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台詞配音 » 佛教題材人

佛教題材人

發布時間: 2021-02-14 15:36:23

『壹』 中國有哪些佛教名人

劉德華、梅艷芳、黃安、王菲、李連傑、齊秦、齊豫、成龍、李青霞、曾志偉、火風、李娜、張鐵林、楊紫瓊、孟庭葦、付笛生、任靜、李嘉誠、趙文卓、金城武、陳坤、何寶生等
這些都是現在的明星佛教徒。
當然,還有很多的佛教高僧,這些人更可以說是佛教名人。我最崇拜的就是弘一律師也是我這一輩子的榜樣。過去的高僧名人數如繁星,就是近代也是層出不窮,比如聖嚴法師、慧律法師、界詮法師、濟群法師、永信法師、班禪活佛、索達吉堪布、達真堪布、南懷瑾先生等等。

『貳』 中國佛教的代表人物

當代的佛教代表人物是兩虛,虛雲老和尚和炎虛大師還有印光大師。這都是標桿式的代表人物。再後面就是今年剛往生的本煥長老了。世壽106歲。

『叄』 信佛教的名人都有誰啊

一、【科學家說佛教】

《大不列顛網路全書》是國際間最具權威的網路全書,指出:[ 佛法的可信,是因為從佛陀時代直至如今,一直有佛弟子以親身的修行體驗,證明著佛經的正確。]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說:
佛之道可轉惑見為真智,即群迷為正覺,舍大暗為光明.佛學是一切真正科學的原動力

「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

「佛教是一切科學的源動力。」

「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現代科學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

「假如世間還有一種宗教,能與現代科學研究之需求相適應,此一宗教,非佛教莫屬也。」

中國現代科學家尢智表說:

「科學和佛教真是世界上的兩盞明燈,他們照破了世間的愚暗,解除了人們的迷執,使人類的智慧得以無止境的發展,而達到無上的正覺,可惜現代的科學只限於明了物質的相貌,凡有關於心的部分,仍非借重佛教的一盞慧燈,不足以破除迷暗。」

「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徹底的學理,佛教不是神道設教,不是精神痛苦時的麻醉劑,乃是宇宙人生的真理,處世接物的實用之學,佛教是理智的,平等的,自由的,客觀的,徹底的,具體的,積極的,入世的,實用的宗教。」

「科學愈昌明,佛教的教義愈發揚光大。」

楊振寧,1944年獲碩士學位,1948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說:「佛教是世界上偉大的宗教之一,兩千多年前傳入中國之後,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沈家禎,紐約聖約翰大學名譽博士學位,現任美國佛教會副會長,世界宗教研究院院長,他說:「科學只能幫助我們多明了一些開悟,如佛陀對人所說的,但不能引導我們到悟的境地。如果我們要悟得正覺,我們須以佛陀所教示的方法去切實修行。」 「我本人是科學家,對科學很感興趣,我對佛法同樣感興趣,我個人認為佛法與科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科學家哈爾坦因說:「有智慧的人將宗教和科學理論並用。」
二.(名人與佛教)
白居易:
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日夕清凈心,但念阿彌陀,達人譏笑我,我且阿彌陀.
魯迅:
釋迦牟尼真是偉大的聖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的啟示了,真是偉大的聖哲.
章太炎:
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智人不能不信.通徹上下,這是最可貴的.
康有為:

佛學之博大精深,雖有聖哲無所措手,其所包含尤為深遠.
梁啟超:
佛教為最崇貴之宗教,其大乘教理尤為人類最高文化之產物,而現代闡明傳播之現任全在我中國人.
佛教之信仰,乃入世而非厭世,乃積極而非消極,乃兼善而非獨善.
佛學廣矣,大矣,深矣,微矣,切於人事證於實用,是天地間最高尚圓滿,深切著名之學說也.
佛教之最大綱領曰 悲智雙修,自初發心以迄成佛,恆以轉迷成悟為一大事業.
有放萬丈火焰於歷史者焉,則佛教是也.六朝至唐數百年中,志行高潔,學識淵博之士,悉相率入佛教之范圍.
孫中山:
佛教以犧牲為主義,救濟眾生,他的動機是大勇,大智,大仁.
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
國民不可無宗教思想,該教有輔政之功.政有護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並行不悖.
佛教是造成民族和維持民族一種最宏大的自然力.

