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黛爾雨果影評
1.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的結局
這部1975年的影片根據法國文學巨匠維克多·雨果之女阿黛爾·雨果的經歷改編。為追求年輕的英國軍官平松,阿黛爾從法國跑到美洲,然而平松卻表現得十分冷漠。阿黛爾卻近乎「喪心病狂」地繼續愛著這個不再愛她的男人,最終在法國孤獨終老。
阿佳妮主演的成名作,她在片中飾演的阿黛兒是法國大文豪雨果的女兒,為了一心一意追求浪漫和不妥協的愛情而極力逃避家族姓氏帶來的巨大壓力,獨自遠渡重洋到英國去尋找她迷戀的英國軍人。但對方並沒有重視她的痴情,她在接連的沉重打擊下神經錯亂,最後只落得在收容院里度過餘生,下場令人唏噓。
2. 雨果這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麼該怎樣給雨果一個全面的評價
其中《悲慘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藝術風格。評價:雨果一生都在為巴黎奮斗。從他的偉大的詩詞,優秀作品中,無不體現出他對當時社會的譴責與不理解。同時我們也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一個偉大詩人對未來的憧憬,對未來的暢想,以及贊揚他對人類美好愛情的贊揚。 追問: 我想讀過雨果先生小說的人,無一不是在作者揭示當時社會黑暗面的同時,感受到了主人公內心深處濃烈的愛,從《巴黎聖母院》到《悲慘世界》在到《笑面人》,也許作者本身就是一個擁有愛並且相信愛的人,不知道你是否有讀過《笑面人》一書,可否指導一下? 回答: 呃……很可惜,《笑面人》我只看過簡介。其實雨果的愛情很曲折,他的前妻是其父好友的女兒阿黛爾,兩人青梅竹馬、情投意合,然而當少年雨果在文壇初露鋒芒的時候,兩人的戀情遭到了母親的阻攔。母親去世後,雨果費了很大一番周折才同有情人成為眷屬。然而這卻是個不幸的婚姻,阿黛爾陷入了和雨果好友聖勃夫的情網中無以自拔,因此……後來,雨果在排演戲劇時結識了女演員茹麗埃特·特魯埃,一個茶花女式的女子,重又擦亮了愛情的火花,其後兩人保持了長達50年的情人關系,成為真正和他患難與共、廝守終身的愛人。其間,茹麗埃特始終陪伴在他身旁,即使是漫長的流亡生涯,而這份愛情支撐著雨果走過大半個人生,所以在他的眾多的作品中均出現那些平凡人的最純、最甜美的愛情。 追問: 還真是應了創作來源於生活這句話,要不是作者具有這樣的情感經歷,我想其本身也不敢這樣果斷的相信這個世界是有真愛存在的吧?畢竟當時的社會到處是不公和醜惡,能夠在紛雜的陰暗面看見曙光的人,想不成功都難。原來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也是成功的前提呢。 回答: 人生至福,就是確信有人愛你,有人為你的現狀而愛你,說得更准確些,有人不問你如何就愛你。
3. 阿黛爾·雨果的人物簡介
