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游天姥吟留別題材
A.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的吟事哪種體裁
1、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的吟是詩歌體裁的一種。
2、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李白出翰林專之後。唐玄宗天屬寶三載(744年),李白在長安受到權貴的排擠,被放出京。天寶四載(745年),李白將由東魯(在今山東)南遊紹興,寫了這首描繪夢中游歷天姥山的詩,留給在東魯的朋友,所以也題作《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
3、賞析
詩是李白離開長安後第二年寫的,是一首記夢詩,也是遊仙詩。詩寫夢遊仙府名山,著意奇特,構思精密,意境雄偉。感慨深沉激烈,變化惝恍莫測於虛無飄渺的描述中,寄寓著生活現實。雖離奇,但不做作。內容豐富曲折,形象輝煌流麗,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形式上雜言相間,兼用騷體,不受律束,體制解放。
B. 求《夢游天姥吟留別》詩評
1、 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遊仙詩。意境雄偉,變化惝恍莫測,繽紛多採的藝術形象,新奇的表現手法,向來為人傳誦,被視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這首詩的題目一作《別東魯諸公》,作於出翰林之後。天寶三載,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敗。離長安後,曾與杜甫、高適游梁、宋、齊、魯,又在東魯家中居住過一個時期。這時東魯的家已頗具規模,盡可在家中怡情養性,以度時光。可是李白沒有這么作,他有一個不安定的靈魂,他有更高更遠的追求,於是離別東魯家園,又一次踏上漫遊的旅途。這首詩就是他告別東魯諸公時所作。雖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憤怨仍然郁結於懷,所以在詩的最後發出那樣激越的呼聲。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間,熱愛山水,達到夢寐以求的境地。此詩所描寫的夢游,也許並非完全虛托,但無論是否虛托,夢游就更適於超脫現實,更便於發揮他的想像和誇張的才能了。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詩一開始先說古代傳說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虛無縹緲,不可尋求;而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浮雲彩霓中時隱時現,真是勝似仙境。以虛襯實,突出了天姥勝景,暗蘊著詩人對天姥山的嚮往,寫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勝。
天姥山臨近剡溪,傳說登山的人聽到過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與天台山相對,峰巒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墮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覺。浙東山水是李白青年時代就嚮往的地方,初出川時曾說「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對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熱愛,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號稱奇絕,是越東靈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嶺如我國的五大名山——五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見大巫之別。可是李白卻在詩中誇說它「勢拔五嶽掩赤城」,比五嶽還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則傾斜著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樣。這個天姥山,被寫得聳立天外,直插雲霄,巍巍然非同凡比。這座夢中的天姥山,應該說是李白平生所經歷的奇山峻嶺的幻影,它是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筆下誇大了的影子。
接著展現出的是一幅一幅瑰麗變幻的奇景:天姥山隱於雲霓明滅之中,引起了詩人探求的想望。詩人進入了夢幻之中,彷彿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飛渡過明鏡一樣的鏡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鏡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謝靈運當年曾經歇宿過的地方。他穿上謝靈運當年特製的木屐,登上謝公當年曾經攀登過的石徑——青去梯。只見:「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繼飛渡而寫山中所見,石徑盤旋,深山中光線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雞高唱,這本是一片曙色;卻又於山花迷人、倚石暫憩之中,忽覺暮色降臨,旦暮之變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龍吟,震響於山谷之間,深林為之戰栗,層巔為之驚動。