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影評專業
Ⅰ 如何評價豆瓣電影中的高分電影《洞》
看過的人都不約而同地說,這是史上最偉大的越獄電影。
影片用大量時間描繪他們是如何越獄的,簡直是一部大寫的越獄指南。成功越獄並不容易,需要面對各種審查。獄警會每天都會按時查房,全身上下都要搜一遍。連寄送的食物大卸八塊也要保證裡面沒貓膩。定時檢查完畢,還會突擊檢查。總而言之一句話,務必要360度無死角全方位保證每一個房間沒有任何可以越獄的工具。然而,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影片詳細展示了如何在工具少、審查嚴格的環境下越獄。
Ⅱ 考編導讓寫影評時,在分析影片時,是不是需要寫一些專業術語比如導演的拍攝手法都有哪些拍攝手法呢
電影評論
電影評論,簡稱影評,是對一部電影的導演、演員、鏡頭語言、拍攝技術、劇情、線索、環境、色彩、光線等進行分析和批評,又稱電影批評。
評論目的
電影評論的目的在於分析、鑒定和評價蘊含在銀幕中的審美價值、認識價值、社會意義、鏡頭語言等方面,達到拍攝影片的目的,解釋影片中所體現出的道理,既能通過分析影片的成敗得失,幫助導演開闊視野,提高創作水平,以促進電影藝術的繁榮和發展;還能通過分析和評價,影響觀眾對影片的理解和鑒賞,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從而間接促進電影藝術的發展。評論內容
景別運用
特寫:拍攝人像的面部、被攝對象的一個局部的鏡頭。它可使表現對象從周圍環境中突現出來,造成清晰的視覺形象,得到強調的效果。特寫鏡頭能表現人物細微的情緒變化,揭示人物心靈瞬間的動向,使觀眾在視覺和心理上受到強烈的感染。
近景:攝取人物胸部以上的電影畫面。它能使觀眾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種形體動作,有利於對人物的容貌、神態、衣著、儀表作細致的刻畫。
中景:攝取人物膝蓋以上部分的電影畫面。它有利於顯示人物的形體動作,有利於交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加深畫面的縱深感,表現出一定的環境、氣氛,而且通過鏡頭的組接,還能把某一沖突的經過敘述得有條不紊,常用以敘述劇情。
全景:攝取人物全身或場景全貌的電影畫面。它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個動作和人物的相互關系。在全景中,人物與環境常常融為一體,能創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動畫面。
遠景:是指表現廣闊空間或者開闊場面的畫面的景別,是所有景別中視距最遠、表現空間范圍最大的一種景別。在電視節目中常用於表現地理環境、自然風貌和開闊的場景和場面。
大遠景:通常是從高角度拍攝的畫面,用來做為定場鏡頭或提示寬廣開闊的空間。
聲畫應用
聲音:包括人聲、背景音樂、音響
人聲:交代說明、推進劇情、推動人物性格
背景音樂:烘托氣氛、渲染氛圍、深化主題、善於抒情
音響:增加真實感、烘托環境氣氛、抒情言志
畫面:包括人物、景物、道具
人物:視覺的中心,意念的載體
景物:抒情言志、推動情節發展、深化主題
道具:刻畫人物性格、串聯故事情節、抒情言志
聲畫結合:包括聲畫對應、聲畫分離、聲畫對比
聲畫對應:有什麼畫面,就有什麼聲音
聲畫分離:聲音與畫面分別敘述,兩者不具備明顯沖突
聲畫對比:聲音和畫面在意義和情緒上形成強烈反差
色彩:塑造人物形象、營造環境氛圍、構成創造思想
色調:分為冷色調和暖色調
冷色調:色環中藍、綠一邊的色相稱為冷色,它能給人以陰涼、寧靜、後退、深遠的感覺。
暖色調:色環中紅、橙一邊的色相稱為暖色,它能給人以溫馨、亢奮、前進、和諧的感覺。
光線:造型作用、表意作用、外畫人物形象
鏡頭運用
長鏡頭:一段持續時間內連續攝取的、佔用膠片較長的鏡頭,一般時長超過30秒。長鏡頭可以保持整體效果,保持劇情空間、時間的完整性和統一性;可以如實、完整地再現現實影像,增加影片的可信性、說服力和感染力;還可以渲染氣氛、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
空鏡頭:又稱「景物鏡頭」。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場面描寫而不出現人物(主要指與劇情有關的人物)的鏡頭。常用以介紹環境背景、交代時間空間、抒發人物情緒、推進故事情節、表達作者態度,具有說明、暗示、象徵、隱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夠產生借物喻情、見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氣氛、引起聯想等藝術效果,在銀幕的時空轉換和調節影片節奏方面也有獨特作用。
蒙太奇
蒙太奇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現在是影視專業術語,是一種剪輯技巧,一般包括畫面剪輯和畫面合成兩方面。運用蒙太奇能豐富電影藝術的表現力,使表現內容主次分明,達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還能夠規范和引導觀眾的情緒和心理,啟迪觀眾思考;還可以實現對時空的再造,形成獨特的影視時評論方法
總述
電影評論的可評之處,可以就其導演的獨特構思、聲音畫面、蘊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時代意義、影視音樂、電影內容、電影燈光照明、電影的拍攝技巧、電影中的角色等都可以進行評論,評論過程通過結合影片具體內容和影片在構思、結構、技術、任務等方面最為閃亮之處擺出自己的觀點,從而近一步論證。
要點
要寫好一片影評 用兩個字總結「新」「奇」。
步驟
題目
題目是任何寫作中的第一閃光點,影評也不例外。一個好的影評題目,關鍵在於他能否用於傳遞作者想要在影評中表達的信息。在看完電影後寫影評時,首先要找一個好的切入點,當然,這個切入點就要從題目開始入手了。影評的題目注重創新、新穎,起到讓別人一看見題目就像讀下去的作用。此外,影評題目越短越好,6-7個字為宜。
開端
閱高考語文作文的老師們都有一個習慣閱卷方法,即題目-開頭-(中間)-結尾,如果一位考生的中間部分寫的再好,但開頭卻弄得很差勁,這樣閱卷老師對這位考生的中間內容最多就會大體瀏覽一遍,有的甚至連看都不看,因此,開端無疑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在影評的開頭,可以開門見山地一上來就介紹你所要寫的影片最為亮點之處,或直接寫影片的高潮結局,從而引起讀者的興趣 ;也可以先插入一電影名家的名言,例如巴贊、愛森斯坦等,這樣能為你的影評錦上添花。
中間
這一部分是影評的核心內容。其實寫影評就是寫一篇議論文,因此我們在寫影評時應注意多分析、少敘述,以你想要表達的內容為中心,擺出論據,層層推演,但要注意不要跑題,也就是說,你在影評中分析的內容,都必須要圍繞你的中心。
結尾
我們完成了影評的最主要內容之後不能就此結束,還應當有一個響亮的結尾。在結尾我們首先應該先對影評的主要內容進行一下總結,然後可以抒發自己的感想,表達一下自己對整個影片的理解;還可以引用名言、托物言志,讓影評有一個好的收尾。
存在問題
跑題、講故事、面面俱到、沒有觀點、寫成「豆腐塊」、本末倒置、常識問題、沒有細節。
影評現狀
在中國,電影評論通常考慮如下幾個方面:①影片的傾向性和真實性是否統一;②人物的個性化和典型性如何;③影片從內容到形式對時代的反映是否有創新精神;④影片是不是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創作個性;⑤影片在電影觀念和電影語言的運用上進行了哪些有價值的探索;⑥影片的觀賞性及其社會效果如何。
電影表現手法
電影是集體創作的綜合藝術,所有的創作成員都是銀幕造型的創作者。相對而言,每個部門只能對銀幕造型的某個方面起到作用,通過各部門創作的有機結合才能構成完整的銀幕造型。這種集團創作歸根到底仍是以導演的總體構思為依據的,因此,導演對銀幕造型的質量負有主要責任。電影導演工作的主要成果也表現在銀幕造型上。
【節奏】是電影藝術至關重要的方面之一。電影節奏是電影藝術中所有要素的綜合構成並作用於觀眾生理心理所產生的效果。節奏在電影中既表現在時間的流程中,也表現在空間的運動形態上,以及時空綜合中。影片節奏不單純是藝術技巧的表現,而是根據劇情需要,人物塑造需要,對影片總體把握、對電影手段綜合運用的結果,是節奏的局部構成與整體構成的辯證統一體。電影的節奏總體存在於劇作中、存在於導演的總體構思和分鏡頭本中,滲透在表演、造型、聲音、攝影、美工、剪輯等藝術創造中,形成情節節奏、造型節奏等節奏方面。而導演作為影片總設計師和指揮者,對影片節奏面貌的體現和創造影片的節奏風格起著決定作用。
