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往事的觀後感
㈠ 美國往事的觀後感100字
整個人生都在裡面 ——《美國往事》觀後感 生命的鄉愁,時間的灰燼 多少海洋消失在沙中 多少沙子在石頭中苦苦祈禱 多少時間在貝殼 歌唱的角里哭泣掉 多少魚群珍珠般的眼睛裡 放棄了生命 多少清晨的珊瑚里的號角 多少水晶中星星的影子 多少笑的種子在鷗鳥的喉間 多少思鄉的游絲在夜間群星的軌道穿梭 多少肥沃的土壤 為了這個字的根: 你—— 在一切砰然作響的 秘密的帷幕之後 你—— ——內利•薩克斯
㈡ 美國往事影評2000字左右
《 美國往事》:關於意味深長的人生
世事皆無完美,電影亦然。如果只選一部趨近於完美的電影,以我粗陋的觀影量和品味來說,我選《美國往事》。雖然它沒有在奧斯卡、歐洲三大電影節上收獲炫耀的大獎,imdb的排行也不算顯眼,故事與技巧也沒有如何驚世駭俗。 但《美國往事》是一部與眾不同的電影,它的五味雜陳的人生況味,散文詩般的抒情意境,恍如隔世的敘述視角,意味深長的人物設置,讓它在20多年後的今天依然散發出歷久彌香的光彩,那是一種淡黃色的光暈,柔軟而鮮亮。
一、五味雜陳的人生況味
有人說過,《美國往事》里有全部的人生,這是最簡潔也最准確的影評。人生的美好不在於美好本身,而是在美好與丑惡的混雜中,人們經歷過,體會過。 惡在每個人的心裡與身邊。面條(Noodles)在搶劫鑽石時對卡蘿(Carol)惡毒的強暴,找不到任何為他開脫的理由,在那一刻邪惡占據了面條的靈魂。邁克斯陰毒地害死自己的兄弟獨吞財產,只是人性骯臟的明證。 善亦如此。當面條懷里的多米尼克(Dominic)說出「我滑倒了」後死去,年少的面條不顧警察的到來刺死兇手,這是兄弟情義的指引,也是他善良本性的必然。卡蘿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盪婦,卻對邁克斯付出了至情。 復雜的人原本就沒有本性上的好壞,如果強要區分,只能是無法改變的現實,亦或命運。邁克斯最後的懺悔不能抹煞他窮凶極惡的一生;多米尼克喪失了幼小的生命,卻成就了電影中最光輝的人性。在影片的結尾,想以告密的方式去拯救兄弟的面條獨自躺在鴉片店裡開懷而笑,善與惡終於在人生的較量中相逢一笑,惡永遠需要救贖,這救贖就是善。
二、散文詩般的抒情
在我看來,還沒有一個導演敢像塞爾吉奧·萊昂內(Sergio Leone)一般將電影如此徹底的詩化,它超越了導演自身的「賞金三部曲」等「通心粉」西部片代表作,也有別於以《教父》和西科塞斯電影為代表的黑幫片的黃金套路。 影像的美輪美奐也映照了生活之美。當面條透過牆壁的磚縫看到黛博拉(Deborah)在悠揚的樂曲中翩翩起舞時,影片的光影柔和中泛出光亮,一個少年的靈魂的覺醒由此完成。而當單純的派希(Patsy)拿著奶油蛋糕等待佩姬(Paggy),在性的萌動和美食的誘惑間,我們看到了一口口吃掉蛋糕的派希的純真和我們自己的童年往事。 就連丑也在鏡頭與光影的流連中被導演賦予了寬容的色彩。當黛博拉拒絕了面條的求愛後,木訥的面條用最粗俗的方式毀滅了自己生命的夢想,汽車後座那場氣氛逼仄的強暴與其說是對黛博拉的報復,不如說是面條的自暴自棄。 萊昂內的御用配樂大師莫里康內(Ennio Morricone)為影片注入了奇異曼妙的音樂。排簫、口琴、小號的運用令人驚艷,配合舒緩簡約的旋律,讓觀者沉醉在20世紀初始、30、60三個年代的美國紐約街頭的懷舊氛圍中,用平緩的、剋制的方式來張揚人性的律動與生命的浮沉,抒情意味緩緩流盪。
三、恍如隔世的敘述視角
《美國往事》的出色也表現在敘述方式的靈動上,插敘的詩化運用在這部影片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在面條與一干兄弟的成長歷程中,少年的稚澀、中年的淪喪、晚年的木然渾然疊交在一起,生命的夢想與變異、失落與回歸便在這交錯中展現在觀者的面前,讓我們在時光穿梭中照見自己、恍如隔世。 就像讓面條與邁克斯相識、相離的那隻懷表,失而復得,得而復失,在時間的輪回里——現在是24時的幾時?——物是人非。又如開篇長達幾分鍾的電話鈴聲,它也穿越了時空,連線到兄弟們被害的現場、面條身心俱疲的煙館、少年時的兄弟相惜、老年時的欲說還休,最後,才落到面條善意地出賣消息給警察局長的電話上。 鏡頭的變幻也是一種意味的表達。當小兄弟們沉鹽走私的試驗成功時,水面上一片素凈中帶出一種朦朧的色彩,這種技巧很高的光影運用暗示了主人公們看似光明實則黑暗的未來。而當面條虔誠地在豪華酒店中約會黛博拉時,黛博拉選定的桌位的窗外正是冷色調的大海,也許在那一刻,等待面條的就註定是冷酷和無奈。