不止有生命的熊與龍以吟、咆表示情感,就連層巔、深林也能戰栗、驚動,煙、水、青雲都滿含陰郁,與詩人的情感,協成一體,形成統一的氛圍。前面是浪漫主義地描寫天姥山,既高且奇;這里又是浪漫主義地抒情,既深且遠。這奇異的境界,已經使人夠驚駭的了,但詩人並未到此止步,而詩境卻由奇異而轉入荒唐,全詩也更進入高潮。在令人驚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時間「丘巒崩摧」,一個神仙世界「訇然中開」,「青冥浩盪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洞天福地,於此出現。「雲之君」披彩虹為衣,驅長風為馬,虎為之鼓瑟,鸞為之駕車,皆受命於詩人之筆,奔赴仙山的盛會來了。這是多麼盛大而熱烈的場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隊迎接詩人的到來。金台、銀台與日月交相輝映,景色壯麗,異彩繽紛,何等的驚心眩目,光耀奪人!仙山的盛會正是人世間生活的反映。這里除了有他長期漫遊經歷過的萬壑千山的印象、古代傳說、屈原詩歌的啟發與影響,也有長安三年宮廷生活的跡印,這一切通過浪漫主義的非凡想像凝聚在一起,才有這般輝煌燦爛、氣象萬千的描繪。
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寫夢游奇境,不同於一般遊仙詩,它感慨深沉,抗議激烈,並非真正依託於虛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虛無飄渺的描述中,依然著眼於現實。神遊天上仙境,而心覺「世間行樂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夢境旋亦破滅,詩人終於在驚悸中返回現實。夢境破滅後,人,不是隨心所欲地輕飄飄地在夢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來萬事東流水」,其中包含著詩人對人生的幾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時此刻詩人感到最能撫慰心靈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徜徉山水的樂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所說:「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本來詩意到此似乎已盡,可是最後卻憤憤然加添了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長安三年的郁悶之氣。天外飛來之筆,點亮了全詩的主題:對於名山仙境的嚮往,是出之於對權貴的抗爭,它唱出封建社會中多少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多少人屈身權貴,多少人埋沒無聞!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較開明的,較為重視人才,但也只是比較而言。人才在當時仍然擺脫不了「臣妾氣態間」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詞出之於東晉的陶淵明,他由於不願忍辱而賦「歸去來」。李白雖然受帝王優寵,也不過是個詞臣,在宮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約可以從這兩句詩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稱「天子」,君臨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卻抹煞了一切人的尊嚴。李白在這里所表示的決絕態度,是向封建統治者所投過去的一瞥蔑視。在封建社會,敢於這樣想、敢於這樣說的人並不多。李白說了,也做了,這是他異乎常人的偉大之處。
這首詩的內容豐富、曲折、奇譎、多變,它的形象輝煌流麗,繽紛多彩,構成了全詩的浪漫主義華贍情調。它的主觀意圖本來在於宣揚「古來萬事東流水」這樣頗有消極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調卻是昂揚振奮的,瀟灑出塵的,有一種不卑不屈的氣概流貫其間,並無消沉之感。
2、 全詩寫得淋漓酣暢,引人遐想的是述夢部分。
一入夢,詩人便不食人間煙火味――詩人竟然在鏡湖上空飛行,又值月夜,月光把他的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中;飛過鏡湖,月兒依舊伴著他,直送他到登山的起點――「謝公宿處」。接著寫登山。本來是險峻的路,但是詩人卻毫不費力,他「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如同飛升一樣到了山巔。這時已是黎明,眼前出現了一幅雄奇的畫面:東方的海中湧出一輪紅日,四周是莽蒼的群山。他又聽到了桃都山頂天雞的啼叫。這當然不能說明是仙境,但已經是接近仙境了,或者說意味著仙境即將出現。
果然,在詩人「迷花倚石」之際,暮色驟然降臨,熊在咆哮,龍在吟嘯,巨大的聲音震得岩石、泉水、深林、峰巒抖動不已。至此,仙境已是呼之欲出了,但詩人卻忽然將視線轉向天上的雲、山間的流水及水上的煙霧,出現了瞬間的寧靜。這是為下文蓄勢。接著便是雷電大作,地裂山崩,聽轟隆一聲,神仙洞府的右門大開,青色的天空一望無際,日、月、金台、銀台交互輝映,是真正的仙境。這一段寫夢境的進一步展開,時徐時疾,波瀾橫生,使讀者目不暇接,恍若身入仙鄉。
夢境的高潮是仙人盛會,因為仙人們是從空而降的,所以先寫他們的衣裳和坐騎。「雲之君」即楚辭中的雲中君,由於來者甚多,只拿他來作代表。他們都聚集到那金銀台上來做什麼呢?詩人只寫了「虎鼓瑟」這樣的一個細節,其餘一切讓讀者自己去想――讀者一定會想到,這是一次幸福、歡樂的盛會,所有的與會者都在那裡親切地交談,興高采烈地舉杯痛飲,像人世間的朋友們歡聚在一起。
這樣的「夢游」真是一種美的享受!