節奏在根本上是藝術情感的顯現。節奏的物理形態是運動,其心理根源是藝術家通過電影的特殊表現手段在作品中傳遞出一定強度的情緒情感的脈律,並引發觀眾情緒情感上的震盪或共鳴。人們常將速度作為節奏的唯一表達形式,以快、慢來衡量節奏,但速度並不等於節奏。速度節奏只是節奏的一種。節奏的衡量,也不單是鏡頭的長短,還有音響、線條、色彩、形體等藝術造型因素有規律的運動變化(高、低、強、弱、緊張、鬆弛、疏緩等等方面),以及它們引起欣賞者的生理感受狀況。節奏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心理和生理的統一。電影表現內涵的無限豐富性、電影表現手段的無限可能性和觀眾接受心理的復雜性,決定影片節奏形式和節奏變化的無窮多樣性
【內部節奏】緣於情節發展的內在矛盾沖突、人物的情感波瀾等內容要素而形成的節奏。在電影中,內部節奏顯現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與場面調度和蒙太奇技巧等密切融合的演員的表演、演員飾演的角色情感的內在張力。
【外部節奏】由畫面上一切主體的運動,各種長度鏡頭組接和鏡頭的各種轉換方式,以及速度和光影、色彩、各種畫面形式的變換而產生的節奏。外部節奏表現有時和內部節奏相一致,有時不一致,甚至可以做完全相反的表現。服從於統一的藝術構思。
【庫里肖夫效應】蘇聯電影導演列夫.庫里肖夫為了弄清蒙太奇的並列作用,做了一項有名的鏡頭剪接實驗。他給俄國名演員莫茲尤辛拍了一個毫無表情的特寫鏡頭,分別接在一盆湯、一個作游戲的孩子和一具老婦人的屍體鏡頭前面,出乎意外的是,他發現觀眾看到了演員的「表演」,即:看到湯時表現出飢餓感,看到孩子時表現出喜悅,看到老婦人屍體時表現出悲傷。而實際上這都是由於鏡頭的組接使觀眾產生了聯想。從這個試驗中,庫里肖夫得出結論:造成電影情緒反應的,不是單個鏡頭的內容,而是幾個畫面之間的並列,是鏡頭組接和剪輯的作用。這就是所謂庫里肖夫效應。
【主觀鏡頭】將電影攝影機的鏡頭,當做電影中某一角色的眼睛,去觀看(攝制)其他人物、事物活動的情景,即為主觀鏡頭攝制。這種代表影片中某一人物視線的鏡頭,叫做主觀鏡頭(狹義的主觀鏡頭)。主觀鏡頭還包括明顯表示出導演主觀評論觀點和主觀情感與情緒的鏡頭(廣義的具有強烈主觀表現色彩的鏡頭)。沒有純粹的客觀鏡頭,也不會有純粹的主觀鏡頭,主觀鏡頭總是在客觀鏡頭表現中產生的。例如這樣一種典型的希區柯克式的主觀鏡頭表現:人物頭部受傷,鮮血流下,逐漸遮蓋了視線,鮮血覆蓋了畫面,是主觀表現,但它不能離開人物受傷這個客觀過程。主觀鏡頭表現比客觀鏡頭表現更為復雜,有著變化多樣的運用模式。如反應式主觀鏡頭、想像式主觀鏡頭、多視角式主觀鏡頭、多層次式主觀鏡頭、近似式主觀鏡頭等。
【客觀鏡頭】一般指攝影機採用大多數人在拍攝現場所共有的視點拍攝的鏡頭。這種鏡頭在銀幕直觀效果上可使觀眾產生共同臨場感,達到客觀表現的目的。客觀鏡頭客觀性包括兩個含義層:首先是指反映對象自身的客觀實在性,即藝術所再現的生活內容的真實性。這通常是導演在運用傳統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時所要求和恪守的。如《人到中年》等影片中所表現的許多事件、環境、人物等生活畫面,都要求對生活真實性的再現,也就是藝術所反映生活的能見性;二是指對對象的客觀描述性。這種客觀描述性無論在現實生活片還是在童話片、神話片、荒誕片中都有其不可避免性。如影片《西遊記》中種種事件過程的表現,都是客觀鏡頭的用武之地。客觀鏡頭運用的目的是為了引導觀眾觀賞無論哪一層含義的畫面表現,都具有規定情境的客觀實在性,使影片達到敘述和描寫的目的。最終,它們都免不了滲透著編、導、攝的思想情感。
【空鏡頭】即沒有人物出現的景物鏡頭。是導演闡述思想內容、敘述故事情節、抒發情感意境、轉換銀幕時空、調節節奏的重要手段。有主觀空鏡頭和客觀空鏡頭兩大類。主觀空鏡頭是人物眼中的、心理的和被刻意渲染的景物和感覺,客觀空鏡頭是客觀表現的環境景物以及過場性景物等,它要求景物表現的真實實在性。
【時空轉換技巧】影片中用以表現一定時間、空間鏡頭或段落的變換,以造成各種藝術效果的手段。常見的時空轉換技巧有:利用漸隱、漸顯、化、劃等傳統光學技法,在兩個鏡頭或段落之間插入能夠表現時間、季節、地點變換的景物鏡頭;利用字幕和繪畫說明時間、地點的變換;無技巧剪輯,即完全利用畫面內容本身的直接轉換、而不用附加的光學技巧來表明時空的轉換、劃分時空段落。
【漸顯、漸隱】亦稱「淡入、淡出」、「漸明、漸暗」。傳統剪輯技巧手法之一。電影藝術表現時空間隔的傳統手段。其常規表現形式是:前一場景的畫面逐漸暗談直至完全消失(漸隱),後一場景的畫面逐漸顯露直到十分清晰明亮(漸顯)。這種手法表現某一個情節(段落)的終了和另一個情節(段落)的開端,留有一定間隔,使觀眾在段落感中得到短暫的間歇,從容領會進展中的劇情。並可表現一定的情緒和節奏。
【切】 「切換」,即「切出、切入」的簡稱。屬於無技巧剪輯手法。漸已成為電影最基本的鏡頭轉換方式之一。指不用任何光學技巧如化、劃、淡化之類作為過渡,而是直接由一個鏡頭轉換成另一個鏡頭或由一場戲轉換成另一場戲為保證鏡頭切換流暢,符合藝術邏輯性並適應一般觀賞心理,在剪輯創作中,必須把握影片節奏和准確地掌握鏡頭恰切的剪接點。
【化】亦稱「化出、化入」、「溶出、溶入」。傳統剪輯技巧之一。電影藝術表現時空轉換的傳統手段。其常規表現形式是;前一畫面漸漸隱去(化入、溶出)之前,後一畫面即開始漸漸顯露(化出、溶入),兩個畫面同時重疊隱現,直到後一畫面完全清晰。「化」的作用很多,如:起到時空過渡作用;可簡捷地表現大幅度時空轉換;常常用來表現人物的想像、夢幻、回憶等,直接傳遞情緒;在時空距離較近情況下,連續使用「化」過渡鏡頭,可產生抒情、緩慢柔和的效果;在神話片中用來達到「變形」的特殊觀賞效果等等。
【疊印】電影語言中特有的一種形式。電影剪輯技巧手法之一。將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時空、不同景物或人物的畫面重疊起來,復印在一條膠片上,即疊印。同時,疊印的各個畫面的內容之間必須保持內在聯系,以形成疊印畫面的各種意義。有的影片片頭字幕或唱詞字幕也採用疊印方法與畫面合成。
【劃】亦稱「劃出、劃入」、「劃過、劃變」。傳統電影剪輯技巧手法之一。為實現畫面銜接所採用的一種技巧。表現形式是後一鏡頭從前一鏡頭畫面上做左右劃、右左劃、上下劃、斜向劃、棱形劃等。當代電影中,這種手法比較少用,但為了加強某種視覺效果或製造其他各種藝術效果,這種手法有時仍然使用,並且注意具有新穎性。
【跳切】 「切」的一種。屬於無技巧剪輯手法。它打破常規狀態鏡頭切換時所遵循的時空和動作連續性要求,以較大幅度的跳躍式鏡頭組接,突出某些必要內容,省略時空過程。跳切既以情節內容的內在邏輯聯系為依據,也以觀眾欣賞心理的能動性和連貫性為依據,排斥缺乏邏輯性的隨意組接。
【閃回】通常指在一定的場景結構中插入另一場景或片斷。閃回可以是電影的一種片斷敘述手法,也可以形成全片結構形態,即閃回結構影片。從內容上看,閃回的內容一般為閃回前面鏡頭中某個人物的思維或回憶。它可以是情緒性的,也可以是敘事性的;可以是較長篇幅的,也可以是瞬間意識表現,目的是使觀眾更清晰地感受人物的思維、情緒和了解事情原委。
【工作樣片】每個攝制工作日都要將拍好的底片印出一條正片,即為工作樣片。供攝制組創作人員和廠負責人審查用。在工作樣片尚未經審查通過或需要重拍前,一切布景和拍攝現場的各項設置不得拆除。在後期製作中,工作樣片供導演和剪輯修剪、組接鏡頭用,也供配音、混合錄音用,還供最終審查影片用,最後作為完成片套底用的依據。工作樣片屬珍貴資料,要求精心保管。
【雙片】即「完成雙片」、「混錄雙片」。由經剪輯完成的工作樣片和混合錄音後的磁性聲帶片兩部分組成。雙片的用途是為聽取審查意見後便於修改。與正式拷貝不同,它必須通過聲畫同步放映機放映才能達到聲畫合成的效果。審查通過和修改後,經過畫面套底,將混錄磁帶轉成光學聲帶,就可印製正式拷貝。
1.3 影視鏡頭表現手法
鏡頭是影視創作的基本單位,一個完整的影視作品,是由一個一個的鏡頭完成的,離開獨立的鏡頭,也就沒有了影視作品。通過多個鏡頭的組合和設計的表現,完成整個影視作品鏡頭的製作,所以說,鏡頭的應用技巧也直接影響影視作品的最終效果。那麼在影視拍攝中,常用鏡頭是如何表現的呢,下面來詳細講解常用鏡頭的使用技巧。
一、推鏡頭