四、意味深長的人物設置
兄弟反目的故事並不新鮮,黑幫題材更是有《教父》珠玉在前,但《美國往事》的六兄弟中,面條與邁克斯的隱隱對立,派希與斜眼(Cockeye)的重情重義,還有肥摩(Fat Moe)與多米尼克的單純赤誠,還是表現出超凡脫俗的戲劇張力。加上黛博拉、卡蘿、佩姬三位各具性格特點的女人,這幕關乎人生與成長的電影才變得完整而可信。 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在這部影片中的表現到達了他的職業生涯的頂峰,這么說不是否認他在《計程車司機》《憤怒的公牛》《好傢伙》《獵鹿人》《盜火線》等電影中的偉大表演,而是在1983這個年份里,德尼羅的狀態應該是他從影生涯中真正的高峰。 這一年的德尼羅正好40歲,對於一個演員來說,這是一個峰值。他擁有最好的經驗、感受和狀態,遇到一部《美國往事》這樣的傑作,是一件相互成全的好事。他把面條中年的木訥與淪喪、老年的悲憫與堅持詮釋得讓人信服,很難想像換成別人還會不會讓我們為這個十足的混蛋傷感唏噓。 邁克斯謀害兄弟的陰鷙與內心所受的煎熬都在詹姆斯·伍茲(James Woods)那張刀刻般的臉上浮現出來。同樣,黛博拉的虛榮與脆弱、肥摩的怯懦與忠誠、卡蘿的放盪與真摯,都在演員們靈魂附體般的表演下生動異常。 不能忘懷的,當然是多米尼克那張宛如天使的面容和過目難忘的街頭蹦跳,還有小派希一口一口吃下的奶油蛋糕。
結束
就像我們都無法看透復雜的人生一樣,《美國往事》里也有太多的細節和感受只能是說的越多,遺漏的就更多。對這部影片的評論已經太多了——原本就是一幕關乎人的一生的故事,有誰能說盡一生呢——每一個人只是表達了摻雜著個人經歷的感受與情緒。 與其說面條最終的命運是對人生夢想的破滅,不如說他在行走中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它超越了善惡的道德說教,走向了飽含深情的起點,在那一刻毀滅就是重生,沉默是最好的呼喊。
㈢ 求《美國往事》以及《當哈利遇上莎莉》英文400字觀後感各一篇。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When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was initially released, there wasn't much of a stir in America e to the well-documented excision of around an hour and half of footage. But, on its release to home video, the restored, uncut version was suddenly available to American viewers. Thank God. This is a deeply moving, emotionally-wrenching film that deserves its ranks in the annals of some of the greatest motion pictures ever filmed. Movie lovers will delight in this film from frame to frame. Top-notch performances, extended sequences with attention to detail that rival the best Kubrick films, and plot twists told through inventive flashback sequences make this a movie-lovers paradise.
