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俄國十二怒漢影評

俄國十二怒漢影評

發布時間: 2021-03-14 14:30:55

電影《十二怒漢》的結局是什麼意思 有點困惑 。。。

狗叼著人手能不能說狗殺了人?如果這樣,從法律上說是不要弄死狗,但如果你對狗仁慈一些呢?是不有可能不是它弄死的?仁慈如果高於法律呢

⑵ 《十二怒漢》有多個版本,你認為哪個版本最值得看,為什麼

十二公民(2014)

豆瓣評分 8.3

其次就是我們看電影的過程中會有很強烈的代入感,觀影過程中會發現自己就跟電影中的誰誰觀點是一樣的,甚至也可以在周圍的人找到一些對照,電影不斷展開,每個人的心聲核問題一點點顯露。我們都會有很深的代入感。

最後一句電影台詞結束: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點,誰都不能碰觸,一碰觸它就會炸。」

⑶ 俄羅斯電影:《十二怒漢大審判》中,最後那個投有罪票的那個退休軍官,他當時沒有說出來的話

「藝術家的尼古拉原先也當過軍官——和男孩的俄羅斯繼父同樣的經歷。從軍人到藝術家的身份轉變,有著槍炮化作玫瑰的美好寓意,而收留車臣遺孤繼續俄羅斯養父的未盡職責,也傳達了導演對放下歷史仇恨、拋棄偏見、心懷仁慈、著眼未來的願望。 」這是從網上找來的,我覺得說的不錯。正映著片尾那句話:法律是永恆、至高無上的,可如果仁慈高於法律呢?

⑷ 求一份《十二怒漢》的影評,1500——2000字

憤怒中的公平與正義
———《十二怒漢》觀後感
東北師范大學03社會學 WSJ
內容提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十二怒漢》是一部男人的電影,但是由於它的魅力,依然讓包括我的很多女同學津津有味地看了兩個小時。對它的解讀,可以是從政治學,社會學,哲學,也可以是從倫理學的角度。本文就是試圖從倫理學的角度關於它的正義的方面來解讀它。

關鍵詞:羅爾斯 公平 正義 《十二怒漢》

(一) 何謂正義?

「如果我們承認倫理學是一種思想,就必須承認它與政治或宗教等意識形態的思維方式有所不同。倫理學不承認任何一種觀點的權威地位,它不打算偏袒,它不為"某 些人或多數人"(some or majority)著想,而是為"所有人或每個人"(all or every)著想。這條原則把思想與意識形態區分開來。因此,倫理學將以所有人或每個人所追求的價值作為無疑的前提,去說出如何獲得這些價值的真理。」————趙汀陽:《不含規范的倫理學》

對於正義的追尋,是人類永恆的追求。人類在各個領域里都留下了探索的腳步。但是各個學科的價值旨趣不同,關於正義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也在追求正義,但是這與倫理學的正義不一樣,就象趙所說,它為「所有人或每個人(all or every)著想」,我想這是與其他學科的最大不同之處。

就倫理學內部而言,關於正義也有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探 討正義觀念,嚴格地講只能限於西方的制度文明,因此要說變化,也只能說正義觀念在西方的演變。基督教文明下的西方正義觀念因為以人為本位, 就註定了這種觀念將隨著人類社會自身發展的需要而不斷變化。在古希臘、古羅馬,人們認為把人分為奴隸和自由民是正義的,隨著時代的變遷,這樣劃分人群的方 式逐漸被人類拋棄,被認為是不正義的;中世紀處死異端被認為正義,而後經過文藝復興,又被拋棄,被認為不正義。直到上個世紀,歐洲列強對其他小國的無端侵 略還沒有被認為不正義,美國蓄奴也還得到大量基督教信徒的認可,本世紀初,美國的婦女都還沒有選舉權。直到今天,西方世界依然存在著不少非正義觀念等待解決。而且有大量觀念在原來的生活方式中被認為是正義的,現在也開始受到懷疑(如人類以動物為食物就開始遭到質疑,以至於許多西方人提出動物的權利,可是這在佛教中根本就不成其為問題),原來被認為是不正義的,現在卻開始得到寬容和尊重(如同性戀問題),從這樣的演變中,實際上我們能夠看到的一個脈絡就是所 有的變化都貫穿著一個主線——尊重人的權利,甚至這種尊重將延續到動物、植物以及不會說話的大自然。

