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的題材
Ⅰ 以主觀與客觀為話題的作文500
挫折是個體在從事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中遇到障礙或干擾,
個人行動目標達不到,需要不能滿足時的情緒狀態.造成挫折的原因包括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一個人是否體驗到挫折,與他報負水平有關.當她把自己所要達到的標準定得過高,超過了實際能力,就很容易產生挫折感.妙對挫折,不同人的態度是不一樣的,其結果也就完全不同.持積極態度的人正視挫折,他們內心的安全感是他們坦然得妙對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一切,他們不迴避前進途中的障礙,而是想方設法解決和戰勝它.持消極態度的人遇到困難則是退縮,迴避,幻想或妥協,被挫折所壓倒.對於小學生來說,由於受身心發展和社會閱歷等限制,還不能對自己和社會有清楚的認識,他們的目標期望值往往比較高.因此,挫折是小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常會遇到的問題.我們應該有不怕挫折,戰勝困難的精神,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每個人在成長的路上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但正如約翰.庫緹斯所說的:「100次摔倒,你要試著101次站起來.站起來之後,你會發現沒有啥事是不可能的.」的確,只要心還在跳,血溢還在循環,希望之火就不會熄滅.它會激勵你百折不撓,享受生命的快樂.
同學們,請不要輕言放棄,要勇敢面對生活的挫折,只要希望還在,就要勇敢承受,就可以用一顆跳動的心和一個充滿智慧的頭腦去找到生活的真諦.
Ⅱ 主題的客觀性與主觀性分別是什麼
主題的客觀性是來源客觀,是作者觀察生活所得;主題的主觀性是帶有作者自己的主觀感情色彩。
主題:
主題在不同的文藝題材作品中有不同的稱謂,一般在記事、抒情類文章和作品中稱作主題,而在論述類文章中稱作中心思想。有時也稱作主旨。一部作品可以有一個主題,也可以有多個主題。
主題的來源:
大約從本世紀三十年代起,用在文章寫作中的「主題」開始獲得了另一種涵義——作品的中心思想。隨後,文壇上逐漸形成了主題是作品的題材和主題是作品的中心思想兩說並存的局面。直到七十年代初期,後一說才終於取代前一說;至此,文章主題內涵的轉意過程宣告基本完成。現代,國內流行的寫作教科書上一般都把文章主題理解為中心思想,也就是通過文章的內容大意、具體材料抽象、概括出來的觀念性結論。(節選自《應用寫作》雜志1987年第5期《從主題、意說到「意在筆先」與「主題先行」)
主題的產生:
主題是作者從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對題材的加工、提煉中產生的,是生活暗示給他的一種思想。主題是作者在文章中通過各種材料所表達的中心意思.它滲透、貫穿於文章的全部內容,體現著作者寫作的主要意圖,包含著作者對文章中所反應的客觀事物的基本認識、理解、和評價。如果換一個角度來說,主題是讀者對文章中心內涵的一種獨特理解。
主題的特徵:
1、客觀性:來源客觀,是作者觀察生活所得。
2、主觀性:帶有作者自己的主觀感情色彩。
3、觀念性:是觀念形態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東西。
4、時代性:任何作品都屬於特定的歷史時期。
Ⅲ 形容主觀的成語
無中生有wú zhōng shēng yǒu 【解釋】道家認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把沒有的專說成有.比喻毫無屬事實,憑空捏造. 【出處】《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用法】用作貶義.用來指出於某種不良的目的;憑空捏造;誣陷他人.一般作謂語、賓語. 【近義詞】造謠生事、信口雌黃【例句】(1)美國新聞機構~地編造謊言;歪曲我國政府的一貫政策.
Ⅳ 形容主觀的成語有什麼
形容主觀的成語有:
無中生有、莫須有、憑空捏造、想當然耳、想當然、懸斷是非、憑空臆造、道聽途說、捕風捉影、小道消息、海外奇談、齊東野語、奇談怪論、不經之談
1、無中生有wú zhōng shēng yǒu
【解釋】道家認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把沒有的說成有.比喻毫無事實,憑空捏造。
【出處】《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用法】用作貶義.用來指出於某種不良的目的;憑空捏造;誣陷他人.一般作謂語、賓語.
2、莫須有mò xū yǒu
【解釋】原意是也許有吧.後指憑空捏造.
【出處】《宋史·岳飛傳》:「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
【用法】緊縮式;作謂語、補語、定語;指憑空捏造誣陷
3、憑空捏造píng kōng niē zào
【解釋】毫無根據的擅加偽做.
