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題材畫
『壹』 工筆博古畫
博古畫就是以描繪古器形狀為主的繪畫。在一定意義上具有西方靜物畫的形式。
『貳』 瓶花壺和博古文物的春節時的畫叫什麼
我的平方博物館的春花較多,一些幸福的時光八駿圖是非常有名的。
『叄』 博古畫與清供畫有啥區別
孔子家語·觀周》曰:「吾聞老聃博古通今」。老聃指老子,言其知識淵博,了解古代歷史文化,又通曉當代文化。人以「博古圖」寓意學問博大,不同凡俗,圖案多為古器物,如古瓶、古銅器、書畫、琴棋,再配加一些吉祥圖案,居官及文人雅士多以其裝飾庭堂或作送禮之用。屬於花鳥畫科的寫意或工筆畫種,期間還夾雜界畫的一些筆法。
「博古清供」孔子瑜花卉博古畫作品欣賞
孔子瑜
孔子瑜,族名昭宣,又名孔宣,以字行。(1873-1926)山東曲阜人。工花卉,摹古尊彝等物工細逼真。自幼受父影響,愛畫成癖,偶得蘭花畫譜愛不釋手,細心臨摹、配合寫生、畫藝日精,惜父親英年早逝,作為長子應承繼父業,而他把經商字型大小悉數託付其弟管理,顧自潛心繪事,然其弟亦早亡,家業集於一身,由於不善經營,未及中年即家道中落,逐以賣畫為生。
孔子瑜 擅長蘭花寫生,由蘭及盆到各類陶瓷、青銅器、秦磚漢瓦拓片,玉石器皿等配以時花鮮果,畫風嚴正,開創 花卉博古畫為孔氏專門特色,名聲逾越東洋。孔宣好客,家中座上客常滿,砌磋談藝,與城內王一亭過往甚密,時有合作。南匯百十翁蘇局仙當年也多交往,並沿續至孔小瑜,及伯容仲起三代。1986年,已屬一百零五歲的蘇翁曾忘年詩贈浙江美院孔仲起曰『三代相交結契深』……以頌孔門三代之誼。
博古是雜畫的一種,後人將圖畫在器物上,形成裝飾的工藝品,泛稱「博古」。如「博古圖」加上花卉、果品作為點綴而完成畫幅的叫「花博古」。
全稱《宣和博古圖》,宋代金石學著作。簡稱《博古圖》。著錄當時皇室在宣和殿所藏的自商至唐的銅器839件,集中了宋代所藏青銅器的精華。宋徽宗敕撰,王黼編纂。大觀初年(1107)開始編纂,成於宣和五年(1123)之後。
全書共三十卷。細分為鼎、尊、罍、舟、卣、瓶、壺、爵、斝、觶、敦、簠、簋、鬲、及盤、匜、鍾磐錞於、雜器、鏡鑒等,凡二十類。每類有總說,每器皆摹繪圖像,勾勒銘文,並記錄器物的尺寸、容量、重量等,或附有考證。所繪圖形較精,圖旁器名下注「依元樣制」或「減小樣制」等以標明圖像比例(明代縮刻本,始刪去比例)。
書中每能根據實物形制以訂正《三禮圖》之失,考訂精審。其所定器名,如鼎、尊、罍、爵等,多沿用至今。對銘文考釋、考證雖多有疏陋之處,但亦有允當者,清代《四庫全書總目》評述說:「其書考證雖疏,而形模未失;音釋雖謬,而字畫俱存。讀者尚可因其所繪,以識三代鼎彝之制、款識之文,以重為之核訂。當時裒集之功亦不可沒。」書中所著錄的銅器,靖康之亂時為金人輦載北上,但其中十之一、二,曾流散江南,見於張掄《紹興內府古器評》中。
此書流傳版本很多,以明嘉靖七年(1528)蔣暘翻刻元至大重修本為佳,通行較廣的則是清乾隆十七年(1752)黃晟的亦政堂重修寶古堂本。
請採納謝謝您
『肆』 什麼事工筆博古畫法
工筆畫在我國歷史悠久,是傳統中國畫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近些年來工筆畫有所創新,有所發展,在人們的生活中也得到了普遍應用,尤其是荷花工筆畫更因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而深受人們的喜愛。
博古畫由來已久,北宋大觀年間宋徽宗命人編繪宣和殿所藏古物,定為「博古
圖」。後人將圖畫在器物上,形成裝飾的工藝品,泛稱「博古」。如「博古圖」加上花卉、果品作為點綴而完成畫幅的叫「花博古」。博古畫隨意性較強,可以用百花與器皿、古傢具等隨意搭配形成各種風格的博古畫。荷花博古更是經典。
『伍』 什麼叫粉彩博古紋瓶
1,粉彩----彩色繪畫在瓷器上的工藝,又叫軟彩。粉彩是一種釉上(在瓷胎上)彩繪經低溫燒成的彩繪方法,從康熙晚期創燒,後歷朝流行不衰。相對於鈷藍色單色繪畫叫"青花"。
