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猴山劇本
A. 緊急啊!!拜託!!今天就要.關於一個劇本的問題.
《過山猴》的劇本啊?哪個可以再查查。
B. 中國動畫片有哪些
20世紀40年代:中國動畫片第一部長片《鐵扇公主》
1979年: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哪吒鬧海》
[編輯本段]回眸中國動畫片八十年
中國動畫曾無比地輝煌過,這也證明中國動畫片是有實力的,有適合它發展的藝術規律。對中國動畫片發展脈絡有一個了解,對今天的動畫片創作是大有裨益的。既可從中借鑒吸收優良傳統,又可發現總結中國動畫片的不足之處,找到一條在新的社會發展時期的發展道路。
[編輯本段]一、艱難的創始期
談到中國動畫片,不能不提及萬氏兄弟(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他們可謂中國動畫片的鼻祖。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他們於1926年攝制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揭開了中國動畫史的一頁。緊接著在1930年又攝制出《紙人搗亂記》。此後,萬氏兄弟便不辭勞苦、堅持不懈地致力於中國動畫的創作。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和左翼文化運動的影響下,萬氏兄弟拍攝了大量的抗日作品如《血錢》、《航空救國》、《民族痛史》、《新潮》,和提倡國貨的《國貨年》、《漏洞》,以及一些兒童寓言片《鼠與蛙》、《飛來禍》、《龜兔賽跑》等20餘部黑白動畫短片。直至20世紀40年代,萬氏兄弟創作了中國動畫第一部長片《鐵扇公主》,發行到東南亞和日本地區,並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為中國動畫走向國際作了很好的鋪墊。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萬氏兄弟被迫中斷了動畫創作。而以錢家駿為中心的當時的一批動畫人也繪制了以抗日為內容的動畫短片《農家樂》,隨後又繪制兩部短片。中國動畫片在創作初期就時刻與時代氣息緊密相聯。同時最早一批的動畫人也顯示了他們百折不撓的精神,具有強烈的民族使命感。
[編輯本段]二、民族風格的探尋之路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動畫片開始了它更為廣闊的發展。早在1947年,人民藝術家陳波兒和日本動畫專家方明(持永只仁)等創作了新中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和動畫片《瓮中捉鱉》。他們在人員不足、設備簡陋的艱難條件下完成攝制工作,為新中國動畫片的發展揭開了序幕。
中國的動畫片在此後的發展中便自覺開始了民族風格的道路的探尋,這是時代和世界環境使然。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建立,特偉任廠長,此時中國動畫人已發展到兩百多人。有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錢家駿、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馬國良、包蕾等一大批著名藝術家、文學家先後加入到這一行列當中,為中國的動畫事業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建國初期是中國動畫片蹣跚學步的時期,中國動畫人積極學習國外先進的動畫技術和藝術,主要是蘇聯和南斯拉夫,在動畫技藝上有了很大提高。同時在動畫的風格上不免受到這些國家動畫的影響,如《小貓釣魚》(1952)、《小梅的夢》(1954)、《野外的遭遇》(1955)等影片便留有蘇聯動畫的影子。特別是1956年《烏鴉為什麼是黑的》在國際動畫節上獲獎,令人沮喪的是與會者以為這部影片是蘇聯的影片。這個誤會使中國動畫人深刻意識到:「對他國動畫亦步亦趨的模仿是不會利於中國動畫電影發展的。」 只能導致中國動畫的消減。「只有搞民族化,才是中國動畫電影的出路。」 其實中國早期的動畫電影也有這個傾向,萬氏兄弟的《紙人搗亂記》便是模仿美國的動畫製作,追求的是逗樂搞笑,僅是一部簡單的噱頭鬧劇而已。事實上這也是動畫娛樂本性體現,影片給人們以娛樂消遣,才會有觀眾,才會有市場。同時它在人物的造型設計上仍具有民族特點。
在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廠廠長特偉提出了「探民族風格之路」的口號,從此開始了中國動畫的民族風格建設。中國動畫藝術家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當中汲取營養,為己所用,力求表現出中國獨有的風格,並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動畫片《驕傲的將軍》當中,民族特色十足,將軍的臉譜化便借鑒了京戲人物造型,在動作的設計上也採取了京戲的風格。影片的背景音樂恰到好處地運用民樂,在將軍彷徨無助時,琵琶古曲「十面埋伏」響起,畫面與音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達到烘雲托月的效果。這部僅30分鍾的動畫片充溢著濃郁的民族化氣息,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對當時的民族化探索起了極大的鼓舞作用。同時,中國的動畫藝術家們積極地致力於新的動畫藝術手法的探索和動畫技藝的提高。在發展中國動畫的一大片種木偶動畫時,著名的木偶片導演靳夕、錢遠達,曾在20世紀50年代遠赴捷克學習,師從德恩卡。靳夕的第一部代表作《孔雀公主》,故事情節動人。後來,靳夕拍攝的《誰唱的最好》在技術上非常完美,但在意識形態上卻受到了局限。當時的文藝政策較為教條,由於過分強調了「政治掛帥」、「革命傳統」、「主題至上」,限制了木偶片的進一步發展。錢家駿在1957年導演的《拔蘿卜》和1958年導演的《古博士的新發現》就注意開掘動畫片的童趣、童心。在1958年中國動畫人研製了中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為中國動畫增添一個新品種且富有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接著又拍攝了剪紙片《漁童》(1959)、《濟公鬥蟋蟀》、《金色的海螺》(1963)等影片,吸收了中國皮影戲和民間窗花的藝術特色,將動畫形象塑造得生動豐滿,也使中國的民間傳統藝術得到發揚。到了20世紀80年代,剪紙片技術日益成熟,在此基礎上,美影廠又研製成功剪紙「拉毛」新工藝,拍出了水墨風格的剪紙片《鷸蚌相爭》,該片榮獲第十三屆柏林國際短片電影節銀熊獎、南斯拉夫第六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加拿大多倫多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和文化部1984年度優秀美術片獎。1985年出品的《草人》也獲得好評,在日本第二屆廣島國際動畫電影節獲兒童片一等獎和國內文化部1985年度優秀美術片獎、全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騰龍獎」美術片二等獎。這一片種在國際國內都得到認可,且受到廣大觀眾歡迎。此外,在1960年又攝制了折紙片《聰明的鴨子》,情趣盎然,活潑生動。同一時期又發明創造了水墨動畫片,可謂是最具中國風格的動畫片,它將中國的水墨畫與動畫電影相結合,使中國特有的筆墨情趣完美地再現於銀幕,形成最具中國特色的藝術風格,震驚了整個世界影壇。《小蝌蚪找媽媽》(1960)、《牧笛》(1964)可以說是其中的代表作。富於韻律的畫面、詩的意境,給人以美的享受,動畫藝術也達到一種審美的境界。
此時的動畫創作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說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中國動畫的一個高潮。也是民族風格成熟的階段。動畫片《大鬧天宮》上下集(1961、1964)在造型、設景、用色等方面借鑒了古代繪畫、廟堂藝術、民間年畫的特色,又將中國傳統戲曲的表演藝術融入,描述了家喻戶曉的孫悟空,使這一形象躍然銀幕,化無形為有形,「挖掘各種藝術表現手段;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精湛的藝術技巧」。國外評論說:「《大鬧天宮》不但具有一般美國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藝術又是迪斯尼式的美術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全地表達了中國的傳統藝術風格。」「是動畫片的真正傑作。」
中國動畫片所達到的藝術水準不僅得到國際的首肯,而且使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動畫片深入到世界民眾當中去。中國動畫片因為它獨到的民族特色而獨立於世界動畫之林,散發著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中國動畫片在海內外獲得越來越高的聲譽。
可是由於「文革」的影響,中國的動畫事業受到了阻礙,發展緩慢。「文革」結束後,百花開放,我國的動畫事業也迎來了它的第二個春天。中國的動畫人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動畫創作當中,秉承以往的「民族風格」的道路,在題材內容、藝術形式和製作技巧等方面,進行新的開拓,並取得可喜的成績。同時由於實行開放政策,擴大對外交流,中國的動畫業也更多地與國際接軌,呼吸更多的新鮮空氣,呈現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
1979年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哪吒鬧海》問世,這部被譽為「色彩鮮艷、風格雅緻、想像豐富」的作品,深受國內外好評。民族風格在它的身上的到了很好的延續。動畫片《三個和尚》是繼承了傳統的藝術形式,又吸收了外國現代的表現手法,在發展民族風格中做了一次新的嘗試。動畫片《雪孩子》畫面優美富有詩意;《南郭先生》表現了漢代的藝術風格、格調古雅;《火童》結合了裝飾性造型和民族藝術特點。同一時期的影片中,還有《兩只小孔雀》、《畫廊一夜》、《狐狸打獵人》、《好貓咪咪》、《愚人買鞋》、《黑公雞》、《小鴨呷呷》、《人參果》、《淘氣的金絲猴》、《假如我是武松》、《蝴蝶泉》、《天書奇譚》、《兔送信》、《三十六個字》等也延續這一創作思想。1984年的大型動畫片《金猴降妖》,又一次將孫悟空搬上了動畫銀幕,塑造了一個感人的孫悟空形象;在表現手法上通過將傳統的民族風格和抽象繪畫的手法和現代音樂融合,探索民族藝術的新發展。動畫片《夾子救鹿》淡雅而抒情,具有敦煌壁畫的古樸風格。剪紙片《草人》模擬中國工筆花鳥畫的形式。此外,《女媧補天》,《搶枕頭》、《海力布》、《水鹿》、《大掃除》、《網》、《偷東西的驢》、《巫婆、鱷魚和小姑娘》等,也都富於民族風情。
