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台詞配音 » 牛娘戲劇本

牛娘戲劇本

發布時間: 2021-03-10 04:39:42

㈠ 什麼的戲劇

綜合藝術的一種。有兩種含義:狹義專指以古希臘悲劇和喜劇為開端,首先在歐洲各國發展起來繼而在世界廣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 ,英文為drama(美音:['drɑmə]英音:['drɑ:mə]) ,中國稱之為話劇。廣義還包括東方一些國家、民族的傳統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國的戲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戲劇、朝鮮的唱劇等。
戲劇的概念
指通過舞台演出而訴諸觀眾感官的藝術形式,其中心是演員的表演。因之,又被人稱為「舞台藝術」或「演員藝術」。圍繞著演員的表演,戲劇包含著文學因素(劇本)、音樂因素(音樂伴奏、音響效果及戲曲、歌劇中唱腔等)、美術因素(布景、燈光、舞檯布景)、舞蹈因素(演員優美的動作、姿態)等多種因素,是一種綜合藝術。在戲劇作品中,人物與人物之間,由於性格所追求的目的不同,而展開的矛盾斗爭叫戲劇沖突。戲劇作品總是由一個沖突的提出、發展和解決而得到完成的。戲劇沖突的成功與否是戲劇失敗的關鍵,所謂戲劇性正是由於戲劇沖突解決得獨特、新穎、有豐富內涵而形成的。由於受演出的時間、空間和觀眾的限制,戲劇的矛盾沖突應當更集中、更簡練、更尖銳的反應現實生活中的矛盾的沖突。

西方戲劇的誕生 西方戲劇的曙光,普遍認為是古希臘悲劇,而古希臘悲劇則是源於古希臘城邦的 蒂厄尼索斯(Dionysus)的崇拜儀式。在祭典中,人們扮演蒂厄尼索斯,唱「戴神頌」,跳「羊人舞」(羊是代表蒂厄尼索斯的動物)。古希臘悲劇都是詩劇,嚴謹古雅、莊重大氣。表演時有歌隊伴唱,史實表明歌隊先於演員存在。關於這個起源,也可以參考德國哲學家尼採的早期哲學著作《悲劇的誕生》。

中國戲劇的誕生 就西方的定義來說,中國沒有「話劇」的傳統。不過一般在討論中國戲劇時,若不以嚴格的定義劃分,中國古代的戲曲應歸入戲劇的大類。 中國戲曲的根源在可以追溯到先秦到漢代的巫只儀式,但是宋代南戲的發展才有了完備的戲劇文本創作,現存最早的中國古代戲劇劇本是南宋時的《張協狀元》。元代時以大都、平陽和杭州為中心,元雜劇大放異彩。後世形成了諸多戲曲形式,也就是各劇種。明代的崑曲經過發展,首先得到士族大夫的追捧和喜愛,他們大量創造劇本,不斷修改曲譜,同時修正崑曲的戲劇理論,並使得傳奇劇本成為一種新的主流文學形式。隨後崑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宮廷皇室的喜愛,成為貴族生活的一部分,成為獲得官方肯定的戲劇藝術,故稱「雅」;而以各地方言為基礎的地方戲,廣受民間喜愛,則稱「花」。於是在清代形成了「花雅之爭」,實際上是戲曲共同繁榮的局面。這豐富了戲曲藝術的門類,也形成了各自的藝術特色。 舞台精品工程淮劇《一江春水向東流》近年來台灣的戲劇研究學者曾永義提出一套說法,認為在討論中國戲劇起源時,應該要區分「大戲」與「小戲」,大戲是成熟的戲曲,而小戲則是戲劇的雛型。大戲是在到了金元雜劇之後才發展完成,而之前的宋雜劇、唐代的代面、踏搖娘、缽頭、參軍戲、樊噲排君難等,都可列入小戲的行列,而中國在非常早之前,就有小戲。 中國在與近代西方有文化接觸前,沒有西方意義上的「戲劇」(主要指話劇)傳統。中國傳統的戲劇為一種有劇情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綜合音樂、歌唱、舞蹈、武術和雜技等的綜合藝術形式,也就是戲曲曲藝。 作為文學的戲劇 戲劇文本(即「劇本」)是一出戲劇的基本要素,是一台戲的先決條件。 劇本最重要的是能夠被舞台上搬演。戲劇文本不算是藝術的完成,直到舞台演出之後(即「演出文本」)才是最終藝術的呈現。歷代文人中,也有人創作過不適合舞台演出,甚至根本不能演出的劇本。這類的戲劇文本則稱為案頭戲(也叫書齋劇)(比較著名的如王爾德的詩劇《莎樂美》。)現代戲劇中也出現了沒有劇本的演出實例。 戲劇的文學本,在不演出的狀態下,可以作為單獨的文學樣式欣賞。

