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油畫題材
① 《開國大典》這幅油畫如何從美術角度賞析
《開國大典》的天空畫得干凈利落,明朗美麗之極。為了增強地毯的質感,在顏料中摻上鋸木的木屑和沙子,增強了地毯的質感。畫中張瀾長袍上的褶皺看上去是特意熨平折好,專等到慶典才穿上去的。
還有漢白玉的欄桿故意沒有畫得很白,而是偏黃,是為了體現中國是有幾千年歷史的古國。」該作品畫面,強調了物體的固有色,減弱了隨光線、環境而異的油畫用色法,糅進了中國畫的工筆重彩繪畫技法和敦煌壁畫用色的特點。
(1)紅軍油畫題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51年初,中國中宣部、文化部開始籌備中國共產黨成立30周年紀念活動,其中之一就是舉辦黨慶畫展。中國革命博物館,作為參展地,迅速組織中國幾十位知名畫家,進行突擊創作。
短短幾個月,便創作出近百件革命歷史題材的繪畫作品。美中不足的是,反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經典時刻——開國大典的作品沒有。1952年,中國革命博物館決定,委託中央美術學院,組織完成一幅巨型命題油畫「開國大典」。
作者簡介
董希文(1914—1973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1914年6月27日,出生於浙江紹興,1973年1月8日逝世。師從藝術大師林風眠、顏文良、劉海粟、常書鴻等前輩,學習中西方繪畫藝術。
作品有:《北平入城式》、《新解放區的生產自救》、《抗美援朝》、《打擊侵略者》、《春到西藏》、《紅軍不怕遠征難》、《百萬雄師過大江》、《千年土地翻了身》、《哈薩克牧羊女》、《苗女趕場》等。
② 古典時期的油畫代表畫家和作品有哪些
我先舉個抄例子,在西方有很襲多的有名的藝術家例如達芬奇,拉菲爾米,開朗基羅,藝術家在西方是很出名的,開辟了自己的一個時代,這些代表作能夠讓讀者和後人看到這個話後就會想起它們的作者,在當時一個文藝復興時期時代創作出的完美作品,
③ 闡述新中國初期著名油畫家作品及其藝術設計
董希文的《開國大典》和羅工柳的《地道戰》,是兩個經歷、修養不同的畫家,為表現新的時代殊途同歸而取得的成功,因此頗具代表性。
50年代的油畫創作以表現革命歷史、反映社會主義勞動和建設為主。1949年前占據油畫創作主要位置的風景、靜物越來越少。吳作人的《黃河三門峽》、《齊白石像》,胡一川的《開鐐》、莫朴的《入黨宣誓》、艾中信的《紅軍過雪山》等作品,顯示了油畫家個人風格的重大轉變。
50年代,國家選派留學生分批去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學習美術。同時,聘請蘇聯畫家和羅馬尼亞畫家,分別在北京、杭州執教。全山石、肖峰、李天祥、郭紹綱、張華清、林崗等人都曾在蘇聯留學。馮法□、王德威、秦征、高虹、何孔德、王流秋、於長拱、侯一民、靳尚誼、詹建俊等人曾在蘇聯畫家任教的油畫訓練班進修。學習蘇聯繪畫對中國現代油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57~1958年前後,極「左」思潮使蓬勃發展的油畫藝術受到嚴重挫折。60年代初,文藝政策有所調整,油畫創作得到恢復和發展。油畫教學方面,由羅工柳主持的油畫研究班和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吳作人、董希文、羅工柳3個工作室的開辦,使油畫教學充滿生機,幾年之內既出人才,又出作品,堪稱建國以來前30年油畫藝術的高峰。《毛主席在井岡山》(羅工柳)、《東渡黃河》(艾中信)、西藏及長征路線寫生組畫(董希文)、《劉少奇與安源礦工》(侯一民,見彩圖《劉少奇和安源礦工》(中國現代))、《決戰前夕》(高虹)、《出擊之前》(何孔德)、《延安火炬》(蔡亮)、《獄中斗爭》(林崗)、《寧死不屈》(全山石)、《英特那雄耐兒就一定要實現》(聞立鵬)、《毛主席在十二月會議上》(靳尚誼)、《狼牙山五壯士》(詹建俊)、《延河邊上》(鍾涵)、《三千里江山》(柳青)、《在激流中前進》(杜鍵)、《金色的季節》(朱乃正)、《罪惡的審判》(哈孜艾買提)……從這些人們熟悉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知一種共有的特徵,那就是高亢激越的英雄主義精神,汪洋恣肆的表現形式。50年代被忽視、甚至被誤解的風景、靜物,在60年代初也有一個短暫的繁盛。顏文□、呂斯百、常書鴻、衛天霖、余本、李瑞年、吳冠中等畫家都有佳作問世。
