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道者影評
㈠ 老兵的豆瓣影評
(來自:Bjamin.wind)
在暗沉的色調渲染下, 一個滿臉鬍渣的男人登場了
Miller, 一位卸甲的老兵. 殺過上百名恐怖分子的戰地英雄.
他曾在阿富汗服役時遭遇過埋伏, 浴血奮戰後, 只有他一人活了下來.
他本可以掛滿獎章, 平步青雲, 可他卻拒絕了.
老兵選擇了回到自己的故鄉, 過平靜的日子
可世事弄人, 一身驍勇的老兵, 現實中卻無用武之地,
滿城的毒販, 囂張的拿著槍, 扛著毒品招搖過市.
自己黑人朋友的兒子也投靠了毒梟老大.
Miller, 這位老兵, 有意對抗他看不慣的罪惡
而毒梟老大, 卻不請自來, 企圖招安這位昔日的英雄.
這一席話, 並沒有點醒我們的老兵. 他仍然堅定自己的信念.
導演用詭異的配樂暗示著我們這之後的陰謀.
接著, Miller在酒吧遇到了昔日的戰友, 聽著他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抱怨 .
Miller雖然不言不語, 卻也感同身受.
在戰友的介紹下, 他結識了 反恐負責人,
西裝革履的老頭, 一番大義凌然的煽動,
讓Miller好像又找到了生活的意義, 毫無顧慮的接受了任務.
在任務中, Miller 認識了雙重女間諜 Alyana
在女間諜 Alyana 身上, 他彷彿看到了死去的女戰友的影子.
千方百計, 套取了恐怖分子的武器運送地點之後,
他把情報告訴了反恐負責人,
在交貨時, 老兵的第六感, 卻讓他覺得這之中另有蹊蹺.
一路跟蹤之後, 他發現, 原來自己被耍了.
所謂的恐怖分子和老Jerry竟然是警匪一家.
對方發現事情敗露, 幾度要滅口, 卻被老兵奇跡般化解.
本想讓女間諜Alyana 遠走高飛, 老兵卻又一次失算了.
心急如焚的Miller 決絕了老友亡命天涯的規勸,
毅然找到了負責人Jerry當面對質.
而負責人的一席話, 以說教的口氣, 想要勸說Miller ,結束這無用的爭斗.
國家製造恐怖襲擊,製造災難,從而製造戰爭,
讓治下的愚民始終保持恐慌,
而恐懼中的人民, 會毫無怨言的接受一切統治
他已經失去過一次心愛的戰友 , 他不願悲劇重演,
心裡只想著美女的老兵, 並沒有理會負責人復雜的說辭
只是用充滿怒火的槍聲回復了負責人 的說教,
失去了曾堅持的信念, 又失去了美人的Miller ,怒火中燒
老兵終於被徹底激怒了
面對罪惡, 他無力回天.
他不是權貴, 也不是富翁,
他無法振臂一呼, 整個國家早已腐朽入髓
他只有搶.
於是就有了片末那經典的一幕 千里走單騎
老兵眼神堅定, 重新踏上街頭的戰場.
俯下身, 以標準的戰術動作, 移動, 點射.
其實此時他已抱定必死的准備.
因為他已經失去了一切. 卻無力改變.
老兵寧願戰死沙場, 也不願與罪惡同流.
而諷刺的是,萬夫不當之勇的老兵, 一路過關斬將, 毫發無損
最後, 卻被自己曾想拯救的黑人小孩殺死.
===================================================
導演是想說,
正義的殉道者沒有死在兇殘的恐怖分子的埋伏圈中
沒有死在卑鄙狡猾的當權者手上
也沒有死在對抗罪犯的路上,
最後, 卻被愚民殺死, 而這些愚民, 就是老兵曾經誓死要捍衛的人們
暗諷現實中
愚民用選票選擇了為了利益製造戰爭的當權者,
愚民用鈔票買下毒販的可卡因, 用懦弱給予黑幫的保護費.
這一切, 都沾著老兵的鮮血,
而老兵就代表著那些, 越來越少的, 為正義而斗爭的人們.
老兵不死, 只是凋零
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
㈡ 求蝴蝶效應影評 要英文
這部電影,很棒,看完後,一個人,活脫脫地呆住了。
有很多片段,他們已經成了記憶的一部分,我們會盡力忘掉這些片段,僅僅是因為我們無法回到那時刻,改變他們。如果給了我這個可能,讓我重回舊日十字路口,如果我能在那一刻預先知道了某種選擇所帶來的我並不願發生的結果,讓我收住腳步,轉身向另一個方向邁出一步,我的歷史,會不會就此更完美?