正如上文所說,正義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古典倫理學家,近代以及現代的倫理學家都對它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本文的所說的正義,主要是指羅爾斯的正義觀。
相對於古代社會和中世紀,現代社會的主要特徵是多元化。人與人之間,不僅宗教觀念互不相同,道德和哲學觀念大相徑庭, 追求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也各異其趣。非但如此,觀念與觀念之間,還常常互不相容,甚至勢不兩立。然而,這些人生觀價值觀不同甚至對立的人們,必須生活在同 一個社會,接受同一個政府的統治。這就提出一個問題:在有關社會制度和行為規范的基本原則上,我們究竟有沒有相互重疊的共識?如果有,它們是什麼?
羅爾斯的正義理論,就想回答這些問題。他觀察到,在現代社會里,任何一個關於人的本質或人生價值的全面性理論,不管它是宗教的、道德的,還是哲學的,都不大可能獲得社會所有成員的一致支持。因此,現代社會的正義觀念,不能像古典理論家那樣,以一套特殊的人生觀價值觀作為預設前提。這樣一種盡可能不預設人生目的和價值觀的正義理論,以什麼為基礎呢?羅爾斯說,公平。公平是正義的基礎,正義不外乎公平。
那麼,什麼才是公平呢?羅爾斯說,理性的個人,在擺脫自身種種偏見之後,大家一致同意的社會契約,就是公平。公平就是沒有偏見。那麼,什麼才算是「擺脫自身種種偏見」呢?這個要命的問題,是羅爾斯正義理論的第一個關鍵點。他必須給出一個清晰而嚴密的定義,才能依據它推導出他的一整套理論。

2006-5-22 22:06 回復

wsj2725
1位粉絲
2樓

羅爾斯的回答絕了:「無知才能公平」。沒有偏見就是無知,也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麼人。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不知道自己屬於哪個階層,不知道自己的天賦和才能,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追求什麼的時候,他的決策就是毫無偏見的。當所有的人都在這樣一重「無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背後作決策時,他們所一致公認的社會契約,就是正義的。這樣一種人人都無知,因而人人都無偏見的狀態,羅爾斯管它叫「原初境況 (original position)」。羅爾斯的看法是,我們人類有通感,可以通過自我反思,擺脫一切偏見,達到像未投生靈魂那樣思考的境地。
最後羅把他的正義原則闡釋如下:第一原則:每個人都擁有享受彼此相容的最大限度自由的平等權利;第二原則:社會經濟不平等應當(a)盡可能地有利於從中得益最少的人,(b)權力和地位在機會均等基礎上對每個人開放。在這兩大原則中,平等自由原則優先於其他原則:除為了更好實現自由以外,不能因其他緣故(如經濟理由)而限制自由。在第二原則內,機會公平開放原則又具有優先性。
在我看來,羅爾斯的正義觀在某種意義上是對西方幾大倫理原則的超越,他秉承了西方的以人為本的傳統,尊重人的權利,特別是對少數人,使弱勢群體的權利得到實現。對每一個人,不管是公平還是自由,都盡可能得到兼顧。
(二)《十二怒漢》中所體現出的正義

在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中,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平等的。因此這里的平等只是一種機會上的平等,而不是結果上的平等。對於那位年僅18歲的少年來說,他能否得到一個公正的審判將決定他的命運,但是個體的人在國家政權面前永遠是弱者,在一個沒有正義公平的國度里,清白善良的人完全可以被無辜地判罪,象美國這樣一個有無數人追求正義的歷史上,依然可能存在著許多不正義的判決。於是人們把希望寄託在陪審團制度上。然而這是否能實現人們所期待的公平與正義呢?影片給我們一個疑問,只是在我看來,即使看完電影後,我依然沒有解開這個疑團。

公平首先要體現在機會公平上,那個男孩審判時按西方的法律應該有被指定的律師,如果他沒有錢請律師的話。但是這不是我所討論的范圍之內。我們只是關心那一個陪審團。毫無疑問,當程序進行到這一步的時候,男孩的命運就系於這使十二個人了,因為所有的證據都證明男孩有罪。而這決定一個人命運的十二個人,以前素不相識,他們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法律素養。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和生活背景,從事不同的職業,有自身更關心的利益,有不同的人生經驗,有自己的偏好和性格,更有不同的社會地位。