[編輯本段]三、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新發展
在動畫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至今,中國動畫創作相對於世界動畫發展出現緩慢趨勢。在美日動畫的沖擊下,同時也由於缺乏市場化操作,動畫的回收相對較慢,中國動畫以往是純國家投資,私人不願投資,從而導致動畫者的流失和中國動畫業的發展緩慢。中國動畫要改變以往的操作方式。為重振國產動畫,美影廠歷時四年攝制了動畫片《寶蓮燈》,這是中國迄今投資最大的一部影院動畫長片,故事取材於中國的民間傳說,在畫面、人物造型上都精心設計,音樂製作極為考究,同時現代高科技的運用也為影片增色不少,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獲得了觀眾的好評。同時還有《氣球上的五星期》、《馬可波羅回香都》、《哎喲,媽媽》等一批優良的動畫片誕生,給動畫注入了新的活力,動畫片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綜觀中國動畫這幾十年的發展,可以看到中國動畫始終致力於一條本國特色的道路,在改革開放以後,在世界動畫的大潮中也未放棄這一宗旨。動畫片中洋溢著活潑清新的氣息,給人以美的啟迪。同時又十分注重教化意義,在動畫片的創作中秉承「寓教於樂」,使動畫片不致流於膚淺的純娛樂搞笑。中國動畫片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營建了一個動畫王國。
中國人第一次放映電影
中國人自己放電影是1903年在北京。中國商人林祝三從歐美回國,攜帶放映機和影片,在打磨廠樂天茶園放映電影,這是中國人從國外自運電影在國內放映的開始。此後,在北京前門外的大柵欄大觀樓戲院、西單市場內的文明茶園、東安市場內的吉祥戲院、西城新豐市場里的和聲戲院,相繼都有電影放映。
第一部中國電影的問世
早期在中國放映的電影都是由外國人拍攝的。1905年,由開設在北京的豐泰照相館拍攝的京劇片斷紀錄片《定軍山》,是由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電影。這一年也因此被公認為是中國電影的誕生日。
中國第一座電影院
1907年第一座電影院平安電影公司在北京長安街建成,由外商經營。
中國第一首電影插曲
1930年12月3日,聯華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閑花》上映,該片以蠟盤配音的方法為影片配製了一首由孫瑜作詞、孫成壁作曲的電影歌曲《尋兄詞》,它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首電影插曲。
第一部國產有聲電影
1931年3月,由上海明星公司拍攝的《歌女紅牡丹》公開上映,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由此問世。
中國第一部長系列影片
1928年,明星影片公司在武俠、古裝片等商業電影的逐漸興起中,推出了一部武俠神怪片《火燒紅蓮寺》,獲得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受到票房收入的鼓舞,明星公司一鼓作氣,連續推出該片的續集,到1931年止,共拍攝了18集,由此它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電影長系列片。
中國第一位電影皇後
1933年,開辦於上海的《明星日報》以「鼓勵諸女明星之進取心」,胡蝶登上了中國第一位「電影皇後」的「寶座」。選舉揭曉後,原本准備舉行一次盛大的電影皇後加冕典禮,因胡蝶本人一再謙詞,遂將典禮取消,將這一活動和「航空救國游藝茶舞大會」結合在一起進行。
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
1935年3月,由蔡楚生編導的影片《漁光曲》在蘇聯舉辦的莫斯科國際電影展覽會上獲獎,這是中國電影第一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漁光曲》遂成為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
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
東北電影製片廠(後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1949年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拍出了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
《橋》誕生於新中國成立前夕,由於它是由我黨建立的電影製片廠攝制的,因此可以說是新中國出品的第一部長故事片。
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
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是1948年拍攝於上海的戲曲片《生死恨》,由華藝影片公司出品,費穆導演,主演梅蘭芳,著名攝影師黃紹芬為攝影指導,李生偉任攝影師。雖然由於經驗不足,以至影片的彩色不夠理想,但畢竟是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
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電影
1958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海燕廠)拍攝了我國第一部35毫米彩色寬銀幕立體聲故事片《老兵新傳》。這是我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影片,也是中國大陸第一部寬銀幕電影。影片以北大荒的第一批拓荒者艱苦卓絕的戰斗生活為題材,利用彩色寬銀幕充分展示了北大荒廣闊無垠的北國風光,與影片的內容相得益彰。影片在1959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技術成就銀質獎。
中國第一部彩色立體寬銀幕電影
1960年,上海東湖電影院成為全國第一家立體電影院。這也是我國銀幕上第一次放映立體電影。1962年,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攝制完成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故事片《魔術師的奇遇》。這部影片不僅開創了我國彩色寬銀幕立體故事片的第一,也一直是唯一的一部。
中國第一個電影製片公司
1909年美國人布拉斯基久慕上海這塊生財寶地,不遠萬里來到上海香港路創辦亞細亞影戲公司。這是中國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攝制公司。
中國第一本電影刊物
1922年1月由顧肯夫、陸潔創辦的《影戲雜志》。
中國第一所電影學校
1922年3月鄭正秋、張石川等人創立中國第一所電影學校——明星影戲學校(後改為明星演員養成所),由鄭正秋擔任校長,專門培養電影人才。
中國第一部完整的電影劇本
1924年,洪深創作的《申屠氏》在《東方雜志》發表。
中國美術片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
1956年木偶片《神筆》獲第八屆國際兒童影片節兒童娛樂片一等獎。
中國第一部剪紙片
1958年萬古蟾導演我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為美術影片增添了一個新品種。
中國第一部動畫片
1926年,萬氏兄弟克服了資金、場地、資料等多方面的困難,終於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它也是中國美術片的開始。
中國譯制的第一部外國電影
1948年,為了消除語言上的障礙,經東北電影製片廠(後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與蘇聯影片輸出公司駐東北代表處協商,由該公司提供一部影片交由東影廠試驗譯製成漢語。這就是中國的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
中國第一部恐怖電影
1937年,新成立的新華影片公司推出了一部深受歡迎的影片《夜半歌聲》,這是中國銀幕上出現的第一部國產恐怖電影,它不但在當時製造了轟動效應,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歲月,其價值和魅力依然能夠得到驗證。
中國第一部獲得世界吉尼斯紀錄的影片
2002年12月12日,世界吉尼斯英國總部正式授予中國電影《廬山戀》「世界上在同一影院連續放映時間最長的電影」的吉尼斯世界紀錄。這是第一部創造了世界吉尼斯紀錄的中國電影,到目前為止,也是唯一的一部。
新中國第一部與國外合拍的故事片
1958年,北京電影製片廠與法國加郎斯藝術製片公司共同攝制了兒童故事片《風箏》,這是新中國與外國合作拍攝的第一部故事片。
中國第一部音樂喜劇片
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期,電影的樣式也日漸豐富。1935年,電通公司推出了中國第一部音樂喜劇故事片《都市風光》。影片清新活潑同時又辛辣尖銳的藝術風格在電影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
中國第一個由專業影人評選的電影獎
在中國電影三大獎中,電影金雞獎是由專業電影人員評選的專業性電影獎。金雞獎始創於1981年中國農歷雞年,該獎每年評選一次。由電影藝術家、電影評論家擔任評委。在這一類別的電影獎中它不僅是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它也是中國電影界專業性評選的最高獎。
中國第一個由政府設立的電影獎
1932年,由當時中國教育界和電影界熱心人士共同倡議,在南京建立中國教育電影協會。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於次年舉行了第一次影片評選活動,《人道》和《自由之花》被評為優秀影片。此後又舉行了幾次評選。由於當時協會的領導者中有不少具有政府黨政高層官員身份,因此可以說這是中國電影史上最早的具有政府色彩的電影獎。
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個真正由政府部門設立的電影獎問世於1956年。新中國成立後,於1956年設立了「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對1949年-1955年以來所生產的優秀影片予以評獎。
C. 中國的動畫片有哪些
彈珠傳說、弦月夢影、美猴王、魔豆傳奇、小牛向前沖、天上掉下個豬版八戒、哈皮父子、梁權家婦女、馬蘭花、神廚小福貴、貓咪小貝、小鯉魚歷險記、大耳朵圖圖、精靈世紀、可可可心一家人、神兵小將、沒頭腦和不高興、十二生肖之五福外傳、十二生肖總動員、小神仙和小仙女、魔盒與歌聲、奪寶幸運星、果寶特工、飲茶之功夫學園、小青天司徒公、少林傳奇、中華小子、Q版劉關張、福娃、秦時明月、五福鼠之三十六計、孔子、我為歌狂、豬豬俠、環保劍、哪吒傳奇、天眼系列、馬小跳、游擊神兵、嘿!星星狐、大英雄狄青、東東、三毛流浪記……
