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老兵影評
《太平洋戰爭》——是地獄而不是天堂
《太平洋戰爭》有一個很有趣的副標題——「Hell was an ocean away」,直譯過來大體是「海的另一側是地獄」,若說《拯救大兵》是探討人性與價值,《兄弟連》是烘托戰火下的兄弟情誼的話,那麼《太平洋》的意味就更為悲涼,可以說,「地獄」兩個字很好的體現出「戰爭」是一場災難,他可將人性的善給分裂的支離破碎,將人性的惡與極端的潛能開發出來,於是士兵在善與惡,恐懼與平靜之中尋找一種平衡與解脫,正是這部電視劇想要表達的核心要素,所以,《太平洋》向我們重新復述了一遍那種震撼力絲毫不遜於《2012》一般的災難。
要將戰爭描述的極為可怕的,使人不忍卒睹的,恐怕就要屬斯皮爾伯格的《拯救大兵》伊始,這部電影亦有別於古今中外戰爭片里一直想要表達的「戰爭片藝術」,有的要麼是為了烘托偉岸的歷史人物,有的要麼為戰爭中的英雄歌功頌德,而斯皮爾伯格的戰爭片更像是《電鋸驚魂》與《死神來了》的准則,一旦踏上戰場,有人生,有人亡,除了生理之痛外,這種給士兵所造成的心理創傷,很值得觀眾細細品味,不論是《拯救大兵》,還是其監制之作《父輩的旗幟》,都帶著苦澀回味的傷感,於是到了《太平洋戰爭》當中,這種哀傷的情緒更被放大化了,確切來說,是戰爭讓士兵的心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盡管簡化了士兵內心的獨白,取而代之的是每一幕開頭老兵不堪回首的敘述,劇中所陳述的劇情難免有些過於流程化,不過劇中不少突如其來,不遑多讓的「非人虐待」亦足夠讓觀眾看到心驚肉跳,畢竟這是史實片,而並非是主角能夠治癒傷口的娛樂化驚悚片抑或是恐怖片,敵人的殘暴不仁,同袍相繼倒下很難讓人能夠秉持著理性原則苟且偷生,更何況爆裂的戰場足以能夠激起每個士兵的荷爾蒙與獸性,這種以暴易暴的轉變其實最主要的還是一個目的——盡快結束這該死的戰爭!
可是這該死的戰爭是說能結束便能結束的么?據史料記載,二戰太平洋戰爭中,有兩成的美軍因為戰爭刺激較大而患有恐慌症與精神病,四成的美軍因為過度恐慌而迎炮火沖刺被擊斃,第四集掐死受傷日本士兵的橋段正所以可以讓人感同身受,真是恐懼極端後的殘忍,結果是士兵入了精神科,而穿越貝里硫機場一段,毫無掩體遮擋的士兵們沖刺時更亂了方陣,犧牲則更加巨大。
不少士兵換來的代價是,要麼被機槍燙傷,要麼被敵軍暗藏的手雷給引爆,要麼被不長眼的子彈給迅速貫穿,要麼被突如其來的炮火給轟的體無完膚,而必須忍受的心理之痛則是太平洋叢林里陰雨連綿糟糕的天氣而讓人連生抑鬱,因而控而自殺,無節制屠戮的畫面可以讓每一個心理防備堅強的人徹底失去了底線,這種以微觀描述宏觀的方式正是《兄弟連》里趨意迴避的一點,特別是第九集展現日本軍隊麻木不仁的武士道一段——以平民作為犧牲品則更展現出無關乎政府與國家較量之外人性的共通點,於是仇恨之下所造成士兵行為的變化,足夠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太平洋戰爭》相比《兄弟連》的不同之處,還在於到處彌漫著瘋狂的腥風血氣,《兄弟連》里眾兄弟的插科打諢、嬉皮玩笑成為戰爭之外自娛自樂的一種生活方式,而《太平洋戰爭》美國士兵歇戰時的所作所為則更多帶有自嘲風格,與其說是自嘲,不得不說是探討誰之過,讓底層戰斗人員變成了貪婪狂暴的戰爭機器,從戰死日軍口中翹出金牙,嘴裡還蠻不在乎的自語著金子的價格;無論是奶牛還是年輕的敵軍都成為美軍士兵戲虐練手的活靶子,甚至往被削去半邊腦袋的士兵里投石子濺起腦花取樂都成為歇戰時排擠寂寞的方式之一,這種非理性的細節描寫比起前作更血腥數倍,但更能體現回憶錄改編的價值,一些不為人知的橋段更體現出戰爭無處不在的野蠻,正所謂讓片刻的天堂也徹底墮落為了地獄!
《太平洋戰爭》能否被引進乎,這個問題至今還是謎,否則就算引進,大加刪剪,影片也可能失去了自己的主心骨,畢竟《太平洋戰爭》太過於渲染戰爭的恐怖,藝術模式上則是採用了英雄配美人,加上家庭倫理的俗套模式,其實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男性影劇,只不過片中某些尺度在國內恐怕還是得削足適履,不過此片正應驗了那句古話,亂世始於男兒,但足夠讓男兒望而卻步,以這種模式重新帶出「反戰」的主題,真可謂足有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