I remember when it first came out, I was mesmerized by it for three reasons. Firstly, when it was released there was possibly never a more violent film than this one, with the possible exception of Scarface. Thus, the action is first-rate. Secondly, the performances were all compelling. One performance that went overlooked, I think, was Tuesday Weld's volatile performance as the damaged and emotionally scarred girlfriend of the equally volatile Woods. DeNiro, of course, holds every scene he's in; there's a great sequence in the film involving crooked cop Danny Aiello and a sick practical joke played on him by the gangsters seeking to influence him; additionally, a young Jennifer Connelly gives a fine performance as the childhood sweetheart of one of the gang-members. Thirdly, the pacing of the film was deliberately extended in several sequences to allow for Ennio Morricone's haunting, melancholic, and most deeply felt musical score. When Morricone's music swells, so collectively do we, and the play on the screen becomes the ultimate tragedy that can never have a happy ending.
Some of the visuals of the film are especially striking, not the least of which is the aerial shot of DeNiro lying under a mesh cover on a mattress in an opium den, grinning goofily while he allows the opium to take its effect, and wipe away the memories of his betrayal. Other standout visuals include the shot of a frisbee flying through the air to introce yet another flashback sequence, the opening sequences of horrifying violence, and a final sequence involving a garbage truck.
All of this together creates an unforgettable movie experience, one that will stay with the viewer for a long time.
When Harry Met Sally
Something has always bothered me about romantic comedies, i.e. you rarely actually get to see the couple fall in love, you know, actually witness the growth of the bond between them. They just fall in love, but you don't really get to be there. Except when you're watching 'When Harry Met Sally'. Rob Riener made a better film from a Nora Ephron script than she ever could. No offence to her, she's just a better writer than she is director. And Meg Ryan is so much better with Billy Crystal than Tom Hanks, although I have nothing but respect for Mr.Hanks. The thing is that its not just a genuinely and consistently funny movie, it's also terribly romantic. It spans about twleve years in the lives of both Harry and Sally, from their first meeting at college. They grow and change, they like and dislike each other, they become romantically involved and then they don't. The whole thing is very engrossing and witty but never seems far fetched or fantastical. I rate this movie as a contender for cinema's best romantic comedy. Enjoy the dialogue, the charm, the music, the drama and melodrama and give praise to Rob Riener and his magnificant team who made a wonderful film. The stars have not reunited since and it is possibly for the best as it would be an extremely difficult task to repeat this kind of quality. Chemistry and genuine emtion are hard to come by in this genre, enjoy it while you can.
A great romantic comedy that can be enjoyed by both men and women is a rare treat. This film is one of those rareties. Director Rob Reiner has us laughing at each other as well as ourselves in this story that lovingly highlights the inner workings of both sexes.
Harry and Sally(Billy Crystal/Meg Ryan) meet for the first time right after college graation as they spend their first 18 hours together car pooling from Chicago to New York.They instantly fall for each other, BUT... neither one realizes that. Right away we see the difference of how men and women think, and how funny those differences can be. Upon reaching New York they part ways because theoretically "Men and women can't be just friends".
Over the years, they run into each other several times(destiny?),still not understanding the other's ways, but eventually become best friends, even trying to fix each other up, as they see each other through various relationships that didn't work out.Eventually they do begin to understand the other and feel themselves falling, but why ruin a good friendship with love and sex... right? How long will it take for these two to realize..."It Had To Be You"?
Billy Crystal and Meg Ryan have a magnificent on screen chemistry, and they'll have you laughing and rooting for them.
Bruno Kirby and Carrie Fisher are expert at playing the well meaning friends. There are some wonderful scenes of older couples being interviewed that will have you rolling. Rob Reiner does a brillant job of bringing us this everyday world of the gender gap.
You'll also love the soundtrack for this film. Lots of old standards, performed by Frank Sinatra, Duke Ellington and some really marvelous stuff by a very young Harry Connick Jr. Nora Ephron wrote the screenplay and was nominated for an Oscar for her outstanding work.