http://..com/question/192804638.html?an=0&si=4(貌似里頭有合拍的)
D. 什麼是兒童文學情節
兒童文學情節指的就是兒童文學的故事性。可參照以下文段:
故事性與兒童閱讀
故事性是指文學作品中完整和生動的故事情節所形成的敘事特質。喜愛故事是人的欣賞特性,因此,講故事無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都是古已有之的。日本、歐洲各民族就有「講談」的傳統;阿拉伯民族更是以「夜談」而聞名於世。在中國,早在周朝就出現了以講故事謀生的人,至唐朝時講故事已成為一種專門的職業。由此可見,很久以來,故事與人們的精神生活就有著密切的聯系。??
對於兒童來說,喜愛故事、熱衷於了解故事情節是其閱讀的天性。正是出於對故事的喜愛和追求,現代兒童文學誕生之前,兒童就是憑借著對故事的直覺與喜愛,從民間文學和古典文學中選擇具有濃郁故事性的作品作為自己的讀物。如中國民問神話《精衛填海》、《女媧補天》;民間傳說《大禹治水》、《諸葛亮的傳說》、《十二生肖》;民間故事《牛郎織女》、《田螺姑娘》、《老虎外婆》、《青蛙王子》;中國古典文學《水滸傳》中的「武松打虎」故事、英國小說《格列佛游記》中的「大人國」、「小人國」故事等。在今天,故事性仍是兒童特別看重的文學特質之一。兒童的閱讀之所以尤其注重故事性,是因為他們的文學閱讀有其不同於成人的特殊性。兒童讀者的感性認識強於理性認識、形象思維強於抽象思維,所以他們更喜歡環環相扣、娓娓道來的故事閱讀。故事性強的作品對於他們來說比對成年讀者更具吸引力。
二、故事性的構成
(一)「故事元」和敘事技巧中的「矛盾體現物」
任何敘事性的作品首先都存在著一個基本故事,我們將其稱之為「故事元」。故事元是故事發生的中心,是故事的母體,而其他內容和形式都是為故事元這個中心服務的。如安偉邦的兒童故事《圈兒,圈兒,圈兒》的故事元是「大成寫錯別字出洋相」。至於他出什麼洋相,怎麼出洋相,都是從故事元「大成寫錯別字出洋相」派生出來的。同樣,徐光耀的兒童電影劇本《小兵張嘎》,故事元是「張嘎子參加八路打日本鬼子」;台灣兒童詩人戴惠華的兒童詩《偷糖吃》的故事元是「玲玲上課不專心受老師批評」;丹麥作家安徒生的童話《丑小鴨》的故事元是「丑小鴨成為小天鵝」;美國作家歐·亨利的兒童小說《最後一片藤葉》的故事元是「貝爾曼先生用生命鼓勵生病的珍妮」;畢淑敏散文《關愛》的故事元是「兒子蘆淼語文測驗考壞了」;伊索寓言《老鼠的好主意》的故事元是「老鼠協商對付貓的辦法」。
講述不同故事的作品,其故事元可以不同,也可以是相同的。民間故事中的「灰姑娘型童話」、「羽衣型童話」、「田螺姑娘型童話」、「三兄弟型童話」、「狼外婆型童話」、「動物報恩型童話」、「蛇郎型童話」等,之所以成為一種類型,就是因為每種類型的故事元都是相同的。故事要靠生動的情節和細節來完善。情節和細節的安排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故事元,作品也會具有不同的個性特徵。如俄國列夫·托爾斯泰的《跳水》和《鯊魚》,這兩個作品的故事元都是父親救兒子。然而因為《跳水》和《鯊魚》這兩篇故事中「父親救兒子」的具體情節、細節等其他內容和表達形式不同,就演繹出了完全不同的故事。這說明,故事元可以是沒有個性特徵的,它只不過是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在特定環境中活動而產生的中心事件;而情節卻是具有個性特徵的,它運用其構成的最小元素細節對中心事件進行演繹。兒童文學作品被分為不同體裁,就是因為它們在運用細節演繹中心事件過程中的完善程度和方式不同,因而決定了作品故事性強弱的不同,演繹得比較完善的,如兒童故事、兒童小說、童話、寓言、兒童戲劇、科幻文學、兒童敘事詩歌等,這些體裁的作品其故事性就顯得強一些;演繹得比較粗略的,如兒童抒情詩、兒童抒情散文等,則其故事性也就弱些。因此,要想強化作品的故事性,就得力求在情節、細節上下功夫。
故事情節的展開還常常需要一種「矛盾體現物」來支撐,這種「矛盾體現物」在民間故事中也稱「道具」,如動畫片《過猴山》中的草帽,安徒生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火柴,列夫·托爾斯泰《跳水》中的帽子、槍,《鯊魚》中的炮等。如果沒有草帽、火柴、帽子、槍、炮等「矛盾體現物」,這些作品的情節則難以展開。因此可以認為,作品中的「矛盾體現物」實際也是構成故事性不可或缺的一個因素。
(二)敘事技巧中的傳奇性與意外性
評價一篇作品的傳奇性和傳奇色彩,一般是指它的情節曲折離奇,具有某種怪異性和神秘色彩。具有傳奇性的故事往往採用變形的藝術手段,通過誇張,將生活特異化、漫畫化或理想化,因而能夠引人入勝。
俗話說「非奇不傳」。奇的事件、奇的人物,往往能夠引起讀者興趣,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傳奇性在情節的展開上,往往表現出離奇曲折、不同尋常的特色。具體而言,就是在故事發展過程中往往通過偶然、巧合、誇張乃至超常的形式來促成情節變化,從而使故事情節的發展既在情理之中,又出意料之外,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傳奇性也是藝術想像的產物。它是作者運用想像對社會生活進行集中、誇張、渲染、虛擬後而達到的藝術高度,是構成作品故事恆久魅力的重要因素。如英國作家羅爾德·達爾的童話《奇異的巧克力工廠》,寫五個思想、性格不同的孩子在參觀一座巧克力工廠時的種種奇遇。貪吃的奧古斯塔掉進漾滿巧克力溶液的大河;被寵壞的薇魯卡掉進運送垃圾的管道;整日口香糖不離嘴、胖得發紫的維奧萊特被送進榨乾機;電視迷邁克闖進傳送巧克力的電視機而變成微型人;只有在貧寒中長大、受過良好家庭教育的查理安然無恙。作品以大膽的想像、高度的誇張、極力的渲染,把現實、幻想和當代科技完美融合,使故事離奇曲折,事件、人物奇特,創造出一種虛實相間、怪誕離奇的童話氛圍和富有傳奇色彩的藝術世界,童話人物活躍在這個獨特的環境中,對兒童讀者產生極強的吸引力。
傳奇性是藝術虛構的獨特表現。它通過營構離奇曲折的情節,表現社會生活中多方面的奇情異象,有利於充分顯示社會生活中復雜、尖銳的矛盾。但是傳奇性雖然包含著較多的虛構,卻不能脫離現實,不能隨心所欲地瞎編濫造。因為構成傳奇性的偶然和巧合的情節是建立在必然和可能的基礎之上的。傳奇性之所以能做到奇而可信,關鍵就在於它准確地表達了這種人心所向的必然和可能,這是傳奇的精魂所在,也是它能感人至深的根本原因。正是基於這一點,人們即使知道故事不是真的,也願意相信它。如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記》,主人公匹諾曹一出生就頗具傳奇性,一段又會哭又會笑的木頭,被櫻桃師傅找到後送給他的老朋友傑佩托,傑佩托將木頭刻成一個木偶,眼睛剛刻好,就會骨碌碌地轉動;鼻子剛做好,就開始長起來;嘴巴還沒做好,就張開來笑了;手剛做好,就把雕刻他的傑佩托的假發套拉掉了;等到腿一會動,他就滿屋子亂跑……以後的情節就更奇了,他一說謊鼻子就長一截;他正想吃煎雞蛋,煎雞蛋從窗口飛走了;由於貪玩,他長出一雙驢耳朵,並真的變成一頭驢;他在大鯊魚的肚子里找到了「爸爸」傑佩托……作品以它變化無窮的傳奇性情節,使得兒童讀者和成人讀者對它所講述的匹諾曹的故事,寧信其有,不疑其無。
同時,敘事技巧中還常常利用偶然、巧合、誇張、幻想等手段來強化傳奇性,使故事情節跌宕有致、扣人心弦,收到出人意料和出奇制勝的藝術效果。
(三)敘事技巧中的完整性、連貫性、生動性與曲折性
兒童文學作品的敘事,必須是完整、連貫、生動、曲折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兒童文學作品就是靠完整、連貫、生動、曲折的故事來抓住兒童讀者的。動物小說作家沈石溪就認為,他的作品從來就是以故事吸引讀者。被稱為20世紀最具想像力的故事大王達爾也很注重情節性、故事性,他曾專門就童話的故事性發表過意見:
兒童書籍作者首要的職責,是寫這樣的書,它應該是引人入勝的,激動人心的,有趣的,通暢的和優美的。只要孩子一讀到它,就愛不釋手。我發現為兒童寫書並不容易。對我來說,同寫給成人看的小說一樣難,或許還要更難些,因為構思一個色彩分明、十分奇麗而又十分新鮮的情節,是一件苦差事。我可能不得不花費許多時間,甚至一年才想出一個情節。我繞著房子、花園、村子和村裡的街道溜達,一次又一次地尋覓那鮮明、獨特的新構想。
怎樣寫好一個滿意的開頭,這對我太難了……小小的萌芽逐漸長大了,故事的色彩鮮明起來,一種創造激情慢慢到來。握筆的手也顫抖起來,這時,寫書的工作才真正開始了。
兩位作家的看法都說明,寫出故事是為兒童讀者創作作品的重要一環,倘若故事平淡、缺少曲折和波瀾,就難以吸引兒童讀者。因此,完整、生動、連貫、曲折之於故事性就必不可少。
完整性是故事情節的重要特徵。它是指故事要反映事件產生的原因、中間的曲折、最後的結局等,即故事要反映』出一個特定矛盾沖突的發生、發展、轉化的全部過程。故事的連貫性即指情節節奏緊湊明快,無鬆散、拖沓;情節的推進一環扣一環,波波相連,無較大跨度的跳躍性。生動性主要是指情節因其新奇、豐富、曲折、有趣、驚險、動情等特點而達到的令人難忘、引人人勝的效果。巧合、誤會等藝術手法可以促成情節的生動性效果。
一篇作品所講述的故事是否具有曲折性,直接影響到其故事性的強弱。而故事性不強的作品,將直接影響兒童讀者對作品的記憶和傳播。因此,曲折性也成為故事性不可或缺的因素。這里,曲折性指在以人物和情節為中心來安排整個作品內容時,盡量避免平鋪直敘的結構方式,而注重情節的起伏和懸念的設置。如被稱為「當代的格林」的伊泰羅·卡爾維諾採集的義大利童話《小鵝》,一開始就交代了小鵝獨自留下,離開鵝群的原因,為小鵝以後被迫獨自同狐狸周旋埋下伏筆。為了得到鐵屋而滿足鐵匠的條件,作品安排了「錘子每敲一下,它就下一隻蛋,」一氣下了200隻蛋的情節,新奇而有趣。在寫小鵝同狡猾的狐狸三次智斗時可謂一環扣一環,波瀾迭出,一個回合比一個回合難對付。在這一情節中,小鵝都因地、因條件制宜,隨機應變,沉著對敵,特別是三次智斗中小鵝鑽進大瓜躲避狐狸的細節,曲折而又驚險。整篇作品就以故事的曲折性而深深地吸引著兒童讀者,他們因小鵝小勝而小快,也隨小鵝的大勝而大快。而當情節發展到一心想吃小鵝的狐狸被小鵝使計用繩套住脖子時,兒童讀者會為之而歡呼雀躍。
(四)敘事技巧中的懸念與氣氛控制
懸念是敘事性文學作品的一種特有的創作技巧,是作家在情節發展中所鋪設的懸而待解的疑端。對於內容復雜的敘事性文學作品來說,懸念可以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和期待心理,控製作品情節的氣氛,並增強情節的生動性,從而滿足兒童讀者的好奇心,把他們的注意力和思想感情引向對作品人物命運的關註上來。若無懸念,一看故事開頭就知道結尾,這樣的作品通常很難受到兒童讀者的歡迎。因此,為了加強故事性,兒童文學作家常常在故事敘述中設置懸念,以抓住讀者的注意。
