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聲樂題材
① 歐洲音樂流派有哪幾類
1、古典主義音樂流派。從18世紀下半葉起,以維也納為中心形成的音樂流派。代表人物是巴赫、亨德爾、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在巴赫、亨德爾時期,形成了歌劇、組曲、奏鳴曲、協奏曲和清唱劇等音樂體裁;在海頓、莫扎特、貝多芬時期,確立了近代奏鳴曲式結構和以奏鳴曲式為主體的交響曲、協奏曲等體裁。2、浪漫主義音樂流派。形成於19世紀的歐洲。代表人物是韋伯、舒伯特、柏遼慈、肖邦、李斯特、瓦格納、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等。這個時期創造了多樂章標題交響曲、交響詩、交響音畫、狂想曲、隨想曲等音樂體裁。3、民族樂派。興起於19世紀中葉的俄羅斯、東歐和北歐各國。主要代表人物是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格里格、格林卡、鮑羅丁、柴科夫斯基等。民族樂派作品大量運用民族民間音樂素材,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② 歐洲古典主義時期音樂風格
這個時期的音樂繼承了歐洲傳統的復調音樂和主調音樂成就,確立了奏鳴曲、協奏曲、交響曲等重要的音樂形式,並且室內樂也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對之後音樂的發展起到很重要的影響。
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嚴謹的,繼承了巴洛克時代的理性,但是卻更多的融入了人們的情感,在兩者之中達到了統一。所以古典時期的音樂表達的內容更加豐富了,同音樂藝術融合在一起。
(2)歐洲聲樂題材擴展閱讀:
古典音樂時期的代表人物
在古典音樂時期,最重要的三位代表人物是海頓、莫扎特、貝多芬。
莫扎特的音樂充滿著華麗感,總是帶給人一種親和力,這種親和力來自於莫扎特為了創作音樂的純真心態。
而貝多芬相對於莫扎特來說,則經歷了更多的生活困苦,以及長年病痛的纏繞。他將自己生活中的種種不幸寫入音樂中去,所以貝多芬的音樂帶給人們的更多的是一種憤怒、一種激情、一種與生活抗爭的態度。
③ 歐洲傳統歌劇主要體裁有哪些
歌劇體裁樣式有正歌劇、喜歌劇、大歌劇、小歌劇、輕歌劇、音樂喜劇、室內歌劇、配樂劇等。<貓> 是 音樂劇!准確的說是舞蹈音樂劇。音樂劇概念的劃分
以對藝術表現元素的倚重為標准,音樂劇可分為音樂戲劇、舞蹈音樂劇和歌劇式音樂劇三個次類。
1)舞蹈音樂劇(orchestic musical)
舞蹈音樂劇中,舞蹈元素的應用較多。用舞蹈的表現力來展示情節、塑造人物,如《西區故事》、《貓》等。這類音樂劇的表現更多倚重於舞蹈和音樂元素,其故事性不如「音樂戲劇」那麼強,大概更多地繼承了歌舞雜劇(vaudeville)和其姊妹劇種「滑稽表演」(burlesque)的傳統。
2)歌劇式音樂劇(Operatic Musical)
這類音樂劇對聲樂的要求較高,全劇歌唱是重點,有的甚至沒有對白,象《悲慘世界》和《歌劇院的幽靈》。這類音樂劇的表現主要倚重於聲樂元素,大概更多地繼承了大歌劇(opera)的傳統。
3)音樂戲劇(Musical Play)
音樂戲劇的情節多以小說或戲劇改編,劇中人物時以道白交待情節,在人物內心感情激盪,戲劇矛盾尖銳時,即以歌曲式音樂及輕快優美的舞蹈語言表現之,如《音樂之聲》和《窈窕淑女》。這類音樂劇的表現更多倚重於文學和語言元素,其故事性(敘事性)強於以下兩類音樂劇,大概更多地繼承了話劇、喜歌劇(Comic Opera)和輕歌劇(Operette)傳統。
④ 歐洲有哪些音樂種類
主要有古典,流行,搖滾,節奏布魯斯,嘻哈,爵士,舞曲,另類,鄉村,香頌,新世紀,靈魂,拉丁,民謠,雷鬼和原聲。
其中搖滾有英倫搖滾,流行搖滾,重金屬,朋克搖滾,車庫,歌特金屬,死亡金屬,黑色金屬等等分支,爵士有BOSA NOVA分支,舞曲有Trance,Techno,House,Trip-Hop等分支,而香頌的發源地在法國,鄉村的發源地在美國田納西州的布里斯托和納什維爾。
⑤ 歐洲古代聲樂藝術的發展
這個就復雜了。
1、古代希臘的聲樂:
古希臘是包括音樂在內的歐洲文化藝術的發源地。古希臘音樂對於後世的影響,並不在於某首樂曲的流傳,而在於它引導和激發了音樂的發展與繁榮。在古希臘具有至高無上地位的音樂中,聲樂榮幸地在諸形態中占據了頭把交椅。雖然音樂理論在這一時期取得了不凡的成績,但這一成就大多是通過聲樂得以展現的。
古希臘的聲樂作品主要是合唱,無論何種合唱都只限於齊唱或者是八度重唱。作為一種大膽而復雜的表現手法,他們在男聲中加進童聲,至於再多的聲部則用器樂伴奏的形式來加強。除了合唱(齊唱)外,古希臘悲劇的演出中也出現了獨唱,甚至許多獨白都是用獨唱來表現的,這成為後來歌劇中宣敘調的雛形。
古希臘聲樂作品的主流是抒情歌曲,體裁主要為悲歌、頌歌、婚禮歌、祭祀歌、情歌、飲酒歌等。這些聲樂作品的體裁與古希臘的政治文化生活緊密相關。聲樂首先在宮廷和寺院里興起,前期的古希臘文化,從本質上講是貴族文化。作為音樂主要形態的聲樂,在當時首先是為貴族服務的。宮廷供養了合唱團,為國家典禮和貴族娛樂用,寺院里也設有合唱團,他們採用被稱之為「交替合唱」的輪流演唱方式,為禮拜和其他宗教活動歌唱。古希臘以節慶活動為主要表現場所的聲樂演唱,大約有以下幾種常見的旋律和調式,這就是具有朗誦特點的宣敘調;具有詩歌韻律特點的鮮明的節奏;與愛情、勞動、大自然等有關的豐富流暢的旋律等,這些特色都與古希臘聲樂作品的題材有關。
古希臘聲樂作品的題材,主要取材於以下幾個方面:
(1)取材於神話。
古希臘神話史詩不僅是當時聲樂作品的主要題材,而且對歐洲歌劇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音樂」(music)一詞就是來源於古希臘神話中的文藝女神繆斯(muse)。古希臘神話認為,音樂起源於神,阿波羅、安非翁、奧菲歐等神和半神,是最早的音樂發明者和演唱者。古希臘人認為音樂是有魔力的,它能治病,凈化靈魂,在自然界產生奇跡,也能給人帶來幸福或厄運。
(2)取材於詩歌。
在古希臘,音樂和詩歌幾乎是同義詞,二者息息相通。古希臘人認為音樂在本質上與言語相關,而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的言語。古希臘的詩歌是用以吟唱的,詩人和作曲家往往是合二為一的。
2、古代羅馬的聲樂:
與古希臘的聲樂藝術相比,包括聲樂在內的羅馬音樂幾乎沒有留下哪怕是差強人意的資料,我們只能透過古羅馬的歷史及其與聲樂相關的其他姊妹藝術或文化的發展,去尋覓這一時期聲樂藝術的痕跡。
公元前3世紀,羅馬帝國向外擴張,至公元前146年希臘淪為羅馬行省。隨著希臘和地中海地區的藝術珍藏被掠奪,大批的歌手、樂師被俘虜,「希臘化時代」的音樂與建築、哲學、宗教儀式、文化商品等一起被輸入羅馬帝國,並很快取代了義大利本土音樂。這一時期,雖然以銅管樂為主的器樂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但聲樂依然是音樂的主要表現形態之一。
古羅馬的聲樂與音樂的其他表現形態一樣,處於「兩極分化」的狀態。