這部電影,不但假設出這種可能,甚至還試著給出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答案:
是的,如果蝴蝶在那個時刻,沒有飛走,而僅僅抖動了一下翅膀,在時間的鏈條的末端,將憑空多出一場颶風,更糟的是,沒人知道風是在向哪裡吹。
當一切都是未知的,我們只能自我安慰似的假定我們所實際經歷過並參與改變的世界是迄今為止最好的一種結果,當然,如果你認為那是最糟的會覺得舒服些的話也悉聽尊便。有一種假定,也就是影片中所提供的這種假定,可能是我所能想到的最讓人沮喪的了一種了,即,無論更改歷史上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將導致一場無法預料到的災難,(影片只有兩處特例,即主人公為了得到監獄室友的配合,而回到過去,用釘子傷了自己的手,以及為了毀掉歷史上的炸彈,而拿起了刀子,這兩次過後,主人公都回到了既定的時空,不但沒有帶來重大的災難性改變,甚至還為此受益)。假釋你有能力看到一個沒有自己的世界的美好(正如影片最後三分鍾的鏡頭)換作是誰,都要感到深深的失落。
主人公的不幸是家族遺傳性的,但這種看似無休無止的不幸終因時代的進步,可以用影像記錄下嬰兒降生的過程而宣告結束,縱然這個生命沒有胎死腹中,料想在他長大成人之後,在得知自己的這種能力後,也只有被關進瘋人院或者自我了斷兩條路可走。或許不在這個塵世露面,是他能想到的最好的結局,但,即便這樣,仍要有一個母親為他的早早離去而痛苦不堪。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得到了可以扭轉歷史的能力,等待他的要麼是歷史的災難,要麼是自己的悲劇。而有兩種動力使擁有此種能力的人的命運成為必然,即,悔恨與貪婪——要麼是為自己的曾經做過的事情懊惱不已,要麼是就是對正置身其中的生活狀態不滿,渴望改變,正是這兩種情緒使我們不時產生要回到過去改變歷史的沖動,也正是這兩種情緒讓人區別於神。
電影中的主人公的所作所為,暗合一個宗教命題,既然我之存在只會為世人帶來不幸,那麼,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主人公手上的釘痕,隱隱暗示著殉道者式的苦惱。人人都可能在某一刻產生回到過去改變歷史的願望,這是人性導致的必然。然而這個願望永遠無法達成,所以人們才得以以現在的狀態與關系存在於世。人們終日忙碌,或幸福,或困苦,他們期待著新的生命的降臨,卻又對冥冥一無所知,他們只能自我安慰似的為一切擬定一個個答案,一代代恪守著,以期無窮無盡地平安地繁衍下去。
人之所以存在,只因人不是神。
The film, great, after reading a person look just like to transfixed.
There are many fragments, they have become part of the memory, we will try to forget about these clips, just because we can not return to that moment, to change them. If you give me this possibility, let me return to the old crossroads, if I can know in advance that moment brought me a choice and do not want to place the results, I received stopped, turned to another step direction, my history, would not this be more perfect?
The film not only out of such assumptions may even try to give an unexpected answer:
Yes, if the butterfly in that moment, no fly away, but just shake a bit wings and the end of the chain in time, will be more of a hurricane out of thin air, worse, no one knows where the wind is blowing to.
When everything is unknown, we can only console themselves like assumptions we have experienced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actual change in the world is a result of the best so far, of course, if you think that the worst would feel better if also wish me it. There is an assumption, which is provided in the film that assumption, I might can think of the most frustrating of a kind, and Ji, Wu Lun Genggailishi on any link to cause the Yichang not Yuliao to the disaster, (film only two exceptions, the hero of the match in order to get the prison roommate, while the return to the past, with the nails hurt his hand, and in order to destroy the history of the bomb, but picked up the knife, which After two, the hero went back to the established time and space, not only did not bring a major cataclysmic change, even this benefit). Parole you have the ability to see a better world without their own (as the movie last three minutes of the lens) for as who should feel the loss deeply.
The tragic hero is hereditary in nature, but unfortunately the end of this seemingly endless era of progress because you can use video to record the process of baby born to an end, even if this life is not aborted, expect the After he grew up, in that their ability to post this, only to be locked in a lunatic asylum or a self-breaking of two paths. Maybe not in this earthly appearance, is the best he can think of outcomes, but, even so, still have a mother for his early departure painful.
In other words, if a person was able to reverse the historical ability to either wait for his disaster in history, or is their tragedy. The two have the capability, power to the fate of the inevitable, namely, regret and greed - either for their own ever done regretting, either of which is the life of the state is actually dissatisfied with desire change, it is these two emotions so that we proce from time to time to back the urge to change history, but also makes it different from the God of the two emotions.
The hero of the movie has done covertly a religious proposition, since I brought the existence of only the unfortunate people of the world, then, What happened to the water? Hands nails hero, vaguely suggesting a martyr-like distress. Everyone can proce back in a moment the desire to change history, this is the inevitable human nature. However, this desire can never be reached, so people were able to present the status and relations are known to the world. People busy, or happiness, or hardship, they look forward to the arrival of new life, but knew nothing of the tied to, they could only console themselves one by one like the answer for all the development,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abide by the order of infinity multiply endlessly down safely.
Person exists, because people are not God!
希望有幫助
㈢ 有限的電影,而且我不知道該怎麼評價(使徒保羅)影評
下午拉著東妹和我去看Paul, Apostle of Christ (我媽知道肯定很高興,覺得說不定是塊好土了)
看之前我又小心翼翼刷了下爛番茄,35%,前兩天我看的時候是25%的評論員評價。
所以,我之前幻想的情節比如保羅在亞略巴古「經典」的preaching什麼的,都不作期待了。
還有一個槽要吐,監獄長大人Mauritius的英文真的很難懂,想哭......