從日記看來,阿黛爾有邊緣性人格傾向,雨果的大女兒十九歲時在塞納河溺水而死,那年阿黛爾兒年僅十二歲,(1842年)父親把姐姐的遺物掛在家中當做藝術品展出,給所有來訪的人們觀看。人們無不為她姐姐麗奧的忠貞愛情扼腕嘆息,而阿黛爾也因此在雨果和姐姐麗奧忠貞愛情的代表下被淹沒、被忽視。這事對她的童年有很大的影響,她在日記里記載了許多。而Adele自二十六歲那年起憂鬱症也日趨嚴重。那些年,雨果流亡英倫海峽的葛尼賽島,阿黛爾跟隨父母分別在英法兩地居住。
1861年,她31歲,遇見軍人皮尚,一段美妙的相會就此發生。阿黛爾從此把痴心和靈魂全交給他。但皮森卻悄然消失了蹤影。
1863年2月,加拿大哈利法斯港口飄著雪,港口四處幾無人煙。一個年輕女人提著行李來到桑德斯家下榻。她沒說她是誰,後來他們才知道這個女人便是大文豪雨果的二女兒阿黛爾·雨果。她因瘋狂愛上一名分發至哈利法斯港服役的中尉,而離開當時住在英倫海峽小島上的雨果一家,獨自搭船來到此地。
阿黛爾對桑德斯家人說,她是來找未婚夫皮尚的。那皮尚可能也不是什麼壞人,至少不會比別人壞,但他並不真心。阿黛爾和他應該有過一夜情,但中尉不想和她結婚。何況,這個愛他愛得痴狂的女子盡管面容端莊,堅毅的神情依舊,可她畢竟已經33歲了。皮尚只熱衷於與年輕的女子談天說愛,然而他卻全然沒有意識到,矢志不渝的阿黛爾將他這一段風流御事當作了一生的摯愛,並追隨他萬水千山,漂洋過海。
她有信心找到他,也果真找到了。Adele告訴父親雨果,中尉已經向她求婚,父親資助她旅費,也定期寄錢給她。到了加拿大後,阿黛爾為了見中尉皮尚,困難重重,到最後可說是不擇手段及自取其辱。那皮尚並不愛她,桑德斯一家人馬上看出來了,但阿黛爾不相信。她至死也不相信皮尚上尉不愛她。她認為皮尚還沒有機會真的認識她,一旦他那麼做,他便會愛上她。
阿黛兒費盡力氣由倫敦輾轉到加拿大,到了以後便獲知皮尚新婚的消息。但他不肯接受事實,也不願離開剛抵達的陌生之地。她寧願在異地過著艱困的日子,以便挽回皮尚。她先在哈利法斯為皮森停留住守三年,隨後皮尚又外放至巴巴德,37歲的阿黛爾也繼續跟隨著部隊而去。一直到她精神病發作的那些年,她父親雨果憂心忡忡地和她通信,勸她回家,但都勸不了她。
1872年,42歲的阿黛爾結束其為愛走天涯的日子。此時的她已經無以為繼,身心已經完全崩潰,被傷害的體無完膚,在接連的沉重打擊下神經錯亂。她被帶回法國,住進雨果的醫生朋友家裡。她認得出父親,但已經被巨大的悲痛襲擊得說不出話。隨後,她又被送到聖孟蝶精神醫院,無葯可救,她已全然瘋了。她的肉體很長壽,一直活到了85歲,她在醫院一直活到八十五歲,直到1915年逝世,是雨果家族裡最長壽的人。可是她的靈魂,早就已經死了。
4.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怎麼樣
剛滿十九歲的伊莎貝爾61阿佳妮,站在海邊,驕傲地昂起美麗的頭顱,對著天空可及的最深與最遠處,念出阿黛爾61雨果五十年前離開家時在日記里寫下的話語:千山萬水,千山萬水,去和你相會,這種事,只有我能做到!鏡頭定格在那可以飛越流星碎雨的絕美面孔上,剎那間,洶涌的感情從畫面上撲面而來,氣
5. 請問一個關於雨果妻子阿黛爾的問題
花錢,請個大神把雨果的魂找出來,問問
6.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的影片評價
一個安提戈涅式的性格
