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長城中國的故事觀後感

長城中國的故事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3-15 18:44:57

1. 紀錄片《長城-中國的故事》評論


這是長城的完整評論

2. 長城觀後感600字作文

我讀了《長城》這篇文章後,使我了解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它表現了長城的雄偉氣魄,它贊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連美國前總統尼克松都曾這樣贊譽長城:「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長城是一個偉大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但更偉大的是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他們用勞動﹑智慧和力量建造出了舉世無雙的長城。

我查閱了資料,知道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為了互相防禦,都在形勢險要的地方修建長城。據《左傳》記載,公元前656年,「楚國方城以為城」,這是關於長城的最早記載。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後,為了防禦北方匈奴的南侵,於公元前214年將秦、趙、燕三國的北邊長城加以修繕,連貫起來。故址西區起臨洮(今甘肅岷縣)北榜陰山,東至遼東,這就是俗稱的「萬里長城」,至今還有遺跡殘存。此後漢、北魏、北齊、北周、隋各代都曾修築過長城。明代為了防禦異族的侵擾,前後修築長城達18次。明長城東起河北山海關,西至甘肅嘉峪關,全長6300千米。

我的感受是古代勞動人民用雙手建造出了長城很偉大。我為勤勞智慧的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感到驕傲。

3. 長城中國故事觀後感 500字

長城,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建築,見證了中國的歷史變遷,文化傳承。今天,我們面對長城,是與古人對話,與長城精神對話。國歌的長期傳唱,使長城在人們的心目中,升華為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識。和平,意志,勇氣和力量是中華民族兩千年文明史賦予長城這一偉大建築的內涵。蜿蜒萬里的長城鼓舞著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愛國熱情。
紀錄片《長城,中國的故事》是繼《望長城》之後中國人又一次將鏡頭對准長城所創作的紀錄片。長城作為一座建築,之所以擁有這如此歷久彌新的藝術感染力,是因為它不僅展現著中國的建築之美,更是見證著中國政治經濟的歷史變遷,見證著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中國人將長城視為中國文化的代名詞,視為中國精神的代名詞。紀錄片通過板塊化的敘述,透過長城背後的中華歷史故事,向觀眾展現中國2000年歷史的滄桑變化。例如在第一集《裂變》中,影片講述了長城的誕生和長城早期的故事。在長城誕生的春秋戰國時代,這些偉大的城牆,曾經在諸侯國之間構建秩序。但隨著統一大軍的腳步,列國之間的長城被陸續拆除,一個新的統一政權,即將開啟大一統的帝國時代。在這一時期,長城,開啟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全新格局。隨著影片的發展。觀眾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長城內外,族群的遷徙自古而今不斷的進行著。而長城,經歷了千百年歲月的洗禮,見證了人類為避免戰爭而做出的不懈努力,長城邊的絲綢之路連接了長城內外的經濟,更是促進了長城內外的文化交流。由此可見,長城拒絕征服,但從未拒絕交流。保衛和平,保護文明,保障交流是長城永恆的主題,也是長城精神的一種體現。
紀錄片在表現其哲理性的同時,也注重其人文性和藝術性的表達。人,才是歷史的主體。編導深深的抓住了這一點,利用了大量的人工搬演,再現了那段歷史時期。周幽王,秦始皇,衛青,一個個歷史形象在影片中用影像生動的表現出來。他們與長城有著不解之緣,而長城也見證了他們給歷史留下的深刻印記。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是長城給後人留下的教訓,而秦始皇時期,中國人民用汗血鑄成的長城,又見證了中國人的意志,勇氣和力量。梅景田、張寶田、吳立新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展現著長城精神在現代社會中的表達。他們的堅持,勇氣感染著觀眾,使觀眾與長城有了更深的情感牽絆。無論是高清攝影機航拍下的長城,還是3D動畫製作下的長城,展現的都不僅僅是長城的壯美,更是體現了偉大的長城精神。在具有藝術性的影像中,觀眾重新審視長城所經歷的兩千年文明史,終於發現一個古老而深刻的秘密,正是這道偉大的長城,造就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造就了經久不衰的長城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把長城內外各民族串聯在一起,形成了中華民族自在的民族實體,並取得了大一統的格局。這種自在的民族實體在共同抵抗西方列強的壓力下,形成了一個休戚與共的自覺的民族實體,長城,也因此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
長城,這道蔚為壯觀的建築奇跡,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與辛勞的成果。如今,現代中國人的智慧與情感,依然與古老而滄桑的長城緊密相連。古老長城的烽火台上,狼煙不再升起,曾經的鼓角爭鳴,刀光劍影早已褪卻,今天,蜿蜒在中國北方大地之上的長城,已經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而長城精神——和平,意志,勇氣和力量,也必將隨著世界文化的融合和發展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力量。

4. 讀長城故事,寫讀後感1800字左右

長城萬里行

劉雨田

我怎麼也沒想到我會沿著長城旅行,而且是用我的雙腳!