詩人由夢醒時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後一段。這一段由夢轉入寫實,揭示了全詩的中心意思,是全詩的主旨所在。在短短的幾行詩里,表現了詩人的內心矛盾,迸發出詩人強烈的感情。他認為,如同這場夢游一樣,世間行樂,總是樂極生悲,古來萬事,總是如流水那樣轉瞬即逝,還是騎著白鹿到名山去尋仙仿道的好。這種對人生的傷感情緒和逃避現實的態度,表現了李白思想中消極的一面,但是我們評價這首詩里所表現的李白的思想,決不能只看到這一面,還要看到另一面,更為強烈的一面。在李白的思想中,和「人生無常」相伴而來的,不是對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權臣貴族同流合污,而是對上層統治者的蔑視和反抗。
他求仙仿道,不是為了滿足無窮的貪欲,而是想用遠離現實的辦法表示對權貴的鄙棄和不妥協,正像詩的結句所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哪能夠低頭彎腰伺候哪些有權有勢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的思想是曲折復雜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積極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3、 這首詩是李白積極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品,它集中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創作手法的藝術特色:
1.奇特的構思。我國古代一般的「留別」、「贈別」之類的詩歌,大都寫離愁別緒,黯然銷魂,情調低沉。而李白這首留別詩,完全突破了這種陳規舊俗,它突破了我國古代留別詩的一般程式,別出心裁地用「夢游」這一奇特方式來構思全詩。全詩圍繞一場遊仙的夢幻而寫,由瀛洲引出天姥,由「或可睹」引出夢游;再由天姥引出仙洞,由夢醒而生感慨。這樣從現實到夢境,又從夢境到現實;借描繪仙境的美好,以揭示現實之丑惡;借抒發對理想的追求,以顯示對權貴的憎惡;借惜別的機會賦詩,卻寫訪游名山,以明自己的鬥志,來表現「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主題。
2.豐富的想像。詩人馳騁想像,描繪出一幅幅瑰麗變幻的奇景。其中有月光皎潔、綠水盪漾、白鹿青崖、鏡湖映影的靜幽之感,也有「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那種海日東升、浮光躍金、天雞破曉的壯美晨光,有「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的勝景,也有電閃雷鳴、熊咆龍吟、列缺霹靂、丘巒崩摧的夜間奇象,還有瓊樓銀台、雍容和諧、富麗堂皇的仙府。奇景異境,變幻迭出。詩人構思出一幅幅夢游中的奇景,塑造出一個個夢幻中的生動形象,把幻想中的事物寫得活靈活現,令人驚心動魄。真可謂「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3.大膽的誇張。詩人熱愛山水,達到夢寐以求的境地。本詩所描寫的夢游,所表達的熾熱的情感,詩人充分發揮了他的誇張才能,把幻想中的事物寫得活靈活現,驚心動魄。天姥山橫空而聳,山勢超越了以險峻聞名的五嶽,遮掩了高聳的赤城,甚至連一萬八千丈的天台山也拜倒在天姥山的東南方。詩人以誇張、烘托的手法,極言天姥之高。尤其是「橫」、「拔」、「掩」三字,氣象博大,生動有力,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大雄奇,描繪了天姥橫空出世的高大形象和磅礴氣勢。
4.深刻的主旨。本詩結尾在前面大膽誇張、豐富想像的基礎上,收攏筆勢,對全詩的內容作了高度的概括:「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高亢的呼喊,使詩人郁積在胸中的苦悶和憂憤,如火山爆發,江濤怒吼,毫不含糊地向當時的黑暗現實提出了挑戰,這是詩人對權貴的傲視,是對污濁社會的抗議,是對自己崇高人格的護衛,是自己的人生願望未能實現的充滿憤懣的吶喊,表現了詩人傲岸的性格和蔑視權貴的反抗精神。
【賞析四】
淺談《夢游天姥吟留別》的美學價值天寶三載,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開始了一個不安定的靈魂的漫遊之路。如何對生命意義重新定位?怎樣的走路方式更適合於自己高潔的品性?怎樣的人生才是美麗的人生?政治的失敗使他不羈的性靈開始了新的思考,在「儒」、「道」、「俠」的傳統文化思想深刻的影響下,李白寫了《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給我們留下了最完美的審美示範。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夢》一詩的美學價值。
一、 詩的形象美