1964年以後,「左」的傾向越來越嚴重地影響油畫的發展。從推廣「三結合」創作方法(即領導出題目,群眾提要求,專業人員完成創作任務)到全面批判文藝界「黑線專政」,正常的油畫創作活動幾乎完全停止。隨之而來的是對生活、感情的偽造,和對個人崇拜的狂熱而拙劣的渲染。全國各地出現了數以萬計的領袖油畫肖像,這些肖像除了臨摹某些樣板畫像外,全是臨摹照片。繪制這種油畫的人數之多和油畫題材的單一,都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頂點。隨後又出現了表現那種高、大、全式的所謂革命英雄人物形象的油畫作品。
④ 中國著名油畫家排名中國著名油畫家第三名是誰
沒有這排名的
1909年,周湘在上海先後辦起中西美術學校及布景畫傳習所,傳授西洋繪畫技法。丁悚、烏始光、劉海粟、張眉蓀等人曾在此學畫。這是中國學習西方美術教育的開端。同時,許多沒有機會接受訓練,又缺少油畫材料的學畫者,往往從摹繪油畫印刷品入手,並使用各種代用顏料、油料,繪制基本上是中國傳統風格的油畫作品。直到出洋學畫的青年陸續回國,這種局面才有所改變。
20世紀初至40年代末最早出國學習油畫的廣東畫家李鐵夫,於1887年到美國,曾受業於J.S.沙金,並以作品獎金和賣畫所得,資助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最早到日本學畫的李叔同,於1910年學成回國,隨即在天津、杭州和南京從事美術教學,他首倡石膏模型和人體寫生,並在學校中組織洋畫研究會。辛亥革命以後,出國學畫的人漸多,他們的去向主要是歐美和日本。較早去歐、美學畫的有李毅士、馮鋼百、吳法鼎、李超士、方君璧等人,後又有林風眠、徐悲鴻、潘玉良、周碧初、龐薰□、顏文□、常書鴻、呂斯百、吳作人、唐一禾、周方白、吳大羽等。繼李叔同之後留日的有王悅之、許敦谷、陳抱一、胡根天、俞寄凡、王濟遠、關良、許幸之、倪貽德、衛天霖王式廓等人。40年代赴法國學畫的有吳冠中、劉文清等人。
中國留學生初到西歐時,印象主義和後印象主義已在畫壇取得穩固地位,學院派古典主義雖有人支撐,但其影響已趨式微。在日本,以黑田清輝為代表的新進畫家,已經以印象主義的藝術觀念改變了日本美術教育的內容。由於日本不像法國那樣具有深厚的油畫藝術傳統,所以留日學生(包括最早的李叔同)在藝術上普遍傾向於印象主義以後的各流派。留歐的李毅士、吳法鼎、李超士、徐悲鴻、顏文□、常書鴻等人,提倡古典的寫實主義美術。留學生歸國後,通常都以美術教學為職業,通過所在的學校,傳播自己的藝術思想和繪畫技法。
1912年劉海粟、烏始光興辦上海圖畫美術院,1919年改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這是中國正規美術學校的開端。繼此之後,中國第1所國立美術學校——北京藝術學校(後改為北平藝術專科學校)、第 1所高等美術學院國立藝術院(後改為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以及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私立蘇州美術專科學校、私立武昌藝術專科學校,都於20年代先後成立。這些學校陸續開設油畫課,成為發展油畫藝術的基地。著名油畫家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顏文□曾主持這些學校的教學,他們不同的藝術主張,使這些學校的油畫教學各具特色。徐悲鴻於20年代初在巴黎美術學校學畫,接受學院派繪畫訓練,他尊崇堅實的素描基礎和嚴謹的油畫造型技巧。林風眠20年代在法國第戎、巴黎美術學校學畫,他既受過學院派繪畫的薰陶,也吸收了印象主義、野獸主義的藝術影響,因此很重視感情和個性的表現,追求東西方藝術精神的融合和平衡。劉海粟曾於20年代到日本、西歐考察美術教育,他所心儀的是後印象主義的繪畫大師。但在藝術創作和教學活動中具有兼容並包的氣度。他對世界繪畫潮流趨勢敏銳感受和敢為天下先的開拓精神也相當突出。
20~30年代,藝術旨趣相投的畫家曾組成各種社團。成立較早的東方畫會、天馬會、晨光美術會雖然都以油畫家為骨幹,但活動內容不拘一格。30年代由龐薰□等人發起的決瀾社,倡導和介紹西方現代繪畫;由留日學生組織的中華獨立美術協會則宣揚超現實主義繪畫。由於這些畫會的活動偏於上海一隅,活動時間又較短促,未能發展成有影響的藝術流派。但可以看出中國油畫家在如何看待西方現代繪畫方面,存在著矛盾。1929年初第1屆全國美展期間,徐悲鴻與徐志摩關於西方現代畫家評價的論爭,便是這種矛盾的突出表現。徐悲鴻貶斥印象主義、野獸主義某些畫家的繪畫,稱P.-A.雷諾阿、P.塞尚、H.馬蒂斯的作品為「無恥之作」。徐志摩則起而為之辯護,力爭這些新派畫家的藝術地位和作品的價值。從當時從事油畫藝術的畫家看,學習印象主義以後諸家的人數較多,學習古典油畫的畫家較少,真正掌握古典油畫技巧的畫家則更為罕見。