背景在AD67 羅馬大火之後,保羅作為尼祿的escapegoat再度下在監獄,貨真價實的羅馬監獄。路加基本作為整個劇本的串聯,在保羅,羅馬基督徒群體,監獄長之間來回,這些畫面基本撐起了整部戲。
開始不久有一個場景,講到基督徒被掛在街上的柱子上焚燒,作為路燈來照亮羅馬的大街小巷。中間鏡頭再次給到路加和一個正要被焚燒的人,說不出名字,卻是自己曾幫助過的。百基拉和亞居拉帶領的羅馬基督徒社區,也一直在凄凄慘慘戚戚里反復。
我覺得閱讀文字的「好處」就在這里,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感,理性地做analytical reading,Tunnel裡面那些殉道者的名字,那些競技場里的Games,都可以只是在死亡人數上添零而已,而且我對事件情節的想像,也可以停留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圍里。但當這些變成畫面直接呈現在面前時,痛苦是真實可感的。但事實卻是,盡管電影畫面如何沖擊我們的內心,盡管我們有再好的共情能力,這些感受和體會完全無法與那些真實經歷這些逼迫的人們相比。因為沒有真實地經歷過這些痛苦,就無法真正體會有多苦痛。
㈣ 觀《辛亥革命》的影評(500字)
《辛亥革命》:貴在意識形態的進步
盡管官方在扶植弘揚主旋律的電影上一直不遺餘力,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主旋律電影經常受到來自民間的種種有意無意的抵觸。一則,我們的主旋律電影在很長時間里存在假大空的程式化模式,遠離人性的刻畫;二則,由於中國電影市場中存在著種種違背商業規律的官方意志,嚴重打擊了影迷自由選擇的權利,從而引起種種不滿;再則,中國主旋律電影所弘揚的所有的積極精神都受到社會轉型期負面現實的沖擊,從而讓觀眾認為言不由衷,無法感同身受。是以,中國的主旋律電影從來都是官方熱民間冷,剃頭挑子一頭熱。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主旋律電影一無是處,其實如果歷史地和客觀地看,自文革結束後,主旋律電影中的宏觀意識形態和歷史觀點一直呈現進步態勢。
觀看一部電影會有好多種方法,觀看中國的主旋律電影同樣也可以有好多種方法。你可以選擇觀看場面,因為無論如何質疑,中國主旋律電影中的場面特效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如果你還在苛責《集結號》、《南京南京》的戰爭場面,那你肯定是帶著偏見去的;你可以選擇體驗情感,中國主旋律電影中越來越多的商業包裝已經在偷偷滿足觀眾這一需求了,《建黨大業》史無前例地把「偉人」的愛情也拿來當了噱頭,以前敢嗎?就《辛亥革命》而言,本來也是准備讓成龍和李冰冰激情一把的,只因導演張黎還是一個比較「保守」(個人很欣賞他在這一點上的保守)的導演而作罷;當然以近兩年中國主旋律電影的創作模式來選擇,你最差的選擇還可以去「數星星」。但是,你最不應該選擇的觀看方法是用歷史和現實比較的方法去看我們的主旋律電影,那將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為無論哪一場革命,當初先行者所鼓吹的理想最終都化作日後現實中的鶯歌燕舞紙醉金迷,當初先行者所作的每一個承諾都將因為人性之惡和制度之殤而無法兌現。所以,為了不自取其辱,我建議這樣去看主旋律:去欣賞中國歷史上每一次風雲際會時代變革中的弄潮兒的理想和信念,我一直以為為了某種理想和信念不惜拋家舍業犧牲生命的行為都值得尊重,哪怕他們的理想和信念並非和你相同。因為,在歷史長河中,其實每一個犧牲都值得銘記。
《辛亥革命》這樣的電影是註定不會復制《建國大業》的「輝煌」的,盡管同樣的明星雲集,但是電影所涉及的事件在中國現有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中,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和「建國」同日而語。雖然官方態度一向承認該事件和自身歷史具有承上啟下的關系,但是畢竟親疏有別內外有序。所以《辛亥革命》不可能如《建國》《建黨》那樣得到官方不遺餘力的扶持,而在中國,官方的態度對一部主旋律電影的命運通常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力。其二,《建國大業》是一部特殊的電影,恐怕也將會是一個空前絕後的孤例,具有不可復制性,我們已經看到了,今年的《建黨大業》就沒有復制《建國》的「神話」。這裡面除了宣傳、鼓動等場外的技術因素之外,審美疲勞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辛亥革命》只能是一部「成龍電影」,無他。
盡管這是一部群星電影,盡管在真正的辛亥革命中,「孫黃並列」,黃興為第一實幹家,但在這樣一部電影中的第一主角無疑應該是趙文瑄飾演的孫中山,可是可以預料的是,成龍扮演的黃興不可避免地在片中以他固定的「孤膽英雄」的模式,完成了對《辛亥革命》的「掌控」。我絲毫不討厭成龍,並且成龍在本片中的表現也中規中矩,甚至他的寶貝兒子出場不多,也勝任了他的角色要求,而且很多人選擇觀看本片也是沖著成龍去的。但是,這種商業目的凌駕於藝術原則之上的做法,無法更多地體現出影片應有的價值。