根據法律,他們只要一致表決通過有罪,就可以完成使命。他們按號入座,開始舉手錶決:11票有罪對1票無罪,結果有一人異議,這意味著必須討論下去、給出懷疑無罪的理由。8號是持懷疑態度的那個人。他不知道那男孩是否真的有罪,只是他不確定那些證據的可靠性。他們開始辯論,隨著辯論深入,控方證據的混亂和矛盾之處不斷揭示出來。在辯論過程中間經歷了六次表決,表決方式有寫紙條、舉手、口頭表示,其結果分別是:11比1;10比2;8比4;6比6;3比9;1比11,同意有罪的人越來越少,最後頑固堅持被告有罪的陪審員終於放棄立場。被告終於被宣判無罪。

在整個電影人物中,相信大家對那個8號的印象是最深刻的。8號的最開始的懷疑,才使案件有了討論的可能。在那個8號心裡,一定對公平和正義有著自己的理解。我認為他有兩個角色,一個是男孩的辯護律師,一個是中立的法官。因為另一方的力量太強大了,在開始的時候,他不得不一人分飾兩個角色(盡管在我們看來是矛盾的)。他認為那個男孩應該有別人為他辯護的權利,所以他是律師。另一方面,他還要站在中立的立場上來判斷。因為情感不能代替法律。但是後來隨著討論的深入,這兩個角色已經有更多的人來承擔,案情開始有一點明朗。

當由一部分人來決定另一部分的人的時候,這件事本身就具有嚴肅性,更何況還有法律的嚴肅性。但是從一開始,我們看不出有什麼嚴肅的。他們只是把它當成了一種他們不得不履行的一個程序。他們中有人惦記著自己的生意或下午的球賽,有人在發呆,在想自己的事情。爭論的開始,也是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職責的開始。一位陪審員終於道出了自己對此的心聲:「我們的責任重大,我們擁有偉大的民主。我們被認可和信任為真正無辜的人洗脫嫌疑。我們擁有權力。這是我們強大的原因」。他們最後用犧牲自己那點自由換得了那個年輕人的人身自由。

在這里不得不說到一個詞:偏見。偏見是一個人對事情的的歪曲認識,它來源於印象的刻板化。在電影中,我們也能看到偏見。有陪審員認為男孩來自平民窟,彷彿天生就有不好的基因。這時判斷已經不是基於事實,而是一種印象,是針對人做出的判斷。羅爾斯希望人們能回到毫無偏見的狀態,事實上這不可能,就象人們很難做到絕對的客觀一樣。但是人們在交流中依然可以盡可能地以偏見來判斷。就象在電影中,一個也是出身貧民窟的人當即對那個人的偏見做出了反擊。

理性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理性也是萬萬不能的。社會學總是在爭論,人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抑或是情景的。我認為理性在倫理中也應該有它的位置。但是理性本身不是目的,它是實現倫理目的的手段。情感和偏見都不能代替理性的邏輯的推理和判斷,因為倫理學最終要實現的是公平和正義。如果說推動結果的改變僅僅是8號的堅持,是不全面的。他讓那些人開始認清自己的職責,對使命的尊重,他是所有人中最理性的。但是最終是大家一起努力才使結果發生了改變的。只是其他人的態度的改變並不一定是處於一種理性,更多的是一種情景的,其次是情感的(既有憤怒,也有同情等等其他復雜的情感)。這彷彿是民主的一個悖論。

一個正義的社會,必定是一個盡可能使社會中處於最不利地位的人多得好處較少受損的社會,此即照顧弱者原則。法律給了人這樣的平台,而倫理中的正義卻給人提供了方向和價值。我們不知道事實上的真相以及最後那位男孩的最終結局,但是至少在電影中,他得到了他應有的公平和正義,而那十二個陪審員也對自己的職責和關於公平和正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⑸ 十二怒漢 影評 1500個字左右