㈣ 求電影 美國往事 的觀後感 600字左右。
《美國往事》影片背景是美國戰後發展迅速而導致的各種社會問題的出現,以及倫理面前,人們求生存的本能鋌而走險地去挑戰各種極限:親情、友情、愛情、背叛以及信念等等。似乎20-60年代美國大城市生活縮略的紀錄。通過主人公面條的回憶將故事逐漸展開。故事始終在面條和邁克斯之間的糾葛中進行,用了很多的閃回和倒敘,時空交錯。一開始,通過牆洞里的一雙眼睛,閃回到久遠的1921年,回溯了面條童年到青年時代的生活經歷:迷戀鄰家女孩;為小兄弟報仇而飽受牢獄之苦;一群窮孩子搞惡作劇的水中嬉戲;搶珠寶店時面條對卡蘿爾的施暴……35年,伴隨著內疚和悔恨,面條領悟:往事不過是南柯一夢。誰贏了?人生的一場游戲里似乎沒有贏家。片中的音樂,長笛吹出緩慢、哀怨、略帶懷舊的情調。每個音符都在闡釋著主題,述說著一段值得回憶的往事……
在很多選擇面前,人其實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只是選與不選的問題。選擇了就跟隨它走,不選擇的就交於時間。而人們總是耐不住被選擇而積極的選擇去選擇。結果依然是殊途同歸。選擇也許只是加速或拓寬了生命的進程,最終的結局永遠都可能出乎我們的預料。謊言和寡義最終是經不起歲月驗證的。只是那個時候為此受傷的人可能已對此不再掛懷,被稱之為了寬容;此時此刻的傷疼和困擾,在今天往後的一天天的時間流走中最後磨損消失,被稱之為了往事。就像面條與麥克斯,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堅持,便展現了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生結局。沒有過去可能沒有今天!但是沒有今天的努力和對今天選擇的堅持,明天又怎麼能在自己的掌控下呢?到了明天,也許會後悔今天的決定以及對昨天的留戀,然而過去的只能過去了。或許當生活即將停止前行而生命垂垂老已之時,我會回首自己的往事、檢討自己的一生。而現在只願意把今天過的屬於自己:愛戀著自己的愛戀、喜歡著自己的喜歡、責任著自己的責任,盡量不去留有遺憾。而把自己與今天的不合「章法」、不能溝通不能選擇的部分交付給無奈、交付給時間……人人都說活在當下,對其內涵的理解卻千差萬別。人要入世卻總在尋求著出世,因此而產生的矛盾是卡在對當下的確認。個性的差異以及自重、自愛、責任心等基本品質的具備程度決定了對當下的選擇。沒有完美的答案,因而沒有完美的選擇。每個人的選擇都屬於他(她)自己,即使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沒有人可以替你過活或背負著你去承載你的人生。有時,幸福與痛苦在生命真正的涵義里是難分伯仲、難畫經緯的。如何審視生命的軌跡?「不違人性的行為我給自己理由」,朋友的一句話,給彎曲的生命以溫暖與安慰,堪稱經典!你的內心是否真有幸福快樂或痛苦壓抑也只有自己最清楚。人生的一次錯過,幸還是不幸?一切均不會從來,當然就不會有答案、不會有結論……拗口的表達,生澀的文字,只是自己當下的感覺而已
《美國往事》除了感動與震憾,還留下些什麼,一種淡淡、哀傷的音樂,把我們帶入了另一個世界,這就是著名的影片《美國往事》。 很多人看完之後,忍不住要說:這是我最愛的一部電影。 同感,它將我整個身心俘虜,讓我感動與哀傷------