但攝影出身的執行導演張黎在本片中體現出了他的特長,《辛亥革命》中多次出現的戰爭場面表現出了極佳的視覺沖擊力,戰爭場面的慘烈程度在動作層面起到了渲染情緒的作用,在一部涉及戰爭的歷史電影中這是不可或缺的。在現代電影中,場面真實道具准確美工精良是一部好電影的外圍基礎,縱然《泰坦尼克號》故事再動人再煽情,若無冰海沉船那令人窒息的視覺效應,又有多大趣味呢?所以,內容固然重要,但形式亦不可忽視。在這一點上,張黎可以打九十分。然而,畢竟是拍電視劇出身的導演,無論怎麼迴避,在《辛亥革命》中依然存在著電視劇的影子,影片從廣州起義開始,到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結束,基本上按照打打仗、講講話、開開會的順序進行單曲循環。電影節奏相當快,倒是挑剔不出任何拖沓的地方,即使是黃興和徐宗漢(李冰冰)的感情戲路,也以閃回的方式穿插在戰爭場面之中,雖然這不利於人物性格塑造和心理刻畫,但出現在這種全景式連環圖畫般的主旋律電影中,其實並無害處。問題在於,單獨分開看,廣州舉事、武昌起義、陽夏之戰、創制共和等四部分都不失為精彩,文戲有動情之處,武戲有激揚之態,但若聯繫到一起則成為了一杯溫吞水,不過不失,四平八穩,處處亮點變成了處處庸常。原本成龍和李冰冰的所謂「激情戲」被張黎刪掉則實在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否則,在這樣一部旨在回顧歷史的「紀錄片」中出現那樣的場景一定會屬於雷點的。張黎的電視劇作品之所以受到了觀眾的歡迎,就是因為他的「保守」,能保持一定的嚴肅性和歷史感,他把他的創作理念帶到了《辛亥革命》中,無疑是一件好事,值得去肯定。
如果說到表演,無論是成龍還是扮演孫中山的「專業戶」趙文瑄,其實都不如次要角色、孫淳扮演的袁世凱令人印象深刻。這個「袁世凱」,虛偽但不令人討厭,冷酷但不令人恐懼,他是一個政治人物,不是流氓無賴。我以為市儈精神和政治頭腦的完美結合成就了袁世凱,而孫淳則演活了這一點。雖然關於袁世凱稱帝事件不屬於《辛亥革命》這部電影的內容,但傳統的歷史觀點中「竊國大盜」的論定已經有了越來越多的爭議,這不在本文討論之中。而我覺得《辛亥革命》中更冷靜更客觀更全面的態度來自於對西方列強的描寫。
從前我們提及清末民初的歷史,必定強調西方列強的野蠻入侵,凡涉及到的西方使節等人物形象,必定都是野蠻的、無禮的、甚至是非人性的。但是,現在我們越來越多的人清楚了,是我們的歷史在有意識地妖魔化西方人,就如同西方人也在有意識地妖魔化我們一樣。西方列強入侵瓜分中國,更多的是一種政治、經濟利益的爭奪,所有的一切罪惡都來自於利益的不同,以及文明的沖突。明白了這一點就有助於從政治的全局的觀點看待一百年前的中國恥辱,我們可以看到《辛亥革命》中對於西方列強勢力的代表人物的描寫是冷靜的、符合政治性的,沒有偏激情緒的,而其中美國自由人士荷馬李就是「西方人一貫敵視中國革命」之觀點的有力反證。各國文明沖突和融合從來都無法用一種歷史語言來固定,它的復雜紛擾遠非我們過去的歷史所定義的那樣簡單。因為總會有一些情感、信念和理想會超越國家界限,那就是人性中光明的一面。雖然,影片中關於「西方列強」的場面很少,但可貴的是,並沒有以個體的人物形象代替整個歷史形態,而是以人物行為來以點帶面地表現兩種文明的不同,並且客觀地表現了它們之間可以相通的地方。因為歷史不是無緣無故的愛恨情仇,總是有它自身的固有規律,那就是:利益的取捨。《辛亥革命》在這一點上做到了。所以,我以為這部《辛亥革命》中最值得的肯定的就是這種較為開放的意識形態,並沒有一味地醜化任何一個敵對陣營,哪怕它是一部主旋律電影。
這樣的進步還可以在其他很多主旋律電影中找到,遠者,如《高山下的花環》、《血戰台兒庄》等等、近者如《建國大業》、《喋血孤城》等等,中間還有在每年的獻禮風潮中大量出現一閃即逝並被人們迅速忘卻的無數獻禮影片。雖然,我們無法將歷史承諾和現實際遇愉快地聯繫到一起,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電影中都或多或少地體現出了這種意識形態的進步,相對於中國電影畸形的審查制度,這,總算是能挑出來的一件好事。
希望能幫到你,祝更上一層樓O(∩_∩)O
有不會的歡迎再繼續問我(*^__^*)
㈤ 《殘殺煉獄》電影講的是什麼意思
剛看完的 怎麼說呢 我也不會做影評 很多事是不能接受的 就像那個組織為了知道 死亡後面是什麼 用我們看起來慘無人道的方法 就像將人活生生的刨去皮 試想一下你是那個女主角有什麼感覺 往往拼勁全力追求 得到的是「無盡的疑惑」 人就是這樣吧 想不明白了 只有痛苦 想明白了 只有更痛苦 電影沒有警察 法律 人道 不以這些我們熟知的東西為束縛 從始至終的血腥 殘忍 恐怖 觸目驚心 尋找殉道者 為了知道死亡後面是什麼 這是活人的疑惑 結尾知道死亡之後是無盡的疑惑 所以無論生死 人都是痛苦的
㈥ 電影《死亡詩社》觀後感
1959年,威爾頓預備學院以它凝重的風格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尊敬。在那裡,教育的模式是固
定的,不僅單調而且束縛了思想。然而這一切在一個新教師的手中發生了改變。John Keating 反傳統
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在他的課堂里,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
察周圍的世界;他向學生介紹了許多有思想的詩歌;他所提倡的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在學生中引起
了巨大的反響。漸漸地,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
這時發生了……
【影評一】
勇敢的死亡,不顧一切――《死亡詩社》
