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觀後感
1. 懶人克遼尼和銅城的故事讀後感
懶漢克遼尼家境貧寒,全靠母親在外面做女傭維持生計,自己卻一天到晚躺著不動。在一位好心人艾博·木朱爾的幫助下懶漢克遼尼用五個銀幣得到了一隻神奇的猴子。這只猴子不但可以潛水、可以說話、而且它每天一大早都要出去一趟,耽擱到正午才回來,每次總要帶回一個足有一千金幣的錢袋。在這只猴子的幫助下,懶漢克遼尼成為富翁,手中的錢財如山,多得連自己也不清楚數目。懶漢克遼尼又得到猴子的指引娶到了一個如花似玉的新娘。可就在成親的那天晚上,懶漢克遼尼按照猴子的要求去掉了符咒時候,他的新娘被一群妖怪搶走了,而那隻猴子就是前來劫奪他妻子的妖怪。
就在他痛苦萬分的時候無意中救了蛇神一命,在蛇神的幫助下他來到了銅城,猴妖把他的妻子就關在這里。在銅城裡有一道符咒,可以用它毀掉整座銅城,可以讓這里所有魔鬼全都聽它的吩咐。懶漢克遼尼在妻子的指引下得到了符咒,驅使群魔捉來了猴妖,將它放到一個銅質膽瓶里,把它永遠禁錮起來。並得到了銅城內的所有的金銀、珠寶、錦帛、綢緞。從此,艾博·穆罕默德·克遼尼移居巴格達城,在哈里發的庇護下,和妻子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而且長命百歲。
2.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300字(急!!!)
【筆記】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人生樂趣一半得之於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於感受。
一種社會所最可怕的不是民眾膚淺頑劣,因為民眾通常都是膚淺頑劣的。它所最可怕的是沒有在膚淺卑劣的環境中而能不膚淺不卑劣的人。
我們要能於叫囂擾攘中:以冷靜態度,灼見世弊;以深沉思考,規劃方略;以堅強意志,征服障礙。
戀愛是至上的,是神聖的,所以也是最難遭遇的。「道德的宇宙」里真正的聖賢少,「科學的宇宙」里絕對真理不易得,「美術的宇宙」里完美的作家寥寥,「戀愛的宇宙」里真正的戀愛人更是鳳毛麟角。戀愛是人格的交感共鳴,所以戀愛真純的程度以人格高下為准。一般人誤解戀愛,動於一時飄忽的性慾沖動而發生婚姻關系,境過則情遷,色衰則愛弛,這雖是冒名戀愛,實則只是縱欲。我為真正戀愛辯護,我卻不願為縱欲辯護;
文學上只有好壞的分別,沒有新舊的分別。青
讀書只是一步預備的工夫,真正學作文,還要特別注意寫生。要寫生,須勤做描寫文和記敘文。
要免除這種人生悲劇,第一須要「擺脫得開」。消極說是「擺脫得開」,積極說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認定一個目標,便專心致志地向那裡走,其餘一切都置之度外,這是成功的秘訣,也是免除煩惱的秘訣。
我們固然沒有從前人的呆氣,可是我們也沒有從前人的苦心與熱情了。
科學愈進步,人類征服環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環境的能力愈大,的確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時也易生流弊。困難日益少,而人類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輕浮粗率,而堅苦卓絕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
3. 讀完《邊城》的感受 50個字左右概括一下
《邊城》寄託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這部小說通過對湘西兒女翠翠和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慘痛事實。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親也是如此,她們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痛而慘淡的人生,卻找不到擺脫這種命運的途徑。
沈從文通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秘,贊美了邊民淳良的心靈。關於《邊城》的主旨,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說就是,「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邊城》以撐渡老人的外孫女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為線索,表達了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這種寧靜的生活若和當時動盪的社會相對比,簡直就是一塊脫離滾滾塵寰的「世外桃源」。在這塊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們充滿了原始的、內在的、本質的「愛」。正因為這「愛」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邊茶峒里的「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邊城》正是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純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翠翠與儺送這對互相深愛著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驚世駭俗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金錢和權勢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這種情感像陽光下的花朵一樣,清新而健康。作者不僅對兩個年輕人對待「愛」的方式給予熱切的贊揚,而且也熱情地謳歌了他們所體現出的湘西人民行為的高尚和靈魂的美。
以上雖然多了些 不過稍微完整 強求50字恐怕。。。。。這樣可以不?