『肆』 幫忙列舉一些史上與佛教思想相關的文人墨客

"江南第抄一才子"李叔同

弘一襲法師,俗名李叔同,清光緒六年(1880年)陰歷九月二十生於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圓寂於泉州。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樂、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出版學、環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諸方面均有創造性發展。

李叔同是一個傳奇,從風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轉而皈依佛門,在風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潛心修行,從此往昔種種彷彿一切兩斷,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師方生。這是我們常人無法領悟的境界。李叔同把他的學佛心得整理,修訂,以大才子,大學者與大藝術家的俗家修為向常人揭示出佛門的真諦。

『伍』 對佛教有情結人的性格特點

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以來,在這片地大物博和文化深厚的土地上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政治、經濟、建築、信仰、風俗、飲食、服飾等諸多領域都可見其蹤跡。而文人,作為幾千年來中國社會的一個特殊的群體,因其知識結構層次和對人生體驗、對境遇變遷的敏銳感悟,與具有微妙教理,如因緣果報、無常苦空、三世輪回的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佛教成為諸多中國文人價值觀里的一顆明珠,影響了他們對自然對常理的認識與感知,幫助他們揭開了對人生的迷惑、尋找到一條解脫之路,並且開闊了他們的思想領域與創作空間。

中國文人的入世與出世
中國文人,尤其是中國古代文人,其命運總與仕途相連。「學而優則仕」「兼濟天下」「澄清玉宇」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夢想。數十載的寒窗只為居廟堂之高的榮耀和恩澤天下的政治抱負。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為了這個夢而窮畢生心力。這是中國文人的入世情懷。
文人,同時又是一個極其孤高清寂的概念,宛若一朵蓮花,政治場上的波譎雲詭永遠是他們所無法承受的底線,與其辭官別富貴也不願再呆在這淤泥於渾水中。「歸園田居」是無數文人潛藏的隱逸願景。這是中國文人的出世情懷。
縱觀儒家文化,從政治思想到倫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學,無不體現著一種積極的「入世」精神。佛教則是一貫以「出世」而立的,講求遠離人世間功名利祿達到一種超然物外的境界。而入世與出世這兩個看似矛盾的事物又恰是文人無法割捨的兩種情懷。儒與釋也成為諸多文人騷客生命中重要的思想。

