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台詞配音 » 郭沫若歷史劇本

郭沫若歷史劇本

發布時間: 2021-02-13 02:38:03

❶ 郭沫若的詩集和郭沫若的歷史劇代表作

詩集有:《恢復》、《女神》、《駱駝集》等,歷史劇有:《屈原》、《虎符》、《南冠草》、《卓文君》等。

1、《恢復》

《恢復》,是1928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郭沫若。本書是郭沫若詩集,創作於1928年1月5日至16日的半個月中。

《恢復》在創作方法和藝術風格上又有新的發展,它繼承了《女神》的積極浪漫主義,又發揚了《前茅》的現實主義。

《恢復》和《女神》都表現革命理想,但《女神》是通過幻想的形式、誇張的形象來表現;《恢復》則通過現實中革命者具體的情操、行為來表現。

它們都表現了理想化的「自我」形象,但《女神》的「自我」形象是物我的融合、統一,而《恢復》的「自我」則是現實中的無產階級革命者。

2、《女神》

《女神》。郭沫若作。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間的主要詩作。連同序詩共57篇。多為詩人留學日本時所作。

其中代表詩篇有《鳳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爐中煤》、《日出》、《筆立山頭展望》、《地球,我的母親!》、《天狗》、《晨安》、《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等。

在詩歌形式上,突破了舊格套的束縛,創造了雄渾奔放的自由詩體,為「五四」以後自由詩的發展開拓了新的天地,成為中國新詩的奠基之作。今有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本,後又重印多次。

3、《駱駝集》

郭沫若(1892--1978)撰。詩集,二十五首。此集是作者從1949年至1959年十年間陸續出版的《新華頌》、《百花齊放》、《長春集》、《潮汐集》中選出的新舊詩十三題、二十五首。

題名《駱駝集》,因詩集中有作者比較喜歡的《駱駝》一首。《駱駝》一詩,以駱駝最能吃苦耐勞,總是不斷地「引導著旅行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線」來象徵和歌頌中國共產黨。

並塑造了一個在征途中不畏任何艱難險阻,永遠奮進不止的革命者形象,以激勵全黨和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奪取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勝利。

4、《屈原》

《屈原》是郭沫若影響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劇作。郭沫若以10天時間完成的5幕話劇劇作《屈原》於1942年4月由中華劇藝社在重慶國泰大劇院公演。此後曾在蘇聯和日本上演。

這部作品被公認為是郭沫若歷史劇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 芳華越劇團於1954年5月22日首演了該劇的移植本,馮允庄編劇,司徒陽導演,尹桂芳飾屈原、徐天紅飾張儀、許金彩飾南後、戴忠桂飾嬋娟、尹瑞芳飾宋玉。

1954年,該劇參加華東戲曲會演,嬋娟改由戚雅仙扮演,劇中「誣陷」和「天問」兩折已為越劇經典。

5、《虎符》

郭沫若的五幕話劇《虎符》取材於《史記·魏公子列傳》,寫於1942年,1943年首演。該劇描寫的是戰國「四君子」之一魏信陵君(無忌)竊符救趙的故事。

魏安厘王二十年(紀元前二五七年),秦國侵趙,形勢危急,趙國平原君的夫人(信陵君之姐)親自突圍到魏國求援。

魏王的異母弟信陵君認為趙魏唇齒相依,唇亡則齒寒,因此,他固請魏王發兵救趙。暴戾狹隘自私的魏王執意不肯,反勸趙降秦。信陵君親率三千門下客,前往救援。

侯瀛建議竊取魏王虎符,憑符調用老將晉鄙統率的十萬魏兵。如姬夫人素來佩服信陵君「寬厚愛人」的品質和「合縱抗秦」的政治主張,也感念他替她報了殺父之仇,因此冒死盜符。

信陵君佩符至晉鄙軍中,晉鄙疑,朱亥殺之,信陵君統兵八萬解趙之圍。魏王殺信陵君全家,信陵君之母魏太妃代如姬受過自殺。

如姬逃出宮後,本可以逃至邯鄲請信陵君保護,但為了不損害信陵君的聲名,在父親墓前自殺。

❷ 郭沫若創作的歷史劇有哪些

郭沫若的戲劇雖然數量不多但在其全部作品中所佔地位的重要性卻不因之減少。

內他的《棠棣之花容》、《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和《南冠草》6部劇作在歷史劇領域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他的這些戲劇不僅抒寫個人的情思而是有意識地將它作為一種特殊的斗爭武器來使用。他的幾個取材於歷史故事的劇本在形式上好像遠遠背離於現實但內容卻完全顯示出「借古喻今」的作用較之那些雖然取材於現實而表現膚淺無力者其效果反而顯得深沉而巨大。