影片描述一名紐約青年被控殺父,將被判處一級謀殺的死刑。已經有十一名陪審員裁定疑犯有罪,只有一位(陪審員8號)覺得事態可疑,堅持已見提出異議,並且憑耐心與毅力逐一說服其他陪審員推翻原意,終於為這一宗幾乎已成冤案的判決平反。故事本身並無新意,但是該片選擇極其特殊的方式展現:場景單調得離奇——全片只有一個場景,就是一間陪審團的休息室,把旁邊的小廁所計算在內都不會超過40平方米!全部電影一個半小時候的情節幾乎全部發生在這里。擔任此案陪審團的12個人要與案件結案前在陪審團休息室里討論案情,並要一直通過嫌犯是否有罪,才能正式結案。這部電影就是從11比1認定嫌犯有罪到12個人全部認定他無罪討論的全過程。出色的演技,精彩的對白,巧妙的切換,一氣呵成,絲絲入扣讓人看的心潮起伏,暢快淋漓。
「這部電影試圖向人們展示:(在理性的條件下)各種觀點可以經過充分的討論和論證而達成共識,並切中客觀真相。」 八號陪審員從對一個人到十一個人的絕對劣勢到最終全面的其它人的這一過程,靠的不是武力,不是權威,而是規則。兩個規則,一是邏輯規則,二是制度規則。

其它的這十一個人各自背景不同,開始的時候還讓觀眾覺得他們中有些是「講理的」,有些是「不講理」的,看到最後仔細想想其實那些「不講理」的人也還是講道理的,最起碼在討論的時候遵守基本的邏輯規則,通過論據論證論點。你要證明我的論點不對,可以指出我的論據與事實有出入,我的論證推理不嚴密,我的論點總結不科學,如果這些你都反駁不倒我,那麼你就只該認同我的這一個論點,不能先搞偷換概念歪曲我的論點,再東拉十八扯去說別人的其它論點,到最後說不過了再死活不認賬或者顧左右而言他。八號陪審員提出一個又一個合理的假設,置疑一個又一個控方提出的證據,每次他提出一個假設的時候先都一定有人會反駁他,但是當他證明他的假設合理,對方又再找不出反駁的時候,對方就會放棄之前有罪判決,從而傾向於無罪判決。這難道不是「講理」嗎?

第二個規則是制度規則,在這里具體的是投票制度。要確定有罪或無罪,必須是全票通過,「一票都不能少」。投票的過程,是每個陪審員履行陪審職責的具體表現。這個電影之中,好多陪審員的觀點都在改變,有的人甚至來回變。但表達他們的觀點的方式始終沒用變,投票!剛開始討論摸底,投票,1:11。說服一個,再投票:2:10。提出一個假使,證明一個,再投票,3:10……一直到最後11:1,12:0,唇槍舌戰不停在發生,但是大家對每人一票的尊重是貫徹始終的,不會說從數量上講,現在我們是11:1,你的那一票就不算數;從質量上講,我覺得你比我傻,你的一票就只該算半票,甚至0.1票。一人一票,每票相等。這是另外一個規則。

邏輯和制度,正是這兩個規則保證了少數可以說服多數,一個群體可以從各持己見到達成共識,接近客觀真相。

我不知道字數夠不夠,要是不行就去電影網找找吧

⑹ 十二怒漢反應了俄羅斯文學的哪些特點

俄羅斯的經濟和政治可能確實遇到了和中國類似的問題。權貴橫行、政治寡頭化、房價飛漲、民營經濟遭到壓制,但俄羅斯的文化建設卻明顯走在了前列,僅僅這一部《十二怒漢》就足以將中國當代的所有影視作品拋開一個時代。
俄羅斯,畢竟是俄羅斯,一個融合了中西方不同文化特色的中間民族,西方式的理性和思辨,東方的堅韌內斂,骨子裡的濃濃憂郁,以及草原民族本有的豪放,共同構成了這個奇怪的充滿神秘感的國度,以及當下的這部《十二怒漢》。究其敏感性而已,影片保持了俄羅斯式的隱忍含蓄,尺度並不太大。但其對人性的挖掘,對社會現實嚴肅而深刻的反思,對藝術的認真都非中國文藝工作者所能企及。

