘智力上的殘缺而吝嗇他應得的那份愛。她讓阿甘一直成長得很開心,也因為這樣,阿甘才能擁有一顆純潔無瑕的心。
媽媽是這個世界上最讓人動容的詞語,無論語言的差異如何大,媽媽這兩個字的發音永遠是相似的。
女性雖弱,為母則強。
其實我想,阿甘的媽媽是驕傲的吧,她養育了一個那麼那麼好的兒子。
阿甘愛他的朋友。
在越南戰場上,他冒著生命危險救出了一個又一個戰友,在最危險的時刻,他毅然返回了即將要被炸平的叢林,為的是「buford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知道好朋友不是那麼容易找的」。他牢記著他與buford的約定,買了捕蝦船,實現朋友的夢想,並資助他的家人。
而丹則是阿甘心裡的英雄,一直都是,他那麼堅定的這么認為,這樣強大的信念終於讓丹也鼓起了生活下去的勇氣。丹說他沒對阿甘道過謝,其實他能活下去就是最好的報答。阿甘從不覺得自己做了什麼,一切都在他看來都是很自然的,是他應該做的。是我們太過復雜,總覺得他做了凡人做不到的事情,可是,在阿甘的世界裡,那些都是很平常的小事。
阿甘愛他的姑娘。
jenny是不幸的,她的生活一直很凄慘,四處漂泊,沒有溫暖。但是她又是幸運的,因為她遇見了阿甘,也遇見了這世上最好的愛情。也許jenny不會想到,她的一句話換來了阿甘一生的等待,也換來了一個美好的結局。她的一生充滿凄苦,但是最後,她終於永遠地沉睡在了唯一帶給她溫暖的樹下。
jenny是阿甘的唯一,因這唯一而永恆。
我印象最深的是阿甘在jenny的墓前說「你要什麼就叫我,我不會走得太遠」,的確,在阿甘的心裡,jenny永遠都活著。他愛她,所以不在乎她愛不愛他。他的一生永遠都會記得校車上那個天使一般的小女孩,她對他笑,她跟他一起看星星,她讓他一直跑別回頭……雖然jenny並沒有一直陪伴著他,但是阿甘的生活里一直都有jenny留下的痕跡。
所以,其實所有死去的人都沒有消失,阿甘的身上有著所有人的記憶,只要他活著,他們就在。
阿甘愛他的孩子。
他送他的孩子上校車,像小時候媽媽送自己上校車一樣。一切都和多年前一樣,只是這一次,車上不會再有一個jenny那樣的小天使。
在阿甘的眼裡,他的媽媽、他的朋友、他的姑娘、他的孩子……都是天使,其實他不知道,他自己才是天使。
電影里沒有人對阿甘說過謝謝,但是我相信,所有看過此片的人都會真誠地說一句:謝謝你,阿甘。
我們終於知道,這世界上最好的愛是什麼樣子。
㈦ 阿甘正傳觀後感, 只要開頭和結尾,急要
一個南阿拉巴馬州的傻子阿甘,一輩子喜歡的一個女人就是珍妮,從小到大阿甘和珍妮就是好朋友,他們一起上學,一起長大,最後雖然相隔很遠但是阿甘始終愛著珍妮,不管她做什麼,不管她是誰,不管她變得多老多醜,不管她身在何方,阿甘始終在哪個南阿拉巴馬的家裡,日夜思念他的姑娘,日夜等待著珍妮的歸來
㈧ 《阿甘正傳》影評600字,不要內容簡介,謝了。
「人生就像各種各樣的朱古力,你永遠不會知道那一塊屬於你。」阿甘母親的這一句話,向我們闡明了:每一個人的生命軌跡都是存在,而且是獨一無二的。阿甘,就正是聽著這樣的教誨,一步一個腳印地踩出了屬於自己生活的奇跡。
在影片的開頭和結尾,會看到:在廣闊的藍天下,一根輕盈而潔白的羽毛從天而降,緩緩地降落在阿甘的腳下。我想,這其實正是影片在暗示我們:這個世界上,如果有人把生命看得像羽毛般純潔、平淡而美麗,那麼,這個人,一定是阿甘.
幼年的阿甘曾經腿有殘疾,於是,阿甘的母親就不得不為她心愛的兒子套上一個笨重的鐵架,以輔助其行走。於是,每每放學後,同伴們就會在路上譏笑阿甘、玩弄阿甘,甚至追趕著阿甘扔石頭。往往這時,那位女同學珍妮喊道:「阿甘,快跑。」然後,阿甘驚慌,拔腿就想跑,跌倒了掙扎著爬起……漸漸地,鐵架子便不在束縛著他,最後他奔跑如飛了。同伴們追不上他,只能眼睜睜的巴望著而束手無策。這,應該說是阿甘人生中的第一個奇跡.