戲劇種類
按容量大小,戲劇文學可分為多幕劇、獨幕劇和小品;京劇演員張火丁按表現形式,可分為話劇、歌劇、詩劇、舞劇、戲曲等; 按題材,可分為神話劇、歷史劇、傳奇劇、市民劇、社會劇、家庭劇、科學幻想劇等; 按戲劇沖突的性質及效果,可分為悲劇、喜劇和正劇。 不過最基本、使用最多的分類是悲劇、喜劇和正劇,其中悲劇出現的時間早於喜劇,正劇也稱為悲喜劇。 悲劇:沖突的實質:「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悲劇的審美價值:「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喜劇:審美價值:「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正劇:將悲劇和喜劇「調解成為一個新的整體的較深刻的方式」。

㈡ 牛娘戲屬粵劇嗎

不是。牛娘劇[1]又稱牛戲、地戲或長衫戲,是在岑溪民間歌舞舞春牛基礎上衍變而成的傳統戲曲劇種。解放以後定名為牛娘劇。具有濃郁地方特色,有說、有唱、有戲,娛樂性很強,深受當地農民喜愛。
中文名稱
牛娘劇
地理標志
廣西東南部
別稱
牛戲、地戲、長衫戲、牛娘戲
寓意
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性質
傳統戲曲劇種之一
表演時間
每逢春節前後
「八桂飄香,漢壯曲鄉」
劇種簡史
牛娘劇又牛歌戲,稱每逢春節前後,當地群眾自發演出牛娘劇,開展迎春活動,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1]
牛歌戲發源於廣西東南部(主要是藤縣,平南地區),是流行於兩廣地區的以當地方言為唱詞的極具民俗特色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牛歌戲言語通俗,形象生動含蓄,諧趣調皮;有不同角色的特定臉譜和扮相;有唱詞和特定音樂結構。如果說京劇是國粹的話,那麼牛歌戲便是廣西的「區粹」。[1]
劇種特色
90年代,牛娘戲載入《中國戲曲志》,登上了大雅之堂。2002年,牛娘戲被共青團中央評為「全國優秀鄉村青年文化活動項目」。「牛娘戲」亦稱牛戲、地戲或長衫戲,解放以後定名為牛娘戲,是岑溪市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戲,牛娘戲中有說、有唱、有戲,娛樂性很強,深收當地農民喜愛。牛娘戲是在當地民間歌舞「舞春色」基礎上衍變而成。每逢春節前後,當地群眾自發開展迎春活動,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舞春牛」:「舞春牛」是活動的中心。「舞春牛」由二至四人拉著一個披上畫有圖案的彩布裝扮的牛形,至各家各戶拜賀新春,邊舞邊唱。牛娘戲的特色:最初只唱些禱祝之詞,由一人主唱,二至三人幫腔伴舞,有時有些即興的表演。後來,漸次向娛樂方向發展,演唱內容不僅限於祈神祝願,還編演了一些有故事情節的生活片斷,一般是表現農事勞動過程,如耕田、播種、插田等,稱為「插戲」,開始由歌舞向戲劇形態發展,但「舞春牛」或「插戲」的演出,都離不開牛公、牛婆兩個角色,後來「插戲」成分不斷擴大,終至脫離「舞春色」而獨立進行。