4. 合肥明人館的觀後感怎麼寫
上周日上午,我們參觀了安徽名人館。
安徽名人館是全國首家地方籍名人展館,國家2A級旅遊景點。位於合肥市西郊蜀山風景區,建築面積2萬多平方米,陳列面積8000平方米。
安徽名人館是安徽省政府、合肥市政府迎接國慶50周年重點建設工程。一期工程選擇展出史前至清朝之間的50位有影響有代表性的安徽歷史名人,如管仲、老子、莊子、范增、華佗、曹操、周瑜、朱熹、包拯、李公麟、朱元璋、吳敬梓、戚繼光、王貞儀、李鴻章、劉銘傳、王茂蔭、詹天佑、鄧石如、程長庚和桐城派諸大家等,全部以蠟像製作,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其中有一半(23位)的人物布置場景,融時代裝飾與古風雅韻於一體,採用了聲、光、電、多媒體、激光全息等高科技製作手段,展現名人風采和主要事跡,展現他們對安徽、中國乃至人類發展所作出的重大貢獻。整個展館融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參與性於一體,既可以作為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讓外地遊客了解安徽、認識安徽的窗口。
一路參觀下來,真正感受到,地靈人傑的八皖大地,在歷史的長河中群星璀璨。同時感受到安徽省與合肥市政府對地方名人文化的重視,展現了他們對地方文化獨到的視角和長遠的眼光。美中不足的是,近現代文化名人展出的缺失——我臨參觀時還以為是從古到今起碼是到近代的安徽名人呢,在近代史上安徽像陳獨秀這樣重量級的名人很多,很值得紀念、展出、瞻仰;再就是也許因為節省成本,也許因為設備時久失修有故障,也許因為即將遷入新館有臨時應付思想,我們參觀時好些聲、光、電、多媒體、激光全息等高科技手段沒有開啟運用,展示效果自然受影響,很遺憾。
再就是展出名人里有抗倭名將戚繼光,介紹是安徽定遠縣人,而濟南泉城廣場的十二位齊魯名人塑像里也有戚繼光,介紹是山東登州(今蓬萊)人(見《泉城廣場文化長廊里的十二位齊魯文化名人…》),出現了一位名人落滬兩地的情況,還沒來得及查資料,不知哪家正確。
5. 李鴻章家書家信讀後感
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後來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後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從清朝官吏到現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盡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並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朴、自立、有恆、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岩。」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了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於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幹部。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毛澤東)。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6. 六尺項觀後感600字作文
我自認是一個桐城人。我說的是廣義的「桐城」。別說「三百年前是一家」,僅在五、六十年前,在我父輩的名冊上就標注著「桐城」的籍貫。無論是最初的出生地還是時下的工作地,我都距離桐城很近。當然我指的是桐城的市區,若說其所轄的區域,有一個小鎮竟與我住居的小城隔河為鄰,雞犬相聞。但「桐城」離我又那樣遙遠,而且似乎越來越遠。我曾經無數次乘車經過桐城,只是與之擦肩而過,只是往窗外瞥一眼不斷後退的建築和行人。桐城在我的心中彷彿一座神秘的殿堂,讓我一直處於仰望之中。