在通常情況下,懸念常見於情節發展的緊要關頭。換言之,就是在緊張時刻把一些問題懸在那裡暫時不要管,「賣關子」埋下伏筆,以引起讀者和聽眾的注意和思考,促使他們尋根問底。一般來說,人物的命運、扣人心弦的事件起因、奇特的事件結局、包含機密的「道具」、引人關注的問題等,都可以作為構成懸念的因素。而故弄玄虛、設「迷魂陣」則是設置懸念、控制氣氛常用的方法。在一篇作品中,有貫穿全篇的懸念,也有在作品的進展中各成單元的懸念。蘇格蘭作家史蒂文森的冒險小說《寶島》就是懸念設置的典範之作。小說第一章,寫船長畢爾成天喝酒,唱古怪歌曲,在海邊嘹望,懷著極度恐慌的心情等待著一個「獨腳航海人」的出現。一個強烈的懸念就這樣產生了:畢爾是什麼人?為什麼住到「彭保大將」旅館?為什麼提心吊膽地等待「獨腳航海人」的出現?這就給了兒童讀者一種暗示:這里將要發生驚心動魄的事件。於是小讀者的心就這樣被「懸掛」起來。接下來,小說中「種種別出心裁的陰謀詭計在作家筆下都變成靈活的特種游戲。讀者讀來,似乎感覺到已經揭開秘密內幕的一角了,可到下一章又出現一個新的圈套。直到最後一章,讀者還難 於猜測下面將如何結局。」可以說,《寶島》的情節就是在不斷的懸念設置中展開的,而作品那讓讀者提心吊膽地焦慮的效果,無疑是這部冒險小說的一大成功。史蒂文森堪稱懸念大師,他的作品說明,兒童文學作品能否吸引兒童讀者,並且把這種吸引力維持到讀完作品,主要看情節中是否有明確、強烈的懸念。因此,敘事性文學作品中,懸念的強弱直接關繫到兒童讀者對作品的態度。好的懸念設置可以調節兒童讀者的情緒,可以讓兒童讀者在一張一弛的心理節奏下,滿懷興趣地讀下去。
(五)敘事語言的口語化與生活化
兒童文學作品特別是幻想色彩濃厚的敘事性作品,具有較多的「原始性」成分。即使是在文明社會中,兒童文學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在「沒有多少文化」、「半開化」的兒童中流傳,而且其傳播方式在相當一部分兒童中主要是第一傳播媒介——口頭語言。也因此,兒童文學的敘述方式自然要建立在以口頭語言為媒介的「說」、「唱」、「講」、「聽」的傳播方式基礎上。口頭語言在負載信息的性能上和書面語言不完全相同,它分為日常口語和文學口語。日常口語又稱口頭語,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進行口頭交際時所使用的語言,它與書面語相對立而存在,具有生活化的特點。這種生活化的日常口語雖然沒有書面語言准確周密,但卻比書面語通俗、簡短、靈活,富於濃郁的生活氣息。口頭語、書面語兩種語言可以相互影響、相互轉化,形成文學口語。
兒童文學的敘事性語言是一種充分兒童化的文學口語形式,它以簡明為前提,以生動為根本。其用詞通俗明白,語句結構簡單,還含有富於情態表現力的對話性語氣,所以往往能使作品產生一種將作者和兒童讀者置於一個場景中進行直接對話和交流的特殊效果,從而拉近了作者和兒童讀者的距離。
兒童文學作品的接受主體是兒童讀者,一般來說,兒童運用語言的能力較成人低,文學接受能力也相對較弱,尤其年齡較小的兒童的閱讀,還需要藉助成人講述的幫助。這就要求兒童文學作品在相當程度上保留著口頭文學的許多敘述特點。因此當作家為兒童創作之時,他們會更理性地使用通俗易懂、生動傳神的「兒童文學口語」去進行藝術的表現,這種兒童口語,我們也稱之為「故事語言」。對此,我們不妨以英國怪味童話作家唐納德·比塞特的《一個唬老虎的小男孩》為例以窺其一斑。
……老虎只等沙奇一走近,就「崩」一下蹦了出來,嘴裡吼叫著:「呼爾爾爾爾爾爾爾爾爾!」/沙奇也對著老虎吼叫:「呼爾爾爾爾爾爾爾爾爾!」/老虎生氣了。「他把我當成什麼啦?」他尋思道:「當成貓?當成兔子?當成玩熊?唔,不對,應該叫『浣熊』?」/過了幾天,沙奇又到外面去,他正在路上走著,被老虎看見了,他一下從大樹後頭蹦了出來,這回叫得比前回更響了:「呼爾爾爾爾爾爾爾爾爾爾爾爾爾爾爾爾爾爾!」/「您好,老虎!」沙奇說著,用手拍了拍老虎的肩膀。沙奇拍老虎的肩膀,老虎覺得太受不了啦,就撒腿跑了。它灰溜溜的,尾巴拖在地上。它磨了一陣瓜子,學著吼得更響:「我是老虎呀!」它說。「老虎!老虎虎虎虎!」……
這篇作品的用詞通俗易懂,語氣親切,而且完全是兒童的口語,表現出較強的對話性和情態性。這樣敘述語言,能使人感受到濃郁的生活化氣息,是生動傳神的「兒童文學口語」。而諸如此類文學口語的運用,在兒童文學中是俯拾皆是的。
(六)幾種常見的故事構成方式
一般來講,敘事性兒童文學作品故事的構成方式主要有「縱式結構」和「橫式結構」兩種。「縱式結構」即按事件發生發展的自然進程和時間的先後順序來安排情節。「橫式結構」是按空間順序將若干前後並無直接聯系的生活場景或情節並列安排,從不同的側面或角度共同表現主題。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特殊的構成方式。
1.三迭式結構
「三迭式」又稱「三段法」,在故事情節的安排上,重在表現人物活動和事件發展前後三次的重疊變化,是中外民間兒童文學作品常用的傳統方式。深受兒童讀者歡迎的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中的「三打白骨精」便是用三迭式結構來組織故事情節的典型例子。但三迭式結構的作品,其情節的反復,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在反復中體現出變化和發展,而且這種變化中又能體現出整體的美。這種結構方式很能適應兒童讀者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要求。三迭式結構的運用,能造成回環曲折的藝術效果。
2.連環式結構
「連環式」結構也叫做多段式的情節反復,其特點是情節在三段式反復的基礎上再一環扣一環地向前延伸、發展,因此,這種結構的作品其情節反復的次數至少有四次,直到故事情節結束為止。連環式結構主要有直串式(順序反復程式)、頭尾串式(循環反復程式)、雙串式、一串一解式四種情況。幼兒文學作品為適應幼兒理解能力較低的特點,常採用這種結構以反復加深孩子的印象。如蘇聯動物故事作家比安基的科學童話《尾巴》,連續寫蒼蠅把蜻蜒、金魚、蝦、梅花鹿、狐狸等動物的尾巴當成沒用的尾巴,反復尋找都失敗了,最後死在牛尾巴之下。作品通過多次尋找的情節反復和由此帶來的層層遞進的演化,既增強了故事性,把作品的情節推向高潮,又形象地再現了蒼蠅的霸蠻可惡,揭示了科學的主題。
3.對立式結構
「對立式結構」即從正反、左右、前後、上下等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來組織情節。它有利於情節展開和人物性格的鮮明對照,能體現較強的故事性,符合兒童讀者在比較中清晰認識事物並把握其發展規律的心理特點。因此對立式結構在兒童文學創作中運用極其普遍。張鐵蘇的兒歌《沒耳朵變尖耳朵》具有一定的情節性,正是採用了這種結構方式。作品前面寫多多「沒耳朵」,後面寫多多「尖耳朵」,由「沒耳朵」到「尖耳朵」採用的就是對立式結構方式,並通過這種方式把作品暗含的思想內容形象地表達了出來。
E. 急求:世界動漫發展史
卡通的出現與早期發展
如果想了解什麼是卡通,那麼就不妨先從「卡通」這個詞的由來講起。
卡通,是英語「cartoon」的漢語音譯。對於這個詞的詞源,有兩種不同說法:其一是說它來自法語中的「carton」(圖畫);其二是說它源自義大利語中的「cartone」(紙板)。
從卡通的詞源上,我們就能夠確切的獲知,卡通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最早起源於歐洲。而在近代歐洲,有兩個促使卡通出現的重要歷史條件:首先,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壯大了市民階層的力量,導致社會結構的重大變化。其次,自文藝復興運動以來,自由開放的藝術理念開始為社會所接受。這兩個條件的相互作用,使得傳統繪畫走下了中世紀的神壇,日益接近平民的審美趨向,給以簡御繁的卡通畫提供了產生的社會基礎。同時,作為市民階層表達自身要求的手段,卡通畫也被賦予了更為廣泛的政治內涵。
在十七世紀的荷蘭,畫家的筆下首次出現了含卡通誇張意味的素描圖軸。而以法國人奧諾雷·杜米埃(1808-1879)為代表的諷刺漫畫家,更是將政治卡通發展到了藝術的高度。時至今日,政治卡通依然是西方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卡通藝術的發展史上,英國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眾所周知,英國是最早建立現代議會民主政治的國家,同時也是最早進入產業革命的國家之一。民主政治的確立,保證了人民言論和出版的自由,為卡通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社會基礎;產業革命的興起,引發了報刊出版業的繁榮,為卡通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證。
早在17世紀末,英國的報刊上就已經出現了許多類似卡通的幽默插圖,但是由於缺乏專職畫家和固定的藝術風格,因此還算不上真正的卡通畫。隨著報刊出版業的繁榮,到了18世紀初,出現了專職卡通畫家,英國卡通的風格也逐漸定型。與同時期歐洲大陸的幽默諷刺畫相比,英國的卡通畫較多的取材於社會風情,以幽默含蓄見長。
這一時期,比較有影響的卡通畫家包括威廉姆·霍格斯(1697-1764)、詹姆斯·吉爾雷(1757-1816)和托馬斯·羅蘭森(1756-1827)。這其中,霍格斯的代表作有《浪子回頭》和《哈洛特漫遊記》等,羅蘭森則主要是創作了《辛塔克斯大夫一生的旅行》。值得一提的是,霍格斯等人的作品已經不再是傳統的單幅畫,而是發展成為了彼此關聯的系列畫,具備了連環畫的雛形。
1841年,著名的《笨拙》(Punch)畫報在倫敦創刊。這本著名的諧趣性期刊,在卡通發展史上占據著顯著的地位。事實上,正是這個刊物的供稿人、著名畫家約翰·里奇和編輯馬克·呂蒙首次將幽默諷刺畫正式命名為「卡通」。同時,這本刊物也是傳統的卡通畫向連環畫過渡的重要橋梁。在早期的《笨拙》畫報上,就已經連載了許多與連環畫的概念相近的作品。而約翰·里奇繪制的《布瑞克先生歷險記》,更是具備了眾多連環畫的構成要素。
十九世紀末,彩色印刷術的出現引發了出版業的一場革命。相應的,彩色漫畫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1901年,著名出版商哈姆士·沃思,在並購了幾家雜志的基礎上,成立了聯合出版公司(簡稱「AP」),先後出版了《小精靈》、《水泡》、《微笑》、《彩虹》、《老虎提姆》周刊和《叢林狂歡》等漫畫刊物。另一位出版商亨德森,也推出了《樂趣無窮》(1906)、《漫畫天地》(1909)、《精思妙語》(1910)和《火花》(1918)等雜志。其它如「特萊普斯和霍姆士」公司出版的《煙火》和皮爾遜出版的《大匯刊》等,都不同程度的介入了彩色漫畫的出版與發行。這一時期,英國漫畫期刊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刊物的讀者定位由成年人逐漸轉向兒童和青少年。而AP公司是這個趨勢最大的受益者,他們成功的推出了「老虎提姆」的卡通形象,使其一躍成為孩子們鍾愛的卡通明星。它的姊妹作《熊娃娃》也取得了不俗的銷售業績。另外,《老虎提姆》的作者之一福克斯·韋爾還創作了《小虎吉莉》和《河馬小姐》等少女漫畫作品。
與政治卡通和漫畫相比,動畫片的發展歷程似乎更富有傳奇色彩。如前所述,動畫藝術是現代影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動畫和電影的「史前階段」,兩者卻是合而為一的。直到攝影術發明之後,電影和動畫才開始分道揚鑣。
1895年,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最先向公眾展示了他們的「電影機」,並放映了《火車進站》、《海水苑》等影片。現代電影就此誕生。而第一部動畫電影卻是在十年後才得以問世。其中的部分原因是由於動畫片高昂的製作成本。時至今日,動畫片依然是需要高投入的文化產品。
