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陪伴觀後感500
① 朗讀者觀後感400字
寫觀後感需要正確來把握文章內容。
常見源的觀後感一般包括三大塊內容:
1、內容簡介。用簡單幾句話概括影片內容,就像我們平時讀了一篇課文歸納主要內容一樣,做到既完整又簡練。
2、發表評論。寫這部分時,同學們可向自己提這樣幾個問題:你對影片中哪件事印象最深刻,為什麼?哪個人物你最喜歡,為什麼?哪個場面最使你感動,為什麼?只要選擇其中一個問題深入思考並寫下來,就構成了自己對影片中某人或某事、某個鏡頭的個性評價。
3、抒寫感受。這是觀後感的主體部分,學生往往言不由衷,空喊口號。最有效的方法是作比較:或將片中人物與自己比較,尋差距,找不足;或與身邊熟悉的人相聯系,闡發自己的觀點;或將電影中的先進事跡與生活中、社會上的現象比比較,從正反兩方面談感受。在寫作時,同學們可簡單列舉一些親身經歷、耳聞目睹的事(或人)使自己的感受有血有肉,敘議結合。一句話,只有聯系自己,聯系生活和實際,才能寫出真情實感。
② 朗讀者觀後感有關干將勵500字作文
生活,並非永遠是波瀾不驚的,人生,也並非一路高歌,總會有那麼幾件事讓你感受到生活是崎嶇的,人生是坎坷的,在生活處於人生的低谷或者當陰霾遮住了陽光的時候,若不能驅散黑暗與寒冷,就必定會墜入深淵,若此時人們能彼此關心,學會理解與包容,就不會被一時的挫折所打敗,因此溫暖對於生活來說是非常必需的。
黑陰的天,吞噬了最後的陽光,夕陽余暉也逐漸暗了下來,整個大地,陷入黑暗,夜就要來了,華燈初上,我徘徊在無人的大街,學校其實早早地就放學了,但是就是不想回家。
你也許會問我,我為什麼不回家,我也沒辦法,手上握著一張考的不怎麼樣的卷子,媽媽又是一個一向比較嚴厲的人,考的這么差怎麼有臉回家呢?
有家不能回,這大概就是我現在的處境,黑雲覆蓋了天,晚風開始呼嘯,像一把把尖銳的小刀,向我飛來,我的心冷冰冰的,彷彿被一陣陣的寒風給吹亂了,當夕陽的最後一點光亮消失之時,我的心最後一絲光亮也被吹滅了。
天漸漸下起了小雨,滴滴噠噠落在我的臉上,我急忙退進了陰暗的走廊,我想敲門,卻又向後退了步,我的心裡慌亂急了,恐懼、不安,我在走廊里來回的度步,要進去還是別進去,內心很掙扎。突然,我看到眼前發出了亮光,原來媽媽出來倒垃圾了。我倒吸一口涼氣,心想聽天由命吧。
「潼潼,你終於回來了,你這孩子跑哪兒去了?你一定餓壞了吧!快進來吃飯。」
我走進房間,濃濃的香味吸進了我的鼻子,我走進屋子,坐下來,媽媽問我:「聽說今天數學考試,你考了幾分啊?」果然還是逃不掉的。
「那個……那什麼……」
還沒等我說完,媽媽拿走了我手上的試卷……
③ 朗讀者觀後感600字
幾乎所有優秀的作品,都是從當下社會現狀以及情緒的投射。這是個追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炸社會,精神綳得夠緊,壓力總是很大,時間過得太快。文化類節目的悄然回暖,呼應著國民價值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級,滿足了大眾對於知識、審美、情感的多重高階需求,緩解了在信息碎片化時代的「文化焦慮」。
《朗讀者》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生故事。作為一檔用文字承載情感的節目,《朗讀者》的氛圍相對安靜,節奏更為舒緩,和追求刺激、熱鬧的「快消內容」截然不同,恰恰會滿足受眾在疲憊的忙碌之後回歸內心寧靜的慾望,感受朗讀傳達的力量。
《朗讀者》不是一檔讀書節目,而是用文字抵達情感,從每個人真摯的人生故事出發,分享親情、友情、愛情。這些人世間共通的情感,會幫助觀眾去了解和理解朗誦文字背後蘊含的寬度、厚度、濃度,遍嘗人生百味。