推鏡頭是拍攝中比較常用的一種拍攝手法,它主要利用攝像機前移或變焦來完成,逐漸靠近要表現的主題對象,使人感覺一步一步走近要觀察的事物,近距離觀看某個事物,它可以表現同一個對象從遠到近變化,也可以表現一個對象到另一個對象的變化。這種鏡頭的運用,主要突出要拍攝的對象的某個部位,從而更清楚地看到細節的變化。比如觀察一個古董,從整體通過變焦看到細部特徵,也是應用推鏡頭。
二、移鏡頭
移鏡頭也叫移動拍攝,它是將攝像機固定在移動的物體上作各個方向地移動來拍攝不動的物體,使不動的物體產生運動效果,攝像時將拍攝畫面逐步呈現,形成巡視或展示的視覺感受,它將一些對象連貫起來加以表現,形成動態效果而組成影視動畫展現出來,可以表現出逐漸認識的效果,並能使主題逐漸明了,比如我們坐在賓士的車上,看窗外的景物,景物本來是不動的,但卻感覺是景物在動,這是同一個道理,這種拍攝手法多用於表現靜物動態時的拍攝。
三、跟鏡頭
跟鏡頭也稱為跟拍,在拍攝過程中找到興趣點,然後跟隨目標進行拍攝。比如在一個酒店,開始拍攝的只是整個酒店中的大場面,然後跟隨一個服務員從一個位置跟隨拍攝,在桌子間走來走去的鏡頭。跟鏡頭一般要表現的對象在畫面中的位置保持不變,只是跟隨它所走過的畫面而有所變化,就如一個人跟著另一個人穿過大街小巷一樣,周圍的事物在變化,而本身的跟隨式沒有變化的,跟鏡頭也是影視拍攝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方法,它可以很好地突出主體,表現主體的運動速度、方向及體態等信息,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四、搖鏡頭
搖鏡頭也稱為搖拍,在拍攝時相機不動,只搖動鏡頭作左右、上下、移動或旋轉等運動,使人感覺從對象的一個部位到另一個部位逐漸觀看,比如一個人站立不動轉動脖子來觀看事物,我們常說的環視四周,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搖鏡頭也是影視拍攝中經常用到的,比如電影中出現一個洞穴,然後上下、左右或環周拍攝應用的就是搖鏡頭。搖鏡頭主要用來表現事物的逐漸呈現,一個又一個的畫面從漸入鏡頭到漸出鏡頭來完整整個事物發展。
五、旋轉鏡頭
旋轉鏡頭是指被拍攝對象呈旋轉效果的畫面,鏡頭沿鏡頭光軸或接近鏡頭光軸的角度旋轉拍攝,攝像機快速做超過360度的旋轉拍攝,這種拍攝手法多表現人物的眩暈感覺,是影視拍攝中常用的一種拍攝手法。
六、拉鏡頭
拉鏡頭與推鏡頭正好相反,它漢族要是利用攝像機後移或變焦來完成,逐漸遠離要表現的主體對象,使人感覺正一步一步遠離要觀察的事物,遠距離觀看某個事物的整體效果,它可以表現同一個對象從近到遠的變化,也可以表現一個對象到另一個對象的變化,這種鏡頭的應用,主要突出要拍攝對象與整體的效果,把握全局,比如常見影視中的峽谷內部拍攝到整個外部拍攝,應用的就是拉鏡頭。
七、甩鏡頭
甩鏡頭是快速地將鏡頭搖動,極快地轉移到另一個景物,從而將畫面切換到另一個內容,而中間的過程則產生模糊一片的效果,這種拍攝可以表現一種內容的突然過渡。
八、晃鏡頭
晃鏡頭的應用相對於前面的幾種方式應用要少一些,它主要應用在特定的環境中,讓畫面產生上下、左右或前後等的搖擺效果,主要用於表現精神恍惚、頭暈目眩、乘車船等搖晃效果,比如表現一個喝醉酒的人物場景時,就要用到晃鏡頭,再比如坐車在不平道路上所產生的顛簸效果。
談起電影的表現手法一定要提的就是蒙太奇手法。
早在十九世紀末期的時候,電影大師們就開始使用蒙太奇——這個使電影產生了飛躍的手法。蒙太奇在電影創作中呈現了驚人的藝術效果並創造了感人的藝術力,在流動的畫面結構裡面,蒙太奇成了最有效的創作方法。
蒙太奇方法,就是把兩個或者多個元素合成一個具有全新內容的方法。著名的蒙太奇大師,蘇聯的電影理論家兼導演艾森斯坦曾經在其著作中提到:漢字中的「口」和「犬」組成「吠」,要知道,這就是蒙太奇——「口」和「犬」都是名詞,各自有獨立的含義,但是,當把它們組合到一起的時候便發生了質的變化,成了動詞。它們展現在銀幕上,「口」和「犬」的特寫鏡頭剪輯在一起,自然使觀眾悟到那是一隻叫著的狗,或是那有一隻狗在叫,並且如聞其聲。這種蒙太奇方法成了電影獨特的語言形式。電影中蒙太奇指的是鏡頭的分切與組合,或者是剪輯。下面是一個典型的蒙太奇創作試驗的著名例子,同樣是三個鏡頭,採取不同的剪輯方法,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1、一個人在笑。
2、手槍直指。
3、驚恐的臉。
如此的順序組接的鏡頭,給觀眾的是人物的怯懦和惶恐。
1、驚恐的臉。
2、手槍直指。
3、一個人在笑。
如此組合的鏡頭,則表現人物的勇敢。艾森斯坦對這個試驗曾經加以概括,他說:「通過剪輯把兩個不相乾的問題並列起來,不是等於一個鏡頭加上另一個鏡頭——它導致了一種創造,而不是各個部分的合並。因為這種並列的結果和分開地看各個組成部分是有著質的不同。」(《電影藝術四講》)
蒙太奇思維是以人的視知覺和聽知覺形式為基礎的創造性思維。電影蒙太奇所建立起來的鏡頭之間分割與組合的關系,即不同元素之間分離與交叉的關系,最終所以能夠通過分析與綜合的知覺作用,必須依賴聯想的心理作用才能夠得以實現。
聯想可以同時引起對過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想像,這一重要的心理現象,正是架設在蒙太奇結構中前後鏡頭畫面之間,溝通畫面聯系的心理橋梁。
下面分別介紹這三種聯想方式。
一、類比聯想。由於在鏡頭或鏡頭組之間採用相似的手法或者表現相似的內容,觀眾會產生類似情景的聯想。 二、對比聯想。其鏡頭或片斷之間在形式或者內容上呈對立狀態,從相反的角度表現同一主題,並且使主題給人留下更加深的印象。
三、接近聯想。是通過同一、同時或相繼成立的條件反射將空間、時間相接近的鏡頭連貫起來,從而引人聯想並思忖其內涵。 卓別林自己評論說:那部電影是從一個抽象的概念——批評我們的機械化生活方式——發展而來的。
蒙太奇手法的應用,給電影注進生氣和活力,使平常的畫面組合成無窮的內涵,給觀眾留下無盡的想像空間。可以說電影中蒙太奇手法的應用,是電影歷史上的一場重大革命。
蒙太奇,法語montage的音譯,原是建築學上的術語,有構成、組裝的含義。借用到電影、電視理論中來,有剪輯、組合、連接的意思。夏衍說:「所謂蒙太奇,就是依照著情節的發展和觀眾注意力和關心的程序,把一個個鏡頭合乎邏輯地、有節奏地連接起來,使觀眾得到一個明確、生動的印象或感覺,從而使他們正確地了解一件事情的發展的一種技巧。」影視製作家只有根據蒙太奇法則來選擇、安排、組織材料,才能獲得成功。構思影視作品時,常常要用到下列五種蒙太奇手法:
(一) 復現蒙太奇
亦稱反復蒙太奇、重復蒙太奇。讓一些重要的物件、場面,反復多次在影視文學劇本中出現,一方面起強調的作用,引起讀者對他們的注意、重視;另一方面,在作品結構上起理清脈絡、劃分層次的作用。如蘇聯《鄉村女教師》中瓦爾瓦拉.瓦西里耶夫娜用的教具--地球儀,她任教之地小丘上的三棵松樹,就是反復多次出現的物件,場景。
(二) 對比蒙太奇
又稱對照蒙太奇。運用這種手法組接的鏡頭之間,存在相互襯托、比較的邏輯聯系。這種蒙太奇不僅可以用在普通鏡頭的場景、人物表情之間,也可以用來組接長鏡頭。
(三) 平行蒙太奇
把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發生的有關事件、場面連接起來,讓它們有條不紊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使劇情得以平行發展,強化觀眾的懸念心態。格里菲斯在《黨同伐異》里,成功地運用了這種組接方法:一個無辜的工人被誤判了死刑,當絞索套在他脖子上時,他的妻子帶著州長的赦免令趕到,這就是著名的「最後一分鍾營救」。我國影片《鐵道游擊隊》里,劉洪飛馬營救芳林嫂,也是運用蒙太奇的範例。
(四) 隱喻蒙太奇
也稱比喻蒙太奇、象徵蒙太奇、相似蒙太奇、聯想蒙太奇。它要求所連接的鏡頭,場面之間,存在某種微妙的類比聯系,通過「相似點」、「具象點」和「寓意點」,突出事物之間的有關特徵,促使觀眾領會其中內在的、深層的含義。
(五) 雜耍蒙太奇
這是一種綜合性的蒙太奇,既有畫面的分解,又有畫面的集中;既有全景,又有特寫;節奏快,有緊張感。愛森斯坦在其代表作《戰艦波將金號》里,在舉世聞名的「敖德薩階梯」那個段落里,成功地運用了雜耍蒙太奇,突出了沙皇軍警屠殺包括老弱婦孺在內的和平居民的血腥暴行。
Ⅲ 法國電影《洞》le.trou
◆原 名:Le Trou
◆譯 名:洞
◆導 演:雅克·貝克 Jacques Becker
◆演 員:米歇爾·康斯坦丁Michel Constantin .... Géo
吉恩·凱樂蒂Jean Keraudy .... Roland
菲利普·勒魯瓦Philippe Leroy .... Manu
Raymond Meunier .... Monseigneur
Marc Michel ...