㈢ 牛娘劇的來源是什麼

牛娘劇又牛歌戲,稱每逢春節前後,當地群眾自發演出牛娘劇,開展迎春活動,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牛歌戲發源於廣西東南部(主要是藤縣,平南地區),是流行於兩廣地區的以當地方言為唱詞的極具民俗特色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牛歌戲言語通俗,形象生動含蓄,諧趣調皮;有不同角色的特定臉譜和扮相;有唱詞和特定音樂結構。如果說京劇是國粹的話,那麼牛歌戲便是廣西的「區粹」。

牛娘局網路

希望採納,謝謝

㈣ 關於戲劇

【簡介】
戲劇(drama)
[drama;play] 舊時專指戲曲,後用為戲曲、話劇、歌劇、舞劇、詩劇等的總稱。
希臘戲劇
戲劇,指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藝術的總稱。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即劇本。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

【具體含義】

綜合藝術的一種。有兩種含義:狹義專指以古希臘悲劇和喜劇為開端,首先在歐洲各國發展起來繼而在世界廣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 ,英文為drama ,中國稱之為話劇。廣義還包括東方一些國家、民族的傳統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國的戲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戲劇、朝鮮的唱劇等。

【戲劇本質】

公元前4世紀,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已經表述了對戲劇本質的認識。他認為:一切藝術都是模仿,戲劇是對人的行動的模仿 。2個世紀以後 ,印度的第一部戲劇理論著作《舞論》也指明:「戲劇就是模仿。」19世紀以後,對戲劇本質的研討出現了眾說紛紜的局面,主要有觀眾說,沖突說,激變說,情境、實驗室說等。

觀眾說:認定觀眾是戲劇的必要條件 ,也是戲劇的本質所在。法國戲劇理論家F.薩賽是這種觀念的代表,他斷言 :不管是什麼樣的戲劇作品,都是為了給觀眾看的。「沒有觀眾,就沒有戲劇」,因而,戲劇的一切器官都必須與觀眾的欣賞相適應。

沖突說:以法國戲劇理論家布倫退爾為代表。19世紀末,布倫退爾指出:舞台乃是人的自覺意志發揮的場所,人物的自覺意志的發揮必定會遇到阻礙,主體為克服阻礙就要與之斗爭,這就構成「意志沖突」,戲劇的本質就在於此。美國戲劇理論家J.H.勞森則把戲劇的本質歸之為「自覺意志在其中發揮作用的社會性沖突」。他認為:由於戲劇是處理社會關系的,而人的自覺意志又必須受社會必然性的制約,因而,真正的戲劇性沖突必須是社會性沖突。這種觀念可以一句話來表述:「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

激變說:英國戲劇理論家W.阿契爾否定布倫退爾的「沖突」說,他把小說與戲劇相比較,認為小說是「漸變」的藝術,而戲劇是「激變」( crisis ,又譯危機 )的藝術,戲劇所處理的是人的命運和環境的一次激變,這就是戲劇本質的所在。

情境、實驗室說:早在18世紀,法國哲學家D.狄德羅就曾把「情境」看作戲劇作品的基礎。黑格爾在談到戲劇的特性時,也曾把「情境」與「沖突」聯系在一起,並強調情境的本體意義。存在主義哲學家 、劇作家J.-P.薩特把自己的劇本稱為「情境劇」,並把戲劇的對象說成是人在情境中的選擇行為。B.布萊希特則把戲劇看作是一種科學的方法,認為:劇院乃是檢驗人類在特定情境中行為的實驗室。這種觀念也從一個特定的角度界定了戲劇的本質。

【戲劇形態】

在古代希臘 ,藝術被劃分為音樂、繪畫、雕塑 、建築與詩,戲劇被劃歸詩的范疇。但是,真正的戲劇藝術應該包容詩(文學)、音樂、繪畫、雕塑、建築以及舞蹈等多種藝術成分,因而被稱為綜合藝術。

每一種藝術都有特殊的表現手段,從而構成形象的外在形態。作為一種綜合藝術,戲劇融化了多種藝術的表現手段,它們在綜合體中直接的、外在的表現是:①文學。主要指劇本。②造型藝術。主要指布景、燈光、道具、服裝、化妝 。③音樂。主要指戲劇演出中的音響、插曲、配樂等,在戲曲、歌劇中,還包括曲調、演唱等。④舞蹈。主要指舞劇、戲曲藝術中包含的舞蹈成分,在話劇中轉化為演員的表演藝術——動作藝術。