中國的詩歌早於繪畫,古典詩歌的藝術成就給中國繪畫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很多中國畫都取意於詩,或者乾脆是為詩作注,描摹詩境。宋代的宋迪,提出了自然景色的八個題材:平沙落雁、遠浦歸航、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汀夜雨、古寺晚鍾、漁村落照。這些都是中國古典詩歌最常見的情境。但是詩本身卻是對生活形象的概括,它來自生活,詩歌展現的就是活生生的生活畫面。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引導學生去體會詩歌所展現的優美畫境。
美總是以生動可感的形象出現的,這是美的第一特性。美更多是形式,是直觀的。因此馬克思才說眼睛對美的追求最堅決。李白非常擅長於從生活中發現美,並用他的如 巨筆把它描摹刻畫出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一句,僅十四個字,卻塑造了一幅意境開闊、情意深長的送別畫面。在這里,我們似可看見畫面中友人漸行漸遠,詩人卻依然翹首以望的悵然身影。《夢》一詩中也不乏這樣的句子:「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詩人運用對比與誇張,寫出天姥山之巍峨高聳,直插雲霄之勢如在眼前,使人不敢逼視。而末句以擬人手法反襯原本高峻的天台山面對天姥,如小孩在作拜倒之勢,恭敬之態使人不禁莞爾,也不禁對天姥山產生崇敬之情。這樣的筆法相比於任何一幅高山奇石圖也不遜色。對詩歌中類似的美的畫面的賞析,「不僅令人怡情悅目,而且能豐富人的感情,促進人的性格全面發展,開拓人的思維。……從而凈化了人的心靈。」(陸一帆在《美育叢書》)這是欣賞《夢》一詩的美學價值之一。
二、詩的情感美
形象的美是種外化,它還依賴於人的主觀感受,內化為某種審美情感。審美不單要體會形象之美,更要融合自己的感情形成審美感受、審美判斷。這就要求審美者要透過直觀、外在的形象去探尋內在的情感。《夢》一詩中有這樣的句子:「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這里除了有佇足半山,遠望海日升空、天雞高唱的遼遠、空曠的意境美,更有一種豪情勃發,壯志凌雲的情感蘊含其間。結合作者的遭遇,他當時初到長安,帶著滿腔抱負,也終於能被皇上賞識,青雲直上,豈不是雄姿英發,意氣風發?而後來群小讒毀,無奈騎驢出京都,一時之間前路無定,豈不是「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李白的《夢》一詩在情與景的融匯表達上也創造了美的典範。
《夢》的情感美還表現在其跌宕起伏的旋律美。李白生性自由,追求解放,因此他的詩在感情的表達上也如朝日,如滔滔逝水,不可阻抑。在詩歌寫作上,也是不拘形式,表現其起落無端、斷續無跡的感情。《夢》起句情感蒼茫,意境渺遠,仙山之美卻渺不可及,現實與願望的矛盾在此語中一覽無遺。繼而想及尚有天姥可到,情懷頓時激昂不可抑制,連續用四個句子極力渲染天姥山之雄奇高偉。「因夢」成行後,他沉浸於剡溪美景之中,攀登至半山腰,又不由為所見的壯闊景觀所激盪。暮雨將至,熊咆龍吟,林栗巔驚,令讀者的感情也隨之沉鬱凝重。至此情感由渺茫而激昂而寧靜而高昂又沉鬱,已有數轉,但作者並不就此收束,繼而隨電閃雷鳴創造了最瑰奇最絢爛的想像。詩人描繪了輝煌燦爛,氣象萬千的神仙世界,可謂驚心眩目,動人魂魄,情感更是排山倒海而來,難以抑控。但是忽而夢醒,無限寥落,情緒大起大落,起承過渡,全無痕跡。這時詩人的感情本已沉至谷底,似乎再不能昂揚了,但末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又如奇峰突起,一種不卑不屈的巍然正氣沖天地而出。《夢》這首詩正是這樣把思想感情的瞬息萬變,波瀾迭起與藝術結構的騰挪跌宕,跳躍發展完美地結合起來的,體現了其獨特的審美價值。
三、詩的氣質美
中國的儒家文化歷來注重「溫良恭儉讓」與「文質彬彬」,而「道」家思想則推崇修身養性,因此「弱美」、「靜美」則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相對的對「力美」、「壯美」的追求與表現則顯得較為薄弱。就女子形象而言,從《詩經》中「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到漢樂府中「纖纖作細步」的劉蘭芝,到杜甫《麗人行》中「態濃意遠淑且真」的楊貴妃,到現代「始終微笑著」的劉和珍君,無不是嫻靜溫柔的。從琴棋書畫」的文化傳統的深入人心,到對名士風流的景仰,到對家庭和美、田園理想的追求,無不是尋找一種人生寧靜境界。詩歌的氣質追求與文人的文化心態的深層結構是適應的,李白深受儒」、「道」思想影響,他的詩當然也會打上這種文化品格的烙印。《夢》一詩,雖然充滿了浪漫主義的瑰麗想像與昂揚氣勢,但其最根本的氣質卻是沉靜、飄逸的。經歷了政治大失敗的李白,對人生作了深刻的思考,最終他認識到在一個不正確的時代里,個人的理想是難以實現的,他所能夠做到的最大的反抗便是蔑視權貴,鄙薄富貴,「前後更嘆息,浮榮何足珍?」(《擬古十二首?其九》)他決意「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詩人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的對「弱美」、「靜美」的追求,不免有消極的嫌疑,但對一個時代中的人物的評價應站在他所處時代的思想高度來評析,過高的要求顯然是不客觀的。而這種文化品格對社會的安定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個浮躁的時代容易滋生急功冒進的情緒,這對於和平社會來說未必是好事。而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弱美」、「靜美」的文化品格可以通過抒發憂憤鬱悒,從而沖淡個人不幸與社會現實的沖突,更為人的倫理構造提供了美的表現形式,形成儒雅、沉靜、含蓄、飄逸、從容、開闊的優美氣度與風格。這也是欣賞《夢》一詩時所能看到的審美價值。