1906年,在愛迪生實驗室工作的布雷克頓(J. Stuart Blackton)製作了《滑稽臉的幽默相》(The Humorous phases of Funny Faces),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動畫影片。此後,來自法國的埃米爾·科爾(Emile Cohl)進一步發展了動畫片的拍攝技巧,並且先後製作了250餘部動畫短片。同時,他也是第一個利用遮幕攝影的方法,將動畫和真人表現結合起來的先驅者。正是因為科爾對於動畫片發展的傑出貢獻,他也被奉為當代動畫片之父。
另一位對早期動畫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是美國人溫瑟·麥凱。他出生在美國的密西根州,早年曾經靠給馬戲團、通俗劇團畫海報為生,後來成為了報社記者和漫畫專欄畫家。1914年,麥凱推出了一部劇情動畫片《恐龍葛蒂》(Gertie the Dinosaur)。這部動畫片的推出,改變了此前在動畫作品中的純藝術傾向,把故事、角色和真人表演等組織成為互動式的情節,取得了相當好的效果。而憨態可掬的恐龍葛蒂,更是成為了名噪一時的卡通明星。繼《恐龍葛蒂》之後,麥凱又製作了《露斯坦尼亞號之沉沒》。這是第一部以動畫方式製作的紀錄片。
溫瑟·麥凱的成功是具有象徵意義的。他以自己作為漫畫家的修養和積累,開創了一種重視角色的塑造、故事結構和通俗趣味的新型動畫創作模式。在麥凱之後,美國的動畫家們開始走上了一條與他們的歐洲同行截然不同的道路。一個屬於新大陸的卡通時代就要到來了。
黃金時代的卡通帝國
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美國卡通藝術的發展水平居於世界的領先地位。而毋庸置疑的是,這種領先是全方位的。
早在1840年,波士頓的DC約翰斯頓公司就發行了名為《克賴斯帕》的單頁畫報,這可能是最早出現在美國的卡通作品了。此後,隨著歐洲移民的不斷湧入,原本流行於歐洲的卡通藝術也開始登陸美國。
1880年,美國報業大亨普利策在他的《紐約世界》報上增設星期日特刊,並在其中增加了卡通專欄。此後不久,另一位報業巨頭赫斯特也開始在自己旗下的《紐約雜志》和《美國幽默大師》等刊物上定期發表卡通作品。這意味著卡通作品在增加報刊發行量上的作用,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而上述兩大報系的強力介入,無疑是給還處在幼年期的美國卡通注射了一針助長劑,自此美國卡通的發展駛進了快車道。
1895年,著名漫畫家奧特考特(R.F.Outcault)創作的系列漫畫《黃孩子》(Yellow Kid)開始在普利策創辦的《紐約世界》(New York World)上發表。但不久之後,奧特考特帶著「黃孩子」一起跳槽到了赫斯特旗下的《紐約雜志》(New York Journal)。《黃孩子》系列最初的名稱是「Hogan』s Alley」,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年紀在六、七歲,身著臟睡衣大腦袋,名叫「Mickey Dugan」的小孩兒。其實,這件睡衣在開始的時候是藍色的。到了1896年,由於一項新技術的應用使人們能夠輕易的將紙染成黃色,Dugan也就此換上了黃衣。後來,奧特考特又在漫畫里加上故事主人公的對白,使大家更容易理解故事主題。這也使得《黃孩子》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連環畫。由於「黃孩子」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精明的商人們便以這個形象為基礎,開發了大量有關「黃孩子」的周邊產品,其中包括玩具、塑像、廣告招貼等。盡管「黃孩子」也經歷了許多的波折,但是在它首次面世後的第七年,即1902年,《黃孩子》系列終於出版了單行本。應該指出的是,《黃孩子》的成功不但促進了美國卡通漫畫的發展,而且為漫畫作品的商業運作提供了經典範式。
在整個二十世紀初,卡通漫畫始終在尋找與美國文化的交匯點。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和令人難忘的卡通形象。不過,直到三十年代初,美國卡通漫畫的黃金時代才真的來臨。
對於「黃金時代」,有這樣一個精闢的描述:美國漫畫的黃金時代就是超級英雄在廉價畫報上橫行的時代。眾所周知的,諸如超人(SUPER MAN)、蝙蝠俠(BATMAN)、閃電俠(FLASH)、潛水俠(AQUA MAN)等眾多的超級英雄形象都產生在這個時期。這些超級英雄的共同特點就是擁有健美運動員般的身材,常人無法具備的超能力,不斷打倒邪惡又強悍的敵人,拯救世界。而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持續影響力的,恐怕就要算是超人和蝙蝠俠了。
《超人》的主角是一個來自氪星球、具有超能力的外星人克拉克。在他還是一個嬰兒的時候,便乘坐太空船從氪星來到地球,並被善良的肯特夫婦收養。長大後,他開始發現自己擁有地球人不具備的超能力。為了掩飾身份,克拉克從偏僻的小鎮來到了大都市,並在《星球日報》擔任編輯,從而結識了年輕貌美的女記者露易斯。從此以後,每當城市的安全和秩序受到惡勢力的威脅時,總會有一個披著斗篷、身著緊身衣的飛天英雄及時顯身,拯救那些陷入危機中的人們。不過,大多數情況下,超人的主要任務都是英雄救美。
《超人》系列最先在《動作漫畫》(ACTION COMICS)第一期上發表,並迅速風靡全美。1939年1月16日,《超人》開始在報紙上連載。到1941年,已經有超過三百種報紙每日連載《超人》漫畫。而以「超人」為主題的動畫片、電影和電視劇,更是在此後的半個世紀中層出不窮。毫不誇張地說,「超人」已經成為了一個時代的標志。
幾乎是在超人取得成功的同時,「黃金時代」的另一位超級英雄蝙蝠俠也走入了人們的視野當中。
蝙蝠俠原名叫做昆布西,出身於一個顯赫的富豪家庭。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被歹徒所殺,因而變成孤兒,由管家撫養長大。長大後,他發誓為鏟除罪惡而戰。於是,他便成為了身著蝙蝠裝的蒙面豪俠。除暴安良,制裁法律的漏網者成了他最重要的使命。
蝙蝠俠的故事最早出現在《偵探漫畫》(DETECTIVE COMICS)的第二十七期上。與超人相比,蝙蝠俠是一個沒有超能力的普通人,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而蝙蝠俠用於對抗邪惡的主要工具是各式各樣的科技發明,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那輛萬能蝙蝠車。
在黃金時代的眾多超級英雄中,神奇女俠(WONDER WOMAN)可以說是一個「另類」。這不僅僅是因為它打破了此前男性對於超級英雄形象的壟斷,更為重要的是,她的出現徹底重構卡通世界中兩性秩序,使得女性角色不再只是男英雄們的附庸,而真正成為主宰故事的主角。因此,當「神奇女俠」系列於1941年底在《全明星漫畫》(ALL STAR COMICS)上推出後不久,便受到了眾多女性讀者的熱烈歡迎。
漫畫英雄的出現絕非偶然。事實上,它是漫畫藝術與美國文化碰撞的必然結果。美國文化的核心就是所謂的「個人主義」。這是一種以崇尚個人奮斗和強調優先保護個人利益為要旨的文化。出於這種文化背景,特別是在三十年代的大蕭條和二次大戰給美國社會帶來劇烈沖擊的情況下,人們欣賞和渴望「救世主」式的超級英雄,將他們看作是希望和力量的象徵。因為在現實世界中找不到這樣的人物,於是人們便轉而在杜撰的世界中尋求精神寄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社會經濟不但沒有被戰爭拖垮,反而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和壯大。由於戰爭而激發出來的愛國主義成為了當時美國文化的主流。於是乎,漫畫中的超級英雄們也紛紛投入了保衛國家、反對納粹的戰斗中。「黃金時代」也邁向了巔峰。
隨著卡通漫畫在美國社會中的影響力日趨增強,美國漫畫的發展也逐步走向了多元化,出現了教育漫畫、科學漫畫、西部漫畫等新題材。與此同時,一味的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商業炒作,使得美國漫畫中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因素激增,有的漫畫出版物甚至赫然標明「兒童不宜」。由此,漫畫業成為公眾和輿論抨擊的焦點,並最終導致了「黃金時代」的沒落。
1945年春,弗雷德里克·魏斯曼博士的《引誘無辜》一書出版。魏斯曼博士是一位在當時的社會上相當有影響的知識分子,同時也是政界的知名人士。他始終堅信「充斥著暴力和陰暗內容的漫畫,是助長青少年犯罪和社會混亂的根源」。雖然事後的調查表明,魏斯曼博士的絕大部分論斷都是缺乏事實根據的,但這本書的出版恰恰迎合了當時主流輿論對漫畫業的廣泛批評,因此立即得到了各界的支持和肯定。一時間,漫畫成為了超級禁書,人們時常用談論毒品的口吻來談論漫畫。
1954年4月,美國聯邦參議院青少年犯罪調查委員會針對漫畫對青少年的影響問題舉行公開聽證會,魏斯曼博士以證人的身份出席。他聲稱:漫畫是玷污兒童純真,引發少年犯罪的罪魁禍首,相對於漫畫而言希特勒只是小兒科。「孩子們往往從四歲開始,就遭受到漫畫的毒害。」他甚至要求馬上禁止漫畫的出售。
雖然,這次聽證會沒有能夠形成一個明確的結論,但是參議院最終還是要求頒發一個檢查標准,杜絕漫畫中一切可能毒害青少年和敗壞道德的內容。這其實就是在輿論上宣判了「黃金時代」的死刑。在參議院聽證會後不久,漫畫出版商們在1954年10月26日成立了「美國國內漫畫雜志聯合會」,並制定了「聯合會內部檢查標准」,還要求在此後出版的漫畫封面上明確標明限制等級。
這無疑是一個對美國漫畫業具有深遠影響的事件。由於這個多少有些矯枉過正的標准,此前暢銷的恐怖、警匪類漫畫幾乎絕跡;西部漫畫中的牛仔們也不得不大幅收斂,肉搏和槍戰的場面明顯減少;甚至於搞笑動物漫畫里的「暴力」舉動也變得畏首畏尾。許多出版社和漫畫刊物因為發行量的急劇下跌而破產,大多數職業漫畫家迫於生計壓力也不得不轉行。當然,像《美國上尉》的作者喬·西蒙這類少女漫畫作家,也因為超級英雄的缺席而一度走紅。不過,從整體上看,美國漫畫業還是因此而元氣大傷,雖然日後有所恢復,但終究還是沒能重振昔日雄風。
與美國漫畫業一波三折的發展歷程相比,同時期的美國動畫業卻始終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而要回顧這段歷史,就不能不提到沃爾特·迪斯尼和他的迪斯尼公司。
事實上,在沃爾特·迪斯尼之前,美國已經擁有了不少傑出的動畫家,但是作為後來者的沃爾特卻是真正促使美國動畫業走向飛躍的人。因此,我們有足夠理由認為「沃爾特·迪斯尼是動畫史上的第一位大師」。
1923年,年僅22歲的沃爾特·迪斯尼告別了故鄉堪薩斯,動身前往好萊塢尋求發展。那時的好萊塢是一片創業的熱土,而此時的電影仍處在默片階段,至於動畫片也只不過是擺在電影開演前的助興節目而已。在那裡,他白手起家,以僅有的3200美元注冊成立了「迪斯尼兄弟動畫製作公司」。在沃爾特來到好萊塢的這一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動畫作品——由真人和動畫人物合演的無聲動畫片《愛麗絲在卡通國》。