一方面,聲樂成為統治階層消遣娛樂的工具,另一方面,聲樂又在街頭巷尾、鄉村田野找到了自己賴以紮根和生長的土壤。在古羅馬的民間藝術活動中,婚禮歌、飲酒歌、士兵歌等,是社會下層的「保留曲目」。這些歌謠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並對這一時期的抒情詩人產生了重大影響。
二、中世紀的聲樂藝術:
1、早期基督教歌曲:
早期的基督教音樂,就是以合唱為代表的聲樂。
中世紀的基督教音樂或者說基督教聲樂,在歐洲聲樂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以後歐洲聲樂藝術的發展,甚至對現代的宗教歌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和極為密切的淵源。
最早的基督教歌曲起源於猶太教音樂。猶太教音樂用於功能各不相同的聖殿和會堂的各類宗教活動,早期的基督教音樂是從耶路撒冷經小亞細亞向西傳播到歐洲,此間一個重要的中轉站是拜占庭(即伊斯坦布爾)。在中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內,拜占庭作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不僅是歐洲最強大政府的所在地,而且是融東西方音樂為一爐的文化中心。拜占庭最優秀和最有特色的聲樂典範作品,是根據聖經內容進行詩意發揮的贊美詩,贊美詩是最初的宗教歌曲。
2、聖詠歌曲:
聖詠按內容可分為聖經唱詞和非聖經唱詞;按演唱方式可分為「交替式」、「啟應式」和「直接式」;按音符與歌詞音節的關系可分為「音節式聖詠」和「花唱式聖詠」。
聖詠的主要形式有:
(1)、交替聖歌。這是一種數量最多的聖詠形式,風格相當質朴,有的旋律十分優美,實際上是完全獨立的歌曲。
(2)、應答聖歌。它是與交替聖歌屬於同類的聖詠歌曲,應答聖歌一般是一個短小詩節,在禱文之前由獨唱者詠唱、唱詩班重復,獨唱者由唱詩班或會眾應答。
(3)、阿里路亞。由一個疊歌和一節詩歌組成,然後將疊歌重復。通常的唱法還要加上較為華麗的花唱,在阿里路亞中有大量無歌詞的旋律。
3、聲樂與早期復調音樂:
古代和最初的教會歌曲都是單聲部音樂,中世紀的一大發明就是於9世紀產生的復調音樂。
復調音樂有兩大類:
一類是民間復調音樂,這種復調音樂是民間藝人出自音樂本能自發形成的,而不是從某種音樂理論中演繹出來的。
另一類是學者復調音樂,它繼承了民間的自由創作,但更偏重於音樂理論上的探索。
復調音樂的產生,遭遇到維護宗教教義和堅持以往歌曲創作慣例的保守勢力的抵制和否定,他們以古代科學的名義,藐視復調音樂。直到14世紀,安廷斯從理論上證實了三度音具有完全和弦的特性後,復調音樂才逐漸為人們接受。
復調音樂的作曲方法被稱為「奧爾加農」,原指禮拜歌曲中附加的器樂部分。復調音樂在其以後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變位調,即「第斯康特」。12、13世紀間,幾乎所有的復調音樂都是宗教音樂。宗教歌曲和世俗歌曲在風格上並沒有多大的區別,二者的歌詞都是用復調譜寫的,需要指出的是,在13世紀末,出現了一種可以看作是當時文化生活縮影的聲樂形式,這就是採用復調音樂的經文歌。 經文歌是情歌、舞曲、疊歌和教會贊美詩的組合體。在經文歌里,融入了形形色色的宗教思想和世俗觀念。
4、世俗歌曲:
作為中世紀聲樂藝術另一大分支的世俗歌曲,在11世紀末開始興起。這一時期,由於商業的發展和城市的完善,歌曲逐漸沖出宗教寺院和封建城堡的束縛,進入城鎮、集市和鄉村,世俗歌曲應時而生。
早在11世紀,在一些放盪不羈的僧侶和學生中,最早的世俗歌曲就以手抄本的形式傳唱起來。酒、女人和諷刺是歌詞的三大主題。歌曲的風格十分犀利,不拘小節,這些早期的世俗歌曲和宗教歌曲之間的旋律分界線還不十分清晰,但是旋律基本上是新創作的,特別是歌曲的內容出現了離經叛道的傾向,歌詞的語言也不再是基督教的拉丁文,而是採用了各地的方言。
12世紀中葉至13世紀末,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一帶出現了吟唱世俗歌曲和民間歌謠的行吟詩人,這是一個以職業歌手兼樂手為主的階層,其中也有貴族甚至君主。在這個身份紛雜而情趣相同的圈子裡,很多人通常具有作曲家和詩人的雙重身份。這些行吟詩人從民間歌曲中吸取營養,豐富和激發創作靈感,有的還能自編自演自唱。由一部分行吟詩人和流浪藝人組成的演出群體,採用了巡迴流動演出的方式,到處傳唱世俗歌曲。
三、 文藝復興時期的聲樂藝術
1、14世紀法國、義大利的聲樂:
14世紀是文藝復興運動的初期或是文藝復興前的過渡期。這一時期,人文主義思想開始萌芽,聲樂藝術的發展趨勢仍然處於宗教歌曲向世俗歌曲轉變的漸進過程,但這一進程顯然加快了步伐。
2、15世紀英國和勃艮第地區的聲樂:
15世紀中葉,在歐洲大陸北部地區的法國勃艮第公爵的勢力范圍內,歌唱活動十分活躍。勃艮第的音樂活動主要是小教堂里的歌詠活動,14世紀末至15世紀初,歐洲各地的教皇、國王紛紛建立起配有精良音樂設施的小教堂,並以高薪爭相聘用著名歌唱家、作曲家為時髦。對此,當時有人評論說,榮譽和金錢的報酬之高,足以刺激天才的產生。勃艮第時期的主要聲樂作品,包括彌撒曲、聖母頌歌、經文歌和法語歌詞的世俗尚松。
3、宗教改革時期的聲樂:
16世紀初,歐洲新興資產階級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宗教改革運動,對以羅馬教皇為首的天主教會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強烈要求實行宗教改革。德國是這場改革運動的發源地。
4、16世紀民族民間風格的聲樂:
16世紀歐洲歌壇出現了一種新趨勢,這就是民族民間風格歌曲的興起。新尚松,也就是歌謠曲,是16世紀法國最具特點和最興盛的歌曲體裁,這些新尚松的歌詞都是法文的,曲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與14世紀的法國尚松相比,16世紀的新尚松有兩大顯著的特點:一是內容更加具體,形象更加鮮明。二是曲調更加具象,造型更加生動。
四、17世紀至18世紀上半葉的歌劇和其他聲樂藝術
1、義大利歌劇:
歌劇的興起,首先在義大利。
義大利歌劇,可以分為佛羅倫薩歌劇、羅馬歌劇、威尼斯歌劇和那不勒斯歌劇。這些不同區域、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歌劇,所產生的影響也各不相同。
(1)、佛羅倫薩歌劇:
(2)、羅馬歌劇:
(3)、威尼斯歌劇:
2、呂利和法國歌劇:
3、珀賽爾和英國歌劇:
4、德國歌劇:
5、康塔塔和清唱劇:
五、 正歌劇時期的美聲唱法
美聲唱法,出於義大利語bel canto一詞,意為「精美的歌唱」,至於什麼才是「精美的歌唱」,美聲唱法包括哪些清晰明確的內容,卻在很長時期里難有一個統一和權威的說法。雖然美聲唱法是在17世紀初與歌劇一起問世的,但作為一個專業名詞卻整整推後了200多年,只是在19世紀中葉,美聲唱法才正式成為一個特定意義的名詞,去指代從17世紀起在歌劇舞台上出現的「華彩優美」的聲音,美聲唱法是一種強調聲音華彩優美、具有詠嘆性風格、體現高難技巧的發聲唱法。
六、18世紀偉大的作曲家及其聲樂作品(上)
這一時期,產生了一批世界級的音樂大師,無論是音樂修養、才華和造詣,還是作品的優秀程度,他們的影響和成就遠遠超過了以往任何一位傑出的音樂家。
1、維瓦爾迪、拉莫和他們的聲樂作品:
2、巴赫及其聲樂作品:
以《聖約翰受難曲》和《聖馬太受難曲》的成就最高。
七、18世紀歌劇的變革
1、18世紀上半葉的喜歌劇:
2、喜歌劇論戰:
3、格魯克歌劇改革:
八、18世紀偉大的作曲家及其聲樂作品(下)
1、海頓的聲樂作品:
海頓的聲樂作品創作大致分兩個時期。前一時期是在埃斯特哈奇的宮廷中,以歌劇為主;後一時期是在維也納,以清唱劇為主。
2、莫扎特的聲樂作品:
莫扎特短暫的一生中,寫下了600多部音樂作品,涉及了幾乎所有的音樂體裁。他的主要成就是歌劇。
在莫扎特的20多部歌劇作品中,最傑出、最具影響的是《費加羅的婚禮》、《唐·璜》與《魔笛》。
3、貝多芬的聲樂作品:
貝多芬是繼海頓、莫扎特之後,最偉大的作曲家,不同的是,聲樂藝術創作不是他的主要領域,貝多芬的聲樂作品有一部歌劇《菲岱里奧》、一部聲樂套曲、兩部彌撒曲、《第九交響曲》及一些抒情歌曲。
九、19世紀的聲樂藝術
從18世紀末起,浪漫主義作為文學藝術中的一種潮流,已經初見端倪。而作為一種音樂風格,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世紀。以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後一位大師貝多芬的去世為標志,從19世紀20年代起,古典主義式微,浪漫主義崛起,並很快形成了一種遍及全歐的潮流。
這一時期,在聲樂藝術方面代表了典型的浪漫主義風格並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的是音樂會歌曲和歌劇。浪漫主義的音樂會歌曲主要是德國藝術歌曲。
1、舒伯特的聲樂作品:
在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中,最優秀的作品有《紡車旁的馬格利特》、《野玫瑰》、《鱒魚》、《聽、聽,雲雀》、《搖籃曲》、《魔王》、《聖母頌》、《小夜曲》、《誰是希爾維亞》、《流浪者之歌》、《致音樂》、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姑娘》和《冬之旅》等。
2、舒曼的聲樂作品:
。
舒曼作為僅次於舒伯特的浪漫主義歌曲作家,在音樂才華、創作手法、作品風格等方面,都與舒伯特有許多相似之處。舒曼是一位具有強烈創作慾望和無窮創作靈感的作曲家,他對生活的感悟是敏銳而獨到的。他的藝術歌曲大多數以愛情為題材,他最著名也是最受歡迎的聲樂套曲《詩人之戀》是根據海涅的長詩《悲劇——抒情插曲》寫成的。另外一部聲樂套曲是《婦女的愛情與生活》。
3、勃拉姆斯的聲樂作品:
他的聲樂作品有以下幾個特點:
(1)直接繼承了舒伯特、舒曼的藝術歌曲的傳統,在歌曲這一短小的藝術形式裡面,表現出極完美的技巧和極豐富的情感,歌唱部分和鋼琴部分結合的十分完美;(2)熱愛民族文化,他的作品和德奧社會生活及民間藝術有著密切的聯系;(3)他是公認的最後一位古典主義音樂大師,他把自己看作是偉大傳統的捍衛者;(4)他的歌曲著重抒發個人的情感,以描繪纖細、敏感、復雜、內省的情緒見長,具有室內樂的鮮明特徵。
4、合唱藝術:
19世紀,合唱藝術進入了一個嶄新而活躍的時期。合唱藝術的蓬勃發展,主要得益於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由於資產階級民主平等思想的巨大影響和席捲全歐的中產階級革命的強烈沖擊,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巴黎率先舉辦了音樂節,音樂節不僅成為歐洲大革命的副產品,而且越辦規模越大,加上平民百姓為歡慶革命勝利經常舉辦的各類音樂文化活動,使合唱藝術迅速贏得了廣大人民的喜愛。合唱藝術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發揮了越來越巨大的作用。其次,音樂節的領導者、組織者往往是著名的作曲家。門德爾松、舒曼、勃拉姆斯、李斯特、柏遼茲、斯美塔那等,都在音樂節上親自指揮過合唱。再次,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勞動階層有了比過去相對多的時間,可以自由地去參加他們所喜歡的音樂活動。最後,教育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也是合唱藝術迅速崛起的一個重要推動力。
以彌撒曲和安魂曲為主的教堂合唱音樂,到19世紀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純粹的教堂合唱,它的思想主題和音樂基調都體現了宗教色彩,是為教堂儀典服務的,但在音樂創作上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浪漫主義風格的影響。另一類是以教堂合唱的形式創作、但具有非宗教特色的合唱曲。
十、19世紀的歌劇
隨著義大利正歌劇的衰亡,19世紀歐洲的歌劇開始進入大歌劇和喜歌劇的時代。在這一歷史性的轉變過程中,浪漫主義音樂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1、韋伯和德國浪漫主義歌劇:
2、羅西尼及其歌劇作品:
在羅西尼的歌劇中,最傑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六部:《義大利女郎在阿爾及爾》、《塞維利亞的理發師》、《灰姑娘》、《賊鵲》、《塞米拉德米》和《威廉·退爾》。
3、唐尼采蒂、貝利尼和義大利歌劇:
羅西尼的直接繼承者是唐尼采蒂和貝利尼。在羅西尼和威爾第之間,這兩位傑出的歌劇作曲家建起了一座過渡與連接的橋梁。
唐尼采蒂是一位高產作曲家,共寫有70多部歌劇、100多首歌曲以及一些器樂曲。他的歌劇體裁多樣,風格不一,成就也不等。著名的有正歌劇《路克雷齊亞·波爾吉》、《拉美莫爾的露契亞》,喜歌劇《愛的甘醇》等。
貝利尼在其短暫的一生共寫有11部歌劇,其中以《夢游女》、《諾爾瑪》、《清教徒》最為出色。
貝利尼的音樂風格以浪漫抒情為主,旋律十分優美洗煉,表情豐富,善於表達溫柔、哀傷的情感,有小夜曲的意境和韻味。同時,他能出色地創造出有愛國激情和英雄氣概的群眾合唱與進行曲,他的這類愛國歌曲已經被義大利人民傳唱至今。
4、梅耶貝爾和法國大歌劇:
梅耶貝爾是19世紀法國式大歌劇的創建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歌劇作品有《惡魔羅貝爾》、《新教徒》、《預言者》和《非洲女郎》。
5、格林卡和俄國民族歌劇及聲樂作品
俄羅斯擁有豐富的古老民間歌曲的寶藏,俄羅斯的歌謠具有音域較窄、主題較短的獨特風格。大多數既可以演唱,也可以作為舞蹈歌曲,還是一些小型戲劇的唱段。俄羅斯最早的歌曲以宗教歌曲為主,不過這類歌曲與民歌十分接近。俄羅斯人具有天賦的樂感,盛產極其低沉的男低音,這些都為宗教合唱歌曲增添了與歐洲其他民族所不同的特色。俄羅斯世俗歌曲的歷史要短的多,直到
17世紀末的彼得大帝時期,才在音樂生活中占據一定的位置。
十二、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聲樂教育
1、19世紀至20世紀初聲樂教育的基本模式
19世紀歐洲聲樂教育大致有三種模式,即模擬教學法、教材教學法、器官教學法。
2、蘭佩蒂學派
3、加西亞學派
4、其他的歌唱理論和歌唱方法
(A)「關閉唱法」和「面罩唱法」
(B)馬凱西及其聲樂教學
十三、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葉的聲樂藝術