雖同為法國電影「新浪潮」的「火槍手」,但弗朗索瓦·特呂弗不同於讓·呂克·戈達爾。他影片序列所呈現的主題不是對現代西方社會反扳的主題;他的主題也是關乎於「存在」的,但他的主人公卻不是薩特式的存在主義的英雄。特呂弗的人物是那些在荒誕的生存境遇中嫌轉、掙扎,但終於在一種不自甘的隨波逐流中緩緩地毀滅的「小人物」。作為「作者電影」的始作俑者與實踐者,特呂弗所偏愛的情節樣式是三角式「愛情」。不同於通俗情節劇中三角戀愛的濫套,更不是美國歌舞片中兩男一女、翩翩起舞的翻版;在特呂弗那裡,三角戀愛成為呈現生存荒誕的模式之一,成為困窘、無奈的黑色幽致的噱頭;那與其說這是愛情故事,不如說是對經典的關於愛情的話語的顛覆、褻瀆與解構。特呂弗的愛情故事是一種「破壞性重述」,是他作為一個現代主義者特有的消解神聖的方式。如果說作者電影的主旨除了要確立電影導演在電影藝術中的中心地位、倡導編導合一論外,其更重要的在於使電影藝術掙脫好萊塢的流水線,成為一種個人的藝術,確立一種導演的個人風格;那麼,特呂弗的風格標志便是一種荒誕、近於殘忍的喜劇感。那是《朱爾和吉姆》中機械地搗碎化屍爐里尚未化盡的遺骨的時刻,也是《阿黛爾·雨果的故事》中,阿黛爾視點鏡頭中於她十分殘忍的一幕,是在歌劇音樂聲中,平松擁著另一個女人走上樓上卧室,兩只可愛的小叭狗尾隨而上,旋即被一隻殘忍的腳踢滾下樓梯的時刻。
從某種意義上說,《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是一個愛情故事,但這不是一次愛情的證明,而是一次對愛情話語的裂解與反證,「她的故事是人物內心激情的剖析」;我們也可以將其視為一個三角式的故事,因為阿黛爾始終在從「另一個女人」處奪回平松。但一如影片所表現的是一個虛假的愛情,它所呈現的也是一個虛假的「三角」:除卻在阿黛爾心中,她與平松從不曾在任何意義上締結一對一的愛情關系,她在平松與許多「另一個女人」的關系中也從未構成擁有任何情感「資本」的競爭者或另一角。甚至在阿黛爾那裡,她的「平松之戀」也是虛假的:這不是另一曲《傷心咖啡館之歌》,不是愛者與被愛者之問橫亘著的心中的天河。與其說她是瘋狂絕望地愛著平松本人,不如說她瘋狂絕望地愛上了自己對平松的愛;與其說她勇敢地超越了她的時代(「一個年輕的姑娘,獨自漂洋過海,從舊世界到新大陸,去和她的愛人結合——這件難以做到的事我將要完成了」),超越了階級、禮俗、性別規定去愛,不如說她所愛的正是她自己的這番超越的壯舉。平松只是為她實現這番壯舉提供了一個恰如其份的對象、甚或是一個借口。於是,特呂弗明確地界定說:「阿黛爾是一個假定有虛假性格的人。」同時,正是阿黛爾的故事為特呂弗提供了一個同樣恰當的對象與借口,使他得以再次重述「特呂弗的故事」:人類心靈的「黑洞」,生存的荒誕,殘忍的喜劇。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因為阿黛爾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她是一代文學宗師維克多·雨果的女兒,她為自己創造了一段異常悲慘而異乎尋常的經歷,她孤獨地以雨果小姐的名字獨自活到八十五歲高齡,她留下了數冊用密碼寫成的日記。然而,影片《阿黛爾·雨果的故事》並不是一部俠義的「傳記片」,它也不是對阿黛爾日記的「改編」(盡管毫無疑問,阿黛爾日記是影片重要素材之一),特呂弗藉助這個真實的故事來呈現一個「虛假的性格」,使之成為一份心靈之謎的個例病案。