2,博古紋----傳統裝飾紋樣的一種。起源自北宋徽宗根據自己宮廷收藏古物編繪的《宣和博古圖》三十卷。後人因將圖繪瓷、銅、玉、石等各種古器物的畫,叫做「博古」。也有添加花卉、果品作為點綴的。作為裝飾圖案,寓意清雅高潔。
粉彩博古紋瓶----粉彩繪畫工藝,畫著博古圖案的花瓶
『陸』 請問:什麼是工筆博古畫法
你問的應該是「沒骨」(mò gǔ)吧! 畫法簡介 中國畫技法名。用彩色直接繪出形象而不用墨色線條勾描的畫法。相傳為南朝梁張僧繇所創,所謂沒骨法是不用筆墨鉤勒,以重色青綠朱粉適宜染暈。由印度的染暈法脫畫而來,跟當時隨佛教傳入中國的佛像畫有關。五代後蜀黃筌畫花鉤勒較細,著色後幾乎不見筆跡,因有「沒骨花枝」之稱。北宋徐崇嗣效學黃筌,單以色彩作花卉,名「沒骨圖」,後人稱這種畫法為「沒骨法」。另有用青、綠、朱、赭等色,染出丘壑樹石的山水畫,稱「沒骨山水」,也叫「沒骨圖」,相傳為南朝梁張僧繇所創,唐楊升擅此畫法。 為什麼叫做沒骨法,就是不用墨筆勾勒,祗用顏色來點戮,這就叫作沒骨。這畫法創始於北宋徐崇嗣,花卉是以清姘艷麗為主,完全拿顏色來表現,是較為容易的。這法傳到清初,要算惲南田第一,清姘艷麗四個字,可以說是闡發無餘了。畫花瓣盡可全用顏色,也不妨先用水墨點戮,然後略施淺色,覺得更有精神些。白陽石濤是常用這方法的,荷花頗適合於沒骨。先用淺紅色組成花形,再用嫩黃畫瓣內的蓮蓬,跟看即添荷葉荷干,葉是先用大筆蘸淡花青掃出大體,等色干後,再用汁綠層層渲染,在筋絡的空間,要留一道水綠。荷干在畫中最為重要,等於房予的樑柱,畫時從上而下,好像寫大篆一般。要頓挫而有勢,有亭亭玉立的風致。如果畫大幅,干太長了,不可能一筆畫下,那麼下邊的一段,就由下沖上,墨之干濕正巧相接,了無痕跡。幹上打點,要上下相錯,左右揖讓,筆點落時,略向上踢。花瓣用較深的臙脂,再渲染一二次,再勾細線條,一曲一直,相間成紋;花須用粉黃或赭石都可。這時看畫的重心所在。加上幾筆水草,正如書法所說的「疏可走馬,密不透風」也。 特點 沒骨畫法,介乎工筆及寫意中間,既不似前者須線條工穩、細致、流暢,色彩勻凈、明麗、典雅,所畫物象造型准確,生動逼真。又不同後者筆墨彩揮灑恣肆,酣暢淋漓,譬如明代徐渭的潑墨寫意畫,別開生面自成一家,無論是花卉還是花鳥,皆一揮而就。 正如《陶庵夢憶》張岱所言:「今見青藤諸畫,離奇超脫,蒼勁中姿媚躍出,與其書法奇絕略同。昔人謂摩詰之詩,詩中有畫,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余謂青藤之書,書中有畫,青藤之畫,畫中有書。」 而沒骨畫法不類同工筆的嚴謹,逼真卻有些刻板;又不相同於寫意,恣肆張揚,酣暢卻有些誇張。從藝術的角度看,畫法不同,產生的效果不同,效果不同,給人的感官刺激不同,帶來了不同的心靈愉悅。 藝術形式 第一種較工細如 雙鉤蠆填彩法,只是略去雙鉤的墨線,靠色彩的層層加染而成。 第二種畫法略為疏放稍帶寫意的筆意,直接以色彩點染,一次完成。 第三種畫法是先工整色,未乾前以其它類似的色彩 點染局部,類似破墨因為使用熟紙,故產生半融合效果或略帶斑駁的色彩變化。 畫法 花卉 工細沒骨花卉的畫法 此畫法與工筆雙勾法接近,將稿放在紙或絹的下邊,不用勾墨線,照底稿形象直接進行染色,可以先打底色,然後再罩染顏色,用兩三支筆暈染明暗,仍然是暗面深,亮面淺,罩染顏色時要注意到用筆,明暗交接處可以留一空隙,即留一道白線但要留得自然而整齊,也可以不留空隙,間隔地進行暈染,等它干後再染旁邊的,謹防串色。花頭和葉子可以罩染幾次,等顏色干後進行勾葉筋和點花蕊,雙勾花卉可以只勾主筋而省去復筋,在沒骨畫法上要利用主復筋脈幫助形象的完整,所以葉子的復筋不能省略。花蕊和雙勾花卉一樣,要工整細致,萼片用綠色暈染,紅花在萼片尖端染一點胭脂,枝幹用淡色畫過,老乾再用赭墨皴擦一遍,老幹上可以點苔點。 偏寫意的沒骨花卉畫法 此法比工細沒骨法較概括,造型時抓住特徵取其有代表性的主要部分,捨去次要瑣碎部分,用筆要求洗練,做到以少勝多、神形兼備。 畫時可用底稿(技法熟練的可不用),不用打底色,筆上先蘸淺顏色,筆尖上再蘸重色,在顏色碟上略揉一下,一筆點成,也可以用兩支筆(一支筆蘸深色,另一支筆蘸淺色)接染。