◆類 型:驚悚/劇情/犯罪
◆片 長:132分鍾
◆上 映:1960年
◆國 家:法國
◆語 言:法語
◆字 幕:外掛中英文 點擊下載
◆文 件:2x49x15mb
◆鏈 接:http://imdb.com/title/tt0054407/
◆評 分:6.7/10 (1,336 votes)
◆顏 色:黑白
-----------------------------------------------------------------
◆視頻尺寸:640x384
◆壓縮格式:XviD + MP3
-----------------------------------------------------------------
◆簡 介:
法國犯罪片大師雅克·貝克(《金盔》、《金錢不要碰》)生前最後一部作品,榮獲法國電影評論協會最佳影片獎、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和最佳外國男演員提名、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法國《電影手冊》十大佳片之一,被評論界認為是「電影史上最緊張激烈、最強有力的、最震撼人心的犯罪題材影片」。
一群被關押的犯人計劃了一個驚心動魄的逃獄行動,他們決定在牢房的牆上挖一個洞,影片圍繞他們挖洞的過程展開,但這群犯人的空間和行動總是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
本片是法國電影史上最著名的黑色電影之一,犯罪片大師雅克·貝克起用了一班名氣不大的演員,將《洞》拍攝成為一部經典越獄片,不但情節豐富、引人入勝,而且可以稱得上是一部真正的藝術傑作。
評論:
克勞德是個在押犯,因為監舍需要修理而搬到了11號牢房,牢房裡的四個人抱怨太擠,卻不得不服從監規接受新的一員。彬彬有禮的克勞德也終於獲得了四個人的認可,這時他發現他們正在策劃一起精心謀劃的越獄。作為室友他也加入其中。他們准備掘地三尺挖個地洞逃出去,羅藍德是他們的頭,他們利用一切工具去挖地道,正當他們快要成功時吉奧卻說為了他的媽媽他不想越獄了,而克勞德的妻子妹妹帶來了一個意外的好消息,克勞德似乎可以順理成章獲得自由。面對這樣的局面,五個本來一條心的人將會怎樣選擇,那些不願等死的人會成功嗎?他們中出現的那個告密者又是誰?他的結局是什麼?
這的確是一部可以說是電影史關於逃獄的最偉大的影片,我們後來所津津樂道的《肖申克的救贖》在他的面前簡直不值一提。法國電影有著哲學依託,雅克·貝克的這部明顯有著存在主義的影響。囚犯需要越獄卻在關鍵的時刻一個人的因為不被起訴而面臨著危機,這種極端的境遇發人深省。導演塑造了五個個性鮮明的人,馬努的謹慎、羅藍德的狡猾、吉奧的兇悍,「閣下」的裝傻。他們出於各種目的齊心協力准備逃獄,險象環生卻鍥而不舍。法國人特別喜歡具體描繪犯罪細節,有一大半鏡頭是描寫他們鑿洞的艱辛和智慧,這些和人物特寫鏡頭的穿插形成強烈的戲劇沖突。布列松的《扒手》和梅爾維爾的有些偵探片都是如此。雖然過於繁瑣,卻更加豐富了人性和觀眾心理緊張度的製造。法國影評人對他們在鑿洞和鋸鐵窗時的音效覺得過於響,其實,導演這里所表現的是觀眾對這一聲效心理反映的誇大,這是導演的高明所在。
導演的鏡頭組接也特別流暢,羅藍德等人查看地形的背影一下跳切到回途使得電影的鬆弛相得益彰,而他們迭羅漢圍著柱子和獄警捉迷藏的鏡頭非常驚險,壓得人喘不過氣,吊足觀眾胃口。巴黎的下水道為犯罪電影提供了永恆的養料。為了知道時間他們竟然設法偷了醫務室的玻璃瓶製造沙漏,這個段落的鬥志斗勇可謂是此類影片的經典。他們打偷東西的水管維修工是促進克勞德心理轉化的一個點,這些細節的安排讓劇情的推進有了更加合理的心理動機。而典獄長的臨檢差一點讓他們前功盡棄,這些沖突點讓這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一點也不沉悶。
細節上的監方的繁瑣檢查他們的包裹其實是反證他們越獄工具的得之不易。監房間靠囚窗傳遞東西猶如雜耍。而他們在掘進地洞的時候用來觀察外部監警的動靜的竟然是一柄牙刷上的一塊小玻璃。這個畫面在影片里出現多次,直到最後一幕當他們為了地洞挖成馬上可以呼吸到自由空氣而興奮異常的時候,那麼小鏡子的另一面讓這部黑色電影達到了高潮。而法國電影人對於境遇和人性的認識也高於美國人,具有更大的現實意義。
片子兩位主要演員米歇爾·康斯坦丁和菲利普·勒魯瓦當時都是非職業演員,後來都因為演技出眾成為了巨星。這部幾乎沒有女性鏡頭甚至除了背景聲沒有音樂的室內劇影片卻能讓人津津有味,所以決定電影成敗的首先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我們中國電影最缺乏的。
http://lib.verycd.com/2005/12/13/0000079412.html
Ⅳ 楚門的世界影評
當你三十歲的時候,突然發現原來自己的生活原來徹頭徹尾都是一場盛大的騙局,你會作何種感想? 我很佩服這部戲的編劇,真不愧為最佳劇本。他生動地以諷刺的手法向人們展示當今這個被媒體滲透了的世界。我們的時代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時代?技術的發展、物質的充裕,究竟是解放了人還是束縛了人?究竟是把人推向了更加自主的方向,還是把他更加置於自己的對立面,更加失去了自我,更加遠離了真實的世界和鮮活的人生?《楚門的世界》用一種近乎寓言式的敘事,給了我們一個耐人尋味的回答。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劇本,稱之為「命運」。但是「命運」的最終結局是怎麼樣呢?我們的教育體制、社會架構、經濟模式、道德觀念、文化傳統都在不斷地教化世人,但我們究竟要做一個怎麼樣的人呢?同時,我們的媒體,尤其電視、電影,教育我們要成為什麼什麼家、什麼什麼英雄才算出色,童時的我們不斷為這些美麗的謊言而努力。當突然有一天,我們發現幻象的泡沫破裂,光靠自己的力量是達不到目標,那時候迷茫的我們應該何去何從?如同電影裡面,楚門初戀女友短暫出場的幾個鏡頭,她衣服上有一個徽章的特寫:「How is it going to end?」——這會是何種結局?這個答案太復雜了。但很顯然,楚門只屬於楚門的世界——一個被操縱的虛擬世界。他的出生、成長,一切的喜怒哀樂,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包括他的死亡,都將在一個被人為操縱和設計好的舞台上上演,並被無以計數的生活於光鮮富足的現代世界的男男女女們駐足觀看。他們與楚門融為一體,一起經歷著成長的歷程,離開楚門,他們的生活將無以為繼,世界將大亂,生活將沒有意義。然而,一場被設計好的持續了三十年之久的曠古未有的真人秀,卻終因楚門的疑心和探求欲被擊碎了。在楚門歷經了人造的風暴、雷電、巨浪的考驗後,承載著他走向真相的船,無情地撞破了那個藍得刺眼的美麗但卻虛假的天空。在那一剎那,一個神話結束了,一個陰謀被置於陽光之下。更為重要的是,這深深的撞擊,證明只要人性尚存,心靈是無法被永遠操縱的。觀看影片的我們,是否意識到,我們自身的生活又何嘗不是被種種欺騙包圍著么?意識形態的轟炸,從小到大一種聲音的灌輸,和楚門的世界有何不同?和《楚門的世界》不同的是,真實的大世界沒有那扇可以找到的、走得出去的大門,所以比楚門更可悲的或者是我們這群充滿窺私慾的看客。 同時,在這部荒誕不經的電影裡面,充滿了大量暗喻與諷刺。 首先是對人性的諷刺,尤其是深深隱藏在內心裡的窺私慾。 片中這個虛擬的世界取悅大眾近三十年,始終保持著高居不下的收視率,無數人目睹一個有血有肉的正常人所有的成長痕跡,讓他們悲傷,讓他們歡喜,讓他們焦躁,讓他們瘋狂。這些觀眾其實比那個操縱楚門的導演更殘暴、更無情,如同魯迅先生說的麻木不仁的旁觀者,他們窺探、他們沉默、他們隱藏,他們是缺乏同情心,麻木的群體。