19世紀末,浪漫主義音樂作為一種潮流走到了它的盡頭。在世紀之交,受現代哲學、自然科學、藝術美學中激進觀念的影響,在音樂理論和實踐中,出現了諸如自然主義、印象主義、象徵主義、表現主義等形形色色的現代音樂流派。歐洲傳統的音樂概念受到了挑戰,歐洲音樂乃至世界音樂進入了各顯其能、各領風騷的實驗時期。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葉歐洲音樂的這一總體趨勢,必然會對聲樂藝術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1、義大利的歌劇作品:
(1)馬斯卡尼、列昂卡瓦羅、焦爾達諾和他們的歌劇作品:
彼得羅·馬斯卡尼曾先後在凱魯比尼音樂學院和米蘭音樂學院學習,後在一些巡迴演出的小歌劇團擔任指揮。1889年,馬斯卡尼以新創作的獨幕歌劇《鄉村騎士》參加了一次創作比賽,榮獲一等獎。1890年5月,《鄉村騎士》在羅馬首演,大獲成功,這部歌劇的成功使馬斯卡尼一舉成名。此後他又寫了十多部歌劇,但都比《鄉村騎士》遜色。令人遺憾的是,這位傑出的作曲家是法西斯主義的忠實信徒,他在1935年為迎合墨索里尼創作了歌劇《尼祿》,這使他名聲掃地,包括托斯卡尼尼在內的許多正直的音樂家立即與其絕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三個月,他在孤寂中死去。
(2)普契尼及其歌劇作品:
賈克莫·普契尼,19世紀下半葉義大利真實主義歌劇的代言人,1893年,親自參與腳本創作的歌劇《曼儂·萊斯特》在都靈上演並大獲成功,成為他的成名之作。在這部歌劇中,普契尼初步形成了歌劇創作的基本風格和個性特徵,為他進入創作高峰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此間,普契尼尋找了兩個最佳的歌劇合作夥伴——腳本作家伊利卡和吉阿科薩。普契尼和他們一起創作了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三部歌劇,也就是人們熟知的《藝術家的生涯》、《托斯卡》和《蝴蝶夫人》。這三部作品成為普契尼所有作品中成就最大、流傳最廣的經典之作,並給他帶來了世界聲譽。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蝴蝶夫人》在首演中,觀眾噓聲四起,這部歌劇精品成為普契尼唯一遭到嚴重失敗的歌劇,而在義大利之外的幾乎所有國家,這部歌劇卻受到熱烈歡迎,普契尼作為貴賓,出席了巴黎、紐約等大都市的首演。
2、法國的聲樂作品:
普法戰爭結束後,法國於1871年成立了民族音樂協會。在這個協會的推動下,法國交響樂和室內樂的數量和質量都有了顯著的提高。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聲樂藝術上取得成就的法國作曲家主要有福雷、德彪西、拉威爾等人。
加布里埃·福雷,他是法國音樂協會的創始人之一,1909年擔任法國獨立音樂協會的第一任主席,1905年至1920年擔任巴黎音樂學院的院長,並被選為法蘭西藝術學院的院士,他是抒情歌曲和室內樂作曲家。他的作品篇幅短小,創作風格嚴謹洗煉、優美玲瓏、明澈親切、含蓄細膩,具有法國傳統的貴族氣質,有「法國的舒曼」之稱。他一生創作有近百首抒情歌曲。
克勞德·德彪西是同時期法國最富有創造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獨特創作風格被稱之為印象主義音樂。德彪西作為世紀之交的偉大作曲家,對20世紀世界音樂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他的聲樂作品數量不多,只創作了一部歌劇《佩里亞斯和梅利桑德》。
莫利斯·拉威爾,青年時期曾隨福雷等學習音樂,並在巴黎音樂學院求學長達15年。同德彪西一樣,拉威爾主要接受了象徵派、非學院派和東方音樂的影響,但他並沒有成為純粹的印象主義音樂的作曲家。他一生共作有兩部歌劇,即《西班牙時刻》和《孩子與魔術》。
3、德國、奧地利的聲樂作品:
19世紀20世紀之交,德奧聲樂藝術的總體傾向是後浪漫主義。理查·施特勞斯是有代表性的德國作曲家和指揮家,1900年後,主要以歌劇創作為主,完成有《貢特拉姆》、《火荒》、《玫瑰騎士》等,由於施特勞斯具有世界聲譽,德國納粹黨在未經其本人同意的情況下,任命他為德國音樂局局長。此後,施特勞斯度過了幾年自相矛盾、委曲求全的日子。他和納粹黨保持了既抵制又合作的關系,在此期間創作的幾部歌劇均被利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施特勞斯自我流放到瑞士,1947年,他被非正式地恢復了名譽,1948年獲准回國,同年去世。
4、俄國、(前)蘇聯的聲樂作品
在聲樂領域有所貢獻的作曲家主要有拉赫馬尼諾夫、斯特拉文斯基、普洛科菲耶夫、加吉別科夫等。在19世紀下半葉的平民知識分子革命時期和20世紀初的十月革命時期,俄羅斯的歌曲創作進入了一個高峰期。
拉赫馬尼諾夫的主要創作領域是鋼琴曲和交響曲,但他的歌劇作品和聲樂曲也很有影響。共寫有3部獨幕歌劇和80多首歌曲,其中大部分是藝術精品,在俄羅斯歌曲藝術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斯特拉文斯基,美籍俄羅斯作曲家,生活經歷復雜,創作風格多變,是20世紀較有影響的重要作曲家,也是西方現代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舞劇音樂和器樂曲為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印象主義風格的交響詩《煙火》,帶有里姆斯基—科薩科夫色彩的舞劇音樂《火鳥》和《春之祭》,新古典主義舞劇音樂《普契涅拉》、《聖詩交響曲》、無調性序列音樂作品《哀歌》、《追思聖歌》等。
普羅科菲耶夫的主要代表作品有4部歌劇:《謝苗·科特科》、《修道院中的訂婚禮》、《真正的人》及《戰爭與和平》。
加吉別科夫是亞塞拜然民族音樂專家和現代專業音樂藝術的奠基人,親自創建了亞塞拜然第一所音樂學校,組織了第一個民族歌劇小組、合唱團、民樂團。他對亞塞拜然民族音樂最大的貢獻是,開創了以記譜音樂和即興演唱相結合為特點的「瑪卡姆歌劇」。
⑥ 歐洲專業音樂發展中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1、古典音樂及主要流派
西方音樂的歷史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1)古希臘時期
希臘是古代歐洲文明的發祥地。它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2世紀。音樂除了祭祀太陽神、酒神的儀式外,還常用來表達愛情,歌唱友誼,歡慶典禮等。在希臘文明鼎盛時期,產生了集音樂、詩歌、舞蹈為一體的宏大的悲劇和喜劇。當時的雅典圓形劇場可容納數萬觀眾,著名的荷馬史詩《伊里亞特》和《奧德賽》,既是文學作品,又是音樂作品,是由盲詩人荷馬邊彈琴邊吟唱而即興創作的。
(2)中世紀時期(大約公元476—1450)
中世紀的歐洲,是教會統治的時期,宗教音樂也自然成為這一時期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音樂完全為教會服務。羅馬教皇格列高里一世主編的唱經歌集《格列高里聖詠》流傳極廣,幾乎人人會唱。公元九世紀在這些聖詠旋律之上,添加了另一個聲部。多生音樂豐滿、和諧的效果,象徵著天國的音樂。之後又添加至三個、四個甚至更多的聲部,吸引人們的不再是配有簡單曲調的宗教歌詞,而是動人的音樂本身。公元12世紀起,出現了帶著樂器雲游四方,演唱自己創作的歌曲的游吟詩人、戀歌詩人以及許多流浪藝人,他們的音樂是由悖於教會旨意甚至褻瀆神靈的,去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