美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的,是為提升人的素質服務的,在欣賞《夢》一詩時,對形象美的鑒賞,對情感美的把握,對詩氣質美的定位,都有助於我們自身素養的培養,這正是我們挖掘《夢》一詩審美價值的意義所在。
對《夢游天姥吟留別》所寫的「夢」,向來有「美夢」「惡夢」之說。今人流行的看法認為夢中仙境是光明的象徵,是黑暗現實的對立物,是詩人理想所系,詩人以仙境的美好反襯現實世界的丑惡。中學教學參考資料即採用這一說法。
清代陳沆《詩比興箋》中卻雲:「太白被放以後,回首蓬萊宮殿有若夢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題曰『留別』,蓋寄去國離都之思……」施蟄存在《唐詩百話》中也認同此說,並斷言天姥之夢是「可怕之夢」。 90年代以來,這種闡釋漸漸引起人們的興趣。此說主要有三個依據: 全篇夢境的彌漫清冷氛圍、想像之物不都讓人迷戀、受驚而起。
筆者以為這兩種說法都只看到了一面。李白入宮之前,對宮廷生活的嚮往是一場美夢;入宮之後,現實的宮廷生活卻是一場惡夢。人們對這首詩的理解雖多有出入,但大都認為它和李白進入長安前前後後有關,那麼說它反應了李白入宮前後的思想情感變化,也不為牽強。
詩作開篇提到的「瀛洲」,筆者以為是李白用來象徵他所追求的真正仙境的;而「天姥」象徵人間仙境,也就是李白理想中的皇宮。五嶽、赤城山、天台山襯托天姥山的雄奇,實可理解為寫皇家氣派非凡。真正的仙境是「煙濤微茫信難求」,「天姥」則「雲霓明滅或可睹。」於是退而求其次,來登「天姥」。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心緒與「輕舟已過萬重山」何等相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心裡更堅信「我輩豈是蓬蒿人」,中間也夾雜有王者高高在上的感覺。「千容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雖說李白比劉姥姥有見識多了,但由一介平民直入皇宮,想必也會有劉姥姥那失態與驚奇。「熊咆龍吟」兩句為非同凡響的皇宮的到來渲染聲勢。「雲青青」以下六句,則可為履登朝堂那一刻渲染聲勢。「青冥浩盪不見底……仙之人兮列如麻」,比況皇帝上朝,金碧輝煌,人中之傑如同人中之仙,雲集一堂。
就在這美夢之巔,夢境令人不可思議的就結束了。而反對「美夢」說的就指出,既然是美夢,何以「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其實我們讀詩還應該於無字句處去讀。詩人在「仙之人兮列如麻」之後應有省略:皇宮是不是我想像?這些峨冠博帶的大人是不是我想像中的人中之仙?這省略才是寫夢境的最終目的。而詩人在他的《梁甫吟》中寫得就明確一些:「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壺多玉女,三時大笑開電光。倏爍晦冥起風雨,閶闔九門不可通。以額扣關閽者怒,白日不照吾精誠。」《西遊記》中唐僧師徒一路懷著朝聖之心來到靈山,然而那些白受他們頂禮膜拜的真佛,卻也個個俗不可耐,拜金勢利。好在他們只為取經,經文到手,什麼怨氣也不在心上。倘或他們要在靈山生活、工作,那恐怕免不了孫悟空又要大鬧靈山。不過有魔高一丈的如來,孫悟空也鬧不到哪裡去。但這美夢醒來是惡夢的遭遇,恐怕和李白進宮前後的遭遇是一樣。詩人為何省略呢?或許是往事不堪回首,或許是不屑於寫那些齷齪者的行徑,也或許他知道海明威的冰山原理:只露出一部分,留下你想像的空間。
不管是美夢還是惡夢,一般人都覺得「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與詩篇有些不協調。這種看法一是沒能看到 「樂」 的 廣義:尋歡作樂固然是樂,「求名於朝,求利於市」也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求得自己的快樂,廣義的「樂」即一種滿足感;二是未能認識到杜甫所說李白是「佯狂」,即使他這里的「樂」只是世俗之樂,他也不過是無奈的掩飾自己的大樂罷了。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表面是告別諸君,實則是決絕皇宮。為什麼決絕皇宮呢?美夢醒來是惡夢,宮中不是我想像,我還是去尋找我的世界吧。行文至此,心中的郁悶不吐不快:「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是全詩的主旨,也正是露出的冰山,是剖解前面省略的一把鑰匙。這樣這主旨句才有了根基。