抗日戰爭爆發後,油畫家們以繪畫為武器和工具,投身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各種不同藝術見解的畫家在這些活動中達到思想感情的一致,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他們體驗了普通人民的悲歡離合。深入大後方和西北、西南邊陲,使中國油畫家的藝術出現了新的感情色彩,並為新的藝術突進積聚了力量。與此同時,新派畫(指印象主義以後諸流派的繪畫)在戰亂的環境里停止發展。許多在戰前從事新派畫創作的油畫家,在抗戰中轉而採用寫實形式參加宣傳活動。徐悲鴻曾撰文論及「吾國因抗戰而使寫實主義抬頭」,並因新派畫之銷聲匿跡而大感「痛快」。抗日戰爭勝利後,現代派風格的繪畫重新出現,1945年林風眠、倪貽德、關良、李仲生、郁風、趙無極、於衍庸等人在重慶舉辦的獨立畫會首次展覽即其代表。但新派畫的復甦仍是短暫的,他們的創作活動只維持到1949年為止。
在陝甘寧邊區的艱苦環境里,僅有個別畫家從事油畫創作。但解放區畫家在較為輕便的繪畫形式方面的成功探索,和思想、情感上的鍛煉,為新中國的油畫藝術准備了一支新生力量。
50~70年代末 1949年以後,中國油畫家面臨全新的歷史時期。老解放區和國統區的畫家匯成團結的隊伍,巨大的社會變革使油畫創作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了深刻的變化。油畫家面臨新的課題:藝術與政治的關系,為工農兵服務,深入群眾生活等。新、老油畫家都有一個調整或改變原有的藝術面貌,以適應新時代的任務。通俗的寫實手法,帶有理想主義的新生活題材,成為油畫創作的共同面貌。董希文的《開國大典》和羅工柳的《地道戰》,是兩個經歷、修養不同的畫家,為表現新的時代殊途同歸而取得的成功,因此頗具代表性。50年代的油畫創作以表現革命歷史、反映社會主義勞動和建設為主。1949年前占據油畫創作主要位置的風景、靜物越來越少。吳作人的《黃河三門峽》、《齊白石像》(見彩圖《齊白石像》(中國現代)),胡一川的《開鐐》、莫朴的《入黨宣誓》、艾中信的《紅軍過雪山》(見彩圖《紅軍過雪山》(中國現代))等作品,與30~40年代的油畫迥異,顯示了油畫家個人風格的重大轉變。
50年代,國家選派留學生分批去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學習美術。同時,聘請蘇聯畫家和羅馬尼亞畫家,分別在北京、杭州執教。全山石、肖峰、李天祥、郭紹綱、張華清、林崗等人都曾在蘇聯留學。馮法□、王德威、秦征、高虹、何孔德、王流秋、於長拱、侯一民、靳尚誼、詹建俊等人曾在蘇聯畫家任教的油畫訓練班進修。學習蘇聯繪畫對中國現代油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57~1958年前後,極「左」思潮使蓬勃發展的油畫藝術受到嚴重挫折。60年代初,文藝政策有所調整,油畫創作得到恢復和發展。油畫教學方面,由羅工柳主持的油畫研究班和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吳作人、董希文、羅工柳3個工作室的開辦,使油畫教學充滿生機,幾年之內既出人才,又出作品,堪稱建國以來前30年油畫藝術的高峰。《毛主席在井岡山》(羅工柳)、《東渡黃河》(艾中信)、西藏及長征路線寫生組畫(董希文)、《劉少奇與安源礦工》(侯一民,見彩圖《劉少奇和安源礦工》(中國現代))、《決戰前夕》(高虹)、《出擊之前》(何孔德)、《延安火炬》(蔡亮)、《獄中斗爭》(林崗)、《寧死不屈》(全山石)、《英特那雄耐兒就一定要實現》(聞立鵬)、《毛主席在十二月會議上》(靳尚誼)、《狼牙山五壯士》(詹建俊)、《延河邊上》(鍾涵)、《三千里江山》(柳青)、《在激流中前進》(杜鍵)、《金色的季節》(朱乃正)、《罪惡的審判》(哈孜艾買提)……從這些人們熟悉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知一種共有的特徵,那就是高亢激越的英雄主義精神,汪洋恣肆的表現形式。50年代被忽視、甚至被誤解的風景、靜物,在60年代初也有一個短暫的繁盛。顏文 □、呂斯百、常書鴻、衛天霖、余本、李瑞年、吳冠中等畫家都有佳作問世。
1964年以後,「左」的傾向越來越嚴重地影響油畫的發展。從推廣「三結合」創作方法(即領導出題目,群眾提要求,專業人員完成創作任務)到全面批判文藝界「黑線專政」,正常的油畫創作活動幾乎完全停止。隨之而來的是對生活、感情的偽造,和對個人崇拜的狂熱而拙劣的渲染。全國各地出現了數以萬計的領袖油畫肖像,這些肖像除了臨摹某些樣板畫像外,全是臨摹照片。繪制這種油畫的人數之多和油畫題材的單一,都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頂點。隨後又出現了表現那種高、大、全式的所謂革命英雄人物形象的油畫作品。