(3)文藝復興時期(1450—1600)
文藝復興是歐洲文化和思想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他以人文主義為主要思潮,一些音樂家要沖破教會神權的禁錮,用音樂來表現人的感情,盡管音樂仍然被教會利用作為傳道工具,但更大程度上在人民中間起到娛樂作用,因而時速音樂發展極為迅速,她的成熟與影響都超過了宗教音樂。16世紀末。在宗教劇的基礎上,義大利產生了歌劇,主要以神話、英雄業績及人的喜怒哀樂為題材。這時期契約脫離聲樂而獨立存在是音樂發展的又一重大成果。
(4)巴洛克時期(1600—1750)
「巴洛克」一詞來自葡萄牙語,意為歪扭不圓的珍珠。後被借用專指17、18世紀西方建築、雕塑中奇異、怪誕的風格。在藝術上,更多的是表現人的內心情感。韋爾迪的歌劇《奧菲歐》就是用戲劇性詠嘆調表現人物內心痛苦失望的情緒。主調音樂的歌曲和清唱劇等聲樂形式應運而生。同時,器樂曲的繁榮,也是這時期音樂的又一特徵。出現了大協奏曲、奏鳴曲、賦格曲等體裁,並形成了一些固定、嚴格的形式。以巴赫、亨德爾為代表的音樂家寫了大量的聲樂和器樂作品,用音樂來表現英雄性、史詩性的題材,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5)古典主義時期(1750—1820)
1730—1770這40年,是歐洲音樂風格逐漸轉變的時期。當時巴赫和亨德爾正處在事業的巔峰之上,而以巴赫的三個兒子以及薩瑪爾蒂尼、斯卡拉蒂、斯塔米茨等為代表的一批音樂家已在大膽探索與創新新的音樂風格。古奏鳴曲和交響曲的形成與他們有著直接關系。這一時期被稱作「前古典主義時期」。在他之後,誓古典主義風格的成熟時期。交響音樂的成熟與管弦樂隊編制的確立使這一時期重大成就。
西方音樂史上著名的古典樂派是18世紀以後隨著資產階級啟蒙運動在歐洲的興起,受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而形成的樂派。「古典」一詞包含著諧調的、高雅的、持久地、典範的意思。「古典派」不是當時作曲家的自稱,而是後人為區分與浪漫派音樂界線而使用的專用名詞。古典樂派的作曲家思想上傾向自由、平等,作品著重表現新興的市民階層和資產階級的精神面貌與追求。在創作上講究形式完美,結構嚴謹,平衡對稱,音響和諧,邏輯嚴謹規范;旋律流暢優美,簡潔易記,常帶有民間風格;節奏靈活多變;十分重視情緒的多樣化與對比;曲風淳樸、穩重、嚴肅,崇尚理性。主要作曲家有海頓、莫扎特、貝多芬、格里格等,由於其活動中心是在奧地利的維也納,因此人們又稱之為「維也納古典樂派」。這時的主要體裁形式有歌劇、賦格曲、室內樂、奏鳴曲、交響曲等。
(6)浪漫主義時期(1820—1900)
19世紀的歐洲,政治風雲變幻頻繁,並出現了歐洲大陸封建復辟的潮流,隨後星期的資產階級民主運動,使得擺脫封建制度和總價桎梏束縛的歐洲文藝家在創作中追求個性解放,產生了浪漫主義的文化。在音樂領域內,浪漫主義是澎湃的浪潮奔涌而來,波及整個歐洲大陸,音樂藝術達到黃金時代。1821年韋伯的歌劇《自由射手》的公演,被稱為浪漫主義的到來時刻,是音樂史上新的一頁。隨著歌劇藝術的空前繁榮,藝術曲目自18世紀末逐漸興盛而發展成為聲樂套曲,傳統的協奏曲、交響曲等形式繼續使用並得到發展,交響詩、交響音畫等新的體裁產生並受到廣泛喜愛。
19世紀法國軍隊對外的大局侵略及德國、奧地利等國家對歐洲一些弱小民族的殘酷奴役,使得被壓迫民族的民族解放運動日益增強,為振興自己的民族文化的民族樂派應運而生。一大批具有愛國精神和鮮明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相繼問世。各個民族不同的風格為歐洲音樂增添了許多色彩,形成了頗為壯觀的浪漫主義音樂的洪流。
西方那個音樂史上著名的浪漫樂派產生於19世紀初。它的特徵是追求個性解放,強調抒發個人情感,著重自我意識的表現與刻畫,是一種個性化的、理想化的感情重於理智的音樂。作品著中與個人生活感受和對自然景象的細致表現和描繪。音樂結構比較自由、無拘束,多以古代神話傳說和幻想故事為題材,注重音樂的標題性和詩情畫意。請調詩歌、戲劇與音樂的結合,創造出即興曲、無詞曲、音樂會序曲、交響詩等多種音樂體裁。浪漫樂派可分早期、中期、後期三個時期。早期(1820—1850)代表人物是韋伯、舒伯特、柏遼茲、門德爾松、舒曼、肖邦等。中期(1850—1890)代表人物有李斯特、瓦格納、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等。後期(1890—1910)代表人物有沃爾夫、馬勒、約翰·施特勞斯等。
西方音樂史上著名的民族樂派出現於19世紀中葉,由東歐、北歐和俄國一些作曲家構成。他們追求的目標,一是民族的內容,既反映祖國的歷史和民族性格,以本民族的風格、民間故事或文學作品為題材,表達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思想;二是民族形式,既要求運用本民族民間的體裁形式和音樂語言,或直接採用本民族民間的音樂素材,表現出鮮明民族風格和特色。主要作曲家有俄國的格林卡和被稱為「強力集團」的五名作曲家:鮑羅丁、穆索爾斯基、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巴拉基列夫、居伊,還有挪威的格里格,芬蘭的西貝柳斯,捷克的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匈牙利的李斯特,波蘭的肖邦等。應該指出的是,民族樂派實際上是浪漫樂派的一個分支,他們把浪漫樂派所強調的個性擴大為民族性,但透過民族性,仍然可以看到作曲家的個性。民族樂派的創作方法和美學觀點是和浪漫樂派完全一致的。
2、現代音樂及主要音樂流派
現代音樂泛指19世紀末到20世紀的音樂藝術。主要特徵是形成里許許多多凡如流星的不同風格的音樂流派。總的創作特點是,力圖否定與擺脫傳統的創作思維與技巧,追求各種新奇的表現手法,例如打破並排斥傳統的功能調概念,採用無調性、多調性;大量使用不協和和弦;節奏上愈趨復雜化。這些是多數20世紀音樂作品突出特徵。下面介紹的是眾多流派中的幾個主要流派。
(1)印象派
產生於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是受象徵主義文學和印象主義繪畫得影響而形成的。印象派音樂力圖擺脫浪漫主義的主觀情感表現,追求的是氣氛和色彩。作品中大量採用全音階、教會調式、平行和弦、不和諧的七和弦和九和弦等,打破和聲及調性的功能體系,造成調性上的撲朔迷離。旋律趨向片段零散,排除完整的旋律和曲式結構,配器力圖精緻細膩;以調節音樂明暗的層次和濃淡色彩,旨在朦朧的光色之中表現主觀的印象,渲染出濃淡的色彩和請調。法國作曲家德彪西1812年的管線樂序曲《牧神午後》是印象派的經典作品,它以細膩的筆觸渲染出朦朧的氣氛,描寫一個牧神在炎熱的太陽底下昏昏欲睡時產生的種種幻覺,從而確立印象派音樂的地位。此外,法國的作曲家拉威爾也是印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2)新古典主義音樂