-先儒後釋——兼濟無門,轉而好佛漸篤
中國文人往往是先有入世之志,積極爭取建功立業,兼濟天下。但這些文人往往執著於理想,敢向當權進言,常常因此獲罪被貶。當這些學養淵博、滿懷理想的知識份子一旦仕途不得志,而且身處文化未開的蠻荒之地,精神、心靈的孤寂無以為寄並陷入了自我不能解脫的苦悶,便轉而移情山水,或者出入高僧之門,終而在佛法里找到了心靈安頓的皈依之處。
這樣的文人在我國比比皆是,如陶淵明、王維、白居易、黃庭堅等。這些文人一生往往可以被分成兩個階段,前期是入世階段,儒家兼濟天下的思想佔主導地位;而後期則是出世階段,獨善其身,歸隱鄉野,佛道思想佔主流。而促成這個轉變的往往是因為仕途受挫。
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王維。他的母親崔氏信佛,素食持戒達三十餘年。因受其母親的影響,王維成長後,他與禪宗的僧人道璇、元崇、凈覺等人都有交往,說明他受禪宗思想的影響較多,但禪宗思想並不是此時王維思想的主流。此時的王維政治態度遠大,加上仕途得意所以儒家思想佔主導。其該時期詩作如《從軍行》、《隴西行》、《老將行》等,多抒發邊關將士對國家熱愛,有著慷慨激昂、樂觀豪邁的情調。而唐玄宗後期因權奸竊柄,朝政日非,提拔王維的賢相張九齡被貶,他的知交韋陟、韋斌兄弟等,都被遠謫,使他深感仕途的險惡,精神逐漸陷入苦悶。「安史之亂」時他在京為叛軍所拘,迫授偽職。兩京收復後,因「偽職」之事下獄,雖得赦免,降職為官,但其思想從此消沉,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退朝之後,王維焚香獨坐,誦經禮佛。他有詩自我表白:「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嘆白發》)。其該時期的詩作主要以山水田園詩為主,包含深遠的禪意,此外還有大量以佛教修行為主題的詠禪詩。其中比較有名的如《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鍾?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以佛濟儒——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在儒家思想佔主導地位的中國,還有一些文人選擇以佛濟儒,即把佛教的觀念納入儒家的理論系統,這樣的佛教合於儒家之道的觀點。在這方面,柳宗元倘數典型。
柳宗元自認為對佛教有獨特的認識與領會,他注重佛教義理的闡揚。但他同時又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士大夫,其做官兢兢業業、盡心吏治。因此他在接受佛教的同時,也努力以佛濟儒,把佛教的觀念納入儒家的理論系統。
柳宗元認為佛教合於孔孟之道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認識的。其一,他認為佛教和儒家一樣,也主張孝敬:「金仙氏之道,蓋本於孝敬而後積以眾德,歸於空無。」(《送?上人歸淮南覲省序》)並認為佛經中的《大報恩》十篇,也是宣揚孝敬之道。其二,他認為佛教的心性說,與儒家的性善論是相通的。「其(指佛教)教人,始以性善,終以性善,不假耘鋤,本其靜矣。」(《曹溪第六祖賜謚大鑒禪師碑》)其三,他認為佛教的戒律類同於儒家的禮法:「儒以禮立仁義,無之則壞;佛以律持定慧,去之則喪。是故離禮於仁義者不可與言儒,異律於定慧者不可與言佛。」這樣的佛教合於儒家之道的觀點,既是以儒為主,以佛濟儒,把佛理融合到儒教中來。他說他「好佛」,並不是向神佛頂禮膜拜,而是重在取其合於儒家之道的義理。柳宗元的這種思想,正是佛教思想進一步與中國儒家融和的表現。
以柳宗元為代表的中國士大夫所提倡的以儒濟佛,也可以說是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其必然是秉著「以民為本」的慈悲理念,為人民之父母關,對百姓寬容,輕徭薄賦,用禮教來治民。這與道家所宣揚的「無為而治」的思想是有一定相通之處的。

「信佛不信僧」,尚「古寺鍾聲」
無論何時何地何宗何派,總有濫竽充數的「吃教者」,佛教亦是如此。佛家對此也頗有自覺,《梵網經》即雲:「如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非餘外蟲。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壞。」佛子流品不一,可這無礙於佛法之如日中天普照人間。唐宋以來,小說、戲曲中嘲弄和尚不守教規出乖露醜的作品多矣,可文人讀佛的熱情並未消退,理由是「信佛不信僧」。
的確,「信佛不信僧」是大多數中國文人所持觀點。當然這並非罵盡天下和尚,文人與高僧往往能結下很深的情誼,如惟寬禪師與白居易、葯山禪師與李翱、圓通秀禪師與黃庭堅、佛印禪師與蘇東坡、慧覺禪師與范仲淹等。「信佛不信僧」強調的是佛教作為一種理論體系的獨立價值。文人學佛與和尚學佛著眼點自是不同,沒有那麼多「理解的執行不理解的也執行」的盲信,文人更容易從佛教教理中抽象出其中的精髓與深意,把握其微妙的禪意,獲得一種精神境界上的提升。
因此相比於「和尚」而言,文人更崇尚「古寺鍾聲」。那是因為比起和尚,古寺鍾聲似乎更接近佛學精義。文人可能嘲諷專吃菩薩飯的大小和尚,可對橫亘十年回盪寰宇的古寺鍾聲卻不能不肅然起敬。古寺鍾聲也成為了中國歷代文人詩作中的經典意向。如王維的「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鍾?」,張繼的「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鍾聲到客船」。徐志摩也曾經驚嘆:「多奇異的力量!多奧妙的啟示!包容一切沖突性的現象,擴大霎那間的視域,這單純的音響,於我是一種智靈的洗凈。」
大多數的中國文人雖信佛,但卻始終沒有邁出遁入空門的這一步。因為在這些文人看來出家或是不出家並不是問題所在,而真正的精義在於掌握其中精義與奧妙,用以來指導自己的人生,讓「古寺鍾聲」在心中時時響起。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的人生境界
在中國歷代諸多尚佛的文人雅士中,李叔同應該算是比較特殊的一位。關於他為何出家至今為止仍是一個謎,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出家是在他大成之時,這完全不同於中國古代文人仕途失意轉而好佛的慣例。他以其一貫的認真決絕態度,把文人潛藏的隱逸性推到極端,拋棄不僧不俗的把戲,完全割斷塵緣皈依我佛。俞平伯曾說:「假如真要做和尚,就得做比和尚更和尚的和尚」(《古槐夢遇》),此言正適李叔同。筆者願意相信李叔同是借佛家的清心寡慾生活和端正平和的佛理來抑制心魔的暴發,來化解功成名就背後的內心失衡和矛盾沖突,並通過皈依佛教達到一種更為澄明清凈的精神境界。
如若暫時拋卻弘一法師(李叔同)的佛學造詣,而只把他當作一個普通的人來看,弘一法師之所以值得尊敬,不在於其是否能救苦救難,而在於他遵循自己內心的聲音,找到了一種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夏丏尊和豐子愷都反對說弘一是為了什麼高尚的目的在修行,他們認為那是一種擺脫了世間諸多束縛的享樂。在弘一法師28年僧臘結束的圓寂前幾日,他寫下了最後的偈句: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而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不關信教與否,人生不就希望達到「春滿」「月圓」的境界么?弘一法師「一輩子『好好的活』了,到如今『好好的死』了,歡喜滿足,了無缺憾」(《談弘一法師臨終偈語》)。拋卻實在的功績和輝煌的著述,有的只是這樣簡簡單單的一句「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可這正是佛家的人生境界。從弘一法師這里,我們看到生存不僅僅是一種現實的意義,更是一種超越的意義,將生命從有限中超拔出來,以適意來延長生命的長度,生命是美的最重要形式,而自由適宜、平淡自然是生命之美的最高境界。