什麼都在那裡了,人與事與物,似乎唯獨感情不在那裡,在應該出現感情的波紋與色調的地方,只有一片空白和虛無,甚至可以說就是一個看不到的黑洞。只要與己無關,哪怕你殺的是活生生的同胞,也不過是一場熱鬧!最後,他們看到的是另外一種瘋狂,瘋狂的人相信瞬間就是永恆的存在,正如同相信抓住自己的腳就能飛到半空中一樣。觀眾在看一場精心策劃的鬧劇,看困鬥獸,看騙局,而自己又何嘗不是被愚弄和控制的對象呢?而愚弄自己和控制自己的不是社會,不是政府,社會與政府都是大眾意志集合的代表,幕後主腦正是人類本身。人類無時無刻不在自我愚弄,彼此間以他人的隱私來滿足自己的窺私慾,同時又深惡痛絕自己被偷窺,樂而不疲。 其次,這是對媒介的反思。 人的出生與離去都是孤獨的,所以需要交流,需要共鳴。同理,從出生、成長、死去,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從來是都是局限的,我們永遠無法做到像萬能的上帝那樣,可以對這個世界瞭然於胸。我們不得不藉助於各種載體來超脫我們的肉體樊籬,從而使得心靈可以通達久遠的過去,遙想漫長的未來,想像異邦的人世間,以滿足我們無限的好奇心和知識慾望。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不得不贊同麥克盧漢的至理名言:「媒介是人體的延伸」。然而,文明發展的悖論正在於,它常常走向自身的反面,成為剝奪自由和消解主體性的幫凶。今天,電子媒介在全球范圍內的普及和迅速擴張,已經完全實現了麥克盧漢關於「地球村」的天才預言。也正因為如此,全世界的人們才得以在同一個地球上,同時觀看楚門的世界,從而在如此廣袤的時空范圍內把人性中的窺探欲演繹得如此淋漓盡致。 現實的悲劇性正在於,在這個媒介的時代,誰都難以逃脫楚門的命運,誰也沒有十足的底氣說自己與楚門無關。在各種形式的電視真人秀節目中,難道我們不會見到楚門的影子嗎?當我們在為超級女生而狂熱歡呼的時候,難道我們不會在自己的身上看到那些抱著電視與楚門廝守的觀眾的影子嗎?在經濟利益驅動一切的今天,商業邏輯的泛濫,已經逼迫我們不得不把我們自己玩弄於股掌之間,我們只有自娛自樂,並在狂歡的剎那間,出賣我們的金錢、隱私、自由,乃至生命。如此看來,《楚門的世界》作為一個時代性的操縱隱喻,不僅講述了真實和虛假的邊界問題,更重要的則是提醒我們走出時代的騙局,走近我們的心靈,在一種頑強的反思中,保有一份不那麼時髦的自由。 最後,片中那個導演的角色頗值得爭議。 他營造了一個烏托邦,卻以掠奪他人的靈魂作為試驗的代價,確實已經超越了人道和人性的范疇。但是就烏托邦這個單純的想法來說,並沒有錯誤。當我們被謊言和虛假包圍了幾十年時,與其殘忍的戳破他們卻又發現自己無力突破他們,不如依舊生活在別人營造的謊言里,過一種沒有反抗和思想的生活,直到死去。只是意識到這一點的人,早已經看破了這個謊言,而生活在謊言中的人始終樂此不疲。所以這個悖論不可突破,並不具有實際的意義。這又令我想起魯迅先生那個「鐵籠子」的比喻:大多數的國民對國事昏昏頓頓,彷如在點燃的鐵籠子熟睡,但如果吶喊把他們叫醒,發現籠子無路可逃,那是不是應該讓他們在熟睡中死去?依我看來,片中「導演」扮演的是一個早醒者的角色,他不知道怎麼從籠子里出去,但很清楚籠子里的情況,而這場真人秀電視節目何嘗不能看成是一聲震耳欲聾的吶喊呢?
Ⅳ 最佳短片《黑洞》哪幾方好詳細,要寫影評分析
史蒂芬.霍金在他創記錄的著名暢銷書《時間簡史》中形象生動地向我們描述了一幅幅關於黑洞和宇宙的圖象. 作為劍橋大學牛頓和狄拉克教授職位的繼任者, 因全身癱瘓而禁錮在輪椅上的霍金在該書中不僅完美地向公眾解答了關...查看全文>>
Ⅵ 《藍風箏》影評 專業寫作方法 不要網上已經有的
樹上掛著白色的風箏,陽光可以透過來,樹上掛著藍色的風箏,比天空還要藍,樹上掛著破了洞的風箏,比天空還要藍的被戳出了很多的洞,陽光投下,就有很多的太陽。
我拉著媽媽一起看《藍風箏》,電影用作第一人稱回憶的「鐵頭」算起來比媽媽大三歲。然後媽媽念很多我沒聽過能聽懂的那個時代的打油詩——跟著劇情的發展一起,然後媽媽哭了。
看這部片子的時候,腦袋裡一直閃現另外的影片《活著》。雖然《藍風箏》沒有《活著》跨越敘事年代那麼久,《藍》只是從整風運動到文化大革命爆發那之間的十年,可是在畫面的色彩處理和人物的形象上,兩個片子看起來很相近。這讓我產生了錯覺,每次有「驚險」鏡頭出現,比如孩子站在房頂上,男人點燈籠,女人拿開水我都會有恐懼感,因為怕他們會突發意外的死去。就算早知道兩個片子中每個人的死亡都會和當時的政治環境有關,卻也免不去這種恐懼感。
一個普通的家庭,一個居住在北京過去那千萬個四合院之一的平淡無常的家庭,那段歷史卻給他們加上了不平凡的遭遇。除了城市背景不同,這倒是和《活著》如出一轍。除了《陽光燦爛的日子》,我幾乎想不起來哪部關於整風運動開始到文化大革命結束這段時間的電影中的主人公命運能不用「遭遇」這個略微帶有悲慘含義的詞彙來形容。
影片線索一:風箏。
第一次出現,是四合院中的孩子衛軍站在高高的屋頂上去夠一隻掛在樹杈上的風箏。鐵頭的生父(濮存昕)下班回來說:「別夠了,我再給你們糊個新的。」於是鐵頭的手裡就有了一隻漂亮的長尾巴風箏。
風箏高高的飛在天上,誰也不知道能放多遠……風箏可能會再也飛不回來,或者留在一個地方千瘡百孔直到消失,就像鐵頭對生父的印象。
母親(呂麗萍)的第二次婚姻,鐵頭和那個忠厚老實的李叔叔(李雪健)之間沒有提到風箏,取而代之的是「老頭樂」的煙花和大馬燈籠,李叔叔也對鐵頭說:「咱們再買,再買」,卻到最後也沒有實現。
而煙花和燃燒了的大馬燈籠,是那麼瞬間的絢爛之後變成灰燼,就像和李叔叔之間的感情。
母親又嫁了,這次是一個高官。鐵頭帶著繼父的親孫女妞妞把藍風箏放到天上,夕陽下是兩個孩子童真的目光(這也是DVDMENU的背景)。風箏掛到樹上了,鐵頭看著窗外說:「沒事兒,我再給你糊一個。」可是直到妞妞走了,他們也沒能再放起一個新風箏。
風箏就掛在那棵樹上每天每天的破損掉,紅衛兵因為母親的善良抓走了她,鐵頭沖上去用板磚敲破了一個紅衛兵的腦袋,被一群人圍在中間狠狠的打。醒來的時候,樹上掛著那個破風箏,一直飄盪飄盪……
風箏總是被樹枝掛破了洞而飛不起來,那時候的生命也如風箏般輕易就被劃傷或者犧牲。在那些尖利的四處蔓延的東西面前,無論風箏還是生命都那麼脆弱。
影片線索二:陶彩馬和禮品單
陶彩馬是作為禮品第一次出現在鐵頭母親和鐵頭生父的婚禮上的,送禮的人是成為鐵頭母親第二人丈夫的李叔叔。結婚那天,在一群人高唱革命歌曲的時候,陶彩馬的馬頭突然斷裂掉了下來。
感覺中,這是一個不好的預兆。鐵頭的生父最後被倒下的大樹砸到頭,吭都沒吭一聲的死掉了。
鐵頭母親和鐵頭生父婚禮的禮品單是一塊紅色的綢子,上面用毛筆密密麻麻寫著來祝賀的人名,結婚的當天晚上,紅綢子被當作蓋頭,兩個人親密的嬉笑著享受關上門才能出現的年輕的浪漫。
李叔叔出現在那個家庭,鐵頭的母親再次拿出陶彩馬和禮品單,和李叔叔討論著陶彩馬的斷頭是死亡奇怪的預兆,禮品單上簽了名的很多人也不是死掉就是失蹤。
禮品單就成了下一個不好的預兆,李叔叔最後也因飢荒期間的勞累過度和營養不良死在醫院病床上。
鐵頭的母親搬出了她先後死掉兩任丈夫的家,房東在凌亂的房間中發現了那匹斷頭陶彩馬和那塊像抹布一樣丟在牆角的紅綢子。
那個年代,充滿了太多的不可預料和理所當然。誰也說不清那悲慘的一切究竟是命運的安排還是歷史的安排。
影片線索三:姥姥家的飯桌。
在姥姥家吃飯的鏡頭貫穿了整部影片,同樣一張飯桌,吃飯的人卻一直在增加,減少,再增加,再減少。
鐵頭的生父,被勞改的小舅舅,小舅舅帶回來的「臉像猴屁股」的同事,因不願陪首長跳舞而被定罪反革命的朱英,根正苗紅是民兵排長的小舅媽……
家裡熱鬧了,又冷清了,而每一個人的增加和減少,又都可以看作是拜當時的政治環境所賜。小小的一張飯桌,就是那個大大時代的一個縮影。
影片線索四:曾經是房東的藍太太