近年,我有機會先後兩次抵達桐城,便利用短暫的閑暇分別拜謁市區的兩個歷史勝跡——文廟和六尺巷。在我看來,舉凡震撼心靈的景點,惟有身臨其境,方可抵達靈魂精髓,進而獲得身心交融。抽象的了解遠非具象的觸及可比。
南方初夏的山野,一望碧綠,新插的已經發棵的水稻一片生機。窄窄的土埂將稻田分割成塊狀,規則的或不規則的,一看便知道是分劃到戶的責任田。也許因為相鄰稻田屬於不同的農戶,我發現水稻的長勢並不一樣,而且在分界的土埂上不時露出人為埋下的石頭——大概用作「地界」的標志了。我感動於標志者的良苦用心,也感受到鄉民的善良與樸素來。因為石頭並不見長根,而人心的根既牢固又善游移。雨後的山野,空氣格外清新,公路兩旁除了水田,就是此起彼伏的山崗,那一律露出古銅色的土壤,是沿江丘陵地帶常見土色。試想,除了人為開墾的因素,僅有風雨洗滌,這土崗應該就遠非千百年前的模樣,包括這樣的土色了。滄桑巨變,變化的除了時空,甚至包括所有的一點一滴,諸如人呼吸的空氣和由天而降的雨滴。我座在車箱里,感覺行走的是汽車也包括我自己,因為我的思想從來就處在行走之中。就如座在車廂里的剎那,我就在恍惚中走進六尺巷了。
知道「六尺巷」的名字是在孩提讀書的課堂上,教語文和歷史學科的先生都講述其中的故事,有聲有色,還將耳熟能詳的詩句寫在粉板上,即興傾情地吟誦。當然,也曾在鄉間村頭的古楓樹下早聽過,講述者是一個略通文史掌故的鄉老長輩。因為故事中的主人屬於青史留名的鄉賢,所以講述者語氣顯出幾分自豪,而聽眾如我的頑童雖然似懂非懂
7. 有關 六尺巷 的讀後感
讀《六尺巷》有感
《六尺巷》說的是安徽桐城有個宰相的侄子想建處宅院,請來算命先生找了塊風水寶地,可當地的一位富豪也看好那塊寶地,於是兩家都想把圍牆打過些,各不相讓。宰相的侄子只好寫信求助京城的叔叔,宰相看信迅速提筆寫下四句話: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尚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侄子見信後慚愧不已,便拿信來到富豪家,結果兩家都讓出三尺,留下了名揚後世的六尺巷。
萬里長城今尚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錢財乃身外之物,不必過分看重。古代的財主大多過分看重錢財,活著是個守財奴,吝嗇鬼,死後還要將大量的珠寶帶進墳墓,妄想世代享用,豈不知無論過去多少年,終逃不脫盜墓賊的魔爪,死了也不能安身,何其可悲?反之,如果將這些珠寶作為慈善接濟窮人,活著心寬,死後身安,何樂而不為呢?
有人說,有錢能使鬼推磨,錢是上帝,金錢是萬能的,我認為不然。如果你給沙漠中即將渴死的人黃金,你等於給了他一刀。相反,給他一瓶礦泉水,就能救他一命。設想你身處一條觸礁的航船,你是願意丟棄一船財物,還是抱著它們沉入水底?毋庸置疑,生命才是最寶貴的。有了生命,千金散盡還復來。
《六尺巷》不僅告訴我們錢財乃身外之物,還告訴我們要學會寬容和禮讓。為什麼富豪也讓三尺?因為富豪也被宰相的寬容大度所打動!寬容能化敵為友,化干戈為玉帛,還能保護你我的生命。新聞中常有報道兩人因發生口角或一些芝麻大的小事而引起打鬥致死或是坐監的事件,令人不寒而慄。如果其中的一方能寬容或禮讓一些,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會有慘劇的發生嗎
8. 啟蒙新青年與新運動活動觀後感
近代中國的時代主題是救亡圖存。國人在目睹了西方的堅船利炮之後,大呼器物不如人乃亡國之關鍵。興洋務、辦工廠、建水師冀強大自我以抵禦外侵。然而,甲午一役,國人苦心經營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一大批維新志士在垂首頓足之餘,又轉向制度的改制。正如梁啟超所說:「海禁既開,所謂『西學』者逐漸輸入,始則工藝,次則政制」[1]辛亥革命後建立了民主共和國,制定了憲法。然而袁世凱上台後政治上,不惜大量以國家主權換得「善後借款」。鎮壓了二次革命之後,一面修改臨時約法,解散國會。一面發表「整飭綱紀」宣言,宣布恢復學校「祀孔」「讀經」,積極准備復辟帝制。社會上,文化復古派大肆活動,孔教會、孔道會、尊孔會等團體紛紛出籠,鬼神迷信甚囂塵上。
