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美國的電影評價

美國的電影評價

發布時間: 2021-03-16 20:46:56

『壹』 一部電影美國的評分很高

《阿甘正傳》是由羅伯特·澤米吉斯執導的電影,由湯姆·漢克斯、羅賓·懷特等人主演,於1994年7月6日在美國上映。
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溫斯頓·格盧姆於198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描繪了先天智障的小鎮男孩福瑞斯特·甘自強不息,最終「傻人有傻福」地得到上天眷顧,在多個領域創造奇跡的勵志故事[1] 。電影上映後,於1995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導演獎等6項大獎[2] 。

『貳』 怎麼評價美國的動畫電影

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將美國動畫電影和日本的放一起比較的:(作者:孟德爾)

日本動畫目前成本最高的是吉卜力的輝夜姬,大致是5000萬美元,第二名是2000多萬的蒸汽男孩,1000萬在日本動畫預算中已經算得上驚天巨制,只有吉卜力這個檔次的公司才玩得起,而美國動畫電影上億的遍地走,5000萬都算小成本。日本動畫電影的票房一般是百萬美元級別,還不到迪斯尼一部動畫票房的百分之一,甚至都不如迪斯尼做一部CG動畫花掉的電費多。這種票房下製作成本自然上不去,製作成本上不去票房也就沒有,惡性循環。

高投入就意味著高質量,不管迪斯尼動畫如何低幼,日本如何黃暴,圖像水平始終是美國吊打日本,很多人覺得日本3D動畫差,其實日本2D動畫更差,日本2D動畫與迪斯尼的差距,遠大於中國動畫和日本動畫的差距。畫面做那麼好乾什麼,當然是騙錢啦,對大部分普通人來說,動畫的畫面夠勁,內容人畜無害,就行了。後來大家發現3D畫面更加酷炫,更能吸引文盲,於是2D動畫的創始人迪斯尼被迫全面轉向3D動畫,直接導致了美國2D動畫的衰退。

日本動畫業規模雖大,但都是少數高水平大師帶一幫民工,迪斯尼那種用大師當洗腳婢用的玩法只有它家才有可能。所以龐大如美國,也只養得起一個迪斯尼,當年夢工廠試水動畫一賠到底,皮克斯異軍突起最後還是與迪斯尼合並,這是美式動畫電影的市場規律決定的。當然,如果日本整合全國動畫大師,搞一個山寨迪斯尼還是有可能的,畢竟吉卜力就是為了這個目標組建的。但是少數精銳必須放棄日本動畫的優勢,這就得不償失了。

日本動畫的最大優勢是什麼?動漫題材聯動。雖然最高票房一般屬於原創動畫,但是市場的主體是大量幾百萬甚至幾十萬成本的漫畫改編動畫,比如太子忍和柯南,這些動畫由不同的出版集團和電視台投資,搞少數精銳就等於說市場上絕大部分人要退出,這是根本不現實的。日本漫畫題材多而廣,使得動畫市場極度分化。你如果問金田一的粉絲,別做續集了,把錢省下來做柯南好不好啊,人家肯定抽死你。完全相同的題材還有這么大分歧,搞少數精銳第二天日本就爆發革命了。

題材更是問題,要瞄準全世界市場的話,大部分日本動畫都要死,宮崎駿《龍貓》這樣的戀童罪證,《幽靈公主》這樣的黃暴毒草,《起風了》這樣的軍國主義招魂作,能指望美國那些否認進化論的白人基督教徒家長帶著自己孩子去看?你猜猜《起風了》遭到批判最多的是哪一點?主人公為侵略戰爭服務?錯,是因為主人公經常吸煙,容易教壞未成年觀眾

日本做原創動畫的主要是已經成名的大師,在藝術上有相當追求,高田勛敢燒5000萬去做沒人看的水彩動畫,宮崎駿還全力支持他,迪斯尼永遠不可能有這樣的情懷。你讓日本動畫大師去做迪斯尼那種全家福電影,埋一點不陰不陽的政治正確,博小資們的掌聲,還不如直接槍斃他們算了。