在影片《阿黛爾·雨果的故事》中,特呂弗將阿黛爾塑造成為一個有著安提戈涅(安提戈涅,又譯為安蒂崗,古希臘傳說中的人物,為俄狄普斯長女,索福克勒斯同名悲劇中的女主人公。悲劇譯本見羅念生編《古希臘羅馬文學作品選》,北京出版社)式性格的女人。一如美國當代女作家喬伊斯·卡羅爾·奧茨所說:「《安提戈涅》使人想到,悲劇是由執著於一種特珠的生活方式或者一種本質造成的,安提戈涅的悲劇是,她是她自己,而不是別人。我受到啟發:這也許是悲劇的本質——盡管很簡單。感情用事的人相信事在人為,或者至少應該力爭做到,這種人是不可能理解這一點的。這正是存在的悲劇—普遮性的為難。」這是她為自己的小說《在冰山裡》所作的贅言,但它同樣可以成為對阿黛爾的闡釋。從某種意義上說,影片《阿黛爾·雨果的故事》並沒有提供什麼新鮮的主題,這個安提戈涅式的故事無非是托馬斯·哈代的名言:「性格就是命運」的重述。然而,特呂弗的阿黛爾的獨特之處在於,她的悲劇是性格的悲劇,而她的性格卻是「虛假」的性格。和現實主義者哈代不同,作為一個現代主義的藝術家,在特呂弗那裡,性格並不是天性與教養、遺傳與環境所共同形成的一個難於更動的「定數」,而完全可能是一種虛構。與其說是阿黛爾的性格造成了一個無可挽回的悲劇,不如說她為自己製造了一出悲劇以印證並塑造了一種性格;阿黛爾悲劇不在於「她是她自己,而不是別人」,而在於她認定只有由她自己成就一出悲劇,她才能成為自己而不是別人,不是由他人的名字所給定意義的「別人」。而後者正是阿黛爾的時代女人普遍的、幾乎不可逃脫的命運:她們只能是父親的女兒(尤其是當她有著一著名的父親的時候),丈夫的妻子;其中最幸運的佼佼者,也是那些頂著男人的名性創作的女人:諸知喬治·桑,或喬治·愛略特。阿黛爾的悲劇在於對悲劇命運的執著。這不是宿命或定數,而是阿黛爾自覺的願望:她要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來成就一個偉大的、不朽的、只屬於她自己的故事;而在她看來,只在一出悲劇才能滿足一個偉大的敘事。於是,不是悲劇命運的不可逃離,而是阿黛爾對悲劇契機的刻意營造與捕捉。她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成為一個安提戈涅式的性格:她不是由於無法適應社會與現實而罹難,而是由於她拒絕妥協與順應;她不是由於無法分辮真實與想像而瀕於瘋狂,而在於她頑強、固執地生活在她心造的世界之中。因此,「她搏鬥在一個註定要輸掉的戰場上。」這將筆直地將她帶往她所渴念的悲劇之中,而這悲劇將為她命名——使她作為自己而不朽。
逃脫與落網
作為一個安提戈涅式的性格,特呂弗將這個阿黛爾·雨果的故事營造為一個多重逃脫中的落網所構成的怪圈。
阿黛爾的悲劇緣於她有幸生在一個不平凡的家庭,生而為一個偉人的女兒。於是,她的一生註定要隱沒在父親——維克多·雨果的萬丈光焰所投下的陰影里。她將作為雨果小姐而聞名,以雨果小姐的身份締結一個體面的、也許是幸福的婚姻,她的丈夫將在家世與才華上堪為雨果家的東床。當阿黛爾不再是雨果小姐的時候,她仍將有名:她將是XX夫人。阿黛爾沒有、也不大可能會有機會因為她自己而為世界所關注,她的名字將永遠為他人的名字所遮蔽並賦予意義。但阿黛爾不甘於這在她出生時便已然註定的命運,她在尋找機會逃離她的命運,逃離父親近乎無所不在的光芒。只有這樣她才有機會成為她自己,使她自己的名字有意義。