70年代末~80年代 1978年以後,中國油畫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畫家和觀眾對虛套、粉飾的反感,對民族和個人命運的思索,使油畫創作的境界有了新的開拓。有些畫家以深沉凝重的筆調,對當代生活作歷史性的考察;有些畫家則以詩人的眼光,表現美的心靈和美的意境。《1968年×月×日雪》(程叢林,見彩圖《一九六八年×月 ×日雪》(中國現代))、《不可磨滅的記憶》(杜鍵、高亞光、蘇高禮)、《崢嶸歲月》(林崗、龐濤)、《紅燭頌》(聞立鵬)、《蔣家王朝的覆滅》(陳逸飛、魏景山)、《高原的歌》(詹建俊)、《春華秋實》(朱乃正)、《塔吉克新娘》(勒尚誼)、《鋼水、□水》(廣廷渤)、《迎新娘》(鄂圭俊)……這些作品在廣大觀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和共鳴。老畫家吳冠中、韋啟美和中年畫家羅爾純、妥木斯、曹達立等人在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富有個性色彩的表現方法的探求上作出的成績,顯示油畫家對繪畫形式和個性特色的關心。《父親》(羅中立)和《西藏組畫》陳丹青,(見彩圖《西藏組畫—進城》(中國現代))的出現,從創作思想上標志著一個新時期的開始,一個舊時期的終結。大批新起的青年畫家,則完全以新的眼光觀察生活和藝術。他們廣泛吸收西方現代繪畫的形式和觀念,進行大膽的藝術試驗。長期存在於中國油畫界的作品面貌單調、貧乏的弊病,正在得到矯正。從畫家、作品及觀眾的關系來看,油畫已經成為能夠表現中國人的心理和感情, 又能為中國人所充分理解的中國藝術了。
⑤ 蔡亮的紅色經典《我們也要當紅軍》
在小學語文課本里有一篇配圖課文《我們也要當紅軍》,描繪的是兩個貧苦少年趕上了紅軍隊伍,而毛主席微笑著答應他們參軍的場景。而這幅畫原名《貧農的兒子》,作者就是我國老一代著名畫家蔡亮。 20日上午,由中國美術學院和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的「歷史與追懷--蔡亮藝術回顧展」在中國美院美術館開幕,共展出120多幅蔡亮生前的作品。在蔡亮逝世15周年時,舉辦這次展覽旨在紀念這位老一輩藝術家。
蔡亮是中央美術學院招收的第一批學生,1953年本科畢業,1955年研究生畢業,師從徐悲鴻、吳作人、董希文等大師。畢業後,蔡亮受到錯誤的政治批判,分配到陝西工作。
此後的20多年裡,蔡亮與陝北農民朝夕相處。他拿起畫筆,創作了大量表現、塑造陝北農民形象的素描和油畫寫生,同時也開始革命歷史題材作品的創作。直到1981年調任中國美術學院任教。
除《貧農的兒子》之外,觀眾還可以看到《延安火炬》《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棗園來了秧歌隊》《銅牆鐵壁》等經典革命歷史題材作品。其中最為經典的作品是反映抗戰勝利之夜、延安群眾遊行歡慶的《延安火炬》。有評論家說,畫家大膽地用「光」來構圖,讓光演化成旋轉的洪流,用蜿蜒盤桓的火把映照的歡騰人群,照亮黑夜中歡樂的人心。
本次展覽此前曾在北京和西安展出,在杭州是最後一站分為三個展廳,第一個展廳展出上述紅色經典作品,第二個展廳則以西北農民素描畫為主,觀眾可以領略畫家高超的素描技法,而第三展廳則是蔡亮在杭州時期的新歷史畫和風情畫作品。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說:「蔡亮先生維系了20世紀中國美術兩個最重要的維度,一個維度是革命歷史畫,另一個維度是農民畫。」
蔡亮在晚年時曾設想以晚清和近代題材創作新歷史畫,為此他參考安徒生《皇帝的新裝》創作了《太後新裝》,以剪辮子為素材創作了《完成的和未完成的》等作品。在他留下的一些草圖里可以看到,畫家還設想以魯迅葬禮、西安事變、南京大屠殺、黃河大合唱等為素材進行創作。
⑥ 五六十年代著名油畫家
最有名的是董希文和羅工柳。
董希文(1914—1973):浙江紹興人,受毛主席贊譽的油畫大家,國家文物局規定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六位大師之一。早年入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杭州美術專科學校西畫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 1939年去法國留學,後回國。1946年後在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任教。歷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預科主任、油畫教研室主任、油畫系第三工作室主任教師,中國美協創作委員會委員,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代表作:《開國大典》、《春到西藏》、《紅軍過草地》等等。