總有人說迪斯尼的作品不僅老少咸宜而且還很有內涵,哎呦,動物城那種程度的影射都叫有內涵,日本動畫導演豈不是托爾斯泰再世。

從這個回答我們可以看出美國的動畫電影具有的優勢。

『叄』 對最近的美國大片的評價

他們崇尚個人英雄主義
單說赤壁 雖然也是耗資多少億,但是實質的東西沒多少,都用在了場面上,看過後並不能留下多深刻的印象!!!而且裡面多是陰險 狡詐 計謀 要不就是低俗的搞笑!!!

而外國片 即使有些 陰謀 但總是多出那麼種感覺!(我只是憑感覺的說!!)!!到最後總是能給人一個道理!!當然也有很垃圾的,不過同樣是耗資幾億,外國的肯定比中國的拍的好!!

視覺效果!赤壁是有那麼段「圈圈陣」可是我並沒感覺到有什麼,可能是不符合個人視覺理解!!

剩下 什麼對中國學生的影響 呵呵 這個不好說,說國人的電影不好吧但是也拿獎了,不過理性的看我覺的咱們的電影,真不能給中國學生帶了什麼,感性上嘛!!!!色戒啊!赤壁啊 畫皮啊 確實能教會中國學生很多東西!!!

呵呵 以上就是個人的一點理解,能力有限 高人路過一笑過之,因為本人就這么點能力!

『肆』 經典的美國電影,看大家的評論就知道有多好看

《終結者2:審判日》
是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科幻動作片,阿諾·施瓦辛格、琳達·漢密爾頓、愛德華·福隆、羅伯特·帕特里克領銜主演。
該片講述了一個從未來回到九十年代的機器人T-800,他的任務是保護長大後會成為領袖的約翰康能和他的母親。而比他先進的T-1000也不露聲色地追殺過來,兩位正邪機器人為相同的目標展開了一場生死搏鬥的故事。

『伍』 為什麼美國評分一般的電影在豆瓣評分如此之高

豆瓣這種網站有黑幕,別信豆瓣

『陸』 穿越美國的影片評價

該片中變性、同性、男妓、吸毒、虐待等等,這些邊緣人物的生活狀態暴露出了社會的陰暗面。但是影片並沒有因此變得晦暗和壓抑,而是輕松、幽默,自嘲自虐,苦中作樂,幾次把觀眾逗得捧腹大笑,又不禁對主人公給予同情和理解,引發思考,笑中帶淚。雖然影片結局最終未免俗套,不過,這樣的處理手法使得簡單的情節變得曲折、有趣,增加了戲劇張力,人物、劇情都更為飽滿 。(搜狐轉載人民網-江南時報評)
該片值得青睞的絕不僅於它略帶輕松的氛圍,而是在舉重若輕的節奏里,對變性這一沖擊社會正統倫理觀的敏感話題做出了充滿尊嚴而又幽默的詮釋,讓觀眾在笑聲中不由得為之深深感動 。(新浪網評)