阿黛爾必須逃離的還不只於此:她除了有位偉大的父親,她還有一個著名的姐姐:萊波爾黛,她因成就了一個令人心碎的悲劇而使她的名字為世界所知曉:她以十九歲的韶華之年,在新婚之旅的路上溺水而亡,當她的丈夫確知她已不能復生之時,便投水與她同去。於是,全世界為這段悲劇而唏噓、而贊嘆,她的故事成了雨果所開創的浪漫主義時代的一個至為美麗而凄婉的故事,成了雨果的藝米世界之外的一次活的愛情證明。她的婚紗端掛在雨果的家中,成了一件愛情與悲劇的聖物。她的故事成為對浪漫主義信念和關於愛情話語的印證:「不朽的愛情戰勝死亡」,「不求同生,但願同死;不求同室,但求同穴」。而愛情、痛苦、死亡是一切永恆的悲劇和永恆的愛情故事所必需的三元素。所謂「誰不曾痛苦而無望地愛過,誰就不懂得愛情」。在萊波爾黛的身旁,所有正常的婚姻、哪怕是幸福的婚姻都會顯得平庸而乏味,令人不屑。萊波爾黛頭上的聖潔而浪漫的光環加重了遮沒阿黛爾的陰影。所有一切作為影片的背景並未在影片中顯影,但它卻是在《阿黛爾·雨果的故事》中不斷地被轉述,不斷地被印證;事實上,維克多·雨果和萊波爾黛是本片中最為重要的「缺席的在場者」。
當影片開始的時候,我們所看到的阿黛爾已開始了她的逃離之派,她完成了由古老的歐洲到新大陸的危險而艱辛的旅行,一隻小船正將她載往新大陸的登陸點。這是她在這幕悲劇的重要場景中登場的時刻。而在此之前,這幕悲劇已經開始:作為阿黛爾逃離之行中的一程,她拒絕了與她「般配」的追求者,而選擇了平松。正如在影片的展開部分所揭示的,阿黛爾之所以選擇了平松,不僅在於他的優勢:風度翩翩、英俊瀟灑,而且他作為一個情場老手,顯然是少女心中理想的白馬王子;他在阿黛爾處的「入選」,更在於那些顯然為阿黛爾所知的劣勢:家世可疑、嗜賭成性且身無分文;這是一個典型的冒險家,投身軍界,以圖靠他的相貌、靠他在情場輝煌的戰績締結一門「理想」的婚事,以洗盡他身世的可疑;更重要的是,物底解脫他經濟上無可解脫的困境。這樣的一位「騎士」無疑是為維克多·雨果及其階級所不恥的。而這「不恥」卻是阿袋爾的期冀,全力去贏得他,意味著對父親及其階級為她註定的模式的反叛;意味著真正的、不被附加條件所站污的愛情,而且意味著痛苦:她可能為家庭和她的階層所阻繞、乃至放逐。而那將為阿黛爾提供一個她所渴求的舞台,讓她出演一次偉大的、自我犧牲的愛情。她將因此而使自己的名字別具意味。然而,阿黛爾在她逃脫之旅的起點已然落網:此後所呈現的一切將表明,平松之於阿黛爾的全部興趣甚或不在於一個好色之徒對一個少女的覬覦,而在於她是雨果小姐——著名的維克多·雨果的女兒。她並不是他所需要的女人:她不夠風騷,她的家世(尤其是在流亡中的雨果)遠不具平松所需的殷實。但征服雨果小姐仍是一件饒有興味的事,而且佔有她將構成對傲慢的雨果先生的報復。他所不曾料想的是,對於他,阿黛爾全然是一座不設防的城。他更不曾設想的是,阿黛爾已把它作為一次偉大愛情或不朽悲劇的起點,不論他是否願意,他將成為阿黛爾劇目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影片開始處,阿黛爾正穿越大洋、穿越夜色、踏上危機四伏的美洲大陸,來追隨他;並藉此登上她悲劇的舞台。她將用全部身心來擁抱這一悲劇。