郭沫若創作的歷史劇背景

是由於當時國統區的文網森嚴動輒得咎反動統治者欲把大後方造成為「無聲的中國」在那樣陰雲密布的幕蓋下文藝家們不得不改變寫作方式借用歷史題材以求更有效地達到「借古喻今」的目的。採用這種戰斗方式就更能擊中敵人的要害而不致受到敵人的反擊。郭沫若即是以自己的史劇來實踐這種精神的。他以豐富的想像對材料的精細鑽研與對現實的深刻體會數者相互滲透地來寫作歷史劇。因此他的史劇是歷史的又是現實的。說它是歷史的是它的內容「不完全違背歷史的事實」。說它是現實的是他沒有把「現實」二字看得很狹窄。

❸ 郭沫若的三個歷史劇本名稱

《棠棣之花》 《屈原》《虎符》《孔雀膽》,《蔡文姬》、《武則天》,都是

❹ 郭沫若的所有歷史劇,要劇本

郭沫若
郭沫若 原名郭開貞,生於四川樂山沙灣,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開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 留學,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 等外 國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 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 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 母親》、《爐中煤》等詩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 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 國大學畢業、回國後繼續編輯《創造周報》和《創造日》。 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瑩》、 《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參加「左聯」東京支部活動。1938年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 會理事。這一時期創作了以《屈原》為代表的6個歷史劇。 他 還寫了《十批判書》、《青銅時代》等史論和大量雜文、隨筆、 詩歌等。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 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一、二、三 屆主席,並任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至 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 員、副主席等職。作品有《新華頌》、《東風集》、《蔡文姬》、 《武則天》、《李白與杜甫》等。

郭沫若生平大事年表:

1892年 11月16日 出生於四川省樂山縣沙灣鎮,學名開貞。

1897年春入家塾讀書。習讀《詩經》、《唐詩三百首》,喜歡王維、孟浩然、李白。

1901年家塾採用上海編印的新式教科書授課。

1905年 春 長兄郭開文赴日留學,有意偕從同行,父母未准。

1906年 春 入樂山縣高等小學。第一學期成績名列第一,因受年長同學忌妒,被降為第 三名。

1907年 春 因反對教師專制,被學校開除,經斡旋返校。 夏升入樂山縣中學堂,大量閱讀林琴南的譯述小說。

1908年 秋 患傷寒並發中耳炎,聽力受損。病中讀先秦諸子等古籍,偏愛《莊子》。

1909年 秋 因參加罷課,請求校方與當地政府交出懲辦打傷同學的肇事者,被學校開除。

1910年 春 進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設中學堂。冬 參加成都學界要求早開國會的罷課風潮,任班級代表,又受開除處分,因故 未實行 1911年 冬 清帝退位。回鄉組織民團響應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受父母之命與張瓊華結婚,5日後即離家返成都。

1913年春 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學堂理科,未學。 夏,被天津軍醫學校錄取,未就學。年底 得長兄資助,決定東渡日本留學。

1914年1月抵東京。秋 ,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與郁達夫同學。

1915年 秋 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與成仿吾同學。閱讀泰戈爾、屠格涅夫、歌德、海涅 等人作品,與斯賓諾莎思想接近。

1916年 夏 與東京聖路加醫院護士佐藤富子相識。 冬,與佐藤富子在岡山結婚。開始新詩寫作。

1917年 試譯泰戈爾詩集,因無法出版而中止。 1918年 參加留日學生罷課,抵制簽訂"二十一條"。夏 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 與留日同學張資平醞釀出版文學刊物。

1919年夏 與留日同學響應"五四"運動,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作小說《牧羊哀話》。詩作在上海《時事新報》上發表,震動中國詩壇。

1920年 與田漢、宗白華的通信輯為《三葉集》出版。譯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因譯稿被老鼠咬毀未能出版。