二次革命失敗後,民國現狀使陳獨秀對從制度層面入手救國感到失望。經過一段時間的反思他認為國民思想文化的落後是根本問題。他曾說到:「國人思想倘未有根本之覺悟,直無非難執政之理由。」[2]胡適也曾回憶道:「在袁世凱要實現帝制時,陳先生知道政治革命失敗是因為沒有文化思想這些革命,他就參加倫理革命、宗教革命、道德的革命」[3]在近代中國,國民程度不足的問題一直是政治改制,建設民主政治進程中的一大難題。早在守舊派反對維新改革的時候就曾以國民程度不夠為理由反對維新變法。改良派內部意見也並不統一。嚴復、梁啟超等人也都曾提出國要「興民德」或「開民智」。但是改良派的「新民」思想具有調和的性質,同時革命風潮使得啟蒙工作還沒有取得很大實效的時候就結束了。革命派雖然也認識到國民程度不足的問題,但是迫於當時急於實現民主革命,革命派沒有正視這個問題。他們採取了迴避的態度,認為國民程度的問題可以在革命成功以後在解決而現實的革命任務卻一時也等不了。[4]
陳獨秀創辦《新青年》可以說是近代中國從器物到制度最後到思想文化尋求救亡出路的一個里程碑。在當時即被稱為「新文化的元典」、「思想界的金針」。胡適後來也稱之為「可以改變一個時代的刊物」。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之所以可以在眾多定位於思想啟蒙的刊物中取得成功並不是偶然的。
首先,從陳獨秀本人的經歷和性格來說,他早年自己在家鄉就創辦過一份旨在開啟民智的《安徽俗話報》,之後又在《甲寅》中執筆。陳獨秀有著十分豐富的報刊從業經歷。陳獨秀家學淵源,秉承了晚清經世之學。有學者曾分析認為陳獨秀的思想啟蒙與晚清桐城經世之風有著難以割捨的聯系。桐城派不僅繼承了文以載道的主張和經世致用的傳統,而且還發展為一個開放的能夠容納新思想的學派。那種積極的入世精神和對『士』的使命的高揚,在皖江新一代年輕人身上開始復活。[5]這種性格上的堅毅和責任感使陳獨秀義無反顧地創辦《新青年》從事思想啟蒙。而陳獨秀本人對於通過創辦刊物來改造國民思想文化也是十分有信心的。他曾對汪孟鄒說:「讓我辦十年雜志,全國思想都全改觀。」[6]他友人也回憶陳獨秀曾說:「從皖來滬,擬辦一雜志,自稱可以轟動一時」。[7]
第二,陳獨秀倡導思想啟蒙與之前一大不同在於,他極力要和政治撇清關系。至少在《新青年》初期的刊物表面形態來看,陳獨秀是想遠離政治的。陳獨秀在答王庸工來信時就表明雜志要以「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為目的,「批評時政,非其旨也」。這實際上也是陳獨秀最初給刊物的一個明確定位。他之所以要這樣,除了致力於思想啟蒙的救亡思路以外還和陳獨秀對政治的理解有關。陳獨秀反對政黨政治。他不想由於談政治而使得刊物成為發表黨派政見的地方。陳獨秀認為中國不似「英之能行次制者,其國民幾皆政黨也」,而是「政黨之歲月尚淺,范圍過狹,目為國民中特殊一階級,而政黨自身,亦以為一種之營業利權分配,或可相容;專利自恣,相攻無己」。陳獨秀鑒於多年的政治紛爭後分析到:「吾國之維新也,復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黨與在野黨之所主張抗斗。而國民若觀對岸之火,熟視而無所容心;其結果也,不過黨派之勝負,於國民根本之進步,必無與焉」[9]他倡導國民運動,希望通過大多數國民的輿論成為政治力量。他認為「黨見乃輿論之一部分而非全體,黨見乃輿論之發展而非究竟。從輿論以行庶政,為立憲政治之精神」。「憲政有二要素,一曰庶政公諸輿論,一曰人民尊重自由」[10]《新青年》主創人員對刊物的辦刊方向即盡力在思想文化上啟發國民有一個清晰的構想並堅定的秉承這一辦刊方向。
第三,《新青年》有著其他刊物無法比擬的強大作者陣容。從第二卷移師北大,《新青年》依託知名學府,立即成為北大革新力量的主要言論陣地。此時《新青年》的作者群突破了「圈子」的界限,幾乎囊括了新文化運動的所有精英。以至日後談論《新青年》,單是羅列作者的名單便足以讓人心頭一震。魯迅、周作人、李大釗、胡適、錢玄同、劉半農、傅斯年、羅家倫、沈伊默、惲代英、毛澤東等都成了《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
最後,《新青年》的一些具體刊物操作也是非常成功的。首先《新青年》從正面提出了思想啟蒙的口號,即民主與科學。刊物在開篇就將科學和人權比作「若舟車之有兩輪翼」,後又稱它們