《死亡詩社》要比《放牛班的春天》好看。其實最後故事可以有兩個結局。叛徒說,大家救
不了老師,但可以救自己。這句話頗有邏輯性。然後那個叫查理的富家子弟就把他打的流鼻血。按一
個影片的處理,這時候這個叛徒要很得意,就像片子中演的一樣,然後大家壓抑著心中的憤怒,做出
兩個眼睛要噴火的氣勢,攥緊了的拳頭又放下,好像渣滓洞里對反動派一樣。這在電影里叫調情緒,
然後當叛徒要離去的時候,再也抑止不住的情緒爆發,一個人沖上去打了第二拳,然後第三拳,第四
拳。各位看客這時心裡一定舒坦。當然配以前後的鋪墊和音樂,風味更加獨特。
而第二個結局就是電影這般,安德森好幾次要沖起來,可是還是平復了,我用腳晃了一下鼠
標,大概還有3分鍾的樣子。然後基丁老師回到教室,大抵也只有這最後一個可能了,所有的人站起來
,一個,又一個,音樂,結束。而且沒有像一般的美國片和美國廣告片一樣,在影片高潮之後再來一
小段。沒有,很乾脆的結束了。
片子好就好在他的循規蹈矩上,羅賓威廉斯演過好爸爸,好老師,他的臉好,表情多,跟金
凱瑞不是一個路線的,倒是那個自殺的孩子,方方的臉很像金凱瑞。他的死很突然,我以為他脫了衣
服是跳到雪裡,然後父母發現他,他已經昏迷,父母痛不欲生,然後他活過來,喊一句 「美國夢萬歲
」之類的話,然後大團圓結尾。最後他的死有些突兀,即便我們都知道不是基丁老師的錯,可是必定
自己的學生死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倒也難再輕松。
編劇不錯,攝影不錯,很多景色都拍的很美,可是片子還是有些悶,可能是文化詫異的原因
,那些詩讀起來讓我昏昏欲睡,也不知道就那幾句怎麼可以讓那個白凈的小子橫刀奪愛。這點上我倒
覺得沒有《放牛班的春天》自然。不過也可能是俺的俗氣。文學修養太差,梭羅的還湊合聽的懂,惠
特曼,雪萊就有點雲里霧里了。
影片的結尾有些像《聞香識女人》,勇敢正直的美國人民終於認識到忠於自己的靈魂是多麼
可貴,他們發揚1776年美利堅建國所秉承的執著精神。藐視權貴。最終獲得靈魂的救贖,可所不同的
是,《聞》中,將軍的話最終打動了董事會,這也是正義的勝利,而《死亡詩社》中,這些學生站起
來的代價是什麼,我想應該是很清楚的,而這跟電影的主題是背道而馳的。
所以,其實大抵半個小時之後我就有偏見,因為如果一個片子前半個小時很悶,結局即使激
動人心都很難說服我認為這是個好片子。前面提到的《聞香識女人》還有《放牛班的春天》,《肖申
克的救贖》都是一眼就看到的好片。不過,估計這個觀點的確是太過偏激,《悲情城市》因為畫面太
糊,我看了幾分鍾就刪了,可我決不敢說這是個濫片。不過同類的片子《你那邊幾點》我卻很喜歡。
【影評二】
在死亡中醒來——《死亡詩社》
看這部電影才知道,原來自己已經死去了好久,從某個不經意間被打破的清晨開始。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太過純凈的故事。我說的太過是因為它沒有被商業化得很濫
情,所以也成就了它票房毒葯的性質。一群青春年少的男孩們,一個對生命有獨特理解的老師,還有
他們生活其中的一所刻板嚴格的名牌中學。
影片主要講了一群學生在基丁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反抗給予他們壓抑和束縛
的教學體制,但又以一個學生的自殺和基丁老師的被辭為結尾。 情節的安排行雲流水,沒有任何花哨
,只是在喜劇式的上半場走到沉鬱的結局時,多少讓人有點心情黯淡了,但正是這種被現實挫敗的感
覺,和著最後一個場景里抑鬱中的高潮,升華了該片的寓意。回過頭細細品味時,影片豐富的內涵甚
至會讓人分不清,究竟誰是該片的主角,基丁老師?學生?還是如鐵屋般禁錮人的心靈的體制或者說
是這個現實的世界?
在基丁的世界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育人者如何在體制和教條下成為放逐者的故事。如果說,這
部片子里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象徵著束縛和壓抑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體現了自由和激情
的夢想的世界,那麼,基丁就是這兩個世界的聯系點。他是現實世界裡的老師,是擁有現實世界裡諸
多光環的人,但他更是指引著學生發現並珍視內心夢想的舵手(船長?),幫助學生坦然面對自己,
面對生命的友人。他教會他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樣的自己,挑戰那些在別人眼裡是金科
玉律的教條,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無論是讓學生撕掉權威關於詩歌的評價用自己的心去品讀,還是
讓他們看到自己是如何隨著別人的腳步改變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著這一群在禁錮
里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嚮往飛翔的激情。但,屬於基丁自己的結局是被校
方因為「毒害」學生思想為名趕走了,似乎和遙遠切近的時空里,那些個挑戰者,背叛者的悲劇式命
運無奈地呼應了。
盜火者給人們光明,而自己卻永遠只能背負著盜者的惡名,默默走開。
在尼爾的世界裡,展現的是一個人如何從別人生命陰影里走出來,看看陽光灑在自己身上的光輝
,做在想要走的路。尼爾在基丁老師的課堂上被點燃尋覓生命意義的激情,重組了死亡詩社,瞞著父
母參與他夢寐於求的話劇的演出,他飛揚的生命在「仲夏夜之夢」里的精靈身上光芒萬丈。然而當帷