『柒』 美國夢的影片評價

如果你不喜歡電影作品以居高臨下的反諷做派示人,那你就不要選擇《美國夢》作為周末休閑的對象。值得肯定的是,作為好萊塢的主流作品,雖然《美國夢》的結局是非典型好萊塢式的,但這足以證明保羅·韋茨是相當勇敢的,從「美國偶像」到總統喬治·布希,再到副總統迪克·切尼,影片的調侃目標顯然過於顯赫,從後911時代到伊拉克戰爭,從政界到時尚、音樂、電視等娛樂話題,影片的調侃觸角無所不在……現實生活中,「美國偶像」在美國非常流行的原因是美國人有一種「美國夢」的說法,很多人一生都在追尋著這個夢,《美國夢》也是在追尋著這個夢,只不過一切是以戲謔的反諷口吻進行著,保羅·韋茨擅長以喜劇的方式來疏理社會問題,正如這個世界像娛樂真人秀一樣變得越來越瘋狂。影片並未顧左右而言他,它誠摯地邀請觀眾去對號入座,休·格蘭特所飾演的尖酸刻薄的主持人更意有所指,「美國偶像」的評委之一——被譽為節目之魂的西蒙·考維爾是鏢靶的中心所在,看西蒙妙語連珠地挖苦參賽選手也正是觀看「美國偶像」的一大樂趣,別忘了,他和休·格蘭特可都是來自英國。
邁克爾傑克遜【美國夢】
它拍攝於上世紀80年代,講述了MJ及傑克遜家族從MJ登台表演開始直到摩城25周年上震驚世界的太空步的誕生期間的故事。它基於Katherine的自述而拍攝的,製作人中包括了Jermaine,導演中有一個是和伴隨了J5的Motown生涯的Suzanne de Passe。有了這樣的陣容我們都很期待能夠還原當時的MJ及傑克遜家族的生活真是原貌,但是可惜的是這部片子還是暴露了太多的細節硬傷。
但是看看扮演青年時代Michael的演員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他較好地重現了Michael摩城25周年上的驚世表演,是Michael模仿者中的優秀一員,可惜後來英年早逝。

『捌』 美國大片評分最高電影排行榜是怎樣的

截至2020年2月份,豆瓣評分:《肖申克的救贖》(9.7)、《控方證人》(9.6)、《福爾摩斯二世》(9.5)、《阿甘正傳》(9.5)、《辛德勒的名單》(9.5)。

1、《肖申克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是由弗蘭克·達拉邦特執導,蒂姆·羅賓斯、摩根·弗里曼等主演。

該片改編自斯蒂芬·金《四季奇譚》中收錄的同名小說,該片中涵蓋全片的主題是「希望」,全片透過監獄這一強制剝奪自由、高度強調紀律的特殊背景來展現作為個體的人對「時間流逝、環境改造」的恐懼。影片的結局有《基督山伯爵》式的復仇宣洩。

5、《辛德勒的名單》

《辛德勒的名單》是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連姆·尼森、本·金斯利、拉爾夫·費因斯、艾伯絲·戴維茲等主演的一部戰爭片。該片於1993年11月30日在美國華盛頓點映,1993年12月15日在美國正式上映。

該片改編自澳大利亞小說家托馬斯·肯尼利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名身在波蘭的的德國人辛德勒,在二戰時僱用了1100多名猶太人在他的工廠工作,幫助他們逃過被屠殺的劫數。

『玖』 (40分)談談對美國電影的感受(當代美國社會與文化)