然而,阿黛爾的逃脫之旅同時也是落網之旅。在她抵達新大陸之後,除委託一位公證人為她尋找平松之外,她所做的第二件奪便是買「一整令紙」……作傳記用」。此後,不論是飢寒交迫、還是絕望心碎,阿黛爾唯一不可或缺的是紙,唯一不能中斷的是記錄、寫作。與其說,她所關注的是「從舊世界到新大陸,去與她的愛人結合」,不如說是去經歷這一經歷,並且記錄它。此時,阿黛爾已在雙重意義上落網:其一是當她渴望並行動逃離父親的光芒與陰影時,她所能想到的和可能尊崇的是父親的方式——寫作。同時,作為一個她生活時代的離軌者,她卻成為某種時代觀念的俘虜:女人之寫作只能是一種記錄,為她自己生活與經歷所作的傳記。於是,除了絕望地、屈辱地、費盡心機地去追逐平松外,我們看到的阿黛爾所作的另外一件事便是瀕於瘋狂的寫作。淪落到貧民收容所中時,一個女人窺視阿黛爾的衣箱,阿黛爾幾乎瘋狂了,她從床上滾落下去,又從床下的另一端爬過來,伏在箱子上入睡。因為「別碰它!那是我的書!」
而阿黛爾正是以同樣的方式逃離萊波爾黛——她要以一段令萊波爾黛的愛情故事黯然失色的愛來逃脫萊波爾黛傳奇的光環。不過那是更為復雜的心態中的落網。那是嫉妒、認同、恐懼與仿效間的排徊。在阿黛爾不多的行裝中有一隻「聖箱」,其中始終未出現在影片中的兩件最為重要的道具。一件是平松曾寫給她的情書,另一件則是萊波爾袋的婚紗。顯然,這是一種嫉妒驅使下的褻瀆:萊波爾黛是一個聖潔的、不朽的新娘,而阿黛爾則是一個失身的、甚至未得男人的承諾便私奔的女人;但這同時是一種認同:如果她在自己與平松的婚禮土穿上這套婚紗,她便在某種意義上化身為萊波爾黛,不再是她光環之陰影下的無名的妹妹,而是一個同樣著名的新娘。於是,貫穿在整部影片中,阿黛爾不斷地陷入了一個可怖的惡夢:溺水、窒息、絕望地掙扎。最初,畫面中所呈現的只是阿黛爾自己的手扼住了自己的喉嚨,她在沉睡的床上輾轉、掙扎。當影片第二、第三次呈現這一夢魘時,銀幕上出現了阿黛爾的夢境:那是一張泛黃的照片般的溺水的女人,一幅褪色而猙獰的影像。對阿黛爾說來,這是萊波爾黛不散的陰魂;也是阿黛爾一種自居與認同的願望;它同時是一種恐懼,如果她會像萊波爾黛那樣死去,那將是一次孤獨的死。沒有人會去救她,更不會有人為她而去赴死。當她第一次在新大陸上與平松「重逢」,得到的卻只是無望的告白之後,阿黛爾女巫般地扶乩,呼喚萊波爾黛。正面中景鏡頭中,阿黛爾一襲白衣,披著長長的黑發,她的大眼睛空洞而迷亂,平舉的雙手伸在一張小圓桌上,她伴著半懸空的桌腿的碰擊聲低喚著:「你在那裡嗎,萊波爾黛?萊波爾黛,我知道你在這兒。請你幫幫我。」萊波爾黛是阿黛爾的幽靈、魔影,也是阿黛爾的偶象和神靈。當阿黛爾充滿希望地與現實中的絕望掙扎時,她在不列顛銀行對一個小男孩詭密地聲稱自己叫萊波爾黛,一旦她發現她接到的竟是父親為她所脅迫來做出的對她和平松結婚的書面認可時,她轉身快樂而親切地對孩子說:「我編了你。我叫阿黛爾。」這一名字的游戲事實上是阿黛爾的一段獨白:成就她與平松的這段離軌之愛意味著阿黛爾的名字具有意義,意味著對萊波爾黛之名的成功逃離。直到徹底的無望與絕望降臨,她才狂亂地塗下下列句子,這是一次心靈真實的告白:「兩個新婚的人理葬在一起,甚至死亡也不能把他們分開……那死去的年輕新娘的禮服陳列在她父母的家裡……可那也是我的家呀!新娘的長袍對於一切訪問者好象是一件紀念品。可是我有什麼?我能做什麼?」