幕落下,他還得回到現實,面對父親嚴厲冰冷的目光。在父母和夢想之間,尼爾無路可逃,終於,在
一個飛雪的寒夜,他最後一次帶上精靈的荊冠,踏著冰涼如水的夜色,了結了自己短暫的生命以一個
自由而鮮活的生命的姿態發出他最後無言的憤懣。在他的身上既能看到一個尋夢者的浪漫和激越,也
能看到背負著現實生活壓力的被束縛者的無奈和呻吟。
而片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那就是托德。膽小,懦弱,發奮學習,沉默少語,看著他的時
候,總覺得自己體內有某些部分和他共鳴著。在他無能平凡的外表下依然是隱藏著激情的,但他的激
情總是默默流淌,直到影片的最後才有了一次無發抑制的爆發。基丁老師的走,他無能為力,甚至無
奈地充當著指責人,在基丁離開教室的瞬間,他站在了課桌上,呼喊著:「船長,我的船長!」這是
基丁教的方式,一種換種眼光看世界的方式。現在,這種方式成為公然嘲笑現實世界可悲束縛的武器
,雖然對於這個麻木了太久的世界沒有太大的殺傷力,但導演還是讓我們看到在托德的帶動下,班裡
的同學幾乎都陸續地站了起來,場面有點煽情,也不是很真實,但這確實給了我們每個人繼續前行的
希望。基丁走了,但沒有人會懷疑,青春張揚的烙印永遠留在了這些剛剛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人心
靈深處。
整部電影充滿張力詩意和激情。其中有兩個場景意象讓我刻骨銘心。
一次是表現秋野上黑壓壓的鳥群驚飛的空鏡頭,從未見過這么多 鳥在一瞬間飛起,其漫天之
勢宛如一股掙扎著奮起的力量,渴望一次不計代價不計後果的飛騰,它們撲翅的聲響驚起秋野廣袤的
寧靜,即使是短暫的,但也讓這個世界聽到了它們自己的聲音。
還有就是黑夜裡穿行於迷霧間的那幾個嚮往自由的身影,寂寞的靈魂,向詩歌取暖,在詩歌的激
情里顫栗。看不清他們的樣子,只是覺得,不經意間,心隨著他們奔向某個山洞,在那裡傾泄所有的
憤懣,在亢奮的目光里尋覓生活的力量。
一片關於詩歌的電影,當然是俯仰皆是的如詩般的妙句警言,如
「只有在夢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從來如此,並將永遠如此。」
「兩條路在森林裡分叉,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條。」
「假如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那我們至少應該改變我們的生活,自由自在地活著。」
遙遠的日子裡,米蘭昆德拉如是說。
而在這里,在托德稚嫩的臉頰上寫著,在尼爾紫荊冠上刻著,
在基丁悵然的微笑里流露著的是這樣的詩句: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
我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同樣的勵人自勵的文字。
影片名為死亡詩社,也許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義,只有讓不屬於自己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
靈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屬於心靈的那部分生命。開始真實的生,清醒的生,有意義的生!而割捨
和死亡都是伴隨著痛苦的,所以有了月光下走向生命終結的尼爾,有了被迫離開學校的基丁,但,痛
苦的背後是新生的孕育,所以,影片讓我們看到了托德,看到滿教室的托德們,這就是延續和未來!
【影評三】
縱情聲色:死亡詩社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時
我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一
很早注意到這部片名,大概是因為有個詩歌網站如此命名。對名字來源一無所知,只是憑了那些
天生對死亡、墳墓、女巫和鮮血此類詞彙偏執狂般的癖好,對文字後面隱藏的某些內容不由自主地傾
心。 以為影片該在講述普拉斯那樣的女人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會熱中於陰冷刺骨的文字,喜歡和
自己幻想的干屍舞蹈,美要到極致,那種審美,是以冰冷的墳墓為終結,如同普拉斯最終選擇的煤氣
爐盤。
然而,我看到了一個和自己預期完全相左的故事。你可以稱它是校園青春片,因為它講的正是校
園青春的故事。刻板的老師,青春懵懂的男孩們俊美如阿波羅,他們眼中好奇的光芒,對愛和異性的
憧憬,秋野上黑壓壓的鳥群驚飛,其漫天之勢宛如一種掙扎著奮起的力量,在嚮往一次不計代價的飛
翔。秋野寧靜而廣袤,那也是暫時的,暴風雨正在悄悄醞釀。
暴風雨來臨時,這些鳥兒又該怎樣?
二
也許我們都曾經暗暗盼望過生命中出現基丁這樣一位老師,他熱愛文學、人生,熱愛詩歌、夢想
,鼓勵年輕人張揚個性,告訴他們『Seizing the day』.(把握今天)。所以當那個男人哼著小曲在
教室里露面時,那些孩子的眼睛裡隱藏的光芒閃耀了。他在第一堂課上,就撕去了庄嚴的教科書上對
詩歌的規定,告訴孩子們青春的激情原可以和動人的詩句如蜜糖般從唇邊滑落。他讓孩子們稱他為『
船長』。
這個徹頭徹尾的詩人,不合時宜的船長,他的到來是為了從另外一個角度貫徹教育的目的:教育
是為了教會學生能夠獨立思考。詩歌無法以理性坐標的方式去度量,人類充滿著激情!醫學、法律、