『陸』 佛教歷代傳承都是那些人

禪宗衣缽相傳凡六世。即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不好意思我只能找到這些哈~~~

『柒』 與佛教有關有哪些名人與佛教有關的名人有

名人對佛教的評價----孫中山 佛學之博大精深,雖有聖哲無所措手。
佛學之博大精深,雖有聖哲無所措手。
----康有為

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
——近代思想家 章太炎

釋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答的問題,他居然早已明白的啟示了。
----魯迅

佛教大矣,孔次大,耶為小。
---近代思想家 譚嗣同

佛學廣矣,大矣,深矣,微矣,切於人事,證於實用,實天地間最高尚圓滿,深地著名之學說也。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梁啟超

出家人是最高尚最偉大的,順治皇帝曾作"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之贊譽。
-----著名書畫曲劇家李叔同

佛法之廣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
----中國共產黨創始人陳獨秀

佛學不可不學,辦了佛學院,兩年畢業,專弄政治,這個辦法不行,得搞四年,光政治好,佛學上沒有學問是不行的。
----毛澤東一九六年一月二十二日同班禪大師的談話

無常的社會觀,菩薩行的人生觀,引導我走上了革命道路。
----早期革命家瞿秋白

佛教以出世的精神,於入世的事業。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

佛教文化對中國倫理道德等產生了很大影響,其許多主張同我們現在提倡的精神文明的思想是一致的。 -----李瑞環

發展科學,庄嚴國土,佛教論文,利樂有情。
----李鐵映為《佛教科學論》出版題詞

我本人是科學家,但對佛法同樣感興趣。我認為佛法與科學是一而二而一的。-
--沈家禎博士

辯證法在佛教中已達到很精細的程度。
-----馬克思

佛教徒處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人類到釋迦牟尼佛時代,辯證思維才成熟。辯證法最初來源於佛教。
----恩格斯

在世界宗教中,只有佛教是切實地以系統理性的分析來考察生活中的問題,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世界著名學者 巴格爾