1921年 休學半年。往返於上海、日本之間籌備出版文學刊物。 6月 文學團體創造社在東京成立。第一部詩集《女神》問世。

1922年 《創造》季刊五一節創刊。譯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1923年 春 自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畢業。隨即回國從事文學活動,編輯出版創造社刊物。 譯尼采《查拉圖斯屈拉鈔》前半部。 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出版。

1924年春 赴日本,在福岡翻譯河上肇《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屠格涅夫長篇小說 《新時代》。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系統了解,從此確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冬 歸國調查江蘇、浙江軍閥戰禍。作《水平線下》。

1925年 在上海結識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目睹五卅慘案實況,作二幕劇《聶耳》。《文學論集》出版。譯愛爾蘭約翰沁孤戲曲集。發表組詩《瓶》。

1926年3月 與郁達夫等赴廣州,任廣東大學文學院學長,實行文科改革。結識毛澤東、周恩來等共產黨人。創造社出版部成立。 7月 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

1927年 3月 在南昌朱德住處作《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痛斥蔣介石叛變革命。被蔣介 石政府通緝。8月 參加八一南昌起義,任國民革命委員會主席團成員、起義部隊總政治部主任。竟周恩來、李一氓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冬 潛回上海從事文藝活動。重譯《浮士德》第一部。因患斑疹傷寒,錯過乘船轉移到蘇聯去的機會。

1928年2月 為躲避國民黨政府緝捕,得內山完造幫助離滬,化名旅日,定居千葉縣市市, 行動受警方監視。通覽東京東漢文庫先秦史籍,研究中國古代史。譯美國作家辛克萊長篇小說《石炭王》。

1929年 作自傳《我的幼年》、《反正前後》。譯辛克萊長篇小說《屠場》。譯德國米海里斯《美術考古發現史》。

1930年 論證中國古代存在奴隸制社會形態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出版。譯辛克萊長篇小說《煤油》。

1931年 作《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兩周金文辭大系》。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譯俄國托爾斯泰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英國威爾士《生命之科學》等。

1932年"一二*八"事變發生,《生命之科學》等譯稿在上海商務印書館被焚。作《金文叢考》、《創造十年》。

1933年作《卜辭通篡》、《金文余釋之餘》、《古代銘刻匯考》等。1934年 作《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先秦天道觀之演進》、《屈原研究》。再譯《生命之科學》。輯譯《日本短篇小說集》。

1936年作歷史小品數篇,輯為《豕碲》。譯日本林謙三《隋唐燕樂調研究》。譯德國席勒《華倫斯太》。

1937年作《殷契粹編》、《創造十年續編》。7月 抗日戰爭爆發。隻身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組織文化宣傳隊、戰地服務團赴前線勞軍。以無黨派人士身份,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從事抗戰文化工作。

1938年1月 與於立群結合,同由廣州赴武漢,就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當選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10月 武漢失守,經長沙、桂林撤至重慶。

1939年《石鼓文研究》出版。

1940年4月 在重慶嘉陵江北岸發掘延光四年漢墓。9月 辭去三廳廳長職務,抗議國民黨政府強行改組政治部。11月 國民黨當局被迫同意組成文化工作委員會,任主任。

1941年11月 周恩來、於右任、馮玉祥等發起紀念郭沫若創作生活25周年及50壽辰。編《五十年簡譜》。改寫《棠棣棣之花》。

1942年作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譯歌德《赫曼與竇綠苔》。創辦群益出版社,主編學術刊物《中原》。

1943年 作歷史劇《南冠草》。研究先秦諸子。

1944年春,作《甲申三百年祭》, 被中共中央定為整風學習文件

1945年草擬《文化界時局進言》,呼籲民主政治。文化工作委員會遂被國民黨政府解散。《青銅時代》、《十批判書》出版。 夏 離重慶抵上海。赴南京參加國共和談。《歷史人物》出版。

1947年 譯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編《少年時代》、《革命春秋》、《天地玄黃》等。冬 遷抵香港。

1948年作《抗戰回憶錄》(後改名《洪波曲》)。年末 為出席新政協會議,赴東北解放區。

1949年 3月 率中國代表團出席世界擁護和平大會布拉格會議。 建國前夕 當選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 10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1950年 3月 當選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理事長。 5月 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成立,任主任。 8月 率中國代表團訪問朝鮮。11月 出席在華沙召開的第二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