羅工柳(1916~2003 )1936年考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自學木刻。抗日戰爭爆發後,投入抗敵宣傳活動。1938年在武漢參加籌組全國木刻協會,當選理事。1938年到延安,入魯迅藝術文學院美術系,不久參加「魯藝木刻工作團」,年底赴太行山抗日前線,任《新華日報(華北版)》美術編輯,從事版畫創作。1946年-1949年任教於北方大學和華北大學文藝學院,曾擔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美術系主任。1949年參與創建中央美術學院,後任該院繪畫系主任。1955~1958年以教授身份赴蘇聯留學,入列賓繪畫雕塑建築學院研究油畫藝術。回國後歷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繪畫系主任、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常務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全國文聯委員。後任中央美院教授、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羅工柳早年主要從事版畫創作,作品表現抗日根據地軍民的生活和斗爭。1949年後多作油畫,他的油畫以描繪中國革命歷史題材為主,在探索油畫民族化方面作出了貢獻。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工作,主持文化部主辦的油畫研究班和中央美院油畫系羅工柳工作室的教學,在油畫人才的培養上有顯著貢獻。繪畫技法和教學方法對中國油畫創作和油畫教學有廣泛影響。主持人民幣二套至四套的設計工作,在國際上有突出影響。代表作油畫《地道戰》、《整風報告》、《前仆後繼》、《毛澤東同志在井岡山》等。
著名的油畫家還有吳作人、馮法禩等。
⑦ 1494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油畫作者的資料
董希文(1914—1973) 浙江紹興人,受毛主席贊譽的油畫大家,國家文物局規定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六位大師之一。 早年入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杭州美術專科學校西畫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 1939年去法國留學,後回國。 1943年赴西北敦煌藝術研究院並投入對敦煌壁畫的研究。,並運用於油畫創作之中,使畫風發生了轉換,於1946年舉辦了"董希文敦煌壁畫臨摹創作展覽"。他最喜愛北魏的畫風,《哈薩克牧羊女》中就吸收了北魏藝術中剛健奔放的線與形的表現,基本上用冷色線和平塗的淡色塊作裝飾性處理,為中國現代美術史留下了這一淡雅俊逸的作品。1946年後在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任教。歷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預科主任、油畫教研室主任、油畫系第三工作室主任教師,中國美協創作委員會委員,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編輯本段作品
《開國大典》、《春到西藏》、《紅軍過草地》等等
編輯本段出版物
《董希文作品選集》、《董希文畫輯》等畫冊。 他還創作過《春到西藏》、《哈薩克牧羊女》、《苗女趕場》、《百萬雄師過大江》等主題性繪畫。在他的寫實油畫中,吸收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營養,如明快響亮的色彩、某種裝飾意味等都體現了中國藝術的精神和審美理想。
編輯本段開國大典--歷史巨作