節目每期以一個充滿寓意的主題詞作為核心線索,有關「遇見」,有關「選擇」,有關「陪伴」,有關「眼淚」……名人和素人同台,分別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詩、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電影戲劇劇本。聆聽一段安靜的訴說,就彷彿路過一段人生。這些故事看似關於別人,其實映照著最為普世的情感。
一整季串聯起不同的人生關鍵詞。《朗讀者》還原著電視人的初心,希望節目帶來的觸動能溪流汩汩地從觀眾心靈流淌開來,在沉澱的甜美和安寧中,找尋自我。
④ 《朗讀者》-陪伴看了之後有什麼感受
《朗讀者》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生故事。作為一檔用文字承載情感的節目,《朗讀者》的氛圍相對安靜,節奏更為舒緩,和追求刺激、熱鬧的「快消內容」截然不同,恰恰會滿足受眾在疲憊的忙碌之後回歸內心寧靜的慾望,感受朗讀傳達的力量。
《朗讀者》不是一檔讀書節目,而是用文字抵達情感,從每個人真摯的人生故事出發,分享親情、友情、愛情。這些人世間共通的情感,會幫助觀眾去了解和理解朗誦文字背後蘊含的寬度、厚度、濃度,遍嘗人生百味。
節目每期以一個充滿寓意的主題詞作為核心線索,有關「遇見」,有關「選擇」,有「陪伴」,有關「眼淚」……名人和素人同台,分別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詩、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電影戲劇劇本。聆聽一段安靜的訴說,就彷彿路過一段人生。這些故事看似關於別人,其實映照著最為普世的情感。
⑤ 朗讀者主題――陪伴讀後感500字
前些天,我在家裡讀了一篇叫做《戚繼光抗倭》的文章。
「倭寇」是我國古代對日本海盜的稱呼。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由於當時的朝政非常腐敗,倭寇經常侵擾當時我國的沿海地區,百姓們痛苦不堪。戚繼光十七歲時父親因病去世,八年之後,他升任為署部指揮金事,幾年之內使當時的軍隊戰鬥力大大加強,因此人們親切地稱之為「戚家軍」。當時在一個叫做橫嶼的小島,哪裡盤踞著一夥十分凶惡的倭寇。戚繼光請來一位老漁民,那位老漁民說只要在退潮時攻打倭寇,方能取勝。戚繼光按老漁民說的做,在退潮時攻打倭寇。果然在傍晚,他們打敗了倭寇。倭寇被平定了,他們也保衛了祖國邊界的安寧。
我讀了這篇文章,覺得戚繼光是一個十分勇敢、堅定不移、足智多謀的傑出的愛國人士。其實我們的祖國除了戚繼光以外,還有其他很多偉大的愛國人士,譬如愛國詩人屈原:楚國詩人屈原因為國家被別國佔領,老百姓民不聊生,屈原以死明志投江而亡;鄭成功打敗倭寇收復寶島台灣,還有許許多多為了祖國的統一、國土完整而為國捐軀的英雄們……
⑥ 《朗讀者》觀後感500字
十年前的那個夏天,似乎全世界的痴男怨女都在為著一個發生在泰坦尼克號上的悲情故事而以淚洗面,伴隨著這樣的哀怨氣氛的是那首聽到人們耳膜爆裂的《我心永恆》。一時間,人們似乎全都認識了萊昂納多和溫絲萊特,但我卻對這對小白臉+胖妞的組合並不怎麼感冒,以至於之後的很多年我始終分不清溫絲萊特和萊溫斯基。直到2006年的《身為人母》我才重新認識到這個我始終記不住名字的女人,而最近看完斯蒂芬·戴德利的《朗讀者》後,我已經清楚的記住了凱特·溫絲萊特這個名字,和那張不再年輕的臉。
如果你發現你不可遏止地愛上了比你年長20歲的單身女鄰居,與她的戀情即便在分手後還深深地影響了你,可是在8年後的某一天,你驚訝地發現這個令你魂牽夢縈的女人竟然是納粹屠殺猶太人的劊子手,而你有證據可以為她減輕罪名,你會怎麼做?