藍太太是個柔弱善良的女人,她第一次出現的時候梳著精美的髻穿著質地優良的旗袍,她有那個時代少見的「話匣子」,看上去就是出身大戶人家。
整風運動期間:藍太太穿上了藍色的布褂子,鋪子歸了公,減免鄰居們的房租。代表政府的一群人誇獎藍太太覺悟高,卻遲遲不能解決她的成分問題,她惶惑恐慌。
Ⅶ 急求~~~韓國電影 專業影評
2000年基本上也是韓國電影業剛開始復興的年代,這個國家在政治上的集權體制瓦解之後,民主化的速度是非常快的。體現在電影業上,就是電影審查制越來越形同虛設。而上個世紀90年代韓國電影人的抗議運動,又促使當局減少每年好萊塢電影的進口數量,而對本國電影工業採取傾斜和扶持的政策,在這一切的前提下,韓國電影在1999年得以來了一個大爆發。選幾部在我看來毫無疑問都是佳作的片子,體現了韓國電影的最高水平,同時也覆蓋了各種類型片,一方面可以作為對韓國電影管中窺豹式的瀏覽與窺探,一方面基本上也可以作為韓國電影成長期和高峰期的證明。
但目前這個國家的電影工業現在進入了一個死胡同:很多電影人像嬰兒一般依賴於國家對本土電影業的保護機制,處於成熟期的電影生產機制似乎又缺少了當初那種才華井噴的活力與沖擊力,每年的佳作越來越少,粗製濫造的流水線作品越來越多。金基德對本國電影痛心疾首以至於出言不遜抨擊年度票房榜首,絕不是空穴來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言論並非危言聳聽。韓國電影目前缺少才情和創造力,是個不爭的事實。
這個國家的電影業發展之路,有很多值得中國借鑒的地方,但由於兩國制度差異太大,民族性又很不相同,不可能被我們拿來模仿和繼承。韓國人民對本土電影業的鼎力支持和熱愛,是中國人不能比的;韓國電影人的集體高素質,也是中國龍蛇混雜的電影界所不能比的。和香港比起來,韓國的電影人過於學院派了;但和中國大陸當下狀況一比,他們又顯得如此職業化。電影始終是人的表演,CG永遠不可能替代,看韓國電影演員的集體性格,是欣賞這個國度異軍突起的電影業的重要因素。
在中、日、韓三國的電影人中,韓國演員的群體性格是最接近西方的。一個原因是這個國家發展起步晚,經濟政治體制大量模仿西方國家,在文化上也深受好萊塢的影響——但這個原因是少數派。更重要的原因是大韓民族的被壓迫史和分裂史,從根本上促成了這個民族極為強烈的反抗精神和血性,這種絕不屈服的性格貫徹在民族工業上,就是本土經濟的騰飛和本國產品的一統天下,貫徹到電影業上,就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觀眾對本土電影的支持;一是演員表演風格的剛烈外露。韓國電影里常見到「癲狂」的噴發式表演,就是韓國人性格的體現,從性質上說,和02年世界盃令全世界膽寒的紅魔沒有什麼兩樣。
過於剛烈的表演性格,不常看的話完全是可以接受的,但常常處於這種情緒的激盪之下,電影很容易失去平衡。動作類型自不必提,文藝片也常見煽情過度。這就是為什麼,韓國電影隔一段時間看一部會讓人大呼過癮,而保持高頻率的持續看下來就會讓人覺得疲勞和絕望。相比起來,中、日演員平實內斂的表演風格,可能更容易留下長久咀嚼的滋味,所謂「細水長流」,放在這種對比上,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以下介紹的電影,不論名次排序)
《生死諜變》
上映日期:1999年2月13日
導演:姜帝圭
主演: 韓石圭 崔民植 金允珍 宋康昊
一句話點評:直到現在,我仍然認為它是第一要推薦的韓國製造。
說起韓國電影的復興,不可不提的當然就是這一部生死諜變,它也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韓國電影。記得當時我大一,剛開始接觸亞洲電影,看到這部片子時的感覺真是難以形容,完完全全被鎮住了。直到現在,我仍然認為它是第一要推薦的韓國製造,若要看原汁原味的「身土不二」選擇生死諜變一定不會失望。這部電影當時在韓國引發了民眾對電影一發不可收拾的熱情,觀影人次超過了泰坦尼克號,從而令本土電影工業崛起,成為韓國電影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作品。
姜帝圭自此也成為韓國電影教父式的人物,數年後他重出江湖執導了太極旗飄揚,卻是讓我非常失望。那部片子里彌漫著各種各樣刻意煽情的段落,對戰爭下的人性有過於美化的描寫,同時也缺少足夠的批判力度,盡管場面浩大,但這部純商業製作的利益目的非常直接,就是為了催淚。前後兩部作品都是抓住了韓半島的南北情結,但水平高下立分。
生死諜變有一個非常商業化的外殼,在故事情節和結構設置上大量的借鑒了成功好萊塢動作片的精髓,懸念營造非常出色,動作場面也是干凈利落。這部電影以韓半島南北對峙為背景,講述了一對戀人以及他們各自代表的敵對勢力在分裂的大歷史下產生的悲劇,其中充滿了一種對政治歷史局勢下個人力量渺小的詠嘆,對半島分裂、親人分離犀利的批判,使得生死諜變在商業片的外殼下升華到哲學思考的層面。
這部電影也沒有後來韓國製作在煽情和暴力上時而能見到的失控,剪接的流暢使得這些元素並存而不過濫,這非常難得。真誠的愛情與背負的責任激烈沖突的劇情,很容易使觀眾感同身受,陷入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悲劇情結中去。而最終,人性被政治擊碎的那一刻,更是令很多觀眾凄然淚下,更對民族的分裂生出強烈的憤慨和呼喚。對我來說,最後撕心裂肺的那一槍,兩位主角眼中不舍而又堅決的神情,成為我心目中韓國電影最經典的鏡頭之一。
這可能是我看到過的將人文思考與商業高度結合得最為完美的電影之一,其中,演員的豪華陣容功不可沒。金允珍當時是個新人,為了讓電影有足夠的分量,導演找到了三位當時韓國最好的男演員來給她配戲。必須注意的是,這三位男星同在一部電影里出現,在韓國電影史上幾乎是空前絕後的。韓、崔、宋,三位分別引領了韓國電影的一個時代,演技分別都是各自時代里不可替代的王者,都是可以代言韓國電影的人物。這樣豪華的陣容激發出了新人金允珍的潛力,使得她這個眾星拱月的女性角色成為這部電影里最出彩、最具有悲劇色彩的人物,也給人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崔岷植年紀稍大,在生死諜變之前,他是韓國最好的男影星;而生死諜變之後,韓石圭迅速上位,其受影迷擁戴的程度令他創造了一個「韓石圭時代」,有他的電影就有票房的保證;最後,近幾年來,韓石圭逐漸淡出,宋康昊日漸成熟,後者以幾近無可挑剔的演技塑造了很多經典人物,成為當下韓國電影男演員中絕不存在爭議的No.1。所以說,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死諜變同樣是里程碑式的作品。
《我的野蠻女友》
上映日期:2001年7月27日
導演:郭在容
主演:車太賢 全智賢
一句話點評:這部電影想必都不用推薦,只要對亞洲電影稍有關注的人,不可能沒看過這部作品,也不可能沒經歷過「野蠻女友」旋風。
從導演到主演在當時都是身份低微的新人,然而這部電影卻成了韓國歷史上最具國際知名度的作品之一。在全亞洲掀起的熱潮,想必每個人都是深有體會,那時候在地鐵上都經常看到互相扇嘴巴的情侶,女人自此都不再願意被叫做「半邊天」,3/4個天才合情合理。美國夢式的「一次機會定人生」在主創人員的身上是個完美的印證:郭在容一躍而成韓國票房最有號召力的導演,車太賢更是由原來毫無名氣的小癟三成為亞洲最可愛的男生之一,全智賢盡管在此前已經靠觸不到的戀人嶄露頭角,但這部野蠻女友令她一舉奠定了亞洲一線女星的地位。
這部電影想必都不用推薦,只要對亞洲電影稍有關注的人,不可能沒看過這部作品,也不可能沒經歷過「野蠻女友」旋風。郭在容不知道是不是把自己積累已久的才華一股腦的傾倒在這部電影里,後來執導的不可不信緣不僅煽情令人反胃,情節設置更是毫無新意,刻意營造的唯美氛圍更是顯得很不自然,在我眼裡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之作。去年的那一部雛菊,勉強及格,也根本說不上佳作。