《開國大典》一直被譽為「共和國成立的藝術見證」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著一代又一代新中國建設者的愛國情感…… 1951年初,中國革命博物館遵照中宣部、文化部的指示,開始籌備建黨30周年繪畫展覽,具體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央美術學院領導蔡若虹、江豐、王朝聞組織落實。參展的作者為北京、華東的幾十位知名畫家。幾個月的時間,這些實力畫家們為展覽拿出了近百件繪畫作品。 這是新中國美術史上的一次風雲際會,繪畫界各路諸侯的精品不僅在這次畫展中引起了人們的共鳴,而且很多作品都被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甚至後來一些作品還在中國美術史上贏得了一席之地。如《地道戰》、《毛主席延安整風》、《強奪瀘定橋》等等。 後來大家在總結中一致認為:好作品不少,但體現共和國成立的氣氛不夠。 當時誰也無法預知,這個結論為歷史巨作《開國大典》的誕生打下了伏筆。 中國革命博物館研究員李仁才對筆者說:「作為國家級博物館所收藏的有關黨史的繪畫作品,沒有一件展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力作顯然是不合適的。當時革命博物館展覽廳確實需要一件這樣的好作品。」 1952年,中國革命博物館決定委託中央美術學院組織完成一幅巨型油畫:「開國大典」。 走進中國美術史的藝術殿堂,人們不難發現從商周時代到秦國統一,從大唐開基到清軍入關——在中國歷史各個朝代的開端都找不到流傳至今的有關開國盛典的歷史畫,而要創作一幅新中國開國盛典的巨型油畫,該是何等的氣魄! 中央美院把這項艱巨的任務交給了37歲的青年畫家、院知名教授董希文。 幾次為領袖、英雄畫像,並參加過開國大典,由他執筆創作「當之無愧」 應該說這是一個公正的選擇,更是一個歷史的選擇。 董希文在美術界早已聲譽鵲起,他的畫多次得到徐悲鴻、艾中信等著名畫家的好評。 董希文生於浙江紹興,杭州藝專畢業後又去湖南及越南河內深造,後又到我國西南、西部和西北地區學習、創作,曾在敦煌臨摹壁畫達3年之久。其素描、油畫功底在同行中有口皆碑。 開國大典
1949年初北平解放,董希文創作水粉畫《北平入城式》。 雖現已說不清《北平入城式》的成功是否與點名董希文創作《開國大典》有聯系,但董希文長於革命題材創作、長於人物畫的本領確實是行內知名。 當年董希文手拿這張草圖請教了許多畫家,如徐悲鴻、艾中信、江豐、吳作人、羅工柳等。 值得一提的是,從草圖上可以看出董希文創造性的突破有兩個。第一個是草圖上除毛主席側身站在靠近中間位置,其他領導人都站在左邊三分之一的畫面,而右面則是廣場群眾,這樣左實右虛相差懸殊的布局按一般構圖規律來看似乎有失平衡。另外一個就是按正常視覺規律,在毛主席的右前側應有一根天安門城樓的大紅柱子。 美術界的同行們對董希文大膽的構圖設想感到奇特並表示贊賞,認為第一個突破加大了領導人與廣場群眾一實一虛、一近一遠、一少一多的對比效果,能更好地突出節日氣氛。而第二個突破大家認為極為大膽,「抽掉」這根柱子,廣場顯得更為開闊,相反如果畫上這根柱子反倒顯得累贅了。 為了穩重起見,董希文還請教了幾個建築學家,大家對此均表理解和贊同。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這樣評價:「畫面右方有一個柱子沒有畫上去……這在建築學上是一個大錯誤,但是在繪畫藝術上卻是一個大成功。」 很快,董希文投入《開國大典》的實畫創作。 兩個月後,巨型油畫《開國大典》創作完成。 《開國大典》引起較大反響,並掀起了「油畫中國風」的藝術思潮 《開國大典》完成之後被收藏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展覽廳。 畫家艾中信曾作過如下分析:「從構圖到設色,從人物到場面,它的氣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國的風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處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側,不僅是手法的大膽,重要的是他懂得構圖的大局……《開國大典》的大塊色彩,通俗易懂,看起來似乎簡單,但這大紅、碧藍和金黃(纓絡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它把一個風和日麗日子裡一個庄嚴熱烈的場面描繪出來……」 一些知名畫家看了這幅油畫之後,都認為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繪畫精品。中國革命博物館將這幅畫展出後,在藝術界和社會上都引起很大的反響。 徐悲鴻看了《開國大典》之後非常興奮,對此做出了很高的評價。