這就是《朗讀者》給我們呈現的道德困境。這個故事在中年男人伯格凝視著窗外緩緩行駛的電車中展開了回憶。1958年,二戰後的德國蕭條破敗,百業待興,15歲的少年伯格在電車上突發猩紅熱了,他獨自下車,行走在瓢潑大雨中,最後在一個陰暗狹小的過道里病倒了,一個36歲的陌生女人幫助了他並把他送回了家。三個月後,少年漸漸恢復過來,他來到那個陰暗狹小的過道,手裡捧了一束花,他要去感謝那個曾經在他生病時給予過他幫助的女人,但是內心的情慾卻使得兩人很快捲入了一場激情而秘密的肉體關系之中。
⑦ 最新一季朗讀者的觀後感,不少於600字。
【央視朗讀者觀後感一】
《紅樓夢》里第一回就有「用一生所有的眼淚去還他」的說法,而今天當我們回望這些與眼淚有關的經典作品時,會不由自主地喚起內心的共鳴。
原來,生命的體驗是如此接近,感覺直接表達著我們的內心與心路歷程。
睹物思人,會「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有情人之間難免會「執手相看淚眼」,「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成了對故土家園最深沉的告白。
眼淚,就像一條永不幹涸的河流,滋潤著我們的生活。
朗讀者:斯琴高娃
斯琴高娃曾經演繹了很多銀幕上經典母親的形象,在40多部影視劇中,她飾演的母親慈愛、大氣、深情,多少帶有她本人的性格和情感的色彩。
有人說,演員的表演,是永遠在別人的故事裡,流自己的淚。
在劇中,她流下過一個母親的熱淚,在生活中,也有一個偉大的女性為她落淚,那就是她摯愛的母親。
朗讀者:丁一舟、賴敏夫婦
賴敏患有一種罕見病,會造成行動不便。但她說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丁一舟是一個造型師,因為他的女友賴敏身患這種病,而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帶著女友和一條名叫阿寶的狗,騎著一輛三輪車,在中國地圖上留下了一個心形的路線圖。
丁一舟說:「我只是用我人生當中的一段,二十分之一甚至是十分之一去陪她,她卻用她剩下的所有的餘生來陪我,對於我來講是不可辜負的一件事情。」然而在旅途中發生的一個「意外」,讓他們不得不重新做出選擇,也讓他們流下了淚水。
朗讀者:張魯新
一位和「鋼鐵、凍土」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人,如果「眼淚」有反義詞的話,那麼也許就是「張魯新」。
他是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惟一的首席科學家,他是用一生只走「一條路」的人。
「千里青藏一根軌」,這條世界屋脊上的天路,是西班牙《先鋒報》眼中「史無前例的工程
」;英國《衛報》評價「這條鐵路正是中國的『敢為』精神的最佳例證」。
張魯信這樣一個有淚不輕彈的人,也留下了「生死之淚」,「悔恨之淚」,「圓夢之淚」。紀錄片《西藏的誘惑》給他的命運帶來了怎樣的轉變?
朗讀者:張家敏
張家敏本人罹患癌症後,23年如一日地幫助乳腺癌姐妹走出心裡陰影,幫助她們建立戰勝癌症的信心。
在生活里,生命的脆弱,往往讓我們都拒絕不了眼淚,但如果讓眼淚淹沒了人生,何嘗又不是一種悲哀呢。
張家敏善待每一次傷感,善待每一次堅強,善待每一個雷雨交加的日子,善待每一次秋風掃落葉的凄涼。
她說她要做的,就是昂起自己的頭,不讓眼淚掉下來,然後和她瀟灑的說一聲再見。讓我們期待她「眼淚與水同流」的故事。
朗讀者:陸川
陸川導演在電影上進行了創新,他拍攝了中國電影領域還屬於空白狀態的自然電影,為了拍攝這部自然電影,他經歷了非常難忘的艱辛日子,有著屬於自己的感動。
陸川說:「《可可西里》是拍人的。」他也希望他的讀本能給人帶來希望。
陸川為什麼不想讓他的電影觀眾哭?為什麼要給電影一個冷峻的結尾?
【央視朗讀者觀後感二】
朗讀者斯琴高娃
有爹有娘,就有家。無論走得再遠,永遠有個人惦記著你,那就是母親。斯琴高娃朗讀賈平凹的《寫給母親》獻給自己的母親。「三年以前我每打噴嚏,總要說一句:這是誰想我呀?我媽愛說笑,就接茬說:誰想哩,媽想哩!」每字每句都讓斯琴高娃回憶起母親,不禁熱淚肆流,長聲哭泣。此情也感動了
在戲中飾演了很多母親角色,流下過很多眼淚,其中大部分角色都有母親的影子。母親是個剛強的女人,不輕易落淚,卻在面對孩子的事時總是淚眼朦朧。每次給孩子打電話,從不流眼淚,只是笑,但這笑容中卻飽含著思念的淚水。母親看到斯琴高娃戲中老年妝容時,雖然知道是假的,卻也忍不住流下眼淚。
朗讀者陸川
「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動物在內,都是神聖的。」動物通人性,藏羚羊的跪拜是為了未出世的小藏羚羊。在陸川的朗讀中,我們似看到可可西里那片土地上孕育的每個神聖卻又脆弱的生命
在《可可西里》的拍攝中,導演
經歷了一次生死,在那次意外中,他失去了一個夥伴,流下了痛苦的眼淚。在電影剪輯時陸川與王中磊產生了分歧,他想要給觀眾們留下的不是眼淚,而是思考。看過太多的生與死,大自然可怕的力量,陸川想要把人類生命的脆弱傳遞給觀眾。