1951年 2月 出席在柏林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11月 出席在維也納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12月 獲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獎。《海濤集》出版。

1952年 2月 《奴隸制時代》出版,確定奴隸制社會下限在春秋、戰國之交。 任中央考古訓練班主任。 獲匈牙利科學院院士。保加利亞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3月 出席在奧斯陸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執行局會議。

7月 出席在柏林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特別會議。

10月 與宋慶齡、彭真等發起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

11月 出席在維也納舉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會。

1953年 作《屈原賦今譯》。3月 隨周恩來赴蘇聯、捷克斯洛伐克,弔唁斯大林、哥特瓦爾德。5月 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常委會。6月 出席在布達佩斯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獲波蘭科學院院士、保加利亞名譽院士稱號。

1954年作《管子集校》。 5月 出席在柏林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特別會議。 6月 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緩和國際局勢會議。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1955年 1月 出席在維也納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 4月 出席在新德里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6月 出席在赫爾辛基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冬 率中國科學代表團訪問日本,作《訪日雜詠》等。

1956年 任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推廣普通話委員會副主任、漢語拼音方案審訂委員會主任。

1957年 17卷本《沫若文集》開始出版。6月 出席在科倫坡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

郭沫若於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

❺ 郭沫若的歷史劇有哪些

抗戰爆發,郭沫若由日本秘密回國,參加抗日戰爭。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後,時代精神的要求,由「皖南事變」所引起的憤怒,激起了郭沫若澎湃的創作熱情。他在短短的一年半時間內,創作出《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和《南冠草》等六部大型歷史劇,登上了20世紀中國歷史劇創作的高峰。《棠棣之花》(1941)、《屈原》、《虎符》、《高漸離》(1942年),均取材於戰國時代的史事。在20年代的同名詩劇和歷史劇《聶嫈》的基礎上加工並創作的《棠棣之花》,突出了「主張集合反對分裂」的主題。《屈原》塑造了兼具政治家遠見與詩人情懷的悲劇英雄形象,並達到歷史真實、藝術真實與現實傾向性的和諧統一。《虎符》通過魏信陵君和如姬竊符救趙的故事,歌頌「把人當成人」,並不惜為此赴湯蹈火、殺身成仁的「仁義」思想。《高漸離》(又是名《築》)以高漸離擊築刺秦始皇的故事為題材,弘揚為反抗專制統治而捨生取義的獻身精神。《孔雀膽》(1942年)表現元朝末年大理總管段功與梁王之女阿蓋公主的愛情悲劇。《南冠草》(1943)採取漢奸與烈士對照的方式,歌頌明末青年詩人夏完淳慷慨殉國的民族氣節。這六大史劇宣揚了為正義與理想而獻身的崇高的悲劇精神。
《屈原》代表郭沫若歷史劇的最高成就。

❻ 郭沫若的詩歌和歷史劇作品

詩歌有《天狗》、《鳳凰涅槃》、《太陽禮贊》等;歷史劇有《屈原》、《南冠草》等。

1、《天狗》

《天狗》是郭沫若1920年2月初創作的一首詩,首次發表在1920年7月的《時事新報·學燈》上,後收入作者第一本新詩集《女神》。

詩的第一節,作者便以「天狗」自居,喊出了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的氣魄;第二節,表明「五四」新人具有無限的能量,可改變山河、大地、宇宙;

第三節,充分展示「五四」時期個性解放的痛苦歷程;最後一節,則是個性獲得充分張揚所帶來的自豪感。

該詩主要通過天狗形象的塑造,抒發了詩人否定舊的社會現實、擺脫舊的思想束縛、張揚個性、追求解放的強烈願望,集中體現出五四時期提倡科學、民主和自由的時代精神。

全詩共二十九行,句句以「我」領起,形成排比句式,一氣呵成;詩句或長或短,詩意或急或緩,復沓疊加,充分體現了詩情狂熱激盪的內在旋律。

2、《鳳凰涅槃》

《鳳凰涅槃》是郭沫若所作的一首現代詩歌,發表於1920。後收入《女神》詩集,也是現代詩歌史上具有重要歷史地位的詩篇。

本詩充滿了對黑暗社會的深惡痛絕、勢不兩立,和對現實反抗的強烈精神,對新的理想社會表現了熱烈的追求和對新生活的積極創造精神,同時飽含著詩人對祖國的眷戀之情,歌頌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表現與萬物相結合的自我力量,體現了五四時代個性解放的鮮明要求。