【出處】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補遺·土司·土官承襲》:「近世作偽者多憑空捏造 ,苟得金錢,兵部武選司吏胥概為准行.」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虛構
4、想當然耳xiǎng dāng rán ěr
【解釋】耳:而已,罷了.憑主觀推斷,應該是這樣
【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孔融傳》:「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憑主觀推斷
5、懸斷是非xuán àn shì fēi
【解釋】懸斷:憑空推斷.憑空推斷是與非、對與錯
【出處】唐·柳宗元《復杜溫夫書》:「吾性呆滯,多所未甚喻,安敢懸斷是且非耶?」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處事
6、憑空臆造píng kōng yì zào
【解釋】臆:主觀.毫無根據地編造、虛構
【出處】清·江藩《經解入門》:「憑空臆造,蔑古又熟甚哉!」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虛構
7、道聽途說dào tīng tú shuō
【解釋】道、途:路.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出處】《論語·陽貨》:「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用法】含貶義.一般作謂語.
8、捕風捉影bǔ fēng zhuō yǐng
【解釋】風和影子都是抓不著的.比喻說話做事絲毫沒有事實根據.
【出處】《漢書·郊祀志》:「聽其言,洋洋滿耳,若將可遇;求之,盪盪如系風捕景,終不可得.」《朱子全書》:「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風捉影,有甚長進?」
【用法】比喻說話做事沒有事實根據.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9、小道消息xiǎo dào xiāo xī
【解釋】指非經正式途徑傳播的消息.往往傳聞失實,並不可靠.
【出處】巴金《探索集·小騙子》:「不用說,這些都是小道消息,不可靠.」
【用法】作主語、賓語;指馬路新聞
10、海外奇談hǎi wài qí tán
【解釋】海外:中國以外;奇談:奇怪的說法.比喻沒有根據的,荒唐的言論或傳聞.
【出處】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補遺·台省·台疏譏謔》:「瑞為牘,令兵馬司申之於給事鍾宇淳.宇淳批其牘尾曰:『海外奇談.』」
【用法】指不著邊際;毫無根據的言論或傳聞.多含貶義.
Ⅳ 從作者的主觀性舉例分析為什麼相同的素材會提煉出不同的題材
素材是為了題材服務的,關鍵是看你這個主題需要什麼,用多種不同的素材區配合最終形成一個答案,而單一的素材只能代表單一的概念,它並不說明任何問題,多種概念才會產生觀點,有了觀點才有主題,明白么?關鍵是你需要什麼
Ⅵ 客觀與主觀的區別是什麼
1、客觀:指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一切事物。換言之,不管人們是否認識它、是否知道它、是否承認它...都照樣存在的,就是客觀的。比如:萬有引力,在牛頓發現它之前就已經存在,盡管人們感覺不到、認識不到,自打有地球開始他就存在,那它就是客觀的。客觀既包括有形的,也包括無形的。
2、主觀:跟客觀正相反,指被人的意識所支配的一切。比如:人們想問題、做事情,都屬於主觀范疇。
3、二者聯系:客觀決定主觀,主觀能反映客觀,並對客觀具有能動作用。當主觀正確反映客觀、並作用於客觀時,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促進或推動作用;反之,對事物的發展就起阻礙作用。因此,要想推動社會的發展,必須使主觀符合客觀。
拓展資料:
眼前有一棵樹,它是客觀,人人都可以看到這棵樹,自然之物刺激才會產生意識,在不同人的眼中或同一人的不同情緒狀況下,這棵樹或許象徵的生命力、朝氣,或許是年老體衰、走向死亡;在一個木匠的眼中,或許它是一棵適合做傢具的好料。
在一位畫家的眼中更多的看到了它的節奏、韻律與生命的美感,這就是「主觀」。這顆樹,仍然在按照大自然的規律存在著,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如同供求關系。
在日常語意中來說,客觀相對於主觀,就是經過研究推算得出的結論,一種嘗試性的減小觀念對目前對話內容探討造成影響的語匯提示。是「中立」的同義詞。與公正連用組成短語「客觀公正」時則指一種努力減少「個人成分」參與的敘述或者論證方式。
客觀性是群體建構的產物,即一個特定的群體所組成的社會組織里所存在的共有認識。是一種跨越個人范疇的概念。是個體與個體在社會層面上經過時間所達成的共識。「客觀」所包含的內容其實被主觀地塑造著。不過可以視為在許多「主觀」作用下的綜合效果。
客觀還是一種探討現實世界本質的觀點,認為真實存在於個體經驗之外,存在於個體的感官,理解,想像之外。認為盡管世界對於個體只能「主觀的」呈現但個體的存在無法影響世界的塑造。
Ⅶ 客觀和主觀的議論文
首先,人們把自己當成一個固定的點,如果這個點是「主」,那麼才有版相對於這權個主的「客」。因為有「主」的眼睛看到的「主觀色彩」,才有不被「主」的任何思維而左右的「客觀存在」。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秋天無論人們心情如何,它都是它自己,自顧自的。而人們以為秋天凄涼就是主觀感受,主觀感受絕不==真正的秋天本身,那完全都是人們自己的主觀色彩而已,只是拿秋天說事,不是秋天還可以是月亮,還可以柳樹。任何關於客觀存在的理論,都僅僅人們的主觀想法而已,那絕不等於客觀存在。現在人們談論的客觀也不過是人們主觀過濾過的客觀,不是真正的客觀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