戲劇中的多種藝術因素分別起著不同的作用,它們在綜合整體中的地位不是對等的。在戲劇綜合體中,演員的表演藝術居於中心、主導地位,它是戲劇藝術的本體。表演藝術的手段——形體動作和台詞,是戲劇藝術的基本手段。其他藝術因素,都被本體所融化。劇本是戲劇演出的基礎,直接決定了戲劇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它作為一種文學形式,雖然可以像小說那樣供人閱讀,但它的基本價值在於可演性,不能演出的劇本,不是好的戲劇作品 。戲劇演出中的音樂成分,無論是插曲、配樂還是音響,其價值主要在於對演員塑造舞台形象的協同作用。戲劇演出中的造型藝術成分,如布景、燈光、道具、服裝、化妝,也是從不同的角度為演員塑造舞台形象起特定輔助作用的。以演員表演藝術為本體,對多種藝術成分進行吸收與融化,構成了戲劇藝術的外在形態。

作為文學的戲劇

戲劇文本(即「劇本」)是一出戲劇的基本要素,是一台戲的先決條件。

劇本最重要的是能夠被舞台上搬演。戲劇文本不算是藝術的完成,直到舞台演出之後(即「演出文本」)才是最終藝術的呈現。歷代文人中,也有人創作過不適合舞台演出,甚至根本不能演出的劇本。這類的戲劇文本則稱為案頭戲(也叫書齋劇)(比較著名的如王爾德的詩劇《莎樂美》。)現代戲劇中也出現了沒有劇本的演出實例。

戲劇的文學本,在不演出的狀態下,可以作為單獨的文學樣式欣賞。

作為表演藝術的戲劇

隨著西方現代戲劇在導演以及演員訓練體繫上的實踐,戲劇理論逐漸從戲劇文本的討論擴大到劇場整體,進而產生「場面調度」等新觀念。其中,比較著名的提法是20世紀70年代英國戲劇導演彼德·布魯克在其專著《空的空間》(The Empty Space)中提出的觀念:「一個演員,走過一個空盪盪的舞台,這就是一出戲的全部。」

【中國省區戲劇劃分】

北京市
京劇 北方崑曲 西路評劇 北京曲劇

河北省

河北梆子 評劇 絲弦 老調 哈哈腔 河北亂彈 武安平調 武安落子 西調 蔚縣秧歌 隆堯秧歌 定縣秧歌 四股弦 唐劇 橫岐調 上四調

山西省
蒲州梆子 中路梆子 北路梆子 上黨梆子 鑼鼓雜戲 耍孩兒 靈邱羅羅 上黨皮黃 上黨落子 永濟道情 洪洞道情 臨縣道情 晉北道情 襄武秧歌 壺關秧歌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縣秧歌 孝義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弦子腔 鳳台小戲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劇

遼寧省
海城喇叭戲 遼南影調戲 蒙古劇 彩扮蓮花落

吉林省
二人轉 吉劇 新城戲 黃龍戲

黑龍江省
龍江劇

陝西省
秦腔 漢調二黃 阿宮腔 合陽跳戲 合陽線腔 眉戶腔 陝西碗碗腔 陝西老腔 陝南端公戲 陝西道情 弦板腔 陝南花鼓戲 安康弦子戲
甘肅省:隴劇 高山劇 影子腔 甘南藏戲

青海省
青海藏戲 青海平弦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曲子戲

山東省
山東梆子 棗梆 萊蕪梆子 東路梆子 柳子戲 呂劇 茂腔 柳腔 五音戲 柳琴戲 兩夾弦 四平調
江蘇省:崑曲 淮劇 揚劇 通劇 錫劇 蘇劇 淮海戲 丹劇 丁丁腔 海門山歌劇 淮紅劇

安徽省
黃梅戲 徽劇 青陽腔 沙河調 岳西高腔 安徽目連戲 安徽儺戲 廬劇 安徽端公戲 泗洲戲 墜子戲 含弓戲 蕪湖梨簧戲 文南詞 皖南花鼓戲 鳳陽花鼓戲 淮北花鼓戲 推劇 嗨字戲 洪山戲