新古典主義音樂於本世紀20年代末開始盛行。他是和後期浪漫主義相對立的一種潮流。這些作曲家重新使用均衡的形勢和清晰可辨的主題進行創作,用以代替他們認為晚期浪漫主義中日趨誇張的姿態和鬆散的形式。他們反對音樂的標題性和主觀性,主張音樂應該回到「古典」中去,應當保持嚴格的客觀精神。這一流派中影響最大的人物是俄國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劇音樂《藝神的主宰阿波羅》、《仙女之吻》、《聖詩交響曲》和《鋼琴協奏曲》都是這一流派的經典作品。這些作品在題材上有的旋子古代神話故事,有的則是中世紀的宗教內容。此外,還有法國的奧涅格、米洛、普朗克,德國的興德米特、匈牙利的巴托克、蘇聯的普羅柯菲耶夫和蕭斯塔科維奇等著名作曲家,均不同程度上都受到它的影響,他們的作品在音樂上力求模擬古代音樂風格,而在創作手法上則用現代技術,形成一種新型的擬古音樂風格。
(3)表現主義音樂
表現主義音樂產生於20世紀初,流行於二三十年代,適於表現繪畫同步的藝術。表現主義畫家常用誇張的、扭曲了的形體和色彩以及象徵的手法來發泄內心的的苦悶。表現主義音樂受表現主義繪畫的影響,主張用誇張的手法表現強烈的自我感受、慾望、幻覺等。他的創立者是奧地利音樂家勛伯格。在他的「表現心靈」的音樂中,渲染著緊張、恐懼的氣氛,反映出一種悲觀、變態的傾向,他的典型的作品是獨唱劇《期待》、念唱於室內樂曲集《月迷》。代表人物還有勛伯格的學生貝爾格、威伯恩,由於這三人的活動低低點也在維也納,所以又稱為「新維也納樂派」。此外還有匈牙利的巴爾托克、俄國的斯克里亞賓等。
(4)十二音體系
十二音體系有稱十二音作曲技法,是在20世紀20年代初由表現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勛伯格在探索現代音樂的發展方向時,創造出的一種新的作曲技法。其創作方法是將八度中的十二個半音彼此割裂,廢除了中心音的重要性,無所謂調式、調性,將十二個音排列成一個「音列」或「音序」,按照作曲家的構思,一首作品原則上只用一個音列來發展旋律,以求得樂曲整體的統一,通過反行、逆行、反行加逆行等技法平均地加以運用和發展,從根本上否定了傳統音樂的束縛,追求一種有組織原則的無調性音樂,是現代音樂的重要創作思想和作曲技法。勛伯格的學生威伯恩和貝爾格繼承發展了十二音音樂,使之成為「序列音樂」,威伯恩晚年又創作了「點描音樂」,用許多被休止符隔斷的短音和音組構成樂曲。
(5)具體音樂
具體音樂是用錄音技術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具體到聲音錄音後作為素材進行復核處理而製成的音樂。早在20世紀20年代,一些作曲家局在作品中大量使用噪音,以歌頌機械文明,表現都市生活。具體音樂的創始人法國沙弗爾於1948年正式發表了具體音樂理論,首次把風雨聲、火車轟鳴聲、動物嚎叫聲,以及鈴聲、鍾聲、汽笛聲等嘈雜的音響收集起來,用電聲技術進行加工,經過加速、減速或把錄音帶逆轉、循環等改變其強弱、力度、音色等處理使其變性,製成《鐵路練習曲》、《炒菜鍋練習曲》、《墨西哥的笛子》、《唱片練習曲》等作品,1950年他和法國作曲家皮埃爾·亨利合作,把人的呼吸、吟誦、吶喊、口哨、步伐、敲門、彈琴等聲音組合製作出多樂章的具體音樂作品《單人交響曲》。
(6)電子音樂
電子音樂是29世紀50年代才興起的一種新音樂。他和具體音樂一樣,是音樂與電子科技結合的產物,但具體音樂取材於自然音響,而電子音樂則以電子振盪器和發聲器作為聲源。它主要運用正弦波造成無泛音的所謂純音,或用打擊樂器、噪音樂器發出的雜音以及用人聲和具體音樂相結合,通過聲音濾波器和反響設備,使之變性、變質、變數,經過錄音、剪接等處理,組合成各種奇異的音響和多變的節奏。電子音樂既不受音高的限制,也不受音節和音律的束縛,它已超越人聲、樂器聲和自然音的新音響開拓了音樂新的表現領域。1951年前聯邦德國科隆廣播電台最初進行電子音樂實驗之後,世界各地廣播系統掀起了創作高潮。這方面影響最大的是前聯邦德國的斯托克豪森,還有前民主德國的庫申涅克、卡格爾,,,法國的瓦雷茲,義大利的貝里奧,美國的路恩寧、巴比特,荷蘭的貝汀絲以及日本的諸井城、松夏真一等。
⑦ 歐洲哪個國家去學習現代流行音樂(聲樂類的)比較好
學習pop不分國家
應該說學啥都不分國家
這樣吧 就說學挖掘機 哈佛可能教你怎麼造 但是要學習怎麼開還是··大家都懂的
決定好專業了就先去看學校吧 音樂這東西名聲越大的學校出來的越吃香。
⑧ 歐洲聲樂一般又被劃分哪些內容
歐洲聲樂一般又被劃分為多種體裁,諸如聲樂套曲、藝術歌曲、康塔塔、清唱劇,以及歌劇等,這些類型的集合就構成了歐洲聲樂的整體。
⑨ 聲樂的歐洲
聖詠音樂是美聲唱法的萌芽
美聲唱法起源於歐洲,它的產生不僅與歐洲音樂的發展過程有著密切聯系,而且作為人類文化意識形態的一部分,它同樣也是社會、時代發展的產物。13世紀前的歐洲音樂均為單聲部音樂,其中,古希臘的聲樂也以單聲部為主,並受到嚴格的詩歌韻律的支配,主要以獨唱、齊唱、領唱、說唱和吟唱為歌唱形式。在這一時期產生了諸如《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這樣出色的作品,它們是由盲人詩作者荷馬創作並以說唱的方式演唱的。可以說這就是比較初期的聲樂表現形式。隨著古羅馬帝國不斷對外擴張,歐洲進入了長期的教會統治的時期,在歷史上被稱之為「中世紀」,教會教義幾乎壟斷了一切思想意識領域,歌唱同樣成為各種宗教的附屬品。古羅馬帝國擴張不僅帶來了領土的擴大,也為音樂世界帶來了許多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的優秀藝人及豐富的音樂文化,他們聚集到羅馬並使之成為當時歐洲最大的音樂中心。當時的教會演唱聖詩和朗誦《聖經》,這就成為了最早的合唱形式。教堂中用拉丁文演唱與宗教相關的內容即為被稱詠的音樂形式。公元590年,羅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選編、修訂了配合教儀的《唱經本》,即著名的《格里高利聖詠》,實際上相當於規定了教堂中演唱教義的歌調。聖詠是歐洲聲樂藝術的萌芽,它要求庄嚴、肅穆的演唱配合教堂的氛圍。雖然聖詠有宣敘性和旋律性兩種歌調,但由於它只是單旋律音樂,使人乏味。隨著發展,演唱者將它作了一些華麗、流暢的「再創造」,形成了新的、更好的演唱方法。
在聖詠音樂流行的時期,從11世紀起出現了一些促進音樂藝術的發展、豐富聲樂藝術內容的音樂形式。由於當時手工業和商業得到了發展,城市開始出現了針對宗教音樂的世俗音樂,它要求人們用音樂反映生活和世俗的情感。此後,又相繼出現了游吟歌手、戀詩歌手、民歌手等專業的歌唱者,他們雖無法完全擺脫宗教的濃厚色彩,但已可堪稱為對宗教音樂的大膽突破。
閹人歌手促使歌唱技巧的發展