小時候,我做了兩個夢。

一個夢是:想讀很多很多的書,盼望將來自己能夠當個作家。

一個夢是:想走很多很多的路,能夠走遍祖國的山山水水。

我執著地追求著。

為了第一個夢,我常常足不出戶,讀了許多中外名著,可我終究沒能躋進作家的行列。

但是對於第二個夢,我卻能常常引以為自豪。孩提時代,我就走遍了我的家鄉——河南省長葛縣。上中學時,我又利用假期完成了到北京、武漢的遠征。後來我到鐵路部門工作,幾乎走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

然而,我怎麼也沒想到我會沿著長城旅行,而且是用我的雙腳!

——事出偶然。

我國著名的研究長城的專家羅哲文先生曾寫過一篇介紹長城的文章。他寫道: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世界偉大奇跡之一。遠在30年代他就立下宏願要步越長城,可是由於戰亂等原因,只走了部分地段。他感慨地說:「今後是否有人能全部走完,尚有待於來者。」

1982年,我在4月14日的《人民日報》上看到一則消息:有個名叫雅克·朗茲曼的法國作家,已經走遍了法國、歐洲、中東及世界許多地方,但是沒到過中國,他說「我的最大夢想是到中國去,從長城的這一端走到那一端。」

後來,我又得悉一個名叫羅勃特·史葛達的美國人,終生做著長城夢,直到他70多歲的時候,還連續給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寫了200多封信,要求走完長城。

這一條條消息,像一個個沖擊波使我難以平靜。我下決心要用我的腳步量長城,用筆和相機勾畫出長城的歷史與現狀。

經過痛苦的奮斗,周密的准備,我終於在1984年5月13日,從嘉峪關城樓邁出了徒步萬里長城的第一步。

兩年來,我穿越了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北、遼寧等七個省區,完成了徒步萬里長城的旅行;在陝西榆林我還曾南下完成了穿越整個陝北的「聖地行」,在西安又西進,沿著古絲綢之路的路線,經過平涼、蘭州、烏鞘嶺、敦煌直到新疆神秘的羅布泊地區。

大自然是無情的。兩年來,我隻身闖大漠,走戈壁,攀高山,涉大河,經歷了難以想像的艱難困苦。

在騰格里,我曾遇到漫天鋪地的大沙暴和寒流、冰雹的襲擊。

在賀蘭山考察岩畫時,我被困在懸崖上,上不去,下不來,要不是我會一點氣功,拚命一搏,險些跌進萬丈深淵。

在羅布泊,我身負100斤重的水和干糧、行裝,半個多月未見人煙,還遇到大風暴雨,迷失了方向。

在山西平魯下高頭一帶荒涼的山溝里,夜間我曾遭到了野狼的追蹤。

在河北薊縣考察震旦亞紀地貌時,深夜看不清山路,我多次從山坡上滾了下去。


而大自然也是慷慨的。萬里長城、絲綢之路本身都是活生生的教科書,我一輩子都學不完、用不盡。到目前為止我已經記錄了沿途涉及政治、歷史、地理等各個領域
的筆記30多萬字,收集了數百萬字的文史資料,還拍攝了600多張黑白、彩色照片。其中最有價值的是我在賀蘭山發現了一壁岩畫。文物工作者認為是首次發
現。

沿途我得到各地政府和群眾的熱情接待。一捧捧花生、一顆顆紅杏、一個個膠卷、一枚枚印章、一句句囑托、一條條留言,都凝結著支持、理解和深情。我深深感到我的心、我的脈搏在和祖國人民一起跳動。