在好萊塢的最初幾年中,迪斯尼和他的公司漸漸的站穩了腳跟,但是在1927年沃爾特遭受了他事業上的第一個沉重的打擊。這年,他創作的第一個廣受歡迎的卡通人物「幸運兔奧斯華」被發行公司用欺騙的手段奪走,公司因此幾乎陷入絕境。惱火而無奈的迪斯尼踏上了返回故鄉堪薩斯的列車。然而,正是在這次返鄉的旅途中,沃爾特的頭腦中出現了一隻活潑可愛的小老鼠。後來,沃爾特的夫人給這個嶄新的卡通形象取了個響亮的名字「Mickey Mouse」!這就是日後享譽世界,為各個國家的兒童所喜愛的卡通明星——米老鼠。
米老鼠的出現,固然為迪斯尼公司提供了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然而,要使米奇和他的夥伴們成為人見人愛的超級明星,迪斯尼公司還必須有新穎的製作理念。而新理念的核心就是重視劇情的設計和不斷創新。
在迪斯尼之前,動畫片作為普通電影放映前的墊場節目,往往只看重視覺效果而不太注意故事情節的安排。迪斯尼的米老鼠系列則反其道而行之,在製作的初期就對作品的情節進行周密的安排,讓短短七八分鍾的小片子變得非常引人入勝,再加上製作精良的畫面,迪斯尼的動畫片一下子就甩掉了幾乎所有的競爭對手。
除了先進的創作理念,對創新的敏感是迪斯尼的另一張王牌。20年代中後期,電影告別了默片時代,有聲電影的出現引發了整個電影業的革命。沃爾特敏銳的察覺到了變革的來臨,開始嘗試製作有聲動畫片。1928年11月18日,作為電影史上的第一部音畫同步的有聲動畫片,《汽船威利號》在紐約市的殖民大戲院隆重首映,並取得成功。到了1932年,迪斯尼又推出了第一部彩色動畫片《花與樹》(Flowers and Tree)。除了預料之中的轟動之外,它也為迪斯尼贏得了奧斯卡動畫短片獎。五年後,即1937年,迪斯尼耗費數年時間精心打造的第一部全動畫卡通劇情片《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上映。這是一部劃時代的動畫片,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而且因為這部作品所取得的巨大商業成功,使得迪斯尼的製作計劃開始向長片傾斜。緊接著,在1940年裡,迪斯尼公司連續推出了《木偶奇遇記》和《幻想曲》兩部動畫長片。其中,《幻想曲》更是被視為現代動畫片的經典之作,推出伊始便獲得了廣泛贊譽。在不斷推出新作的同時,迪斯尼的卡通明星陣容也不斷擴充,除了米老鼠之外,米妮(Minnie)、布魯托(Pluto)、高菲(Goofy)和唐老鴨(Donald Duck)等新形象也陸續出現在了迪斯尼的動畫片中。伴隨著不斷涌現的優秀作品和卡通明星,迪斯尼公司終於在40年代初確立了它在卡通帝國中的霸主地位。
對於整個美國動畫業而言,迪斯尼的成功具有巨大的示範和推動作用。由於動畫市場的擴展,許多新動畫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此時的好萊塢已經是全美、乃至全世界動畫業的中心了。凡·伯倫製片廠(Van Beuren Studio)就是這些新動畫公司中的一員,在他的旗下同樣聚集了一批優秀的青年動畫家。在30年代後期,這家公司推出了著名的系列動畫片《湯姆貓和傑瑞老鼠》(Tom and Jerry),並獲得成功。另一家有影響的動畫製作機構是華納製片公司在1934年創立的動畫部,主要作品包括:《豬豆子》(Porky and Beans)、《達菲鴨》(Daffy Duck)、《邦尼兔》(Bugs Bunny)等系列動畫片。與迪斯尼的米老鼠一樣,它們也都是盡人皆知的卡通明星。
然而,在迪斯尼輝煌的成功里,危機也在悄然孕育著。成立之初的迪斯尼公司,以藝術和創造為信條網羅了大批一流的動畫人才。但是,隨著公司的不斷發展壯大,迪斯尼的藝術風格也逐漸趨於固定,迎合觀眾和市場的需求成為了節目製作的基礎和前提。更重要的是,迪斯尼的員工越來越感到,公司的繁榮並沒有給他們帶來預期的收入增長,不滿情緒開始在迪斯尼的內部蔓延。到了四十年代初,迪斯尼公司屬下的動畫家們開始籌備成立工會,希望以此來與公司高層對抗,爭取提高報酬。可是,高層的態度似乎要比想像中的更為強硬,由此也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口水戰」。最終,許多公司的業務骨幹負氣出走,並合夥成立了「美國聯合製片公司」(United Proctions of America,簡稱UPA)。
雖然經歷了許多波折,但是沃爾特·迪斯尼和他的公司依然是那個時代無可辯駁的成功者。今天的迪斯尼已經成為了世界性的「娛樂王國」,這也從另一個角度上證明了沃爾特的理想和成功是超越時代的。
總而言之,在這一時期,無論是美國的漫畫業還是動畫業,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圍繞著卡通產品,美國的娛樂產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商業運作體系,實現了卡通自身發展的良性循環。而「美式卡通」也正是以此為基礎,才得以實現它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展,成為了一股不容小視的文化力量。
F. 求一些國產動畫
2005年1月1日起,國家廣電總局正式實行優秀國產動畫片推薦播出辦法,湖北江通動畫的《天上掉下豬八戒》、浙江中南集團的《天眼》、上海幻維數碼的《色拉英語樂園》、廣東安利偉影視的《反斗貓與俏皮狗》、江蘇鴻鷹動畫的《小小律師》、北京雲祥文化的《蟲蟲》等九家企業成為該政策的第一批受惠者。
2005年國家廣電總局核准83部國產動畫片上市發行。從2005年至2006年一季度,廣電總局推薦了50部優秀國產動畫片,要求各級少兒頻道、動畫頻道以及全國電視台各頻道可優先安排播出。不難看出,國家對扶持動漫產業發展的堅定信心和鐵腕手段已經初見成效。
-------------------------------------------------
2005年度第四批優秀國產動畫片推薦如下:
??? 1.《小虎還鄉》(1-52集,每集22分鍾),中央電視台青少中心動畫部製作。該片通過一隻被偷獵的小白虎經歷無數的艱難險阻、終於回到自己家鄉的故事,鮮明地塑造了一個機智勇敢、永不服輸的動畫形象。作品通過人與動物、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種種變化和沖突,展示出各個地域的特性以及各種動物群體的生活習性及生存狀況,是一部兼具感情色彩和教育意義的動畫片。
G. 喜歡我的女孩子問我叫什麼名字的話我能不能說我是太乙真人
既然知道她是喜歡你的,就不應該奚落、玩笑人家。
大大方方的告專訴對方你的姓字名誰,以屬便今後大家相互聯系有個稱呼。
告訴完以後,「請問姑娘芳名?」「可否留下聯系方式?」
對方給與不給,這都屬於禮節。不給也沒有什麼。姑娘可能覺得第一次接觸就交換聯系方式有些不好意思,這也沒有關系的。她聯系你時,就帶出了她自己的聯絡點。
H. 《哪吒鬧海》《天空之城》
《哪吒鬧海》
中國經典動畫-《哪吒鬧海》這部(電影)從1926年的第一部中國動畫片《大鬧畫室》到《大鬧天宮》再到《哪吒鬧海》,最偉大的中國卡通都源於「鬧」源於對權威和生活秩序的反抗。《哪吒鬧海》成全了眾多人的神往:生於權貴之家,這部影視動同樣取材於古典文學作品《哪吒》,蓮花化身托塔天王李靖的三兒子很奇怪的孕育過程,懷孕三年出生四處惹禍,最後剔骨胳肉還給父母,師傅太乙真人用蓮花給他重新復活
哪吒鬧海》-影片簡介
陳塘關總兵李靖的夫人懷胎三年零六個月後,生下一個肉球。忽然光芒四射,從中跳出一個男孩。李靖悶悶不樂,一位名叫太乙真人的道長卻來賀喜,為孩兒取名哪吒,收為徒弟,當場贈他兩件寶物:乾坤圈和渾天綾。哪吒七歲,天旱地裂,東海龍王滴水不降,還命夜叉去海邊強搶童男童女。哪吒見義勇為,用乾坤圈打傷夜叉,又殺了前來增援的龍王之子敖丙。龍王去天宮告狀,途中又被哪吒打得半死。於是,東海龍王請來三位兄弟,共商報復之計。第二天,四海龍王帶領水兵水將興風作浪,水淹陳塘關,要李靖交出哪吒才肯收兵。哪吒想要反擊,遭到李靖的阻攔,並收去哪吒的兩件法寶。哪吒為了全城百姓的安危,挺身而出,悲憤自刎......
《哪吒鬧海》-影片評價
而到1983年王樹忱拍攝《天書奇譚》時,則又完全換了另外一副心腸,《哪吒鬧海》有悲壯色彩,造型美術都極其古典唯美,不乏瑰麗浪漫的幻想場面,而《天書奇譚》的氣質則完全草根,想像天馬行空,如在造型上面,年畫,京劇,紹興泥娃娃,凡是和民間文化有關的元素幾乎都被信手拈來的借用,王樹忱還是一位漫畫家,他的漫畫多用水墨,常從古典文化中選材,但往往立意詼諧,賦予漫畫現代意義,《天書奇譚》很像王樹忱漫畫的電影版。這部電影嚴定憲沒有再參與,嚴定憲設計的動作京劇功底很深,一舉手一投足都充滿了儀式般的美感,《哪吒鬧海》中三頭六臂的哪吒與四海龍王交戰,其動作的繁復高難令人驚嘆。而沒有嚴定憲的《天書奇譚》,在動作設計上則出現了另外一種味道,沒有過於嚴謹和形式感的動作,而是設計出極為誇張和幽默的動作來,特別是老和尚和小和尚的打鬥,簡直就是「功夫喜劇」,這正是王樹忱的風格。
唯一與《哪吒鬧海》類似的,是王樹忱的改編劇本,電影改編自《平妖傳》的部分情節,同樣是一部《封神榜》般,想像力奇異,但並無甚人情味的小說,而王樹忱的改編,使原來平面空洞的人物,變得真實難忘(畢克、丁建華等人的配音也功不可沒),使原本打來殺去的故事,變得生趣盈然,又不乏感染力。徐克一向以改編原著不拘一格著稱,但他所改編的神怪小說《蜀山》系列,個人覺得比起王樹忱對古典神怪小說的改編卻遠遠不如。王樹忱是個幽默的人,既使早期《過猴山》這樣的小品,也是令人捧腹,然而他最後的作品卻完全拋棄了與動畫片密不可分的幽默元素,拍出了以水墨為技法,將中國文化物我同一,高山流水的情懷以影像再現於銀幕的作品,充滿了東方美學氣韻的《山水情》。這部作品將「中國學派」的藝術性推到最高,獲得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獎大獎,三年後,仍抱有很多動畫計劃的王樹忱導演去世,年僅60歲。
天空之城 動畫相關評論
1、文明的困惑
——淺析《天空之城》
古希臘有一個神話:有一個巨人,他是大地的兒子。大地母親賜予他無窮的力量,沒有誰能夠戰勝他。但有一次,他的對手將他誘到空中去決斗,雙腳離開了大地的巨人無法再從母親那裡獲得力量,最終戰敗被殺。離開了大地母親的懷抱,即便是神勇無比的巨人也會變得不堪一擊。古希臘的先民們也許沒有預想到他們那個時代里尚如嬰兒般的人類文明會成長為今天巨人般的現代社會,但他們當年先知先覺般地試圖通過神話留給後人的這個忠告,卻在被人類遺忘了數千年之後,由一位東方人在這喧囂的世界中用心靈聆聽到,並用他那獨特的、比神話故事更有震撼力的方式,向世人解讀出來——這就是動畫電影大師、日本著名導演宮崎駿和他的作品《天空之城》。
情節的設定
縱觀宮崎駿的所有動畫電影作品,不難發現「飛翔」是其永恆的主題。在本片中,他更是將舞台搬到了一座「空中樓閣」之上——天空之城拉普達。這是一座以反引力裝置的飛行石為懸浮動力的空中城市。滿懷強烈的社會意識和人文關懷的宮崎駿試圖通過對文明失落的根本原因的追問,影射出人類文明的現存弊端,並對文明如何才能生存、發展的哲學命題進行探討。而這一切,都是通過拉普達這座虛構的天空之城的興衰來表現出來的。
在影片中,拉普達城出現時已是一座空無一人的廢城。人們只能通過巨大的飛行石、不計其數的機器人、堆積如山的財寶來遙想其當年的繁盛。宮崎駿顯然無意於著重向觀眾介紹拉普達文明產生與發展的過程。他僅僅是以這種曾經極度繁盛的文明的最終毀滅來強烈地震撼和沖擊每位觀眾的心靈,從而對現代社會中的芸芸眾生提出質問,並最終來思考人類文明應向何處發展的現實問題。