按例先說一下中國

是的,我確實是想說中國只有文藝工作者,而無大師。如果還有人在妄自尊大不以為然,那麼就看看這部《十二怒漢》(但我懷疑即使他們看了又能如何)。我對中國的文藝環境現狀很著急,一大群人在裝B,又有一大群人以反裝B的名義在拒絕和藐視崇高。真正的崇高豈能用來藐視,更豈能拒絕。人類真正的福祉豈能在無休無止的玩世不恭和無節制的無厘頭中實現?這個社會有太多現實問題需要去嚴肅而認真的面對和思考,這絕不僅僅只是政治家、教育家和社會學家的事,也是文藝工作者的責任之一,勇敢地擔負起這個責任,才能在往大師的路上踏出堅實的一步。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成就為大師絕非指沽名釣譽,而只是一個有責任感的文藝工作者在完成了一系列對社會真正有益的事,並引發社會真正反思後的附帶結果,而非為了大師而去成就大師。
中國歷來是一個缺乏對人性進行深刻反思的民族。中國講究包容,也講究中庸,但在包容和中庸中,對人性本有的弱點確也失卻了必要的考究,也便失卻了反思,以致反思後的進步。好在在當代,這個傳統弱點有了一些改進,但和西方相比就明顯不夠。比如這部《十二怒漢》。

少數的權利

影片講述了由十二個社會各界人士組成的陪審團對一個涉嫌殺害養父的十二歲車臣男孩進行最後裁定,他們必須作出一致的意見,法院才會作最後的宣判,否則即使只有一個人持反對意見也不能通過。於是問題產生,持某方意見的人必須擺出充分的理由說服另一方,審判才能結束,在這種彼此的陳述中,人性也就漸漸揭露。
雖然是一個十二歲的男孩,但他曾是凶器的主人,事發當晚曾和養父產生激烈的沖突,而且還有若幹人證。更關鍵的是,他是車臣人。結果似乎已不用討論,在陪審員關起門來的最後合議中,他似乎已經被宣判,是無可爭議的罪人,接著是根據程序需要進行的投票表決,沒有人懷疑還會有誰反對,鋼琴師陪審員要趕二小時以後的火車,藝術家要去車站接自己美麗性感的新女友,電視傳媒人只想看有自己出現的節目,他們都想快快結束這場合議,去做更有價值的事。然後他們投票。
可是有一個人還是投了反對票,一個IT工程師。
眾人都不可理解,而IT工程師起初公開的理由僅是,覺得以這樣輕率的投票毀去一個孩子的一生——就是僅僅為了早點結束討論,有些「可怕」,所以拖延一下,讓大家再好好思考一下這件事。後來觀眾都知道,這位IT工程師其實還有更深層次的思考,但僅是他說的這第一個理由也很值得反思。投票工作是如此不嚴肅,那些陪審員幾乎是以玩鬧的心態來對待這場嚴肅的表決。如果孩子被判有罪,那他面臨的將是終生監禁,那麼如果他是被冤枉的呢?十二個大人以他們的輕率武斷和不負責任斷絕了他的所有未來,這確實很可怕,也反映出俄羅斯的陪審制度中某些亟待改進之處。此外,這種一致化的決定還有多數的暴政,以及統一化思想下的弊端。這么多人,十二個人,如果居然都是一個意見,無任何反對意見,豈非隱藏著一種潛在的可怕?我是指一個沒有任何異端的社會真的是和諧美好和統一的嗎?是昆德拉所說的「媚俗」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在那時,另十一位陪審員大多還沒意識到這點,人們覺得工程師是在多此一舉,浪費大家時間,計程車司機對他冷嘲熱諷,藝術家感到很惱火,醫生對他的懷疑很不理解。在眾人一致的不以為然下,工程師顯出軟弱,他說,就請另十一人再次以匿名的方式投票,這樣有的人可以在不受旁人情緒的影響下投出真正符合自己意願的票(仔細想想,這里也是對人性的深刻反應,有時我們所做的決定不是我們自己要做的決定,而只是迫於外界壓力,以致扭曲了自己原有的立場)。如果還是都判有罪,那麼他也遵從大家的決定。反正他也盡力了。於是有人諷刺,這既是在為自己尋求道德赦免,又沒妨礙大家,可謂一舉兩得。這確實是圓滑世故的表現,既想展明自己的良心,又不願過多得罪旁人,工程師倒很坦誠,直接承認。