㈤ 美國往事這部電影,主要告訴了我們什麼深層的
美國往事》包含了一個男人在這個世界上所能遇到的一切。友情、愛情、思想、責任、沖突,背叛、原諒、救贖,拍出了人生所遇到的一切,它更像是一場讓人不願醒來的夢,當面條躺在床上,在溫暖的燈光和的迷離的電話鈴聲中回到那些逝去了的歲月,這場夢便開始了,直到最後的面條終於露出笑容,我們才回到自己的人生,去繼續那些不盡的故事。什麼幫派,什麼仇殺,原來都不重要,印象中只有一個毛躁的少年,偷看一個美麗女孩子跳舞;只有一個負罪的兄弟,每天早早地上床睡覺;只有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面對背叛了的友誼,語調平和,不懂聲色。《美國往事》帶著你作了一個三小時四十五分鍾的夢。人生如夢,這也許是唯一的感受。
本片導演賽爾喬·萊翁內是義大利人,受好萊塢的影響較深,他認為好萊塢電影最能引起觀眾的興趣,因此他導演的影片大都與美國有關。萊翁內是位嚴肅的有藝術追求的導演,以義大利式的西部片(也稱作是「通心粉」西部片)著稱,代表作有《一把黃金》、《再多一點美金》和《好的、壞的、丑的》。這三部作品都由美國著名演員伊斯特·伍德主演並獲得世界范圍的成功。他最得意的作品是以美國近百年歷史為背景的「美國三部曲」,即《西部往事》、《革命往事》和《美國往事》。《西部往事》表現19世紀末早期移民在美國的生活及其開發西部時的故事;《革命往事》以政治為背景,描寫政治在美國的作用及美國與鄰邦的關系。《美國往事》則是20-60年代美國大城市生活的縮影。《美國往事》的視角是獨特的,是義大利人眼中的美國形象,可以說,這部影片是對好萊塢創造的美國形象的一種批評。
萊翁內在60年代看到這部小說,一眼就看出原作很「電影化」,書里的我好象好萊塢電影的畫外音,於是決定將它拍成警匪片。從醞釀劇本到上映,前後化了13年時間,其間聘請了工五位義大利著名作家為他改編劇本,其中有萊昂納多·本瓦努蒂、批埃洛·德貝爾納蒂、弗蘭科·費里尼、恩里科·邁蒂奧里、和弗蘭科·阿卡尼,最後,萊翁內的劇本採用了每位作家改編中的一部分。《美國往事》相當集中地體現了導演對美國的「想像」。影片原版長 4小時25分鍾,在戛納電影節上放映版本長3小時40分鍾,在美國上映僅2小時30分鍾。影片上映後不僅受到美國觀眾的首肯。連愛挑剔的美國評論家也認為這部描寫黑社會的影片格調不俗,製作精美。該片被美國《洛杉磯時報》評為1984年10部最佳影片之首,法國影評家評論80年代十佳影片,《美國往事》也榜上有名。
面條是個猶太移民,一個住在紐約動區貧民窟里的窮孩子,為人「義」字當頭,對不惜朋友赴湯蹈火,是個不乏浪漫色彩、幻想型的人。他愛沖動,這決定了他要為小兄弟報仇並飽受牢獄之苦。他的性格不能改變他下層人的社會地位,並決定了他終生伴隨著內疚和悔恨的命運,他的出路是逃到大煙繚繞的夢境里。躲避現實。
邁克斯是個注重實際而懷有野心的人,他心狠手辣又善於隱藏自己。他狡猾、放縱、自私而不擇手段,作者把他推上政治舞台最後又讓他絞死在垃圾車里,並非出於偶然。
面條和邁克斯是一隊矛盾,在小街上初露鋒芒時兩人旗鼓相當,可是從他們開始合夥時起,影片就展現出兩個人不同的個性和行為方式,預示了他們不是一條船上的人。影片採用情節劇的因果關系,成功地刻畫了這兩個不完美或曰不可愛的人物,顯然導演並不想讓觀眾去與這兩個人物認同。