憑著驚人的奔跑速度,阿甘進了橄欖球隊,以後又進了大學並最終順利畢業。不久,他參加了越戰。在越南戰場上,阿甘的部隊中了埋伏,一聲撤退令下,阿甘記起珍妮的囑咐:「打不過,就跑。」阿甘於是轉頭就跑。他成了唯一倖免的人。看到這里,觀眾大概都會發笑。阿甘如果不是跑得快,就不可能後來返回去救出負傷的戰友;阿甘如果不回去拯救戰友,那麼阿甘也就不是阿甘了。
也許,曾經,有的人常常會感覺到生活的負擔過重,就因為面前的困難重重,而整天垂頭喪氣、鬱郁寡歡。阿甘呢,信念是這樣的單純,目標又是這樣的清晰,即使先天不足,甚至是面前有窮山惡水,可愛的阿甘也絕對能夠以一顆絕對平常的心視之,並最終一一跨過。從而達到生命之巔、獲得自己最終的輝煌。
阿甘一生中只有一種愛支撐人生,那就是母愛;阿甘一生只愛一個女孩珍妮,除此他永遠心如止水;他可以為了紀念死去的戰友巴布,而干起自己並不熟悉的捕蝦業(僅僅是由於巴布的一句話)……
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阿甘的心中只有一個目標在指引著他,他也只為此而踏實地、不懈地、堅定地奮斗,直到這一目標的完成,又或是新的目標的出現。沒有單純的抉擇就不會沒有心靈的雜念;而沒有心靈雜念的人,大概才能夠在人生中舉重苦輕。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誠實、守信、認真、勇敢而重視感情,對人只懂付出不求回報,也從不介意別人拒絕,他只是豁達、坦盪地面對生活。他把自己僅有的智慧、信念、勇氣集中在一點,他什麼都不顧,只知道憑著直覺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過了兒時同學的歧視、跑過了大學的足球場、跑過了炮火紛飛的越戰泥潭、跑過了乒乓外交的戰場、跑遍了全美國,並且最終跑到了他的終點。
每個看過《阿甘正傳》的人都會從中得到些許感悟: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風搏擊,或隨風飄盪,或翱翔藍天,或墮入深淵……
㈨ 阿甘正傳的影評 急
第一次看《阿甘正傳》的時候,驚嘆於影片情節與美國眾多歷史事件的驚人巧合,妒忌弱智的阿甘接連不斷的好運氣,對珍妮的頻繁出走感到不解,為阿甘執著的愛情所感動。
後來發現香港明珠台重放次數最多的恐怕要數《阿甘正傳》了,央視六頻道也經常重播,昨晚也播了,每次重看,我都會陷入一種油然而生的感動中,有時候即使不看影片,開頭及結尾的音樂一旦響起,總會產生一種莫名奇妙的感動。
《阿甘正傳》原著小說跟影片基本是兩碼事,導演對原著小說的改編非常堅決,幾乎全盤推倒,重新來過。原著小說中,阿甘有著不少人性化的缺點,比如阿甘曾吸食大麻,但這些在影片中完全看不到,除了弱智這個缺點之外。
電影跟小說,我認為表現形式上是完全不同的。感人的小說通過文字去打動人,感悟字里行間的人物語言和行為,而一部感人的電影之所以感動人,則完全取決於畫面和情節如何打動觀眾,坦白說觀眾站在那個角度,支持影片中的哪個角色,具體說就是同情哪一方。
導演將阿甘設計成一個弱智者也就是弱者的形象,目的就是在贏取觀眾的同情心,理解這一點,你對影片的大致情節就會有所理解。不過,簡單是一個弱智者是不能打動人心的,這得看導演和編劇的功力了。
《阿甘正傳》之所以成功和感人,主要還是阿甘和珍妮離離合合的感情故事深深打動觀眾,影片是如何做到這點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阿甘對珍妮感情的開始,源於小時候第一次做校巴的經歷,在眾多小孩拒絕與阿甘同坐之後,珍妮伸出援助之手,主動邀請阿甘與她同坐。那場戲我一直留有深刻印象,這場戲看似極其普通,內容就是孩子瞧不起弱智的阿甘,不想跟他同坐,珍妮卻願意與阿甘同坐。但我驚訝於為什麼我會一直記著這場戲,甚至多年後,仍然記得這場戲一些台詞。珍妮說,You can sit here if you want
現在看來,主要是前面的戲鋪墊做得好,阿甘媽媽對兒子的言傳身教和深切關懷之情,以及車上孩子們對阿甘漠視的態度,讓觀眾對弱智的阿甘產生好感和同情心。
特別是臨上公車時,可愛的阿甘跟女司機說,媽媽說不讓他坐陌生人的車,女司機說,但這是校巴。阿甘用最簡單的辦法來解決,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女司機只好說出自己的名字。有趣的阿甘就說了,這樣我們不再是陌生人了。言下之意就是既然不是陌生人了,我就可以上你的車了,於是阿甘就上車了。看到這個幼稚得有些可愛的溫馨場面,觀眾對阿甘的好感進一步增強。這么可愛誠實的小男孩居然在車上被其他的小孩子公然歧視,怎能不激發觀眾內心的同情和與關愛呢?影片為什麼要在阿甘上公車之前加這個細節,目的不言而喻,效果也很好,觀眾在不知不覺中對阿甘的好感增強了。
當觀眾的感情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已經不滿足僅僅是阿甘媽媽來幫助阿甘,迫切需要有別的人來幫助阿甘,這時候珍妮及時出現,將觀眾的感情變成現實,她與阿甘成為朋友,我們自然會感到由衷的高興。這樣一來,珍妮和阿甘在車上的一舉一動自然受到觀眾的注意,印象深刻就在所難免了。
所以說,一部電影如何感人,打動人心,技巧和細節是很重要的,而觀眾絕對不是冷血動物,影片的細節與鋪墊做好了,沒有讓觀眾挑出毛病和造作,觀眾自然跟著劇情而走,為人物的悲歡離合,或喜或悲。
《阿甘正傳》中珍妮與阿甘兩小無猜的場面也很溫馨,兩個人在一棵大樹的樹枝上一起讀書看星星的情景也是讓人羨慕不已,而在多年以後,影片的結尾,珍妮染上病毒,阿甘也是將珍妮埋葬在這棵大樹下,哭訴對珍妮的感情,更是讓人唏噓不已。童年一起玩的大樹底下,沒想到居然是珍妮的葬身之地。阿甘的痛哭回應了童年這些場面留下的伏筆,觀眾前後一聯想,怎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