朗讀者丁一舟賴敏
丁一舟和賴敏與三毛一樣,一直在旅途路上。「畢竟,就算是一小束吧,也是他的愛情。」人生路途很遙遠,丁一舟賴敏
在有限的時光,讓生命過得精彩,一路的陪伴,「我愛你」三個字也變得更加有份量。
賴敏不知道自己生命的長度,但在丈夫丁一舟的陪伴下,她拓寬了自己生命的廣度。2015年二人從廣西出發,在遼闊的中國版圖上開啟「心形之旅」,見識更多的風景。在布達拉宮前,丁一舟向賴敏求婚,自此牽絆在他們的生命中無法抹去。
朗讀者張家敏
張家敏朗讀泰戈爾的《生如夏花》送給所有抗擊乳腺癌的姐妹們,「我相信自己,生來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敗,妖冶如火。」生命給了張家敏和許多患乳腺癌的姐妹們猝不及防的考驗,但她們沒有低下頭,而是昂著頭過燦爛的生活。
張家敏患乳腺癌第一次手術後,她無法面對自己殘缺的身體,整整三個小時在浴室里,淚與水同流。除了體膚之痛,更多的是精神與心靈的煎熬。1995年,張家敏公開了自己的家庭電話,為患病的姐妹們提供24小時的傾訴熱線。2012年,張家敏與姐妹們成立了粉紅絲帶志願服務隊,為更多抗癌的姐妹們提供幫助。
⑧ 朗讀者觀後感
幾乎所有優秀的作品,都是從當下社會現狀以及情緒的投射。這是個追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炸社會,精神綳得夠緊,壓力總是很大,時間過得太快。文化類節目的悄然回暖,呼應著國民價值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級,滿足了大眾對於知識、審美、情感的多重高階需求,緩解了在信息碎片化時代的「文化焦慮」。《朗讀者》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生故事。作為一檔用文字承載情感的節目,《朗讀者》的氛圍相對安靜,節奏更為舒緩,和追求刺激、熱鬧的「快消內容」截然不同,恰恰會滿足受眾在疲憊的忙碌之後回歸內心寧靜的慾望,感受朗讀傳達的力量。《朗讀者》不是一檔讀書節目,而是用文字抵達情感,從每個人真摯的人生故事出發,分享親情、友情、愛情。這些人世間共通的情感,會幫助觀眾去了解和理解朗誦文字背後蘊含的寬度、厚度、濃度,遍嘗人生百味。節目每期以一個充滿寓意的主題詞作為核心線索,有關「遇見」,有關「選擇」,有關「陪伴」,有關「眼淚」……名人和素人同台,分別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詩、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電影戲劇劇本。聆聽一段安靜的訴說,就彷彿路過一段人生。這些故事看似關於別人,其實映照著最為普世的情感。一整季串聯起不同的人生關鍵詞。《朗讀者》還原著電視人的初心,希望節目帶來的觸動能溪流汩汩地從觀眾心靈流淌開來,在沉澱的甜美和安寧中,找尋自我。
⑨ 朗讀者觀後感500字
同學給我推薦了一本德國本哈德.施林克的中文譯本《朗讀者》。讀完這本回書的感受,用一個簡練而准確的詞答來形容就是「掩卷沉思」。就像看完一場好電影,走出影院,心仍停留在銀幕上的某個場景,又或者聽完一張唱片,關掉機器,依然餘音繚繞一樣。合上《朗讀者》就是這種感覺。我並未能像書的結尾說到那樣——每一個讀者都會把它一夜讀完,畢竟書中涉及的歷史、道德、情慾、倫理等問題很復雜,讓人陷入深沉的思考難以自拔。
⑩ 朗讀者觀後感50字
陪伴很溫暖,它意味著這個世界上,有人願意把最美好的東西給你,那就是時間回。陪伴也是一個答很平常的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到最後陪伴就成為了一種習慣。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孤島,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義。陪伴雖然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一旦擁有了責任,便讓這一生都變得無怨無悔。
《朗讀者》本期以「陪伴」為主題,邀來知名演員蔣雯麗、配音演員喬榛、「童話大王」鄭淵潔等,他們將與董卿分享「陪伴」的故事。
從2002年開始,蔣雯麗已經做了十五年的預防艾滋病宣傳員了,她說當初只是有這樣一個願望,想做一些好事、善事,結果一做就是這么多年。蔣雯麗與先生顧長衛合作的電影《最愛》就是以艾滋病感染者為背景,而片中就是找了這群感染者來拍攝。在《朗讀者》訪談中,蔣雯麗談起了電影拍攝時的幕後故事:她要求劇組工作人員和艾滋病感染者們同吃同住。值得一提的是,今晚在《朗讀者》的現場將會出現神秘嘉賓,讓蔣雯麗感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