假使沒有佛教因果律,宇宙就只有混亂。
---世界幾何學之父 威勒博士

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據實證的宗教。
----著名哲學家 尼采

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愛因斯坦

佛教所開示的法,包含內容的廣大深奧,確實無與倫比。
---英國著名學者 克里

我說過,我還要說,我還要一遍又一遍地說,佛教與現代科學之間存在著一條緊密的智力紐帶。---阿諾德爵士

釋迦牟尼佛是把智慧之光投射人類心靈的第一人。
-----印度總統拉 克斯坦

佛教教義崇尚和平,向世界宣揚佛的和平主義,是我們每一個佛子都應有的責任。
----印度前總理尼 赫魯要

只要日月繼續存在,只要人類還繼續生活在這個星球上,佛教就會一直延續下去。
---斯里蘭卡總理 班達拉奈克

在科學上,幾乎每件事都是超過你直接經驗的。世間人往往僅以自已的見聞和經驗來評判事物,但他不知道,我們的感覺和經驗經常在欺騙自已。
---著名物理學家威斯柯夫

『捌』 中國佛教人物都有那些人列出名字就可以了越多越好~!

[b]安世高[/b]
2005-03-16
23:16
季高
[b]支婁迦讖[/b]
2005-03-16
23:17
季高
[b]支謙[/b]
2005-03-16
23:19
季高
[b]朱士行[/b]
2005-03-16
23:20
季高
[b]竺佛圖澄[/b]
2005-03-16
23:22
季高
[b]道安[/b]
2005-03-16
23:24
季高
[b]支遁[/b]
2005-03-16
23:26
季高
[b]慧遠[/b]
2005-03-16
23:28
季高
[b]鳩摩羅什[/b]
2005-03-16
23:30
季高
[b]法顯[/b]
2005-03-16
23:31
季高
[b]道生[/b]
2005-03-16
23:34
季高
[b]菩提達摩[/b]
2005-03-16
23:36
季高
[b]曇鸞[/b]
2005-03-16
23:38
季高
[b]慧可[/b]
2005-03-16
23:41
季高
[b]慧文[/b]
2005-03-16
23:44
季高
[b]慧思[/b]
2005-03-16
23:45
季高
[b]智顗[/b]
2005-03-16
23:46
季高
[b]吉藏[/b]
2005-03-16
23:47
季高
[b]道綽[/b]
2005-03-16
23:49
季高
[b]道宣[/b]
[b]玄奘[/b]
2005-03-16
23:51
季高
[b]弘忍[/b]
2005-03-16
23:54
季高
[b]善導[/b]
2005-03-16
23:58
季高
[b]懷素[/b]
2005-03-16
23:59
季高
[b]窺基[/b]

『玖』 佛教關於人的書,比如人是由水土火組成的

你說的有關是佛家關於構成世界的四個基本元素「地、水、火、風」吧?在佛家,這四個基本元素,被稱為大種。

大種(巴利語與梵文:Mahābhūta),佛教術語,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主要分為四種,分別是,地、水、火、風,又稱四界(巴利語:catudhātu),現在也稱為四大元素,被認為構成世界一切事物等物質的色法,包含山川大地等的器世間以及生命有情的身體,皆為此四界所構成,普遍認為源自西方古典哲學的四元素說。也有六界之說,此外再加空界和識界。

釋義

「大種」是「大」(mahā)與「種」(bhūta)的復合詞:其含義如《大毗婆沙論》所釋:



問:何故名大種。答:大而是種。故名大種。如言大地。如言大王。義別體同。應持業釋。
問:雲何大義。雲何種義。答:能減、能增、能損、能益。體有起盡。是為種義。體相形量。遍諸方域。成大事業。是為大義。
問:此四雲何成大事業。答:與大積聚造色為依。令壞、令成是大事業。由此唯四不減不增。謂減不能成大事業。增於事業復為無用。問:余法何緣不名大種。答:余無如是大種相故。謂無為法大而非種。其餘有為種而非大故。唯此四得名大種。



概論

四大種亦是色蘊中的「色」的內容之一。在佛教中,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對這四大種的解釋如下:

《阿含經》中說明五蘊中包含了名、色兩種法的區別,其中色蘊即包括了種種的色法,一切的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的色法。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說明眾色都是由於四大種而有。
《大方廣佛華嚴經》則更進一步說:一切眾生的身乃是因四大種和合而成為身;而也是因為四大的緣故,使得眾生的身能生種種的病。
《瑜伽師地論》卷27:「雲何色蘊。謂諸所有色。一切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此復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總名色蘊。」 (CBETA, T30, no. 1579, p. 433, c5-8)
密宗的主張,借用佛教阿含經典所說六界名詞,以四大和空界配比金剛界,識配比胎藏界。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