上海市
滬劇 滑稽戲 奉賢山歌劇

浙江省
越劇 婺劇 紹劇 新昌高腔 寧海平調 松陽高腔 醒感戲 溫州崑曲 金華崑腔戲 黃岩亂彈 諸暨亂彈 甌劇 和劇 杭劇 甬劇 湖劇 姚劇 睦劇

江西省
贛劇 弋陽腔 盱河戲 東河戲 寧河戲 瑞河戲 宜黃戲 南昌採茶戲 贛南採茶戲 萍鄉採茶戲 萬載花燈戲 撫州採茶戲 吉安採茶戲 寧都採茶戲 贛東採茶戲 九江採茶戲 景德鎮採茶戲 武寧採茶戲 高安採茶戲

福建省
莆仙戲 梨園戲 高甲戲 平講戲 閩劇 庶民戲 詞明戲 大腔戲 閩西漢劇 北路戲 梅林戲 右詞南劍調 小腔戲 三角戲 閩西採茶戲 南詞戲 閩西山歌戲 薌劇 打城戲 竹馬戲 游春戲 肩膀戲

台灣省
歌仔戲

廣東省
粵劇 潮劇 正字戲 白字戲 廣東漢劇 西秦戲 花朝戲粵北採茶戲 樂昌花鼓戲 雷劇 粵西白戲

廣西壯族自治區
桂劇 邕劇 絲弦戲 廣西師公戲 彩調 牛娘劇 桂南採茶戲 壯劇 苗戲 侗戲
海南省:瓊劇 臨劇

湖南省
湘劇 祁劇 常德漢劇 衡陽湘劇 巴陵戲 辰河戲 湘昆 長沙花鼓戲 岳陽花鼓戲 常德花鼓戲 湘西花燈戲 湘西陽戲 衡陽花鼓戲 邵陽花鼓戲 零陵花鼓戲 師道戲 湘西苗戲 新晃侗族儺戲

湖北省
漢劇 荊河戲 南劇 湖北越調 山二黃 湖北高腔 楚劇 東路花鼓戲 黃梅採茶戲 陽新採茶戲 遠安花鼓戲 襄陽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 梁山調 鄖陽花鼓戲 隨縣花鼓戲 堂戲 文曲戲 鄂西柳子戲

河南省
豫劇 河南越調 南陽梆子 大平調 懷梆 大弦戲 羅戲 卷戲 河南曲劇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戲 樂腔 五調腔

四川省
川劇 四川燈戲 四川曲藝劇 秀山花燈戲

雲南省
滇劇 雲南花燈戲 昆明曲劇 關索劇 傣劇 白劇 彝劇 雲南壯劇

貴州省
黔劇 貴州本地梆子 貴州花燈劇 貴州侗戲 貴州布依戲 貴州苗戲 安順地戲
西藏自治區:藏戲

【戲劇種類】

按容量大小,戲劇文學可分為多幕劇、獨幕劇和小品;
按表現形式,可分為話劇、歌劇、詩劇、舞劇、戲曲等;
按題材,可分為神話劇、歷史劇、傳奇劇、市民劇、社會劇、家庭劇、科學幻想劇等;
按戲劇沖突的性質及效果,可分為悲劇、喜劇和正劇。
不過最基本、使用最多的分類是悲劇、喜劇和正劇,其中悲劇出現的時間早於喜劇,正劇也稱為悲喜劇。