影片的時空結構處理頗有特色。故事發生的主要時間是施行禁酒令時期,在美國禁酒令迎合了基督教新教徒的某種禁慾苦行的傾向和注重自製、勤奮、節儉和道德的行為方式。影片恰恰就是從酒店開始,接著引出了唐人街上華人開的大煙館,印尼人開的皮影戲院,台上演的是印度古代神話《羅摩衍那》,這種象徵東方古代文明和落後的文化現象出現在象徵西方文明的美國,作者是有意這樣安排的。影片大量運用移民居住的窮街陋巷、非法經營的酒店、地下妓院、販運私酒、匪徒的肆意行為作為敘事的載體,隱喻了那個時期美國是個康尼島式的奇境,也是導演對於逝去的美國神話的一種再創造。故事的首尾都在大煙館里進行,兄弟們死後面條跑到大煙館里,借鴉片製造的幻覺瞬間消愁解悶,那個瞬間是完美而快樂的,是超時空的。故事結束時,面條又回到唐人街,看著皮影人的晃動,又躲進鴉片的迷幻里。這一次他笑了,大半生的內疚和悔恨隨著煙霧飄散了,時間滯留在他充分享受歡樂的時刻,面條似乎領悟:往事不過是南柯一夢。
在《美國往事》中,用了很多的閃回和倒敘鏡頭,時空交錯。這種結構為本片表現特定的內容和情緒起了很大的作用。開頭部分,煙館里長達幾十秒的電話鈴響讓故事閃回到困擾主人公的事件中,觀眾隨之進入1933年。35年後,面條返回紐約,影片通過牆洞里的一雙眼睛,閃回到久遠的1921年,回溯了面條童年到青年時代的生活經歷。面條從電視上看到一條新聞,他的回憶又引出一段閃回,隨著面條的回憶,觀眾了解了邁克斯和奧唐奈的關系,當面條面對參議員時,他沒有像當年為小兄弟報仇時那般沖動,影片藉助閃回再現了面條記憶中美好的時刻,讓觀眾清楚地知道,飄零了半生的面條,心中留存的不是根,而是對「美好往事」的回憶。這種敘述方法不僅未讓觀眾在三小時里感到厭煩,反而感受到一種超越時空的刺激。
音樂在這部影片起著重要的作用。觀眾在欣賞影片的始終,無時不在感受音樂的力量。長迪吹出緩慢、哀怨的而略帶懷舊的情調。無論是黛布拉舞蹈場面,窮孩子搞惡作劇的場面,還是搶珠寶店時面條對卡蘿爾施暴的場面,無不伴隨著優美的旋律,音樂的作用旨在闡釋主題,用音符去述說一段值得回憶的往事。「上帝賜福美國」、「夏日時光」、「昨天」、「日日夜夜」等歌曲和配樂無不再現了敘事的年代,增加了影片的真實感。
影片的攝影相當講究,畫面的明暗處理十分得體。回憶的鏡頭,多採用近似黑白的攝影,有些場景,如販運私酒的船航行在河面上,面條、邁克斯和兄弟們在水中嬉戲,透出一種朦朧的美,甚有感染力。又如面條請黛布拉吃飯時,畫面非常明亮,場面出人意料的豪華,飯店的輝煌燈火映照在海灘上憧憬愛情的面條身上,明暗適度,情調十足,使觀眾感同身受。
㈥ 《美國往事》觀後感
[《美國往事》觀後感]《美國往事》觀後感12月11日晚,佳片有約,連續四個小時觀看美國黑幫片《美國往事》,《美國往事》觀後感。次日凌晨七點,又重看一次。影片跳躍性的鏡頭很多。時間穿插也比較頻繁。看一遍往往是"看不懂"的。影片講述的是,美國幾個窮人家的孩子,從偷偷摸摸,敲詐詐騙的混混,到稱霸一方的黑社會團伙的過程。其中主要寫了一個"好強盜"和一個"壞強盜"的友誼和他們之間的恩怨情仇。面條本是少年阿飛的頭目。後來年齡稍大狡詐的麥大出現,取代了面條的位置。他們由給另一個流氓團伙頭目臭蟲打打下手,到自立門戶成立基金會。