阿黛爾的悲劇正在於這一逃脫中的落網。她試圖以父親的方式(寫作)去戰勝父親,以萊波爾黛的方式(不尋常的愛情)去戰勝萊波爾黛,這意味著她將自己置於一個離軌者的位置上,意味著她將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一場註定輸掉的戰斗。從充滿自信的逃脫,到以一種落網的方式試圖完成這次逃脫,阿黛爾從隱藏起自己雨果小姐的身份,到不擇手段地利用這個身份。她迫使父親出具同意她自行結婚的文件,到借住她的名字換取江湖騙子的「幫助」——那是一個有趣的場景:阿黛爾在雜耍場的後台,用她那戴著手套的纖細手指在一面骯臟的、蒙滿灰塵的鏡子上寫出了維克多·雨果的名字,旋即把它擦掉了。直到她意識到雨果小姐—維克多·雨果的女兒的身份,是她全部的、也是唯一的一點尊嚴與價值。她對善良的桑德爾士太太最後的話是:「你錯了,桑德爾太太。我才是拒絕結婚的人。我認為結婚對女人是一種墮落,特別是像我這樣的女人。我的工作需要獨身,這是我父親的思想。我永遠不會放棄雨果小姐這個稱呼。」在影片中,她僅有的得到人們承認的時刻是當人們認出她的身份的時刻。無論是書店的惠斯勒先生、她的醫生,還是最後救了她的善良的黑人婦女。
阿黛爾終於落網了。她以雨果小姐的身份無名地跨越了一個世紀,默默無聞地死去。她始終未能逃脫——未能給自己的名字以自己獨特的意義。但阿黛爾又終於逃脫了。那便是由於她自己所「成就」的悲劇,由於她留下的書信和用密碼寫就的日記。
在她出演了自己的悲劇一百年之後,1968年,美國作家弗蘭西斯·維諾·蓋爾出版了她的傳記。1975年,我們所談論的特呂弗的這部著名影片問世。阿黛爾·雨果不僅是一個別具意味的名字,而且是一個時代,一種性格,一種命運的代名詞。因此特呂弗宣稱:「當代,象阿黛爾式的人物還存在、活動,甚至創造著。」
7.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的劇情簡介
這部1975年的影片根據法國文學巨匠維克多·雨果之女阿黛爾·雨果的經歷改編。為追求年輕的英國軍官平松,阿黛爾從法國跑到美洲,然而平松卻表現得十分冷漠。阿黛爾卻近乎「喪心病狂」地繼續愛著這個不再愛她的男人,最終在法國孤獨終老。
阿佳妮主演的成名作,她在片中飾演的阿黛兒是法國大文豪雨果的女兒,為了一心一意追求浪漫和不妥協的愛情而極力逃避家族姓氏帶來的巨大壓力,獨自遠渡重洋到英國去尋找她迷戀的英國軍人。但對方並沒有重視她的痴情,她在接連的沉重打擊下神經錯亂,最後只落得在收容院里度過餘生,下場令人唏噓。
8. 《阿黛爾.雨果》這部電影好看嗎
有一些電影,從聽說到期待到相遇到最終的喜愛,要經歷一段很長的時間。
對的時間,對的心情,對的電影。齒輪的契合,有的時候是需要緣分的。
如果沒有阿佳妮,我想我肯定不會喜歡這部電影——《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一部女人為愛瘋狂的電影,一個放棄了尊嚴,離鄉背井,追求愛情的故事。
然而,在我看來,這絕不僅僅是一個愛情故事,更確切的地說,這是一個女人內心的掙扎與渴望,是一個人對於自身獨立性的不懈追求。
阿黛爾,雨果的小女兒。
她有一個偉大山峰一樣的父親,因此,她的名字前面,會出現另一個人的名字,永不磨滅。
麗奧,阿黛爾的姐姐。
19歲時死於溺水,深愛她的丈夫也隨之殉情。這是阿黛爾生命中另一座高峰,愛情的峰,千辛萬苦,卻無法翻越。
小小的阿黛爾,敏感的阿黛爾,想要被人愛的阿黛爾。她在這種巨大的傳奇式的陰影中迷失了自我。
姐姐死了,她成了家裡唯一的女兒。
愛,終於落在她的身上。
可是,是真實的么?