㈤ 劇本花古戲湘壇滿姑娘

中國的地方戲劇種有360多種,也就是說,你一天看一個戲曲劇種不休息,可以用一年的時間把中國戲曲劇種看全。

歷史的前進,時代的變更,使一些戲曲劇種消弱甚至消失,也使一些劇種新生、壯大。以戲曲的發源或流行省區劃分:
北京市:京劇 北方崑曲 西路評劇 北京曲劇
河北省:河北梆子 評劇 絲弦 老調 哈哈腔 河北亂彈 武安平調 武安落子 西調 蔚縣秧歌 隆堯秧歌 定縣秧歌 四股弦 唐劇 橫岐調 上四調
山西省:蒲州梆子 中路梆子 北路梆子 上黨梆子 鑼鼓雜戲 耍孩兒 靈邱羅羅 上黨皮黃 上黨落子 永濟道情 洪洞道情 臨縣道情 晉北道情 襄武秧歌 壺關秧歌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縣秧歌 孝義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弦子腔 鳳台小戲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劇
遼寧省:海城喇叭戲 遼南影調戲 蒙古劇 彩扮蓮花落
吉林省:二人轉 吉劇 新城戲 黃龍戲
黑龍江省:龍江劇
陝西省:秦腔 漢調二黃 阿宮腔 合陽跳戲 合陽線腔 眉戶腔 陝西碗碗腔 陝西老腔 陝南端公戲 陝西道情 弦板腔 陝南花鼓戲 安康弦子戲
甘肅省:隴劇 高山劇 影子腔 甘南藏戲
青海省:青海藏戲 青海平弦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曲子戲
山東省:山東梆子 棗梆 萊蕪梆子 東路梆子 柳子戲 呂劇 茂腔 柳腔 五音戲 柳琴戲 兩夾弦 四平調
江蘇省:崑曲 淮劇 揚劇 通劇 錫劇 蘇劇 淮海戲 丹劇 丁丁腔 海門山歌劇 淮紅劇
安徽省:黃梅戲 徽劇 青陽腔 沙河調 岳西高腔 安徽目連戲 安徽儺戲 廬劇 安徽端公戲 泗洲戲 墜子戲 含弓戲 蕪湖梨簧戲 文南詞 皖南花鼓戲 鳳陽花鼓戲 淮北花鼓戲 推劇 嗨字戲 洪山戲
上海市:滬劇 滑稽戲 奉賢山歌劇
浙江省:越劇 婺劇 紹劇 新昌高腔 寧海平調 松陽高腔 醒感戲 溫州崑曲 金華崑腔戲 黃岩亂彈 諸暨亂彈 甌劇 和劇 杭劇 甬劇 湖劇 姚劇 睦劇
江西省:贛劇 弋陽腔 盱河戲 東河戲 寧河戲 瑞河戲 宜黃戲 南昌採茶戲 贛南採茶戲 萍鄉採茶戲 萬載花燈戲 撫州採茶戲 吉安採茶戲 寧都採茶戲 贛東採茶戲 九江採茶戲 景德鎮採茶戲 武寧採茶戲 高安採茶戲
福建省:莆仙戲 梨園戲 高甲戲 平講戲 閩劇 庶民戲 詞明戲 大腔戲 閩西漢劇 北路戲 梅林戲 右詞南劍調 小腔戲 三角戲 閩西採茶戲 南詞戲 閩西山歌戲 薌劇 打城戲 竹馬戲 游春戲 肩膀戲
台灣省:歌仔戲
廣東省:粵劇 潮劇 正字戲 白字戲 廣東漢劇 西秦戲 花朝戲粵北採茶戲 樂昌花鼓戲 雷劇 粵西白戲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劇 邕劇 絲弦戲 廣西師公戲 彩調 牛娘劇 桂南採茶戲 壯劇 苗戲 侗戲
海南省:瓊劇 臨劇
湖南省:湘劇 祁劇 常德漢劇 衡陽湘劇 巴陵戲 辰河戲 湘昆 長沙花鼓戲 岳陽花鼓戲 常德花鼓戲 湘西花燈戲 湘西陽戲 衡陽花鼓戲 邵陽花鼓戲 零陵花鼓戲 師道戲 湘西苗戲 新晃侗族儺戲
湖北省:漢劇 荊河戲 南劇 湖北越調 山二黃 湖北高腔 楚劇 東路花鼓戲 黃梅採茶戲 陽新採茶戲 遠安花鼓戲 襄陽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 梁山調 鄖陽花鼓戲 隨縣花鼓戲 堂戲 文曲戲 鄂西柳子戲
河南省:豫劇 河南越調 南陽梆子 大平調 懷梆 大弦戲 羅戲 卷戲 河南曲劇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戲 樂腔 五調腔
四川省:川劇 四川燈戲 四川曲藝劇 秀山花燈戲
雲南省:滇劇 雲南花燈戲 昆明曲劇 關索劇 傣劇 白劇 彝劇 雲南壯劇
貴州省:黔劇 貴州本地梆子 貴州花燈劇 貴州侗戲 貴州布依戲 貴州苗戲 安順地戲
西藏自治區:藏戲
以上,羅列了273個還在流行的中國戲曲劇種,這些劇種各有自己的藝術特色,各自有獨特的代表劇目,各自有才華出眾的表演藝術家。假如把各個劇種的藝術家、代表劇目再羅列出來,那真夠您看一陣子的了。
簡單地說,無論是從質量上看還是從數量上看,中國戲曲都是世界文化寶庫中一顆光輝燦爛的明珠。對這一點,無論是中國,還是在世界各國,人們是沒有爭議的。
另外,在前述的二百多個戲曲劇種中,近半個世紀以來,流布最廣泛,觀眾群最多的有五個劇種,即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被稱為「五大劇種」。