「可以救中國政治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在回答外界置疑時稱「本質不過擁護那德先生和賽先生」。這一策略這不得不說是非常成功的。「德先生」和「賽先生」成為《新青年》獨有的響亮口號。其次《新青年》的文章是易懂的,文風是帶有批判性的。在刊物社告第三條就表明:「本志以平易之文,說高尚之理」這種直白的文章更容易吸引更多的讀者。而批判性的文風無疑更引人矚目。例如孔子之學在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對學讀書的士人階層來說更是非常神聖。而《新青年》在一創刊就發表了一系列批孔的文章,而且之後的文章更加集中和猛烈。以《新青年》為中心掀起了一場新文化運動。可以說《新青年》是勇揭萬世師表。《新青年》有如此的勇氣和氣魄使得它迅速引起廣泛的注意。
9. 莆仙戲觀後感 作文
看莆仙戲
小時抄候,爸爸媽媽在鄉下工作,到了晚上只有家裡的一台電視可供欣賞。有一天晚上,媽媽忙著批改作業,我沒事干吵著鬧著要出去玩。爸爸就用自行車馱我去村裡看莆仙戲。
我們來到了大戲台旁。戲台前人山人海,十分熱鬧。來看戲的大多數是老人和婦女、小孩,最開心的要數小孩了,個個歡呼雀躍,你追我趕。戲台上,演員們穿著一件件花花綠綠的古裝,唱著動聽的莆仙曲調。有的手裡緊緊握著長矛,有的扛著大刀,正在互相「打鬥」, 還有的頭上畫著五花八門的臉譜,擺動著各種姿勢:有的站、有的蹲、有的爬、有的滾、有跳的、有坐的……呀,太有趣了。
我看得津津有味如了迷,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尿急時,我轉頭找爸爸,發現爸爸一直在打哈欠。爸爸見我看他,急切地問:「好看嗎?下次再帶你過來……」
現在我才慢慢明白了爸爸為什麼打哈欠還陪著我看戲,是無私的愛。我感受到了,你用心體會了嗎?
10. 桐城文廟作文200字
桐城——全國聞名的一個歷史悠久、意蘊深長的文化古城,它有豐富智慧的「桐城文派」,它有長久的千年的歷史文化,它有類似龍眠山那樣雄厚挺拔的山脈,它也有類似龍眠水那樣清澈寬廣的湖泊,我不得不承認這個地方的美麗與智慧,我也不得不為我的家鄉桐城而感到無比的自豪。而在這里,它當然也是一顆絢爛的熠熠生輝的明珠,它是悠久豐厚的桐城文化的標志,遠近聞名的「桐城文派」的象徵,它依然是古代的寺廟建築的經典。它,便是文廟,位於古城桐城市中心的廣場北端的一座古廟。
桐城文廟始建於元延佑初年,元末毀於兵亂,而並沒有過多久,文廟便被整修一新,裡面的布局依舊是那樣的古樸、典雅,也含有幾分清新,吸引了更多的遊客開始關注它。文廟以大成段為中心,以南北的中心線為對稱軸,裡面的主要建築有門樓、宮牆、泮池,狀元橋、大成門,崇聖祠、土神祠等等,且總面積為3200平方米,各種各樣,各姿各態,主次的建築,也是錯落有致,似乎已經渾然一體,而且,它的門樓里的「文廟」二字是由趙朴初先生所題寫。
我曾經聽說過,有這樣的一句話:天下文章出自桐城。我想那是當然,在這座文廟里,真的是大有文章。這裡面有孔子的生平,有「漁樵耕讀」、「魏星點斗」「獨占鰲頭」等故事,它們都逼真傳神,也生動、有趣。
要論文廟,它不僅有很多難得的稀世珍寶,也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但是在這個美麗的地方,我最喜愛的應該還是要算數狀元橋了。只因這個橋有一個奇怪的規定,只有每次科舉考試的狀元們,才可以從這個橋的上面走過去。每次停留在橋上,看水下的魚兒的游動,我總是有一種無法說明的意境。
每年,都有眾多的海內外專家、學者及廣大遊客紛呈踏來,來到這里參觀游覽,而他們,大多數都會站在這里,緬懷各位碩儒的歷史功德,求索著古桐城文化之淵源。我相信,他們都會由衷的贊嘆,桐城文廟的悠久歷史,以及桐城的美麗、雄偉。
它——桐城文廟,是桐城聞名遐邇的建築,是元、明、清,祭祀孔子的禮制性的重要建築群以及文化基地,也是桐城古文學派的一個重要象徵,最重要的是,它所弘揚的,是桐城派的文化,也是悠久的桐城文化。
天下文章出桐城,桐城文化出文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