人們忘不了的是那個擁有完美愛情卻早早離去的麗奧。她的遺物——美麗的衣服,她的死亡——致命的沉溺糾纏著永遠的羨慕與嫉妒,統統變成了妹妹的夢魘。
阿黛爾,阿黛爾
是一個人的女兒,是一個不受寵愛的女兒。
就好像,可以隨時被抹去的痕跡。
她要確定自己,尋找自己
「這真是不可思議,一個年輕女孩子,漂洋過海,從老家來到一個全新的世界,只為了跟她的愛人在一起,這我能辦到。」
這是她的宣言,是她對自己的力量的表現,而愛情,只是這旅程的載體。
漫長的,執著地追尋之後,她終於被自己瘋狂的無人回應的愛所吞噬。
於是,在遙遠的他鄉,當她與那個她愛的人擦肩而過時,卻再也認不出他了。
影片的最後,經歷了漫長的遺失靈魂的歲月後,她最終還是葬在了自己父親的身邊。
消失在歷史中的一段傳奇,只有遠遠觀望時,才會覺得美麗,也才會覺得不那麼哀傷。
——————————————————————————————————————————————————----
回頭說說我喜歡的阿佳妮。
《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羅丹的情人》、《瑪戈皇後》。
三部電影,三個美麗又瘋狂的女人。
有人說阿佳妮是本色演員,出演的總是同類型的邊緣女人。
如果換個角度來看,也許,這樣的角色,除了阿佳妮,真的很少有人能夠勝任。
某次從北京坐夜車回太原,深夜看三聯周刊,其中一篇介紹一位去逝的著名攝影師。他有一個美麗到接近完美的姐姐,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瘋了。這對於攝影師來說是深入骨髓的記憶,於是,他終生追尋的主題就是美麗與瘋狂。
也許,這真的是一個永恆的命題。
而阿佳妮,就是被上帝派來詮釋這個命題的。
1974年,也就是《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開拍的前一年,特呂弗寫信給阿佳妮,說:「你是個不同凡響的女演員。除了讓娜·莫羅之外,我從沒如此迫切地渴望把一張臉固定在膠片上……」「單是你的面孔就能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單是你的目光就能創造出戲劇性的氛圍。你甚至可以演一部沒有故事情節的電影,那就是一部關於你的紀錄片,它將可以與任何一部故事片相媲美。」
我想,這是一個導演能夠給演員最高的贊揚。
也是對阿佳妮的評價中,最極致的了。
9. 電影《雨果》的如何用英語回答下面幾個影評問題
Long shot pierced the bright movie time, turned the corner in twentieth Century, in the melodious music into the 1930 Paris Montparnasse train station. Color aesthetic, romantic, elegant perspective, exquisite close-up, and the crowd in sky, floating st, and Hugo deep blue eyes, Eiffel Tower looks out, to the train station on the tower of old clock in rotation, is coated with a layer of nostalgia, partly hidden and partly visible, such as st, step back in time, history repeats itself. As the water overflow halo picture, soundless and stirless elegant, romantic seamless track, a layer in the softly old time, happy way, like the instant blossom, old time open so bright bright, and we look like through space-time sword lightsaber shadow, is the gentle bright, diffuse light, touching story instantly crushed into nothingness, carved into eternity.This is the best picture Oscar nominated" Hugo" left to my first impression. This is not a simple nostalgic film, but a movement of 3D letters, to French movie master, a founder of meri love and he created a glorious and resplendent old film to that time, has left us for many years, in the st-laden film memories of the silent master to develop our today's film of the silent film era the lofty salute. This is a destined to remain in the world film epic on the movie, destined to become the film course on a brilliant introction, because it is not only a child of 12of Hugo 's adventures, but silent film meri love life the ups and downs of exciting portrayal. In this film, the image of Me Riai is the train station on the toy store serious old man George meri love, Hugo peers Isabel father.Just as the film described it," George loves (1861~ 1938) was a famous magician and puppet artists, in the Lumiere e to brothers Louis Lumiere brothers photo realistic train short film inspired in Montreuil, established the world's first studio. He used specifically for actors, sets, props, costumes and other means of shooting the film, opened up with Lumiere documentary that completely different movie creation. He shot the first film was1899" Dreyfus case". He is very good at using the stopping and shoot the scene changes, at that time quite innovative approach shot" Cinderella"," Blue Beard"," magic lamp"," one thousand one night" and a series of deified film. At the beginning of twentieth Century, he was the first to create the science fiction film" a trip to the moon"," 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 Conquest", arctic. Especially the" trip to the moon" a tremendous impact, not only to establish the science fiction film the style, but also determining movies rehearsal in film proction status. Merry love film is a film to be the first step in the art of." A trip to the moon" is called love movie career reach the peak of perfection work, brought him great fame and money, but also laid him go downhill, became his insurmountable gap. Because love is too wedded to theatrical performance, resolutely refused to use the location, refused to camera ring shooting angle transformation ( representing the object moving trick photography except), the conservative limited Meili loved the arts development. By 1910, the United States Hollywood has made" Great Train Robbery" and a number of action films, film montage has graally become the grammar, and the merry love but still filming" space travel"," North Pole conquest" repetitive work. Seeing his film graally by the Hollywood film rise of the impact brought about by the box office bust, in order to get rid of economic difficulties, meri love finally decided to break their doctrines, spending huge sums to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