一個國家的文化包含了社會的方方面面,例如:政治、經濟、人文、地理等,要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不能單一的就某一方面來說。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和社會政策是當代美國的社會文化行成的重要因素。90年代起美國成為唯一的全球超級大國,盡管美國經歷經濟滯脹和1979-1982、1990-1992、2000-2003年的四次經濟危機,但是整個說來美國經濟仍然在發展。在外交政策上,2001年「9·11」事件前美國實行了比較現實主義路線的重大調整。在政治和思想領域,美國的保守主義思潮明顯強化。但是「9·11」後美國的內政和外交明顯向右轉。 美國社會中出現了文化斷裂的現象,對過去的歷史的含義存在分歧的意見。這種文化的斷裂促使社會去關注歷史,關注過往的事件與含義。社會科學家認為,為了使社會凝聚在一起,當今的一代需要有意識地將現在與過去進行比較,而不是僅僅擁有當今的經驗。社會學家劉易斯•科塞認為,對歷史的記憶只能通過閱讀、聆聽或者通過節日紀念活動被撩撥起來。由社會機構存儲和闡釋過去的歷史。顯然,電影就是這么一個存儲和闡釋過去歷史的主要社會機構。在一個文化斷裂的社會中,多樣化造成多樣的過去。在20世紀後期,美國社會似乎懸在空中一般,似乎擁有太多的過去,又似乎一無所有。這種矛盾在里根時代更顯突出,在這個時代中,一方面懷舊,一方面又似乎喪失了對歷史的記憶。在這一段時期之後,好萊塢的電影製作人開始不僅關注電影的商業價值,也關注歷史的題材了。對歷史的回憶成為一部電影的文化力量的試金石。有影響的好萊塢電影製作人在90年代初開始在他們的創作中關注歷史。
總的來說,美國電影以好萊塢為中心,商業電影為主,文藝片以及其他多元化影片共存。其原因與美國的社會文化不可分離。美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是強調個人價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開拓和競爭,講求理性和實用,其核心是個人中心主義:個人至上、私慾至上、追求個人利益和個人享受,強調通過個人奮斗、個人自我設計,追求個人價值的最終實現。美國公眾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積淀。個人成就是所有美國人價值觀中評價最高的價值之一。美國人有很強的成就(或成功)意識。成功是所有美國人的追求,是誘人的前景,前進的動力。他們堅信,一個人的價值就等於他在事業上的成就。一些事業有成的企業家、科學家、藝術家和各類明星,成了新時代的英雄。他們個人奮斗的過程和結果,成了社會文化價值取向的參照系,父母教育子女的活教材。就目前的美國電影市場來看,大部分電影給人的感受就是「火爆」「刺激」「驚險」「奇妙」「特別」之類的形容詞。不難看出美國所要創造的,是那些吸引人眼球的巨作。而這里我不想談他們的野心和動機,我只想談他們的表達。
從美國的歷史上看,顯而易見他們是一個崇尚自由的國家。自由女神像手上的書說明了這一點。我們可以理解為「不要束縛,不要枷鎖。」大部分的早期美國電影都在表達這樣一個信念。而現在,他們所表達的是更深層次的東西:「自由以後要做什麼?」於是,90年代初,美國有了無數的漫畫英雄。而那些漫畫英雄也慢慢從紙上爬進了銀幕。現在,英雄們依然再被頌揚,但他們卻又有了新的想法——並不是像超人蜘蛛俠一樣有超能力才能做英雄。於是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無數的平民英雄。 美國是流動性很大的社會。這種流動體現在兩個方面:地域性流動和社會性流動。美國相對的開放自由、發達的交通和冒險好動的傳統使許多美國人從鄉村流到城市,又從市中心流向郊區;從北方流到南方陽光地帶,從一個城市流到另一個城市。美國社會階級不像歐洲國家那樣固定,加上公共教育的普及,使沿著社會階梯向上流動成為可能。許多生活在美國的人,無論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還是漂洋過海來到美國的外國移民,都有一個夢,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這就是人們常津津樂道的「美國夢」。當美國的文化被映射入電影製作中時,電影能否表現國家文化的底蘊,符合美國公眾的審美需求就是決定電影成功的一個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3年Sundance電影節上,華裔導演Justin Lin用了自己五張信用卡透支五十萬美金拍攝的影片「Better Luck Tomorrow」 普遍不被看好,評論界認為影片描寫的第二代華裔移民不符合美國人眼中的「模範公民」形象。Ebert看過影片後,力排眾議,反駁別人「為什麼要將一個族裔臉譜化?」他認為影片很真實,而且,科班出身的Lin有著很好的電影感覺,從而使得該片不僅被時代華納的MTV收購,而且在全國藝術影院得到放映,取得了將近四百萬美金的票房成績。

『拾』 求對美國電影的總評(越詳細越好!)