畫時要「胸有成竹意在筆先」,計劃好先從哪裡下筆點染,筆墨要緊密結合物象,對不同的對象使用不同的筆墨描繪,要露出筆法。在點染之際沒有輪廓線的約束,又不似工細沒骨法的工整嚴謹,用筆要自由活潑。在明暗交接處可以留出空隙,但不要留得太整齊,要接近寫意畫法,可以意到筆不到,利用空隙代表暗面,虛處要有畫,做到筆簡意繁,大膽下筆細心收拾。畫葉子要等干後才用細筆勾葉的主復脈。花蕊可以誇張用重色點,要點出筆法來,也可以仍用粉黃點蕊,枝幹可以一筆畫過,不用皴染之法,幹上可點苔點少許。 人物 沒骨人物畫並非現代人的創造,古已有之,宋代梁楷首創用沒骨大寫意作水墨人物,清代任伯年也用此法畫人物,高古脫俗,開一代畫風。「沒骨」看似渾然一體的塊面,實則是線的擴大,以求筆中墨韻之變化。清代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曰:「墨法,濃淡精神,變化飛動而已。」當代著名畫家彭先誠的沒骨人物畫所表現的便是這樣一種多變而深空前莫測的境界,於若即若離中傳達出奧妙的天葉變幻之意。 其他 沒骨法是花鳥畫在技法形式上的一大變革,不用墨線勾勒輪廓,只用著染色彩的水跡形成花葉形象,整個畫面色彩清柔、風格清秀、雅緻、飄逸.本文主要從工細沒骨畫和點染沒骨畫兩個方面具體論述了沒骨花鳥畫的表現形式。
『柒』 民國瓷器家博古畫片瓷器都有誰
珠山八友
『捌』 明代繪畫的民間繪畫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達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明代的民間繪畫比較活躍,尤其是木刻版畫有較大發展。創作者主要是民間畫工,但也有一些文人士大夫畫家參與活動,如從事木刻的陳洪綬、蕭雲從等人,曾為適應版畫的需要,而創作了不少畫稿。
民間創作的卷軸畫,主要內容有風俗畫、歷史故事、神像畫、水陸畫及肖像畫等,許多不知名的民間畫工所繪制的肖像畫,一直流傳了下來。
明代壁畫創作不如前代興旺,存世的主要是寺觀壁畫。較著名的有北京的法海寺壁畫、山西新絳縣稷益廟壁畫等。法海寺創建於元代,明代重建,正殿北壁《帝釋梵天圖》為明代壁畫中的精工之作。稷益廟初建於宋代,元代時重修,正殿東、西、南三壁均繪有明代壁畫,題材內容以古代神話傳說和社會生活為主,在寺廟壁畫中是少見的。其他還有山西稷山青龍寺壁畫、河北石家莊毗盧寺壁畫,明代流行的水陸畫,現存者亦多。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壁畫,富地方特色,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木刻年畫至明代逐漸普遍,到明末已初步形成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南北兩大創作基地,為清代年畫的繁興創造了條件。
明代版畫,在中國古代版畫史上堪稱鼎盛時期。戲曲、傳奇、小說等文學作品插圖的成就最突出,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形式多樣。許多作品如小說《忠義水滸全傳》插圖、戲曲《望江亭》插圖等,謳歌英雄豪傑和自由婚姻,傳達人民的理想和願望,個性鮮明,情感細膩,構圖靈活,均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陳洪綬的木刻《九歌》、《水滸葉子》、《博古葉子》、《西廂記》等,對版畫的發展尤其產生深遠影響。畫譜的成就也很輝煌,胡正言完成的《十竹齋畫譜》和《十竹齋箋譜》以及《蘿軒變古箋》等,創造了□版水印、彩色套印的新技術,為中國雕版印刷術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玖』 雕刻中的博古紋都包括那些
博古紋
北宋大觀中,徽宗命王黼等編繪宣和殿所藏古器,成《宣和田古圖》三十卷。後人因將圖繪瓷、銅、玉、石等各種古器物的畫,叫做「博古」。也有添加花卉、果品作為點綴的。在各種工藝品上常用這種題材作為裝飾圖案。寓意清雅高潔。