那時候我也是野蠻女友的瘋狂粉絲,這片子在短時間內前前後後看了三四遍,還滿北京去找它的電影原聲CD,整個城市、整個中國、整個亞洲都飄著「I Believe」的歌聲,K歌房裡的人們都以能夠唱這首歌為「得瑟」的資本。拋開各種文化現象不談,這電影本身也是一個節奏明快、主題溫馨的都市童話佳作,東亞文化圈常見的細節充斥於片子的每個角落,再加上比較鮮明、跌宕起伏的劇情,想不吸引觀眾都難。
只要沒有失去對愛情的信心,觀眾都很容易被這部電影所感動。盡管兩位主角帶有很濃重的偶像氣質,但扎實自如的表演卻是使這部電影成功的制勝法寶。車太賢毫無疑問的塑造出了一個其貌不揚卻心細如發忠誠可靠的男生,全智賢更是在俊俏、野蠻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脆弱敏感的心。兩個人之間欲拒還迎的化學反應,是這部片子最可看的地方。年輕男女間對愛情的渴望和對傷害的畏縮,非常真實的被傳達出來,而最終意味深長又很圓滿的結局,不僅溫暖明亮,更是表達出對愛情美好的嚮往。
前面提到了生死諜變,同樣涉及了愛情,不過那是在政治面前軟弱無力只能慘淡經營的愛情;野蠻女友式的愛情,則滿滿的寄託了普通人的夢想,成為韓國電影文藝片中最值得推薦的佳作,也是最適合處於青春期的電影觀眾欣賞的韓國製造。兩個主演後來的作品,幾乎沒有脫出野蠻女友給他們帶來的範式,對他們本人來說這是個遺憾,也從反面證明了這部電影深入人心的記憶。
《綠洲》
上映日期:2002年8月9日
導演:李滄東
主演:薛景求 文素利
一句話點評:韓國的愛情文藝片里,並非都是純情的主兒,綠洲可謂是其中最另類的一部。
這部電影的宣傳語是:Have you really loved someone?這差不多也是當時我看完這部片子後對自己產生的強烈質疑。這部作品給人一種心如刀絞般的觀影感受,我記得當時觀看時,只覺得五臟六腑都好像被人用手擰著扭著,卻難以對電影的主題和敘述對象提出一個清晰的疑問。這可能是最令我難過的一部韓國電影,它完全不是那種假扮純情的催淚彈,它叫我難過,是因為它殘酷的讓這個現實的世界打碎了愛情的美好,卻又讓無力的主人公對愛情保持一份遙不可及的期待。
不願意透露太多的劇情,影片講述的只是兩個社會底層小人物苟延殘喘的愛情故事。或者說,他們的感情里有很多不潔的成分,比方說,建立在肉體需要的基礎上,但這一切的目的,只是為了在黑暗無情的世界裡尋找一個可以相互溫暖的依靠。他們並不賞心悅目,甚至醜陋扭曲的讓人心生抗拒,但我們都無權否認和打壓他們之間看起來有些不倫的感情。
李滄東憑借這部作品獲得了當年度的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足以證明他的水平。這個導演並非一線商業導演,也不是純文藝片走獨立路線的人,他的導演風格和作品主題,有些類似於朴贊郁。前一部作品薄荷糖,也是非常出色的電影,通過一個人由夢想到幻滅的過程,影射了韓國社會的巨大變化,當時也是轟動異常。綠洲表面上講的是愛情,但控訴的力度絕不下於前作。
在看綠洲的時候,會在心底產生一種不可抗的強大的壓抑感,會不由自主地對這個社會產生一些絕望和幻滅的情緒,看完之後的沉重,是久久不能散去的。盡管影片留給我們一個稍帶光明、保有希望的結尾,但我總是覺得,未來並不是他們所期待的那麼美好,這個社會也並不像他們所幻想的那麼寬容。影片里一些超現實主義的段落,也只能停留在臆想之中,很快又會被沉悶暴戾的現實所打破。
這部電影幾乎是兩個人的對手戲,所以欣賞的,仍然是主角的演技。沒有薛景求和文素利的表演,這部片子根本不可能成為一部成功之作。同樣的,文素利在當時也是韓國電影的新人,扮演一個智力障礙、面容扭曲、心神紊亂的女子,可見難度之大,但演得如此之完美,當真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不論是超現實段落還是現實遭遇段落,文素利都演得全無痕跡,不能不讓我五體投地。這個角色根本沒有歇斯底里,卻能毫不費力的催人淚下。
薛景求,則是當今韓國不可忽視的男演員。盡管相貌遠不如張東健、元彬、李俊基等出類拔萃,在韓國影壇的地位也沒有韓石圭、宋康昊來得高,但他的演技卻是有口皆碑,位居韓國演技派男影星的頂級行列。他和韓、宋二人以及崔岷植一樣,能夠自如演繹不同類型的角色,是那種可以讓人完全忽略他外表的影星。盡管這部綠洲中,文素利的風頭蓋過了他,但綠葉襯紅花,沒有他水平相當的表演,文素利的獨角戲無疑會寂寞得多。和綠洲同一年的薛景求作品,光復節特赦和人民公敵,都是不可錯過的佳作。
韓國的愛情文藝片里,並非都是純情的主兒,綠洲可謂是其中最另類的一部。
《殺手公司》
上映日期:2001年10月13日
導演:張鎮
主演:申鉉俊 元彬 申河均 鄭在泳
一句話點評:這算是我看過的韓國電影中最酷、最爽、最過癮、最他媽拽的一部片子。
這算是我看過的韓國電影中最酷、最爽、最過癮、最他媽拽的一部片子,是那種可以叫我看到半夜三更毫無睡意、就著啤酒大塊吃肉、還要一邊拍桌子大呼過癮的片子,也是一部完全具備了和黃金時期香港動作片叫板的實力的片子。這種贊譽,反正我自己覺得一點也不過分。
從最感官、最感性的基本需求層次來看,這種演員的組合就已經是「夫復何求」的了。申鉉俊這個演員,演過的片子其實並不多,但有人要說他不帥的話,肯定是睜著眼睛說瞎話了,他另外一次令我印象深刻的出場,是在風靡一時的《因為是女子》MTV音樂錄影帶中,出演男主角。元彬,這也不用說了,萬人迷一個,連入伍退伍都成韓國頭條新聞的影星。
申河均和鄭在泳,不是特別了解韓國電影的人可能對這兩個名字非常陌生,但對我來說,他們是韓國年輕演員中非常出色的兩位,不僅外表英俊,演技更可以蓋過英俊的外表。假以時日,也是可以成大器的人物,就看能不能遇到好片子,有沒有好導演能發掘出他們足夠的潛力了。事實上,申河均一定是個熟面孔,他數得上來的名作有殺手公司、我要復仇、去火星的男人、我的哥哥、歡迎來到東莫村和親切的金子,都是響當當的作品。鄭在泳雖然出彩的作品少一些,但他身上天生具有一股偶像派的悲劇氣質。
申老大、鄭老二、申老三、元老四,一個青春無敵的殺手組合,各有絕技,也各有性格。老大以高大的身材、果敢的性格、凌厲的技藝,無可置疑的成為領袖;老二是個憂郁沉靜的神槍手,老三則平時有些稀里糊塗一根筋,老四就是個單純簡單、容易感動的小男生。這部電影處處精彩,而一大亮點就在於成功展現了這些殺手有趣而生動的生活狀態。
可以這么說,殺手公司是一部將搞笑與動作結合的足夠完美、同時又都發揮到極致的作品。張鎮的導演作品很少,這一部最能體現他刺破影壇的才華。在張鎮的精心編織下,這部電影里不僅洋溢著溫馨的愛情、鐵桿的友情和惺惺相惜的對手情,更是在節奏上把張和弛分配的非常到位,令整部作品毫無冷場,時刻充滿了意外的精彩。
另外還要提到的一個不得不說的人物,就是在片中飾演殺手們的對立面——探長的演員,鄭振泳。這個傢伙想必關注韓國電影的人都會混個臉熟,王的男人里扮演大王的就是他。他的表演生涯中,包括了飛天舞、監獄世界盃、大佬斗和尚、黃山伐、王的男人,這些都是在韓國影壇佔一席之地的好作品。正因為有這樣一個出色、負責任的探長的存在,殺手們才會被激發出如此驚人的潛力,影片最後的刺殺高潮,才可能被列入韓國電影的經典段落之一。當目標死去,大幕徐徐落下,帥哥們完成了他們一生中最美妙的刺殺,這位冷麵偵探也不得不為他們輕輕的鼓掌。
這部電影的音樂也是和劇情配合的天衣無縫,爽辣異常。精巧的情節、個性十足的表演、獨到的配樂,你可以說它在很多段落模仿甚至是抄襲了好萊塢和香港動作片,但又不能不承認,這種自成一家的融合和發揮已經使得殺手公司遠遠超出了簡單的「借用」的意義。這樣的片子,當在觀影興趣很濃、又希望逃開心理負擔和心情煩悶的時候,拿來爽一把,保證物超所值。