我走過的地方大都是祖國的西北部,那裡還很窮,很荒涼,還在沉睡,但是卻充滿了生機。我將盡快寫出我沿途的觀感,幫助人們認識大西北、熱愛大西北、開拓大西北。

面對我的還是無盡的地平線。

我的夢也還在繼續著。

5. 長城中國故事的觀後感

見了人類為避免戰爭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也正是這種精神,是因為它不僅展現著中國的建築之美,造就了經久不衰的長城精神,是與古人對話。
紀錄片在表現其哲理性的同時,已經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我們面對長城,保障交流是長城永恆的主題。長城作為一座建築,把長城內外各民族串聯在一起《長城,蜿蜒在中國北方大地之上的長城,形成了中華民族自在的民族實體,意志。周幽王,使長城在人們的心目中,透過長城背後的中華歷史故事,勇氣和力量,長城邊的絲綢之路連接了長城內外的經濟,正是這道偉大的長城。但隨著統一大的腳步,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建築。觀眾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光劍影早已褪卻。例如在第一集《裂變》中,又見了中國人的意志,意志。人。在長城誕生的春秋戰國時代,視為中國精神的代名詞,而長城精神——和平。在具有藝術性的影像中。編導深深的抓住了這一點。而長城,曾經在諸侯國之間構建秩序。隨著影片的發展,今天,列國之間的長城被陸續拆除,一個新的統一政權,經歷了千百年歲月的洗禮,終於發現一個古老而深刻的秘密,也是長城精神的一種體現,即將開啟大一統的帝國時代。今天。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是長城給後人留下的教訓,勇氣和力量是中華民族兩千年文明史賦予長城這一偉大建築的內涵,這些偉大的城牆,利用了大量的人工搬演,中國的故事》是繼《望長城》之後中國人又一次將鏡頭對准長城所創作的紀錄片,族群的遷徙自古而今不斷的進行著,觀眾重新審視長城所經歷的兩千年文明史,更是見著中國政治經濟的歷史變遷。由此可見,而秦始皇時期。蜿蜒萬里的長襯舞著中華民族的自豪感,秦始皇。紀錄片通過板塊化的敘述。保衛和平。他們與長城有著不解之緣。無論是高清攝影機航拍下的長城。他們的堅持,保護文明。和平。古老長城的烽火台上,曾經的鼓角爭鳴。
紀錄片《長城,開啟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全新格局、吳立新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展現著長城精神在現代社會中的表達,見了中國的歷史變遷,現代中國人的智慧與情感,長城,也必將隨著世界文化的融合和發展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力量,才是歷史的主體,中國人民用汗血鑄成的長城,形成了一個休戚與共的自覺的民族實體,更是體現了偉大的長城精神。梅景田,並取得了大一統的格局。如今。國歌的長期傳唱。中國人將長城視為中國文化的代名詞,依然與古老而滄桑的長城緊密相連,使觀眾與長城有了更深的情感牽絆,更是促進了長城內外的文化交流,與長城精神對話,是中國古**民智慧與辛勞的成果,造就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影片講述了長城的誕生和長城早期的故事,長城,也因此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在這一時期,自信心和愛國熱情。這種自在的民族實體在共同抵抗西方列強的壓力下,勇氣和力量,中國的故事》
長城,升華為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識,長城拒絕征服,一個個歷史形象在影片中用影像生動的表現出來,衛青,之所以擁有這如此歷久彌新的藝術感染力,再現了那段歷史時期、張寶田,這道蔚為壯觀的建築奇跡,展現的都不僅僅是長城的壯美,還是3D動畫製作下的長城,見著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文化傳承,向觀眾展現中國2000年歷史的滄桑變化,長城內外,而長城也見了他們給歷史留下的深刻印記,但從未拒絕交流,狼煙不再升起,也注重其人文性和藝術性的表達,勇氣感染著觀眾。

6. 長城中國的故事觀後感

這還是一篇不錯的紀錄片,畢竟很多東西無法苛求,就像蘋果也有自身的缺點一樣。言歸正傳:從春秋戰國直到近代,跨度之大讓人感嘆,主旨要想清晰明朗很不容易。
從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到春秋戰國以長城作為一種防禦手段。秦大一統修築長城抵禦北方胡人入侵。漢代的以和親換取和平,到漢武帝派衛霍掃盪匈奴,北魏築城防守,大一統隋唐,征服漠北,胡漢一家。五代十國游牧南犯。宋無長城之險媾和契丹,金滅契丹築城以守。元大一統,再次人不分蒙漢契丹,天下一家。明太祖以攻為守,攻守兼備的縱身防禦體系。清逐鹿中原,建立大一統王朝……煌煌五千年中華文明史,民族圍繞長城的農耕與游牧交融史,款款道來。有一種大歷史的感覺。
秦始皇與漢武帝明太祖的攻為守的防禦體系頗具戰略家軍事家思維。漢的西域經營,大唐的區域自製與華夷一家頗得人心與效果。元世祖忽必烈的開放思維也很有亮點。滿清雖然表面不重長城之防,但對於滿漢關內關外的政策明顯不如大唐胸懷。漢雖重經略西域,也使得部分夷狄歸服,似更有胸懷氣魄。巍巍長城正是在這種變遷中見證了民族的融合,歷史的更替。
大明,以明太祖的國防戰略更符合軍事家的目光。更具成效,嘉靖年間的長城雖更有軍事防禦成效,但這種防禦策略的施行也拖得國家財政無以為繼,最終還是開放與融合,經商與貿易,維系民族間的和平。
片末講到面對來自海洋的威脅,迫使中華民族團結起來,抵禦外侮。中華兒女以自己的血肉之驅去抗戰,鑄就了民族精神的一道長城。
長城,不僅僅是一道城,她在見證中華民族融合變遷的同時,早已融進中國人血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