西部片

西部片作為好萊塢電影特殊的類型片,具有深層的符號和象徵意義:它是關於美國人開發西部的史詩般的神化,影片多取材於西部文學和民間傳說,並將文學語言的想像的幅度與電影畫面的幻覺幅度結合起來。

綜觀美國電影史上的多部西部片,我們不難可以歸納出幾點西部片的「定式」:

時代背景:時間跨度為1860年至20世紀初葉。這期間,載入史冊的大事件有東部居民西進拓荒、南北戰爭、廢除奴隸制、林肯遇刺、第一條橫貫大陸的鐵路接通、電話局開始營業等。

行為准則:好漢與歹徒、警官與盜匪爭斗時均靠不成文的行為准則進行「公平競賽」——雙方恪守武器相同(刀對刀、槍對槍)、機會均等(正面攻擊,不打黑槍)的原則,而英雄人物往往後發制人,置之死地而後生。

正面形象:行俠仗義的牛仔、盡忠職守的警長、保護驛車的好漢。同歹徒、草寇決斗時他們智勇雙全,以寡敵眾。

反面角色:與正面形象構成二元對立。他們是攔路打劫的草寇,是突襲村落的歹徒和魚肉鎮民的地頭蛇。他們人多勢眾,但結局通常都是十死九傷,以失敗告終。

五大戰場:開闊地域(例如曠野、叢林、峽谷、長河等);城鎮一條街、酒吧、妓院、旅館。

固定道具:馬、牛仔帽、皮靴、左輪手槍、劍。

科幻片

科幻片起源於法國,革新於德國,全盛於美國。20世紀50年代是美國科幻片的興旺發達時期,在這一時期,科幻片的特點全面形成。

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初,美國科幻片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其標志是:題材廣泛,貼近現實;人類與外星人的關系由緊張漸趨緩和,由對抗變成對話;特技手法躍入數控時代。1977年,《第三類接觸》(斯皮爾伯格執導)和《星球大戰》(喬治·盧卡斯執導)問世,形成了美國影壇「科幻三傑」的格局,把科幻片的創作再次推向波峰。

音樂片

與電影聲音同時誕生的音樂片,在有聲電影初期十分盛行,最初是把百老匯的東西搬上銀幕,後來則發展為具有特殊形式的類型片,並在四五十年代走向了「最受歡迎的頂峰年代」。

美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部音樂片是有聲電影《爵士歌王》。此片一出,各大公司紛紛仿效,相繼推出各自的音樂片。

犯罪片

這類電影經常以一樁罪案的始末為內容,以罪犯或偵探為主要人物。犯罪片分為強盜片和偵探片兩大類,前者以黑社會人物為主角,後者以偵探為中心。

強盜片與西部片似乎有些相同之處:片中同樣具有強烈的追逐和持槍格鬥的場面,而劇中人物也同樣是一個類似西部牛仔那樣的具有復仇心理的、強悍而又孤獨的男人,一樣是用「硬漢」類型明星來塑造的,從而顯示著一種力量。

美國犯罪片中的佳作情節緊張、懸念迭起,結果往往出人意料,頗有觀賞性;但大多數犯罪片的劇情生拼硬湊,而且充斥血腥、暴力和色情場面,造成視覺污染,戕害青少年的心靈。

當好萊塢的電影巧妙地把社會現實矛盾轉換為戲劇沖突,通過它的經典敘事方式進行虛幻性解決的時候,它就完成了從文本神話向社會神話的轉型,而這也正是好萊塢意義上的「白日夢幻」的意旨所在。

美國對全球的文化控制是通過大眾傳媒的控制來實現的,因為現代電子傳媒能夠提供使受眾服從霸權的條件,進而大眾傳媒本身也成為了一種霸權形式。

好萊塢化的電影是來自好萊塢資本運作、明星機制、傳播媒介的召喚,也是來自電影工業、英雄情結、觀影機制、理想主義的隱秘的召喚,其主要特徵是方法的標准化和產品的同質化。而更深層次的,則是普遍的價值觀念和文化標准在全球范圍的蔓延。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