3、《太陽禮贊》

《太陽禮贊》是郭沫若於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創作的一首新詩。這首詩富於浪漫主義色彩,在詩中,作者用激情的語言贊頌了新生的太陽,表達了對未來美好祖國的嚮往之情,以及願意為實現光明理想而獻身的精神。

這首詩在藝術上,運用生動肜象的譬喻,擬人化的手法,以及重復疊唱;詩的韻律優美,節奏和諧,讀起來琅琅上口,富有濃郁的抒情氣氛。

4、《屈原》

《屈原》取材於戰國時期楚國的歷史,寫偉大詩人、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挫折和個人遭際。

郭沫若首次將其形象塑造於舞台之上,他以神來之筆,在從清晨到午夜這段非常有限的舞台時空里,概括了這位詩人一生的悲劇。劇一開始,即寫屈原以橘喻志,教育學生保持高潔的靈魂。

1942年,《屈原》重慶首演,導演陳鯉庭,金山飾屈原,白楊飾南後,顧而已飾楚懷王,石羽飾宋玉,施超飾上官大夫靳尚,丁然飾公子子蘭,張瑞芳飾嬋娟。

當時的媒體報道說:「上座之佳,空前未有,此劇集劇壇之精英,經多日籌備,慘淡經營,堪稱絕唱。」

5、《南冠草》

《南冠草》是郭沫若1943年作於重慶的一部歷史劇,所寫內容是明末夏完淳抗清事跡。《南冠草》也是越劇歷史劇。建華(畢華琪)1953年根據郭沫若同名話劇本改編。是已故越劇表演藝術家竺水招的代表作之一,南京市越劇團優秀保留劇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郭沫若

❼ 解放後郭沫若創作了哪些歷史題材的劇本(兩個)

《蔡文姬》《虎符》

❽ 郭沫若寫過哪些劇本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開貞,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考古學家、思想家、革命活動家、古文字學家、詩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後從文。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 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一代詩風。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繼續編輯《創造周報》和《創造日》。1923年後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階級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瑩》、《卓文君》。
1927年蔣介石清黨後,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1928年2月因被國民黨政府通緝,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參加「左聯」東京支部活動。埋頭研究中國古代社會,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學術著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後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團結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這一時期創作了以《屈原》為代表的6個歷史劇。他還寫了《十批判書》、《青銅時代》等史論和大量雜文、隨筆、詩歌等。1946年後,站在民主運動前列,成為國民黨統治區文化界的革命旗幟。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一、二、三屆主席,並任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副主席等職。作品有《新華頌》、《東風集》、《蔡文姬》、 《武則天》、《李白與杜甫》等。在這期間,郭沫若寫了許多迎合時代的文字,因此受到後人詬病,理論專著《李白與杜甫》一書更是令人齒冷。因此郭沫若其人在中國文化界成為人格方面的反面例證。曾主編《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編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1958年5月,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聯合部分著名科學家,提出由中國科學院創辦一所新型大學的建議。同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北京正式成立,郭沫若兼任校長。此後,郭沫若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長達20年。中國科大於建校30周年之際,在東區校園樹立郭沫若銅像。
郭沫若筆名、化名很多,有「郭鼎堂」、「麥克昂」、「羊易之」、「楊伯勉」、「白圭」等,而用得最多的是「郭沫若」這個筆名。因為他家鄉四川樂山的兩條水,一條是沫水(即大渡河),另一條是若水,他少年時飲二水長大,所以他後來發表新詩時,就用了「沫若」這一筆名。

【著作論文】

詩集《女神》、《長春集》、《星空》、《潮汐集》、《駱駝集》、《東風集》、《百花齊放》、《新華頌》、《迎春曲》;
歷史劇本《屈原》(已拍攝發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膽》、《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則天》、《聶瑩》;
回憶錄《洪波曲》,評論集《雄雞集》;
專著《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辭研究》、《殷商青銅器金文研究》、《十批判書》、《奴隸制時代》、《文史論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