《色即是空》
上映日期:2002年12月13日
導演:尹濟均
主演:河智媛 任昌丁
一句話點評:客觀的說,色即是空盡管是韓國性喜劇中最出色的一部,但在整個韓國電影史的地位還排不上號。
這個尹導演,只有三部作品,但是千萬別小看他。第一部,頭師父一體,韓國最出色的青春電影之一,不論殺伐、狂狷,都直逼朋友的水平;第二部,色即是空,令許多人對韓國電影改觀的片子,我個人認為水平超過美國派,韓國最好的青春性喜劇;第三部,浪漫刺客,奇思妙想、才華飛濺的作品,也是韓國古裝片里頭很別致的一個。
色即是空的確是令我對韓國電影改觀的作品之一,它出色的吸收和借鑒了美國校園性喜劇的精華,同時又加入了很多自己的創作性發揮,作為青春片來說它似乎是無可挑剔的。從這部電影也可以極大的證明韓國電影人對外來源流的再學習能力,在原有的基礎上把自己的才華更好的展現出來的能力。不過,自從色即是空以後,韓國這種性喜劇就顯得有些失控,或者說,有些雷同之感,而且越來越往惡心的路子上走,放棄了對青春期心理問題的探索和思考。
任昌丁基本上,只在色即是空里頭演過主角,他面熟,但總是演各種各樣的小角色。在頭師父一體中,他扮演了一個出場沒多久就被打趴下的小混混。他的面貌也算是有些奇特,再加上不高的個子,戲路總的來說相對固定,演的角色智商都不太高。不過,任看來非常珍惜色即是空給他的這個演主角的機會,這部戲他演的非常辛苦,但也把人物打造的栩栩如生。比起更多傾向於花瓶角色的河智媛,他顯然是劇中更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方。
這部電影在當年中國的大學校園里,也引起很大的轟動,BBS上經常可以看到相關的討論。看過的人,好幾年後,可能還可以回想到裡面很多經典段落。不管怎麼說,大學生這個群體,是青春性喜劇最重要也幾乎是唯一的消費對象了。裡面有些段落,已經顯得有些反胃,但導演很成功的拍出了快節奏,把人處在這個年紀所應該揮灑的活力都很充分的表現出來。
當時這部電影流行時,正是青春性喜劇開始走紅的年代。裡面引入了很多風華正茂的俊男靚女,非常養眼,此外還巧妙的加入了很多將過未過的惹火橋段,無刪節版本里頭還加入了一段露點床戲,可以說在「性」這方面做足了文章,對校園觀眾已經是有些「勾引」的成分了。客觀的說,色即是空盡管是韓國性喜劇中最出色的一部,但在整個韓國電影史的地位還排不上號。有些作品的走紅,恰恰是因為它撞上了那個年代,給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甚至完成了部分的啟蒙。影片最後那些煽情的段落,基本上只夠看一次的。
《殺人回憶》
上映日期:2003年5月2日
導演:奉俊昊
主演:宋康昊 金相慶 朴海日
一句話點評:一部幾乎沒有缺點的作品。
如果說生死諜變是我印象最深刻並第一時間推薦的電影,那麼殺人回憶就是我心目中韓國電影的最高峰。試想想,一部幾乎沒有缺點的作品,是什麼樣的?在我看來,殺人回憶就是一部幾近無可挑剔之作,不論拍攝手法、情節設置、演員水準、主旨意象,都可以算是韓國電影中最一流的。所以,不妨大膽一點說,沒看過殺人回憶,就等於不了解韓國電影,不了解韓國電影這座冰山在海平面下潛藏的實力。當時這部電影上映時,連續三個月排在韓國電影票房第一名,足以證明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位。也正是因為奉俊昊拍出了這樣頂級的作品,我才會對他今年同樣票房、獎項雙豐收的怪物有較為明顯的失望,因為,和殺人回憶一比,怪物的聲音顯得是那樣的軟弱無力。
當然,這部電影的成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它採用的劇情原型,是曾經發生在韓國的一起真實連環殺人案,此案在當時就引發了全國性的恐慌,更要命的是,它至今還沒有破。殺人回憶正是披著根據這起案件編成的懸疑片外衣,抓住了所有觀眾的眼球。而且,影片也和現實中的案情一樣,沒有結尾,沒有兇手,這樣強烈的懸疑,卻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就已經不僅僅是劇情本身的意義,而轉向了國家和民族的悲劇,隱含了明顯的政治隱喻。奉俊昊成功的利用了懸疑罪案片的外衣,打造了一部韓國社會心理史的映像,活靈活現的展現了那個軍政年代裡韓國人的普遍恐慌和空虛,也對軍政統治下人性的扭曲和壓抑提出了強有力的質問。這樣的力度,就使得殺人回憶超出了一部商業片簡單的邏輯落腳點,更引發了韓國民眾對逝去年代的回憶和共鳴,也使得這部作品本身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縮影。
我買到這部作品的時候,封套上寫著「韓國版《七宗罪》」,這種廣告語真是謬矣。如果把西方懸疑罪案片的代表——七宗罪和殺人回憶相比較,雖然從地位和意義上來說後者完全達到了七宗罪的高度,但兩部電影的角度和主旨則差異很大。七宗罪通過宗教式的救贖,達成的是對人性和內心的拷問;而殺人回憶則是抽絲剝繭的用推理把人性引出來,再通過追究人性來反思整個時代,它的敘事重心更多的放在一種虛無的象徵意義上。如果非要說XX版七宗罪,那麼我推薦一部「台灣版」七宗罪,就是陳國富編導的雙瞳,這是我看過的最出色的華語商業電影之一,同樣也是模仿後自我創造的傑作。在我看過的和中國傳統有關的商業片里,確實還沒有見到過將中國傳統道教文化如此匠心獨運的故事。
殺人回憶表面上看,是按照故事發展的線索,也就是案情進展和推理深入的線索來進行的。但實質上,它更埋伏著一條人心的線索,即人在環境的壓抑中走向扭曲和絕望的過程。宋康昊,金相慶,拿出了最好的表演,來支撐了這個故事。如果有誰問我,拿什麼來證明宋康昊的演技,我毫不猶豫地推薦殺人回憶,如果不過癮的話我再加一部孝子洞理發師。這個長相非常韓國的男人,臉型扁圓,還是單眼皮,更談不上什麼身材有型,但他恰恰是韓國演員中收和放都掌握的恰到好處、拿捏自如的人物。他平凡的外表下,有內在的張力,比起韓石圭來,宋康昊在社會小人物的演繹上更出色、更傳神。在殺人回憶這部片子里,他把一個探長深陷罪案泥潭時的困惑、掙扎和爆發演的完全沒有爭議。
殺人回憶是最令我擊節贊嘆的一部韓國電影,和生死諜變一樣,我都看了至少有五六次。盡管每一次都知道那個出乎意料的結尾,但每一次都被那種巨大的懷疑和悲哀打動。一切都成空,兇手永遠都是個迷——但兇手是誰,已經不重要,更悲哀的正是軍政體制下人被壓抑後相互不信任的姿態。這部作品彷彿用一個俯瞰的體態,看這塊土地上芸芸眾生相互懷疑、相互推諉、勾心鬥角,最終不得安寧。影片留下的開放式結尾,簡單的看作用似乎只是為了照料現實完成懸疑的最後一擊,但如果做更深的思考,會發現它的含義就是「兇手就隱藏在最平凡的人中間,兇手就是每一個人」這種強烈到極點的反思和批判。
這個結尾是這部電影畫龍點睛的一筆,也是直接道出主題、表達作者感懷的神來之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殺人回憶和杜琪峰的非常突然有很相似的地方,後者同樣通過一個逐漸推理走向結束的故事作為鋪墊,但在結尾短短的幾分鍾內將鋪好的一切直接推翻,主人公的命運完全顛覆,從而令所有的觀眾目瞪口呆。盡管杜的作品主旨意在慨嘆命運卑微,但這種結尾的大師氣度倒是很投機了。不過,殺人回憶在最後結尾前精心打造的故事高潮,實在也是出人意料,所有人、包括觀眾在內都希望這樁案子能有一個了結的時候,科學卻和我們開了一個大玩笑。當探長和他的助手終於承受不住命運的玩弄陷入瘋狂的時候,我們也被黑暗的宿命壓得喘不過氣來。那時還很年輕的朴海日,戲份不多,卻活生生的演出了一個外表文弱、內心堅定的嫌疑犯,則是這部片子的演員陣容中最令人驚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