當然,宮崎駿不會像某些所謂的科幻片那樣淺薄地將天空之城拉普達的文明歸功於外星文明的教化或神秘力量的恩賜。他在觀眾通常不太注意的片頭中,以短暫的幾十秒鍾時間,用幾組畫面向觀眾簡單而有序地展示了這個神秘文明的演化過程:
風之女神微笑著俯視大地,她輕緩地吹著一陣陣和風,吹散了雲層,也吹散了拉普達人心頭的蒙昧。於是,在一望無垠的草原上,拉普達人架起了第一架簡陋的風車。繼而風車進化了,它有了高聳的塔樓作軀干,無數的齒輪和杠桿作肢體。接著,拉普達人的采礦機不停地向地下深入挖掘。在地面上,綠色的草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龐大的工廠和不停地冒出滾滾濃煙的煙囪。同時,拉普達人也沒有停止向天空進軍的腳步。由單個的簡單的飛艇到配有先進動力源的飛行艦隊;由靠無數螺旋槳才能緩慢升空的形如航空母艦的「空中母艇」,到只需底部的一個大螺旋槳就能懸浮於雲端的空中城市;直至配備有反引力裝置飛行石的天空之城拉普達。而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風之女神的眼中,僅僅是微不足道的一瞬間。接下來,伴隨著烏雲和閃電,一艘龐大的飛行器從天空之城飄降地面。從那裡走出成群結隊的人們,投入到大地的懷抱中。風之女神依舊含笑地關注著這一切,依舊用柔風輕撫著大地。最後一個畫面中,在廣袤的綠色草原上,又出現了一架簡陋的風車,旁邊站著一個提著竹籃的小女孩——希達。和風緩緩地撥動著風車,也輕輕地舞動著希達的衣裙。一切有如一幅靜謐、祥和、自然的銅版畫。翻開這恬美的扉頁,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隨即展開。片頭中留給觀眾的那些懸念也隨之被慢慢解開。
整部影片講述的是主人公少女希達和少年巴斯以及海盜、軍隊、穆斯卡等三股勢力尋找天空之城拉普達的歷險記。在情節上分別以現實的和歷史上的拉普達文明為明暗兩條線索,並利用兩者的交錯來推動情節的演進。下面讓我們跳出影片情節的先後順序,而按照時間的流程來重新審視一下故事的來龍去脈。
很久以前,拉普達人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之後,擁有了高度的智慧和文明。他們從埋藏於大地深處的礦石中提煉出飛行石的結晶體,建造了天空之城拉普達。七百年前,拉普達人離開天空之城返回大地,並散居於大地上的各個角落裡過著平靜的生活。時光飛逝,希達作為現在的拉普達公主,從母親那裡繼承了王室世代相傳的飛行石,同時也銘記下了能喚醒飛行石魔力的咒語。雖然希達一族對遠世的繁華早已淡漠,但拉普達王室另一族的後裔——穆斯卡卻是野心勃勃,他一直企圖重返天空之城,並利用其統治世界。而在這七百年間,大地上人類的文明也在飛速發展。隨著飛行技術的成熟發展,人類不斷地尋找著傳說中的天空之城。有人還曾經親眼目睹過這座神秘之城,巴魯的父親就是其中一位。某一天,從天而降的一個拉普達機器人,更是證實了天空之城的存在,堅定了人類尋覓它的信念。尤其是在機器人身上所體現出的尖端智能,更是地面上的人類所無法企及的。於是,政府出動了大批軍隊,還派遣了一個由穆斯卡領導的類似克格勃式的神秘組織一起來尋找天空之城拉普達。與此同時,一群垂涎於拉普達財寶的海盜也在行動。最終,為了不讓穆斯卡的野心得逞,希達和巴斯一起念出了毀滅之咒,天空之城的科技、財富和武器等所有拉普達文明的痕跡統統化為灰燼,只剩下一棵大樹載著拉普達城的殘骸永遠地消失於天際。
思考的軌跡
在對全片的時間脈絡進行了梳理之後,我們不難發現宮崎駿的思考主要集中在兩個時間點上。
第一個時間點即七百年前,宮崎駿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拉普達人為何要放棄已有的繁華和強盛而重返大地?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天空之城上的建築只是由於年代久遠而顯得古舊,一點也看不出遭受人為侵略或被自然災害破壞的敗落。無盡的財寶完好地封存於倉庫中,根本沒有遭遇洗劫的跡象。成百上千威力驚人的機器人沉睡於類似蛋殼的裝置中,毫無曾經戰斗過的傷痕。由此可見,拉普達人離開天空之城的原因並非是遭到其他文明的攻擊或者內部戰爭,也不是因為自然因素的侵襲,更不是由於自身財富或能源的耗盡和枯竭。也就是說,拉普達人根本不是被迫地背井離鄉,那麼只剩下一種可能:他們自覺自願地選擇了放棄一切而回歸大地。由此我們會進一步思考:拉普達人為何會心甘情願地舍棄天空之城,而腳踏實地地去過那種原始、簡單卻平靜、恬適的生活呢?
顯然是因為拉普達人察覺到了表面的繁盛下所潛伏著的危機。正如希達最後對穆斯卡所說的那樣——無論擁有多麼可怕的武器、擁有多少恐怖的機器人,離開了大地的泥土,拉普達文明的生命之樹就不能夠生存。
也許,當拉普達人終於使自己的城堡浮上天空,使大樹之根游離於土壤的時候,他們還沾沾自喜於自己扭轉乾坤的力量,還沉醉於飛翔於雲端的快樂,還洋洋自得於對自然的控制和對大地的俯視。不過,當天空之城越飛越高,自身文明越來越發達的時候,他們終於通過不斷的自省,悟到了自己的文明只有在代表著自然的大樹的蔭護下才能生存發展,正是大自然給了拉普達文明以生命力。於是,他們毅然放棄了那些現代人類夢寐以求的東西,褪去了拉普達文明浮華的外衣,讓它如初生的嬰兒一樣,以最本真的狀態重新投入到大自然母親的懷抱中。
這種回歸從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意味著一種文明的倒退或者說是消亡,但就其本質而言,卻是文明進步的一種標志。因為它表明拉普達文明在對世界的認識以及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上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從而也證明拉普達文明自身在文明程度上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進而我們可以說,拉普達文明正是在拉普達人於七百年前集體回歸於大地、回歸於自然的行為中得到了升華。
第二個時間點即希達和巴斯一起念出毀滅之咒的一瞬,拉普達人封存在天空之城裡的,那些在現代社會中被普遍用來判斷一種文明是否先進是否強大的東西,最終還是灰飛煙滅般地消失於天空。還有那個看似堅不可摧的黑色半球體也崩潰、瓦解得如此迅速。此時,宮崎駿又提出一個問題:是什麼力量如此強大,如此可怕呢?
表面上看起來當然是希達的一句咒語,但實際上卻是無盡的貪婪、慾望和野心——這才是毀滅天空之城的真正元兇,也是導致一種文明歸於消亡的根本原因。
如果將文明比作人體,那麼貪欲並不是破壞其生理機能的病毒,而是直接操縱其精神和思想的惡魔。它會將文明的軀體——科技、財富和武器的效用向邪惡的方向發揮到極致並以之去破壞一切直至自我毀滅。
當天空之城已經處於野心家穆斯卡的控制之下的時候,當大地上的生命都在「天火」武器系統的炮口下戰栗的時候,拉普達文明的毀滅已成定局。這樣先進、發達的文明都無法擺脫被貪欲控制的命運,最終甚至不得不以自我毀滅來做最後的反抗,如此的結局實在是令人感到可惜、可嘆、可悲。
即使沒有穆斯卡,隨著飛行技術的不斷提高,人類最終也會尋找到天空之城拉普達,並會在貪欲的驅使下利用被封存於其中的東西來進一步「統治」自然,甚至自相殘殺。到那時,拉普達的文明還是在劫難逃,而人類的文明也勢必葬送在自己手中。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在本片中,宮崎駿的思考是分為兩個層次的:在第一個層次中,宮崎駿認為文明與自然的關系,就如同樹木與泥土的關系一樣。如果不植根於大地的泥土,即使是參天大樹也無法存活。同樣,妄圖脫離自然、控制自然、凌駕於自然之上的文明也一樣無法生存。只有「植根厚土,沐浴清風,和種子一起過冬,和鳥兒一起歌唱」,文明之樹才能枝繁葉茂,四季常青。在第二個層次中,宮崎駿認為如果說自然會賜予文明以生命力的話,那麼貪欲則會奪取文明的生命力直至徹底毀滅文明。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以上這兩個層次的思考並不是一種平行的關系,而是交織於影片之中,並最終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問題貢獻了一條真知灼見、一劑苦口良葯——只有融合於自然,並能抵禦住貪欲侵蝕的文明才能不斷進步以至永存。應該說,正是這種結合人類自身現實命運的人文思考,形成了宮崎駿動畫電影作品永恆的魅力。
未解的難題
如果沿著宮崎駿的思路對拉普達文明的得失與興衰做更進一步的深層次分析,我們會發現影片中仍留下兩點懸疑令所有的觀眾一起去思索:
其一,如前所述,拉普達人的回歸行為是拉普達文明進步的一種標志。但這是一種認知和精神層面上的進步,並且拉普達人獲得的這種進步是以現實和物質層面上的犧牲為代價的。有沒有可能找到一條可以實現精神層面與現實物質層面相並舉的進步之路呢?追求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與追求融合於自然的生存狀態,一定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嗎?人為的科技能否完美地融合於原生的自然呢?
拉普達人回歸大地後雖然過著安適恬淡的生活,但是同時也必然要忍受繁重、辛苦的勞動。我們不禁會想,以拉普達人的聰明才智,能否改造幾個機器人讓它們去「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而自己悠哉游哉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呢? 其二,拉普達文明毀滅了,但「貪欲」這個罪魁禍首並沒有隨著天空之城的崩潰而消失。相反,它正以勝利者的姿態獰笑著,而它的魔爪下一個伸向的也許就是我們人類的文明。宮崎駿通過在影片中對現實世界林林總總的影射,來反映他內心對於人類文明前景的憂慮。天空之城拉普達的文明本身就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許多曾經輝煌但現已消亡的文明的縮影。看到那座浮於天際的城市,人們很容易就會聯想到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已化為流星的「和平號」以及人類正在建設中的國際空間站……細心的觀眾還不難發現,影片中出現的巨型空中戰艦,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用以空襲英國的「齊柏林」式飛艇為原型的;軍隊中那個大腹便便的將軍,胸前掛著的也正是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納粹鐵十字勛章;拉普達在穆斯卡的控制下所發出的「天火」,與廣島原子彈爆炸時的蘑菇雲無甚區別;而被穆斯卡控制後高懸於大地上的已伸出武器的半球體,不是正好象徵著從東西方冷戰開始至今一直懸於人類頭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嗎?
拉普達文明在貪婪、慾望和野心面前所表現出的無力、無助和無奈已經為我們提出了振聾發聵的警示,而現實世界中的這一切,卻似乎表明人類仍在執迷不悟地、一步步重蹈著拉普達文明的覆轍。那麼人類究竟能不能迷途知返、懸崖勒馬呢?人類憑自己的努力,到底有沒有可能探尋出另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以避免悲劇的重演呢?