經濟、工程,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詩歌、美、浪漫和愛才是生活的精髓。他告訴他們不要墨守成規
,要學會站到桌子上,從另一個角度看不同的世界,告訴他們不要一味服從,因為,那對採摘真正的
生命的花蕾是有害的。
他的到來,是早春的第一滴雨水。
三
每一次地提到Neil Perry的名字,我都會隱隱疼痛。那樣一個可愛的少年,他學業優異,他
俊美、聰明、順從,寬容,他是每一個老師都會喜歡的標准好學生,父母的好兒子。在嚴厲的父親命
令下,他退出了校報編輯,他有一天會成為一名好的外科醫生,操著手術刀,精確地度量著病人腐爛
的軀體,他會生活無憂,成為一名受人尊敬,衣食豐祿的中產階級。這些早早設定好的路徑正擺在他
面前,鮮花和屍骨放在他的道路兩旁,一切都十全十美,他將是社會的棟梁,生活得平靜而絕望,在
某個午夜夢回之時,偶爾回望月色,想到青春時有過的夢想….然而,那樣的路中斷了。他遇見了
Keating。從第一堂課,撕碎了第一本教科書開始,就註定了他將與那樣的路分道揚鑣。他太過於早慧
,第一個明白了Keating提出的『卡配匹亞』。Keating帶領他們站在一百年前的校友照片前,看那樣
青春的軀殼,盛載著夢想和渴望,而如今,都已化為蛆蟲的食物。
他重組了Keating年輕時組織過的死亡詩社,帶領同伴,在夜裡奔行向那個印弟安山洞,夜的
迷霧間,蘇格蘭風笛響起,那些年輕的身影奔行的步伐如舞蹈,正奔向自由和幻想的世界。那種激情
飛越的時分,Neil真正體味到了幸福,他通過詩歌尋找到了人生的答案。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浪漫主
義者,美麗、脆弱、高貴得一塌糊塗。
而這樣的浪漫註定走向死亡。在精神父親Keating與現實父親的較量中,精神在現實的蹂躪下
,不堪一擊。Neil的人生愈顯出其苦痛和孤獨,他的生活一直是一場演出,演出一個好學生,乖兒子
的角色,他演技高操,贏得一片贊許。所以,當有一天他要放棄父親為他劃定的軌道,選擇另一個不
可知的,可能充滿荊棘與艱難的道路時,父親震怒了。在強權的父親面前,他的靈與肉處於分裂的狀
態之中:是順從傳統父親的強勢?還是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年輕的他無力承擔這種重負,他選擇了
死亡。把《仲夏夜之夢》的精靈花冠放在窗檯旁,他用那把父親長年希望他使用的外科手術刀打開通
向墳墓的道路。
他死得很美。在現實和理想的掙扎中,理想總成為祭品,庄嚴地放在了祭台上。他們非如此不可
,在嚴酷的成人世界裡,在一切以現世利益為准則來判斷是非對錯的社會中,理想主義者往往無力對
抗現實,他們的尖銳、脆弱與唯美都那麼觸目驚心,如煙花閃過,在夜空里刻下創痕。
Neil的死亡是一種永不消失的疼痛,讓我思考:怎樣在夢想與現實之中尋找一種合適的平衡?我
的這種思考屬於理性的那一半我,而另一半的我在想:其實這無可挽回的結局本身是一種必然,與其
看到多年後的Neil平靜而絕望地生活在庸常的世界裡,也許,在鮮花盛開時突然遭遇風雪而凋零,不
是最壞的事…
很多人,他們原可以不死的,如海子,普拉斯。柯本說,與其苟延殘喘,不如痛快燃燒!那
些邁向鐵軌或伸向煤氣盤的頭顱里盛放著怎樣的決絕,對現世的毫不留戀,剩下的,只有些溫暖而寂
寞的句子。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四
Todd Anderson,另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更准確地說,他近乎於本片的主角。因為Neil那樣
的絕對理想主義者的故事畢竟太激烈,太悲壯,一個故事裡,更需要一些普通人物的故事。他們不一
定是那種人群中的領導者,最有天份,最引人注目,頭上戴滿花環。他們常常保持沉默,面色蒼白,
在現實世界中膽怯地行走,唯唯諾諾,惟命是從。然而,從他們偶爾投過的眼神里,你仍然能看見一
些光芒。只是,那樣的光芒太微弱,隱藏得太深了,需要有良師益友在旁,把它們如抽絲剝線般,一
點一點地引發出來,最終引發熊熊大火。
因為,那樣的靈魂,往往才最堅韌,最有力量。只是,它需要時間打造和證明。
Todd剛出場時,他的眼神羞怯不安,在第一堂課上,他寫下了Seizing the day,課後又把它撕去
了,表明他內心對傳統訓誡與新鮮的Keating老師灌溉的思想之間的沖突。在交那篇詩歌作文時,他苦
苦呤誦,如完成作業般抓耳撓腮,不得要領。在死亡詩社的幾次聚會上,他害怕當眾朗誦詩歌,都只
作為記錄者存在。
他也是幸運的。擁有了Neil這樣的良友和Keating老師。他們都同時注意到了他眼裡的光芒。Neil
鼓勵他扔掉生日的文具盒,Keating在那堂英文課上,看出了Todd的恐懼,讓他大聲喊叫,釋放自己壓
抑的情感。Keating蒙住Todd的眼睛,讓他緊閉雙眼,描繪惠特曼的形象:「這些景象浮現在我的周圍
,一個瘋子緊盯著我令我精神緊張。他伸出手掐著我。他一直在喃喃自語,好像說一條毯子總是會蓋
不住你的雙腳。無論你如何拉它,拽它,它永遠不夠大…….從我們開始哭泣到我們死去,它僅僅能夠
在我們悲痛,哭泣和尖叫時蓋住我們的臉。」安份守已的Todd把惠特曼描繪成了一個『牙齒流汗的瘋
子』。他腦中的熱情與想像力正一點一點被激發出來,閃閃發光。然而,與Neil的絕對的浪漫與激情
不同,Todd認識到僅有激情是不夠的,「無論你如何拉它,拽它,它永遠不夠大…….它只能在我們悲
痛,哭泣和尖叫時蓋住我們的臉。」激情是生命的精髓和花蕾,但它的力量有限,無力保護我們面對
嚴酷的現實世界,光靠它我們將無法生存。
在Neil死後,Todd一個人踉踉蹌蹌走向空寂的雪地,對Neil的死亡,他的父母有著血肉相親的疼