五個孩子決定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在一次與臭蟲的火拚中,面條殺了臭蟲,傷了警察,被判12年徒刑。在他坐獄期間,面條的幾個夥伴利用走私販賣私酒(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發布禁酒令)發財開了酒吧、妓院等實業。面條出獄後,參加進去,繼續他們的黑幫事業。他們搶劫珠寶,殺人越貨。還參與政治罷工,解救罷工領導人政客吉米,綁架暗助資本家的腐敗警察局長的幼兒,干預罷工的勞資糾紛。後來,麥大要去搶聯邦銀行。所有的人都認為必死無疑。麥大還是執意要做。面條為救朋友,向警方泄露原來他們走私犯酒的事,以免於大家一死。結局是,不但麥大、派克、公雞眼被擊斃,面條的同居情人妓女伊芙也被殺害。面條心灰意冷,改名換姓,遠走他鄉。三十五年後,面條被一封邀請信請回。他發現,以他名義建造的豪華公墓里,他的三個朋友被安葬了。他還得到了一筆豐厚的"下一次行動"預付款。原來,三十五年前的血腥殺戮,正是麥大一手策劃的陰謀。他與警察勾結,利用面條報警,清除了同夥派克、公雞眼,捲走他們共同的財產。麥大野心大。他"漂白"自己後,改名換姓,棄商從政,爬到了商業部長的高位,觀後感《《美國往事》觀後感》。麥大還用金錢俘虜了面條心儀的童年年女友狄波拉,收為情人。還生了兒子。麥大在政界依然"不老實"。他勾結寡頭走私違法,被聯邦調查局盯上了。他的同夥,或者說高層的政治需要,必須犧牲麥大。麥大自知自己的下場,就以"白利"部長的名義,找來昔日的朋友面條。他寧願讓面條殺了他,也不願意給聯邦調查局暗殺他的機會。經歷了風風雨雨的面條,面對童年、昔日的夥伴,這個曾經搶了他的位置、吞了他的票子、奪了他的妻子的麥大,眼含熱淚卻心如死灰。當麥大請求他"報復"的時候,面條拒絕了。他說,他當年為了"偉大的友誼"也曾出賣過一個朋友,導致他們都死了。他甚至始終沒有呼叫"麥大"的名字,彬彬有禮地與"白利部長"分手了。麥大走進垃圾粉碎機自殺身亡。這是一部很有看頭兒的大片。稍顯灰暗的色彩基調,襯托出人生的某種無奈。長達四十年的歷史跨度,從1921年到1968年,幾位童年的朋友演繹了不同性格導致的不同歸宿。面條憨厚而重感(愛)情;麥大狡猾而重"事業";狄布拉高傲而重地位,這個女孩是面條心中神聖的女神,狄布拉也不是對面條毫無情感。當面條出獄後,她曾對面條說過:"你是我心中唯一重視過的人。"他們卻始終未走到一起。閱盡人間的美好,歷盡人間的滄桑。四十年的成長經歷,四十年的不堪回首。應該提到的是,原著小說名為《流氓》。是的。面條、麥大、派崔克、公雞眼都是黑社會的流氓。盡管搶劫為珠寶後殺害僱主,面條並不同意,他還是殺了人。他們是社會的毒瘤,但他們又是活生生的人。如果有網友有興趣,可先看一看相關的影評,這樣會更容易看懂。影片從三十年代面條在中國戲院即大煙館銷魂開始(他為救朋友報警後到大煙館的),最後一個鏡頭又回到面條三十年代在大煙館的"享受"微笑結束,是透露人生如夢,還是演繹醉生夢死,抑或表達對世事的麻木?我不得而知。2010-12-13 ()〔《美國往事》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㈦ 《美國往事》影評2000字或者《羅拉快跑》或者《寒戰》的影評,2000字左右,謝謝!