對於上述這些決定著人類自身文明的興衰、存亡的問題,宮崎駿並沒有在本片中給出答案。也許他也無法給出答案,因為這些問題必須匯聚全人類的智慧去思考。在本片中,宮崎駿通過清晰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懸念迭生、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天馬行空、經天緯地的虛構想像,將動畫電影天然的娛樂性與閃耀著智慧光芒的思想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深深地感動了無數觀眾,同時也必然引發觀眾對人類文明的關注、反省和思考。而照亮人類文明前景的火炬,也許將由這些受到感動和啟發的觀眾的腦海中劃過的一簇簇星星之火所點燃。從這個角度來說,宮崎駿既是一名卓越的電影導演,更是一位人類思想的先行者。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天空之城》作為吉卜力工作室的開山之作,宮崎駿一人在其中兼任了原作、腳本、導演和角色設定四項重任,從而使得這部作品從頭至章節附註入了純粹的宮崎駿理念,而成為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因此,這部作品所獲得的熱烈好評和巨大成功,不僅為吉卜力工作室的事業發展贏得了良好的開局,也對宮崎駿日後的作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其中作為思考的主線,貫穿於宮崎駿此後創作生涯的,正是本片中所提出的兩個斯芬克斯之謎般的未解難題。
2、作品中寓含神話結構
在導演宮崎駿的構想里,天空之城並不是圍繞著空心的浮島,雖然飛行石供給天空之城的能源,卻不是唯一的核心所在,真正撐起天空之城的是「樹」,是那根參天巨樹,令人印象深刻!這棵樹使我想到神話結構的問題。為什麼是樹?而不用其它的東西?天空之城究竟是靠什麼樣的系統在維持,這個問題必須回到古老的農耕文化與狩獵文化/畜牧文化諸民族的世界觀來探討。
不管是父系社會也好,母系社會也好,農耕文化的世界觀,有一套公式可循,那就是「大地-肉體-靈魂-生與死」,由這些來形成世界的圖像,進而內化到人們的心中,就好象中國以五行來看待萬物消長,而人的身體五臟六腑也以五行來說明內部的運作與調和;靈魂離開了身體,必須入土為安。在這個秩序里,大地佔了極重要的角色,就好象希臘神話里的大地之母蓋婭是孕育萬物的女神,而中國的女媧,也是以泥土造人,以泥土補天。萬物皆植根於大地,就好象希達面對穆斯卡最後說的「如谷之歌,與風共舞,與種子過冬,與鳥共鳴,無論多麼可怕的武器,無論擁有多麼可怕的機械兵,人一旦離開泥土就活不下」。
然而狩獵文化/畜牧文化滋養的民族,他們基本的自然-世界觀,又是如何呢?以本來的素材〈森林-海洋-天空以及星辰-動物-力量〉建構的公式,更擴大了農耕文化的視野。如果我們把世界觀和神話擺在一起,就會發現它們的一致性,神話與其被創造出來的環境是息息相關的。宮崎駿在動畫影片中也展現他的神話觀,從《風之谷》、《天空之城》、《幽靈公主》、《千與千尋》,一路走來,不變的是以「樹」撐起的神話結構。
像是《風之谷》因為人類的污染,造成「腐海」的蔓延,森林的功能在於凈化,以確保地下水源不被污染;像是《龍貓》里孩子們和胖胖的龍貓,在夏天的夜晚,種橡樹,只要心裡想著會長高,樹彷佛吹汽球一樣膨脹,快速地發芽、茁長,在孩子的心裡埋下種子,樹成為人格教育的隱喻,如同中國人所說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像是《幽靈公主》扣緊毀滅性武器禁絕後,人類文明的再生與發展的母題,而森林裡住著野豬(山神),麒麟(又名四不像,介於人與神之間的聖獸,其形體時有變化,神出鬼沒,掌管萬物的生命)當人們任意地開采自然資源時,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為了生存就要砍伐森林,而森林的消失令動物無棲身之處(像是亞馬遜的熱帶雨林正面臨相同的處境,為了生存,當地原住民必須燒林以闢田耕作)。影片到了最後,則是以麒麟之死來交換自然環境的恢復,著實令人感到悲哀;像是《千與千尋》最終前往沼底的電車,來到了猶如《龍貓》片中出現的鄉間森林,也暗寓著日本必須重新回到過去的農業社會來思考資源過度浪費以及社會價值迷失的課題,無言的森林傳達了「回歸」的命題。還記得,千尋的爸爸也是開車在森林裡迷路的,失去的東西,卻等到拜訪了住在森林裡的錢婆婆才找回來。到了結尾,千尋和爸媽穿過車站的隧道,開車走出森林,故事始於森林也終於森林,這是善的循環,這也是輪回。
3、轉生之章
★照葉林文化論
如果看過宮崎駿早期的畫風與題材,可以發現到他的畫風與後來的動畫電影有顯著的不同。幾部長篇動畫片拍攝下來,走出了另一個嶄新的視野。宮崎駿面臨一個思考上的大轉變,是1970年代後半的事,當時他接觸了植物學者中尾佐助所主張的「照葉林文化論」。
遠古的地球,從喜馬拉雅山麓一直綿延至日本,常綠的照葉樹林呈帶狀分布,生長得十分茂密,在這個范圍內的,各地以森林為根據地發展出來的文化,食衣住行的傳統有著許多共通點,可以視為相同的文化圈。另外,照葉樹林只生長在溫暖潮濕地帶,再生力特別強,因此即使人為加以破壞,隔了幾十年又能恢復原本的面貌,即使是屬於先進國家的日本,照葉樹林仍能寬容地面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這個理論的重心擺在不論是國家或是民族,原生植物的屬性決定人類的文化。
這樣的觀點,為宮崎駿的思想注入了一股新鮮的活力,他發現原來自己對於暗郁的森林以及日本的繩文文化有著憧憬,好象找到了尋覓已久的水源。對於祖國的歷史、與政治、經濟體制,他的看法比較偏向左派,反而對於中亞、東歐、歐洲諸國有著濃厚的興趣,從動畫片中故事發生的地點和背景就可以看得出來。但是,當他確立了「把世界觀和森林連系在一起的子民=日本人」這套邏輯之後。他開始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日本的風土以及照葉樹林的特色。
面對被獨裁者、軍火商和資源大量消耗的世界,唯一的做法就是採取一種反其道而行的態度,世界的秩序終會被大自然的力量平衡過來,新聞所見的天災僅僅是大自然反撲的一種手段,目的在調整生態環境達致新的和諧狀態。宮崎駿作品的主題在進入1980年代以後,踏進了復雜難解的思想領域。不再只是圍繞著冒險故事打轉,也希望在其中表達對人與自然互動的課題。這時候,宮崎駿作品是以「照葉林文化論」為核心,開始朝植物學、考古學、民俗學探索,只是他始終不願被定位,仍持續尋找新的可能。
★人與土地共生
《天空之城》的片尾,抱著必死的決心要拯救希達的巴斯,最後兩人被天空之城僅存的大樹樹根所救,暗示著財寶與武器爭奪戰的外部,應該還有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世界——「人與土地共生」的主旨昭然若揭。雖然並沒有詳細說明,未來「人與土地共生」將會是什麼樣的形態?但是從天空之城美好的空中花園,我們彷佛看見宮崎駿心中對於美好的未來透視圖,從《風之谷》的殘破荒蕪又倒退,回到他早期的作品《未來少年柯南》的時代,即使是高科技的帝國,還是被生命力強勁的大樹所寄生,整個城堡中到處都是蔓生的植物,猶如原始森林一樣。暗喻著文明破滅之後,人們依然可以找到新天新地,追尋自己的伊甸園,讓後代子孫能延續下去。就好象身為公主的希達,雖然眼睜睜看著祖輩的基業在瞬間瓦解,但是她澄澈的瞳孔中依然閃耀著希望之光。
從作品中,可以看出毀滅性武器如原子彈、核武的威脅,以及獨裁者的嘴臉,甚至也預言了如果發動毀滅性武器,世界將藉由人類的手消滅,這部作品公開放映於1986年,當時各國仍在進行軍備擴張的競賽,也是冷戰結構將要徹底崩壞的前三年,1989年柏林圍牆倒了,東西德宣布合並,蘇聯共產體制瓦解,冷戰時代正式結束,進入了後冷戰時代。宮崎駿的先知先覺,開啟了世紀末對於未來的美好憧憬,確實有激勵人心的作用,即使單純地把它當作一個故事來看,也能夠領會故事的背後,是一個人心所嚮往的桃花源。
4、冒險故事現代版
回到孩子們最喜歡的冒險故事,我們看到了巴斯和希達兩人互相扶持,彼此搭救對方,彷佛受到命運的主使,但是他們兩人毅然決然地接受了這個命運,也沒有逃避也沒有放棄,當希達為阻止穆斯卡企圖用飛行石及機器士兵來稱霸全世界,而念出毀滅的亞語「巴魯斯」!,整個「拉普達」旋即崩潰,好象解開了千年的咒縛似的,被王宮繁茂的大樹保護的兩人,即使沒有了手中的飛行石也絲毫不以為意,縱身跳下原先停在天空之城的飛行器與海盜們會合,這時候男女主角的表情和從前的冒險故事有著極大的轉變。現代版的冒險故事,並不是找到寶藏或是打倒壞人,故事就這樣結束,一場追尋自我,最後肯定自我的冒險之旅才是宮崎駿作品中所傳達的訊息。
天空之城不只有活在記憶里,只能在考古的素材中翻尋,看完這部片,我相信還有許許多多的天空之城,飄浮在未來的時空,向我們招手,也許下一個科幻版的天空之城,從你的手中浮現也說不定?
I. 92年以後電視上上演的動畫片
我寫得不多...因為我打算直接給你視頻鏈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Q2NjY2Mjg=.html
80後經典懷舊動畫片主題曲串燒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UwNzc2MTY=.html
80後經典懷舊動畫片主題曲串燒續
咳咳....如果你打算要字多...
鬼神童子.羅賓漢大冒險.三目童子.足球小將.嶗山道士.櫻花大戰.特種部隊.堂吉訶德.小不點.我的小物.海底小精靈.卡通之謎.嘿!奔奔.龍子太郎.兔子,等著瞧.瑪雅歷險記.螺旋地帶.尼爾斯騎鵝旅行記.龐姬布魯斯特.三千里尋母記.神勇小白鼠.綠野仙蹤奧茲國歷險記.我不是傻瓜.希曼宇宙的巨人.米老鼠和唐老鴨.星際旅行.小飛龍.鼴鼠的故事.魔神壇鬥士.桃太郎傳說.正義戰士.正義戰士.亂馬二分之一.鐵膽火車俠.太陽之子.捉鬼特工隊.莫克和甜甜.光能使者.新足球小將.幽游白書.浪客劍心.福星小子.機動警察.六神合體.超級瑪莉.松鼠大戰.霹靂特警貓.妙妙熊歷險記.三劍客.獅子王.佐羅.神偷卡門.叮當貓.忍者貓.晴天小豬.
聰明的一休.櫻桃小丸子.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灌籃高手.貓和老鼠.布雷斯塔警長.逮捕令.變形金剛.百變雄師.非凡的公主希瑞.快樂阿拉蕾.忍者神龜.美少女戰士.七龍珠.邋遢大王歷險記.正氣大俠.戰神金剛.機甲艦隊.宇宙騎士.戰神金剛之百獣王.忍者亂太郎.星球大戰.小龍人.小糊塗神.小飛龍.熊貓京京.希曼.魔神英雄傳.鐵臂阿童木.天空戰記.四驅兄弟.舒克和貝塔.神探加傑特.聖鬥士.森林好小子.中華小當家.森林大帝.藍寶石之謎.藍精靈.機器貓.羅德島戰記.華斯比歷險記.花仙子.雪孩子.葫蘆兄弟.黑貓警長.北斗神拳.怪鴨歷險記.功夫小子.地球超人.丹佛最後的恐龍.大力水手.寵物小精靈.阿爾卑斯山的少女.巴巴爸爸.三個和尚.怪貓麥克.大鬧天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