詩無達詁,筆者的解讀也只是一己之見,縱使被人指為牽強附會,但筆者還是主張讀詩讀文應當注入自己的想像和感受。
C. 關於《夢游天姥吟留別》的一些題目。
1、體裁 2、我欲因之復夢吳越,一夜飛度制鏡湖月。
3、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4、信難求和或可睹的區分
5、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6、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本人淺見,不知道對不對)
D. 夢游天姥吟留別是什麼類別的詩
唐詩三百首中收錄在古詩一類中。
E. 夢吟夢游天姥吟留別 題目蘊含了哪些信息
李白簡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又號「謫仙人」,生於年,出生
地是現今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祖籍是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身高六尺六,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詩俠」之稱。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夢游天姥吟留別》、《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其詩風豪放飄逸,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詩聖)並稱「李杜」,是華夏史上最偉大的詩人,「詩仙」因此得名。
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
2標題含義:
唐玄宗天寶三年(744),李白在長安受到權貴的排擠,被放出京。寫了描繪夢中游歷天姥山的詩,留給在東魯的朋友,所以也題作《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
3表達情感:
本詩描寫作者自身對夢境中天姥仙境美景美景的嚮往,表達了作者憎惡現實、蔑視權貴、敢於反抗的斗爭精神和嚮往自由和追求樂土的美好願望
4表現手法:
對比、誇張、襯托、比喻(聯想對比、以虛襯實)
F. 夢游天姥吟留別屬於什麼詩體
夢游天姥(mǔ)吟留別復(也作制《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一作《別東魯諸公》)選自《李太白全集》。
「吟」,古詩的一種體式,內容大多是悲愁慨嘆,形式上自由活潑,不拘一格。「夢游天姥吟留別」就是把夢中游歷天姥山的情形寫成詩,留給東魯的朋友作別。
G. 李白的簡介,《夢游天姥吟留別》標題的含義,表達的情感,表現手法
1李白簡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又號「謫仙人」,生於701年,出生
地是現今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祖籍是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身高六尺六,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詩俠」之稱。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夢游天姥吟留別》、《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其詩風豪放飄逸,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詩聖)並稱「李杜」,是華夏史上最偉大的詩人,「詩仙」因此得名。
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
2標題含義:
唐玄宗天寶三年(744),李白在長安受到權貴的排擠,被放出京。寫了描繪夢中游歷天姥山的詩,留給在東魯的朋友,所以也題作《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
3表達情感:
本詩描寫作者自身對夢境中天姥仙境美景美景的嚮往,表達了作者憎惡現實、蔑視權貴、敢於反抗的斗爭精神和嚮往自由和追求樂土的美好願望
4表現手法:
對比、誇張、襯托、比喻(聯想對比、以虛襯實)
H. 夢游天姥吟留別屬於什麼體裁
古詩分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一般指律詩和絕句之外的詩。夢游天姥吟留別是李白的古體詩
I. 試論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的主題是什麼