13世紀中期的歐洲音樂逐步突破單聲部,開始進入復調音樂時期,聲樂演唱也為多聲部合唱形式,分別由女高音(soprano)和女低音(Alto)擔任,聖詠旋律則由男高音(Tenor)擔任,後來又加入了男低音聲部(Bass)。由於聖經的古訓規定「婦女在教堂中應保持緘默」,因此,演唱中的女聲部均由男童聲代替。這些男童是被閹割的男童聲歌手,在聲樂發展史上被稱作「閹人歌手」。他們的出現曾為歐洲聲樂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並奠定了「美聲唱法」的基礎,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歌劇的產生與發展,他們盛極的時代同時也帶來了美聲唱法的黃金時代。早在4世紀,義大利就建立了專門訓練童聲演唱聖詠的歌唱學校,他們遵循古訓,嚴禁婦女在唱詩班演唱,由於童聲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音色的變化,而不能唱出符合聖詠需要的優美自然的歌聲,所以出現了這種不人道的「閹人歌手」現象。他們的聲帶及喉頭不會隨著年齡和身體的成熟而變化,閹人歌手具有女聲的聲帶,同時又具備男子的體魄,所以,無需用假聲就能發出悅耳的女聲。雖然他們的聲音不如真正的女聲柔美,但他們華麗、輕巧、明亮的音色,寬廣的音域,能令聽眾激動不已。在閹人歌手興起和盛行的時期,不僅排擠了女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幾乎搶佔了男聲在歌壇上的地位。閹人歌手在歐洲盛行了近兩個世紀之久,還有學校和教育機構專門訓練閹人歌手。義大利著名閹人歌唱家法瑞奈里和卡法瑞里就是閹人歌手盛行時期的典範,他們的演唱技巧已經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不容置疑,他們將歐洲的聲樂水平推進到了一種較高的境界。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封建制度開始動搖,人們紛紛要求廢除這種不入道的歌唱現象,同時婦女們也要求沖破封建束縛走上舞台,加上此時的男聲也通過「關閉」的唱法提高了演唱能力,因此,閹人歌手在18世紀末開始走向衰落。
歌劇與美聲唱法的產生
美聲的發展與歌劇的誕生有密切的關系,如果說閹人歌手的出現奠定了美聲唱法的基礎,那麼歌劇的誕生和發展又從更符合歌唱藝術發展的文化層面促使了美聲的發展。歌劇誕生於文藝復興運動的極大影響之中,當時,佩里、卡契尼、蒙特威爾第等作曲家,在歌劇創作中為了仿效希臘悲劇的朗誦調,他們使旋律與歌詞內容、情緒變化,以及語言的起伏緊密結合,在歌劇中主要起著展開情節的作用。他們突破了傳統和保守的束縛,創造了採用自然聲音,由各角色來演唱自己段落的宣敘調演唱形式。為了使宣敘調的演唱更具有古希臘人在廣場上演悲劇朗誦的那種聲音效果,就不能採用聲音微弱的童聲和假聲,而需要採用有足夠氣息支持,有豐厚聲音共鳴,豐滿宏亮而咬字清晰、真切、並富於穿力的聲音。「這些就促使佛羅倫薩小組的成員除了創作之外,還必須研究解決如何演唱的問題,於是就在前人,特別是維基的三幕僅供清唱用的16世紀戀歌劇《安菲帕那索》的演唱經驗基礎上,發展出了美聲唱法」(摘自尚家驤的《歐洲聲樂發展史》)。卡契尼提出要以宏亮致遠的聲音演唱歌劇的要求;蒙特威爾第則進一步使歌劇音樂戲劇化,寫出了歌唱性的宣敘調和具有強烈感染力的詠嘆調,這些都使得歌唱家們感到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和技藝是良好表現音樂作品的基本保障。同時,蒙特威爾第在威尼斯建造了世界上第—座歌劇院,使歌劇從最初的宮庭和貴族的廳堂走入了正規的歌劇院,也為社會各階層的觀眾提供了良好的欣賞場所。這樣,隨著觀眾層次的擴大,欣賞要求不斷提高,必然地促使歌唱家們開始研究訓練完善他們的歌唱技術,以便自己的演唱能達到卡契尼、蒙特威爾第所提出的宏亮、致遠、富於戲劇性的聲音要求。於是,許多卓越的歌唱家以他們高超的演唱技巧、華麗的嗓音,穿過龐大的樂隊「音牆」,清晰地把歌聲送到劇場的每個落,征服了觀眾,使歌唱藝術達到了新的高峰,所以可以說「美聲」隨著歌劇而得到極大的發展,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在音樂藝術上的表現;它不僅是一種歌唱技術和一種演唱網路,而且還是一定美學原則和藝術思想的體現。
透過17世紀歐洲諸多樂派中最具影響力的四大歌劇樂派佛羅倫薩樂派、威尼斯樂派、羅馬樂派、那波里樂派對演唱風格的要求,我們不難看出它們對「美聲」的發展的重大意義。
佛羅倫薩樂派
在佛羅倫薩歌劇樂派中有—個小組,他們突破傳統的演唱形式,採用自然的聲音,男演男角,女演女角。在貴族的宮庭里,在文人的聚會上他們都會盡情地演唱,弗朗西斯科·卡契尼就是當時最早、最優秀的女歌唱家之一。為了能使演唱再現古希臘人在廣場上演出的悲壯效果,佛羅倫薩小組的成員開始了對聲音及唱法的探究。傳統的童聲或假聲已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一種強調充分的呼吸,豐滿、明亮的共鳴,清晰真切的咬字及宏亮而致遠的音質的演唱要求被提出。他們不僅創作歌劇,而且還要不斷地對演唱、發聲的技巧進行研究。於是,隨著《達芙妮》、《猶麗狄契》等抒隋音樂劇的誕生而產生了代表佛羅倫薩樂派風格的演唱要求:在自然、樸素的演唱基礎上要求甜美、柔和、典雅,旋律優美抒隋給人以舒適之感。
威尼斯樂派
在17世紀的歌劇史上,蒙特威爾第創立了威尼斯歌劇樂派,為早期義大利歌劇奠定了基礎。如果說佩里和卡契尼是歌劇音樂抒隋的創始人,那麼蒙特威爾第則是音樂戲劇性的創始人,可以說歌劇誕生在佛羅倫薩,發展在威尼斯。蒙特威爾第創作的宣敘調加大了樂隊伴奏的比例,豐富和烘託了獨唱的氣氛,他的第一部歌劇《奧菲歐》與佩里和卡契尼的《猶麗蒂契》來自於同—題材,而他寫出了戲劇性的悲劇效果。在歌劇的創作上,蒙特威爾第首先使用了減七和弦,大膽地使用了轉調和半音音階,在樂隊伴奏上,他首創了弦樂器的撥弦和揉弦的技巧。威尼斯樂派使歌劇走向社會,並使其走上了「花腔」——加花演唱的道路,他們追求華麗的演唱技巧和聲音效果,他們以高超的聲樂技巧出現在舞台上,引起了陣陣狂熱。這種戲劇性的宣敘調和詠嘆調使Bel canto的演唱獲得了更大的表現力。
羅馬樂派
作曲家卡瓦里埃原是佛羅倫薩人,後定居羅馬,成為了羅馬有名的作曲家,同時也成為了羅馬樂派的代表人之一。歌劇這種體裁在羅馬樂派中成了宗教的附屬品。卡瓦里埃在宗教的氣氛包圍中,創作了寓言性的,頌揚封建道德的歌劇《靈魂與肉體》,以他為代表的羅馬樂派的歌劇創作雖然在題材和形式上模彷彿羅倫薩樂派,在演唱上局限於宗教風格,但同時也具有自己的特點,在舞檯布景、裝置、服裝上追求富麗豪華的場面。
那波里樂派
17世紀下半葉,義大利的歌劇被那波里歌劇樂派所取代,同時也為Bel canl0的演唱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其中包括A·斯卡拉蒂。A·斯卡拉蒂是一位頗有才能的作曲家和歌唱家,他創作的歌劇具突破性,使美聲從此走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而且也逐漸形成了那波里的美聲風格:重視聲音的明凈、優美的音質和華麗的聲韻效果。同時,他還為社會培養出了許多教授美聲的教師。
17、18世紀美聲的演唱風格具體表現在:
1.要求演唱者深入理解歌詞,力求自然質朴,追求高度的藝術表現。
2.培養聲音的美學觀念,提高鑒賞力,使演唱更加合乎美聲的要求。
3.歌唱中特別強調氣息的控制,強調Legato(連貫性)及音色的優美,要求歌唱中語氣富於變化,情感表達真摯。在即興演唱高難度的華彩樂段時,要求嚴格的音準和節奏,流利靈活的樂旬,鬆弛、明亮、豐滿的聲音形象。
隨著美聲的成熟,它在聲音訓練方面的各種技術也日趨規范,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正確的呼吸。美聲強調呼吸是歌唱的基礎,要求「用氣息托住聲音」,肯定了胸腹式呼吸法,提出用調整呼吸狀態來調整歌唱狀態的觀點。