很早就久聞《美國往事》的大名了,卻一直沒有機緣觀賞。今日趁著明媚、閑暇的午後,靜靜地也帶著些許迷茫地,看完了這部影片。
略看了一些影友寫的影評,都覺得非常棒,至少比我看的細致,剖析的深刻。無奈自己本身不是一個影評寫手,文采與電影洞察力都屬二三流,再者關於所謂電影的「真相」早有前人研究個夠了。故而就不敢再從電影形式與表現手法本身去討論這部電影的意義了。
這部影片,使我預見到了兩種在現實中完全存在的以及當下充分能夠選擇而決定往後的人生:Noodles和Max。前者是為了道義,為了人格的完善,選擇了良心主導型人生;後者是受利益、權利、名望趨勢,背叛了人格,屈服於生活的名利主導型人生。
記得Noodles對Debroah說的那段話:「為了避免發瘋,你必須與外面的世界隔絕;然而事隔這么多年,時間似乎停止了,因為自己就像是行屍走肉——有兩件事我無法忘懷:一是多米尼克,他在死前說『我滑倒了』,另一個就是你。」由此可以看出童年夥伴多米尼克的死,對Noodles的沖擊有多大,他奮不顧身地沖上前去為死去的好友報仇。
而面對同樣的情境,Max的反映卻是嚇得四處躲藏以及在看到Noodles的行為後的驚訝與佩服。對,Max絕對不會為了友誼,而沖動地作出所害自己利益的事。
隨著劇情地漸漸發展,我愈發察覺到Max的宏大陰謀:利用Noodles的義薄雲天,來鋪好自己的仕途、權錢之路。中間的過程想必大家都已看過影片而得知了,便不贅述。
給我沖擊最大的,也是最出乎意料的(或許許多朋友都意料到了,但我沒有)是影片的最後,老年Noodles與老年Max(貝利)重新會面,Max居然讓Noodles殺了他。起初在我看來,從Debroah的對話:「如果你參加周六的宴會,連我們僅存的回憶也會消失」中給出的信息似乎是:Noodles去赴宴就意味著一死。當然,不充分的理由也有很多,例如Max要報復Noodles對他的檢舉、Max要殺了Noodles滅口等等,但是絕沒想到會是這樣一個結局。
但做了一番深思後,我慢慢理解了,體會到了Max迫切想讓Noodles殺了他的緣由:三十多年來,他過得並不快樂,即便權利、金錢、名望、仕途等等想要的一切應有盡有,但是他並不快樂,他仍是「一無所有」——正是因為喪失了人世間最美好的,愛。
似乎定格在此刻而言,N與M間的博弈,最終的勝者應該是Noodles,雖然表面看起來Max奪取了Noodles的住所、女人、金錢以及所擁有的一切,讓N沉痛地背負了三十多年的悲慘生活在無盡的愧疚中。但事實卻是Noodles贏了,衡量的唯一標準是——靈魂是否安寧。面對M的狂躁、不安,此時的N顯得十分冷靜與道貌岸然。是的,此刻只有一顆赤誠的良心的N比起雖擁有一切的M要充實的多的多。
這或許也是兩種道路下人生的不同感受,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他們之間的那段對話:
N——我們永遠猜不透你在想什麼。
M——這就是你報復的手段?
N——不……這是我對人生的看法。
影片結束許久,在冗長的音樂中,朦朦朧朧卻又清晰可見地使我想起恩師的那句話:千萬不要為了生活,而委屈自己的人格。
㈧ 《美國往事》 800字的影評
故事發生在費城,好像是黑幫的故事,有一個人最後自殺在垃圾粉碎機里了。其它的記不清楚了。
㈨ 求美國往事觀後感700字
二十年代的美國,紐約少年「面條」(羅伯特•德尼羅 飾)和幾個同齡朋友一起認識了聰明狡黠的「麥大」(詹姆斯 • 伍茲 飾),他們開始從事走私活動。不久,面條在一場械鬥中殺傷人命,被關進監牢。 若干年後,「面條」出獄,當時的小夥伴們已經變成了健壯的青年人,在「麥大」的帶領下,他們開始了一系列搶劫、盜竊、敲詐活動。隨著犯罪活動的不斷深入,「麥大」似乎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竟然把美國聯邦儲備銀行也列入了行動目標。「面條」不忍眼看好友走向毀滅,偷偷打電話報警,想逼迫「麥大」收手。警察與「面條」的朋友展開激烈槍戰,「麥大」等人全部被殺。「面條」帶著深深的悔恨和痛苦,離開紐約,回到年少時生長的地方。 三十五年過去了,幾近垂暮的「面條」重新回到紐約的傷心地,他遇見了少時的朋友和舊情人,而當年「麥大」他們的死,背後竟然包含著出乎意料的陰謀。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