1、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又名《《別東魯諸公》,詩的主題就是最後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讀全詩可體會到詩人心靈深處的強烈矛盾,但又不得不壓抑著。最後還是道出了自己的心聲,表現了詩人不畏權貴、不願俯首貼耳摧眉折腰的氣節。
2、原詩: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盪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28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35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3、譯文:
海外來的客人談起瀛洲,大海煙波渺茫,瀛洲實在難以尋求。吳越一帶的人談起天姥山,在雲霧忽明忽暗有時還能看見。天姥山彷彿連接著天遮斷了天空。山勢高峻超過五嶽,遮掩過赤城山。天台山雖高一萬八千丈,對著天姥山,卻矮小得好像要向東南傾斜拜倒一樣。
我根據越人說的話夢游到吳越,一天夜晚飛渡過明月映照下的鏡湖。鏡湖上的月光照著我的影子,一直伴隨我到了剡溪。謝靈運住的地方如今還在,清澈的湖水盪漾,猿猴清啼。我腳上穿著謝公當年特製的木鞋,攀登直上雲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見了從海上升起的太陽,在半空中傳來天雞報曉的叫聲。
無數山岩重疊,道路盤旋彎曲,方向不定,迷戀著花,依倚著石頭,不覺天色已經晚了。熊在怒吼,龍在長鳴,岩中的泉水在震響,使森林戰栗,使山峰驚顫。雲層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動盪生起了煙霧。電光閃閃,雷聲轟鳴,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門,訇的一聲從中間打開。洞中蔚藍的天空廣闊無際,看不到盡頭,日月照耀著金銀做的宮闕。用彩虹做衣裳,將風作為馬來乘,雲中的神仙們紛紛下來。老虎彈奏著琴瑟,鸞鳥駕著車。仙人們成群結隊密密如麻。忽然我魂魄驚動,猛然驚醒,不禁長聲嘆息。醒來時只有身邊的枕席,剛才夢中所見的煙霧雲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間的歡樂也是像夢中的幻境這樣,自古以來萬事都像東流的水一樣一去不復返。告別諸位朋友遠去東魯啊,什麼時候才能回來?暫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間,等到要遠行時就騎上它訪名山。豈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權貴,使我不能舒心暢意,笑逐顏開!
4、生平簡介: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生於碎葉城,成長於綿州昌隆縣,號青蓮居士,唐朝著名詩人,今存990多首詩歌,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李白在唐代已經享有盛名。他的詩作「集無定卷,家家有之」,為中華詩壇第一人。
李白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中國最著名的詩人之一,有「詩仙」之稱。李白和杜甫合稱「李杜」。
J. 夢游天姥吟留別內容、表現手法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的主題首先就反映在題目上。該詩題目「夢游天姥吟留別」由兩層意思或兩部分內容構成,一是「夢游天姥」,一是「留別」,這兩個內容通過「吟」的形式結合在一起,融為一體,前者是「吟」的內容,後者是「吟」的目的,二者之間又有主次之分.「留別」是詩歌傳統的表現題材,它以情感交流為軸心、為生命,以心靈溝通為目的,一般抒發友誼、留戀、惜別,或表達開導、勸慰、理解、鼓勵、願望、志趣,等等,總之以抒情言志為宗旨。李白的這首詩正是首先在整體構思方面表現出非凡的創新出奇之魄力。詩以表現自我、表現心靈、表現情緒變化為軸心,而以描述夢游天姥為主線,虛實結合,敘議相間,遵守傳統而又不囿於規矩。一方面詩人嚴格區別「送別」與「留別」的界線,遵守「留言道別」的常情常理,將被送遠游的對象作為表現的主體,一方面詩人又不去正面地描述分別場面、抒發友情,而是採用了直接與間接結合、重在迂迴委婉的表現方法,表達對友人挽留的感謝及深厚的友誼,通過自己心態情緒的變化,表現對友人依戀的慰解,尤其是以「擬夢」的形式抒寫「別緒」,構造雄奇迷離的意境,令人嘆為觀止。遺憾的是,前人評點,多賞其句段,或稱其接連,而對整體構思的審視剖析則極為少見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不僅選用七言古體,充分發揮和利用其容量大、無拘束的優勢,而且熔眾體於一爐,揉詩賦散文為一體,各體律絕形式、各種散文句法,皆為其所用,因物賦形,隨意選式,揮灑自如,工整的對仗、虛詞的運用和手法的變換,形成長短參差、錯落有致而氣勢雄渾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