人性在反思中存在為完美

十一人以匿名的形式再投票……這次居然還有一個人反對,工程師大喜,說明剛才確實有人違心的投票了,他開始再度堅持自己的觀點,認為大家對案情的判斷太草率,需要進一步討論。
人性的本質在此再次顯露,每個有良知的理性人都未必能始終堅持自己的良知,因為各種社會壓力無所不在,時時在打擊著良心的堅定。從這個角度講,工程師完全是個普通人,有一定良知,也有無時不在的軟弱,但只要給他一點點鼓勵,他就會試著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再堅持一下,很多正義的結果就是由這些普通人的良知一點點往前推動而成,所以普通人最終可以堅持出許許多多不普通的結果,而這個由絕大多數的普通人構成的人類社會才能不斷進步。
這次是誰投了反對?一個猶太人,他的理由是辯護律師沒有認真辯護,也只想讓審判早點結束,這是有違法律精神的行為,根據這種行為判男孩有罪是非正義的。計程車司機再次感到惱火,他說猶太人的這種所謂理性反對只是反映了猶太人本有的多疑和瑣碎。斯拉夫人和猶太人千年的矛盾在此也可見一斑。司機的話引起另一個有一半猶太血統的陪審員的反感,意見的沖突開始白熱化。就像中國一樣,在網路上的許多討論最後都會變成地域攻擊,這里反映的是社會的普遍偏見。
沖突中,終於有更多的人開始反思案情,但在那時,反思還僅僅停留在寬容寬恕的基礎上。一個建築工人認為很多人的犯罪行為都是無心之錯,只要一點點寬容和理解就能拯救一個岌岌可危的靈魂。他用自己叔叔的事例說明他的觀點,在巨大的社會壓力下,人難免犯錯,但首先是社會自己的問題,而因此把所有責任都讓犯了無心之錯的人承擔就太苛刻了(是福建醫生嗎?不,他不可原諒!)。這時,工程師終於也表達了自己真實的想法,他自己也曾遭遇社會的拋棄,但一個女子的小小的鼓勵就讓他重新看見了生活的希望,於是他再度鼓足勇氣面對社會的種種挑戰,最後終於走出陰影,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原來他也是為這個男孩感到可惜,希望能以自己的寬容拯救他。
反思繼續進行,也在繼續擴大,人們在反思中重新審視自己剛才的「偏見」和「固執」,然後更多的人發現了案情中的疑點:
被害人的房子正面臨拆遷,而如果被害人死於其子之手,拆遷就不會遇到麻煩(這和中國太相似了,確實俄羅斯人民也和苦難深重的中國人民一樣,面臨高昂的房價和強勢的拆遷方)。
凶器未必是男孩的,在市場上也能買到。
若干陪審員重演犯罪過程,發現證人的證詞幾乎無一可靠。
一個證人很可能收受了拆遷方的賄賂,所以一做完證就消失了。
男孩「行凶」的方式違反常理,也該被質疑……
最後連那個最固執的計程車司機也快屈服了,他因為對現實有種種不滿而對社會充滿憤怒,如中國當今的憤怒青年,因此對什麼也看不慣,急於想找個發泄的機會,這次參加陪審團也便成了一次發泄,以判車臣男孩有罪為目的。但在另一個陪審員連說理帶暴力恐嚇的雙重壓力下,這位憤中也軟弱了,屈服了,然後幾乎所有的人都轉而認為男孩無罪。

可是人性依舊軟弱

結局有些不可思議,最後唯一持反對意見的居然是此次陪審團的合議主席——一位東正教長老,而他反對的理由不是認為男孩確實有罪,而是他早就知道拆遷方才是幕後兇手,如果男孩被無罪釋放,有可能遭到和養父同樣的下場。所以反而是在監獄里更安全。最後他說,希望大家都這么認為,讓他先呆在監獄里,然後大家一起慢慢搜集證據,聘請律師,最終將真正的罪犯拆遷方告上法庭。
可是,當長老提出這個意見後,所有人都開始猶豫。
最先猶豫的居然是一開始就認為男孩無罪的工程師,他說接下來一段時間自己很忙,無空搭理男孩的案子。藝術家還是急著要去見他可愛的新女友,傳媒人要去趕著做節目……
人性終究軟弱,但此非涉及善惡,絕大多數人們只願意在不傷害個人利益的前提下,做些力所能及的善事,這本就算人性的光輝點了,無以要求他們更多。所以當導演反思到這里,我卻開始理解和同情工程師們,他們已做到了各自的極致,誰人又不是如此。不能強制他們更多。
導演可能也想突出長老的偉大和奉獻精神,這些虔誠的宗教人士的堅守自非常人所及,他們所能作出的堅持旁人如何亦能如是?長老要求其他人仿效他,倒真算是強人所難了。
最後,男孩終於還是被判無罪,而長老則收養了男孩。男孩還會不會有危險?這似乎已是題外話,歸根結底,人性的光輝面走到了最後。
盡管人性依舊普遍軟弱。