㈥ 岑溪牛娘戲和藤縣牛歌戲有什麼不同

牛娘劇又牛歌戲,稱每逢春節前後,當地群眾自發演出牛娘劇,開展迎春活動,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牛歌戲發源於廣西東南部(主要是藤縣,平南地區),是流行於兩廣地區的以當地方言為唱詞的極具民俗特色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牛歌戲言語通俗,形象生動含蓄,諧趣調皮;有不同角色的特定臉譜和扮相;有唱詞和特定音樂結構。如果說京劇是國粹的話,那麼牛歌戲便是廣西的「區粹」。牛娘局網路希,

㈦ 牛娘戲有哪些藝術風格

岑溪牛娘劇是岑溪老百姓最喜愛的地方戲,其演出形式有點像東北的「二人轉」,歌詞每句七字,有點像七律,但不要求像七律那麼工整,可押白話韻,易聽、易懂、易記,深受老百姓的歡迎。

牛娘劇經過歷代傳承和演變,不斷豐富和發展,根據農事勞動的情節增加了一整套舞牛動作。

早在牛娘劇成型之前,人們在舞春牛時,兩個插田姑娘伴唱,唱詞也大為增加,並有了簡單的牛娘音樂唱腔,後來又增加了鼓鑼等樂器。一些民間藝人還把生活中的事通過舞春牛唱出來,也是即興演出,想唱什麼就唱什麼。

後來民間藝人就把唱詞記下來,經過收集整理,並在演出時加進了一些生活情節,形成了最初的牛娘戲。清乾隆、嘉慶年間藝人梁麗堂、李世釗等,把一些佛經故事和廣東傳入的木魚、南音唱本改編演出,並建立了梁麗堂班。這是最早的牛娘戲戲班。

1908年,由莫華釗組建的集慶堂班,是最有影響的戲班,該戲班的著名藝人莫玉芳「玉姐」在演出時吸收了民歌小調,豐富了牛娘戲的音樂。

20世紀20年代以後,有廣東粵班演員來到岑溪,加入了集慶堂班,便將廣戲的演藝傳授給牛娘戲演員,牛娘戲吸收了粵劇的表演程式及服飾裝扮,向更成熟階段發展。

牛娘戲是在當地民間歌舞舞春牛基礎上衍變而成。每逢春節前後,當地群眾自發開展迎春活動,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牛娘戲的舞美比較簡單,演員的化裝、服裝都比較生活化,布景只需一塊後幕,具有簡潔、朴實的特點,極適宜在基層農村演出,故數百年來能得到傳承發展。

古裝牛娘戲舞台多為臨時紮起來的,燈光自然是幾盞電燈或者日光燈之類,談不上什麼刻意的裝飾。燈下的布幕或者演戲的生、旦、凈、末、丑等角色的穿著,均為大紅大綠深黃等鮮艷奪目之色。