他說:「董希文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應得一百分。」但他同時也以西洋油畫的傳統標准做了後半句評價:「也應扣掉五分,因為缺少一點油畫特色。」 這里所說的「缺少一點油畫特色」,是指這幅畫在很大程度上運用了中國傳統畫的手法和風格。但這恰恰被很多畫家認為正是《開國大典》的成功之處。如果按傳統油畫用光和設色的手法去創作,這幅畫就不會有這種熱烈的氣氛。 艾中信說:「《開國大典》在油畫藝術上的主要成就是創造了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中國油畫新風貌。這是一個新型的油畫,成功地繼承了盛唐時期裝飾壁畫的風采,體現了民族繪畫特色,使油畫朝著民族化的方向發展。」 至此,繪畫界掀起了董希文所一直倡導的「油畫中國風」。《開國大典》無疑成為這一理論的典範之作,而這種思潮一直影響至今…… 1953年,人民日報在頭版重要位置發表了油畫《開國大典》。也是在這一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將《開國大典》印成年畫在全國發行,發行量達到一個頂峰。
編輯本段詩樣年華——北京文革中的地下文藝青年
徐浩淵 另外還想說說文革中,關於繪畫的幾件有趣之事。因為插隊認識了吳凡凡和張郎朗的家人(工藝美院子弟),然後認識了董沙貝、李庚等中央美院畫家的孩子們。沙貝在中學時代就已經畫得一手好油畫了。人民大會堂里那幅小的《開國大典》,就是他臨摹父親董希文畫的那幅正作《開國大典》的結果。據說他畫的時候,一天要跑到樓上無數次,學習父親的筆觸。那時不記得李庚畫畫,只記得有個冬天在他家生爐子,為了引火,我倆把他老爹李可染在宣紙上的練習作品燒掉不少。前幾年和他哥哥李小可說起此事,小可嚇唬我:「可別讓我繼母知道,非殺了你不成。」是啊,那一幅「習作」水墨,如今怕是要值好幾萬呢,都被我們為了取暖塞進了火爐。 在這些繪畫大師的家裡,我第一次看到他們從歐洲帶回國的精美畫冊。倫伯朗、高賡、梵高、莫奈、畢卡索的油畫好漂亮喲。很多年後,我在美國、法國的博物館里看到了他們的許許多多真跡,卻再也找不回當年在朋友家裡,第一次見到畫冊時候,那種眼前一亮的感受了。 1972年夏天,我把根子一夥朋友領去魯燕生魯雙芹家,譚曉春、魯燕生等人也興起了繪畫。那年冬天,在譚曉春自新路的家裡,我們開了一個小小的畫展。把沙貝、燕生、曉春三個人的畫都編上數字,擺在他們家一間半的小套間里。每個去看畫的人,都記著自己最喜歡的第一、二、三幅畫的號碼,寫在紙上,不記名,投在一個票箱里。記得是沙貝的一幅彩色水墨荷花圖獲取第一名。當時就被辛羅林取走,說是多少年以後,沙貝成名,此畫肯定價值不菲。那時候,我們沒有人有收藏意識,都笑話他財迷心竅呢。真想知道沙貝現在何方,他的畫應該比李庚的畫好呀,怎麼音訊全無了呢? 很多年後,在一個繪畫藝術的討論會上,有人說「星星畫展」是新中國第一個民間自辦畫展。美術評論權威王仲卻告訴大家:那可不是第一個。第一個是在文革最黑暗的1972年冬天,在自新路一個人家裡開的地下畫展。當時他也去了,是范小玲引去的,不知道他是不是也投了沙貝一票?
編輯本段簡介
董希文(字欣武),山東省惠民縣大年陳鄉董家村人,解放後在天津任職,中國翰墨文化促進會會員。他少年時酷愛書法,先臨顏真卿、華世奎,後改臨朱熹,堅持數十年如一日。其書法熔顏、朱於一爐,氣勢磅礴,雄強堅實。在惠民及天津、塘沽一帶,多有他蒼勁的榜書匾額。
⑧ 60年代以後中國油畫的發展
50~70年代末 1949年以後,中國油畫家面臨全新的歷史時期。老解放區和國統區的畫家匯成團結的隊伍,巨大的社會變革使油畫創作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了深刻的變化。油畫家面臨新的課題:藝術與政治的關系,為工農兵服務,深入群眾生活等。新、老油畫家都有一個調整或改變原有的藝術面貌,以適應新時代的任務。通俗的寫實手法,帶有理想主義的新生活題材,成為油畫創作的共同面貌。董希文的《開國大典》和羅工柳的《地道戰》,是兩個經歷、修養不同的畫家,為表現新的時代殊途同歸而取得的成功,因此頗具代表性。50年代的油畫創作以表現革命歷史、反映社會主義勞動和建設為主。1949年前占據油畫創作主要位置的風景、靜物越來越少。吳作人的《黃河三門峽》、《齊白石像》(見彩圖《齊白石像》(中國現代)),胡一川的《開鐐》、莫朴的《入黨宣誓》、艾中信的《紅軍過雪山》(見彩圖《紅軍過雪山》(中國現代))等作品,與30~40年代的油畫迥異,顯示了油畫家個人風格的重大轉變。