痛與不解,Keating老師也會有終身的內疚與自責,唯有Todd,只有他,才徹頭徹尾地明白他這種行為
的前因後果,所有的意義,明白那褪去了塵世衣物的年輕靈魂的決絕與非如此不可。如果說從前,
Todd的精神一直處於Neil和keating的籠罩之下,他也心甘情願地站在他們身後,而摯友逝去,
Keating老師被放逐,Todd一下子成長起來,他在雪地里的嘔吐讓人心碎,他從此是孤獨的,再沒有精
神上的支柱,他從此將獨自面對那個大雪紛飛的冰冷世界。
他和那兩個人是不同的。Keating和Neil都是骨子裡的詩人,對美,對激情有著天生的把握與熱愛
,並有著殉道者般,不計後果的浪漫。他是現實的,生活原本是需要歷練艱難和忍受平凡的乏味。他
眼含熱淚,一樣地和其他孩子一樣在那份給Keating老師定罪的文書上簽了字,將靈魂擲於火中,順從
於已定的命運。然而,他會小心呵護心靈和頭腦中如星閃耀的火花,那最後喊出的一聲『oh Captain,
My captain』,那站在桌子上與Keating告別的姿勢正是Todd面對成年世界做出的第一個發自內心,並
願意去承擔後果的選擇。
五
我不得不提這個人,Cameron(卡梅隆)。他的出現正是為了證明生活里確實存在著的這樣廣泛的
人群。從第一節課開始,在Keating老師在黑板上畫坐標時,他立刻一字不差地記錄了下來,撕教科書
時,他撕得工工整整,第一節課下課,他的第一個反應是:這些內容要考嗎?他參加死亡詩社,不過
是因為其他人都去參加。在最為桀驁不遜的Charlie和學校鬧惡作劇時,他面如土色。所有的這些表現
一點一滴地累加,所以,在Neil死後,他是第一個向學校簽字證明Keating老師罪過的人,他從內心裡
也相信那是Keating老師的罪過,毫不猶豫地出賣了他,以保全自己。在最後一幕里,他也是那幾個沒
在站上桌子,為Keating送行的人。他屬於人群中的不小的那部分:對權威無比順從,沒有個性,在利
益面前會很快放棄原則,犧牲別人,保全自己。他不具備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然而,他將來最大的
可能會上哈佛等名校,畢業後,成為一個銀行家,律師,或者其他。他將生活優越,頤養天年。
某種意義上,他已經是一個死人。他的心靈從出生那一刻就死去,在成長的過程中,在那些暗夜
朗讀詩歌的時刻,那心靈曾有一度的復活跡象,而隨著Neil逝去,他立刻回到現實狀態,毫不留情地
把心靈丟進了垃圾堆。他和很多其他的人一樣,行走在街道上,人群中,如死人群舞,面無表情。
我無權指責他,按照死人的邏輯,也許他是對的。心靈何用?夢想何用?詩歌何為?終究,人要
在現實的世界裡苟延殘喘,看浪漫化為齏粉。我也有過懷疑Keating的時刻,在5月14日夜,第三次看
完這部影片後,我走在校園里,反反復復地想:Keating他究竟錯了嗎?也許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激情都
已冷卻,我開始用正常人的思維來考慮這問題。這種思維讓我痛苦,我走在朋友身旁,神思恍惚。
夜裡,朋友用衣服蒙住我眼睛,說:向前走。
我遲疑不敢前行。
朋友說:不怕,我看著呢。不會讓你掉溝里去的。
我仍然猶豫著,終於伸出了腳步,一點一點,十米的路程用了近十分鍾的時間來完成。在黑暗裡
,在我的目力失去力量的時刻,我害怕,害怕每一個未知的溝壑,害怕跌倒。我必須眼睛能看清楚前
方的路程,才能夠從容地去邁出腳步。那蒙在黑暗裡的時刻是一種折磨,我為恐懼折磨。也許,我正
在成為一個喪失勇氣的人,不再有年少時,那種一往無前,哪怕天塌下來又如何的莽撞與熱情。
這種認識讓我酸楚,生活需要的歷經艱難與忍受平淡乏味,這些我從前不屑一顧地屏棄的東西,
如今,正一步一步地走過來。心中的光芒正日益黯淡,日常的幸福正慢慢地屏蔽住感知的毛孔,在日
復一日的勞作中,我正在伸手,猶豫著,是否與生活妥協。
我在伸手、猶豫中,正一步一步變成一個死人。
六
兩條路在森林裡分叉,我選擇走人少的那條。
浪漫的詩人keating走了,被放逐,如普羅米修斯,盜火者承負了盜火的惡名,他是一個被放逐的
游吟詩人。浪漫的詩人Neil去了,走向死亡。他被點燃的生命激情無法再回到鐵屋般禁錮的體制,如
魯迅先生描繪過的那個沒有窗的大鐵屋子,他醒來,無法接受這現實,只能把自己骨骼捏碎,為維護
精神的自由選擇了毀滅。鬥士Charlie離開了,他的命運是一個未知數,他將始終是體制的一個反叛者
,蔑視傳統與成規。理性的Todd存留了下來,他是他們中最有人生智慧的人,會小心翼翼地珍藏起那
些夢想和詩意的火花,獨力承擔起自身的命運。
那是一條人少的路。
㈦ 求特別恐怖的電影。 不要內地不要血腥。就要恐怖的。。高懸賞
由於個人對歐美恐怖片不感冒,所以也不覺得恐怖,以下就推薦幾部亞洲的吧,LZ只看歐美片的話,以下內容可忽略(⊙o⊙)…
日本:《咒怨》TV版1,2,名氣很大,也很恐怖,估計應該看過。
《感染》講述醫療狀況很差的醫院,醫生護士各種幻覺(最後才揭曉)
《雪山凶靈》飛機空難後落在雪山,最後一人獲救。
韓國:《薔花紅蓮》就是二樓說的,美版叫《不請自來》,人格分裂的故事(最後揭曉謎底)
《老師的恩惠》同一件事情,2個不同版本敘述。
《突然有一天之2月29日》同上,同一件事的兩面。
《羅密歐點/R高地》一群救援同伴的軍隊,到達目的地後卻發現多出一人……
泰國:
《鬼影》經典恐怖片,照片引出的故事。
《鬼肢解》殺人後的壓力引出的故事(稍微有些血腥)
香港:
《見鬼》女主換角膜見鬼,引出一系列怪事
《異度空間》精神疾病的危害- -b
好了就這多咯,純手打,以表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