⑺ 如何評價俄羅斯電影 十二怒漢

看過一點。我喜歡1957版的十二怒漢😃

⑻ 俄版十二怒漢猶太人講的故事什麼意思又有什麼意義

故事大概:來一個雙親死於戰爭的車自臣小孩被一個俄羅斯的軍官收養,後來,這個養父母突然被人殺害,車臣養子被當成了第一嫌疑人。物證,人證,殺人動機,似乎都有了,於是檢察官舉證車臣小夥子要受到極刑。一個12人的陪審團被組建起來,他們在一個營業中的小學的小型體育館里召開了陪審討論,而這個討論將決定車臣小夥子的最終命運。車臣戰爭後的俄羅斯人對於車臣人懷有偏見,所以這些來自各行各業的12個人在開始時壓根就沒有想過要怎麼討論,只想走過場一樣,直接一致同意判處小夥子有罪。各懷心機的12個人,在坐下來舉手通過時,本打算一致通過,然後就作鳥獸散。但一個工程師卻站出來說這樣是否太草率了一些,於是他投了一票反對票。
意義:推薦閱讀這篇影評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965005/

⑼ 求電影《十二怒漢》從法律角度影評

如果有一句話來概括電影的劇情,應該是這樣:
陪審團十一個人判定一個小孩殺父有罪,但是有一個人持「合理懷疑」的態度,在兩個小時之內,他說服了其他的十一個人。
我是一個技藝平庸的編劇,我看這部電影,幾乎是目瞪口呆。
在電影開始的十分鍾,我已經明白編劇試圖在做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他必須在一部電影的長度里,把十二個人的性格,出身,脾性,態度,立場……所有信息有效的傳達給觀眾,並且,要寫出每一個人改變的過程,以及內心的理由。
編劇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漂亮。
連一場廢戲也沒有(題外話:因為場景完全沒變過,時間也是順接,電影其實應該只有一場戲吧?),一句多餘的台詞也沒有。
在每次表決之後,或者當人們的情緒爆發之後,立刻會有一個短暫的間歇,
讓整個電影的節奏和人物的情緒,自然的平緩下來。
電影籠罩到緊張碰撞的氣氛中,卻張弛有度,極其自然。

但是,我幾乎無法用編劇的眼睛在看這部電影。
我只是像每一個觀眾一樣,急切的想知道結局,那個只有一個鏡頭的小孩的命運,讓我如此揪心。
相信看完電影的每個人都會對美國司法制度的「合理懷疑」十分的清晰,
電影不斷的告訴我們:我們不是要證明這個孩子沒有殺人,我們只是無法確切的證明這個孩子殺了人。
一個又一個看似確鑿的證據被推翻,一個又一個篤定的人產生了懷疑,
每個人開始對自己的偏見懷疑和動搖,
但是每個人的心裡,對良知,對一條未知的生命,對自己的責任,越來越明確堅定。
作者通過劇中人說:「這是美國司法制度中最神聖的一條,也是我們的國家如此強大的原因。」
我最喜歡電影的結尾,並沒有出現法庭上陪審團聲張正義的激動場面,
電影的結尾,就是雨過天晴,繞過那象徵著美國司法制度的法院巨大石柱,
男主人公和睿智的老者碰了頭,彼此淡淡的問了姓名,散開,融入人群。
他們本就是最普通的美國公民,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英雄。

這是57年的電影。
看這種電影的時候,看這種好萊塢電影的時候,會對美國這個國家,以及這個國家信仰的理想肅然起敬。
他們的電影,讓我們強烈感知到人性中最重要的,最溫暖的,最有希望的種種。
我想,這才是美國之所以強大的原因吧。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