50年代,國家選派留學生分批去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學習美術。同時,聘請蘇聯畫家和羅馬尼亞畫家,分別在北京、杭州執教。全山石、肖峰、李天祥、郭紹綱、張華清、林崗等人都曾在蘇聯留學。馮法□、王德威、秦征、高虹、何孔德、王流秋、於長拱、侯一民、靳尚誼、詹建俊等人曾在蘇聯畫家任教的油畫訓練班進修。學習蘇聯繪畫對中國現代油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57~1958年前後,極「左」思潮使蓬勃發展的油畫藝術受到嚴重挫折。60年代初,文藝政策有所調整,油畫創作得到恢復和發展。油畫教學方面,由羅工柳主持的油畫研究班和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吳作人、董希文、羅工柳3個工作室的開辦,使油畫教學充滿生機,幾年之內既出人才,又出作品,堪稱建國以來前30年油畫藝術的高峰。《毛主席在井岡山》(羅工柳)、《東渡黃河》(艾中信)、西藏及長征路線寫生組畫(董希文)、《劉少奇與安源礦工》(侯一民,見彩圖《劉少奇和安源礦工》(中國現代))、《決戰前夕》(高虹)、《出擊之前》(何孔德)、《延安火炬》(蔡亮)、《獄中斗爭》(林崗)、《寧死不屈》(全山石)、《英特那雄耐兒就一定要實現》(聞立鵬)、《毛主席在十二月會議上》(靳尚誼)、《狼牙山五壯士》(詹建俊)、《延河邊上》(鍾涵)、《三千里江山》(柳青)、《在激流中前進》(杜鍵)、《金色的季節》(朱乃正)、《罪惡的審判》(哈孜艾買提)……從這些人們熟悉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知一種共有的特徵,那就是高亢激越的英雄主義精神,汪洋恣肆的表現形式。50年代被忽視、甚至被誤解的風景、靜物,在60年代初也有一個短暫的繁盛。顏文□、呂斯百、常書鴻、衛天霖、余本、李瑞年、吳冠中等畫家都有佳作問世。
1964年以後,「左」的傾向越來越嚴重地影響油畫的發展。從推廣「三結合」創作方法(即領導出題目,群眾提要求,專業人員完成創作任務)到全面批判文藝界「黑線專政」,正常的油畫創作活動幾乎完全停止。隨之而來的是對生活、感情的偽造,和對個人崇拜的狂熱而拙劣的渲染。全國各地出現了數以萬計的領袖油畫肖像,這些肖像除了臨摹某些樣板畫像外,全是臨摹照片。繪制這種油畫的人數之多和油畫題材的單一,都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頂點。隨後又出現了表現那種高、大、全式的所謂革命英雄人物形象的油畫作品。
70年代末~80年代 1978年以後,中國油畫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畫家和觀眾對虛套、粉飾的反感,對民族和個人命運的思索,使油畫創作的境界有了新的開拓。有些畫家以深沉凝重的筆調,對當代生活作歷史性的考察;有些畫家則以詩人的眼光,表現美的心靈和美的意境。《1968年×月×日雪》(程叢林,見彩圖《一九六八年×月×日雪》(中國現代))、《不可磨滅的記憶》(杜鍵、高亞光、蘇高禮)、《崢嶸歲月》(林崗、龐濤)、《紅燭頌》(聞立鵬)、《蔣家王朝的覆滅》(陳逸飛、魏景山)、《高原的歌》(詹建俊)、《春華秋實》(朱乃正)、《塔吉克新娘》(勒尚誼)、《鋼水、□水》(廣廷渤)、《迎新娘》(鄂圭俊)……這些作品在廣大觀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和共鳴。老畫家吳冠中、韋啟美和中年畫家羅爾純、妥木斯、曹達立等人在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富有個性色彩的表現方法的探求上作出的成績,顯示油畫家對繪畫形式和個性特色的關心。《父親》(羅中立)和《西藏組畫》陳丹青,(見彩圖《西藏組畫—進城》(中國現代))的出現,從創作思想上標志著一個新時期的開始,一個舊時期的終結。大批新起的青年畫家,則完全以新的眼光觀察生活和藝術。他們廣泛吸收西方現代繪畫的形式和觀念,進行大膽的藝術試驗。長期存在於中國油畫界的作品面貌單調、貧乏的弊病,正在得到矯正。從畫家、作品及觀眾的關系來看,油畫已經成為能夠表現中國人的心理和感情,又能為中國人所充分理解的中國藝術了。 10 回答者: 減肥醫
⑨ 廣州起義的油畫作者
何孔德(抄1925—2005):四川人。擅長油畫。是中國軍事畫的領軍人物,不但長於在畫上調動千軍萬馬,更能將火熱的軍旅生活寓於詩情畫意中。主要作品《古田會議》、《井岡山會師》等。
鄭洪流(1925—):是一位著名的軍事畫家。畢業於國立重慶師范美術科。他的藝術是隨著共和國軍事繪畫的成熟而走向成熟的。在他的軍事繪畫生涯中,創作了一系列軍事題材的畫作,其中不乏許多優秀之作。主要作品有《紅軍上政治課》、《毛主席在井岡山》、《風景這邊獨好》、《跨過鴨綠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