2.准確的起音。認為美聲只有完成良好的起音,才能獲得輕鬆柔和、明亮圓潤的聲音。而要完成良好的起音,一定要正確呼吸,喉頭穩定、思想集中、心理上作好充分准備,聲帶積極閉合。著名聲樂家加爾西亞具體地概括出起音的要領:舌頭平放、准確地唱到音高,平穩而不能滑動。
3.聲音的連貫性。美聲強調保持音質的一致、聲音位置安放不變,音與音的連接講究平滑勻凈,音量漸強漸弱控制自如。
4.聲音的靈活性。18世紀比較崇尚花腔技巧和復雜的裝飾音演唱,所以美聲注重訓練聲音的靈活性,發展音域,打開喉嚨,鍛煉聲音的控制能力應多練習快速音階、快速走句、跳音,要求聲音清晰明亮而准確。
5.聲區與共鳴。聲區是一個復雜的技術問題,很多專家對此都有自己的理論觀點。但無論將聲區如何劃分,Bel canto都始終堅持在教學中統一聲區,並認為聲區是教學的關鍵,聲區與共鳴是相輔相成的。要達到音色統一動人,富有穿透力,共鳴的位置必須相對穩定、准確。
6.吐字和語言,歌唱要有良好的語言習慣。美聲要求語言中每個母音的發聲是清晰准確的,歌唱中的母音轉換要圓潤、流暢,只有這樣,Legato的原則才能在吐字和語言中得到真正的體現。
由此可見美聲是借鑒、融合了聖詠、閹人歌手高超華麗的演唱方法,伴隨著歌劇的創始與發展,逐漸成熟和完善並成為—個科學的聲樂體系,它能在世界聲樂史上達到一個光輝的頂峰,所依靠的正是那些嚴格、准確的技術要求和訓練,依靠的正是那些動人的聲樂作品和傑出的歌唱家們爐火純青的高超技藝。由於「美聲」這種歌唱方法與風格,很快得到歐洲各國聲樂表演和聲樂教學的採用和接受,並在它的發展中,逐步從地區性擴展為國際性,形成一種具有演唱風格,聲樂技術,美學原則和教學理論的聲樂學派。
唱法發展新時期
閹人歌手的衰落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大歌劇的興起。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促使人們沖破封建的、神學的、禁慾主義的束縛,個性得到解放,愛I青成為人們歌頌的主題,資產階級浪潮對封建制度進行強烈沖擊。進入19世紀,閹人歌手這種不人道的現象逐漸被禁止。l8世紀後期,大歌劇主題大都離不開對個性解放的要求和對 愛情主題的敘述,並提倡採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因.此歌劇舞台上逐步改變了由閹人歌唱家擔任女角的演唱方式,奠定了男唱男角,女唱女角的新演唱形式,這是歐洲歌劇的—個重大轉折。為了實現男高音演唱技巧的飛躍,以配合不斷發展繁榮的歌劇舞台,經過兩百多年的教學和幾代人長期實踐探索,l9世紀隨著「掩蔽」唱法出現使男聲獲得了穩定的高音,它標志著男高音演唱技巧的質的飛躍,並在歌劇舞台上,以男角為主角的局面逐步形成。可以說,l9世紀是男聲的黃金時代,無論從演唱技巧的發展,演唱人才輩出,還是以大量的男角為主的作品涌現,均證明了男聲在歌劇中的重要地位。
以貝里尼、唐尼采蒂、羅西尼為代表的義大利歌劇,以及法國歌劇都反映了這一時期的聲樂演唱水平,聲樂史上稱這一時期為美聲唱法的「全盛時期」。19世紀義大利偉大的歌劇作家威爾第的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歌劇問世,標志著歌劇創作的新發展。由於他成功地在詠嘆調上的創作,使得對聲音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既要有扎實的歌唱技術,強烈的情感表現方式,震撼人心的戲劇性,又要具有抒隋性和流暢、靈活和柔美。以馬斯卡尼為代表的真實主義歌劇演唱技巧又上了新的台階。而瓦格納的歌劇由於注重樂隊的配置,加重了樂隊在歌劇中表現的分量,因此想獲得較清晰的演唱效果,演員們必須在發聲上要為擴大音量而努力提高發聲的技巧。為適應不斷發展起來的歌劇舞台,美聲唱法在發聲技巧上經歷了多次的飛躍,總而言之,歌劇的發展推動了聲樂藝術的發展。
浪漫主義促使其日趨完美
19世紀初,歐洲的文學藝術出現了一種新的潮流或新的風格,這就是所謂的「浪漫主義」或「浪漫主義文藝思潮」。浪漫主義形成於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後以及拿破崙專政時期。浪漫主義的文學藝術,反映了當時歐洲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思想感情和對社會生活的態度。浪漫主義的文學藝術,不僅是—個創作方法和作品風格問題,而且還是—個內容復雜的世界觀和藝術觀的問題。在音樂創作方面,浪漫主義的形成是在19世紀初的20年代。「它的奠基者是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和德國作曲家威柏」。(摘自張洪島的《歐洲音樂史》)舒伯特的創作是藝術歌曲、交響曲、室內樂等,威柏主要是歌劇創作。浪漫主義作曲家在音樂創作手法上作了許多革新,比如,在主題的音調上加強了抒情的因素,在器樂作品中貫穿了歌曲性的音調等。而在歌曲的創作方面,歌詞大都採用名家的詩作,詩意盎然,講究詩詞和音樂渾然—體和「詩化精神」,要求將詩詞的內涵充分地用音樂表現出來,同時,加強了伴奏、尤其是鋼琴伴奏的表現功能和作用,形成了與歌聲共同塑造藝術形象,推進高潮、揭示歌詞意境,表現歌詞未盡之意的新型關系。隨著以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等作曲家為代表的德奧浪漫主義藝術歌曲的興起,便出現了不同於歌劇詠嘆調演唱的藝術歌曲演唱風格。雖然藝術歌曲的演唱同樣運用「美聲」技術,但它的演唱風格和技術要求卻因內容需要,有別於歌劇。一是藝術歌曲的內容大都是浪漫主義詩人的文學傑作,要表現這些詩歌細膩的情感、浪漫的隋調、高雅的格調,就需要運用輕聲、半聲,以及高音區上漸強漸弱的技術來豐富聲樂的表現力。二是藝術歌曲通常用鋼琴伴奏,在聲音的音量上要求控制,並與歌劇演唱強烈的音響形成了對比。三是藝術歌曲還具有室內樂的性質,不以表現戲劇性的激情見長,而以抒情為主。從而形成了以多種音色、清晰的吐字、細致的語調,以含蓄為貴、陰柔見長的藝術歌曲的演唱特點。正如德國當代最著名的藝術歌曲演唱家施瓦爾茨科普高度概括的那樣:演唱歌劇猶如用大刷子醮著塗料進行粉刷,演唱藝術歌曲則像是畫「工筆畫」,需要極細的筆來描繪。以舒伯特為代表的藝術歌曲的問世,還使歐洲的歌曲創作進入了—個嶄新的境界,在歐洲聲樂藝術的發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並且還形成了與歌劇以及教堂音樂平分秋色的局面。隨著藝術歌曲創作的繁榮,還出現了以音樂會演唱為主的職業歌唱家。
16世紀義大利歌劇的興起,確立和發展了美聲學派的聲樂技術和演唱風格;19世紀德奧藝術歌曲的興起和繁榮,不僅出現了與歌劇不同的演唱風格,還造就了許多專門從事藝術歌曲演唱的歌唱家。由此可見,音樂創作的繁榮和發展,歌曲創作手法的革新和開拓,對音樂表演和聲樂演唱以及音樂教育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20世紀的聲樂舞台可謂是百花齊放,各領風騷,多種演唱風格與流派並存。他們的競爭帶來了演唱方法的多種多樣,同時也是美聲唱法日臻科學和完善的表現。
⑩ 歐洲聲樂發展史內容簡介急用 最好詳細點 謝謝 十萬火急啊
本書為歐洲聲樂發展史巨著,縱貫古今,內容包括歌劇、藝術歌曲的發展,多種學派的形成、技術方法、教學體系、理論著作、科研成果諸多方面,是一本知識廣博的音樂教材類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