牛娘戲多為傳統牛娘戲也就是古裝牛娘戲,傳統劇目有《陳世美》、《高文舉》、《十五貫》、《逼上樑山》等,多演繹一些才子佳人的故事。

牛娘戲的表演都是農民自己平時農事勞動的直接模仿,動作十分生活化。故其表演程式大都是寫實性的,舞台調度多是擊樂伴奏時演員的簡單換位。

牛娘戲的行當一般分為生、旦、老、丑4類,因牛娘戲班人員一般不多,演員一般不超過10人,有時跑龍套和打鑼鼓的一兩個人都是戲迷客竄的。

牛娘戲的舞美比較簡單,演員的化裝、服裝都比較生活化,布景只需一塊後幕,具有簡潔、朴實的特點,極適宜在基層農村演出。

牛娘戲所演的戲大都只有劇本提綱,或者只有故事梗概,唱詞和對白多是脫口而出的。說到台詞,那才是牛娘戲功力之所在。

牛娘戲的台詞那是帶著泥土氣息,散發著泥土芳香的語言。牛娘戲的特點是以唱為主,唱詞多是四三結構的七字句,演唱時用屬於語系的桂東南地區的白話。

牛娘戲的唱詞符合我國詩歌平仄規律,唱起來字正腔圓,唱詞生活氣息濃厚,多能運用比喻、借代、擬人等手法,詼諧有趣,通俗易懂。如:

山中樹木有高底,木硬好用做耙犁,

只要中間弓得正,那管兩頭齊不齊。

比興是我國詩歌中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比興」,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興」就是起興,是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牛娘戲還大量運用比興等手法。如:

想吃果子上木摘,幾時等得大風吹;

想娶老婆自己追,幾時等得人作媒。

這句唱戲運用比興手法,先言果子事,再表婚姻意,比興有韻致,頗具感染力。

牛娘戲中很多的唱詞,生活氣息很濃,雖然隨口而出,然而,令人稱奇的是,唱詞卻工整對仗、押韻、朗朗上口。因此在表演過程中主角的作用非常重要,作為主角的人,往往是耍貧嘴和調笑的高手,他們往往也是當地許多人的夢中情人。如:

石上種竹石下蔭,海底種松萬仗深,

八仙台上放盞燈,只換油來不換心。

雖然牛娘戲的唱腔很單調,劇情也很簡單,並且唱詞也沒多少文化的底蘊,但在當地卻很受男女老少的喜愛。

牛娘戲作為一種地方戲曲,其表演形式、音樂曲調都極具地方色彩,是一種典型的原生態藝術。

牛娘戲說法的起源,據說最初是「舞春牛」,主唱者舞動紙糊的牛頭,扮著「牛」,兩個伴唱者身著彩服,頭戴彩巾,扮著「插田姑娘」,邊舞邊唱。

牛娘戲的一大特色就是「爆肚」。所謂「爆肚」,就是演員們在演出時的唱詞和道白工整對仗,押韻,朗朗上口,並且是即興演出。牛娘戲的傳統樂器主要是鼓、鈸、鑼三種,演員唱完上下兩句後即打一次擊樂。

20世紀70年代後,牛娘文藝工作者不斷給牛娘戲注入新鮮血液。現代牛娘戲的音樂曲調融匯吸收了粵劇、採茶、鹿兒、南音等劇種的音樂,最常用的有山水調、採茶調,增加了唱腔表現的多樣化。

為了使牛娘戲的情節更加跌宕起伏,現代牛娘戲器樂伴奏音樂的表現多樣化也得到了增加,其中,二胡、高胡、中胡、南胡、月琴、大提琴、笛子等樂器出現在牛娘戲的舞台上。

現代牛娘戲劇目中多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矛盾沖突、歌頌好人好事,批判舊思想、舊風俗。傳統牛娘戲的曲調、唱詞及演出風格的特點依舊被現代牛娘戲沿用,但是現代牛娘表現手法更加靈活,對白比傳統牛娘戲多,內容更加生活化,通俗易懂,幽默風趣。劇中人物貼近生活,不受傳統牛娘戲角色的限制。

2002年,岑溪市獲評為「廣西民間藝術之鄉」,同年,牛娘戲榮獲共青團中央評為「全國優秀鄉村青年文化活動項目」。2007年1月,廣西區人民政府將岑溪牛娘戲列入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在國家文化部評定的12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風雲榜上,岑溪市榜上有名。牛娘戲迎來了發展歷史上的春天。

㈧ 岑溪唱牛娘戲的人怎麼聯系啊急 急 急!!

8381349 曇容的 不錯的哦!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